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初中生;羞怯;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羞怯是指在人际情境下对自己的过度关注和对他人评价的担忧引发的不自在的情感和行为倾向[1]。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个体在婴儿后期(2~4岁)就应形成自主性,战胜羞怯。如果过了这个时期还因为羞怯不能与人正常交往,则会形成社交障碍,影响正常生活。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体验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羞怯的个体由于不敢表达自己,易被同伴排斥,在班集体里难以找到归属感,因而易长期处于烦恼、压抑、孤独的心境,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可见,羞怯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2]。积极心理学认为,完整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不仅包括传统心理学对人性消极一面的关注,通过对心理疾病的修复来使人达到心理健康,更应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挖掘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达到自身潜力的充分开发,从而更加快乐幸福地生活。
国内已有对羞怯的干预研究表明,以心理成长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方案是改善大学生羞怯的有效方式[3]。遗憾的是,已有研究缺乏对初中生团体辅导效果的验证,而且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发展性辅导研究甚少[4]。本研究将尝试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团体心理辅导中,探讨其对初中生羞怯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 研究对象
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选取安徽省淮南市某中学羞怯水平较高的学生30人,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5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6人;对照组15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7人。
2. 研究工具
羞怯量表:该量表由Cheek和Buss修订,共13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羞怯水平越高。量表的Cronbach’α的值为0.90,条目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39,45天重测信度为0.88。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由王极盛编制,包括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波动性、心理不平衡性10个维度,共60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
团体辅导活动效果调查表:该调查表由黄月霞编制,由6个单选题目和3个开放式问题组成,Cronbach’α的值为0.75。
3. 研究方法
实验组成员参与每周1次,每次1.5小时,共7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作处理。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分为创始、过渡、工作、结束4个阶段[5],采取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设计,以“去问题化”的视角看待每一个成员,从积极认知、积极品质、积极情绪、积极行为四个方面对成员进行干预,以达到他们潜能的最大发挥。具体活动设置见表1。
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三、研究结果
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前的差异比较
表2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羞怯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各个维度及总均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被试具有同质性。
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干预后的差异比较
表3显示,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的羞怯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的总均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在强迫、偏执、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五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3. 团体心理辅导效果成员自评
表4显示,所有成员对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都是比较满意的,没有人对团体辅导做出否定评价,都喜欢参加本次团体辅导,认为参加此次团辅增加了对自己和别人的了解,使自己更能融入到班集体中去,并能够将所学到的技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愿意介绍别人参加这个团体。
调查表还包括三个开放式问题,分别对“我最喜欢心理辅导哪一点”“我最不喜欢心理辅导哪一点”“从辅导活动中我学到了什么”这三个问题加以回答。在“喜欢心理辅导哪一点”上,成员谈到喜欢的是团体辅导的氛围,这么多人可以在一起讨论,有辅导老师的指导,团体游戏活动非常有趣,并且认识了新朋友。在“最不喜欢心理辅导哪一点”上,成员谈到活动太短,希望能多开展几次,每次时间再长点。成员在回答“从辅导活动中的收获”时,谈到了敢于主动开口讲话,不像以前那么担心了,学会了更乐观地看待问题,知道了怎样和别人交往等。
四、讨论
本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干预下,被试降低了羞怯水平,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验证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有效性。对实验组在干预前后取得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支持方面,团体辅导方案坚持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以心理资本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以“去问题化”的视角看待每一位成员,促进他们的积极成长,重视从他们身上挖掘优势。每一次辅导所设计的各种积极心理小练习,比如“优点轰炸”“快乐回忆”等,都有助于成员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设计方面,团辅方案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设计。活动注重趣味生动性,各个活动又遵循着由浅入深的自然发展。被试都是有着同样羞怯现象的学生,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语言,产生一种“原来他人和我一样”的感觉,有利于共同探讨所面临的问题,开展交流,这样团体凝聚力也就提高了。
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氛围营造方面,始终坚持开放性、包容性、支持性。羞怯个体内心渴望与别人交流,但羞于情感表露,压抑了自己的自然情感。而在团体中,历经7次的团体辅导过程,成员之间相互熟悉,能够将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自我表露更加自然。且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方案对氛围的营造尤佳,积极心理团体辅导为小组成员提供了一个彼此信任、互相尊重、宣泄情感、互相支持的互动平台,从而能帮助成员在团队支持中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6]。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切切实实地帮助羞怯的学生敢于表达自我,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同时,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也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很好的启发,是一种能有效改善学生心理状况的方法。
[1]王晓乐.初中生自尊、羞怯与生活适应关系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6.
[2]Sheldon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216-217.
[3]焦小燕,盖笑松.成长小组活动改善大学生羞怯症状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653-657.
[4]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3):397-402.
