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学校就业指导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
[作者简介]张元慧(1977-),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专业英语教学;赵燕(1980-),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河北石家庄050051)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84-02
经过二十多年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但是,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及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成为高职院校的重心。做好高职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各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就业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生是否有社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学生能否学到知识和技能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所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素质高、能力强的高职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
一、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我国关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师资要求是以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建立一支层次高、能力强的“金字塔”形的教师梯队。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历高的专业教师比较少,而且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此外,我国高职院校近年 来虽然引进了不少高学历的年轻教师,但高职称教师在专业教师中所占比例较低,而且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2.教学和科研水平不足。由于近些年高职院校的大发展,在校生急剧增加,而教师数量的增加远远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这就造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师生比与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师生比要求差距很大,使得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过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更没有时间去进修、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有些教师积极参加院级、市级、省级课题研究,但现行的课题立项制度还是以理论为主,缺少对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加之教师时间有限,没有时间去做相关课题的调研工作,更缺少参加社会学术活动,科研成果质量不高。
3.教师的实践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去相关企业工作,因此,学校的教学方向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基础。根据教育部2000年的调研,高职教师从企业调入的比例很低,同时,“双师型”教师比例远低于国家对于示范性高职的65%的标准。另外,高职教师的职称评聘与普通高校类似,很多高职教师参与实践的意识薄弱,把精力主要用于写论文和专著上。
4.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缺乏。目前,一些地方的高职院校某些专业仍缺乏高职称或高学历的教师,个别新设置专业甚至达不到2名及2名以上副高职称教师;专业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教师欠缺现象依然存在。多数地方高职院校缺乏高水平的学术骨干、行业专家和专业带头人,这就严重地制约了专业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5.师资队伍建设的校企合作之路不畅通。所谓师资队伍建设的校企合作之路是指两方面:一方面,学校要从现场聘请优秀技术、技能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定期选派专职教师到现场进行实践、锻炼。但是,实际上许多高职院校都难以请到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下现场实习,初次下去时,教师的实践能力会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不能挂职,没有或很少有机会解决实际问题,并不能进一步推进教师的“双师”素质化进程。
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启示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种,很多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其国家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德国所倡导的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美国实行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评估模式、新加坡的校企结合教学模式等,每种模式都有其优势。尤其是行为导向模式,很适用于现今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行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它强调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组织者与协调人。根据教学的需求,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全程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领导技能、教学技能、专业实践技能以及职业意识等良好的全面素质。
三、加强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1.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培养培训体
系和职称评聘体系。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制定相应的人事编制、劳动合同管理及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政策。尤其是应该建立切合高职教师特点的职称评聘体系,改革目前以论文为重的职称评聘体系,将实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教师应用性、实践性能力的考评。同时,应建立科学的培养培训体系,保证高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可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主要有学历教育的培训和非学历教育的培训。一方面,通过政策鼓励教师通过在职培养或进修等方式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及学位,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培训资源进行学校内部培训,同时可聘请校外同行业的专家入校进行讲座,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此外,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促进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
2.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积极的激励制度,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应制定科学而完备的考评标准,作为教师职称、晋级、分配、培养等的客观依据。标准的制定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同时对于不同岗位,要有不同的考评程序。考评程序和标准还应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同时考评的过程应做到公开、公正、透明。除了制定标准化考评体系,还应该制定积极的激励制度,让教师将教学质量水平转化为基本的内在需求,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首先,应根据学校的需求设定相应的岗位,以教学和实训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围绕教学、科研、实训等工作设置岗位。其次,岗位考评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特点,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面、知识更新、实践技能、工作量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综合评估,保证按岗定酬的客观公平。
3.加强青年教师职前、职后培训,强化顶岗实践。要想培养职业型、技能型的学生,首先应该有专业性、职业性的教师。从目前我国高职教师的来源来看,很多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因此除了要吸引社会高层次人才外,还应该重视本校教师的职前、职后的专业化培养,尤其是应该重视青年教师的职前、职后培养工作。
为青年教师配备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让青年教师迅速熟悉教学基本环节,汲取有经验教师的长处,积累教学经验。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学校应该经常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通过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使青年教师掌握最新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为“双师型”,为学校的实践教学作贡献。这种培养方式即顶岗实践,顶岗实践即在专任教师正式担任教学工作之前,到企业相应的岗位上至少锻炼半年以上,如果是已经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定期到企业一线从事实践性的工作。只有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师职前、职后培训体系。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既有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高职办学特色的关键。高职院校领导首先应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在各方面激励教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制度上、政策上鼓励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
5.重视学科或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学科或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首先要制定科学而合理的标准。制定标准应从师德水平、学 历水平、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虑。结合学校的专业建设,让选出的学科或专业带头人承担教学科研、专业提升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工作,起到模范表率作用,激励其他教师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同时,应该为学科或专业带头人提供各种机会,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
6.加大扶持力度,走校企联合之路。政府应充分把握职业教育的特点,应出台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政策,在指导方向上、资金上给予扶持,使教师有机会、有精力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锻炼。校企结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高职院校应主动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共同进行产品开发、市场开发。高职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设定专业、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可以将专业课程教学安排到企业中进行,将企业作为教师和学生实践、学习和锻炼的基地,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
