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级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省“五新一好”的目标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造福百姓、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以特色产业发展、村镇整治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为重点,以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努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把驻点帮扶村打造成具有庐陵风格,“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五美”乡村。
二、工作安排
2013年,我局的新农村建设村点是镇村衙前,今年的美丽乡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时间自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总体分三个阶段:
1、启动对接阶段(2013年4月):组成帮扶工作组织机构,深入对口村开展帮扶工作对接,根据村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帮扶工作内容,明确帮扶工作重点,制定帮扶工作实施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5月至2013年12月中旬):根据确定的帮扶工作任务,具体组织开展帮扶工作。
3、迎接考评阶段(2013年12月下旬):迎接县新村办组织考评组对我局驻村帮扶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检查考评。
三、工作任务
1、着力抓好村庄整治。以驻点村环境建设为重点,规划村庄发展蓝图,加强环境建设和改造。大力修整村庄道路,实现路面全面硬化,村庄道路实现绿化,农民庭院基本实现绿化美化,主要道路实现亮化;改造村庄自来水设施,让农民用上清洁饮用水;全面治理村镇脏、乱、差现象,消除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改善农村面貌;生活污水处理做到明、暗有序排放,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改造畜禽舍,做到人畜分离;建设标准化厕所,改善卫生条件;重点整治无序建设和违规建房,坚决落实“一户一宅”制度和省、市有关农民建房的文件精神,切实做到“八个禁止”。
2、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帮扶工作组要结合当地实际,指导驻点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畜禽水产、井冈蜜柚、高产油茶、花卉苗木等特色种养业,积极推进庭院经济、务工经济、乡村旅游、观光等,培植壮大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使帮扶的新农村建设村点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农民增收走在全县前列。
3、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指导帮助驻点村按照科学规划、配套建设、完善服务、管理民主的原则,科学引导农村社区建设。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通过新社区建设,提升精神文明水平,实现乡风美。
4、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引导村级组织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完善公共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妥善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协助村委会把矛盾、问题处理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村民理事会建设,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切实发挥好群众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开展访民情解民忧、保民安活动,组织机关干部与困难党员群众结对帮扶,定期走访慰问贫困户、五保户等,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四、工作要求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年内要到驻点帮扶村集体办公1-2次,每季度听取一次帮扶工作汇报、研究一次帮扶工作。帮扶单位主要领导每季、分管领导每月要到驻点帮扶村检查指导一次。帮扶工作组要整合各类工作资源,加强上下沟通协调,围绕驻点村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任务,认真扎实开展工作。单位要大力支持驻村帮扶工作组的工作,对帮扶工作组的同志政治上多关心、生活上多照顾,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篇2
[摘要]:本文建立在对张庄村为期半个月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通过与农民的访谈和对农民日常生活的观察,考察大众传媒在农村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电视媒体对农民生活、生产以及生活观念的影响,并指出大众传媒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联。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农村社会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化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大量的农民离开了生养他们的土地,进入城市。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大众传媒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以一种显见的和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影响着原本闭塞的乡野社会,尤其是电视媒体,利用广告、连续剧和新闻报道的方式,不断把城市的信息和生活方式传递到乡村,由此改变了农民的购物习惯、生活方式和交往行为。
一、遭遇现代性的乡村社会
1、调查的对象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一直以农业为主体,早已指出,这使得中国人养成了安土重迁的习惯,土地是人们生存的根本,人们也是在土地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各种交往关系。然而,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生产结构,在1979年之后有了显著变化,1979年之前,工业化虽然也在中国城市和乡村都同时开展,但并没有对乡村结构造成根本的冲击。而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重新走上“现代化”道路,中国的乡村社会很快面临着危机,这种危机不仅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层面的。首先,随着人口日益增长,农村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其次,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吸引着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诱惑他们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民工”作为一个独特而庞大的群体出现在城市里,以血缘和地缘为基本结构的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又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中国农村的现状又是什么呢?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又起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对江苏省灌南县李集乡一个名叫张庄村的村庄进行了一次为期半个月左右的田野调查。
选择张庄村作为我们调查研究的对象,在于它是中国农村向城市化转变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张庄村原来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本的村庄,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张庄村原有的乡土特色正不断地被削弱,大规模的林业生产、外出务工以及在附近的工厂做活已经成为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
2、土地情况
张家村早年是一个典型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乡村,这个村子共有土地约3200亩,人口约1500人,1500人主要靠在3200亩上播种稻谷、麦子和玉米来生活,直到1986年,这里的人们多数还是以农业为主,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每户家庭通常是6口人:父亲、母亲、两个孩子和祖父、祖母,其中父亲是一家之主,父亲在田野里劳动,母亲在家里操持家务,祖父、祖母帮助父亲、母亲处理田野和家庭事务,父亲和母亲则通过收割庄稼,共同担负全家人的生活开支,这样的家庭结构一直维系到20世纪90年代初。
但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土地逐年减少,如今整个村庄剩下不到200亩的农业土地,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约有80%的人已经不再从事农业耕种,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人们纷纷离开了土地和家庭,到城市和外地打工,同他们一到出去的还有儿子,这样的男性共约500多位,这个村庄也有女性到城市里打工,但数量并不多,大部分女性(约700多位)选择在本地的开发区上班,留守家中的是一些鳏寡孤独者,农田不再成为唯一的生活来源。
原有的土地都到哪里去了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土地都被工业园区的开发商租用,甚至住房也被置换,农户可以用0.4亩的土地换取占地0.4亩的房屋,政府负责房屋的统一规划与建设,在张庄调查时我们发现,这个村庄有整齐有致的别墅、干净的广场以及设施齐全的活动中心,这一切已很难让人想到,这里曾经是传统中国农村中的一个普通村落,在我们采访期间,在一些尚未改建的房屋外随处可以见到这样的标语“向华西村学习”,可见,正在开展的“新农村”运动在这里已经如火如荼。
虽说农民住上了别墅,可调查却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失去土地的农户,对于土地,仍然十分留念,“没有土地还叫什么农民,谁愿意把地给卖掉或出租呢,粮食即使卖不掉至少能解决全家人的吃饭问题,生活有个保障啊。”村民们这样跟我们说。土地对于他们依然很重要,农民们认为没有土地就没有安全感。不过,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样的想法只存在于父亲、母亲辈以上(即50岁以上)的村民中,20岁以下的青年和部分的青壮年(30岁上下)村民都表示不想一辈子靠种地来维持生活,他们普遍认为一亩地辛苦一年只能挣得700元左右,远远不及上班打工挣得多,他们渴望离开土地。但是离开了土地,他们能到哪里去呢?进入城市?多数年青人实际还是有些迷茫。
