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

篇1

移动慢病管理是医疗健康产业互联网化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新兴细分领域。随着移动医疗市场的快速发展,移动慢病市场也在随之发展成熟。

巨大的市场潜力

2016年全国两会已经圆满落下帷幕,医改话题再次成为两会的热点议题之一。两会期间,关于医改的主要议题有大病医保、分级诊疗、医养结合、互联网医疗等几个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目标。业内专家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将重“医”轻“防”的观念进行转变,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的管理

之所以要强调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因为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病,致死人数占据了所有死亡人数的85%。据官方统计,2012年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是25.2%,患病人数约2.5亿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患者约为1亿人。去掉糖尿病高血压并发症因素,这两部分人群就接近3亿人,而这个庞大的人群,知晓率和就医率并不高,治疗达标的更是只有很一小部分。以糖尿病为例,中国的糖尿病患者50%没有意识到自身患病,其中有一半人没有接受治疗,其中有一半人不能坚持治疗,而坚持治疗的患者中只有一半可以达标。

慢性病的医疗费用支出更是惊人,据统计,2015年中国医疗卫生费用达到39517亿元,慢病患者的医疗费用高达28000亿元,慢病在我国疾病负担中所占比例超过70%,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

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和致残率的大幅攀升、医疗资源消耗、患病人群年轻化等问题越加显现,引发市场寻求更完备、更高效、更有效的手段来防止这一现状的进一步恶化。药厂、医疗器械厂,以及BAT等互联网公司各路英豪纷纷磨拳擦掌,都试图以“互联网+”的手段和速度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2015年阿里健康携手卫宁软件、腾讯注资挂号网、益佰制药携手掌上药店、春雨医生等移动互联网医疗平台受资本市场热捧,互联网的战火在医疗健康领域愈演愈烈。中国平安、泰康人寿等商业保险公司也推出了互联网健康管理产品。

易观智库分析师姜昕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目前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切入点有两个,主要都是围绕慢病的自我管理,一方面有管理工具型APP,另一方面是可穿戴设备。

在慢病管理APP方面,糖尿病作为人数众多,并且需要时常通过饮食、健身等方式调节的慢性病,已经成为慢病管理的重要切入口,在糖尿病的管理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以糖尿病管理APP糖医生为例,易观智库《中国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年度盘点2015》中指出,目前糖医生已经形成主要以“服务立体化+服务流程化+监测仪器智能化+患患沟通趣味化”的立体化医学服务体系,具体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对接实现立体化服务,通过对健康到患病状态的多元化用户预防与控制的结合,实现服务的流程化;通过“糖+”与主流医疗器械的结合,在为用户节省重新购买智能血糖仪成本的同时,实现了监测仪器的智能化;通过低糖美食分享、公益活动等患者与患者沟通方式,加强患者与患者间联系,增加患者抗糖意志,实现患患沟通的趣味化。

互联网慢病管理生态

易观智库分析师姜昕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慢病是一个长期的生意,对于病人来说是一种生活状态,其实和健身人群很相似,从吃住行购物等各个方面渗透到用户的生活中,慢病管理的生态基本围绕慢病患者的生活状态展开,包括生活状态记录、饮食、运动、药物、知识获取等等。”糖医生创始人徐峰认为,慢病管理生态的建立,需要多方的协作,包括医院、社保体系、互联网企业、硬件科技企业甚至保险企业等等,从患者的生活状态延伸到整个社会生态。

对于健康管理或者慢病管理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个人健康档案,这是慢病管理的第一步。互联网的介入,能够帮助患者轻松建立一个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包括住院病历、化验信息、体检机构的体检数据、以及各种智能硬件采集上来的健康数据等等。糖医生创始人徐峰认为,通过互联网或者大数据,能够很轻易的将个人信息汇集到一起,形成一套可延续、可转移的个人健康档案,进而让慢病管理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

慢病管理需要医院或者医生资源的协作。姜昕蔚认为,中国慢病患者目前的构成是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知识获取能力低,所以完全自我管理难度大,在这种环境下连接医生,让医生指导自我管理是目前比较常见的解决方案。徐峰认为,慢病管理无疑需要医护人员的协作,但是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过于集中,导致基层缺医少药,这些都需要移动医疗来解决。通过互联网帮助医生多点执业、帮助患者辅助决策,通过医药电商帮助患者解决用药问题等等。

易观智库《中国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年度盘点2015》认为,目前我国慢病管理市场处在探索期,互联网医疗沉陷领域细分化趋势,资本大量涌入,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快速发展,但是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对于互联网概念的企业来说,前期的盈利是一大问题,姜昕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慢病服务需要O2O,而O2O又是行业比较成熟的一个表现,慢病管理才刚刚起步,仍处在用户培育过程中,目前并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如果说要盈利的话,一个比较快的赢利点就是药物,如果获得了药物社保通路,慢病管理的盈利速度会大大提升,但难度相对较大。”

问题与机会并存

慢病管理虽然已经成为资本的宠儿,但是在市场启动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用户数量。如何教育和影响用户的行为,并保持用户的长期参与度,是尚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大多数慢性病患者年龄偏大,对新兴技术接受度相对较低,需要充分考虑中老年人使用的简易和方便性。

篇2

看病问诊无需到医院排队,健康咨询通过手机访问就能完成,甚至连血压、血糖等常规检查也能在手机上完成……网上看病的形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这些正在变为现实。

近些年来,网络除了给大家提供新闻、娱乐等素材,它的角色也在逐渐延伸――网络看病。这一新兴的应用技术备受关注,不仅仅是因为新鲜,更重要的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是它是否真的能起到“看病”的作用。众所周知,它的背后关系到最为宝贵的生命。

“看病难、看病贵”久拖不决,传统医疗体系在“互联网+”创业者眼里到处都是痛点。互联网巨头们从2014年起就发起对互联网医疗强势抢滩,谋求先机。春雨医生、好大夫、挂号网、丁香园等网站一早进入移动医疗行业抢占市场,而传统医院也在加快“触网”行动,从体制内发动对“互联网+”的“逆袭”。

网络医院试水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把医院“搬家”到网上,挂号、支付等均可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搞定;广东省中医院把中药待煎配送也搬上网,为患者节省看病时间……与这些医院利用互联网优势来优化院内流程,缓解患者“看病难”问题相比,依托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建立的全国首家网络医院――广东省网络医院,有更大的“野心”。这家采用“医生视频问诊+患者就地购药”模式的网络医院,开业以来受到的关注远超他们自己的预期。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明年目标是建3万~5万个远程诊疗点,而最终的目标是实现患者在家即可找医生看病。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是全国第一家获得网络医院批准的医院,于2014年10月底开业,在运行近半年的时候,该网络医院就已为11492名患者开出了8172张处方,现在每天受理患者超过1000人次。这是一个无需来医院挂号看病的互联网平台,通过安装在社区医疗中心或者连锁药店等网络就诊点的视频终端,患者可向在线医生求医问诊。之后,网络医生的处方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后,患者持处方去药店买药。目前诊疗费免费,候诊时间人均10~20分钟。

“刚开始时谁都看不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广东省二医)的员工说的是股价,这其实也代表了不少医生最初对网络医院前景的看法。2014年12月3日,广东某公司宣布参股广东省二医网络医院后,股价从13.75元飙升到52.70元。“很多同事后悔当时没买”。

彼时,这一全国首家获卫生计生部门许可的网络医院,在经过一个多月试运行后,于2014年10月25日正式上线。刚开始,接诊医生对网上看病有所顾忌,一名消化内科博士一个星期才开出两张处方。

“太草率了,会出大问题的!”面对无需当面诊断的新手法,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生说,这种网上诊疗有风险。而在该院院长看来,任何改革和创新都是有风险的。

大家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广东省二医试水网络医院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

一开始不少医院员工也不知道网络医院在做什么。一位老人在一家药店看了病后来到省二医咨询网络医院的事,导医台医务人员说没有这回事,老人以为自己被骗了,院方回访得知后才向老人解释清楚。后来该院开大会时专门向全院通报了网络医院的情况。