[参考文献]
篇2
一、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不完善,对就业指导工作认知不足
当前,在我国中职学校的组织体制中,只有少数中职学校设置了单独指导毕业生就业的部门,如就业指导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等,而且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就业部门或与教学、招生等部门共同办公,或仅在学生管理机构中设立岗位分管学生就业工作,这反映出就业指导没有脱离从属地位,因此,这些机构都很难承担起就业指导的职责。据了解,目前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大多仅靠几次课、几场招聘会来完成,很少会提供专门的、有长期跟踪性质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而且,目前有的中职学校为了保证入门教育的质量,提高专业教学的学习性,将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在新生年级,这样虽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但由于在后续学年没有继续开设和及时衔接,影响了就业指导教育的连续性。开展就业指导课也仅限于应届毕业生参加双向选择招聘会前期的一段时间,其余学年仅靠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非系统性的渗透教育,这样降低了就业指导应有的功效。
(二)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和先进性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最常见的开展方法是召开就业动员大会,这种类似“填鸭式”的做法,偏重于就业政策的宣讲,忽视了就业能力的养成。这种“大锅饭”的方式,仅仅注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面,轻视了个体化指导的点。传统就业指导工作几乎不会利用网络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就业指导的信息化是一个新兴事物,更是一个发展趋势。近几年,山东省正在逐渐完善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有的学校依附于省就业网开始建设自己的就业信息网,但其内容还很不健全,就业信息的来源仍是传统媒介或口口相传,就业信息也仅限于纸质、宣传栏、广播等,信息传递慢、范围窄,也不利于个性化的数据处理。从总体来说,就业指导信息化还属于薄弱领域,内容较贫乏、陈旧,而学校信息网的与时俱进性、与社会多方合作、信息搜集反馈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改进措施
(一)构建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化工作,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再到踏入社会,他们身心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工作必须根据不同的时期特点,有层次地构建完整的工作机构。学校成立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一级就业指导层次,再由教务处、实习科、学生科、政治教研室等相关科室配合形成二级就业指导层次,以及处于就业指导工作基底层的三级就业指导层级——班级,这样的三级就业指导机构就形成了分管就业领导、就业指导教师及辅導员或班主任协调配合的辅导体系,可以全程、全方位对学生实施各个时期的指导。
(二)要多元化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以多元形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如就业指导课、个别咨询、双向选择招聘会、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会、模拟面试大赛等。同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学习相融合,使就业指导遵循中职学生的学习规律与特点,让学生在学中练,将职业规划与学业规划完美契合。
(三)强化师资队伍培养
不断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保障就业指导课程
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加强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就业指导培训、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形势,不断拓展就业指导的新道路、新措施。同时,各专业课教师也要通过专业教学不断渗透就业意识,在提高学生专业认知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就业意识,最终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胥晓鹏.中职学校学生就业指导现状调查与策略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5(16):61-66.
[2]郭旭娟.构建中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河南教育,2010(9):49-50.
篇3
关键词: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对策
一、引言
从近些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来看,一直在700万左右,庞大的就业人数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挑战。因此,在学生以及学生层面,通过合适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们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显得非常必要。
二、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第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化。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般是由辅导员一人承担,而不是按照教学计划大纲中的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牵头负责,而辅导员在给学生们做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缺乏足够的社会就业经营,很多就业指导内容专业性不强,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作用不大,更有一些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流于形式,而没有形成具体的系统指导教育体系。[1]第二,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就业质量关注不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但是从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单纯就是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因为就业率会影响学校的品牌和形象,而对于学生是否找到了合适的、较高水平的就业岗位,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者较少关注。[2]第三,就业指导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体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活期间的培训教育活动,应该通过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教师,在日常学生学习过程中,分阶段、分重点地向学生灌输当前专业发展的基本概况、专业就业情况,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客观清醒的就业意识,从而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就业素质。然而,从实际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来看,大部分高校这种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体系并不完整,给学生提供的就业指导教育培训内容实践性不够,对学生们综合就业素质提升的帮助作用不大。[3]
三、改进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第一,为学生搭建合适的教育交流平台。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交流,搭建就业交流平台,让学生同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详细了解招聘单位的用人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学校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即:线上了解企业招聘信息、投递简历等,线下学生和企业面对面交流双选。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具体落实过程中,可以不拘泥于课堂,要创新方法,可以通过手机APP线上方式向广大毕业生推送企业招聘信息,让广大毕业生会前就能通过手机获取招聘信息,打破了传统的招聘模式。应聘的学生可通过招聘现场扫描企业展板上的二维码,即时了解招聘企业简介、岗位职位招聘信息等,以便于更加方便、快捷、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企业和单位。让学生们来感受就业指导交流氛围,了解行业需求、合理规划自己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第二,学生自身要努力提升综合就业素质。学生在参加就业指导或者课外实习锻炼过程中,要注意找准自身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不足,下大力气提高自身的综合就业素质。综合就业素质包括专业技能水平和个人工作适应能力。现代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并不断去调整自己并适应工作,不仅需要学生足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抗压能力。所以在就业指导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让学生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平衡的就业心态,提高学生们的整体就业质量。学生综合就业素质的提升,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和学习。第三,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就业教育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高校须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或者直接参与创业实践,观察或参与企业运营实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就业教学实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师资来源渠道,聘请社会经济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通过创业讲座、就业培训、学生就业、创业实务指导等形式,指导学生参与实践,分享工作经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做学生的知心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指导老师是学校里与学生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受学生尊敬的人之一,指导老师的教诲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成才。加强就业指导方面的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建议,拓宽学生就业思路。
四、结束语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们的就业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当前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高校要主动剖析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对策,争取让就业指导工作切实发挥良好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认清就业趋势,提升学生们的就业素质,为学生们就业质量的提高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詹榕,马艳阳,袁玉龙,陈红.浅析大数据思维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6(07).
[2]王春强,刘静秋.试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理念现状及转变[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12).
