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教师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教师计划

篇1

原州区每年约有70名教师离开乡村,其中90%选择前往城市任教

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驼巷小学,坐落在六盘山海拔2 198米的山梁上,距市区30多千米。校园里,砖瓦平房结构的教室、教师宿舍、食堂有序排列,后院是一座依山而建的运动场,除了有篮球场、乒乓球台,还安装了一套健身器材。

“这两年,农村学校的硬件改善很多,我们这么偏僻的地方,也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了运动场,学生中午还能吃上营养午餐。”驼巷小学校长王建平介绍。

硬件的改善,却没能挡住生源的不断流失。10年前的驼巷小学有381名学生,目前已减至6个教学班、1个学前班,共有147名学生。“经济条件强一点的,或者父母都进城务工的,大部分都把孩子送去城里读书,去年一年就转走了15人。”王建平说。

与学生一同流失的,还有教师。驼巷小学目前共有11位教师,与不少乡村学校相比,驼巷小学的教师在学历、年龄结构上较为合理。本科学历3人、专科学历3人,其余为中专或者函授专科学历,50岁以上的只有2个人。但这两年,已有4名教师离开驼巷小学,均为30岁左右的骨干教师,对教学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据了解,原州区农村学校每年大约有70名教师选择离开乡村:一是调到原州区城区学校任教,大约占农村教师流失总数的80%。原州区是固原市政府所在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每年有很多农村学生流向城市,城市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需要从农村调入教师。二是调到市、自治区任教,大约占农村教师流失总数的10%。三是考取研究生、公务员及其他事业编制的农村教师大约占农村教师流失总数的10%。

原州区政府虽然也通过落实农村教师周转房、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环境等措施应对,但面对城市与乡村的选择,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的骨干教师,还是想方设法调到城里中小学任教。

工作烦琐,待遇较低,评职称也要比城里的教师晚几年

在不少人看来,学生越来越少,教师的工作不是应该更轻松了吗?校长王建平否认了这一说法。

“虽然学生少了,但5个人的班和30个人的班,上的课都是一样的,教师不得不身兼多科教学任务。”王建平介绍。

除了在教学上捉襟见肘,11位教师还要负责学校后勤、行政管理、档案整理等工作。

“我们学校虽然小,但是五脏俱全,操心的琐事不少。”教师们感慨:80%的学生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料理农田和家务。其中双亲在外、家中只有爷爷奶奶照看的留守儿童有8个。对这8个娃,教师一帮一跟踪管护,牵扯精力大、责任重。学生中有谁头痛脑热病了,教师们要尽好照看责任;山区没有暖气,冬天要提早为孩子们生好火炉,还得防止煤气中毒……

在王建平看来,近几年乡村教师最烦恼、最头痛的事就是这些烦琐的工作。在关于乡村教师“留不住”的讨论中,工资、职称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烦琐的工作成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重要原因。

但在原州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农村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还是工资待遇上不去。

据了解,原州区教师月平均工资3 000多元,按照自治区要求,农村教师每人每月会发放平均200元的生活补助,偏远山区教师每人每月还有50元交通补助。但与城市便利舒适的生活、相对轻松的工作比起来,这多出的几百元,显然没什么吸引力。

“职称和工资待遇直接挂钩,有了职称,待遇就上去了。”驼巷小学的教师们表示:“但评聘职称比例总低于城里教师,这让我们心里感觉不是滋味。”

目前驼巷小学11位教师中还没有一人取得副高职称,9人有中级职称。王建平以他自己的工资待遇为例说:“基本工资2 300元,加绩效工资900元,月薪就是3 200元。由于绩效工资不易量化考核,大家拿的一样多,搞得现在选山区小学校长都是一件难事。”

记者从原州区教育局了解到,每年的职称评聘按照自治区、市、县(区)5∶3∶1.5的比例分配指标。小学教师评副高级职称,全区一年也只有7个指标。原州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坦言,确实存在同城工作,乡村教师要晚几年才能够取得相同职称的情况。

除了提高工资,增加学习机会、改善工作环境也是他们急切的期盼

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在原州区教育局的几位主要负责人看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从制度上保障农村教师的切实利益,全方位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相信会有效缓解农村教师流失问题。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认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中提出的“村小、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将有助于减轻乡村教师的工作负担。如果仅按“生师比”来配置教师,为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乡村教师会比城市教师承担更多任务,加入“班师比”这一指标,符合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实际。

相关专家表示,以前,城乡教师在职称评定上存在很大的不公平,往往用城市教师的标准去评价乡村教师。各地应尽快出台专门针对乡村教师的评审条件和程序办法,这将大幅提升乡村教师的工作动力和信心。

篇2

一、实验课题的产生

1.深入本乡实地调查,认识到农村教学改革的紧迫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种田在农村迅速普及,农民需要科学种田的知识,急需使用各种化肥、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用来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作物产量。调查中了解到:以前毕业的初中生,不知道化肥、农药的性能、保管和使用方法,看不明白市售农药、化肥的配制浓度和配制方法。不认识化学肥料的分子式,不会计算常用氮、磷、钾化肥的有效成分百分含量。调查结果,给我们很大震动,坚定了实验信心,增强了化学学科教学改革的紧迫感。明确了学科教学必须适应当地农村发展的需要,面向实际教学,传授生产急需的化学知识,为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

2.实验目的和措施。要振兴农村,在校的初中生,就是明天、后天的生产者和技术人才,因此,必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依靠学校教育,依靠学科教学。“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化学科的教学内容特点,在适当的章节中,强化、渗透土壤、农药化肥等农村应急的化学知识。编写具有本乡特点的乡土教材,同时要解决好实验基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措施是学校实验田与学生家庭的园田地相结合的办法。