传统的乡村生活已经改变了,我们想知道,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如此急遽的历史变迁,作为一种现代媒介,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媒体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二、电视与乡村生活
科塔克把电视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分为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电视凭借它的新颖获得了人们关注;第二个阶段,开始了“对电视信息的地址、解释和加工的过程”;第三阶段,电视进入了某地的大多数家庭;第四阶段表现为“电视收看行为对土生土长的当地人的持续和终生的影响,后者一生都生活在电视传播的全国文化和电视制造的大众现象之中。”[1]张庄村的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7%,而张庄新区已是100%,可以说,张庄村已经进入了第四个阶段。77.14%人认为他们了解国内外各种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发现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媒体对张庄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产生了巨大而又细微的影响。但是,他们大多数人否认大众传媒对他们生活本质的改变:“没有电视,最多是有些闷,我们才不会相信电视上的那些广告呢,都是骗人的。”然而,不管否认与否,我们通过观察可以肯定,他们的日常行为和精神生活实际上都已深受媒体的影响。
大众传媒改变了中国农民思想、行为和认识,促进了农村和城市的交流,将城市里的一切带到了农村,也使得农民了解了城市世界。“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2]在传统社会里,人际传播作为人们沟通的古老方式成为信息来源的最主要的渠道,我们从鲁迅的小说《风波》里就可以看出,村子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信息的最重要通道,小说中的河边和谷场成为了最重要的公共交往空间。不过,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是通过七巧那样的人物了解外界情况,而是通过广播、电视和电影了解外面的世界。
电视在这个村庄已经非常普遍,在接受我们调查的35户人当中,每家至少拥有1台电视,而绝大多数人家里拥有2台以上的电视,而在15年前,这个村子还没有电视。电视出现后,人们过上了“新的生活”,据我们统计,有48.57%的人每天收看电视在3—6小时之间,其中有8.5%的人超过6小时,仅有14.28%的人收看时间低于1个小时,有1人因文化程度较低而不看电视。就观看人数来讲,电视的影响已可见一斑。电视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娱乐、放松方式,为了喜爱的电视连续剧,人们会提前干好活或者将它扔在一边,由于这个村子有80%的人群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所以,白天整个村子显得格外宁静。家中多为学生和一些老人,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围坐在电视机前。而傍晚时分,各家更是关起门来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视,聚集在一起聊天的传统乡村生活,显然已无法继续维持。
柯克约翰逊博士在《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中,考察电视对印度两个村庄的影响时,认为电视在三个方面改变了乡村社会,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笔者也试图从这四个方面讨论电视对张庄的影响:
1、经济领域
电视媒介在改变农村经济观念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是最主要的。人们通过电视了解自然气候,通过电视购买家用物品,牙膏、洗发膏这些日常用品都是电视广告经常宣传的品牌,新的消费方式通过电视进入了乡村,城市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首先,电视让村民们了解了外面世界。过去这个村庄是封闭的,村民们对于外界一无所知,但现在外面的世界通过电视等媒体深入到了村庄的每个角落。城市生活对于村民特别是对年轻人有巨大吸引力,在与他们交谈中,一位在读的初三学生说道“我现在学习就是为了考大学以后去南京那样的大城市生活。”我们问到“那么南京你去过没有?你觉得它哪里好呢?”她回答说 “我没有去过,但是经常在电视上看到,那里的生活条件好。”我们便继续问道“那你经常收看那些电视节目呢?”她笑着说“我最喜欢看电视剧了,青春偶像剧,我每天下午都看,还有韩剧也喜欢看的。”
其次,大量的电视广告迅速而深入地影响着村民们的消费观念与选择。有39.39%的村民直接告诉我们他们经常按照电视广告购物,有一位身穿名牌运动服的小伙子告诉我们,他只买“安踏公司”的服装,原因是看了电视广告后就喜欢这个牌子了,他买东西一般是认准牌子的,认为好的产品广告做得都好。在一位妇女家中,她带着责备的口吻指着一辆帅气的摩托车对我们说“我家儿子都已经有3辆摩托车经手了,没办法,留不住钱,你说跟亲戚朋友一起出去,人家都摩托车一骑就到了,我们总不好意思让别人等,于是就买了一辆。后来,改朝换代,这车过时了,就又换了辆。前两年娶媳妇又换了辆新车,还是看电视,那个明星做的广告,还是名牌呢,平时也不大骑,就扔在屋里”,有一些人虽然并不承认自己已深受电视广告的影响,但从他家购买的家电依然可以发现电视广告的巨大渗透力,他们的洗衣机、冰箱和彩电都是那些电视广告中反复出现的商品。
2、社会领域
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张庄的社会结构也或快或慢地改变了。中国乡村的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村落社会,传统的农耕社会,年龄和生活经验十分重要,所以男性和年长者往往具有权威性。但随着人口的大量流动和新鲜事物被电视、报纸介绍进入乡村之后,年龄不再是权威式人物的唯一评判依据。约翰逊博士在《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中指出:“传统上,年龄和性别是家庭登记制度中的主要决定原则。在传统的印度家庭中,男人比女人拥有更多的决定权,年长者比年轻人拥有更高的权威。”[3]在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亦是如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长老统治”传统,并且由家庭扩展到整个村落,这种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权威式”的统治结构发生了变化。“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4]
大众传媒在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媒不发达和信息封闭的时代,经验是最宝贵的,而经验属于长者。但传媒的发达,使得信息流通越来越快,掌握这些新信息的不再是老人,更多的是年轻人。在接受我们调查的人群中,全村只有5个人接触过计算机并偶尔上网,不过,他们基本上是18岁以下,他们逐渐掌握了信息的话语权,他们不再尊重年长的意见,而是更多地通过电视媒介了解世界。比如在婚姻上,他们不再是像过去那样,由长辈确定,而倾向于自由选择婚姻,他们的择偶标准也趋向多样化。
家庭的规模也开始缩小了,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已不多见,父母和子女两代人在一起比较常见,祖父和祖母往往住在分外。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说到“现在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生活习惯都不同,比如我们习惯早睡早起,他们都熬夜看电视。互相之间都看不习惯,容易产生矛盾,不如自己住得自在。而且现在村里好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只剩下老人了。”电视还使得老人和青年人之间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显然老人代表着传统生活方式,而喜欢电视的年轻人,则主导着这个村庄现在和将来生活方式。不过,电视对老人思想观念也是有很大影响,当我们问到对生孩子的性别偏好和个数时,几乎98%的人回答是少要孩子,男女均可。有位60多岁的老年妇女说:“现在男女不都一样吗?电视上一直宣传要计划生育,不要重男轻女,这些道理、政策我们现在都懂。”但是,在对已婚农户的家庭人口组成的统计中发现,每家至少有一个男孩,这也说明了传统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
3、政治领域
传统中国的农民既不关心国家政治,也不关心与自己命运相关的村庄政治组织,他们认为只有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不受到影响,谁上台都一样,而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他们也仅仅是通过家族来解决问题。但是大众传媒进入乡村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农民们开始关心国家政策和各种社会问题,这从调查可以发现,村民在选择电视节目方面的情况是这样的:据首位的是新闻类节目,占到了53%,电视文艺类其次,再次是体育类节目。村民们尤其喜欢看《焦点访谈》、《新闻联播》和《新闻调查》这样的节目,他们在聊天时,还经常讨论各种电视新闻。
其次,通过观看媒体和学习文化知识,村民们掌握了一点粗浅的法律知识,他们遇到诸如离婚、经济纠纷等问题,大多数人不再是通过家族内部协调来解决问题,而是选择地方的政府和相关司法机构,也有少数人直接选择新闻媒体。不过,直接选择媒体的情况还不是很多,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当我们就“您会采用何种方式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个问题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只有8.57%的人选择利用媒体资源,而45.71%的人选择向政府求助,村民们认为媒体没有太大作用,除非是“焦点访谈”这些中央台才有用的。对媒体的不信任是农民们的普遍心态,这说明了媒体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村民们甚至不相信媒体上的一些报道;当然,无法和媒体直接接触,也是村民们不选择媒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4、文化领域
大众媒体对于乡村还有一个方面的影响,是它改变了乡村的文化状况。传统的乡村社会几乎谈不上文化,有少部分人是通过读书掌握文化知识,但大众传媒给乡村带来了一些文化和消遣活动,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通过大众传媒,村民们知道了韩剧、日剧和城市生活方式,他们甚至开始按照电视所提供的文化样本,进行恋爱和交往,例如,婚庆商店也出现在村子里,年轻人开始按照最流行的时尚结婚。