[3]冯静.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
篇4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与发展,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也有了更多新的要求。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也因此受到高校的重视与推崇。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各个学校的条件不一,对于就业指导课的开展情况和水平也不一样,问题不少。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现阶段,很多高校对于就业指导课开设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只是单纯地认为就业指导课是德育课程,只要学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就可以,而未真正从自己学校的学生需求出发来探讨和研究课程的教学,致使很多学校对于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停留在表面形式,未达到真正的实效。学生不仅未从就业指导课中获取相关的就业知识和技能,也使学生对于学校的就业指导信心不足。
2.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一些高校虽然针对大学毕业生的严峻就业形势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也配备了相关的师资队伍,但很多教学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大多数为学校的行政人员,或者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这些教师与其本职的工作相比,教学就业指导课,只是充当着一个兼职的角色,他们对就业指导缺乏专门的研究和准备,也使得对学生的指导实效性不强。
3.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参与性强的课程,跟其他课程相比,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方式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广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教师能针对学生的需求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量和实践经验,能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达到理想就业的效果。但事实上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只是传统的说教教学,学生不仅兴趣不够,也使得课程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建议
1.提高高校领导对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认识
高校领导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和运行有重要影响力。高校领导应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和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这也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除了在制度上要规定高校应开展就业指导课之外,还应通过调研、课题立项的方式来证明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这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另外,主管部门应从传统的以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指标向其他多元化的评价指标转变。如把高校的课程安排情况、师资配备情况、师资教学情况等指标作为衡量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水平的要点,同时对于指导课程开展有特色的学校给予表扬和推广。
2.加强专门的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如在教师的选择上,不应局限于学校内部的人员,可以适当地聘请职场的成功人士或者人力资源管理者来给大学毕业生做指导,这样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2)加强对内部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师资的培养力度。如针对最新的就业政策与就业理念,对现有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给予专门的培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任职的门槛,鼓励和要求教师参考职业指导师的资格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
(3)着力邀请一些既懂理论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掌握科学测评手段的实际工作者或者专家来兼职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学课程,以更好地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3.创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篇5
关键词:英语专业;就业;企业
一、引言
近年来,受经济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下滑,英语专业就业率也不容乐观。经济形势影响了就业状况,但其他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英语专业就业难这一现实。其他科研工作者,对解决英语专业就业难这一问题,大多数仅停留在学术理论层面。本文从切实促成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人物访谈等形式,力求为促进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我们主要采用综合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对本校2008级部分毕业生工作情况、2010级本科在校生择业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部分2009级已找到工作的应届毕业生进行了采访;对十余家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进行了采访。
对2008级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共发放64份问卷,收回问卷52份,有效问卷48份;对2010级英语专业在校生的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问卷198份,有效问卷186份。
三 调查结果分析
您的性别是:问卷显示,80%的调查对象为女生,20%为男生。客观来讲,企业招聘存在一定的男女不平等现象,由于外语专业女生比例严重高于男生比例,女生就业率较男生低,这是导致英语专业就业率低的影响因素。
您如何看待自己的就业前景,您是否做过职业规划:调查结果显示,对自己就业前景感到迷茫、没有信心的比例为61%,做过职业规划并努力实践的比例仅为11.9%。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同学们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缺乏就业指导。
为了职业发展,您最想学习哪些方面的技能:24.8%的同学选择了人际交往能力,17.6%的同学选择了语言表达能力,选择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比例分别为16.6%和16.3%。要提高同学们这些方面的能力,学生个人与学校都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
您认为什么时间最合适,您将会在哪个阶段开始求职申请 : 38%的同学认为大四时实习最合适,即有62%的同学认为大四之前实习比较合适,有45.1%的人将会在大四之前开始求职申请。尽管同学们的求职意识比较早,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对职业规划比较迷茫。
毕业后您如何打算:选择考研的同学比例为50.9%,另有37.1%的同学要就业。根据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的统计数据,英语专业的考研成功率约为30%。由此看出,同学们的考研热情很高,这不排除个别同学考研是为了逃避就业。对于考研还是就业,同学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您的期望月薪是多少,您的薪酬情况如何 (2008级部分英语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调查):期望月薪为3000元以上的比例达到了88%,而(2008级部分英语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调查)月薪3000元以上的比例仅为31.25%,这说明了在校生对未来的薪资期望过高。
四、对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建议
(一)学校方面
完善课程设置。学校可以从全校通选课和第二学位专业设置两个方面来完善相应的课程设置。通选课可以开设以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为目的的通选课课程。目前,学校第二学位开设专业有限,无法满足同学们的需求,学校可以考虑多开一些门槛要求不高的第二学位专业,以扩展学生的就业面。并且学校小学期的设置,成为同学们做暑期实习的硬,建议学校不要仅以课堂成绩作为小学期成绩评判的唯一标准。对于有实习需求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限制,如对实习报告进行评分等。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学校就业网站目前主要有就业动态和职业测试两大部分构成,并且职业测试工具每个学生只能测试两次,无法满足学生对自我认识的需求。学校就业网站可以完善职业测评工具,添加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在线问答等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模块。
学校就业指导与企业接轨。学校虽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就业指导,但以老师为主的课堂难免出现指导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轨的现象。学校可以把企业招聘引进课堂,通过校企互动、企业HR讲座,把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信息传递给学生。
学校引进商业就业培训的模式。除学校的就业指导外,学校里还遍布一些商业就业培训项目,比如“过来人”、“犀牛工作坊”等。学校可以引进其人才培训模式,提供实战的就业培训,并与企业合作,向同学们提供实习交流机会。
(二)学生个人方面
1.在校期间应积极参与自己能力所及的活动,锻炼自己的求职通用素质。2.在校生要放低心态,制定合理的工资预期,以减少求职时眼高手低的现象。3.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要做好专业与工作不对口的心理准备,在校期间,要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拓宽就业方向。
参考文献
[1] 钟素花.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适应就业需求[J]. 中国人才, 2011,(14)
[2] 彭林权. 试论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03)
[3]徐永. 企业招聘过程中外语能力评价问题与途径[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4) .
