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数字化运营模式需要技术革新
无论是对于本地企业,还是那些跨国巨头,数字化运营模式的革新都绝非易事,会对业务的方方面面,包括流程、人员和技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而言,数字化转型需要针对公司架构、消费者互动模式、产品开发流程以及延伸式供应链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而在职能层面,则需要增进研发、市场、销售和门店运营、供应链、财务、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协作。对于那些高端品牌而言,要想拓展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零售渠道,第二步尤显重要。为满足以上条件,成为数字化消费品企业,针对IT系统、流程和服务的改造也必不可少。
如今,大多数消费品企业IT部门的主要职责仍然是信息处理和自动化,其工作重点在于采用后台解决方案来支持企业的日常运营。为实现数字化转型,企业需要在IT组织、应用、技术和基础建设上进行重大调整,开发以客户关系和体验为导向的相关技术。(见图1)
那些具备数字化能力的企业拥有更多接触消费者的渠道,如:传统零售商渠道、电商渠道、以及电子商务直销渠道。这些企业还可以简化购物流程,或是通过消费者互动服务来提升销售机会,抑或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来实现大规模产品定制。对企业而言,这是一条产品共创之路,并将最终引领他们实现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全面创新。关于这一点,从目前消费者通过网站定制各种风格、口味及颜色的产品,便可初见端倪。这是个充满各种可能的时代,而信息技术将指引前进的方向。
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转变技术环境,从单一的追求流程效率和成果,转变为注重与客户、消费者、员工、第三方供应商和其他利益方开展丰富的无缝化互动。此外,企业需要利用新的技术平台,快速灵活地开发并实施全新的、不断改进的能力,支持企业在研发、销售、市场、供应链、客服等诸多部门间的互动交流。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企业对其数据、信息流和预测分析能力进行通盘考量,明晰数字化架构的具体蓝图,并努力为其创造实施条件。
如何开展数字化IT转型之旅?
方法之一是对其IT能力的现状进行评估,分析具体的优缺点,明确如何使他们在全行业成就卓越绩效。
根据埃森哲最近有关卓越绩效IT的研究,高绩效企业主要通过以下4个方面提升IT部门的功能性并强化其创新能力、灵活性和执行力:(一)首先要跳出成本控制的固定思维模式;(二)采用数字化视角;(三)充分认识到IT和业务之间的密切关系;(四)专注于无缝化建设以及个性化消费者联系和体验。
分类行业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高绩效企业排名前三的经营目标都围绕着如何提升消费者体验而展开,但大多数消费品企业的议题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增收节支层面。为消除这一差距,消费品企业需要着眼于客户,通过提高IT效率,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中。就目前而言,那些高绩效企业将55%的IT预算投入到战略业务能力建设上,而这一比例在消费品企业中只占40%。
另一项调查发现,将近一半的高绩效企业具备将分析能力和消费者洞察融入整个流程的能力,而反观消费品企业,在这方面的比例仅为6%。
埃森哲还发现,过半的高绩效企业正通过数字化相关技术(包括社交、移动、分析、云计算,以及虚拟化、安全和数据管理)的早期部署,进行各种尝试并从中总结经验。在这方面,消费品企业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有29%的企业已步入试验阶段。但却只有3%的消费品企业实现了IT环境的集成,能够以各种私人和公共的云计算服务,代替原有的系统架构。
随着企业迈向云计算并拓展移动解决方案,安全议题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超过四分之一的高绩效企业(6倍于消费品企业)正扩展其安全和风险管理的职能覆盖,包括为其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产品创新、以及独特的业务或数字化流程。
综上所述,如何迅速打造面向未来的IT能力和服务,从而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关键就在于应尽早地投入技术技能的开发,抢占先机。值得一提的是,近五分之一的高绩效企业从战略考虑(调整业务目标和指标,并同时利用他们指导企业发展)出发寻找IT合作伙伴,而只有10%的消费品企业会这么做。
卓越绩效IT转型方案
基于行业的不断演变以及目前IT能力的现状,2020年企业的IT部门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埃森哲给出一个为期6年的阶段性方案,通过IT创新、灵活性和执行力来提高IT绩效,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
第一步,就从理解整个技术范围内的主要差异以及IT需要怎样运作开始。埃森哲相信,未来超过50%的技术系统将采用以云技术为基础的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以及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等模式。目前,大多数消费品企业仍在使用传统前台/后台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使用嵌入式软件包,需要在专用的基础设施上运行,且只能通过台式或笔记本电脑进行操作。而在未来数字化世界中,移动终端将成为主要的沟通工具。据行业分析师Ovum所言,“在企业与客户(B2C),企业与供应商(B2B),以及企业与员工的交流中,移动设备正日益成为首选……企业需要为客户提供强大的多屏多渠道体验。”企业需要改进IT开发流程,以确保员工、客户、消费者及业务伙伴都能使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运行企业应用商店的专有应用软件,登陆其内部或外部系统。
此外,流程的整合和管理关系到IT系统如何建立。大多数消费品企业最初的投入都是从信息处理角度出发,旨在提升效率并实现手动操作或有纸化流程的自动化运作。在过去的3到5年里,技术不断进步,企业实现了电子化流程捕捉,并将其更快速地转化为行之有效的业务解决方案,以便支持客户关系和体验的互动。消费品企业需要利用这一趋势,在其IT系统设计流程中嵌入流程整合和管理功能,以便在极短的时间内,打造数字化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在今后的6年里,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应用将深深地烙上社交元素的印记。这包括一系列的内部协作工具、面向顾客和合作伙伴系统、以及面向消费者的工具。事实上,行业分析公司IDC的报告显示,至2016年,60%的财富500强企业将部署社交化的创新管理解决方案;而至2017年,财富500强中拥有活跃客户交流社区的企业,将从现在的30%,增加到80%。如今,众多企业缺乏有效的手段从其员工、消费者、顾客或商业伙伴那里获取信息反馈。因此,通过社交媒体和员工协作,采取更直接、无缝化和丰富的方式与利益方进行互动,从而提升消费者或合作伙伴的满意度,加速产品开发,这对于数字化转型而言,至关重要。
数据决定IT系统的架构。自2005年至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全球年度数据信息产生、复制和使用的总量统计)将从130艾字节增长至40兆字节,增幅超过300倍。未来的技术必须能够使企业从自身和其他海量数据来源中获取信息,通过分析和筛选,得出结论以改善业务流程,并实时制定基于数据的业务发展和互动决策。然而,目前,许多企业通常只是单纯地进行数据采集和存储,不能有效地运用分析对其加以利用,以便获取有益洞察。
数字化实施路线图
随着目标以及技术领域的明晰,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提升IT绩效,确保成功迈向数字化未来。
首先,需要确保配备合适的IT人才,包括招募新的IT人员,以及对现有IT人员的再培训。其次,IT人员的工作重心需要从原有的旧技术维护转向建立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而IT高管则需要重新审视部门的结构和资源,包括确定哪些现有的内部IT能力是支持企业业务战略的关键,哪些能力可以通过可靠的外部引导而迅速获得。理想情况下,外部的联盟伙伴在行业、业务流程与技术方面都能提供有效的支持,提升消费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样重要的是,该联盟伙伴与业内的服务和软硬件供应商都建立了深层的合作关系,包括对新的数字技术供应商的了解,从而帮助消费品企业迅速检查、整合并构建面向未来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至于实施路线图,埃森哲建议消费品企业运用分阶段的方法,稳步推进IT能力转型,最终成为数字化企业。首先,可以着手制定必要的战略和目标发展蓝图,以及企业特定的实施方案;然后在IT运作模式、应用、基础设施以及安全等主要方面逐步实现其价值;最后通过对各个领域的彻底优化,谋求未来的持续性价值体现。具体如图2所示。当然,每个企业情况不一,在实施过程中,须根据其各自基础的不同对方案加以必要的修正。
在第一阶段,企业的IT高管们需要同时处理多方面的事务:包括制定数字化愿景和战略;更新IT实施蓝图的相关文件;就如何改进应用制定实施计划;调整IT运作模式以便充分利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恰当的时候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以及制定业务或IT资源战略。
通过这些步骤,企业的 IT高管们可以明确,如何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探索并创建基于云技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同时确保集成环境下的安全性。第二和第三阶段将持续这一演进。根据定制的实施路线图,到2020年,企业将运用先进的IT能力来支持大量的数字化功能和流程需求;而那些迟疑不决的企业,将会丧失应变能力、市场份额乃至竞争优势。
在数字化的未来,IT解决方案将围绕“既服务”的模式以及移动化来设计、建立并维护,以流程整合为方案核心;利用社交媒体更深入了解业务全生命周期以改善客服服务,帮助员工成长;并在每个步骤中运用数据进行分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实现数字化转型,企业需要打造新的IT战略、架构、运作模式和功能。借助这些大胆措施,帮助企业显著改善与消费者的互动,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利润,并最终实现卓越绩效。
recommended
评估企业的IT能力
埃森哲有一个卓越绩效IT调查。该调查始于2005年,至今已有遍布45个国家的共1700多名首席信息官深度参与其中。通过参加该调查,企业的IT高管可以评估所在企业的IT创新能力、灵活性和执行能力,并与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或是行业外的高绩效企业进行比较。该项目的在线调查分为8个部分,完成每一部分大约需时10到15分钟。系统会根据在线调查生成一份完整的评估报告,将企业的IT能力作为卓越绩效的一项指标进行系统衡量。
篇2
深入调研 科学规划
2012年,河南财专先后入选河南省教育部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校成立领导小组,整合相关资源,对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了扎实准备。经过将近一年的精心调研,起草了《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草案)》,邀请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高校教育信息化专家进行论证,形成《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2013-2015年)》。