篇2
关键词:大学新生;班级凝聚力;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一、被试的筛选
1.研究对象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新生,通过自编的《大学生班级凝聚力调查问卷》来筛选被试。通过访谈和同质性测试,选取大一新生两个班级凝聚力水平差不多的班级,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本研究共66人,实验班和对照班各33人。
2.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筛选
对两个班级的班级凝聚力得分进行T检验,数据显示,两个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得分差异不显著,这就说明这两个班级的凝聚力现状相当,本研究可随机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如下表:
*p
进一步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1班凝聚力分数(3.91±.505)低于2班凝聚力分数(3.92±.564),所以本研究将1班确定为实验班,将2班确定为对照班。
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制定
1.理论依据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从低到高的五个需求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当某个层次相对满足时,在群体中的人们则需要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团体动力学理论强调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是通过团体各部分力量作用于个体起作用。它能够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集体力量的作用,所以在本次团体辅导活动中,都是通过设计和开展集体活动,让成员体会到团队的作用,与此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2.事实依据
对相关团体辅导书籍的参考与借鉴。在本次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时,参考了李娟的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训练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王国强的团体辅导对提高初中生班级凝聚力的实验研究,曾朝红的团体辅导对提升小学生班级凝聚力的实验研究等资料。
大学新生班级的凝聚力具体状况。通过对班级凝聚力的调查,了解到班级凝聚力状况如下:同学之间不够团结,个别同学之间不能相互信任,有小集体的现象,大多以寝室为单位,同学之间的交流少,特别是男女之间的交流,集体的荣誉感不强,个别同学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在对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实验班在人际关系、班级制度、班级目标、世界观这四个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这些依据,本次团体辅导方案主要从人际关系、世界观认同、制度认同、目标认同来提升实验班级的凝聚力。
3.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环节及方案
根据前面的调查与分析,此次针对实验班凝聚力提升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共O计了8次活动,主要侧重于人际关系、班级目标、世界观、班级制度方面凝聚力水平的提高。每次活动45分钟,都由同一名团体心理辅导专业教师实施辅导方案。
作者简介:曾朝红(1986-),女,重庆荣昌人,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教师,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篇3
一、开展问卷调查及调查结果分析
我参考已有的文献资料和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设计了《2011年度初一新生适应性问题调查问卷》,在2011年10月对2011年9月升入广园中学初一级的广园小学100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学习不适应问题
(1)思维方式不适应。中学的教材已不是以感性知识为主,而是以抽象的理性知识为主,学科中包含着许多关于事物的一般规律和抽象的原理,学科门类增多,学科内容扩大、加深。在学习这些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运用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而大多数初一新生依然依靠具体形象思维作为支柱,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差,面对突然增多和加深的课程内容,很多学生理解、接受不了。(2)学习方式不适应。许多学生习惯于小学阶段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由于小学阶段课程的知识点不多,而且课时量多,老师能反复讲解每个知识点,把每个知识点讲透。而初中课程的知识点繁多,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讲得面面俱到,需要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做到课前预习、善于听讲、会记笔记、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学生的自学习惯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自学习惯,只是依靠在课堂上听讲,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3)知识检查方式不适应。在小学每学期只有一次考试。到了初中,考试就变得频繁,几乎每一学科每一单元后,都会有一次总结性的检测,很多学生心理承受不了而产生考试焦虑。
2. 人际交往困难问题
(1)同伴相处不和谐。从小学升到初中, 同学结构重新组合,许多学生在新的环境里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在小学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在新的集体中可能成为一名普通学生,这些学生因失去了原有的优越地位,感到心里不平衡,产生嫉妒心理和对抗心理,行动消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喜欢搞小团体。有些学生过分留恋小学时期的朋友,难以与新同学建立友谊,在新的环境中产生孤独感、失落感。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产生自卑心理,怕新同学笑话自己,不敢主动与新同学交往等等。(2)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初中阶段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学生不仅身高、体重增加了,而且身体内部的各个机能系统的发育日益明显。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一方面使学生感到力量增强了、长大了,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感觉,加上电视等媒体的影响,更加助长了他们对异性的好奇心,同学间的起哄有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初一学生容易出现早恋现象,并由此引起许多情感问题。(3)意志品质方面的问题。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有的学生为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过高,遇到困难就会灰心丧气,失去信心。有的学生没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不足,产生自卑心理。学生没有学会承受压力与应对挫折的方法,初中阶段是求知生涯的重要阶段,要学习、掌握的知识很多,知识面逐渐加宽,思考问题日益增多,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挫折。这种压力和挫折,会给尚不成熟的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以极大的心理负担。
二、开展与适应性问题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
根据调查结果,我设计了与适应性问题相应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在广园小学2012学年度的六年级中开展了小升初衔接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1. 开展适应学习的团体心理辅导
(1)根据初一学生的思维仍带有具体形象的特点,我们在六年级上学期先开展了系统的抽象思维训练的团体心理辅导,该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6次进行,每周1次。第1次《想得快又快》,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第2次《脑筋急转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3次《抽丝剥茧》,训练学生思维的聚合性。第4次《想法真奇特》,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第5次《思路比天宽》,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第6次《从小爱幻想》,训练学生思维的超越性。
(2)开展训练学生记忆力的团体心理辅导,该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6次进行,每周1次。第1次《战胜遗忘有策略》,使学生了解记忆的规律,及时复习才能提高记忆效率;引导学生自发探索学习的各种记忆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2次《让记忆变轻松》,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提高记忆力的方法。第3次《理解促记忆》,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理解记忆的方法,促进理解记忆的广度和深度。第4次《右脑帮记忆》,训练学生把要记忆的资料进行联想和组合,把知识形象化,开发右脑的快速形象记忆的能力。第5次《归类助记忆》,训练学生把记忆材料进行归类的能力,材料归类记后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缩小范围,抓住重点,提高记忆效率。第6次《速读增记忆》,训练学生将直接用眼睛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声现象,形成眼脑直映,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并增强记忆的效果。
