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产管理与供应链管理

篇1

【关键词】供应链;生产计划;管理

1.问题的提出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企业因为在供应链管理上的成功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重视对供应链的管理,并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客户需求、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供应链进行优化与变革。作为管理供应链的资源调配器,企业利用生产计划向供应商和分销商发出指令,对整个生产经营进行控制,在面向市场和客户的企业生产经营中,生产计划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特点

在市场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传统计划管理以固定的约束变量处理充满变数的内外部环境,显然不足以支持企业立足于市场。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生产计划管理与传统计划管理相比,有着多诸多的特点。

(1)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由于面向不稳定的运行环境,因此需要其具有较高的管理柔性和敏捷性,比如生产周期的柔性、产品数量与批次的柔性等。在实践中,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生产计划主要应用于订单式生产,订单式生产对企业生产能力的弹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生产计划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

(2)与传统计划管理的封闭、纵向思维理念相比,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具有开放、纵向的管理理念。通过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职能职责、优化业务流程,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灵活。而且在这种开放、纵向的管理架构下,企业各部门、环节能够实现对信息的共享,特别是计划与控制信息,提高整个供应链上企业运作的协调性。

(3)信息在现代市场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供应链管理推行网络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并不是像传统模式以权力层级为路径进行传递,而是以网络结构,即通过供应链的不同节点进行传递,能够有效的做到信息传递的快速化,实现整个供应链运作的同步。

(4)在生产进度上,供应链环境管理下,企业通过供应链上游合作伙伴的生产进度,对自身的计划进行调整,让整个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高效、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避免各企业之间因进度不同而造成供需失衡和资源浪费。在生产能力上,供应链环境管理要求企业充分利用供应商的最优生产负荷,而不是最大生产负荷,做到供应与需求的最优化。

3.供应链管理对生产计划与控制的要求

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生产计划和控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即生产协作性、生产同步化,以及资源共享要求。

(1)生产协作性要求。由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生产是网络化的,多企业之间的协同生产。一方面,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需要通过信息共享机制来了解下游企业的资源需求,以做到及时的供应,而不是等到下游企业做好生产需求计划之后才开始着手准备。另一方面,在供应链联盟中,供应链中的各企业通过对其上下游和整个供应链的生产进度的分析,建立一套有效的协调机制,对各企业的生产计划进行调整、跟踪和反馈。

(2)生产同步化要求。现代市场是一个以客户需求为驱动的环境,企业需要具有处理动态需求和市场因素突然变化的能力。这对企业的制造环节、信息系统、采购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各个环节进行同步化运作。而要实现供应链的同步化计划,需要供应链中企业建立起合作机制,包括建立扁平化的网络组织和实现网络化管理。

(3)资源共享的要求。在传统的概念中,生产资源主要是指企业所能够达到的生产能力。在供应链环境下,生产资源的内涵得到了延伸,即企业的资源不仅包括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也包括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通过资源共享,供应链内的各企业能够以最小的成本最大化的利用资源。信息资源共享也是如今供应链系统内资源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共享贯穿整个供应链的生产过程,也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与基础,只有在共享信息的前提和基础上,整个供应链才能够做到同步与协调运作。

4.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管理策略

作为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关键,如何选择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策略及组合是供应链联盟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1)柔性策略。当客户要求更改订单、交货的数量或时间时,企业的柔性生产能力就是其应对这些变化的保障。从实践来看,让企业的生产能力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变化或调整比较困难,但企业可以通过积极采取手段来增强其柔性生产能力,包括增加工作时间或充分运用闲暇时间;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调整生产规模;加强供应链协调与合作等。企业通过实施柔性策略,在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时,能够做到快速响应,主动占领市场。但企业生产能力的柔性潜力也是具有限度的,如果过于强调柔性,可能会导致企业管理失控,运行发生混乱,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

(2)敏捷策略。敏捷策略强调对市场需求和变化做出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反应。要实现敏捷的供应链管理,企业可以采取延迟技术,即维持一定量的库存。延迟生产模式主要是基于寻求采取通用平台、部件或模块进行产品设计,在目标市场或客户需求已经比较明确之后再将产品推向市场。面向敏捷策略的延迟技术会提高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准确性和效率。主要是因为由于延迟生产对通用件较为依赖,而对通用件的预测比最终产品的预测难度要小很多,也使得生产计划的安排更具准确性;通用件的大量使用也意味着用同样的模块、零部件等在最短的时间内组合出更丰富的产品;延迟技术能够将企业库存保持在一个较低的范围内,以利于企业对生产计划进行有效的控制。

(3)合作策略。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不仅相互独立,也因业务的高度关联而相互依存。在竞争——合作——协调的机制下,担任好企业在供应链内的角色,在基于供应链整体利益的基础之上实现合同,实现双赢。合作策略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合作设计、供应商合作、物流合作和客户合作等。

(4)流程优化策略。流程优化策略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在企业内部和供应链内企业之间的流程优化。对流程进行优化是为了达到供应链整体合作和利益的需要,通过对企业内部和供应链内企业之间的流程进行优化,让各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转更加顺畅,形成一个高效率的联盟,增强企业及所在供应链体系的竞争力。

5.总结

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生产计划管理是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以及各企业之间沟通与协作的指导。供应链环境管理下的生产计划管理有着诸多的优势,能够更有效的面对当今的市场环境。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有着更高的柔性和开放性,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和合作,并对生产协作性、生产同步化,以及资源共享有着较为全面的要求。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只有通过合理的生产计划管理,才能够更加合理的对资源进行调整与配置,以最经济的方式创造最大的产出,并形成一个强大的供应链联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持。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可以采用柔性策略、敏捷策略、合作策略和流程优化策略等。

参考文献:

[1]曾玲芳.供应链管理及其方法论透视[J].物流技术,2003(10).

篇2

[关键词]RFID技术;药品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TM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351-01

当前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逐渐进入关键时期,那么加强药品供应链管理师当前医药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我国药品供应链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因而基于RFID技术的药品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提高药品供应链管理效果。加强对药品流通监管力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加强药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药品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商品,在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因而加强药品的监督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旦药药品供应链系统出现故障,直接影响了药品的质量安全,那么会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在危害社会群体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运行,甚至阻碍了制药企业的发展。因而加强药品供应链管理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劣质药品流通的几率,与此同时便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从而有效的提高药品流通的安全性。

RFID技术,,是一种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对特定目标的相关数据进行识别和读写的一种通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所形成的解决药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整体情况来看,该项技术在药品供应链管理中仍处于初期阶段,仍有待对解决方案进行系统化的完善和巩固。

2 RFID技术简介

RFID技术即射频识别技术,是无线电技术在自动识别中的有效应用。射频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需要人工进行干预,能够自动对高速运转的物体的进行自主识别,即便是在相对比较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并且与条形码识别、光学符号识别以及其他类型的自动识别技术相比,具有良好的优势和使用价值,尤其是在识别距离以及保密性点那个方面得到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从整体情况来看,射频识别技术应用范围较广,在工业物流、智能交通、身份识别以及一卡通等领域受到青睐。

3 当前我国药品供应链管理现状

就当前我国药品供应链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药品供应链系统不稳定,供应链条过长导致药品供应链的实际管理效果明显处于劣势。在药品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并不能够对假冒伪劣药品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治理,并且一旦出现药品质量问题时,并不能够及时对问题药品进行召回和处理,从而影响了药品供应链管理效果,不利于只要企业的整体发展。药品供应链实际运行中不免会受到不同地区营销体系和营销策略的差异性,导致药品品牌的实际价值受到影响,品牌忠诚度降低。

就当前我国药品流通监管情况来看,电子监管码为主要的药品流通监管方式,电子监管码标识由20位数字、一推条形码以及提示信息组成,相当于是药品的身份证。但是就电子监管码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技术上仍存在一些不足,电子监管码的信息只能读出,不能写入,因而信息无法更改。且实际应用中复杂度较低,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并且抗干扰能力较差。因而基于RFID的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顺应了药品供应链管理的实际需求,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4 基于RFID技术的药品供应链管理