“网上看病会有很多信息缺失。”虽然也在做网络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网络医院负责人的态度非常谨慎,其网络医院主要是做患者管理和健康咨询,“我们根本不做这个事情(网上诊疗),医疗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网上直接给患者看病靠谱吗?王医生在省二医网络医院出任网络接诊医生,他说,“(对网络看病)不排斥,也不是很积极,当时觉得网络看病有局限性。”而对于不少西医医生而言,更是难以适应,不少医生一到互联网上就不会看病了。

后来,该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张胜明要求网络接诊医生转换思维:“假如你就是一名赤脚医生,也没有那些检测设备,这个患者现在很痛苦,假如也就是常见病,你能不能判断得准?”慢慢地,网络医生的日接诊量上升到了五六十人,多以常见病为主。

得知广东省二医要搞网络医院,该省卫计委有领导一开始也非常反对,“但现在,他们都鼓掌欢迎。”张胜明称。

互联网医疗成为投资热点

今年7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到2018年在健康医疗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发展目标。《意见》重点提出要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同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而近日的《2015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第二版)》指出,当前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失衡是导致医疗服务中“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关键,互联网医疗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在重构医疗新秩序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资本看准了互联网医疗这个蓝海市场万亿级的想象空间,公立医院也从中看到了机会。广东省网络医院目前正在快速布局“抢占入口”, 已经在全省21个地市布点1700个,日均门诊量超过1000人次。依照计划,明年广东省网络医院将完成3万~5万个诊疗点的建设。

为复诊患者提供线上诊疗的浙江宁波“云医院”在今年3月11日也正式运营,不过,在“云医院”上网上诊疗须是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另外须是复诊患者,且事先须与医生签订服务协议。

最近一两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纷纷重金砸向互联网医疗。另外,类似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移动互联网医疗产品也纷纷面市,但按照相关规定,他们目前只能做网上健康咨询。

网络医院助力分级诊疗

据介绍,广东省网络医院目前采用的三方合作模式,省第二人民医院提供在线网络医生,深圳友德医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网络平台,省内数十家连锁药店提供网络就诊点。患者在建有就诊点的药店,可以通过视频向网络医生问诊,医生开出药方,患者可当场拿药。

张胜明介绍,患者的满意率接近百分之百。现在来看,“网上看病靠不靠谱”成为一个伪命题,更需要厘清的是网上诊疗适合看哪些病,如何让远程诊断更精准。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田军章在一个论坛上介绍,前往大医院看病的人数众多,但真正需要到医院来诊断的不足30%,很多医疗行为可以在社区完成。而网络医院正在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分级诊疗,轻症可以由网络医院医生远程诊断开方,患者拿处方直接在药店买药;需要做检查的患者转诊去二级医院,更严重患者的转诊到三级医院。分级诊疗可以提高医生工作效率,也能缓解大医院看病难、排队多的问题。

“我们医生至少都是有三五年临床经验,常见病怎么有搞不定的呢?”张胜明对网络医院医生工作进行了细分,医生通常只处理感冒、痛经和慢性咳嗽等50种常见病和慢性病。

如果遇到网上诊断不了的疾病,他们会建议患者去医院检查。“只要是医生明确开了药的,就是有相对把握的。”张胜明认为,网上看病风险可能会比现实中高一点,但医院会通过这些方式把风险降到最低。

另外,有医生出于规避风险考虑,会适当夸大病情,院长田军章也称:“不能因为有风险而不去尝试,改革和创新都是有风险的。关键是如何来把控风险,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远程诊疗设备将迎来春天

远程医疗要做到诊断准确,医疗级可穿戴设备至关重要。之前有媒体报道,一位扁桃体发炎的患者张开嘴巴打算让视频那头的医生看病时,医生说:“不用看了,看不见。”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诊断将摆脱这些被业内认为“玩具”级别的设备。

张胜明介绍,广东省网络医院与华南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展合作,已经设计出几款用于远程医疗的产品。其中,远程电子听诊器已开发完成,正在寻求厂家生产,“前期会少量生产一两百个试用”。此外,还有用于远程探查口腔、鼻腔的窥镜,用于中医远程把脉的脉诊仪等仪器,还在设计开发中。张胜明透露,远程窥镜类似于“一支笔长的视频设备,前端使用医疗级的一次性卫生材料,能放入口腔让医生清楚检查咽喉、牙齿等,高清摄像头还可拍下照片,让网络医生更清晰地判断患者病情。”。

老年慢性疾病的监护与治疗占据较多的医疗资源,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所需的医疗资源可能会逐年增加;近年来“三高”人群数量增加较快,对他们的持续监测和治疗是传统医疗难以破解的难题。最新的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也指出,医疗级可穿戴设备可以介入到慢病的医疗诊断-监测-治疗干预的全过程,帮助医生和患者进行慢病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

C2C远程看病仍有多道难关

当然,网络医院要构建C2C(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的医疗模式,还需要破解几大难题。

首先,从政策方面来说,目前国家卫生政策只允许执业医师在医疗机构内行医,医生在家行医开药方,属于非法行医;其次,网络诊断开出处方,一旦发生医疗事故谁来背责?医生个人是无力承担的,未来是否可能有商业责任险来兜底?

另外一个现实的问题是,随着诊疗量的激增,网络医院也面临缺少医生的境地。“目前网络医院的患者需求量开始激增,个别远程医疗点甚至出现排队、轮号的情况。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医生数量不足。”张胜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正在抽调医院内能够抽调的其他医生,进入到网络医院专家团队里。而随着医生多点执业的开展,这个平台也鼓励更多其他医院的医生能加入进来。

如何保证网络医生的积极性?为了吸引医生,网络医院开出的薪水往往比医生原科室高一到两成。张胜明提出,除了在薪酬上有基础保障外,未来不排除用股权激励的方式来激发医生的积极性。“其实跟临床医生相比,网络医生的工作也相对要轻松一些。”由于大部分需要处理的都是轻症患者,网络医生以主治医师居多,也不需要占用过多优质医疗资源。从分级诊疗的角度看,对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有价值。

“目前只是互联网医院的初级阶段。”张胜明如此断言。未来的医疗,可以逐步实现轻症在网上看病,需要做检查的去基层医院,最终患者实现真正分级诊疗,到时候,三甲医院取消门诊就只是迟早的问题了。

院长田军章则相对谨慎,他认为,“网络医院”是医改背景下新的探讨和尝试,要充分利用医院成熟的机制防范风险,控制风险。互联网应用于医疗领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它只是传统医院服务方式的补充,不能代替传统医院诊疗。

2015年1月,深圳市卫计委表示,今年将研究制定“网络医院”建设方案。该委的设想除了健康管理、网上咨询、医疗机构的远程诊疗等外,还计划将医生以个人名义的网上诊疗也纳入监管范畴。

篇3

于是政府一次次的被逼着承诺要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给很多人借口可以吐槽自己在医院里的各种不顺利,于是很多人医疗欲望越来越高……开始做梦了都,即“医院就在家附近,随时看病不排队,医生热心服务好,国家政府来买单”,这个真是梦。

真是梦?看看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事件,你就会知道梦是可以成真的!

