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门诊统筹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保门诊统筹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民参保时代已经到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保险机制,以筹定支的费用补尝原则,支付方式的变革等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规范并制约着医患行为[1]。医院作为医疗保险制度中各方利益的交汇点,面临已经动态化的医疗环境及服务对象,势必带来严峻的挑战。如何适应这种挑战带来的影响,让有限的资金得至最大限度的利用,构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医院模式,成为医保服务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1 医院面临的挑战及影响
1.1 病人自主择院,打破区域管理,市场竟争加大:公费医疗时代,实行的是地段管理,病人就诊按单位或居住地划分医院,医院病源相对固定。医疗保险实行的则是属地管理,参保人在属地内可以选择任何一家定点医院就诊,定点药店购药。这样一来势必导致医疗单位对市场份额的竞争,越加激烈。
1.2 医保统筹资金后付式,医院周转资金逐显贫乏
1.2.1 随着逐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费用压力淅显出来[2]。医疗保险实施的是划卡实时结算,即:参保人只需缴纳个人支付部分,其余由医院直接与医保部门结算,结算前由医院垫付。
1.2.2 随着参保人保障待遇的不断提高,参保范围的不断扩大,医院需要垫付的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将越来越多,这将使经营的医疗单位面临着更大的资金压力,如何调动有限资金,成为医院决策层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
1.3 医保实施总量控制、定额付费。“不被拒付”成为医院最关心问题: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后,对医院医疗费用实施的是“总量控制、定额付费”,超总量、超定额费用大部分由医院承担。全民参保后,医院服务对象全部是医保病人,降低医疗成本,不被拒付“成为医院主要工作方向之一。
1.4 医患关系出现紧张,医院工作难度加大:由于我国实施的是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有限性与患者医疗需求的无限性形成了矛盾,有限的统筹基金很难满足患者对医疗期望值较高的医疗需求,而矛盾焦点集中在医院身上,医院承担的社会矛盾可能会有所增加。
2 新医改形势下,医院的策略思考
2.1 提高医保意识,转变思维观念:为适应新医改需要,医院必须重新审视并调医院经营策略,彻底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诚信意识、法制意识,积极寻找并加强医院治理薄弱环节,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
2.2 建立健全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及管理体系
2.2.1 医疗保险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主管副院长具体负责医保工作,成立医保办,根据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出台的政策及规定,结合我院工作情况,医院制定了《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医疗保险工作职责》、《基本医疗保险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管理制度》、《门诊慢性病管理制度》、《门诊特定项目管理制度》、《离休干部医疗管理制度》等。
2.2.2 建立了院级领导、医保办、科室三级质量管理网,同时,以医保办为核心,加强了横向沟通及横向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分管副院长、及时改正。充分发挥管理网作用。
2.3 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质量是医院永恒的主题,我院领导认识到,医疗保险管理必须溶入到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中,才能显现成效。在医院管理专项活动中,渗入医保管理;在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及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的基础上,参入医保管理。有效帮助医生建立了正确的医疗思维,掌握诊断与检查、治疗、用药的关系,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同时,我院狠抓医疗质量,提高医院质量内涵,缩短平均住院日。
2.4 以病人为中心,改善服务态度:在日逐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患者就医不断关注医院技术水平,而且更加关注医院的人性化服务[3]。“诚信”是我院服务宗旨之一,为了使病人明明白白消费,我院向社会公开了收费价格,建立了医疗费用查询系统,免费提供医疗费用清单,制作了医疗保险知识手册并分发到病房及门诊医保病人手中,主动地维护参保人员的知情权。针对病人对医保知识的咨询、对自费费用的质疑,我们做到了细心、耐心、热心,分析原因,及时解答。树立了医院的良好形象。
2.5 降低医疗成本,控制医疗费用:医院实行成本核算是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所有病人均由第三方付费,付费方采取的是“定额付费”医院只有最大限度控制成本,才能有发展,才能出效益。分析医疗费用结构发现,只有降低药品、医用材料在医疗费用中的比重,提高收入的含金量才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药比是我院严控指标之一,已纳入医疗质量考核指标,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6 加强与上级医保部门的沟通协调,不断完善医疗保险管理措施:医院要做好医疗保险的管理,必须对内控制,对外开拓。我院在工作中积极与区、市医保管理部门了解我院具体管理办法的同时,予以指导性意见,让管理更有效、更及时、更科学。同时,也让上级医保管理部门能够了解我院病种构成、学科优势及影响医疗费用的客观原因,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争取政策性倾斜,合理调整补偿额度。
参考文献
[1] 郑大喜鹊.医疗保险对医院经营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6):349-350
篇2
一、强化医保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一)稳步推进我市职工、城乡居民和普通门诊统筹医保三项制度实施。
落实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经办管理工作的衔接,全面开展普通门诊统筹实施工作,确保三项制度改革平稳有序进行。
(二)不断完善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
从源头上控制不合理的费用支出,要根据不同医疗机构和疾病发生的特点,细化和完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目前我市普遍使用定额结算办法。我们可积极探索实行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鼓励医疗机构主动降低成本的费用结算办法。
(三)完善和深化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的管理。
1、根据新社保年度的发展和要求,不断完善协议内容,将医保政策和医保管理标准充实到协议条款中,提高协议内容的可操作性。
2、加强就医管理。要积极探索与市级统筹适应的就医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对定点机构参保病人住院登记和探访机制,处理好方便参保人员就医与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关系,防止医疗机构挂床住院、冒名住院、过度治疗以及骗取医保费用等违规行为发生。
(四)全面落实定点机构考评制度。
社保经办机构要积极配合做好定点机构定点服务质量考评工作,建立对定点机构的服务态度、执行医保规定情况和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与医疗费用结算经济补偿挂钩的管理机制。
(五)做好医保运行情况分析工作。
开展医疗保险运行情况分析,使之成为经办机构基金结算决策、提高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水平和成为经办系统提高执行力的一个有力抓手。通过数据整理并进行分析,以数字化、定量化评估医疗保险运行效果,推动经办管理优化。
(六)积极探索研究解决异地就医实时结算难题。
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建立和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实时结算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全市定点机构协议管理一体化,做到市、区定点医疗机构互通;二是研究探索建立定点机构实时结算系统,尽快实现参保人在异地看病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资金实时结算。
二、完善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市级统筹
要全面贯彻落实《江门市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方案》,为下一阶段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市级统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完善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基金统一调剂制度。解决地区内市、区之间基金统一调剂结算、数据资料资源共享、以及待遇发放统一流程的问题。
(二)建立和完善工伤保险服务协议管理制度。
要完善工伤保险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对未建立工伤保险医疗服务协议管理的市、区,应尽快签定工伤保险医疗服务协议机构。通过协议管理进一步确保工伤职工救治的合理需要,以及工伤保险基金的合理使用,遏止浪费,规范工伤保险管理服务。
(三)积极探索建立医疗、工伤保险定期待遇的异地人员资格实时认证机制。
实地对一次性缴纳医疗保险费参保人和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情况进行认证,防止冒领和骗保现象发生,确保基金的安全。
篇3
一、我国现阶段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分析
1、社会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标准不统一
虽然我国正处在逐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阶段,各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基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了每个地区的社会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及待遇不统一,致使城市务工人员或者城郊结合的居民出现重复参保或有选择地参保等现象出现。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的距离正在逐渐缩小,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远远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使得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纷纷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定运行是非常不利的。
2、门诊费用增长过快
有数据表明,2000年县级医院门诊费用相对于1990年增长了6.81%,2005年增长至10.43%,到了2010年县级医院门诊费用则上涨到15.03%,且2011年国务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医保门诊报销费用不足1/3。由此可见,我国门诊费用增长过快,但居民医疗保险却不能得到合理的报销。虽然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中有关于报销大病费用的相关政策,但关于门诊的医疗保障服务还是不够完善。
