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方案

篇1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Design Professional Group

YANG Yongfu, SU Xiaoyan

(Guangxi University Xingji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Liberal Arts, Nanning, Guangxi 530005)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ow to build a new curriculum system to meet the need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design talents is the key problem to be solved urgently.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system, not only to the basic setting principle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innovation, set up the core curriculum featuring the practic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courses, but also 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operation to be protected,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esig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大?W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引导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培养有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的综合应用型复合人才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心理素养、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四部分组成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全方位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实践,提高现代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既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又进一步要求高等教育需以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思维去面对互联网时代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急剧变化,从而培养大学生敢于创新、积极主动应对变化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其基本内涵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要转化为一种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教学实践,必须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研究。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实际情况,以设计类专业群为例,笔者根据以下要求对设计类专业群构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 明确培养目标,科学界定人才培养规格

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围绕广西“14+10”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行业、用人单位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深刻把握专业特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界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要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应具备适应的行业部门、岗位群的基本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培养规格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等不同结构明确给出具体的培养要求。

2 合理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大类学科基础课程群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突出精准性、可行性和系统性。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整合课程内容,构建基础优化、融会贯通、突出应用的课程体系。适当减少学科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性的课程比例,提高应用性、创新性课程比例;优化教学内容,使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有效地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既要遵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又要结合高校各个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还要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安排的成功经验。要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把培养理论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转变。经调研发现,我国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面向少部分有良好的创业意识及潜能的大学生而开设的,而面向所有大学生所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是大势所趋。在方向课程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社会、行业发展实际和学生就业或创业需求。原则设立2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分方向培养。分方向培养的时间要根据专业实际,合理安排,以二年级下学期或三年级上学期为宜。

进一步推动设计大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构建一个设计类学科基础课程群平台。将“相同的技术基础”或“相近的学科基础”相关的课程整合,构建相应的课程群;将相同的或相似的实验设备,整合成统一的实验平台。

3 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要在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根据广西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和渠道,构建和完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第一,整体规划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校内与校外培养、毕业实习与社会专业技能实践,结合企事业单位工作实际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业需求,以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窗口,重点加强各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营造理论性学习和应用能力训练的环境;第二,根据设计类专业的特点与性质,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把设计技能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第三,增加设计技能实习实训、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时间,着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四是合理安排学生课余的创新创业活动,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竞赛,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企事业单位设计项目实践和创业实践。

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可以开设创新指导课程和开放实验,大力推进创新训练项目,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强化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4 坚持传承创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服务面向,模块化、小型化设置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设置递阶式就业创业面向模块、考证模块和深造模块等。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使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适应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增强专业竞争力。

强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响应“3+1”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基础培养与就业创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培养相结合,是产学研融合一体、教学做合一的综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3”是指前三学以校内教学为主,学习专业基础知识,采用“学以致用”的原则开展课堂教学;“1”是指最后一年把学生送到企业一线进行实习或自主开展创业活动,使学生得到行业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以专业技能为主的创新创业能力。

5 合理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为落实和推动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高校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设置一定比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识必修课程可以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创新创业类通识必修课可开设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主体课程,而选修课可设置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际关系学、商业法律等课程供学生选择。必修课、选修课相辅相成,可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此外,通过实际案例的学习,合理分析讲解各种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让学生从案例传达的经验中有效掌握成功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创新技能,使学生在开展创新训练和创业实践时少走弯路。

6 注重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6.1 双师型教学团队能力培养

基于设计行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倡导以设计技术作为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创业知识完善和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的整体竞争力。为帮助青年教师尽早过教学关,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相应措施如下:

(1)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

(2)对教师的思想状况、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水平、为人师表等各方面的素质进行全面指导与考核,开展“心目中的好老师”评比活动。

(3)要求青年教师参与各教学环节工作,包括听课、讲授理论课、指导课程设计、实验及课内外教学活动、批改作业、答疑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4)开展“一师一课”工程,全面提升整体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一个显著提高。

(5)鼓励教师参加教改课题和课程研讨,编写创新创业教材。

(6)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院的教学竞赛。

(7)鼓励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院内外创新创业项目。

(8)激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鼓励老师带领学生自主创业,做到真正懂创业、会创业,再来教创业。

6.2 教学团队建设保障

合理落??制度、政策、资金和物质等保障措施,可使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得到长期的发展,教学团队更有激情和活力,运行机制更健全,管理更顺畅,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从而实现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

(1)制度保障:根据国家、企事业单位及行业对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校的办学基础、目标定位,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将教学团队建设摆在显著、重要的地位,制定并完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奖励措施和激励制度,为团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教学团队管理方面,建立所在单位总管、团队负责人主管、骨干教师具体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分工明确、高效实施、有机协调的团队建设管理模式;制定教学团队建设整体规划和相关管理实施制度,以团队负责人为中心、以骨干教师为主力军,以青年教师为储备军,理清团队的发展方向,树立共同奋斗的远景目标。

(2)政策保障:在高校管理层面,出台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政策,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及企事业单位进修学习与实践,并在岗位聘任上向建设团队成员倾斜,有助于更多的团队成员成为教学骨干和创新创业导师,推动团队的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3)资金保障:教学团队的建设将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地使用项目建设经费,专款专用。高校有关部门应根据教学团队建设的需要,合理安排专项配套经费支持团队建设。

(4)物质保障:高校应积极改善教学团队的教学及团队建设的设备设施,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教学条件,为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创新创业实践环境。

7 设计类专业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应用研究效果

笔者和所在的教学团队通过研究与应用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师生反映效果良好。以2016年为例,教学团队修订和完善了设计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一份;团队中两位教师获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企业合作委员会颁发的创业导师证,一位教师获VBSE创新创业训练营培训证书,选派五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组织编写和出版《创新与创业指导》教材一本和制作《??新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一份;团队新增院级教改项目1项、区级教改课题1项,新增2016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2项,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3项。

通过将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融入课程教学的教学改革,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自2012年起,至今行健学院设计类专业群学生在“世界华人创新设计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园冶杯风景园林国际竞赛”、“广西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学科竞赛中荣获奖项200余项,开展“广西乐业县花坪镇兰花科普园景观规划设计”、“基于真实场景的三维游戏开发”、“齐克尔设计工作室”、“新中式家居设计的创新表达”等院级以上创新创业实践项目28项、完成“东盟博览会主题网站界面设计”、“广西930电台画册设计”、“广西俊宁百康化妆品包装设计”等企事业单位设计项目350余项。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7项,指导学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区级银奖2项、指导学生获第二届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展示会区级“优秀创业项目奖”一项、申请专利9项、成立并运行学生设计工作室16个、孵化1个团队注册成为设计公司。

8 结语

篇2

摘要:通过分析创新型项目对参与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要求,本文研究了“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思路,指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双一流”普通高校的背景下,与时俱进、因龄施教对应用型教学F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新型项目;“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应用型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35-02

一、引言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全面吹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自然成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先锋队。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开展各级创新型项目,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摆在大学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提出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学科的工作重心。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要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就成了首要任务。

因此,如何通过开展创新项目,促进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建设,进而建设成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关创新型项目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当今高等院校面临的艰巨任务。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将大大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民竞争力。这说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当前高校中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也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1]。

创新项目的有效实施,对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提出以下要求:(1)有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和服务区域,制订强调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2)具备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功底,教师不但要具备高学历和高职称,还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上得了课堂,下得了工厂”。(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任何一个创新项目并非一人就能申报完成,有时也需要多位指导教师进行联合指导。因此,指导教师首先要具有团队指导意识,这样学生才能形成团队创新意识。

三、“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西安理工大学教师史向军和张琼在文献[2]中,详细地阐述了“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1)坚持主流价值体系,但政治信念存在一些迷茫性与模糊性;(2)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但功利化、现实化倾向明显;(3)强调自我价值,但集体主义价值观有待加强;(4)富有创新意识,但动手能力不足;(5)自信张扬,但抗挫折能力差;(6)眼界开阔,但自身辨别能力弱。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万美容等在文献[3]中详细分析了“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成因:(1)市场经济时代塑造了“90后”大学生;(2)家庭环境与教育方式决定了“90后”大学生;(3)学校教育方式造就了“90后”大学生;(4)网络生活改变了“90后”大学生。

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一些实践类项目,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兴趣;持续进行鼓励,使学生在挫折中看到成功的希望。

四、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思路

1.明确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教学团队的组建,要求团队成员之间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具体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地方的产业结构、政府的支持方向、学校的政策引导、团队成员的能力结构等必要因素。应用型教学团队是一个新概念,其建设工作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育和建设,才能初显成效。它的建设目标设计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显性的教学建设目标设计,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通过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来实现;二是团队的组织文化建设目标设计,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教研活动的开展而逐渐形成。在应用型教学团队中,教师既要具有企业技术人员的工程经验,又要具备高校教师的职称要求,原则上要求是“双师型”教师。团队文化的建设要在优秀团队带头人的带领下,一方面要借助教学改革、课程设计和开发、课题研究、学生实践活动组织等;另一方面要整合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带领团队与企业、行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分析企业需求,引入行业标准,制订合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4]。