2013年,河南财专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载体,以学校提升办学层次为契机,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导,在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下,以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建设为重点,强化学校财经教育特色优势,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建立学校统一信息系统,建成一个总体上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的高速、开放、可靠、智能的校园数字化平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数字化服务,为学校教育向信息化转型和提高办学层次提供坚实的数字化支撑平台。
加大“硬件”投入
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物质保证。河南财专抓住新校区建设有利时机,率先完成了教学实验楼、办公楼的校园网高标准建设。2013年以来,在校园网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校园网二期工程,实现了学生宿舍楼、后勤服务楼、校医院、学术交流中心等新建楼宇的校园网全覆盖,使全校校园网覆盖率达100%。学校先后投入专项资金,更新换代服务器、信息存储等设备,增加设备数量,扩大存储空间,大幅提升了网络数据中心的网络存储能力。在校园网原有两个网络出口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网络出口,总带宽达到2.5Gbps,校园网速在全省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网速的大幅度提升是全校师生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最为直观的感受,大大提高了师生们的办公和学习效率。
学校同时加大公共教学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建设力度,新建6个公共教学机房、52间多媒体教室、225个标准化考场,改造49个电子白板教室,使公共教学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分别达到20个和201间,实现了全部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的预期目标,改善了学校的教学信息化条件。
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扩建,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更为方便、快速、高效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网络信息交流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河南财专多媒体教学课程达到100%,所有的课程都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加强“软件”建设
学校通过周密论证,制定了统一信息标准,为全校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建设了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和共享数据中心平台,为业务系统信息展示、身份管理和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学校建设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迎新系统、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即时通讯系统等应用系统,集成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图书管理、车辆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电子邮件系统等业务系统,使师生们通过一个账号、一个密码就可以登录以上诸多系统,实现了教务、学生、人事、网络等管理服务的一体化,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
2014年9月,在新生报到中首次启用了数字迎新系统。以往的新生报到需要提前打印出学生信息,报到时再人工查找比对核实,费时费力。运用该系统后,工作人员在电脑上快速调取新生入学信息,缩短了学生等候时间,实现了20秒的数字化快速迎新,保障了新生入学报到的高效有序。
2015年3月,河南财专的师生们拿到了全新的印有自己照片及个人信息的校园一卡通。这小小的一张卡片看似和以前的餐卡并无区别,却集财务、后勤管理、图书馆使用等功能于一身,省却了携带餐卡、图书借阅卡、学生证、工作证等等的不便。
搭建网络学习空间平台
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门的《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提出“加快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和应用”,倡导教师和学生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
2014年6月,学校入选河南省教育部门“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试点学校。学校成立网络学习空间建设领导小组,建设专题网站,搭建Sakai网络学习空间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强大的“教”与“学”的网络虚拟环境,倡导教师建立运用信息化教育平台。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平台,老师们把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教案、习题、作业等教学资料上传到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独有的账号密码登录平台,下载课程学习资料,与老师实时交流,与同学讨论学习内容、上交作业。网络学习空间平台的建设,使教学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交流互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更新了教师教学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去。
学校大力推广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制定了考核评比办法,对教师建设使用且考核合格的网络学习空间课程给予资助,对于评比优秀的网络学习空间课程给予奖励,将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相关要求纳入教师职称晋升标准,激发师生们建设使用网络学习空间的积极性。2015年6月,学校开展网络学习空间课程评比,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后台的统计考核和评审专家的现场打分,确定了成本会计、计算机网络、金融企业会计等15门课程为网络学习空间优秀课程。
篇3
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档案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全面领会精神实质,认真组织学讲话精神,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认清档案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地位、责任和要求,牢牢把握方向、大胆探索实践,推动档案工作内容、方法、制度改革创新,落实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各项目标和任务。概括地说,要肩负起三大使命:一是全面忠实记录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二是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档案服务,三是档案部门自身改革。就__档案工作实际来讲,着重要从提高三大能力上下功夫。
1、提高档案事业治理能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档案事业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组成部分,历来被作为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手段之一。实现档案事业从管理向治理转型,就是要使档案事业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逐步达到档案事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从制度、规范入手,纠正工作的随意性,努力依法行事。要严格实施国家关于档案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加强依法监管,努力在档案工作领域体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2、提高档案资源整合能力。深化改革的重点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档案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既是物质资源也是精神资源。三中全会对于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联系档案工作实际,既要研究市场在档案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要研究档案行政部门如何发挥作用,更加全面、科学地建立档案资源体系。要依法收集、保管、利用国家档案资源,依法规范社会组织、企业的档案资源,依法监管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个人档案资源。
3、提高档案综合服务能力。档案服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档案工作最成功的转型,各级档案馆除了向社会提供开放档案查阅利用,还成为公民获取政府公开信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场所,档案服务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新的形势对档案综合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重新审视档案的服务领域、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提高档案综合服务能力,从深度看,要把六个“紧紧围绕”作为服务的主要内容;从广度看,要继续拓展开放档案、政府公开信息、民生信息查阅的渠道和载体;从力度看,要寓依法监管于服务之中,为农村、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提供档案工作指导。
1、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发挥档案资源优势,主动提供档案服务。围绕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决定,推动档案工作自身改革。围绕“双驱动四治理”、“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大决策部署提供档案服务。以纪念__开放30周年为主题,搞好档案史料展。以核心价值建设为主题,主动融入地方文化挖掘,与相关部门合作,拍摄《__》百集电视片。以__重修落成为契机,整理出版__史料,组织__史料展。
2、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档案服务窗口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档案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对保留的要将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网上和行政许可办公场所公示。强化档案馆社会教育功能,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夏令营等活动,深入推进国家级、省级中小学生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创新载体,努力提供档案和党政现行文件、政府公开信息的查阅利用。针对社会需求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机制
