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法

篇1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来,要不断探索并掌握适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作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和疏导者,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现今大学面临着很多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这样才便于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由于正处于青年往成年过渡的转折期,他们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识强,个性正逐渐形成和定型,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成熟,因此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还是会表现出幼稚和片面,产生一些矛盾心理和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最终会导致心理疾病。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渠道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要热爱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严于律己,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立身之本,只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在工作中积累和总结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辅导员加强心理素质修养的同时也要具备高尚的情感,努力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在知识结构上,除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接受对自身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兴趣、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这样,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要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如果不了解学生们有什么共性困惑,不清楚有哪些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无从谈起。了解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整体有一个全面把握,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如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业问题、过度沉迷于网络的问题、对感情的困惑问题、对人际关系相处问题、就业问题等。把握好共性问题的同时,还要重点排查有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在新生入学之时,辅导员就要认真了解学生,可以通过新生军训、学校体检结果、和学生逐一谈心、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及宿舍长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尽可能详实,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及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跟踪观察。

三、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共性问题分类进行心理辅导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些是属于共性的东西,如新生适应问题、大学生感情困惑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心理问题共性特征可以制订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正确面对挫折,防患于未然。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1.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件是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多,其中谈心尤为重要。通过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将心中的郁闷、不快一一倾诉,从而使心情释放。辅导员通过学生的倾诉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把握学生性格及心理现状,对学生的问题把握较为真实,并能立即感知谈心效果。面对面的谈心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选择的地点要尽可能地使学生放松和辅导员产生亲近感。

2.网络也是做学生的心理辅导一种便捷的方法。有些学生不愿和辅导员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谈心的时候并不会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短信、邮箱、博客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这样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也可以尽情宣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辅导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

五、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以温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篇2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教师;现状;建议

现代社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中学生普遍面临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轻则影响学习,重则容易发生校园安全事件。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家长、学校、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加以规范管理。加强对中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目前中学生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面前的艰巨任务。

一、当前中学生心理现状

虽然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在进一步推进,但是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却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考试焦虑等。长期的不良心理状态会导致中学生潜在心理疾患的出现,如何引导和缓解中学生心理压力是目前大学教育的关注点。由于学习压力,现在中学生每天都要面对不同形式的学习和作业,几乎没有了独立的交往时间,人际交往能力进一步弱化,导致心理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出现。学生缺乏热情,无法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为隐性逃课提供了可能。

二、初中教师如何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1.钻研心理辅导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方法 为学生做心理辅导,教师首先要有辅导能力和辅导技巧,这是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前提。为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心理要求,教师教师要潜心钻研多种心理知识,掌握多种辅导方法。

例如,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全面掌握学生的情感特点、个性特点、在面临升学时的心理特点、青春期的生理特点等等。根据这些特点钻研预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适应心理学,掌握和运用团体动力的基本理论,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关注学生团体的成长过程;了解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掌握关于班级心理辅导主题的知识。在活动中积极倾听学生的烦恼、身临其境走入当事人的私密世界,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理性分析,运用心理辅导的交谈技巧大胆质疑、用尊重与温情感化学生,使其走出心灵的迷茫区,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从封闭走向开放,正方向发展自己的性格。

2.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制订学习计划和目标 学习心理辅导是指教师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意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计划学习,能运用策略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其个体的情绪体验,即喜怒哀乐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学生中出现的不少心理问题,往往以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为诱因。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辅导应作樾睦砀ǖ嫉闹匾部分。根据心理规律,学生的学习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能不能学DD智力问题;愿不愿学DD态度问题;会不会学DD方法问题,教师工作体现在要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指导策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3.关注青春期身心变化,疏导学生恐慌心理 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生理的变化会让他们感到莫名的烦恼。这时教师教师要及时排解学生的恐慌心理,让学生了解他们现在经历的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变化,引导他们做好青春期的个人卫生工作,特别是女生的经期卫生,帮助他们调控负面情绪,抑制冲动行为和叛逆心理。

例如,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活动,采取分析、疏导和支持的心理治疗法,揭开“性”的神秘面纱,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体的生理变化,不再谈性色变。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常常爱幻想,喜欢异性,憧憬爱情,教师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首先肯定他们的想法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反应,消除他们的“犯罪感”心理,然后再加以疏导,让他们知道早恋的危害,引导他们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对于个别学生的偏激思想和行为,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心的方式开展工作,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倾听他们的“青春期烦恼”,有针对性地开展疏导工作。教育他们学会放弃应该放弃的东西,因为有时候的放弃是为了今后更多的拥有,把他们从梦幻世界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4.加强情绪心理辅导,消除学生负面情绪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其情绪具有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等特征。他们通常遇到表扬时就沾沾自喜、碰到困难时则垂头丧气、消极自卑,具有明显的两极性。

篇3

一、钻研心理辅导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方法

为学生做心理辅导,班主任首先要有辅导能力和辅导技巧,这是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前提。为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心理要求,班主任教师要潜心钻研多种心理知识,掌握多种辅导方法。

