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业前景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业前景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老业前景分析

篇1

关键词:银发产业;老年健康产业;老龄化社会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并有老龄社会的趋势。时下,1对夫妇照料2对老人和1个孩子的“421”家庭格局已屡见不鲜,老年服务需求也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而老年市场中产品与服务资源却供给严重匮乏,这助推了银发产业的大力发展。综合性的银发服务体系在国家老年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融合了老年人医疗卫生、养老护理、精神娱乐需求等内容建立了一体化银色服务市场平台,成为当今经济市场的“潜力股”。

一、银发产业需求与内涵

1.人口老龄化与老龄社会趋势。老龄委数据显示,2013年末,全国老年人口(60岁以上)已经突破2亿,预计至2025年可能超过3亿,2033年甚至可能突破4亿。全国老年人数将在今后20年迈入稳步增长期。国际标准界定,国家老年人数(60岁以上)占总人数十分之一时为“老龄化社会”,当达到14个百分点时为“老龄社会”。因此,我国即将由“老龄化”转型为“老龄”社会。

2.银发产业基本内涵。银发产业是针对老年人群体形成的新型综合服务体系。在社会老龄化的大环境下和老龄社会的趋势中,银发产业被灌注了巨大的经济能量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银发产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与保健服务,除了本位产业之外,银发产业发展了更多的相关产业与子产业,涵盖了金融、保险、卫生保健、护理养疗、旅游休闲、教育等诸多产业。银发产业横跨了制造业、服务业,面对“421”这座结构金字塔,产业的突出多元化使之聚沙成堆,商力无限。

二、银发产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1.银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作为发展中的新型服务类产业,国内银发产业整体缺乏标准化的运作和严格的监管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研产售”一体化产业集群。面对老年保健品基础行业的“一枝独秀”,其它潜力巨大的衍生产品却仍然匮乏,创新产品需要稳定的资金流打入市场,例如老年电子服务类产品。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对落后也使银发产业的现实构想进展缓慢。发展滞后的老年市场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2.国外银发产业借鉴分析。日本作为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一直把银发产业当成经济体系中的大力丸,这也让英国杂志惊叹:“日本正把经济变为银色。”日本用其护理保险制度解决了养护筹资问题,产业侧重于预防健康与精神追求服务。韩国作为亚洲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卫生体系与预防保健产业的资金投入逐年上升,在短短12年内用不到7个百分点的GDP就实现了全民医保制度,对银发市场的判断和投资相当效率与准确。

3.银发产业前景分析。社科院预计银发产业在未来20年间有望达到20万亿的产业规模,这期间必将创造大批的就业机会,促进健康消费,拉动经济内需,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经济结构的调整。面对不同层次、年龄的老年人的不同服务需求,市场也会逐步发展得结构多元、内容丰富。银发产业将由以“疾病”为中心逐步转型为以“预防”为中心,朝向医疗卫生、现代服务、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交叉领域发展壮大,有望形成我国卫生经济转型的新蓝海。

三、银发产业建设对策

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也将助推银发产业的蓬勃发展。以下是对银发产业建设发展的一些建议:

1.银发产业的发展需要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驾护航,这是我国重大而迫切的“银色”任务。当前现有的护理保险制度尚缺乏护理保障,政府要有计划,逐步深入地建立商业性银发护理保险体系,这是国家养老的必然趋势。

2.老年护理业和老年社区服务业作为银发产业的主导产业需深入开发和实践。多样化、多层次的护理体系既是社会养老的迫切需要,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效渠道,可实现银发产业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3.构建成熟稳固的金融支持体系是银发产业摆脱规模小、融资渠道狭窄的必经之路。相关部门应协同市场大力宣传“银色”商机,积极引入投资者,成立专门的老年产业融资机构,建立融资服务平台,为企业和服务机构创造持续稳固的资金流。

4.依托老年人不断提升的生活追求和精神追求,拓宽银发消费市场。针对老年人对旅游、文化活动、体育、保健等各种需求引领“银色"产品的开发设计,打造老年品牌,突出银发休闲娱乐,丰富银发市场,实现“老有所乐”。

5.兴办老年教育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方式,也是银发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老年教育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结合老年健康和老年福利教育促进老年教育的市场化、社会化,改变老年人陈旧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质量认知,提高老年人消费水平。

四、展望

银发产业“钱”景可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资源带来的巨大压力。蓬勃发展的银发产业将不仅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也将实现社会“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最美夕阳构想。

参考文献:

[1]陈希琳.“银发”时代新“钱”景[J].经济, 2013(12)

[2]芮晔平.发展“银发产业”化解老龄化危机[J].现代经济信,2013(16)

篇2

[关键词] 老龄产业;大连市;养老需求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35

[中图分类号] F062.9;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065- 02

作为北方明珠的大连,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中心,同时也是整个东北地区沿海城市的典型代表。大连工业商业非常发达,高校众多,大量人才集聚,定居人口不断增多。而大连老年人口也在成倍地增长,几乎占大连人口的1/5,老人物质和精神需要也不断增长,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老龄产业市场的开拓势在必行。

1 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又称为“银发产业”,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消费市场需求的带动而形成的跨行业、跨部门的新兴产业。老龄产业覆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包括老年人吃穿、住、用、医疗、卫生、健康、保健、理财、投资、保险、心理咨询、临终关怀以及去世后的丧葬一条龙服务,是多个行业的经济结合[1]。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国家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到目前为止全球共有6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中国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8亿,这个庞大的数字使中国所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

2 大连老龄产业的现状

2000年以来,大连经济飞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老年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长,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老龄产业也逐渐吸引了各方的眼球。截至2011年底,大连市60岁以上老年人有110.96万,占人口总数的18.85%;其中65岁以上77.4万人,占人口总数13.15%;而且大连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速度。大连现在共有430多家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疗养院、老年公寓等等。

虽然养老机构有很多,但与老年人口数量相比仍九牛一毛,而且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很多公办养老机构“进不去”,民办养老机构“住不起”现象越来越严重。还有对一些空巢老人的关怀,也仅仅靠社会爱心人士及政府,这是远远不够的,老龄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3 大连老龄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对老龄产业认识不足

一方面来说,一提到老龄产业,很多人就会把它和公益事业联系在一起,认为是获利非常低的产业,不会对其进行投资。另一方面老龄产业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产业,对于老龄产业来说,到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没有一个可以效仿的成功个案,许多人对于老龄产业的特点、模式、性质缺乏认识。由于缺乏这种认识,一些人不知道老龄产业到底有哪些项目可以进行投资;还有一些人是不敢进行投资,认为投资老龄 产业周期过长,存在亏本的风险。

3.2 投资主体的选择偏好

在大连,多数的企业都是外资企业,其中以日本、韩国、德国等国为主。可以看到日本、韩国、德国都是老龄化非常严重的国家,日本、德国甚至人口都在呈负增长,自身老龄化产业亟待发展已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困境。所以它们对老龄产业的发展,首选会把目光投向自己的国家,其次才是别国。归根结底,外资企业的目的是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地租来获得最大的利润。

对于大连为数不多的大型国有企业来说,肩负着大批在职员工的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等,而且大都是传统的重工业,对于第三产业占主要市场的老龄产业来说,并没有精力与经验去投资发展。

3.3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很多产业刚开始兴起的时候都比较弱小,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如减免税收、简化审批手续、专家指导等等。虽然大连市政府也推行了一些鼓励老龄产业的政策,但具体到落实的层面上就与当初所设计的相去甚远。许多政策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执行中困难重重,在很大程度上与政策本身的缺陷有关。[2]无论政策制定得多么具体明确,如果缺乏经费、人力、信息、权威等资源,执行的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3.4 老年人自身的局限

