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涯规划指导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涯规划指导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生涯规划指导方案

篇1

生涯规划是引导一个人为实现人生价值而进行自我认识、规划和实现的过程,其宗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中阶段是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与探索的主要时期,是个体生涯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升学和就业的选择。培养高中生初步的生涯意识和生涯能力,做好未来人生的准备,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

笔者自2010年进入衢州二中工作以来,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生涯规划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笔者一直在尝试着在心理课堂中渗透生涯辅导,并借助高中选修课的契机,与政治教研组合作开发了《高中生生涯规划》选修课程。以下是笔者对近几年实践的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梳理与思考。

一、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开设的背景

在传统的“总分匹配”高考模式下,高中生普遍缺乏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只求分数最大化,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专业选择上的盲目性,并给个人的生涯发展带来诸多困扰。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有高达40%的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表示后悔,近65%的学生跨专业选择职业,就业过程相当痛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院校和专业的详细情况知之甚少,同时缺乏对个人的兴趣、能力、特点的综合分析,导致盲目填报。这表明在高中阶段,不少学生迷失于学习之中,而没有对自己的生涯做出过规划。

2014年,作为全国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之一,浙江省新高考方案出炉,给予了考生“7选3”的选考自。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改革方案的核心理念是“扩大教育的选择性”,赋予考生和高校更多的自。新高考“专业导向”的考录模式,给了学生更多自的同时,也给他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7选3,有35种选择方案,怎么选?这意味着他们要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性向,并据此确定选考科目。

我校曾在高中新生中开展过“生涯规划”调查。对于“你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吗?”“你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吗?”“对于大学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与职业的对接情况你了解吗?”等事关个人生涯选择的问题,学生们大多数答以“没有仔细考虑过”。此外,在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中,笔者也碰到许多生涯规划的个案,诸如对自我了解不深入、对职业和社会缺乏认识、职业价值观偏颇、规划的行动能力不足等。

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人生规划迫在眉睫,其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7选3”及专业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它兼顾了学生升学和职业发展两种需要,将教育从“升学主义”转向关注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社会及职业选择连接起来,更多地认识和探索自身、关注并了解社会,不断思考和明晰自身发展的道路,理智地寻找自己的学业指向,对未来专业和职业的选择有更清晰的目标,从而逐步发展为一个既能适应当下的学习生活又能胜任未来生涯发展的完整个体。

二、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跨入高中的学生进入青年初期,他们的心理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鉴别能力和自主意识也有了相当的提高,更加渴望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首先在自我意识方面,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开始考虑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他们强烈关心自己个性的成长,有较强的自尊心;其次是在价值观方面,高中生价值观的确立与其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相联系,他们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但是他们的价值观缺乏稳定性,容易发生改变;再次是在自治需求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决定涉及个人的各种问题,希望有一定的自由。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我们的生涯辅导既能提供给他们相应的指引,同时需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探索、学会规划、学会自我发展。

(二)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目标

生涯规划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形式来实施生涯辅导活动,以促进学生生涯发展和生涯成熟。具体包括自我发展目标、生涯探索目标和生涯管理目标三个部分。

自我发展目标旨在通过自我探索、他人评估以及科学的生涯测试量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兴趣、需要、价值观和态度,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评价发现自己的长处,探索个人可发展的领域,培养自我认识、自我引导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生涯探索目标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与高中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涯环境,培养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意识,以及对多种类型职业的认识力和判断力,形成对生涯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学会利用各种方式如查阅图书馆资料、搜索互联网、访问等搜寻各种生涯资讯及有关资料,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远大而脚踏实地的志向。

生涯管理目标旨在辅导学生学会管理当下的学习,并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正确的人生方向,设计和思考如何升学、就业和实现人生发展目标,作出科学的生涯决策。

(三)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内容

针对三个具体目标,我校的生涯规划课程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概述部分,让高中生了解生涯规划是什么,生涯规划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生涯规划与高中学习的关系等;并在其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一些理念与想法,启迪学生对于生涯规划的思考。第二章为自我认知与探索部分,强调认识自己,通过生涯测试、自我分析、他人评估等方法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这是生涯规划的起点。第三章为职业探索与生涯探微,介绍高中生通往梦想的路径中遇到的各个路标如选考科目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等,帮助高中生了解职业与专业的关系,通过各种途径初步体验职业。第四章为生涯能力拓展,包含生涯发展中的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压力管理、梦想管理等能力的培养。第五章为生涯决策,指导高中生为自己制定初步的生涯规划方案

三、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具体实施

(一)系统开设生涯规划课程

自2011年起,借助浙江省实施新课改的契机,我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在高一年级开设《高中生生涯规划》,每周一节,学生走班上课。课程分为“自我认知与探索”、“生涯环境探索”、“生涯能力拓展”和“生涯决策”四大模块,通过对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价值观等方面的探索了解自我,并了解与高中息息相关的生涯信息以及社会职业等信息,从而对未来发展途径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选择,探索和思考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路径。

2012 年7月,心理健康教研组三位教师和政治教研组四位教师利用暑假时间,拍摄完成了《高中生生涯规划》录像课。9月,该录像课被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综合实践类”精品选修课程,并上传至“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供全省高中生在线学习。这说明该课程已具备了一定的成熟度。

目前,作为一项创新课程,生涯辅导课程开始逐步走向规范,我校各年级学生陆续接受了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该课程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明确与自己的个性特征相匹配的生涯发展方向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体验式的课程模式

生涯规划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过程,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联系学生自身实际,以活动为载体,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分享。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创新课程,授课教师从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都发挥各自所长,创新教学方法,授课形式多样。

1.课堂讲授。讲授细致丰富的知识性、常识性的内容,比如与高中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涯信息,包括选考、自主招生、高考志愿填报、出国留学、大学院校与专业等相关的升学资讯,并通过生涯案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引起学生共鸣。

2.体验分享。生涯规划课程不乏趣味性的生涯体验活动,包括“兴趣岛”职业测评活动、“生涯幻游”、“头脑风暴”、“理想漫游”、“气质类型测试”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以类似表演的方式,参与职业身份的角色互换。

课程教学片段:游戏中体验真实人生

“想象着自己置身于一片鸟语花香之中,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坐在一片草坪上,靠在一棵大树上慢慢地睡着了……现在是2023年的3月14日,你已经大学毕业开始工作,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变成熟了很多,看看钟表上现在是几点钟,你准备出门上班;你现在在哪个城市;你从事什么职业;你上班的目的地在哪里;对这种生活状态还满意吗;你希望明天会怎么样……”

“十年之后,你在哪里上班,现在正在做什么?”这是生涯辅导教师在第一节生涯规划课上通过自我“生涯幻游”体验给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他们对生涯规划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3.演讲讨论。通过开展各种演讲与研讨活动,集思广益,让学生沟通想法,促进学生对职业、角色和生涯的认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多样化的生涯实践活动

高中生长期生活在学校中,对职业生活缺乏真实的体验,容易导致对职业世界的认识失真,职业理想失实,职业生涯设计不合理等弊端。学校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加深对生涯设计的动态性理解。

1.学校社团活动。将整个校园开放为职场体验平台,在校园内提供各种勤工俭学岗位和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岗位如绿色小记者、校报编辑、广播站播音员、图书管理员等进行体验。

2.二中大讲堂。利用衢州二中丰富的校友资源,经常邀请国内、省内知名的科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企业CEO等各个行业的校友为学生讲座。使学生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加深对相关职业及前沿资讯的了解。

3.课外实践活动。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包括职业理想体验、志愿者义工服务等。通过课外实践,使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调查了解相关行业知识,直观、有效地了解部分职业,在体验式学习、创意式思考中逐步培养生涯规划的能力,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和职业期望,并在开学初举行成果分享报告会,促成相互交流与分享。

(四)编写生涯规划校本教材

2013年,根据学生生涯规划的认知特点和生涯辅导实践,我校编写并出版了生涯规划课程教材《高中生生涯规划》,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四、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实效

(一)认知生涯发展方向,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我校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以来,学生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在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自我概念;很多学生利用每年的寒暑假走出中学校园,参观、走访心中理想的大学,调查了解这些大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设置;也有一部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观访问机关单位、企业或拜访亲友,了解不同工作环境或工作角色的特性,进一步确立理想,寻求个人发展的最优道路。

我校学生孙逸彬说,在没上生涯规划课之前,他一直想当一名法医,但是经过霍兰德职业倾向量表的测评,他发现自己更适合当牙科医生或者骨科医生。孙逸彬说,测评的结果还挺准的,课程的设置也很有意义,他在课后找了一些相关的书籍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提升。更多学生则是通过提前思考未来职业选择,将眼下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涯理想挂钩,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升。

(二)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理念

以前,很多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升学和报答父母,学习的目的就是上名校、读热门专业,实现父母和教师的愿望,却唯独没有考虑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特点了解不够,对未来所学专业及职业特点不清楚。也就是说,维持高中阶段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外在动机而不是内在动机,一旦高考的外在压力去除了,也就随之失去了学习欲望,感到茫然无措,没有目标感。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非常不利。

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将升学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考虑,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晰学习的意义,增强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科学填报志愿,少走弯路,将教育从“升学主义”转向关注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五、高中生涯辅导的展望与思考

(一)建立健全的生涯指导组织机构

生涯辅导不应拘泥于课程形式,也不应仅由生涯辅导教师独自承担。学校应建立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组织机制。

第一层次:学校生涯指导中心,由校级领导直接统筹规划学校的生涯指导工作,定期召开全校生涯指导工作会议,听取各层次工作汇报,及时诊断生涯辅导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

第二层次:生涯辅导教研组、学校心理咨询室和生涯社团,生涯辅导教研组负责开发、设计生涯规划辅导课程,学校心理咨询室负责生涯个别咨询与辅导,生涯社团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生涯社团活动;

第三层次:各班班主任及专兼职生涯教师、生涯社团学生委员。各个层级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合作推进生涯辅导方案的实施,顺利开展各项高中生涯辅导活动。

(二)丰富生涯辅导的载体,加强学生对职业和社会的认知与实践

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本质是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不断思考和明晰自己发展道路的过程。所以生涯辅导工作应将学生真正作为主体,而不是简单灌输生涯规划知识的客体,因此,除了生涯规划课程之外,课外实践活动是对学生生涯规划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帮助学生认识职业世界、认识自我,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和合理的职业期望,为生涯规划打下基础。

