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方案

篇1

今年9月是第三个“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为组织好今年的“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现将有关要求及安排通知如下:

一、活动内容

今年的“实践月”活动将围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主题,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积极推动农村家庭教育和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为重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

1、组织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各县(区)妇联要围绕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突出实践月活动的主题和重点,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吸引力强的“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亲子携手同行双合格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及展示活动。活动要体现家长与儿童自主参与、自我教育、亲子互动、共同提高。要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及流动人口子女,使他们从活动中切实受益。

2、开展全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专题调查研究。各县(区)妇联要认真贯彻全国妇联《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精神,按照已下发的《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和摸底工作,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形成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要制定本县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实施方案(成县、礼县的调研报告和各县的统计表按要求尽快报市妇联)。

3、积极创办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各地要依托中小学、幼儿园、儿童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活动室、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阵地,积极创办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家长学校(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可在原有家长学校中挂牌,必须是留守、流动儿童多,学校对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做的好)。

二、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是开展双合格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妇联一定要充分认识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抓好落实。

2、强化宣传,形成氛围。各地要充分利用宣传实践月的有利契机,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协调,对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进行聚焦宣传,动员千家万户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使“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家庭教育先进理念、科学知识和方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努力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良好氛围。

篇2

1.学校教育的制约。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和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渴望从学校生活中得到温暖,学校是家庭之外对孩子教育起直接决定性作用又一渠道,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立意识、品德修养的养成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培养。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方面还不到位。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的积极有效的制度安排。由于留守儿童存在问题较多,如学习成绩不佳,课堂表现不优,性格孤僻、行为异常等,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经常、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耐心的教育和管理。然而,由于农村学校缺乏合理的制度性安排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加之学校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较低,待遇不高,部分老师既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又要打理田间农活,不能把更多地精力投入于教学和管理中,于是形成了“放羊式”、“看孩子”的教育局面。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在亲情关怀缺失的情况下并没有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指导和关爱。

据调查91%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开过家长会;89%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和自己谈过心。不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学校考核教师的主要标准是升学率高低和学生成绩的好坏,据调查,学校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指标的完成情况给老师们排名和确定奖金的数额,老师只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定学生优劣的标准,这样一种片面的考评机制,使得学校和教师最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就被忽视甚至被抛弃了,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据调查,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的优秀。

2.政府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关管理部门责任不明。地方政府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不够,没有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一项专项工作来抓,缺乏统一的部署和明确的责任分工,在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过程中出现分管不力,管理不到位,甚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再加上威县农村数量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地处分散且数量多,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不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一些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由于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长期不足,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经费短缺,义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更缺乏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专项资金,也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出现。农村周边环境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影响。由于村委会没有对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使得农村缺乏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及设施,又没有农村图书馆和其他文化娱乐场所,有的只是网吧、麻将室、游戏厅,尤其是寒暑假,这些孩子就像出了笼的小鸟一样,到处疯跑、疯玩,网吧、游戏室随处可去,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调查,83%农村或学校周边有网吧或游戏厅,几乎所有农村都没有图书室和适合青少年活动场所。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情感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甚至冲击理智的现象,使家庭教育失当。因此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学习,更要重视对孩子的情感培养,心理健康、品质、安全教育,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重视责任心培养和能力的提高,避免过度溺爱,更不应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代替,要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孩子从小树立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培养其自觉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改进家庭教育方式。科学、理智的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据调查,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在教育方式还存在,诸如打骂、放纵、溺爱等不理智现象,这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讲究科学的教育方式,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学业水平、思想道德状况、日常表现等慎重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还要注意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教育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考虑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同时要重视加强亲子沟通和交流,运用亲情的力量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配合。留守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积极主动与学校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交往、心理、行为等方面情况,并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和管理。