,巩固“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工作成果,完善机制,拓展范围,提高质量。加强档案服务利用窗口建设,优化建设查阅场所,开展电子档案查阅服务。深化“巾帼文明岗”、“工人先锋号”等创建成果。
1、加强资源建设。根据全省档案资源建设整体规划,制定实施我市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方案。继续抓好国家档案局8号令、9号令、10号令贯彻实施工作,结合《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第一、二批),加强专业档案收集归档和进馆档案依法接收工作。市属国有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编制审核工作在2015年前全面完成。市档案馆做好第一、二批市直进馆单位档案接收和第三批验收工作。进一步加大档案征集工作力度,完善社会档案征集网络,健全档案征集工作保障机制。积极推进“三重一特”档案资源征集,继续实施境外__档案资料抢救计划。着力提高以各级综合档案馆为主体的国家档案资源总量、质量,优化馆藏、室藏档案资源结构。
2、强化档案馆业务基础。要以国家和省级关于国家综合档案馆业务建设规范为引领,逐项对照检查,查漏补缺,建立正常、长效管理运行机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档案馆开展国家级、省级档案馆测评工作,提高档案馆整体水平,慈溪争取通过国一级测评,镇海争取通过国二级测评。要抓紧市档案馆改造项目实施,争取在“十二”末达到地方国家综合档案馆功能标准。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未达到标准的,要严格按照“__”规划的要求督促落实。
1、加快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进程。贯彻落实全国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精神,摸清家底,制定计划,用3-5年时间,完成全市综合档案馆馆藏存量档案数字化和市县机关档案室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利用。实施档案与数字化成果同步进馆制度,按照《__市纸质档案数字化规则》要求,规范进馆单位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从今年起,对县(市)区综合档案馆及市直单位档案室的档案数字化情况进行通报。
2、深化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全面落实《浙江省档案登记备份管理办法》,依法开展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市、县两级完成70%以上进馆单位室藏重要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转换和备份工作。根据省局规定的备份职责和要求,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做好国家专业档案和重点建设项目登记备份工作,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登记率达100%。推进档案登记备份规范化建设,加强与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的衔接,50%以上的县(市)区创建规范化档案登记备份中心。完善档案灾害应急机制,在市档案馆建立区域恢复测试服务平台,开展数据灾备应急演练。
3、规范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按照《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和《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的要求,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不断完善档案目录数据库和专题档案数据库。开展本市“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共享平台建设,为全国开放档案共享平台提供服务。按照《数字档案馆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完善市、县两级数字档案馆建设,用3-5年时间,全市100%数字档案馆通过规范化认定。市直单位要着眼“馆室一体”、“文档一体”的要求,开发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架构合理、功能齐全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在5年内全部完成数字档案室建设。继续开展示范和规范化数字档案室创建工作。
4、开展电子档案移交和接收工作。认真贯彻《电子档案移交和接收办法》,明确电子文件归档、登记备份及接收进馆要求,试点推进电子档案移交和接收工作。注重登记备份工作与电子档案移交和接收工作的衔接。在市档案馆建立“档案图片库”和“电子档案在线接收和长期保存管理”平台。
5、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与相关部门合作,推进数字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有条件的要开展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估。要严格政府公开信息和开放档案的审查,凡和内容敏感的都不能公开、开放,更不能上网。各档案馆(室)要组织力量对已上网的政府公开信息和开放档案进行重新复核审查。要切实做好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安全保密工作。做好有密级档案或信息敏感档案的挑选和鉴定、解降密工作,无需继续保密的在解密后方可委托外包,仍需继续保密的不得外包,仍属绝密的档案一律不搞数字化。要采取各种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和监控、防范,严禁外包公司留存、外泄数字化档案信息。深入实施完善综合档案馆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制度,有条件的档案馆试点开展重要数字档案异质备份工作。
1、提高市直机关档案规范化水平。加强对各类临时性机构、工作职责调整及新组建机构的监督指导。开展市级机关规范化综合档案室认定工作,列入市政府考核单位在2年内全部达到规范化综合档案室。抓好机关协作组工作,充分发挥协作组的作用。继续推进机关数字档案室和虚拟档案室建设。
2、规范国有企业和重点工程档案工作。按照国家局10号令的要求规范市属国有企业档案管理。组建企业档案工作协作组,以示范带动企业工作的开展。分期分批抓好市属国有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审核。加强对金融、文化及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指导。开展企业数字档案室建设。加强重点工程档案工作培训。规范重点工程档案验收程序,更加注重项目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巩固提高民生档案工作。养老、医保、工商、国土、地税、卫生等系统,要巩固档案工作管理成果,不断探索创新。就业、住房公积金系统,要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档案管理能力及数字化建设。促进民政、环保、安监等系统业务档案及业务数据的规范化管理。
4、探索档案监管新机制。
开发区档案工作要因地制宜,区别不同情况,加强监管指导。对于业务基础较好的,要把规范化档案室认定工作延伸至其下属各部门,并鼓励其上等级。对于业务基础较差的,要加大指导培训力度。鼓励支持建设行业特色档案馆、乡镇档案馆和民间私人档案馆。推进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的档案工作,拓展工作领域和内容。
1、完善法规体系。制定出台《__市开发区档案管理办法》、《__市国家综合档案馆重要档案数据容灾备份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2、加大执法力度。认真做好迎接国家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的相关准备工作。贯彻落实《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开展民生领域的档案执法检查。组织开展档案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督查。
3、做好考核、规划工作。做好“平安浙江”档案安全考核工作,继续贯彻落实“__”规划各项任务,抓好“__”中期执行检查情况的整改落实,启动“__”规划前期研究。
1、全面实施__记忆工程。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完善__市著名人物名录,推进名人建档工作。积极融入文化礼堂建设,完善“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和“企业记忆之窗”示范点建设。推进地方特色档案文化建设。
2、推进档案文化精品和阵地建设。加强档案文化精品建设,编撰出版《记忆__》系列、《__史料选辑》。积极开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浙江省档案文献遗产”申报。配合做好《浙江通志档案卷》编撰工作。
篇4
距离2010年度内地CTP增量迈上“千数级”、保有量创下3500台左右的历史新高时间并不算太长,2011年,内地CTP增量再次改写纪录。据《印刷技术》杂志“2011CTP在中国”粗略统计,在2010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的调查范围内,内地CTP增量约在2000~2100台,与2010年同期的850~1000台相比,增幅达到110%~135%,使得内地CTP装机总量攀上5500台左右的高峰,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超过50%。
导火索
一位CTP设备供应商代表在微博中透露,“2011年底,CTP装得热火朝天”。在调查截取时间之外,CTP装机量仍延续着快速前进的脚步。
CTP缘何这么“红”?
2011年4月底5月初,白银价格从2009年的每盎司25美元大幅跃升至每盎司40美元,胶片价格飙升,成为“引爆”2011年CTP火热局面的导火索。
“胶片现在涨到49元/平方米了,国产的也要47块多了”,“广东东莞,我这里输出三色7元一页”, “北京现在单色8元,不过活儿明显少了许多”……也正是这个时候,来自不同地区的输出中心经营者纷纷在论坛里晒起了价格,交流心得。
“胶片价格四五十块,传统版这个时候也要二十七八块,可有的CTP版只卖30多块”,业内一位资深CTP专家分析,由此产生的“成本差”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已不是小数目。再考虑原材料、用地、人力等成本年内“涨声”一片等情况,都足以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狠下心掏出钱买台CTP。
如果说10年前甚至5年前,大部分企业购进CTP还似“锦上添花”,那么现在它更像是一件“必需品”,甚至是暂时救命的“稻草”。出于市场“倒逼”也好,源于主动升级也罢,CTP在印刷企业、印刷行业的普及慢慢成为理所当然。
除此之外,CTP设备价格有所下调、CTP应用渐入佳境,也都给企业减轻了不少顾虑。
一家著名国际品牌CTP供应商表示,“2011年上半年设备价格下调幅度相对较大,下半年价格基本稳定”;一家较为老牌的国产CTP供应商也认为,“由于国产CTP经过几年的历练成熟度有所提高,CTP平均价格下降,但中高端品牌价格下调相对有限,最多也就5~1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随着CTP应用环境的慢慢成熟,CTP供应商们在“爆炸”的市场中也不断增强硬件、软件、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将印刷企业“扶上马、送一程”。除此之外,一位业内观察者还表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企业中已经涌现出一批CTP方面的技术骨干和技术人员,他们的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在新购设备时对于熟练技术人员的需求”。
巅峰来临?