日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正式启动“浙一互联网医院”。

“浙一互联网医院”是浙大一院打造的“线上院区”,患者通过手机、iPad、电脑,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手指点点,就可与专家名医面对面交流。以往要去医院排队挂号就诊的繁琐流程,如今可在网络上轻松完成分诊咨询、远程门诊、线上付费、检查预约、住院床位预约、药物配送、慢病随访等功能,实现足不出户看三甲大医院名医专家。

那么,“浙一互联网医院”的落地,对老百姓有哪些实质性的好处呢?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几个点①只要有网络,在哪里都可以看病。

②通过将患者分流到不同时段就诊,合理有效利用专家资源。

③患者在互联网医院问诊过就有自己的个人云病例,之后每次就诊都会生成记录。

④患者还可通过互联网医院预约检查(包括需要检查项目的挑选)、检查缴费及床位,再去浙大一院检查。免去了患者在医院预约检查项目、缴费等候的时间。今后还将推进医疗车上门检查等服务。

⑤浙大一院和线下连锁药店联合,让患者凭网络医院开的药方在药店里拿药,甚至可由医院把药物用专用物流直送到家。

⑥互联网医院设有心血管科、呼吸科、消化科、肝病科等各类特色专科,满足不同患者的就医需求。专门设有慢病管理模块,引导患者自我管理、改善生活习惯。另外,还有专业医生在线提供咨询服务,解答关于糖尿病、高血压、胃病、肝病、肿瘤等疾病的疑惑。

目前,患者通过手机或电脑登录浙大一院门户网站,就可根据提示操作。手机版“掌上浙一”和微信“浙大一院”也即将开通该功能。

篇4

以下为王旭东教授撰文全文:

与前些年违法医疗广告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同,近年来借助互联网违法广告的现象日益突出,暴露出来的问题日趋严重。其违法形式和特点表现在:

一、无视法律,不经审查随意。医疗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广告,与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有鉴于此,国家对医疗广告有严格的监管规定。无论是2006年11月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还是2015年9月新版《医疗广告管理办法》,都严格要求对医疗广告进行监管,并对医疗广告的内容进行了明确限制。但是,在当前的互联网上,绝大部分都是没有经过申请并获得审批的医疗广告。

二、竞价排名,金钱买来虚假声誉。近日,“魏则西事件”再次将百度公司推上风口浪尖,全国舆论大哗。该事件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医疗广告竞价排名推广导致的典型结果。互联网搜索引擎所实行的医疗广告竞价排名,一直是民间和业界所诟病的行为。目前,竞价排名造成的虚假医疗广告泛滥,如同互联网上的雾霾,使得互联网医疗产业一片迷惘。

三、虚假泛滥,违反常识编造夸大。上述不经审批,随意的医疗广告,其最基本特点就是“虚假”。诸如糖尿病、肝炎、白血病、癌症等慢性疑难病症,在网上充斥着“××病不吃药”“有效率98%”“彻底治愈”等严重违背医学常识的夸张宣传。四、这些宣传严重误导患者,导致民众上当受骗,损失钱财,贻误病情,同时也对守法经营的医疗单位形成不正当竞争,严重破坏了我国的医疗市场秩序。

四、手段卑劣,死缠烂打扰乱视线。2015年9月1日实行的新版广告法规定:“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而百度、搜狗、360等搜索引擎及其广告联盟,都用“推广”代替“广告”,将付费搜索结果与自然搜索结果混淆展示,不具备明显辨识其为广告的特征。而这种不加任何规范的竞价排名推广,成为互联网运营者的盈利点,更被业界认为是用进行广告营销的不正当手段,违反了《广告法》。

五、精准推送,侵犯隐私肆无忌惮。用户浏览网页时,其行为(比如搜索了什么关键词)等都会存储在电脑里,形成Cookie(储存在用户本地终端上的数据)。当再次打开某网站或是浏览该广告联盟的网站时,网站运营者就会跟踪用户Cookie,“精准”推送广告。这是一种侵犯公民隐私的广告行为。2013央视“3·15”晚会曾曝光一系列互联网广告、搜索公司通过cookie跟踪用户习惯、窃取用户隐私信息的行为。

目前,欧盟、英国、美国已制定了关于规范使用Cookie的法案,而我国目前尚无相关规定。

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一、严禁付费搜索广告在自然搜索结果中出现,付费搜索结果应当与自然搜索结果有显著区别,应能让网民一眼就能认出是付费广告。严禁以“推广”代替“广告”,广告内容只能在网页右侧显示。

二、禁止网站营运者跟踪Cookie,不准所谓“精准”广告,以保护公民隐私。

三、强化监管机制,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公民或其他组织举报互联网违法广告。若举报属实,由广告主、广告经营者或广告者承担举证成本。

以上建议,应在《互联网广告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加以规定。

四、医疗广告必须规定医疗机构资质。原2006年版《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了医疗机构资质的内容:1、医疗机构第一名称;2、医疗机构地址;3、所有制形式;4、医疗机构类别;5、诊疗科目;6、床位数;7、接诊时间;8、联系电话。上述相关内容必须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内容一致。但是2015版《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却没有了此条款。基于目前互联网虚假医疗广告泛滥的现状,上述内容仍以保留为妥。

篇5

摘要:出入境体检是检验检疫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防止传染病传入和传出,保护人体健康,出入境体检业务一般通过现场方式办理。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公众习惯了通过网络在线办理各种业务,本文探讨了移动互联网在国际旅行卫生保健领域的应用,旨在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改进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效率、提升服务品质。

关键词 :出入境体检;国际旅行;健康监护

1、出入境体检领域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 (以下简称保健中心) 是以开展出入境人员健康体检和传染病监测体检为主要任务的机构,承担着预防控制传染病在口岸的传播和流行的重要职责。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以留学、商务和劳务为目的的出人境人员的卫生检疫需求日益增长,再加上国际疫情的复杂变化,保健中心业务量由此增加,高峰期业务大厅人满为患、客流量不均衡、体检出报告周期长、保健中心满负荷工作等现象都暴露了服务效率低的弊病,服务质量和当下需求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

1.1 国外现状

国外已经普遍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国际旅行与卫生保健事业,服务于社会,其应用水平普遍高于国内,移动网络体制建设和维护机制相对完善。世界卫生组织建有多语言版本的网站,通过RSS技术向全球提供世卫新闻、世界各地疾病暴发、全球疫情的最新消息。一些医疗保险机构也通过网站、手机APP向国际旅行人士提供便捷的预约和支付服务,实现远程医疗和保健服务。

1.2 国内现状

国内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始于医疗系统的HIS(医院信息系统),医疗行业智能导诊、预约挂号、排队叫号、在线支付、检验结果查询等服务均已得到初步应用,在提高医疗机构服务效率的同时,也大大方便了患者,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促进医疗服务向智能化、个性化、自主化发展。在国际旅行健康监护领域内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趋向于成熟,主要应用于体检业务的内部管理,服务重点是“体检中”、“体检后”,但与医疗系统信息化全面展开不同,目前国内仅少数几个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开设有网上预约服务。

1.3 问题分析

虽然大多数的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拥有网站,但维护和管理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信息陈旧甚至错误、疫情不及时、资讯更新速度慢等问题;尚未有效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通过微博、微信推广机构,与公众双向沟通,常常因公众不理解给工作带来困难;未能有效利用网站、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在线查询报告等服务。

2、移动互联网应用分析

2.1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特点

移动互联网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可移动便携式终端,通过各种无线网络的联接,实现网络联通,以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和服务。它以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能力、个性化服务特征和开放式创新,同时具备传统的计算功能、互联网连通功能、无线通讯的移动功能,成为了当下最具发展潜力的互联网模式,并呈现以下特点:

2.1.1 用户量持续增加,覆盖率广

由于移动终端的极大便捷性,更能符合人们碎片化的时间需求,移动网民数量呈现快速发展,其在整体网民中所占的比例持续提升。研究表明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花费在手机终端互联网的时间已经高于PC端,截至2014年5月65%的中国网民使用微信,31.4%的微信用户每天登陆微信超过一次。

2.1.2 应用服务多样化,渗透性强

各大互联网服务商不断通过创新应用服务来满足细分人群的个性化需求。移动互联网应用丰富程度加大,对社会生活服务渗透增加,成为手机网民常态的生活方式和各行业的重要发展模式。手机与消费者生活紧密结合,拓展了更多的应用场景,能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平台将是未来应用的主导。

2.2 改进方案

经研究,利用移动互联网覆盖率广、应用服务多样化、渗透性强等特点,提供在线查询、在线预约、在线下载可以及时公开疫病疫情信息,缓解高峰时段客流多、客流量不均衡的问题、简化领取报告的手续、缩短领取时间等问题。现提出以下具体改进方案:

2.2.1 利用自媒体提高咨询效率

建立出入境体检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顺应“微”时代的热潮,利用新媒体所具有的操作便捷性、内容和推送的丰富性、信息传递的高时效性、服务功能的多样性等特点,进行相关信息的推送和共享,如机构详情介绍、出入境体检常识、服务项目、政策法规、疫情快讯、健康资讯、出境旅行知识等,贴近广大用户的生活方式和交流习惯,满足在出入境体检方面的需求。

建设出入境体检移动信息平台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信息、推送和查询功能上,更体现在它为机构和公众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全新的交流方式,以公众为中心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减少了办理前后的咨询环节,节省了出入境人员和保健中心工作人员的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