药品供应链管理的整个活动周期涉及到政府监管部门、数据管理中心、制药企业、药品物流商、医院、药店以及消费者等多个实体,如图1所示。政府监管部门属于监督检查部门,监管药品从制药厂生产到消费者使用整个生命周期的基本周转情况,杜绝任何违纪犯法的行为出现;药品数据管理中心由制药企业本身或第三方组织维护,主要负责分配药品惟一标志码,备份药品生产、仓储、流通及销售整个周期的所有记录,实现药品的双向追溯功能;制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从单品、外包装箱多级帖封电子标签,实现药品全生命周期的溯源和防伪;药品物流商包括物流企业以及多级经销商,根据药品具体需求,分销至各医院及药店。

制药企业根据具体药品订单需求,购买原料投入药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在药品单品与外包装盒上加贴RFID电子标签。贴装完成后,在生产线上经特定读写器扫描,确定标签的有效性并绑定数据库内容。确定一切正常后,进入企业仓储管理系统,执行入库、出库、盘点、调拨、查询、统计等管理。药品流通单位(包括物流企业、药品经销商、药品零售企业、医疗机构等)配置专用RFID读写器,对产品进行真伪鉴别,同时向药品管理中心写入详细流通信息。在药品流通过程中,政府监管部门使用手持式专用RFID读写器,对任何流通中或在售药品进行现场检查与鉴别,并把检查记录写入药品管理中心。一旦发现异常,监管部门及时提取数据库原始记录,调查药品生产企业及药品流通现状,执行相应应急措施。在销售环节,消费者在医院或者药店购买药品时,通过医院或者药店的通用RFID读写器对药品进行溯源与真伪鉴别。

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从系统整体层次考虑,包括物理设备层、中间件层和应用系统层。每一层均实现不同的功能,物理设备层是硬件层,采集或写入基本数据;中间件层和应用层为软件层,实现系统数据通道及预定义功能;应用层的核心为药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平台,该平台在系统核心模块的支撑下工作,包括工作流引擎、海量数据处理引擎、系统管理引擎以及UIS定位引擎,四大核心引擎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平稳运行。同时在系统应用层范围内,提供了一些附属功能及接口,包括安全认证功能、数据统计功能和对外服务功能,同时提供Internet网络接口,方便外界对系统的访问。

按照系统预定义功能划分,药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囊括了生产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销售管理四大功能模块。生产管理子系统管理药品加工过程,帖封电子标签,并写入初始数据,为防伪、防串货提供初始数据依据;仓储管理实现药品的入库、盘点、移库、出库等管理;物流管理实现药品的分销、防串货,并定位跟踪药品运输车辆的全程运行;销售管理实现药品销售、同步防伪、溯源以数据统计功能。系统中不同的功能模块对应不同的硬件,但所有硬件设备的数据经过统一的系统中间件,实现数据采集、过滤、处理、汇聚以及传递。

5 结束语

从宏观层面来看,基于RFID技术的药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实现了对药品生产过程的有效监管,切实提高了对药品供应链管理效果,实现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与时候处理的协调配合,从而有效的维护了药品流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动医药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和重视供应链管理并投资于供应链业务。用供应链的思想改造理念并指导运作,已经为各类企业所重视。

    1 供应链管理概述

    1.1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产品生产和流通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在这个网络中,每个贸易伙伴既是其客户的供应商,又是其供应商的客户。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以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管理过程。供应链的管理思想要求企业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自身内部的生产流程到下游的仓库配送商、承运商直到零售商等物流环节的全过程整体规划,目的是使企业整体流程达到最优,而不是局部的优化而导致整体成本的增加。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

    1.2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供应链管理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它影响和决定了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和市场占有份额。供应链管理具有更高的目标,通过协调合作关系达到高水平的服务,其关键是需要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应用系统的观点,而不是节点企业资源的简单连接。相反它把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涵盖整个物流过程,包括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职能领域。传统的物流体制是以“效率化”为支柱的。比如说传统的物流注重提高保管效率、装载效率、作业效率等,也就是说物流本身处在只满足于生产、采购、营销等活动结果所连带的派生的位置。处于这种位置的物流是以企业内部其他活动的结果所连带的业务活动为前提的,所以说能够做到的也只有设法提高效率。这就是传统物流的实际状况。不言而喻,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讲,最大的愿望并非使经营活动效率化,最好是不让这些活动发生,降低成本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让成本发生。这就是供应链管理所追求的目标。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强调通过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最终实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

    2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物流

    2.1 企业物流的概念及现行模式企业物流是集现代运输、仓储、保管、搬运、包装、产品流通及物流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是沟通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厂商、批发商、零件商、物流公司及最终用户满意的桥梁,更是实现商品从生产到消费各个流通环节的有机结合。以汽车企业为例,汽车物流包括生产计划制定、采购定单下放及跟踪、物料清单维护、运输管理、货物验收、仓储管理、在制品的管理、生产线的物料管理、整车的发运等。我国现行的企业物流是销一体化的自营物流,即产品原材料、零部件及辅助材料的采购物流、产品的制造物流与分销物流等物流活动全部由产品制造企业完成。制造企业既是产品生产活动的组织者、实施操作者、又是企业物流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在这种模式下,制造商对供应物流、制造物流及分销物流拥有完全的控制权,能够掌握第一手客户信息,有利于改善客户服务和对整个物流进行协调与控制。但是随着物流业务的不断扩大,供应全球化以及由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对产品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柔性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制造商具有更加强大的物流实力,不断加大对物流的投入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这些变化对自营物流而言,会加大制造商的资金负担,降低企业的整体物流效率,不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2 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摈弃“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与供应商和经销商建立“合作—竞争”的战略伙伴关系,实行优势互补;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以物流或产品为纽带构建供应链系统。同时,根据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与战略合作伙伴一起,以满足顾客需要为宗旨,不断修正和设计供应链的内外结构及业务流程,组合资源要素,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以汽车行业为例,供应链管理要求汽车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整合,通过汽车的功能整合、过程整合和资源整合来全面整合汽车供应链。汽车物流是以汽车制造商为中心,即以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以相关信息流来协助供应商和客户行为的协作型竞争体系,体现了汽车企业与顾客和供应商相联系的能力。利用物流管理,可以使产品在有效的供应链内迅速移动,使供应链节点企业受益。核心制造企业通过与物流公司、供应商、经销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完成整个过程的各种资源计划与控制。

    3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物流创新

    3.1 面向客户,流程重组在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过程中,强调跨企业的资源整合,使客户关系的维持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客户需求成为企业物流的原动力,物流也从单纯的物的处理提升到物的增值方案管理,为企业度身定制,提供物的可行。企业应从顾客需求出发,按整个价值流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产品中所有必须的物流供应链,并创建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和无回流的增值物流供应链。

    3.2 诚信合作,发展核心竞争力现在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供应链的竞争,而国内的多数企业还在沿袭传统的模式,没有科学的物流规划和生产管理。企业如果一味强调自己本身的利益,牺牲合作伙伴的利益去追求“零库存”,长久下去必然会使整个供应链失去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通过产品物流将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联合起来,改变交易双方利益对立的传统观念,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建立起共同利益的协作伙伴关系,通过联合、规划和运作,优化企业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高度整合的供应链物流网络体系,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篇4

【关键词】供应链条件;成本控制;采购管理

在货物流通领域中。供应链的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成本,尤其是采购成本。一般看来,对于企业来说,采购资金占最终产品销售成本的60%,而在我国的工业企业,各种物资的采购成本占企业销售成本的70%。因此如何有效控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成本,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其深远的影响。

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的含义有多种,目前比较流行的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化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将产品销售给客户的功能网链。同时,供应链也是一个过程,即对整个企业的各项功能进行协调、组织、运转的过程。通过这个含义我们可以看出,供应链是一个纽带,主要连接供应商和销售商,进而和客户产生密切关系,因为客户是供应链的终端环节。早期对供应链的理解只是局限在商品销售的范畴内,随着对供应链认识的不断加深,供应链的范围也变得更为宽泛,延伸到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直至和它相关的的供应商管理和客户管理。而最新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成本控制。这是我国首次把供应链与成本控制管理联系到一起。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是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以及业务伙伴关系等进行统筹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的具体理念是“横向一体化”,即企业生产的配件转给别的企业去生产,自己只是负责联络或者利用其他的资源生产、销售。原来的企业和后来的企业是一种协作关系。于是跟这些企业成为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供应链管理由多个方面共同组成,其中包括采购管理、成本管理、生产管理、运营管理、销售管理等内容。企业通过对这些管理职能的协调运转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即降低总成本,减少能源消耗、提高企业的提高效益、还可以缩短生产周期,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成本