例如,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全面掌握学生的情感特点、个性特点、在面临升学时的心理特点、青春期的生理特点等等。根据这些特点钻研预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适应心理学,掌握和运用团体动力的基本理论,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关注学生团体的成长过程;了解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掌握关于班级心理辅导主题的知识。在活动中积极倾听学生的烦恼、身临其境走入当事人的私密世界,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理性分析,运用心理辅导的交谈技巧大胆质疑、用尊重与温情感化学生,使其走出心灵的迷茫区,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从封闭走向开放,正方向发展自己的性格。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初中学生已不像小学时期那样天真烂漫、什么都说了,他们往往把秘密放在心里,有时连自己的父母好友都不知道。要想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首先要建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的知心朋友,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呵护和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理性思考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

比如,当学生有不良情绪时,班主任要主动去关心安抚,让学生在感受教师的关爱时敞开心扉,倾吐心事,教师在了解事情的起因后,应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当遇到内向固执的学生时,教师不能期望与他们谈话一次他们就向你吐露心声,要采取迂回战术。一方面跟他们个别接触,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保护他们的隐私,用情打动他们,另一方面,从另外的渠道,如学生家长、亲朋好友处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从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并对症下药解除其心理障碍。在管理班级的实际操作中,班主任可以创建学生心理档案卡,详细记录学生的心理变化,以便于对学生形成一个综合印象,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断进行动态的跟踪和心理辅导,让教师变成学生最愿意倾吐心声的对象。

三、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制订学习计划和目标

学习心理辅导是指班主任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意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计划学习,能运用策略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其个体的情绪体验,即喜怒哀乐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学生中出现的不少心理问题,往往以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为诱因。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辅导应作为心理辅导的重要部分。根据心理规律,学生的学习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能不能学――智力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工作体现在要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指导策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关注青春期身心变化,疏导学生恐慌心理

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生理的变化会让他们感到莫名的烦恼。这时班主任教师要及时排解学生的恐慌心理,让学生了解他们现在经历的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变化,引导他们做好青春期的个人卫生工作,特别是女生的经期卫生,帮助他们调控负面情绪,抑制冲动行为和叛逆心理。

例如,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活动,采取分析、疏导和支持的心理治疗法,揭开“性”的神秘面纱,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体的生理变化,不再谈性色变。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常常爱幻想,喜欢异性,憧憬爱情,班主任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首先肯定他们的想法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反应,消除他们的“犯罪感”心理,然后再加以疏导,让他们知道早恋的危害,引导他们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对于个别学生的偏激思想和行为,班主任可以通过个别谈心的方式开展工作,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倾听他们的“青春期烦恼”,有针对性地开展疏导工作。教育他们学会放弃应该放弃的东西,因为有时候的放弃是为了今后更多的拥有,把他们从梦幻世界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五、加强情绪心理辅导,消除学生负面情绪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其情绪具有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等特征。他们通常遇到表扬时就沾沾自喜、碰到困难时则垂头丧气、消极自卑,具有明显的两极性。

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情绪产生的原因,教导他们遇事冷静,胜不骄,败不馁,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然后教会他们把控情绪的有效方法,“理性――情感”疗法。当遇到刺激性事件时,要保持理性,不要受情感的困扰而产生消极情绪,做出不理性的行为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看到自己优点的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教师则要时常为学生拨开心理的迷雾,及时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激励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生活态度。

总之,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班级管理这个渠道,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只要教师拥有爱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正确的心理辅导方法,就能让学生健康地成长,成为阳光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 班主任 学生 心理辅导 办法

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为频繁,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好的班主任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之余,还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够健康、无忧地成长。以下是笔者关于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学生心理辅导的一些分析及思考。

1.试析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

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急躁心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

1.2依赖心理。在初中各科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

1.3偏重结论。偏重结论而忽视学习过程,这是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问有对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

1.4定势心理。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一解决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

2.加强初中生心理辅导的主要策略

2.1 开展小组辅导活动,让学生相互进行自我教育

通过举行小组辅导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自我教育。在小组辅导活动中,学生因为互相了解、熟悉对方,所以不感到拘束、紧张、害怕,很容易谈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如进行“情感波澜”的讨论,每个组员列举出自己平时经常出现的情绪,如快乐、悲伤、气愤、失望、难过、着急等,每人把自己平时有这种情绪时的表现(如动作、神态、语言)等表演出来。这样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谈论中大家对“气愤”和“着急”时所表达的行为、态度等的表演感到不满,认为这种行为太激烈,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克制。在小组辅导活动中,学生们还开展了“你能接受的批评方式”、“考考自己”等活动。通过活动,大家知道了同学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他们也了解了自己的想法,懂得如何选择正确对待事物的看法、做法。

2.2精心上好心理辅导课,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我通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心理辅导课,认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比如上《人的性情、脾气――气质》一课,学生们知道了在现实生活中,人和人有着彼此不同的个性,而这些性情、脾气的不同表现,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气质。知道了气质形成的生理基础,知道了每一种气质类型的表现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知道了自己属于什么样的气质类型,如何扬长避短,向积极方面发展,形成良好个性.