2.构建合理的团队人员结构。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师资队伍在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上不合理,以及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等能力明显不足,要想组成一支合格的应用型教学团队,显得格外困难。因此,应用型教学团队必须要有合理的人员结构,通过“内培外引”的形式优化团队人员结构。一方面,通过派遣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攻关难题积累实践经验,指导教师申报企业的各项横向项目提升工程能力,组织教师参加行业特许的资格培训,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项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另一方面,注重对具备工程技术和行业实践背景人才的引进或全职聘用,有机组合,取长补短,共同学习与交流,从而实现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力[5]。

3.建立健全应用型教学团队评价机制。应用型教学团队的评价体系与传统的教师个人考核评价不同,是应用型教学团队良性运转的体制保障,应兼顾团队成员个人业绩与团队长期价值的绩效评价。团队评价应高于个人评价,具体体现在由强调团队成员个人业绩转变为和团队绩效并重,由侧重个体导向转变为侧重团体导向,从而引导团队成员追求团队效能的最大化[6]。对于团队绩效评价,主要看团队总体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和团队合作意识增强情况的评价,把提高团队协作指导能力作为建设重点,逐步完善基于团队导向的绩效评价和奖励方式,实行团队激励;对于成员个体业绩评价,要改变单一的学术型评价标准,强调教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所发挥的优势和特长。在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中,要突出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评价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注重考核成员对团队的贡献度和个人在团队中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由此结合团队岗位职责分工给予有效的业绩评价,最终在教师职务聘任中给予体现[5]。

4.树立创新是应用型教学团队灵魂的意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教学团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方面,通过各级创新项目的实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技能培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新形势下,创新是社会的主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紧密结合学校和地方经济社会的特点,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因此,牢固树立创新是应用型教学团队灵魂的意识,才能紧跟社会发展潮流,不与时代脱节。

五、结束语

创新项目的实施和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一个热门问题。本文把创新型项目的实施和应用型教学团队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实施创新项目主体特点的分析,说明开展创新型项目对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石婷静,刘志芳,罗诏,刘洁翔,等.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谈创新人才的培养[J].广州化工,2016,(5).

[2]史向军,张琼.“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1).

[3]万美容,夏博艺,曾兰,等.“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

[4]何红.地方高校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2016,(2).

[5]卢虹.高校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2014,(5).

[6]黄莉.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3,(1).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高司函[2015]41号);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型实验计划项目(湘教通〔2015〕84号);湖南工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湖工教〔2015〕28号);湖南工学院教研教改项目(湖工教〔2015〕14号);湖南工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型实验计划项目(湖工教〔2016〕8号)

篇3

关键词:创客;创客课程;创客团队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5-0110-02

2014年,国内开始出现有关“创课”的文章和报道。2015年,国内各种形式的创客教育基地联盟相继成立。国际创客教育高峰论坛、全国创客教育高峰论坛等一系列创客教育论坛与培训此起彼伏,国内创客教育的研究文献也呈快速增长态势。担负培养大批创新人才重任的教育如何实现系统变革,如何顺应和支撑整个社会的大变革,是当前全球教育界面临的巨大挑战。我院也顺应发展成立了创业学院,近两年也有很多创业成功的案例。

可是,2016年11月,我们对50名师生进行随机访谈发现,当我们问出“什么是创客”的问题时,近20%的同学说“大概知道,但不清楚”,80%以上的人回答“就是创业嘛”,继续问什么是“创业”,会回答“找项目”,“开店”,还有说“夜市摆摊”的,再问什么是“创客课程”时,大家一致认为就是职业规划课和创业规划课。再继续问这一类的课程由什么人上的,基本上是没有创新创业经验的辅导员、行政兼课教师上。很显然,创客和创课的概念,在我们这里是没有被真正理解的。开展双创,我们首先要做是就是为创客和创课验明正身。

1 创客与创客课程

提到“创客”大家并不陌生,但多数人对创客的理解停留在单纯的开店模式的创业者上。其实,创客是一群喜欢或享受创新的人,是由强烈的内在动机和兴趣驱动的创意设计与实现者。

创客具有创造、快乐、协作和分享的特点。

什么是创客课程呢?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将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僵固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Dweck ,2000 )。创客思维模式属于成长型,即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灵活转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路,善于利用周边环境和条件。促进培养创客思维和能力的课程,我们称之为创客课程。也就是说创客课程不是一门课程,而是由低阶到高阶的一系列课程组合。

创客课程具有如下特征:

1)项目式

项目式指创客课程的化分是按一个个实际项目来执行的,一个项目融合多门传统的学科知识。而且项目来自实际的企业需求。所以在项目式的学习中还需要学生协作互动、联系外部专家。我院从2010年开始推动项目式教学,目前已覆盖分院所有专业。

2)生态化

指创客的项目是灵活、互动、有增减变化的,随着技术更新学情变化,项目进行实时增减变化。项目与项目之间也是联系互动的。我们的项目集群式教学正是生态化的体现。

3)定制化

指教育教学均是面向单个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每个学生都应制定独立学习任务的设计、实施、考核方案。而且这个方案是动态的。在我动漫专业,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培养计划。

4)边界化

指创客课程都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它不会单一的存在于某个领域。具有复杂性,涉及多个学科知识。

2 创客养成及创客团队化体系构建

首先,创客的养成绝不是简单地开一个独立的创业学院就可以完成的,那只是在博人眼球。创新创业的思维、能力与品质的培养是需要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这一定是建立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的。创课就像人体的血管,能带动全身的活力。所以,它的实施也一定是渗透式的。

其次,分享是客的重要特征,所以我们还要进行创客的团队化体系构建具体来说我们要从创客的品质、素养、能力、思维进行培养。目前,我们成职动漫专业是这样做的:

在学生项目学习形式及团队构建上,我们采取从团队到分散再到团队的形式。

入学首先构建3-4人的学习团队,在这个团体中个人完成完整动漫影视后期项目流程初级版。学生在这个阶段进行基础知识技能学习,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提醒、促进以提高学习效率的分享式学习过程。

一年后进入个人技能提升阶段。学生将根据个人学习进度进入企业项目团队,这时将进行团队的重新自由组合。

这个阶段有部分学生进入企业项目岗位进行模型、特效、动画、渲染等单项技能提高。但并非最优秀的进入企业。这个阶段学生与专业教师一起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间的能力区分也将在这个阶段完成。部分学生已经在对自己进行岗位细分、定位。

一年半后,开始培养稳定组合的创客团队。

创客团队养成的具体流程是进行三步走:创意训练、头脑风暴――团队磨合、轮岗――岗位细分、定位。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会进行模仿作品、改编作品到原创作品的渐进式培养。考核采取具体的大项目答辩、小技能达标的组合方式。这样就培养出一支能分能合的变形精钢式团队。这样的团队进可创业,退可零距离进入公司直接上岗。

当然,对于这样的培养模式,学校也需要一系列规范的课程实施体系和保障措施。

3 创客课程实施

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创课实施:

1)环境建设

其中包括场地、设备支持、创意创新孵化工作室建设,线上线下系统等,构建无处不在的创客环境。

2)课程建设

包括具体深度校企合作带来的行业技术支持、教学模式支持、课程体系构建等。具体实施方案如:项目模块化、标准化,资源库建设,课程生态成长体系规范化,这样就能对教学内容的变更有据可依、量化操作,同时在教学评价体系采信成果转换和毕业生追踪体系以量化教学成果。

3)文化建设

包括开展学生电影周、沙龙交流等活动支持以及师生创新创业孵化空间的个性化建设。

4)团队建设

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团队孵化支持、行业考核体系建设。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学生,是将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化为知识的创造者。“学―研―创”是实施创客教育的理想模式,只有学习、研究和创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才能持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杨现民, 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5(2).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基地;制度保障

如何能让高校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使创业配套基金使用率最大,形成更浓郁的大学生创业氛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推动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要求高校开辟专门场地用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同的高校依托创业示范基地让大学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一、培养思路

