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学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专业学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工作中一定需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以及敬业态度。
会计部门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机构,对其从业人员必须要有极高的素质要求。
2、作为一个会计人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会计工作是一门精准的工作,要求会计要准确的核算每一项指标,牢记每条税法,正确使用每个公式。会计不是一项具有创新意识的工作,它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准的数字来反映问题的。所以,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数字的敏感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弥补漏洞。
3、作为会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篇2
首先,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而科研训练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催化剂,科研能力的提升同时伴随着专业素质的提高。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基本要素。会计专业理论体系科学,知识结构严谨,本科教学中非常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一整套会计专业课程的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然后在自身固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知识重组和再构建。通过科研训练,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前沿性、高端性的科学研究,也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自主探索,使课堂上的会计理论知识得到灵活应用。同时,一个科研课题往往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项目的实施过程更是一个探索发现的再创造过程,有利于学生开拓学术视野,巩固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使会计专业技能更为娴熟,从而增强其就业或继续深造的基础竞争力。
其次,科研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逻辑性和实践性,对学生要求较高。会计专业学生在科研实践中,要参与课题选择、文献收集、信息筛选、课题设计、数据分析、结论提取、科研报告撰写等过程。课题选择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极具挑战性。文献收集与信息筛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多种检索工具和检索技巧,并对海量信息加以选择、提炼,实现信息增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课题设计、数据分析以及结论提取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探索阶段尤其强调创新和实践的理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也有很大帮助。科研报告等的撰写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规范化论文书写格式的能力。一个科研项目往往都是团队努力的成果,期间,学生的人际交往、集体意识、协作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第三,科研能力培养更符合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等会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会计专业人才,这表明高校会计教育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的艰巨任务,而基于科研能力视角的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正是适应社会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与意识的措施。每一个科研项目的提出与实施都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勤于思考,大胆假设与尝试,不拘泥于传统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也不能盲目套用国内外已有的科研课题,因而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顺应时展的新要求,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会计专业是理论性严谨、实践性要求高的应用型学科,探索基于科研能力视角的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而亟需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将从培养机制、教学方式、学生科研项目、考核体系以及培养环境等角度对会计专业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优化培养机制,开设专门的研究体系课程。为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他们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高校应优化培养机制,教研结合,开设专门的研究体系课程,在教学环节中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针对大一新生整体可以开设科研动员大会,并定期开展科研小组讨论课程。在教师和在校研究生、博士生的指导下,让一年级学生尽早接触前沿的科学研究,为他们灌输创新的意识,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以往的应试思维,并激发他们潜在的科研热情。其次,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应开展中、高级研讨课程。中、高级研讨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将会计专业主修课程与其他领域的课程(包括管理类综合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等)相整合起来的综合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知识的支撑。同时,可以开设信息检索、写作、探究推理等方法论课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科研方法,为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最后,在大四学年可以结合毕业论文开设专门的研究课程,形成导师指导下的分课题、分项目的科学研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也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二,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会计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改革教与学的关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贯彻“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授业解惑,而在于启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打破传统的“授―受”关系,与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互动关系。在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专题式、讨论式、案例式和分组课题式等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是指针对某一会计专业科研命题,通过陈述、探究、反思、互动等过程,在阐述知识的同时,逐步引导学生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讨论式教学类似于“头脑风暴法”,对广泛的科研难题进行群体的开放式讨论教学,教师并不提供标准答案,只是激发大家的想象力,引导大家进行开放式的思考和讨论。案例式教学是指以典型的商业管理的真实情景或事件为案例,让学生自行准备材料并分组讨论,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总结。当然成功的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耗时较多,因而案例选择要精当和适度。分组课题式教学是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根据会计学科内容进行自由选题,然后自主进行探索研究,最后撰写总结报告,并进行课堂报告与讨论。
第三,开发学生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学校应积极开发特别为学生科研而开展的研究项目,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开展研究,同时以循环赛制的形式鼓励和督促他们全程参与,并选拔出优秀的学生科研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在奖学金评比、各类评优评先以及保送研究生等方面都可以优先考虑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显著的学生。比较典型的学生科研项目包括清华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以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可以参考这些竞赛项目开发更多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同时根据各院系的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学生科研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生科研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科研讨论以及读书报告等课外科研活动。会计专业学生可以在配备指导教师进行辅导的同时,尝试与研究生进行互动科研的模式激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并鼓励他们跨专业、跨院校组队参与课内、课外科研竞赛,积极探索学术问题,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研活动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
篇3
〔关键词〕财经院校;会计专业;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2)06-0111-06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市场的开放竞争,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决定了高等学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培养模式必须有一个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准确定位。会计学作为一门集专业性、适用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在高等学校培养模式中不仅要充分发挥理论教学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作用,还要考虑到对学生岗位实际操作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推广成为其中的关键。
一、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小班化教学现状