2.3 找到症结,耐心辅导

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要经常对学生发问,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应运用一些策略,使学生自己明白应该如何去做。如,有些同学喜欢抄袭他人作业,在辅导时可问同学:“你不独立完成作业是不会做的原因?”学生:“是。”教师:“这种作法好吗?”学生:“不好。”教师:“遇到不会做的情况,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让学生积极思考,找到解决办法。思索过后,学生回答:“上课认真听讲,请教同学或老师。”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应该这样做,教师应适时对学生作些引导。在清楚解决方法之后,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该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首先,让学生每次独立完成一题,不能抄袭他人作业,在完成后,教师应给予一定表扬;其次,让学生完成两题,完成后同样使用一些激励措施;最后,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2.4 抓住典型加强以点带面的教育

带动全班在心理辅导工作中,我还注意点面结合,对一些特殊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以此带动全班。在毕业班的班主任工作中,由于我狠抓学生心理辅导教育,在实践中还能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各个方面的辅导,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我班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而且都有比较完善、健全的人格。我深深体会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孩子们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要富有爱心,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心理辅导方法,才能使学生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郑同军.初中生异往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班级管理的影响--以邢台市第XX中学为例[D].河北大学,2013.

篇5

    本研究首先对河北省初中聋生的人际交往现状进行了调查,然后重点运用班级心理辅导对初中聋生的人际交往进行了干预研究。

    研究目的:调查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展开团体干预。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随机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201名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结果与健全初中生研究结果相比,在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两个维度上均显着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明显差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自尊关系密切。可见有必要对初中聋生进行干预,以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研究二:被试为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初二的两个自然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组接受规范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实验前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团体辅导结束后,收集其后测数据。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验。研究采用的工具为,《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团体咨询领导者领导效能评估表》和自编的《同学间互动检核表》。

    研究结果: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显着,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设计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聋生人际交往干预方案,经过修订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可以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但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却不容乐观,而聋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项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

    1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将特殊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可见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聋人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国聋人(即听力语言残疾)有2千多万,约占残疾人总量的1/3[1],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与同伴、父母、教师、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聋童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童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独特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聋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聋童中性格孤独,不愿与伙伴玩的人数远高于正常儿童,所占比例为45.2%[2];其焦虑程度远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3],其原因是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社交活动减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4]。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勒温提出人际关系的训练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领域[5]。

    大量实践[6][7]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采取活动的形式,对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导,学生自主自觉,感同身受,特别有利于学生克服社交障碍,塑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提升自我。对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学生来说,团体气氛有利于使成员感受关怀、信任,体验被人关注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质,获得情感支持,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然而,目前在我国大陆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个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将团体辅导用于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还没有一例。鉴于团体辅导的蓬勃发展及其已经被证明的有3效性,我国对特殊群体儿童教育的重视及聋生人际交往现状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们对初中聋生进行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

篇6

【关键词】班级;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新形势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广大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且当前的中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更易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全面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其掌握调控自我的能力,丰富其发展自我的方法,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的需要

健康的心理对于智力发展以及成绩提高均有促进作用。积极健康的心理能够帮助和促进学生智力,对于提高学习效率也有着积极作用。相反,心理健康如果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此外,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也密切相关,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不良心理状态下,将诱发各种身体疾病。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为学生在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基础。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强调课程要为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而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交流合作、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上述一系列的方法均应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同时健康心理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落脚点和具体实践。

二、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1.心理情绪不够稳定,有喜怒无常的现象。很多学生在情绪高兴时,不仅学习积极性很好,同时也能做到和同学和谐相处。一旦情绪烦躁时,不见对于学校没有丝毫的积极性,同时在与同学交往方面也出现一些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逃学和斗殴等问题。

2.意志不够坚定,自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差。一些学生在情感冲动时,通常自制能力很差,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志力不够坚定,在受到外界诱因时,很容易出现意志动摇。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一旦遇到困难,往往会出现悲观、失望,甚至会有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的自我放弃问题。

3.性格类心理问题较为多见。表现为以下三个类型。一是自私狭隘型,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和同学闹意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法从中摆脱出来。二是自大自负型,这类同学往往某些方面比较优秀,自以为是,缺乏他人必要的欣赏和尊重,这类同学抗打击能力一般较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三是自卑怯懦型,此类同学一般比较内向,不善交往,做事优柔寡断,做人唯唯诺诺。

三、班级建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

1.充分利用班会进行心理辅导

当前我国心理教育工作还不够普及,可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适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关心和关注的学习心理、自我意识、性心理等内容。尽一切可能让学生及时接受到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同时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好预防工作。例如,在开会时期,可以进行集体意识培养类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尽快融入集体。对学期中可以开展“说说心里话”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畅通心声;在同学们出现人际问题时,可以开展“珍惜友谊”的主题班会,缓解矛盾,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

2.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应更多倾听

心理咨询的第一步就是倾听,倾听也是最基本的心理辅导手段,在进行倾听时不仅要用耳朵去听,更应该用心去听。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教师决不能用命令的方式进行,而应该首先让学生自己来说,让其充分地表达出自身的想法。教师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教师应用商量和鼓励的口吻和学生做真诚的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应以倾听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表达班级建设中的意见和建议。