1.完善保障体系。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制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总体目标和主要举措,确保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机构、人员、场地、资金”到位。二是推动协同发展。加强与政府、企业、高校及产业园区的合作交流,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众创空间等。如重庆某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已形成与当地区政府、某创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大学城高校、高新区-英特尔联合众创空间和微电子产业园区共建、互联、互助的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三是优化管理制度。很多高校探索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励资金。纷纷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入驻与退出管理制度》、《学生奖学金实施办法》、《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园项目团队考核办法》、《众创空间运营管理办法》、《做好困难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工作的通知》等管理保障制度,激发学生参与创业激情,加强对创业过程的指导。设立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和奖学金,奖励创新创业工作贡献突出的个人和创业团队,并增加评奖评优比例用于表彰创新创业优秀学生。四是加强师资建设。为加强在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是的授课及指导,学校成立了授课教师、指导教师和企业家三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2.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将创业精神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完善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必修学分。根据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制订个性化成才方案,以现代学徒制个性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获得创新创业奖项、参与众创空间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并建立学分累积制度,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情况认定为课堂学习;改革考核考试内容和方式,笔试面试、理论实践、日常期末考核结合,加重过程考核权重,增加非标准答案试题比例;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将学生参加各类型、各层次竞赛活动结果折算为学分,倒逼学生参与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探索建立参与创新创业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制度,学生休学创业,可保留3年学籍。二是健全融通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有的高校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加快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分纳入必修学分,增加实践课时比例,且学分是从教师指导设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将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大力推进慕课、微课教学,利用学校虚拟社区互动交流平台推出创新创业在线开放课程,实现兄弟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学分互认;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互联网+等方面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举办创业讲座、沙龙、创业沙盘模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3.健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一是模拟平台和实践平台结合。首先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安排创业模拟沙盘实训和在校园内开辟大学生创客空间、普创咖啡以及创客体验营,通过虚拟经营企业和亲身体验,熟悉创业流程,体验经营活动,参与团队建设,提高创新创业感知。然后建设校内的学生发展与协同创新创业基地,推进创业训练营、孵化基地建设,完善设施功能,扶持优秀学生企业成长壮大。最后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设校外的创新创业基地,让毕业的学生有校外创业的土壤和通道。二是竞赛平台和交流平台结合。定期举办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和各级层面的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业训练营、创业问诊、一对一辅导和项目路演等活动。通过比赛和交流活动,打造基于创业群里的校内外资源共享专区,进一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二、基于创业基地的成果

1.基于校内的创业基地。形成“政府支持、多方投入、企业运营”的管理体制。高校可引入风险投资企业对创新创业园进行专业化孵化运营,包括进行功能规划及改造,对入园项目进行遴选、指导、策划、路演及日常运营管理,设立风险投资基金进行园区项目入股孵化,形成集“创新链、孵化链、资金链”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例如某学院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构造了“四步为营”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四步”是指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四个步骤,即创意、项目、孵化、运营。在各个步骤都分别组织创意激发、项目策划、培育孵化、企业运营等训练营,以培养学生企业营运管理的能力。四个培养步骤及其训练营活动方式构成了“四步为营”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2011年,该高校杨同学在学校创建了创业协会创新部,专门生产销售学生寝室自动遥控门的设备。之后,他和核心成员一起将高中时期做的专利花盆项目重新规划并开设模具大量生产。随着市场打开,创办微企、开设直营批发店。在外地成立办事处和实体店,创业蒸蒸日上。2.基于校外的创业基地。一是探索“旅游—生态种养殖—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创业基地。某校企合作的乡村旅游项目,除了选派优秀大学生参与,学校方配备了专业的指导教师,校领导还多次参与项目前期成果的讨论与实施方案的指导工作,成功将重点放在互联网对生态农产品及乡村旅游的营销方面,因为互联网营销相比其他传统市场营销推广方式而言,快捷、精准而且需要的费用小,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二是依托古镇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创业基地,点燃了本地大学生回乡创业的热情。某学院2014年毕业的大学生小刘放弃城区的高薪聘请,携女朋友回到家乡租了10多亩土地,发展养殖业。两年多来,两名大学生养殖的珍珠鸡、火鸡、绿壳蛋鸡、贵妃鸡等,每月向城区大超市和高档酒店销售上百只,还饲养了肉黄牛宰杀供应市场。另外,小彭也是古镇上最年轻的“老板”。前年10月,作为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她和男友、同学一起在家乡的家里开起了一家名叫“旧街角”的餐馆,生意颇为兴隆。趁着淡季,她决定让当厨师的男友去学几个新菜。20出头的年轻人,不去大城市当白领,却在老家开餐馆,小彭的选择无疑有些特别。而在她看来,道理很简单:“古镇的游客多,开餐馆不比上班差!”

三、问题发展方向

1.学生基于创新的创业项目比较少。学生的创业项目多集中生存型创业较多,多集中在商贸、服务类,还需在如何引导学生基于专业行业的创业狠下功夫,促进学生激发创意,形成创新型产品,投入商业化运营。2.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力度不够。虽然学院在构建全链条实践平台方面做了些努力,取得的一些实效,但还需政府、产业园区、实践基地统筹支持。

作者:张铁力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夏丹,高校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实践平台《嘉应学院学报》,2016,34(1):74-79.

篇5

【关键词】学科竞赛 高校学风 创新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广西本科高校学生学风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JGA235)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05-01

学科竞赛嵌入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过程中,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独特的育人作用,将对高校学科专业品牌的建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学科竞赛开展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学科竞赛是集中展示学科前沿动态、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系统掌握理解、实践应用的过程。通过理顺高校学科竞赛的管理体制,激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对地方高校人才模式创新具有引领作用。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遵循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重视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组织、培训和参赛等环节,在人才培养中贯彻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成长体系,将学生培养成基础强、宽口径、重实践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2.有利于优良学风和校园文化的构建

目前学科竞赛类型中团体参赛项目多于个人参赛项目,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可以通过指导教师的学术指导、朋辈的示范影响,提高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意识,增强团队学习和合作意识。无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人数和频度的增加,会在学生中营造良好的学风。而竞赛文化氛围的浓厚,也会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成为新一轮学风建设的助推器。

3.有利于教师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学科竞赛要求基础性与创新性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兼顾,这就“倒逼”教师不能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教育教学方面的革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学习理解,深刻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意义,自觉通过自身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素养的提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学校层面应整合实验室、仿真室、创新实践基地等资源,为教育教学提供实践平台;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学科竞赛的前沿动态,通过专业设计、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做好学科竞赛的演练。

二、当前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发展特点

1.学科竞赛种类日益多样,呈现学科交叉的趋势

大学生传统学科竞赛除了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比赛等外,作为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比赛自1999年举办以来得到高校和广大学子的认可,作品涉及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科技发明。目前诸如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结构设计竞赛、广告艺术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影响力和辐射面也很大。

2.学科竞赛内容综合化,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科竞赛中学科交叉、交融日趋明显,紧贴时展,紧扣社会热点,考察大学生综合知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如2015年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旨在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参赛项目涉及“互联网+”传统产业、“互联网+”新业态、“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等。项目涉及传统产业、人工智能、教育医疗等,有力引导教师、学生要关注社会发展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三、抓好学科竞赛,推进学风建设

1.整合学科竞赛资源,理顺学科竞赛管理体制

当前地方高校学科竞赛组织管理的突出问题是学科竞赛是多头管理、学科竞赛没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如很多高校还采取原有的学科竞赛的组织方式,即将组织权交由学科竞赛所依托学科,这在学科竞赛初始阶段是可行的,随着学科竞赛内容和影响力的扩大,就会出现仅凭学校中某个学科组或者学院推进学科竞赛,往往备赛、参赛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时,假如学科竞赛涉及到多个学科就会出现无人牵头的尴尬境地。另外,很多高校没有认识到学科竞赛其实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仅仅狭隘的认识学科竞赛是学生拿奖、学校出名的机会,没有将在国际国内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学科竞赛有效整合、统一规划,致使学生参与学科竞赛随机性很大,也会冲击到设定的教学计划安排。

为了提高学校学科竞赛的水平,建议学校联合教务部门、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以及各学院,根据本学校的学科特点、管理模式和发展愿景,系统谋划好学科竞赛,使得学科竞赛切实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育教学的活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是让教师、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这就需要学校要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科竞赛为引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如加强课程建设,重视研究性、实践性课程建设;重视教学团队建设,通过校内外教师的联动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教学方法研讨,通过项目组教学、案例式教学,建设自由讨论和敢于质疑的课堂氛围;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引领计划,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构建学科竞赛参与机制,有序推进工作开展

强调学科竞赛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以学科竞赛取代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并不意味着功利性的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要本着“筑牢基础、层层递进、有机衔接、注重培育”的原则,将学科竞赛与学生在大学几年的学生生活精心设计、有机嵌入、教学相长、促进成长。

大一主要是教育学生认知学科竞赛,通过入学教育和专业入门学习,大致清楚大学中的学科竞赛种类;大二主要应吸引学生参与到项目组或者参赛团队中,通过校内学科竞赛,让学生亲身体会学科竞赛的流程和内容,鼓励有能力的同学报名参加高级别竞赛;大三、大四主要是结合专业学习的深入,有重点培育学科竞赛团队,吸引学生参与创新项目,激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

十七大、十报告均提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由此可见,推进创新创业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创业创新的引擎里,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层次,对我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在英美等发达国家,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间较早,创业教育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和完善。在理论层面,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有:创业教育课程论研究、创业教育教学法研究、创业教育项目个案研究、创业教育与社会关系研究等。在实践层面,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都已比较成熟,注重实行产学联合、技术转移,比较著名的案例有科技创新理念下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以教学为重心的英国剑桥大学创业教育体系。随着十七大、十报告提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我国才开始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虽然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较晚,但随着国家将创新创业列为重要发展战略,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兴趣与日俱增,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近几年发展迅速。

一、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单一,没有形成课程体系,2014年对武汉市所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现出这一问题。此外,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是“必修+选修+讲座”,这与2014年对清华大学等北方8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的结果相同。必修课的开设大多是因为教育部要求普通本科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创新创业教育讲座多是邀请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人士来学校开展,这两部分内容主要由就业创业中心负责。选修课多是由学校的企业管理等相关专业老师开设,但这部分老师大多与学校就业创业中心沟通少,选修课的内容与必修课、讲座的内容缺乏关联性。因此,“必修+选修+讲座”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整体上缺乏联系性和系统性。