①老年人消费方式比较单一, 老年人的消费定位是以温饱为主, 其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定位是以节俭为主,消费行为是以理智性为主。②老年人收入保障低,造成老龄产业发展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 制约了老龄产业的启动与发展。[3]虽然也会有部分老人会对旅游、运动、音乐会等进行大量消费,但是毕竟只占一小部分。这样低的经济收益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转而投向回报率更高的产业。

3.5 养老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大连市外来人口占了不小的比例。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大连市非常住人口突破百万人大关,达到107.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16.1%,比2000年增加了44万人,年均增长5.4%,高于全市总人口年均增速4.12个百分点。有很多是拿不到大连户籍的,其中不乏一些老年人,他们都得不到大连市的社会养老保障,领不到养老金。还有一些曾经没有工作,完全依靠自身无法承担所要缴纳的养老保险,到老年也得不到养老的社会保障。他们主要是靠家庭儿女的赡养,但对于年轻的儿女来说,在大连这样一个物价水平偏高的城市,承担两位老人的精神和物质全方面的开销,经济压力是非常大的。

4 大连老龄产业发展的建议

篇3

[关键词] 社区;互助式养老;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b)-0176-03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报告表明,2012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报告提供的预测分析指出,2014年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超过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中国老年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与家庭负担不断加重,不少老年人希望老有所为,以减轻家庭负担,现有养老模式在应用中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老年人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1]。为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充分发挥老年人自身余热,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本研究通过构建社区互助式养老平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社区中年满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建立平台前调查 2012年5月~2012年7月,本研究自行编制了关于目前社区养老模式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问卷,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对某社区老年人进行社区养老模式与满意度问卷调查。

1.2.2 建立社区互助式养老平台 2012年8月在社区成立互助式养老平台,其主要功能是协助提供老年人互助信息,如何人何时何地可以照顾别人,何人何时何地需要别人照顾。愿意参加互助服务的老年人到互助式养老平台登记备案,平台负责提供老年人供需情况,积极提供信息,搭建桥梁让互助者之间相互了解和信任,互助双方签订互助协议,协议内容由双方约定,如可以采取以劳换劳方式,也可以采取聘请方式,还有部分老年人甚至采取无偿照护方式等,尽量让老年人通过互助养老,既发挥老年人余热,又能促进彼此间沟通,减轻孤独感、无用感。

1.2.3 成立社区互助式养老平台后再次调查 2013年1~2月,对参与互助式平台养老的22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构建社区互助式养老模式后的生活满意度资料。

1.2.4 问卷内容 主要包括对当前养老政策、家政服务质量、目前老年生活质量,互助式养老模式推行的可行性和构建社区互助式养老模式后的生活满意度等。

1.2.5 调查质量的保证 调查员为不参与信息平台工作并经过统一培训的护理本科生,调查员到现场一对一询问记录,被调查者回答问卷内容,完成的调查问卷由专人负责检查核实后双人录入数据。建立平台前后调查问卷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28和0.821,重测信度分别为0.806和0.81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满意度采用等级资料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建立平台前调查发放问卷244份,有效回收227份(占93.0%);成立社区互助式养老平台后,对参与互助式养老的22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有效回收196份(占89.1%)。

2.2 养老观念的调查

2.2.1 养老模式的调查 建立互助式照护养老平台前,227名老年人中,60名(占26.4%)认为最理想的养老方式为养老院养老,71名(占31.3%)选择子女养老,96名(占42.3%)选择社区居家养老;建立互助式照护养老平台后,196名老年人中,150名(占76.5%)选择互助式,25名(占12.8%)认为与建立互助式照护养老平台前无差别,21名(占10.7%)选择以前的养老模式。

2.2.2 居住方式的调查 建立互助式照护养老平台前,227名老年人中,63名(占27.8%)老年人选择与子女同住,97名(占42.7%)与配偶同住,独居者33名(占14.5%),养老院居住者34名(占17.1%)(图1);建立互助式照护养老平台后,75.5%的老年人选择愿意将本社区老人组织起来相互帮助,共同在社区养老,其中50.5%的老年人非常支持老年人互助服务。

2.2.3 对利用自身能力为他人服务的意愿 大部分老年人愿意为他人服务,目前正在进行者64名(占28.2%),缺乏平台者110名(占48.5%)(图2)。

2.3 养老政策、家政服务质量的调查

建立平台前,167名(占73.6%)认为当前养老政策不完善,16名(占9.3%)认为非常差;79名(占34.8%)不满意当前家政服务质量,45名(占19.8%)老年人表示相当不满意;建立互助式养老平台后,150名(占76.5%)老年人采取自己与他人相互提供服务的方式来提高生活质量。

2.4 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调查

构建互助式养老平台前,有85名(占37.4%)老年人认为生活满意;构建互助式养老平台后,有154名(占78.6%)老年人认为生活满意,构建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表1)。

3 讨论

3.1 当前养老模式有待完善

在家庭养老模式下,老人生病或不适时需要专人照顾,存在资源浪费,而老人健康时,空闲在家,也存在资源浪费;政府出资兴办、由社会团体或个人经营、政府只起到监督作用的“公办民营”养老机构模式[2-3]和采用“以房养房”模式的养老机构[4-5]均存在设施、服务短缺,老年人生活质量不高,未充分发挥老年人自身潜在能力等问题。养老成为一个越来越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某社区构建互助式养老平台的调查表明,建立社区互助式养老平台可以有效减轻养老问题,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独立自主的能力。

3.2 互助式养老能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

老年人由于退休在家,生活习惯的改变,或遇亲友过世、丧偶、患病、独居等情况,易产生抑郁感、孤独感[6]。社区互助式养老平台提高了老年人互相交流的机会,在互助过程中,促进社区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7],促使老年人彼此协助,互相照顾,互相提供精神上的慰藉来疏导负面情绪,减少晚年生活的孤独感。

3.3 构建社区互助式养老平台可以发挥老人余热,减轻家庭负担

本调查结果提示,148名(占75.5%)老年人愿意在社区共同养老,其中99名(占50.5%)非常支持互助服务,这主要是因为社区互助式模式给老年人提供了发挥余热的平台,提供了聘请人照护的信息。表1显示,构建社区互助式养老平台前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虽然当前其他养老模式整合了政府、家庭、亲友、社区志愿机构的照顾服务[8],但都忽视了老年人自身的服务能力及老有所为的意愿。构建社区互助式养老平台既充分利用了老年人自身资源,显著提高了生活质量,又满足了患病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

3.4 构建互助式养老平台的模式、工作内容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目前我们在社区构建的互助式养老平台规模较小,供需双方老年人参与不足,提供的服务内容只限于日常生活服务、精神慰藉、住院互助,在疾病基本护理方面缺乏相应的技能,互助式平台的运行管理费用及互助双方协议的有效性还需要政府和相关法律的支持。

综上所述,为适应快速增长的老龄化社会养老需求及解决当前养老模式存在的不足,构建社区互助式养老平台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能够积极调动老年人的互助热情,实现老有所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佟晓光,黄毅.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27):190-191.

[2] 刘继同.公有福利机构改革基本思路与模式比较[J].社会福利,2004, 3(3):4-7.

[3] 尚振坤.中国养老机构的服务与管理[J].人口与经济,2008,11(2):50-54.

[4] 钟海波.“以房养老”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9(17):122-123.

[5] 张文君,徐雯,金燕,等.WTO后的上海养老机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2(6):431-433.

[6] 邱允盛.孤独是健康的大敌[J].健康指南:中老年,2012,2(12):53.

[7] 侯立平.美国“自然形成退休社区”养老模式探析[J].人口学刊,2011,14(2):58-63.