3.对个别学生积极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补充。在实践中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实例。原来一名学习和各方面表现均较好的同学,在某时期突然出现迟到、上课睡觉等现象。后来了解到他开始迷恋网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决不能简单地指责和批评,而是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用朋友的身份进行真诚的交流,使其摆脱网瘾的束缚,改正不良行为。

4.发挥学生的互心理辅导作用

可以培养和锻炼一些学生心理辅导员,因为学生和同学们朝夕相处,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同学的需要和困惑,能够在第一时间关心同学。可以选择人际关系较好,情绪稳定的同学,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使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使其能够扮演帮助同学解决心理问题的作用,同时也能够通过这些同学更加及时准确地掌握班级其他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

结语:育人必先育其心,这在国内外教育界早已达成共识,已在学术界受到了重视和关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工作,以上仅是笔者的一些个人看法和意见,那么通过更好的方法在新形势下班级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然需要更多同仁们不断的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宏方.国际学校心理学现状与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12):22―23.

[2]张大钧.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故事法;高中;考前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0-0013-03

考前心理辅导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少教师对考前心理辅导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通过心理咨询、情感教育和人际沟通训练等进行减压增效;从积极自我暗示训练、体验和积累成功的经验、学科学习档案和调整心境等方面矫正考前不良心理;通过心理讲座、师生对话和考后分析进行辅导;通过分析高考形势鼓舞学生,通过赞赏来增强自信等辅导方式。这些方法和策略不同程度地缓解了高考前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将“故事法”运用于考前辅导,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故事法”就是运用读故事和讲故事的途径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它是美国品德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以往对故事法的研究多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其在学校德育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实践操作层面的探索较少,应用于心理辅导和教育专业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更是凤毛麟角。笔者认为,相对于传统“命题思维”(Vitz,1990)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恰当灵活地运用文学式语言、故事,以事喻人、以情动人,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知识的内化、情绪情感的体验和调节以及意志力的训练,创造性地开展高中生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

一、“故事法”在高考考前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价值

(一)应用故事法进行心理辅导符合高考生年龄特征

高考学生具有高中阶段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如自我意识增强、认知不平衡、意志情感不稳定、社交圈扩大等,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不能容忍对自己的任何轻视、斥责、压制和嘲讽,特别是在同龄人面前;他们希望能和异性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建立深刻的友谊,但是矛盾、担忧的心情时刻存在,遇到冲突或不如意往往束手无策;他们的道德判断往往不明确、不稳定、不成熟,常常把一些对立的是非概念混同,譬如将固执当作顽强,将逞能视为勇敢,将自傲错当自尊,将思维的极端性片面性理解为深沉等;他们的情感表现十分丰富,但意志却相对薄弱,因此外显的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大起大落,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头脑发热,遇事缺乏理性的冷静思考。临近高考的学生更是会出现敏感、彷徨、怀疑、困惑、易激惹等不良表现。

近两年来,笔者在高中开展了近20场考前心理辅导公益活动,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发现,影响辅导效果的因素有以下两点:第一,以情绪调整为先,认知调整为主;第二,以信服为先,以体验为本。其中,要改变学生在考前的诸多认知盲区和认知错误,使用的手段或者载体十分重要。以往教育者常用的方法是知识的灌输、说服、纪律约束、行为训练、奖励惩罚等,其效果甚微,在考前的这段时间极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无法触及高中生的心灵深处,教师的一些言语损害了其自尊心,潜在的不信任不仅使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反而越积越多。笔者认为,改变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用高中生所能接受的、喜欢的方式进行辅导才能达到改变学生认知的效果。借助寓言故事、历史典故、传说、名人经历、成功案例等来进行讽喻和说明,可以启发他们去思考并改正缺点。

(二)应用故事进行心理辅导,能给高中生营造安全、自由的空间

1.故事具有榜样性,满足了高中学生自主和自强需求

故事提供了榜样模仿和学习的机会。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一是珍视,即重视那些能改进心理机能的良好行为模式;二是联结,把良好行为模式或榜样与心理词汇进行积极联结;三是转换,认知转化与积极心理相一致的适宜行为;四是融汇,即动机过程对认知和行为的连接。以上是故事里榜样发挥作用的心理学依据。

榜样学习是一种选择学习,不具有强制性。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学生自主性和自尊水平都迅速发展。他们讨厌不信任和强制要求,具有批判意识,表现为对教师和家长批评的不满、对学校制度的有意违反等,喜欢用“对着干、反着干”等行为表现自己的自主性和成人意识。而故事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情节的展示,学生自动被吸引,产生对榜样的移情,认同其行为的途径,是一种内在的模式认同过程,在不触及学生敏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强和自主性的发展需要。

2.故事具有感染性,满足了高中学生的情感需求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超速时代,高中生的情绪情感表现出丰富性和波动性强等特征。一项对学生课余时间的调查发现,高中生的情绪情感出现了发展愈加丰富和多元的需求和趋势,以及现实生活中进行情绪培养和调节时间比例越来越少的矛盾,这种矛盾在高三阶段达到了最高峰。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情绪状态显著地影响认知发挥。一项对高考状元的调查表明,影响高考发挥的前三位因素依次是考场心态、考前心态和知识准备,即考前的紧张程度、自信水平等对高考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考前心理辅导时有必要对考生的情绪进行适度调节。