3、社会医疗保险统筹资金收支运行不平衡
随着社会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县级以上医院住院治疗费用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这都是造成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统筹资金收支运行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我国对社会医疗保险政策不断进行改革与推进,使得医疗保险的补偿水平逐年提高,极大地降低了居民医疗负担的风险。在社会医疗保险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医疗费用却逐渐上涨的情况下,社会医疗保险统筹资金的平衡运行也因此埋下极大的隐患。
二、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对医疗服务的影响效果
1、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1)研究门诊统筹制度对医疗服务影响的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影响效果,本次研究选用了“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与“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进行对比。参加两组医疗模式的实验者年龄均在32―49岁,文化背景、月收入均无显著差异。其中参加“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实验者在身体健康方面与“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实验者存在高于1%的差异;在生活习惯方面“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实验者与“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实验者存在高于1%的差异。研究实验进行两周,两周后对比两组医疗模式的门诊就诊率、住院率、自我医疗率与未就诊率。
(2)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门诊就诊率下降了16.13%,自我医疗率增加了13.11%;“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门诊就诊率增长了12.19%。
(3)关于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影响的讨论。从研究结果可以分析得出,门诊统筹制度明显降低了居民的门诊就诊率,家庭人均收入升高,其门诊就诊率也会得到相应的升高。自我健康评价差的居民,其门诊就诊率就越高。患有慢性疾病实验者的门诊就诊率低于没有患病的实验者的门诊就诊率。门诊统筹制度实施两周之后,自我医疗率明显上升,并随着家庭收入额增加而降低。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门诊统筹制度有效地提高了社区门诊医院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了慢性疾病患者去医院的就诊率;有效降低了居民的自我治疗率,增加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门诊统筹制度的制定有效降低了居民的疾病负担,实现了让每位居民都享受到了最基本的医疗服务。
2、大病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1)研究大病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影响的方法。随机选取某市城镇医疗保险数据库2009―2012年10%的样本进行研究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就诊日期、疾病诊断、住院总费用、统筹支付、大病医保支付、自费支付。因大病医保从2011年实施了自费补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得到提高,故而将2009―2010年前的调查样本作为一组,2011年―2012年的调查样本作为一组。
(2)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大病医疗保险政策实施后,患者个人自费支付的费用下降了19.83%,个人支付费用在住院总费用的占比下降了2.82%,灾难性医疗支付费用降低了41.23%。
(3)关于大病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影响的讨论。从研究结果可以分析得出,大病医保政策明显地降低了患者住院的自费支付,其主要原因是:大病医保中增加自费补充医疗保险,从而使得大病补充报销可以高达50%,降低了患者的自费费用,实现了患者“看得起病”的目标。但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大病医保又降低了患者自费支付,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管,尽量避免医疗道德事故的发生。大病医保政策实施后,退休人员的自费费用与灾难性医疗支付的比例增加了,离退休人员自费费用与灾难性医疗支付比例也有明显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大病医保自费补充的政策会引导退休人员或离退休人员进行一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导致医疗道德事故的发生。世界银行发展部门专家Adam Wagstaff曾研究我国西部新农合医疗实施的效果,发现“按服务付费”与“大病统筹”等制度有助于增长主张患者过度治疗的现象发生。因为大病医保政策中的多种支付方式,促使一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的管理机制,以提高大病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大病医保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少医院不得不改进自身的医疗技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降低整体的住院费用。大病医保政策不仅保证了医疗质量、促进了医院的自我发展,也有效地提升了大病医保资金的使用率。
3、总额预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1)研究总额预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影响的方法。分析某市住院总人次前80%的医疗结构,用不同的方式对患者的次均住院总费用、次均自费支付进行结算,随后比较自费支付费用比例的变化。
(2)总额支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影响的研究结果。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的结算方法下,次均住院费用与使用医保支付费用增加明显,但总额费用控制效果比较好的普遍是三级医院。针对一些特殊疾病,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的结算方式下的次均住院总费用和使用医保支付费用的情况有所下降,但结果并不明显,二级医院的次均医保费用支付明显是高于三级医院的。从整体上看,使用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结算办法的患者住院自费支付比例下降了2.6%,三级医院自费支付比例下降了2.4%。
(3)关于总额支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影响的讨论。精细化总额控制(即住院总额与次均住院总费用)、增幅管理结算办法有助于医疗结构提高对医疗费用的使用效率,减少患者住院的时间。通过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结算办法可以看出,二级医疗机构的次均医保支付费用明显高于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的挂床现象也明显高于三级医疗机构。主要原因为一些二级医疗结构的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后,导致了一些不必要住院的现象存在。对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尤其是对二级医疗机构。推行对特殊病种实行精细化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的结算办法,提高对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随着我国医保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相关部门应该探索出符合住院服务的支付方法,优化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关于社会医疗保险政策的建议
1、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
我国当前并没有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从而造成我国城乡医疗体系不完善。无论是医疗资金的统筹管理还是医疗保险的待遇及相关管理制度,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导致重复参保或有选择性参保的现象出现。要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新要求,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出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医疗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基本制度、管理体制、政策标准、支付结算、信息系统、经办服务的有机统一,建立起符合实际、统筹城乡、惠民高效、公平可及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大程度惠及参保居民。
2、推进门诊统筹制度的广泛实施
门诊部门作为我国社区医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没有进行合理的利用就会造成我国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当门诊服务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居民就会更多的选择住院来治疗,从而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患者过度治疗的现象发生,间接加重了我国看病难的情况,也增加了医疗道德事故的发生风险。医保部门应重视门诊统筹制度,完善并推行门诊统筹制度的广泛实施,提升门诊对小病的治疗率,优化我国医疗体系,提升门诊医疗医院的使用率。
篇4
[关键词] 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医院内部管理;居民医疗服务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28-0149-04