2.2.2 利用GIS技术提升用户体验

GIS是指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系统,GIS的优点是可视化直观展现位置信息,目前GIS技术已经可以方便的在计算机上实现IP地址转物理位置地位,移动终端通过内置gps芯片定位。GIS和传染病监测数据结合可以直观展示全球范围内传染病暴况,做到“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同时利用定位导航服务,可帮助出入境人员查找附近最近的、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保健中心。

2.2.3 利用在线预约优化业务流程

出入境人员在前往现场办理体检业务前,可通过移动客户端查看保健中心对外开放的体检日程及分配各时段的体检量,选定办理时间,填写个人信息、选择体检套餐,完成预约、缴费,体检后可通过移动平台实时查询结果。移动互联网使得办理流程更加智能化、个性化、自主化、简洁化,随时随地轻松完成预约和结果查询,避免了现场漫长排队等待等问题,也有利于保健中心科学安排预约量,尽可能减少业务大厅人满为患、客流量不均衡的问题。

3、展望

通过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便捷的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咨询、在线预约、结果查询通道,在有效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数据,可为后期传染病监测、统计分析、疾病疫情的预测、预警提供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 简大钊 , 阎俊.国外体检表与我国出入境体检表的比较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7, (04), pp.243-245.

[2] 张琳, 章琪, 陆晔.网上预约管理系统在出入境人员健康体检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3(02):137-139+143

[3] 王红梅.移动互联网现状与趋势浅析[J].电信科学, 2011 (S1):74-79.

[4] 陈丹心.浅谈移动健康管理平台建设[J].现代医院, 2014(10):151-152+154.

篇6

2015年,“互联网+”大热的背景下,传统行业纷纷借助互联网手段加速自身转型。在医疗领域,互联网+不仅能够帮助医院将医疗资源最大化利用,更是能够帮助医疗行业更好地回归以人为本。日前,2015年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在厦门召开,大会上,除各种技术创新外,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得到凸显。

数据采集以患者为中心

根据国家卫计委最新的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慢性病状况令人忧虑,18岁及以上成人中约每4人中就有一个患高血压,每10人中有一人患糖尿病。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危害非常严重,会引起失明、肾病 、中风、心血管疾病等。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任倩介绍,在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患者同时达到很好的血糖控制、血压控制、血脂控制的比例只有不到7%。比如Ⅱ型糖尿病降糖药首选是二甲双胍,但只有不到40%的患者使用了二甲双胍进行治疗。 为此,北大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组织设计了基于平板电脑的糖尿病管理软件,将糖尿病标准化诊疗的流程图纳入其中,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该软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运用后,二甲双胍的使用率上升到60%,降脂的他汀类药物也从60%上升到90%,治疗心血管病的阿司匹林也从60%上升到了80%以上。在使用临床决策辅助系统之后,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的比例明显升高。

如果说数据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参考,在数据采集端就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则可以帮助医院更好地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刘帆表示,“追求以人为本是现在中国IT发展的过程,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开始进入到数据以患者为中心的时代了。IT的价值核心就是数据。因此,医院的IT系统在数据采集时就应该做到以人为本,把患者的所有数据连接在一起,供医生、护士、医院管理者来对患者的信息进行管理和服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目前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以人为本再造流程

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简称温附一)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不透露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实名制就诊为例,虽然目前大多数在温附一就诊的病人都是实名制,但没有身份证并不意味着不能就诊。“没有身份证可以由亲友担保,我们说‘以人为本’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温附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处处长潘传迪表示,“类似这样的服务技术上都可以实现,关键在于你是不是考虑到,是不是以患者为中心。如果你时时刻刻为病人着想,为患者着想,技术上实现一点都不难。信息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信息化是一种循序渐进,不断优化、创新的迭代过程。需要不断打破思想的禁锢和制度的篱笆,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潘传迪介绍说,温附一推出的院外医疗关怀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医患沟通,在就诊时间以外加强医生和病人的有效沟通。同时,健康记录功能也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人的情况。病人在来医院之前在手机上输入病情,到诊室以后医生一刷就诊卡就可以清楚了解病情,使得在有限的就诊时间沟通更加有效。

还有院外医疗功能,比如有的慢性病人来医院主要是为了开药,为了开药跑一趟医院不仅耽误了病人时间,还浪费了医疗资源。这时医生可以在系统内和预约病人进行沟通,如果病人只是单纯有开药需求,医生可以在系统内开好药,信息自动发送到药房,就诊卡扣款后,药房可以把药快递给病人。还有一种情况,医生见到病人时发现病人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本次就诊只能开检查单,没有对病人进行诊断就诊就已经完成了。对此,医生可以在系统内为需要检查的病人提前开具检查单并预约好检查时间,再来就诊时检查结果都已经具备,医生可以直接下诊断。

篇7

“分级诊疗对大医院来说是件好事。因为分级诊疗不仅需要大医院的医生和技术的资源下沉,更加需要基层医院难治患者和疑难病例资源的上移。而互联网+和移动医疗能使这一过程加速。”10月17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院长刘玉村在中国基层医院发展论坛上如是说。在该论坛上,刘玉村代表北大医院与河北郸城人民医院牵手,共同加入了由赛诺菲与移动互联网公司健康之路共同推出的慢病管理移动应用平台――康赛疾病管理平台。

目前,我国县级医院服务覆盖人口9亿多,占全国居民总数70%以上,但未被满足的医患需求导致疾病管理水平不足。“郸城人民医院服务全县130余万人口,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高。患者离开医院便与医生失去联系,慢病管理很难做。”郸城县人民医院院长于健深有感触。他认为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携手北京的大型医院,是将患者留在县域的有效抓手,“这也是基层医院和大医院共同建立分级诊疗的一次探索” 。

今年8月1日,康赛平台APP在河南省郸城县人民医院上线试用。2个多月来,该院共有90名医生与323患者建立连接,其中心血管、内分泌科全部医生均使用过该平台。通过平台上的转诊协作网,共完成转诊写作266例。“我们的体会是利用这一平台大大方便了患者。既往转诊需多次现场确认并提供纸质文件,现在只需医院相关负责人在网上提交转诊申请,就可以快速为患者办妥转诊流程,并能收到上级医院的确认短信。”据健康之路(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万能先生介绍,康赛平台有三大亮点:一是内嵌了基于疾病诊疗指南的临床决策辅助系统,提高县域医生诊疗规范程度;二是通过下达院内医嘱、设置离院随访计划、安排双向转诊;三是设有继续教育模块,提供即时、不间断且丰富的医生教育培训资源,包括《中国慢性疾病防治基层医生诊疗手册糖尿病分册》和《心血管病分册》等教学内容。于健表示,在其医院的带动下,郸城县已有24名乡村医生安装了康赛APP平台,通过随访和互动,有效降低了乡村医生对农村患者实施慢病管理的成本。

当记者问及这一合作是否为北大医院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战略布局时,刘玉村院长表示,向南下、向外迁,北大医院的战略布局早已开启。“无论是迈半步建丰台分院、迈一步建大兴院区,还是迈十步牵手郸城县人民医院,北大医院的确在医疗领域的京津冀一体化上先行了一步。”刘玉村坦言,5年前北大医院已经开始了如何盘活自身医疗资源优势的探索,这是北大医院受制于北京城区内空间发展的局限性而必须做出的战略选择。北大医院具有先天的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与基层医院合作,不仅可以提升后者的诊疗水平,而且可以从基层发现真正的疑难患者。刘玉村说:“北大医院向郸城县人民医院输送人才、技术和管理理念,郸城县人民医院向北大医院输送患者和疑难病例。这是分级诊疗最好的实践。”

篇8

“互联网+”的口号提出之后,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进一步加速,其中“颠覆”的口号也越喊越响。更是有人列举出了将被互联网颠覆的众多传统行业:零售业、批发业、制造业、广告业、新闻业等等。

事实也是如此,重构传统新华书店模式供应链的当当,重构传统零售业的淘宝,重构传统手机制造供应链的小米,细想一下已经颠覆或正在尝试颠覆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么,对医疗行业来说,互联网真的能够重构现有的体系和架构,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么?又有哪些方面会被颠覆?在未来会为大家带来怎样的全新体验?