篇4

关键词:旅游地产投资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旅游地产的发展,其核心是旅游,本质则是地产,二者是相伴相生的。伴随当前商品住宅开发竞争的不断加剧,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将眼光开始瞄准在旅游地产项目上,并逐渐成为一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投资开发的重点。当前,政府的大力支持,地区的旅游保护政策的加强,使得旅游产业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支柱性产业,并大放异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旅游地产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投资不可盲目,其投资风险的控制在旅游地产中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开发企业的切身利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旅游地产投资的前景分析

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逐渐加大,让住宅开发竞争加剧、风险加大,住房性投资的收益也明显下降,商业地产开发的地段性影响愈发突显。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愈来愈多的房地产企业和置业理财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旅游地产业。虽然只是地产行业的细分市场,但旅游地产凭借着政策导向性和资源稀缺性优势,在旅游资源和地产资源相互促进的良性架构下,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楼市新宠。

虽然这两年各地旅游地产项目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作为国内一种新兴的地产投资项目,其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因为旅游地产不同于普通住宅地产,其“休闲度假型第二居所”的特性,决定了旅游地产不仅满足居住需求,还要满足投资、度假、养老等多重需求,而且面向的目标客群范围更广,不只限于所在城市。所以,购买旅游地产的消费者只有转变投资思路,才能把握市场先机,赚取超额收益。

二、理性看待旅游地产投资

1、要明确地产项目所在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状况,是否处在黄金旅游线上,该地的宜居指数如何,是否可以给人提供良好的休闲生活环境,是否适宜老人养老或者休闲度假等等,其中旅游人数的多少,是非常重要的判定标准。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没有足以吸引大量消费者的旅游资源,很难保证其相关联的地产项目保值和增值的。

所以,在购买旅游地产之前,一定要仔细考察当地旅游资源情况,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在旅游市场之中的口碑。只有当地旅游业有做大做强的良好潜质,旅游房地产市场才具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2、除了要看旅游人数的数据统计之外,还有需要看投资的数据。因为旅游地产大多是以“高尔夫、海景房、山地、湖景、温泉、湿地”等为主题的休闲度假住宅、别墅、高端酒店,而早在2005年政府就出台一系列政策限制别墅开发,后来又三令五申土地严控政策,坚决刹住乱占滥用农用地之风,可见一直以来国家对土地的严控态度没有丝毫松动。

所以,投资者必须切实了解旅游地产项目的土地用途,尤其是高尔夫、山地、湖景、温泉、湿地等当地政府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如果只是短期的行为的话,投资者的投资以后很可能会遇到大麻烦。

3、要看投资旅游地产项目的房地产商资质。而房地产商的资金和实力是否雄厚,是地产项目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与地产项目与旅游资源高度切合的保证,是专业细致物业服务的保证,是满足居住、投资、度假、养老等多重需求的保证。

最后,要看旅游地产项目是处于价格高地,还是价格洼地。

以云南腾冲为代表的内陆旅游地产业崛起,预示着国内旅游地产业的发展趋势已经从沿海的海滨城市转向内陆,形式上也从单一型海景房变成了高尔夫、山地、湖景、温泉、湿地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复合型。而相比较于沿海地区的价格,内陆地区的旅游地产项目正处于价格洼地。

三、旅游地产投资五大风险控制

旅游地产投资有策划定位风险、地段选择风险、资金投入风险、市场运营风险、环境保护风险等五大风险,这其中,策划定位风险是各种风险之首,只有策划定位好、规划好发展蓝图,才能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1、策划定位风险控制

旅游地产属于非必需品消费,一般人离开旅游地产,生活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基于旅游地产消费弹性比较大的特性,如果没有针对消费者的独到策划,是很难吸引消费者兴趣的,国内主题公园有70%处于亏损状态就是典型的案例。由此可以看出,前期策划定位在旅游地产投资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有效控制策划定位的风险,对于特别大型的项目,规划之前至少要请三家专业咨询机构,一是市场调研、二是地产策划、三是旅游咨询。对于一般的旅游地产投资,请具有旅游地产专业人才服务的旅游咨询公司就足够了。

2、地段选择风险控制

旅游地产不同于商业地产的地段决定论,除了区位交通因素外,影响旅游地产地段选择的因素还有景观环境、文化遗存等等。如九寨天堂与甲蕃古城的开发,经济区位、交通条件并不十分优越,但因景观环境和文化遗存的吸引力,开发的依然较为成功。因此,旅游地产开发,选择区位交通好、风景资源好、文化积淀厚且有吸引力的地段开发,能有效地降低地段选择的风险。

3、资金投入风险

旅游地产投资是一项战略性投资,因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需要较为雄厚的资金做后盾。因此,在项目资金投入之前,要充分地对地产投入、旅游项目投入进行核算,以量力而行,避免因资金投入不足而出现烂尾楼、主题公园运营不下去的困境。

4、市场运营风险控制

市场运营风险,相对来说,旅游企业要比房地产企业小、房地产企业要比非房地产和非旅游企业小。对其风险的控制,首先,要认清旅游地产与一般地产的区别,主要有三点:一是消费需求不一样,旅游地产能满足投资、度假、养老等多重需求;二是功能不一样,旅游地产承载的功能是度假,是第二居所;三是目标客群不一样,旅游地产的消费者范围更广,不限于所在城市,如海南旅游房地产,有大部分都是东北、北京、上海等远程消费者。其次,在市场运营方面要引进专业人才,对房地产企业和其他非旅游企业尤为重要。

5、环境保护风险控制

环境是旅游地产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环境保护好,才可能持续吸引消费者、留住消费者。其风险控制方式,一是进行环境容量评估,避免项目地承载不了较大客流而破坏项目地的自然环境与舒适的度假环境;二是谨防过量开发,建高密度的房产,以免对度假的心理环境造成不舒适感。

结语:综上所述,伴随我国各地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依托旅游地区优势进行旅游地产的投资与开发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是极为可行的,并具有相当良好的收益前景,但在进行乐观分析的同时也要进行投资风险的详细分析与把控,以做到投资的科学、合理、精准,避免因盲目投资而导致的风险加剧,这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为企业在旅游地产投资建设方面的稳步发展与壮大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马勇,王宏坤.基于全价值链的我国旅游地产投资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

2011,(10).

[2] 周春香,董观志.新经济政策下旅游地产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0,

(49).

[3] 杨洋,李蔚.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灾后重建景区旅游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

研究,2012,(06).

篇5

在1997年底,我国寿险比重迅速上升到55.5%,在我国保险史上首次出现寿险比重大于财险比重的状况,形成了与国际保险业类似的发展格局,保险结构趋于改善,保险实力大大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仅有中保、平保、太保等4家保险公司,尔后随着华泰、泰康、新华、华安、永安等一些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加盟和一些区域性寿险、非寿险公司的相继成立,我国保险机构大幅度增加,竞争性保险市场体系已具雏形。截止到2009年的统计数据,人寿公司58家,财险保险公司50家,形成了产险、寿险、再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目前,保险公司都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变成了混合所有制。保险从业人员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保险资本逐步扩大,保险实力明显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保险资本逐步扩大,保险实力明显提高。维持经济社会稳定的能力迅速增强我国保险准备金、保险赔付金增长迅速,保险准备金和保险赔付金的快速增长,不仅增强了保险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生产,维护了居民生活安定,很好体现了保险的保障作用。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市场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但是,无论是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险业发展的水平相比,还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内在需要相比,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仍显滞后,总体上仍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起步阶段,保险市场仍具备高速增长的社会经济条件。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来看,决定未来我国保险市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的老龄化、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将有利于保险业市场规模的扩大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亿人,占世界人口的1/5。并且对保险业发展更为有利的是,在人口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将逐步步入高龄化、老龄化社会。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则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步入老龄化的,不得不面对“未富先老”的现实。到200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之比将为4.1:1,1985年退休金额占工资总额的比重为10.7%,2000年达到15%。由于社会统筹保险只能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剩余部分必须通过商业保险渠道来解决,因此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商业人身保险在这方面任务十分艰巨,加快发展,势在必行。2.我国目前的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都很低,从而为保险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业发展水平及保险市场潜力的两个重要指标。从保险深度来看,1990年我国保险深度为0.56%,2000年上升为1.84%,截至2009年底,我国的保险深度为3.4%,位列全球44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7.0%,而中国台湾保险深度高达16.8%。这说明我国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我国的保险密度也是相同的境况。如图4所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的保险密度121.2美元,位列全球64位,大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95.1美元。与荷兰、瑞士相比,差距甚大。无论是保险深度还是保险密度,我国的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见表3、4)3.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一直呈高速增长之势,到2010底,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大关,并且25%为定期存款,而储蓄存款特别是其中的定期存款本身就是人寿保险潜在的市场资源。同时消费者的储蓄方式逐步从现金转为储蓄及投资产品,这已经成为推动寿险市场发展的动力。中国目前的家庭储蓄率达到15%,而美国仅为4%,而到2008年,中国消费者所持有的金融资产中现金的比例已经从2002年的84%降低到71%。将为保险业市场规模的扩大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4.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为我国保险市场的长期发展提供可靠保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来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我国国民经济高速稳定的发展态势。有关实证分析表明,1985年以来我国保险市场的扩大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当稳定的关系,保险需求弹性目标值范围一般在1.015~1.058之间。这意味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企业、居民保险意识的增强,新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再加上保险市场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保险市场将面临大好发展机会。