今年1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从“六统一”整合基本制度政策,并理顺管理体制、提升服务效能[1]。要求各省(区、市)要于2016年6月底前对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工作作出规划和部署,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健全工作推进和考核评价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2]。各统筹地区要于2016年12月底前出台具体实施方案。综合医改试点省要将整合城乡居民医保作为重点改革内容,加强与医改其他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早在2014年底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出台《市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并轨工作的意见》在“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t疗保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城乡统筹、互助共济,参保居民公平享有权利义务;坚持制度并轨、资源整合,提高居民医疗保险统筹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效率;坚持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分级负责、属地统筹,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3]”的基本原则基础上,2014年底前,通州区完成资源整合的相关工作,做好管理职能调整和经办机构编制、人员以及基金、资产的合并交接。其他统筹地区,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改革,逐步实现行政管理、资金管理、经办服务的统一[4]。2015年3月底前,市级层面完成制度并轨的政策设计,制定出台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同步开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2015年4月1日起,各统筹地区按照新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序过渡,2016年1月1日起全面并轨运行。2015年9月1日市十四届人民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南通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江苏南通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并轨工作的正式启动,我市也于今年5月出台了《海门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方案》,上半年已经完成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职能移交、经办机构整合、政策制度并轨工作[5]。为建立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迈出了一大步,奠定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解和认知的不断深化,探索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制度的整合并轨,可结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的整合并轨业务上的综合性分析,依照相应的分割处理,解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元独立”体系的保障制度,在其碎片化的管理方式和基本的参保标准基础上,实现提升医院内部管理效率的目标,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6]。
1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三种典型模式分析
随着城乡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社会发展也要做出适应性调整。目前,从医疗保险的典型模式、制度特点角度分析,根据不同区域发展阶段探索呈现的城镇结构,其医疗保险制度的调整也能较好地适应和满足对保险基金筹集、补偿运行制度的调整[7]。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三种典型模式主要如下。
1.1 “三保合二”的分档模式
在相应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践中,为满足对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改进,可结合改革方针,并通过对医保形式和待遇的挂钩情况,选择合理的管理模式,以此来改进对城乡在医疗保险制度上的模式执行调整,并以此来实现对城乡综合配合形式上的合理化调整。在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建设好“一体化”医联体管理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方向上的协调,从而确保实现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创新,并为最终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制度的统一,综合实施多个可执行模式。对于医保制度的全覆盖调整,促进对制度在改革方向上的统筹计划改善,并依照城镇居民保险制度调整,以此实施多种模式的共同执行[8]。
在进行此类模式的建设上,需要结合医保和城乡居民的医保关系进行转移调整,在全面数据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完成对综合体系的全面建设。对于城医疗保证体系的失业结构建设,并完善对医保制度上的执行调节,通过合理的缴费制度调整,完善对转移渠道上的综合性建设。对于不同的医保制度,以及调节的分析模式,可结合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对城乡结构的转移调节。对于经办部门管理模式,在整合经办机构上,通过顺利的管理体制整改,从而实现对医保管理资源在保障基金安全运营的基础上,探索商业化[9]。
1.2 “三保合二”的再保险模式
从现有的保险模式来看,“三保合二”的再保险执行模式,是现在医院医保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其中整合了两项制度,并通过城乡居民医保的统筹管理,实现不同保障水平上保险额度调剂,以此完善对发达地区在不同结构下的地区结构。从最基本的制度上,实现信息整合,并从三元的分割状态来进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内的医疗保障制度执行,通过医院管理手段调控医院行为,进行反馈调节,从根本上完善对不同待遇水平上的城乡居民、城镇职工保障制度的衔接,保证统筹层次形式上实现卫生资源有效管理。通过对市区与乡镇之间卫生管理机构、医疗机构、药品保障供应机构间的互动来实现对整体的经典模式特性,为政府的筹资标准提供有效依据。对于二次再保险,该整合的模式以典型的特征管理,结合个人筹资信息进行适当的医疗保险再投保,为居民医疗保障增加一个保护罩[10]。
1.3 “三保合一”统一模式
在我国国内某些地区,执行了“三保合一”统一模式,并通过安全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为医保基金的安全运行提供了较好的执行基础。并通过统一资源整合,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其他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有机整合,并为医疗保障提供了基金保证。同时,对基本的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和医疗保险结报系统进行了有效对接,多个阶段逐步整合到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破除部门信息屏障,尤其是医院、职业、户籍等人口信息管理上的不统一,难以保证在不同对象、不同医疗管理制度上,享受同样的基本保险保障待遇;二是拉开医院等级待遇标准,针对城镇农村户口居民的界限进行适当调控,并依照乡镇居民的医保执行,从而实现对制度归并体系上的表达,促进对医保合作管理的合理执行。通过调整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保障待遇可报销比例,合理引导分级诊疗,促进小病在基层首诊;三是破除乡镇界限,在突破居民身份限制上综合性调节,并依照其城职结构的保障并轨调节,从而实现对不同模式的制度改良。
针对这一模式下的居民医疗保障制度,需要做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和相应保险保障待遇的理想,并建立其统一的制度标准以及基金调节模式,为基本医疗服务提供合理同意的管理制度保障做支撑。其实际的意义需要从“三保合一”制度进行调节,并以此来实现对发达地区在代表性执行机构上的调节,并以此来实现对整体探究经验和经济发展结构上的综合性调节。
2 城乡医保模式的三种典型结构影响分析
从实际的操作执行情况来看,对于不同的影响模式,以及调节的医疗保障待遇形式来看不同的影响水平问题,对医保制度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参数。下面对其模式的影响,尤其是对医院内部管理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2.1 “三保合二”分档模式的影响
在“三保合二”分档模式执行管理过程中,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对参保居民的待遇差距,一定程度上为城镇职工提供了安全保障,通过居民在相应缴费保障体系上建设,为政府的基金筹资管理,提供相应的基金支付限额保证,其报销的比例以及保障内容变化,可结合年度决策进行整体调节。其使用的保险在调整前后的数据参数如表1所示。
2.2 “三保合二”再保险模式的影响
从当下的制度变化情况来看,其影响结构如表2所示。
2.3 “三保合一”统一模式
在统一模式中,其最终结果保证了居民、职工在工作生活中的医疗保障,并为其后续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安全保障。其中,以2013年的调整来看,最大额度上调20万,而门诊报销也调整为60%,其中包括所有的医疗保险项目。
2.4 三种典型模式对医院内部管理的影响
三种典型模式对医院内部管理的影响总体上是一致的。整合后仍然归卫生计生部门管理,在调控基金盘子安全和医院规范运行可以实现良性互动,卫生资源总筹集与卫生资源总支出可以有效平衡,也有利于提高医院能动管理和绩效考核的积极性[11]。
整合后医保管理职能归属其他部门管理,手持基金的管理部门作为买方,卫生计生部门所辖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卫生服务的提供方,而参加医保的患者作为实际消费方,在各自的动机、目的、诉求和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巨大差距,部门协调工作比较难,如果加上药品、耗材供应商一方,问题就更加复杂。所以需要有效的谈判机制作为支撑,形成共识作为基础[12,13]。作为医院内部管理,医院精力主要集中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医院管理者在开展内部管理时,更加注重于对高技术、多服务的激励,对于控制医保经费滥用没有足够的动力[14]。
如果没有有效的“三医”联动做基础,“三种典型模式”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并轨,乃至发展更进一步的建立城镇职工、城乡居民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对医院内部绩效管理制度改革不会产生深刻影响,难以达到通过影响医院内部管理实现控制卫生费用不合理增长趋势[15,16]。
3 总结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进行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需要依据当地的医疗需求来进行合理的制度调整,作为对居民医保筹资水平和患者报销待遇高低要求上的合理化调节,保证人均筹资标准在相应资本投入上的合理性、保障水平上的安全性。在近年来综合医改在不断深入,“三医联动”在不断完整和调整中,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整合医改成败的关键环节,通^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逐步为建立统一、完善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满足我国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提供了安全保障制度提夯实基础,并最终深刻影响我国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变革和国民就医行为模式,合理引导分级诊疗,整体提高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卫星. 城乡统筹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必要性[J]. 现代商业,2013,(8):71-72.
[2] 马旭东. 甘肃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设探讨[J]. 甘肃金融,2015,2(2):64-66.
[3]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四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的问答[J]. 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4,(6):27.