故事具有感染力,情节完整、情感充盈,具有生活的真实情境性。广泛的题材、生动的情节,能够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稳定和升华。聆听故事能够使学生更自由地思考和想象,能够对好的、有价值的行为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依附,在心灵中植入一种对良好心性的珍视和想象。

3.故事具有情境性,满足了高中学生的人际需求

用故事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里、具体的人物(榜样)身上来看某种心理特质、价值观或行为规范的具体运用。这不是一种抽象的推理或者概念的学习,而是一种回归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它提供了一种具有丰富的时间、空间和人物的多彩画面,以及价值选择和行动建议等。故事的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想象、陈述和隐喻的余地,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促进学生对他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

事实上,高中生形成积极心理的过程具有人际性、情感性、想象性等特点,与故事的特征相匹配。故事的叙事思维呈现了具体的人物和人际背景,能使学生产生迁移,有利于心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故事法在高考考前心理辅导中的应用实践

笔者在考前心理辅导实践中,探索总结了如下辅导内容:焦虑的普遍性及其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心态对考试的影响、增强自信心的技巧、体验放松和深呼吸等技巧、睡眠和父母期望、坚持和自控等。

心理辅导的途径很多,包括知识讲解、方法传授、现场体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等,故事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以下分别从生活故事、历史故事、心理实验和成功人士四类故事来解读“故事法”在高考心理辅导中的具体运用。

(一)用故事解读焦虑的存在和作用

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也是一种情绪表现,对认知的影响很大。给高中生用故事解读焦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说明焦虑普遍存在,让学生们知道自己不是特殊的个体,从而放下对焦虑的焦虑。一般采用“强人策略”的故事,即给重点高中的学生举高考状元也焦虑的例子,给普通高中学生举重点高中的学生因为焦虑屡次找教师咨询的例子。二是焦虑对行为决策存在重要影响。弗洛姆独木桥的实验说明,对事件本身的担心、害怕等情绪直接导致不良的行为结果。

(二)用故事说明信念就是力量

同样一个事件,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反应,产生不同的行为后果。面对落花,林黛玉发出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而龚自珍感悟到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积极情怀。通过故事促使考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面对高考,面对模拟成绩,面对失眠,面对难题,积极的信念会促进良好结果的出现,消极的态度会阻碍考试的发挥和快乐的体验。秀才遇到棺材的故事、牛仔大王发迹的故事等都能很好地说明信念就是力量的道理。

(三)用故事说明失眠的影响

考试之前如果睡眠充足,有利于考试时头脑清醒,高效发挥。但是考试前如果过于兴奋或者担忧,常常导致失眠,使人感到身体不适。于是很多学生在考试时会出现类似于“昨天晚上整夜都没有合眼,完了,卷子肯定答不好了”(绝对化要求和消极暗示)的非理性思维,担忧不已。其实,对失眠的担忧远比失眠本身危害更大,一个晚上没有睡好觉真的影响不大。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有时候由于工作投入,连续几个夜晚不睡,也没有影响他一生的发明和创造成就,这充分说明了偶尔的失眠是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的。除伟人的故事外,心理学家的睡眠剥夺实验也证明剥夺睡眠并不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功能及其在智力测验上的表现(刘儒德,2010)。

(四)用故事说明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性是个性的一个重要特质,包括克服困难和持续做两个维度。高中生面临高考,距离高考时间越近,坚持性就显得越发重要,因为很多考生开始茫然(“高考成功就意味着人生成功吗”)、变得沮丧(“这次模拟考试没有考好,我完啦,我不想参考高考啦”),出现情绪激惹(妈妈刚问了句“今天学习咋样啊”就大发雷霆)、人际敏感(总觉得某某学生看不起自己或者觉得某某学生自私),越发浮躁(学不进去,翻翻这个,看看那个),还有一些学生出现各种躯体表现(头晕脑胀、困倦、发汗、手脚凉等),有些考生甚至直接和家长说“我不参加高考了,受不了了”。

因此,除了高考心态调节和考试技巧外,坚持走进考场也应该成为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坚持性辅导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一个是“执着勤奋就会成功”,鼓励学生直面高考,勇往直前就是胜利。笔者多次引用“韩国泛业汽车公司总裁的故事”来说明,人世间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遇到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三、考前心理辅导应用故事法的注意事项

(一)找到故事和学生年龄特征的切合点

选取的故事应符合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进理论,中学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而高三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处于中学阶段的最高水平,在自我的认识评价、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控制等层面上都有了迅猛的发展。他们有高考、上技校或者直接就业等选择,对事件和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多的思考。据此,在运用故事法时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故事的理念分析必须透彻,事件发生的背景、条件,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价值选择等都要交代清楚,增加逻辑性,促进同一性,避免学生断章取义走入极端思维;