2.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系统管理,倾注更多关爱。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对留守儿童投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把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并制定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如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谈心,给予他们爱的关怀,及时了解他们中表现出的不良倾向和问题,进行耐心地说服教育;尽可能让父母与孩子保持联系,定期通电话,便于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沟通,也使留守儿童时常感受到父母关爱;定期家访,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座谈会,了解留守儿童在家中的表现,相互沟通,交流管理留守儿童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策略;无论是学习、生活、安全、心理、交往等方面都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地指导、帮助、关心、鼓励和支持,使他们融入到集体中,增强自信,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同伴友谊、师生情谊,远离不良环境和场所。开展“爱心妈妈”志愿服务。结合我省妇联开展的“爱心妈妈”志愿活动,组织有条件、有意愿的教师,担任“爱心妈妈”,给予留守孤困儿童更多的物质帮助,心理疏导,感情抚慰,用母爱和亲情温暖留守儿童,使他们在感受到师爱的同时,又能享受到母爱,弥补他们的情感缺失。

3.强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管和帮助。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从法律上、制度上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加以解决。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实现对留守儿童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他们能够更多地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借助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政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鼓励农民在家乡创办企业,使更多农民能就近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开办家长学校,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教育方式,及时与孩子沟通感情,加深亲子关系,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4.构建社会关爱服务体系。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

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这个群体中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甚至不得不独自生活,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因此,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构建和谐校园问题,已经是一个很现实且严峻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的原因是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

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2.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原因是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

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从而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

3.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家庭教育氛围较差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

4.学校、家庭不合拍,导致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盲区

留守儿童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亲属照看,在学校让老师、学校监管。但是学校在许多时间、空间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能代替家长,从而造成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不便。这样,孩子在学校可能是一个好学生,而在家中却是另一个样子。

二、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三个重要因素

因此,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对夫妇要外出打工,临行前对女儿说:“你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好好学习,我们回来,你要什么,我们给你买什么……”。到年底回家后,问女儿:“你要什么?”“我要你们不要离开我”,女儿回答到。

2.要发挥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缺乏的特点,输入地政府可以通过开办“农民工家长学校”,加强对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3.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开展“三个一活动” 即:一个老师管护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学校领导挂钩一个村庄,一个优秀学生带动一群孩子。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导致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差、安全等问题。

3.2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确保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孩子的有效监管,解决对留守儿童管理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父母不在家,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

3.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置心理辅导室,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3.4积极推行家长学校的建设,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解决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对留守儿童教育偏差的问题。

4.用父母般的师爱守护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我认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摸摸头,展展衣角,一个微笑……孩子们都会高兴的。有一次,我班的娟娟穿了一身漂亮的新衣服,我问她:“谁给你买的衣服啊?真漂亮”,“妈妈”,叫得多甜,要是妈妈在身边她一定会更幸福的。有一次一个孩子用“像”说话,他是这样说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好。可见,他们的心目中有多依赖老师。

4.1用温暖去抚慰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首先,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再者,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行、睡等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4.2视其为亲人,贴近孩子的心灵

班主任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扮演好学生心灵的抚慰者的角色。班主任应俯下身子,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与他交流;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班主任应以美丽的言行滋润留守儿童。对本已缺乏亲情的留守儿童,班主任的教育更应是“和风细雨”式的,用亲切的话语去打动他,以诚挚的情感去感染他。

4.3博大的胸怀看待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

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因而班主任应有博大的胸襟来对待留守儿童身上所存在的问题。那些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出现反复现象是难免的。班主任应冷静对待,认真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及时启发诱导他改正错误,切忌急躁而前功尽弃。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用真正的师爱去关注这些孩子,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

5.发挥班集体在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特殊作用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对留守儿童教育。如开展“每半月一个电话”活动,鼓励儿童多和父母打电话,学会向父母汇报在校在家情况,让外出的父母不用担心。再如“感恩之心”活动。可组织全校学生集中开会,让“留守儿童”代表上台演讲,说说他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和父母之间的一些故事。同时,邀请部分外出家长代表也上台谈谈他们在外地时是如何想念在家的孩子,在外地的生活状况,他们外出的原因等。让我们的“留守儿童”感受父母外出打工的不易,懂得节约用钱、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等就是对外出父母最大的支持,最大的爱。还可以开展 “向家长汇报”等活动。

6.加强与社会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仅凭班主任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我们在做好校内工作的同时应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比如聘请校外辅导员、发挥留守孩子身边的老党员、老教师等的作用,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等。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努力形成了政府、村委、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出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让我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弥补父母未能给他们的爱,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他们 编织一个色彩斑斓的梦。

参考文献

[1] 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6-157.

