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

篇1

摘 要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但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农村商业银行陆续开展了一些中间业务,但发展品种少、速度慢、效益低,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分析了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的因素,我粗浅的提出了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创新思路对策。

关键词 中间业务 农村商业银行

一、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地位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以中间人或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并收取服务费的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并列为银行的3大业务。由于具有独特的对资本无需求、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强等特点,短短的十来年时间里,中间业务在银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由最初的代收、代付业务展到涵盖结算、信托、租赁、融通、咨询、银行卡等全方位业务领域,品种多达260多个,产品级次也不断提升。同时,中间业务产品的成功营销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已2007年报的银行中,招行和中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已达15.7%和15.4%,工行、交行和民生也分别达13.53%、11.53%和11.53%。同时,2007年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极其惊人,超过50%的银行实现了翻番的增长。无资金风险、收益稳定的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竞相追逐的“奶酪”。

二、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尽管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但是在农村商业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商业银行吸存放贷的经营方式根深蒂固,中间业务只是“派生业务”、“辅助业务”,对其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没有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可作为实现资产多元化、扭亏增盈、防化风险的有效手段。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步伐非常缓慢,产品没有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范围窄。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基本上都是传统业务的延伸,基本限于结算业务、保险及一些代收代付业务,品种单一,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品。电子银行、网上银行、咨询理财等知识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几乎为空白。二是中间业务收入份额小、收益低,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不高。

三、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我认为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农村商业银行在管理体制上滞后,从最早的,到农业银行,再到人民银行,直到现在试点省市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等,几经变动,数次反复,使农村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上缺乏长期性的行业指导和统一规划。

二是电子化水平落后。发展中间业务需要电子网络系统支撑,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晚,网络普及率极低,即使有的信用社已实现了区域的计算机联网,但由于设备和软件层次低、更新慢、功能不全,不适应中间业务的开发需要,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是设施投入不足。高投入、高效益,开展中间业务需更新现有设施,而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着家底薄,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对中间业务开展的预期效益估计不足,导致中间业务裹足不前。

四是缺少专业人才。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整体素质较商业银行偏低,部分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淡薄、开拓能力不强,业务全面、理财知识强的中间业务复合型人才缺少。

四、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路对策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在品种、规模、水平、层次等方面都与其他商业银行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还在加大。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在近几年时间内加大力度、舍得投入,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抢占市场份额、稳定优质客户群,摆脱农村商业银行此项业务边缘化的可能。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新思想、新观念决定新业务的开发,农村商业银行员工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加快中间业务拓展是经济社会对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提出的新要求,是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经营效益、增强盈利能力的有效举措,一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概念模糊的问题;二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效益低下、不值得开办的狭隘认识问题;三是贫困地区不存在中间业务的谬误认识问题;四是解决搞中间业务是不务正业,会影响主营业务的片面认识问题。要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与存款、贷款业务并列的支柱业务,实施拓展中间业务战略,在经营管理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机制,在工作措施上推动和保障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深入调查、研发产品。中间业务属中介性业务,其前提是接受客户委托。因此发展中间业务不能一厢情愿,必须适应客户的需要,取得客户的信任。而要适应客户的需要,首先要了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拓展中间业务不仅取决于我们能办什么业务,更主要的是客户需要哪方面的金融服务。只要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结合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客户群体和经营特点,从实际出发,有步骤地推出和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系列化金融服务,才能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稳步地发展。拓展中间业务不仅要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还要贴切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要本着“循序渐近、安全效益”的原则,不能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农村商业银行要对现有银行产品进行整合,实现既有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又有业务和服务的产品化。可以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

(三)改进设施、培养人才。中间业务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资金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信用社正处于中间业务发展初期,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业务发展。信用社要有业务发展的长远规划,要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采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和推广,有计划、针对性地加大设备投入,搭建好中间业务发展的平台。

鉴于农村商业银行目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实情,省市管理机构应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部门,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建立起定期的培训机制,采取专业化培训和交流培训相结合,理论研讨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加大对一线员工中间业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继续面向社会高起点、严格要求公开引进一批既具有计算机系统知识,又具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为中间业务的研发提供智力支持,从而保证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篇2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电子化 计算机网络安全和建设

一、目前景泰县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现状

景泰县属西部贫困地区农业县,全县85%的财政收入来自于农业和农村。2015年财政收入仅为41108万元,相比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还有很大差距。1995年以前,全县12个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都为手工操作,服务手段的不给力,使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近年来,景泰县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飞速,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狠抓硬件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指导,使全县的农村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二)存在的问题

1、对电子化的发展认识不足

一是在营业网点的建设上,不以提高科技技术为主,而仍以传统经营手段为主,靠增加人员等粗放手段来增加业务。二是电子化发展意识浅薄,主动性不强。三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大。近几年来,景泰县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商业银行也迅猛发展,但对电子化的发展投入资金不足10%。

2、职工素质低,技术性人才匮乏

由于西部地区贫苦,农村商业银行一直沿用手工作业,电子化发展相比南方沿海城市起步非常晚,技术人才和计算机专业人才非常短缺。就算进入银行,办实事的人特别少,经验又不足,不足以马上胜任,使电子化的发展缓慢无比。其次,广大职工的素质不高也是制约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农村商业银行大多建设在农村,山高皇帝远,无法形成有效地管理,使员工为所欲为,增加员工培训难度,使农村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发展困难更上一层楼。

3、计算机网络建设滞后,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功能有待进一步升级

就拿县上的计算机覆盖率来说都无法达到全部覆盖,更别说乡下的那些地区的计算机网络建设了。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别的地区的乡村土特产成为网络平台的香馍馍时,我县的农民还在为村里啥时候能用上计算机而苦苦奋斗。二是配置的业务处理系统功能不够完善,硬件系统、操作系统、数据系统三大平台应用混乱,导致使用效率较低,如当今的银行的网络银行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东西,而在这里还远远未实现通用,不能满足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

4、安全防护问题

检查和调研中发现,计算机病毒仍然是最大的威胁,大部分的计算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病毒侵扰。当计算机出现错误和存在病毒时,工作人员没有经过安全部门的同意就擅自做主带着带有敏感数据的机器去大街上修理,更是一种不负责任且无法谅解的错误,职工在计算机安全的意识中还处在初级水平。

二、对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尽快完成网络化建设

在网络建设上和各大运营商合作,加大资金的投入,尽快地把网络化建设搞上去。在软件平台的选择上要争取一步到位,符合将来电子商务发展要求,让人民真正的感受到电子化发展真正的存在在自己的身边。

(二)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发展的紧迫性

农村商业银行的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作用,在制度和资金等影响电子化发展的地方给予大力的支持,把农村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充分认识到电子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创新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

创新管理制度,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时代进步而不断调整,要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学习南方发达地区的管理制度,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农村商业银行的电子化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范机制,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业务数据和客户信息的安全,全面提高计算机安全防范水平。

(四)加快对员工素质的提高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

对业务操作人员要先培训后上岗。既要进行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基础知识的培训,也要对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其次,对计算机的管理人才既要重培训,又要注重引进。由于农村商业银行起步晚,农村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一时机,积极引进技术精、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这样既节省了培训费用,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提高电子化的发展速度。

(五)建议与五大行结成战略联盟

农村商业银行既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优势是面向农民,面对人群广。劣势是区域性强,没有全国的结算网络。现在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的经营发展已经不局限在当地,为了抓住这些能带来经济发展的大客户,要积极和大银行合作,大银行的结算网络大,只要能和他们合作,大银行铺好的路,农村商业银行就可以借他的路走,借以机会学习他们,发展壮大自己,使自己本身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优势。

总结:总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产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在对金融领域的渗透过程中,通过加速全球一体化市场的形成,变革金融运作机制和模式,提高金融行业的成产效率和交易效率,对金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高科技创新、制度的完善,使农村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更贴近百姓,贴近市场的发展需要,为人民带来财富,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城楼,使农村商业银行从真正意义上变为老百姓心中的“百姓银行”。

参考文献:

[1]程欢,程凤艳,陈诚,杨晏忠.协同学理论在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金融电脑,2011(11).