加快发展我国保险市场的对策建议

1.尽快建立独立的保险监管体系逐步建立独立的保险监管机构和保险评估机构,加强保险行业自律。第一,建立独立的保险监管机构,代表国务院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确保保险监管的质量。第二,尽快建立起保险公司的评估机构,以便定期对保险公司作出评估,使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的时候能够理性地作出选择,保护消费者权利。第三,加强保险行业自律,继续加强保险行业公会在管理保险市场方面的力量和责任,促进保险业的协调发展。2.适度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范围保险业的投资组合多元化是国际保险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共同做法。如美国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保险公司就已经成为美国重要的投资机构之一,在中长期贷款市场上,保险公司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历史因素影响和外部环境的制约,保险投资渠道一直比较狭窄,投资金额很低,所以《保险法》对此缺点有具体措施。3.增强保险业的抗风险能力对于我国保险业来说,尚属弱质产业在很多地方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加强风险防范已成为中国保险界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针对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要做到:第一,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核保核赔制度、财务制度、会计制度等。第二,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承保、理赔、资金运用等环节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保证公司偿付能力的充足性。第三,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抓紧培训和配备专业的稽核人员,及时开展稽核检查,包括对下属机构和机构的日常稽核,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第四,在落实制度中,严格奖惩,对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严肃处理,毫不手软,以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篇6

此外,老年人身故后,继承人是否可以赎回房产、以及赎回的方式在不同模式下也是不同的。这种差别主要由于各国法律环境、参与机构、金融环境等的不同造成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产生,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口老龄化,养老压力增大;二是住房自有化率提高,居民资产大部分固化在住房上。与储蓄、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一样,住房是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普通老年居民来说,他们工作期间的大部分积累都凝结在住房上,由于住房属于不动产,交易变现比较困难,不能像其他金融资产那样可以用于支付老年人的生活及医疗费用,一旦退休,他们的生活质量不可避免下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推出,就是在不改变房主居住条件的前提下,盘活这部分固定资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国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背景分析

我国发展反向抵押贷款的必要性。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即可看作是人口老龄化社会。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已达到1.32亿人左右,占总人口的10.26%;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按国际标准,我国从2000年开始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几年来,老年人口占比高居不下。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2005年,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分别上升了0.76%和0.73%。根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2006年的《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20年以前为快速老龄化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以上,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超过1000美元,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现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1991年,我国开始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新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初步形成,但一系列现实问题不容回避。目前的社会保险模式只是名义上的个人账户制度,实质依然是现收现付制,社会养老保险金的实质缺口很大。根据世界银行2005年5月公布的数据,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到2075年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亿元。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水平较低,不足以保证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家庭从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传统模式,向结构简单、规模较小的现代模式转化,倒金字塔式“四二一”结构的家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数据显示,到2050年,每100名年轻人负担的老人将达到49人,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很难承担如此庞大的养老责任。

我国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机遇与挑战。经过近二十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我国拥有房产的家庭占比提高,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对住房的调查显示,城市中拥有各种自由产权住房的家庭高达72%。由我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的“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调查”显示,到2003年底,全国城镇老年人家庭约有2000多万户,城镇老年人家庭户均住房面积为70.3平方米。按照房产均价2000元/平方米计算,老年人家庭拥有房产的财富价值达2.8万亿元。我国多年实行低收入、低消费的政策,绝大多数老年人并没有多少积蓄,难以保证他们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但在我国福利住房制度改革阶段,老年人往往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获得住房,从而成为“房子富人”。如果能够盘活这批资产,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老年人养老问题。近几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也取得较快发展。商业银行存款、国家外汇储备、保险公司资产规模都持续大幅增长。2006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额约17883.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3%。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住房二级市场已经全面启动。据专家预测,今后几年,北京等大城市的二手房交易量每年将以15%至20%的速度递增。国内金融市场和住房二级市场的逐步成熟,为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条件。但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我国还是全新的产品,距离真正投向国内市场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阻碍因素。

缺少国家的政策支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不仅是一个金融产品,更是具有明显社会属性的社会产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推出是为了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得到多数国家政府的支持。从各国经验来看,在发展初期政府进行引导示范,提供资金发展公立的咨询机构;积极开展政策宣传、解释工作,促进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制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并通过保险或担保等,降低市场风险;出台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比较详实的实施计划,规范业务经营行为,为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的政策导向不明朗,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变动和规划变迁都会给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推出带来不确定性。我国城市土地属于国有,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土地使用权实行批租制度,规划用途为住宅的土地使用年限为70年,70年到期后地面附着物的计价和处置目前尚不明朗。尽管《物权法》已经出台,但对房地产的价值影响仍有不确定性因素,无形中加大了贷款机构(保险人)的风险。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和重新规划设计到路桥建设、城区改造,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也会带来搬迁,有关住宅拆迁补偿的政策走向很难预料。

市场风险缺乏规避工具。鉴于稀缺资源土地的不可再生性,从长期来看,房地产的价值是上升的,虽然会有周期性的波动,应该不会大幅度下降。实际上,房地产受到土地供给的限制,供求难以达到均衡容易形成泡沫,现实中房价暴跌的例子并不鲜见。由于房产是反向抵押贷款的惟一还款保证,房产价值的变化与反向抵押贷款的安全性和收益息相关。一旦对房产行情预测失准,房地产泡沫破裂的风险就会转嫁到反向抵押贷款提供机构,破坏性相当大。美国等国家也是在规避市场风险的法律法规及金融工具出现后,才获得长足发展的。美国Finan-cialFreedom计划通过证券化运作,把原来由贷款机构独家承担的房产价格波动、利率变动等风险分散给了众多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由大家共同承担,从而使贷款人的风险程度大大下降。我国现行的金融环境缺少风险分散机制,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风险完全高度集中于提供商,不利于调动金融机构经营该业务的主动性。

中介市场发展滞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办涉及房地产评估、信息咨询、法律等中介市场的发育。反向抵押贷款业务首先要求对申请贷款的房屋价值进行评估,在保险合同结束时要通过中介结构对房产进行处置。评估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贷款金额的大小以及贷款提供商的风险水平。同时,通过房地产经纪公司交易房产可以有效降低保险公司处置成本。我国房地产评估市场建立时间较短,评估机构资质混乱,执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市场管理不统一,评估程序不规范,评估结果不科学等,使得房产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受到质疑,给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的推出造成不利影响。