[4] 汪心海. 山东省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运行现状研究[D].山东大学,2015.
[5] 铜陵市编办.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源[J].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3,(6):45.
[6] 张宗久,周军,梁铭会,等. 推进我国大病保障制度建设工作的思考与设想[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1):2-6.
[7] 王晓玲. 构建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机制创新――基于湛江实践的比较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4,35(2):95-101.
[8] 王利娟.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分析[J]. 对外经贸,2015,(7):117-118,128.
[9] 邢伟. 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整合的实践探索及改革建议[J]. 中国经贸导刊,2013,(10):41-43.
[10] 王薇.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5,(23):201.
[11] 周新发,白薇,石安其琛,等. 从湖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的成效看完善对策[J].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4,28(4):49-50.
[12]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 广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方案(节选)[J]. 人事天地,2015,2(6):43-45.
[13] 张英. 常熟市开展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情况报告[J]. 新经济,2014,1(11):51.
[14] 李玉华.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运作中的政府职责――基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视角[J]. 南方金融,2016, 2(4):81-86.
[15] 颛慧玲,丁润萍,李小伟,等.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构想――以山西为例[J]. 经济问题,2014,3(6):126-129.
篇5
关键词:医疗保险 改革 新医疗制度
一、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
1.公费医疗改革。公费医疗改革始于1984年卫生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进一步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通知》。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原来完全由国家财政承担医疗费用改为以国家财政为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分担医疗费用。在具体操作上各地形式不一,实践表明比较好的做法是,患者负担一定比例的门诊和住院费用,年负担的比例为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的5%或者患者本人1个月的工资额,超支部分由单位负担。但是,这种做法一方面没有全面推开,许多地方仍在沿用实报实销的制度;另一方面,一些单位由于政府拨款不足而使公费医疗出现赤字时,还需自己筹措资金予以弥补,但是这种责任分担是极其有限的,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财政预算拨款是公费医疗唯一的筹资渠道的特征。此外,公费医疗的管理制度和经费管理办法也相应进行了改革。公费医疗管理制度改革主要是对公费医疗享受范围、经费开支、机构职责、监督检查等作了明确规定。公费医疗经费管理改革主要是将原来由公费医疗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经费改为多种管理形式并存,从全国来看,多数选择由医院管理的办法。
2.劳保医疗改革。劳保医疗改革始于1990年11月劳动部召开的全国部分省市劳保医疗制度改革会议。会议确定的改革方向是: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合理负担,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大病统筹虽然只在企业进行,没有涉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但是它为我国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积累了经验。
3.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印发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试点意见》,并在九江和镇江进行试点,之后不断扩大试点城市,到1998年已有50多个城市进行了医疗改革试点。在多年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98年12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为建立“低水平、广覆盖、共同负担、统帐结合、多层次”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决定颁布之后,全国范围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二、新医疗保险制度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1.会带来医疗风险
新制度仅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并不是覆盖所有的医疗费用,所以,享受了几十年免费医疗的老百姓明显地流露出对过去医疗制度的留恋。以个人账户为例。规定要求个人交纳月平均收入的2%,单位总共承担垫,其中的30%以内划入个人账产,也就是总数的1.8%,折算一下是个人月收入的38%以内。北京市员工平均年收入是一万多元。因此中等水平的职工个人账户只有不到300元。这就是他一年的门诊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还好,可是,要是得一场大病个人帐户的资金就很捉襟见肘了。
另外,新制度中没有把小孩包括进去,而以往的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孩子的医药费用基本是父母所在单位共同承担的。
新医疗制度对预防问题准备也是不足的。以前的医疗重视预防,单位有定期的体验,有固定的医务室、还有儿童防疫站。这些在新医疗保险中属于门诊的范畴。也就是说要从个人账户中花钱。这样很可能导致:本来应该看的病没看,本来是小病结果耽搁成大病。
2.医院可能拖医保改革的后腿
医疗保险改革是所有社会保障项目中最复杂的,它牵涉到社会保险机构、医院、个人、企业和医疗行业。错综复杂的关系再加上过去医院医药不分,就变得更复杂。医疗保险改革难,不是难在本身,而是难在医保之外。医院体制的改革和医药体制的改革很可能会拉医疗保险改革的后腿。
医疗资源结构不合理是另一个突出问题。抛开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就城市医院的结构来说,就相当不科学。90%的人生的是一股的小病,没必要去综合性的大医院看。而现在恰恰是大医院过多,服务于社区的小医院少。大医院多,建设成本高,收回成本的愿望就更强烈。没有发达的社区医院医疗网络,个人疾病医疗的代价更高,医疗保险的代价也会更高。
3.新制度规定中本身的漏洞
依据新的医保制度,当事人只要付相当少的一部分费用,便可在不超过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额内随意使用医药费。一些医院和医生为了将更多的医保资金划进自己医院的账户上,也不限制开出药品的数量和金额。这样,持卡人就有可能与医院或某些医生联手将国家医保资金骗入私囊或小团体的账户中。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处于道德失范的混乱阶段,新规矩和老规矩并存,原有的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底线受到侵蚀和破坏在所难免。
三、针对问题初步探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案
1.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使用效率。要对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实施真正的竞争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对高档医疗设备,国家应该统一配置和管理。而针对大型医院相对过剩社区医疗服务相对不足的情况,应该倒入真正的竞争机制,按照市场法则优胜劣汰,政府则不宜保护过度!
2.要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和负担。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大力推进医疗保险化进程:在中心城市建立数据库,通过网络扫描等方式对各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进行监控和预测: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建立医药价格数据库,瞬时向所有计算机联网的医疗单位发送价格信息,并公布国家收费标准。这对于降低医保费用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3.还应探索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妥善解决有关人员的医疗待遇;积极探索社会医疗救助途径和办法,妥善解决特困人群有关医疗问题。医疗保险制度应该是多层次的医疗保障系统。除了政府保障的基本医疗水平之外,还应该有补充医疗保险,商业性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系统。儿童、失业者、社会贫穷阶层应该被纳入医疗救助系统。
参考文献:
[1]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7.
[2]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11.
[3]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01.