深入分析2011年的CTP市场,输出中心这一市场热点值得关注。“2011年CTP增量中很大一部分来自输出中心,比例占到40%以上”。据业内CTP专家分析,“2011年国产CTP供应商有65%~70%的业务来自输出中心,而这一比例在其他中高端品牌中大概是10%~15%。”
输出中心是市场细化分工的表现,“有的企业买一台CTP可能都‘喂不饱’,输出中心创造了覆盖多家印刷厂的服务模式”,而及时的数字化转型也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空间。
2011年胶片价格的飙涨迫使输出中心加快了转型步伐,从CTF到CTP,这一群体的数字变身在这一年呈现巅峰状态。“应该说输出中心这个市场2011年基本上已经转得七七八八了”,“2011年CTP在这一领域里面已经趋于饱和”……多家CTP供应商代表不约而同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要么转行不干另谋出路,要么转型拥抱数字化,到2011年,输出中心似乎已迎来生死抉择的最后期限。
由此,另外一个“巅峰”已经或者正在降临。
“2011年是国内CTP市场增长的高峰,未来再想突破这个高度很困难。”这是一种声音。
持有此类观点的业内人士大多认为,2011年的热潮过后,输出中心的需求量将明显减少,购买力度下降,市场回归到以单一企业为购买主体,“是否会出现新的消费热点,还不一定,这取决于印刷企业未来一年经营的整体水平。”
除此之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印刷企业成为引进CTP的“主力军”,“经营前景和资金流两大问题将日渐凸显,成为影响其购买决策以及实际应用的关键因素”。还有CTP供应商代表认为,成功转型的输出中心、CTP租赁等模式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它们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中小企业的购买需求,让这部分企业购买主体认为单独购进CTP没有太大必要”。如此种种因素都影响着未来CTP市场的增长。
加之业内对2012年宏观经济预期普遍不乐观,观察人士分析,2012年CTP市场增长将“维稳或略有下降”。
当然,也有观察人士坚持,“2011年国内CTP保有量近市场容量一半,2012年才会迎来国内CTP的‘最高峰’,然后趋于平稳发展,以10%左右的比例‘以旧换新’。”
不论如何,更加“理性”地看待国内CTP市场是CTP供需双方未来应有的态度。
再从地域上来看,据CTP供应商代表分析,“北方市场增速较快;华东区CTP增速下滑,无法再达到前两年的翻番增长,未来一年需求会趋于平稳;西南地区增长可观……”国内阶梯式经济发展也将影响未来CTP市场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CTP市场较为成熟的华南区2011年进入更新换代高峰期。一家国际CTP品牌供应商欣喜地看到,“2011年华南区销量出乎意料,增长较2010年翻了一番,超出平均增长水平”。这意味着,5~10年前的老CTP用户几乎都到了更新换代的阶段。“还有华南的中小企业也加入了购买CTP的阵营”。总而言之,华南CTP市场似乎重新成为了焦点。
从设备到版材
如果留意国务院税则委员会的《2011年关税实施方案》,就会发现在这一年,相关CTP设备及版材的进口关税双双提升―CTP设备进口取消自2006年开始执行的零关税优惠,从2011年开始执行3%的暂定税率;CTP版最惠国税率由2.9元/平方米提升至8.1元/平方米,但执行暂定税率4.7元/平方米。
这虽然是限制进口的信号,但市场其实还是走在了政策前面。
国产CTP经过几年的发展慢慢成熟,而且从2010年开始,国际国内CTP厂商之间就已开启划时代的“合纵连横”,将“几分天下”的市场格局基本定型,竞争焦点随之转移。
CTP装机量的火爆增长促使CTP版材成为市场的新“宠儿”,一家版材生产商代表透露,“2011年国内CTP版材生产商从2010年的30余家增至50余家,其中大部分是在原有PS版生产的基础上新增加了CTP版材生产线。”
国际CTP版材生产商相继实现本土化生产;较早推进CTP版材的国内生产商正在追加生产线;新晋力量在2011年小试牛刀;还有国内投资者认为“CTP版材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导向,是国家鼓励类项目,前景广阔”,跃跃欲试……一场新的正在加剧的竞争,开始了。
“虽然铝价一直居高不下,但CTP版材价格还是持续下降”,一家国内版材供应商代表无奈表示,“2011年国产CTP版材的平均价格已经从2010年的40元/平方米左右跌至30多元/平方米”。
“早些年国内的版材生产商定位比较明确,比如专攻特定的区域,或者做CTcP,但感觉现在的市场进入者很盲目”。一家知名CTP设备及版材供应商分析道。“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如今大家只能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市场总要进行洗牌的。”
采访中,一家新购入某国际知名品牌CTP设备的印刷企业被问及“选择CTP版材标准”时,很自然地表示,“哪个便宜用哪个”。这种心态的普遍存在可忙坏了CTP设备供应商,连连申诉,“版材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问题频出,不仅影响印刷企业运营,也让供应商的服务难度越来越大”。
篇5
摘要:网络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网络文化资源的整合能力与传播能力,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将有助于提升网络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传播效率,实现网络文化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近年来,四川省推动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效,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态势良好,网络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网络文化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但也存在着体制机制落后、投入不足、网络文化资源分散、品牌知名度缺乏等问题。因此,四川省在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应加快制定大数据战略及行动计划,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搭建网络平台,促进合作交流,并通过整合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从而加速推进四川网络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114,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7)01-0122-06
一、引言
在全球化时代和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家和区域新的文化和经济增长点。作为资源型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网络文化资源的整合能力与传播能力,因此推动网络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传播就成为了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这为新形势下推动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先后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四川省文化厅关于推动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倍增发展的指导意见》《四川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推动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的措施,但是发展却依然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已经蔓延、渗透到各行业领域,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将大数据纳入国家核心战略。如何正确认识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利用大数据进一步推动四川网络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传播,是当前发展壮大网络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在分析四川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现状的基础上,以大数据为全新视角,探索有效解决当前问题、进一步推动四川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的策略和路径,将有利于促进四川网络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能为网络文化资源的研究注入新血液。
二、大数据对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数字信息的高速持续增长,涌现了一波以大数据(Big Data)为代表的数据技术革命热浪。大数据的特点可概括为volume(海量)、variety(多样)、veracity(精确)、velocity(时效)。掌握大数据核心技术,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改善决策,将能更有效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大大提升市场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大数据给全社带来了崭新的理念,未来将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资源,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以及塑造全新社会经济形态的强大力量。
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电子虚拟空间为存在形式的信息资源文化。网络文化资源包括网络文化内容资源(自然科学资源、人文社会科学资源、工程技术资源)和网络文化技术资源(计算机技术资源、数字技术资源、通信技术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网络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传播,这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也是一种文化创新,将带来新的网络文化技术资源和内容资源、新的网络文化资源创造方式和传播方式,也将有助于实现网络文化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大数据给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带来的机遇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数据技术能推动网络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近年来数字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趋势,数据占用的存储空间也越来越大“信息过载”使得网络文化资源的整合管理难度也越来越高。借助大数据技术工具,可将网络文化资源按照一定规律或规则高效地进行分类、融合、重组,优化资源的配置、管理和利用,从而带来资源价值的增值。二是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提升网络文化资源传播效率。大数据技术可用于分析、预测消费者需求,从而改进、创新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网络文化资源传播的品质;经大数据快速、精准分析消费承受点和测算盈亏平衡点,采用组合定价策略,可有效降低风险,解决网络文化传播中的定价问题;此外,利用大数据,还可以挖掘用户情感体验数据,分析和预测网络文化市场的时尚和审美发展趋势,改进网络文化资源传播策略。
大数据给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消费者的隐私安全问题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大数据技术及配套工具在挖掘、分析网络文化消费者(包括企业和个人)信息时,有可能会侵犯商业机密、个人隐私,造成用户隐私安全隐患。网络隐私立法不完善、网络监管不到位、消费者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网站及大数据工具自身存在安全漏洞等,都是导致网络隐私安全问题的因素,网络隐私安全隐患已成为所有应用大数据的行业或产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另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大数据可能会导致文化创新能力减弱。过于依赖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来改进、开发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会引起思维方式的固化,阻碍企业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导致企业文化的退步。而且,我国大数据分析流水线中的技术难题尚待解决,大数据人才匮乏,这些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主动迎接大数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解决好上述挑战,才能更好地让大数据发挥潜在威力,帮助网络文化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四川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的现状分析