(3)开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该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为6次进行,一周2次。第1次《我的学习有计划》,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第2次《预习真有用》,使学生了解预习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粗读(扫清障碍)――细读(找出问题)――练习(提前检查)。第3次《我会记笔记》,帮助学生掌握记笔记的方法,认识在课堂上记笔记的时机和笔记的内容。第4次《复习不是炒冷饭》,帮助学生掌握四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系统复习,查漏补缺)――第二轮复习(重点复习,掌握重点)――第三轮复习(解题训练,举一反三)――第四轮复习(背诵自测,把书读薄)。第5次《独立完成作业,我能行》,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掌握独立完成作业的方法。第6次《考前更轻松》,掌握放松紧张情绪的方法,合理地舒缓紧张情绪。
2. 开展改善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
本模块团体心理辅导分为3个单元,每单元含有2次活动。第1单元“有缘相识”(如何认识新朋友),在六年级四个班各抽出四分之一的学生重组成四个新的团体,通过游戏讨论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学会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体验认识新朋友的快乐。第2单元“相逢是首歌”(如何处理人际矛盾),通过游戏、心理剧表演,让学生体验人际关系冲突对个人生活与学习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在生活与学习中主动避免冲突的产生;训练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冲突的技巧,当冲突产生时,运用技巧积极主动地解决人际关系冲突。第3单元“友谊万岁”(如何与异往),进入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少男少女分不清友情和爱情的界限,在感情上把握不住分寸,故常常不自觉地陷入感情的漩涡,为自己的性意识感到烦恼与困惑,本单元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分清早恋与友谊,探讨与异性进行正常交往的技巧。
3. 开展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团体心理辅导
本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四次进行,每周一次。第1次《我有我风采》,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优点与不足,初步学会分析自我、调整自我的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己。第2次《我自信,我能行》,帮助学生认识自信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掌握建立自信心的方法。第3次《挫折让我飞得更高》,帮助学生理解遇到挫折是人生中的正常现象,了解对挫折的看法不同,会有不同的行为结果,学会用积极的方法应对挫折。第4次《我的理想有规划》,帮助学生了解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恰当的职业理想,认识到要实现理想就要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成果与反思
为了探讨以上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性,我采用三种方法对2013年9月升入广园中学初一级的广园小学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不适应学习、人际交往困难、产生自卑心理、感到压力大的学生比2011年减少了11%-33%.另外,我设计了广园小学毕业生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初中适应性对比表,各班中广园小学毕业生的得分都高于其他两间小学的毕业生。班主任们的评价说明这种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适应初中学习。我还选取了广园小学2013年6月毕业考中成绩处在全年级好、中、差位置的学生各10名,在2013年11月请他们写一份关于参与小升初衔接团体心理辅导后的感悟。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训练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提高记忆力、预习、复习和做笔记的方法,使他们能很快适应初中学习;帮助他们学会与新同学交往和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正确地与异往;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理想规划,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能愉快地学习,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都有一定的进步。
在学习辅导中要给予学生有用学习方法的辅导。学生反映,我们的学习方法辅导中的有些方法不太适合初中的学习,所以本年度在设计辅导方案前,我们先在初一级学生和教师中开展调查,了解哪些学习方法在中学是高效的,定下团体辅导的重点和辅导专题;根据专题设计好方案,再与初一级老师研讨方案,根据老师们的意见进行修改,最终确定辅导方案。辅导后,请六年级主科老师配合,要求学生把学会的学习方法应用到实际学习中,检验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在开展人际关系辅导中增加与教师交往的辅导。小学每个班级一般就几个老师,而且老师每天要与学生共进早餐和午餐,一起午休,相处时间很长,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很密切。而中学一个班级有十多位任课老师,师生只有在上课时间见面,老师不再管理学生的进餐和午休,师生关系比小学要相对疏远一些,这让很多学生觉得缺乏心理依赖。因此,开展如何与老师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学会主动与老师交往很有必要。
篇4
【关键词】学校心理咨询 小学生 心理问题
一、前言
学校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家庭和社会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教育在家庭中成了重中之重。家长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铺设孩子的成功之路。这种情况在中国尤其盛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孩子们从小就失去了玩耍的自由,只能背负着大人给予的“成才”的沉重包袱蹒跚前行。玩耍本是孩子的天性,当这种天性在家长各式各样的威逼利诱下被形形的培训班和学习所代替时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就水到渠成的产生了。当前我国儿童的心理问题呈现日渐突出和上升的趋势。据相关资料显示上海普陀区对近900名幼儿的调查发现:有问题的幼儿占调查人数的18%,且行为种类达18种之多。同时有2种以上行为问题的幼儿有35%以上。郑州市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小学生中有各种焦虑情绪占28.9%,初中生为20.2%,高中生为25.3%。上海市对1326名小学生与初中学生及家长的调查显示:普通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是19.7%,特殊学校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是29.6%。同时发现:60%的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与父母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关系,其中与母亲的关联度更高。上述资料充分说明,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存在与发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应该引起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否则,任其发展下去,将可能导致严重的异常行为,危及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的未来。
二、学校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一)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以“积极的人的发展”为理念。学校心理辅导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辅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潜能,并通过积极的诱导,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自我实现是一个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向,儿童、青少年处于未成熟的生长发育阶段,更具有这种发展的潜能。
(二)学校心理辅导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以个体的成长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帮助儿童、青少年解决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如认识自我,如何认识他人和社会,以及与学习、生活相关问题,包括学业、交往、情绪调适、青春期困扰、学校生活的适应和职业前途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不是靠教育者的说教和社会规范的灌输,而是需要辅导者的耐心帮助,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实践,进而不断地开发自身潜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我。
三、学校心理辅导可以通过多种手段,矫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偏差
个别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它可以通过聆听技术、暗示技术、松弛技术、系统脱敏技术、行为改变技术和理情治疗技术等方法,来改变和矫正学生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偏差的心理或行为。如:针对一个不交作业的学生,我们可以运用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设计好如下:
(一)确定终点行为:半学期(8周)内消除不交作业的现象。
(二)分析起点行为:该学生第一周内不交作业不能超过10次。