但大众传媒在文化领域对于村民的影响,主要是消费娱乐文化,村民们最容易接受的是《大长今》、《环珠格格》、《超级女生》和《加油,好男》这样的娱乐节目,尤其是年轻的村民,他们几乎每天都沉浸在这些节目中,并且模仿这类节目进行生活。这类娱乐节目大大丰富了单调的乡村生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大量的娱乐文化也带来了许多坏处,因为大量的娱乐文化本身的文化水平并不高,而村民的文化辨别力、鉴赏力比起城市人显然普遍较低,他们无法辨别这些娱乐文化的优劣。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大众媒介中的某些娱乐文化也是青年农民犯罪的主要根源。一些年长的家长甚至由此痛恨电视,他们把子女的许多问题归咎于大众传媒,在深入访谈时,有位父亲找到我们,希望我们去他家中跟他的女儿多多交流一下,谈谈如何提高学习成绩,让他的女儿少看点电视和没用的杂书。
三、大众传媒与“新农村”的文化重建
经过半个月的调查,我们真切感受到农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农村的生活质量有了飞速的提高,农民的生活内容日益丰富。在这一历史巨变的过程中,大众传媒扮演了重要角色,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正逐渐改变着农村的消费观念、婚姻观念、价值判断,使他们的生活日益接近城市文明。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日益增多,如何重新建立稳定的乡村结构,解决农民身份与心理转变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实现农村社会结构的真正完善,这是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后,中国农村社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当然,“新农村”建设并不是要放弃农村的“现代化”,而是希望乡村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保持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延续性、稳定性。大众传媒能够带给农村许多新颖、现代的思想,同时它也能够为稳定和重建乡村的“文化共同体”而服务,如何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让那些离开和没有离开的乡村人建立起“乡村认同”,这是“新农村”建设对大众传媒提出的更为深层的要求。
首先,“新农村”应该是具有现代精神和现代气息的“现代化”新农村,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就是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大众传媒应该把现代文明、现代思想传输给农民。而不仅仅是给农民提供一些简单地娱乐。
其次,重建乡村的“文化共同体”,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是以礼治为基础的共同体社会,这个共同体社会具有共同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念和礼仪制度,但现在传统礼仪文化和道德观念在乡村社会已经受到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非常冷漠。佐藤卓己把大众传媒看作是新的自我和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工具。而在乡村精神的重建过程中,大众传媒也可以承担这一功能,唤醒人们的乡村认同意识,重建一个新的“乡村共同体”,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大众传媒的依赖很强,因而,大众传媒把什么样的文化传达给村民,直接影响了村民的思想和文化,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就是重建稳定的乡村结构,将人们重新统一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这一切必须借助大众媒介的参与。
[注释]
[1][美]转引自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展明辉、张金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202页。
[2]:《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6年,第4页。
篇3
2020年以来,我站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把农村基层水利建设和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完成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防汛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好“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切实抓好今年的防汛工作。3月初,我站就认真做好汛前各项准备工作。具体是:(1)及时协助党委政府调整充实防汛抗旱领导小组成员;(2)编制2020年度汛方案及应急预案;(3)对防汛物资进行差缺补漏;(4)成立抢险应急分队;(5)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并实行零报告制度;(6)与各村(居)委会签订了防汛安全责任书;(7)认真开展汛前和汛期安全大检查工作。
二、农饮工作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我站完成了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饮水安全评价工作,对4处集中供水工程、13处分散供水样本进行了送检,并取得了相应合格检测报告。
在镇村两级的积极争取下,我镇xxx集中供水工程于第二批基础设施扶贫项目立项,受益人口xx人,设计供水规模200m3/d。该工程项目已竣工并通过验收。
在县水利局及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水厂厂区进行翻新、设备购置、制度上墙等等,完成了标准化建设工作,考核评价二级。
三、河长制工作
我镇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条,所经区域七个村、一个居。目前已根据实际情况对每条河流设立镇级河长和村级河长,保证了每条河流都有人巡查和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今年我镇设立河道保洁员公益性岗位19个,保证了河流垃圾及时清理,河流清澈干净。同时按照上级要求,制定巡河制度,要求镇级河长每个月必须巡查河流不少于1次,村级河长每周必须巡查河流不少于1次,并做好巡河记录,今年以来,镇级河长巡河共计30次,村级河长巡河共计298次。设立河长公示牌。在河边显眼处放置河长公示牌,标明县级河长、镇级河长和村级河长,写明河长职责,公示河长联系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备界人士监督。我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联合开展河道清洁,努力做到河水清澈,环境美丽。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 积极争取xx自来水厂项目顺利立项实施,以解决公路沿线各村及圩镇用水困难,进一步提高用水保证率及用户满意度。
篇4
一、早汇报,勤沟通,做到三个结合
在2013年9月23日全省召开的农村综合改革政策培训会后,县综改办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县主要领导做了汇报,并召开了一次乡镇及相关部门座谈会,对2014年的奖补工作达成了共识,按照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乡镇推荐试点村与县综改办实地考核确认相结合、农村民生需求与县统筹安排相结合的原则,尽早谋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增强主动性。
二、高标准,高起点,科学编制规划
为了做好美丽乡村项目申报工作,县综改办于13年底制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要求各乡镇结合当地城乡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规划先行、有序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选择2~3个行政村进行美丽乡村试点。对于试点村,要切实编制建设规划,做好项目工程建设预算。没有规划的村不进行试点,对“空巢村”、纳入“迁村腾地”计划的行政村,偏远村,以及不适合居住的地方,不纳入编制项目规划范围。
三、下村组,重实勘,筛选确认项目
我县有270个村,各乡镇上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40个,这些村各具特色,有的村自然环境优美但地处偏远,有的村交通便利,但班子战斗力不强,有的村班子团结,但无经济实力,为了优中选优,使试点村能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县综改办聘请县规划设计院的专业人员,会同县农办抽调专人成立专班,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同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深入基层,下到村组,走访农户,进行实地勘测选点。项目选点引入竞争机制,严把三关:第一,在主要交通道路沿线或乡镇政府住地附近,自然条件好,有一定建设基础,适宜村民居住,如曾店镇长和社区人和店湾、义堂镇新街村。第二,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凝聚力强,村民积极性高,主动配合建设,如胡金店镇龚砦村新湾、道桥镇永兴社区。第三,乡镇党委政府重视支持,给予资金投入,如清明河乡三岗村土陈湾、城关镇大周村大周湾。工作专班经过现场勘查筛选,共审定项目87个,总投资5319万元。
四、编预算,强管控,加快建设进程
项目确定后,县综改办督促已确定的村庄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绘制施工图,编制工程预算,细化施工项目,明确建设重点,即村内户外下水道处理、脏乱环境治理、垃圾池、公厕、村内小道建设、村内绿化、亮化、村内塘堰改造、小型文化广场及基本文化设施建设。同时聘请专业人员,实地勘测、核对项目,现场下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控制计划文件和《建设工程单项工程单价表》,下达奖补资金额度并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
工程建设要求整村整湾依次依序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先下后上,先内后外,区分不同村庄类型,尽量不改变原始风貌,凸显当地风土人情,不搞锦上添花和脱离实际的项目,不加重农民负担,为农民实实在在地办实事。
工程实行分项管理,完工一个项目,就验收一个项目,拨付一笔资金,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0%,拨付奖补资金总额的65%,保证财政奖补资金专款专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奖补资金的引导作用。