[4]王伟民. 浅谈高校外语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J].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
篇6
【关键词】就业指导模式;比较筛选;毕业生就业率
0 引言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高校搞好就业工作的发动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已经由指令性分配转向指导性就业计划,实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取政策,前些年供需两旺的数学专业毕业生,近几年也明显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以往的就业指导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发展需求。数学专业就业指导模式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各种就业指导模式的优势,结合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建立最适合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对数学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1 数学专业学生基本就业方向
1.1 从事数学教学工作
数学作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基础,作为高考的重要学科,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为数学师范类毕业生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就业渠道。近几年,教师编制的考试使得很多学生被拦在了学校门外,但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兴起,也解决了很多想从事教学工作的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1.2 到国家政府机关各级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工作
社会上很多领域都离不开数学专业知识,例如统计学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毕业生可以到各级统计局从事人口数量、土地数量、国民生产总值等方面的统计工作,也可以到银行从事统计、会计、经济师岗位。此外,数学偏计算机方向的学生可以进入IT企业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等工作。因此,考取事业编或者公务员,到国家政府机关各级部门及相关企业从事数学应用的理论研究工作也是数学专业毕业生不错的就业选择。
1.3 考取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社会对高学历的需求,使得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或者到科研单位从事计算数学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取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以便获得更多的就业选择。
2 值得借鉴的国内外就业指导模式
2.1 回顾分析我国就业指导历史及现状
相比于国外,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现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真正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在这之前,由于采取国家计划分配工作,学生不必担心找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几乎一片空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使得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各学校纷纷重视就业教育指导工作。在管理体制上,从毕业生就业指导小组到就业办公室,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到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我国高校开展的各种就业指导工作大大地推动了毕业生就业,现今很多就业指导培训机构的建立也为大学生了解就业提供了渠道。尽管如此,我国就业指导体系仍存在突击性强、全程性差,专业性不够明确等劣势。
2.2 透彻分析国外各种就业指导模式
美国施行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在第一学年就安排学生进入中小学充当课堂教师的助理,帮助辅导学生和批改作业,使职前教师体会教师职业,获得必要的教育实践经验;英国施行专业化就业指导模式,采用小学与大学合作的制度,使教育实习制度化、系统化;日本施行以服务为核心的生涯就业指导模式,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求毕业生进行就业登录,即向学校就业课注册,凡希望就业的学生要让学校知道自己毕业后的意向,再由学校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和规范的个人就业档案;德国分别设立了政府、民间及高校三级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在学校设立就业市场,并且注重对学生的全程就业指导和咨询,大学生就业采取“自我负责 ,自由择业”的制度 ,呈现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特点;香港的高校联合设立了“联校就业资料库”,将毕业生的资料等印制成特刊,供用人单位选择。
2.3 借鉴取精,对现存指导模式加以完善
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各种就业指导模式,横向比较发现每种就业指导模式均有值得借鉴之处,结合我国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施行数学特色系统专业化就业指导。首先,该就业指导贯穿于数学专业学生受教育的始终,不是学生毕业或择业时才有的临时事件,而是按照学制的具体情况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分成若干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任务,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具有全程化和专业化的特点。其次,培养数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其科学、现实的表达职业意识,减少盲目性、盲从性。不仅如此,该就业指导不只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同时也渗透于数学教育和教学当中,符合贯彻整体性原则。更重要的是,数学教育应与时俱进,引入创业理念,培养学生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使数学专业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更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3 数学专业化就业指导模式实施方案
3.1 建立完善的数学专业化就业指导模式
针对我国就业指导现状,横向比较国内外各种就业指导模式,建立数学特色系统专业化就业指导模式。首先,以数学专业学生为个体,由资深任课教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就业环境,使其在掌握数学专业就业方向的基础上清楚职位所要求的素质模型与其自身素质水平匹配的程度;其次,帮助数学专业学生展示自身能力水平,结合数学学科特点,通过数学教学和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和沟通能力,将自身的各种资本和优势传递给市场;举办数学专业就业专题讲座、校友报告会、择业成功者交流会等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析,并提出就业建议;同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建立大学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把社会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数学专业学生,使其提前确定自身就业方向,做好充足的就业准备。
3.2 数学专业化就业指导模式的优势
(1)数学专业化就业指导是针对数学专业毕业生制定的就业指导模式,具有专业性,全程性和针对性。大学生就业指导是贯穿于大学生活始终的一项工作,在此过程中重视结合数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同年级的任务和特点不同,不同年级划分不同内容的指导计划,并形成不同年级不同任务的连续性发展。
(2)数学专业化就业指导融入课堂教学,结合数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将就业指导融入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个性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以数学专业学生为个体,由具有较深专业背景的任课教师就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人才需具备素质、工作选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和专业性指导,启发学生自己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3)在课堂教学以外,针对数学专业特点,丰富就业指导载体,纵深就业指导内容。举办就业专题讲座、校友报告会、择业成功者交流会等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析,并提出就业建议。
(4)加强对就业指导自身的评价,不断总结经验加以完善。对数学专业化就业指导模式进行检查评估,不仅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在毕业生离校前征求其对该就业指导模式的意见,反馈信息,找出差距,以推动数学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3 数学专业化就业指导模式的实施
针对数学专业化就业指导模式的专业性和全程性,对于大一新生,通过入学教育向其具体介绍数学专业的专业背景、专业特色等,使其尽早定位自己的专业素质,并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其兴趣、个性等潜质进行测评,帮助他们提高专业素质,为将来顺利择业和就业在素质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由于他们已经完成专业分流,重点加强其对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等方面的了解。除了将就业指导融入日常数学教学中,而且要丰富就业指导载体,经常举办就业指导交流会,让学生参加就业市场,多给学生创造实习机会;对于大四的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成为重中之重,也是就业指导最紧张、最重要的时期。此阶段就业指导内容要兼备政策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准确及时地向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解答学生的各种就业难题,并提出专业化的就业建议,切实服务于每位毕业生。
4 小结
数学专业化就业指导模式结合我国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从现今就业指导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借鉴了国内外各种就业指导模式的优势精华之处,实现了阶段性与长期性并存,政策性与灵活性兼备,指导性、专业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有利于数学专业学生全面了解就业市场,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希望在此就业模式的指导下,数学专业毕业生能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职业指导现状内容对策及建议
随着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召开,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改革的决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央为高职教育确立的办学指导方针。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高峰的到来,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增多和国家对高职学校有关政策的倾斜,导致每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却与毕业生人不成比例,这就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要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非常不容易,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由此,在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就变得十分必要,而且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兴衰存亡。因此,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在实践中摸索、完善一套适合高职教育的就业指导体系,就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认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虽然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尽管多数高职院校意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尚未到位,一是对就业指导与专业教学、招生、学校长远规划等工作之间的关系缺乏深人的认识;二是对就业指导的管理、指导和服务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上述两个重大关系的认识缺失,制约着就业指导工作职能的充分发挥。