在线问诊:随时随地接受医疗服务

滴滴打车,可以让你随时随地接受用车服务,那能让你随时随地接受医疗服务的“滴滴医生”距离我们还有多远呢?而美国已经有公司推出了类似“滴滴打车”的服务:只要用户在手机上发出“订单”,无论是在家里还是酒店,医生两小时内到达,提供全天候上门服务。

“在线医疗服务是互联网最先渗透到医疗领域的一种服务方式,通过在线技术及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对传统领域进行颠覆式创新,真正将医疗服务云端化,让患者24小时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医疗服务。” 这是《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生态》一书中对在线医疗服务的描述。

从理论上说,对于一些诊断明确的疾病,患者无需到医院挂号,坐在家中就可以和医生视频对话,享受虚拟的“上门服务”。这种就医模式减轻了大医院的压力,节约了患者的时间精力,可谓一举多得。尤其是对于普通咨询,医生完全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在网上“坐诊”,不仅避免了患者有病乱投医,而且增加了医疗资源总供给。

寻医问药网是一家从在线问诊起家的网站,它的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姜天骄,同时也是《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生态》一书的作者,在分享时说:“在线问诊要有更大的发展的话,需要更医疗,现有的都是咨询,而不是更加医疗,更加医疗是在线问诊必须达到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非常难,我后面提了一个点,叫分阶段实现的目标。”

在线问诊确实能够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服务,还能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解决患者的便利性和低成本获取医疗服务等多项问题。但同时,它也面临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政策风险、安全可靠性、医生责任归属、医生权威性、真实性的保障、患者隐私安全等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件好事,这说明这项工作是在持续被推进的。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分级诊疗:更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

困扰中国医疗最大的痛处,并不是技术的落后,而在医疗资源的严重匮乏。大家并不是得了病不知道到哪里去看,而是明知道需要到哪里、却无法挂上号,或者是挂上号却难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那种细致服务。这里就需要提一下“分级诊疗”这件事。

那分级诊疗是个什么东西呢?一般人印象中的分级诊疗,就是病人分等级接受治疗,然后在不同医院中进行转诊,也就是病人由小医院小诊所向高级别医院转诊的政策。大家心目中的分级诊疗首先是转诊,即病人的流动,除此之外的问题很多人一概不清。其实这个政策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使病人得到科学有效的分流,让不同程度的疾病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中完成治疗。

分级诊疗,已经提了好几年,各地也试着推行。2015年,国务院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然而实际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信息的不对称。而互联网技术在这里起到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地促进两边信息的对称传播,将需求方与供给方进行尽可能准确有效的匹配。

IBM中国医疗卫生与生命科学行业总经理刘洪,在谈到书中关于分级诊疗时提到:“分级诊疗和患者参与切身相关。目前,根据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趋势,IBM提出了认知语言。主要的思路也很简单,就是让医学知识的神秘感在每个患者面前逐渐消失。这就有助于大家和医护界的连续沟通,而这种沟通可以让就医行为得到改变。大家会意识到,病了不一定非得去‘协和’或者‘中日友好’,如果我跟家门口的社区医生一直在连续互动的话,我对他的信赖可能就会加强。”

打破信息孤岛:从碎片化到完整

2013年,美国学者埃里克・托普在其新著《颠覆医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革命》中写道:“医疗保健的数字化,已经势不可挡。”他在书中预言:“巨大的潜能正在酝酿,数字设备将会使得医疗保健和疾病预防更加精准――这是我们从未见识过的医学技术。”

传统医疗中医疗数据获取难度大,成为制约医学发展的一大难题。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兴起,信息网络和自动化设备使医疗数据的获取变得简单方便。随着医疗大数据应用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当前医疗资源配置碎片化导致的数据碎片化已经成为政府和产业都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IBM中国医疗卫生与生命科学行业总经理刘洪认为,智慧医疗核心的问题解决的是信息孤岛的问题,同时他还说到:“现在来看,信息孤岛的情况,会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针对性的新方案。就目前来说,我觉得还是治理结构以及系统中一些有意义的应用。这些应用可以对咱们医疗改革产出评判,就如我国医疗体系投入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倒三角――基层还是比较落后的。医疗改革重点的投入还是保基层,保基本,乡村、乡镇、县域医疗机构持续的投入。信息化能促进传统行业的发展,应用‘后发先治’的原则,可以先通过信息技术,让一些比较落后的产能产生一些飞跃。”

“建成各种数据无缝流转,以患者为中心的覆盖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多个机构、多个角色,可能会基于一个人的完整健康数据来实施共同管理,构建患者的数据图谱。”从上述,来源于《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生态》一书中对构建医疗信息完整化系统的简单描述,可以对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那么,当医疗信息从碎片化到完整化后,能带来怎样的改变呢?将为产业带来哪些商业模式的创新?

汇总患者的临床记录和医疗保险数据、医生与患者的网络社区、网络公共卫生监测、基于个人全基因信息的健康管理、超大规模协作医疗、新型私人医生等等,都是即将到来的创新。而这种商业模式创新所带来的新的服务和体验,更是我们所期待的。

医院:不用你颠覆,我们自己在想如何涅

2014年以来,移动医疗成为现今国内医院互联网化服务的一大热点,它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创新地将现代移动终端作为切入点,

“很多人认为医院是传统医疗的代表,同时又是最保守的,他们会极力反对互联网医疗。然而,事实其实不完全是这样。我了解,现在很多实体医疗机构都在积极拥抱互联网,而且非常主动。就如中日友好医院其实是最早和马云先生畅谈这个事的,前一任院长非常激动,想构建一个非常宏大的‘实体医院+互联网医疗’的模式,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就走得比较慢了。”白剑峰主编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这么介绍。

目前,中日友好医院已经在着手做这件事了,他们试着把支付宝、春雨、百度、中国移动、问医、挂号网、平安好医生等整合在一起,与作为入口的患者链接上,让大家看病更便捷、更人性化。

中日友好医院信息管理部的张铁山主任认为:“互联网的作用之一,就是优化供需关系和生产关系,这个价值可以非常快地显现出来,这也是传统医疗机构在‘互联网+医疗’这件事上最大的主张和诉求。但是具体如何执行和操作,前提还得在了解医学本身的规律之下,做这项事。”

除了利用APP、网站一键搞定预约挂号,让人一目了然的电子病历,不用排队轻松缴费等常规服务方面,针对远程医疗、构建e-患者社区等难点、重点问题,也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

张铁山主任还谈到:“整个互联网在给医院做供给侧改革,我们要借这股‘风’,通过互联网这个方式,把所有医疗资源整合起来,以降低我们的体系的成本,用更民主的方式让大家享受到这些稀缺的资源。以此,让患者获得更大的便利,进一步培养、提高医生的能力,最终让我们的健康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互联网与医疗的结合,除了带来在线诊疗的可能性,可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的可行性,以及将打破信息孤岛的势在必行外,对医患关系、上医治未病、医药福利管理等多方面都将产生极大的作用。

延伸阅读

互联网+医疗将为我们带来什么

在线医疗服务、可穿戴医疗设备、医药电商、互联网医院、医疗大数据……在互联网的席卷性力量之下,医疗理念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革。医疗数据的获取越来越便捷,那些曾经只在科幻作品中才看得到的尖端技术,如今已逐渐渗透进医疗领域,构建个性化医疗健康服务成为可能,建立医患间平等、尊重、高效关系的时代即将到来。

《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生态》一书借冷静系统的分析与生动翔实的案例,探讨在医患纠纷频发,患者治病难、买药贵的当今中国社会,如何借助互联网、智能硬件、基因检测等令人兴奋的新技术,解决传统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提高医疗服务的有效性。

篇9

在上海闸北区最繁华路段的一栋写字楼里,一家全国唯一专注于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的上市公司,正以此为中心,向全国3 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覆盖医疗卫生、公共卫生及医疗保障等多个领域的产品。作为国内公共卫生信息领域的先行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了中国医疗健康信息行业最具竞争力的整体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是国内医保风控平台建设的领跑者!它就是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卫宁软件”)。