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改革 问题 建议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三、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 改制 农村商业银行

以信用社和合作银行为主体的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是我国服务“三农”的主力军,2003年,国务院正式试点改革新型城乡金融系统,其中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公司化运营以及股份制改造是改革的重点,如今其经营状况和发展轨迹都进入良性循环。2012年底,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超过2000家,其中农村信用社数量份额超过80%,相比2003年,信用社资产、负债和存款规模均超越之前6倍水平,主要风险指标持续向好,各项贷款余额中的涉农比例常年维持在60%以上。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机制束缚和不匹配的管理制度建设矛盾也日益突出,基于股份制形式的农村商业银行则成为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向前的改革方向。

农村金融机构改制的显性发展趋势

(一)法人机构和从业人员变动情况

2003年,国务院为调整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发展格局而适时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确定了“十五”期间以“明确产权、优化服务、国家扶持、地方负责”为基调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路线,将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到法人单位,以股权结构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原则来对部分试点地区金融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同时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合作制金融机构建设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三位一体”、“一大两小”的农村金融发展格局,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组织主体架构,信用社形式金融机构占据较大权重,合作银行和商业银行占据权重较小。

如表1所示,从金融法人机构数量的分类变动情况来看,2008-2012年农村商业银行(A)数量逐年增加,5年间增长接近13倍,而农村合作银行(B)和农村信用社数量(C)则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2012年各自法人机构数量分别为152家和1838家;从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分类变动情况来看,近5年来农村商业银行(A)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迅速,年增长率达到64.89%,农村合作银行(B)从业人员数量呈现出总体平稳的发展趋势,信用社(C)从业人员数量则出现大幅下降,农村金融资源由合作银行和信用社向商业银行组织形式的变动过渡趋势十分明显。

(二)金融机构的财务指标结构变动

从表2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A)近5年以来的资产比例呈现出逐年攀升的发展态势,资产份额由2008年时的13%跃升为2012年时的39.2%;农村合作银行(B)资产比例呈现出总体稳定、稳中有降的发展趋势,2012年资产比例为10.2%;农村信用社(C)资产比例大幅下滑,统计期间内下跌幅度达到21.5%。从负债角度看,近5年农村商业银行(A)负债比例增幅达到199%,而与之对应的农村合作银行(B)和农村信用社(C)负债比例在相同统计期间内分别下跌31.16%和29.20%。由于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分别代表资金实力和吸储能力,农村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一升两降”的发展趋势揭示了其改制的方向。

从所有者权益比例变动情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A)占据比例由15.7%大幅提升到48.9%,农村合作银行(B)比例同期下降8.7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C)同期下降24.6个百分点。从农村金融机构税后利润比例变动情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A)5年间年均利润增长率为27.46%,而农村合作银行(B)与信用社(C)的年均利润增长率则分别为-13.13%和-3.0%。所有者权益和税后利润是企业盈利能力和对净资产处置能力的体现,农村金融机构在这两项财务指标中依然显示出了商业银行优于信用社与合作银行的特征,后两者近年来的利润留存水平始终保持负增长。

农村金融机构改制的内在合理性

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和财务指标在市场规律作用下显示出较强分化发展趋势的同时,金融机构的改制也必须遵从市场力量,农村金融机构的改制方向具有内在合理性,具体来说:

(一)农村信用联合社发展缺陷

农村信用社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历史因素使其产权性质存在异议,法人结构和股权结构之间的匹配性较差。以信用社县联社为例,作为省联社股东,县联社应有权利通过股东大会和理事会来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选举,然而现实是目前县联社高管均由省联社直接任命,其股东权利被剥夺,徒有虚名的社员大会使得股东不具备实质风险承担能力;从省联社角度看,政企不分的模糊定位使其既具有行政管理色彩,同时又兼具企业法人角色,多种身份并存,在目前我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色彩早已淡去,甚至合作制原则也被抛弃。

(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缺陷

农村合作银行的利益主体包括辖区内农民、工商户、企业法人以及其它经济组织,以股份合作制为建立基础,是具有社区性质的金融机构。合作银行的股份合作制初衷是结合股份制与合作制的双重优势,同时规避各自的短处,然而在农村合作银行的实践中这两种机制很难有机结合,股份制讲求资本回报率和按出资份额划分股东权利,而合作制以成员平等、民主和互利为发展原则,因此二者对于利益分配与成员关系处理之间存在协调矛盾,合作银行内部之间的合作制偏向力量与股份制偏向力量处于非均衡状态,管理人员很难兼顾股东回报和社员福利的双重任务。

(三)农村商业银行的制度优势

与合作银行类似,农村商业银行利益主体同样包括农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它经济组织。一方面,商业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财产权属清晰,以全部法人资产承担民事责任并享有民事权利,农村商业银行的入股者以所持股份享有资产收益权利,可以参与银行重大决策和选举管理人员,对于债务的追责仅限于所持股份,股东自由度较高;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以效益、安全和流动性为建立和发展原则,风险自担,自负盈亏,经营的自主性较强,外部约束力量造成的发展束缚性较低,而且以饱经历史和市场检验的股权和治理结构进行运作,经济效率较高。

(四)农村商业银行的绩效优势

从农村商业银行绩效指标来看(如表3所示),2008-2012年农村商业银行(A)权益报酬率增加了4.12个百分点,同期农村合作银行(B)与信用社(C)权益报酬率分别下降6.28个百分点和增加0.33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银行的权益报酬水平优势显著;考察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收益率情况,2008-2012年农村商业银行(A)资产收益增幅达到61%,同期农村合作社资产收益增幅为-1.54%,农村信用社资产收益增幅12%,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能力再次显示出相对于其它两种机构组织形式的发展优势,其在权益报酬率和资产收益率方面的高速增长形成了改制的“内吸效应”。

农村金融机构改制的政策建议

本文提出基于改制方向、创新组织形式、政策扶持以及金融监管在内的四方面建议,具体如下:

(一)改制方向标定农村商业银行

经过对比农村商业银行与合作银行及信用社的相对优势,我国应鼓励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发展转移,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有步骤的消除资格股制度,不再成立新的合作社银行和信用社金融机构,强化农村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和股东大会实际作用,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的互相制衡机制,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其它金融机构人员依附,以现代化的风险控制手段和企业管理经营标准运作农村金融业务,使得其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股东回报率、社会贡献能力不断提升,持续吸引其它金融机构进行并购或转型。

(二)创新发展农业互助金融组织

在众多的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方向建设靠拢后,正规的农业金融合作组织将趋于消失,但是我国小农经济的发展特征不会消亡,农村依然有合作金融的内在需求,因此,创新农业合作金融要求在农村商业银行以外,从充分适应农业金融小、散的发展特点出发,必须进行多样化的金融机构组织形式探索,其中基于农民互助的资金合作小组将成为未来进行试点推广的重要农业金融创新项目,民间金融渠道也将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桥梁作用,以此来修补农户融资需求和有限农业信贷之间的差距,以市场力量调节农业资金供求,互信资金小组和民间金融具有广泛的农业创新前景。

(三)提升多种形式金融监管水平

从表4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近年来不良贷款率处于持续下降状态,资产质量较好,资金风险得到很好控制,这体现了良好的金融监管水平和商业银行自身的优秀风控效果,因此,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改制的过程中,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也要从建立健全风险监管机制出发,充分评估农村金融风险,一方面通过放宽市场进入条件来建立金融竞争制度,由市场实行优胜劣汰,加深农村金融机构的股权多元化建立进程;另一方面也要以利率市场化为调节工具,有步骤的为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施压,实行风险覆盖式的资金拨备水平监管,减少行政化的低效率监管工作力度。