篇6
一、各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任务数23000人,完成23003人,征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079.8万元,其中统筹基金2044.11万元,个人帐户基金1035.69万元;支付参保人员待遇2386.19万元,其中统筹基金支出1430.61万元,个人帐户基金支出955.58万元,本期结余693.61万元。累计结余6594.26万元,其中统筹基金结余4859.43万元,个人帐户基金结余1734.83万元。
2、审核职工因病住院、门诊药费共计1561人;审核定点医院垫付189人次;
3、征收大额保险费163.3万元,支出79万元;
4、安排部署并完成了参保职工健康体检工作
5、现已整理44人次,大额费用计82.72万元医药费,报市中心统一承保;
二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截止到11月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任务数为21700人,完成23900人,超额完成任务。城镇居民医保住院共计446人次,征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479.19万元,支付参保人员医疗保险待遇370.1万元,本期结余109.09万元,累计结余331.81万元;
三是生育保险
职工参保人数886人,职工享受待遇人数为11人;城镇居民参保5062人,居民待遇享受26人;征收生育保险12万元,支付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6.85万元,本期结余5.15万元,累计结余108.15万元;
四是离休干部医疗保险
征收离休干部医疗统筹金60.64万元,财政补贴179.58万元,支出258万元,上年接转18万元;
五是其它工作
1、配合局机关进行医疗保险政策宣传一次;
2、制定“两定”单位年终考核标准;
3、通过中央审计署的审计工作;
4、审核支付两定点划卡费用,并对定点机构进行监督;
5、调整了缴费基数;
6、门诊特殊疾病鉴定265人
二、各项工作具体开展情况
1、进一步扩大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今年以来,我们把扩面工作作为实现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进行部署,在工作思路上树立了抓好基本点,挖掘增长点的思路,努力使医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展。在工作方法上,采取了宣传发动,政策驱动、服务带动和感情推动的办法,增强了单位和个人参保缴费意识;在落实手段上,采取了分解任务,强化责任,通报进度,跟踪督查等综合措施,保证了扩面工作稳步推进。
2、加大医疗保险费征收管理工作力度。在积极拓展覆盖面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征收管理工作力度,并按上级统一部署,全面开展了医疗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通过自新完善了一些制度,通过了中央审计署的审计。
3、进一步加强“两定”单位管理。为切实加强我县定点医院和定点零售药店的管理工作,我中心组织专门人手,对我县“两定”单位进行不定期抽查,对全县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逐一走访,实行“量化打分”制度,提升了我县基本医疗保险“两定”单位的服务水平。
4、规范就医就药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根据我县城镇职工医保基金运行情况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的实际需求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设定为40000元,大力提高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使基本医疗保障和待遇享受的范围更广,水准更高。针对门诊特殊病种人员、大病医疗人员、转外地人员、居外地人员、特检特治人员我们制度和完善了更加规范的就医购药制度,以制度指导他们就医购药,保障了医保基金规范运行。
5、继续加大征缴力度,稳步推进困难企业职工参保。我中心严格审查参保单位申报工资基数,各单位在申报时,必须如实上报职工工资基数,上报工资表上需加盖财务公章,根据县委、政府对我市医保工作的要求和我县人社部门本年度工作的规划,今年努力解决关闭破产企业职工人员参保问题,此项工作的积极开展为我市社会稳定工作做出了努力。
6、加强医保基金安全管理,确保内控制度执行到位。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中心严格按照内控制度运行,不定期的自查自检,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整改的方案,落实整改的措施,完成整改的任务。过文件精神的传达和工作部署,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起医疗保险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基金安全管理纪律是“高压线”,医保基金安全管理责任重大的观念。我们继续完善了内控管理制度,并要求全体工作人员齐动员,人人较真、个个落实,使内控管理制度能够做到精准、到位、高效运行。按照上级有关工作安排,我局安排社保基金安全管理自查和接受检查,还接受了审计署进行的社保基金清理检查,并对清 查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整改。
7、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动“文明服务窗口”建设。我中心针对医保工作业务性强、社会面广、群众关注度高的窗口单位特点,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干部职工优质、便捷、高效的医保服务理念,在真心服务、亲情服务上下功夫,将各项医保业务工作融入服务之中。一是严格制度。第一位接待来访、咨询、办事等服务对象的工作人员须对服务对象提出的问题和要求承担答复、办理、引导、协调的义务。规定工作人员须做到群众的事情热情办,能办的事情立即办,一切事情依法办,不能办的做好耐心细致解释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我们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并纳入年终工作人员考核内容。二是提升服务意识。要求全体职工做到精通业务、爱岗敬业、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坚持“四个一”工作作风,即: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茶水解渴,一番话语解惑;尊重服务对象,坚持文明礼貌用语,坚决杜绝故意刁难,推诿扯皮、争吵现象及简单粗暴的工作态度。三是落实便民措施。为了进一步方便城镇职工和居民参保就医。针对家住乡镇的职工和居民,我们把附近的一些医院设为定点,方便就医。并要求定点医疗机构为当地职工、居民提供优质医保就医服务。通过以上工作措施我们把创先争优和文明服务落到了实处
三、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1、1月1日起开始实行市级统筹。按照市级统筹,分级管理,风险调剂,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统一化管理,这将是我县医保中心的工作重点。由于各项工作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完成上级交付我们的任务。从统筹原则、统筹范围、基金征缴、医保待遇、基金管理与监督、医疗服务管理、风险调剂金制度的建立、信息系统的管理等几大方面,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保障统筹工作顺利平稳有序的进行。
2、加大扩面工作力度。一要加大扩面工作力度。研究制定扩面计划,不断扩大覆盖面,保证职工、居民、生育保险稳中有进,不断发展,确保年底完成目标任务。二要加大缴费基数的审核力度。深入各单位,核对在职与退休人员,严格审计工资基数,确保基金应收尽收。三要协调有关部门关系。做好财政部门的协调工作,保证基金及时到帐。
3、采取过硬措施,确保居民医保征缴任务完成。一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医保政策深入人心。目前我县城镇民居除参加城镇职工医保人员外,绝大部分已参加了城镇居民医保,但仍有一小部分城镇居民应参保对象没有参保,属于医保政策覆盖范围应该攻坚的部份。目前我县低保人员通过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已参保,没有参保人员主要还是对政府政策不理解和对医保就医存在的问题有意见,因此做好医保政策宣传和相关解释工作非常重要。二是继续做好各机关事业单位对城镇居民医保工作的配合。对单位职工家属、子女的参保,争取有条件的单位给予福利补助,调动他们的参保积极性。三是继续做好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和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纳入城镇医保参保范围的工作,我县目前外来务工经商的人员比较多,凡是具有稳定职业,常住一年以上的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医保待遇。
篇7
【关键词】医院;医疗保险;质量;管理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289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290-02
自1997年绵阳首批试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以来,到目前已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制度。我院是区域性医疗三甲综合医院,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医保政策,履行定点医疗协议,构建和谐医、患、保关系,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建立了一系列规范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服务流程,为了进一步落实新医改精神,医院将医保管理与医院管理相结合,规范医疗行为,树立医保费用质量意识,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升医保管理绩效。
1.建立多部门协作、联动运行机制,”院、科、员“全面管理体系
随着全民医保制度实施,医保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院领导高度重视,以病人为中心,树立医疗质量与医保质量管理相结合的理念,重大事项院长亲自抓,内涵建设分管领导抓,医保科负责,形成了医保、医务、财务、信息、药剂、门诊、临床、医技等多部门协作机制,成立了”医保质量管理委员会“,各病区分别设立”兼职医保员“,形成”院、科、员“全面管理体系,落实委员会制度和职责,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缺陷问题,分工协作共同提高医保管理绩效,确保医保政策执行。同时利用医保费用的经济管理手段有效促进了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的提升。
