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业态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现状;对策;山东新泰
中图分类号 S646;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326-02
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无公害、食药兼用等优势,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健康食品,已受到世界各国广大消费者普遍青睐,市场消费量逐年扩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1-2]。我国发展食用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食用菌产业化的形成,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独有的丰富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土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等优势。我国的食用菌生产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项目,食用菌商品出口量达到世界的70%左右。在国内,食用菌产品也已经成为国内消费者主要食品之一,食用菌生产形势一片大好,行情不断看涨。纵观2013年食用菌市场状况可以看出,整个市场处于需求旺盛、价位不断攀升的态势,也就是说,食用菌市场处于上升境况,菇农效益较好,经营者信心十足。广大菇农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绿色营养健康食品,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3]。食用菌产业是我国农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贸易中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新泰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新泰市农业物产资源丰富,各种农作物秸秆、枝条等农业生产下脚料富余,生产食用菌资源充足;食用菌发展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充裕,农村中有大量剩余劳力可利用,对主导品种平菇的种植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基础;生产品种也由单一的平菇发展到鸡腿菇、双孢菇、金针菇等十几种菇类,产量逐年增加,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
1.1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新泰市食用菌生产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以楼德镇、禹村镇、谷里镇、岳家庄乡为中心的平菇生产在全市范围内大面积推广,曾一度发展到12个乡镇、84个专业村、2 412户,从业人员逾2万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今,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新泰市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2010年,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达480 hm2以上,比2009年增加40 hm2,比2008年增加66.67 hm2,总产达3.8万t以上,总产值达1亿元左右,占农业总产值的12%,种植户户均纯收入近1.3万元,人均增收超1 000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新泰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1.2 栽培技术明显提高
新泰市食用菌产业传统栽培方式一直沿用旧房、废旧棚等栽培方式,这种栽培模式存在着食用菌栽培环境差、土地利用率低、投入产出率较低等众多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2003年起,新泰市在楼德镇、谷里镇推广示范棚室高架食用菌栽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全市有标准栽培棚(占地面积300 m2,栽培面积5 000 m2)1 475个,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产业优势日趋显现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食用菌产业化生产已初具规模。以楼德镇、禹村镇等为中心的食用菌栽培大户不断涌现,全市栽培规模在3 hm2以上的大户逾30户。菌种制作、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并有一大批经纪人活跃在新泰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之间,为食用菌销售牵线搭桥,全国建立信息网点20余个。
1.4 品种发展日益多样化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新泰市食用菌除平菇外,还发展种植了黑木耳、金针菇、双孢菇、鸡腿菇、草菇等10余个品种,形成了一品为主、多品种系列开发的格局。
1.5 行业协会不断壮大
随着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市、镇二级相继成立了食用菌专业技术协会。2003年成立了新泰市食用菌协会,2004年成立了楼德镇、禹村镇、谷里镇等食用菌协会,协会会员众多,制度完备,对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扶持力度不足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政府把“压粮扩菜”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蔬菜的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而对食用菌生产有些忽视,出现了发展滞后的情况。另外大棚栽培食用菌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财力,虽然栽培效益好,投入产出比高,较种菜一次性投资大,大部分农户资金投入较为困难,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严重制约食用菌产业大规模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食用菌产业发展出现了严重下滑的势头。
2.2 菌种生产混乱
没有建立科学统一的供种体系,由于个体制种不能保证菌种的质量,种植户对购种这个最基本环节没有引起重视,容易购买到受污染的菌种,导致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发生严重,造成食用菌减产,甚至绝产,给食用菌生产户带来很大损失,影响农民种植栽培的积极性。
2.3 规模化水平低
新泰市的食用菌产业虽然在楼德镇、禹村镇、谷里镇形成一定种植规模,但相比其他食用菌主产地区规模较小,不能产生规模效益。在生产上基本处于分散生产、小农经济状态,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相差甚远,且产销单位内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大部分食用菌生产户仍处在小、散、低状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新泰市虽然实现了食用菌周年生产,四季有菇,但是仍以价位较低的普通平菇为主,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89%。而金针菇、鸡腿菇等一些高价位的食用菌产量仅占总产量的11%左右,区域主导品种缺失,严重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2.4 技术力量不足
由于受技术条件的制约,食用菌产业仅局限于单一的栽培方式,在菌菜、菌林、菌粮等同步生产技术方面推广面小,严重影响了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从而束缚了菇农生产的比较效益。同时在产品保鲜、加工等方面水平不高,尤其是产品的深加工目前尚未起步,很难进一步提高食用菌的产业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泰市食用菌产品抢占市场先机[4]。
3 对策
3.1 加大政策扶持,确保健康发展
从国家政策和社会大环境来看,食用菌产业已经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食用菌栽培技术是劳动密集型,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继续加大对食用菌生产的投入,政府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应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生产。比如,菌种可以同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一样实行良种补贴政策,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自然灾害及难以避免的生产风险实行种植保险,以保障农民发展、种植食用菌产业积极性。采取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途径、多元化食用菌产业投入,降低成本,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是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关键。各级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标准食用菌棚室建设补助标准,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将相关政策落到实处,使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
3.2 适应市场需求,开发各类特色产品
从食用菌价值上来看,食用菌正逐步成为植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一些珍稀食用菌品种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特殊的保健功能,备受消费者的青睐。例如鸡腿菇、草菇,具有鲜嫩脆爽的适口性,有提高免疫力和抗肿瘤的保健功能;黑木耳具有益气强身、滋肾养胃、活血等功能,能抗血凝、抗血栓、降血脂,软化血管,使血液流动通畅,减少心血管病发生。黑木耳还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可及时清理体内产生的垃圾;金针菇又称“益智菇”,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疗价值等,各种菇类市场价格好,已经成为蔬菜消费新热点。有关职能部门要适应市场需求,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和引进工作力度,提高生产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5]。
3.3 扩大生产基地,形成规模效益
一是扩大楼德、禹村、谷里等乡镇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宫里镇、天宝镇、羊流镇等。培植壮大食用菌生产专业镇村,以规模促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区域经济优势,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打好基础,保障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信息网络建设、菌种场建设和产前、产中的资金、技术服务,实现基地规模化生产,提高菌业整体效益。三是改造传统陈旧模式,积极推广秸秆栽培,创建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生产出口菌类产品,提高食用菌生产效益。加快引进新品种和优良菌株,做好试种示范,创办菌种生产基地,积极推广示范新品种;大力推广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着重抓好棚室高架栽培模式,努力降低污染率、烂筒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菇农生产效益;积极示范推广秸秆代料栽培新技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提高菌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着力搞好科研开发、培训,使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3.4 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菌业产业化水平
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就必须培大培强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搞好食用菌产品深加工,提高食用菌品质档次。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要面向市场,大力开展农业招商活动,引进资本、技术、设备及管理等生产要素,创办食用菌保鲜加工企业,大力发展食用菌终极产品,并使产品尽快转化为高档商品绿色食品。对此,全市应通过增加投入、强化素质、优惠扶持等办法,尽快建成2~3个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经销能力强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发挥其拓市场、带基地、连农户、搞加工的作用,推动菌业发展。
3.5 研究开发新技术,因地制宜发展
一是合理确定培养料配方。品种不同,培养料配方不同;同一品种不同的菌株,其配方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营养成分和酸碱度上,因此一定要做好适应性试验。结合各地资源优势开发新的栽培原料,本着降低成本、提高产量的宗旨,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秸秆、枝条等资源优势,变废为宝,积极示范推广秸秆代料栽培新技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菌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二是选择优良菌株,加快引进新品种和优良菌株,做好试种示范,创办菌种生产基地,积极推广示范新品种。菇农要根据当地资源、气候等条件,做好适应性试验示范,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种,特别是要注意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品种。三是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大力推广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结合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阔叶林与平菇、金针菇、黑木耳等各种菌林间作技术;推广示范小麦/玉米―菌类(平菇、金针菇、黑木耳等)套作技术;示范推广保护地蔬菜与食用菌间作技术,实现菌林、菌粮、菌菜同步生产和效益共赢。着重抓好棚室高架栽培模式,努力降低污染率、烂筒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菇农生产效益。各地政府要成立专门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小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做好服务。围绕食用菌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产品保鲜、加工、储运等方面开展研究推广新技术,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尽快提高食用菌种植户的科技素质,抓好规范化栽培和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基地建设。
3.6 强化竞争意识,实施品牌战略
从生产食用菌培养料开始,到播种、发菌、出菇管理、采菇,以及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的全过程,都要严格遵循标准化生产的原则进行操作,建立全程可追溯系统,一定要生产出有竞争优势的高质量产品,实现食用菌产品有机、绿色、无公害的目标。发挥“科技+品牌+市场”的优势,加大创品牌、创名牌的力度,从产品包装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创特色,创建食用菌名牌产品,真正提高食用菌的品质和效益。发展壮大农民营销队伍,组建食用菌专业市场,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扩大食用菌的销售量,把食用菌产业发展成为新泰市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4 参考文献
[1] 汪国莲,谢忠谊,陈明,等.淮安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65-167.
[2] 戚远斌,许贤超,张斌贝.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2(22):5213-5215.