(四)政策扶植瞄准财政立法工具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三农”经济是我国长久以来的既定国策,而农业金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血液提供者,我国要在传统农业财政贴息、支农贷款以及农业税收优惠等措施之外,加强对于涉农贷款比例较高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对农村商业银行建立专项惠农补助计划,制定农业投资法案,减少农业发展资金流向其它高风险、高利率行业,在此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例如,美国《社区再投资方案》规定金融机构吸取的本地存款要不低于固定比例而对本地进行投放,这样就限制了资金大量外流而偏离金融惠及本地的初衷,我国农村金融改制立法同样可以参考类似法案条款。

参考文献:

1.张兵.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需求主题分析―兼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篇5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需求追随 发展

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精神,江苏省赣榆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政府、银行监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等的支持、监督和管理下,在保持县级机构独立法人地位的同时,实行了股份制改革,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开业。这次的改革是在中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初步解决了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清晰的问题,为其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制度性基础。同时顺应城区内农村信用社机构服务对象城市化的实际,把农村信用社合并重组为商业银行,既可以解决产权制度问题,又可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还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可以说是一项颇具意义的改革。

改制后的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下设44个营业网点,其中营业部1个,支行30个,分理处13个。为广大城乡客户、企事业单位提供存贷款、结算、汇兑、、银行卡和保管箱等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改制后,截止201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0.8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8.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91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9.8亿元。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以更快捷的汇兑业务、更丰富的贷款品种、良好的银行信誉和高效的银行服务赢得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称赞与信赖。

一、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理论基础

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Hugh.T.Patrick,1966)提出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及发展方式的变化,市场主体会逐渐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而且随之不断变化。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变革。也就是说,需求是农村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服务不断完善的动力。二是“供给优先”(supply-leading)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他认为,供给先于需求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经济发展后反过来又促进了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良性循环。帕特里克同时指出,两种模式特点不同,适应的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区模式的选择也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尚不发达的阶段,“供给优先”型模式居于主导地位,而当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需求追随”型模式替代“供给优先”型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休.T.帕特里克的理论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的选择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即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当地的农村信用社产权选取不同的模式进行改革,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搞“一刀切”。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村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现代化程度比较高,因此能够达到商业化金融运行的基础,如较高的市场化程度、信息共享等。此时,农村经济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根据休.T.帕特里克的“需求追随”理论,农村金融应该针对农业、农民对金融的需求来提供商业化的金融服务。因此,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农村商业银行。

二、农村商业银行成长的现实基础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趋势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必要性

以赣榆县为例的东部地区的农业已经率先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与经营,产业化过程中的农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更大,储存原材料、抵抗自然风险、建设完善的外部环境,都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而且,发达国家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产业化越是发达的地区对商业金融的需求越强烈。此外,东部地区在农业已经基本现代化的同时,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及从业人数持续上升,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金融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实力雄厚的私营企业、公司,与城镇中的商业企业没有任何区别,对商业化的现代金融有着天然的需求。因此,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有着商业银行存在的天然土壤。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良好条件使得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具有可行性

在东部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环境良好,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较少,没有政府指令性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相对领先。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信用社是按照商业化在运作,他们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能够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信贷资金的投放方向已经与商业银行无异,完全是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因此,对于这样的信用社保留其合作之名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顺应形势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是必然选择,使其在以后的经营管理中更加能够名正言顺、无所阻碍。

(三)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公平竞争

除农村信用社外,早已有一部分商业银行把东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作为目标市场,建立了广泛的分支机构。因此,将这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遵循同样的经营规则,享受同等的待遇,能够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将会对其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好的满足地区经济、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效遏制非正规金融的滋生,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规范农村金融市场。

三、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

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因农而立、服农而存,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己任,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重要金融纽带。几十年扎根农村服务的经验以及与农民所建立的紧密联系,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也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短期内很难实现的独特竞争优势;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商业银行仍将是农村地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发展以及这次改制,已使农村商业银行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资产质量、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等,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也要看到,在国家放开了农村金融市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不仅有邮储银行的组建及其资产业务特别是涉农业务的不断扩大,有农业银行的加速回归,还有各种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等。可以说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与竞争是很大的。同时农商行自身在综合实力、风险控制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还有有待改进的地方。以赣榆农商行为例的农村商业银行如何保持自身的行业优势, 在把握好服务“三农”的基本业务基础上,开拓业务模式,走出区域经营,提高综合实力,建设成真正治理有效、以盈利为目标和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仍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在经营和改革中要面临的挑战。

(一)把实现银行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支持“三农”有机结合起来

应该说,商业性金融与乡村信贷、小额信贷不矛盾,完全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根在农村,服务“三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又是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同样是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服务“三农”必须以确保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必须把农村商业银行自我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大潮中。以前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些问题,与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支农责任而忽视农村信用社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以正确的银行经营理念作指引。这些理念包括市值理念、资本理念、质量理念、风险理念、服务理念、创新理念等。其中,“追求过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和“银行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应当作为农商行这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的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经营理念。虽然通过改制,解决了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这个根本性问题,并实施了财务重组、消化了历史包袱,实现了自我发展,但也要看到真正建立好一个现代金融企业,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内功修炼,要在塑造品牌、丰富渠道、创新产品、建设团队等方面下工夫,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逐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形成多元化的利润来源

中国银行业特别是赣榆农村商业银行这样的中小商业银行,现在的营业收入和盈利渠道还比较单一,对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过强,中间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并不大,普遍地只有在10%左右,这与国外银行业利润构成中30%以上来自于中间业务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上也获得了可观的投资收益,但实际上也与成本低廉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的低利率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由我国金融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所决定的。但这种过于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一旦遇到经济周期向下波动,对信贷的需求减少时,要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就是相当困难的。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存贷款之间的巨大利差逐渐缩小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对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要单纯依靠存贷利差来实现利润的稳定增长可能难以为继。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保持利润的稳定增长,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而银行业经营管制的逐步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利润增长点。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资产扩张过程中,抓住中国金融改革开放、金融自由化的大好时机,努力探索更多更广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在未来一段时期里,形成以存贷利差为主导、各种中间业务利润并存的多元化利润来源。

(三)把握好业务发展及资产扩张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

发展是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有质量的发展。只有防范好风险,发展才有质量。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发展不够的问题,发展业务是首要任务,但风险控制仍然是薄弱环节。当前,信贷风险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我们要做的是全面清收不良贷款,加强大额贷款监管,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今,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金融健康发展以及国内商业银行安全运营带来一定风险和挑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根据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各类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和估量,及时调整发展观念和思路,巩固业务发展成果,提高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建立起一体化的危机应对机制,完善相关制度,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四)统筹好金融创新和规范管理的关系

我们要努力开发新金融产品,积极地进行金融创新。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需要,也是作为银行业控制风险的需要,是核心竞争力在对客户提供服务和银行自身发展中最现实的体现。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加快,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商业银行自身面临着更高的风险,而且一般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也同样地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它们的剩余资金也需要寻求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慷慨地提供信用便利恐怕不足以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它们不仅需要信用便利,而且还需要更专业、更精细的理财服务,需要更多的金融产品来更好地配置财务资源。同时,制度建设要与业务创新同步跟进,规范管理,不断强化监控,提高风险监管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此外,银行业的风险控制固然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但通过金融产品交易来转移分散风险,同时又获得盈利机会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大胆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篇6

[关键词] 商业银行;县域金融;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129-03

县域金融业务指的是县及县以下行政区内的金融业务。县域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地区,同时也包括加快建设的小城镇与中心集镇、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东部沿海县域。县域金融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金融,既包含传统的存、贷、汇和微型金融,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规模化融资、财富管理和投资银行等高端金融服务需求。

一、商业银行开展县域金融业务的可能性

(一)县域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向纵深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壮大,县域新型工业化蓬勃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发展县域金融市场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并将带动金融服务需求大幅提升。目前,我国金融服务在县域地区的渗透率仍然较低。2008年,县域贷款占县域生产总值比重为40.2%,而城市地区这一比重则高达171.5%。我国城镇化率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东部的县域金融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中西部有待进一步开发。因此,县域经济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金融机构的“蓝海效应”