经过县综改办的谋划布局,我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初具规模,成效初步显现,建成了一批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如下辛店镇泗洲寺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依托千年古刹泗洲寺,招商引进拟投资2.1亿元的泗洲仙境项目,规划建设仿古商业街及休闲旅游中心,建成仿古村落、佛像陈列馆、斋菜园、生态采摘园、温泉度假等项目,打造了省级旅游名村品牌;义堂镇新街村新街湾在广东经商老板众多,部分老板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后,不但捐资建设,还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投资200万元,兴办生态农业;城关镇大周村大周湾,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开挖了下水道、清理了村口水塘的淤泥杂草、安装了路灯、种植了果树,村民们说:“我们现在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上用水冲的厕所了。”
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我县地域小,人口多,农村经济以打工经济为主,导致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选点比较分散,建设标准不高。全县13个美丽乡村试点村,每个乡镇一个,平均每个试点村分配资金212万元,没有形成集聚效应,项目建设也主要集中于下水道建设、沟渠塘堰清淤、绿化亮化、建小型活动广场等,项目建成后,村庄充其量只能称之为整洁、干净,还远达不到美丽乡村的标准。
二是由于80%的资金集中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导致其他项目建设资金缺乏,一些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项目资金得不到落实。例如,下辛店镇是我县南部乡镇,地势低洼,有“水袋子”之称,每年清挖沟渠的任务非常繁重,往年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大多用于清挖沟渠,并能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今年该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主要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清挖沟渠资金来源减少,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三是由于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有的乡镇选点过于牵强。例如,我县北部一个乡镇,在前期调查研究时,村里青壮年劳力都出外打工,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人员,做出的决定得不到村民的配合,再加上村干部班子不得力,在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如拆迁、投工投劳等需要村民配合的地方得不到村民的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效果不明显。明年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我县将继续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奖补项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努力:
(1)突出重点,缩小奖补面。明年将再次缩小奖补面,对具备建设条件的乡镇,继续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点减少到6个,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篇5
关键词:美丽中国;美丽乡村;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设美丽中国,重点难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创建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它既秉承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宗旨思路,又丰富和充实其内涵实质。“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
一、美丽乡村规划
(一)美丽乡村的规划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56%。也就是超过半数的人口还是在农村里,要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首先一定要解决好农村突出的问题。目前,在一些经济较落后的省份,城乡二元分化现象严重,农村环境大多数是脏、乱、差,相应的配套设施严重缺乏,生活还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缺乏好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合理的规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村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鉴于此,全国上下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示范工作。
(二)明确规划重点
根据国家、省、市级建设美丽乡村规划相关文件精神,应充分调研了解村庄的实际情况,规划重点要在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并通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项目库,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有效指导解决创建美丽乡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把村庄打造成为产业更特色、保障更有力、环境更宜居、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的美丽乡村。
(三)做好类型选定
美丽乡村规划必须把握住村庄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扶持政策,深度挖掘村庄的潜力,进行SWOT分析,尊重村庄历史特色和村民意愿。以落实具体行动为前提,在努力做到“一村一品”的同时,还要做好美丽乡村类型的选定。乡村类型有多种形式,如人文历史型、殷实宜居型、自然生态型、民居风貌型、休闲旅游型、工农结合型、农田水利型等。每个村庄可根据自身的特色选定合适的乡村类型。
二、枫石村发展条件
(一)江山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江山自然景观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并拥有江浙沪唯一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从2009年开始,江山抓点连线、以点带面,在农村大力推进产业增收提升、环境整治提升、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素质提升和基层基础提升等五大提升工程,全面开展“农业产业提升创富裕乡村、农村环境提升创美丽乡村、公共服务提升创满意乡村、精神文明提升创文明乡村、基层基础提升创和谐乡村”等“五村联创”活动,力争到2020年,把大多数行政村建设成“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的“中国幸福乡村”,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打造新的国家级区域品牌。
(二)枫石村概要
江山市枫石村位于峡口镇东南面,离江山市区35公里,北距峡口政府2.5公里,东与大峦口村相连,南与三卿口村相连,交通十分便利。枫石村山水环抱,自然环境优美。全村有14个自然,594户,1882人。2007年以来先后被授予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衢州市村级财务管理石畈村、衢州市四星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衢州市五星争先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枫石村拥有全国闻名的制瓷文化以及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优良的自然、人文资源为枫石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
(三)“瓷”文化价值显著
枫石村位于古时仙霞古道――“海上丝绸之路”一条重要的陆上运输线上,自身文化优势显著。著名的三卿口制瓷作坊就位于枫石下辖碗厂自然村内,其于1979年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注意,并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完整的宋瓷作坊,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窑址,也是中国早期青花瓷的发祥地之一。其工艺流程与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方法吻合度极高,其保留有完整的生产设施、工场布局、技术工艺及生产组织方式,是中国传统家庭式手工作坊的“活化石”,对研究中国陶瓷史有重要价值。
(四)现代农业示范园
枫石村流转土地800多亩,建立了江山市首个现代农业示范园,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时也是江山市唯一一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园区内共有5个公司、合作社――江山双得利果蔬专业合作社、江山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山珍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江山贺康果蔬专业合作社、江山绿园花木有限公司。园区内有葡萄、草莓、桃等果树园区200多亩、花卉苗木园区400多亩、蔬菜园区200多亩。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乡风文明、服务配套的农村新社区已初步建成。在台湾创业园优势发展的大背景下,搭建了一个引进台湾先进农业技术、管理方式、资金和人才的平台。有利于加强台海关系、促进两岸人群商业互动,对于江山、浙江、乃至全国都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三、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特征
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不仅要突显出乡村的“美丽”,还要本着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型农村,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