采购与采购成本:采购是物流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采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采购是指企业购买货物和服务的行为,具体而言就是企业按照所需的物品的清单去购买;广义的采购是一个企业获得货物和服务的过程,既强货物的动态流转,也强调物流和资金流结合转换的过程,同时企业之间互通有无的过程,是交流信息和经验的过程。

成本是生产某种商品的最低费用和支出。采购成本是指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它主要包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安装费用、验收费用、维护费用等,货物的购买价格只是采购总成本的一部分,企业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而降低采购成本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要获得最大利润还得其他方面着手,控制能控制的所有成本要素,比如原材料、劳动力、运输等。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供应链管理已经在不少企业中普及,而在一定的条件下,采购具有重要的地位。采购位于整个供应链的起始端,同时又是整个供应链的最关键环节。同时采购也连接企业外部与企业内部的重要桥梁,又是企业发展前进的推动力。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成本问题,而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对企业发展极为重要重大。由于采购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如果发生采购上的差错或者不及时,将会造成生产运营的减缓甚至停滞,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供应链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采购作业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而更加受到企业的重视。

3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下的采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1)主动性

原来的采购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库存,没有主动性,从而造成生产的落后,并影响销售,使企业减少利润。在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下,新型的采购表现为订单采购,这样能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采购部门通过了解生产部门的制造订单来完成采购订单。这种形式的采购是根据内部客户需求直接产生的,能够及时满足生产需要,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效率。采购根据客户的需求来产生订单,这样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好的效果。

(2)融合性

在一般的采购中,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就是普通的买卖关系。除了在业务上的一种工作往来,他们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不能满足现代供应链管理的需要。解决的途径是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可以解决供应商的选择问题,不用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精心挑选,因此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其次能够实现零库存,降低库存成本,节约库存资金的占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节效。

(3)整体性

物流管理和成本管理一样都强调整体性和功能。传统的采购管理只是片面地追求企业内部管理,实施外部资源管理只是达到零库存生产的要求。一味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以我为主,忽视了与其他人,如供应商的合作。供应链管理思想强调的是整体的利益,而不是局部的利益,一切从大局出发,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个人的利益,还要重视集体的利益。

4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成本控制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严格的采购制度是企业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它们的作用是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帮助企业做好成本管理,还可以和客户建立愉快的合作关系。同时还能够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防止采购人员的暗箱操作。采购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防止过度采购和采购不足现象的出现。还可以进行评估和测算,这样企业能够找到一些采购成本控制方法。

5 准时制采购介绍

准时制采购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采购模式,它的主要内容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以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提供合适的物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库存和浪费。准时制采购,是供应链理论的产物,它对供应链管理的落实有现实意义。

准时制采购的实践模式主要是订单培养。订单培养体现了企业和用户的双向互动,企业和用户一定单位中心产生联系,订单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准时制采购的实践模式优点在于它能减少货物流通的次数,降低货物运转的费用,进而控制采购成本。实施准时制采购能使企业的库存降低百分之五十左右,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供货的准时率,加快了生产周转速度,提高了货物的工作效率。

供应链下的成本管理始终是物流管理中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和难题,在科学技术和成本相关理论发展的今天,还有很多工作等待我们完成,现在物流技术的成熟也为成本控制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马士华.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战略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 牛鞭效应

一、引言

电子商务(E-Commerce)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以电子交易为手段完成金融、物品、服务、信息等价值的交换,快速而有效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的交易模式。电子商务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和拓展市场的有效方式,同时,电子商务也对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互结合,产生了供应链管理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二、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由Oliver & Webber(1982)于1980年代提出后,随即获得广泛的关注,其定义表述各不相同。

Collins(1999)认为供应链管理不再只是单纯的产销供货与企业联盟,而是合作关系的改善,以使供应链中的运作程序更加地合理和富有弹性以期取得产业环境变化中无法取代的竞争优势。Kalakota & Whinston(1996)认为:供应链管理包括订单的产生、取得与完成,产品、服务与信息的分布定位,企业在供应链中互相依赖而产生扩展企业,原料供货商、渠道供应伙伴(批发商、零售商)及顾客是其主要的成员。

我国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企业交易伙伴共同承诺一起紧密合作,并有效率地管理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以期在付出最少整体供应成本的情况下,为消费者或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缩短产品从设计构思到消费者手中的时间,降低产品成本,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要。

三、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供应链管理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计划、合作和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获得高用户服务水平和低库存投资、低单位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间的平衡。供应链管理注重总的物流成本与用户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要把供应链各个职能部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供应链整体的力量,达到供应链企业整体效益最优的目的。

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全新的库存观。传统库存思想认为,库存是维系生产和销售的必要措施,因而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只是实现了库存的转移,整个社会库存总量并未减少。供应链的形成使链上各个成员间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快速反应致力于总体库存的大幅度降低,库存是供应链管理的平衡机制。

供应链管理以最终客户为中心,以“3CS”(最终客户服务Customer Service、客户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客户成功Customer Success)作为管理的出发点,贯穿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并将改善客户服务质量、实现客户满意、促进客户成功作为创造竞争优势的根本手段。

四、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的相互作用

1.传统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链节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为了实现这种协调与合作,最关键的是供应链各成员之间应进行充分的交流,达到相当程度的信息共享。但在传统的经济条件下,供应链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信息技术的落后,容易出现信息失真的问题,导致供应链管理无法得到真正的实施,从而产生所谓的“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即:消费者对某产品的实际需求与预测需求量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并通过订货量向上游批发商、制造商传递时逐级放大,导致信息无法实现真正共享。很显然,这种现象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产品的库存水平提高,服务水平下降,供应链的总成本过高以及定制化程度低等问题,这必然降低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最终使每供应链内的成员蒙受损失。因此,弱化“牛鞭效应”的负面影响,进而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降低供应链的成本、缩短产品的供货时间,是提高供应链管理效果和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竞争手段。

(2)由于缺乏信息共享意识,供应链的成员之间各自为政,彼此之间基本上处于一种利益冲突的关系,认为没有必要与其他成员共享那些敏感信息。尤其是对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一般不外泄,并以此作为各成员之间保持优势的措施之一。于是各成员都必须想使自己的行为最优化,但由于信息不能共享,这些行为对整个供应链来说却不是最优的。从而增加了供应链的“内耗”,极大地影响了供应链的整体动作水平及竞争力。

电子商务时代出现的标志就是信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Internet的广泛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信息获取和传递成本非常低廉,从而解决了信息共享的技术问题。同时,为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企业应在供应链的范围内也将增加信息共享的意识。电子商务客观上要求对物流实施供应链管理,同时,电子商务也为实施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条件。

2.供应链管理对电子商务的促进作用

Kalakota & Whinston(1997)认为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整合将改变企业运作的模式,且彼此互相影响。供应链管理对电子商务有以下作用 :

(1)供应商(Supplier)管理:帮助企业精简供应商数量,减少订单流程成本及其循环时间,用少量的人员增加流程数目。

(2)库存(Inventory)管理:缩短订单运送票据的循环周期,若企业伙伴有以电子连结则以往由传真及信件传送的数据可立即由网络传送,企业亦可追踪其文件以确保文件送达,从而增强审计能力,由此亦可减少库存,增进库存流转,避免缺货的发生。

(3)分配(Distribution)管理:电子应用可促进运货公告及显示要求,且能更有效利用资源因为文件中有更有精确得数据。

(4)渠道(Channel)管理:可快速传送有关变更的经营情况得资训给伙伴产品,技术及价格信息,以往需要重复用电话及无数员工工作时间,如今可用电子公告版,因而使企业可节省员工工作时间且确保数据正确性。