(一)四川网络文化资源的概况
四川省拥有45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华古蜀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十大历史名省之一。千百年来,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积淀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资源,将这些文化资源转为数字化而放置于网络中,就形成了四川网络文化内容资源(见表1)。同时,四川具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城域宽带IP光纤网、4G移动通信等技术资源,四川本土的网络文化内容资源与网络文化技术资源共同构筑了四川网络文化资源。
(二)四川整合传播网络文化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的情况
1.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态势良好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5年四川省网民数量已达3260万人,占全国网民总数的4.7%;互联网普及率达40.0%,在中国西部地区名列前茅。而且移动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2015年四川省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达5477万户,较2011年增加2145万户,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4%。四川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态势为网络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消费基础。
2.网络文化产业不断壮大
(1)网络媒体。四川新闻网于1999年开通运营后,整合了四川省内上百家媒体的内容资源,开创了媒体集中上网模式的先河。2001年,四川新闻网通过整合中国西部地区10家新闻网站及100多家报纸的内容资源,开通了日均点击数超过100万的中国西部网。2004年,四川新闻网进一步整合四川各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开通了视频频道,以提高四川旅游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川在线于2000年正式开播,整合了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旗下14家报刊的新闻资源,通过省内20个地市州频道、数百个栏目大力宣传四川,塑造专业权威的品牌形象。同时,四川在线整合了电信网络技术资源,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网站建设服务。
2010年,成都全搜索整合成都本地各类消费信息资源,扩展网站业务范围,创建独有的网络血拼和网络团购板块,倾力打造一流的地方网络消费门户网站。2014年,成都全搜索再度整合和利用成都本地数百家企业资源,打造承载多元化业务的网络平台。
(2)手机媒体。2005年,由华西都市报和四川移动联合打造的中国西部地区第一份手机报――华西手机报问世。该手机报整合、再利用了华西都市报的新闻资源和四川移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资源,推出了短信、彩信、WAP三种版本的手机信息服务,并提供了彩信超链接、碎片化阅读等特色服务,该手机报各版本的用户量均达到百万级。
2009年,四川新闻网携手四川移动,推出了四川手机报。四川手机报整合了四川新闻网中四川各地市的媒介资源,并与电信、移动和联通强强合作,塑造了全媒体融合创新鲜活样本。四川手机报的用户量现已突破1800万,发行量位居全国第一。
(3)网络出版。2008年,四川文轩与上百家出版机构合作打造了电子商务平台“文轩网”和数字图书馆“九月网”,随后又开通了支持多种手机操作系统的移动图书馆。为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四川文轩于2012年4月在成都开设全国首家数字出版实体店,塑造数字出版先锋形象,促进了数字阅读、数字出版和数字快印三大业务板块的融合发展。四川文轩的数字出版业务开辟了广阔的市场,2015年度互联网销售规模快速增长,同比大增72.1%。
(4)网络电视。为推进广播有线电视网络资源的整合与传播,2010年四川省对全省118家国有广电网络机进行了资产重组,成立了四川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一张网”格局。四川广电已与四川电信、四川联通、星空卫视等机构合作,创建了4个网络电视平台;IPTV播放平台、星空电视购物平台、星空移动电视平台和四川手机电视平台。
(5)网络游戏和数字音乐。近年来,四川省充分利用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和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的资源优势,不断加大对本土动漫游戏产业和数字音乐产业的孵化和培育力度,初步实现了创研产销一体化的格局。金山数字娱乐、成都梦工厂先后登入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排行榜;精锐动画、恒风动漫、风之翼、精英设计等企业已进军央视频道和西欧主流电商平台;数字天空、尼比鲁、天象互动、品果科技的企业的移动数字游戏和应用,在全球APP分类榜单中位居前列;坐落于成都东郊记忆的中国移动音乐基地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数字音乐销售与平台以及全球最大的无线音乐发行基地。
3.网络文化产业园区初步形成
四川牢牢抓住科技文化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机遇,已经初步建立一批功能完善、服务优良、产业配套的网络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园区,强化了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的能力。其中,成都天府软件园、“红星路35号”、成都东区数字音乐产业园是最具代表的特色产业园区;
(1)成都天府软件园是全国十大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园区,它聚集了25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包括25家世界500强企业,建成了大规模动漫游戏和移动游戏产业集群。
(2)“红星路35号”是我国西部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聚集了全球创意资源,发展工业设计产业、数字娱乐产业、设计广告产业三大主力产业集群。
(3)成都东区数字音乐产业园是国内唯一的音乐体验主题公园,构建了以数字新媒体技术为主导、数字音乐和网络音乐为产业核心的复合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三)四川网络文化资源整合与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形成有效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
四川仍然未能厘清网络文化事业与网络文化产业之间的管理界限。从省级到地方,各级宣传部、广播新闻部、文化部、信息部等管理部门对网络文化相关企业及其资源的管理都偏向于直接管理的模式,未能让市场在网络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多头管理和条块分割依然存在,导致了管理部门之间职权不明、协调沟通困难、难以统一制定、落实网络文化资源管理办法等问题;有效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尚未形成,网络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空间还比较大。
篇6
关键词:大数据;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引言:大数据时代,能否从海量信息中获取关键或相关信息,进而获得客户,成为企业盈利的重要环节。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是管理会计的职能之一。传统管理会计重视财务信息的分析和应用,忽略了海量非结构化的业务数据,与业务脱节严重,管理会计报告质量不高。2016年,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提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推动基层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有机融合,推动会计工作从传统核算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并“密切关注大数据、“互联网+”发展对会计工作的影响”。这表明管理会计信息化已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管理会计信息化成为企业的基本要求,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势在必行。如何构建大数据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并应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大数据对管理会计的要求
1.大数据和大数据技术
自媒体和多渠道电商平台的兴起,产生了海量大数据。大数据是指与目标群体相关的存储类型多样化的海量数据,具有短时间体量巨大、类型多样化、价值密度低、时效性高等特征。大数据分为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两种。结构化数据是指能够以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呈现的数据,通常指以文字、数字和表格形式存储的财务数据、人事数据、供应商和客户数据等,这些数据便于使用者运用传统技术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非结构化数据是指不能以一定的结构呈现,以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样化存储形式存在的数据,这些数据难以使用传统技术方法提取有效信息,且产生时效短,数量巨大,因此,需要大数据技术及时对数据进行挖掘、清洗和分析,才能提取经营决策有效信息。
大数据技术包括大数据信息平台构建、数据挖掘和清洗、数据分析和处理等技术。大数据挖掘是对数据的全覆盖式搜索,通过关键词的精准和模糊搜索,全面搜索含关键词的字段、图片、动画、网页、音频、视频等数据,按一定规则对数据进行描述、分类,归入数据仓库。数据清洗是依据一定规则对分类数据提取关键信息,清洗无用数据和信息,归集至相应的数据库。数据分析和处理是指运用聚类分析、回归分析、决策树分析等大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数据的变化趋势,为经营决策提供数据佐证。
2.大数据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关系
大数据的发展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了共享云平台,提高了会计信息化处理效率,降低了会计信息化成本。应用大数据技术数据,能够做好市场预测帮助企业抓住先机,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提升了管理会计分析预测的精准度和效率。同时,大数据对管理会计提出了大数据思维、分析能力、工具应用能力等更高的要求。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助力管理会计实现增值目标的应用工具,其构建的原则和框架,不仅应基于项目单位的建设需求,还应符合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基于大数据技术进行搭建,对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全面搜索,归集到基础数据库中,采用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挖掘和清洗、分析处理形成可视化数据库,提供专业化、可视化的数据处理报告、专项报告、项目决策报告。
二、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构建原则和框架
1.构建原则