本文“蓝海”一词来源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W·钱·金教授和勒尼·莫博涅教授所著的《蓝海战略》。要赢得明天,企业就不能靠与对手“硬碰硬”的竞争,而要主动去开创一片“蓝海”,即蕴含巨大需求的新兴市场空间。这种“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飞跃,使企业彻底摆脱竞争对手。

“蓝海效应”是指中国农业银行开展“三农”业务所带来的增值效应。专家认为,“三农”业务是农行的核心亮点和一张王牌,农业银行的县域金融市场“蓝海战略”顺应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三农”业务这片“蓝海”将为农行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县域金融业务的发展前景

全球最赚钱的银行不是花旗,也不是JP摩根,而是孟加拉国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乡村银行。虽然县域金融业务规模有限,但可以收取比较高的利率,坏账率也比较小。如果做得好的话,县域金融业务也有望成为利润较高的银行业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定位、客户、产品趋同,在大中城市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县域广阔的蓝海市场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各家金融机构均把发展县域业务作为新的商机。开辟县域蓝海,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是商业银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县域金融是推动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商业银行来说,抓住了县域,就抓住了未来。

二、商业银行开展县域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各商业银行虽然在总行层面的管理能力很强,但基层分支机构却很弱,商业银行的管理升级,尤其要注意基层的提升,否则县域金融业务就很难实现盈利。

(一)县域金融业务成本高

县域金融客户信贷需求时间急、金额小、使用频繁、期限短的特点,决定了在提供信用服务时要占用更多的人力、设备和物理网点资源。即一定量的县域信贷业务需要更多的资本投入来支撑,其运行成本要高于城市信贷业务。

县域信贷业务的高成本,主要体现在管理成本和贷款损失成本两个方面。开展县域中小企业融资业务过程中,商业银行始终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客户的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质量比较差,市场上也缺乏公信力比较强的第三方的信用信息供应商,收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成本非常高,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单笔金额比较小,单位交易成本相对比较高。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国际上商业小额信贷组织平均的管理成本是10%~15%左右;按照10%的管理成本、3%的贷款损失成本以及5%的资金成本粗略计算,县域信贷业务的成本高达18%,因此众多银行机构均不愿发放县域贷款,尤其是农户贷款。

(二)县域金融业务风险大

县域金融的信贷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域中小企业、个人客户以及农村基础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农业作为弱势行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其生产经营具有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不稳定、风险高、收益率低的特点;县域企业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财产抵押难度大、经营者群体素质不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这些内在特点决定了服务县域信贷业务所伴生出的较高信贷违约率和损失率。

同时县域金融部门由于受业务性质和基础条件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存在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风险控制是县域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中的难点问题,也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各金融机构以整体风险控制为目标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尚处于软约束阶段,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授权分责管理还不严格,缺乏具体的风险评估及以控制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管理监控、交易风险监控手段,管理制度和评估方法滞后。

(三)县域金融业务缺乏创新

县域经济不同于大中城市经济,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大相径庭,而且县域县情也相差迥异,每个县自身也在不断发展,这就要求相应的县域金融服务中的产品、机构及文化要多样化、动态化。

当前县域金融机构盈利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创新的压力和动力。目前,我国农信社、农行等在做企业贷款和中型项目贷款业务上基本盈利,在农户和小企业贷款上却出现了亏损。如果管理水平不高且回收率差,即使是做大项目也会赔钱。做农户贷款难度很大,但并不等于农村金融不能盈利,只能说明金融机构的创新不足,产品适应性不高。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很大,农村金融发育程度却不够完善。如果加大业务和经营模式的创新,提高技术能力,县域金融业务盈利有可能比现在高得多。

郭跃芳:我国商业银行县域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县域金融业务盈利模式的探索

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县域经济和县域信贷市场与城市经济、城市信贷市场在客户对象、信贷需求、风险特点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这决定商业银行必须因地制宜,在成本控制、风险管理、金融创新、风险定价、税收筹划等方面实行有益的探索。

(一)县域金融业务的成本控制

1.规模营销,批发经营。在降低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单位成本方面,国际领先银行已经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比如说推行群体营销模式,对同一客户实行多种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等。县域金融借贷业务可考虑县域经济特色、季节性和时间性统一放贷,统一收贷,以降低经营成本。

2.专业分工,提高效率。专业化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商业银行开展县域金融业务也不例外。因此针对县域金融业务必须设立专营机构,建立一支专门服务于县域金融的客户经理队伍,这样才能不断探索、形成专业化优势。同时,围绕队伍还需建立专门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以及信贷文化,专营机构及团队才有足够的物质和精神动力。

3.发挥“人缘”、“地缘”优势。在我国县域地区,一方面借贷主体的活动空间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关于主体的诚信、经营行为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信息被社区的人熟知。如果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能够融入社区,利用社会组织资源来管控风险,那么不仅信息获取成本十分低廉,而且容易和相关主体建立起融洽的关系。例如通过信用联保来管控风险,通过居委会、管委会等了解客户信息等,都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县域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

虽然县域金融业务发展前景广阔,但短期内其弱质特征不会发生根本转变,与大城市、大客户、大项目相比,县域信贷业务的风险相对较高,要求县域银行必须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

1.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从制度层面防范和化解风险。商业银行实施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只有降低风险与提高效益同步进行,才能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以风险控制为先导,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模式中应做到事前评估风险、事中修正标准和事后应对风险。评估风险是通过选择合理的程序和有效的方法对控制目标和控制活动的比较分析进行的,实施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确定风险的大小;然后,根据所评估风险的大小,修正内部控制过程的标准,以保证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同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和控制目标的要求,将风险应对策略应用于内部控制过程,强化操作流程和岗位制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控制风险,从制度层面防范和化解风险。

2.在追求盈利和控制风险中探索有效的平衡点。追求盈利是企业的本质要求。实际上,银行真正经营的是风险。银行所能够承担的风险受限于所拥有的资本,多大的资本决定可承担多大的风险,从而决定多少的盈利。为了在既定的风险承受能力下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银行就必须将资源投向风险低、收益高的产品和客户,实现最优的风险-收益结构。县域金融业务客户散、周期长、风险高,在客户准入、流程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要加强控制,进一步提高风险识别和防控水平,在可控的基础上增强发展能力。

(三)通过县域金融创新增加利润增长点

金融创新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在充分了解、发现、搜寻和挖掘客户真实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地对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乃至金融文化和管理方式动态更新,才可能实现“资本约束下盈利能力最大化”目标。

1.提供多样性产品。金融机构应认真研究县域金融客户的特殊性、多样性,对客户进行细分,发现、搜寻、发掘其多样性个性化的贷款需求,并有针对性地开发、提供多样性、个性化产品。比如,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度身定制综合产品服务方案;为中小企业推行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并尝试开发供应链融资、设备租赁等产品;为单体农户推行小额农户贷款、惠农卡等;为农村流通领域的各类客户,开发和推广适合需求的电子交易支付平台,满足其多样金融服务需求。

2.创新管理方式。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应深入县域、深入乡村、走村串户,充分了解并及时跟踪各类县域多样化、动态化金融需求,然后科学设计风险可管控、成本可承受、利益可分享的双赢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满足县域金融需求。比如,可通过同农民客户交朋友,贴近客户、了解客户、帮助客户、感动客户,解决县域金融客户报表欠缺、信息不足的问题。

(四)运用风险定价技术覆盖风险和成本

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业务,收益必须覆盖风险和成本,维持合理利润,促进服务“三农”和自身发展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坚持商业经营原则,风险定价能力要强,实现定价有效覆盖资金成本、风险成本和管理成本。在风险定价时,应结合统计经验分析,研究其历史记录寻找其概率,进行合理定价。

由于县域金融需求缺口较大,财务费用在县域中小企业经营成本当中占比还是很低的,适当增加银行融资,对于扩大经营规模、改善经营效益的杠杆作用还是十分明显。因此许多中小企业能够接受比较高的融资价格,市场利率一般要高于城区业务,为运用风险定价技术覆盖风险和成本提供了可能性。中小企业获得了经营所需的资金,并且创造了比较大的利润,银行也从中能够获得比较高的收益,这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五)开展县域金融业务的税收筹划

农业的特殊性和农村经济的弱质性,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问题。农村金融在客观上与金融的商业化运作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因此,对农村金融采取扶持性政策措施是各国的普遍做法。从国际经验看,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国家对农村金融都采取农贷贴息、税收减免、资金支持等一系列增加农业信贷投放的政策激励和引导措施。

我国目前对商业银行县域金融业务的财税支持有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等优惠政策。能否有效地利用这些政策优惠,将对县域金融业务的盈利起到关键的作用。税收筹划是纳税人为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尚未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应税行为进行的各种巧妙安排。商业银行应充分了解国家针对地区、行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合理进行筹划以取得节流效果。在县域金融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可以显著地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二尧.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业务初探[N].湖南日报,2010-02-11(8).