因此,学校层面应逐步拓宽学生的生涯模拟,丰富生涯规划教育的载体,除了开设专门的课程外、还可以组织职业倾向测试、介绍大学专业、开展职业生涯情景剧大赛、开展“职业见习日”等活动,让学生对职业和社会有更直观的认识,激发对未来工作的思考,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自己的发展选择与未来规划。

(三)加强班主任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性

目前我校的生涯辅导教师主要由心理和政治两个学科的教师担任,而班主任对学生生涯辅导的介入并不多。事实上,班主任作为对学生生涯辅导的主力,需加强系统性的生涯技术培训,并真正成为班级学生生涯规划的导师。

生涯辅导不是几节课能完成的,也不仅仅是高一的工作,应当是一项贯穿整个高中阶段的综合性工作,因而需要与成长导师紧密结合,对每个鲜活的个体给予细心帮助。班主任恰恰就是班级学生生涯发展的成长导师,应积极在班级开展生涯辅导活动,协助学校生涯指导部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此外,班主任应该学习、掌握相关的生涯辅导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把生涯辅导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班主任拥有丰富的学生资源,可对已毕业学生的生涯发展做跟踪调查,并挑选出比较典型、具有借鉴意义的个案,以鲜活的案例给本班学生提供更多生涯规划的信息和指导。可为每一位学生建立生涯规划的档案袋,记录学生发展情况,帮助学生逐步从模糊到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

(四)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促进多方沟通与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最了解孩子个性、兴趣、特长的人。父母对社会职业有着直接的体会和感悟,应为孩子提供一个可以讨论和探索生涯选择的支持性的环境,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他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父母更多地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等生活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的兴趣爱好及未来职业(或专业)的发展关注明显不够。因此,高中生的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把孩子的现状与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相联系。主动与孩子分析自己从事或者自己了解的职业相关情况;引导孩子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查询相关信息;鼓励孩子通过有效的方式,自己亲自去实践、体验。父母要帮助孩子了解职业世界,进行自我探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孩子在学业和能力的培养上尽可能地减少盲目性,提高目的性,增强方向感。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启示

调查研究表明,高中生对职业、大学及相关专业的了解途径,只有近17%是从学校获得的,说明教师很少在课堂中渗透职业教育[1]。生物教师多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却忽视了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和教育,反映出高中生物教育在这方面相当薄弱。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学校基础教育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即在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生除了学习课程,更应了解社会,了解自我,职业规划提前到高中。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顺应改革,在学科课程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我国每年仍然有近30%、总数达数百万的高中毕业生因不能升学而踏上职业生涯之路,这就需要他们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必要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另外,近80%的学生对将来想从事工作的具体内容不了解,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感到茫然[1]。因此,很多高中生单凭自己喜爱的电影或偶像或盲从父母安排就决定其高考专业选择,走入大学校门才发现寒窗十年考上的大学或所学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避免这类现象发生的有效措施,以减少专业选择的盲目性。高中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课堂是他们的主阵地,因此日常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对他们的教育作用甚为深远。高中生物教材有很多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涉及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等,是学生了解育种工作者、林业工程师、生物技术研发、医药研发、医学工作者、考古学家、标本制作等各种不同的职业的良好材料,不但能为他们日后选择职业或者专业提供帮助,而且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严谨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同时,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准备。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的探索

(一)角色扮演,合作探究

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组织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科学性、知识性、职业等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生活化、艺术化。例如,在“人类遗传病”教学中,由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类型的遗传病咨询者和医生。在“生物育种”一课中,一组学生扮演植物育种专家,利用纯合的本地西瓜(果实小、甜度高)和纯合的西瓜(果实大、甜度低)品种,培育又大又甜的西瓜。一组学生扮演动物育种专家,利用长毛立耳猫和短毛折耳猫,培育能稳定遗传的长毛折耳猫。通过制造思维冲突,提醒学生作为育种专家,选择育种方式设计育种方案时,首先要切合实际,勿生搬硬套、全盘“依葫芦画瓢”。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流中,不但内化所学、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相关职业,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新型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二)动手实践,切身体验

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在实践中认识自己。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认为,人格、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促使积极愉快地从事职业。例如“,生物进化”一节后,采集本校被子植物制作标本,比较亲缘关系。在生物实验园中,以紫茉莉等为材料,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发酵工程”教学中开展腐乳、果酒的制作;利用本地区特色进行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标本制作师、育种专家、食品工程师、环保工作者等职业的必备素质,帮助学生正确定位,找到兴趣点,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为将来的职业理想奠定基础;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使学生明白不但要有极其缜密的理论指导、还需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三)高校参观,情感升华

由于高中教学资源有限,可以走出校园,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克隆羊实验基地,深刻了解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的过程;组织学生参观并实践人工授粉、扦插、嫁接等农业技术;分子肿瘤实验室比较病态细胞和正常细胞、林业局、污水处理厂等,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激发学生对生物研发、医学检验师、林业工程师等职业的敬仰和热爱。

(四)专业指导,明确目标

课堂教学往往要结合生物教学内容,且时间有限,所以缺乏系统性。生物教师可以和职业规划研究机构联合编写适合高中生的职业规划教材、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建立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帮助学生进行了解,认识到与自己的兴趣、能力甚至性格相匹配的一些职业,这对选课、将来的高考志愿填报和人生职业规划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是开启学生的人生梦想、点燃成长激情的有效途径,但如何有效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于生物教学中还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程利娜.普通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9):93-94.

篇3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从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高职高三四个年段中,共抽取260名学生进行测量,最后得到有效样本255名,有效样本在各年段分布如下: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状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共22题,主要通过职业自我认知、职前准备意识、职业决策依据、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期待和前景六个方面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展开调查。

(三)施测及处理

以年级为单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控制情境,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按要求完成问卷。问卷填写均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送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55份,有效回收率为98.1%。

(四)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方差分析法。

二、结果

(一)职业自我认知

以年段为自变量,职业自我意识水平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职业自我意识三个问题的结果均达到显著水平(p

1.兴趣、个性、能力

各年段两两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高一和高二年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普高高三和高职高三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73和2.85,与高二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

2.自己喜爱的专业

对于自身喜欢专业的了解程度,高职高三的学生,平均分达到了2.85,而其他三个年段的平均分介于2.44~2.73之间,高职高三的学生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段(p

3.自己喜爱的职业

对于自己喜欢的职业的了解程度,高职高三生同样显著高于高一、高二两个年段,如表4所示。但与普高高三生之间的差异则不显著。

(二)职前准备意识.

1.希望就读的专业

对于希望就读的专业的了解情况,高二和普高高三学生平均得分均为1.93,即介于“完全了解”和“有一点了解”的程度之间,显著低于高职的2.043分(p

2.希望从事的职业

对于希望从事的职业的了解程度,四个年段之间差异不显著,都在“有一点了解”的程度上下。

3.职业(专业)关注度

如表5所示,对于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学习的专业信息的关注程度,仍是高职高三学生的平均得分最高2.57,并显著高于高二年级的2.22(p

4.了解专业信息的途径

如表6所示,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选择了解专业信息的主要途径最多的均是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分别达到了44.1%、69.0%、73.2%;而高职高三学生了解专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则转变成“老师在学科中的渗透”,选择这一选项的占全年级人数的30.0%。说明高职教师除了专业基础知识的授课之外,能够联系专业知识向学生渗透有关专业实际运用和就业情况等信息。

(三)职业决策依据

1.决策者

经过统计,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高职高三分别有82.4%、91.5%、80.4%、78.3%的学生选择“自己选择就读的专业”,显著高于由父母选择、老师推荐等其他选项。

2.性格、能力

在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更适合哪种职业”一问中,高二和普高高三的得分分别是2.18和2.23,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531),程度更接近于“有点了解,但不多”;而高职高三的得分为2.52,程度接近于“很了解”,且得分与高二有显著差异(P=0.002)。

(四)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1.了解程度

对于“是否了解什么叫职业生涯规划”,四个年段的平均得分仅达到2.00,即“有点了解,但不多”的程度。

2.感兴趣程度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感兴趣程度”,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高职高三各年段的平均得分分别是2.32、2.39、2.43、2.71;且高职高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感兴趣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段(P

3.规划者

有68.8%的学生认为“最适合对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是自己,但仍有14.5%的学生选择了“由父母决定”。

(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1.与高考的联系

有65.4%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与高考志愿填报有较大或很大的联系。

2.规划意识

对于“是否会对(将来要)报考的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作规划”这一问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四个年段间差异显著(F=3.133,p=0.026)。其中,普高高三和高职高三的规划意识均显著高于高二学生(P

3.重要性

在对待“职业生涯规划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的重要程度”一问中,四个年段间没有显著差异,平均得分在2.98到3.02之间,程度接近于“很重要”;从选择人数的比例上看,有54.5%的学生选择了“很重要”,25.5%的人选择了“非常重要”,可见有80.0%的学生都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4.必要性

对于“现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一问,70.2%的学生选择了最高项“很有必要”,说明了学生普遍希望此时能有人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系统指导。高一、高二、普高高三、高职高三四个年段对于这一问题的得分分别是2.57、2.70、2.66和2.63,总体接近于“很 有必要”。

(六)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期待

有71.0%的学生希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90.6%的学生希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了解自己的性格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有84.7%的学生希望通过该课程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90.6%的学生希望得到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的指导;有52.0%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的优势在于对未来的目标职业能够提前作准备,42.5%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盲从,能够有目标地前进。

三、讨论

(一)职业自我认知

对自身的兴趣、个性、能力的了解,无论普高高三,还是高职高三,均显著高于高二;而对于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职业,只有高职高三显著高于高二。可见,由高二升上高三以后,高三学生对自身的兴趣、个性、能力等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就读高职的学生,这种发展更为明显。对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职业的了解程度,学生在高二升上普高高三后,没有明显加深;但是高职高三的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职业的认识明显加强。

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发展,特别是高二升高三的一年尤为明显。另外,高二升高三时,我校学生面临选择普高还是高职,以及选择高职中的哪个专业,因此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等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但是对于专业和职业的了解意识,只有就读高职,即有了专业分化之后才能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也就是说通过高职单招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和职业。