(一)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体化是生态型美丽乡村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农村生态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秀丽风光不仅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呈现,还应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建设结构融合在乡村地理环境中,在乡水风格的影响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二)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强化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之外,还需注重乡村卫生管理和监督,在公共场所、街道周围都应设置警示性标语,让居民能够时刻保护乡村环境,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与城市相同,美丽乡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逐渐变得科学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为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管理空间。
(三)合理规划
农村建筑的质量、结构布局可以影响整个美丽乡村的空间造型和生态结构,所以在农村特定地理风貌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外貌形象必须与景观相适应,在契合现实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土地整合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乡村文化也一样,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先进思想都需要在美丽村庄乡村建设上有所体现。综上分析可知,合理规划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是集约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讨
(一)鼓励、引导富余资金流向乡村
其具体措施是允许具有富余资金的城市居民和企业到农村去租用土地,主要是租用非基本农田和非林地的荒山和废弃土地,并允许在其租借的土地上修建具有能满足其居住和经营需要的建构筑物,其租用的期限根据其要求最长可达70年,租用的土地上修建的建构筑物在合理范围内归其所有。这样就会打消这部分群体向农村投资的顾虑,他们就会用心建设自己在租用地范围内的家园。这样不但带来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大量资金, 而且也带来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带动农村地区居民思维方式的改变。他们来农村地区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他们必定要统一规划设计、保护发掘历史、建设漂亮的建筑、栽种果园,绿化荒山、完善道路、水电、通讯、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必定在区域范围内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得到共享,这样不但完善了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配套,美化了乡村,而且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样的改变不但使农村地区良性发展,保护传统,还可以给农村地区居民以示范带头作用,让他们都能学到新的技能知识和新的思维方式。投资主体会把在城市里积累的人脉和知识、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投放到农村地区,潜移默化地感化农村地区居民。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污染防治规划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为加强农村环境监管提供制度保障,逐步实现城乡均等化环境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和考核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农村环境保护要求的评估标准、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积极争取各项涉农资金支持,有效整合全市各项涉农资金,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商投资用于枫石村环境保护工作。将枫石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以及基层环保能力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结束语
总而言之,乡村的美化过程不仅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上,也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上。乡村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在地域经济上虽然存在薄弱环节,但是其发展的意义和公益能力却非常重大。因此,要创建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注重考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需在整顿农村经济建设空间结构、环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在乡村建设中与农村居民做好沟通,让农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5-22.
[2]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1-6.
篇6
为确保上述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致力生态保护,蓄足新能量
突出生态资源保护。继续实施“三年造绿大行动”,高标准打造浏东公路、象形景区沿线等精品绿道;开展“创绿”活动,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继续创建一批特色突出、代表性强的绿色庭院、绿色村庄;全面实施天然林封山育林,巩固和扩大森林覆盖率,加强对重要水源、沿河两厢植被修复和保护,切实抓好林地保护、退耕还林和森林防火工作。
谋划山水资源特色。对接“三山三河”战略,重拳整治河道非法采砂,实施河道保洁,保护好连云山、__河源。加强河流沿线排污企业、养殖场等日常监管,杜绝污水直排或不达标排放现象,加大水源地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打击电鱼、毒鱼、炸鱼等违法行为。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沼气等工程建设和再生能源利用,开展畜禽污染治理。
引导生态农业发展。积极配合“__河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优化畜禽养殖业。引导发展生态农业,利用水陆物质循环系统,保持生态平衡。认真做好剧毒农药的禁限用宣传工作,加强工作巡查,控制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推广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品牌,普及生态有机肥料的使用率。
(二)致力产业发展,激发新活力
发展现代农业。遏制耕地抛荒,稳定粮食生产。壮大油菜、
油茶、花木、烤烟、水果、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形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农业基地,构建绿色生态经济走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健全水利项目运营机制,积极对接椒花水库建设。借力达兴标准化油菜基地、象形万葵园基地、红果树多功能庄园、书香“三二”现代农场等项目,结合传统农林生产、生活,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
推动工业转型。深入实施花炮产业“整合提升、科技攻关、品牌营销、文化创意”四大工程,依托象形精品烟花、世纪红烟花等烟花企业品牌,不断提升传统花炮企业的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扶持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成长有前景的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市场拓展,逐步淘汰散小乱差企业,树立__花炮“科技、环保、安全”新形象。引导金仁林业发挥林产龙头示范作用,延伸产业链条,发挥林产效益。
做活旅游产业。对接市政府提出的“访千年古县、觅美丽乡愁”行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大围山“一园四镇”规划做好对接,做到规划先行,实行差异发展,打造达浒旅游的品牌与特色。以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农家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以挖掘达兴老街文化、丰田古树文化、金石儒家文化、椒花红色文化底蕴为载体,积极发展文化体验旅游;以生态体验为依托,提质金坑户外溯溪拓展、丰田榴花洞漂流等运动休闲项目,激活达浒独特的山水灵气,切实做好山水户外旅游。
(三)致力基础提质,打造新形象
深化环境整治。严格按照市委“32字方针”要求对集镇实施精细化管理,宣传推广实施“最严城管令”,开展“十佳门店”和“十差门店”评比活动,对违规停放车辆实行抄牌和锁车处罚。突出美丽乡村、幸福屋场建设和集镇规范化管理两项重点;推进拆违控违、环境提质、素质提升三项工程;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水域环境、大气环境三项治理;健全共建共享、多元投入、群众自治三项机制。以象形风景区、金石孔庙、老浏东公路沿线、书香桃花城片区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和幸福屋场建设,深度结合山水资源自然风光,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做好生态旅游产业结合文章。
推进拆违控违。积极开展“无违建村、镇”创建活动,严控严管利用违法建筑从事生产加工、经营、仓储等行为,按照“一年基本拆除,二年基本清零”的目标积极开展重点区域违法建设清零集中行动,改变城乡面貌,拓展发展空间。加强建筑工地管理,规范建筑施工和渣土运输行为,开展渣土扬尘治理。加大国土日常巡查和执法力度,从严查处违法用地行为。完善功能设施。借助“农村公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平台,进一步优化镇域内的交通网络,对接蒙华铁路和北横线建设,提质改造老浏东公路、浏东公路至象形风景区道路。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对达兴沿河片区进行棚户区提质改造,完善老街配套设施,恢复古街面貌;对象形风景区核心区域进行提质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配套功能,美化景区环境,增加观景和游乐设施,通过实施道路提质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让象形景区焕发新的活力。
(四)致力社会治理,展现新风貌
开展平安创建。深化平安达浒创建工作,抓好“红袖章”巡防工程,整合公安民警、专职巡逻队、义务巡逻队和群众广泛参与的各种治安防范力量,增强防范能力、提高防范效果。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黄赌毒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强与周边乡镇在矛盾调解、治安防控、信息共享、犯罪严打等方面的联防联治工作,共同打造平安乡镇。