(5)支付(Payment)管理:连接供应商,配送商以便以电子付款可减少书写上的错误,加快企业公告的速度,降低交易的成本及费用。

五、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体系构建

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主要由信息流管理、资金流管理和物流管理三部分组成。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和资金流管理两部分,使信息和资金都能迅速、准确的在供应链各节点之间传递。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突破传统的采购、生产、分销和服务的范畴和障碍,把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有效协调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管理,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适应新竞争环境下市场对企业生产管理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基于电子商务的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终端客户、银行、储运中心之间借助Internet进行信息的快速交换,同时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间也能进行信息的互通。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能有效地将供应链上各个业务环节孤岛连接起来,使业务和信息实现集成和共享。在交易的同时,电子商务只有进一步做好物流管理,大量缩减供应链中物流所需的时间,使物流管理符合信息流和资金流管理的要求,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2.电子商务环境下加强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1)采用第三方物流(3PL)方式改善企业外部物流情况。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需方之外的第三方以契约形式完成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物流是当今世界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是适应物流一体化趋势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结果。

(2)完善企业网络基础设施,改革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必须以完善的网络设施为前提,特别是企业的内联网、外联网和因特网的集成,是保证供应链高效运作的基本条件,同时它的供应商也要有好的信息化水平,这样才可以实现企业网络之间的对接合。

(3)进行业务流程再造(BPR),实施ERP系统。企业流程再造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通过流程再造,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可取得显著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4)加强协同整合。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竞争,将不再是企业单打独斗式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生存的需要,为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企业应在供应链的范围内增加信息共享的意识。供应链各环节参与者彼此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减少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不必要的浪费,以提升经营的效率。

(5)重视CRM(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建设。CRM是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延伸。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技术,CRM能够突破供应链上各节点的地域界面和组织界面,将客户、经销商、企业销售部系统整合,实现企业对客户个性化的快速响应,真正解决供应链中下游管理问题。作为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向客户延伸,客户反馈的信息折射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共赢。

六、结语

当前,实现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之间开展有效竞争的战略选择。正在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管理的实现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工具。在电子商务的驱动下,供应链管理的新模式将会不断出现,其对供应链管理运作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深入。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的普及,同时也将带来供应链管理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Oliver & Webber.Supply Chain Management:logistics catches up with strategy[M]. Chapman Hall, London,1982

[2]Gibson, Mentzer.Supply Chain Management:The Pursuit Of A Consensus Definition.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J].2005

[3]Hau L Lee, V Padmanabhan, Seungjin Whang.The Paralyzing Curse of the Bullwhip Effect in a Supply Chain [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1997

[4]汤 萱 王威孚:基于电子商务的电子供应链管理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3)

[5]阎子刚 赵继新:供应链管理(第二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篇6

[关键词]生产计划 供应链 模式 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当前我国企业正面临一个全球竞争的市场环境,原有的管理思想已不能完全满足新的竞争需要,都在积极的进行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武器。

一、企业生产计划概述

企业生产计划是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生产任务需要作出提前的统筹安排,这就需要又有一个固定的系统来保证生产任务的准备工作,这就是生产计划。它是企业组织生产运作活动的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是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一项基本任务,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达到生产的能力平衡,它是根据企业的技术,设备、人力、物资、动力等资源能力条件,合理地安排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品种,产量和出产进度以及生产前的物料人力准备工作,以满足企业的正常运行。

二、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生产计划的特点分析

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生产计划的特点

(l)生产计划所需信息更广泛

传统的生产计划决策信息主要来源于用户订单、需求预测、库存信息和企业内部各种资源信息,通过对这几方面信息的综合,得到制定企业生产计划的总体信息;而对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核心企业,其生产计划的制定所依据的需求信息不仅来自需求预测和用户订单,还来自供应链上其它节点企业资源信息,如供应商、销售商等。这些资源信息不仅来自企业内部,还来自零部件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的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和用户等。

(2)生产计划所涉及企业范围更大

传统的生产计划主要是针对单个企业,具有地理位置相对固定集中,成员(具有多个分厂情况)相对稳定的特点;而对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核心企业,其生产是由多个合作企业共同完成,其成员企业具有地理分散,动态分布的特点。所以,其生产计划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企业内部,而是要根据生产计划的需要,跨越到整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特别是零部件供应商,取得其它节点企业的有效合作,只有这样,核心企业的生产任务才能够得以完成。这也是传统计划模式同供应链环境下生产计划模式最本质的区别。

(3)生产计划是一个沟通协商的过程

传统的生产计划模式是针对单一企业内部生产活动的一种集中式决策,参与计划决策的各个部门或单元都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计划下达或生产调度采取行政命令;而对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核心企业,为它提供零部件的其它节点企业都是具有独立平等地位的法人实体,有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要求。因此,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核心企业生产计划决策需要同其它节点企业进行沟通协商,使本企业和其他节点企业的生产计划同步响应。

(4)递阶式的计划信息反馈机制

传统的生产计划信息反馈机制是一种直线性的链状反馈机制,生产计划的反馈信息是从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直线传递到另一个部门。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由多个供应商、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组成的负责的网络化结构,使得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信息反馈方式,不是递阶管理,也不是矩阵管理,而是网络化的管理。

(5)计划运行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因素

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相应地增加了企业生产计划运行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因素,这是传统计划模式与供应链计划模式所要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而在供应链管理下,各成员企业还要考虑与其它成员企业一起协作来共同完成供应链的生产任务,所以其生产计划要考虑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动态因素,相应的也对计划的柔性和敏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生产计划模式

针对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生产计划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生产计划总体模型。即在接到客户订单后,通过供应链信息集成平台,以及生产能力和成本分析,决定是不是接收订单;决定接受订单后开始制定生产计划。

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生产计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核心企业独有的全局的生产计划,另一个是由节点企业提供的局部的生产计划。在该过程中生产计划的制定应该有核心企业集团构造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完成的核心企业主题计划,然后把计划分分解分配到各个节点企业中。最后协商和协调后形成完整的协同生产计划。

1.供应链信息集成平台

供应链信息集成平台本质上是一个由内到外、内外整合的协同价值链。供应链成员、在商业合作伙伴的关系架构下,能够根据彼此之间的互信来共享特定的企业信息,以在供应链体系内发挥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分担整体供应链成败的共同责任并共享成果。每一个接入供应链信息集成平台的成员只要借助于统一的交易标准即可集成在该信息集成平台下。供应链信息集成平台,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共享窗口和交流渠道,同时保证供应链同步化计划的实现,实现按照客户需要订单驱动生产组织方式,降低整条供应链的库存量。

2.生产能力/成本分析

生产能力/成本分析主要是由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一起进行订单决策,根据订单内容、销售预测信息和产成品库存信息,以及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资源约束、生产成本等信息,决定是否接受用户的订单。在供应链中,完成总装任务的核心企业其建成投产的资金大、周期长,以及风险、技术等因素,使得核心企业的数量是有限的,这类合作伙伴的选择是困难的。因此,核心企业的能力扩展往往局限在核心企业内部,其能力约束表现为刚性约束。所以,在生产能力/成本分析时,核心企业的资源约束就成为了最重要的考虑一个因素。

3.核心企业主生产计划

核心企业主生产计划主要是根据供应链信息集成平台中各成员企业生产能力约束,在尽量满足订单的指导原则下进行主生产计划的制定,并通过同各节点企业协调来修正供应链核心企业主生产计划,核心企业主生产计划内容包括确定产品的产量和交货期。

4.节点企业生产计划

各成员企业在满足协同生产计划协商结果的约束下,结合企业的具体生产情况,详细编制各自的生产作业计划,然后把相关的计划信息集成到协同生产管理信息集成平台,以实现供应链范围内的各企业计划信息共享。

5.成本核算

本模型把成本分析纳入了生产计划决策过程中,使得生产计划更能反映企业的经营日标。传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虽然有成本计划和成本核算模块,但其作用仅仅是事前计划以及事后结算和分析,缺乏事中控制,使得计划与实际情况相互脱离,没有真正起到成本控制的作用。

四、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生产计划策略

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己经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了,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传统的MRP系统只考虑了本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问题,而对供应链中的其它节点企业关注不足,因此传统的MRP系统必须进行协调合作才能适应供应链生产计划的要求。