(1)安全性原则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多部门协同建设和使用的数据系统,应从用户级别和使用权限、信息搜集和处理、跨库数据提取等方面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首先,建设单位应依据管理层级和权限设置用户级别和权限,确保在用户登陆和使用范围的安全性;应设置信息的重要性等级标准,便于数据读取部门能够依据数据等级标准判断数据来源的重要性。其次,管理会计为了做出战略决策、财务决策、项目决策,需要从内外部搜索、接收大量数据。信息搜索过程面临较大风险,应建立高标准的防御措施,抵抗病毒和黑客的入侵。最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内部跨库数据的访问和提取环节,是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应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跨库访问和提取的速度。
(2)开放性原则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按照开放性原则,建立开源云平台,架设开放性结构,满足大数据处理的需求。未来的税务征管系统、银行系统、工商系统等平台都将实现数据开放查询。架设开放性结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满足外部环境和信息复杂多变的管理需求,多端口设计可以为企业后续扩容提供便利。
(3)统一性原则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包括人力资源系统、财务信息系统、供应链系统、销售信息系统等多个数据库。各个数据库相互独立,具有不同的数据代码和标准。要建设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需要整合各独立数据库的序号、代码、标准和转换规则,按照统一性的原则,实施整体统一代碼规则。只有依据统一性原则建设,各独立数据库才能实现跨库搜索和查询,形成统一的数据库资产,才能为实现管理会计目标提供数据支持。
2.构建框架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由多个数据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依据系统论的理论,多个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自组织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等共同特征。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可按照基础设施层、基础数据层、分析应用层和综合报告层进行构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构建框架见下图。
(1)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系统的平台,是数据存储的媒介,由互联网、服务器、云服务器、计算机软硬件等组成。企业应根据战略发展的需要和实际财务状况,系统化设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明确项目建设预算,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基础设施层的构建不仅要满足现有的系统管理需求,还应保留足够的可拓展空间,便于未来的开放性结构扩容。
(2)基础数据层
基础数据层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层,分为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其中,结构性数据由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研发部门等分别在相应系统端口输入源数据;非结构性数据则由系统采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从外部获取,包括从政府网站、工商、税务、银行、电商平台、论坛等多渠道获得实时数据。基础数据层存储各种类型的源数据,为分析应用提供数据依据。
(3)分析应用层
分析应用层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预算管理、战略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投融资管理、风险管理、绩效管理等管理会计工作任务;第二部分是大数据技术工具和管理会计工具。分析应用层的职能是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管理会计工具,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完成管理会计工作任务。系统运用大数据挖掘、清洗技术,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网站信息进行描述、归类,挖掘有效信息;并通过聚类分析、决策树分析、回归分析等技术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为管理会计的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投融资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绩效管理等职能管理提供清洗后有效信息。管理会计应对结构化和转化后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综合处理,才能做出精准的决策。
(4)综合报告层
综合报告层是管理会计经过分析处理后提供的可视化报告,包括预算报告、战略报告、经营管理报告和绩效报告等。综合报告层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其机密程度、访问权限和修改权限应为最高级。综合报告可以不设置固定汇报格式,依据管理层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管理报告。
三、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在阿米巴经营理念下,每个业务部门都是一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各独立核算主体按业务类别划分项目制进行运营。每个业务部门或每个项目配备一名业务伙伴(以下简称BP)。企业设置BP岗位,是对业务的支持。BP是将财务职能提升到业务前端,与业务同步,为业务提供预算编制和调整、风险识别和防控、资金结算与费用控制、财务分析和评价等管理会计服务和支持。BP的职能,一是辅助业务部门跟进全流程,为业务提供专业的财务建议和服务,二是为管理会计提供全过程链的分析数据。BP岗位能力,除了具备管理会计能力和信息系统使用能力,还需要掌握宏观经济基础、行业生命周期、产业链、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策略、采购模式、生产工艺流程、营销模式等信息。本文以项目管理中BP的工作流程来介绍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中,BP的工作主要分为事前预测和服务、事中控制和支持、事后评价和反馈三部分。BP进入项目组,需要掌握项目实施区域环境和风险评估、项目业务流程、主要竞争对手、项目预算等情况,才能为项目提供全流程专业预测和支持。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BP快速掌握项目情况的优质工具。项目阶段BP和业务的工作成果表如下。
1.事前預测和服务
事前,BP的职责是对项目区域宏观环境、法律规章、行业生命周期、项目竞争程度进行风险评估,完成项目预算计划。BP可以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搜集项目实施区域最新的政策文件、税收优惠条件、项目实施最新规定、同类项目案例文书等资料,录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层;通过对比分析,生成该区域项目实施的外部环境可视化报告;结合企业过去存储的同类或相同区域的区域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生成本项目的可视化风险评估报告。风险评估报告应包括项目流程图和风险识别点标识,有利于项目业务执行的风险防控。BP编制项目预算,应在公司年度总预算内控制项目预算额度。BP编制项目预算计划,应依据项目执行方案,按照时间序列和项目进度,填制预算资金支付计划表,并按预算调整因素确定预算调整金额幅度。经项目负责人调整和确定后,确定项目预算计划。
2.事中控制和支持
事中,BP的职责是对项目执行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提供财务支持和服务。BP的风险识别和控制主要体现在对项目合同的成果交付和支付等条款议定,以及财务结算风险控制。项目按产品和服务类型可分为常规项目和新增项目。对于常规项目,BP可以通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获得以往期间同类项目的风险评估报告和项目风险控制表,可对同产品项目的风险点识别和控制有清晰认知。对于新增项目的风险识别,BP可以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搜索项目风险评估因素,并通过与项目负责人的沟通,明确项目风险识别和控制环节,提升项目风险防控水平。BP对项目的财务支持主要体现在对结算票据的核算处理环节。BP将票据扫描录入后,系统调用合同库数据,自动比对开票人、票据金额、产品名称、发票号码、发票专用章等信息要素。通过比对审核后,项目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进入相应分析应用层的专项管理系统。资金流信息进入资金管理系统,完成资金收付和会计记账等核算工作。业务流信息进入项目管理系统,动态显示项目进度。供应商、客户、产品工艺、产品流程、采购费用等信息流信息进入信息管理系统,丰富项目信息数据。
3.事后评价和反馈
事后,BP的职责是对项目绩效、人员绩效和往来单位进行评价,并完成项目绩效报告、员工绩效报告、往来单位评价报告和项目总结报告。项目绩效报告不再是过去对项目的经验总结,而是依据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预算计划、执行、调整、项目盈利等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科学评价。员工绩效报告,依据项目方案,按进度和时间节点,对员工完成项目任务的质量和进度进行评价,既利于项目员工成长,也利于项目管理。往来单位评价报告,从信息管理系统导出基础数据,按照项目评价标准对供应商和客户进行级别评价,并列出评价依据。评价依据应按照往来单位规模、管理制度、人员能力、预算执行、合同议价等因素进行客观列示。项目总结报告是从财务角度对项目方案、预算执行、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进行总结。
综上,可以看出,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和管理会计技术进行大数据信息处理、财务支持和风险防控,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能够有效降低项目的风险水平,提高项目执行效率,提升项目盈利能力。
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
篇7
关键词:城市时代;绿色繁荣;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93
当前,中国已经结束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在这一新的时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空间布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具有较大差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以及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需要把绿色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推进城市的绿色转型,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和繁荣,是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关键和核心,也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问题。面对新的环境和发展形势,中国城市走绿色繁荣之路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全面树立绿色繁荣的理念
所谓“绿色繁荣”,就是采取绿色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同繁荣。这里,“繁荣”是目标,“绿色”是“繁荣”的特性。绿色繁荣就是通过绿色的发展方式实现全面繁荣的目标。它是一种充满绿色的全面繁荣。因此,实现绿色繁荣,必须以良好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为基础,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如果缺乏良好的生态和人居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能同步推进,甚至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那么这种单纯的经济繁荣就不能算是绿色繁荣,而只是一种不可持续的非绿色繁荣。进入城市时代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人们需要的将是一个更加生态环保、更加宜居舒适、更加集约高效、更加安全和谐的现代化城市。绿色繁荣,契合城市时代的人居要求,是自下而上的、充满活力的发展理念。