(三)设计有利情景:A.选择增强措施,达到某项标准即可得到相应的奖励。如第一周内不交作业减少到9次即获1份奖励,超过上述标准,视情况增加奖励;B.向家长告知辅导方案,争取家长配合。
(四)选择适当策略:A.增强:与学生约定,每周不交作业的次数逐步减少的最低标准。每周评一次,减少多少分相应给几分;达到何种分给何种奖励;B.逐步养成:从第一周至第八周依此订出减少不交作业的目标。在八周中如果达到预定的目标,不定期地给予适当奖励;C.剥夺:某周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即剥夺某项喜爱的活动。
四、学校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了解、分享经验和感受、接收多元信息和形成多元的价值观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最主要特点是班级授课制,每一学生都是在一定的群体中参与学习和活动的,因此,对学生来说,群体是一个大家庭。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也都是通过一定的群体组织来进行和实施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也不例外。而且通过群体的活动,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学校心理辅导和教育。首先,在学校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了解。在团体辅导中由于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他人的存在,对自己就象一面“镜子”,有时自己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他人的意见可以使自己反省,能帮助更好地了解自己。同时,成员间互相倾诉、表露,也可以让别人更好地了解自己,也对别人有了进一步了解,这对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同理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有益的。其次,学校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分享他人的感受与经验。当个人遭遇到困难和情绪不佳时,常常会感到恐惧、无助与失望,并且常常认为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倒霉鬼。如果这时有老师的关心、帮助、开导,特别是当发现和自己相同处境的人居然也不少,从而孤独感便会降低,不会再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可怜的人了。这种经验和感受的分担,具有治疗,可以消除个体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情绪,增加彼此的理解与支持。再次,学校心理辅导有助于学生接收多种信息、形成多元价值观。学校、班级中的成员各自有不同的背景和经验,对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这种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多元信息,无疑为所有成员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开启他们的思路。
五、结束语
总之,学校心理辅导与关怀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新兴的教育活动。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现实与未来对学校教育的期待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健全发展的人。这是学校教育的宗旨,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宿。
篇5
1.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尽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红红火火地正在开展着,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力还相当大,尤其是对基层学校的领导、一线的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家长来说,重视智育,忽视心育的现象十分普遍。接触学生最多的是任课教师,教师的教学观念、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必然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将心理学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极大的作用,并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班级是学生在学校期间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环境,从一定程度上说也算是一个“小社会”,同班同学朝夕相处、互相影响,由“从众”心理出发,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即班风。班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显著的影响。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足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形成的,所以,班级必然成为心理教育的主战场。
3.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心理氛围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家长的素质、人才观、教养方式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也必须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全面的成才观培养孩子,重智育更重心育。
二、实验目标
1.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对学习对象的价值有较充分的认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加深这种认识,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2)热爱学习,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这种情感,保持长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学习的积极行为能持之以恒,能克服学习中的重大困难,排除干扰,并根据不同的学科选取不同的学习方法。
2.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他人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
(2)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并关心他人的需要。
(3)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能与同学和谐相处、紧密合作,但不放弃自己的原则。
3.使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心理(明己)
(1)善于正确评价自我,逐步成为自信、自尊、自爱、自重的人。
(2)能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以他人为镜,虚心地、批判地接受他人的评价。
(3)及时而正确地认识、总结自己的成败得失,从自身找原因。
(4)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前进目标,并以较强的自制力不断克服困难,去实现既定目标。
三、实验内容
初中阶段
(1)对初一的学生进行由小学生向初中生转变的适应性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引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多方面的学习兴趣,初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生活方面,使学生了解自我、开发自我,同时培养群体认同感,学习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锻炼意志品质,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角色。
(2)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前期。因此,对他们主要足进行青春期心理辅导。在学习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着重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业成就感和创新意识;在生活方面,帮助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在青春期出现的生理、心理变化,解决由此带来的困惑,培养正确的性别角色认同。使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悦纳自我,树立健康的交友观念,初步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学会宽容待人,保持平和的心理,形成一定的自控能力。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合理疏导。
(3)初三年级,在学习方面,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对考试保持正常心态,减缓过重的心理压力,把焦虑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使其发挥积极作用;在生活上,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调整生活观念,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对自我有更深刻的认识,不断完善、充实自己;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辅导,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
高中阶段:
(1)高一:首先进行进入高中的角色转换教育。在学习心理方面: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繁重的学习生活,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在生活心理方面:帮助学生深刻地认知自我,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交友方面:学会赞美和批评,谦虚随和和坚持原则,初步完成向成人的过渡。