2.建立”政策培训、动态监控、信息反馈、缺陷整改、目标考核、绩效挂勾“的管理机制
职工医保政策常态培训机制:结合医保政策和我院实际情况,由分管院长、医保科不定期对全院中层干部及职工分别进行培训,每季度召开医保联系会,根据医保政策调整,适时汇制《职工医保手册》,进一步提高职工医保政策水平,以病人为中心,树立医保服务意识、医保费用质量意识。
建立医保动态监控、缺陷整改机制:平时专人到病床宣传、督导医保政策,出院逐份审核医保费用,每月对缺陷问题及时反馈各专业并限期整改,并提出持续改进的书面整改措施,重大或普片性的问题由分管院长在每月中层干部会议进行通报。
建立每月目标考核机制:结合医保政策及医疗质量相关规定,制订了医保月目标考核细责二十条,将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确保医保政策有效执行。
3.严把入、出院关,杜绝非基本医疗疾病费用报销和挂床住院,合理使用医保基金
从08年开始,医保病人住院由医院审查办理社保入院手续,责任重大,医院严格把关,对入院个人资料严格审查,住院后主管医生及医保科再次核查制度,防止冒名顶替住院,和非基本医疗疾病住院报销,对有疑问病历,及时和医保机构沟通解决,防止非基本医疗疾病(有责任性外伤、酗酒等)进入社保费用报帐,合理使用医保资金,保证了医保基金安全。
严把住院指征,防止挂床、压床住院,医保科专人到病房定期核查,对住院时间超1月以上的登记备案,重点监控;超3个月者要求科室书面情况说明,对涉及挂床住院,责令其费用由科室承担,并扣减科室绩效管理。
4.树立医保费用质量意识,合理控制住院人均统筹费用
医院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又是医保政策的执行和管理者,监管费用质量,合理使用基金,责任重大。医疗服务项目严格按照物价标准规范收费,把费用质量和医疗质量相结合,对住院病历费用逐项审核,做到有收费就应有可查的记录依据,禁止重复收费或打包收费。对出现的缺陷问题,要求科室限期整改,并提出持续改进的书面整改措施,未发生重大的不合理的医保费用,医保拒付费用逐年减少。
合理控制人均统筹医疗费用,医院坚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的原则,杜绝大处方及超范围治疗、检查,争取医保政策的支持,制订门诊肿瘤病人放、化疗实施方案,即适于门诊放、化疗的肿瘤病人,其费用按住院医保政策管理和报销,既避免了挂床、压床住院,又减轻了重大疾病患者费用负担。把提高床位周转率,缩短人均住院天数,人均统筹费用列为科室目标任务考核内容,人均住院天数由3年前的14天缩短为11.8天,人均统筹费用年增长控制在5%范围内。
为了落实新医改精神,顺应医保单病种付费方式,与相关部门协作,对白内障、阑尾炎、胆结石、冠心病介入等疾病研究制定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控制,对规范医疗行为、合理控制费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5.严格控制医保病人全自费率,减轻参保病人的自费负担
优化服务流程,根据医保政策和服务流程,适时印发《医保、新农合病人住院指南》,向参保病人人人发放,宣传医保政策,让参保病人知晓报销政策。达到阳光医保、服务方便的目的。
对全自费药品及诊疗项目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监测,超额担责“制,把医保全自费率纳入院部对各专业目标考核任务,严格把握限制药品适应症,全自费项目签字认可制,医保费用全自费率控制在5%以内,确实减轻参保病人的自付费用负担。
认真落实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制,对未开展的特殊检查、治疗,实行”转治不转院“,即患者住院期间可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相关的特殊检查、治疗,其发生的费用由医疗机构之间进行结算,此办法极大的方便了参保病人就医,减轻了病人自费负担。
每季度对社保病人进行满意率调查,以检测对医保病人的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医保服务工作,年度满意率95%以上,连续多年被各级社保机构评为定点医疗A级信誉医院。
6.门诊就医流程信息化,方便参保病人就医
实行全民医保制度以来,来院就诊的都是不同的参保者,并且就诊人次不断增加,为了缓解看病难的局面,2009年7月医院对门诊就医流程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将医院门诊就医网络系统与社保网络系统对接,利用医保卡信息资源,实行参保病人持医保卡代替就诊卡直接挂号、缴费、诊治、取药、办理入出院手续”一卡通“,实现了实名制挂号就诊和全程无纸化、信息化服务,就诊等候时间由改造前的18.12分钟,缩短到9.69分钟;缴费等候时间由改造前的4.97分钟,缩短到1.74分钟;取药等候时间由改造前的8.54分钟,缩短到7.03分钟,并采取医院电话、114、银行卡等各种方式预约挂号,方便病人就医,日门诊病人由原来最多2000人次增加到5000人次,年门诊人次突破100万。极大的缩短了门诊就医时间,缓解门诊就医拥挤的局面,即节约了成本,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篇8
关键词:异地就医;报销;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102-02
一、异地就医的现状
多元化社会的当今,人口流动的数量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在异地生活、工作、学习,导致异地就医的人数不断攀升;截至2006年2月,全国有近300万人在异地就医,转诊的参保人员在异地就医超过100万人。据人社部社保中心2007年抽样调查及分析数据显示,中国各统筹地区异地居住的参保人员有450万人,异地就医住院人数约占医保住院总人数的5%,在异地发生的住院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12%。具体占比情况是,异地就医登记人数占当地职工医保参保人数总体比例为1.47%,产生的医疗费用占当地职工医保总费用的比例为1.91%,异地安置退休人员的比重占各类异地就医登记人员总体比例为71.41%,他们的异地就医医疗费占各类异地登记人员医疗费总体比例为72.69%。据最新的人社部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持社保卡人数已突破5亿。30个省份发行了社保卡,其中22个省份实现了所辖地市全部发卡。
其次,由于各地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大城市医院数量多、资源丰富,而小城市医疗资源缺乏,医疗设备落后;及老百姓的传统就医观念,大部分的老百姓会更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大医院就医治疗。目前,各地医疗资源的分布情况华东地区优于西南、西北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三级甲等医院共有1 431所,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分别有58所、43所,数量高于四川、云南等多个省份,这些客观因素都促成了患者更愿意异地转诊就医,加剧了异地就医报销的困境。
二、异地就医报销存在的几个问题
异地就医由于其特殊性已成为全国各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管理工作的难点及重点。如何加快完善异地就医报销管理机制是重中之重。目前异地就医常见的几个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异地就医报销缺乏相应的基准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医疗保障待遇也各有不同。所以目前多地采用的异地报销政策主要是“一刀切”的做法:只有住院医疗费用可以报销,门诊医疗费用不可报销,对于参保人员的病种不做详细分类及说明。这样的做法导致许多恶性肿瘤病人、透析病人在门诊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无法得到医疗保障。
(二)异地就医的真实性无法准确核实
一方面,各地的异地报销管理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县级、村级的基层经办人员权利较大,报销审核时存在一定风险;另一方面,各省之间的信息资源尚未连接,无法通过信息平台直接查到病人的病史资料及相关信息。目前仍然通过传统的方法,多以电话或信函的方式来核对病人的信息;但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异地报销人数少的情况,如果异地报销人数众多,这种方法并不适合。
(三)异地就医报销手续烦琐 转外医疗限制条件多
目前各地报销流程互不统一,异地就医报销申请表的内容及形式五花八门,有的地区需要居住地街道及居住地医保中心盖章,有的地区需要就医地区市级或省级医保中心盖章,有的地区规定转诊医院一次只能定点一所医院,有的地区要求第一家转诊定点医院开具第二家就诊医院的转诊申请单;举例而言,张老伯,68岁,A省某村人,患有糖尿病、心脏病二十年,体检发现肺部肿瘤,需转往B省肿瘤专科医院;治疗中张老伯突发心脏病转至B省综合性医院治疗,回A省申请异地报销时被告知只有转诊定点医院即B省肿瘤专科医院的医疗费用可以报销,B省综合性医院发生的费用不可报销。可报销比例低于本地就医,同时增加了参保人员为报销来回奔波的辛劳。
(四)异地医保印章的使用缺乏规范管理
首先要明确异地医保印章的作用,是为了证明病人的就医过程属实还是为了证明病人的医疗费用可以报销?如果证明就医过程属实,这就属于医政范畴;如果证明医疗费用能否报销,就属于参保当地医疗保障机构工作范围。那么,异地医保的印章,究竟能说明什么?况且,各地医疗机构对异地医保印章的管理存在明显的缺陷,病人只要拿着出院小结、病史资料、检查报告单,要求医疗机构在这些材料上盖章,办事人员就盖章,那么公章的公信度、威信度大大下降。
三、异地就医报销的几个构想
(一)就医地(跨省)经办异地报销
由于目前中国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少,业务量大,异地就医范围广、分散、复杂,给异地就医报销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假设自上而下单独设立国家异地医疗保障办事处、省级异地医疗保障办事处,建立统一的管理办法,统一经办异地就医费用;经办人员熟悉各地医疗保险细则,病人在就医地,跨省份即可办理报销手续;费用由就医地的异地报销办事处先行垫付,随后,由国家异地医疗保障办事处统一核对各省上交的费用清单,核对无误后通知各地办事处汇款至其他省级的异地报销办事处。这种方法相较于参保人员回参保地报销,更便于核实参保人员的就医行为是否属实,也方便老百姓最快捷地得到报销。
(二)提高异地报销统筹专项基金