二、实验改革的内容与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的需要,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认真执行并完成全日制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具体内容,注重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打好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同时,结合我乡生产实际强化、渗透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应急适用化学知识。

针对乡情,编写具有本乡特色的乡土教材,使基础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配合,相互渗透。

三、实验效果和我们的体会

1.实验促进了常规教学,使化学基础知识稳步提高。

几年来,学生通过田间实践劳动,看到辛勤劳动后的丰收景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明确了学习目的,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视野,促进了常规教学,使基础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2.实验培养了新型农民,学校教学真正服务于社会。

3.实验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重视,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篇3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D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72-02

一、宅基地使用概述

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是宅基地使用的重要依托,根据我国《物权法》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系指“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而有关其取得、转让、行使等具体内容,《物权法》没有再作详细界定,而以指引性规范指向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及其他国家有关规定。

按照有关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以申请宅基地,无偿无期限拥有并用于住宅及其附属设施建设。宅基地申请单位为“户”,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该处宅地的面积受到限制,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户向集体经济组织就宅地的面积与位址提交申请,获得集体经济组织肯定后,经乡(镇)政府审核、由县级政府批准。有关情况需经过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张榜公示、听取其他成员意见,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另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宅基地上的住宅,可以出卖、出租的形式让予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符合宅基地分配条件的其他成员,但出卖出租住房后的农户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另外,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可以置换的形式交换宅基地。

如上而言,宅基地使用权无偿、无期限,兼且批准程序较为复杂、权利行使受到较多限制,凸现其社会保障之功能。

二、宅基地使用现状

(一)宅基地使用无秩序

当今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宅基地相对集中,除极个别零星散落在农地之间外,绝大多数都集中于区分与本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作业区域之地段。然而,农村住宅建设混乱的情况十分普遍。

从个体层面看,农村居民盲目追求住宅规模,为了在有限的宅基地上建筑尽量大面积的屋舍,平面上,一味压缩院落大小,甚至挤占公共空间;纵向上,尽可能追求楼房高度。在笔者家乡——厦门市同安区洪塘镇某村,这种情况十分普遍,同样的情势在笔者走访的同安区几个乡村亦相当常见。

从宏观层面看,由于缺乏预见性地计划,住宅集中区域往往密布住宅,但乏以配套公共设施。一块农村土地,即可能是潜在的住宅建设用地、也可能是潜在的公益设施建设用地。但是,由于规划、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相对于住宅、住户而言,乡村公益设施很难具备其应有的规模,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卫生、教育、医疗、交通、景观、文化娱乐等多样的生活需求;从数量上说,这些仅有的公共设施所能覆盖的农户范围极为有限。

上述情况,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宅基地使用无效率

如前所述,由于农户“一户多宅”、超限建房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数量的农村宅地处于闲置状态。

“目前全国2.4亿亩村庄建设用地中,空心村内老宅基地闲置面积占10%-15%,宅基地的闲置使大量的可耕土地被白白浪费。”“据北京的一个认真抓宅基地管理的镇自查,发现‘超批多占户’占57%,‘私搭乱建户’占8.3%,‘建新不拆旧户’占3. 5%,各项违规累计所占面积达宅基地总面积的59%。” “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农村中大约有5%—10%的农村家庭已经在省城、县城和众多的建制镇定居并购买了商品房。”

三、宅基地使用与城乡规划

改善宅基地使用情况,首先应当落实增量管控,其次考虑推行存量调整。解决宅基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土地利用规划是重要的突破口。致使使用无秩序、使用缺乏效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相对于个别程序——诸如法律责任、登记——的规定态度暧昧,规范执行上的不力、尤其是相关审批流于形式产生的不利影响显得更为突出。该情况当然与基层执法力量薄弱不无关系,但审批标准乏于全面之问题,应得到更多的重视,而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很好的补全该方面的不足。

土地利用规划指的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可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按照行政区域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我国《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村庄、集镇规划,一般分为村庄、集镇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是宏观和中观层面的计划,即留予具体个体足够的自由空间,同时保证了国家政策目标的贯彻落实。可以说,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引性作用,明确其在宅基地取得程序中的价值,促使宅基地审批有力化、有效化,是现行法律体制、财政格局下改善宅基地使用状况最为切实可行的措施。然如今,该制度在此领域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层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情况极不理想。其次,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不规范。编有土地利用规划的乡村,往往只确定数字,而不做区位、布局上的安排,这与《城乡规划法》第十八条要求的“规划区范围,住宅……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的内容有很大差距,深度不够、难以实施。

笔者认为,要使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宅基地取得制度密切结合,发挥其在宅基地增量管控中应当起到的作用,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当考虑将来城镇发展规划;其次,应当综合考察土地的区位、肥沃程度、历史使用情况及所处环境,结合用地需求,估计城镇发展规模,确定农村居住区域的规模、位址和边界,一般来说,农村居住区域应当在避开城镇发展、以避免二次迁移的情况下接近城镇;最后,居住区域内部的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应当给公益设施留下必要的空间。

四、城乡规划视角下农村宅基地使用的展望

为充分释放宅基地的利用潜力,如前文所述在落实增量管控之余,还应推行存量调整。大规模的存量调整有赖于大规模的宅基地整理,但是,当今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的政策安排,将给该类计划的实施带来不小的障碍。“自治”意味着财权、治权的相对自主。而财权的自主,一方面指代集体财产自主管理,另一方面则意味着相关费用独立负担。如今如农村集体的财政如项并不多样,普遍依靠的承包发包所得甚为有限,这些收入在供给集体日常开支后,余项往往以现金的形式平均散予集体成员作为福利,很难承担起诸如宅基地整理的大型公益项目的开展。故而,宅基地整理主要需依靠县级以上政府主持开展。而在我国土地公有双轨并行的背景下,为方便作为国家代表的地方政府对这些土地的支配,以征收的形式转集体所有为国有难以避免,此时,整理后的土地则有非为农用之虞。农村宅基地整理往往与城镇扩张同步发生或针密切相关,上述现象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土地公有双轨并行与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基层自治,突出了城乡利益的矛盾,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制度设计之初衷,对现行多数项目的开展造成了阻碍。笔者认为,集体土地的国有化将是趋势,在此基础上明确农用地、二三产业用地之区别,将助益于宅基地存量调整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任小兴.谈农村阶层合理分化后我国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J].商业时代,2011,(8).