(2)高二:学习心理方面:要帮助高二的学生正确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鼓舞学习士气,在心理上帮助他们协调各种外界刺激引起的心理不平衡,使其专心学习;生活心理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交友的技巧,明白异往的心理因素,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友谊和早恋的关系,认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明确自身应负的责任、义务。
(3)高三: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在学习心理方面:主要是教给学生一些减缓心理压力的方法,让他们了解一些心理疾病的症状,使他们能够自我调节,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调节考试焦虑的心态;生活心理方面:辅导学生正确对待身体与学习的关系,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学会协调升学目标与家长期望之间的差异,学会处理好与家庭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起的作用;职业心理辅导方面:提供给学生一些职业适应性测试,给学生今后的工作意向提供参考。
四、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1年上半年)
(1)根据石家庄市教委《石家庄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规划》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心理教育课题实施方案。
(2)组建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
(3)宣传发动,利用板报、专栏、橱窗以及班会、校会、家长会等形式,向师生、家长宣传心理教育的意义、作用和有关常识。
(4)培训骨干,校内选配专职心理教育教师,聘请心理学专家到校进行讲座,先期培训以班主任和教研组长为主。
2.实验阶段(2001-2002年)主要任务
(1)确立实验班级:初一、高一各确定一个实验班。对学生进行前期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明确认识,建立实验班学生个人心理档案,人手一册。
(2)全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
(3)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
(4)选定2-3个教研组进行学科渗透实验,探索适宜的方式和经验。
3.深化阶段(2002-2003)主要任务
(1)培训教师、家长,使学校、家庭都能从心理学角度对待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2)对实验班进行由骨干教师主讲的心理活动课,对学生进行有侧重点的心理教育,同时,探索课程的设计方式、方法。
(3)对学生进行中期测评,及时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并进行中期情况交流。
(4)深入开展个案咨询和团体辅导。
4.总结阶段(2003-2004年)主要任务
(1)后期测评,整理分析实验资料与数据,写出实验报告。
(2)总结材料,评估实验开展情况,以材料结集为主,分析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教育中继续保持优点,改正缺点。
五、实验措施
(一)管理方面
成立心理教育工作小组,由主管德育的学校领导主抓,教育主任直接领导,实验班班主任和骨干教师带头进行实验研究,学科教师进行学科渗透,并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班主任和骨干教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实验研究内容,结合教材,制定出教学计划,对实验班的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进行教育。
(三)开展专题讲座
由专职教师或聘请有关专家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咨询,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四)建立心理咨询室,设立心理信箱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团体和个人心理辅导。
(五)通过心理教育宣传报和橱窗等宣传心育知识
通过办各种宣传报、橱窗、条幅、标语以及建立校园广播站等,宣传心育知识,创设心理教育氛围,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
(六)对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知识培训
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其教育态度和方式。因此,要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
篇6
【关键词】学习困难;儿童;接纳;团体辅导
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ies),又被认为是“学习迟钝”、“学习不良”、“学习失能”、“学习障碍”、“轻微脑功能失调”等,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统一定义,根据1994年美国“全国学习障碍联合会”对学习障碍的定义,可以了解到LD是指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等方面的获取和运用上表现出显著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的学习异常者的通称。这些异常现象是个人内在的,一般认为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所致。个体内在自控行为、社会认知与交往中的问题可能与学同时存在,但这些问题不在LD范畴之中,同时,LD也可能与其他残障(如精神发育迟滞,情绪紊乱等)或外界不利条件(如文化差异,教育缺失或不良)相伴发生于同一个体,但LD并非后者的直接后果。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在儿童的成长阶段中,有几种关系是对其成长发展起关键性作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同伴关系。在这几种关系中,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都是年龄相对儿童来说有着明显差距的成人与其建立的关系,而同伴关系则是由年龄等各方面都相仿的人之间所建立出来的关系,而且同伴接纳作为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缓冲器,对其适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伴接纳是儿童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良好的同伴接纳有利于缓儿童体验到的负面情绪。
在学习困难的儿童身上很容易l生关于人际交往同伴关系方面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儿童也很容易因为学业成绩的问题影响到同伴接纳关系。现有的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是在以小学高年级4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儿童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同伴拒斥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不同学业成绩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学习优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高,学习中等儿童居中,学习困难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最低。(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其同伴接纳、负向预测其同伴拒斥;但学业成绩只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同伴接纳,而对同伴拒斥无显著的预测作用。(3)亲社会行为对男、女生的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大于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着重关注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关系,区别于以往相关研究中重点关注学生某一学科成绩的提高,例如运用行为主义等方法训练儿童的成绩。本研究在调查苏州部分小学的学习困难儿童的基础上,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对某一班级的学习困难的儿童及其同伴关系进行改善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苏州市两所小学共470位学生(A:218人,46.40%;B:252人,53.60%)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70份。三年级171人,四年级172人,五年级127人。其中非学困生有426人,占人数的90.60%;学困生有44人,占人数的9.40%。将所有学生分类,受欢迎组有104人,占比为22.10%;被拒绝组有73人,占比为15.50%;被忽视组有84人,占比为17.90%;有争议组有3人,占比为0.60%;普通组206,占比为43.90%。
(二)研究工具
1.学习困难学生筛选
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筛选,普遍是采用智力测验加上成绩的两重标准进行筛选,本文使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来测试学生的智力是否处于正常水平,加之学业成绩。
学业成绩的标准采用被试的最近一次考试,包含语文、数学两门,计算其平均分,然后再将平均分转化为标准T分数,作为被试的学业成绩指标。
2.同伴关系调查
主要采用同伴提名法进行了解,具体方法如下:同伴提名包括正向提名和负向提名两部分,要求被试分别写出 3个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同学名字。根据 Coie 和 Dodge 在1983 年提 出 的 分 类 标 准[11],以 班 级 为 单 位 将 正 向 提 名( ML) 、反向提名( LL) 的次数标准化,二者之差为社会喜好( SP) 分数,即受欢迎程度,二者之和为社会影响( SI) 分数。在此基础上将被试分为社交地位不同的五组: 受欢迎组( SP>1,ML>0,LL0) 和普通组( 所有其他儿童)。
3.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检验。
(三)改善方法
针对其中五年级的一个班级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同伴关系进行改善。团体辅导方法如下:
1.团体辅导名称:“不一样的我”
2.团体辅导的目标:提高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接纳度
3.具体目标:(1)提高同伴间的相互理解.
