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保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社保工作的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社保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1

目前,社区消防管理没有形成一套综合有效的管理体系,也没有规范性的文件贯彻到社区管理当中,消防管理工作出现脱节,不适应社区快速发展的需要。社区功能齐全,行业增多,社区消防管理不到位,消防通道不畅,安全疏散不利社区消防基础设施缺乏,消防器材严重损坏和不足,社区居民消防安全意识薄弱,家庭火灾隐患增多。

针对上述社区消防工作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完善社区消防建设,从而加快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一)加大社区消防宣传力度,提高居民消防安全意识

由于居民的防火安全意识还不是很强,因此,社区应大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可由社区干部、义务消防员、治安联防员编配组成消防分队,总体由专职消防干部负责。消防分队随时对每一位居民开放,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教育意义,能了解有关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知道自身应该如何防范火灾。队内要摆放、悬挂、播放各种宣传资料,包括居民防火注意事项,居民如何正确用火用电以及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如何报火警,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材等,以增强人们的切身感受。同时针对幼儿、小学生以及老年人等要开发不同的版块,选择相适应的题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消防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人人重视消防,使消防工作社会化、家庭化。

(二)加强社区消防组织的建设,建立完善安全防范网络,实行社区消防自治

家庭、社区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只有从最基层抓起,走社会化道路,依靠社会力量,实行人人参与,群防群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火灾的防范能力。因此,必须发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能,实行社区消防自治,才能真正搞好社区消防工作。而实行社区消防自治的前提是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区消防安全管理网络体系。

社区消防工作主要是靠社区志愿者的行为来保证。当火灾发生时,志愿者消防员负责扑灭初期火灾,疏散群众,抢救物资,协助消防队灭火以及火灾现场的保护等任务。社区内的消防工作人员基本都有固定工作,兼职社区志愿者有自己的消防装备,这些装备都有固定的放置地点,一旦发生火灾,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自主迅速地装备自己,投身到火场战斗中去。他们的这种行为,就是我们社区建设所倡导的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及解决社区问题。

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社区消防组织保障体系,是确保社区消防工作持续、稳步、长效发展的基础。按照社区消防工作长效发展的要求,根据社区特点,因地制宜,狠抓社区消防组织建设。一是各社区以居委会为龙头,成立了社区内各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社区消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社区日常消防监管工作,各社区以警务室为基础设立了社区消防室,作为社区消防工作领导小组的办公室,同时,也是社区进行消防咨询服务的中心。二是建立由社区志愿者组成的社区群众义务消防队、巡逻队,主要负责社区消防巡查、隐患整改、社区防火和初期火灾的灭火工作。三是建立社区消防联络队伍,负责各楼栋门户的消防工作,并做好联络、汇报工作。四是建立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单位的义务消防队和消防巡查队伍,负责小区的消防工作。五是建立由社区志愿者组成的消防宣传队和消防志愿服务队。他们大多数是由热心消防工作的社区离退休人员组成的“夕阳红”消防宣传队或老年消防志愿宣传队、社区志愿消防服务队,或由社区中小学生参加的“红领巾”消防宣传队等多种社区消防宣传服务队,负责社区的消防宣传工作,及时解决社区消防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三)建立和完善社区消防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职能

“一区双警”是维护社区治安的重要保障,为社区的安全,每一个社区都要配备两名以上的民警。公安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要管理好责任区的消防工作,派出所须明确民警具体负责,并协调好、组织好辖区内的消防工作,切实抓好各项消防工作的落实,公安机关还应把消防监督工作纳入公安派出所和民警责任区年内的工作目标考核范围,下达指标明确责任。县(区)公安消防机构要加强对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同时,对居民住宅区应区分不同类型、不同条件,以公安派出所为主,组织协调街道办事处、居(村)委会、治保会参加防火和义务消防组织,这样既发挥公安派出所在消防监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又使其他单位共同参与。每年应开展评比,表彰工作突出的消防积极分子,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以鼓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四)多方筹措资金,为开展社区消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2

在涟源市渡头塘镇下乡挂职锻炼两年期间,为贯彻落实涟源市《市机关市局部分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工作》和妇联《关于开展“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大调研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我积极参与“全镇机关干部下基层,倾听民声解难题”作风建设实践活动,重点是针对扶贫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采取进百家门、吃百家饭、与百姓拉家常、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朋友、召开村组党员干部及部分妇女代表座谈会等方式,认真听取村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思想动态。

1 增加村的基本情况

增加村位于湖南省涟源市渡头塘镇的西北部,与本镇的美庄村、金龙村相邻,距涟源城区43公里。共7个村民小组,182户农业户口,826口人,男性480人,女性346人,其中留守妇女儿童和空巢老人98人。有19名党员,其中2名困难党员。总土地面积1.7平方公里,其中水田380亩,旱土258亩,山林1200亩。