[2](韩)W.钱.金,(美)莫博涅.蓝海战略[M].吉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13.

[3]姜欣欣.解决微小企业及“三农”贷款难的新思考[N].金融时报,2009-10-19(8).

[4]焦敏.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J].金融经济,2010(8):39-40.

[5]董玉华.弱势群体金融扶持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以“三农”服务为例[J].中国金融,2008(12):71-72.

篇7

关键词:县域金融 制度创新

1 当前县域金融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变革和金融创新的强有力推动下,我国金融的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从县域金融发展的角度看,一些体制因素制约着金融业在县域范围内更大的作用。

1.1 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

1.1.1 商业银行自身加强管理与县域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198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从降低管理成本、增强盈利能力、优化资产质量的角度出发,较大规模地收缩基层网点,上收管理和审贷权限,实行扁平化管理,这在客观上带来了县域金融服务的消弱。

1.1.2 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县域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但转型快、效益好,因此发展趋势较好,对整个县域地区的经济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这些中小企业所在地大部分在农村乡镇,并采用租用土地和厂房的方式进行生产。这些土地和厂房有的属当地村民委员会集体所有制,无法办理两证抵押,而中小企业的设备抵押则存在按年限折旧后抵押率低的问题,无法达到商业银行提供流动资金需要抵押的要求,虽然现行信贷政策允许由专业担保公司对中小企业担保,但需要企业支付担保费,综合计算后的贷款费用达到10%的年息,企业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支行采取授权授信的经营方式,对信贷客户有着严格的客户评定条件和抵押担保条件,从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信贷在县域范围的投放比较集中在大项目、规模企业、非生产性基础建设项目上,限制了部分中小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同时,商业银行在信贷方式上比较单一,主要采取抵押和票据贴现两种方式贷款,而中小企业又无法满足抵押条件,以上原因造成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一方面商业银行放贷难的局面。

1.1.3 商业银行经营方针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从三农经济的特点来看,这是一个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两种风险影响的生产过程。也必然造成影响农业收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众多小农户或种植户的生产相对分散,地域分布广,收益性又较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多属长期性投资,风险高,收回时间较长,这些特点导致了农村经济的交易成本和资金的使用都较高,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遵循的原则只能是商业银行原则,为了应对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带来的更激烈的竞争,为了降低管理和监督成本,控制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对支持“三农”经济只能是避而远之。

1.2 农发行、农信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为政策性银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业务主要为粮棉油收购资金的供应与管理,虽然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开发方面的业务有所拓展,但其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仍受到很大限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扶持重点地区和行业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尤其是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实行管理体制改革以后,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凸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来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自身发展水平不高。对于庞大的县域资金需求也是独木难支,加上农信社在贷款定价方向拥有的单身决定权,利率普遍偏高,和现在农民、中小企业需求相对比较低成本的信用服务是不相吻合的。

1.3 配套金融服务跟不上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县域金融的发展还迫切需要担保、抵押、保险等配套金融服务,在抵押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农户所能提供的抵押物品(没有房地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等),商业银行普遍不愿接受。而且双方在估价上差别很大,即使银行能够接受这些抵押品,到时也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抵押品拍卖市场去处理,在担保方面,目前县域经济的担保公司存在商业化趋势,他们从商业角度出发,更愿意为一些有规模的企业进行担保,县域内欠缺为中小企业、农产品生产等提供小额担保的机构,在保险方面,我国的农业保险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期短暂的快速发展后,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目前全国仅有几家成立不久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尚不足全国财险保费收入的1%,远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 县域金融制度创新研究

县域金融的发展既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支持,还需要着力打造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并存,进一步深化县域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不断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城乡统筹建设提供必须的金融组织保证和金融制度保证。

2.1 人民银行应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一是积极协调和督促指导基层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引导基层银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增加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切实改进县域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二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好政、银、企之间的关系,帮助银行和企业构筑信贷、项目交流平台,推动银企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三是强化政策引导,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各市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向县域提供以增加信贷投入为主的金融服务,适当扩大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范围,逐步放松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控制,调动银行支持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四是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县域企业的信贷投入。五是实施信用工程。完善银行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结合创建金融安全区,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加大对守信企业、村镇和个人的信贷倾斜,以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在县域努力营造诚信观念和信用文化。

篇8

关键词:农村合作银行 资本扩张 战略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0.3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058-03

对于快速发展的农村合作银行,实际上有一个迫切的问题需要解决,就是如何实现一个可进可出的对银行发展有利的股权结构,充分有效地加强资本管理并且保持一个可持续的适度的规模。规模扩张确实给农村合作银行带来了美好前景,在规模扩张中解决了许多长期积累的问题,如不良资产比重问题,资本金不足问题,冗员过多问题。

规模带来的收益和变化是实实在在的,但是,在繁荣面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规模扩张是不是可持续的,规模扩张后农村合作银行在管理与效益上是不是有了切实提高,风险控制是不是得到了更好地执行?如果在规模面前只看到规模,以规模来论英雄,农村合作银行的未来就可能面临着更大的问题。本文就农村合作银行的资本扩张与战略投资合作问题做一些粗浅的分析与探讨。

一、资本扩张与股份制改造

在市场经济中,银行补充资本既可以通过自身经营积累,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融资。经营积累主要是通过资本公积、资本盈余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的方式,但是在银行发展过程中通过这种内部积累来实现资本数量增加是缓慢过程,难以适应银行发展需要。因此,现代银行主要依靠资本市场融资来扩大资本规模。国外商业银行几百年的历史和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案例证明股份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产权模式,有着明确规范的产权关系,使商业银行成为法人主体和市场主体。农村合作银行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机制,必须对现有产权结构进行改革,适当引进外资股份、民营股份等资本,参与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变一元产权为多元产权。这样,银行在经营管理资本方面,必然会受到出资人的监督,在出资人的资本获利要求下需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在适当的时候,农村合作银行还可以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进行股本资金的筹集,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有了充足的资本金,核销不良资产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还可以通过收购、兼并、联合、托管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本的有效运营,将银行拥有的各种形态的存量不良资产激活为有效资产,从而减轻银行负担,迅速改善其经营管理,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

产权清晰和多元化对于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 不仅在于可以扩大资本融资渠道,还在于资本多元化可以改变传统银行经营中存在的体制问题。传统银行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一种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委托―关系,经营者不关心银行的经济效益,只关心自身职位的升迁。更有甚者,上级委托者与下级经营者还有共同“合谋”造成银行资产隐形流失的情况。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可以使银行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和自我约束,从而加强了银行内部的管理。要想实现股份制改造的成功,关键是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是加强内部管理的最有效方法。只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提高对高层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激励水平,才会充分鼓励员工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工作,创造出更多的效益;而建立科学的约束机制就是为了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使银行内形成责、权、利结合的良好运行机制。

因此,农村合作银行走股份制商业化的改革道路的目标应十分明确,其着眼点就是要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通过明晰的产权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才是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率的根本途径,从而切实解决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不断提高银行自身的竞争力。