[2] 常青.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

篇4

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隔代监护,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

.上代监护

上代监护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上代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亲生,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自我监护

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既没有隔代教养, 又没有亲戚朋友寄托, 独自把孩子留在家中。大多数情况是几个孩子在家,哥哥姐姐照看弟弟妹妹。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成了一群“有家的孤儿”。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无人管教, 饮食无依,亲情空缺, 心理极不健康, 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日益成为问题儿童。这样的家庭教育状况非常令人担忧。

.单亲监护

这种监护方式使得监护人的压力很大,家庭成员的外出增加了他们的劳动负担,他们要承受照顾家人和从事更多农业生产的双重负荷,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影响

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出现的真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呈继续增长趋势。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 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严重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和安全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 有的孩子花钱无节制, 有的孩子营养不良, 有的孩子身体健康指数低,经常生病, 有时甚至面临生命的威胁。由于留守儿童得不到双亲的精心呵护,极易引起安全隐患。

.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教,家庭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留守儿童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

.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处在未成年期, 是人格形成的最佳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和父母很难达到情感心理的沟通,难以找到情感倾诉对象。而且监护人很少与他们谈心交流,也只能给予物质上和生活上的满足,而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极易形成人格障碍、心理疾病。

.教育问题

不言而喻,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就要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孩子常常思念父母, 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 没有父母的管教, 自控力差,难以完成课外作业,更谈不上主动预习或复习功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厌学情绪增加,最终导致逃学甚至辍学。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坏,由教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既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又要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  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能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足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要严格管理,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督。务工期间,首先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其次,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自己对孩子的爱与厚望,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再次,还应和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联系,以了解孩子的学习、

  

心理发展等各个方面,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另外,学校和教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鼓励和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留守儿童”,做他们的朋友。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与,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爱和保护责任。

其次,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216-01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但从当前来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应从民工输出地即农村入手。

1 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还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瑕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 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 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6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研究;实例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157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伴随他们的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的农民工群体,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向城市去建设城市,才出现了这群被滞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对于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他们来说,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方面缺少了父母的指导和帮助,极易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更是如此,家教教育的常年缺失、学校教育观念的滞后以及社会教育扶持的空白,使得孩子在学习、心理安全、品德及生活等方面都受到诸多限制。教育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首先应该解决的,这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到一代甚至几代人,同时对农村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第一,调研中农村中留守儿童数量众多,覆盖面广。百福司镇管辖的许多村存在留守儿童,如廖家坝村、石梁子村、高洞村等,且该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留守幼儿和小学生的比例远远超于初、高中生,这一庞大的群体对基础教育的影响相当关键。

第二,农村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为主。我们的调研发现,该地区的46岁及以上人员占比高达8476%,表明了百福司镇基本上都是老人,他们带着年幼的孩子,生活在镇中,即隔代监护。另外小部分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也存在亲戚代为监护的现象,这种监护或多或少也会阻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农村留守儿童及其教育问题将会持久存在。因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迁移愿望并不是很强烈,并不想扎根城市,只是希望挣钱回家;即使部分农民工已经开始在慢慢融入城市,但其市民化的过程也是十分漫长的。因此,只要农民工回不了家,子女的教育问题就会持久存在。

2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第一,由于父母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层面。调研发现,该地区留守儿童的家长普遍认为外出打工挣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为了多挣钱他们回家的时间极少,即使回家过春节待的日子也不超过7天,有时候没赚钱就整年不回家,孩子们与父母相聚的时间不过短短几天。每次打电话回来,也是询问孩子有没有听话,成绩有没有进步,而没有去真正关心孩子,不走进孩子内心,也没法关注到孩子在学习及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第二,学校方面由于观念滞后加上条件有限,使得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准备不足。村镇干部以及学校的老师没能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大多只关注孩子们的成绩,极少有人关心他们的心理状况、目标和理想,学校也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去关心及呵护他们脆弱的内心世界。