历年来,全村都有种植蔬菜和水果的传统。前些年,村上兴办了一个200亩的杨梅基地。该基地由大部分农户自产自销,其产品主要销往附近的桥头河镇和娄底果蔬市场。

2 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

(1)村级班子、村干部的配置比较合理,班子运作情况正常,村干部之间团结合作,工作积极主动,能较好的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但示范带动能力不强,有个别村组干部文化素质差、组织纪律性不强、小集体思想严重、大局意识薄弱,遇到重大事项不能与组织保持一致,缺乏战斗力,造成其工作被动。村干部反映工作难做,干部难当,特别是民事纠纷的调解比较难。

(2)农民渴求获得各方面的技术指导,尤其是村上要分组搞水果基地,如葡萄园、杨梅基地扩大、增品种,更需要市级农业部门和乡镇农技站工作人员深入村上做现场指导。

(3)农民隐形负担依然很重,主要是人情交往,攀比现象严重。每个农户花费在这些方面的开支大约为6000元/年。

(4)村民群众希望实行村务公开,特别是村级财务公开,保证公开的内容真实与全面。

(5)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空巢老人太多,且基本上没有业余文化生活,大多数在家的村民闲暇时间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打牌,有的甚至还参与赌博活动。面对这种情况,党支部书记非常担忧,说“现在我村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在家种植蔬菜和水果的都是老年人和妇女,而且种植蔬菜和水果靠的是传统经验,技术含量不高,果子成熟了,采摘的劳动力少,无法及时销售出去,10年、20年以后,不知道农村的田土由谁来种、果蔬由谁来销售。”

(6)贫困宫颈癌妇女易梦映,她在2012年2月份,第一次到涟源市第一人民医院做化疗时,共花去医疗费6663元,超出政策规定(6500元)113元,医院就不肯垫付70%(而且超出的113元是医院要预约等了4天,才造成的)。当她去合管办报帐时,合管办严格按政策规定办事,只给她报55%。患者家属对此事总想不通。

3 针对以上问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及做法

(1)对于村干部提出的工作难做、干部难当的问题,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强化村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素质。村干部难当、工作难开展,除了客观因素外,主观原因是一些村干部文化素养不高。个别干部对政策法律法规的掌握与实践要求不适应,知识水平与时展要求不适应,发展经济和做群众工作的实际本领与现实工作要求不适应,这些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元素。因此,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就成为党委、政府今后工作的首要之举。改善这种现象应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村组干部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依法施政水平,增强他们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及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能力。同时,作为上级党委、政府,要作村干部坚强的后盾,让他们放手、大胆的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提高村干部的待遇,现在村干部的待遇太低,上级部门能否想村干部之所想,急村干部之所急,提高他们的待遇,为村干部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以利于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为群众办实事、谋发展上来。

(2)对于科技普及与培训的问题,我们认为:促进农民增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效益农业,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针对增加村的农作物种植和水果新品种的种植科技含量不高、生产者都是老年人和妇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已经和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取得联系,希望他们在适当的时候,组织专家或农技人员进驻增加村,专门研讨增加村的产业结构特点和市场需求状况,结合农时和种养等行业情况举办相关行业培训班,讲解种养加工技术,以提高村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我们建议村里搞土地流转,培养种养大户,成立专门的合作社,统一种植品种,建立统一的销售网络。

(3)对于村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的问题。通过村务公开,能增强村务管理的透明度,有效地防范部分村干部假公济私、贪污浪费等不良现象,遏制重大事项不民主决策等腐败行为的产生,同时也能激发村民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还干部一个清白,给村民一个明白。我们已与该村衔接,希望他们在工作中能认真按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落实有关事项,以满足村民的合理诉求。

(4)对于留守妇女、儿童和空巢老人比较多,业余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妇女之家”、“家长学校”、“农家书屋”和“远教设备”的作用,着重做好留守妇女儿童的心理疏导;另一方面,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在送戏下乡给她们送去精神文化大餐的基础上,着力培训一批村级文艺骨干,通过她们大力推广广场文艺和其它民间文化,从“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

(5)对于宫颈癌妇女易梦平医疗费用的报帐问题。我们十分重视,妇联主席李俐回到乡镇府后就立即向市合管办反映,同时向市卫生局请示,最终在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市合管办同意在政策内的6500元,再补报15%给患者。此举不仅使患者和患者家属都非常满意,使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而且坚定了他们与病魔抗争的信心。

4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后的成效与体会

篇3

【关键词】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网络

一、X城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职责定位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是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的重要载体,是直接面向企事业单位和基层人民群众,宣传相关法律、政策精神,经办具体社会保障事务的综合性公共服务体系。

X城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实行的是区社保经办机构、街道社保所和社区工作站三级架构的垂直业务管理。

区级社保经办机构按照相关的政策法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承担各项社会保险具体经办和服务工作,其负责的社会保险管理服务针对企事业单位,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参保单位社会保险登记、参保人员增减变动、缴费基数核定、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社会保险缴费记录的建立及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的稽核,以及辖区内人才和职介及街道社保所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的办理和指导、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收缴及支付等方面。