从国际上看,小班化教学(Class Size Reduction,CSR)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中美国的小班化教学研究和实践最为深入和典型。从理论层面看,20 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Glass和Smith[1]较早开展了对小班化教学与学生学业成绩关系的相关专题研究。通过对这些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班级规模所做的100 多项比较,他们发现,随着班级规模扩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在降低,使学生学业成绩收益最佳的班级规模应该是20人以下。1989年,Slavin[2]采用最佳证据综合法(Best Evidence Synthesis Strategy),对符合以下三种具体标准的实验研究进行了分析:缩减班级规模研究的持续时间至少在1年以上;学生人数低于20人的班级与特别大的班级之间相比较;大小班级的学生能够相互比较。研究发现,降低班级规模对于那些今后不再有小班学习经验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小的正面影响。从实践层面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小班化教学改革实践,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包括田纳西州的Student 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STAR)项目,威斯康星州的Student Achievement Guarantee in Education(SAGE)项目和加利福尼亚州的Class Size Reduction(CSR)项目,这些实践项目积极有效地推动了美国联邦政府小班化教学改革的全面启动。21世纪以来,美国联邦政府拨巨款推行小班计划,招聘更多优秀合格的教师。现在,几乎所有州都加入了这个行列。美国政府此举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通过实施小班计划提高和改善办学失败学校的教育质量,改变薄弱的学校面貌,使处境不利的学生提高学业成绩,获得学业成功,从而达到整体优异[3]。
从国内看,我国的小班化教育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京、上海试点为界线分为两大时期,在前一阶段还没有兴起大规模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情况下,相关研究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简单地、事实性地介绍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研究成果。许明和周景铭[4]对美国学者Glass和Smith的研究,以及田纳西州小班化教育改革“师生比率成绩计划”(STAR)进行了扼要的介绍。20世纪90年代中期,冯建华[5]依据时间顺序把国外已有的小班化教育研究作了划分,并从最早对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关系进行实证性研究的Rice,逐一介绍到20世纪90年代对这一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罗宾逊。对于财经类院校的小班教学研究,贝洪俊[6]提出,小班上课通过讨论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2.研讨式教学现状
研讨式教学法源于德国大学,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研讨式教学法在我国20世纪 90 年代被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郭汉民[7]认为研讨式即研究讨论式,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它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贯穿于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他还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将教学方法和研究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进行大胆突破创新,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曾宪皆[8]认为,研讨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李年终[9]从内涵、特色、意义及有待研究的问题等四个方面对研讨式教学进行了研究。郭培俊和龚洪胜[10]给出了研讨式教学的定义,对教学过程提炼出“设、索、议、验、结”五个环节。马瑞燕等提出了改进群体研讨式教学法的具体步骤。胡新宇和谭运进总结了研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方面的五个转变。黄世虎[11]探讨了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模式,认为研讨式教学模式必须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精神。
二、财经类院校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篇4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会计职业能力 实践
一、现代学徒制下提升会计职业能力的研究意义
与传统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更注重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空间,能够有效实现“三对接”,即教学过程与实操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从而使专业设置满足产业需求,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在现代学徒制下提升会计职业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能够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素养有机结合,解决校企合作在招生、教学、管理、评价、就业等方面问题,有效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进一步拓展了会计专业与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解决社会发展中就业与用工矛盾的问题。
二、相关概念
(一)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深入指导,突出学校和企业的双元育人模式。相比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作为服务目标,学生同时也是学徒,全面提升职业能力,使学生有个理想的工作,增加幸福感和满意度指数。
(二)会计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就是与工作相匹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综合能力,是获取生活来源的手段,对于职业来说技能是排在第一位的。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由专业基础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两部分组成,通过会计职业能力考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发展能力。
三、现代学徒制下提升会计职业能力的探索
(一)变革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以学徒为中心,双导师培养
在现代学徒制下,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与企业中的师傅沟通交流,提高表达、团队合作等非专业能力。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特别是根据行业企业的工作特点和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进行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工作。在实践教学环节,由师傅对学生即学徒进行言传身教的帮助和学习,提升不同工作岗位的会计职业能力。
2、精心选择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合作企业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要想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提升毕业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关键是要选好试点企业,做好校企合作的前期工作。要在紧密合作的企业中,根据学校学生的数量和合作企业的容量,确定试点的合作企业、合作方向及学徒的规模。
(二)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
1、重构课程体系
当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没有真正达到会计岗位能力的要求。要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必须重构课程体系,将课程目标与会计岗位胜任能力对接,教学内容要依据会计岗位要求设计,考核标准要参考会计岗位职业标准,从而真正实现“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
2、变革教学组织与管理模式
在现代学徒制下,由于教学空间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组织和管理运行中,必须做到工学衔接合理。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课程实施管理、实训过程管理、评价考核管理等方面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学徒培养质量,为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提供管理上的支撑。
3、构建现代学徒制下会计岗位职业技能考评体系
经过深度调研,我们总结会计岗位职业技能体系,并依据行业标准、企业岗位职责形成了《会计专业岗位技能考核评价表》。在教学中将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任务作为教学载体,教学过程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项技能的训练,教学做训评一体化,以企业会计岗位考核标准为依据评价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实现了教学有目标、训练有计划、考核有标准。为了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建立了全体参与、全程训练、全方位测试的“三全”制度,保证考评体系整体效果;明确了部门、教师职责分工,保证训练有效性实施;制定了分学期、分年级、分层次(校级、学会级、比赛级)的训练标准,保证训练级次及质量。形成了学、训、赛融为一体、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会计基本技能训练体系。
(三)形成适合现代学徒制的会计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制下的会计教学模式特别强调理实一体、教学做训评有机融合。学生的实训内容、应达到的专业能力水平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一方面学校应建立网络校企合作平台,便于学校、企业、学生沟通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专家对学徒的指导,明确责任与要求。2015年我校联合3家试点企业,由职教专家、校内教师、企业专家组成工作小组,主要负责现代学徒制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专业课程的建设、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学业的评价等内容,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文件
[2]鲁昕.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2010年12月3日
[3]魏旋君.《建立现代学徒制 探索职教新模式》,在全国职业教育创新改革国家试点推进会上的发言,2011年6月