(2)促进同伴间的互动状况
(3)强调同伴间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4.活动次数:4次。每次约40分钟
5.活动项目:
(1)让我们重新认识吧 :成员之间增强相互了解
(2)信任之旅:1.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增加互动;2.尝试对同伴的信任
(3)合作愉快:1.利用团队活动增加凝聚力和互动;2.在活动中相互理解和接受
(4)一起愉快的玩耍:1.最终强化团体认同感; 2.在认同的基础上使学习困难儿童融入群体
6.活动内容:
(1)成长三部曲、心有千千结、分享困惑(选做)
(2)蜈蚣翻身、人体“拷贝”
(3)坐地起身、无敌风火轮、珠行万里(选做)
(4)无敌风火轮、集体创作――我们的班级(选做)、结业式
二、结果分析
(一)小学生同伴关系总体状况描述
在470名小学生中,有90.6%的学生属于非学困生,9.4%的学生属于学困生。非学困生组中有426人,包括受欢迎组103人,被拒绝组49人,被忽视组78人,有争议组3人,普通组193人;学困生有44人,包括受欢迎组1人,被拒绝组24人,被忽视组6人,有争议组0人,普通组13人。对人数做卡方分析59.277*(注:*p
(二)不同类别学生同伴关系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同伴关系状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非学困生和学困生在正向提名、负向提名、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事后检验发现:
在正向提名上,非学困生的得分高于学困生,且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非学困生:0.0117±1.05894,学困生:-0.788±0.59657,F值:24.266***);
在负向提名上,学困生的得分高于非学困生生,且学困生与非学困生得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非学困生:-0.1254±0.87868,学困生:1.0416±1.5724,F值:58.502***);
在社会选择性上,非学困生得分高于学困生,学困生与非学困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非学困生:0.1371±1.59908,学困生:-1.8295±1.96634,F值:57.611***);
在社会影响力上,学困生得分高于非学困生,而且得分存在显著差异(非学困生:-0.1136±1.10898,学困生:0.2536±1.33797,F值:4.198*)。
(三)实验班级干预策略实施前后同伴关系差异
在实施了团体辅导方案后,对比前后两次班级同学同伴关系,对实验结果进行相关样本t检验:正向提名(t值为1.732,p值为0.225)负向提名(t值为2,p值为0.184)、社会选择性(t值为0.57,p值为0.626)、社会影响力(t值为4.131,p值为0.054);结果显示,方案前后,学困生同伴关系并未显著提升。正向提名、负向提名、社会选择性、社会影响力都有减小,但并不显著。
(四)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关系在年级维度上的比较
对不同年级的学习困儿童在不同分组上进行卡方检验,各组的学习困难儿童的数量在年级维度上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受欢迎组卡方值:0.348,p值:0.814;被拒绝组卡方值:2.959,p值:0.794;被忽视组卡方值:0.532,p值:0.742;普通组卡方值:3.121,p值:0.863),说明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关系在年级维度上不存在差异。
三、讨论
1.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在470名参与调查的小学生中有44名学习困难儿童,其中有24名处于被拒绝组,占总人数的55%,且仅有1名处于受欢迎组,而非学习困难儿童中被拒绝组的儿童占总人数的11%,因此可以看出在同伴之间的人际接受方面,学习困难儿童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拒绝。同时在其他分类组中,非学习困难儿童和学习困难儿童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点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
2.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将学生的类型分为正向提名、负向提名、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四种类型,在这四种类型上,学习困难儿童与非学习困难儿童的差异都是显著的,其中正向提名,负向提名,社会喜好差异及其显著,说明在同伴关系中,学习困难儿童周围的同伴普遍将学习困难儿童与较负性的方面联系起来并且在接纳方面是处于拒绝的, 同伴接纳程度不高。
3.我对参加调查的某一班级进行了以团体辅导为形式的干预手段(具体方案见目录),在开始团队辅导和活动结束后均进行以问卷调查为形式的同伴接纳度的情况认知,在两次的对比中可以看到在四个维度上的数据都是有所减少,进行相关样本的t检验,没有显著差异,这个原因是多样的:
(1)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关系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在本研究中,由于时间原因,没有进行很长一段时期的团队辅导活动,因此对学习困难儿童的人际现状的改善不够明显。
(2)在数据分析加上在活动中观察到情况而言,以包姓同学为例,该名学习在活动开始之初是处于具有攻击性,拒绝的状态,而在最后一次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积极参与并帮忙与其他同学协调,因此可以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学习困难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是有部分改善的。
(3)其他数据的减少原因可能为在团体辅导的活动进行时,学习困难儿童周围的同伴对他们本身是处于拒绝和忽视的态度居多,在这种情况下,在团体活动进行中就会出现其他方面的忽视或是拒绝,而这种情况在团队辅导的时间有所加长是可能会有一定的改善。
(4)在对以年级为分组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中看到,各个不同年级中不存在显著差异,学习困难儿童的人际关系情况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是多样的,例如学习困难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的表现会让他们在同伴中处于拒绝的状态,同时会伴有一定程度上的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表现为具有攻击性等方面,而且同伴的忽视和拒绝会加重他们远离和拒绝与他人的交往沟通等方面,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结论