街道社保所是政府民生工作的中坚力量,是政府各项惠民利民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整个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街道社保所负责的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主要针对辖区内的居民,其工作内容包括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申报、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申报及报销申报、辖区内失业人员管理、社会化退休人员的档案管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劳动保障信息统计数据采集汇总以及社会保障政策宣传的各个领域。在业务层面上,街道社保所接受区级社保经办机构的业务指导。

社区工作站作为最贴近民生的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其能够及时反馈居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请受理、低保调查、低保公示、低保人员动态管理、失业人员动态管理、就业促进工作、退休人员信息管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及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在业务层面上,其主要接受街道办事处及社保所的管理与指导。

二、X城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现状与问题

现今的X城区辖区总面积为50.7平方公里。截止到2011年7月,全区总人口为159.4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128.17万人。辖区内设有15个街道办事处,255个社区。为了全面了解X城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于2012年7-9月对辖区内的15个街道社保所做了问卷调查,并对区社保中心和4个社保所分别进行了深度访谈和调研。根据我们调查目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在实际运行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化网络建设滞后

信息化网络建设是提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的必备条件,其发展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服务窗口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以及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目前,基层社保所的信息化网络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1.信息系统版本过多,各系统之间不兼容。目前,社保所使用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是分别由三家公司提供的,其各自开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彼此之间不衔接,应用软件不统一,网络不兼容。

2.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滞后,导致信息化管理流程繁杂。现行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分为街道版、区县版等多个版本。各版本对业务的办理要求不同,使得各区县之间,乃至同一区县内的不同社保所之间经办同一项业务所需要提交、报送的材料不同。

3.信息系统统筹层次低,信息资源不能够共享。基层社保所普遍反映由于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的统筹层次低,使得信息系统中的社保资源不能共享,许多社区居民的社保信息不能在社保所直接查询,而需要社保所工作人员到区相关部门查询。

此外,还存在管理不规范,业务部门配合不密切,工作系统报修时间过长的问题。

(二)工作满负荷与人员编制紧张的矛盾突出,人员配置失衡

从街道社保所的人员编制看,全区实有工作人员与常住人口的平均配置比例是1:2143,并且各社保所的人员配置极不均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大,长期处于超工作量运转状态,编内人数与常住人口数不成比例,不得不大量聘用编外人员,而编外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又相对较差,影响了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三)员工职业发展空间小,缺少激励机制

街道社保所是事业单位,其人事制度缺乏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工作人员几乎无升职渠道和空间,职务上不去薪酬水平也就上不去;日常工作缺乏正规的业务培训,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办事效率受到很大影响。

(四)基层社保经办机构的公共服务能效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基层社保经办机构公共服务能力和效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和人民群众的受益程度。目前,街道社保所在服务效能上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街道社保所的工作职责及权限不明确。业务的多头管理带来的是上级各主管科室往往下沉一些与社保所工作职责无关的业务,而且下沉的业务经常具有随意性、重复性,人员、资金、设备又不到位,增加了社保所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了社保所正常业务的开展。

2.街道社保所与区职业介绍中心部分业务分工不合理。例如,随着灵活就业和自谋职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申请业务和退休核准业务的下沉,造成社保所工作的难度加大。灵活就业人员和自谋职业人员需到街道社保所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和退休核准,但由于其档案存于区职业介绍中心,社保所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的资格初审。再比如,自持档案人员存档,首先需在社保所进行登记,然后再由社保所工作人员把登记人员及档案带至区职业介绍中心进行审核,并在区职介中心上保险,社保所工作人员在其中并没有实质性作用。

3.办理业务等候的时间过长。由于街道社保所只相当于居民社保的代办机构,每个月需要专人多次到区级社保经办机构办理相关社保业务,而社保所的工作人员本身就少,日常性事务多,工作人员每次到区社保中心办理业务时也需要与参保单位一样长时间地排队等侯。

4.业务办理手续繁琐。例如,居民在办理失业和就业登记时需反复重复地填报提交相同材料;养老金补发需由街道社保所提出申请,报区社保局核准后,方将钱打入社保所账户,再由社保所以现金形式发放给个人,程序繁琐,不利于资金安全;网络平台错误信息变更手续繁琐,需经过街道社保所、区社保中心、区劳动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中心等多个主管部门签字盖章,方能由系统开发商更改;定点医疗机构变更流程复杂,手续繁琐;社会保险补贴的申请,需经过转档、参加培训、申请等多个环节,前后需花费5个月左右的时间,期间甚至还会出现社会保险断档等情况。经办流程复杂、手续繁琐是导致社区居民对公共社会保障服务不满意的最主要原因。

(五)无档案人员参保的后续问题亟待解决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无档案人员参加社会保险,需合并缴纳养老、医疗及失业三险。但因其并无档案,无法转为失业,而无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因此,这部分参保人员的后续问题亟待予以解决。

三、优化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建议及措施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是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着社保经办的工作效率,影响着社保政策的执行效能,关系着社保经办的服务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本文提出完善和优化X城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建议。