篇5
【关键词】 中职学生;会计课;教师技能;学习兴趣
会计专业一直以来都是职业学校的重要专业之一。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人才需求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会计人员在人才市场中有时紧俏,有时过剩,但会计专业始终都不会退出职业教育这一领域。这就是“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道理。但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再加上会计课程内容的抽象性,使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一下子很难进入这种专业学科的学习状态。如何让一名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专业学习状态;如何把抽象、枯燥的会计专业知识清晰、准确地传授给每一位中职学生;如何把中职生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成社会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是摆在每一位中职会计专业任课教师面前的课题。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师应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工作。
一、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一)中职学生年龄小分辨事物能力欠佳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年龄一般在16周岁左右,他们的身心正处于发育初期,大脑的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对于社会上的事物还不能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及人生的道路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至于自己学什么、想学什么,一般都是在家长的引导下而做出的,这在当今的独生子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
最好管理的学生是小学生,不需要太多管理的是大学生,不好管理的是中学生,中职学生更是如此,这是由进入中职学校学生的来源类型所决定的。这一部分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思想前卫,对什么事情都有一种好奇感,这种好奇感来的快,也去的快,思想极易波动。尤其表现在课堂上,他们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时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还有时甚至不服从教师的管理。
(三)文化程度低接受专业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他们学习的文化基础知识不及高中生牢固。在进入中职学校后,中职学校一方面给予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课的补充,使其文化基础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给予这些学生专业基础课的讲解,但在讲解专业课时学生普遍反映听着吃力,很多内容不理解。其因素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问题的存在。
二、激发学生对学习会计课的兴趣
初中毕业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选择会计专业大部分是家长的抉择,学生自己只是顺从而已,这就存在一个学生对此专业是否感兴趣的问题。只有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愿意学习时,他才会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兴趣有自发兴趣和引导兴趣两种,这就给会计专业教师带来了机遇。
(一)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当初中毕业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选择会计专业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选择这种专业的学生知道这种专业在社会中存在的必要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这种专业学习的兴趣。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不管是小企业的经营,还是大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会计,它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着各种各样的参考数据:产品的开发离不开会计的前期预算;产品的生产离不开产品生产成本的控制记录;产品的销售离不开产品销售成本的正确计算;企业经营的好坏离不开经营成果的计算考核,会计工作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的全过程。这里最关健的是:一定要给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讲清这个道理。
(二)树立做会计人的梦想
社会之大,行业之多,各行各业需要不同层次的会计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人才,他们在不同层次的会计工作岗位上为企业、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树立起做会计人的梦想,告诉他们:只要用心地去学,用心地去做,再加上专业教师的精心辅导,中职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三)激发学生学习会计课的热情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枯燥的内容和生动的内容。其实枯燥和生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教学方法应用的得当就可以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活泼。比如:在讲解会计等式时,如果直接把这个等式写在黑板上,按照书本中的内容去讲,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教师可以采用引导的方法告诉学生:如果学业有成,在毕业后可以从事会计工作,也可以自己开办企业。如果自己开办企业资金从哪里来?待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总结出企业的资金来源:一是借来的;二是投资者投入的。由此得出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把讲课内容和现实社会连接起来,举出一个生动的例子,学生是很乐意接受的,尤其是初中生。设问诱导是讲课惯用的手法,如果应用得好,应用得恰当,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提高会计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会计课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和技能性都很强的课程。中职学生入学后是否能够学会学好这门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水平。如果授课教师自身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娴熟的授课技巧,很难把会计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因此,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师应不断进取以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一)广泛开展教学经验交流
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一特点如果能够在教学中集中地加以应用,它的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会计这种技能性较强的课程。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的交流,其形式不应仅仅停留在说课、观摩课的基础上,还应该把它扩展到专业教师面对面的直接技能的交流上。因为这些技能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它来自于社会的实践和教学过程的提炼。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任何一位会计教师要想上好会计课,仅仅拥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结合在一起,会计课才能讲的生动,才能吸引住听课的学生。所以会计专业教师应在课余时间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参加会计实践活动,到企业中做一名会计咨询顾问、当一名小企业中的会计辅导教师或一名兼职的会计人员,都可视为是一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好方法。它既能达到专业教师了解社会需求知识的变化,还能充实教学授课的专业内容。
(三)企业会计人员与学校会计教师相结合
在会计课的教学中,对于那些操作性强的课程可以聘请企业有实际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强的专业会计人员来学校授课,让他们讲授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他们的授课能给课堂带来生机、给教学内容带来活力,会计教师可以从中汲取在书本中得不到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把书中脱离实际的内容从教学内容中分离出去,使教学内容更加精炼、更加精彩、更加贴近于实际的需要。
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会计知识
(一)上好第一堂会计课
对于第一次上会计课的学生来说,会计课的内容与其心目中的会计概念可能会有较大的差距。简单与复杂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所以在上第一堂会计课时,会计教师应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比如:在讲解第一章总论时,会计的概念就不必讲的复杂,只要让学生知道和理解什么是会计一词的含义就可以了;对于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也不必讲得使其枯燥,如在讲解“四柱清册”时,教师只讲“四柱”的含义,让学生知道这“四柱”的内涵至今还延用着就行了。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在感觉不到难的情况下掌握会计知识。
(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有很多教学方法可供授课教师选择使用,但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效果是不一样的,选得好,教学效果就好。比如在讲解资产=权益时,权益有两部分组成:一是负债;二是所有者权益。为什么负债也能构成企业的权益?形成企业的资产呢?教师可以用幽默地教学方法举出一个例子:如果企业拿着借来的钱到商店去购买商品, “师傅,这商品不能卖给你,因为你手里拿的钱是借来的。”售货员能这样说吗?一个幽默的例子就化解了这个问题,同时学生也在快乐中理解了权益的内容。
(三)教师人文精神的体现
中职学生年龄小,自立能力欠佳。他们在学习中不仅需要专业教师在授课时的知识灌输,更需要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专业教师的理解和帮助。学生是否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关心与呵护。如果授课教师在授课时能够用快乐的心情时时点拨学生的迷津,下课时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能够耐心地一一解答,在教师人文精神的体现下,学生会在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中,轻松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周济.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9-4-22(1).