二、转换股本,走彻底的股份制之路

目前一些小银行、尤其是农村合作银行还是一种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而股份合作制本身有着内在不稳定性。当然,这种股份合作制的存在有其历史与现实的根源,这是农村银行发展中的一个过渡性形式。目前采取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制度的农村合作银行,是在合作制基础上融入了股份制,而股份制与合作制之间存在矛盾,无法完全结合。股份制要求按股份承担责任享有权利,强调的是资本的结合;而合作制要求合作经营和连带责任,更强调人的结合。因此股份合作制仅仅是一种过渡形态,不可能长期存在,有着朝着股份制或者合作制两头演化的惯性。尤其是随着农村合作银行业务量的增多,银行增资扩股扩大银行规模时,合作制往往会更容易让位于股份制。也就是合作制成分减少、股份制成分增大,这使得股份合作制的发展更有向股份制方向演化的趋势。

虽然股份合作制比单纯的合作制有了改善,也为农村合作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发展,但股份合作制这种产权制度具有先天的不足。其一,股权设置实行投资股和资格股的区分,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不相符。其二,农村合作银行的资格股持满三年后可以退股,这种资格股的制度安排,容易导致股金不稳定,资本基础不牢靠,难以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其三,不以入股金额多少来确定相应的投票权力。农村合作银行“同股不同权”的设置恰恰违背了商业银行“同股同权”的原则,大股东权益得不到保障,不能体现股东权益之间的公平性。而且农村合作银行所选举的股东代表大多是股份很少的自然人,企业法人等大股东所占席位较少,股东代表缺乏需要和动力去关心合作银行的人事、经营、管理等决策。而股份制实行资本的结合,能实现以个人产权为基础的资本经营,比股份合作制更具有效率。

从金融改革和发展趋势看,银监会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为按股份制方向推进改革,其终极目标被锁定为采取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也就是说,虽然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组织形式有县级联社统一法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但对现有的农村信用社而言,它们已经回不到合作制的路子上去了,而实施股份合作制也由于传统的痼疾难以取得最终成效,因此银监会对农村信用社制定的改革方向最终还是按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方向改革。按照规划,目前已经成立的农村合作银行要完成二次改制,蜕变为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并达到“利润最大化、客户价值最大化”与“社区和谐发展”的追求目标的统一。

要由农村合作银行向完全股份制银行转换就必须对银行中现有的一些合作制下的股份进行转换,实行同股同权。根据农村商业银行对股东资格的要求,确定社会自然人的最低入股起点,对持有原农村信用社股份的原社员,凡自愿成为农村商业银行股东的可以对其原股金按照1∶1原则转为新的股金,如达不到所要求的社会自然人股额度的,需以货币资本补足后,方可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

三、增资扩股,扩大控股能力

农村商业银行的出现必将引起一些民营企业的高度关注,容易出现股权集中把持和少数股东联手控制农村商业银行的问题;而强调股权的过于分散,又不利于管理,降低决策的效率;同时,还要处理好内部股与外部股的关系,农村合作银行的股东体系既包括自然人性质的员工股份,也包括单纯的社会自然人和中小企业法人,如果内部职工持股比例太低,将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果比例过高,又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使外部的监督流于形式。因此,在考虑农村合作银行股权结构设计上,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法入股、内部员工股、社会自然人股5.5∶1.5∶3的股权分配方案。

在这样的一个股权比例下,一方面,可以较为广泛地获得更多的支持,扩大资本来源渠道,增加资本量。另一方面,法人股所占比重较高,可以促使投资机构对银行的发展更加关心。同时,员工股和社会自然人股的比重也占有相当的比重,有利于股份不被少数投资者控制,保证经营活动是能够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发展。内部员工股、尤其是经营者占有相当的股份,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使经营者与员工更加关注企业的发展。当然,通过这样的增资扩股,增加了银行的资本规模,同时也使银行的股权没有旁落,增加了银行法人对银行的控制能力。

四、引进战略投资,实现双赢合作

“战略投资者”①的称呼起源于国外的证券市场,是相对于上市公司发起人的称呼,指的是能与上市公司大股东长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机构投资者。战略投资者通常指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人才优势,能够促进企业经营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拓展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致力于长期投资合作,谋求获得长期利益回报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证监会明确界定战略投资者为与发行公司业务联系紧密且欲长期持有发行公司股票的法人。根据中国银监会规定:合格的机构投资者是指原则上在五年内不转让所持财务公司股份的、具有丰富行业管理经验的外部战略投资者,其不仅仅应该在资金上、财务上与银行合作,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技术和专才,帮助改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改革股权结构,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战略投资者是指能够通过注入雄厚资金、带来现代管理方式,促使某个行业或产业的总体运行质量产生质的飞跃的投资者。

由于农村合作银行传统的资本补充渠道过于单一,主要依赖自身积累和内部募股,资本补充的空间和潜力不大。对此,农村合作银行在制定增资扩股方案时,应打破仅在现有股东中募股的限制,积极、吸收外部素质好、实力强的战略投资者入股,形成由战略投资者、普通投资者和内部员工三大类股东共同构成的股东队伍。可以引进当地的优质民营企业以及有资金实力的国内投资机构、股份制银行。当然,随着外资参股中国中小金融机构的正面效应(尤其是其中的技术示范效应、市场竞争效应、金融稳定效应)的凸显以及监管当局监管理念和监管水平的提高,中国政府对于外资入股中小金融机构已采取支持态度,这为外资入股中国农村合作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因此,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将优质的外资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引入。农村合作银行通过与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改革重组,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农村合作银行的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有效解决农村合作银行增资扩股的难题,而且可以借助战略投资者独特的战略地位,吸取他们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以及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快速提升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业务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升银行竞争力,加快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型的步伐。

我们所选择的战略投资者,首先,其本身必须具有较好的资质条件,拥有比较雄厚的资金、核心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等,有较好的实业基础和较强的投融资能力,对国际市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并在业务上与被投资对象具有优势互补;其次,其应当对目标企业持股量较大,并能够长期稳定持股,真正关心被投资对象的价值成长,追求长期战略利益而非短期市场行为,不会因为暂时的获利而变现;最后,其不仅擅长资本运营,更要精通经营管理,能够参与和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提高投资对象的管理和技术,并与所投资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

农村合作银行要积极做好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工作,而在做这项工作的是要首先明确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出于实现农村商业银行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还是单纯为了引进管理技术,是为了扩充资本实力,还是提高自身声誉、行业地位、社会知名度,或者兼而有之。根据国家农村金融市场宏观政策,农村金融市场将形成激烈竞争的格局。农村合作银行若能主动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入金融产品创新,才能有效的充实提高自我,建立起现代的商业银行制度,增强竞争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讲,农村合作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战略,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金融环境等因素,明确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目的。考虑到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现状以及中资银行的共同特点,就宽泛意义而言,农村合作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并不仅是简单的充实资本金,而是通过花钱买机制,针对自己的缺陷和竞争弱势,有选择的引进管理、技术、人才和产品,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前提,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整体价值。要时刻明确“引智”比“引资”更重要,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是目的是手段。所以,在引进资本、产品和管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消化、吸收,着力培育和提升农村合作银行自身的创新能力。此外,在与投资者合资、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致力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本土化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通过这些人才进一步消化吸收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农村合作银行的创新能力,实现农村合作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合作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目的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在外来资本入股问题上,必须“以我为中心”,保持农村合作银行的自主性。在吸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产品的同时,要保持自身值得保留的优秀传统,不能为了吸收外部经验而抛弃农村合作银行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服务产品。

参考文献:

[1]刘胜会.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06,(6):9-13.