(一)优化信息化网络建设

首先,提升信息系统的统筹层次。在保证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把涉及到社保所业务的数据下沉,减少社保所工作人员因查询信息往来于区社保中心的次数。其次,加强系统标准化建设。整合各信息系统版本,统一各系统的经办要求与条件,达到系统间的相互衔接,实现网络兼容。再次,缩短信息系统报修、维护的时间。减少系统报修维护的程序,建设备用系统,当系统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启动备用系统。

(二)优化人员配置,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首先,增加街道社保所的人员编制,优化人员配备和使用,以减轻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与工作压力。其次,加大对员工培训的力度,使业务培训经常化、正规化,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再次,建议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打通员工的升职渠道,拓展员工职业发展空间,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采取多种措施简化经办手续,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效能和水平

1.设立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直属的业务协调机构。业务协调机构负责统一协调需要向上集中的业务和需要向下延伸的业务,避免多头、无序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明确划定各岗位、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与权限,制定明晰的业务经办流程和经办程序。

2.合理调节社保所与职业介绍中心的业务分工。首先,把灵活就业和自谋职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申请业务与退休核准业务向上集中,由区职业介绍中心负责管理和经办,保证其档案与享受社会保险业务不分离,简化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准许自持档案人员本人直接持档案到区职业介绍中心办理存档手续,减少街道社保所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可以减少群众往来区职介中心和街道社保所的次数和时间。

3.开设绿色通道。设立专门处理街道社保所和大型参保单位的业务窗口,采用预约方式为其办理相关的社保业务,缩短排队等候的时间,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效能和水平。

4.简化居民办理业务的手续和程序。首先,建立居民基本信息库,扫描并保存居民办理社保业务所必须出示的证明材料,一旦今后需要办理其他业务可直接从信息库中调取相关证明信息,不足资料部分由居民个人补充、提交,以减少和避免重复性地提交同一证明材料,缩短居民的办理时间。其次,把养老金补发业务向上集中至区人保局社保中心,由区社保中心的相关部门将补发养老金直接打入个人银行账户,手续精简的同时也提升了资金的安全性。第三,各部门加强合作,减少网络信息平台错误信息的修改程序,缩短信息的变更时间,提高办事效率。第四,精简申请再次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手续,缩短再次享受补贴的等待期,或采取期满延长享受期措施,避免断档的发生。第五,把变更定点医疗机构的业务下放至社区工作站,居民无需再到街道社保所申请办理,方便社区居民的同时也可以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5.切实解决无档案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补贴的后续问题。首先,无档案人员按照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把经办业务向上集中到区职业介绍中心。其次,解决无档案人员享受失业保险的问题,可以采取养老、医疗、失业三险的保费分开缴纳的办法,或者采取从参保缴费那一刻开始由职介中心为其建立档案存档。

总之,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建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作为其服务载体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对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建设和各业务部门职责、职能、权限的优化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不断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绳鹤.X城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C].2011年X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调研报告选编,2011.

[2]曹学义,顾建平,廖湘囷.关于X城区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人员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审核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C].2011年X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调研报告选编,2011.

[3]周莉,武晓蓉,刘东华,徐娜.关于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模式的探讨与建议[C].2011年X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调研报告选编,2011.

篇4

一、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一)档案法治建设

1、加强档案法规制度建设。贯彻实施档案工作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及时转发并严格执行上级业务规范文件,制定下发了《县档案局“七五”法治宣传教育规划(2016—2020年)》《县档案局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公务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县档案局关于加强县民贸公司档案规范管理的函》《县档案局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的通知》《县档案局关于认真做好县“8.8”地震抗震救灾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的通知》《县档案局关于精准扶贫档案片区指导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完善依法行政相关制度。

2、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明确规范性文件全面清理具体工作的范围、标准、节点,全力做好文件的查阅、利用、服务,确保县政府文件全面清理工作到位。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备案、审查工作,及时清理上报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事项等部门权力清单责任事项,落实责任清单,按时填报行政权力运行情况。及时清理公示本单位机构概况、领导职责、财务信息、法律法规、工作动态、便民信息等政府信息,将档案工作全面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健全执法人员学习教育制度,每年定时进行执法人员审核、培训,要求执法人员做到自己的执法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证据确凿,无越权处罚、变通处罚等问题。

3、深化档案法制宣传。认真贯彻实施省、州《档案法制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结合“七五”普法,坚持会前学法,制定年度学习计划,落实学习任务和内容,每年集中学习宪法、档案法规法纪及规范性文件等不少于12次。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要求,积极开展依法治县及法治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结合驻村帮扶、档案业务指导、培训等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活动。结合每年档案法制宣传主题,安排部署“6.9”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征订宣传资料,制定下发了宣传活动方案,征文活动通知,发放档案法规宣传资料1000余份。结合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召开档案法规知识专题学习讨论活动,利用门户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微信、短信等持续发送档案法规知识。进一步健全完善单位“法律图书角”,及时更新《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涉及法律法规、档案业务、民族政策、惠民知识的书籍、报纸、杂志期刊,为干部职工日常“充电”提供了学法阵地,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知法守法意识。