在2013年3月14日举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胡晓义介绍,异地就医报销问题来自于医保的统筹层次低,目前中国的医保统筹层次普遍到了市一级,省级统筹还只在几个省做试点,只有统筹层次高了,异地就医报销的次数才能降下来。各地区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异地报销专项基金的数额。目前中国的基金来源有以下几种方式:(1)行政机关由各级财政安排。(2)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由各级财政视财政补助及事业收入情况安排,其他事业单位在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中提取的医疗基金中列支。(3)企业在职工福利费中开支。(4)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包括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均由再就业服务中心按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缴纳。(5)挂编、请长假、未进再就业服务中心、停薪留职等人员的医疗保险费由原单位代收代缴。这部分来源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如何另辟蹊径增加统筹资金是当务之急。鼓励社会人士积极参与,开展公益活动、拍卖活动等募捐形式,或扩大参保人群范围、提高参保人员缴费基数等扩充统筹资金库。只有统筹层次高了,才是解决异地就医报销的有效途径。
(三)引入商业补充保险
政府可以尝试通过购买服务委托保险公司,作为补充性的医疗保障,但是否参与的权力交由参保人自主选择。政府需要做的是制定政策,规范管理,与商业保险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但又相互补充。保险公司根据各类人群、其身体状况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生活质量要求不同,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医疗保险产品[1]。尽管引入商业医疗保险,老百姓存在一定的质疑,毕竟商业医疗保险的社会定位主要以营利性为本质,不免会走样,但风险几率与成功几率是等价的。
(四)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
目前各地区使用的异地就医转诊表格大不相同,因各地制度不同,职能权限不同,审核要求不同,异地就医报销申请表的内容及形式五花八门。有的地区需要居住地街道及居住地医保中心盖章,有的地区需要就医地区市级或省级医保中心盖章,有的地区规定转诊医院一次只能定点一所医院,有的地区要求第一家转诊定点医院开具第二家就诊医院的转诊申请单。统一异地就医保险的填报表格,不仅便于医疗保障机构统一管理,方便更准确核实,政府建立统一的异地就医报销管理制度,统一表格内容及表格形式,明确各部门的权限,统一公章样式,规范使用范围;有利于经办部门准确核对参保人的就医信息,也便于统一管理存档,方便日后统计研究及其他需要。
(五)强化信息联网管理
尽快建立区域性的计算机网络,使异地人员的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2]。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到参保人员的异地就医信息,及异地人员在所属地的医疗保险待遇,按照其待遇进行联网结算。这不仅有利于经办部门及时核对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的真实性,也方便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参保人员信息及存档。
(六)统一基本医疗报销范围及目录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22号)的规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的制定,采用排除法分别规定基本医疗保险不予以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范围和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范围,除了文件中列出的不予支付项目外,其他的医疗服务项目均可纳入基本医疗支付范围。医保部门应酌情根据参保人员的病情,做相应的医疗费用报销,尤其是恶性肿瘤、透析、器官移植等重大疾病的参保人员,避免“一刀切”,只有住院费用能报销的做法。统一异地就医报销范围及目录后,不仅大大降低了经办部门审核报销的工作量,所得报销时间,降低了管理成本,更有利于日后的异地联网结算。但考虑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医保支付比例上可参照当地的实际收入区分A类、B类、C类地区,进一步制定相应的阶梯比例。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作制度;并轨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作制度分设,很容易造成在管理上的分离,资源方面也会产生分散状态,在很多医保制度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性,例如医疗费用报销的起付线与封顶线、报销比例、流程以及个人缴费和财政补贴等。这样做一方面不仅使管理方面资金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下降,给城乡居民造成了很多不方便,另一方面它固定了城乡二元化结构模式,严重阻碍了建立和谐社会的进度。为了早日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公正公平,提高医疗保险的工作效率,方便城镇居民参保,就必须要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并轨实施[1]。
一、城乡居民医保与新农合作制度并轨的必要性
1.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分设,使我国的社会结构被城乡二元固化。只有不在城镇职工医保制度范围内的非从业城镇居民才可以参保城镇居民医保,而新农合作制度的参保范围只是农民,这样的范围划定让居民们的参保的保障制度必须和自身户籍相对应才能参保,加重了城乡户籍的差异观念,对目前我国推行二元户籍管制向居民同意户籍登记管制过渡的户籍管理制度产生了严重阻力。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城镇居民医保,而卫生部门管理新农合,由于两者的管理部门不同,两者在设定医疗机构、医药目录和计算机网络资源时就只遵循各自的意愿,无法统一一致,更无法做到资源信息共享,增加了制度建设成本,造成了资源浪费。另外,两种医保在管理制度和信息资源方面无法统一,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使两者存在竞争的可能,损害了参保对象的实际利益。
3.当前我国的新农合缴费标准是每个人每年上缴30元,城镇居民医保是每人每年20-100元不等,上缴费用的标准不同,二者的补偿上也存在着差异。新农合相比城镇居民医保制度来说上缴的费用少,补偿待遇高,而且更加方便快捷。这些差异性造成了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参保人群的抵触心理,使社会矛盾产生了新的问题[2]。
二、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作制度并轨的可行性
1.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都是为了医疗保险制度,为了保证人民的医疗水平。城镇居民医保是政府亲自办理的一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采取参保人员自愿原则。新农合也是一项医疗保险制度,在名称上虽然没有加“保险”一词,但其实质也是由政府承担保费并对基金负责的一项医疗保险制度,是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方面比较标准的一种保险项目。
2.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项目制度上存在许多相似的地方,例如二者都是全凭参保人自愿,无强制性,对参保人员的看病花费和住院开销进行大量报销补助,补助的对象都是健康的在职工作人员。
3.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政策基本相同。国家规定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00元。如今城乡界限主线淡化也为二者的合并提供了契机。城乡界限不再像以前一样明显,户籍制度方面的放松和革新为一些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拥有城镇户口提供了条件,城乡人口的流动迫切要求城乡医保实行一体化改革。
三、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作制度并轨的措施
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作制度并轨实施不但减少医疗保险制度的投入资金,降低了成本,制度效率方面大幅度提高,同时使医疗保险制度和国家法规政策有效结合,解决了新的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加快了和谐社会的建立。综合并轨实施产生的积极意义来看,城镇居民与新农合作制度的并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作制度并轨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管理部门
为了确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管理上的统一,就必须要建立一个独立的也是唯一的管理部门来管理这项医疗保险项目。从政府方面出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拥有丰富的信息和成熟的网络管理平台,可以更好的统计信息、反应需求和制定政策,因此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作为唯一的管理部门比较合适。这样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社会医疗保障政策的和谐统一,也为今后的制度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统一经办机构
在经办机构上,要把现有的城镇医保与新农合经办机构相合并,将二者的社会保障基金放在一起,由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两项医疗保险项目的经办机构协调统一在一起,不但可以节约社会资源,降低运行的成本,减轻国家负担,同时还可以方便群众参保,方便医疗卫生机构监督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赋予了卫生部门的监督职能,保障了参保群众的利益。
3.统一待遇支付
在待遇支付上,要取消现行的住院医疗的统筹基金支付比例、门诊医疗的统筹基金支付比例、特殊病种的范围、重大疾病第二次补助的医疗待遇、纳入保障范围的医疗康复项目等方面的种种差别,统一支付项目与标准,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4.统一信息管理系统