从绿色繁荣的理念出发,必须坚持生态环保优先的原则,确立政府绩效考核的绿色导向,明确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政府责任,从根本上扭转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破解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破坏换取GDP增长的恶性循环。要根本转变传统的工业社会思维,实现以工业经济推动转向以城市全面发展综合引领,切实改变过去那种“重速度、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重工业、轻服务,重生产、轻生活,重经济、轻社会,重开发、轻保护”的做法,充分发挥城市在要素集约、结构升级、知识创造、服务支撑、金融创新、文化发展、生活品质提升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引领中国城市走向经济、社会和生态共同繁荣之路。
全面树立绿色繁荣的理念,首先要把绿色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次。从过程看,不仅要强化绿色规划,建设绿色城镇,而且要加强绿色管理。从领域看,要积极推行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把绿色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次。从主体看,则要全方位推进绿色园区、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单位、绿色家庭的建设。其次,绿色繁荣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通过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同繁荣。在绿色繁荣的理念下,经济繁荣、社会繁荣和生态繁荣三者之间,并非是一种相互取舍而是互促共荣的关系。那种盲目追求和崇拜GDP,甚至只顾当前,不顾长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不符合绿色繁荣的理念,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长期繁荣。总之,绿色繁荣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既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要依靠绿色的发展方式,同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它是经济繁荣、社会繁荣和生态繁荣的有机统一。
二、创造良好的城市绿色环境
(一)倡导绿色交通,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
要树立绿色交通理念,积极倡导绿色交通出行,鼓励发展慢行系统,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支持“拼车”出行;科学规划和优化路网结构,加快建设放射状城市快速通道和联络线,全面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实行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提升和改善公交服务,优化慢行交通环境;加强公交站场和公共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完善城市静态交通体系;实行更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鼓励和推广使用燃料电池车、电动汽车等。
(二)积极推进减量化,强化环保设施建设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生活污水减量化和生活垃圾减量化,推进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大力推广垃圾分类收集与清洁直运,减少污染物排放,破解“垃圾围城”现象。同时,要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城镇尤其是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三废”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
(三)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加强城市绿色系统规划建设,提高城市绿地比重和规划标准;严格控制大广场、大公园、大场馆等建设,着重发展社区绿地、社区广场、社区活动中心等适合市民尺度的绿色休闲空间,为建设绿色休闲城市奠定基础;推动城市绿化建设由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转变,形成地面、墙面、屋顶三维一体的绿化体系,提高城市的绿化层次结构与美感;积极推广绿色建材以及住宅节能、节水和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加快推进生态建筑、节能节地节水住宅建设,探索建立绿色建筑的示范和推广机制。
(四)创新保护机制,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发挥市场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加强环境污染成本核算,推广实施排污权许可制度,探索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和排污权交易,创新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模式,完善城市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费征管办法。加强城市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标准,增加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的即时性与透明度,建立完善城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预警制度和防控机制。加强对城市水源地、湿地、生态隔离带等的保护力度,明确划定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和各类绿地的控制线。
三、建立完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一)积极发展绿色制造业
着重加强绿色制造技术、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研究制定绿色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绿色先进制造业,加快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促使中国城市制造业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要重视绿色再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深度挖掘和开发“城市矿山”,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城市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二)大力发展绿色服务业
鼓励和引导行业协会或企业联盟制定服务行业的绿色服务标准,建立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服务业绿色标准体系及其实施机制的形成;按照绿色理念和绿色标准,推进服务业的绿色转型,加快发展绿色餐饮、绿色旅游、绿色物流、绿色房地产、绿色金融等绿色服务业,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突出城市特色和优势,从绿色发展的视角,大力推进文化艺术、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科技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和软实力。
(三)完善产业进入与退出机制
按照行业、产业链环节、地块和发展阶段等的不同,在资源能源消耗、环保和技术标准等方面,建立差别化的产业进入与退出机制。在现阶段,城市产业的发展不能来者不拒,而应实行“招商选资”、“选商选资”。对于大城市中心区,要实行 “退二进三”、“退居进商”,通过土地置换将现有工业搬迁到工业园区和周边地区;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地区,要制定较高的单位土地投资和产出强度标准,确定严格的单位产出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把环保关、能耗关、排放关。
(四)拓展城市绿色产业空间
结合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生态产业园区,推进生态企业建设,为城市发展开辟绿色产业空间。要建立科学的绿色产业园区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切实抓好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强化功能定位和分工合作,促进产业园区向特色化、集群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四、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方式
(一)增强绿色消费意识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开展绿色消费宣传,传播绿色消费知识,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提高居民绿色消费的自觉性。加强绿色消费教育,编制市民绿色消费手册,制定绿色消费公约,将环境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宣传教育体系中。注重对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鼓励公众,特别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士,建立和发展致力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社团组织、志愿者组织,从事环保知识的普及宣传、环保活动的组织开展等社会工作。
(二)健全绿色消费制度
建立有利于绿色消费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补贴、减免税、优惠贷款等措施,支持引导环保建材、节水洁具、节能灯、节能汽车、清洁能源、环保家电等绿色消费;建立绿色价格制度,使产品价格反映环境和资源成本;推行绿色押金制度,即按照规定向购买具有潜在污染性产品的人收取一定的附加费用,当他们把潜在污染物送回回收系统时即退还所收附加费的制度;建立完善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绿色市场秩序,为绿色消费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三)加强消费市场监管
加大对绿色消费市场的监管力度,制定统一的认证标准,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加强市场监察执法,严厉打击假冒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对不符合环境卫生质量标准的产品,要处以重罚或者责令停产整顿;进一步强化消费者协会职能, 加强媒体、公益组织和社会团体等的舆论监督,通过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网络等形式,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切实维护消费者绿色消费权益。
五、开启城市绿色管理新时代
(一)构建和推广绿色城市管理的标准体系
着重扩大绿色城市管理标准的覆盖面,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逐步向前向后延拓,在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管理、城市环境治理、城市社区管理等渗入绿色管理理念,依靠建立绿色管理标准推动城市管理全过程、全领域的“绿化”,引领城市管理从被动的、粗放的、狭窄的传统模式转向主动的、精细的、广域的绿色管理新模式。同时,加强绿色城市管理的法律支撑体系建设。
(二)建立绿色管理的长效机制,提升管理效率
探索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路径,制定和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监督机制、互动合作机制,健全惩奖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报告制度、公众考评制度等,从而增进市民、企业及社会组织对城市公共管理的参与,增强管理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形成全民协管的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信息反馈能力,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减少和行政效率低下现象的发生。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缩小城乡绿管差距