卫宁软件最早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数字化软件研究与开发的高科技上市企业,股票代码:300253。公司从成立之初就瞄准医疗行业,倡导“打造全面的医疗行业解决方案”的核心企业文化,积极探索和实践医院信息管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模式,立志于为医疗行业提供最优解决方案。卫宁人,卧薪尝胆,立志创新,使自己永葆活力,用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的医疗信息行业站稳了脚跟,并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励精图治 行业翘楚

从19 9 4 年进入医疗健康行业以来,卫宁软件经历了并购扩张(金仕达医院事业部、昱普科技、高沧电脑、宇信网景、山西导通、上海天健等)、股份制改革(2 0 0 8年)、10大运营服务大区的建立、全国11个子公司的设立,到2011年正式成功上市,在今年迎来了公司成立的第21个年头。

多年来,卫宁软件的产品获得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上海市火炬计划项目”“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项目”“上海市重点新产品”等诸多殊荣,并获得国家及上海市科技创新基金的资助。随着公司规模、资产的迅速壮大,卫宁软件始终坚持专业化发展的战略抉择,积极探索创新,逐步成长为拥有各类用户3 000余家,其中三级以上用户180余家,是集设计、开发、销售、系统集成、服务于一体的国内最具活力和实力,并位列国内前茅的医疗软件行业技术先进企业。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针对中国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市场调研报告,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已连续多年领先其他国内医疗信息化厂商,蝉联第一名。

卫宁软件于2006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控制体系(医疗软件设计、开发与服务;系统集成设计、开发、安装与服务)评审,2013年获得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贰级资质,并先后于2013年和2014年通过了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MMI 4级和CMMI 5级评估。通过不断实践,公司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医疗领域专业软件公司设计、开发与服务的控制流程,具有医疗领域专业软件公司的特色。

在2011年成功登陆中国股市创业板之后的几年,卫宁软件的股价随着业绩一路上扬,甚至在股市最低迷的时刻,仍然逆势飞扬。殊不知,对于卫宁人来说,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无疑是在艰辛创业之后得到的一种莫大的奖赏和回报。就在成功问鼎创业板的前一年,卫宁软件曾经历了IPO(首次公开发行)失败的挫折。但是卫宁人没有气馁,董事长周炜当时平静地告诉大家,我们已经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而我们完全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在9个月之后,卫宁软件顺利通过了中国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从而成功上市,实现了创业者的梦想。对于卫宁软件的创业团队来说,巨大转承起伏的人生体验,本身已经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享受成功的卫宁人,没有停滞不前,他们居安思危,永不止步。2011年8月24日,刚刚成功登陆中国创业板的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炜怀着成功的喜悦,在致全体员工书中,向大家提出了问题:“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是否还记得当年创业的初衷?”周炜还在信中提醒大家:在我们最初设立公司的那一天,从我们立志投身于中国医疗卫生软件行业的那一刻起,到今天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公司已经逐步壮大并且成功步入了资本市场,我们决不能忘记我们的使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提供完美的产品和服务,为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壮大,缓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矛盾,促进实现和谐社会,使卫宁软件成为一家不仅仅是盈利,更是造福人类的伟大的IT公司。“今天的上市,我们迈出了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第一步,不仅不能忘记使命,更要时刻牢记和发扬这种使命感”。

2014年,医疗卫生信息化行业领军人物王涛接受邀请来到卫宁软件担任CEO,他的就职演说为全体卫宁人带来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全新话题——如今的卫宁无疑已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充满期待的2015年以至更远的将来,卫宁软件如何从优秀迈向卓越,成为一个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有所影响的企业。面对这一新的战略愿景,卫宁人积极思考、寻求答案:“百年精神、创新思维”——唯有不满足于个人财富和企业利润上的成功,唯有对中国人的健康事业心怀更紧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唯有以更为前瞻的眼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博大的胸怀去兼收并蓄,方能确定地去赢得不确定的未来。

核心产品 引领发展

1994年,卫宁软件最初的研发团队,基于FoxPro版本数据库开发了第一代产品,并成功服务了卫宁软件的第一个客户——上海胸科医院,以当时最新的技术完成了较为完整的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从此,卫宁软件以这一代产品为蓝本和基础,逐渐发展成成熟的产品体系。今天,卫宁软件的产品大家族已枝繁叶茂:医院综合系统(HIS)4.0代产品、临床系统(CIS)5.0代产品、医技产品、公共卫生产品、平台以及商业智能(BI)产品、健康管理产品以及移动产品等等。卫宁软件成为国内同时拥有HIS、LIS、RIS/PACS、EMR、PEMIS、RCMIS及CHSS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医疗信息产业骨干企业之一。

产品的功能不断深化,从简单的结算到如今对医生临床活动的支持,从临床活动到医技产品的延伸,再到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实现现代化:最初的门诊挂号收费、出入院管理、医生工作站、药品物资管理到现如今的门诊一站式自助服务、病案管理、医务管理、指控系统、合理用药、传染病上报、远程会诊,……

随着市场对信息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国内医改政策不断出新,卫宁软件的产品也顺应市场不断发展和提升。卫宁还通过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实时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引入国际标准,深入开展HL7的本地化,推进柔性生产线和管理配置平台,以此提升卫宁软件的产品标准,不断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化服务 辐射全国

以优质的售后服务团队为强大支撑,卫宁软件通过加强营销网络的建设,做好市场推广工作,完善客户关系管理,并提高技术支持和服务水平,以达到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水平目标。卫宁软件已在安徽、北京、深圳、江苏、湖南、湖北、甘肃成立了分、子公司,在广东、江西、山东、河南、福建、重庆等地成立了10多个办事处,技术支持网络辐射全国,为用户提供优质快捷的本地化服务。

建立客户服务中心。卫宁软件在上海总部建立了一个反应迅速、服务高效的客户服务中心,保障公司营销服务体系良好运行,为客户提供迅速、准确的咨询信息,开展业务受理和投诉处理,保持与客户的密切合作关系。

建立销售和服务网络。结合公司品牌战略,卫宁软件在全国重点市场区域建立分支机构。各地分支机构承担营销和本地服务功能,使服务平台延伸到全国各地,充分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努力实现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提升用户满意度,以巩固老用户和拓展新用户,持续占有并不断扩大市场。

以人为本 注重人才

如果说,创新是卫宁软件不断前进的动力。那么注重人才战略,才是卫宁软件独领行业十数年的秘密武器,也是公司孜孜以求、潜心打造的“卫宁文化”。公司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医院信息管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模式,追求高效,倡导以“打造全面的医疗行业解决方案”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卫宁软件现有开发、服务、销售、管理等各类员工超过2 000人。其中专业开发人员500多人,测试人员180多人,实施及维护人员500多人。公司核心人员以博士、硕士及高级工程师为主,占员工总数30%以上。

在“以人为本”的核心人文内涵指导下,卫宁软件的人才战略使公司的产品得到了根本性的变革。卫宁软件实现了技术、产品与用户体验的完美结合,在医疗行业和医疗信息化行业赢得了甚高的口碑,得到了对手的尊重,获得了用户的欢迎。

把握机遇 挑战互联

在今年的两会上,首现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互联网+”,成为代表委员们口中的热词,而以往代表委员们长期关注的医改问题,也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变成了“互联网+医疗”。今年在业内人士看来,将是智能医疗的爆发之年。“互联网+”这种经济新形态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根植与演化,将强力推进医疗经济发展。通过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它将改变人们的就医方式以及对于医疗产业的观念。当前,数十家上市公司开始向互联网医疗领域转型,不仅有医疗软件服务企业,还包括传统的医药生产和药品销售企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及从地产等领域向医疗领域转型的行业,医疗信息化市场即将发生大震动。充分利用新一代医疗信息技术发展,将是卫宁软件作为医疗卫生信息化行业先行者在医疗知识大爆炸社会形态下的绝佳创新机遇。