第二,故事中渗透的情感要丰富、多元,根据辅导目标可增加矛盾的情绪情感,也可以通过背景音乐和视频等增加故事的渲染度,学生能沉浸在故事中,与故事中的人物感同身受,促使其明白有些情感的存在虽然不合理,但是合情,打消恐惧和焦虑的心理,顺其自然和稍加控制即可;

第三,故事中事件的进展和不同结果的出现,是故事中人物对不同价值进行选择和对行为进行控制的产物,不断选择和控制自我是个体能否成功的要件。同时,传递“没有完美,只有尽力”的理念,转变高考学生普遍存在的“绝对化要求”“以偏概全”和“完美主义”倾向。

(二)提升故事的迁移效度

“故事法”的效度,即一个故事到底在说明什么道理,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对相近概念、交叉概念的理清和辨析对“故事法”的应用效果有很大影响。很多教师讲故事“云里雾里”,学生听故事“月朦胧鸟朦胧”,不知道教师要说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即使专家报告中把所有的核心理念和技能技巧都呈现给学生,在现场答疑环节仍会有学生不知道如何做、辅导者不断重复主题报告内容的现象,即知识和道理在学生的应用环节出现了脱节。因此,不但要明确故事的核心概念,更应该通过学情调查和咨询实践,结合考生考前出现的问题表现进一步阐释故事所倡导的心理和行为,提高故事的迁移效度。

(三)提高讲故事的技巧

“故事法”主要分为讲故事,读故事,编、演故事三个阶段。但是,在面对全校学生的考前心理辅导中,让每个学生读故事和编演故事基本无法实现。为了提高故事的影响力,提高辅导者讲故事的技巧迫在眉睫。除了故事本身,辅导者还应该收集主人公的相关成长经历作为背景材料,以便于拓展和补充说明;故事呈现方式要多元化,可以采用课件呈现、学生自读,事先做好配乐朗读,插图、辅以背景音乐和辅导者现场讲述等多种形式;讲述时注重语气、语调、语速以及身体和神态语言的运用等。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运用舒缓、励志的背景音乐,以多媒体配图呈现故事内容,并辅以生动幽默的讲述方式效果较好。切记是“讲”故事,不是“读”故事。

主要参考文献:

[1]关尔群,董光恒,李凤杰.谈“故事法”在中小学德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2005,21(1):44-46.

[2]何善秀.运用故事法优化批评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1,6:89.

篇8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法 中学职业心理辅导课

【Abstract】 existing middle school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counselling class existence very many malpractices,have not been able to play the role which should have. The participa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can overcome these malpractices. The participa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has ,the psychological test,the hypothesized game in the middle school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counselling class concrete application form,"please comes in" the course,the opening network teaching and the system graph and so on,is optimized teaching way which one kind is worth initiating.

【Keywords】 participates in the type teaching method middle school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counselling class

【中图分类号】:G6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09-0078-03

1问题的提出

九月,是个喜人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很多年轻的学子开始了他们人生新的历程――跨入了大学的校园,成为天之骄子。但是,进入大学不久,很多学生就发现,所读的专业不适合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多中学不是开了职业心理辅导课指导学生升学就业吗?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学职业心理辅导课存在很多弊端,效果一直不是很好。传统的职业心理辅导课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①以书本、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看成是“听众”,是被动接受讲述的群体,忽视了学生是能动的学习主体,具有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②没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把教学过程看成单项的信息输出过程,忽视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③“满堂灌”的输入法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厌学情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了非学习的行为,使职业心理辅导课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要改革现行的课堂单向的灌输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找到一种能够长期、持久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方法,就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方法。

2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主置,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习是学生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创造意义、产生新知识、获取技能及情智发展的活动过程”,学习成果有赖于学生的主动介入及教师丰富、科学的教学活动(环境)的提供和设计。参与式教学的最大特色是以组织活动的形式来开展教学。

参与式教学应遵循几个原则:

2.1平等参与,共同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标准答案的者,而是协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帮助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提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学习内容和形式的主动创造者,也是教师的合作伙伴。

2.2尊重多元,形式多样。教师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允许学生存在差异,尊重学生不同的观点,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把他们各自有个人特色的观点表达出来。

2.3用已有经验,主动构建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知识不仅是自己经验的构建,更重要的是学生已有经验的构建,所以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已有经验,关注他们的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指导他们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2.4重视过程,促成变化。参与式教学强调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过程中体验,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充分体现知识的生成性。

2.5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结合。参与式教学提倡在真实的环境下开展活动,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促使参与者把实际遇到的具体的问题上升到抽象,而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参与式教学法在中学职业心理辅导课中的具体应用形式