篇4

关键词:乡村视角;城乡统筹;规划;策略

自2002年起,我国不断出台文件,将“三农”作为焦点问题,并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城乡统筹是当前有关城乡规划的重点问题之一,在省城或各地市纷纷出现城乡统筹类规划项目,城乡统筹背后真正能够推动其发展的主因当属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因此,从城镇化问题的层面,本文将透过乡村视角,结合当前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实际情况分析探讨今后的规划策略。

1.城乡发展困境

1.1农民作为主体的被动

我国各级政府始终将关心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是关于农村建设的话题,却始终处于政府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论证阶段,并未将农民作为其中的主角参与到农村建设规划上来。农民反而处于被动地跟着口号前进的角色。由于农民整体素质较低,所接受教育水平不高,大多数农民并没有能力深层次考虑转型问题,他们被迫处于在未对当地情况有清楚认知的阶段便被动接受规划。因此,乡村建设未将农民作为主体参与进来,乡村建设始终只是纸上谈兵。

首先,城乡利益可能出现分配不均衡现象。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政治制度,城市都具有先天优势。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向农村转移重工业、制造业,很多土地资源被占用,低成本的农村土地逐渐被工业生产所占据。农民大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土地资源不松手,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受到阻碍。

其次,环境的污染。农村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可靠保障,不少城市的高污染企业开始发现农村市场,并逐渐向农村转移。还有很多城市的生产、生活垃圾源源不断向农村转移。当众多城市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后,却不惜让农村付出沉重代价。特别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进驻农村市场以后,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很多农村地区的审批时考虑不足,加之农村地区“三废”的处理较为薄弱。因此,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更大。

2.统筹引导乡村人口及城乡空间规划

城乡发展总是在乡村人口的迁移中得到发展的,乡村人口的统筹疏导也是城乡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日趋加快。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二。但是城市的快速发展也使大批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劳动力大量流出农村。不断推进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居民也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城乡人口的统筹规划主要工作是合理转移乡村人口。

乡村人口的转移主要有三种途径:首先,通过提高自身技能,满足城市手工业、制造业劳动力需求。不断发展的城市各领域都需要扩大就业来拉动生产力,此时城市将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来满足乡村人口转移的需要。其次,城镇工商业也是乡村人口转移的途径之一。过去城市单一的产业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此时充足的劳动力是今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可以满足附近乡村人口的转移。第三,过去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可以转向发展养殖或旅游业。从乡村视角看城乡统筹规划,其最优化的策略当是侧重于农村。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将城市与乡村间的互动区域不断扩大,可以扩张城市范围,将周边的城镇地区囊括到城市中来。

3.乡村视角下的城乡统筹规划策略探讨

3.1城乡统筹规划的前提是“空间全覆盖”

在充分认识到乡村地区的重要性后,应当将“空间全覆盖”作为规划的核心思想,重新认识和界定乡村空间。乡村空间的完整性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这里不仅是农村居民生活的空间,更可以统筹考虑生产、旅游、设施等方面的内容。在对城乡进行统筹规划时可以通过地理分析软件,全面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将城市与乡村的综合利用土地情况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

3.2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是功能分析

要想在一个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应当结合产业结构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指标,广泛考虑城市和乡村两个方面的分工与协作。广泛发挥城市与乡村的资源优势,使城乡发展的目标及方向实现各方面的优势互补。城乡产业可以因地制宜,建立双方之间的经济联系,还可以结合乡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业结构等的特点,实现呈现之间的功能分工。乡村可以建立二次产业,实现产品的初级加工,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

3.3明确不同规划层次

不同的地域所规划的范围不同,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时的任务及深度都有所差别,应当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呈现的不同特点将功能区分开。在制定总体目标时,要结合当地乡村发展的目标规划进行,因为乡村是城乡统I规划的重点内容,将乡村的发展规划好,可以大大加快城乡统筹规划的进展。在我国,乡村的地域面积广阔,范围众多。从宏观层面来看,乡村数量庞大,并且分散,要想进行开发建设,应当将规划建设计划从相对集中的农村社区着手,在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时,可以将城乡基础设施在乡村普及。具体的分析研究可以从运行方式、发展动力、趋势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证,最终制定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在规划过程中,要将城乡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应当将目标具体化,按照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分解,在不同时期还应当对规划设计本身进行目标内容的设定,突出重点。

3.4城乡统筹规划的最佳空间单元是县域空间

我国乡村并无明显低于差异,但是作为基层的独立行政单元,县域的空间范围通常包括几百平方公里甚至上千平方公里。因此,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时,应当根据深入具体地规划内容,规划方案也要尽可能地将宏观的指导性内容与实际可操作性内容相结合。对于乡镇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要采取城镇体系规划的方式进行。作为最佳空间单元,要想将城乡统筹规划地更具操作性,县域空间是首先要把握好的区域范围。

3.5城乡统筹规划焦点是集镇

在广大乡村地区,集镇属于经济、服务等方面的中心,这部分地区也是城乡统筹规划的焦点地区之一,尽管规模不大,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特别是作为乡村地区来说,城乡统筹规划的一个重点便是集镇,城市化水平越低的地区,集镇的重要性就越明显。我国人口众多,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并且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此时集镇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也是今后城乡一体化发展亟需完善和加强服务功能的地域。

4.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在对城乡统筹规划中,人们将更多精力放在城市的角度,而从乡村视角的相关研究和探索相对匮乏。本文基于乡村视角,从“三农”的发展角度,站在农民的立场提出了未来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路径,这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有力探索。对于乡村视角下的分析探讨的理论,期待对今后城乡统筹规划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尤海涛. 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5.