第三,由于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农村社区教育基本处于空白,没能发挥社区教育的辅助功能。这里所说的农村社区即村组织等,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该地区很多的村干部压根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这一问题,自然也就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对其进行帮扶。此外,该地区的村落也极其缺乏教育及文化组织,在我们调研的几个村子中,仅有村委会等基本组织,但却不能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任何额外的帮助。

3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有条件31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逐步有了理性的认识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即部分流动人口的子女经历了从正常留守到被迫留守,再到主动外出,再到主动留守甚至回流,父母一方考虑或者已经回到家中,开始理性思考并重视留守儿童的问题,积极配合学校及社会开展家庭教育,并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

32生源的减少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提供了条件

由于部分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有的家庭找不到合适的监护人就将孩子一起带进城里务工。流动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多则相应减少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源量,从而促使农村中小学进行优化和重新布局,发展寄宿制学校、并充分利用调整后富余的师资来成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从而为学校教育减压。

33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已经实现

近年来随着不少学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大学生进村开展调研、以及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广泛报道,学者的大量研究使得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对该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并逐渐加深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并为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加快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对策思路

41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要积极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家长需要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发挥到极致。首先在外出前做好孩子的生活及学习安排,并保证监护人有能力对孩子的学习及成长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当遇到学习及情感难题时,能及时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行必要的疏导和沟通。其次,提高自身的素质,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感染孩子,用健康优良的品德影响孩子,助力学习的顺利开展;最后,还要积极与学校配合,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并驾齐驱,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动向、学习及思想状况,并加强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共同致力于孩子学习的进步与发展。

42学校尽力满足乡村教育的变化和需求

一是以家庭教育咨询等方式,使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观念、知识与方法技巧,从而唤醒对子女全方位的教育责任,并让他们认识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常回家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二是搞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尝试学校教育的家庭化,使孩子在充满快乐、爱和理解的大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让学校成为孩子的另一个“家”。

43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

农村社区是留守儿童生存的又一重要环境,建立社区教育监护体系能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品行道德表现以及性格发展起到良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加强文化建设,设立村委会、工会、基层学区等留守儿童帮扶组织,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及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5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是国家的未来和栋梁,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接纳与关怀。如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就会阻碍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及成才,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要齐心协力,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致力于留守问题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以期为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出力。

注:本文基于《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与创意绘本活动设计――以恩施州来凤县百福司镇及其所属乡村为例》这一实际调研。

参考文献:

[1]熊亚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张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以天津市蓟县下营镇为例[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5

[3]王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7)

篇7

不止在我们村,其他地方乃至全国都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就说湖北吧,湖北,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省,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创业,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中国留守儿童网上公布的数据,近年来,湖北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大约在800万左右,由此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

这个暑假里,我在我们村子里面拜访了很多户人家,并通过与留守儿童近距离的接触和交谈,了解到了很多这个群体我以前从没从没注意过的问题和他们内心的渴望,由于这种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家庭状况和成长环境,使得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孩子有了其他孩子所没有的思想和行为,在生活、学习、活动、心理等各方面都有较突出的问题。

以下是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

1. 孤独感

当我问到他们在家里一般都做什么的时候,很多小孩都说放学后有作业就写作业,没有作业要写的时候就看电视,星期天的时候就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好多爷爷奶奶也说,一到星期天就不见人了,也不知道回家吃饭,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到处去找,找到了还极不情愿回家,说他他也不听。然后我问一个小孩为什么不想回家,他说:回家只有我一个人不好玩,我喜欢跟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当我问到如果父母在家的话会不会还总是不想回家,结果完全不相同,他说,父母在家比较热闹,人比较多,而且还会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自然就喜欢在家里了。多么强烈的对比啊!此刻我眼中浮现出一张画面,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在那一个个放学后的黄昏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呆呆的望着西边即将下落的红日。