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高职经管专业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95-02
1 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 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实行多年,我国不少高职院校也进行了一定的实践,高职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培养的高职学生与企业的需求能无缝对接,使得学生在高职院校学到的技能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实际,但要做到这点,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实现这种对接的有效途径。
1.2 适应新会计准则应用必须工学结合
我国2006年并实施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强调会计信息的关联性、可比性、真实性,引入许多新概念和新方法使得国内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接,比如将公允价值首次引入新会计准则中。虽然在新会计准则里对会计科目和主要业务的账务处理统一规范,但同时赋予企业在会计科目设置、经济业务确认、计量等方面有一定的自,这就要求学生要对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有较深的认识,而这也更需要学生要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
1.3 适应企业对会计人才要求必须工学结合
企业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是要重点掌握会计实务核算技能、会计的业务处理与各种企业的不同的业务相关,不同企业的不同业务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要让我们的会计专业与企业实际结合,培养出能适应不同企业岗位的学生。
2 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2.1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专业人才,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编写理实一体课程教材,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课程内容,模拟企业实训环境,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模块和教学方式确定的无缝对接,使得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上不同企业的需要能够对接,使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符合社会上不同行业企业的需要。
2.2 进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起点,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涉及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对课程体系、课程教材开发、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通过对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探索,我们可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改进。
2.3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1)出纳核算与管理。出纳岗位主要是办理现金收付、结算;审核日常经济业务的相关票据;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保管库存现金、印章等。
(2)成本核算与管理。拟定核算办法、制订计划、核算企业产品、服务成本和费用、编制相关报表。
(3)财产物资核算与管理。确定财产物资的核算、管理办法、编制财产采购计划、编制财产物资计划成本目录、参与财产物资的清查盘点等。
(4)往来账款核算与管理。建立结算手续制度、办理往来款项的业务、负责明细核算、加强坏账管理、加强与客户沟通等。
(5)资本核算与管理。拟定资本管理和核算办法、编制不同经济业务的收支计划、负责企业日常流动资金调度、负责企业对外不同会计业务核算、日常的工作联系等。
(6)财务成果核算与管理。办理企业对外完成销售后货款的结算、对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及股利分配的日常明细核算、编制相关财务成果报表,比如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等。
(7)纳税申报与核算。明确所属企业所在行业应纳税的税种、稽缴程序和办法、明确税金的计算方法、申报方式、按照规定按时办理各纳税申报。
(8)财务报告及分析。负责登记总账;负责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有关财务报表;审查对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负责编写财务分析报告。
2.4 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的途径
(1)工学结合的流程。学生进行会计专业学习后,首先进入理实一体的学习,在课堂学完会计职业基础后,进入校内实训室对审计实务和会计实务操作模拟、仿真实训,第五学期专业强化考证取得上岗证书,然后在10周左右安排学生再次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第五学期),适应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
(2)工学结合的途径。企业认知实习。通过学校制订相应的认识实训的实训计划,学生利用寒暑假就近了解企业的生产运作流程、资金运作流程、企业经营范围,了解企业会计机构设置的具体内容、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内部控制制度,了解相关企业会计核算的业核算方法、处理流程、处理方式。
一是校内仿真实训。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等实训场所通过仿真实训模拟企业的工作实务流程,利用企业的会计报表和会计业务来进行模拟会计业务操作,利用处理的过程来训练学生的账务处理问题。二是企业工学结合。利用不同的工业企业、服务企业进行账务处理、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实训基地等使学生充分利用企业来进行处理账务的实训,通过不同的工学结合的实训主体,推进与企业工学结合。三是强化职业考证。会计上岗证是会计学生能够上岗的前提保障,所以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必须要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凸显职业资格考试的重点,实现对职业资格考试课程与会计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四是企业顶岗实习。在学生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最后阶段,学生在第三学年学习10周左右,学校将安排相应的企业岗位实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但必须与会计岗位相关,如果学生找不到相应的实习岗位,学校可以联系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等。
3 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问题与对策
3.1 存在问题
(1)企业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现在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同时会计岗位又涉及企业的核心秘密,由于实训学生稳定度不高,他们在有限的实习和实训时间内不一定能够一直在一家企业连续实习,作为企业他们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员工的相对稳定,所以企业可能有短期行为,轮岗不一定可以推动,多岗位的实习实训不一定能够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
(2)工学结合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由于学生实习实训时间较长,实习企业不同、实习的企业部门不同,实习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实习教师难以深入的进行高质量的实习指导,学生由于从事简单的实习实训任务较强,实习的积极性会下降,学校的老师除非在企业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否则实习实训质量会下降。
(3)工学结合教学较难管理。学院在根据学生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会计专业的教学实施,会出现教师课时量减少、上课地点变动、实习指导增加工作量等情况,企业对学生的需求与学院的学习时间存在不一致,使得与学院的教学管理规定有时会出现冲突。
3.2 对策
(1)提高企业工学结合的主动性。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点为企业提供培训员工的服务,校企合作共建培训基地的思路可以拓展校企合作双方的合作领域,使得学院的老师能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使得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合作的平台,推动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学院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与专业岗位相适应的校内仿真实训室;建立长期合作、利益共享、数量适当的工学合作企业,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进与校企合作企业的工学结合,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协议让企业接纳学生进行实习,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学校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企业实习,通过一段时间后对学生进行检验是否可以录用,是否支付合理的劳动报酬。
(2)建立合理的工学结合保障体系。要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制,将指导工学结合教学纳入每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中,要在授课计划中体现,改革相应的课程评价和考核机制,加大课程模式的改革力度,在测试试卷中要有工学结合内容改革的具体比例,利用试卷风向标的效应来促进工学结合的改革,对通过职业资格的学生可以免修相应的课程考试等。