[2]郭耀斌. 乡村视角下大别山地区村庄规划编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

[3]孙雨婷. 基于社会营销理论的川西新农村实施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篇5

内容摘要:本文对冷水江电大开展返乡农民工中职教育“一村一名中职生计划”项目的缘起、实施模式、实戏成效和进一步发展的思路进行了探讨。

一、项目的缘起

    2004年,教育部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冷水江电大从2008年秋季正式实施这一计划,通过招生过程中对153个行政村的走访和193名学生的座谈,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精神,学校萌发启动“一村一名中职生计划”项目的设想,并根据其特点将两个项目有机联合,共同研发。项目设想得到冷水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冷水江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社会和劳动保障局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市实施“返乡农民工培训计划”的通知》,确定由冷水江电大负责开展“一村一名中职生计划”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并上报发改局予以正式立项。

    二、实施模式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项目研发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认真研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文件精神,先后召开了三次专题会议,下发了专门文件,明确了面向返乡农民工实施中职学历教育的政策、原则,精心制定了全市返乡农民工学历教育的实施方案。

    1、明确招生条件,严把人口关。招收具有高中学历的返乡农民工,学制为一年(含顶岗实习半年);招收具有初中学历的返乡农民工,学制为三年(含顶岗实习一年)。要求本市户籍,年龄原则上控制在28岁以下,由村组摸底,乡镇推荐,市委组织部审查,符合条件者由电大予以注册,纳人当年招生计划,享受中职学生同等待遇。

    2、制定专门计划,精心组织教学。根据返乡农民工的实际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学习特点,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原则上实行学分制和学分银行制,允许学员分阶段完成学业,突出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采取脱产学习和远程教育两种方式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确保教学质量。

    3、落实学费渠道,规范政策要求。“一村一名中职生计划”学生学费以每人每年2300元标准收取,除享受国家政策资助1500元外,差额800元由市财政买单,学生免费接受中职教育。

    4、学生完成学业,由学校颁发中职毕业证书,推荐安排学生就业或再就业。

    三、实践成效

    1、有效拓展了学校中职招生途径。2009年初正式启动项目,春季招生147人,秋季招生184人,开设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网络技术开发、农村旅游管理与服务等专业,学校中职招生人数比2008年增长3倍,有效拓展了学校中职招生生源。

    2、提升了返乡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开设专业符合返乡农民工的实际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实用技术为主要课程,以田间地头、工矿车间为主要实训场地,以技术骨干为专业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确保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学校开设的礼貌礼仪、普通话、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等公共素质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学员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学校结合务工实际需要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让学员了解劳务政策、掌握应聘技巧、懂得法律保护,对今后外出务工有极大的帮助。

    3、探索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脱产学习和远程教育两种方式有机结合,受到了广大返乡农民工的普遍欢迎。脱产学习学生参照普通中专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和集中学习。远程教育学生按照电大开放教育的模式实施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采取了网上学习、小组学习、集中面授等方式,推行“送教上门”,以乡镇为单位,因地制宜,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就近组织学习小组,教师深人乡镇零距离指导,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学习,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吸引了当地一部分农民参与旁听,显示出返乡农民工中职教育的影响力和可持续性。

    4、扩大了党的惠民政策在农村的传播和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富农惠民政策,通过学生现身说法,广为传播,在农村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使党的惠民政策深人人心。

    5、初步显现出学生学以致用的特色和成效。返乡农民工参加学历教育,既系统地学习了理论知识,又丰富了生产和实践经验。学校注重教学实效,强调学以致用,引导和鼓励生创业,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的学习动力,点拨了一个又一个学生的创业星火,三尖镇的陈远享创办养鸡场、毛易镇的陈革与“一村一大”学员袁永忠合作开发柳溪农家乐休闲山庄等都获得成功。

    四、进一步的发展思路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削弱和国内经济的复苏,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开始“反弹”,这种农民工返乡与就业的不确定性,直接给中职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确保“一村一职计划”项目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学校应主动与各乡镇联合建立返乡农民工教育机制,制定教育培训方案,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统计、准确掌握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数量,及时把握农民工群体动向;二是建立返乡农民工教育培训档案,制定轮训计划;三是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返乡农民工参加中职学历教育,使之逐步趋向常态化;四是推荐优秀毕业生继续参加“一村一大”的专科学习深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加强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在教育内容上应该进一步细分细化,切实本着“实际、实用、易学、受益”的原则,使所授课程更有针对性。要以知识、技术和人文综合素质为基础,提升农民工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培育农民工的企业家精神,向农民宣传国家重大制度、法律、政策、方针,介绍国内外创业理念、创业政策、创业典型、创业经验以及城市地区和国外的先进文明观念,进行良好的人格与行为示范教育。在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上要更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训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方面,学校应积极推行校企联合,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使学生的实训课有保证;另一方面,学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农村网络专业为例,学校可以将部分机房、网络实验室、网络中心、校园网络的维护管理工作交由学生负责。可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技能、作品设计等比赛,让学生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研讨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培训法等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抓好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教学质量,推行银行学分制,规范返乡农民工学历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工学、农学矛盾。