2.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上较为单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3.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队伍有待专业化
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4、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巫待提高根据网络调查,高职院校目前基本都已经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但因为网站建设的时间较短,缺乏专业的维护人员,部分就业信息网的功能过于简单或有些功能根本无法使用,且内容更新不及时,显得陈旧、脱节,有应付之嫌;部分就业信息网没有建立相关链接或链接无效,联通性较差;部分就业信息网的“在线答疑”栏目只有提问不见回答,形同虚设,这些都使,得就业信息网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部分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信息网的作用,没有重视就业信息网在学生和用人单位中宣传、推广工作,导致网站的点击率不,也影响了就业信息网的使用效率。
5、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未能及时跟上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最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实践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干实践工作的需要,高职院校也开展了一些理论研究工作,但是,由于我国整个高职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理论探索还远远跟不上工作实践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缺乏深度的调查研究,使就业指导政策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不强;二是对当代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发展状况缺乏系统的研究,使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三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人才的要求、高职学生就业的特点和规律以及高职学生就业原则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缺乏理论研究,使就业指导工作得不到系统的理论指导。总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着眼于高职实际的理论研究大多初级而零散,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有自身特色的高职生就业指导理论框架。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内容
职业指导是一定社会组织帮助人们走上职业道路的各种措施体系的总称,是对将要就业的学生和职业岗位不适应的已就业者的学力、智力、体力、个人性格、经历、志向以及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全面进行分析与了解,然后根据社会职业需要情况作出职业方面的建议,使其能够选择合适的职业和胜任工作,从而较好地完成个人职业定向的过程。因此指导学生依据个人志趣选择职业,是职业指导的根本目的。具体说,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内容应该包括三大方面: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诊断与职业选择、职业安排。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作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人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
2、准确定位,建立协调、高效的就业指导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首先应从思想认识上下手,处理好就业指导与招生、培养、发展规划等相关工作之间的关系,着力提高就业指导与学校其他工作之间的联通性;处理好就业指导内部三项工作职能之间的关系,将指导职能置于首要地位来加以发展。此外,高职院校还要从机构和人员上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建:应完善校、系级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机制,使系级领导小组发挥更大作用;应兼顾专职、专兼职、兼职三支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大专职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应深人推进就业指导“全员化”工程,提升全体教职员工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解,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
3、统筹规划,提高就业指导体系的系统性
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自身的工作范畴、规律和模式,又与学科及专业建设、教学与课程改革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不开。高职院校应立足高职教育实际,根据就业指导课程、专题讲座、个别与团体咨询、专项竞赛、社团活动等各种形式在系统中的位置,综合考虑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相应地对各种形式开设时间的早晚、长短和内容的侧重点作出科学的安排。应使就业指导从关注“出口”转向专注“过程”,使学生及早做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准备。
此外,应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重视人生观、价值观对职业选择和成长道路的指引作用,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加强择业观、职业道德和成才道路等方面的教育。
4、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高职院校应从师资、教材、实施和教研等几方面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加强校内专职教师引进和培训力度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聘请经验丰富、专业精深的校外专家来校兼课;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编写出在内容和体例上都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林学校有关部门要规范操作管理,把好教材选用、教学大纲和计划制订、课程考核和教学督导等环节,提高教学效果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并由教研室牵头开展集体备课等相关教学研究活动。
5.改革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就业指导模式改革要坚持“就业导向”和“能力导向”,立足高职学生就业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及自我职业发展的能力。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素质和特点,改革现有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吸引力强的指导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实现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的转变,增强互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三要加大实践类指导的比例,使学生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四要重视就业心理辅导环节,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
6、充分利用网络、短信平台等现代技术,提高就业指导的工作效率
高职院校应增加资金和人员投入,优化网络就业指导的硬件建设,配备高素质的网络就业指导人才。同时,应加强教育、引导力度,促进网络就业指导的普及,培养学生参与网络就业指导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其利用网络应聘的习惯并实现有效就业。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通过短信台的应用,与学生尤其是在校外预就业的学生保持畅通的联系,并随时将有关信、传送给学生。
7、搞好专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从工业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实践来看,从事职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知识的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如特性与因素匹配理论、人格与生涯匹配理论、发展理论、计算机系统指导理论、行为理论等,在这些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职业指导模式对于我们正在起步的职业指导工作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目前我国各学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有关工作人员对职业指导的论和实践还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难以成为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指导者。因此,要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8、立足地方,加强联系
强化高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一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指导工作与社会职雌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
篇8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 现状 问题 原因 对策
[作者简介]刘颖(1970- ),男,河南周口人,周口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河南 周口 46600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99-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指导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旨在帮助大学生直面和解决生活中的迷茫与困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就业观,定位适合的人生目标,并以实现目标为内在动力,激励其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为其顺利走上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提供有益的指导。随着高校就业工作的推进,就业指导课程的不断开展,一些现实问题凸显出来,引起了社会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1.课程性质与内容。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7]26号)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基本完成就业指导课从选修课到必修课的过渡,并被纳入教学计划。但受地区差异、高校类别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选用的指导教材各异,例如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各省教育厅就业指导用书、高校自编教材等,指导内容难以统一,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大致可分为信息指导、思想指导、求职技巧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等模块。