4、强化档案执法检查。结合重点工作任务,每年开展档案执法检查,组织检查组对全县机关、乡镇开展档案执法检。检查内容包括年度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责任、档案室规范化管理、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和灾后恢复重建档案工作情况等。检查中对存在档案管理方面问题的单位发出《档案行政执法检查限期整改通知书》,提出整改意见和整改要求,限期进行整改,有效地增强了全县的档案管理意识。目前我县无档案违法违纪案件发生。

(二)档案资源建设

1、加强档案资源的接收和征集。立足现有的馆藏资源,不断加强民生档案、特色档案、重大活动档案和到期档案资料的接收与征集。十三五期间接收进馆民宗局、财政局、计生局、农水局、永和乡、法院、纪委等20多个单位、乡镇文书档案7832(卷、盒)、会计档案1528盒、项目档案1135盒、诉讼档案2367盒、荣誉、照片、实物、光盘等4000余(张、件),整理接收抗震救灾档案500余盒,整理进馆资料566册。并严格按照纸质档案和数字化副本“双套制”要求进行档案接收。截止2019年12月,县档案馆馆藏档案106个全宗69730(卷、盒)、资料6236册。

2、规范机关档案形成和管理。一是强化日常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工作。每年深入机关单位和乡镇指导督查150余人次。及时转发《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制定下发年度档案工作要点、《县档案局关于加强汛期档案安全工作的通知》《县档案局关于开展档案执法检查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完善档案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机关档案室规范管理。结合精准扶贫、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档案专项指导督查加强对机关档案室规范化管理工作检查考核,提升档案馆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水平。重点对县人社局、县规划局、县水务局、县卫生局、县防震减灾局等涉民单位进行业务指导督查,帮助修订完善《文件材料收集范围及档案保管期限表》《机关档案分类方案》等档案工作制度,以及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等的规范整理。三是全力抓好机改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档案处置工作。为切实做好机关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中的档案处置工作,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档案馆积极作为、靠前工作,主动与县委办、县财政局、县民政局等部门加强沟通,将机改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档案处置工作列入全县区划调整改革议事日程,同研究、同部署。草拟了《机构改革中加强档案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中加强档案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改革中各乡镇、单位档案的归属和流向,处置的范围和内容,强调了档案的鉴定收集归档程序和移交要求,定期开展档案业务制度检查,做到档案应收尽收、应归尽归,有力推进改革进程中档案安全及规范管理。

3、规范企业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意见》,下发《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金融企业业务档案管理规定》等文件,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档案工作,完善以资产为纽带的企业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体制,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服务。开展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审核,对县自来水厂、大九旅集团、南坪林业局、黄埔电力公司、罗依乡产业园区和高原食品公司等单位进行定期指导督查,并协调组织开展了1期县观光公司档案业务培训。

4、强化重点项目档案的监督管理。贯彻实施国家档案局制定的《建设项目档案监督指导工作指南》,深化“项目档案工作提升行动”,加强项目主管部门联系协助机制,推进重大项目档案指导、检查、验收工作。针对“8.8”地震,及时制发相关规定、通知,提出工作要求,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做到提前介入,及时协调落实专项档案业务培训、检查,指导项目档案整理、移交等工作,进一步促进项目档案规范管理。组织对县内188个重大项目档案进行了登记,完成了“九寨印象”、水岸豪庭、白水龙水电站移民、鲁能生态旅游、新区市政公共设施提升工程、医药公司商住楼、乡村道路等57个工程项目的档案初验,组织开展了1期专项验收。

5.加强农村档案工作。一是落实《村级档案管理办法》。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乡创建以及乡镇、村档案法规、政策的宣讲,积极协调、指导、督查乡、村两级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推进“村档乡管村用”工作,探索解决乡镇、村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巩固村级档案建设成果。结合“双报到”积极开展社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载体为社区提供档案法律法规咨询和业务指导、技术等工作支持,规范社区档案管理。二是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蹲点调研,完成《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工作调研报告》,对档案部门接收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档案进馆提出明确要求,安排业务骨干指导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档案整理归档、检查、验收工作,要求归档材料真实、完整、可靠,整理规范,检索体系齐备。三是部署开展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结合“驻村帮扶”和“两联一进”开展档案工作调研,完成了《县精准扶贫档案工作调研报告》。转发了《州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实施方案》,与县扶贫移民局联合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意见》文件,对全县乡镇精准扶贫档案检查指导工作全覆盖,指导建立县、乡、村、户减贫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等工作,在安乐、勿角试点乡镇开展了重点督导检查。举办了县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培训会,对全县48个贫困村第一书记,乡(镇)档案专干,22个扶贫专项部门分管领导进行了精准扶贫档案专题培训。

6、档案规范化管理情况。围绕重点工作积极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规范化管理工作,2019年完成县法院档案规范管理晋升“省一级”标准验收认定。县档案馆2012年12月通过“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标准验收。2014年12月县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省级示范县通过验收。目前,县机关档案室工作规范化管理达省级标准83个,村级建档120个村,社区建档4个。