传统观念的阻碍。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消费观念与国外差别很大。西方国家崇尚独立,子女长大成人后父母没有义务给予经济帮助,很多人选择将遗产捐赠给慈善机构而不是留给子女,高额的遗产税也强化了这种做法。而在我国,社会捐赠行为并不普遍,法律对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及遗产的继承权有严格的规定,遗产税目前尚未推出。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我国居民能否接受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还需要验证。

流动性风险的防范。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在开办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长达十几年、数十年的时间内需要持续向借款人支付贷款,资金回收却要在房主死亡、永久性搬迁乃至出售房屋之后,在相当长时间内市场情况可能发生很大变化,支出的刚性和收入的不确定性,容易使贷款提供商的资金周转陷入困境,出现严重的支付危机,进而引发流动性风险。

我国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前景分析

反向抵押贷款的组织模式选择。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组织模式可以是完全市场模式、完全政府模式以及二者的兼顾。我国发展该项业务的模式应该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包括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公司在内的整个保险行业的优势,联合商业银行、房地产中介的力量,走政府模式与市场模式相结合的道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承担了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具有促进社会稳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完全具有外部经济属性,政府有责任支持该业务的发展。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法制环境不完善,单纯市场化运作容易出现问题。由于这项业务关系众多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任何环节的失误都会造成社会负面影响。开发该业务风险较大,需要政府在税收、资金来源等方面给与开办机构政策性鼓励和扶持。从已经推行该业务的国家来看,都经历了普及基础知识、提供业务咨询的重要阶段。为增强居民的信心,这项工作离不开政府的介入。

反向抵押贷款的产业模式选择尽管美国模式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但在我国社会养老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现阶段很难采取这种完全以政府为主的模式,从国内金融体系的建设来看,保险业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性质来看,主要包含了利率风险、客户长寿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等。其中市场风险(房地产价格波动风险)属于系统风险,从国外经验来看,一般通过建立共同保险基金、政府担保,或者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风险的转移或共担,无论由银行或是保险公司承当产品的提供商都无法最终化解该风险,必须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建立保险基金或实现资产证券化,从而消除该风险,这也是我国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最大的障碍。剔除该风险的影响,保险业在甄别利率风险、客户长寿风险方面具有寿险精算技术优势。人寿保险公司在资产的配比方面,本来就以长期资产为主,因而流动风险明显低于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具有先天优势。道德风险、逆选择风险则需要在具体产品设计中加强客户选择,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保险业大有可为,充分表现保险业发挥社会管理职能、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作用。

反向抵押贷款的经营模式选择。借鉴国外经验,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可以采用以保险业为主或“银保合作”模式。在以保险业为主的模式下,主要的做法是保险公司将已经拥有房屋产权的老年投保人的房屋产权抵押,利用精算方法计算其每月可获得的金额,直到贷款人亡故,保险公司将其抵押的房屋收回,进行销售,拍卖或出租。在“银保合作”模式下,有两种操作办法:一是以保险公司为主设计年金产品,银行将贷款用于购买这种产品,保险公司负责向客户定期发放年金;二是借款者首先将住宅抵押给银行,银行跟借款人商定反抵押贷款的期限(如10年)并每月向借款人发放月付款,同时银行每月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的保金投保用于购买延期年金。如果达到期限,借款人还健在,其后的月付款由保险公司支付;如借款人去世,银行可将房产回收,然后通过房产中介机构进行处置。以保险业为主模式的主要优点可以使保险公司的精算技术力量、经营养老金的业务优势、丰富的理赔经验以及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特点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开展此业务需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提供大量的资金,特别是在业务开展的开始几年之内,现金流出会非常大,而没有任何的现金流入,加上该业务具有的非赢利属性,如果没有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保险公司独自开展此业务将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及盈利压力。在“银保合作”模式下,一方面,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的资金,财力雄厚,能够满足反抵押贷款的启动预算,结合寿险公司在产品设计、定价等方面的优势,使得该模式比仅由保险公司或商业银行单独开展反抵押贷款业务具有明显的优势。在银行提供大量启动资金的情况下,银行面临的风险状况要比保险公司的风险要高,这有助于减轻保险公司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银保合作”模式涉及银行和保险两家金融机构,在制度的设计中要考虑合理的利益分配,以便调动两家机构的积极性。我国现实行分业监管的监管体制,反抵押贷款业务的监管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险产品创新。年金保险产品。年金保险产品由人寿保险公司提供,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在具体设计中可以采取灵活的年金支付方式,包括等值、递增或递减式年金、通货膨胀率挂钩式年金。还可以推行信用额度产品,即投保人可以获得一个固定的信用额度,在每次限额内可以灵活取用;也可采用信贷额度与一固定时间内分期等值年金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信贷额度中未使用的额度将按与贷款利率相同的利率随着时间而增长。在确定借款者的领取金额时,可以考虑只对房产全部价值的一部分提供贷款,以减少未来房产价值变化的不确定性对保险公司的影响,特别是未来房地产市场整体低迷时该业务对保险公司的不良影响,这样做亦可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房产的维护风险。同时,所设计的产品可以考虑一套允许养老者“赎回”的办法,在不损害保险公司利益的前提下,为投保者留下一个随时可以退出的通道。

在设计年金产品之初要考虑到投保人可能会在未来赎回房产,保险公司应该在要求投保人偿还全部给付金本息之外,还可要求投保人按预定的某一比例对保险人进行补偿,“赎回”视同于投保人清偿了曾以房产权抵押向保险公司借的一种高息贷款。借款人亡故后,保险公司还可以给予其子女以购买这套房屋的优先权。当然其价格要由房屋的所有者———保险公司来提出,这有助于满足我国有些老年人希望身后让其子女继续拥有这套房屋的愿望。反向抵押贷款保证保险。为预防老年人居住的房屋因火灾、爆炸、自然灾害等事故损失,房屋价值减少,导致老年房主到期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反向抵押借款合同约定的房屋交付责任,由财产保险公司开发反向抵押贷款保证保险,承担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应承担的全部或部分还贷责任,保障贷款人或年金保险人已发放的贷款额度不受损失。房屋保险。由财产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障老年房主的财产安全的家庭财产保险。反向抵押贷款保证保险在实际中保障的是年金保险人的利益,而房屋保险则是保障老年人的利益,当其赖以生活的房屋遭受火灾、爆炸、自然灾害等事故导致损失,保险人负责赔偿超过还贷责任部分的财产损失。利率保险。对未来的利率走向,往往很难给与预期。这就需要对利率实施相应的保险,以对可能发生的利率的增减变化,并对由此带来的收益或损失,能够建立一种在借款人和保险公司之间的收益分享或损失共担的新机制。

经营模式创新。反向抵押贷款产品在经营模式与传统保险产品差别很大。反向抵押贷款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保险产品,而是一组保险产品构成的保险计划,既需要寿险公司的参与,也需要财险公司的加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反向抵押贷款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性质机构的参与。客户评估阶段以及房屋交付阶段,都需要借助房地产中介的力量。该产品计划的顺利实施,需要不同的机构和客户打交道,如何保证服务及信誉,如何保证老年客户的利益不受到损害,这些面临很大的挑战。分析美国HECM计划,可以看出,该计划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得到很好地开展,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反抵押贷款合约都最终转售给联邦抵押贷款协会,即联邦抵押贷款协会为所有的反抵押贷款合约提供了流动性保证,一旦反抵押贷款数额超出房产价值,超出部分由联邦抵押贷款协会负责支付,从而避免了业务开展机构的损失。为了顺利地在我国开展该业务,可以考虑由政府机构同意向借款人收取保险费用,建立反抵押贷款保险基金,对借款人与保险机构的可能损失进行补偿。保险基金的成立,一方面保证了即使保险公司倒闭,房主也可以按时拿到贷款;另一方面,如果贷款本息额超过住房价值,差额由保险基金进行补偿,使贷款机构避免损失,从而消除借款人和贷款机构的后顾之忧。保险基金应当集中管理,统筹使用。一旦发生极端事故,保险基金不足以偿还所需数额时,应当由国家财政进行补充。