学院应该进一步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完善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签订合理的岗位实训协议、对学生发放实训指导书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实行实训工作日记制度。改革教师考核办法,把对学生的岗位实习实训指导作为指导教师考核的主要方面,与其工资待遇、职称晋升、评优等挂钩;把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表现、学院实训指导教师评价、企业指导教师评价作为对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依据。
(3)优化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学院培养的学生能与企业通力合作,能够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员工,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要贴近企业的需求,在高职学院的学习与在企业的岗位实习交替要从企业角度出发,要与企业的生产经营适应。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适当调整相关课程进度,对课程教学安排预留一定的弹性,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可操作性,让学生能按照企业的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进行岗位实习实训。
参考文献:
篇7
近年来,遵循职业学校的教学规律,学校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对我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跟岗实践。作为财经类职业学校,我校在会计专业学生跟岗实践上做了大胆的尝试这种跟岗实践教学模式,既区别于一般工科学校的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也不同于订单式的办学方法,而是施行了适合于会计专业特点的短时间的跟岗实践。
一、学生跟岗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顾名思义,所谓跟岗实践,是指学生下到企业,跟随相应的岗位进行的专业活动实践。会计人才在每个单位的需求量不像生产一线的工人,也不像从事服务业人员,需求量很大,每个单位都有需求,但是人数都很少,因此不适合搞订单式教学模式;会计职业的私密性,也不适合搞半工半读模式,经过社会调研和实践摸索,我校近年来实行了会计专业学生跟岗实践的教学模式,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跟岗实践的学生是在学校学习了一部分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部分学生取得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但是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个时期的专业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专业实践和学校学习理论的差距提供了机会,认识到自我的不足,从而为下一步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认识到了会计岗位的实际情况,有目标有计划的完成后续的学业;另一方面,通过跟岗专业实践,也让企业了解当前学校教育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指导学校教育,加大校企合作创造了条件,通过跟岗实践的进行,老师走进企业,企业专家走进学校,密切了校企的交流沟通,为学校的校企合作发展拓展了思路。
二、学生跟岗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2011年和2012年的上半年我校顺利完成了2008级2009级两届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跟岗实践的施行。实施的时间是学生在校的第三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此时大部分学生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会计岗位有了以一定的认识,校内学习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具备了一般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参加了校内课程的模拟实习,对会计的核算流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实际动手处理问题的能力尚不够熟练。跟岗实践的时间安排为期两周。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寻求合适的单位,安排适合专业的岗位
专业系部组织老师联系徐州市区规模较大、会计核算制度比较健全的大中型企业单位的财务岗,作为学生跟岗实践的岗位,力求学生的跟岗实践能够有所成效。并且各岗位的学生人数比较科学合理,太少太多都不利于达到跟岗实践的目的。我校先后与徐州锻压机床有限公司、江苏四方铝业集团公司、彭城五交化、青岛啤酒厂、徐州日报社、徐州宗申摩托有限公司、徐州市全球通精密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徐州金鼎恒立液压件有限公司、徐州煤矿机械厂、徐州华阳机械制造厂、三环产业布厂、新华印刷厂等十家单位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单位,以上单位接纳了我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跟岗实践,安排了合适的财务岗位,并予以随时指导。
(二)制定实习计划,设计实习内容
实习前专业教研室制定合理科学的实习计划,安排学生的实习岗位。每组实习学生推选了组长,安排了实习指导老师,岗位指导师傅。为了让学生在跟岗实践中学有所获,每次实践安排一个班级,大约50人到60人,每个单位2人——10人,根据各单位的规模及财务核算内容的繁简安排合适的人员到岗,均安排在财务有关的岗位进行实习。实习过程中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走出校园,走进会计岗位,在各自岗位上先从看听开始,了解跟岗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知晓职业素养,然后去做力所能及的业务活动。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知识的欠缺,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增长专业实践知识,让学生对会计知识从书本到实践,从校内模拟实习到现场亲自处理,从抽象到具体的去认识会计,认知会计职业人。每位同学实践结束后,需要认真撰写实践报告,及时总结学习心得和体会。实习报告中列示学生需要跟从的岗位,该岗位的岗位职责是什么,在该岗位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实践,实践的目标明确。
(三)适时的跟踪辅导检查,做好学生安全保护和专业指导
学生离开校园,走进社会,由于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需要校方对学生的安全负责。在每位学生为期两周的跟岗实践中,我们安排三位老师跟踪指导。校内班主任和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出勤和安全随时跟踪掌握,实习指导老师还负责与企业指导老师随时联系,掌握学生在单位表现及实习安排任务。合作企业安排实践岗位工作人员对学生现场实践予以指导和督促,作为企业单位实习指导老师。实践结束,汇总收集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跟踪表,企业单位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意见,从而作为考核学生实践活动成绩的考核依据。
(四)及时反馈实践信息,修订实践方案
学生信息反馈,在学生为期两周的跟岗实践活动结束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反馈学生在单位实践过程中取得收获及出现的问题,作好记录,为下一个班级实践前的提醒做基础,随时调整实习方案和安排。比如有的单位没有给学生安排合适的岗位,学生处于无所事事状态,随时与企业联系,改变现状,要不更改实习单位,让跟岗实践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跟岗实践的优势和不足。从两届学生的反馈信息看,大部分学生从本次实践中加深了对会计岗位的认识和了解,也感受到了企业的文化氛围。
系部召开会计类专业学生跟岗实践校企合作研讨会,聘请企业专家代表参加。系领导对学校会计类专业学生跟岗实践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校企合作和学生跟岗实践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企业专家就如何提高学生跟岗实践的质量、合理安排学生跟岗实践的时间、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计划,开设特色班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实质性的交流和探讨,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及方案。
三、学生跟岗实践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跟岗实践取得的成效
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通过为期两周的会计岗位的跟岗实践,充实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到会计专业实际各岗位的要求,找到自己存在的差距,从而更加珍惜学校专业课程的学习。
企业更加了解学生的现状,从而指导我校的专业教学活动。通过跟岗实践,让企业了解我们的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为学校毕业生的出口畅做好了铺垫。加强了校企深度合作。
(二)学生跟岗实践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安全管理存在着隐患。学生一早从学校出门,晚上返校,这一天的时间需要学生的自觉自律,约束自己在企业进行跟岗实践,但是实际总有一些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在岗位不严格要求自己的现象也有出现。
企业招架不住的接待任务。由于我校会计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一个学期安排六个班级去实习,一个班级实习两周,共有十二周在企业跟岗实践,影响了企业的财务岗位的正常运营。
四、解决跟岗实践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篇8