[3] 王军,赵学坤,田婧,等.山东食用菌产业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J].江西农业学报,2008(1):79-81.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就业信息;信息共享平台
过去十年至现在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呈井喷式增长,2010年达到631万,2011年将达到652万,就业压力空前加大。近期笔者对驻石四所高校的198名高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调查均指此次问卷调查),有158名同学认为网络是最重要的招聘信息获取渠道,约占被调查人数的80%。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共享平台,以信息化和网络化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就成为了必然趋势。
1. 大学生就业信息共享平台的现状
国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比较成熟,信息化建设比较快,在大学生就业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具有建设时间长、设备先进、系统发展比较成熟和规范等优点。在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每个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三者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学生就业平台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利用[1]。
近几年,我国在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国内的门户网站都提供了就业方面的网页,也有专门的就业网站。以下简要介绍国内重要的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1.1新职业――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
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省略.cn/)由教育部主管,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主要围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发挥教育行业资源优势,开展多种服务,带动省市、行业、高校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2]。目前主要有信息、就业指导、法律咨询、网上办公等功能。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也建立了相应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网络间建立全国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系统。
1.省略)是国内首家由高校就业中心创办,为大学生就业和企业校园招聘提供服务的综合性网站。总站地址位于武汉理工大学校内,是较早倡导在相对独立的高校就业信息网站之间建立共享系统平台,较早倡导“高校联盟协作、信息资源共享”理念的网站,成立专业的“华中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组织特色化的“校园联合招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和企业提供综合性的校园招聘服务,其中的“高校才子库”是一亮点[3]。
1.3中国教育在线――校园招聘
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教育门户网站,中国教育在线以满足各类教育需求为主,各类权威的招考、就业、辅导信息,已经成为当代学生和家长获取教育信息、了解校园动态的最佳途径。其校园招聘频道(career.省略)是一个重要的校园招聘信息共享网站。主要有政策解读、信息、面试技巧、择业趋势等板块。其“就业通”搭建起了大学生求职和企业招聘的桥梁[4]。
1.4应届生求职网
应届生求职网(省略)同样是专门面向大学生的求职招聘网站。向大学生提供最新、最全、最准的校园全职招聘、实习招聘、兼职招聘、企业宣讲会、招聘会等招聘信息,并同时提供职业测评、应聘指导等求职就业资讯及辅导[5]。始终以大学生需求为导向,注重给大学生提供最满意的网上求职服务,用权威、高效的专业服务做好大学生与社会的对接。
平台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现在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据笔者调查,在198位调查对象中,有105位(占53%)同学认为目前就业信息平台信息量不够大,不能为毕业生提供充足、有效的就业岗位,有87位(占44%)同学认为平台的网上办公系统不够完善,有62位(占31%)同学认为在线留言、E-mail、短信等方式交流不及时,仍不能满足与用人单位更好地沟通的需要,还有35位(占18%)同学认为网速慢,影响使用。
2. 大学生就业信息共享平台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2010年7月13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这就给就业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今后的发展方向,据笔者调查,有40位以上的被调查者希望平台能够进一步与企业、用人单位合作,深度挖掘各类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岗位,更好的服务。事实上各高校也正在加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网络就业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网络供需见面的平台,用人单位和学生通过网上就业共享平台实现招聘和求职正在成为主流[6]。
2.1高校主办的就业信息平台为毕业生就业进行全程服务的趋势
全国网上就业信息平台的格局正向做全程就业服务和只做信息服务二元结构发展,高校主办的就业信息平台以做全过程服务为主,企业主办的商业人才网站以做信息服务为主。
网上全过程的就业服务包括单位与求职者的资料审核、信息、视频洽谈、诚信认证、无形转有形(见面签约)等一系列过程,真正达到了通过网上信息平台实现毕业生就业的目的,从而保证求职与应聘的成功对接。高校掌握实际人力资源,完全具备做全过程服务的条件,而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又都有全过程服务的需要,所以这种持续专注于为广大单位和求职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将会是高校(或高校联盟)网上就业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平台的服务还会延伸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如增加职前培育大学生就业观念养成板块、建立职后大学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等。通过就业观念养成板块,使大学生转变盲目攀高的观念,树立务实的择业观;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树立动态的就业观。通过建立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可以及时为政府部门提供毕业生就业动态,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从而加强就业研究工作,提高就业工作质量和水平。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的最终建设目标是集双向选择、网络招聘、远程见面、信息咨询、指导培训、弱势帮扶、政策、经验交流、研究监测、辅助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性就业服务平台[2]。
2.2企业主办的商业人才网站行业性细分的趋势
商业人才网站仅掌握招聘求职的信息资源,没有直接掌握实际人力资源,不具备做全过程服务的条件,以做信息服务为主。商业人才网站的优势在于可以按行业分类服务。全国大型综合类网站开始对招聘行业进行类别划分,一部分甚至专门开设了分类行业招聘频道;而以英才网联、行业招聘网为代表的行业型招聘网站异军突起,迎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经营理念上突出细分行业,使得对口招聘的行业和专业性优势更加醒目。网上就业平台的行业化细分有利于网上就业市场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品牌在特定行业内的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
2.3就业信息平台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将进一步增强
开放、畅通的就业信息平台会成为吸引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信息洼地”[7]。科技的发展已经为建立“云就业系统”提供了条件,平台系统逐步扁平化,可以打破现有的按照行政区划条块分割的状态,实现全国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共享,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将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平台将采用即时通信技术,能够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包括数据、语音、视频、电话的完整的及时交互支持,双方在此平台上可以进行简便快捷的远程视频洽谈,不必再奔波于各类传统的就业市场,将大大减少中间环节,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同时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降低就业成本[8]。
参考文献:
[1]王国银.大学生就业平台开发与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2010.
[2] 省略.cn/.省略.
[4] career.省略.
[5] 省略.
[6]范重庆.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平台系统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7).
[7]解丽娜.信息化平台在高校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2007,(8).
[8]王磊.高校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0,(7).
篇3
一、新型文化业态特征、分类、发展等研究
国外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较早,但缺乏新型文化业态特征、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有:赵立志分析了新兴文化产业的特征以及四川的数字内容、文化旅游、版权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克服体制障碍、加大政策扶持等对策。张君君以湖南省为例,对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含义、分类、产业特征以及湖南省文业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盈利模式及融资模式的问题。王晓波、郭欣、杨帆以保定市为例进行分析指出,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需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改革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赵瑞政根据山西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状况、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相关体制机制、出台相关保障政策等对策。这些研究以局部区域为对象,对新型文化业态的特征、发展状况及对策等进行了分析,且涉及到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打下了一定基础,但不够系统、深入。杜丽芬、王国平和刘凌云对“新兴文化业态”的概念、分类及特征等进行了分析,但未涉及投融资等方面。刘忠指出新兴文化业态所具有的“新”特点、作用、制约因素及其光明未来,提到了投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但未深入进行分析。肖荣莲分析了新兴文化业态的产生背景、特点以及意义与发展路径。黄伟一提出了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需要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其发展关键是要解决融资问题等建议。郭雁鸿从系统科学、产业经济学、传媒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机理。这些对我国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状况及机理等进行了研究,但未及其它。叶朗对2012年动漫游戏、网络新媒体等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相关情况进行了归纳与分析,还涉及到电影投融资状况等的分析,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但还不够全面。崔文贞对新型文化业态的概念、分类以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要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实施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等。这些研究涉及到新型文化业态的公共政策方面。杨宁对已有新兴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包括作为文化产业组成部分的新兴文化产业研究及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新兴文化产业研究两部分,并对其研究中的关注重点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上述研究为新型文化业态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些研究还可进一步深入,而且缺乏关于新型文化业态投融资体制、机制和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二、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及机制的研究