(二)职前准备意识

对于希望就读专业的了解程度,高职高三明显高于高二,而普高高三则与高二没有区别。高二和普高高三还未划分专业,进行专业选择,因而还未探究自己希望就读什么专业或是对理想的专业仅有一个初步概念,未曾真正了解。而高职单招学生已经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对所就读专业的内容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然而对于理想职业的了解程度,四个年段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而且整体程度较低,说明大部分高中生对理想职业的了解并不多。这可能是由于职前准备意识较弱,或是收集信息的有效途径缺乏造成的。

对于理想职业(专业)的关注度,高职高三显著高于高二,而普高高三与高二没有区别。从这一点反映出普高学生因为离就业仍有三年以上的时间,对职前准备的意识仍然薄弱。而高职单招学生对自己所关注的专业和职业更为明确,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收集相关信息、岗位状况和就业率等,职前准备意识比普高高三学生要强。

(三)职业决策依据

大部分高中生认为自己才是专业选择的主要决策人,体现了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心理特征,即自主意识高度发展,渴望独立,职业决策意识开始萌发。

高职高三学生比高二学生更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适合哪一种职业,而普高高三学生相对于高二则没有这一优势。说明由高二进入高职高三学习后,学生能够逐渐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特点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根据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了解自己性格及能力,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就感。因此应多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探寻与之相应的专业和职业。

(四)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四个年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得分均不高,说明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还很陌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感兴趣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且高职高三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段,说明由于已经做了专业划分,有了一定的就业方向,高职单招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表现出了更高的兴趣和需要。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对自己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最适合人选,但仍有小部分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由“父母决定”,体现了“有高度的独立意识但又有依赖”的矛盾心理。

(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与高考志愿填报有较大的联系。大多数高中生的第一个职业选择往往是高考填报志愿时所作的匆忙决定。因此在高考前特别是高中阶段就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能够帮助学生科学地将自身特点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

对于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部分高中生都表示认同。其中,高二在必要性上的得分最高,这可能是由于接近学年末,高二学生面临选择普高还是高职,以及选择高职的哪个专业的问题,在职业规划问题上出现困惑和迷茫,此时更需要有人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指导。因此在高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十分迫切。

(六)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期望

大部分高中生希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并期望从该课程中加强自我认识、获得职业规划的有效方法、作好职业准备以及确定就业方向等。

篇4

一、高中阶段设置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1.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

全球许多国家及地区进行了教育改革,并将职业教育纳入改革范围之内。美国于2001年10月了以《放远我们的目光,不让一个高中生掉队》为主题的报告,报告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美国高中教育的目标和以“不让一个高中生掉队”为目标提出的各种新举措,其中尤以提高成绩(raiseachievemeni)、加强衔接(imProvealign-ment)、提供更多的选择(providemorealtemative)三大要求为代表,简称“三A计划”。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在高中阶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与职业技能,在关于21世纪初国家教育战略中也涉及到推行职业教育等方面的计划。我国香港地区于2009年9月开始正式实施的高中新课程,着重“发展学生的基础技能、思考能力、人际关系、价值观和态度以及与工作相关的能力,为他们将来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2],并在课程构架与设计理念中提到“应用学习课程为职业导向课程,涵盖了应用科学、商业、管理及法律、创意学习、工程及生产、媒体及传意、服务等6个范畴”[2]。而我国大陆地区的高中学校却未真正实现职业规划教育。

2.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了使学生能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取得成功,在高中设置职业规划课程显得尤为重要。高燕定先生在美国担任升学顾问的工作当中,对于我国的职业规划教育问题提到:“目前,很多中国学生没有理想,不知道今后做什么。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中缺少职业发展教育,没有在孩子的童年、少年时代对他们理性、科学、‘超前’地进行长远的职业指导。”[3]正因为这样,我国教育中缺乏规范、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承受学业和工作的压力。

3.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

学生的高中阶段正是人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职业规划教育能有效地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终身教育融为一体,并且能将社会上相关的机构与人员也召唤到参与学生教育的一个大的环境中来,既整合了社会的教育资源,又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实施职业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与作用,理清人生发展与生活、学习、劳动、职业和创业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形成初步的人生规划与设计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在遵循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计划、阶段性的、连贯性的职业生涯教育,能培养学生认识并掌握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素养,逐渐形成基本的职业向往、就业意识、职业素质与创业精神,真正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4.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

《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高中阶段的职业指导是加深有关知识传授,属职业指导的提高阶段。指导重点是引导学生广泛了解专业或职业,进一步了解和剖析自己,正确处理选择专业或职业的主客观因素,提高选择志愿的决策能力。”[4]具体内容为:广泛了解专业或职业(社会进步与职业演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职业、人才交流市场动态与职业竞争、职业分类介绍、高等学校各专业情况介绍);进一步了解自己,发展潜能(职业与人的发展、提高职业认识、培养职业兴趣增强职业能力、优化职业品质、提高决策能力);正确处理选择志愿的主客观因素(升学和就业形势和政策、社会需要各级类人才、认真评价,剖析自身条件、根据国家需要与自身条件选择专业或职业、正确对待竞争)。纲要还对开展职业教育的目的进行了说明:“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除了使学生学会读、写、算和日常生活的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和学会实践。目前我们必须考虑,怎样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为今后做长期的准备,而不是为了应付考大学。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与个体自我察觉、社会、工作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系,在丰富知识学习和塑造完美个性的同时增加未来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4]

二、高中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国际课改趋势的引导下,我国部分学校逐渐开设类似的课程,但是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1.学生缺乏职业意识,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

职业意识是指个体对不同职业的看法和认识,职业意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而高中生对社会和职业的认识是陌生的,但是又充满好奇。现今高中阶段学生比以前心智更加早熟、个性更加鲜明,自身的潜在兴趣已逐渐形成,但在面临着未来专业选择、未来前途命运的问题上存在社会经验比较欠缺,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等诸多困难,所以在考虑专业选择和就业去向时很难做出满意的决定,很多学生必然会产生盲目跟风或无从下手的境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对自我了解程度不够,包括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与特长等。其二,学生对职业的熟悉程度不够,包括对职业的具体内容、职业前景、职业所要求的能力、素质方面的了解。其三,对社会的认识程度不够,包括对社会经济现状、目前就业形势、人才需要等情况的认识和了解。

2.专业教师数量少,专业化程度不高

由于我国普通高中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软硬件设施配备还不够完善,国家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很多学校连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编制都很难落实。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在高中阶段,专业的教师总体数量少;其二,专业化程度不够,没有专业的学科背景;其三,咨询师理论不完善,实际操作技能欠佳。大多数学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课程是由各个学科老师兼任,其专业性的职业分析指导和心理咨询技能上难以达到标准。例如:在上海的高中职业指导与咨询工作就多数是由班主任同时兼任,其他老师协助参与。但是作为班主任除本来就担负有学校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关注班上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状况,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与职业指导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

3.学校领导与组织不到位

学校的教育活动仍偏重课本知识的学习,教育的目的仅为更高层次的学校输送成绩优异的学生。目前已有部分高校认识到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问题较多,举步维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其一,实施时间与对象有限;其二,教学内容浅显;其三,高中学校与高中后教育衔接不上,造成教育脱节;其四,学校没有统一开设课程并进行管理。

4.缺乏职业规划的课程

由于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研究起步晚,高中阶段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几乎缺失,与之相应的课程呈现无系统性、课时少、专业教师缺乏等特征。学校对于如何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应有的内容、达到的目标、教学的方式等都成为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部分学校已实施类似的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在我国西宁市中学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时,学校设置的职业课程被上成兴趣课或课外活动,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锻炼。且课程随意性大,或上或不上,好好上或敷衍上都不影响高中教师的评价考核,对即将从事或正在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积极性造成负面的影响。课程的实施草草了事,导致学生临阵磨枪、仓促应战。

三、推动高中生职业规划主要建议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开始职业规划的最佳时期。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下面建议以推动高中生进行职业规划。

1.学生应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中生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这种职业规划的教育应该是在高中阶段来完成的。”[5]高中生首先应对职业规划有明确的认识,引起自我重视,在未来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就不会盲目随波逐流,在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让高中学生尽早对人生有个规划,可以使学习目的更明确。

2.提高对职业指导教师的要求

由于职业指导对中学生实现从学校向就业或更高层次学校的顺利过渡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显得更加重要。首先,教师任教前须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或文凭。在1963年颁布的联合国第56号建议书《教育和职业指导的组织》中对指导人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教育和职业指导中采用心理技术时,负责测试的人应是使用这些技术的合格人员并己获得过高级培训。”其次,在教师个人素质方面也应有所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如有关学校教育、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及职业结构、职业训练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高超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合理高效的利用时间的能力等。再次,学校专业的指导教师还应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自我指导学习、校本工作、咨询、辅助网络、开设学习班和学习指导,以及短期课程和长期课程等多种途径,努力学习确定职业指导的需求、制定职业指导计划、进行职业指导、评估并不断改进职业指导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最后,职业指导人员还必须根据校内高中学生的职业选择兴趣、价值观、家庭环境及社会关系等方面情况,与校外劳动力市场信息和就业趋势两大方面结合,同学生共同制定职业生涯计划。

3.学校统一组织与管理

(1)开展年级计划

借鉴英国在普通中学的指导计划,在我国的高中可以实行相应的职业教育和指导计划。英国普通中学的职业指导工作具有明确、具体的目的。职业指导的年级计划根据发展个人的教育、发展教育和职业机会的意识、发展教育和职业的决策技能、发展一种顺利从学校到社会转变的技能这四部分目的加以实现。在我国学生高中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各年级的任务将职业指导计划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高中一年级的职业教育和指导计划。内容包括: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兴趣、技能、能力和个性;帮助学生了解高考信息和职业的课程;获得信息的技能(怎样使用职业图书馆、了解职业分类系统,哪里可以获得职业信息);指导学生填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表;新课程改革后高中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选择指导。第二阶段:高中二年级的职业教育和指导计划。帮助学生了解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相应的工作活动以及相应的工作类型;帮助学生认识到影响选择职业所具备的因素,包括个人的兴趣、能力和技能,工作所要求的资历,可能的工作机会等;根据学校安排制定可能的工作实习;帮助学生意识到高中毕业及升学或就业的出路。第三阶段:高中三年级的职业教育和指导计划。帮助学生制定学业和职业目标;帮助学生认识个人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识别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的需要;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计划表;了解雇佣者的雇佣要求和人员选拔过程;增强收集和使用全面的职业信息的能力。

(2)学校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

效仿澳大利亚1996年开展的VET(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chools,简称VET)计划,在我国高中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开展学校VET计划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①拓展相关行业所需的专属技能;②获得全国范围内皆认可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格证书,同时所修课程也为高中毕业文凭所认可;③拓展就业技能并对各类工作有一定的了解;④对各类职业有一定的了解以帮助其今后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6]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我国高中实施以上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时应当考虑培训内容的呈现方式;培训时间的选择,可以多以学生的课余时间为主;开展培训所涉及的行业,可以主要集中在零售、快餐、个人服务、商业及初级加工等行业。

4.开设选修课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学分等方面对高中开设选修课程作出明确的规定:“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7]选修课程的的开设可以多以活动实践课程为主,专业教师应为选修课做好充分准备,充分挖掘资源与必要信息,以满足高中学生的群体需求。学生选择该门课程后应获取必要的学分和相应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张明亮,方绍英.中小学职业规划教育探析.鲁东大学学报,2010(5).