一、会计专业三二分段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吃力、目光较短浅
三二分段高职生源多为初中毕业生,年龄普遍较小,缺乏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使得他们对会计教学中的企业所发生的一些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一知半解,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他们所接受都是与初升高有关的基本文化知识和素质教育,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经济知识。其次,不管是天资愚钝也好,还是聪明但性格顽劣也好,当学生选择读中专,他们就被社会和大众贴上了“以前学不好,以后也不用怎么学”的标签,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能力受到了社会环境和周边学生的影响,稍微有些不足。而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刚接触到会计专业知识的学生觉得会计难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以前学过的理论去理解,从而对会计产生了抵触心理,长此以往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最后,与广东省中职对接的高职学校大多数是外省的高职学校,很多学生缺少清晰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他们不关心不在乎高职学校的学校影响力,只在乎学校在不在广东省内,目光短浅,其中一部分学生即使有升学的想法,会因为距离过远、思乡病等原因不参加对接的考试,从而耽误了升学的前程。
(二)三二分段模式存在缺陷
广东省的中高职三二分段模式是初中毕业生在中职学校学习两年,第三年他们就要离开校园,外出顶岗实习一年,然后再参加相关的中职升高职的考试,进入到大专学校学习,所以其实“3+2”分段模式就被划分为“2+1+2”的分段模式,这中间顶岗实习的一年会成为影响中职学生是否继续升学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学生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心思不会像在学校那么单纯,会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即使原先学习成绩较好,对继续升学有想法的同学也会因此不再有心向学,很难再次进入校园学习,这就使得三二分段生源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实习期间并没有从事会计方面的工作,对会计学和会计工作没有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对继续升学读会计也没有想法。
(三)会计教师欠缺实践经验
会计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校园直接到校园,缺乏一定的会计实践教学经验,专业技能不足,理论不能联系到实际,多数教师的教学实训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都处于弱势,因此在会计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呈现教学案例,丰富课堂内容,也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采取的是填鸭式纯理论教学。其次,学校从企业聘请的能工巧匠虽然有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对企业中会计所遇到的问题能有效的解答,但是他们不是专业从事教育教学,对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能力不足,也会造成学生对会计实践提不起兴趣。
(四)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标准上缺乏有机的衔接连贯
目前各类中职和高职学校在会计学科设置上课程几乎一致,理论基础与操作技能要求也雷同,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存在缺陷。首先,中职会计注重培养便于直接就业的职业技能为主,课程设置有着明显的职业导向,在中职阶段的学习,会从高职的课程中选择核心的课程开设,造成学科的课程设定上注重会计业务训练,比如说会计做账,在中职学习完基本的会计基础知识和财经法规知识后不断强化做账训练和技巧,有效率有规范的将一个公司的账完整的做出来,而语数英文化课的学习内容严重不足,甚至有些中职学校因为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学好语数英使得对语数英课程的学习很困难而取消了相关课程,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再次,会计学生进入到高职学习后,会重复学习一些基础专业课,重复进行会计的实训教学,造成中职会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最后,中职学校的课程目标随意性大,通常是根据学生会计考证需求与实践所需的技能为基础设置课程标准,功利性较强,往往根据上级要求随意编写校内教材,不能清楚地定出有效目标,当然也就难以据此来进行教材编写或授课。所以中职与高职在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导致沟通整合机制不完善。
二、完善会计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对策
(一)重视学生对会计学的感性认识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增加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会计是揭开表象描述本质的一种商业语言,如果学生对会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数钱和做分录这个层面,所有的学生都会觉得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教学基地参观企业,学习商业的经营过程,了解各种资产的流动过程,使学生对会计有直接的感官认识。另外,另外在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金融、税收、财政方面的知识,比如股权投资、金融资产、利润分配的等会计学知识,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可能都没有接触过,如果没有相关的常识作为学习背景,学生对会计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各种途径主动多阅读、多了解经济、金融知识。再次,现在的中职学校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相结合,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了有利于学习会计知识的实训室和实践基地,比如模拟银行、模拟公司,甚至于将校外的会计事务所引入到校园,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会计的实践中,让学生能够更直接、更深刻的理解会计的乐趣。最后,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开导学生,帮助学生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做一个井底之蛙。
(二)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学生顶岗实习的第三年里,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约束他们不因愚昧和麻木而付出更大的成长成本,给他们一些时间和机会去冲破中职这个局限,去发现更多更大的空间,所以作为教师要保持与学生的联络,经常升学的资讯,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升学的途径,不至于对学校有一种疏离感,从而对继续升学有欲望。另外一方面,学校可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会计的实习工作,在实习的过程中,对会计专业和会计行业产生认同感。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要弥补校内中职会计教师的实践经验这一欠缺,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学校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为教师创造有利条件到企业或会计事务所进行企业实践,提高其实践工作经验,让教学能够言之有物。二是适当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留出半年或更长的时间,鼓励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资格的基础上参加省级培训或国家培训,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地获取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所需资源,借鉴不同中职学校的会计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走出一条本校有特色的会计教学道路。另外,可以通过给校外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培训来提高能工巧匠的教学能力。
(四)统一规划中职与高职会计学科体系设置
“科目衔接”是中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的核心内容。针对中高职会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可以对中职生源单独组成班级,因材施教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是以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证为导向,将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为核心课程,依托行业标准适时地编制课程标准。对于在中职阶段已经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学生,高职阶段可不再开设已经学习的三门课程,对个别未取得证书的学生以选修课的形式继续学习。其次,公共基础课程学业水平考试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不能忽视语数英课程内容的教学,一些中职学校会计课程教学重文化基础,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显然有失平衡,要有效避免部分学校课程设置中的功利性。在课程教学设计上遵循中职学生学习规律,即先体验,再实践,边讲边练,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以致用,可以有效解决现代职教体系课程衔接问题,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最后,中高职院校可共同构建联合与交流制度,明确中、高职院校各自的教育定位,实现中高职学科教学目标差异化。以此为基础,系统化地制定中职两年和高职两年的专业学科系统,针对中高职院校均开设的会计课程制定一体化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做到培养目标清晰,培养规格和课程内容分段递进不重复。