充分利用城市管理技术不断提高的机遇,实施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管理,以城市的标准管理农村,尤其是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管理力度,清除城市绿色管理死角。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管理服务体系,将政府管理的各项职能、城市和农村社区的全方位的信息都囊括到管理网络中,增进城乡信息的全面反馈和流通,从而为实现城乡无缝化统筹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建设安全城市,由风险累积转向风险递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御灾能力。适当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新城建设规划和城市更新计划必须优先建设数字化的地下管网。加强对重点地区的安全监控和高层超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监控。同时,注意加强灾备建设,预防新型灾害,尤其是政府公共服务部门、金融机构等对信息化高度依赖的部门、机构和企业必须建立信息灾备中心。加强综合减灾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要将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防灾减灾预案和实施方案。在社区管理层面,要根据社区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灾害防控预案,并定期组织居民参与防灾演练;加强中小学的防灾自救教育,使每个居民都具有一定的自救和施救知识并经常得到演练。建设社会安全防控网络,切实保障民生安全。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犯罪体系。
(五)建设智慧城市,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和能力
结合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普及,积极引入最新科技成果,探索智能楼宇、智能建筑、智能小区、智能交通和数字化市政设施管理,统筹建立城市综合性智能管理指挥中心,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数据公共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城市建设。
六、全方位推动政府绿色转型
(一)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建立绿色规划体系
加强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明确各类绿地、水域等控制线,强化生态空间管治,控制开发强度,确保生态空间底限,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统筹平台,提出绿色环境、绿色交通、绿色空间、绿色市政、绿色社区等各项要求,统筹开展各专项规划、指导具体设计,把绿色理念和要求融入城市规划设计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环节。规划实施上要切实落实法定图则,将规划的“绿色目标”法定化。要将能耗指标、透水率、地表径流系数、再生水利用率等绿色指标引入到各专项规划之中,并同容积率、绿地率等常规指标一起纳入规划控制指标,积极探索以法定图则为基石,以专项规划为依托,绿色指标与常规指标相结合的新型绿色规划管理模式。建立绿色规划的技术规范,尽快研究制定不同层次的绿色规划设计规范性文件,尤其是绿色建筑、绿色住区、绿色照明、绿色交通等,并以绿色设计导则的形式强制执行。
(二)扩大政府绿色采购
完善绿色采购清单及相关制度,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制订绿色采购标准,通过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认证标准,对绿色企业进行统一认证,对涉及节能环保的产品进行分级分类,明确政府优先采购的产品类型和最低节能环保标准,确定政府优先采购的绿色条件。建立政府绿色采购的监督、评估与信息公开体系,完善绿色采购的法律监督机制。建立政府绿色采购的优惠制度,采取适当补贴的方式,解决绿色产品价格较高、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三)实行绿色政绩考核
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包括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建立健全绿色政绩考核体系。优先考虑先将资源消耗强度和环境保护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中,如原材料消耗程度、能源消耗强度、水资源消耗强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环境质量变化、饮用水质量变化、森林覆盖增长率、环保投资增长率、群众性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等。由此推动城市由粗放型外延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发展转变。
七、统筹城市绿色发展示范体系
(一)统筹推进绿色城市创建工作
从国家层面统筹和规范绿色城市的创建活动,继续深化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创建工作,一方面延伸创建活动的深度,更多地向县级市延伸;另一方面要对各部门众多的各类城市命名和创建活动进行整合和精简。要研究制定更加系统的绿色城市创建标准,拓展到城市绿化、城市建设、城市管理、自然环境、生态保护、人居环境等更多内涵,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增加居民生活质量的相关指标,如可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市民幸福感、人均住房面积、平均寿命等指标纳入绿色城市评价体系。
(二)加快推进生态建设的国家试点示范项目
继续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和低碳城市试点,研究制定科学评估标准,适时扩大试点示范规模,为推广工作积累经验。逐步扩大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范围,放大政策效应。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主要利用现有的专项资金渠道,通过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予以安排。根据现实需要,从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节能、城镇污水管网建设、环境污染防治、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五个方面支持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二是陆续增加试点示范镇。综合考虑试点示范镇的区域分布、各自特色和类型,按照“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陆续启动新的试点示范绿色小城镇。三是对支持政策较完善、小城镇发展基础较好的省市区,采取签订省部协议的方式,集中安排一批试点示范镇。
(三)积极开展多种绿色城市示范活动
认真研究总结各地开展的绿色、环保、低碳等示范活动经验,制定相应的绿色城市示范活动规划,从绿色规划、绿色交通、绿色城管、绿色建筑、绿色家居、绿色校园等多个方面,开展高层次的示范活动,并加强评估、监管和技术指导。开展绿色消费示范创建活动。制定相关创建标准,组织开展绿色消费家庭、绿色消费社区、绿色消费企业、绿色消费机关等示范创建活动。
八、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金政策
(一)加快构建绿色税制体系
按照绿色理念调整现行税种。一是增强资源税支持城市绿色发展的功能。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的税种, 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并入资源税,制定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税收优惠政策,使资源税真正发挥支持资源节约的功能。面向节能要求调整消费税,着重将不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高能耗产品、资源消耗品和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探索实施差别消费税率,视商品和服务在消费过程中损害环境的程度不同而实行不同的税率。
增设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新税种。一是推行燃油税,取代公路养路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以及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管理费等。二是开征环境保护税,改变治理污染的资金主要通过征收排污费筹集的被动局面。可以考虑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噪音等收费制度,整合为统一征收环境保护税。三是研究开征房产空置税,以减少大量空置的城市房产,引导其合理投向租售市场,改善城市住房紧张状况。
完善绿色税收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合理分配各级政府间的绿色税收收入。可以考虑将资源税划为中央、地方共享收入,环境保护税收入大部分由地方掌握,小部分上缴中央, 由中央在各地区之间调剂使用,以利于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环保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强化政府的绿色财政职能
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城市重要湿地、生态廊道、生态公园、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地、农田保护地等修复治理,并将生态环境建设和节能减排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鼓励和引导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通过自愿协商实现合理的生态补偿。中央在安排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时,要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大江大河源头地区等倾斜。对生态环境修复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重大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应加大中央投资的力度。对重要绿色产品的开发、生产和消费,根据具体情况中央财政可以给予一定补贴。
(三)以绿色信贷引导资金投向
在信贷投放方面,各商业银行要以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政策为导向, 强化信贷准入管理,加大对低能耗、低污染、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和项目信贷支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的企业和项目贷款;加强节能环保信息采集与管理,将环境违法、环境事件、环保审批、环保认证、清洁生产审计和环保奖励等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对存在各种环保问题的企业,采取暂停、冻结、压缩、禁入等手段进行引导和处罚,对向环境违法项目发放贷款要追究相应责任;加强政府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建立完善绿色信贷项目信息库,构建绿色信贷信息共享机制;加大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诸如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等服务,丰富和完善融资产品体系,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魏后凯,张燕. 全面推进中国城镇化绿色转型的思路与举措[J]. 经济纵横,2011,(9).
[2]魏后凯. 中国城市化转型与质量提升战略[J].上海城市规划, 2012,(4).
- 上一篇:残联理事长述职报告
- 下一篇:街道民生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