2.教学模式与方法。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同时受课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因素束缚,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多以大班形式开展,多则一二百人,少则几十人,并基本沿用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辅以案例讲解分析、学生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3.课时安排。教育部规定就业指导课课时安排不得少于38学时,但现阶段能达到此项标准的高校为数不多。课时严重不足是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通病之一。
4.教学效用。近几年,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随机到系统的蜕变,并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2011年毕业生调查反馈显示,七成以上的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效用存在质疑,认为不适用,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多流于形式。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功利化,教学理念存在偏误。现阶段,多数高校普遍认为,开设就业指导课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就业,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就业率,因此毕业生就业率就成为衡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实际效用的量化指标。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与观点。就业指导课的核心是人性化的启发,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内在需求与潜力,鼓励其合理地运用身边的资源将潜能发挥出来,完成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应是个人观念的转变、意识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而非就业择业技巧的学习、就业率的提高。同时,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就业指导课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轻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实践应用。
2.教学对象狭隘,学时分布不合理。高校就业指导课仍以毕业生为学习主体,学时重心一般放在毕业前一或两个学期,突击完成整个内容体系的学习,追求短期效果,忽视了潜移默化的积累效应,加之毕业生压力倍增、思想多变,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甚至存在抵触情绪,以致逃课、早退等现象严重。
3.大课堂授课模式局限,教学方法单一。就业指导课应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侧重实践与应用。由于大课堂模式的局限,众口难调的现象就难以避免,理论讲授、填鸭式教学成为课程主导,小组讨论、课堂互动、观看视频则只是偶尔的小插曲。过多的课堂教授,不利于知识、技巧和能力之间的转变,磨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导致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难以满足,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4.过于追求教材与授课内容的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一般而言,高校中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这就意味着他们所需的就业指导也各有不同。在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授课过程中,材的使用,学大纲的制定,使这些差异未能体现。不同类别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思想、意识等不断被同化,内在潜能被埋没,就业指导也失去了真正的价值。
三、现有问题原因分析
1.高校工作重心转变,但对就业工作的关注仍有所欠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大学毕业生作为时代的宠儿,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高校的主要职责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扩招、大学生自主择业拉开了序幕。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优质生源的争夺、学校规模的扩张是新时代高校工作的重点。高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度直接影响着工作理念的转变、就业经费的投入、就业物资的购置、就业人员的配备,从而影响整个高校就业工作质量的好坏。
2.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实作用认识不足。就业指导作为新生事物,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登上历史的舞台。传统观念普遍认为,良好的生源素质、科学的人才培养体制是保证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因此人们对就业指导的实际效用存在一定的质疑,其中也包括许多在校大学生。他们在接受就业指导课程前,并未认识到课程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缺乏主动学习参与的意识,导致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
3.专职化、专业化师资力量薄弱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软肋。就业指导课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心理学、法学、形象指导、求职技巧、礼仪、创业教育等。就业指导教师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或公共课教师,往往需要承担多种不同角色,如知识的传播者、求职技能的辅导者、心理辅导者、生涯规划与设计的指导者等,这就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学识、能力、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就业指导起步较晚,现阶段符合要求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数量非常有限,承担就业指导任务的多是一些行政工作人员,或各系部负责就业的主任、书记和辅导员。他们虽然也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实际需求,使得就业指导课的整体效用受限。
4.就业指导教材编写多偏重理论传授,实用性不强,自学性不足。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学用书种类繁多,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大多从课堂传授的角度出发编写,重教学,轻实践,理论篇幅较大,书面语言较多,缺乏趣味性。就业指导作为一门指导性的公共必修课,学时有限而内容繁杂,单纯的课堂讲授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与此同时,教材的枯燥性一定程度上又束缚了个人自学的积极性。
5.高校课程教学方法固化,创新性较弱。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就业指导课采用统一的教材、一成不变的课堂讲授分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也不能迎合现代大学生的口味,自然难以赢得大学生们的喜爱与欢迎。
四、对策与建议
1.从长远利益出发,建立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三方面相挂钩制度,切实加强对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视。高校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未来趋势是招生就业一体化。就业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优质生源的去留,优质生源的获取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才培养又反过来作用于毕业生质量,关系到就业率的变化,从而关系到高等学校的兴衰存亡。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而要实现良性循环,就应将高校就业工作作为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与出发点,树立“一切源于就业,一切为了就业”的工作理念,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地制定并调整招生计划、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从而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大力宣传就业指导的重要作用,在教师队伍中全面普及就业服务意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等各种媒体资源,举办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大力宣传就业指导的意义,帮助在校大学生切实认识到就业指导的实际价值,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让高校的每一个教师都认识到,就业工作作为高校重要工作之一,不只是某一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不只是某一些人的本职工作,而是一项全校性的工作。每一位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时,也肩负关注就业的义务,要树立一切以就业为出发点的教育理念,因为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
3.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兼职教师占相当大的比例。就业指导涉及内容丰富,包括理论讲解、实际运用及引导实践等,大多兼职教师都有就业指导理论基础薄弱和实际经验不足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难以把握深度与广度,使得实际教学效用受限。此外,一些兼职教师还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组织不得当等问题,建议学校重视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师资培训工作。在积极选送个人素质良好的辅导员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正规培训的同时,还应利用各高校现有的资源,对就业指导课教师展开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内容应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示范课等多个方面,全面提高就业指导课整体的师资质量。
4.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自编就业指导课程教材。鉴于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用书品种繁多、参差不齐的问题,建议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自编就业指导教材,以学生的真实需求为编写出发点,区别于专业课教材,适当简化理论部分,增加案例分析、实践应用部分,以达到既便于学生课堂学习,又便于课后自学的目的。案例教学部分,搜集编写本校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的真实案例,树立正面学习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思索寻找自己前进的方向。
5.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应摈弃照本宣科的陈旧模式,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以教授自己的课程学习心得与经验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讲授,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教师则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言,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另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个人独立或由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听课笔记,整理出比较完整的教学讲义或专题报告交给教师,并拷贝给同学们使用。此外,还可以结合采用合作学习法、“自主和交互学习”的教学方法等。
[参考文献]
[1]史保国,年亚贤.大学生就业指导[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
[2]贾阳,罗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教学理论,2011(4).