1.建立MRP系统群

在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和各个节点企业的MRP系统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应该是一个通过现代IT技术,Web技术,由供应链联系起来的、开放的MRP系统群。由于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可能采用了不同公司的MRP系统,因而可以通过点对点的整合方法或者)基于中间层的整合方法将独立的MRP系统连接成相互协作的整体。 2.协调零部件供应批量,加大安全库存

对于核心企业来说,短缺的零部件将导致产品不能及时交货,面临违约的风险,而多余的零部件又会造成额外的库存成本,会在整条供应链上会造成巨大的成本,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协调策略:

(1)对于短缺的零部件,要在平时加大安全库存,保证生产的顺畅进行。

(2)打价格战,对于那些力量比较强大的零部件供应商,而且该零部件又属于关键零部件,则应该适当给予该零部件供应商价格折扣或者其他的优惠方式,改变某个零部件供应商的最优送货量。

核心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为了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进行协商,各方都要以合作的态度考虑对方的利益,任何为了追求自身最优而转嫁风险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3.设定一个使供应链整体最大获益各零部件提前期

当零部件之间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进行装配时,不能按时到达的零部件就成为了生产的瓶颈,而准时到达的却又成为不必要的库存。为此,可采取以下协调策略:

(1)在开始设定提前期的时候,应该把核心企业的MRP系统和零部件供应商的MRP系统进行综合考虑,在以往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考虑零部件之间装配时的特定比例,重新编排生产计划,调整设定一个使各方都能接受、并使供应链整体能获得最大效益的各零部件提前期。

(2)核心企业必须和零部件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上实现信息共享,关注零部件供应商MRP系统的运行情况,综合协调各方利益,调整各个零部件的提前期。

(3)如果某零部件的提前期波动比较大,且又属于关键零部件,那么核心企业就应该对此零部件设置比较高的安全库存,来削弱提前期波动的影响。

4.生产商与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一致的物理清单

在核心企业的MRP系统中客户订单能否准时完成,零部件供应商的配合是关键。如果零部件供应商对核心企业所需求的各种零部件型号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那么它们对核心企业的需求就无法做出快速响应。所以,核心企业在建立自己物料清单时,应该邀请零部件供应商一起参与设计,充分听取零部件供应商的意见;如果可能的话,核心企业也可以帮助零部件供应商建立它们物料清单来配合主生产厂商,形成长期的合作联盟,这无论对核心企业还是零部件供应商都是有利的。

笔者在对生产计划的简要概述后,对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生产计划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供应链环境下核心企业生产计划的总体模型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协调策略,包括多个MRP系统集成策略、批量之间的协调策略、提前期之间的协调策略、物料清单的协调策略等多个协调策略。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篇7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

    当今社会,环境己经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该战略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看成是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从而保证环境和资源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可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我国企业长期运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必须转变——实施供应链管理,即在不断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的同时,进行全面优化,将客户需求、对原材料生产、供应、加工、包装、物流、营销、消费及回收服务等一系列过程进行整合。

    供应链上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是传统企业供应链所追求的目标,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因为它只顾及企业的成本和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而其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和人员所产生的影响及所使用产品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等问题并没有考虑到。新的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问题必须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绿色供应链内参与的行为主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于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与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与提高相关活动的速度、准确性、与环境的友好程度等途径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的目标。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此研究的较多,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环境法规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Webb,L、Steve Lippman、Geoffrey J.L.F.Hagelaar、Jack 、Steven V. Walton);从环境绩效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Porter,M.E、 vander Linde,C.、Sinding,K、Beamon,B.M);从绿色合作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Hall、Jeremy、Ken Green、Barbara Morton)。在我国,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重点在于概念介绍、集成特性、体系结构、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绿色供应链概念及内容研究(但斌、刘飞、时炎、侯先荣、郭素金、武春友、朱庆华、汪应络、王能民、蔡舜山、李庆涛);基于绩效的绿色供应链研究(周勇、郑任、郭婷婷、孙晓博、刘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型及成员间的合作研究(曹杰、廖媛红、王洪刚、李向东,阎洪、窦一杰、朱庆华,田一辉)等。

    尽管国内外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时间较短,但是已经得到了学术界与企业界在内各个领域的关注。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比较认同王能民对绿色供应链界定:绿色供应链是指在以资源最优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为目标的以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为原则的从资源开发到产品的消费过程中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使用到报废处理、回收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是由供应商、销售商、零售商、消费者、环境、规制及文化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等运动的集成。从绿色供应链的定义来看,其具有不同于传统供应链的内涵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1)绿色供应链运营的目标是自愿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以及实现与环境相容,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关联。(2)从系统构成来看,其成员较传统供应链要广。(3)绿色供应链的运营是建立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运动的基础上的。

    二、实施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意义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企业竞争力

    首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对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并降低库存成本。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组成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供应商、生产企业、中间商、零售企业等)建立良好的供需关系,减少各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需求信息能够准确快速的传递,从而减少盲目生产和库存。其次,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流通费用,产生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的价格竞争力。供应链中各结点企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为了使共同体的利益最大化,各结点企业将相互合作、协调,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耽搁,并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准确地反应,促进各结点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提升各接点企业的美誉度及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市场。绿色供应链在节约能源和原料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成本,而且减少了环境的治理费用,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得以扩大。另外,随着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在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而且可以促进我国企业更大限度的参与国际竞争。

    2、实现供应链各结点企业之间的多赢

    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营效率,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各结点企业的共同选择。绿色供应链把原料供应商、生产商、中间商、零售商紧密联系在一起,之间相互协调,使需求信息得以快速正确的传递、流通渠道保持通畅,从而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市场。

    3、提高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适应性

    我国加入WTO已有十余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新月异。市场化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多元化竞争加剧了竞争的白热化。另外,国际化大型企业不断进入我国市场,国际化竞争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竞争。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我们必须实施科学合理的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绿色供应链内各结点企业进行管理,在追求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福利的同时,努力实现与环境的相容。这对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目前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1、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推广尚浅,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起源于国外,且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也基本上都局限在概念提出阶段,实际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基本上局限在一些国际型大企业,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还未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宣传与推广。另外,作为发展中国家,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发展经济,依旧遵循先发展后治理的旧观念,依然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位,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还没有形成绿色生产的观念。

    2、法律法规不健全,宏观环境急需改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很多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还需不断的完善。例如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监督的有效性得不到体现,致使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直接交纳相应的费用与罚款,而不是治理其污染。诸如此类的情况提高了制造商的收益,使制造商的成本外化合法化,而导致供应链各结点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不一致,造成环境恶性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各结点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追求整体利益与环境相容,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建立健全我国的法律制度,改善宏观环境刻不容缓。

    3、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忽视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依据传统理念,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供应链各结点企业过分强调消费和需求的主流作用,甚至为了降低库存,不惜夸大和炒作虚无的概念,而实际上并无任何创新,致使消费陷入误区,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仅不能够提升环境社会效益和企业内部效益,还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和战略管理能力。各结点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引导和宣传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的责任,没有考虑供应链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负而影响,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势必以牺牲外部的利益为代价,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1、企业转变传统环境观念,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

    企业必须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供应链,在将环境纳入到成本控制的同时,着眼于长远利益,明确企业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位置,分担风险并致力于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使个体的行为符合整体环境价值最大化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到战略层次的高度。高层领导作为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们的价值观对于成功的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转变高层答理者传统的观念,使其树立新的“绿色”理念,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营造和宣传企业的绿色文化,使企业内部形成强大凝聚力,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创造企业的“绿色品牌”。

篇8

供应链系统是指为终端客户提供商品、服务或信息,从最初的材料供应商一直到最终用户的整条链上的企业的关键业务流程和关系的一种集成[1]。供应链管理概念框架强调的是供应链管理的共同特征,以及设计和成功管理供应链的一些关键问题。Douglas M.lambert和Martha C.cooper在2000年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2],由供应链网络结构、供应链业务流程,以及供应管理组件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