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企业财务管理;应用

财务管理是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重要职能,对企业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微观视角来讲,财务管理的职能活动与资金密切相关,因此,大多数重大财务决策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在信息时代,会计电算化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简而言之,会计电算化主要应用于财务信息管理、财务报表统计和财务内控工作中。本文将简单介绍企业财务管理的定义,论述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用会计电算化的作用,并从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职能、优化财务内控制度、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等三个方面来浅谈会计电算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定义

从宏观视角来看,可以从资金运动和管理两个方面来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含义,前者是指企业如同资金不断循环和运动的组织,其财务活动包括资金筹集、购买原料与设备、进行生产经营、支付各种成本、销售产品、收获资金、实现利润目标、分配利润等。企业通常会使用留存收益、发放股利或者红利的方式来回报提供资金的投资者。可以说,从资金运动角度理解,财务管理是企业有效进行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作和资金分配的过程,这些过程实际上构成了企业的资本循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尤为强调资金循环的效率与效果,因此,财务管理工作也要求控制融资成本,优化财务结构与资本结构,选择投资领域和投资时机,通过对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的管理加快营运资本循环速度(或者缩短营业周期),合理制定股利政策等以改善企业的财务绩效。后者则是指财务管理是一项管理活动,它强调企业财务问题的处理与协调。一般认为,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人、财、物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其中,显然包含了“财务活动”这一对象,因此,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财务计划、财务预算、财务组织、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等。在企业实践中,财务管理的两个角度并不截然分开,而是融为一体的,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活动是“资金运动角度”和“管理角度”所开展的。

二、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用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用会计电算化技术可以辅助本企业组织更加迅速、灵活地收集和整理有价值的财务信息,客观、全面地分析企业资金的动态及其相关数据,提高财务预算的准确性,节约资金低成本,提升综合效益。

三、会计电算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职能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活动主要是通过财务管理部门来完成的,显然,财务管理部门隶属于企业财务部。因此,发挥会计电算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提升财务管理效果,必须着重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职能。从财务组织来看,在大多数大中型企业里,财务部的最高主管是企业财务副总裁,该职位是协助企业总经理制定财务决策的重要职务之一(另外两个职位是生产副总和营销副总)。一般情况下,财务副总主持有关企业资金运作的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有重要影响,所以必须选聘高素质人才担任财务副总职位。此外,财务副总主要负责监管两个部门:财务管理部和会计部,这两个部门的中层负责人分别是财务总监和总会计师。其中,财务总监要全面负责管理现金、有价证券、信用与信贷、筹资、财务计划与资本预算以及资本运作等;总会计师主要负责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控制、内部审计和税务等。此外,将会计电算化具体到财务管理部门,应适当拓展财务管理职能,从狭义的视角来看,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是做出有关财务管理的决策,包括重大的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营运资本管理等。其中,重大的投资决策涉及到了资本预算、养老保险基金计划等;筹资决策包括资本结构政策的制定、筹资渠道和方式以及筹资时机的选择、股利政策的制定等;营运资本的管理则包括现金、应收账款与存货管理等。目前,大多数资本投资项目都与产品开发、生产甚至是市场营销密切相关,因此,这些部门的负责人均要参与投资项目的分析和规划。在此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应全权负责项目可行性的财务分析、本量利预测、资本预算和资金筹集等活动。

2.优化财务内控制度

优化企业财务内控制度,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制定科学、合理而细致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为做好财务内控工作提供最基础的保障。而且,财务管理人员应该结合本企业的性质和发展需要以及具体工作目标,修改不合理的“旧制度”。其次,财务管理人员应注意增强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提高财务审计监督力度,并通过建立和执行财务内控绩效管理机制来规范财务工作流程,对于财务内控制度执行力较强的工作人员予以相应的嘉奖,如果某位工作人员存在过失,就需要实施必要地惩处,这样方能有效增强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而且,财务管理人员应协助本企业严格审核所有投资项目,科学评估企业无形资产,做好项目核算与独立运算工作,推动财务资金资本化。再者,要加强对所有财务信息的规范整合以及深入分析,提高财务信息的管理效率,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财务信息的使用价值。最后,企业要重视创新财务人员培训管理体制,借助现代培训模式不断提升全体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引导他们熟悉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及其重要意义,细化每一步流程,辅助企业做好记账、核算与报账工作,维护财务系统的安全运转。

3.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运用会计电算化,一方面,必须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主要包括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等四个部门。其中,初等的财务报表分析更加强调财务分析,它是以企业基本活动为对象,以基本财务报表为主要信息来源,以分析和综合为主要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做出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和预测未来,以帮助报表使用者改善其决策。企业对外的财务报表,是根据所有使用人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并不刻意提供特定报表来满足使用者的特殊要求。因此,报表使用人需要通过分析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研究报表中所反映的企业经济现实,从而制定各种特定政策。目前,企业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人包括股权投资人、债权人、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简而言之,财务报表分析对不同使用者的意义不同,因此,根据具体需求来分析财务报表。例如,股权投资人应该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来了解目标企业的盈利能力,判断企业的盈利状况、股价变动和发展前景,全面获取有关资产盈利水平、破产风险和竞争能力的信息。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对财务报告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在该项工作中增添了财务收支表,加强了财务资金的管理力度,对财务报表的编制起到了优化作用。在此背景下,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应格外注重认真研究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借助信息技术正确编制财务资金收支报表,完善财务报告。而且,财务管理人员要根据会计电算化的要求,结合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和资产负债状况制定完善的评价管理体系,并依据评价结果改善财务管理方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用价值,企业财务总监应做好本职工作,协同全体财务工作人员和会计师拓宽财务部门的管理职能,不断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为企业战略决策和持久发展提供科学、完整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金龙.企业社会责任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治理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7.

篇8

竹溪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社会工作人才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主要分布在三类领域:一是以提供社会服务(管理)为主要职能的部门和单位,以民政系统为代表,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二是以提供社会服务(管理)为辅助职能的领域,包括卫生、教育、司法等系统;三是综合性领域,包括乡镇、社区的社会工作人员。竹溪县现有社会工作人员基本上还是以“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为主体,近年来,专业社会工作开始在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等领域显现。据统计,目前,全县民政系统现有社会工作人员165人,其中社会服务人员91人,社会管理人员74人。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竹溪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尚存在起步较晚、工作规模小、人员数量少,专业化水平较低,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激励保障制度等困难和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整体组织效率不高。无论是社会管理部门、公益服务类的事业单位,还是社区,甚至包括公益性、慈善性社会团体,都在行政管理的大框架下,自成体系、各自独立。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地分布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角落,缺乏统一的领导和专门的规划,各个部门密切配合不够。

二、社会工作人才缺乏。竹溪县的社会工作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工作,无论是投入还是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社会参与力量薄弱,不能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目前,竹溪县有城乡低保对象4.2万人、城镇“三无对象”200余人、农村五保对象4914人、孤儿538人、托养及居家养老服务对象100余人。而截至目前,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约只有2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兼职,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名工作人员要为200多名重点扶助对象提供服务。因此。竹溪县培养壮大社会工作人才的任务非常艰巨。

三、专业化程度不高。当前,竹溪县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社会工作知识、技巧的培训,缺乏社会工作人才应该具备的岗位知识和技能,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简单,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同时,由于社会工作认可度不高,待遇较低,基层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难以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空巢老人”的逐年增加,直接对老年人陪护、照料提出了大量需求。