Brinkman认为国外保险公司在文化产品不同阶段提供的完善保险服务为文化企业赢得信贷融资提供了重要保障。Robert and Merton、Riding and George认为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完善的中小文化企业担保、再担保体系为文化企业信贷融资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些研究指出了保险、担保的重要性,但未具体研究投融资体制及机制等。齐勇锋以山西省为例提出了构造区域文化投融资运营主体、放宽投资准入门槛等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策略。李贵斌和宋晓丹分析了国外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及大庆市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策略选择,以期总结经验并探讨大庆市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创新模式。吴少新、张立勇、张远为提出以突破种种束缚我国文化投融资方面的体制性障碍为突破口,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推动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这些文献涉及到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体制的研究,但研究不够系统。Phillip McCalma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在美国好莱坞电影投融资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国际资本的介入丰富了美国文化产业的融资主体构成。余晓泓基于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分析提出,当前解决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难题的首要办法是广泛吸收民间资金和国外资本。陈清华认为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创新的关键是要塑多元化投融资主体。这些文献涉及投融资主体的研究,但分析得不够深入。关于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政策支持等方面,Braedon Clark以澳大利亚电影产业为例指出,税后优惠政策较之直接补贴更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私人资本投入电影产业。Nantes Métropole认为,吸引投资的一个困难常常是因为投资者在评估风险和无形资产估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公共政策在鼓励投资者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指出西方国家常见的工具主要有贷款及担保、股权融资、税收优惠和政府资助、非货币支持措施。该研究指出了吸引投资的困难、公共政策在鼓励投资方面的作用以及西方国家常见的投融资工具。龙怒认为我国政府应出台更具吸引力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并通过有关政策引导,培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魏鹏举指出国家政策激励及公共资金投入引导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建构公共资金引导的市场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思路和建议。李华成认为必须依靠政府对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制度加以完善。这些研究探讨了政府政策支持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支持方式,但研究不够全面。总之,已有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发意义,但不够全面系统且可进一步深入,而且缺乏关于新型文化业态投融资体制及机制的研究。
三、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的研究
Robert C. DiGregorio and Jr.指出,美国电影业目前已形成了诸如制片公司提供资金、独立发行商融资、融资、终端客户融资、贷款、预售协议等多样化融资方式。Laura Clayton and Hugh Mason认为英国创意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在资金需求和融资渠道方面主要有透支、设备租赁或租购、权益融资、银行长期贷款、票据贴现等方式且各占一定比例。Bin Zhang and Xiaoyan Du基于英国目前的投融资形式得出利用资本市场积极融资、吸引风险资本等启发。高颖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主要投融资模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投资基金、并购重组、无形资本融资及跨国融资等。可见国外的投融资方式及模式是多样化的。国内方面,罗华和方晓萍将创意产业投资模式分成国家与政府投资模式、民营投资模式、外资投资模式、基金投资模式四大类。周正兵和郑艳探讨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模式。欧培彬提出应构建不同于传统融资方式的新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高凌霁提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模式,并以华谊兄弟集团的融资模式为例进行个案分析。这些研究都分析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融资模式。刘丽和张焕波、胡晋芳和李莉、龙怒、李童、刘学华分别对北京市、西安市、云南、陕西、上海等区域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方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杨靖吉提出我国文化产业初创期应以内源融资模式为主,成长期应以债权融资为主,成熟期应以股权融资为主,强调不同时期应采用不同的融资模式。辛阳对中美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机制、方式以及投融资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建议。可见,目前关于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方式的研究中,国外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式更加多样化,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融资方式还比较单一,需要加快融资方式的创新等。简言之,这些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但仍需深入,而且缺乏关于新型文化业态投融资模式方面的研究,更缺乏以“两型社会”为视角的研究。
四、新型文化业态与“两型社会”与之间关系的研究
王克修分析了“两型社会”与新文化业态的理论关系,并对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新的文化业态培育实践进行了分析。黄岑、邓向阳认为,“两型社会”和“文化产业新业态”两者之产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新业态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未涉及新型文化业态的其它方面。
篇4
随着“贺兰山东麓葡萄酒”2003年获“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认证以及2011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及自治区政府对宁夏葡萄酒产业高度重视,宁夏葡萄酒产业得到了量与质的飞跃,在国内和国际的地位也日益提升。
另外,随着全域旅游理念的不断深化,旅游新业态的探索不断深入,葡萄酒旅游作为一种独特却又贴近人们生活的旅游方式,无疑是宁夏旅游项目中的一支潜力股,亟待开发。
为了探索葡萄酒与旅游的正确结合方式,本文通过研究葡萄酒旅游的概念、国内外葡萄酒旅游发展的历史,分析贺兰山东麓发展葡萄酒旅游的不足,根据旅游发展新业态的需求,提出了与宁夏贺兰山东麓发展葡萄酒旅游相契合的方式方法。
文献综述
国内外的葡萄酒旅游具有明显的差异,具体而言,国外葡萄酒旅游多以酒庄线路模式为主[1],大部分以产区划分地块,大大小小的酒庄星罗密布,连接他们的是便捷的交通,清晰的指示牌,游客可以根据标识及介绍选择自己想要的环境及内容。而宁夏的葡萄酒旅游业的经营模式主要有: “以葡萄酒酿造厂商为主”、“酒庄模式为主”以及“以葡萄种植园为主的几种模式。
另外,国内对于旅游新业态的积极探索正在不断深入。在全域旅游井喷式发展的当下,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2]以及对高参与性和可融入性的旅游形式的追求[3],各地都在创新旅游业态,例如贵州提出分时度假、主题酒店、体验型民族村寨旅游、白酒文化旅游、升级版红色旅游、山地户外运动、自驾车旅游、旅游综合体、众包旅游咨询业、网络游戏旅游等新兴业态。[4]
再者,自驾游和主题游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具体来说,《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房车露营为“基础设施建设”[5];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传统单一的旅游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它将逐渐被主题旅游所替代。更多旅游模式在某些特定的群体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青睐,例如健康游、考古游、商务游、夕阳团体游、探秘游、音乐游等。[6]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以及专题采访。通过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对酒庄适宜结合旅游的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相关人士进行采访,对宁夏“葡萄酒旅游”的新兴业态是否具有潜力,该如何开发进行研究。
数据分析
笔者对100人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贺兰山葡萄酒旅游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酒庄的文化氛围不够,占比达到31%,其次30%的人认为在宁夏获得酒庄信息的渠道不多,27%的人认为参与体验的项目较少,剩余12%的人感到酒庄的可达性不强、葡萄酒的种类和品质不够好。
数据显示,银川市葡萄种植面积约占总基地面积的14%,其在四个成熟区中种植面积最小,却贡献了近3.6 万吨的产量和近2 亿的产值,表明了银川市葡萄种植基地生产品质较高,产业发展相对现代化,发展前景最好。整个银川市葡萄产业以永宁县为核心,涵盖西夏区、永宁县、贺兰县三个行政单位及行政事业单位以西处,涉及该区规划面积3607平方千米,占整个银川市面积的38%;规划涉及人口约58.4 万人,占整个区域人口的39.2%。
从图中可以看出,银川市对外交通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相交织的立体运输网络体系,并包含旅游专线,具备发展葡萄酒旅游的交通条件。
另外,从旅游发展条件的角度上分析,贺兰山东麓具备优异的发展葡萄酒旅游的基础。首先,贺兰山东麓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包含西夏文化、贺兰山文化、长城文化、移民文化在内的文化资源,以及包括滚钟口、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瑞信?温泉小镇、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在内的景区资源。其次,从整体旅游大环境角度来看,休闲旅游蓄势待发,国民经济的“新常态”发展为宁夏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旅游形式将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转变,出行方式由组团出游向自驾游、自助游、定制游转变。
结论与展望
根据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资源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宁夏贺兰山东麓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和土壤优势,以及丰富的葡萄酒庄、休闲旅游及文化旅游资源,正是“天时、地利、人和”齐聚,是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好时机。因此笔者建议依托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以“一主多元”的发展思路,“葡萄+旅游”的发展模式,以现有的葡萄酒产业为基础,结合贺兰山东麓休闲旅游资源,不断地丰富旅游产品,扩大葡萄酒行业领域的影响,增加覆盖面,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将研究区域打造成为“红酒之旅”区域性主题休闲旅游度假区。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打造以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展示为核心的葡萄文化发展中心;二是建立贺兰山东麓自驾车房车营地及旅游专线交通系统;三是建立“红酒之旅”O2O平台;四是深度挖掘特色文化并研发特色旅游商品;五是丰富葡萄酒旅游中的特色主题体验项目。
本文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浅层的探索,未来对此课题还需进行更深的研究,还需研究的内容包括“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模式的践行方式”、“葡萄酒旅游的具体运营措施”等相关课题。
参考文献:
[1]朱仁鹏,葡萄酒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服务经济杂志2009年10月
[2]张瑞真、马晓东,我国旅游新业态研究进展及展望,旅游论坛2013年04期
[3]张萍、王爱红,体验式葡萄酒旅游产品开发研究,酿酒科技2009 年第9 期
[4]程质彬,贵州省旅游新业态发展研究,2015年
篇5
关键词:新媒体;新业态;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网红;产业融合
新媒体是运用数字技术,凭借无线网络、卫星等渠道和手机、电视等终端向用户传播信息和提供服务的一种传播形态。新媒体在空间上和传统媒体是相对应的,新媒体将数字进行压缩,并凭借无线网络技术,充分利用无线网络容量大、交互性强、实时性的特点,将信息跨越空间实现了全球化的传播。新媒体技术打破了媒体之间的壁垒,将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壁垒进一步打破,方便了信息传播。新媒体具有个性化明显、受众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信息及时的特点,其通过数据连接着一切,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能够智能融合,技术化手段的突破也将有助于新媒体实现产业生态的融合。近年来,电商行业在新媒体行业的带动下发生了巨大变革,尤其是在营销和销售渠道方面,新媒体为电商行业赋能,新媒体电商应运而生,当前,新媒体电商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各种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本文即对新媒体电商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探讨。