落实群众工作。继续深化“一推行四公开”群众工作,强化网格化服务,坚持帮办、代办和承诺办理工作机制,提高群众满意率。推进制度改革,落实逐级走访,坚持依法治访,推进诉访分离,加强部门协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积极做好“12345”热线投诉办理和回访工作,提高办理的满意率。
强化安全意识。落实新《安全生产法》要求,切实增强安全生产红线意识,继续实施领导安全联厂、企业安全早会、部门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坚持严查严管、严处严罚,遏制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市场和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健康安全。
(五)致力民生保障,共享新成果
发展社会事业。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充实师资力量。加快卫生院整体搬迁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启用卫生院。规范村级卫生室管理,改善群众就医环境,让群众享受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扎实抓好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与落实,稳妥实施普遍二孩政策,整合卫生计生资源,加强生殖保健服务,进一步提高计生管理服务水平。
关爱弱势群体。建立健全社会事务系统化台账,关爱散居五保户、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群体,做好农村低保、优抚优恤、结对帮扶、扶贫济困工作。贯彻落实《__市2015-2017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深化认识、聚焦问题、把握关键抓扶贫,全面组织实施十大扶贫工程,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扶贫机制,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加快民生项目。积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质改造及村级扩网工程,改进服务方式方法;按照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市推进工作方案要求,启动环境整治重点村的建设;确保污水处理厂尽快通过验收、投入使用,启动集镇供排水专项规划,实现集镇污水达标排放;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实施,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加快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统一规范的农村广播村村响系统。
(六)致力服务优化,推进新提升
加强队伍管理。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工作执行力。注重培育先进典型,用身边的典型影响人、教育人、激励人。完善考评机制和激励措施,深入推行镇、村干部网格化管理制度。加大对项目建设、交办任务、环境治理、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的督查和考核,按季度对重点工作进行点评,按实绩来评价干部。
篇7
目前,我县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2个,“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实现了全覆盖,实施“文化进村入户”105家,村级农民健身工程104个。全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27处、县级24处、一般文物保护点830处,馆藏文物4000余件,馆藏图书7.85万册。现有社火队127支、纳顿队43支、业余文艺团队83支。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项目工作。近年来,我局通过向省发改委、省广电局、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省文物局、省体育局等上级部门积极争取项目,相继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文化进村入户、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通”,使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
1.今年新建、续建的项目
(1)马厂塬遗址抢救性保护工程项目。项目总投资为625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为469万元。目前,该项目已编制完成建设方案,待国家文物局评审通过后可以开工建设,预计5月底可以开工,年内完成所有修建内容。
(2)东湾岭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总投资为197万元。该项目已开工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修建东湾岭广播电视转播台的机房、围墙和设施设备等,预计6月底完成。
2.年内力争实施的项目
(1)北山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总投资为189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机房、围墙和设施设备等。该项目省广电局已列入“十二五”高山台基础设施改造项目计划。
(2)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改造项目。总投资1170万元,对全县20个国标数字进行设备升级改造。该项目省广电局已列入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数字改造项目计划。
(3)马厂塬遗址保护规划项目。投资110万元着手编制马厂塬遗总体保护规划。该项目已由省文化厅批准,现正在进行准备工作。
(4)明长城维修项目。总投资620万元,对卡地卡哇寺、弘化寺、古鄯古城等处的明长城遗址进行维修保护。目前已完成立项报告并上报至国家文物局。
(5)投资166万元实施251家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工程。
3.正在申报的项目
(1)民和县体育公园建设项目:根据省体育局关于上报生态体育项目的要求,我局已上报项目建议书。近日,因省局要求,我们正进行规划设计方案编制的准备工作。计划总投资1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广场、绿化、健身步道、健身场馆等相关设施设备。
(2)民和县麻荒滩体育场维修改造项目:该项目与省体育局沟通衔接后上报的,基础资料已上报。计划总投资1300万元,对现有田径场铺设塑胶,对训练馆及其他辅助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建成了投资863万元的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并投资220多万元给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了电脑、桌椅、图书、书柜、乐器、服装、道具、音响、投影仪、DVD、照相机等文化设施和设备;完成了投资249万元的312家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三是城乡群众文化工作。近年来,相继举办了全省土族安召纳顿艺术节、“龙腾盛世”、“金蛇闹春”、“飞马迎春”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和庆“三八”广场文艺汇演、迎国庆大合唱比赛等节庆文化活动;“两节”期间,组织开展了社火调演、县城大型灯展、民和出土文物精品展、书画展、刺绣展、摄影展等活动。
四是非遗保护工作。举办了“土族纳顿节”、“财宝神”、“花儿”、“土族婚礼歌”、戏曲等非遗项目艺人和骨干培训班,培训群众人数480余人次。举办了三川地区纳顿技能和土族婚礼歌技能比赛,参赛队伍38支1000人次,参与群众近万人,在三川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力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
五是文物保护工作。通过招募业余文物保护信息员和每年组织开展春秋两季文物保护点的安全大检查,确保了文物安全。开展了移动文物普查和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配合四川大学考古系、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了喇家遗址F15、M17、F23-29的发掘任务;修复馆藏损坏文物115件。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基础设施条件滞后。一是作为建设兰西经济区现代化区位中心城市的青海东部门户,至今在县城地区没有大型的文化广场、体育公园、体育馆、广播电视演播中心、数字影城等文体活动场所和演艺场地,限制了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二是我县文、博、图三馆存在面积严重不达标,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等突出问题。
(2)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一是业余体校业务人员年龄偏大,人员紧缺,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二是22个乡镇文化站中除8个建制镇外,其他乡镇有站无人,配备的设施设备使用率不高,甚至存在因无人管理有流失或挪作他用的现象。
(3)资金投入不足。一是村级文化广场建设资金缺乏。虽然,我们结合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整合资金、想办法修建了标准村级文化广场27个,但与广大群众的文体需求相差甚远,还不足全县的百分之十;二是县电视台现有的摄像机、非编系统、硬盘播出系统等专业采编播设备落后,提升节目质量困难较大;三是开展各类省市县重大赛事、重大活动经费困难。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及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重点以“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民和情B夏秋韵”城乡群众系列文体活动为重点,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当地资源优势,按照“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目标,善于创造和展示亮点,努力彰显地方特色,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着力打造“三个”节庆文化品牌。一是依托“万亩桃园”倾力打造“天路桃源、魅力民和”为主题的“桃花节”品牌;二是以七里寺药水泉、东沟瀑布、峡门端午节花儿会为依托,打造“花儿会”品牌,引导和扩大花儿演唱规模,使“花儿”产业正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2)着力打造“三个”特色文体片区。一是以杏儿、官亭、中川、前河、满坪、甘沟、马营、转导等乡镇为中心,倾力打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纳顿”、“道拉”、“财宝神”等为主的“民族文化片”;二是以大庄、转导、马营、满坪、前河等乡镇为重点,倾力打造以农民篮球为主的“特色体育片”.