首先要改造信息管理系统,让现行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农合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有效结合在一起,使之为新制度服务,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取消原有新农合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要使之处于连通状态,方便卫生部门对新的社会医保制度管理监督。其次要建立一个完整健全的信息技术平台,该技术设施可以使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并轨实施后高速有效运转,为新的社会医保制度贡献力量。最后要建立统一划归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将医疗保险的各级管理机构、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网路联通,方便外出务工人员等城乡流动人口按规定在当地医院直接报销。
结束语
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并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不仅降低了保障体系的运行成本,节约了人力资源,同时也给人民群众提供了方便,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改革对策研究;现状;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日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虽有大幅度的提升,但当前农村地区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与广大农民医疗服务的需求增长并不能成正比。本文在论证能否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的基础之上,对三亚市崖州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进行系统地阐述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新农医疗保障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一、新农合实施现状
(一)国家新农合实施现状。我国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是由各级政府组织、引导、扶持,农民自主选择参加的,由个人、集体及政府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制度。它是保障我国亿万农民利益的一项惠民政策,不仅直接关系我国群众农民的健康和利益,而且对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在制度的实行过程中可圈可点,但也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的去研究和完善。
(二)三亚市崖州区新农合实施现状。崖州区是三亚的农业大区,也是每年为全国各地输送反季节瓜菜的重要输出点,因此农民在崖州区总人口数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为了保证农民群众的利益,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确保农民群众病有所医,崖州区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上实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瑕疵的地方,但也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的参保率与积极性。(表1)
2016年全区年基本医疗保险费征收任务目标为:全区应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总户数18,985户,人数为76,567人,参合率100%,覆盖率达100%。由此可见,崖州区居民的参保积极性和参保意愿都非常的高。(表2)
新农合医疗保障体系筹资的方法为: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其中,农民自行缴纳医疗保险费用20元,国家、市级财政各补贴40元,省财政补贴12元。(表3)
在一年内首次住院(含门诊特殊疾病治疗、门诊小手术、住院分娩等)统筹基金起付标准、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如表3所示,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优抚对象不设起付线。报销补贴金额每年最高限额为15万元,参保居民异地就医转诊参照职工医保有关规定执行。其他普通门诊统筹、门诊特殊疾病病种、门诊小手术、住院分娩和重大疾病保障等执行三亚市现行政策。
二、新农合存在的问题
新农合医疗保障体系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保障工程,在初期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须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新农合存在盲区状况。农民群众是新农合制度体系的主要对象,而城镇职工是城镇医保的主要对象。剩下非农非城镇医保对象则成为了“医保盲区”,这其中包含的人员有农转非人员、乡镇企业退休人员以及长期在外地务工并居住的外来务工人群等应当尽快研究出可解决的方案。
(二)筹集的资金使用不合理。新农合初步实施中存在筹集资金使用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筹集的资金存在使用率较低情况,造成资金沉淀过多,对基金进行预算时相对保守,缺乏对具体方案可行性的实行等问题,导致一些地方在新农合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不够科学和合理的现象,影响了制度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和群众参与新农合的积极性。
(三)监管职能的履行不规范。基金监督管委会和新农合管委会之间责权较为模糊,运行不畅。政府虽然已经成立了相对应的部门,但部门之间权利和义务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规范化运作,大多数工作由政府部门直接承担,导致缺乏民主制度化管理,所以监管部门的建设有待加强。当前新农合基金收支和管理委托给商业保险公司运作,对其进行的审计监督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基金监管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三、新农合保障体系改进建议
(一)着手解决医保盲区问题。对于“医保盲区”的情况国家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崖州区政府可以考虑可以本着“低标准、广覆盖、先起步、后规范”的路子去实行,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居民自愿参加;区政府财政自筹资金拿大头,居民个人出小头,并且以大病统筹为主。”凡是在崖州区居住的农转非人员、乡镇企业退休人员以及长期在外地务工并居住的外来务工人群等均可参加,并且为缴纳的合作医疗金及每年累计报销的医疗费用设立一个统一的标准。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崖州区应成立区合管办,管理新农合基金,并逐步拓宽筹资渠道。一是合作医疗基金可由区合管办及其经办机构进行管理。区合管办在相关银行机构设立崖州区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政社保专户,实行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二是要切实巩固新农合的实施成果。根据实施历程总结经验,做出科学的测算,并经过充分论证,科学合理确定基金收支方案,防止基金在使用阶段中过多沉淀或透支。保证资金管理制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合作医疗基金由区合管办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负责营运并编制年度预算。每年年终区合管办要及时编制新农合医疗基金年度决算,上报给市合管委和财政部门审核;三是以逐年提高补偿水平为目标,努力扩大资金的筹集渠道,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多渠道地增强基金实力,逐步提高参保病人的补偿水平。
(三)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监管职能履行不规范的问题不仅是崖州区,也是我国在推行新农合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监管职能的弊端提出以下几点完善的措施:一是崖州区政府应该成立由相关部门人员及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代表共同组成的新农合医疗监督委员会(并且农民代表所占的比例不能少于20%),分阶段分期检查、监督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二是政府应成立区合管办,以便加强对合作医疗基金的预警监测。定期向市合管委汇报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使用等情况;定期向市人大、政协及新农合监督委员会汇报工作,主动接受监督;三是区合管办、各合管站与定点医疗机构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入、出院病人及费用支付进行稽查、复核,加强监控;四是区政府要建立监督举报制度。区合管办、各个村委会管站应向社会公布投诉方式,有投诉的事项应该在20个工作日之内给予直接回复。
四、结论
新农合医疗保障在各种政策、制度的背景下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逐项实施。新农合保障体系无论从架构还是组织运行方面,它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绝对脱离不了政府的扶持和帮助的。这已经从历年新农合实施的历程和经验中得到验证。政府应在综合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构建的各项环节有所作为,应当学习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合理科学地推进崖州区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和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赵芳.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0.
[2]马骋宇,高静,于保荣,孟庆跃.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医疗机构反应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