(三)档案利用服务建设

1、推进档案开放工作。制定开放实施细则,对应开放的档案进行认真的鉴定工作,开放了应开放的档案,备有开放档案目录,供利用者自行检索,对利用频繁的重要、珍贵的档案提供了部分复制卷或者副本,坚持利用登记和利用效果,并编制档案利用效果汇编,取得利用实效。

2、强化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提高社会公众服务水平,积极构建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档案馆开馆时间与国家法定工作日数及工作时间相同,并长期坚持采用法定节假日和延时服务方式,积极开展档案、资料的开放提供利用工作,利用形式多样,包括接待来访、咨询、来电、来函代查等利用工作,做到热情服务、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利用群众的满意度。坚持档案便民、惠民理念,积极创新民生档案利用方式,挖掘馆藏资源,编制专题目录,使查阅利用更为方便。认真贯彻《省国家档案馆民生档案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办法》,积极协助配合异地查档业务,认真执行利用档案零收费规定,积极为各单位、社会各界利用档案提供优质免费服务,十三五期间为社会各界提供利用档案2917卷次,972人次,为领导决策、低保救助、工龄认定、婚姻认证、房产交易、落实待遇、解决纠纷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原始证据。

3、扎实开展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及时安排部署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完成了《县领导干部职务任免文件汇编(1990-1995年)》《县农村土地经营确权工作文件汇编》《县新城区建设指挥部全宗介绍》《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文件汇编》的编制任务。协助州档案局开展馆藏珍贵档案调研,完成《兰台珍档》一书的素材采集工作。积极提供资料,协助县志办编制完成《抗震救灾志(2008年)》的编制任务。鼓励职工积极写稿,向州局、县委宣传部报送工作信息102篇。结合主题活动,每年编写调研报告、理论文章3篇,为推行政务公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

积极稳妥推进本区域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关于县级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数字档案建设规划意见,推进档案信息化工作与本县信息化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向省档案局、县财政争取资金,采购了电脑、复印机、档案密集柜等用品,为调整优化档案管理软硬件环境,搭建数字化档案馆管理平台创造条件。按照年度计划,安排部署馆内档案数字化加工任务,完成文件级目录录入70000余条。进一步完善机关单位电子档案移交接收进馆工作制度,建立电子档案接收平台。积极推广档案管理系统,机关档案室档案管理软件使用普及率达90%,乡镇普及率100%。为档案资源共享打下基础

(五)档案安全建设

县档案馆于2008纳入灾后重建项目,年初施工,2009年底竣工,2010年投入使用。实际使用面积2510平米(其中库房面积1005平米),新馆结构基本合理、配备了一些必要设施设备。“十三五”期间,向县财政争取资金48万余元,增添了档案密集柜和目录柜,为档案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严格执行档案安全保密工作的各项规定,全员签订安全保密责任书,把档案安全保密要求贯穿于档案接收、保管和利用工作的各项环节。深刻吸取国内外重大安全事故教训,进一步筑牢档案安全防线,多措并举,扎实开展档案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从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保密、档案开放与利用等方面对全县17个乡镇、80个部门开展了档案安全大排查。建立了档案安全整改排查台账,健全完善了档案安全应急预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及时进行督促整改。县综合档案馆坚持安全消防值班制度、巡查制度、库房温湿度监控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做到每日安全巡查不少于1次,时刻绷紧档案安全弦。档案馆历年无安全事故发生,档案安全万无一失。

(六)档案队伍建设

1、抓好党风廉政反腐败工作。结合会前学纪、会前学法和专项学习教育活动要求,采取集中学习、自学和送学上门等方式,统筹安排落实学习任务。坚持每周至少1次的政治理论和业务集中学习时间,每年组织集中学习不少于24次,学习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精神,省、州、县各级会议精神,党纪政纪处分规定,以及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部门业务知识规范等内容。通过深入、扎实的学习宣传教育、座谈交流、专题讨论,专项整改活动,切实解决党员理想信念问题,使干部职工普遍武装了头脑,深化了思想认识,切实转变了工作作风,提升了素质能力,单位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工作氛围,为实现“两地一点范、美丽新九寨”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县级部门学习教育要求,结合省、州继续教育培训计划,积极安排职工参加县委、县政府、组织部、人社局、党校、法制办、宣传部等单位举办的培训和知识竞赛。组织职工参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网络培训。每年抽派档案馆1-2人参加省、州档案业务培训,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专兼职人员参加省、州档案业务培训。组织单位执法人员参加了网络法治教育学习培训和县普法学习考试。结合年度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专项档案业务培训。举办了县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培训2期,灾后重建项目档案业务培训1期,县观光公司档案业务培训1期,卫生系统健康扶贫档案业务培训1期,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财政和档案业务培训1期。共计培训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分管人员和档案兼职人员5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基层档案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有力促进了各单位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全县档案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工作亮点