卫宁软件最大的优势是庞大的医院资源。基于医院端资源,以移动互联网模式强势布局“三医联动”。卫宁软件搭建的医讯通移动医疗平台、云端医院平台,在医生、患者、电子处方、药品和临床知识库等方面,独具卡位优势。卫宁软件将通过“三医联动”,组合开拓新的互联网医疗市场:①医疗业务:继续深化临床和就医云移动应用,搭建慢病管理平台,汇集医生、患者、药商,实现C端慢病管理一步到位;②医保:兼顾政府和保险公司两大埋单者,搭建面向人社部的控费系统,及面向保险公司的控费、理赔系统;③处方:趁处方药权开闸之机,卫宁以HIS系统获取电子处方,以“医药福利云”囤积患者,有望与药商合作完成药品配送,掘金万亿处方药新蓝海。

卫宁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具有互联、精准、创新的特点。“卫宁式互联”在数据开放、广泛共享整合、业务协同、联动机制等方面独具特色。“互联网+”这个词虽然在大热中,但是在其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安全性与精准性成为其最大瓶颈。卫宁软件的医疗解决方案的精准性,体现在其能实现不同层次机构的精准服务支持,能针对不同疾病人群进行精准的健康照顾,且其决策分析是基于区域共享数据,并提供基于区域共享数据的精准服务推送。卫宁软件的解决方案完成了医疗个体定位的蜕变与角色关系的变革,极大地优化了服务路径。

挑战互联网医疗,在“互联网+”时代中大展宏图,卫宁软件势在必得。

百年梦想 健康卫士

自初创至今,卫宁软件披荆斩棘,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指引和督促着我们一步步前进。展望未来,过去的成功不代表未来的赢家。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BAT互联网大鳄纷纷企图颠覆医疗、医疗互联网创业无比活跃之际,卫宁软件,又如何去赢得未来?“百年精神、创新思维”——2014年底,卫宁软件年会上,CEO王涛给全体卫宁人带来了一个“百年梦想”。对于充满期待的2015年以致更远的将来,成就一个引领行业的优秀企业的“百年梦想”,将成为卫宁软件新的愿景。

篇10

2014年末,在中国南方的某个城市,一家三甲医院宣布与阿里巴巴合作,参与到“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当中。合作启动仪式结束后,这个城市的另外几家三甲医院的CIO们坐在了一起。

他们漫不经心地聊天从快的、滴滴打车的专车服务开始,几次聊到未来医院计划后,又三缄其口。

医院的CIO们常常会说道,支付宝只是为医院诊疗增加了一种支付手段,给患者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但并不可能获取到病人更多信息。对于所谓的“移动医疗”,医院先行者们其实有着他们自己的布局和打算。

相比之下,来自于互联网的各种“冲击”就显得急迫、凶悍得多。

兜兜转转,从5年前参与挂号网的筹备和发展,到2014年底毅然告别热点不断的互联网电视行业、以微医联合创始人身份加盟微医,张晓春说,他的选择不是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行业的转变,而是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迭代。“原本是你必须亲自去到那个地方才能获得的服务,现在在on line上运转起来,这是吸引我的地方。”传统甚至保守的医疗领域也被席卷其中。

“微医”原本是挂号网()的移动端产品,与原生于PC端的挂号网主要解决“挂号”这个痛点需求不同,“微医”希望:能帮助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医生/医生们),像其他细分行业里的专业人士一样,建立自己的名片、塑造自己的品牌,组成同病种的协作体,品牌不再是大医院大医生的专利,微医(WeDoctor)这样的平台就像“医生经纪人”,为医生/医生们提供服务和工具,微医将从更核心的环节切入传统医疗服务流程。

在这一点上,作为“在线问诊”概念的先行者,“春雨医生”联合创始人毕磊同样相信,在好的移动医疗平台上,医生未来获得的收益将不仅仅是物质的,还有用户和声誉,长久来看将会是搭建基于医生自己的生态圈,进而是医生执业的自由化。

有人说,医生的多点执业、自由执业,一定是大势所趋。面对这样的浪潮,被视为变革“深水区”的传统医院该怎么办?坐以待毙还是主动拥抱?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医院在拥抱新技术上的努力,但是更为关键的问题是:传统医院能不能以及如何将医生资源推向市场?医生能不能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上实现自身价值?

医院里的波澜

医院移动医疗其实早就不再是一件新鲜事了。过去几年,随着移动网络技术和智能终端的成熟,各大医院纷纷上线移动医疗解决方案。

创办于1919年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入移动医疗时代后,快速将移动医疗应用,由住院延伸到了门诊,由医院内部延伸到了外部。该院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处处长潘传迪,将之称为院外医疗关怀系统。简而言之,医生通过医院自主开发的手机APP,在院外就可以直接调阅和书写病历,给患者下医嘱。患者通过这个APP就能获得医疗服务。

潘传迪描述到,医生在医院的时候工作非常繁忙,一些病历可以回家后再写入系统;医生出差的时候,也可以完成这些工作,同时与患者互动。

看病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各三甲医院的门诊量长期饱和,许多专家的号难以挂到。有限的专家资源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寻医问药需求,其中一些需求,其实没有必要占用紧张的号源资源。

比如,一些患者就诊的主要目的是找医生开药;另外一些患者到院看病后,首先要做检查检验,医生真正为其提供服务,是在检查报告出来之后,患者可能要等几天再来医院。院外医疗关怀系统想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

潘传迪介绍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5%的患者都是实名制的,通过APP,医生在空闲时、下班时,都可以询问已经预约挂号的病人,来院需求是什么,如果只是想开药,医生调阅其病历,了解过往病史,治疗和用药状况等之后,通过与患者沟通,即可以直接为患者开药,患者可以在线支付,也可以到院支付,随时取药。甚至,医院还可以将药物快递给患者。

上述检查检验的需求也可以如是解决。医生与患者通过APP沟通之后,告诉患者需要提前做哪些检查检验,然后将化验单开好,患者在线支付,医生再帮患者预约好检查检验时间,届时患者直接到院检查就可以了。各种报告出来之后,再去找医生诊断开药。

医生提前为患者提供了服务,患者就可以取消已经预约的号。这些号源会被回收,重新开放给其他患者预约,或者转为现场号。

“医生和患者都很喜欢这一应用。”潘传迪说,患者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家,医生无论是在岗,还是出差,患者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取到医疗服务,这正是开发这个应用时所强调的理念。

这个应用还有很多体贴功能。例如,患者在到院就诊的路上,就可以将病情状况,身体感受,实时输入APP,见到医生后,一刷就诊卡,这些信息就呈现在了医生的眼前。在有限的就诊时间内,医生和患者能够更充分、更有效的沟通。

潘传迪坦言,院外医疗关怀系统,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治疗,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得了慢性病的患者一般都会长期找某个医生治疗。许多医生也都会有数十、上百固定的慢性病患者群。将这个群体服务好,群体规模会越来越大,通过院外医疗关怀系统,医生与患者就可以在APP建立一个稳固的患友群。患者通过APP提问,医生在一段时间内,有空闲的时候回答即可。而患者与患者之间,也会在这个群内沟通治病心得,例如饮食、作息应当注意什么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直在做类似的事情,例如组织某些慢性病的患者定期到院听讲座,并将之称为患友会,现在这一医疗行为从线下走到了线上。患者也成为了医院的移动医疗用户。

这个受微信等互联网应用启发而开发出来的移动医疗产品,已经具备了与传统医疗流程和商业模式不同的DNA。

从“去医院”到“看医生”

脱胎于“挂号网”的“微医”,有着天然的互联网DNA。从“挂号网”到“微医”,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挂号网创建于 2010 年,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在线的挂号预约服务,另一端对接国内医院里的专家医生,目前挂号网上已有15万名专家。2014年6月份挂号网将APP改名为“微医”。

“微医”还在不断迭代中。张晓春介绍,“微医”的英文叫WeDoctor。就像英语里“看病”是“See the Doctor”一样,他们“看的是医生”,而我们则把“看病”说成是“去医院”,且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患者都希望能够找到大医院“名医生”(三甲医院专家)问诊,现实情况却是,“名医生”有品牌、但没时间,很多“小医生”有时间、但是没品牌,没品牌的“小医生”就一定能力弱吗?