[2] 彭泽平,姚琳.香港新高中课程改革:背景、构架与经验.比较教育研究,2010(12).

[3] 张丽.论普通中学职业指导.山东师范大学,2002.

[4] 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人民教育,1995(1).

[5] 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从起步走向成功.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中国教师》:生涯规划在国外从19世纪末就开始了,而我国开展得比较晚,也不成熟。具体到海淀区,是从什么时候、基于何种考虑开始推行高中生涯规划的呢?

王笑梅:从全国来说,民国时期开始就已经有生涯指导了,但那个时候主要是侧重于对职业的指导,后来是间断性的。20世纪90年代国家也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生涯指导,但当时侧重于农村地区。后来,2003年高中新课改方案提到了要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从那之后有一些地区就在逐渐开展。海淀区相对规范的做法是从2009年3月份开始的,我们从区教科所的角度把全区的德育干部以及与这件事情相关的教师集中起来做了一次培训,那个时候就决定要在全区推广人生规划。后来我们从课题研究的角度申报了国家级课题,2009年12月被批准立项。海淀区34所高中校为这项课题的实验学校,之后就以这些学校为主力,一起研究推进此项工作,并辐射推广到其他区域内中学。

《中国教师》:我们是如何指导学校开展人生规划指导的?

王笑梅:这个课题研究有几种方式。首先做了一些培训,请了一些相关专家,培训对象有学校的德育干部、班主任、心理教师、政治教师,这是一种方式。另外,我们的课题叫“群体课题”,总课题组有一个研究计划,也要求参加课题研究的学校――课题研究校,有一个子课题研究报告及研究计划,他们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进行研究。总课题研究的题目叫“高中人生规划教育课程实践研究”,对于学校而言,就从中选择某一个切入点,比如可以选“学科课程渗透”或者“人生规划教材”研编来开展研究。我们会定期在做得比较有特点的学校开一些现场会,全区所有的学校都参加,这是一种示范与推广,可以帮助学校提炼一些经验。

《中国教师》:我们是如何定位人生规划的?

王笑梅:现在对人生规划的理解越来越宽泛了,我们对人生规划的定位是:人生是从生到死的一个过程,人生规划就是对这个过程的规划。包括的内容有很多: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健康规划、爱情规划、婚姻规划甚至晚景规划等等,都在人生规划里。但是现在毕竟是通过学校这个层面来进行,像晚景规划之类的涉及不到。所以高中阶段的人生规划教育侧重学业与职业规划。通过让学生有一个理想的职业定位,再回过头来让他在大学选专业时选择一个与他职业理想相匹配的专业。学生有一个专业或职业定位后,就能激发他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内驱力与积极性,这就是目前的思路。

《中国教师》:海淀区高中开展人生规划指导的方式一般有哪些?

王笑梅: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学校会请一些名家大师进校园,他们会给学生开展一些指导类的讲座。同时人生规划教育也必须进行家校合作,也要给家长做一些培训,要教育家长怎么帮助学生。有些是通过学校的主题活动,比如成人仪式、军训这种大型活动结合人生规划教育的内容来开展。还有一些学校通过社团活动来开展指导。现在的高中普遍还保持正常行政班上课,但是学校会有各种社团组织,海淀区很多中学的社团甚至不比大学少。学生在必修、选修课上完之后,通过社团活动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也会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职业、专业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与大学联盟,把大学的一些导师或招生办主任或者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专业的大学生或大学教师请到校园里来向学生介绍专业,同时把家长请到学校介绍职业,因为家长涉及各种职业。有的学校也利用家长资源把学生带到家长的工作单位参观或者参与实践活动。比较多的学校是通过班会来指导学生,有一些学校会把班会系列化,从高一到高三都是按照学生的需求、人生规划教育整体思路来设计班会主题。还有一些学校购买了一些测试软件,会给学生做一些兴趣或职业倾向测试,但我们没有统一从区的角度进行测试。有些学校愿意跟公司合作,我们也从区域角度指导学校如何对测评数据做客观的分析与参考使用。对于高中生而言,高一时做的测评,到高三可能会有很大变化,所以对于测评,主要指导学生如何做参考。我们强调的是“参考”,因为测试的局限性其实不少,比如人脉的问题、重要他人对学生选择的影响问题等,都是测试不出来的,但这些,在中国,都是学生做选择时的重要影响因素,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选择就会有偏颇。也有一些学校开设人生规划课程,但是因为开课需要教师,也需要课时,有困难度,但是非常重视人生规划教育的学校,依然会安排出课时来开设课程。整体来说,学校具体的做法是自主开放的,各有其科学性也有缺陷,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中国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开展人生规划教育有些困难,海淀区有没有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校,他们是如何做的?

王笑梅:有,但不同学校差别较大。比如中关村中学,有好多家长就在科研院所,他们就会带着孩子到各科研院所里,一些专家会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工作,学生也有机会进入他们的实验室去观摩实验。比如十一学校,他们跟一些社区挂钩,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就让学生走出去,十一学校甚至还有一个小假期,大概十天左右,让学生专门去参加社会实践。有的学校在部队大院,可能就跟部队联系比较密切。有些大学附中有他们的优势,比如北航附中,就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里,大学中学联动,北航就为他们提供很多人力、物力、场地方面的实践支持。

《中国教师》:目前开展人生规划比较重要的方式可能还是通过活动,但活动比较零散,也不够系统,那么如何保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现有的职业信息以便为学生的职业或专业选择做准备?

王笑梅:从区里来讲,我们也尽量让它规范。我们在努力编写这方面的指导手册,以便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这些知识。现在北京市已经有《高中生涯与管理》这样一本教材了,它是北京市课程中心统一编写的。

从学校的角度看,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比如十一学校让每个老师都成为某一种职业的专家,以便学生咨询;再如理工附中,针对学生做调研,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职业。学生可能会提到100个职业,再把这么多的职业按“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等方面来排序,排到前20%的职业,学校请相关人士来比较集中地做介绍。再比如翠微中学,充分调动家长资源,把家长请进来,让家长来介绍职业,因为家长本身就是从业者或管理者,他们的切身经验对学生来说更真切实用。

《中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指导时,学生的需求是什么?

王笑梅:很多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对专业、大学一点儿都不了解,也没想过,而且学生自己选择也是很困难的,很多学生都说要自由选择,但真正让他们自己选择时,学生是很痛苦的,他并不会选择,所以人生规划教育最根本的是教会学生选择。一方面,学生很希望把眼界打开,也就是多了解一些职业以及大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一些方法,比如认识自己,那怎么才能认识自己,其实认识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这些都需要方法上的指导和工具上的提供。所以大学专业、社会职业、了解自己的方法、了解社会的途径,另外提供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与平台,这都是学生需要的。

《中国教师》:生涯规划指导不仅涉及学生,也关乎其他主体比如家长,那么家长对人生规划指导持什么态度?

王笑梅:海淀的家长主要分以下几类:一类是高级知识分子,这类家长对孩子都很重视,他们自己发展得很好,所以希望孩子也发展得很好。这类家长对生涯规划指导还是很认同的,他的知识层面是可以接受这方面知识的。这是这些家长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有些家长会有些主观,不太考虑孩子到底怎么想,他希望孩子按照他自己设计好的路走。跟这些家长沟通就涉及怎么让家长去尊重孩子,使彼此的想法达成一致。还有一批家长对孩子管得不多,这些家长还是比较尊重学校的意见,这类家长比较好沟通。还有一批是打工子弟的家长,这些家长比较配合,但是要想让他们对孩子多一些指导与帮助可能还是有些困难,所以学校就需要承担比较多的工作。

《中国教师》:您怎么看待人生规划课程?

王笑梅:我们的研究课题就叫“高中人生规划教育课程实践研究”,但是这个课程我们不是把它理解为狭义的人生规划课。这个课程,至少要把它理解成是一个大的课程,比如学校班会,其实也是一种课程。通过班会这种课程,也可以把人生规划指导工作落实。再比如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其实也是一种课程,也完全可以借助这种课程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再比如研究性学习,是国家必修课程,有些学校就通过研究性学习这种课程方式,给学生立一些学习课题,比如把“了解职业”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通过课题的完成,达到对某一职业了解的目的。还有一些学校的做法可能是人生规划教育方向性的,就是通过整个学校的课程改革,比如十一学校,还有北大附中,这两所学校,已经完全像大学一样,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一个学生一个课表,全部实行走班,没有固定的教室。比如数学,它会按难度分成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其他学科也会分层。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比如有学生将来读文科,他在数学上可以选择简单点的课程,但在文史上可以选择较难的课程。通过课程上的改革让学生真正地做到自主选择,学生在选择课程的时候,就把人生规划教育中的一些基本内容,比如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观、价值观等,自然地融入其中了,达到了在选择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规划自我的目的。海淀区还有一些学校正在做这方面的课程改革,对于这种学校,可能就不再需要开设具体的人生规划课程,它已经把人生规划教育的要素蕴含在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之中了。

《中国教师》:对于高中生而言,可能最重要的还是高考,很多人都说自己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很盲目,您觉得如何进行指导才能使高三学生报考时不再盲目?