县档案局、档案馆在州局、馆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服务民生为重点,以强化监督指导为手段,以提高档案管理整体水平为目的,全面促进了我县档案事业和谐发展。县档案局(馆),2016年荣获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荣获《省档案》(2016-2017年度)宣传工作先进集体。2016-2019年,每年荣获州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和“三个体系”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文化建设、创新项目、编研等多个单项先进荣誉。在工作中主要抓好了以下几点。

(一)坚持日常业务指导和专项督查相结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每年深入机关单位指导档案业务工作不少于150余人次,并在馆内安排提供整理室,指导乡镇在档案馆进行档案整理归档,档案指导人员及时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解答。结合精准扶贫、机改、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专项工作,及时协调相关单位,组织开展专项档案业务培训和档案督导检查,每年组织1-2次执法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强化为民服务。重点抓好婚姻、社保、医保、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等民生档案的规范管理。及时指导涉及民生档案工作相关部门整理归档,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接收力度,确保民生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保管安全。有序开展馆内民生档案文件级目录录入和民生档案查阅利用检查工具的编制。规范完善查阅利用制度、手续,积极宣传档案法规、政策,切实为群众查阅利用档案提供高质服务。

(三)抓住重要任务,及时部署,早参与、早谋划。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及时找准年度重点目标任务,做到主动出击,早谋划、早参与。比如在灾后恢复重建、机构改革、精准扶贫等工作任务中。档案局及时落实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草拟相关文件,制发管理措施,落实工作责任,举办相关培训,开展专项制度、检查,把档案工作部署落实在前,促进档案工作有法、有规可依,规范管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档案部门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档案工作与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与网络信息时展的新趋势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我县档案工作各项任务按规划得到较好落实,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档案馆编制少,人员结构老化,档案专业人员缺乏。二是基层档案发展不平衡,部分乡镇、单位领导干部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档案人员变动频繁,档案工作稳定性和延续性较差,基层档案工作规范管理得不到持续性保障。三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四、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建议

篇5

调研报告范文3000字(1)

xxxx共建立各类安置帮教工作组织937个,形成、县(、区)、镇(街)、村(居)四级帮教网络。今年上半年,全接收刑满释放人员1060人,无人员重新违法犯罪。但当前安置帮教工作也遇到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缺乏法律和政策支持。有关的安置帮教政策散落在各相关法律法规中,缺乏统一表述及强制性规范,使得安置帮教制度自建立之初就是一项软性制度,没有国家法律强制力的保证,我没有建立落实到各个部门的细则,有关政策成了虚文。

二、缺乏职能部门配合。安置帮教工作涉及思想教育、就业安置、生活保障等各方面,甚至包括解决刑满释放人员的宅基地、住房问题、家庭问题等,而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比较单一,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协调众多的部门和单位,有些部门过分强调自己的困难,不能积极配合和支持,齐抓共管的意识不强,造成司法行政部门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

三、衔接管理难。刑满释放人员的衔接管理包括监狱与司法行政部门、镇(街)司法所、派出所、原籍镇(街道)村委等多个环节的衔接,必须做到环环相扣,方能确保刑满释放人员接受安置帮教。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部分监所不能及时、准确寄送《释放通知书》,造成后续衔接被动,加上刑满释放人员外出务工、经商增多,以及旧城改造、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等原因,衔接管理方面存在难度,难以避免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

四、制度流于形式。安置帮教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即报到、建档立卡、落实帮教、谈话随访、鉴定评议、报批撤管、解除帮教、重新犯罪登记等,但现实中,这一套完整的制度设置往往流于形式。根据对几个乡镇的抽查结果表明,虽然各项制度都能做到上墙公示,但对刑满释放人员的走访、谈话、帮教记录大多不全,绝大多数是敷衍了事,有依程序进行评估考察的台帐记录则更少,刑满释放人员表现的好坏,基层帮教小组也很少有说得清的。

五、安置难度大。随着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兴起,刑满释放人员就业安置大多鼓励以自谋职业为主要手段,从而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有家庭条件的归正人员回归后从事个私经营成为首选的就业途径;另一方面,家庭条件困难的刑满释放人员没有就业出路,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的指令性安置又难以发挥作用,使得这一部分人员安置困难。

六、缺乏系统化信息管理。虽然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启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基层的摸排和各监所转到司法部门的人头数相比出入较大,各项数据难以准确统计。

调研报告范文3000字(2)

为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我省农民工就业、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民工融入城镇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趋势,省委农工委联合省人社厅组成调研组,分赴xxxx、xxxx、xxxx3市6个县(市、区)实地调研,深入农村,走访企业,与农民工、企业负责人和基层干部广泛交流座谈。同时,安排仁寿等16个劳务输出大县也同步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和材料汇总、部门会商和数据分析相结合,对农民工回流、就近就地就业、回乡创业和市民化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民工在xxxx地位举足轻重

xxxx农业人口多,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历来都是劳务输出大省,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保持在2000万人以上,占农村劳动力的50%以上,对促进我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农民工转移就业、大众创业、技能培训的支持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478.9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339.7万人、省外输出1136.2万人、外派劳务3万人。全省实现劳务收入3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省农村人口人均工资性收入达5503.1元,比上年增加500元。今年一季度,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289.8万人,同比增长0.2%,其中,省内转移1211.6万人,同比增长2.9%;省外输出1076.6万人,同比下降2.7 %;外派劳务1.6万人,与去年同期持平。实现劳务收入930.5亿元,同比增长9.8 %;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431.5元,同比增长141.7元。