学习困难儿童和非学习困难儿童相比,在同伴接纳度方面存在差异,即学习困难儿童更容易被拒绝和被忽视。
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接纳度在年级方面没有差异,即在各个年龄段的学习困难儿童的同伴接纳度都处于较低水平。
以团队辅导为形式的干预手段,对部分学习困难儿童在同伴接纳的方面有一定改善,但要取得更明显的效果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普通学校中“学习困难”学生同伴接纳度调查及改善策略的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普通学校中“学习困难”学生同伴接纳度调查及改善策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社会工作;个案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的出现作为20世纪后期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件,无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不但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效率,极大提升了人类生活质量,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性。但是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在显现,一个具体表现就是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网络成瘾问题对相关青少年的学习、身心健康和社会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频频引发了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和越轨行为。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都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来不同的应对策略。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遵循自身的职业理念和价值观,运用个案、小组和社区的工作方法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个人、群体摆脱困境,克服困难,实现其社会功能的正常化。显然,网络成瘾青少年就是社会功能异常的群体,需要社会工作的服务和支持。本文主要从服务对象长远发展的目标出发,帮助其实现社会功能正常化,而不单单仅是注重其治疗和脱瘾。本文在对一个典型案例追踪的基础上,来介绍个案工作对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介入过程。
二、个案概况及其原因分析
小阳(化名),15岁,温州市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家庭环境良好,父母都是在外地做服装生意,但经常不在家,性格较为内向,平时不怎么和人交流,很聪明,但是学习成绩不好。小阳是奶奶和保姆负责照顾的,优越的家庭条件使得小阳很早就接触了网络,小学时就有了自己的电脑和iPad,上了初中之后,小阳迷上网络,并且放学后经常和同学们去网吧,出现逃课玩游戏甚至夜不归宿的现象。奶奶和保姆也无计可施,母亲认为小阳不务正业,父亲得知之后更是拳脚一番,但却也没有实质的解决办法。因此小阳和父母亲只要见面就会情绪激动,发生冲突。学校老师也说小阳在学校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学习态度消极。
根据社会工作“人在情景中”的全人观来看,小阳网络成瘾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小阳自身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对服务对象的几次接触和相关人士的资料收集中可知,造成小阳网络成瘾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因素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转折期,自我意识开始凸显,但是由于经验和知识的缺乏,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力比较差,思维具有片面性,对事物的认知也是有缺陷的。青少年由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也使得虚拟网络对他们的吸引力很大,很容易沦陷于这个“多彩”的世界:
社工:网络是怎么吸引你,让你迷恋的?
小阳:其实刚开始只是玩玩,慢慢就发现一天总是想上网,而且网上很多东西自己是不知道的,并且越玩越好玩。自己的成绩也很烂,在学校有时候会被同学瞧不起。但是网上就不用担心别人带有色眼镜看自己,大家都是不知道对方的,可以交到很多朋友,说话什么也是自由自在的,骂人,踢人……总之自己一不开心就会去上网。
同时在交谈中发现,小阳在学校也是不怎么和同学交流,没有什么朋友。学习成绩不好而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歧视,使得小阳更加不想去表达自己。一不开心就会去上网(不开心包括学习上的苦闷,与同学相处的不愉快,和父母的争吵等)。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最基础的场所,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对小阳情况的了解中可以发现,小阳父母存在着对小阳长时间教育和网络正确引导方面的缺失。在谈话中不难发现,小阳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丧失,对待父母逆反心理也比较严重:
社工:你爱爸爸妈妈么?
小阳:哈哈……爱又能怎么样,他们那么忙,一年之内见不了几次,定期给我钱,希望我好好学习,但是从来都不问问我作业完成情况。而且,我迷上上网之后爸爸妈妈回来频率虽然比以前多了,但是一见面就打我,骂我。我很生气,就又去上网了。
笔者在和服务对象父母亲的对话中得知,其父母亲都是初中毕业就开始打工创业,自己没有实现的大学梦希望小阳可以替他们实现,在外面辛苦的打拼也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有限的知识使得小阳父母对网络的认知是片面的,他们盲目地排斥网络,对小阳缺乏正确的引导,只要小阳一接触网络就会打骂小阳,这无疑是增加了小阳上网的频率:
社工:你们是怎么看待网络的?
小阳母亲:网络就是,一碰就有瘾,特别是小孩,你看看那新闻上说的,经常有孩子上网猝死的,我一想到就害怕呀……
小阳父亲:不是我要打小阳,我是为了他好呀,小孩子还可以治治,他天天上网,我害怕最后就没救了,被网络给毁了。
(三)社会因素
朋辈群体和大众传媒也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化,大众传媒负面的宣传和朋辈之间偏差行为的模仿使得发展不成熟的青少年群体更加容易沉溺于网络世界:
社工:怎么学会上网的?
小阳:那还不容易?电视、报纸都铺天盖地地介绍:网络多好、多方便啊,带给大家多少好处啊,还有很多同学在班里炫耀自己是网络高手,你要是不动心才怪。
社工:第一次去网吧是谁带你去的?