篇6

1.文化活动少,成长动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多,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进。但是,教师精神生活贫乏。山区学校学生人数少,教师“一个萝卜一个坑”,教学器材、设备也比较缺乏,开展一些活动,既缺人手,又缺器材,教师很难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造成他们的课余生活比较单调、沉闷。

乡村学校条件艰苦,老师工作强度大,精神上有压力,部分教师缺乏成长动力。比如,教师在教学上遇到不懂的问题,需要请教,而没有人给予业务指导和帮助;有些乡村教师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却评不上相应的职称。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下,难以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成就感,缺乏归属感,时常感到疲惫不堪、心力交瘁,容易使他们萌生退意,对乡村学校敬而畏之。

2.缺少认可和尊重,心理压力大

乡村教师的精神困境,不仅仅来自工作本身,现在社会对教师的尊重程度越来越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操守要求越来越严,对教师的师德提出种种质疑,而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们不得不产生苦恼和烦闷。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因而,乡村教师一有机会,他们就拼命去报名参加考试,考到城里去,或去考公务员,从此跳出乡村学校。教师是一个弱势群体,心理压力让部分教师苦不堪言,迫使许多乡村教师对前途感到迷茫,造成乡村教师的大量流失、流动。

二、破解乡村教师精神困境的对策

1.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乡村教师担负着振兴乡村教育的光荣使命,是发展我国乡村教育的中间力量,他们承载着乡村教育的希望。近年来,我国乡村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广大乡村教师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15年6月,国务院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国家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同年9月8日,我省也出台了《甘肃省乡村教师支持行动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进一步提出,适当扩大省政府“园丁奖”表彰数量,名额分配重点向基层一线和乡村教师倾斜等。两个计划的相继出台,表明了党和人民对广大乡村教师辛勤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有力支持。照顾乡村教师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犹如和煦的春风,温暖着乡村教师的心田,使乡村教师感受到无比的荣幸和自豪。正是广大乡村教师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点燃了乡村教育的熊熊火焰,使乡村教育从落后走向先进,从愚昧变成科学,由弱小走向强大,逐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教育进程。全国各族人民对广大乡村教师由衷地敬佩。

2.提升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乡村教育强,中国的教育才能强,而支撑乡村教育最重要、最关键的力量是乡村教师。因此,关注乡村教师就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生活待遇,让他们在乡村待得住、干得好,扎根乡村,安心教学,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和地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的一剂“良方”。为此《计划》提出了一系列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相关规定。

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开展“最美乡村教师”典型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广大乡村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师和乡村教育的浓厚氛围,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职业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之一。

3.创造乡村教师的晋升空间

要留得住乡村教师的人心:一要靠提高工资待遇,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二要创造一些提升空间,维护乡村教师长期从教的信心和为人师表的尊严,使乡村教师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认同。《计划》提出,要改革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制度,实行评聘合一,动态管理。乡村教师在晋升高级职称(职务)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的刚性要求等。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应注重乡村教师自身学术和学养的提升。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乡村教师共享城市的优质资源,缩短与城市的距离。

4.丰富乡村教师的精神生活

乡村教师也有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对自身工作价值的期盼是多元的、丰富的、立体的,既有物质方面的需求,也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只有将二者完美结合,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安心教学。各级党委、政府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在满足他们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乡村教师的娱乐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让歌声充满校园,让他们笑口常开,感悟乡村学校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各种项目基金,配齐配全乡村学校藏书,让乡村教师足不出校就能借阅到所需的各种书籍。切实解决乡村教师的一些实际困难,让乡村教师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从心底里热爱乡村教育事业,迸发出蓬勃的热情,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发出光和热,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5.乡村教师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乡村教育大有希望,乡村教育大有作为。乡村教师要树立远大志向,坚守乡村教育这片沃土,清贫乐道,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善待自己,追求理想,笑对人生。托起乡村教育明天的太阳,为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篇7

――王嘉毅

近年来,甘肃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创新举措,聚焦发力,在“求精准”上下功夫,在“拔穷根”上做文章,组织实施“7+1”精准扶贫教育专项支持计划,积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扩资源,着力推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制定《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专项计划》,按照“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师资、有利于方便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乡镇分级管理、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延伸。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乡镇幼儿园1616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乡镇幼儿园全覆盖;2015年建成行政村幼儿园939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较2011年提高33个百分点。力争2017年实现革命老区、藏区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同时,制定了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和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农村幼儿园配齐保教设施、配足保教人员,努力让农村孩子接受良好启蒙教育。

――促均衡,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制定《精准扶贫义务教育专项计划》,确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活动、生活等设施基本符合教学、安全和生活需要。精心实施“全面改薄”工程,严格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引入“第三方”督查,层层传导压力,加快实施进度。2014~2015年共落实资金103.17亿元,项目惠及7574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88万名学生,分别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数的79.37%和在校生数的69.33%,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制定《甘肃省实施意见》,加强义务教育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管理。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对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倾斜支持,确保农村孩子就近入学。推进信息化优质资源共享,在贫困地区建设“班班通”教室8.4万个,3930个教学点享受到优质数字资源。

――拔穷根,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制定《精准扶贫职业教育专项计划》,保证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加快建设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国家级改革试验区,加快培养贫困地区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依托高校建立5个精准扶贫智库,依托农林类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在贫困地区开办涉农专业教学点49个,2015年招收贫困县“两后生”6万余人。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劳务品牌输出,年培训规模达到20余万人次,有效促进转移就业。

――建机制,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制定《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完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为贫困县乡村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每月发放不低于500元的生活补助。精准招录补充贫困地区师资,2015年全省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781人,其中乡村教师7461人。重点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实施“三计划两工程”(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网络与校本研修“薪火网研行动”、乡村微规模学校教师全员访名校“微访行动”、乡村学前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千千树行动”),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5年培训教师13.93万人次,乡村教师占85%。