四、面临一系列体制。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创新社会福利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教育体制、财政投入体制、就业和人事管理体制等一系列体制,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套,整体推进。而竹溪县在社会专业人才的用人制度上还相对滞后、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其余诸如各类社会组织不够发达、财政投入不足等因素。也造成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举步为艰。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展缓慢的原因症结

竹溪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现还处于起步阶段,上述问题既有体制机制的成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还是发展中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尚不健全,造成专业人才和专业培训的双重缺失。竹溪县仅有1所职业技术学校,相关的培训机构数量不多、层次不高、功能不足,部分教师专业背景不强,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实习和培训基地,学生实习实践严重不足,难以适应社工人才实用性、应用性强的需求特征。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都不具备专业知识背景,而社工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体系尚不完善,尤其是专业性强的教育培训资源更加欠缺。

二、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尚不完备,影响了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发展进程。目前,竹溪县社会工作人才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尚未建立,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职称发展序列及其相关待遇难以落实;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政策还没有制定出台,社工岗位不明确,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十分有限,没有形成职业化的岗位体系;社会工作人员的职业规范、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水平认证、注册管理、服务评估、岗位配置、职业级别、薪酬标准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不健全,社工缺少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

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不足,社会工作人才薪酬待遇普遍偏低,缺少吸引力。政府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支持社会工作发展的财政制度,导致财政对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相对于社工付出以及发挥的作用,社工薪酬偏低。缺少吸引力,难以吸引和留住比较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

四、社会工作人才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人才管理统筹协调的合力不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管理涉及组织、编制、人社、民政、司法、工、青、妇等十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工作要求,在工作推进中缺少牵头抓总的部门来整合资源和统筹协调。

五、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识、认知、认同程度不高,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软环境有待优化。由于现阶段社会工作的需求没得到有效的开发,加上社工自身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以及相关的社会宣传不够,公众对社会工作和社工的认知率偏低,充分发挥社工潜能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对社会工作人才关爱、关心不够,爱才、惜才、用才的人才理念和社会氛围没有完全形成。

竹溪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前景分析

社会工作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提供专业社会服务,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的职业活动。目前,随着就业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弱势困难群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日益凸现,解决好这些问题,既需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也需要通过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来预防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以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和谐。就竹溪县的社会工作发展来说,我们认为应紧紧围绕弱势群体的救助,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领域开展社会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救助对象的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而我们现有人员的数量、服务水平等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需通过培养一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来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二是在社区建设领域开展社会工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已成为各类社会群体的集聚点、各类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类社会问题的衍生地,无论是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教育就业,还是纠纷调解,都需要社区工作者来完成。就西关社区来说,整个社区管辖人口达2万人,而工作人员仅有十几人,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为此,只有通过社会工作来加强社区管理,社区才能建设和发展;三是积极发展老年社会工作。目前,竹溪县60岁以上老年人有6.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6%。其中“空巢老人”18823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30.6%。老年人在生活自理和独立生计的能力方面不可避免地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呵护,特别是独居高龄老人、无自理能力的老人更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为此,需要通过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来预防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民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司法、卫生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实现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形成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一是探索建立贯穿考试、登记、执业准入、考核评估等各环节的职业评价体系,研究制定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办法、社会工作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证书登记管理办法、社会工作者考核评估办法、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体系。二是参照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措施,探索制定包括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职业晋升机制、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表彰奖励制度在内的激励机制体系。三是积极探索完善社会工作者职称和职级体系,明确职级任职资格条件和程序,为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三、加强社会工作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一是要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设立社会工作人才继续教育的专门机构和实训基地。二是不断加大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大力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完善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三是拓宽培训渠道,实施人才培训“走出去”策略,有计划地选送一批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到异地培训学习和实践交流。

篇9

【关键词】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

一、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房地产市场结构特征

房地产是兼具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双重特点的复合型行业,其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消耗大,与各生产要素市场密切相关,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房地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为改善社会投资环境和社会稳定提供基础条件,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撑点之一。中国房地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行业,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发挥着直接拉动和关联带动的双重效应。

(二)房地产开发主体类型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日渐成熟,房地产开发商作为行业主体得到了快速成长,开发企业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提升。截至2010年1月,全国共有一级开发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572个,其中拥有良好信誉和优秀业绩的部分企业可能成为未来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的合作伙伴。

第一类是承担政府发展任务的开发企业。根据政府出台的规划与产业政策导向,对城市某区域进行集中开发。

第二类是大型国有企业下设的开发企业。在土地市场化以前,因国家工业战略发展需要,部分国有企业通过划拨等方式获得大量土地。

第三类是以万科、金地、富力为代表的独立开发企业。这些房地产企业自主进入市场,按照现代企业经营模式,通过市场竞争性渠道成长为一定规模的市场主体。

第四类是项目型开发公司。房地产公司采用项目型组织结构,每个项目与公司组织脱离,有独立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三)房地产市场融资结构

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开发的资金需求量巨大。自1998年以来,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规模持续增长,但自有资金不足,融资结构仍具有明显的依赖银行贷款特征,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定金及预收款。

目前,中国的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银行作为间接投资主体不参与投资决策,这将成为保险资金进入不动产投资领域的重要契机之一。

二、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可选领域

(一)土地使用权

保险资金在土地使用权、土地一级开发市场中的运作可以提高流动性,保证保险资金的有效回收,同时保险不动产投资商作为稳健的投资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市场投机行为。土地市场上存在竞争性的大型投资商,可以在市场低迷时购置大量土地,以达到平滑市场落差的目的,其作用类似股市里的平准基金。在平滑不动产市场的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

(二)商业地产

商业地产领域被认为是保险资金进入不动产的重点领域,但目前中国商业地产发展总体上不够健康,市场化程度较低,绝大部分商业地产处于城市核心区,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价值无法得到完全开发。商业地产会是保险资金考虑的投资范畴,但整个商业地产市场的投资价值并不是很高,租售比较低,短期内也不会大幅提高,保险资金在短期内应该不会大量持有商业物业。

(三)工业地产

目前,工业用地资金投入成本要小于竞争激烈的商业地产行业领域。因此,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保险资金对工业地产的投资也是主要方向之一,包括从工业地产的初级阶段(土地一级开发)、土地二级流转(投资土地使用权)到后续的开发建设以及持有经营等。

目前,中国工业地产主要有3种发展模式:“建厂”模式,开发商兴建厂房并对外出租,扮演着“房东”的角色;“创园”模式,开发商兴建成片区域的工业地产;“造城”模式,以建设工业新城为战略目标的发展模式。针对上述工业地产发展模式,保险资金对物流和工业地产的投资可以借鉴以下思路:(1)选择比较成熟的工业区域进行投资。(2)选择规模较大、能够获得稳定回报率的项目。(3)选择产业转型或旧的工业及产业园区改造项目。

(四)不动产基金和证券化产品

不动产投资作为一个产品,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实现收益,典型的方式包括不动产投资债权计划和不动产投资股权计划,二者类似基金的概念。保险资金根据保险产品及由产品结构决定的保险负债的特点,来确定投资于信托、基金等方式上的比例。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监管部门对创新的问题比较谨慎,但金融创新是拓宽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多元化渠道所必需的。

三、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对保险公司自身的影响

(一)有助于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分散投资

与国外相比,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还比较单一。截至2011年6月末,保险资金配置情况为银行存款占31%,债券50.2%,证券投资基金6.8%,股票(股权)9.8%,其他投资只占2.2%。