篇9
1.1基于职业能力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传统高职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能力,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这种体制培养的学生在适应社会等方面具有较大的问题,谈不上具有职业能力。须知,工作亦是为了生活,专业离不开基础素养,因此现代高职教学体系的构建纠正了一个偏颇之处,从过度关注专业能力转为关注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综合起来称之为职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可以细分为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就会计而言,笔者通过与走访的企业会计主管深入交谈和对历届会计专业学生的跟踪了解,以及结合自己的会计兼职经验,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了细致研究后,总结出会计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如表1。方法能力,即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社会能力,即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可理解为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革新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调整原有的教学计划,加强会计实践教学,结合学院“1+N”课程包的开发,“1”是专业核心能力,“N”是资源整合能力,针对会计领班岗位所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具体见表2。
1.2会计实训项目体系针对前面提到的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会计宜采用“411”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即“4”是指前四个学期在校学习理实一体化课程,“1”是指一个学期进行校内岗位实训,“1”是指一个学期进行校外顶岗实习。一、二、三、四学期安排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有出纳业务操作、会计职业认知、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成本计算与分析、会计制度设计等,这些课程再开展课程同步实训,也即单项技能实训。除课程同步实训外,还要开展分岗综合实训,如下:第一学期进行专业认知实训,包括产业认知、行业认知、职业认知、企业认知、自我认知、专业方向认知和求职/创业认知,实现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认知。其中强调会计职业认知,内容包括认知职业环境、认知职业岗位、认知会计资料、认知会计工具。第二学期进行企业创设实训,包括工商注册实训、银行开户实训、税务登记实训、社保办理实训。第五学期为校内岗位仿真实训,主要有会计分岗位实训、用友软件和金蝶软件操作实训、会计综合实训、ERP沙盘模拟演练、企业财务报告审计。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校外顶岗实习,主要岗位有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会计监督岗位、会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税务管理岗位、统计岗位等。经过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进入企业真刀真枪地演练,为上岗前作好实地准备,顶岗实习结束后撰写毕业论文,但目前高职会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根本谈不上新意,都是互相抄袭,高职院校可对毕业论文环节做出改革,变毕业论文为会计岗位分析报告,变论文答辩为实习心得交流会。教师根据学生在各个顶岗实习岗位上反馈的岗位特点、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再调整授课计划,从而更好地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
1.3会计实训项目教学设计本着“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行动)驱动课程”,围绕项目实施课程,会计实训项目教学设计包括以下三个部分:项目设计:进行工作过程、职业活动调查,找到适合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工作项目,如模拟企业财务科,把会计核算流程逐一分解成各个项目,每一项目设计包括项目名称、实训对象、实训目的、实训地点与条件要求、耗材准备、实训内容与流程、实训成果要求、实施操作注意事项、考核方式与方法。项目教学:在实训项目开发上,采用基于账务处理工作过程开发与设计的理念,开展项目教学。就会计基础学科而言,可分为四大项目: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大项目下又可以设小项目,每一项目设计任务单,让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变上课为上班,变教室为工厂。项目实施:设置制单、出纳、记账、会计主管等四个岗位来建立工作情境、模拟会计职业活动——通过项目委托、项目自主完成实践、项目完成中的探究式学习和教师启发、点播式引导,在“教、学、做”一体化中以能力训练带动知识学习,获得会计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
2服务于会计实践教学的实训资源建设
2.1校内实训室建设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校内实训室是高职会计学生进行技能型实践操作的最主要平台,它是为了满足学生专业认知和基本技能训练、仿真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在建设之前必须先调研同行,满足生产性实训要求,按技能模块和生产流程布局,同时也要调研企业,实现资源、利益互补,归纳起来,按照“一个核心、两方合作、三个贴近、四个目标”的要求搭建,它们是:一个核心:围绕会计核心技能;两方合作:校企共建,互利互惠;三个贴近:贴近产业真实工作环境,贴近行业技术水平,贴近企业会计岗位工作流程;四个目标:服务会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培训,服务创新。
2.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培养合格的应用性会计人才,缩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差距,光靠校内实训基地还不够,必须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首先,进行行业、企业调查,把双方的合作意愿摸清楚;第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要实现资源错位利用,如人员、设备、软件、环境等资源的互补,费用、宣传、授牌、服务、招生等利益的互补;第三,保证各个环节、各个业态都有代表,保证大中小三种企业都有典型;第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有利于学生实习、就业,有利于教师成长,有利于企业成长,有利于行业发展。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是长期性的任务,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搞校企合作大多是走走过场,并没有实质性开展。如何建好、用好校外实训基地,为企业输送会操作、直接上岗的会计人才,笔者认为要做到四个关键:一是实习基地建设关键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校企舍得投入;二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关键是先深入了解企业资源,有针对性地去利用企业资源;三是抓几家关键企业为支撑,以质带量,以量保质,激活专业建设多方面工作;四是抓企业关键人物,建立实训基地联络人机制,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有效使用。
2.3实训项目开发鼓励校内指导老师、校外专家共同研究开发实训项目。研究阶段先设计出课程实训项目的模板、综合实训方案的模板,模板试运行良好后,再进入开发阶段,教师可自主申报,立项开发,学校评比验收,分档给予奖励,也可滚动开发,行业企业学校家庭各方专家给予指导。
2.4专业技能大赛促进实训资源建设高职院校应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会计类技能大赛,对学生而言,每一次荣誉的获得,就如一剂“兴奋剂”,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对教师而言,为了更好的指导比赛,要联系企业、行业、产业实际,采取下企业锻炼、进修、培训等手段,不断促进、开发实训资源建设,使实践教学内容与大赛对接。
3高职会计专业重构实践教学体系的机制建设
3.1服务于会计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技术,会计教师必须既擅长理论教学,又要精通企业会计实务,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可采用校外聘请和校内选拔的方式。校外资源丰富,可从有代表性的企业聘请中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来校作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训,也可聘请会计专业管理委员会成员做客座教授或会计顾问,亦可引进高层次专业带头人。但是由于兼职教师本身事务较忙,在管理上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高职院校也可考虑对校内教师进行选拔,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规定新教师两年内须脱产下企业半年,老教师每年下企业10天,可采取观摩学习或应聘顶岗的方式,带回企业的合作信息、就业信息、科研信息、行业动态信息和课程建设信息,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为培养合格的会计应用性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构建校、政、企合作教育平台,提出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校政企合作教育机制与人才交流中心、会计管理中心等有关部门签订合作协议,构建稳定的校政企合作教学平台。将企业需要与学校培养目标紧密相连,提出由方向导引机制、教学实施机制、质量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构成的校政企合作教育机制,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 技能竞赛 以赛促教 会计专业技能水平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226-02