――缩差距,着力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制定《精准扶贫民族地区教育专项计划》,优先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施支持甘南州、临夏州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制订民族教育发展专项规划、藏区教育发展攻坚计划和支持藏区教育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薄”资金按在校生数的120%向民族地区倾斜,安排资金16.47亿元。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近五年累计招收藏区1.23万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甘南州、临夏州和天祝县实现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全免费,藏区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生均每年提高到2168元,甘南等12个高寒阴湿地区取暖费按其他地区两倍标准拨付,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免费营养餐。

――全覆盖,着力健全学生资助保障体系。制定《精准扶贫学生资助专项计划》,把各项免费和资助政策精准到人,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按照每生每学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所有贫困家庭幼儿学前教育保教费。所有中职学生免学费,为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发放2000元中职助学金。对就读省内高职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按每学年5000元标准免学费和书本费。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每学年最高8000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015年落实各类学生资助经费17.47亿元,近100万名贫困生受益;发放助学贷款12.22亿元,21万余名贫困生受益。2016年,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大范围,免除全省在园幼儿学前教育保教费,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学杂费和书本费。

――重倾斜,着力落实各项招生扶贫政策。制定《精准扶贫高校招生专项计划》,增加面向贫困地区的高考招生计划。2015年新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专项计划、革命老区专项计划。实施省属高校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地方高校农村生源专项招生计划,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贫困家庭子女。开展省内高职(专科)院校面向贫困县单独测试和推荐免试招生试点。2015年,各类扶贫专项共录取贫困地区学生2.23万人,扩大了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

篇8

关键词: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21-01

随着国培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培项目送教下乡活动相继得到开展。国培项目送教下乡活动的有效开展,极大提升了乡村教师的满意度。基于此种情况,近年来国内关于国培项目送教下乡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作为一所县教师进修学校,本校积极承担了国培项目送教下乡的重要职责,并有的放矢地开展了国培项目的送教下乡培训。

一、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的具体实践

(1)实践中采取的具体策略。为提升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成效,在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实践中主要采取如下策略:一是一丝不苟接受培训,誓把理念铭记于心。国培项目的送教下乡需要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研员队伍。为了让教研员更好地适应国培项目送教下乡活动的现实需要,本校专门对参与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的教研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教研员掌握了更多与送教下乡培训相关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在正式开展国培项目送教下乡活动之前,负责该项目的领导嘱咐教研员在送教下乡活动中应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并有区别地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二是积极动员鼓足干劲,精细调查,摸准需求。国培项目的送教下乡培训需要在了解大多数乡村教师的教W困惑及具体培训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方能更好地提升培训质量。对于此点,学校在正式实施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之前进行了充分考虑,并做好了充分准备。本校在正式开展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活动前,曾先后组织辖区各乡村学校的校长召开座谈会,在座谈会期间积极了解了各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及教师的培训需求情况。除此之外,学校还针对乡村教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问卷调查活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乡村教师的实际培训需求。三是积极完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培训质量。为提升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活动质量,本校在具体培训过程中采用了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培训讲师一改往日的以理论培训为主的培训方式,通过集体研讨、试讲、听课、评课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培训质量,让培训更贴近乡村教师的教学实际。除此之外,对于乡村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及典型问题,培训讲师积极组织全体乡村教师进行集体讨论,不仅能有效解决乡村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而且能帮助乡村教师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

(2)实践取得的具体成效。在上述一系列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策略的有效践行下,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参与培训的乡村教师对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表现出较高满意度。对参与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的171名乡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171名乡村教师中,78.3%的教师对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非常满意,21.7%的教师对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满意,无人表示对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不满意。

二、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的若干反思

(1)培训讲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中,很多乡村教师提出了自己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希望培训讲师(教研员)能帮助他们解决。但由于部分培训讲师(教研员)的理论素养不足,实际教学经验不足,提出的解决策略无法令乡村教师感到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的有效实施。因此,在未来的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中,应抽选出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培训讲师(教研员)并对其进一步加强培训,从而让其更好地胜任培训讲师这一重要岗位。

(2)部分乡村教师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在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实践中发现,部分乡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乡村教师仅将参与培训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并未从内心深处真正想要参与培训。对于此点,在今后的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中,应首先通过培训端正部分乡村教师的思想,让其充分认识到参与送教下乡培训的重要性。

(3)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未完善制度。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支撑。制度不仅能用来规范培训学员,而且能用来规范培训讲师。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实践显示,由于之前准备不足,在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制定方面仍然相对欠缺,所以对于培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用制度予以有效解决。

三、结束语

总之,在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实践中,采取的策略主要为:一丝不苟接受培训,誓把理念铭记于心;积极动员鼓足干劲,精细调查摸准需求;积极完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培训质量。通过相关策略的有效实施,参与培训的乡村教师普遍满意。但仍有几个问题亟待解决:培训讲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乡村教师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未完善制度。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培训讲师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需要积极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升国培项目送教下乡培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9

明天是第32个教师节,很高兴与大家一同庆祝这个光荣而温暖的节日。首先,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受到表彰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全市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工及离退休老教师,致以节日的问候!