新媒体行业融合发展现状研究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其对各行各业有了更深入的影响,其影响着“四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而新媒体行业在这“四新经济”中也进一步得到了融合发展。(一)新技术。新媒体行业表现形式多样,各类信息可以凭借各种媒介进行传播,而其中做凭借的媒介就给新媒体行业在技术领域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以5G技术来说,5G技术在2019年投入使用,该技术逐渐投入到了商用当中,5G技术对于新媒体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VR、AR、MR的有效落地,进一步推动了万物互联。一方面,新媒体基础发展迅速,同时这也对通信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另一方面,5G技术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需要落地实施、使用调试、不断试错,两者的结合在满足各行需求的同时也赋能了产业,5G技术有助于媒体行业传递更多、更丰富的信息,比如通过5G技术,实时高清渲染视频的传播得以实现,并且对于接收方而言,对本地计算机的能力的需求有所下降,这有助于大数据的实时传输,使得网络延时得到控制,不仅使得高清视频传播变得方便快捷,还可以使得AR/VR这些对时延和画质要求比较高的应用得到更好地发展,这让互联网通信业、零售行业、广告行业等诸多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二)新产业与新业态。新媒体+新产业不仅是业态的叠加,其更是一个资源重新组合、价值再塑造、行业融合与赋能的过程,最终能够产生新的媒体生态体系,并且在这个生态体系下产生新的产业生态。新媒体与产业的融合进一步滋生出了新的行业和产业,如短视频、直播、社交电商等行业都是在新媒体与各种产业融合的趋势下发展而来。短视频行业是我国2019年来互联网领域发展最快的产品形态,以快手和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领域用户具有极高的活跃度,5G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使得短视频行业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得以对更多的用户和场景敞开。当前,在生活中运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对浏览短视频已经成为了诸多消费者的习惯,这使得短视频的发展更加势不可挡,逐渐成为了各大品牌、组织、机构宣传内容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短视频行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催生了各个行业的发展变革,如零售行业的营销方式随着短视频的加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直播带货”“网红经济”“KOL营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线下线上的产品在线上“直播带货”进一步促使了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给零售行业的业态革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总的来说,新媒体行业与各行业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更是由此产生了诸多新的产业和新的业态,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新模式。信息围绕着人们的生活,目前,人们在新媒体平台上能够获得很多的信息,新媒体平台是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实体经济在新媒体的促使下能够获得赋能,通过数据,新媒体行业和其他行业得到有效链接,行业之间的链接不仅只是单纯的业务沟通,它们更主动地融合互生,大到产业与行业,小到新模式的产生。新模式的产生主要是各行业凭借新媒体的渠道和途径创新自身发展,形成新的模式。例如,对于新闻行业来说,在新媒体的发展下,新闻媒体得以一边将新闻信息在第一时间挂入互联网平台,一边通过传统媒体进行深度报道,打通线上线下资源,形成新的影响力和运营能力,强化报网互动,强化品牌形象,打造新型主流舆论阵地,以更好看的报纸、更迅捷的新闻,服务用户、传播价值。
新媒体电商的发展现状探讨
近年来,电商行业在新媒体行业的带动下发生了巨大变革,尤其是在营销和销售渠道方面,新媒体为电商行业赋能。当前关于新媒体电商学界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新媒体电商一般指的是新媒体行业和电商行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或者电商行业运用新媒体作为途径进行营销和销售的模式。本文对新媒体电商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其中面临的阻碍进行归纳总结:(一)新媒体为电商营销带来创新。新媒体为当前的电商营销带来了更多可能,短视频与直播、社群及小程序、跨领域KOL及网红都逐渐成为了电商营销的重要途径。当前,短视频和直播领域发展迅速,直播行业在熊猫tv等大型平台倒闭之后,斗鱼和虎牙平台得到了腾讯的投资,在直播行业起到了带头作用,诸多网红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借助于直播平台带货,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淘宝也开通了直播频道,为消费者提供碎片化的、具有较强的实时性和互动性的商品信息,提高了用户的沉浸体验,使得用户获得更高的参与感,进一步使得消费者的试错成本得到控制,进而刺激消费者的感官和购买欲望,为商家和产品都带来了很好的人气。社群和小程序当前也成为了电商营销的重要渠道,微信群已经成为了每个微信用户都会使用到的功能,运用微信群进行营销,具有一站式、支付快捷、目标受众针对化、实时性的优势,诸多电商企业逐渐深入到微信社群中,甚至逐渐“微商化”,通过微信群的渠道来商品和企业信息,能够有助于商家和消费者间互动关系的维护,相对于互联网信息而言,社群能够进一步缩小受众对于信息接收的范围,有效规避了互联网信息内容冗杂、信息过载、难以筛选的问题,使得用户在对信息进行选择时能够更加自如。加上当前微信小程序处于不断优化中,其具有丰富的流量入口和使用场景,能带给用户良好的体现,通过小程序能够实现很多的服务功能,有助于电商的营销生态的形成。传统的电商要获取流量大多是通过seo搜索优化来实现,但是目前这样的优化途径竞争非常激烈,诸多企业都通过B2B平台来进行竞价排名,资金需求量巨大,但是效果却不甚理想。社交电商则有所不同,社交电商能够更方便地实现跨领域合作,通过KOL及网红来对用户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将受众对于网红这类个体的信任和喜爱转化成对品牌和产品的认可和忠诚,从而进行推广营销。这样的方式具有相对较高的转化率和更低的成本,具有更高的性价比。从微观上来说,商家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积累自身流量,聚集目标领域的粉丝,从而通过卖货和广告流量来变现;从宏观上来看,可以运用KOL及网红进行跨界合作,实现内容的价值,在“产品-平台-跨领域KOL及网红-受众”之间形成活跃的互动,并将这种互动转化为受众的兴趣和购买力,这对于商家而言是一种常见且受用的变现途径。总而言之,当前新媒体为电商营销带来了更多可能,“新媒体+电商”的模式发展迅速,尤其在2020年初的疫情期间和疫后时期,由于不方便去实体店,消费者们大多通过线上渠道购物,诸多线下的商家也转战线上,线上竞争也日益激烈,拓展营销途径、丰富营销内容成为了商家的必然选择,而新媒体就为商家们提供了诸多机会。(二)新媒体拓展了电商的销售渠道。新媒体作为内容和信息展示的平台,其也能够展示商品和商家信息,是一个很好的销售渠道,新媒体平台对于电商的作用不仅是营销、引流,更多的商家还直接将新媒体作为销售的平台。以微信为例,根据《中国微信小程序电商应用市场前景研究与投资前景评估报告》,2019年微信小程序电商用户规模达到2.91亿(见图1),对于移动电商市场,微信小程序就有着去中心化的特点,其在2017年兴起,凭借微信平台的社交属性,相对于App而言在流量获取上更加具有优势,因此,微信电商是当前电商商家致力于开拓的一个重要领域,微信电商的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并保持高速的增长。当前,许多电商将销售渠道设立到微信上,通过受众细分和人群定位、培养用户习惯、用社交属性丰富购物功能等手段将微信与电商充分结合,打造出一条基于微信社群的电商的销售渠道。首先是受众细分和人群定位,很多导购类的自媒体,针对特定人群推荐每个品类中最优质的产品,消费者可以在推介的页面上直接付款购买,成为时下电商与新媒体融合的典范。其次是培养用户习惯,在基于微信进行的商业行为中,培养用户习惯是非常必要的,用户的习惯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特别是在移动端的消费,目前,通过微信端,消费者可以进行酒店、车辆、外卖等的预定,这些都是属于用户消费频率很高的场景,消费者在社交的同时“顺便”进行了消费,方便快捷,也便于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再次是社交属性丰富购物功能,当前营销发展的趋势是沉浸式、体验式和场景化,微信由于其自身的开放性,能够将公众号、App、实体店和电商网站进行有效的融合和拼接,微信具有多元化的开放流量的入口,加上微信用户已经形成的社交圈,微信一定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新的消费体验,消费者在微信平台购物势必能获得更多的互动和体验,同时也给商家带来了更多机会。新媒体不仅是电商重要的营销渠道,更能够成为电商重要的销售渠道,在微信设立销售端口甚至于线上门店已经成为当前部分电商的选择。新媒体由于其的强互动性,更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培育消费者的习惯,其作为电商的销售渠道颇具发展潜力。(三)新媒体电商的发展困境分析。当前,新媒体电商虽然发展迅速,广受消费者的欢迎,但是其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当前新媒体电商在发展过程中,过多地依赖新媒体的形式,转化率不高。随着新媒体热潮的冲击,电商行业在原有的营销和经营模式中看到了曙光,纷纷试水新媒体营销,直播带货、推文广告、社交推广等一时间充斥着电商行业,然而,很多电商商家在其中对各种营销和经营模式试水,在这一过程中,诸多商家过于关注的是营销和销售的形式,认为将产品拿去直播、拿去写成文案推广就能吸引到客户购买,然而,无论是怎样的营销模式,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促成销售,如果商家过于注重营销和销售的形式,而忽略了消费者的需求的话,将势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很容易造成引流大,但是成交少的局面,使得转化率低。新媒体电商的发展能够丰富消费者的体验,吸引客流,这是新媒体营销的优势,然而要促使消费者留存,进行消费甚至复购,与产品和营销的过程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是分不开的,只有产品切实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营销过程带给了消费者良好的体验,新媒体电商才能被商家更好地利用起来。另一方面,当前新媒体电商的同质化竞争严重,例如当前火热的网红直播电商模式,充分利用网红带来的粉丝效益,将其商业价值最大化。但是网红的直播门槛较低,没有所谓的标准,网红爆红所吸引的粉丝迅速地转为商业价值。随着电商直播的发展,很多网红将视野放在电商平台上,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直播,利用粉丝大量吸金。但是,随着网红数量的增加,很多店铺出现了同质化竞争,也让消费者对于网红主播产生了审美疲劳。另外,网络直播门槛比较低,同时厂商投入的成本也比较低。从网红的商业价值以及厂商的成本出发,进而造成了同质化竞争严重,让消费者面对大量的直播,极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当然,同质化竞争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当前网红直播模式的混乱,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同质化的竞争,让网红之间的优势难以得到发挥,使得厂商之间的区别逐渐缩小。最开始电商商家利用新媒体的形式突出重围,标新立异进行营销,但是当大家都开始进行新媒体营销的时候,又该如何再突破重围,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的新媒体电商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过多地依赖新媒体的形式,转化率不高,同质化严重等,我国的新媒体电商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新媒体电商的发展趋势前瞻
随着新媒体电商的不断发展,其的发展不断突破阻碍,呈现出诸多新的趋势,本文基于电商和消费市场发展的角度对新媒体电商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一)产业与行业深度融合。新媒体行业在我国已经发展比较久,不难发现其发展的脉络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去“参悟”网民用户的行为习惯,网络购物分析网民的消费行为,网络文学、视频等分析网民的心理轨迹,通过种种寻找到目标受众,如果从商业角度去定义新媒体,那就是一种更快捷和精确的信息收集方式。新媒体目前已经越来越具有精准营销的功能,新媒体和电子商务行业有机融合。一方面,新媒体越来越具有电子商务的功能,另一方面,更多的商家开始开发自身的新媒体以为自身的电子商务模块提供服务,新媒体电商就是如此产生的。越来越多的电商通过自身的方式构建了新媒体矩阵,并运用新媒体推动电商发展。在此情形下,各行业的边界更加模糊了,电子商务和媒体之间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价值链。2019年以来,无论是淘宝和抖音,还是京东与快手的合作都充分体现了产业和行业融合程度加深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营销模式被创造创新,不管是淘宝短视频、快手商家还是抖音商家,变现的模式比起纯直播更加落地,传播性也更强,销售路径更短更直接更多元化。除了竞争得如火如荼线上企业,传统的消费品企业也积极发展新媒体电商,包括百事可乐、阿迪达斯、耐克等在内的诸多国际公司,都建立了自身的虚拟社区,以便于与消费者进行密切沟通,消费者还可以通过这些虚拟的社区媒体来进行消费购物。当然,这并不需要公司一定要发展从媒体到电商消费端的所有环节,在这类企业的从新媒体到消费端的价值链当中,有着相对专业的分工,其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由专业的公司来提供运营服务,例如新媒体端可以由广告公司提供精准营销的专业服务,电商端可以由专业的电商公司提供日常运营维护的服务。电子商务和新媒体的融合不仅使得电子商务和新媒体都发生了改变,并且两者的结合使得新的商业机会被创造出来,使得更多的产业能够参与其中,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多的新的机遇。(二)头部优势明显。新媒体电商的头部优势明显,并且随着市场发展有着更明显的态势,头部电商品牌及传统品牌方因为有资源优势及品牌优势,在线上保持着一定的竞争优势,新兴品牌只能凭借个性化、差异化且有强烈市场需求的产品,方能打开市场。这样的市场环境也就形成了很稳定的一个市场态势。大多数商家受限于自身的团队素质,之前形成惯性的业务操作模式以及有限的资源,多数无法在这样的行业困境中冲出重围。一般而言,头部的电商平台占据了我国的一二线城市,在此情形下,新兴电商想突破重围是非常有困难的,因此可以将焦点移向三四线城市,基于社交的切入口是新时代电商获得市场的关键点。总之,随着新媒体电商的发展,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头部优势趋势逐渐明显,给了中小电商以机遇与挑战。(三)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新媒体电商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在2019年末,肺炎疫情发生,实体经济受到疫情影响,众多实体零售商在危机中寻求转变,从而催生另一种复工方式。在疫情蔓延阶段下,为应对疫情造成的挑战实体零售业纷纷将目光转向线上电商平台、线上社交和新媒体推广,发挥大数据和云平台的优势持续助力实体商业经济复苏。线下的实体零售商,也开始拓展线上业务,多渠道资源融合的实施计划。特别是疫情特殊时期,大部分商店关门歇业甚至造成一些实体零售商的资金断裂、门店经营困难,实体商期望以新零售形式助力企业渡过难关。这场防疫战,也是零售企业停下脚步重新思考的阶段。一些实体零售商线下门店客流锐减,营业额大幅下降,疫情之下对实体零售业的冲击让他们不得不思考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广州市在疫后就进行了一次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媒体电商营销活动,2020年6月6日至6月8日,广州了举办“首届直播节(中国•广州)”,是全国第一个以城市为平台的直播带货节,创出了新高度:3天时间直播场次将超20万场、各电商平台直播间将累计发放超过10亿红包、大部分商品将有5折优惠;除特色商圈、文旅项目、各大商场和各大品牌企业外,还带动住宿、餐饮业、制造业、租赁、商务服务业、教育行业等开展直播;设置主会场和多个分会场,多阵地、多品类、多场景实现全城直播;将联合淘宝直播、微信小程序直播、抖音等知名直播平台,以及跨境电商平台、带货达人,并选拔80多家优质MCN机构。商家、物流以及电商平台的配合,让供销变得顺畅,三者交叉赋能,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对实体经济都形成了良性支撑,而新媒体电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自身也不断地完善发展。虽然新媒体电商并不能取代传统的面对面销售,是因为线下门店能够带给消费者线上无法体验的综合的沉浸式体验,两者结合给电商行业和新媒体行业都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是新媒体电商发展的一大趋势。