王笑梅:原来是在报考之前才匆匆忙忙地拿着填报指南开始选学校与专业,自然比较盲目。但是要想在最后选择大学时不盲目,一定要从高一开始厘清方向。对于从高一就有这种意识的学校,而且如果坚持得比较好,学生在填报考志愿时就特别顺利。比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学校是开展规划比较早的,他们从高一开始一直到高三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到高三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已经非常明确自己的报考方向,这样的效果就比较好。另外我们也鼓励让孩子调整目标,比如某学生高一可能想当律师,到高三可能就改变方向了,其实调整的过程也是一种进步的过程。因为高一时有了一个目标,就开始朝这个目标努力,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高三虽然变化一个目标,但他又在为新的目标不断努力,那就又向理想走近了一步。规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努力发现自己,让自己的目标越来越清晰。所以变化是很正常的,这样就可以在变化与调整中更深刻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从高一开始慢慢明确方向,它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学生能踏踏实实地走完这个过程,到高三时就不是一个问题了。

《中国教师》:从2009年到现在,海淀区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笑梅:与其他育人工作一样,人生规划教育工作的量化实际上是有困难的,但是成效肯定是有的。比如刚才提到的海淀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学校就很明显,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明确而坚定。学校的高考成绩也整体较没有指导学生做人生规划前有非常明显的提高。另外像十一学校、北大附中这两所通过课程改革,指导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规划人生的学校,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强的。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到了大学,适应环境就会特别快,到社会上也会比其他孩子适应得快,所以这些孩子发展也会比较好。人生规划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海淀区的很多学校在高中阶段就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培养综合能力的平台,这也算是成效。还有一些学校提炼了一些比较规范的方法,比如说规范化的班会,以及不同学科如何将人生规划的内容渗透进去的方法,这些也是可以推广的,从区域角度,我们编写了《高中人生规划指导手册》,也是这项研究的理论成效。

另外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区域内的所有学校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人生规划教育的策略和方式也在不断拓展和完善,受益群体在不断扩大,整体上是在进行有效推进。

《中国教师》:在人生规划指导推广过程当中,您觉得还存在什么问题与困难?

王笑梅:重视程度还是一个问题。人生规划教育的价值理念是不是得到普遍认同了,大家是不是都重视了,现在还是差参不齐的。如果大家都重视了,就自然会思考用什么样的渠道与方式去解决。

目前开展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的最主要困难可能有两个:时间与师资。现在人生规划指导的时间有些是不确定的,没法保证。从事人生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多是学校的心理教师或政治教师兼任,非常专业的教师队伍缺乏,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与多方渗透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从学校到国家,小环境、大环境,其实都开始重视这件事情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中国教师》: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来帮助学校推广生涯规划工作呢?

篇6

中国的许多孩子从小便有了“科学家”“工程师”的梦想,但当他们长大那一天,他们的梦想多半还是梦想,因为在十几年的受教育过程中,几乎没有人再问及他的梦想,以致自己长大后都难以记起。

而国外的孩子却少有“科学家”的梦想,他们可能愿意当一名“火车司机”“牙科医生”,甚至是“农场工人”,他们梦想的种子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逐渐明晰、修正,最终许多人能够如愿以偿。

这样一个关于梦想的对比,并无丝毫苛责中国孩子之意,也无意探讨学生应该树立怎么样的梦想,笔者所关注的是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的梦想是否有了现实的关照。

毕业了,不知想要做什么?

临近大学毕业,北京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小张和同学频繁地穿梭于各种招聘会。在应聘过程中,她时常被用人单位问及个人的职业规划。刚开始,她觉得有点懵,只能用一些不疼不痒的话应付对方的问询。到后来,被问及的次数越来越多,她便绞尽脑汁为自己设计了一个“规划”,为此,她还从网上搜索了一些“模板”,力求让自己的答案尽善尽美。

有了预先设计,在应聘过程中也就心里有了底,再遇到类似问题也多半能够沉着应对。然而,小张疑惑为何自己在学校时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她也怀疑这样一个应急的规划在她踏入工作岗位时是否能够兑现。

实际上,和小张一样,今天的许多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类似状况。据《南方教育时报》调查,逾九成大学生无明确职业规划。而据2012年年底南京高校的一份调查显示,近六成大学生无职业规划。其中,“不知道什么是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占30.1%,而选择“做过系统的职业规划”的只占9.1%。

这种“茫然”,直接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职业取向,“毕业了,却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往往是许多毕业生的求职状态。他们在职场上往往“看菜下单”,到招聘会或者网络上海量搜寻职位。如果遇到中意的岗位,就拿相应的岗位要求度量自身的条件,符合了,就去应聘,否则就继续寻找。

显然,这样的求职路径下,招聘方是规则的制定者,而应聘的毕业生们则多被动地按照用人单位的条件,进行自我审视。在审视自我的过程中,毕业生们还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固然一部分学生凭借好的学校、专业找到了所谓的“好工作”,但并不能确定是他们喜欢的工作。

这种“茫然”实际上出现的更早,那就是大学报考时。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克思近几年对大学新生适应情况的调查显示,迈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后,许多学生出现了很大“落差”。2009年,在对2759名大学新生调查中,35%的本科新生对自己的学校不满意,专业方面,表示对自己的专业满意的大一新生仅有4%。如此,每年开学季许多刚进校门的学生就会想着法子“换专业”。

目前高校对换专业有严格的限制,多数想换专业的学生往往愿望成空,只能为当初的盲目选择买单。当他们走出校门获得重新选择机会的时候,就业中的专业“不对口”也就成为常见现象。学什么,不一定非要做什么,但如果专业不对口,对许多学生而言,所学专业知识便失去了用武之地,在新的专业领域,需要重新学习,无疑增加了其职业发展难度。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坦言:专业不完全对口,又不完全了解岗位对工作人员的标准要求,结果容易导致毕业生初次就业时跳槽频频,往往造成单位个人“两败俱伤”。对于学校乃至国家而言,科学合理的专业布局也失去了可参照的“准星”,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补课”还来得及吗?

职业规划的缺失,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对此,有专家指出,长期职业规划辅导缺失是其根本原因,教育部门应提高职业规划课程辅导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就业意识。

据有关资料:国内高校中最早正式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是1984年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大学,随后在一些高校也有零星开设,但没有形成气候。

局面的改变在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大学生就业难。在中央政府主导下,2007年,教育部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尽管从2008年开始职业生涯课便被纳入大学教学计划,但显然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一点从大学毕业生职场中的“茫然”状态可见一斑。

而从笔者调查情况看,毕业生们也普遍不认可课程效果,表示提不起兴趣。就如同媒体报道的那样,当被问及学校就业辅导课的效果时,不少大学生表示,自己已经不记得就业规划课所讲的内容了,唯一记得的,是当初“不来上课就不给学分”的警告。

而毕业生的不满意背后也透着高校的无奈。在大学广泛开设一门课程远没有一纸通知那般简单,这其中,专业教师缺乏恰是高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最大障碍。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介绍:目前我国高校极其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师,任职者多数是由学校行政人员轮岗和刚毕业的学生组成。他们大多数未经培训就上岗,不能对毕业生进行规范的职业能力培训和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指导工作主要局限在签协议、行政审核、公布就业信息、联系就业指导讲座等行政性活动方面。

而从全社会情况看,职业指导人才缺口更大。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只有1万人左右,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500人,职业指导人员与就业人员比例是1:15万以上。相比之下,美国2002年有17.5万名职业指导师,与劳动力市场就业人员的比例为1:500人左右。在职业规划方面,教育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大学才开始做职业规划,其实已经晚了。”深圳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副主任殷涛坦言。由于缺乏连贯的职业规划指导,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感觉更像是一种“补课”,学生的自我认知,其实在初、高中就应完成,比如高中的文理分班,实际上是需要面向就业的。

一种“终身教育”形式

生涯教育国外开展得比中国要早许多,实施效果也比较好。对比国外情况,中国学校生涯教育零零散散、不成系统不说,而且普遍放到了高中后,无论从课程规划还是时间节点。原因种种,理念的偏差或许是最根本的。

在国外,生涯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而国内的生涯教育很大程度上被当成了“就业教育”,目前仅限于大学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状况不佳,纵然大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种认识的偏差或许更值得深思。这一点,从中外对比中一目了然。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王韶清对美国职业生涯教育有比较全面的研究。据他介绍,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始于20世纪初,起步早且发展较快。在“终身教育论理”影响下,1974年,教育总署专门设置生涯教育署以指导生涯教育的贯彻落实。在政府主导、法律保障、资金支持、舆论宣传和专家指导下,职业生涯教育在美国得到广泛推广。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复杂的分化。顺应形势,1994年,美国颁布了《学校到工作机会法》,目的是为所有学生提供职业准备,包括从幼儿园到社区学院或大学的学生,使他们能够适应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和全球化浪潮。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职业生涯教育侧重于学生的个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能够理性选择自己的专业。与之相比,中国职业生涯教育讲究“短、平、快”,实用性特点明显,重在指导学生求职和创业。将职业生涯教育等同于“找工作”的这种“工具性”的做法,也反映在了近年来高校的生涯教育中。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朴哲认为,虽然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事实上,由于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等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都没有开展起来。因此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指导不只是就业指导,而是应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历程,具有更深层次的教育引导功能。”对于职业生涯教育,吴江也有着自己的见解。

理念的不同也就导致教育方式的不同。虽然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例如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开设短期的职业指导课。”可以为准备就业的学生提供职业预备教育或劳动技艺教育。然而,没有专业的师资、更没有完整的规划,结果是有限的课程也被应试课程挤压殆尽,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生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几乎空白。这不仅使得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更谈不上职业规划。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董珉等人对武汉6所中小学做过一项调查表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很少接触到有利于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相关内容。在对“你在学习中是否接触到有利于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相关内容”的回答中,有57.5%的高中生认为没有接触到,42.5%的高中生认为学习中接触到了。然而,即使这42.5%的学生在列举学习中所接触到的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内容时,他们大多填写的是英语、计算机、美术、音乐等基础课程。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对职业构成的偏见。在对“你最了解的社会职业有哪些”一项的调查中,90%以上的学生的回答是教师、医生、律师、工程师、公务员、电视节目主持人等社会影响力较高、收入稳定或高收入的职业,而生产一线工人、农民、技师、农艺师却排斥在学生的视野之外。在对高中生的调查中,有39.9%的学生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其中普遍认为律师、医生、“金领”、“白领”、老板、教师等等是高等职业,而工人、农民工、清洁工等是低等职业。