小阳:当然是同学了。一开始自己很多游戏都不会玩,都是他们带我,慢慢就什么都会了,越来越过瘾,给自己升级装备和等级……
三、介入过程
在对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做出明确的定位,确定自己的服务目标,了解服务对象深层次的内心世界,建立互相信任的专业关系,设计服务方案,提供专业服务,帮助小阳逐步实现网络脱瘾,增强自身能力,协助小阳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
(一)初步接触与建立专业关系
以平等、接纳、保密的原则,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建立专业关系。可以从服务对象感兴趣的网络作为切入点,逐步取得服务对象的认可和信任。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做出初步的评估。本案例中,小阳起先对笔者是极其排斥的,刚开始几次是直接拒绝见笔者的,但是笔者通过书信的形式,通过QQ进行了沟通,并以小阳喜欢的游戏作为突破口,初步建立关系。在之后的会谈中,笔者也始终是中立的态度,不批判。慢慢和小阳建立起信任,使得小阳愿意表达和诉说。
(二)收集资料与问题评估
在与小阳建立专业关系之后,笔者通过和小阳会谈直接搜集服务对象第一手资料,通过和学校老师以及小阳父母的沟通间接搜集小阳家庭和学校的基本情况资料,并对社会环境做出一个全面的分析。对小阳的问题做出评估,并最终确定其问题和需要。小阳的主要问题和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对网络的认知偏差,不清楚网络只是生活的工具,生活中还有很多别的乐趣和活动;
2.对家庭缺乏归属感,对父母看法也比较冷漠;
3.学习障碍,初一有一段时间小阳学习是很认真的,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可能是学习方法有问题;
4.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而自卑,认为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歧视;
5.父母亲关爱的缺乏、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和对网络正确认知的需求。
(三)确定目标和制定工作方案
在对小阳的基本情况和问题了解之后,笔者结合自己机构可以联系到的资源以及自己的能力和服务对象一起制定了相应的目标和工作方案:
1.工作目标:
(1)根据服务对象的兴趣爱好,对网络的相应知识进行介绍,并下载学习和益智的APP,让服务对象知道网络其他作用;
(2)在征得服务对象同意的前提下,协助制定改变计划,比如业余生活计划、学习计划、上网时间控制计划等,并且在家长的配合下,监督实施。尤其是上网时间表,尽量从以前每天四小时逐渐减少。设计丰富的业余计划和合理的学习计划;
(3)提供课业辅导,提升服务对象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其在课堂发言,逐步建立自信;
(4)鼓励服务对象一周给父母写一封信,讲出自己的感受和所见所闻;
(5)在协商的基础上鼓励父母参加机构组织的家庭教育工作坊,改变教育模式。
2.工作方案:
(1)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还是一种心理障碍,因此,首先需要为其提供心理辅导,通过策划一些情景模拟演练活动,沙盘等游戏,了解其心理状态并进行一些深层次的交流。
(2)提供学习辅导
协助小阳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小阳成绩一直不好实质上归咎于学习方法不当,尤其是缺乏父母的引导,并且很少与同学进行学习上的交流。
(3)提供人际交往辅导
由于自身性格内向,加上成绩一般,使得小阳与同学和同伴的交往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心理上也存在自卑感,平时交往的也是一些游戏伙伴。据此,笔者与小阳所在的学校取得联系,尝试运用团体工作的方法,鼓励小阳加入了一些学校的社团组织,比如书画社、街舞社、足球俱乐部等等,鼓励小阳一直参加下去。
(4)提供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
休闲娱乐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也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因此,需要正确引导并提供给青少年一些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避免他们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除了鼓励小阳积极参加学校社团的各种活动以外,笔者还亲自和其一起进行一些业余活动,比如爬山、打乒乓球和羽毛球、去书店购书等等。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逐渐占据业余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相应地,小阳上网的时间得到了一定的减少,显然,对网络的依赖性也间接地减少了。
(5)积极协调各种可利用的资源
通过改变家庭、学校、社区的环境,为小阳的生活带来改变。笔者和小阳的父母进行一周一次的沟通和反馈,其父母参加机构组织的家庭教育工作小组;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与社区有关机构(居委会)和人士(居委会主任)取得联系,通过耐心的讲解,督促他们为青少年的成长树立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尤其是需要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和监督,严控未成年人随意上网。
(四)结案与评估
在对小阳两个月,十二次的个案辅导之后,小阳的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学习主动性加强,成绩有所提升,每周上网时间不超过五小时,开始主动和人沟通和交流,父母对其关心增进,教育方式有了改变。服务目标基本完成,服务最终结案。但是结案并不是意味着完全终止了服务,在结案之后,笔者和小阳及其家长沟通商讨跟进事宜,确定一周一次家访,一月一次电话回访,确定服务对象保持改善和进步。
四、总结与反思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结合小阳的案例,笔者有以下的总结和反思:
1.社工应该充分运用“全人观”,即人在情境中,不要简单的将服务对象的问题归结于其自身,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其行为和思想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改变环境来促进服务对象的改变;
2.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应该保持价值中立,接纳自己的服务对象和他的想法,不要评判而要积极寻求理解;
3.制定的计划要有针对性,可行性,而且计划也应该根据服务对象的变化修改或完善;
4.对于网络成瘾问题青少年的个案追踪是非常有必要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家访或者电话回访,不要让问题反弹。
总体来说,通过个案工作的方法,结合小组和社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介入的效果是明显的,不仅帮助服务对象解决了网络成瘾问题,恢复了其社会功能,同时也对其长期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发展有很大的促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地避免了教育、心理咨询等传统方式的局限。概言之,个案工作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介入是一种有效而且可行的方法。(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 隋玉杰主编,杨静副主编.个案工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刘树娟,张智君.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及研究展望[J].应用心理学,2007(2).
- 上一篇:安全防范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 下一篇:医保定点药店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