(3)着力打造“一部”情景歌舞剧。充分挖掘利用我县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塑造优秀文化形象,以喇家遗址、三川纳顿、库咕笳等为素材,创编一台诠释三川文化内涵的情景歌舞剧――《梦幻三川》,把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优势,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带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为我县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4)着力打造“六个”文化周活动。要围绕“城乡城乡群众文体活动一体化建设”的思路,按照“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目标,结合“民和情B夏秋韵”城乡群众系列文体活动,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当地资源优势,着力开展好“青年文化周”、“校园文化周”、“企业文化周”、“军旅文化周”、“社区文化周”、“老年文化周”活动。
篇8
今年来,我站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内部管理,资料整理归档,严格要求工作人员遵纪守法、勤政廉政,坚持每月开一次例会,交流心得经验,找出差距不足,提出改进措施,确保每一项工作任务按时按质完成。定期进行集中学习,不断提高工作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确保工作到位、服务热情,使人民群众满意。
我镇通过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宣传资料等方式,广泛宣传村镇规划法律法规,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规划意识,不断提高农村建房质量和品位。
规划是建设的蓝图和先导,我镇高度重视规划的龙头作用,积极与市局联系和协调。我镇辖9个村(居),已完成村级规划编制7个,搞好了规划许可证的办证工作,全年已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10户,办证率达到了100%。加强了对建房的规划管理,制定了建设项目的日常监督巡查计划、台账和在建工程台账,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做好回访和消访工作,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各类违法建设。上半年,我镇组织城建、国土、城管、公安等部门对__集镇苍坊社区和长安村2处违章建筑进行了,坚决杜绝违章违法建筑,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与国土部门加强协作,完成拆违拆旧面积1025平方米。
篇9
十堰地处秦巴山腹地,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集老、少、边、穷、库、山于一体,所辖8个县市区均纳入秦巴山片区规划范围,肩负着保水质、保生态和脱贫攻坚的双重艰巨任务。去年以来,十堰市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形成了“六个坚持”的易地扶贫搬迁“十堰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搬迁进度居湖北省前列。到9月底,全市开工建设1829个集中安置点,超年度规划任务的20.2%;开工建房5.5万户、16.2万人,超省下达任务的63.8%、52.8%;已投入39.6亿元,占总投资的58.8%。我们的做法得到了副总理的充分肯定,并作出了重要批示。
一、坚持领导上阵,市县两级同部署
十堰市新一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84.68万人。经过两年的攻坚,仍有57万人的脱贫任务,其中易地扶贫搬迁36万人,占63.2%。市县两级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同安排、同组织、同推进。一是层层安排及早部署。先后召开3次市委常委(扩大)会和政府常委会、1次全市推进会和1次全市现场督战会,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各县市区也迅速推进、狠抓落实。二是专题调研破解难题。为解决房屋面积、建房举债、统规统建和新老政策衔接等“四大难”问题,31名市级领导分赴各自联系点,开展专题调研,释疑解惑,形成解决办法。三是“四级联动”狠抓培训。市到县、县到乡镇、乡镇到村组、村组到群众,对市县乡村4级干部进行分层培训,做宣传到村、动员到户、明白到人。共开展培训2000多场次,印发资料15万份,入户宣传率达100%。
二、坚持对象精准,扣好纽扣强基础
率先制发《关于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精准认定锁定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认定条件、原则、方法和工作要求。各县市区按照“宣讲政策、贫困户申请、入户调查、群众评议、村级审核、乡镇申报、县级审批、三榜公示、台账管理”的工作程序,采取“五个结合”(对象认定与搬迁安置规划相结合、与脱贫规划相结合、与宣讲政策相结合、与确定帮扶人相结合、与算好资金帐相结合)的办法逐户核实,确保有搬迁意愿的一户不落、不符合搬迁条件的一户不进。对象锁定后,按照“五个一”的标准(一份申请书、一份基本信息表、一份搬迁协议、一份政策明白卡、一套合法证件)建立档案,做到户有档、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案。全市精准识别搬迁对象122983户362728人。
三、坚持规划引领,优化户型守底线
坚持以规划指导搬迁、引领脱贫、转变观念,做到任务到县、计划到年、布局到点、落实到户。一是“四规同步”抓规划。把“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总体规划、2016年实施计划、安置点规划和搬迁户脱贫计划等四个规划同步考虑、同步设计、四位一体。二是“三个结合”抓规划。把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规划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中心村建设、整村推进项目等规划有机衔接。三是“三个围绕”抓规划。围绕精准识别搬迁对象、村庄建设、产业发展抓规划,以安置点为基本单元,统筹考虑村庄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恢复等内容,实现搬迁与脱贫同步、与基础设施配套同步、与公共服务建设同步。四是“四种户型”抓设计。先后4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房型设计,按照人均建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和4种户型面积标准(50、75、100、125平方米),确定了30多种房型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地方传统文化习俗,尽量做到简洁、实用、方便,符合群众意愿,让群众满意。
四、坚持科学安置,因地制宜挪穷窝
按照“五个统一、交钥匙工程”的要求,采取了五种安置方式。一是拆旧院腾空间集中安置。依托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选择水、电、路、网等公共服务配套完备的老村庄、老院落、老校舍作为安置点,既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和耕地,又节约了配套建设资金,还满足了搬迁户的需求。二是依山就势保生态连片安置。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依山傍水,分散建房,相对集中连片,统一格调,建设生态宜居安置区。三是进城镇园区就业分散购房安置。依托城镇化建设,引导搬迁户进城镇、进园区购买商品房,方便就业,改善生活条件。四是依托生产资料和特色产业就近安置。围绕致富产业,在产业基地周边选择安置点,通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使搬迁户既可以流转土地入股,又可以务工获得收入。五是公租零租保障房安置。对农村特困户和五保户,统一建设产权归集体所有的安全保障房,实行集中安置和供养。
五、坚持脱贫同步,因户施策换穷业