张晓春讲了这样一组概率数据:一个社区里有1000人,其中750人会生病,生病之后500人会通过服药康复或者自愈,还有250人需要治疗,而这250人其实是可以通过医生资源中占比80%的、提供医疗共的全科医生来治疗的,这其中只有9个人需要经全科医生转诊到专科医生那里。在美国,分级诊疗体系做得很好,上面所说的占比80%的、提供医疗共的就是全科医生或者Family Doctor(家庭医生)。但是在中国,情况却恰恰相反,那750位得病的人里面可能有749个首先想到的是去大医院找专家看病。“这不是资源短缺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出了问题。”

“微医”就是想服务这样一个医务人员的群体:他们希望获得信任,更有尊严地实现价值,既愿在专家团队中成长,又有意愿形成自己的品牌。不过,张晓春强调,“微医”并不是要倡导国内的医生都离开所在医院出来“单干”、创业自己的诊所,而是探寻如何在现有的体制内,医生之间能有一个更符合中国现实的协作方式。

政策层面已经出现了大的转变,比如在最近结束的“两会”报告中,明确了“要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事实上,分级诊疗和全科医生的政策性亮相,最初是在今年2月的上海医改《工作要点》中,包括:今年要做实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要探索居民与“1+1+1”的医疗机构组合签约(“1+1+1”组合,即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1家区级医院、1家市级医院);二、三级医院被要求预留一定数量的专家号,提供给家庭医生“转诊绿色通道”。

作为“微医”这样的第三方平台,如何让普通用户认可距离自己更近的医务工作者同样也具备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对这些医生形成信任?张晓春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微医集团(We DoctorGroup),一个医生的协作体,在医生协作体中,专家会将其时间、资源、经验以在线的方式给他的团队成员。

他介绍,全国执业医师的数量是279万,假设现阶段让用户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医生个人品牌,用户也会混乱,所以平台一定要做一些适当的引导,比如首先是从“专病”入手,先从12个专病开始,让用户从“专病”入口进入,在距离自己最近的区域找到对症的专家团队成员。

平台通过何种具体的方式,把这些“专病”的医生资源“聚拢”在一起?张晓春认为,这种“聚拢”并非物理意义上的聚集,对医生来说,应该更靠近用户,才可能在形成供给的时候被选择,这是市场配置的作用。但同时,借由“微医”这样的线上平台,这些“专病”医生可以形成多个微医集团We DoctorGroup。他举例说,一位河北邢台用户不幸得了肿瘤,希望能找到北京肿瘤医院的王教授给他治疗,“微医”告诉他,王教授有一个专家团队成员张大夫就在邢台某一个离他大概15公里的地方,他可以先去那儿做个初诊,张大夫会根据他的基础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判断过程中如有需要,王教授也可以与张大夫进行在线会诊,如果张大夫判断正是王教授的对症病例,就可直接转诊给王教授。

在这个资源配置的过程,“微医”这样的第三方平台作为一家在线技术服务公司,帮助提供专业服务的医生们能有更好的效率,为他们提供交流、会诊、患者诊后管理、在线复诊等服务。“微医也是微信的第一医疗入口,是微信智慧医疗的实施者。”张晓春这样解释微医与微信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版“微医”也是将挂号网既有的医院、医生资源与腾讯现有的微信和QQ两大体系的用户资源打通的重要尝试。2014年10月,挂号网宣布,获腾讯领投的融资,本轮总融资额超过1亿美元。

张晓春透露,除了线上的“微医”之外,他们也会组建一些线下的“微医院”,主要是帮助医生更方便就近地提供服务,“这种微医院,既可以在现有医院内部,也可以在医院外部,利用互联网、医生协作网、患者网形成一些简单、高效的‘微医院’”。

在新版“微医”的构想里,“看病”只是第一阶段的业务定位,之后希望传递给用户的是,就像古代名医扁鹊很有名、被民众很迫切地需要,但事实上扁鹊的二哥、大哥对病人/用户更重要。

“健康管理应该分别让扁鹊的三个兄弟来负责,扁鹊大哥擅长治‘未病’,他会让人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得病;扁鹊二哥治的是‘初病’或者‘预病’,在人有小毛病的时候就解决了;而扁鹊治的是‘大病’,但是一旦到‘大病’阶段,即使能医治好,人也难以不会恢复到‘未病’和‘预病’后的状态。”张晓春借用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其实想说的是,“微医”未来的业务模式更希望能够关注急性疾病之前的两个阶段,能够为用户提供这两个阶段的健康管理服务的医生资源。

彼时“微医”的业务定位将不再是看病,更不是挂号。当然,这也需要相当长的过程。

从“自诊”到“智诊”

在“分级诊疗”和“全科医生”的政策东风下,有评论说,中国移动医疗公司现在是时候做商业模式了。

作为基于移动互联网“在线问诊”模式的先行者,“春雨医生”的第一款APP于2011年11月上线,在免费两年后于2014年1月开始尝试商业化――从收费会员制开始,“春雨医生”算的上国内移动医疗创业里商业化探索较早、经验与教训同样颇丰的团队。

正如投资机构所偏爱的故事那样,“春雨医生”的核心资产不仅仅是大量的医生和用户积累,更是它平台上所积累和聚集的大数据。“春雨医生”联合创始人毕磊告诉记者,“春雨医生”最终要做的是,底层的健康医疗数据整合和分析平台。“找医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最终将是靠数据串起所有的服务需求。把医生所有的解答、用户所有的提问,数据化、结构化。”

就像春雨医生CEO张锐所描述的,他们把医生带到互联网上来,让医生跟用户进行互动和服务,春雨的核心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线上沟通和数据采集来降解和沉淀医生的智力,让它变成人工智能。

毕磊进一步解释,数据的价值在于对数据的解读。如何利用数据?春雨平台不只是搜集数据,还有数据的整合、结构化,数据分析和挖掘。现在,春雨希望通过与第三方的合作,来加速在这方面的探索。

今年3月,春雨与中科院大数据实验室合作,春雨的数据接口对实验室开放,大数据实验室将建立健康流数据模型,将这些用设备采集来的数据,通过机器来监测数据变化的情况,并进行健康预警。另一方面是打造机器的人工智能,在某种意义上就像百度的搜索引擎。

可以想象,依靠数据资产,“春雨医生”未来的商业变现很有故事可讲,包括与B端对接,为药厂、保险公司、基因检测公司等企业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

在这个思路之下,一个关键问题是,医患关系如何在春雨的平台上保持长期活跃?毕磊表示,一方面春雨平台上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医患关系,目前平台上大致有6万名医生和5100万左右的用户。另一方面,现在还是“轻问诊”型的服务,用户看病更多的是单次性的,如何选取比较有黏性的医患关系,形成长期的医患沟通需求,这是春雨正尝试解决的。比如慢病(如糖尿病)用户、母婴用户等,这是首选人群,他们在长时间内有医患沟通的需求,而且在在线问诊服务中可能产生相应的药品、保健品、可穿戴设备等需求。

只有更长期活跃的在线医患关系,才能进一步精准地量化用户、数字化用户的行为和习惯。今年2月,“春雨医生”“私人医生干预指导下的服务电商”新模式,某种程度上是春雨希望能够对用户精准“画像”的重要一步,也是将平台的数据资产“产品化”的新尝试。

毕磊介绍,“私人医生”是春雨今年力推的产品,希望把“私人医生”做得更加丰富,之前还只是在沟通层面,今后希望“私人医生”能真正对用户健康做全程管理,“解答问题是被动行为,健康管理则是主动行为”,届时“私人医生”的产品形态、收费模式也会发生大的变化。

“私人医生”原本是春雨在2014年中5.0版上线的“空中医院”的服务之一,原来“私人医生”的收费是由用户与医生自行商定。毕磊透露,新版的“私人医生”一方面会服务更多,另外想做成2B的产品,面向企业销售的、类似于企业团购的私人医生服务。“只有使用人群基数越大,越能分析出来用户的使用习惯、使用概率、并进行成本核算。”

创办至今,春雨医生经历了轻问诊、空中医院、私人医生几个业务模式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付费习惯如何培养、医生在平台上如何长期有效地获得收益,一直还都在摸索中。

“一方面用户需要为所获得的服务支付相应的报酬;另一方面医生付出的多理应得到的多。在教育用户、教育医生的过程中,用户的意识转变,其实比教育医生更难。在用户的付费意识没有成气候之前,需要春雨通过平台的补贴来保持医生的参与积极性。”毕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