促使学生做出这些选择的往往是电视、网络这些大众媒体。从学校教育中,他们较少得到相关的教育。

生涯教育如何推进?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不应视其为一个阶段性的任务 而应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因此,我国要建立一个从学前教育至成人一生全教育过程的有计划的、连续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朴哲认为。

但笔者认为,从现实角度看,目前做好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是比较可行的,借助大学阶段的人力资源和科研力量,为生涯教育提供必要的人才准备和资源支持。在此基础上,“倒推”职业生涯教育回到终身教育的轨道。

今天,大学生就业已然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积极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势在必行,但需提升课程效果,让大学生乐于接受、得到实惠。“学校的职业指导队伍急需建立,现有职业指导人员急需提升专业水平。”在吴江看来,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所在。

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存在许多不足,但也应该看到随着经验的积累,大学在这方面也有着可喜的进步。比如,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与社会的联系,一些大学会邀请一些社会人士走进大学课堂,给课堂注入了活力,这也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回应。“相比于坐在教室里上课,我认为与在职的校友交流更能让我了解职业规划。”一位中山大学毕业生坦言。虽然他对于就业辅导课程的内容已经忘记了,但在大学期间两次与校友的交流,却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据《南方教育时报》报道:自2004年起,中山大学每年定期举办“寻访中山大学校友的足迹”活动,校方希望通过这一活动,为在校生提供了解母校历史的机会和更为生动的职业规划指导。作为开设职业生涯课程最早的深圳大学,也正在通过校友交流会、职业规划大赛和走访企业等新形式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职业规划。

殷涛指出,要提高职业规划课程效率,仅有形式创新还不够。一方面,校方需要提高职业辅导课程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校方也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就业意识,让学生带着了解行业和职场的眼光去参与职业规划课程和活动。

从国外经验看,需要将生涯教育扩展到整个教育阶段、甚至像日本等国家那样通过立法等形式推进实施。如此,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符合生涯教育自身的规律。正如殷涛所言:“首先是要从小建立孩子的自我认知,让其发现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其次才是职场认知和发展规划。”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社科系冯国锋认为:当务之急实施生涯教育的应该是中等教育,“不能像现在由于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缺失把生涯教育的压力转嫁到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在中学阶段明确了自己的生涯规划之后才会避免高考填报志愿时盲从和盲动,避免进入大学后调换专业与因缺乏明确目标所造成的无所事事,避免大学毕业后的无所适从与频繁跳槽等现象。

显然,本着“治本”的原则,生涯教育还应从“娃娃”抓起。笔者认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招生制度改革的有效推进。现有教育评价机制,尤其是高考招生制度下,学生、家长的心思都放在考大学上,职业生涯规划尚在视野之外。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生涯教育扩展到高中前教育是否可行?这一点还是存在可能的。

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无论是《教育规划纲要》还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都明确了对高中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对其未来的职业与人生有较为科学的初步规划,是高中学生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从实际看,高中生对生涯教育还是十分“渴求”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前些年进行的一项针对高三学生的调研显示:过半的高中学生对大学专业并不了解。当被问及“你们学校是否有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内容时,约三分之二的学生回答“几乎没有”,而多数学生却“非常想了解”相关的知识。正如大学生说的那样:“如果在中学阶段就接触到这样的课,我们就可能避免盲从。”

何况,还有一个现实摆在那,那就是高中后教育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分流”,一部分人考上了大学,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了就业。以全国每年近千万的高中毕业生计,这一群体的规模是巨大的。显然,到了大学再开展生涯素养教育,将提早迈入职业生涯的学生排除在外,有失公平。

篇7

美国管理学会主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先驱,弗雷德·路桑斯提出了"心理资本优势"这个概念,他把四种心理能力的首字母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词--HERO。其中H代表希望,指的是你面对目标的执着,你是否愿意花数小时,甚至数月坚持不懈,直到完成你决心做到的事;E代表自我效能,也就是对于成功的信心,即你是否相信自己,是否相信自己拥有那些能让你成功的东西;R代表韧性;O代表乐观。在他看来,这种"心理资本优势"是成功人生的核心优势。我很赞赏这样一句话,"积极的人生来自于积极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观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目标的追求,来自于目标实现之后的成功体验。因而,能否通过目标引领,让我们的高中学生能够在高中三年的求学过程中,不仅学得了各类学科知识,更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势,就成了衡量高中学习是否有更高价值的关键所在。

但是放眼现今的普通高中,在应试思想一统天下的影响下,在"升学预备教育"性质定位的引领下,许多办学者的内心,"为学终生发展奠基"的价值理性已经被"追求更高升学率"的工具理性所取代;或者即使有了理念的思考,响亮的口号,也没有相应的行动机制和课程模式。在这样的学校教育氛围中,许多高中教师的教育价值观也发生了严重偏差,他们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仅仅当做应付考试的手段,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在这些教师的心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永远只是被管理,被督促,被训练的对象。而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十分关注孩子眼前的学习情况,但是缺少对孩子长远发展的思考,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引领和心理品质的培养。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生自感在学校成了被管理、被训练的对象,青春年少应有的热情和活力,以及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都被一次次的考试和分数绑架了。他们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考上大学,学习似乎就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和达到老师的要求,唯独没有考虑自己的个体发展需要。他们对自己的兴趣、个性、价值观了解不够,不知道自己的发展空间或者未来的发展前景是什么。在文理科的选择、大学专业的选择以及职业选择这样重要的人生十字路口,许多学生随机作出了并不适合自己的草率的判断。同时,在高中阶段,许多学生因为学习目标的缺失,很少经历"目标"实现后的成功体验,因而情感态度不积极。而现行的高中教育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发展没有直接的紧密的关联,使学生对学习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再加上繁重的学习压力,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缺少努力学习发展自己的主体积极性。在学校里,他们往往表现为心态消极、被动甚至逆反。

2009年秋学期起,我们学校全面启动了"以生涯规划为中心的四维一体的主动发展"的课程实践和研究。这里所说的"生涯规划",是指学生个人通过对生涯发展主客观因素的分析,探索自己可能的发展型态,确定发展目标,通过合理的策略制定以及扎实持续的行动,逐步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它其实就是一个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探索、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这里的"四维一体",是指学生主体、伙伴群体、教师、家长这四种在高中阶段对于学生发展有影响的对象,发挥四维教育资源的互补作用,形成一股责任分担而又融合的强大合力,对生涯规划的制订实施产生正面促进作用。这里的"主动发展",是指学生主体通过生涯认知、生涯规划、生涯进展等步骤,明确发展目标与阶段任务,借助于相关人员的激励与推动,积极自觉、能动创造地实现规划目标。显然,"生涯规划"是平台,"四维一体"是方法,"主动发展"是目的。

通过这个课程的实施,我们想努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优势,培养学生围绕目标持续努力的行动执行力。在生涯规划课程中,我们指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心理量表测试,通过一定的自我分析手段,通过伙伴、导师和家长的建议,明确自己的气质特征、性格倾向、兴趣爱好,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同时,以长远目标为导向,明确阶段性的努力目标和任务,制定实施规划,让学生在阶段性的"目标--任务--行动--反思--再行动"的循环往复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这里的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是指向于各个方面的,有指向于学习的(大多数学生往往如此),有指向于行为习惯的,有指向于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的,等等;这样的目标和任务也是很具体的很明确的,因为只有具体明确的任务才可能去完成;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有时甚至是很微小的,有的可能是某一门学科学习上的问题(例如怎样提高数学解题的准确率),有的可能是一个行为小节上的问题(例如怎样在公众场合主动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但正是阶段性的小任务,其可操作性强,学生也就容易在完成后获得成功体验,也就容易在体验成功的基础上制定新的目标和任务,向往新的成功。当然,在这整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行动"是关键。在课程中,我们通过目标引领,评价导向,各种外在力量(伙伴、导师、家长)的鼓励和督促,也包括学生自己的成功体验的激励,不断强化学生个体的行动执行力。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我校学生的素质发展目标确定为:"志存高远"--努力有方向,追求有目标;"积极有为"--有积极向上的情态,有围绕目标持续努力的行动执行力。

第二,充分发挥群体氛围对于学生个体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群体氛围对于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正处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说,有时他要好的同伴的几句话,要比父母的苦口婆心和老师的谆谆教诲管用得多。所以说,在高中寄宿制的学习生活中,这种群体氛围和伙伴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在我校的生涯规划课程中,"伙伴共进"是课程推进的基本平台。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努力目标和个性气质、交往爱好,组合成少则三、四人,多则八、九人一组的"伙伴共进小组",每一个小组成员之间都要定期"晒一下"自己的努力目标、阶段任务、阶段规划、执行情况等等,成员之间还要提供建议、分享经验、相互鼓励和督促,每个小组都会精心设计自己的组名、口号,有的还设计有自己的标识图案。相对于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班集体建设而言,这种共进小组的成员人数较少,而且组合有选择性,所以这种"伙伴共进"推进模式,更有利于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形成充分而积极的互动(管理学上强调"八人组合"是最有活力,也是最有可能形成目标引领下的"正能量"的),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氛围,这种氛围对于培育成员个体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势是大大有利的。这种伙伴共进的制度还有两个重要作用,其一,提升学生校园生活的"幸福指数"。这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共进模式",能极大改善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而提升学生校园生活的幸福感。其二,有可能让共进伙伴发展成为今后人生道路上的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本来这种小组的组建就是有点"志同道合"的意思,加上高中三年学习生活的相互帮助和促进,很有可能会有许多曾经的同学,发展成为今后人生历程中相互关心和帮助,相互督促和引领的朋友,这样,岂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篇8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发展、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生涯发展探索和成为社会人的准备期。2014年,浙江省新高考方案出炉,给予了考生“七选三”的选考自,让“自主选择”成为了学生基本的发展。新高考“专业导向”的考录模式,给了学生更多自的同时,也给他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七选三,有35种选择方案,怎么选?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是选择的第一步。认识自己既有标准化的工具,也有非标准化的工具。标准化工具就是通过专业化机构或测评软件,对基本心理特质进行测量与评估,帮助学生进行生涯选择;非标准化的工具,就是通过对自己的一些成长经历的回顾来发现自己的生涯兴趣和选择倾向。霍兰德职业测评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生涯选择工具之一。近年来,我校将霍兰德兴趣测评应用在高中生生涯规划上,对学生的生涯选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霍兰德职业测评的基本思想及模型结构解析