篇9

关键词: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应对之策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2.6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2-137-03

2012年3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从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方案的内容来看,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是主要任务之一。村镇银行自2007年逐步成立,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业绩。但由于一些相关条件的限制,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依然面临很多问题,其效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流动性风险规避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及有效化解方法。

一、温州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与特点

流动性风险是指村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着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它们存在时间比较长,且和储户建立了相对固定的关系。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与上述金融机构存在竞争关系,由于起步晚,村镇银行不具备竞争优势,容易导致资金不充裕。农村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贷款的需求也就非常大,但是村镇银行的可贷资金非常有限,这就导致了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存在资金缺口,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此外,由于农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资金需求者对资金的需求可能会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同时造成银行资金供给减少和需求增加,使流动性风险加剧。

作为农村的新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除具备一般商业银行的普遍风险特征外,还有一些自己的特点:第一,村镇银行资产规模较小,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和一般的农户,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第二,村镇银行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经验不足、农户的信息分辨能力差、政府支持少等问题使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大面积同时爆发的危险性增高,尤其是农村中小企业在宏观经济状况变差时,容易出现成片倒闭的现象;第三,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难度大。由于村镇银行数量众多,而且大部分地处网络化建设缓慢的偏远农村,因而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成本高且时效性差。

二、流动性风险的指标分析

(一)存贷款比率

存贷款比率即各项贷款总额对存款总额的比率。为保持银行的流动性,我国央行规定,该比率不得超过75%。我们通过调研得知,乐清联合村镇银行贷款规模为全国村镇银行最高,在2011年吸收存款20.7亿,发出贷款27.39亿;2012年存款总额22.6亿,贷款总额33亿,缺口高达10亿,存贷款比率远超100%,流动性非常低。这主要是村镇银行“获取现金的能力不强”的短板所致。此外,结算渠道不畅、跨行跨区汇款汇费太贵也是使村镇银行失去部分存款的重要原因。

然而,只用存贷款比率来衡量银行的流动性则显得相对片面,因为存贷款中的各个项目对流动性的要求是不同的,并且除贷款外的其它资产同样会对流动性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应结合其他比率来全面考察银行的流动性状况。

(二)流动比率(资产流动性比率)

资产流动性比率指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比值,是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监管的首要指标。它反映了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强弱,对监督和评价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状况,考核银行是否具备足量的资金储备以防范市场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情况下,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总是倾向于更多的贷款和投资,尤其是期限较长的资产。同时,负债的不稳定性又要求银行有充足的流动资金来应对经营过程中的流动性需要。因此,银行应该适当控制资产流动比例,一旦指标超过警戒线,银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声誉就会降低,人们对其失去了信心,就很容易导致银行无力清偿负债而陷入破产。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中要求,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比例应当不低于25%。从调查的数据看,我们走访的几家温州村镇银行均满足要求的比率。

(三)资本杠杆率

杠杆率一般是指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与权益资本的比率。高杠杆率意味着在经济繁荣阶段,金融机构能够获得较高的权益收益率,但当市场发生逆转时,将会面临收益大幅下降的风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都采取杠杆经营模式。

一方面,村镇银行流动资产变现能力较弱,只能靠主动负债来满足流动性需求,从而造成存款刚性。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负债过高,就会进一步降低资金使用的效率,增加机会成本,减少赢利能力,导致村镇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变慢。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村镇银行的资本杠杆比率进入恶性循环,并不断增大,从而流动性风险不断积聚。

根据银监会杠杆率监管标准,即一级资本占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例不低于4%,弥补资本充足率的不足,控制银行金融机构及银行体系的杠杆率积累。温州村镇银行的比例大约维持在6%。

(四)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过程中,将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大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高,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大;不良贷款率低,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小。

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低,维持在0.97%的水平,远低于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比例水平。而以温州乐清联合村镇银行为代表,同期的不良贷款率只有0.75%,低于商业银行22.7%,这表明村镇银行资产的安全状况良好。但是据了解,温州市银行业在2011年6月末的不良贷款率只有0.37%。横向对比看来,当地村镇银行有必要加强对不良贷款率的控制,但由于相关部门要求适当提高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银行接下来的不良贷款率可能仍有上升的可能性。

三、流动性风险成因分析

当前,我国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的流动性风险问题主要有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资产结构单一,期限趋于长期化,风险管理内控机制不健全等。归结起来,就是表面原因和深层原因两个方面。

(一)流动性风险产生的表面原因

1、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以及不规律性。一般商业银行获得资金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吸收存款以及借款。吸收存款作为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具有融资成本低、融资规模大的优点,商业银行通过向储户支付利息,提供便捷的服务吸引客户。但由于存款业务应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原则,何时取、取多少都取决于储户的个人意愿,因而由存款构成的被动性负债的流动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存款人自身的需要。商业银行无法对此作出预测以及干预。基于存款所构成的负债的被动性,商业银行无法准确定位银行预期现金的流入以及流出,因而存款实质上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完全保证银行贷款业务以及投资业务对资金的需求。作为补充,当发生大量不能预期的储户提款时,为维护商业银行自身的声誉,避免引发挤兑问题,商业银行一般会采取向外借款这一举措作为资金来源的补充。鉴于其融资成本比存款业务高,向外借款一般只作为商业银行在紧要关头的补充性举措,而不能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

村镇银行作为特殊的商业银行,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分析,通过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无疑是最优选择。但众所周知,吸储难已成为村镇银行在日常经营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要想在与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的一般商业银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村镇银行就必须克服银行结算不畅、社会认知度低等问题,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自身对储户的吸引力。针对村镇银行吸储难这一现状,中央为村镇银行制定了特殊的存贷比保护措施,在其成立后五年内存贷比容许超过75%,但在五年后,存贷比必须调整到75%以下。这也是基于村镇银行底子薄相较一般商业银行抵抗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差的特点,因而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监控,应该成为村镇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一个侧重点。

2、资金运用的不确定性以及不规律性。商业银行的运作通过不断吸收存款和满足客户的提款要求,存取的结果是形成一个余额,此余额可供商业银行用来投资放贷。但商业银行无法控制存款人存入和提取的数量,因此不太可能推测及确定此余额的大小。另一方面,客户的贷款需求也是多种多样,难以预测的。客户何时贷款,需要贷多少贷款,是否能按期归,都是不确定的。如商业银行不能筹措足够的资金来满足资信良好的客户的贷款需求,就会失去获得利润的机会。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在满足信誉好的客户的融通资金要求以及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的同时,并无法确切地知道借款人会在什么时候借多少款,存款人会在什么时候提取多少现金。这种资金运用的不确定以及不规律性就导致了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流动性危机的产生。

据了解,客户逾期归还贷款的现象在村镇银行贷款业务中相当常见,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较一般商业银行要高,在针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系统化管理时应结合其在业务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进行资金的分配和运用。

(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深层原因

如果商业银行将所有资金都运用在现金资产或易变现资产上,流动性风险的确是没有发生的可能,但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应以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它决不可能为了回避流动性风险而放弃盈利,因而只能以承担尽可能小的流动性风险为代价,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盈利性与流动性的矛盾,才是形成流动性风险的深层原因。

追求盈利不仅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总目标,也是其加强巩固自身实力和提高竞争力的基础。然而,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依靠负债经营为主,自有资本只占很小的比重。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首要关注安全问题,避免产生流动性风险,然后才是追求利润。一般说来,随着资产流动性的降低,其盈利能力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流动性与盈利性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商业银行必须在盈利性和流动性之间权衡并作出选择,这主要以阶段性策略目标为依据,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策略的后果。短期内追求较高的收益,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将增大。商业银行的任何决策都必须基于使银行资产现值最大化准则。仅仅满足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对流动性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很有可能会引发挤兑风潮,以致最终停业倒闭;而局限于高流动性战略,必将坐失良机,以致经营亏损和资不抵债。这两种结果都是对商业银行既有利益的极大损害。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把盈利与风险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时期经营环境变动的要求,有侧重地进行决策。在经济高涨时期,应侧重考虑盈利性的要求,而在经济衰退、经济危机时期,则可将盈利性放在次要位置。通常,银行还必须从自身业务的经营状况出发,在流动性资产较多的基础上,设法转变原有的资产结构而侧重于增加盈利。而在流动资产减少、长期投资与贷款较多、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则应该更多地考虑流动性。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在处理流动性和盈利性关系的问题上,应该通过对不同经营状况下侧重点的及时改变,来实现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动态协调。只有在有效协调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前提下,商业银行的经营才能走向良性循环。