附图

图1 供应链管理概念框架

1.1 供应链网络结构

供应链网络结构由供应链成员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连接组成。供应链成员是由与核心企业相连的组织构成的。为了使得复杂的网络更便于管理,有必要将供应链上企业分成关键成员企业和辅助成员企业。从而进一步确认供应链中的关键流程、辅助流程及其特性。关键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指明确各企业在网络结构中的纵向和横向结构中的位置。横向结构是指供应链的价值链体系结构,而纵向结构是指单个企业和其供应商、客户的关系。弄清横向结构,就是对供应链的价值链体系进行建模,确定供应链的起始位置,描述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作用和角色,分析供应链价值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而企业在纵向结构中的位置,就是确定单个企业的供应链流程的需求、顾客价值的实现情况,分析企业内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根源。

1.2 供应链业务流程

供应链业务流程是指给顾客带来附加价值的活动。客户是业务流程的焦点,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客户的需求变化,分析并掌握客户需求,制造流程和供应商执行情况的不确定性,建立起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快速反应系统,对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全体供应链论坛(GSCF)成员认为,供应链中的核心流程主要包括8种:客户关系管理流程;客户服务管理流程;需求管理流程;生产管理流程;采购管理流程;产品开发管理流程;信息反馈流程。分析供应链业务流程需要企业从自己的核心能力出发,定义自己的核心流程,而将非核心流程外包。

1.3 供应链管理组件

供应链管理组件是一级管理变量,通过这些变量来实现业务流程在供应链之间的集成管理。供应链上企业边界处流程接口的管理和集成程度是供应链管理的瓶颈。分为两类:①物理——技术组件。如工作流/活动结构、组织结构、产品流设施结构、沟通与信息流设施结构等。②管理——行为组件。如管理方法、规划与控制方法、风险与回报结构等。物理——技术组件是可见的,容易实现和评价,而管理——行为组件是不可见的且难以深入掌握。但却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

2 图书馆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先进的管理思想。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不断急剧变化的市场需求及缩短交货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企业也逐渐意识到,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有一片立足之地,必须与其他企业建立一种战略上的伙伴联盟,并且在一种跨企业的集成管理模式下,发挥各企业的核心作用,实施优势互补,以达到各个企业的统一协调。这就使得供应链体系的建立和供应链管理的实现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3]。关于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有多种不同的表述,Harland定义为“供应链管理是对商业活动和组织内部关系、直接采购者的关系,第一级或第二级供应商,客户关系和整个供应链关系的管理”[4],Scott和Westbrook定义为“供应链管理是一条连接制造与供应过程中每一个元素的链,包含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者后所有环节”[5]。2001年,我国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6]尽管定义不同,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强调一种集成的管理理念,把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最优。这种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不仅适合企业,也同样适合于图书馆,在信息技术的推动和新形式的要求下,图书馆的职能发生以下转变:从信息保存者转变为信息提供者;从单一媒体的提供转变为多媒体的提供;从按时提供转变为即时提供;从馆内处理转变为外包处理;从区域服务转变为国际服务等。这就要求在图书馆业务流程再造中不仅要考察图书馆内部的业务流程,而且还应该对客户、渠道成员、供应商等组成的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使得图书馆业务流程与社会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实现图书馆与社会同步发展。

供应链管理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全面规划和运作,以期将客户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史忠植研究员的《基于主体(Agent)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结构及其相关技术》一文中,提到“数字图书馆就是每一个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够获得有关人类的任何知识。”由此可见,两者的内涵极其相似,为此,对图书馆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很有必要。

3 现阶段图书馆供应链管理实施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应对市场的主观能动性

事业机制下“全额拨款”和本位主义仍然在许多图书馆中普遍存在,图书馆对其供应商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制约着自身应对市场的主观能动性,图书馆对外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远远不够,图书馆与其他合作伙伴还没有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跨地区、跨国界的供应链系统需要建立或规范,应对市场的观念转变是关键。

篇9

[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物流;供应链管理;企业信息化

引言

ERP(企业资源计划)是利用先进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对企业全面资源计划管理的综合体现,它由MRPⅡ(制造资源计划)发展而来,并且继承了MRPⅡ的许多优点,例如把企业各子系统有机结合,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生产管理优化系统,各子系统通过共享的数据平台彼此交互,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管理集成。除此之外,ERP还将管理从企业内部延伸到外部,把客户需求、企业生产和供应商的资源充分整合,形成一条供应链,并对供应链的所有环节进行管理,它不再局限于几种单一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标准,能够满足企业的多元化经营。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ERP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作为实现企业差异化经营、并有效提高运作效率与竞争力的手段之一,ERP不仅仅是一套简单的MIS系统甚至软件,更反映了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思想,如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全面管理,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以及事前计划与事中控制结合等等。

ERP起源于制造业,因此生产模块处于系统的核心地位,但随着其应用领域的扩大以及企业实际需求的变化,ERP所囊括的内容也日新月异,如今,物流、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等模块也纷纷加入ERP大军,使相关研究领域不断丰富起来。

其中,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循环消化系统,它直接影响了企业和供应链的运营速度与质量,通过ERP改善物流运作不仅可以加快供应链上的实体物料和商品的流速,还可以加速信息流及资金流。因此,如何在ERP中实现物流管理模块功能是许多企业实施与使用ERP时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认识ERP中的物流模块?它与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库存的关系是怎样的?它应该包括哪些子模块?分别完成哪些功能?它在ERP中的最小集如何确定?为了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些概念,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物流与供应链的联系与区别。

一、物流与供应链的一般概念

1.物流与供应链

如今,对于供应链的定义和论述很多,概括地说,一条简单的供应链如图1所示:

图1

从供应商的供应商一直到客户的客户,中间经过了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客户等等环节,并且相互之间形成了贸易关系的一条链便是我们常说的供应链。当然,图1所示的是一条非常简单的线性供应链,现实世界中的供应链通常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如图2):

图2

正如图2所示,在一个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中,每个企业都拥有多个上游与下游,甚至会逾越某些阶段直接和最终客户发生联系。因此,供应链囊括了涉及生产与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切努力,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相互形成了买卖关系的各个企业以及他们之间的活动便构成了供应链。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不管供应链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以及价值流的双向传播。所以,供应链的运作中总是伴随着物流,可以说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物质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的位移,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2.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指对供应链中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综合管理,通过上下游企业相互合作、协同,消除信息化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全程优化、利益均沾、风险分担的共赢伙伴关系。从功能模块上看,它包括整条供应链上的物流管理、企业与其上游的供应商关系管理(SRM)、与其下游的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内部的高级计划与排产(APS)、在市场国际化条件下的全球供应链管理、将决策支持系统(DSS)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的供应链决策管理、以及各种供应链策略联盟(如4PL、VMI、CPFR)等等,可见供应链管理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体系,它涵盖了与之相关的各种内容。

而物流管理则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为了促进物质资源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高效率、高效益流动而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等管理活动。物流网络规划、运输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装卸搬运管理、包装与流通加工管理以及逆向物流管理等内容均属于物流管理的范畴。需要注意的是,物流本身并不包括资金流与信息流,但物流管理则包括对物流活动中涉及的信息及资金的计划、控制,这也是将物流模块引入ERP系统,有效促进物流活动中信息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首先是二者的管理幅度不同,物流管理主要对企业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客户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物质资源的流动进行管理;供应链管理则将眼光放得更远,它不仅仅要管自己的上游与下游,还要综合考虑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客户的客户,对整条供应链进行整合优化。其次,二者的侧重点不同,物流管理更着重对物质资源时空流动的管理,因此它的活动都是围绕着货物与商品流动进行的;而供应链管理则着重于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与合作,通过策略联盟共同打造多赢供应链。

二、ERP中的物流模块

1.物流模块在ERP中的地位

采购原材料、生产制造以及销售产品构成了一个生产企业的主营业务,物品及服务正是在这样一条链上实现增值的,而物流活动则贯穿了产供销的全过程,并且将企业与其上游的供应商及下游的客户有机结合在一起,如图3所示:

图3

由此可见,有效的物流管理不仅仅沟通了上下游企业的关系,而且将企业内部的产供销无缝连接,实现了物质资源在时空上的高效流动,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早在20世纪60年代,彼得·杜拉克就曾预言:物流领域是经济增长的“黑暗大陆”,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是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