[3]辛立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8).
[4]杨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与对策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篇9
关键词 就业指导 毕业生 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79
The Important Role of Employment Guidance in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Work
QIN Chengkuan
(College of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256603)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This paper discourse the importance of employment guidance in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work, and proposed th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Key words employment guidance; graduate; employment work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做好大学的就业工作,是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涉及千万家庭的福祉,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大学生实施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有利于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提升就业能力和竞争力、最终实现“人职匹配”的高效就业。
1 就业指导的重要作用
就业指导是高校毕业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第一课”。因此,科学系统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毕业生科学认识严峻的就业形势、尽早转变就业观念、理性面对就业压力、克服初入社会的茫然和彷徨,从而有利于毕业生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稳定。
1.1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由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决定的,在大学生受教育期间,开展就业指导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一方面要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我,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业素质,将自我实现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让大学生对职业进行正确评价、合理选择及准确定位,摒弃择业过程中的片面认识,进而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并进行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
1.2 帮助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是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基础和保障。而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其根本任务和内容就是要让毕业生学会运用互联网、招聘会等渠道来获取就业信息,查询就业政策、就业动态、岗位需求等,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就业信息,进而实现自我就业。
1.3 有助于大学生提升求职技巧
求职技巧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通过科学的就业指导,让缺乏求职经验和工作经历的毕业生实现成功就业,求职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求职技巧培训过程中,除了向毕业生传授如何科学筛选就业信息、怎样撰写求职信、怎样制作个人简历及必需的职场礼仪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职位要求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求职成功率;另外,可以将模拟求职面试引入就业指导中,通过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感受面试、掌握面试技巧,增强求职自信,进而提高求职成功率。
1.4 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在面向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高校一方面向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的信息、收集用人单位各职位需求信息、组织校园招聘会,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跟踪调研,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对学校方方面面的意见及建议。根据调研情况,高校可以有的放矢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并对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让毕业生更好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职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5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而创业教育正是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创业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大学生创业有哪些优惠政策,从而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让学生了解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使学生提升学习的兴趣,并进行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创业心理准备,并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从而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但能提高毕业生就业成功率,保持就业形势稳定,而且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展望未来,引导大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
2.1 要坚持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为了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就要坚持全程化的工作理念。要在学生入学之初结合入学教育、专业理想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才观,使学生对社会职业有初步了解,引导学生坚定专业理想,督促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在大二、大三的过渡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成功企业家讲座、企业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求职面试、适应性教育、心理教育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让学生尽早为踏入社会做好准备。对毕业生而言,要加强就业形势和政策、就业程序和技巧、就业心理、创业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学生角色到社会职业角色的转变,教育学生理性择业、把握机遇,顺利实现职业理想和目标。对于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要建立数据库,进行跟踪服务,利用微信、微博、QQ、飞信、E-mail等媒体和手段为他们提供岗位信息和就业帮扶,为其就业提供助力。
2.2 建设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组建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就业指导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要成立一支就业主管部门主导,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业导师参与组成的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将就业指导融入到日常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中去。学校要定期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培训,丰富专业知识,提升理论素养,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实践技能,进而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知名企业家、资深学者加入指导教师队伍,通过讲座、论坛、远程教育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高效实用的就业指导服务。
2.3 要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高校要注重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必须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学环节,要实时融入学科专业的最新成果、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要开展个性化辅导与咨询,及时疏导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产生的焦虑、依赖、缺乏自信等异常心理问题,增强其抗压能力,指导其科学确定职业目标。三要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推进就业网站建设,实现招聘信息有效共享。此外,要善于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兴媒介,即时将就业信息传送到学生手中。四要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高校要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档案,根据困难群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实行“一对一”帮扶,按照不同种类困难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场招聘会、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帮助其实现就业。
2.4 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途径,而且给基层地区送去了智力支持,给广大青年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高校要高度重视基层就业工作,要向学生讲清、讲透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如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后续升学和就业服务保障等;要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好选调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建立健全定期回访、跟踪培养机制,关心基层就业学生的成长、关注其发展;要搭建好在校生和已在基层就业学生的交流平台,通过座谈会、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基层就业学生回校现身说法,提升毕业生参与基层就业的热情。高校要密切配合兵役部门,做好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开设大学生应征入伍绿色通道,为大学生投身军营、报效国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工作。
2.5 鼓励毕业生创业
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就业指导中,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校可以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聘请成功企业家、专家学者进行一对一指导,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为创业学生提供场地、创业经费等,甚至可以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大学就业,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涉及千万家庭的福祉。而给大学生提供科学、系统、持续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的重点工作,理应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更需要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叶颖瑜.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高教学刊,2015.6:93-94.