2.以创业知识传授为主,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各高校主要以培养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为主,忽略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完全脱节。笔者2015年11月对所在高校专业创业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8.3%的学生期待本专业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从高到低排列需求科类,依次是艺术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软件类、农林类,均高于平均水平。但笔者所在学校的就业创业必修课有48个学时,其中仅有8个学时为创业教育,授课教师全是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学校也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选修课,任课教师是负责学校创新创业管理工作的老师或管理学院相关专业的老师,其他专业的专业教师均没有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在“必修+选修+讲座”的创业教育模式下,创业教育仅局限于传授创业知识,与专业学习没有直接关系,专业教育难与创业教育相融合,造成创业教育成效不明显。大学生接受过高素质教育和系统专业教育,相较于其他创业群体,大学生有较强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但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难以帮助大学生发挥其专业背景优势。

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欠缺,缺乏递升式的创业指导与服务。2014年1月,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召开座谈会,创业团队的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最应该提供,并且能够提供的创业扶持是“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多数学生认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指导”对自己的创业帮助最大,但均表示学校在这些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目前我国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高校不多,武汉市仅有15.5%的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另外,能得到学校提供的个性化创新创业指导的大学生多为有资格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创业设计大赛的“种子选手”。大部分学校举办创业大赛,选拔种子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随着参赛种子不断晋级,学校会为其提供创业导师团,为其创业方案进行风险评估,并提供创业苗圃预孵化,甚至资金支持。学校希望通过持续培育使参赛种子从众多的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为校争光。在这种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其他的创业团队就非常缺乏个性化递升式指导。

二、原因分析

1.对创业教育的特点缺乏深入思考,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资源绝大部分来源于社会,所以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而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没有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绝大部分还是依靠校内资源在开展相关课程,没有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的资源整合创业生态系统,难以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社会的创业潮流趋势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等,难以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2.学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不足,顶层设计不合理。无论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问题,还是缺乏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的问题,其根本原因都是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不足,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只有学校最高决策层重视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当成一项战略工程和系统工程,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规划,才能解决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

3.重视大学生创业比赛对学校的宣传效应,对创业教育的本质认识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但当前很多高校将大部分的创业教育资源投放在个别创业比赛的种子项目中,包装个别大学生创业项目,希望获得创业设计比赛奖项来宣传学校,这就从根本上偏离了创业教育的初衷。

三、建言对策

1.全员育人,建设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多元化”立体式教育平台。高校要主动迎合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求,形成“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路,走政府、学校、企业互利合作之路,建设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多元化”立体式教育平台。首先,争取政策扶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学校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政策、资金支持,联合打造大学生创业基地,强化创业培训、实训、孵化,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扩大高校创业孵化基地的联动效应,使其成为大学生创业政策、师资、资金、信息、人才、项目的汇集地。其次,深化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学校要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优势,实现“学校服务企业、企业支持学校,校企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推动学校和企业协同创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逐步构建“教学、科研、育人”三位一体的校企协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方面,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坚持市场化运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办公场所、创业项目、创业培训与辅导、创业咨询、工商税务、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申报、天使投资等。最后,完善学生社区平台,丰富创新创业体验。学校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文化育人的功能一致性,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价值导向、以创新创业活动为实践内容、以学生社区为物质载体的社区创业教育平台,实现学生社区从单一的生活服务功能到生活服务、文化育人、创新创业多功能的转变。一方面,可对重新规划改造宿舍区,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场地、管理咨询、融资平台、市场对接等;另一方面,培育社区创新创业文化,利用社区宣传栏、新媒体平台,形成“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崇尚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将学生社区打造成学生的创梦社区,让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有形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得以强化。

2.全程育人,构建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参与创新创业实训、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链条式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学校要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主动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立足学校特点和专业特色,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激发创新创业意识、打造创新创业氛围、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整合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构建链条式培养模式。一是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学校可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让学生明确就业与创业的不同之处,明确创业的必备要素和创业者自身必备的创业素质,懂得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创业项目;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实践,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和市场动态,选择具有可行性的创新创业切入点,结合专业学习和实践开展创新研究或创业活动;三是开设SYB创业培训班,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理清创业思路、完善创业计划书、组建创业团队、开展模拟实训;四是举办创业讲座,定期邀请政府专家、企业精英、创业先锋,分析创业形势、解读市场信息、分享创业经历,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为大学生创业答疑解惑。其次,在科研项目中强化创新创业训练。一要配备专项资金鼓励大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大力扶持创新创业训练及实践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二要组织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及一系列学科竞赛,吸引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三要成立大学生“创新梦工场”,集中力量培育学生科研团队。最后,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一是打造学生创新训练基地,依靠各专业的实验室以及产学研实践基地,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为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各类创新设计和研究开发提供生态环境;二是打造创业体验实践基地,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观摩或体验各类企业“策划—创办—生存—发展”全过程的机会;三是打造创业孵化实践基地,通过政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或创客空间,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优惠政策、资金、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支持。

3.全方位育人,打造从创业意识到创业实训再到企业落地的递升式教育实践体系。学校要把培养创业素质作为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鼓励大学生紧密结合所学专业开展高质量的创业活动,强化创业体验、提升创业实操能力。首先,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专业教师应在课堂中多讲授专业前沿动态,介绍自己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训练项目,提高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项目的积极性;学校要加强创业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鼓励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组建工作室,参加创业培训班、创业沙龙讲座,理清创业思路,完善创业计划,逐步形成创业团队。其次,建立多元化个性化的创业指导与服务平台,为学生创业保驾护航。学校要建设或者与企业合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定期遴选优秀创业团队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并做好个性化指导和服务工作。一是为创业团队提供免费办公场地、网络、水电以及办公设备等;二是与政府、企业合作,免费或低收费提供政策咨询服务、项目申报服务、融资服务、市场拓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培训服务、法律服务、工商模拟服务等;三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对入驻项目进行定期考核,实行优留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最后,重点培育,让初创企业走向成熟。学校可在创业孵化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或与政府、企业等合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在创业孵化基地经过优留劣汰后,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学生企业进入创新创业园重点培养。创新创业园集专业孵化、创业交流、创业培训、创业会客厅以及创业媒体等功能于一体。通过为创业团队提供作品交易平台、业务外包平台、人才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与科研经费平台、天使投资平台以及海外留学创业平台等方式,加强对初创企业在团队建设、资金筹集、市场渠道、品牌拓展等方面的个性化指导,帮助创业学生顺利度过成长期。国家大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高校要立足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以创新引领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从顶层设计、组织动员、平台建设、资源整合、氛围营造出发,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努力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金霞,黄芳.高校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7).

[2]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12).

[3]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4]张晖怀.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建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6).

[5]朱云,贺婷.广东高校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

篇7

关键词市场营销技能 实体产品销售 问题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早我国几十年,已经形成鲜明的特色,取得明显的成效。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澳大利亚“CBET”(培训包)模式引起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美国的社区学院被誉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最佳特色。他们的成功经验给我们信心与动力,引发思考,值得我们借鉴。

福建省自2012年开始开展省级营销技能大赛,2012年进行营销技能大赛选用实体产品“老知青”山茶油,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后,2013年和2014年进行“娃哈哈”乳饮料营销技能大赛,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平均每个团队销售额为2万元左右,一方面提高企业的销售额,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谈判能力、计算能力、合作能力,市场分析与市场预测能力。为培养一批合格的销售人才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供实践。

1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技能实体产品销售竞赛的背景和流程

1.1竞赛背景

通过实体产品销售竞赛的活动,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市场调查与策划能力,培养学生的谈判能力和沟通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营销综合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为企业和学校搭建一个人才渠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竞赛流程

首先,组建竞赛委员会,启动竞赛。实体产品一般可以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用品或者快消品如饮料、方便面等,在确定实体产品后,由竞赛负责人取得与企业的沟通,确定实体产品的种类、价格、配送方式和竞赛的时间(一般为1-2个月)与奖项、竞赛参与报名的形式等问题,并由校、企共同组建竞赛委员会,竞赛委员会成员由专业的市场营销教师和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营销人才共同构成。

其次,展开市场营销调研和方案的撰写,俗话说,“三思而后行”,通过学生对企业和产品、竞争对手的产品的调研信息,结合高职院校及周边市场情况,写出具有一定的可执行性的市场策划书,由评委进行审核。并制作市场营销调研和方案评分表。再次,进行实体产品的销售,各个参赛团队正式展开销售竞赛,通过与高校周边及高校内部的市场需求方进行谈判,确定产品数量、规格,进而安排货物配送。最后,整个比赛进行总结,由评委对学生的营销方案、销售数量、销售利润、进行综合评分,评选出优秀的团队。