中职学校学生的技能水平体现了一间学校的教学水平,学生毕业出来社会参加工作,其技能水平也影响学生的就业。我校的会计专业在全市近几年开展的技能竞赛中每年都位列一等奖,也曾代表市参加省技能竞赛获三等奖和优秀奖。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能提高会计学生技能水平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我校近年来取得比较好的技能竞赛成绩的一个成功的做法。近年来全国各省市都在如火如荼开展技能竞赛活动,上至国家教育部,各级政府,下至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以及各个企业,都引起高度重视。技能竞赛的广泛开展对学校的教学是很好的促进,技能竞赛成绩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1 技能竞赛的重要性和作用
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才,可见专业技能对学生的重要性,而技能比赛也在学生、老师、学校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技能竞赛的重要性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技能竞赛能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推动效应。通过学校对技能竞赛的宣传、动员、组织,这样学生都能知道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学生刚入学看到学校的宣传栏等对参加技能竞赛获奖的同学进行宣传,很多学生都纷纷表示,在学校期间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争取能参加技能竞赛,即使不一定能获奖,但也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毕业走向社会增强社会竞争力。通过视频等手段展示以前的技能竞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对以后的技能课顺利开展,技能竞赛活动的完满完成都是一个很好的推动。
第二,技能竞赛对职业学校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作用。对教师要求的标准不但要达到“言传”,同时还要“身教”。从技能竞赛学生选手的层层选拔和专业集训,使得教师既是教练员又是陪练员,教师要从原来完成书本上的教学任务转为通晓竞赛规程,熟悉技能操作的技巧和操作方法,并对学生“手把手”地教,技能竞赛除引发的广大学生普遍的技能学习诉求外,也使得教师不得不深度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技能竞赛对职业学校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核心问题。可以说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操作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是技能竞赛带给学校老师的一个必然任务。当然,当指导的学生在技能竞赛中获奖,指导老师看着学生站在领奖台上,自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第三,技能竞赛能促进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实习和实训机会。学校的技能节活动可以邀请企业到校参观,技能竞赛让学生有了展示技能的机会,使企业更加了解学生,了解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对学生技能要求非常高,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带来了方便,使校企形成了很好的互动。学校通过技能竞赛与企业、社会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对促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办学形式,起到良好的作用。很多企业看到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都主动提出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通过技能竞赛充分展示职业教育改革制度上创新的丰硕成果,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学校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将发挥重大的作用,产生重大的影响。学生实习初训的机会多了,出来社会更受企业的欢迎,这对校企合作是个很好的推动。
2 以赛促教的具体实施
这几年本人所带学生参加了省市技能竞赛,获得较好成绩,以下就如何以赛促教,提高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谈谈自己的见解。
2.1 技能竞赛要常开展,将竞赛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学校之所以这几年都能在全市技能竞赛获一等奖,跟我们学校每个月都开展月技能竞赛,每个学期都开展技能节活动密不可分。学生入学后,高一的学生就接触到点钞、翻打传票等技能课,每个月我们都开展月技能竞赛,选出技能之星,学生很快就能明白技能对职中生的重要性。如此将比赛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把技能比赛当作每个学习阶段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手段。在专业课日常的教学中,就要把比赛贯穿始终,把技能比赛当作阶段乃至学段对学生学业的检测手段,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月技能竞赛我们学校是在每个班全体学生中开展,这样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比赛中,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每个学校举行的全校技能节比赛。
2.2 技能竞赛形式要多样,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平台
我们学校每学期开展技能节活动,竞赛形式多样,如会计专业的就有常规的会计基本技能竞赛(包括点钞、计算器、珠算等),会计手工做账、会计电算化竞赛,还有一些新的形式,如趣味会计竞赛、会计擂台、会计知识游园等,让参与的学生不限制于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而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比如,2010年我们学校的技能竞赛活动我们新开设趣味会计竞赛,学生抽题的形式回答问题,答对即得到印章,印章多为获胜者,而抽取的题目里既有专业课的知识问答,又穿插一些趣味知识题和脑筋急转弯等题目,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也让那些脑子灵活的同学积极参与进来,这样技能活动开展得更成功。又比如有一年技能节,我们学校举行了工商模拟大赛,主要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几个组队设立公司,进行工商模拟,最后以其在技能节期间公司所赚得的利润为主要依据进行评奖。我们就组织会计专业的学生对其公司的进货销售情况进行记账,最后计算出利润,为工商模拟大赛的评奖提供数据。我们也对进行记账算账的同学进行评奖。这种形式的参与让会计专业的学生觉得很自豪,也很感兴趣,让她们用平时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体现她们的价值,这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自我展示。
2.3 技能竞赛获奖后要做好宣传工作
技能竞赛之后要及时进行总结表彰,这赛后的表彰对学生触动很大。除了常规的在学校橱窗等宣传栏进行宣传外,我们还进行一些大型的表彰宣传活动。记得那年我们学校举行了技能竞赛后的隆重的表彰大会,对那些代表学校参加市省全国技能竞赛获奖的师生进行表彰,在全校师生面前,除了给指导老师、获奖学生颁奖,让他们代表发言外,还把学生的家长请到学校来,让获奖学生给家长行礼献花,感谢父母的培养。不但让全体学生看到获奖学生所获得的荣耀,激发他们想代表学校参加竞赛的决心,还坚定了学生继续学好技能的信心。而有些家长更是很大感触,从没有这样正式隆重地接受孩子的行礼和献花,记得有个获奖学生跟我说起她爸回去后都依然很激动,因为他们原来以为孩子进入职中就对孩子没什么期望,结果发现孩子原来在职中学了很么多技能,还能代表学校参加竞赛并获奖,非常自豪。
2.4 师生齐上阵,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训练起来更有效果
技能节活动时如果能安排学生与老师同台竞赛,会让学生觉得很新鲜,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同时,他们也会觉得一定更努力去争取争取把老师比下去。比如学校举行的点钞、计算器等技能竞赛都可以安排师生同台,这时老师也不必在乎输了会丢人,在竞技的舞台只有比赛的精彩,没有失败的难堪。有时这种师生齐上阵,对参加竞赛学生的训练工作也会变得更顺利。记得去年我和另一位老师训练四名学生,她们组成两队代表学校参加市技能竞赛,后来中职教研室也组织了教师的技能竞赛。一开始觉得我们指导老师可能没时间精力去备战,想让其他老师代表参加,后来学校还是决定让我和另一位老师参加。这样,我既要花精力去给学生训练,给她们出题,同时自己也要准备参赛。一开始我们指导学生训练,主要是她们做题,我们出题改卷。后来因为也要参加竞赛,于是我在学生做题训练时,也进行进行操作训练,学生看到我也在做题才知道我也要参加竞赛。当然我们是老师之间的比赛,她们是学生间的比赛,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训练的内容差不多,于是我们在训练室就形成了很好的学习气氛,老师指导学生训练,学生在练习中请教老师,而老师在训练中又与学生商量,互教互学,一时难以分清谁是老师,谁是学生,结果是师生都是这种训练的受益者。那年我们的竞赛成绩也让人很满意,学生获一等奖,老师也获一等奖。因此说师生齐上阵,学生会觉得老师都参加比赛,我们不能被老师比下去,而参加竞赛的老师也会觉得,不能在学生面前丢脸,一定要拿到好的成绩出来,这样以后才更有权威,所以师生齐上阵对师生的专业技能都是一种促进。
当然技能竞赛能取得好成绩也是跟学校领导的重视,指导老师的心血,学生积极备战分不开的,同时,也要注重竞赛选手的选拔。总的来说学校经常开展多种形式技能竞赛活动,做好赛前赛后工作的宣传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10-06-2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会计专业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