[2] 胡千慧.毕业班辅导员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34-35.
[3] 葛玮.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科教导刊,2013.8:236-237.
篇10
论文摘要:分析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及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准确把握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并提出相应对策,是当前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
1 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新形势
1.1大学生就业市场从“卖方”走向“买方”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过去。高校毕业生就业已逐步由计划分配模式转变为市场配置模式,形成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机制。大学生就业基本趋向于市场化,并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一段时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都将处于“买方”市场。
1.2毕业生就业从精英走向大众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将达到338万人。今后若干年内,毕业生总量仍将会继续增加。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从低端到高端,是一个正三角形。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正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三角形靠近顶端的层面向下移动。这种就业层次的下移和位移数量的加大,必然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引发质的变化。
1.3经济结构调整造成宏观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在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的同时,毕业生在离校时待就业的现象开始出现,并且数量呈逐年上涨的趋势。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20o3年7月达到70万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经济转型时期社会整体就业形势密不可分。当前,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三大就业群体呈现三峰叠加的态势,劳动力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宏观的就业形势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 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不健全
我校目前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构架为:建立了校级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下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挂靠学生工作处管理。学院一级的单位就业指导工作由党总支办公室兼管,具体由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实施。在此体系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与学生管理工作部门长期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首先,职能的宽泛造成了力量的分散,导致把就业指导工作等同于一般的学生管理工作。其次,由于各学院辅导员的工作变动和更替,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容易产生工作衔接断层。第三,由于整个体系中行政、教学人员参与程度不高,会出现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不能发挥就业状况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2.2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评价机制,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指标。这使得毕业生就业状况没有真正与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经费拨付、职工待遇及工作职责挂钩,对各学院未形成实际意义上的压力和约束。
2.3就业指导工作片面化,服务内容单一
对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仅是毕业班学生,内容上单纯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和条件,没有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到所有在校学生中,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
3 改进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3.1转变就业指导观念
首先要更新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一是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屏弃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只是少数部门、少数人的思想。从校领导到每个职工都立足做好本职工作,为毕业生就业服务。二是树立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的思想,改变以往就业指导工作对象只针对毕业生,而忽视非毕业生的做法。应从新生人学开始,通过完善的就业指导,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
3.2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主要是按照下列两种模式建立的,一种是就业指导中心(或办公室)模式,只设有校一级的就业指导机构和人员,不设院系级的就业指导人员,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办公室)直接对学生展开就业信息服务、指导与咨询工作;另一种是当前高校(包括我校)普遍采用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办公室)+院系辅导员”模式,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办公室)负责为全体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与咨询服务,而院系辅导员则主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咨询服务。但从目前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需要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来看,按照这两种模式建立的就业指导体系都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笔者认为高校应在后一种基础上建立一种由学校领导、校就业指导职能部门的专职人员,院系的专兼职就业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组成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各类就业指导人员从不同角度发挥不同作用,以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自始至终既有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关心,又有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积极配合与参与。
首先,学校应成立以校党委书记为主任,校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其他校领导为副主任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党办、校办、学生工作、教务、人事等职能部门成为委员会成员单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为全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领导和决策机构。日常工作由校就业指导部门负责。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到两次工作会议,听取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汇报,总结全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要求。
其次,院(系)应成立以院长(系主任)为组长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院(系)大学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本院(系)的大学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负责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或党总支副书记、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院(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办公室主任、教务办主任、分团委书记为成员。院(系)要建立一支包括专业教师、班主任、就业指导老师在内的全方位的大学生就业咨询与服务体系。
3.3丰富就业指导内容
一直以来有许多高校存在这样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等到学生进人到毕业班阶段后再考虑,平时把专业知识学习好就行了,但事实上大学生毕业后成功就业的关键在于长期的点滴积累。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遵循大学生从一年级到毕业各个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指导学生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大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就业观,掌握必需的就业技能、技巧。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一个人对其步人社会将从事的职业及其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依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年级,其内容主要有:
大一,目标——初步了解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主要内容和措施有:(1)与大四的毕业生进行交流,询问就业情况;(2)积极参加学校社会活动,增加交流技巧。(3)学习计算机知识,辅助自己的学习。
大二,目标——提高基本素质。主要内容:(1)通过参加学生会或各种社团,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2)主要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具有坚持性。(3)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折能力。(4)提高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
大三,目标——为求职做具体准备。主要内容:(1)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2)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和同学交流心得体会。(3)学习写简历和求职信。(4)了解获取工作信息的渠道并尝试。(5)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交谈。
大四,目标——工作申请,成功就业。主要内容:(1)对前三年的准备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2)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预习和模拟面试、参加面试。(3)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的资料和信息。
3.4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应当具有科学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客观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律和其主要工作。主体框架为:设置三个一级指标(工作条件、工作内容、工作成效),每个一级指标下分别包括若干二、三级评价指标,每个指标按照不同的权重设定具体的分值。整个体系涵盖工作经费、专职机构、人员编制、办公设备等多个观测点。在该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招生、培养、投入与就业适度挂钩制度,力求实现“四个”挂钩。即就业与经费投入挂钩,就业与招生数量挂钩,就业与专业、课程设置挂钩,就业与各院系、各部门考核评优挂钩。
- 上一篇:医院消防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 下一篇:煤矿的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