2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技能实体产品销售竞赛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举办高职市场营销技能实体产品销售竞赛,确实使学生参与到激烈的商业竞争当中,但在实体产品销售竞赛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有团队框架,但团队建设薄弱。深处“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报名参加比赛后,各个团队有队长,有团队口号,但是同学们在校期间不仅有繁重的课业学习、计算机考证、英语考证和专业证书的考试问题,在报名参加比赛后,团队有队长、有指导老师,但是较少时间能坐下来积极探讨,有些团队在个别成员的努力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未能将整个团队带领出来,虽有团队名称、团队口号,但团队建设极少。如能提高整个团队的营销能力,将起到更积极的作用。指导老师在竞赛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指导,主要是对策划方案进行修改,如能加强专业教师的指导,对整个团队会带来比较有利的影响。

(2)有营销方案,落地执行难。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大量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通过拜访高校周边市场各商家进行初级的市场调查,在完美的市场营销策划方案撰写完成后,学生按照计划进行产品的销售,初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市场的饱和竞争的存在,实体产品的销售量难以上升上去,存在一些方案难以执行,如网络营销方案,因在短期内要想实现较好的效果是比较困难的。

(3)有业绩,但市场意识较缺乏。在竞赛过程中,我们设置产品销售的龙虎榜,激发学生的销售竞争意识,在竞赛中,有一定的业绩,但在竞争过程中,存在一些不顾及整个市场的竞争对手,存在恶意降价销售,扰乱整个市场,并使得市场这块蛋糕做得越来越小,市场意识缺乏。如何规范市场,有效管理市场成为学生需要着重提高能力的一个地方。

3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技能实体产品销售竞赛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加强团队建设,构建有内涵的营销队伍

(1)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大都在20岁左右,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通过学校宣传、由学生主动报名,组建成团队,在团队中(一般5个人),他们大胆、积极,勇于表现自我,在表现自我的过程中,需要引入团队培训和团队文化建设。在F队建设中,加强营销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营销创新知识的学习,提高整体团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加强过程考核和激励制度,不做假账,不无故损害市场的整体利益,有大局观念,促进团队成员的能力提升。

(2)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在竞赛指导过程中,要主动承担指导的任务,并认真对市场进行调查与分析,在团队遇到困难时,能起到组织者的积极作用。随着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如何灵活地对实体产品销售进行调整,如根据实体产品将要过期可进行打折、促销等。

3.2做好市场调查功课,提高方案的可行性

一般来说,实体产品的销售大都有较多的同类产品的竞争者,此时不仅仅要调查竞赛产品在市场中的喜好程度,流行趋势、消费观念、市场促销价格,同时还要调查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产品销售价格、成本价等,通过比较,进行SWOT分析,进而提炼出团队的方案,在营销方案中加入具体的方案,提高方案的可行性。在此过程中,应该认真设计调查问卷(可以是电子问卷,也可以是纸质问卷),并实施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简单的可以用EXCEL进行问卷回收,复杂的可以用专业化的SPSS软件进行回收)。

在方案撰写过程中,应当加入营销创新方面的内容,对产品的五个层次进行深入理解,开发产品的新功能。

3.3培养高素质的市场营销眼光与意识,打造国际化营销人才

随着外资企业的强势营销、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宝洁、联合利华,通过市场营销技能实体产品销售,培养学生初步的对市场这块蛋糕经营管理的能力,立足现实,放眼长远,只有具备国际视野的专业化营销人才,才能在未来的营销市场中做大做强。市场营销眼光与意识的培养并非几个月的时间便可学会,市场营销环境的差异性、企业本身的条件不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和成长。

4结论

篇8

关键词:行动学习法;教学应用;团队共创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58-03

一、行动学习法的介绍

行动学习法源自英国人雷吉・雷文斯(Reg Revans)的管理学思想,是一种通过行动实践来完成学习的科学方法。俗称“做中学”或者“干中学”,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商业管理学领域的方法。在一个共同学习的目标环境下,以团队建设和团队共创为基础,以组织面临的重要问题为载体,参与者通过对组织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积极的建议和实施解决方案,从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然后展开总结和反思,同时对组织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分析、计划、实践,这样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循环。这样的一种问题分析、计划、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也就是行动学习的过程,采用的就是行动学习的方法。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公式解读行动学习:

行动学习=问题分析+行动计划+实践+总结反思

行动学习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它有助于职业经理人通过实际的团队建设获得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获得包括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和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总裁赫布・凯莱赫(Herb Kelleher)在内的许多人的推崇。杰克・韦尔奇在通用电气公司推行的“成果培训计划”就是一种行动学习法,而赫布・凯莱赫则是公司商业活动中行动学习理论实践的先行者。此后,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行动学习的,产生了国际行动学习协会(The World Institute for Action Learning),即WIAL,它成立于1995年,由行动学习之父雷吉・雷文斯的研究伙伴迈克尔・马夸特(Michael Marquardt)创立,是一家致力于推动行动学习法在企业、政府与高校中管理应用与发展的非营利性国际机构,它作为行动学习的唯一认证机构,在全球各地提供培训和认证课程并定期举行国际行动学会。目前,WIAL已协助全世界数百家知名企业(如微软、波音、IBM、西门子、三星、新加坡航空公司、荷兰银行等)提高管理水平和提升组织绩效,多家高等院校也将WIAL的行动学习模型纳入课程与学习中。随后,行动学习法也传入我国,2007年,来自香港的林小桢女士和她的团队成立了亚洲引导学协会(IAFA)。我校自2009年以来就开始运用行动学习的方法来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培训,多年来我们完善了行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充实了行动学习的教学内容并形成了初步成熟的教学体系。特别是2013年林小桢和高松等行动学习的研究专家和引导者来我校交流,促使我们的行动学习法教学更进一步。在罗国锋博士的带领下,我们成立了行动学习与创新创业的课程团队,在创投所的基础上组建了行动学习法的研究小组,出版了《创新创业:行动学习指南》等专著,培养了一大批掌握行动学习法的学生。本人作为行创团队的一员,尝试着将行动学习法引入《组织行为学》的教学课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成绩和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行动学习法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的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是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一门学科。行动学习以问题为起点,导入相关组织行为知识,并提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经过参与者的一番思考和探讨,最终输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组织行为学》是面向经贸学院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基础课程,均为大班授课。其中,第一个大班(A班)由国际贸易专业的142名学生组成,采用传统授课方式;第二个大班(B班)由市场营销专业的102名学生组成,采用行动学习法教学。结果发现,A班的学习效果不佳,虽然课堂教学内容中规中矩,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执行,教学任务得以完成,但是不少学生不听讲,或做其他作业,或玩手机甚至睡觉;B班的学习效果很好,虽然没有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但是学生们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效率很高。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在两个班级都采用行动学习的方法并配合讲授法,合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的应用行动学习法实施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一)解读教学方法,达成方法共识

第一节课,教师就为同学们解读了行动学习法,通过《钓鱼》的故事让学生们认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启发引导学生认识行动学习法。在课堂上,学生们既能学到课本知识,又能学到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采取了“开放实践式”教学方式。行动学习法,是一种实用的方法,俗称“干中学”,是通过实践来展开自主学习。在教学展开之前,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为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时的被动灌输知识,大学教师作为引导者传授学习方法,大学生成为运用这些学习方法的主动学习者,因此师生之间达成方法共识。在组织行为学这门现代管理的基础科学中,教师在基本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之外,灵活地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法、团队共创法等行动学习方法。教师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为避免繁重的课程负担,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理解和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并能适当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教师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相结合,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组建团队、设置情境活动、分析电影人物、汇报案例分析报告等具体教学方式。除了教书,教师还要育人,在传授组织行为科学的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为人处事,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和行为风格。

(二)建立学习团队,进行团队建设

学生们首先需要培养的是团队精神,因此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团队就成为首要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行动学习中的团队建设方法,每个班级组建若干团队,每个团队7~9名同学,分别选出团队的队长和队副,并给每个团队成员分配一个角色,进一步设计好队标、口号、队歌等,最后进行团队展示。通过这样的实践行动,让每个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到团队建设中来,增强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进而培养自己的团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在《组织行为学》课堂上,教师采用开放空间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激励每个团队的成员贡献自己的创意,学生们纷纷为自己的团队建设贡献力量。通过团队展示,我们发现学生们热情高涨、创意非凡,都为自己的团队建设献计献策,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有的团队的命名充满活力,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有的团队的队标设计别出心裁,突破了课堂知识的局限;有的团队的队歌演唱振奋人心,充满豪情壮志,体现了团队的昂扬斗志和奋发精神;有的团队的PPT展示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让师生们赞叹不已。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个时间控制的问题,不少团队没能在教师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团队建设任务,最后教师决定让同学们课后完成并优化团队建设的成果。毕竟学生们是第一次参与团队建设,没有经验,更不知道如何高效地实施团队建设,教师在最后点评的时候除了鼓励和赞美之外,也需要给予高效团队建设的方法指导和建设意见,这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方法。