参与式教学法应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参与式教学应遵循几个原则,结合中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职业心理辅导课的要求,我们采用了以下的一些具体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3.1访谈――“小记者采访活动”,目的是帮助中学生明确什么是职业、职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事职业的多方面意义。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扮演记者,采访周围同学,问他们问题“你认为职业是什么,职业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并把回答记录下来。然后把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在小组内把被采访的同学的回答念出来和大家分享,小组讨论总结,得出什么是职业的结论。最后每个小组推举一个人向全体成员展示自己小组成员的讨论成果。这种参与式教学方式的特点是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通过访谈和讨论,他们了解了别人的观点,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同时培养了他们好问、善思、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2心理测试――职业兴趣测验、气质测验、性格测验、一般能力倾向测验,目的是帮助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为将来职业选择提供依据。具体的做法是给每位学生发测验问卷,让他们按照指导语要求,自己客观地回答填写,并给他们提供评分标准,让他们自己评出分数并根据老师给的解释说明,看看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适合何种职业。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把适合同样(类似)职业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老师可提供一些把握自己职业潜能选择专业或职业成功的典型,以启发学生自主择业,不为某门学科成绩差所束缚而自卑,也不盲目按家长或老师所安排的职业道路走。这种参与式教学方式的特点是让学生学会借助一些科学有用的工具来了解自我,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探索问题、独立作出决策的能力。

3.3虚拟游戏――“拍卖会”,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拍卖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体验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和别人的异同,并根据价值观来选择职业。具体做法是教师首先把游戏规则和拍卖的东西介绍给学生。然后选出拍卖师(可以每一次换一个人),按游戏规则进行拍卖。最后进行交流和讨论拍卖的感受和收获,例如“你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商品?在拍卖中你的心情如何?你选择的商品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应该追求什么?”。这种参与式教学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能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避免了老师对价值观教条式的讲解。

3.4“请进来”讲座――邀请成功人士作专题讲座。目的是为中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让他们理解到正确选择职业对一个人的成功的重要性,以及懂得如何从中学就开始为以后的职业做相应的准备。具体做法就是请一些成功人士到课堂来讲学,介绍自己在中学阶段如何正确选择了自己的职业的方向并为以后的职业作了哪些准备,并和学生进行交流,解答学生的疑问。这种参与式教学方式的特点是让学生能够面对面和这些有社会经验的过来人交流,缩短了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在中学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准备有些感性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职业心理辅导课的热爱。

3.5开放的网络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及职业的发展趋势。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到指定的网站去浏览有关社会对人的需求和职业发展趋势的情况,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他们在网上了解到的信息,总结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职业的发展趋势。这种参与式教学方式特点是运用网络来进行教学。网络教学是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兴起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它具有教学资源丰富、交互性强、以学生为中心等多种优势,能够激发学生对职业的探讨,并培养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信心。

3.6制图表――订职业研究表和职业行动计划表。制定职业研究表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综合各种信息进行比较,选择出自己适合的职业。制定职业行动计划表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有计划,知道该丛哪些方面为所选择的职业做准备,且知道在什么时候在哪些事情。这些都为学生的职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具体的做法是老师把职业研究表和职业行动计划表样本做成多媒体课件或幻灯呈现给学生。学生依据样本制定自己的职业研究表和职业行动计划表。然后小组交流,一起研究职业研究表和职业行动计划表的制作是否准确。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特点是培养了学生独立制作书面目标的计划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思考,亲自动手描绘自己未来的蓝图并能够对实现目标的每一个步骤有清晰的认识。

除了以上的形式,参与式教学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做法,例如“头脑风暴法”“个案研究”“辩论”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来选择。

总之,参与理念下的职业心理辅导课克服了传统的职业心理辅导课的弊端,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学职业心理辅导课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为以后的升学和就业做好准备。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优化了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峻.参与式教学:透视与反省[J].教育科学研究 ,2005(12)

2柳岩.浅谈参与式教学法[J].教育革新,2005(12)

篇9

一、中小学心理辅导课中学生心理阻抗的表征

心理阻抗是心理辅导的伴生现象,是学生一种内隐或外显的对抗行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心理辅导课堂上,学生对心理阻抗的识别主要依靠辅导教师的观察。

有的阻抗十分明显,我们称为显性阻抗。这类阻抗老师易识别,如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出抗议、起哄、不配合或沉默、不满、拒绝、敌对、心不在焉、不积极参与等现象都是心理阻抗。

另一类阻抗带有一定的隐藏性。这种隐藏性的心理阻抗,在心理辅导课上常常被心理老师忽视。其表现形式有:对个体内心的探索流于浅层表面,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心理层面;打岔转移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力;对无关的内容过分关注,交流一些毫无价值的内容等等。只有对课堂上学生隐性心理阻抗正确识别,心理辅导课才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在心里辅导课中学生产生阻抗的原因分析以及应对策略

1. 源于学生因素的阻抗。

(1)源于学生个体的自身观念、性格。性格阻抗是一种深层次的阻抗,主要是由于孩子不良的成长环境导致,如独生子女的溺爱,留守儿童无人监管、父母离异等形成的狭隘、孤僻、懦弱等不良性格,导致在课堂上产生的心理阻抗。还有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阻抗。他们个性恣意,但身心发展并不成熟,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否定权威或标新立异以求得心理上的自我肯定和满足,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会在课堂上的起哄、对抗,扰乱课堂秩序等。处理这一类阻抗心理教师要把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放在首位,宜民主勿急躁,宜私下忌公开,多鼓励少指责。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巧妙的化解,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或媒介进行疏导。