总而言之,新媒体为电商营销带来了更多可能,同时也拓展了电商的销售渠道,虽然当前我国的新媒体电商发展面临着转化率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等方面的阻碍,但由于其能够便利消费者购物、带给消费者更多更丰富的体验,发展势头仍然锐不可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新媒体电商还将促使产业和行业融合程度加深,创新出更多的营销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产品和体验,为商家带来更多的盈利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宁.新媒体电商发展下的童书营销模式探析[J].出版广角,2019(14)
2.周正.我国电商物流一体化典型模式及发展趋势[J].经济纵横,2018,395(10)
3.施薇.我国农产品跨境电商贸易碎片化形态及其发展进路研究[J].农业经济,2019(4)
4.马小平.新媒体时代农产品品牌营销新思维[J].商业经济研究,2018(9)
篇6
一、基本情况
XXXX镇位于XXXX县的最北端,总面积xx平方公里,拥有耕地xx万亩,有“XXXX粮仓”、“芦笋之乡”、“蔬菜瓜果之乡”之美誉。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XXXX镇农业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拥有农业观光园、农产品市场、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多家农业经营场所。
为扎实推进XX乡村振兴工作,了解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学习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经营理念,学习生态观光农业开发运营模式,促进XXXX镇农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XXXX镇农业发展适应新时代、新业态,制定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本地特点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分2批赴兰陵县、寿光市、青州市进行考察调研。
二、收获体会
1、推进乡村振兴,要转变生产观念,积极学习新知识。通过考察,考察团成员切实感受的科技进步的力量。寿光作为世界级的蔬菜集散地,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对于农业科技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创新,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考察团深刻的体会到唯有加强学习,解放思想,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因地制宜发展XXXX特色现代农业。XXXX镇作为全县最大的种植业乡镇,我们必须要对下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认识,加强农业知识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进一步转变观念,逐步从粗放型、个体型农业向“以科技为本”规模化经营型农业转变,从以简单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服务为主线逐步转变为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为主线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借鉴兰陵、寿光发展模式,在农业产业化布局中科学合理规划,做到种植现代化、管理精细化、产销一体化、形式多样化、生产全程化,既要搞好全周期的技术培训,又要注重信息服务、营销服务,注重线上线下融合,推进XXXX镇农业生产布局合理、生产专业,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推进乡村振兴,要注重人才培育,提高农民素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优先发展。XXXX镇近些年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培训,辖区内农民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XXXX镇靠近高新区和济宁市,交通便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产业流动厉害,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农业生产新技术新业态的推广使用进度较慢。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育一批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专业人才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在兰陵、寿光、青州,考察团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尤其注重人才培养,引进高科技人才,同时积极对接上级农业部门加强技术支持和培训,花大力气挖掘农业农村实用型人才。大批三农人才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模式,也保障了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3、推进乡村振兴,要科学规划产业,拓展农业产业。
通过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农业不再是孤立的农业生产,而是整个农业生产前、中、后全方位、全过程的活动,是农业与旅游业、服务业相融合的新发展模式。兰陵农博园让农产品与沂蒙红色文化相融合发展红色旅游,寿光菜博园和兰陵农博园培育多种观赏花卉,青州花卉博览园线上线下融合,利用物流业将鲜花送到各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发展农业生产促农增收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农村生态保护,努力挖掘本地特色,使一产接二产连三产、四产,延长农业产业链,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农业生态旅游。XX队员要用活上级帮扶资源,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农业优质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下一步计划
篇7
关键词:旅游人才 空间格局 需求预测 山东省
一、引言
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旅游人才是指大专及其以上学历、掌握专项技能或在旅游行业中具有一定从业经验和工作业绩的人员。2012年7月至12月调研发现,山东省旅游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行业内人才结构失衡、流失率高、地域分布不均衡等主要问题。研究旅游人才需求对山东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强省建设、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对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人才规划的制定和宏观政策的调整、相关旅游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经营策略的转变、旅游教育和培训部门有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二、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1.山东省旅游业总体情况
截止2012年底,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4519.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335.03亿元,增长21.3%;入境旅游收入29.23亿美元,增长14.62%。接待国内游客4.87亿人次,增长16.89%;接待入境游客469.91万人次,增长10.77%。
近年来,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较快,2006-2011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长速度比GDP增长大约快10个百分点。1996年以来,山东省国内旅游人数的增长速度赶不上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时,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较大,2003年受非典影响,旅游收入增长为负,1997年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入境旅游也造成明显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全省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进入21世纪后进入到规模扩张阶段,2005年、2008年、2010年、2012年旅游总收入分别跨过了一千亿元、二千亿元、三千亿元和四千亿元大关,未来一段时期增长势头依然强劲(见表2)。山东省旅游业总体呈现出地域发展不均衡、新业态呈出不穷、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人才问题逐渐显现等特征。山东省旅游发展已进入规模扩张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人才对旅游产业的后续发展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
2.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
通过对2006-2011年山东17市旅游总收入(见表1)和旅游资源的分析,可以把我省划分为:旅游发达地区,包括青岛、烟台、济南,3市旅游总收入占全省的41.94%;旅游次发达地区,包括威海、泰安、济宁、淄博、潍坊、临沂,6市旅游总收入占全省的44.31%;旅游欠发达地区,包括德州、聊城、菏泽、枣庄、东营、滨州、莱芜和日照,8市旅游总收入占全省的13.76%(见图1)。从空间上来看,黄金海岸线、胶济铁路沿线和山水圣人线构成了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区,尤其是处在3条线路上的节点城市——青岛、济南发展旅游业具有先天优势。入境游热点地区,包括沿海城市青岛、烟台、威海,3市入境旅游总收入占全省的64.83%(见图1)。旅游发展具有潜力地区,包括京沪高铁沿线:德州、济南、泰安、枣庄;运河文化旅游线: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水浒文化旅游区:东平、阳谷、梁山和郓城;大汶口文化旅游区:泰安、邹城、兖州、滕州、曲阜等;红色旅游:临沂;名人旅游:滨州、东营的孙子文化、济宁的孔孟文化;黄河三角洲的生态旅游:东营、滨州、寒亭、青州、昌邑、乐陵、庆云、高青和莱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洋休闲旅游: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无棣、沾化等(见图2)。
由表1可知,2006年~2011年来,旅游总收入平均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速度的有11个市,其中淄博、潍坊、泰安、临沂4市,因为当地政府比较重视旅游业发展,在当地旅游产业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加大旅游项目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旅游部门和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尤其是临沂市,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近几年来旅游经济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枣庄、东营、日照、莱芜、德州、滨州、菏泽等7市,近几年来旅游经济增长较快,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市原有旅游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增长的绝对值不大;另一方面,近些年来,有些市意识到发展旅游产业对于当地经济转型的重要作用,比如枣庄、日照、滨州,尤其是以枣庄最为典型。枣庄作为我省唯一成立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委员会的市,地方政府赋予旅游管理部门更大的权限,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旅游部门的工作,取得极好的效果。最近几年,德州借助于低碳技术优势积极打造低碳旅游,全市的大多数旅游景区都属于低碳景区,尤其是中国太阳谷景区引领了低碳旅游的发展。在太阳能产业的基础上,德州还大力开拓会展旅游、乡村旅游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东营与菏泽也都借助于当地的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等,取得明显效果。入境旅游平均增长速度除青岛、济南、威海外,都超过了全省平均速度。原因在于:其一,青岛和威海所占全省入境旅游收入比重较大,分别为40.53%、10.1%,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地处内陆,无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占6.53%(见表1)。3市发展入境旅游都具有一定的基础,近些年在其他市积极开拓入境旅游市场的背景下,3市入境旅游市场所占份额和增长速度都稍微减弱;其二,2006年~2011年山东入境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较小,仅为4.98%。所以,即使其他14市入境旅游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速度(见表1),除烟台、济宁、泰安4市外,增长的绝对值都不大。从旅游总收入与入境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来看,近几年来全省旅游经济增长主要以国内旅游增长为主,入境旅游增长速度虽然大部分市增长较快,但增长的绝对量不大。