众所周知,村镇银行这一新型金融机构是中央基于扶持三农以及中小企业发展,对民间资本进行有效引导这两个落脚点设立的。这一初衷直接决定了村镇银行在经营时将带有一定的政策扶助倾向。据相关资料显示,乐清联合村镇银行2012年盈利6000万,位居全国村镇银行第一。但与它将近30亿的资产相比,盈利性显然与一般商业银行差距甚远。除了它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危机较一般商业银行更为严峻,使得其在管理时更倾向于流动性外,政策性因素亦是导致其对盈利性要求有所放松的原因之一,调研中政府财政补贴以及较高的备付金比率均可以体现这一点。因而在经营管理中涉及到流动性以及盈利性范畴时,必须具体条件具体分析。

四、流动性风险的应对之策

(一)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扩大放贷规模

1、增加资金来源以扩大放贷规模从而实现更多的盈利。村镇银行可以通过当地电视广告媒体或广播电台进行专题采访报道,扩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声誉和形象,让更多的客户消除顾虑,放心地存贷款。

2、深入乡镇地区,加深对村民金融知识的普及,积极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和信用观念,保证还款的主动性,并充分利用其独立法人机构的优势,缩减放款环节,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客户的需求。

3、大力开展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只要提供真实合法的银行承兑汇票,村镇银行都要积极地给予贴现。若贴现资金不足,人民银行要适当给予再贴现支持。

(二)降低不良贷款率,缩小存贷款差距

1、银行应与借款人、债权人等保持稳定良好的关系。因为村镇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比例较一般的商业银行高,严重影响银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2、采取措施建立切实有效的约束机制,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及奖惩条例,成立独立的内审机构。鼓励金融创新,降低不良贷款率,从而提高银行资产的管理水平。

(三)完善保险体系,建立损失补偿机制

1、建立专门针对村镇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防范其因经营管理不善对存款人造成的损失,并制定相应补偿制度。

2、建立包括商业性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的整体效能,加快建立运营高效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的进程,为村镇银行经营“三农”业务提供有力保障。

3、深入农村地区,通过大力宣传,向村民普及农业保险的常识,提高他们的保险意识和参加保险的积极性。

4、制定农业保险的专门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的性质、经营方式、各级政府的职责、再保险机制、农民参与方式、监管机制等内容进行明确和规范。

5、加强对政策性农业和商业性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方面的监管,确保优惠政策用到合适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王燕.对村镇银行风险防范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09).

[2] 程伟伟.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与建议[J].现代商业,2011,(29).

篇10

关键词:五力模型;战略群组;银行业;竞争;利润

一、用五力模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业的竞争情况

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银行资金来源于储户,商业银行业的供应商就是存款者。我国居民的存款意识较强,而且银行的存款的风险很小,所以银行在吸收居民存款方面具有比较强的垄断力。但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金融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对资金使用及投资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化,可以选择的投资产品更多,讨价还价的能力正在逐步加强,因此,银行业供应商也就是存款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正在逐渐上升。

2.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商业银行业的购买者就是贷款者。我国银行的建立收到诸多条件限制,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我国贷款者却很多,大中小企业数量庞大而且资金需求分散,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旺盛,相对银行数量来说,资金需求企业的规模更加庞大,因此,存在卖方市场的情况。各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商业银行业是一种标准化行业,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趋近于一体化,整体对于价格的控制能力更强,使银行具有更大的讨价还价能力。

3.行业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银行业是一个资本需求巨大的行业,进入的资金要求很高,潜在的进入者具有很高的门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设立、分立和合并等,都要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这构成了商业银行业非常高的进入壁垒。在我国金融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最直接的潜在进入者是外资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汇丰银行等外资银行纷纷进入中国银行业,但《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壁垒仍对外资银行有着很强的制约作用,如规定,在华外国银行分行可以经营人民币批发业务 ,但是吸收中国境内公民每笔必须在100万元以上 ,而且必须是定期存款;外资银行开展这些业务还必须满足在华注册资本金必须达到10亿元人民币以上、下设分行营运资金为1亿元、开业三年中连续两年盈利等相关条件后才能真正办理。因此,外资银行进入国内的威胁在短期内并不能对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造成较大的影响。

4.替代品的威胁

银行业在金融理财方面的替代品主要有保险业、股票交易市场、基金交易市场、房地产市场、期货期权市场等。我国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保险业发展前景较好,随着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增加,证券市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大。各种金融理财产品越来越多地被使用,造成银行业的利润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很多银行全面发展各种金融业务,突破传统存贷业务的局限,来增加利润。

5.行业内竞争者现有的竞争能力

我国众多中小银行以及外资银行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我国商业银行数量相对较少,所以这些商业银行的竞争并不足以造成行业利润的大幅下降。但是,国家不断放宽银行业的管制,会使得商业银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的产品同质性较强、网点地域相似,我国的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较少,传统产品与业务的收入比重高,因此,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利润下降,需要通过开发新产品来增加利润。

总体来讲,我国商业银行业内的竞争并不十分充分,其吸纳存款的能力仍然较强,而且市场中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十分庞大,卖方市场优势明显,而且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潜在的竞争者威胁较小,虽然行业中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外资银行进入的威胁和其他金融产品的替代的威胁,但是这些威胁在短期内还不足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现有竞争造成更大的压力,也不会在短期内大量瓜分其行业利润。所以,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业的整体行业利润水平仍然很高。

二、用战略群组方法进一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业利润分配情况

战略群组是指一个产业内执行同样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征的一组企业。波特认为要确定这样一个战略群组,一般要通过分析两三组作为竞争基础的关键因素来进行。用战略群组的方法来分析商业银行业,就要首先从辨别行业中将各个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及地理覆盖面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按上面两个差别化的关键因素将各个商业银行列于双变量图上,将大致落在相同战略空间内的商业归为一个战略群。(图略)

从而可以将我国的商业银行分为四个战略群组,分别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很丰富并且涉及跨国银行业务的战略组群、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较丰富并且涉及全国银行业务的战略组群、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较少并且向全国性银行转变的地方性银行战略组群、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匮乏并且只涉及地方银行业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战略组群。可以将我国的商业银行分为以下四个战略群组:

战略群组一: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很丰富并且涉及跨国银行业务的战略群组

主要代表性商业银行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这类银行通过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寻求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利润的来源渠道,来增加利润,并且努力拓展全球性业务,试图将企业做成全球性商业银行。这一战略群组的整体运营能力很强,资产总额和年利润都远高于其他战略组群。在运营过程中,这些银行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带有垄断色彩。

战略群组二: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较丰富并且涉及全国银行业务的战略群组

主要代表性商业银行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这类银行大多积极探索更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但是限于自身经济、技术条件,而只能提供有限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这类银行也采取在全国范围内站稳脚步,并取得稳固发展的发展战略,暂时并没有向国际市场迈进。这一战略群组整体盈利能力也很强,整体利润水平很高。

战略群组三: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较少并且向全国性银行转变的地方性银行战略群组

主要代表性商业银行有平安银行、厦门市商业银行、徽商银行、柳州市商业银行等。这类银行的战略主要是增强主营业务的稳定性,利用已取得的在地方发展的成果,努力转变为全国性商业银行,积极拓展业务的地理范围,扩大银行的地理覆盖面。这一战略群组盈利水平不是特别高,但是比较稳定,不会出现较大的风险和波动。

战略群组四: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匮乏并且只涉及地方银行业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战略群组

主要代表性商业银行有三门峡市城市信用社、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这类商业银行不追求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多样化,而是更加注重巩固在本地区已取得的成果,从而在本地区站稳脚步,保持稳步发展。这一战略群组整体的力量比较薄弱,盈利水平处于最低层,利润率较低。

综合以上各个战略组群的分析,可以看出,规模越大、产品越丰富的商业银行的利润也就越高,这是因为各个群组内银行最容易产生激烈的竞争,从而引起群组成员积极探索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努力扩大市场范围,不断壮大自己,向前一个战略群组迈进,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化的同时,各战略组群内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加快了,利润也就随之增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