(2)对心理健康辅导课的态度。心理健康辅导课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学生对其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是聊天课、活动课、放松课。对这种原因导致的阻抗,我们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思想认识,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校园行活动进行宣传,通过现场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感受到心理健康的意义及重要性,从而接纳、重视这一门在普通中小学校才兴起不久的学科。

(3)某些辅导活动内容触及孩子痛苦”创伤性“情结,孩子为了掩饰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而产生阻抗。如一位教师在上《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心理健康课时,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有几个同学深深地叹气,在交流中沉默不语。对于10-18岁的孩子来讲,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父母不合的问题。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的多,父母的婚姻给孩子带来过痛苦,提及父母就触痛了他们的伤处,从而产生阻抗,这是人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这种情况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建立起温暖、信任、真诚、安全的氛围,使这类学生对教师同学的信任度增强,降低对话题内容的焦虑,从心里产生安全感。

2. 源于教师因素的阻抗。

(1)对教师产生的抵触、排斥、反感情绪。事出必有因,教师是否以权自居,让学生感到不可接近;教师是否让学生感受到了对他们反感或排斥(如学生犯了错误,教师采用苛责或鄙视对待);教师是否拒绝学生想了解关注的问题,还故意讽刺和挖苦等等。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从而关闭心灵之门;心理健康教师要从尊重、真诚、共情的基本原则入手,理解学生、接纳学生、逐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2)辅导的方法缺乏,辅导技巧运用不当。心理健康教师要得到学生的接纳认可,需要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由于目前担任心理健康辅导课的教师多为兼职,在课堂的运作过程中缺乏团体辅导技巧和经验,可能设计呆板,心理辅导技术运用不合理,致使学生产生阻抗。因心理健康辅导课的活动性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一部分教师不能掌控好课堂秩序,整堂课混乱成一片。纪律规范非常重要,这是保证课堂有序、高效进行的关键之一。规则由师生事先约定,采用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学生不打断别人发言、不批评、保密等。教师要将心理辅导技巧与课堂教学技巧进行融合,维持一种严格与宽容并存的课堂秩序,对课堂存在的问题,拿出解决的策略,提升课堂智慧,让心理健康课堂在阻抗中绽放光芒。

3. 源于教学内容的阻抗。

(1)辅导的主题内容与学生心理状况需求不符合而产生阻抗。据2010年的一份《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看法、态度和要求的调查》的调研文书中统计学生对心理课内容的选择,在内容的确定方式上由老师选定的占84%。可看出目前多数辅导主题学生都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学生阻抗说明辅导内容不是学生需要的,因此心理健康辅导内容的确立要从学生需求出发。钟志农教授说过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发现鲜活的素材,在内容的确定方式上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选择与学生心理状况需求相符的辅导内容。

篇10

一、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科技日益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这些无不对中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至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占14.2%,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2.9%,另据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学术会议上的一份资料显示,在中国,抑郁症及自杀造成的死亡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15岁至30岁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是自杀。尤其令人震惊和关注的是,近年来,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这给家长、老师敲响了警钟: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二、导致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学生产生如此众多的心理问题呢?

首先是教育观念与评价制度的陈旧。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老师、家长只重视学生考试的成绩,因而一些学生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达不到老师、家长的要求,因而拼命准备,夜不成眠。特别是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为了书面追求升学率,无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的承受能力,一味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甚至产生了变态心理。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正确的家教是民主的、温暖的。而据调查,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许多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孩子稍有不听话、成绩稍不如意,轻则恶语相向,重则拳脚相加。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

第三,一些教师教学方式不当。现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观念依然在一些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有的老师不考虑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随意批评、责怪、讽刺、挖苦学生,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有的对学生一视同仁;有的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喜怒无常,并把自己的不快迁怒于学生;凡此种种,都会挫伤学生稚嫩的心灵,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第四,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和性教育相对滞后。中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这一时期,人生理上性器官的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与性相关的生理、心理行为逐渐显露,对异性充满神秘、好奇、好感。但由于学校及家庭对性教育的滞后,性心理得不到正确引导,对性无法正确认识和把握,往往给学生带来许多迷惘和困惑。由于性教育滞后使学生产生的,已成为中学生最常见,最难以启齿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三、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要改善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认真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我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一点经验,以及借鉴其它地方的具体做法,我认为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把目光专注于“面向全体学生”,专注于促进全体先生、心、智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有心理偏差的学生,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为既有学生都能接受到的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保证。

2、转变观念,改变学生评价机制,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切实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不但注意知识的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要 摒弃那种严师出高徒和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要循循善诱,宽严并举,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是简单地去责备,而是能在分析中给予引导,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3、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工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据调查,有41%的中学生认为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37.2%的中学生认为是黑板报。因此,学校要利用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4、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即个别谈话,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可以通过开设学校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在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时教师应做到:认真倾听学生的倾诉,理解学生并与之协商采用适应其具体情况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同时要尊重学生,替学生保密。

第二,创设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意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建设具有健康心理及博学多才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实践经验证明: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倡导教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有效地防止“师源性”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