三、山东省旅游人才需求分析
旅游人才与旅游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效的旅游人才需求预测能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有利于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1.山东省旅游产业规模预测
旅游人才需求规模与旅游经济规模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全国经济稳步发展和国内旅游需求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山东旅游产业规模必将持续扩大,并逐步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山东历年旅游总收入的数据,可以推断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产业的规模。为了准确地预测今后5年~10年的旅游产业规模,根据2006年~2012年的《山东旅游统计便览》以及《201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相关数据整理,主要以2005年~2012年的山东省旅游总收入作为研究样本数据(见表2)。
2.山东省旅游人才需求预测
(1)山东省旅游人才基本情况
调查主要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传统旅游企业为重点。截止到2012年10月份,纳入调查口径的全省旅游人才总数为199704人,其中,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为2918人,占总数的1.46%;旅游景区(含工农业示范点)为42409人,占21.24%;旅游饭店为136921人,占68.56%;旅行社为17456人,占8.74%。调查统计的旅游人才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旅游人才的比例达到了58%,其中专科44%、本科13%、研究生1%。
(2)旅游人才需求预测的基本思路和依据
对旅游人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是制定人才开发战略的重要前提。本预测是在对山东旅游人才现状进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立足于山东旅游人才开发的历史和现状,结合山东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战略所确定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布局,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模型预测和经验推导相结合、随机抽样(微观)与整体推算(宏观)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旅游人才需求预测模型,并对山东2015年旅游人才需求总量进行预测,为制定山东“十二五”旅游人才开发战略提供依据。
旅游人才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预测参照的基础是《山东统计年鉴》(2000—2011)、《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1)、《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计划纲要》、《山东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且通过若干主要关联目标,综合预测旅游人才需求的总量与结构。
(3)旅游人才总量预测的变量选择
旅游属于消费性活动,需要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人均GDP是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居民收入增加,才会有较强的支付能力和旅游需求,才有能力外出旅游。居民旅游需求的增加要求更多的旅游人才来保证旅游企业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因此,人均GDP是促进旅游人才增长的间接变量。
旅游服务中技术只是一个可选变量,而非必要因素。旅游产业是一个与其他产业关联度极高的产业,发展要受到其他产业发展状况的制约或推动,对旅游业发展的技术支持应该是一个整体,包括游客的行、游、住、食、购、娱等六要素。旅游服务技术支持的内容相当广泛,根据在旅游服务中的重要程度可以分为交通通讯设施、设备的改进、信息收集与处理、产品开发与销售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等等。技术进步旨在提高整个旅游服务的质量,进而提高整个旅游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素质,会要求更多更高层次的旅游人才来支撑。
综上所述,人均GDP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外出旅游的动机和支撑能力,技术进步则衡量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潜力,旅游人数总量大体反映了旅游业的规模;同时,旅游业的规模和潜力必然要有相当规模的旅游人才来支撑。因此,用来测定旅游人才需求规模的这三个变量是合理且可行的。
(4)旅游人才总量预测模型
3.山东省旅游人才需求领域
根据《规划》,“十二五”末,山东省将完成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根据《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将亟需下列专业人才。
(1)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包括高层管理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市场营销、旅游娱乐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物业管理等人才。
星级酒店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十二五”时期,山东省将重点开发新型综合性休闲度假项目、度假酒店集群,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层次化。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扩大,近些年全省的高星级酒店继续增建,数量不断增多,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员工薪酬与其他行业比较相对偏低。加之,其它服务行业发展迅猛,许多饭店的高级管理人员纷纷转向房地产业、银行业、电信业、零售业等,造成酒店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流失,面临断层的局面。因此,有计划地进行酒店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任务非常迫切。
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人才。“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将打造1条国内一流品质的海滨度假旅游产业连绵带;扶持10-15 个能够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旅游项目,20-30个省级旅游骨干项目;建设3-5 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5 个国家级生态旅游区;新增5-8个国家5A级景区。新增景区的规划开发与良好运营以及旧有景区的服务提升,都需要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来支撑。
旅行社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近年来,由于政策与体制的影响,旅行社从业人员流动率高,导游人员流失严重,全省旅行社普遍存在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断档问题,面临接班人无人可选的问题。随着全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旅行社提供更加专业优质的服务,对旅行社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需要会持续增加。
(2)旅游专业技术人才
旅游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存在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教育体系中,而最需要的旅游企业却少有专业技术人员。这不利于全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旅游服务技能人才
山东省的旅游服务技能人才主要存在于酒店,包括餐饮、住宿、调酒、茶艺等各种技能人才。随着景区数量的增加、酒店规模的扩大、旅行社服务质量的提升,对旅游服务技能人才的需求会更多。
(4)旅游新业态专业人才
“十二五”时期,山东省将打造10个具有全国影响的旅游节会品牌;将继续强化高尔夫旅游、海水康体旅游、葡萄酒旅游等3类特色优势产品的开发,加快发展自驾车营地、旅游房车、游艇俱乐部等旅游新业态,大力培植游艇制造和酒店用品制造等旅游上游产业;将建设覆盖全省各级旅游部门、各旅游企业的数字旅游服务系统,实现旅游市场咨询、政务信息的即时传送,促进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不断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这些将对会展旅游人才、高尔夫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旅游装备制造人才、旅游资本运营人才、分时度假旅游网络管理等人才增加适量需求。
(5)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旅游人才
创新型旅游人才需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随着旅游者日益成熟,旅游业由较低层次的“观光旅游”向以情景化、体验化为特征,融高品位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一体的“体验旅游”转变。“体验旅游”强调与旅游者的沟通,旅游市场竞争力依赖于旅游产品、服务等的不断更新,旅游创新优势的实现需要依靠创新型旅游人才。复合型旅游人才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既懂理论又懂实践,既懂专业又懂管理;需要掌握信息网络等新技术,以适应经营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等新挑战;需要掌握至少一种外国语言,以适应国际化旅游服务的要求。协作型旅游人才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懂得借用外力、借助其他行业来推动旅游业不断发展。
四、结论及讨论
山东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全省既需要增加传统的旅游人才,包括酒店、景区、旅行社等企业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也亟需增加旅游新业态的专门人才,包括会展、高尔夫、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装备制造等专项旅游人才以及旅游资本运营、分时度假旅游网络管理、旅游策划和规划、旅游营销等复合型、创新型、协作型旅游人才。
由于条件所限,对具体旅游行业部门和旅游新业态的人才需求没有进行针对性的预测和分析,对具体区域的旅游人才需求也没有进行针对性的预测,后续仍需做具体细致的工作。
参考文献:
篇8
打造车载信息服务产业新高地
从上海产业现状看,发展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具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打造车载信息服务全国产业新高地,既有对这一产业领域未来巨大发展空间的自信,更有上海坚实的产业基础;既有上海较好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的支撑,更有发展产业的良好环境;既有高起点开端、扎实推进的产业节奏,更有资源集聚上海的产业现实。具体包括:
首先,高度集聚的产业、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与优势。
上海拥有包括整车厂、传感器,通讯、终端、信息服务、地图数据、智能交通信息、应用服务平台服务及4S店、保险等全产业链主要骨干企业。
而其中大多数企业在各自领域都位居全国前列。如整车的上海汽车、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地图导航公司,集聚了高德软件、四维图新、千方等我国主要图商,以及上海位置服务技术创新联盟等;通讯运营商则包括联通、电信、移动;卫星导航有上海伽利略导航公司、上海卫星导航技术创新联盟等;物联网领域,包括国内权威研究机构,如中科院微系统所、一些传感器厂家等;车载终端提供商,有安悦先锋、雷腾等;软件公司,如宝信软件、电科智能等;交通信息服务,有交通信息中心、交技发展等;智能语音服务,有上海车音网;TSP,包括安吉星、上汽信息、博泰悦臻等;同时,还有同济、交大等在内的知名科研院校等。
目前国内已推出的主要车载信息服务前装市场的三家车厂中的两家都在上汽集团旗下。
其次,上海具有较好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基础与实力,为车载信息服务有力地提供系统技术支撑与丰富内容资源。
在上海,有以财经资讯服务见长的东方财富网;提供城市消费指南餐馆美食、购物、休闲娱乐、活动优惠打折信息的大众点评网;结合位置技术和搜索技术为城市人群提供生活信息服务的丁丁网;旅游出行提供机票、宾馆服务的携程网、景区折扣门票服务的驴妈妈;提供跨行交易清算的银联、快钱、汇付天下等,以及其他大量富有行业特色的信息服务企业。
最后,产业主管部门重视并注重加强产业发展环境建设。
推动汽车产业服务转型发展
近年来,上海市经信委将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培育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增长点,充分发挥并释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变“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新兴产业培育“孵化器”作用。
现在,上海正结合自身产业基础条件,着力推进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立足依靠创新融合,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多项技术驱动汽车产业能级提升,依托软件和信息服务深化应用,推动汽车产业服务转型发展。