(三)设置课堂规范,实施奖罚措施

在《组织行为学》的课堂上,采用的是大班教学的方式,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要设置一定的课堂规范和奖罚措施。良好的课堂纪律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有必要在第一堂课上向全班同学强调课堂纪律,并在平时成绩中予以体现。在大班教学的现实环境下,教师通常难以监管课堂秩序,不少学生会选择翘课,也有学生即使来上课也会开小差,如读闲书、写作业、玩手机、聊天睡觉等。但是在课堂上,教师采取了团队监管和班级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课堂点名采取团队点名的方式,每个团队的队长有义务报告本队的出勤情况和课堂表现,每个班级的学习委员也会按时向教师反馈班上同学的表现,另外班级之间也会相互监督。《组织行为学》的课堂,教师会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定期评选出优秀的学习团队和最佳学员,并奖励德芙巧克力或阿尔卑斯棒棒糖。同时,对于那些迟到或旷课的学生,教师会一一登记在册,结果不仅要扣除他本人的平时成绩,而且会影响其团队的平时成绩。这样,不仅激励学生们的课堂表现,还刺激团队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和制衡,尽量减少教师维持课堂秩序的时间,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时间保障。

(四)利用团队共创,进行案例分析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组建的学习团队,在课堂上不仅可以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而且可以对《组织行为学》中的典型案例予以分析,这其中就采用了团队共创的方法。案例教学是组织行为学中经常要用的方法,教师应善于运用团队共创的方法,引导每个团队的成员展开分析讨论,首先在团队之间实施头脑风暴,然后引导全班学生一起来分析案例,通过大家的群策群力,不仅将案例问题分析透彻,而且还可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给予案例一个完整的总结报告。在课堂上,教师精挑细选了“谁更适合当总经理?”这样一个案例,在每个团队成员细致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来实施案例分析报告。第一步,每个团队认真分析并讨论教师提供的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步,教师请两到三个团队上来为同学们介绍他们的团队共创结果,明显分成两种观点,或支持李厂长,或支持王厂长,纷纷提出自己的理由;第三步,教师在肯定每个小组的团队共创成果之后,指出他们分析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第四步,教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来实施团队共创,将案例背景解析、案例问题分析、案例结论、意见和建议等分步骤详细地展示出来,期间既要提出合理的分析方法,又要指出团队分析中存在的优缺点,帮助全班同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案例分析模式和规范的案例分析格式。团队共创法的实施,从每个小的学习团队到大范围的全班同学,一步一步地展开,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五)运用网络资源,加强师生互动

现代社会,网络信息十分发达,很多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应积极吸收网络资源,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如QQ、飞信、MSN、博客、电子邮件等通讯方式,可以弥补平时课堂互动的不足。学生们都是很聪明的,作为新生代的“90后”,他们都熟悉互联网,拥有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现代通信工具,可以随时获取新的信息资源,他们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因此教师应该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另外,大班教学中存在学生未听懂或未听清的现象,而这些现代通讯方式完全可以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第二课堂,不仅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且可以将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提前,更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在组织行为学的课堂上,教师为学生们开通了公共邮箱和飞信群,同时公布了教师的手机联络方式和博客。学生们可以很方便地从公共邮箱里下载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等材料,还可以通过飞信和教师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并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每个团队的队长和班级的学习委员,他们是教师最亲密的伙伴,他们既能将团队建设和团队共创的成果转达给教师,又能将同学们的学习表现和学习疑问反馈给教师,然后教师经过精心地准备后通过第二课堂。在教学活动中,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课外时间则是充足的。在课外,教师大胆地运用现代通讯手段与学生实施及时沟通交流,不仅可以便捷地为学生答疑,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进一步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

三、行动学习法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首先,大班教学面对的学生人数众多,要想调动每一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长期保持是不现实的。在课堂上,通过团队点名教师了解到还是有个别学生不愿意参与进来。因为学生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是社会人,又是经济人,过度依赖团队的学生在某些时候会表现出一定的懒散性。大教室的音响效果不好,有些学生喜欢坐在后排,看不清黑板、听不清教师的授课会分散注意力,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因为睡眠不足躲在后面补觉。我们认为这些学生不是不能被调动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地使用一些教学视频、心理测试、新颖图片、小故事或者小案例,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在运用“行动学习法”的过程中会感觉疲惫,特别是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开始时学生们都不愿意配合,教师会觉得师生互动的激情减弱,辛苦准备的教学内容无法展开,教师开始身心疲惫,进而失去耐性。不可否认,运用行动学习法来实施课堂教学,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教师不仅要消化课本知识,而且要根据课本知识设置若干问题和情境、精心挑选案例和教学视频等材料,并计划好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我们认为,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把教书育人放在工作首位,上课前都要精心准备装束,注意塑造良好的气质和形象,给学生们一个精神饱满的教学风貌,在课堂教学时应激情飞扬,讲解知识点时能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运用视频、案例等教学材料能烂熟于胸,分析引导时条理清晰,做出结论能令人信服。总之,教师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来仔细备课,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认真讲课,运用各种通讯手段来参与师生交流,面对学生时要有好状态并传播正能量。总之,“行动学习法”可以应用于《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的知行合一的方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和适当应用。

参考文献:

[1]Reg Revens. ABC of Action Learning,London:Lemos&Crane,1998:3-17.

篇9

【关键词】广西 大学生 创新创业课程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30-03

2010年5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大力推M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各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这些文件精神反映了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力度,自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新的改革和发展阶段。本文将从当前广西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化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并结合当前广西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现状,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做法,提出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的措施。

一、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现状

(一)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目的定位不准

1.以创业实务教育为主,没有上升到理念层面的教育和指导。当前,不少高校基本上都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一门创业课,但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说,大多未能完全满足国家文件的要求。例如,在数量方面以单门课程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以实操性创业实务教育为主,大多把创业教育的教学目的定位为“培养企业家”的教育,注重面向学生开设如何创办企业实操教育教学活动,侧重于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教育,在创新创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理念层面,较少涉及。

2.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为主,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有的高校会把创业教育的目的定位为“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同时,拉动创业带动就业的马力”。因此,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如同上文提到的,以创业实务教育为主,教会学生尤其是有创业意向和基础的学生如何开展适合自己的创业实践活动、创办企业或开设公司,在解决创业学生个人或团队就业问题、提高学生创业率的同时,还可以解决一定量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的压力,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目标。但在此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关注和指导较少。

3.大学生理解的创业教育的目的也不全面。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对创业教育课程的理解是“教学生如何创业”,即在理解创业的概念上存在偏差,将创业直接等同于创办新的企业。从这个理解层面来说,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会比较青睐这门课,没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则会比较反感这门课程,对课程的普及教育及教育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1.创新创业课程没有独立性和系统性。不少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是包含在学校整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或就业指导教育等课程中,较少有高校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与创业国家精品课程、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国家示范课程等,创业教育的内容只是课程的组成部分,没有独立开设。同样地,很多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总框架时,没有将创新创业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纳入其中,没有课程建设应有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不全面。当前,不少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纳入教学计划的实践教学内容构成不够,也没有形成体系。大多高校创新创业的实践环节以第二课堂活动或创业园、创业基地的创业实践活动安排为主要内容,在教学计划内开展诸如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主题实践活动、创业孵化实践等方面的内容基本没有涉及,缺乏完整的教学计划内的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教学安排。

3.创业课程没有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联性不大。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大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依托于公共课程来开展,没有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不少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以公共选修课为例,大多高校会选择让学生设计一份创业计划书作为期末考核方式;以公共必修课为例,因为涉及试卷整理及保留、必须闭卷等,不少高校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参考其他公共课程的做法,即设计一套适合于闭卷考试的期末考试卷子,供学生作答。这两种方式相对来说,都比较单一,不符合这门课程开设的初衷。

(四)师资的建设和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有较大的可提升空间

1.师资队伍在数量上还有扩大的空间。目前不少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主要以校内教师为主,缺乏在社会企业有过实战经验背景的师资和在工商、税务等行政事业单位且较为掌握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专业人士的师资,不利于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2.师资队伍在质量上还有提升的空间。高校创新创业课的师资,需要有深厚的综合知识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企业创业实战经验和必要的开办企业的专业知识,这对于高校里尤其是一直在高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难度很大。目前,在高校从事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和培训的老师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经过专门创新创业知识培训的辅导员或其他行政人员;二是负责就业创业工作的老师,包括招生就业处、团委、各二级学院系负责就业创业工作的行政人员;三是高校聘请的校外企业人士或工商、税务等专业人士。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是,高校的老师往往缺乏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指导学生创业的专业知识,社会聘请的教师则缺乏符合高校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两支队伍的力量如果没有得到整合,则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会大打折扣。

二、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措施

(一)树立发展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1.高校和创新创业教师都应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自觉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日常工作的育人体系中,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能在校园里四处开花。高校及教师都应牢固树立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和思想,融入高校的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制度育人的全员全过程中,尤其要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确保课程的开设情况,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占一定的课时和学分。

2.高校应充分、全面、正确地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创业不能简单等于开办企业,创业教育也不能简单等同于教大学生如何开办企业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自己开办企业的企业家,也不是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利器,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灌输一种渗透于大学生活和未来职场中的勇于创新创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创业素质和创业精神,鼓励大学生多利用现有的各种技术、资源和条件开展创新实践,提供有益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或者新理念。这既包含狭义上的创办企业的创业,也包含广义上的在本岗位的创新创业。