今天的座谈会,我们把主题聚焦乡村教育,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之所以作这样的安排,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民生的热点在教育,教育的短板在农村。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涵,教育的均等化、优质化更是近年来群众关心、各方关切、舆论关注的热点。相比城市,乡村教育投入保障不足、教育设施落后、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乡村教师在全市教师拔尖人才队伍中的占比很低,全市正高级教师和省第一批教学名师中甚至没有一名乡村教师。可以说,全面小康的短板在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短板在乡村教育,需要更大力度提升乡村教育水平。

第二,农村的未来在教育,乡村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知识改变命运,更改变农村面貌;教育培养人才,更决定农村未来。我市乡村中小学教师和在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就读的学生占全市比重约40%,他们是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不可或缺的力量,是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连着学生、连着学生家长、连着千万家,关系乡村文化传承、关系农村建设发展、关系青少年成长成才,必须作为一项战略性紧迫性任务来抓。

第三,教师职业很伟大,乡村教师更可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乡村教师在艰苦条件下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智用情用力撑起了乡村教育的蓝天,点亮了农村孩子的未来,播下了农村发展的希望,是新时期“乡贤”杰出代表,令人敬佩,更加需要给予关心和培养。作为党委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为大家创造更好的教学生活条件。

刚才,丽虹副市长宣读了表彰通报,并进行了大会表彰;元良同志对《镇江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2016—2020)》作了解读,各级各部门要扎实有力抓好落实;4位乡村教师代表的发言,让我们深受感动和启发;3个部门的表态,让我们感到振奋与鼓舞。下面,我也围绕今天座谈会的主题作个发言,与大家交流三点想法。

一、要以科学的机制和方式,稳定乡村教师队伍

乡村教育要发展,首先乡村教师队伍要稳定。这一问题已经越来越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从全国看,2010年至2016年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3万降为330万,短短六年流失率高达30%;从镇江看,虽然相对全国来讲乡村教师流失现象并不明显(过去三年乡村教师流失率1.6%),但地位低、条件苦、待遇差、晋升窄等问题长期存在,导致一部分乡村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待不长”“留不住”、往城市跑。怎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稳定队伍?

1.最重要的是加大投入。投入问题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在保持教育投入稳步增长的前提下,更多向农村学校倾斜,持续增加学校校舍、实验仪器、图书资料、信息化设施、运动场地等“硬件”投入,不断夯实人均经费、贫困助学制度等“软件”基础,打造更多标准化现代化的农村学校,让更多乡村教师拥有事业发展的好舞台。办好教育既要舍得花钱,更要把钱花好。要树立“一盘棋”思想,结合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调整优化教育布局,采取“大手牵小手”“片区管理”等手段缩小城乡差距,让更多农村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强化“高效益”导向,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工程都要厉行节约、精打细算,避免低效投入、铺张浪费,通过经费整合、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估,确保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2.最迫切的是提高待遇。就是要加大教育领域“投资于人”的力度,把《实施方案》明确的乡村教师人员经费、培训经费、工资待遇、补助政策等全面落实到位,尤其对偏远贫困地区要实行差别化补助政策,实行特殊津贴制度,逐步形成“越边远、越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让他们有劲头更有奔头、留得住更待得久。在提高物质待遇的同时,还要积极响应和创造性落实国家开展的“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待遇和荣誉,切实提升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爱乡村教师的浓厚氛围。

3.最根本的是输入人才。就是要引导更多优秀教师愿意下乡、扎下根来。一方面,要拓宽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探索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招聘机制,为乡村学校持续输送优秀高校毕业生和成熟教学人才。另一方面,要促进城乡师资合理流动,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等途径,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确保始终有稳定数量的优秀教师队伍活跃在乡村教学一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典型更具感召力。要善于挖掘乡村教师中的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甘为人梯、淡泊名利、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引领带动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教育事业。

二、要以鲜明的导向和要求,提高乡村教师素质

乡村教育不仅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更要有大爱,乡村教师也要有成为教育家的目标追求和雄心壮志。希望大家坚守立德树人的理想,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学生构筑自主畅游的池塘、点燃追求理想的火焰,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让教育家在镇江农村大地更多涌现。

1.在农民对教育需求显著增长的时代,倍加重视强化责任担当。历史告诉我们,凡是乡村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总会有一批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乡村教育家。比如民国时期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他们身上都有一种自信之光、荣耀之光、尊严之光,这种光芒无一例外地都来自他们对乡村教育的深刻信仰和责任担当。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期盼通过学习知识跳出“农门”,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期盼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发展轨迹,这些都对乡村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乡村教师要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提起气来、沉下心去,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坚定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2.在思想多元化更加凸显的时代,倍加重视塑造高尚师德。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是一部活的教科书、一种无形感染力、一股强大正能量。当代乡村学生面对着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的思潮,思想多元、思维活跃,乡村教师只有自己立得住、行得正,才能把孩子引导好、教育好。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核心位置,引导广大乡村教师把教育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正德厚生、传道授业、释疑解惑,深怀爱心、保持耐心、充满信心,既教会学生求知,更教会学生做人,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成为学生爱戴、家长信任、社会尊敬的好老师,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在知识更新明显加快的时代,倍加重视锤炼专业本领。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教师的尊严哪里来?为人师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身处“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广大乡村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这样才能摆脱“本领恐慌”、增强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底气,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和自身专业成长。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三、要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质,促进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好像一场长跑比赛,困难很多,压力很大,既要有持久战的准备,又要有实现弯道超越的智慧,根本途径就在于主动的改革和自觉的创新。我市作为全省唯一的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一定要乘势而上、借势而为、造势而进,把改革作为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招”,在“三个化”上下更大功夫:

1.扶持举措精准化。近两年,各级各层相继出台扶持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去年4月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去年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今天会上又下发了《镇江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这些文件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关键要细化落实、真正落地。党委政府在具体扶持工作中,也要坚持精准务实,真正找准问题、明晰路径,靶向施策。比如,对于乡村教师专业培训机会少的问题,可以专门办班、定向培训;对于乡村教师职称评审难的问题,可以专人负责、开辟绿色通道;等等。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各方面需求,实现供需对接、接好地气,抓到点子上、解决在关键处。