2.学习成绩的差距

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中等偏下,也有少数成绩较好,成绩好的那些孩子都是家里的爷爷奶奶懂点知识或者有哥哥姐姐的,而那些没有人辅导的孩子大多成绩不怎么好。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大概原因都是很多不会的东西没有人教,然后自己也不去问老师,不懂得就越来越多了,成绩自然就不好了。也有一部分孩子说不会就不会呗,学习成绩不好又不会怎样。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读书没什么用,但是我问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读书是为了什么,他们说是爸妈总是告诉他们要好好读书的,还说读书了以后上大学就可以赚很多的钱了。我想,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区别吧。可能虽然很多父母知道要让孩子好好读书,可是常年不在家里,平时也只是打电话,电话里说的也不知道能够起到多大的效果,而爷爷奶奶又不懂教育,更不懂学习上面的东西,所以,对于学习,基本上靠孩子自己自觉。但是留守的少青年儿童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要他们一个人去抵抗社会上方方面面的诱惑谈何容易。。。

3.心理情况

很多孩子性格孤僻、倔强,与生人交往时害羞,不敢说话,当我第一次跟那些我不怎么熟悉的小孩说话时,他们都是躲在爷爷或者奶奶的背后,不敢看我,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小声的回答我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见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没有害怕和缺乏信心。归根到底。还是家庭教育的缺乏,对于尚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对父母的依恋还是他们的基本需要之一,特别是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的留守儿童,他们的这种依恋性情感很难得到满足,没有感情依靠,在感情问题方面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这对他们的心里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我见过的这些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二的孩子由于长期的沉默寡言,对父母的思念以及自己内心的无奈,逐渐养成了孤僻、郁闷和自卑的心理。他们害怕跟陌生人说话,哪怕简简单单的问答也显得不自信。甚至有一个初中生在初三那一年,因为对父母的思念和学习的压力,最后由于不会自己调节情绪而导致精神分裂,这对孩子自己以及家庭和社会都是难以弥补的遗憾。

4.道德问题

在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这些留守儿童他们的穿着都是挺好的,跟那些城里的孩子差不了多少,而且零花钱也从来不缺。我分析了原因,家长外出打工时间太久,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尽到自己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所以心里会感到愧疚,就只有通过物质方面来补偿,还有的父母因为一年与孩子见面的时间太少,所以不希望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给孩子留个不好的影响,就尽可能的包容孩子以至于放纵,所以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养成了奢侈浪费,互相攀比的陋习。同时,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而且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甚至我听村里的干部说,村里面打架的、去网吧玩游戏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家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听话。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多大!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存在缺陷所导致的。以下是我对留守儿童问题提出的看法:

1. 家庭教育

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家庭式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进行面对面直接的互动,自我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父母是这个群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群体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的交流时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不是每个父母都能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要改善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首先要从家庭做起,而且每个留守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问题,无论是在教育和管理方面还是采取特殊的观察、爱护、援助手段都需要给每个儿童制定一套独特的方案,这就需要政府、社区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与物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些热心的能胜任此工作的教育者,对家庭做好相应的教育,从而从家庭入手,改善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

2. 学校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特别需要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学校老师的的关注是他们学习的外部动力,但是很多学校只重视升学率,有些老师也是看重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而忽视了成绩差的同学,也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形成了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就越少。有部分留守中小学生跟我说 老师排座位是按成绩的好坏排的,成绩好的就坐在前排,成绩不好的就坐在后面跟旁边。试想这样的老师能够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呢?所以,作为留守儿童所在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做贡献。比如,学校可以这里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并且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定期为同学们进行思想教育,并且要随时观察留守儿童的异常行为及时为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指导;定期对家长和监护人进行培训,让监护人懂得自己的小孩在学校的一些学习生活心理方面的变化,并指导家长如何配合老师一起更好的监护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活泼的成长。

3. 社会支持

篇8

一、关爱学生,加强引导。

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面向全体学生,要把爱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渴望得到班主任的关爱。为此,班主任要努力在学习中、生活中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对他们的关爱应体现在小事和细节上,要用心观察他们的行为变化,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在学习方面,可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业情况,对其进行分组归类,并拟定帮扶计划、将帮扶时间、帮扶内容和阶段性任务列成表格,按照计划实施。在生活方面,要对其嘘寒问暖,同他们主动谈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力争让他们找回亲情,找回欢乐,健康成长。