针对搬迁户致贫原因,分类施策,统筹考虑并妥善解决搬迁户的生产生活问题,通过六种途径扶持搬迁户后续发展。一是利益联结,藤上结瓜。签定政府、市场主体、银行机构、保险公司和搬迁户五方协议,完善支持政策,健全利益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得薪金、出售产品得现金,让贫困户增收致富。如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丹江口北斗星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吸纳358户贫困农民入社,搬迁群众既获得土地流转金又挣得打工收入,户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二是转移就业,劳务输出。实施“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促进搬迁户尽快就业;鼓励本地企业优先吸纳搬迁户劳动力就业,对吸纳一定比例且长期稳定就业的企业,适当减免地方税和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建立输出地政府与输入地政府、接纳企业的对接联动机制,支持务工人员长期稳定就业。如郧西县积极与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地开展对接,出台了交通补贴、求职补贴等16条政策,先后举办劳务对接招聘会11场,已有贫困人口8294人外出就业。三是入股分红,化解风险。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将扶贫产业扶持和贴息贷款资金入股市场主体,获取保底分红加利润提成收益,降低贫困户分散经营的市场风险。四是资产投资,村户收益。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将搬迁资金、产业扶贫资金、部门整合资金用于光伏发电、建设标准化厂房、修建或购买商业门面等项目,并把项目资产量化分配到搬迁户和村集体,通过资产投资收益增加贫困村和搬迁户收入。五是协会认领,帮扶脱贫。以乡情为纽带,以扶贫村为单位,以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本地致富能手等为会员,组建互的乡亲扶贫协会,通过结对帮扶、捐资助贫、兴办产业、村企共建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六是以奖代补,激励脱贫。鼓励搬迁户积极参与“大众创业”,通过以奖代补、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自主创业。
篇10
走在道路整洁、民居靓丽、花香扑鼻、安静祥和的村子里,两年前的贫困村庄如今已变成了村兴民乐的乡村旅游特色村寨,绽放出生机与活力。
“这些改变得益于干部作风的转变、驻村干部的帮扶和惠民政策的落地实施。”河界营村乡贤会理事长贾红辉喜滋滋地告诉记者,村里正以乡贤文化为依托,通过“乡村书香之家”、产业扶贫等项目,努力打造精致、文明、和谐、温馨的美丽小康村。
今年以来,铜仁高新区新一届领导班子率先垂范、以上率下,用“讲认真”的精神、“有担当”的行动,形成巨大的“头雁效应”。全区上下树立“开局是决战,起步是冲刺”的信心和决心,紧盯目标定位、紧盯素质提升、紧盯工作落实,按国家级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建设标准制定路线图、时间表,实行挂图作战,着力争创国家级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
紧盯目标定位
高新区的核心就在于“高新”二字,铜仁高新区要走出一条有别于其他高新区、不同于开发区的产景城互动融合发展新路,不能就园区抓园区、就产业抓产业,必须坚持城乡统筹、产城一体,体现自身发展特色。只有坚持以“高”立区,以“新”兴区的战略定位,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
铜仁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班子结合区情,多次召开党工委会、党工委扩大会议,在广泛听取干部职工意见后,提出“十三五”战略目标:把铜仁高新区全面建成产业新城、空港新城、高铁新城、宜居新城。今年开始,以创建国家级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为主线,围绕“一年攻坚、二年突破、三年成功创建”的要求,全面推进“两启动三突破四提升”工作。采取用计划倒逼工作的形式,不断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格局。
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区从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到各部门,都实行周计划推进工作机制。下一周要重点完成的工作以及完成程度,由各班子成员、各部门列出工作计划清单,党工委、管委会按时间节点抓督促,倒逼工作按计划推进落实。与此同时,从整顿作风、提振士气入手,制定和出台了《铜仁高新区关于进一步明确工作纪律的通知》《工作问责办法》等,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带头遵守工作纪律,将作息时间从“朝九晚五”调整为“朝九晚六”,形成“5加2”“白加黑”“周末不休息”的工作常态。通过作风建设大整顿,全区各级干部坚定了发展信心,“等不得、慢不得”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意识明显增强,工作节奏明显加快。
“菜苦清口,人苦清心。要使作风清正廉明,环境风清气正,干部就必须吃得住‘苦劲’,习惯‘苦劲’。如此一来,才能提振精气神、激发正能量。”铜仁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组织人事部部长李跃槟认为,“半年来的作风建设大整顿实践表明,正是高新区新一届班子主要领导一以贯之,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钉钉子精神狠抓作风建设,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才能在高新区得到进一步发扬,才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紧盯素质提升
“目标蓝图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铜仁高新区要体现“高新”,要全面做好2016年“两启动三突破四提升”各项工作,要使“十三五”期间的战略定位如期实现,全区干部职工必须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掌握新知识,才能赢得主动权。
在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全区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采取“先学一步、深悟一层、先做一步”的方式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预热升温。党工委领导班子带头参加支部组织的党规学习,学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文章,并积极开展手抄《》100天活动。通过自学、精学、原原本本学,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该区不仅重视对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注重对他们进行新知识的培训。2016年与贵州贵大人博培训机构签定协议,围绕大数据产业、现代金融、国际贸易、光电产业、装备产业、大健康产业等新知识,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省内外专家型企业家前来授课,坚持一周一讲,着力提升全区各级干部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目前已开展了大数据、国际贸易、智慧城市等专业知识讲座16期,全年将开展54期。
与此同时,还建立了党员干部学习痕迹管理记实制度,构建党员学数据管理平台,建好“数据铁笼”,着力在“学”上下功夫,为高新区培养各方面的专家型干部。
“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高远目标,我们十分注重学习型高新区的全面建设,要求每一位干部职工不断拧紧学习的螺丝、上紧学习的发条,以铁一般的信念和精神树立善作善成的新常态学习观。同时出台制度,确保规定动作的学习常态化落地生根,确保全面学习、深化提升的军令状克期克成。”铜仁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崔德国说。
紧盯工作落实
当前,铜仁高新区正处于爬坡过坎、全面提质升级的攻坚期,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工作干劲,勇挑重担、敢打硬仗,满怀激情、百折不回地推进当前工作任务的完成。
为此,高新区全体干部职工在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带领下,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全面启动“一期提质二期扩园”建设。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引导广大干部形成想干愿干积极干、能干会干善于干、带头干带领干带动干的氛围,充分发扬“5+2”“白+黑”精神,在一期提质建设中“冲锋陷阵”。
短短几个月时间,基本完成一期提质建设“硬化、亮化、绿化、净化”四大工程;改造升级电网、给水、排水、污水管网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提级改造老旧厂房房屋立面工程;有序推进新建电商园二三期、医疗器械产业园和汽摩产业园建设。目前,二期扩园建设中的“三横一纵”路网可行性调研报告已获批复,正在启动征地拆迁和设计招标工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采取多种形式招商引资,仅2016年第一季度,全区就新引进项目13个,其中从省外引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6个,签约资金32.47亿元;新开工项目8个,新编制项目9个;近期对接洽谈项目26个,正积极争取北大附属学校、风翔电动跑车项目、宜居家装平台、大巨医药公司落地高新区,实现经济发展“开门红”。
- 上一篇:食品安全工作调研方案
- 下一篇:幼儿园教学活动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