除了固息产品之外,大部分保险资金投资的收益都依赖于资本市场的涨跌,波动幅度较大。数据显示,从2004-2006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分别为2.87%、3.6%和5.8%,在2007年达到10.9%的历史最好水平,2008年迅速回落,投资收益率只有9.1%,2009年则为6.41%,2010年为4.42%,2011年为3.60%,2012为3.39%与资本市场的表现基本契合。而不动产投资,不论是直接持有还是通过金融工具(如REiTS)投资不动产,都可以使原有资产组合因资产种类和数目的增加而获得分散投资在降低非系统风险方面的好处,以减少对资本市场的依存度。

(二)有助于提高保险资金对抗通胀的能力

在高通胀环境下,不动产投资是对冲通胀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保险企业的资产组合中大约80%的保险资金配置在固息产品上。由于保险资金还不能通过购买与通胀挂钩的产品(如Tips)、买卖黄金和投资大宗商品(如石油)等三种传统手段来对冲通胀。

(三)有助于提高投资收益

一方面,在低通胀的环境下,不动产投资可以作为固息产品的一种替代工具。提高投资收益率。以商业地产投资为例,如果不考虑房价本身变化。现在国内一线城市中商业地产的租金收益率大概在5%-7%之间,它的收益率就要比大多数固息产品好。另一方面,保险资金投资保监会规定的房地产项目,特别是廉租房、养老实体等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既能得到国家的支持,风险相对比较小,又能获得可观的收益,可以说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四)有助于改善保险资产错配风险

保险企业通过投资房地产,不仅可以拓宽保险资金的投资范围,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保险资产的优化配置。从目前来看,保险企业在总体上还缺乏与其负债相匹配的资产,可以匹配长期负债的资产主要为金融机构的长期金融债券,但这类金融债券的规模有限且流动性不高,因此,长期性负债就有了资产匹配多元化的要求。

四、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需把握最佳进入时机

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日渐成熟的过程中,保险资金进入不动产领域不仅要选择投资模式,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也要注重投资领域和时机的选择。中国商业地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低市场化的特点,并不是保险资金投资的最理想对象。而一些具有稳定资金收益和高附加值的项目目前又受到政策的局限,约束了保险资金的介入。

注释:

①数据来源:新浪财经官方网站,基金频道,股票频道.

参考文献:

[1]卢桂芳.浅析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市场的影响[J].财政研究,2010(7).

[2]周淑芬.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前景分析[J].北方经济,2010(2).

[3]杨明生.保险资金运用新规的历史跨越[J].保险研究,2011(06).

[4]丁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研究[J].河北金融,2010(03).

篇10

珠江三角洲的“民工荒”问题近年来日渐突出。1月19日,东莞市市长刘志庚在该市经济运行情况通报会上透露,该市目前缺工30万人。缺工引发了恶性竞争,同类工厂之间“挖墙角”的现象流行,这意味着:

(一)珠三角地区对农民工吸引力下降

在广东的劳动密集型工厂中,农民工的平均工资20年来几乎没有明显的提高,不仅工资水平低,而且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工作环境差。

(二)国内其他地区的吸引力增强

进入21世纪,国内经济发展已经不是广东一枝独秀,长三角、环渤海、浙江、山东等地区的经济也快速发展,民工流动方向多元化。

(三)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将上升

尽管一些企业在为吸引民工费尽心力,除非提高工资水平,否则“民工荒”难以真正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一个难以回避的趋势。

(四)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削弱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缺工意味着产能不足,而固定支出却不会减少,两相抵扣,最后的收益和竞争力将大幅度降低。

(五)一些企业已经酝酿外迁

有一些企业已经陆续迁移到了中部的湖南和江西。如广东东莞一家鞋厂迁到湖南郴州之后,工人的平均工资比东莞低50元至100元,当地的厂房租金水平也仅相当于东莞的三分之一。

(六)“民工荒”的出现预示着国内产业转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民工荒”持续发展将提高这些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在“民工荒”发生的同时,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浙江等地土地成本也在快速上升,成本落差为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提供了动力。

二、以前国内产业没有大规模向内地转移的原因

产业转移不仅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生,而且在国际范围内发生。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国际产业转移是在成本推动下发生的大规模的国际直接投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活动。国际产业转移是开放经济的产物,也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结果。其发生的前提是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资源禀赋差异。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是带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

亚太地区的国际产业转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表现的非常典型。首先是日本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亚洲四小龙,然后又转移到了东南亚其他国家和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之后,似乎扎了根,还没有看到发生大规模国际转移的迹象,尽管其他一些国家也在眼巴巴地等待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即使在国内,一些内陆省份等待产业转移也等得花儿都谢了。如江西和安徽期待融入长三角,而湖南期待加盟珠三角,但十余年的感觉是“不带你玩儿”。究其原因,国内产业转移缓慢的原因主要有:

(一)农民工可以自由流动为沿海地区提供了几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

中国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在二十余年来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城乡收入水平的巨大落差始终维持着农民工走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压低了劳动力成本,使得广东的劳动密集型工厂中,农民工的平均工资20年来几乎没有明显的提高。

(二)“二元化”户籍政策使得沿海地区使用农民工节约了大量的费用

中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政策,虽然农民工的身份角色和职业角色长期分离,但其福利待遇是取决于身份角色,长期以来,沿海地区在使用农民工的过程中不用负担失业、养老等各种福利待遇,大大降低了其劳动力成本。

(三)沿海地区相对广阔的土地制约了土地成本的快速上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沿海地区由点到面,快速扩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了“亚洲四小龙”经济体所遇到的那种土地面积狭小而造成的土地成本急剧上升的局面。

(四)国家对沿海地区的政策倾斜和优惠

国家对沿海城市和地区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沿海地区在拥有交通便利的优势基础上,还获得了政策优势、资金优势,对吸引外来投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五)内陆省份的相对劣势

相对于沿海地区,内陆省区的劣势体现在优惠政策、生产成本和经济法律环境方面。没有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落后、政策法律环境不规范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低增加了产业转移的成本和风险。只有克服这些方面的不足,使得企业在内陆地区增加的交通成本小于在沿海地区增加的劳动力土和地成本时,产业转移才会大规模发生。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民工源源不断流向沿海地区,或者劳动力流动的同时伴随身份和福利待遇的改变,并且如果没有政策上的倾斜,那么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综合成本早就会有大幅度的上升,那么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能早就开始向内地转移了。

三、国内产业转移的前景分析

面对“民工荒”为表象和起点的产业转移,沿海地区的政府和企业、内陆地区的政府和企业,以及中央政府都要未雨绸缪,顺应这个潮流,使这个过程顺利有序地发生,总体上看,对全国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发达地区的政府和企业会想尽办法维持其低成本优势,尽量避免本地企业大规模迁离。这些努力在短期内应该是有效的,但长期趋势还是会发生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或者低成本的国外迁移。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会及早谋划,综合权衡,早日到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的内部省区踩点落户,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发达地区的政府也需要认识到每个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本地区的企业将具有走出去的能力和必要,同时本地区的产业也应该考虑升级换代了,只有产业高级化和优化才会更有出路,没有必要死死抓住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放。从发达地区的条件看,由于有了长期的资本积累,也具有产业升级的物质基础,把发展重点转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化的服务业将会更有前途,同时对内陆省区也是某种形势的支持。在这方面可以参考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调整和发展经验。

对于内陆省份,特别是广大中部地区,也需要重视这次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内陆地区需要加强本地区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健全本地区的法律法规,提高行政办公的效率。土地和工资水平要根据本地区的发展水平适当确定,不要盲目攀比沿海发达地区,必要时可以对土地和工资水平实行相应的控制,否则将丧失低成本的优势,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可能直接跳过这些地区到国内更加内陆的省区落户,或者直接转移到越南等劳动力成本低的其他国家。同时,也不要对这次产业转移寄托太高的期望,产业转移而来的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资本含量比较低,但对增加本地区就业比较有用。各个内陆省区还是需要重视培育本省区的优势产业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