然而,现阶段物流却是企业管理中的瓶颈所在,如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就像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教授在“冰山理论”中所论述的那样,我们从财务报表中获得的统计数字仅仅是冰山一角,绝大多数物流成本被混杂在其他费用中,如同在水面下冰山的主体部分,被企业所忽视;同时,企业物流各功能部门只对本部门的物流任务负责,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协调,效益背反现象使物流成为了企业的负担。因此从整体出发,在ERP中实现有效的物流管理,并与ERP的其他子系统充分整合,将有助于企业突破瓶颈,提高效益。

那么,ERP中的物流模块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从具体的层面来看,物流子系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功能模块,包括若干子模块,如物流网络规划管理、运输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装卸与搬运管理、包装与流通加工管理以及逆向物流管理等;从抽象的层面来看,物流子系统即是指ERP系统中采购、销售和库存模块的集合,这也是如今大部分ERP系统体现的思想,如金蝶K3,SAP的BusinessOne等,更确切地说,在这个层面上,物流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模块,而是在进销存中体现出了一种很好的流程性思想,它对物质资源流动过程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充分整合,并与企业的各个部门无缝衔接,将ERP系统的功能更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2.ERP中的物流模块功能分析

正如我们上面指出的那样,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ERP中的物流模块,在抽象层次上,进销存构成了物流的主体,已经有许多文章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因此下面我们将从具体的层次上分析ERP中物流模块的功能。图4给出了企业物流的各功能模块与采购、生产、销售部门交互的过程:

图4

如图所示,从物流网络规划,到采购原材料入库,生产部门领料生产,制成的半成品入库,再到取出半成品继续生产,制成的产品入库,最后产品销售的整个过程,企业的物流部门都会全程参与,并与企业其他部门密切合作。

在物流网络规划阶段,需要确定配送中心与仓库的位置、规模以及合适的运输路线等,使整个物流网络布局合理、运作协调。其中,在一个以配送为主营业务的物流体系中,物流网络要以配送设施为中心,呈点状方式向其他环节辐射,形成一个近似环状的幅面,即配送覆盖区域;而在以仓储和运输为主的物流系统中,仓库和运输线共同组成了物流网络,仓库处于网络的节点上,节点决定着运输线路。

在原材料入库阶段,采购部门将到货通知书发给装卸与搬运部门,该部门将原材料卸下并搬入仓库。当生产部门需要原材料进行生产时,填写用料申请单,获得批准后持用料通知单向配送中心要求原材料配货,配送中心将根据各个生产车间的用料情况、优先级顺序以及当前的库存状态合理配货,并通知装卸与搬运部门把相应的原材料送交车间。生产部制成的半成品有时需要入库存放,由装卸与搬运部根据有关通知单将半成品入库。当生产车间提出使用半成品的要求时,配送中心也会合理安排配送方案,让装卸与搬运部将半成品及时送达车间。最后,制成的产品同样需要及时入库存放。

在产品销售阶段,销售部门将客户订单交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按照产品类型、数量、地域等特征合理配货,并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包装与流通加工部门对产品进行必要的再加工,使之符合物流需要及客户的最终需求。接下来由装卸与搬运部完成货物装卸工作,运输部负责将货物运达客户处,在运输过程中,ERP物流系统需要能实时查询货物的运输状态,如运送中、转运中、已签收等,以便企业与客户均能随时了解货物的在途信息。

另外,企业必须重视逆向物流管理,在逆向物流上被回收的货物包括不合格的原材料和部件、生产中的报废品、残次产成品、运输残损品、库存残损品、售出商品的退货维修与损坏退货、重复使用的包装品、过期失效以及被法律规定限用的产品、污水废料等,包括逆向物流的闭环供应链如图5所示:

图5

由图可知,逆向物流何时、从何处出发、数量多少都是一个未知数,供应链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存在物质资源的逆向流动,这就对ERP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随时处理相应的退货及回收工作,以便提升企业形象、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增加顾客满意度。

三、案例分析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ERP物流系统的案例,为了与国际接轨,建立起高效、迅速的现代物流系统,海尔采用了SAP公司的ERP系统和BBP系统(原材料网上采购系统),对企业进行流程改造。经过近两年的实施,海尔的现代物流管理系统不仅很好地提高了物流效率,而且将海尔的电子商务平台扩展到了包含客户和供应商在内的整个供应链管理,极大地推动了海尔电子商务的发展。

海尔集团认为,现代企业运作的驱动力只有一个:订单。没有订单,现代企业就不可能运作。围绕订单而进行的采购、设计、制造、销售等一系列工作,最重要的一个流程就是物流。离开物流的支持,企业的采购与制造、销售等行为就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可预知性。因此,海尔与SAP合作,建立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的物流信息系统,使其能够在物流方面一只手抓住用户的需求,另一只手抓住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全球供应链。

通过分析,海尔集团认为实施物流信息化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主要特征是速度,而海尔物流信息化建设需要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使供应链上的信息同步传递,能够实现以速度取胜;另外,海尔物流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能够向客户提供竞争对手所不能给予的增值服务,使之顺利从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变。

于是,海尔采用了SAP公司提供的ERP和BBP,组建自己的ERP物流管理系统,该系统共包括五大模块MM(物料管理)、PP(制造与计划)、SD(销售与订单管理)、FI(财务管理)、CO(成本管理)。ERP实施后,打破了原有的“信息孤岛”,使信息同步集成,提高了信息的实时性与准确性,加快了对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如原来订单由客户下达传递到供应商需要10天以上的时间,而且准确率低,实施ERP后订单不但1天内完成“客户—商流—工厂计划—仓库—采购—供应商”的过程,而且准确率极高。另外,对于每笔收货,扫描系统能够自动检验采购订单,防止暗箱收货,而财务在收货的同时自动生成入库凭证,使财务人员从繁重的记账工作中解放出来,发挥出真正的财务管理与财务监督职能,而且效率与准确性大大提高。

实施和完善后的海尔物流管理系统,可以用“一流三网”来概括。这充分体现了现代物流的特征:“一流”是指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三网”分别是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

海尔集团在实施ERP物流系统后效果显著,采购成本降低,库存资金周转从30天降低到12天,呆滞物资降低73.8%,库存面减少50%,节约资金7亿元,同比减少67%。整合了2336家供货商,优化为840家,提高了国际化大集团组成的供货商的比例,达到71.3%。同时,海尔的物流速度大为提高,订单量因此得以增加,增幅在50%以上。外部使用B2B采购平台,100%的供应商订单从网上获得,网上付款达80%以上。仅此一项,每年可为供应商节约上千万元费用。实现了信息替代库存,国内零部件的库存量在3天以内就可以保证每天数十万台产品的生产。

总结

随着企业信息化领域的不断扩大,ERP的内涵也日益丰富起来,除了传统的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模块外,诸多新兴模块先后加入系统,物流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虽然物流模块包括物流网络规划管理、运输管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装卸与搬运管理、包装与流通加工管理以及逆向物流管理等多个部分,但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并没有必要具备以上的全部功能,只需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其中一个或几个即可,甚至没有必要在ERP系统意分出一个单独的部分命名为物流模块,而只要在进销存中体现出良好的流程性思想,有效管理好物质资源在时空上的流动(如SAP的BusinessOne),同样能够发挥出ERP系统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

ERP在经过了被顶礼膜拜疯狂吹捧的火爆时期后,如今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人们开始用更加理智的眼光看待它,不再盲目炒作概念追求形式,对于实质内容与实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ERP不但没有走向低谷甚至末路,而且进入了另一个更加健康发展的春天。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兵兵.供应链管理——策略、技术与实务(第1版)[M].北京:电

子工业出版社,2004.

[2]陈启申.ERP——从内部集成起步(第1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

版社,2004.