(一)霍兰德职业测评的基本思想

约翰・霍兰德是美国霍普金斯大W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认为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并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霍兰德认为,大多数人的职业兴趣类型可归纳为六种,每一种类型都可以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估;环境也可划分为相应的六种类型,划分的依据是由环境中占优势比例的人的职业兴趣来体现的。这六种兴趣类型之间并不完全独立,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表现为:相邻职业兴趣类型间的相关度最大,相隔职业兴趣类型间的相关度次之,相对职业兴趣类型间的相关度最小。由此,霍兰德提出了六角形结构模型(见图1,RIASEC结构模型),显示不同兴趣类型之间的心理相似程度。

(二)RIASEC结构模型解析

实际型(Realistic)。动手能力强,偏好具体任务,擅长与物体打交道,喜欢从事机械、电子、建筑、农事等方面的工作,喜欢摆弄和操作工具,较不喜欢社交、与人接触的活动。

研究型(Investigative)。擅长对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喜欢与符号、概念、文字、抽象思考有关的活动,喜欢从事理化、生物、医药、程序设计等需要动脑的研究工作,较不喜欢领导、竞争等需要企业能力的工作。

艺术型(Artistic)。喜欢自由自在、富有创意的工作环境。喜欢借助文字、声音、动作或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对美的感受。乐于独立思考、创作,喜欢从事音乐、文学、舞蹈、美术等艺术类工作,较不喜欢从事文书处理等方面的传统性工作。

社会型(Social)。温暖、友善,乐于助人,喜欢与人接触,偏好对他人进行传授、培训、教导等方面的社会活动,较不喜欢从事需要技术、体力等机械操作方面的工作。

企业型(Enterprising)。对领导角色和冒险活动感兴趣,精力充沛,个性积极,有冲劲,社交能力强,善于沟通协调。喜欢从事销售、管理、法律、政治方面的活动,不喜欢花太多时间做科学研究。

常规型(Conventional)。偏好对数据资料进行明确、有序的整理工作,乐于配合和服从。喜欢从事会计、秘书、银行等数字计算、文字处理方面的工作,较不喜欢从事艺术活动。

霍兰德代码的首字母能提供受测者兴趣、品质和其他人格方面的特征,尤其是当首字母得分远高于其他类型得分。例如,某位学生的霍兰德代码是I,首字母得分远远高于第二和第三个代码,说明该学生善于研究思考、逻辑分析。

二、霍兰德职业测评在高中生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深入理解六边形结构模型的内涵,对学生的测验结果作深度挖掘,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涯困扰。下面,我根据自身的辅导实践,结合案例尝试对一致性和区分度作一番解读。

(一)霍兰德代码的一致性解读

霍兰德用一致性来描述不同类型在心理上的相似程度。其中每一种类型都有与之相近的两种类型,这说明类型之间有相互一致的地方。例如对“RI”(实际―研究型)而言,都具有关注事物而非人的特点,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示其内在兴趣范围的同质性愈高。

从一致性的角度来看,类型与类型之间无冲突可言,只是人们在使用这些兴趣的强度上,有弱势与强势之别。从六边形结构模型来看,相邻类型所组成的人格模式在一致性上最好,相隔次之,相对最差。对个人而言,良好一致性的人格模式反映个体兴趣的和谐程度,有助于对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和预测性作出解释。个体若能找到与兴趣类型一致的职业环境,则是较理想的职业选择,可以预测他在工作中容易感到满足,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

在霍兰德职业测评中,有一部分学生的代码一致性较高,以学生A为例,霍兰德代码前两位是AS(见图2),即艺术型和社会型得分较高,表明A善于表现和创新,热衷于艺术性强、社交性强的活动。在随后与A同学的个别交流中发现,A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热情、开放、外向,喜欢与人交往,乐于助人,以文会友,喜欢用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创造力和对于美的感受。

一致性高的学生通常更容易理解和体验到自身的内在一致性,对职业的选择方向也比较明确或更容易澄清。A适应的环境是能发挥创造性能力,独立自主,并且能够有较多的和人打交道的环境,如企划、设计、媒体工作者、作家、杂志编辑、教师等。建议其专业选择以文科类为主,如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新闻传播类。建议A在七选三的选择中至少选择一门文科类。

我们在测评中发现,也有一部分学生一致性较低,这是否表示来访者内在的兴趣有冲突?以B同学为例,其I和E的得分均高(见图3),表示她既可以对“企业型”的事很投入,也可以对“研究型”的事有兴趣,这其实并不相悖,可以寻找能同时满足两者的工作环境,也可以将其中一种作为获得报酬的职业,将另一种作为满足娱乐的生活追求。通过与B的个别交流发现,作为班长的B个人能力强,行动积极,精力充沛,十分自信,独立性强,善于组织管理,喜欢解决疑难问题,能够处理错综复杂的事情,做事谨慎认真,自我要求严格。依照其当下的兴趣倾向,B在要求高度理性智慧和经营头脑且又独立的环境中,比如研发、决策等环节,更能发挥个人才智。建议其专业选择可考虑政法、财经、企业管理、工业管理等。

(二)霍兰德代码的区分性解读

区分性是指六种兴趣类型强度差别的程度,即一个人六种类型中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的差值。区分性越高表示这六个类型中有的兴趣组型特别突出;区分性越低,表示六种兴趣类型间的差别不大。

区分性与职业选择的稳定性显著相关,高区分性的个体,其职业选择、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更容易预测。区分性高的人,兴趣较为集中,如B,最高分企业型(E)95分,最低分常规型(C)9分(见图3)。区分性低的人,兴趣较为分散(见图4)。

低区分性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六个类型分数普遍很高,说明这个人对什么都有兴趣;第二种是六个类型分数普遍很低,说明对什么都没兴趣,这类学生相对较少;第三种则处于中间,各项兴趣强度中等。以D为例,她的最高分为社会型(S)61分,最低分现实型(C)46分,区分度极小。与其进一步交流发现,D同学从小就很听话,生活中的许多决策都是听从父母安排,包括年少时参加各种兴趣班、专注投入学习,都是遵从父母之命。对未来的人生规划,D表示“走一步看一步”。处于探索中的青少年,兴趣分化程度较低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于此类兴趣区分度低的学生,排除测试过程中是否存在^大的干扰因素,如测试的学生因急着出去打球,五分钟内草草做完测试题等。如果没有此类干扰因素存在,那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过往的生活故事,将故事与个人优势和兴趣作联结,并从学科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性格等方面给予引导。

三、对霍兰德职业测评的实践性思考

1.生涯辅导强调主体的生涯探索行为,对自我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以及工作世界的探索,霍兰德代码巧妙地让自我探索与工作环境探索之间产生连接,当然,它提供的是和个人兴趣相近且内容互有关联的一个“职业群”,而不是某一个特定职业。故在测评之后,需要进行个别交流,给学生一个更为生动、个性化的辅导体验,促进来访学生对自身的反观和判断。

篇9

关键词:成才;高考志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走进大学。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近年已有部分省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0%,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门槛。与此同时,随着毕业生人数的连年快速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在高等教育接近普及化的今天,高中毕业生如何能够进入心仪高校、专业,成为合格人才,将来顺利找到意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呢?

一、认知职业生涯规划

众所周知,职业与大学就读的专业、学校关系非常紧密,且职业种类繁多并随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很难全面深入地了解职业相关情况。所以,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学校时,受外界的影响较多,很难做到在“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就业市场”的基础上,选出既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又能顺利入读心仪大学的高考志愿。为此,考生需要了解职业生涯理论,初步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1)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又称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及其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真正了解自我,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了解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兴趣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规划。高中生在走进大学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今后求职就业乃至未来职业升级的关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需要进行自我评估(可以借助专业性的职业规划机构),通过职业兴趣与性格测验,判断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向,确定自己的职业选择、未来的发展目标,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然后制订出恰当的行动计划,认真执行,并且不断作出评估与反馈。在大学期间再进行不间断完善和补充,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步共进。

(2)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需要确定事业的理想目标。只有有了理想目标,才有实现理想的可能。怎样才能明确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呢?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我到底想干什么?第二,我到底能干什么?第三,我为什么干这件事情?当你可以清晰而深刻地回答这三个问题时,你就初步找到了你的职业发展方向。找到职业发展方向之日,就是你将职业转为事业之时;找到职业发展方向以后,你才是你人生之舟的真正船长。

那么,如何确定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呢?职业生涯规划就能为你找到答案。

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晰将来要从事的职业

关于职业的选择,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各种新职业不断涌现,旧的职业不断淘汰。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职业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方法,深入分析,理性地选择将来的职业。

(1)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流程,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一个职业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许多因素,主要有个人的人生理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职业价值观、能力状况、个人健康、教育背景、家庭环境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化等。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通过逐一回答以下6个问题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①问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自我分析、认识自我的过程,分析内容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倾向、身体状况、教育背景、专长、过往经历和思维能力,即对自己有个全面了解。②我想要什么?这是追求的目标,包括职业目标、收入目标、学习目标、名望和成就感。特别要注意的是学习目标,只有不断确立学习目标,才能不断超越自我,登上更高的职业高峰。③我能做什么?自己专业技能何在?要能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自己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个人社会实践经历也是一个重要的经验积累。④我的职业支撑点是什么?具有哪些职业竞争能力?这其中包括你的各种资源,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种种关系,这些都能够影响你的职业选择。⑤什么最适合我?行业和职位众多,哪个才是适合你的呢?不同职业的待遇、名望、成就感和工作压力及劳累程度都不一样,看个人的选择。选择最好的并不一定是合适的,选择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你要根据前四个问题,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⑥最后我能选择什么?通过前面的过程,你能够做出一个简单明了的职业生涯规划。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你为未来选择职业作出理性分析,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一条道路,自然比没有准备的人成功机会更多。考生也可以在相关职业发展专家指导下,或通过有关职业生涯规划专用软件系统对个人进行评价,分析测评所获得的结果,再结合下面关于职业、职业环境的分析,逐步找出最适合你的职业,供志愿选择时参考。