2.体制机制科学化。乡村教育要有大的发展,必须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更大功夫。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落实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在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完善督学评议机制等方面持续努力,尤其要按照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不断激发学校自主办学的活力;搞活工作机制,对于农村学校和乡村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教研活动难、信息沟通难等现实问题,要打破区域和学校界限,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共学、共研,共享、共赢。

3.教育教学优质化。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更是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归宿。当前,学校课程改革浪潮和信息化浪潮交织、叠加,对教育教学与时俱进、提质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学校和乡村教师要主动投身学校课程改革,大力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切实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和“多样化人才”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向,努力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一个好教师影响学生一辈子,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真才实学。“一个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农村学校的校长要矢志成为热爱教育、真懂教育、善抓教育的教育家,用科学的理念引领带动农村学校和乡村教师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展现新作为、在提升教育质量上交出新答卷。

篇10

【关键词】国培;常态;研修;培训模式

根据国培精神,力争在三年时间内实现目标,构建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引导教师常态化研修。一般采用的方针策略为,思想重视(省级政策宣传到位,领导督促到位,个人思想认识到位,有利于调薪,有利于职业发展,有利于未来教育)、方法对点(抓准热点,找准痛点,发展重点,攻克难点)、行动有力(读准政策,整合团队,四级协同,课程准确,经费保障,机制得力)。

一、项目整合设计,培训下行走向

认识:骨干研修(置换研修、种子教师培训、提升工程)

全员研修(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校本研修整合)

校本研修(省级送教到县达到名师示范,县级送教下乡指导校本研修)

研修一体是前提,初期由教师管理股牵头,教研室仪器站继教中心三部门共同编制培训规划,共同制定年度计划,共同设计活动方案,共同组织活动开展。团队建设是关键,建立团队资源库,选聘首批培训库,依据文件制订切实培训管理方法。课程体系是核心,以制度引领,优选途径,依据标准要求,形成课程体系。县级经费是保障。

行动:实行省县镇校四级联动,层次化管理团队,切实做好培训下行。落地为支持提升校本研修,直击课堂教学问题,一线教师协同研究,县级主责学校主修,诊断示范研课磨课,培养区域团队校级骨干。

通过“送教下乡”和“乡村教师访名校”等项目,选择县直学校――乡村片区进行横向对接试点,实施创新教、学、研组织形式、三级教师(入职型、合格性、成熟型)培养项目、丰富“试点项目”五大培训项目的资源建构和优配方式的实践形态。

通过“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充分发挥省、县两级培训师的引领作用,在各乡镇进行纵向“教、学、研、做”四位一体的乡村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同时,通过两级培训师的传带,引导乡村教师进行课标、教材、学案等系统性学习。

二、机构支持体系,服务专业发展

教师通过学校研修社区成为团队骨干再跨校研修成为优秀培训者。

借力国培,立足区县,整合资源,培养队伍,创新机制搭建体系育县域指导团队,聚外部资源,抓全体研修,带团队业绩。实行海陆空的全面支持体系。建立36 个县站,120个校站。按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30:1比例遴选中小学教师培训团队参加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选派对象为省市县名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员。培训团队要紧紧围绕承担网络研修、送教下乡和校本研修等培训任务,积极参加院校集中研修、跟岗实践、返岗培训实践和总结提升等四个环节的培训,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培训能力,用两年时间为我县打造一支“干得好、用得上”的县级教师培训团队。

三、统筹三类培训,引领常态研修

规划二三年培训持续性培训,用置换育种子,送教下乡网络研修促常态,通过访名校校园长培训抓重点,统筹送培送教,协同机构高效,探索成熟方案,精细研磨过程,注重资源建设。

以“助力教师常态研修,服务学生有效学习”为宗旨,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以县级教师培训团队培训、网络与校本研修培训、送教下乡培训为主要培训形式,建立高校+研修网+县教师发展中心+县教师培训骨干团队+县优秀中小学的培训体系,构建通城县域内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体系,形成全县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促进山区教育均衡发展。

三年预设主题:

第一年主题――工作触发学习 尝试解决策略

聚焦县级教师培训团队建设,遴选团队成员,并组织成员参加脱产置换培训、名师培养等一系列培训活动,打造培训团队。围绕一线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重难点问题,触发教师的兴趣,由教师选择基于自身工作场景(大班教学、小班教学、包班教学和复式教学等)的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探索适合自身的解决策略,形成优化课堂教学课例资源包和转变学习方式微课资源包。在名师工作坊中通过梳理重难点,分析重难点、提供示范解决策略、设计研修活动计划等培养全县学科坊主研修领导和指导力,并在县级学科坊中进行实践,引领全县学科教师重点开发微课资源包。

第二年主题――互联网聚智慧 汇聚解决策略

聚焦重难点,充分发挥县级教师培训团队的主体作用,通过国培建立的网络研修社区,采取任务驱动、示范引领、成果导向等模式,汇聚一线教师智慧,继持续引导参训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有效突破重难点,并能就不同层次学生对重难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指导。积极参入全国优化课堂课例资源库与转变学习方式微课资源库建设,实现跨县、市、省的资源共享,为教师日常工作提供具体到单元的优质教学资源支持。

第三年主题――创新改变课堂 形成解决策略

以优化课堂教学与转变学习方式为目标,结合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以学校为单位,推广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以学为主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过去汇聚而成的优质课例与微课资源,在乡村,特别是村小与教学点普遍实践适应包班教学和复式教学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我县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

四、提供组合资源,促进混合学习

组合资源(视频案例研修),理论引领,行动导向,实践给与,跨镇校,跨学科,跨年级,基于问题解决,“三备两磨”,精心及时生成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