[3]锦程.SAP助海尔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案例分析[J].中外物流,2005,

篇10

摘要:当前物流行业发展中,基于行业的发展需要,以及传统物流在信息共享等方面无法克服的短板,使得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了物理发展的趋势,更表现为其最高端的商业模式,借助于对信息流、资金流及物流的整合和协调,使得物流活动的效益和效率得到了更高层次的提升,也逐渐面向了更大的范围,使得供应链管理成为物流企业管理的核心,有助于物流行业的更好发展。本文将结合对传统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二者区别的解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讨了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的策略,以期能为当前物流行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物流;供应链;管理;区别;转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物流已然迈入了供应链管理时代,随之而来的效应是,物流企业间的竞争将越耒越以集群与集群之间的竞争为主,综合来看,供应链所具有的优势已经足以替代传统物流模式的规模与成本上方面的优越性,供应链管理效率的高度与否对于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此,当前的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供应链的竞争。就我国当前的物流市场的发展来看,表现较为明显的是买方市场特征,物流市场中逐渐进驻了大量的中、小型民营物流企业,加之国外物流巨头的冲击,使得我国的物流企业吗,面临诸多困境,提升经营管理运营能力势在必行,所以促使传统物流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实质是一个扩展企业概念,随着当前企业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促生了新竞争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出现,其借助于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有效连接起原材料生产商、供应商、分销商及最终的消费者,将这种连接构成一种一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讲求让贸易伙伴具备多重的身份,在物流活动中,既可以是供应商,更能作为供应商的客户。作为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了物流行业中的各种组成部分,如贸易伙伴关系、信息流、资金流等等,将其凝聚为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整体规划物流企业的源头原材料供应商直至零售商,让企业整体流程达到最优,在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降低总的交易成本,继而促进物流企业的完善发展[1-2]。

2、传统物流与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区别分析

相比于传统物流管理,当前新出现的供应链管理更趋向于整合,继而将物流活动看做是一个整体的,在运用其进行物流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其战略决策要结合企业群所依靠的整个供应链来进行,另外,在库存管理方面,传统物流管理认为库存是必须的,但是现代供应链管理则认为库存不是一定需要的,从这个管理理念下的视觉看来,库存管理只是起到了平衡作用,这也体现了二者的区别所在。相比于传统物流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更注重社会化、集成化、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重在用综合性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物流企业的发展,使得各个环节的功能得到良好发挥[3]。

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作用

当前发展中,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深入的,使得现代化的物流环境发生了改变,这也使得以往的传统物流管理方式必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而当前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物流管理主流,就当前的物流行业发展环境来看,其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供应链管理对现代流通方式的创新

物流企业的运营中,其中的流通方式在传统称谓上,被叫做零售和批发,这是由其所处的时代特点所决定的,在电子商务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零售被称为C2C或B2C,而对应的批发则被称为B2B,综合以往的发展来看,在传统的批发在社会商品的流通中占据的份额即为B2B,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资源的配置等方面,从流通方式的革命视角来看,物流企业更希望自己的商圈相对稳定,这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供应链管理所能做到的。

3.2 加速了现代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新时期的一种新型现代化流通方式,供应链管理的出现暗合了现代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趋势,借助于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其能胜任在物流企业中的管理及运用,继而加速了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综合相关方面的发展来看,比较优势的理论是现代生产方式的基础,并借助于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集中体现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凝聚为企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实现全球化的采购、组织生产及销售,继而有效地衔接了现代物流与生产方式,推动了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了现代生产和现代物流的有力工具,对经济的促进和带动方面意义重大[4-5]。

3.3 改变现代社会竞争的方式

根据以前的物流行业发展来看,企业之间的竞争为其行业企业竞争的主体,细分之下有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间的竞争,也可能表现为同业之间的竞争,但是不可否认,这种现象带来的结果多数情况下会对生产和流通的规律和次序造成破坏,进而影响到了企业的效益,而从以往的发展实例来看,严重的情况下会加速产品的灭亡,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低档次的竞争方式,在其对应的手段方面,往往以降价为主,这将严重威胁到企业自身在未来的有效发展。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大环境下,更注重于促使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以往社会竞争主体的改变,使其逐渐转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组织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程度逐渐走向了台前,成为了竞争主体的核心所在,使其成为了现代信息技术更高水平的竞争,对于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4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展的大背景下,相比于以往的物流企业管理模式,基于利益主体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势必将会使供应链的管理更为复杂,这其中以各企业的地域分布更广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作为当前供应链管理必不可少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法ECR和QR中,都无一例外地运用了众多的信息技术,如厂家管理库存(VMI)、自动补货(CAO)及EDI、POS等等,以上技术都产生自供应链管理,同样地,其也会对供应链管理的成熟和不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其的有效运用,能促进物流行业的更规范更高效发展,利于我国经济的复苏[6]。

4、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策略探讨

4.1 加速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新时期的物流发展中,其基础是无可非议是现代信息技术,这也构成了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在向供应链管理转变的过程中,势必要用到的对应的数据库系统的共享及EOS系统、POS系统等等,对于Intranet、Extranet的商务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和加速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加速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使得物流工作更为便捷有序。物流是供应链形成和连接的关键活动,对于当前的供应链运用有着积极的改造和优化作用,基于物流发展的影响,对于生产和流通企业物流外包的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促进效应,并借助于后续的降低成本等方式,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最终引起了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此外,就物流发展中的配送方面而言,向供应链方面的转变,使得其发展中需要更为专业的物流配送,亟待提高物流配送服务的水平,以适应供应链的管理在物流行业的运作,引起了物流方式的改变和发展,这时,第三方便随之出现,基于情况的不同,甚至于会出现第四方,这也使供应链管理运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综合来看,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作用重大,是满足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亟待解决的问题。

4.2 面向客户,重组流程

综合而言,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若想合理高效运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应党注意到其更强调跨企业的资源整合,这必然让维持和管理客户关系将日趋重要,无可非议,企业物流的源动力是客户需求,物的增值方案管理更是物流也从单纯的物的处理应当提升的方向所在,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和要求的不同,物流企业势必需要度身定制可行,具体细化而言,就是需要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整个管理的供应、生产等一系列过程,在其中的各个环节体现这种管理的价值和理念,组织其必要的物流供应链,并从企业自身竞争力等方面出发,确保其无绕道、无等待及无中断等,继而有效地为企业的发展形成一种增值物流供应链,带动企业在同行中脱颖而出[7]。

4.3 诚信合作,发展核心竞争力

综合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看来,供应链的竞争逐渐成为了新时期物流竞争的关键所在,这必将成为未来很长时期内的物流发展趋势,将来势必需要更科学的物流规划和生产管理。所以,当前的物流企业发展中,企业若一味注重自身的利益,转而使得对应合作伙伴的利益被牺牲,用这种代价去追求所谓的“零库存”,这样的发展模式必将失去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基于此,笔者认为物流企业应当在向供应链转变方面注重的联合各节点的企业,有效地联系起管理和产品等各个方面,改变交易双方利益对立的传统观念,借助于联合、规划和运作,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数组合运用,促使物流企业供应链竞争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4.4 促进信息共享和物流管理体系的完善

笔者认为在向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对于物流整合所需要的信息,供应链节点企业应当做到与其他企业的分享,这种发展模式有助于有效的物流管理体系的形成,此外,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于其功能要素,势必需按系统工程的原理对其进行整合,借助于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和支持,完善对大量信息、数据的采集及后续分析等,并在企业的发展中注重对其及时更新,因为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中,势必需要进行相应的信息交流沟通,任何一个节点企业之间更是如此,企业应建立面向客户的物流数据信息平台,并保证其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在产、供、销关系的协调与控制上做到更完善和更合理,确保其能及时反映物流活动和其资金状况,用户登录便可立刻识别身份并辨别其需求,并结合用户组成的不同,去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继而将整个供应链系统顺畅的连接起来,使得整条服务链将以客户为导向,促进信息的高度共享,完善企业自身业务的发展,且其自身在市场的竞争力也将不断地得到提高[8]。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发展的大背景下,物流业的发展迅速,以往的传统物流管理模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当前的物流企业发展,基于此,变革与创新其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对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分析,并在后文写作中就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的转变进行了积极探究,以期能借助对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和创新,不断地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荣宣.传统物流向现代供应链管理转变的策略[J].企业经济,2011,09:41-43.

[2] 张燕.现代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0,31:94.

[3] 韦智伟.供应链环境下我国工业企业物流管理模式选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4] 陈娟.基于电子商务的精益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3.

[5] 王志珍.物流企业精益物流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6] 李春学.企业由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的转型研究[J].时代金融,2014,03: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