(二)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搭建起“意识教育+知识和技能教育+实务教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第一,意识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是一种理念教育、一种精神教育,其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要把目标定位于培养“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这方面,主要是建立相关课程,对学生开展有关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创业信念、创业动机、创业心理素质、创业责任意识、成功创业案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较为基础的普及化、富有丰富内涵的意识教育。在创业意识教育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课程开设得相对完善,这两所高校均以创新创业课程为主线,重在对创业精神的诠释和培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

第二,能力和知识教育。这相对于意识教育提升了一个层次,这个层面的教育应包含创业法律法规、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投融资管理、市场营销、团队搭建与合作、市场风险研判与防范、市场机会识别能力培养、领导组织能力培养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与培养。这类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上海交通大学的课程开设得较为完善,该校以创新为基础,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实现“专业教育+创业”。

第三,创业实务教育。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增加创业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例如,在校内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使基地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和场所;在校外,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依托校外的教学实践基地或创业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到相关基地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在这方面,因为课程是面向所有在校生开展的普及化课程,各高校因实际情况不一,在不能实现每个学生都安排开展深度创业实践活动的情况下,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安排体验式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热莺头绞剑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创业实践的体验经历和体会,满足创业实践教育的覆盖率问题。这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得较为完善,该校以电子商务创业为平台,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特色,鼓励学生借助电商平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并以学生网络电商创业的业绩折算学分或作为成绩参考依据。

2.搭建起“必修+选修”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我国107所“211”高校中,开设与创业相关课程的高校仅有41所,相比之下,美国有1600所以上的大学提供了2200门以上的创业课程,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创业研究中心有21门创业学科领域的课程,仁斯里尔理工大学开设了20门课程,UC伯克利开设了23门课程。广西高校可以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特色和学生专业实际,搭建起“必修+选修”的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基础等必修课,授课对象可为全体在校大学生,主要介绍创业基本概念及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以及创业基本流程、创业必备素质和能力等内容。选修课可面向部分有进一步开展创业实践需求的学生而开设,可以包含以下一些课程,如创业案例、创业团队建设、创业投资、店面装修与设计、创业项目遴选、公司财务分析等通识内容课程;或者是简单易操作的实践课程,如关于如何开一家淘宝店、如何玩转微信创业、如何开一家咖啡店等的课程,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普及创业投资、创业管理、企业营销、商务礼仪、创业实践等知识,帮助学生更便捷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3.搭建起“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广西高校应在专业教育、学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际,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不同的创业实践路径,在对所有学生开展普及化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特色教育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开展“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的尝试。如在商科类文科专业中,可以侧重介绍商贸企业创业的基础知识,在技术类理工专业中,可以侧重增加有关商务和营销类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内容。同时,广西高校也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有所结合和侧重,如广西桂林的高校可以开设有关旅游产业、旅游经济的课程,在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在2015年起,独立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且将创新创业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年则进一步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实际,开设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包,进一步推动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改革和完善现有课程考核体系

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有以下几种可供学生依据本人情况自选的课程考核方式:一是对于已经成功创业的学生,学生凭营业执照可以申请课程免修或者是替换期考成绩,且成绩都应该定在90分以上甚至是满分。二是针对有创业意向但是还没有创业实践或行动的学生,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创业实践思路,提交创业计划书,以便在理清创业思路的同时,形成和完善自己的创业计划书,便于得到任课教师的指导选送出去参加各种创业大赛、路演、风投等,为进一步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和搭建平台。如果创业计划可以在大赛中获奖或获得投资,则学生可抵分数80分以上。三是对于只普及创业意识的学生,教师可参考日常必需文化课程的方式,出份包含主观和客观题型在内的试卷,统一组织开卷或闭卷考试。教师也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通过网络系统来完成试卷的生成和考试,这也是对创新创业思维和行为的一种印证,能更好地拓展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四)建立一支能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1.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拥有多元化专业背景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兼具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可以由以下四种类型组成:第一类是担任创业理论课程为主的教师,这类教师以校内教师为主,主要由负责就业创业工作的老师来担任,同时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由会计、法律、企业营销等专业教师担任。第二类是校外专业人士,主要是指高校聘请的在校外专门从事银行贷款、企业创业、投融资管理、工商、税务、人社局等行业的人士,他们负责向学生传授创办企业所需的投融资及资金管理、工商登记注册、税务纳税等与企业创办有关的政策性实务。第三类是校外实践教学教师,这类教师一般须在企业里担任一定职务或者是具有丰富创业经历的人(含创业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他们负责向学生教授当今各行业市场经济发展状况或者具体到各行业的创业实战经验分享。这类有着丰富创业经验的教师团队,能用自己的实践经历来引导青年学生在创业道路上少走弯路。第四类是本校创业的在校生或历届毕业生队伍,这支队伍因为成长的环境与在校生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在校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朋辈关系”教师队伍的教育,也因创业成长背景相似,可以在资源、技术等方面形成有力的资源共享。后面三类教师队伍需要接受高校教师资格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高校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效果。

2.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一是积极主动开展师资交流和培训。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非常强,需要通过高校经常开展内部培训、外部交流培训等师资交流活动,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重点培养优秀师资,把老师选派到国外接受更为优秀和先进的培训,以便提升本校师资的档次和水平及整体的教育效果。二是针对这种实践性强且任课教师队伍多样化的课程,制订灵活的培训、学习、挂职锻炼、企业实习锻炼的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到企业和相关事业单位开展企业实习或挂职锻炼,同时要在制度和政策方面,保证教师在兼职或企业期间各方面的待遇和教师的个人发展没有受到影响,便于教师安心在单位实习锻炼或挂职锻炼,进一步了解所在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切实提高创业师资的专业水平。三是高度重视这支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扶持,在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支持或是倾斜,如由实践成果代替理论科研成果等政策,不将科研成果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让教师能认清个人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确保教师能静下心来开展创新创业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同时保证教师个人在职业规划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上述内容外,广西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和重视教师对创业理论体系的研究,并要求教师们将研究领域从课堂教学不断拓展和延伸到第二课堂活动的创业教育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学、创业实践过程、创业规律研究等方面,不断丰富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和案例,丰富对创新创业规律的掌握程度,帮助大学生通过学习创新创业过程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规律,为大学生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进一步提升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青山,黄勇.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及借鉴[J].实证研究,2012(10)

[2]袁永平.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2009(7)

[3]杨艳萍.创业教育课程化的框架设计[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邰玉明.创业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积O影响[J].科技资讯,2015(14)

[5]方明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0)

[6]肖柳梅.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8)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一般课题“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研究与实践”(2015LSZ023)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39-05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创客运动逐步链接各个产业和社会大众。青年处于创新创业的活跃期,大学生理应是创客队伍的主力军,在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比率不高,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很大。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职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应在创客精神、意识、能力培育方面承担更多的使命。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这一育人本质,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把厚植创客文化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项基因工程,研究探索创客文化的培育路径,充分发挥文化持久、强大的育人功能,培育一大批大学生创客,进一步增强我国人才竞争实力,助推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创客文化的内涵

创客是一类具备较强创新、交流、共享意识,积极寻找和迎接挑战并将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1]。创客追求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体验和价值实现。创客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精神自由,思想独立,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不受过往经验束缚。二是包容兼收,博采众长,乐于交流合作、借鉴分享,擅长钻研挖掘,并学以致用。三是勇于尝试,敢于冒险,富于挑战,执着于创新。

创新精神和意识是创客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创客文化最核心的要素。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创客精神的内核,主动设计搭建路径、项目和平台,全面优化环境,形成学生想创新创业、能创新创业的生动局面,培育群体性创客文化。

二、创客文化培育的指导思想

(一)学校主导

培育创客文化,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广纳各方智慧和经验,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创客文化培育顶层设计。要充分发挥政校企行等不同主体、校内不同部门及教育教学、服务保障等不同环节的协同功能,搭建各类平台,组织各类资源,实施教育教学实践等活动,强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创客文化培育。

(二)学生主体

人才培养是学校存在的逻辑起点,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可持续发展对接,与学生发展愿景对接,鼓励个性的发展张扬,开展多样化、个性化教育与管理,及时引导大学生更新观念,加入创客行列,成为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主动创造者和实践者。

(三)教师主动

教师资源是培育创客文化的关键。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弘扬创客精神,及时更新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创客文化。

(四)多元结合

培育创客文化,要引导政校企行等形成合力,要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要“学、研、创”贯通,要鼓励先行先试。

三、创客文化培育的路径

(一)建设创客文化载体

1.营造创客文化环境氛围。一是在学校核心文化中注入客文化元素。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办学理念等代表了学校发展的目标、师生共同的愿景,是一所学校内涵、特质、层次、品位的重要标志。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办学理念等核心文化中注入创新创业精神,通过教化和引导,浸润创客文化。