二、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留守儿童在这一时期却被迫与父母分开,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引导,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加之委托监护人也很少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得其情感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会引发他们焦虑、自闭、消极、自卑等不良心理的产生,为此,首先班主任有必要采用多种途径教育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学会团结合作理解父母的不易,然后通过班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教师可组织他们创办图书角、编手抄报,进行美术创作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充实学生生活,使他们的内心世界不再空虚,又促进了他们身心和谐发展。最后,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这样做,可以促使其少走湾路,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三、进行家访,因材施教。

对于这部分学生,班主任要多进行家访并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首先,摸清其基本情况,为这些学生建立专门档案。其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地址、学生身心基本情况、学生家长姓名、务工单位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住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等。然后,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深入交流,告诉他们科学家庭教育的方法,采取科学的教育措施,关注留守儿童精神世界,对于他们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及时处理,并加以耐心引导和教育,以让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能够在留守农村状况下感受亲情的温暖,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对委托监护人产生依赖性和信任感,定期家访并举办监护人座谈会,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深入交流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形成家校合力,最后,由于这部分学生的家庭状况,知识基础等存在差异,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针对一些学习成绩,道德素质低下的学生,班主任要拟定个别教育方案,在学习上给予其更多指导和帮助,并积极校正其不良行为。可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参与各类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不断增强生活的信心,享受学习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四、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篇9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探讨

一、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的亲人离家远,得到父母的亲情关爱少;留守监护人文化低,对学生关注方法简单。

首先,在20世纪世界著名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情感饥渴”的问题。

其次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一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低监护方式不科学、有效。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子女,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的监护属于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第三,由于一些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单调,枯燥文化娱乐设施不完善等。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后果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一)学习成绩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二)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三)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三、留守儿童教育的建议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并制定的管理计划方案等。

建议学校具体的教育方式是:

(一)狠抓亲情教育,教会学生感恩

对于儿童来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关爱,使他们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为了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陷问题,学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做好说客:由于多数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他们以为教育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家长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交学费就行。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家长改变观念,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应尽之责。保持家庭的完整性,多关心孩子生活,多指导孩子学习,更多的倾注爱心,让孩子能享受到浓浓亲情。

2.当好邮差:有些家庭由于受到经济的限制,非得夫妻双双外出务工。教师应帮助他们经常与孩子联系。一声问候,一封书信,一个电话,也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亲情的存在。

3.倾注师爱: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作为教师应经常关心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关注他们身心变化及需求。通过处处关心,时时呵护,对他们的生活及学习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通过与他们的沟通,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苦衷,更加的感恩父母。

(二)重抓德育工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以前升学率的影响,很多学校将德育工作放置一边,很少像抓教学质量那样去关注品德教育。我认为,智育要提高,德育必先行,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完整,祖辈们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给孩子灌输的价值标准以及提供的榜样,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们品德观的形成。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学习,进行各方面教育;利用媒体资源,组织学生观看《雷锋》《焦裕禄》《任长霞》等优秀影片,让他们学习榜样,寓教于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进行文明和道德规范教育。为学生找出身边的学习榜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这些活动,有助于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10

一、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分析

1. 家庭教育缺少合力

中国人普遍“隔代亲”,大多数祖辈对孙辈过于溺爱,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唯我独尊,自私思想严重;亲友、邻居等由于自己事情繁多,有时候无暇顾及留守儿童,容易导致留守儿童的思想偏差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同辈的威信不足,互相教育谈何容易;许多儿童自控能力差,容易放纵自己……

2. 个性心理严重畸形

留守儿童长期缺少家庭正确的教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对监护人的劝告和老师的教诲充耳不闻,持无所谓的态度;三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发怒,攻击性强,以伤害他人的手段来寻求心理上的发泄等。