在上海市经信委的大力支持下,力促成立了上海车联网与车载信息服务产业联盟、产业基地。产业联盟、产业基地已成为产业对接、合作的平台,并以科学、健康、有序、快速地推进上海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调动这一产业上下游社会资源、产业资源和资本配置等方面的优势和源动力。
篇9
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沿革
零售业起步阶段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零售业似乎与西方世界隔绝,游离于世界零售革命之外,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业发展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零售业依然是由国有、集体经济垄断经营。直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我国零售业才开始出现了一些实质变革,开始对小型国有零售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对个体和私营企业加大扶持力度。
零售业初步发展阶段
从1992年开始的近十年时间里,中国零售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90年代初期,一个重要的发展事件就是大型商场的快速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年销售额在1.2亿元以上的大型百货商场,1991年只有94家,1992年增加到150家,1993年达到291家,1994年1995年分别达到488家和624家,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百货商场,1992—1995年分别是2家、7家、10家、21家,仅5年时间内大型商场的数量增加了5倍多。
零售业发展过渡阶段
随着我国加入WTO,迎来了零售业发展新的里程碑。
根据1999年11月15日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双边协议,中国将开放农产品、零售、专业服务、影音产品、汽车、电讯、银行、证券等市场,国际零售业的重量级公司,凭借雄厚的实力,庞大的规模,科学高效的管理,便捷、准确、及时的信息,现代的营销和优良的服务,以起点高、竞争力强的态势阔步进入中国市场,给中国零售业以相当大的冲击。“入世”后外商零售业在带来冲击和外资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经营机制、服务方式等以及外在的压力。“入世”使中国零售业有了更多学习借鉴和实战练习的机会,可以促进中国零售业的发展。
零售业全面开放阶段
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入世过渡期结束,兑现中国对零售市场全面向外资开放的承诺,零售领域实行全面开放。零售业全面开放后,为国内的零售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外资的进入,有利于加快我国商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带动高档商业设施的发展,增强和改善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和投资环境,为我国零售业竞争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零售业态百花齐放表现在业态形式已突破往昔传统业态(百货店)一统天下格局,而出现多种新的业态。国家内贸局在《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中按零售店的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目标客户等结构特点,将零售业态分为八类: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国内目前的零售市场上,百货店等传统业态仍占有一席之地,从一定程度上看,仍然居于主流业态地位。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大型综合超市等新业态将全面赶超百货商店等传统业态,进入重组、扩张、创新的新时期。零售业态在空间上的摆布已一改往昔城市一中心的状态,而出现“边缘崛起”、区域性零售分中心与市中心并存、选购品经营在城市或区域性商业中心、便利品经营在邻近居民集中居住区布点的迹象。
竞争激烈,市场优胜劣汰
随着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新型零售业态不断兴起,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以电子商务(网上销售)为特征的第四次零售变革方兴未艾,给传统的有形零售业态模式冲击较大。加上跨国零售集团携雄厚的资本、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快速进入国内扩张,使零售业竞争格局越来越激烈。零售业并购重组活跃,行业加速整合和重构,一些资金实力薄弱,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虚假繁荣的中小超市等零售企业,在进行连锁经营的扩张中可能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企业破产。如原广州市家宜超市倒闭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例。
商业地产过热,导致零售业态布局不合理我国零售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投资热和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带动了商业地产过热发展。我国零售业市场对外资的全面开放,零售市场快速增长态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市场。外资向我国商业地产的投资呈快速增长之势,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商业地产投资热升温。一个突出问题是业态结构和布局结构不合理,表现为适合大型零售业态的地产多,且大多集中在城市商业中心区。商业地产的投资过热,业态结构布局结构不合理,造成空置面积的快速增长,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增大了投资风险。
中国零售业发展建议
零售企业应以战略的眼光选择业态从零售业的发展史看,商业零售业态主要受到消费需求和工业生产两股力量的制约。然而在买方市场下,尤其是在今天人们的物质需求已获得相对满足,供给日愈过剩的情况下,虽然“供给决定需求"仍具意义,但消费者已成为主宰市场的绝对力量,只有那些胜任消费需求的企业才有生命力。所以零售业态选择的基本准则就是要看哪种业态所体现的效用组合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
零售企业发展应由城市商业中心向城市社区或郊区转移随着大城市商业中心零售业态竞争剧烈化和饱和化,市场机会已逐步减少,而城市社区或郊区及中小城市仍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机会。随着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商业作为城市居民购物、娱乐、休闲的场所,其结构随着城市郊区化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尤其是以一定地域居住区为载体,以社区内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为宗旨,通过各种商业业态,商业业种和商业功能的聚焦,提供日常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社区型商业已成为近年来零售业发展的热点。
提高零售业利润率
1)扩大商品购销差价提高利润
通过提高直采商品销售比例,对商品尽可能推行源头采购,倡导“果采山头、菜采田头、货采源头”,从而降低采购成本。直采商品的毛利率较高,平均毛利率在30%以上,因此,零售企业提高直采商品销售比例可以迅速提高盈利水平。
例如,作为全球最大的连锁零售商沃尔玛零售价格采取天天低价策略,比竞争对手凯玛特低3%-4%还能实现高毛利率(沃尔玛的平均毛利率超过20%,高于中国零售企业10%左右),主要得益于其压低进货价格的结果。沃尔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采购价格,做到一些产品的销售价数倍于采购价。如跳舞毯的销售价约是采购价的5倍,玩具吉普车销售价约是采购价的8倍。
2)降低经营成本——直接体现为利润经营成本的降低取决于直接降低营销等费用或是建立高效率的业务流程。
我国零售企业费用采用向厂商转移成本方式,将诸多导购员工资、办公场地的费用转移给了厂商,零售商费用的减少是建立在供应商费用增加的基础上。而沃尔玛降低的是能与厂商共享的渠道成本,投资的信息系统和物流系统可以和厂商分享高效率带来的好处。因此,我国零售商未来的盈利模式逐步转移至优化渠道价值链的共享收益上来,包括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3)收取渠道费用——零售商有条件向厂商收取的多种商品宣传展示的媒体费用
篇1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24)
【摘要】上海市在建世界级旅游城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市在旅游业的管理模式与营销创新方面有许多地方值得关注与研究。本研究围绕“上海市旅游业发展与管理”问题展开,对上海市旅游集散地、上海市闵行区旅游局、上海一日游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工作,基本上考察了上海旅游行业宏观现状和微观企业的管理问题,一方面可从中吸收和借鉴上海旅游业优秀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为上海市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旅游城市提供调研数据上的支持,从实践中挖掘问题并提出改进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上海;旅游业;发展;管理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其独特的海派文化、本帮菜、现代建筑、中西交融的生活氛围等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2010年成功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大大提高了上海在国际上的城市知名度,近几年来上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上海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将上海建成一座魅力独具、充满活力的世界级著名旅游城市,将上海打造成为观光旅游、商务会展、时尚购物、休闲度假的国际都市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
此次借助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项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市场营销系师生一行12人于2014年6月19日赴上海开展了为期5天的调研实践,本次调研围绕“上海市旅游业发展与管理”相关问题展开,对上海市的旅游管理和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实践研究。调研行程主要包括:(1)对上海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访谈,以了解上海市旅游发展基本情况和旅游行政管理概况;(2)对上海几家有代表的旅游企业进行访谈,以了解旅游企业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3)通过上海一日游,以普通游客的视角去亲身实地的寻找上海旅游发展中的经验与不足,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对策。
一、研究背景:上海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
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其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拓展与市场规模潜力较大,具体可以表现在上海土地面积、常住人口、人口密度、经济总量增加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潜力等方面。随着经济发展,GDP总量与人均GDP的提高,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成分也会加速发展。因此上海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的潜力较大。可是上海市必须明确差距的存在,上海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是以世界著名城市如伦敦、纽约、巴黎、香港、东京为参照,在建设旅游城市过程中,上海必须首先在肯定其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的前提下,找到与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的差距,并在建设路径上进行一定的研究与努力。
另一方面,上海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在突破发展瓶颈的举措方面差距较大,导致发展质量较低,发展速度不快。发展方向是要在目前采用资源依托型发展战略与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基础上,同时采用旅游综合体的完善战略与大型旅游主题功能区的建设战略。而纵观国际大都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战略,其类型不外乎四种,一是现有资源依托型发展战略,二是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战略,三是旅游综合体完善与扩展战略,四是大型旅游主题功能区的建设战略。因此,从长远角度着眼讲上海旅游业的发展还需努力摆脱单一旅游发展路径的束缚。
除此之外,与世界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旅游公共服务的差距也比较大,特别是缺乏完善的旅游交通设施和对大型旅游主题功能区建设的支持、缺乏完善的旅游目的地营销和资讯等公共产品。现阶段,与国内城市旅游营销较为成功的城市相比,上海还缺乏自身的目的地营销媒介,例如官方移动APP等,上海要真正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城市将面临诸多问题的考验。
二、上海城市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上海城市旅游四大发展现状
1. 2014年上海市的出境游呈火爆上升的趋势,国内游趋于平稳,入境游则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上海市旅游业的现状整体符合我国“两高一平”的局面,即国内游和出境游持续升温,入境游增长缓慢。到目前为止,上海出境游仍旧可以保持每年30%-40%的增长率,但是入境游出现了明显的回落,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我国汇率的变动。随着我国汇率在国际市场的一路攀升,2011年12月30日,在最后一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大涨148个基点,轻松突破6.13整数关口,来到了6.3009,再创汇改以来新高。[1]国外游客到中国旅游的成本越来越高,限制了国外游客的进入;其次,以北京为典型的雾霾现象严重,给我国整体的旅游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近几年雾霾问题日趋严重,并有从华北向华东蔓延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上海的入境游市场造成了影响;最后,国际形势的变动对上海入境游市场的影响。就我国入境游客源市场而言,主要游客来自港澳台以及日韩等亚洲国家,但是随着目前国际局势的动荡以及国家之间的不友好事件的频发,这些问题对上海的入境游市场造成极大的波动。