二是在校容校貌中注入创客文化元素。在校园建筑、雕塑、景观、校标、地标、活动标、装饰、服饰等自然物中,注入创客文化元素。建设星光大道,建设科创园、创业咖啡馆等创新创业核心区,展示创客典型及言论实例,形成局部主题文化。在学生学习活动实践场所展示创新创意作品,注重表现形式的选择,使之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营造和渲染创客文化氛围。

三是加强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提高对创新创业和创客的重视程度,组织各类创客活动,加强舆论引导,借助板报、橱窗、校史陈列室、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平台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政策,宣扬创客先进典型和企业家精神,表彰奖励大学生创客精英,让崇尚、尊重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以及敢闯敢试、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成为校园核心理念之一,让学生利用心理暗示和自我规劝实现自我激励,让创新创业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高校群体创客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繁荣。

2.丰富创客文化滋长的物质空间。一是开辟创客空间。开辟创客车库、创业咖啡馆等创客空间,为创客提供交流、分享和创造的平台,让高职院校的众创空间成为社交空间、网络空间、资源共享空间的集合,滋养创客文化。

二是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依托科创园、校内外各专业工程实训中心、实践教育基地等,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组建创业教研室、培训室、咨询室、创业模拟实训室等创客服务区,建设创业孵化工作室、项目工作室、创新工厂等创客实践区,为大学生创客提供支持,推动大学生创办企业和良好运营,滋养创客文化。

三是创办创客社团。鼓励扶持创客类社团创办和建设发展,支持以共同兴趣为纽带的大学生创客群体组织各种实践活动,点面带动,培育群体性创客文化。

四是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建设创客活动校外基地,与区域知名创客空间合作,组建各类创客联盟,广泛搭建社会参与平台,繁荣创客文化。

(二)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对于创客教育的宗旨,可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创客的教育”,旨在培养创客人才;二是“创客式教育”,旨在应用创客的理念与方式去改造传统教育,使受教育者拥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得到更多元、更全面的发展[2]。

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原则,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以创客素质教育为主题,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用创客教育撬动高职教育创新。实施“四融入、两覆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将创客教育融入高职教育,将创客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课程体系,将创客空间平台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覆盖所有院部和专业,通过引导激励,开启创业梦想,激发创业热情;通过教育培训,学习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通过项目演练,促进创业实践,实现创业理想,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培育创客文化。

1.将创客文化培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一是优化知识结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优化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允许学生根据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进一步促进学生拓宽知识基础,完善知识结构,“量智”与“性智”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提升整体性思维与系统性思维能力[3],进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及时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将学术前沿、专业最新研究成果、专业创新实践经验等融入专业课堂教学,注重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生有效创意和高效创新。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进课程,进课堂,进头脑,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提升参与创客活动的学生比例,将创客教育由面向少数人的精英式教育转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普惠式教育,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营造群体意识。分类分层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程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需求,开设丰富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和项目。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潜质和前景的群体或项目团队进行专门化教育与针对性指导培养。

二是改变教学方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情境学习和实践体验教育理念,倡导“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做中学、做中教、学中做”,充分利用各类创客空间平台,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组织探究性、启发式学习,强调推理、判断能力的培养,发展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组织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批判性。组织开放式教学、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实践,让学生动脑动手相结合,在真实的创客项目中感悟创客精神,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充分发展优势潜能[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创客教育与信息获得、创新实践的深度融合。建立创新创业专题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定期推送信息,开展政策宣传、指导服务和论互动活动,让信息和知识在传递者与被传递者之间共同拥有、碰撞、传播和扩散,增加创新或创意的流通性及衍生性。

三是改革评价办法。完善大学生学业和创客行为的考评机制,将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将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计入学分,制定实施大学生创客创新创业成果学分转换和累计制度、成绩互认制度及能力资格认证制度,促进学生创新型学习。强化创客教育教师的责任意识,在教学效度评价中,把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促进教师深化教学改革。

2.将创客文化培育融入学生活动。在各类大学生活动中,大力宣扬勇于尝试、敢于冒险、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心理认知,营造宽容人和激励人的环境,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积极创新。

依托创新社团、创客空间和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等开展创客活动,定期邀请创客典型、大学生创客群体和领军人物等走近普通学生,开展创业家讲堂、创客论坛、创意众筹、创新成果展示、创业政策宣讲、成功案例分享和创客节、创新创业训练营等活动,分享实战经历和成功经验,开展经验交流、模拟创业和互助学习,激发热情,启迪思想,培育企业家精神和首创精神,培育主动探索和合作互助分享精神,打造创客文化生态。

组织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让学生在参赛、观摩中学习提升,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创客精神,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培育创客文化。

3.将创客文化培育融入成果转化工作。提升创客教育和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市场与资本,引导学生将技术逻辑和市场逻辑紧密结合,对有潜力创客团体和较好市场前景的创客项目,提供完备的创业辅导、技术指导、投资融资、市场推广等支持。加大创客成果转化力度,积极推介优秀成果,及时推进商业孵化,帮助创客们快速实现产品的小批量生产等市场转化工作,努力将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梦想变成现实,并通过宣传、奖励,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创新。

四、促进多元融合渗透

创新应是各创新主体、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的现象,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5]。高职院校培育创客文化,要注重开放融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让创客文化系统中的各种要素自然流动,与其他文化系统中的要素融通,通过各种文化主客体交互式影响,使原独立的创客文化脱离隔离封闭的状态,拓展创客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一)文化的融合

吸纳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现代工业文明)、境外文化精髓,融入创客文化。提炼创客文化要素,融入校园文化。促进创客文化与专业文化、职业文化融合,培育各具特色的专业创客主题文化。打破专业或学科边界,促进跨学科、跨专业创客文化之间的融合。创客文化与产业、行业、企业文化融合,为广泛深入的社会参与奠定基础,强化文化积累。

(二)人员的融合

优化创新创业人员结构和项目团队结构,吸纳教师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校外优秀人员走进校园,促进创新创业链上多角色创客的融合。一是支持学生跨校、跨年级、跨专业和跨学科交流。二是促进学生和老师共同研习,联手实践创新,促进师生融合、共同成长。三是组织企业家、成功创客与学生交流切磋。

(三)行为的融合

一是课堂教学及课外实践活动、专业教学及创新活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课程与思维训练课程等相结合。二是创新创业理念、精神、创意与实证实用相结合。三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企业生产研发活动相融合。四是校校、校企、校行、校地、校所等广泛合作,形成良性互动。

五、加大创客文化培育保障力度

结合政策指引,建立健全创客教育服务保障体系,整合汇聚校内外优质资源,为创客文化的培育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实施创新创业工作推进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工作,通过优化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培育创客文化。

(二)加大师资培育力度

1.更新理念。创客教师是学生学习情境的设计者,人员资源的管理者,学习实践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调控者,实践质量的提升者,创新创业的合作者[6],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教学改革意识,为不同的创客项目调配各种资源,促进拥有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学习偏好、不同能力方向的学习者加强交互协作。

2.提升能力。创新创业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以外,还必须成为广博与专深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要成为兼具一定的信息分析能力、系统思考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及创新式教育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要组织教师通过专业学习、业务培训、教学研究竞赛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教育技能。通过组织跨领域、跨学科的团队建设、进修访学、学术活动以及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参与,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要利用横向课题研究、社群活动等,丰富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热情,成为双师双能式优秀创客型师资。

3.优化结构。依托创新创业课程研究室,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负责学校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依托各专业研究室和合作企业,组建一支由校内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创新导师团队,为学生的创新实践与竞赛活动提供常态化的指导和服务。依托大学科技园和就业指导中心,组建一支由知名企业家、业成功人士、金融投资专家等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咨询、诊断、策划与培训服务,为初始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援助。依托教务、学工、就业指导等部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团队,负责学生日常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三)整体提升保障水平

1.加大创客活动资金保障力度。将创客活动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设立大学生创客项目津贴,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扶持重点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和引导基金,助力学生创业项目的推介、孵化、产业化等。通过社会捐助、个人支持等渠道,建立大学生创客基金。对接金融机构,对接成熟企业,提供资金借贷、融资支持,为创客教育提供稳定充足的资金支撑。

2.为大学生创客提供场地支持。广泛开辟创客空间,整合实验室、实训中心、实习实训设备、图书信息、校园网及数据库等优质教学、科研、生产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区,出台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措施,便于学生到科技园创办企业。积极开拓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客校外创业搭建平台。

3.整合共享市场资源。内外联动,积极争取政府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支持,汇聚高校智力资源、政府政策平台、企业创新资源等创新要素,和校外各种资源对接或互换,将学校建成区域重要的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地和创客活动中心,共享创客所需要的软硬件条件和设备,支持创客活动。通过推动各级各类创客组织广泛合作,扩大学生创客的活动空间,共享创新创业资源。

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今天更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使命,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培育,既依赖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改革的结合,也有赖于创客教育、创新创业管理、创客空间等创客资源、生态体系的日趋完善;既需要人们思想观念的认同与思维方式的改变,也需要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及环境的营造,只有这样创客文化才能真正融入主流文化并进而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影响力量。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萧潇,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79-183.

[2]杨现民,等.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5.

[3]钱学敏.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31-236.

[4]庹飞.陶行知教育思想观照下的现代高职教育[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