3. 行为修养严重偏差

一些留守儿童在校上学一周,渴盼周末的到来,因为监护人疏于监管,他们就趁机去网吧,进游戏厅,甚至以学校要补课、缴费为由,向爷爷奶奶骗钱,得钱后就大肆挥霍,周末、节假日到街上“潇洒走一回”,来个“快乐星期天”,模仿社会上的“帅哥”,出口成“脏”,语言不文明,行为举止不端,且易与他人起冲突,打架斗殴……学校和老师一周五天的正面教育抵不上周末两天的反面影响。这对学校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4. 学业成绩每况愈下

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束,回到家里无人指导作业,导致学习成绩不佳。恶性循环,他们慢慢地对学习丧失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做作业,这样的学生几乎每班都有,别看只有少数几个“学困生”,他们却对整个班级的学风、班风都有很大的影响,让老师们无可奈何。

留守儿童问题成因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为了给留守儿童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当如何教育呢?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对留守儿童教育方法的思考

1.转化留守儿童要有爱心

(1)用爱留住他们

许多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亲人的关心与教育,感情冷漠、不思进取,集体荣誉感不强,这需要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教师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亲切的问候,都是消除他们心灵抑郁的灵丹妙药。平时,我们应当积极组织各项活动,让留守儿童融入集体,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等优良品质,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只要我们对留守儿童高度重视,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用适当的方法教育他们,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用心守护他们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容易产生烦恼与困惑,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地对待这些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成长带来的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倾诉、排解和疏导,他们的性格就很容易扭曲,甚至走向极端,对整个社会充满不信任。所以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多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经常和他们谈心,及时地对每个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感受到关爱无处不在,帮助他们克服远离父母而产生的心理阴影。

(3)用情感化他们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亲戚加倍呵护,在照顾留守儿童吃和穿的方面都比自己的孩子要好得多,每次留守儿童与自己孩子发生矛盾时,总是责备批评自己的孩子,渐渐地就养成了留守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作为班主任,要时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向他们汇报孩子在校的情况。要指导、提醒家长多和孩子沟通,多给孩子一点关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帮助留守儿童尽快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转化留守儿童要有策略

(1) 以“信”立威

在亲近与研究留守儿童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展现自身渊博的文化知识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且对学生怀着一颗宽容理解的心,让学生对你既崇拜又亲近,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把你当作好朋友。从而使教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发挥班干部作用

一个班集体的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干部决定的。班主任在班干部任用制度上,可以采用每学期公开竞聘的方式。在学期初,班主任就召开一次动员班会,让更多的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有信心去参加竞选。接着,两周后召开主题班会,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到讲台前演讲,同学们集体举手投票,当众宣布每个人的票数,班主任再根据个人的情况确定其工作范围和责任。这个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班主任如果发现有不合格的班干部要及时谈话,限时改正。最后,在期末进行民主测评,对不胜任的干部,下学期另行换人,给当选的班干部以紧迫感和压力感,保证班干部队伍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3)强化常规训练

要扎实有效地加强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常规训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利用班会课,学生提议,教师完善,共同制定“天天行为规范”,同时开展“给自己打分”活动。在教室的门上贴着“给自己打分”表,让每个学生每天放学后,根据“天天行为规范”,给自己打分(违反一条行为扣5分,做一件好事加10分)。班主任算出学生一周的得分情况,每周班会课反馈,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打分表同时也是期末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和优秀少先队员的重要依据。这样,学生每天都有了行为准则,其自觉性、主动性都得到了提高。经过几个月的实践,许多学生每天都能达到100分,而且经常超过100分。每位学生都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实施有效管理

有目标才有动力。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拟定切实可行的个人近期和远期的目标,当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取得进步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在明确的易于承受的压力下自觉要求自己。班主任可鼓励学生做班级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为争创文明班级、先进集体出谋划策,多做好事、实事。例如:开学初,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人为搞好班风、学风建设出一个好点子;每人设计一套课外集体活动的好方案;每人给任课教师提一条好建议等。另外,诸如班级的纪律、出勤、卫生、文体等各方面的管理,以及班规的制定等权利都可以下放给学生,从而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班风建设的积极性,也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消除孤僻心理。

(5)树立学习自信心

班主任要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多一些照应,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每天抽出一些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帮助他们找到学习上的误区,教会他们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