(2)深入了解选定职业、职业环境,考察职业实况。经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就能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大家在确定一个具体的职业目标时,常会问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这个职业?这就要求我们对目标职业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一个职业主要包括职业内容、职业需要的天赋和兴趣、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和任职的资格等。

职业内容包括工作职责、工作特征、工作活动、工作条件和环境。①工作职责是指在工作中员工应该负责的范围和责任。如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的工作职责是从事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激励、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工作职责反映了一个职业的全貌,有助于我们判断自己是否对这个职业感兴趣。②工作特征是一个职业的工作特点,表现在工作条件、报酬、保障、社会地位、活动忙闲、能力要求、责任、独立性等方面与其他职业的不同。如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报酬较丰厚、有稳定的就业、具体事务工作多、可以发挥个人能力、要求独立完成工作等。③工作活动描述每个职业日常工作的动态过程。如会计的工作活动是操作计算机、对大量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建立财务档案、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获取信息、做出决策、解决问题等。④工作条件和环境是工作时周围的物质与人员的情况。如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为频繁使用电话、邮件、在条件良好的室内工作、长时间坐办公室、与个人或团体讨论多、工作比较琐碎枯燥等。

职业需要的天赋和兴趣。某些职业要求从事该职业的人具有一些特定的智体能力、职业兴趣、工作价值观和工作风格。智体能力包括运动神经能力、身体能力、感觉能力和认知能力。尤其是从事运动职业,主要由你的智体能力决定是否适合从事该项职业以及能否在职业道路上发展得很好。同样,只有当个人兴趣与职业所要求的兴趣相一致时,才能促进能力的发挥、提高工作效率,也才能提高你对工作的满意度和稳定性。

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和任职的资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每一职业对任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等教育接近普及化的今天,从事某一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加明晰。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胜出,更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如教师要有相关专业知识、较高的学历文凭及教师资格证,律师要有良好的法律知识及律师资格证,会计要有财务知识和会计上岗证等,专业知识是从事该职业的基本条件。在确定职业后必须要了解从事该职业所要求的专业,并接受相应的大学教育,将来才有可能从事该职业。例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要求具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知识、写作知识、组织行为学等知识,非常重视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协调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最好在大学期间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在基本确定某一职业后,需要让学生参加社会实习、参观有关工作单位、邀请社会上从事该职业的人士介绍他们各自的工作等,帮助学生了解真实职业内容和环境。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①职业体验法。通过实践活动直接参与到以后想从事的工作中,更深刻地体验自己想从事的工作,然后有所定夺。②人物访谈法。对某些专业优秀的人物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职场发展中的经历、心得、体会和建议等,对自己有所启发。③网上搜集职业信息法。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了解自己想知道的各种关于职业的信息,以便了解真实、详细情况,确定自己是否基本符合该职业要求。

三、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选好专业、找对大学

根据近几年对高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高中毕业生填报高考志愿在选择专业时主要根据该专业将来就业前景、自己的兴趣爱好、该专业就业收入状况、学术名声、学校调剂等,很少能全面认识职业、了解职业环境、职业本身的要求,也很少了解就业市场信息,往往只能根据上述一个或少数因素来决定自己的专业。针对这种情况,考生需要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从职业所要求的专业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综合考虑决定高考的志愿专业。

(1)由推荐职业确定相应的专业。不同职业对专业要求不同、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不同。目前国内大学培养的目标多数是以就业为导向。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不能自由转换专业,许多人常常把选专业形容为“一选定终生”。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可见专业之重要性。多数职业对于专业要求比较直接、明显,我们可以从平常对社会的了解中获得。如要当律师,当然你得懂法律,要学习法学专业。又如以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为主的职业有:计算机程序设计师、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师、数据库管理工程师,要求大学专科以上,专业可以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系统维护、数据库管理、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信息工程、计算数学与软件等,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熟练掌握软件开发工具,具有较强的编程动手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以计算机网络开发应用为主的职业有: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分析,要求教育水平具有大学专科以上,专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工程、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系统管理、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外,还需掌握有关网络的专门知识。

如果要从事机械工程师职业,你需要拥有工程制图、工程材料、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或经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计算机应用和机械制造自动化等八个方面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及时了解机械专业国内外新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有从事生产、技术和科研工作的实践经验,能独立解决比较复杂的生产技术问题和承担科研设计工作。要求教育水平在本科以上,在大学就读的相关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技术等。

对于有些职业不仅要有本科学历,还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如证券分析师这种要求较高的职位,专业要求为证券投资、证券与期货、投资与理财、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信用管理等,最好有过银行、信托公司或其他投资公司投资工作的经历,对实体经济投资项目进行过调查研究、考察筛选、论证决策,从而积累起有选择投资项目的丰富实践经验;善于在上市公司公布的众多实体经济投资项目中,利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经验及特别的“感悟”能力,挑选出成功概率大、投资周期短、利润最大化、风险尽量小的项目,从而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关于更多的职业与专业的信息,考生可以参考国家教育部的本、专科专业目录和各学校在招生简章上的详细介绍及相关资料。

(2)由确定专业找到高考志愿填报的大学。在明确想学的专业后,还需要在当年的高考招生计划中确定你想上并且可能上的高校。某一专业可能会有几所,甚至十多所大学同时举办,并在同一地区、同一批次进行招生。这时,需要我们在分析各高校情况后,再作出选择。①了解高校近年就业质量,选择若干就业质量好的学校。按照当前我国高考的录取方法,相同条件下考生分数优先,因此考生需要了解以你目前的分数可能被某些学校录取的前提下,选择该专业就业质量最好的学校作为填报的志愿首选学校。判断学校就业质量的主要指标有学生就业能力、平均就业率、就业后薪资水平、毕业时掌握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满意度等。可查阅各地政府教育部门公布的历年的就业统计数据,社会中间组织调查的高校就业情况,以及各高校跟踪调查的统计数据。在关心高校总的就业情况时,特别要了解你选择的专业在同类院校中就业率的相对排名。需要提醒的是,任何一个调查统计结果总有时效性,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数据,只能把就业率等情况作为参考。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距客观存在,毕业生就业直接受当地的经济状况影响,一般而言,沿海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明显好于西部、内陆省份。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学生,主要到外资、合资、民营等企业工作。②了解各校往年高考录取的分数情况,排出你选择的志愿学校次序。高校每年招生政策、招生计划、考生报考人数、学校在各地的宣传力度、各专业在当年招生中受欢迎的程度等都不一样,考生可参考近几年该校同一专业的录取分数情况,筛选出你的分数可能被录取的若干学校,再结合你对不同地区学校的选择次序,确定你的专业志愿填报顺序。

通过以上过程,考生能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和把握,并据此为高考志愿填报选好专业、找对大学。进大学只是将来从事理想职业的准备和开始,对于一个成绩已经确定的考生,高考志愿填报的成功将直接决定你读什么专业、上什么学校、成为什么人才。为了未来的成才梦想,考生需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胡金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朱卫国.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篇10

对中国千百万家庭而言,6月是考试的季节。曾经,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便可一劳永逸,坐享其成;而如今的考生面临的则是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以及产业升级的大浪潮,“金榜题名”仅是起点,终身教育成为常态。一个以考生为中心,贯穿考前、考中、考后的巨大产业链已经形成,资本正在悄悄介入。

2016年6月6日,高考前一天。以高考报考咨询为主营业务的赢鼎教育(833173.OC)在北京召开会,正式推出教育服务“高考高中”,由职业测评和高考志愿填报业务拓展至教育领域。赢鼎教育董事长王海涛在现场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合伙人”,以类加盟的模式将自己的服务铺向县城。

此前,赢鼎教育的2015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2015年营收1.41亿元,净利润达1.1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了727%和36806%,收入主要来自高考报考咨询―高考报考俱乐部。

高考报志愿市场有多大?

赢鼎教育成立之初主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运营中发现很多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源自盲目地填写高考志愿,由此率先进入高考报考这一细分市场。2015年,公司超过99.9%的收入来源于高考报考产品―高考报考俱乐部(表1),营收和利润双双实现超速增长(表2)。年报给出的原因为高考报考产品历经数年研发趋于完善,以及2014年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公布引发报考服务需求激增。

赢鼎教育官网显示,“高考报考俱乐部”收费为每人2980元,以此计算,2015年大约有4.7万考生使用了赢鼎教育高考报志愿指导服务,以2016年940万考生,以及3000万在校高中生计算,市场仍处于待开发状态,潜力巨大。赢鼎教育采用商模式,2015年公司在全国设有302个商,其中绝大多数为个人,公司主要收入来自于华北等高考大省的商(表3)。这种个人商模式隐含的风险不可小觑。

同时,毋庸置疑,高考志愿的选择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但报考咨询能否成为刚需,市场尚存疑虑。在信息愈渐透明的情况下,考生可以寻求的渠道会越来越多,很可能分流公司的用户。另外,这一市场毫无疑问属于每年一次的低频需求。因此,赢鼎教育急于寻求业务的拓展:“以高考报考为入口,不断开发高考提分、留学咨询、艺考培训等相关业务,积极打造业内领先的大高考服务平台”。

定增融资打造大高考平台

此次赢鼎教育的“高考高中”教育解决方案,囊括线上与线下、硬件与软件,全方位进军高考教育领域(附图)。

赢鼎教育在会上介绍,将在每个地区独家授权一个公司“合伙人”建设线下门店,赢鼎教育为“合伙人”提供建校装修支持、销售培训、辅导老师统一招聘及定期指导、品牌支持以及统一策划的市场活动,由此将服务拓展至全国各个县区。

可以看出,这一布局几乎横扫现有K12教育产业的所有方向,从题库到在线辅导再到线下培训,如此广的布局,从新财富对K12教育企业的跟踪来看,目前尚没有成功的先例,较为成功的案例如猿题库、一起作业网等,均经历了很长的投入期,才赢得一定的用户规模。以赢鼎教育目前不到5万的高考报考用户来看,对这一布局显然起不了流量入口的作用,早期产品打磨到市场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定增成功对公司下一步业务拓展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