2.上海形成了旅游管理大统筹的稳定机制,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小组,协议上海旅游发展问题。
上海市十分重视旅游发展,由27个部门共同组成旅游产业发展小组,专门协调上海市重大旅游发展情况。上海市设有旅游发展专项基金,专门支持重大旅游项目的建设。这可以说是上海旅游发展管理机制上的亮点。具体运作上就是上海旅游发展基金与上海市政府为发展都市旅游,建立旅游“两委体制”,采取征收旅游企业旅游附加税的政策,保证上海旅游发展基金汇集,同时,市财政每年拨款超过5000万元用于上海旅游促销。[2]
3.上海的特色旅游业态有游轮和房车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游轮旅游,呈井喷式发展,并获得中国游轮发展试验区称号。
目前国际邮轮产业重心东移趋势明显,亚洲地区作为邮轮产业增长最迅速的区域,邮轮旅游的增长达到了平均每年11%,比世界邮轮平均增长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在新兴业态培育和发展方面,上海成立了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2014年以宝山滨江地区为核心的“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创建工作将全面推进,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将有望超过新加坡,成为亚洲第一大邮轮母港。从数据上看,2012年上海共靠泊邮轮126艘次,接待35万人次游客,其中宝山接靠邮轮60艘次,接待游客28万人次,分别占全市的48%和80%。到了2013年上海靠泊199艘次邮轮,接待游客76万人次,占了亚洲邮轮总量的21%和26%,其中宝山接靠邮轮128艘次,接待游客60万人次,分别占全市的64%和81%。吴淞口国际邮轮港2014年已确认将靠泊239艘次10万吨左右的邮轮,预计游客将超100万人次。[3]
房车旅游作为一种以房车为载体的旅游方式目前已成为欧美国家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在中国仍是一种新鲜事物。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房车旅游作为一种时尚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国民的青睐。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明确把房车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露营地项目建设也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为房车旅游产业带来了大好机遇。据上海市旅游局获悉,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4省市共同制定的《房车旅游服务标准第1部分:服务区》已进入最后修改阶段,这是全国首个房车旅游服务标准。[4]此外,上海已规划建设5个房车标准基地、5条房车旅游线路及1个房车小镇。[5]可以预见在有利政策、区域合作以及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的前提下,上海的房车旅游将会成为其旅游产业当中一支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
4.上海市重点旅游发展区域目前有三个,一是国际旅游度假区,以迪士尼乐园为核心的旅游圈;二是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三是中国游轮开发试验区。
重点旅游景区开发方面。首先是作为国际旅游度假区的上海迪斯尼乐园,它是中国第二个,亚洲第三个,世界第六个的迪斯尼主题乐园。2011年4月8日乐园主体工程正式破土动工。2013年10月17日主题乐园的地上建筑施工正式开始,预计于2015年底正式开放营业。关于迪士尼项目的中国元素展示的问题,上海方面表示上海迪士尼项目既要体现迪士尼经典人物、故事,展示最时尚、最科技的特色,也会充分体现中国元素,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建筑风格等。[6]基于此原因,主题乐园中央将建设一个占地约4.6万平方米的美丽花园,这个创意正是来源于中国元素。而一旦上海迪士尼乐园建成便可为当地创造5万个新职位,有助于刺激本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速发展,也有助于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此外,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与中国游轮开发试验区也是上海市重点旅游发展区域之一,上海还将着力打造开放式景区以提高景区知名度,欲效仿杭州西湖,将外滩打造成无围墙开放景区,以包装城市旅游形象和提升知名度。
(二)上海城市旅游发展的问题
1.上海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优势与问题
上海发展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一,显著的区位优势。上海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地理上,位于我国最长河流长江的入海口,地势平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经济上,交通发达,在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方面都是我国东部的交通中心。自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之后,上海的地理位置就已经决定了上海是西方投机掠夺的“前沿阵地”,从而确定了上海工业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地位。改革开放后,以出口业为主业的快速发展,使上海成为了贸易中心。其二,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经济优势明显。上海GDP一直居于我国首位,近些年,政府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专门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小组,这一机构拥有上海旅游发展专项基金(50亿人民币),每年可以自主支配5000至6000万来维护现有旅游资源。到目前为止,以2010年世博会带动上海旅游业的局面已经接近尾声,上海的旅游业需要新一轮的刺激来改变目前的局面。
上海虽然作为国内经济中心,但从世界范围上看尚不足以称为国际化大都市,因其在国际上排名不算靠前。上海在努力发展自身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同时致力于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从目前上海市旅游管理的机制和发展规划来看,上海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发展旅游,并从政策资金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旅游新业态的发展为上海旅游增加亮点。但就上海旅游品牌形象塑造方面还相对薄弱,需要对上海的旅游形象有个深刻认识和准确定位,从而打造出符合上海形象的特有吸引力的旅游品牌,以便向国际旅游市场推广。
2.上海市旅游企业的发展与问题
以上海市闵行区的旅游企业为例,其旅行社可以大致分为三种:一是以传统旅行社为主,设立实体店提供组团游和个人游业务,如国旅、青旅等。二是以多行业共同发展为主,旅游业只作为公司其中的一部分进行运营,并且其顾客为某一特定客户群体,如江南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等。三是以走高端定制化服务的道路,针对商务型客人或者消费能力较高的顾客进行私人定制,如乐虎国际旅行社等。绝大部分上海的旅行社并没有建立其高效的互联网销售渠道。与此同时,一些在线旅行社的发展则停留在简单的将线上线下资源进行整合,并且移动端订单的交易额远低于在线互联网订单的交易额,其发展相对落后于当前旅游业移动端的发展趋势。通过与上海旅游企业经理代表的访谈与交流,本研究初步归纳出上海市三家代表性旅游企业的特点(见表1),资料来源为本研究设计。
3.上海一日游特点与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生活压力的空前巨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旅游来放松身心,开拓眼界。由于高端定制游需要旅游者付出高昂的金钱代价,以及鉴于中国依旧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尽管团队旅游服务质量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出于“少花钱,多景点”的一般旅游消费者心理,仍然会有很多人愿意参加传统的团队游。本研究经过实际摸底调研总结出上海一日游的一些特点与问题(见表2),资料来源为本研究设计。
三、上海市旅游业发展与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一)充分挖掘和包装“上海元素”,让上海城市更加富有内涵和特色
关于上海今后的旅游发展定位问题,上海目标是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与上海与巴黎、纽约、香港、东京等已经建成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相比,其优势在于人口多,面积大。不足之处在于城市基础设施便利化不足,不利于游客自助行。还有其内部文化产品不够,缺少不断创新的有吸引力的文化演出。究其原因主要是上海历史短,海派文化具体内涵不是很深刻很明确,并且上海的文化主要源自江南文化,缺少其他丰富的载体。目前上海旅游的推介多停留在简单介绍的层面,属于上海的文化还未充分调动起来,无法提升游客体验度。比如说可以对上海的仿真斗牛、伦巴舞、轿子等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和展示。时尚是上海的一个重要标签,传统文化需要以时尚的形式展示出来。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将上海打造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依然是上海今后努力建设的目标。
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待日后解决,表现为城市景观泛滥,缺少旅游价值,其次就是上海的旅游行业整体素质、服务质量不高,最后上海的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在未来建设的日子里,上海市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以都市旅游为亮点,把上海建设成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以服务业为纽带,加快服务产业集群和国际化发展。
(二)继续促进新业态发展,丰富上海的旅游产品
上海市最火爆的是出境游,年增长率可达到30%-40%,但是上海市的入境旅游却在下滑,下滑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全国空气质量差给上海形象造成连带的负面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下跌造成旅游成本的抬高;上海入境旅游的客源国主要为日本和韩国,由于目前国家之间政治关系比较紧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入境游数量的下降。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两种解决途径积极应对,首先,促进新业态的发展,增加上海自身旅游吸引力,从2010年到现在的后世博时期,上海已经建成的旅游新业态包括游轮、房车和开放式景区,这些新业态的出现一方面提升了上海的宜居性,另一方面丰富了上海的旅游产品,同时也带动了上海旅游市场的转型——由大众旅游市场到小众市场的转变,包括高端定制旅游。
(三)上海的旅游企业应聚焦于小众旅游体验市场,但各旅游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谨慎进入
人们一般认为旅游行业利润率会很高,而实际上旅游企业尤其是旅行社的利润率相对较低,而且行业中的不规范行为依然扰乱市场秩序,传统旅游社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特别是我国政府提倡节俭,先后出台了《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等规定,再加上《旅游法》的出台,传统旅行社赖以生存的公务游客和团体游客数量出现了大幅下降,旅行社的发展面临着转型的要求。在自由行不断成为趋势的今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开始成为市场竞争的依托平台,旅游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会不断细分,专注于旅游产业链中具体业务的企业会越来越多,也就是说旅游业也开始走精细化经营的道路。另外,旅行社行业格局会重新调整,少数大型的旅行社或在线旅游企业会存在,大量的旅行社开始成为地接社,成为旅游产业链的最后一环。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会不断加深,产业之间的明显界限将消失,旅游新业态会不断出现,聚焦于小众旅游体验的市场将会繁荣。例如上海乐虎公司就是以高端定制为主营业务的公司,而这样的业务定位注定市场是小众化、高端化的,这对于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是一种限制,那么如何更好的深度开拓这个小众市场则是公司应当认真思考和努力的方向。虽然未来私人定制化的旅游方式已成趋势,但是这个市场的开发有一定难度,并非适合所有上海的旅游企业,因此各企业还应谨慎进入这个市场。
(四)进一步完善和贯彻旅游法中相关条款是上海市一日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导服人员的加强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上海市一日游服务(尤其是导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差强人意绝对不是个例,应该说一日游服务质量低的情况在全国团队游市场比比皆是。这种现象与导游管理和导游薪酬机制有着重要的联系。虽然旅游法出台为规范导游管理提供了依据,并明确了导游的权利和义务,但在现实业务往来中,导游管理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其中,旅游法明确规定,导游不得收取回扣、索要小费,但在散客业务中问题依然严重。虽然导游擅自增加购物点、付费旅游项目等现象在减少,但隐蔽的变相的收取回扣现象依然存在,如团餐餐扣等形式还是回扣的一种重要来源。旅游法为导游管理设定了一种理想状态,但现实情况是推行难度大,要扭转目前旅游业导游管理的畸形状态还存在很大阻碍,其中包括导游执业的监管问题。由谁来监管,如何有效监管都是有待回答的问题。没有监管,谈不上处罚。监管不力,存在空缺,那法律法规中的处罚条款就形同虚设,没有执行的依据。因此,归根到底进一步完善和贯彻旅游法中相关条款是上海市一日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及导服人员的加强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