二、新形势下农民工就业呈现出新特点

(一)农民工数量外出略减、返乡略增。由于受经济下行影响,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部分企业倒闭停产、工资下降等,对我省外出务工造成一定影响,致使农民工返乡时间提前、返乡人数增加。春节期间,全省返乡农民工有1753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70%,与2015年同期相比,数量上有所增加,同比增长3%。春节后,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我省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政策支持,全省农民工外出务工数量略有下降,回乡就地就近就业和创业将逐步呈现增长的趋势。截止2016年3月底,全省转移和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省外输出1076.6万人,同比下降2.7 %。

(二)农民工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分析一季度各方面的情况:一是从就业区域看,省内和省外转移就业平分秋色。省内转移占52.9%,同比增长3.3%,主要分布在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川西北经济区;省外转移占47.1%,同比下降2.7%,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西藏、新疆地区。二是从组织方式看,从自主分散逐步向集中统一转变。政府组织转移占0.5%,同比增长0.09%;自发转移占74.98%,同比下降3%;民间劳务输出明显增加,劳务输出组织机构的信任度在劳动者心中得到有效提升。三是从行业分布看,由建筑业、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逐渐转移到电子商务、物流快递、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家庭服务等新业态。建筑业占21.98%,同比下降1.5%;制造业占43.94%,同比下降2.3%;电子商务、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14.05%,同比增长3%。四是从年龄结构看,逐渐实现年轻化。我省xxxx市20岁以下农民工占5.94%,21-30岁占26.14%,31-40岁占24.01%,41-50岁的占35.61%、增长4%,51岁以上占8.3%。五是从文化程度看,拥有一技之长的逐渐增多。小学学历占16.3%,初中学历占71.09%,高中学历占10.12%,大专及以上学历占1.97%。同时,通过参加培训后再就业占比逐年提高,农民工从打工谋生型向体面就业型转变、从体力劳动型向技能操作型转变加快。

(三)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从广安市6县(区)统计情况看,2015年农民工月均非农收入为2600元左右,同比增长10.8%,其中月均收入1500元及以下的占6.7%;1501~2000元的占12.6%;2001~2500元的占15.5%;2501~3000元的占14.5%;3001~3500元的占20.7%,3500元以上的占30%。月均收入在2001元以上的农民工占到了80.7%,比上年增加了9.6个百分点,呈现出收入逐年增长,低收入者比重减少的趋势。增长幅度的高低正好与绝对收入的高低相反,收入越高增幅越小,呈现出差距缩小的趋势。

同时,加大农民工欠薪治理工作,保障其合法权益。在全国率先构建由主管部门欠薪处理责任制、总(专)包企业工资支付责任制和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制组成的欠薪治理体系,实行目标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坚持一地举报投诉,区域联动受理,涉案1000元以上的挂牌督办、追踪到底。建立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应急周转金制度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完善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对拖欠农民工工资争议案件优先受理、优先开庭、及时裁决、快速结案。2015年,我省未发生一起农民工欠薪群体性上访事件。

(四)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数量有所增加。省上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xxxx省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纲要(2015~2017年)》等政策,省级财政安排1.7亿元用于返乡农民工创业风险补助,大力扶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归雁经济发展成效明显。同时,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等方式,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一季度省级财政安排2000万元,用于返乡农民工初创培训、创业辅导和创业技能提升补贴。据统计,2015年全省返乡创业人数约8万余人,同比增长10%;创业农民工人数5万余人,同比增长12%;回乡创业企业7000余家,同比增长20%,带动新增就业人员40余万人。返乡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园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返乡农民工创业主要集中在种养殖、餐饮住宿服务、家政服务、批发零售等领域,逐步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回乡创业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一季度,全省返乡创业就业人数达3万余人,同比增长2.3%。

(五)城镇企业用工需求出现结构性变化。主要是技工需求增加,用工成本上升。对xxxx市200户企业调查问卷分析,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传统制造业、机械、盐化工等企业,除补充少数技术性岗位外,招工量较小;新兴产业和转型升级的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从节后企业用工需求来看,技能型劳动力需求占用工总数的26.51%,同比增长8.12%;服务业、劳动密集型等对劳动技能要求不高、工作时间较长、工资待遇不高的企业,出现了大量的用工缺口。与此同时,企业用工成本在不断攀升,据了解,我省城镇企业今年用工成本同比平均增幅在10%左右,个别企业达到20%,特别是五险一金比例高、融资成本高。

(六)广大农民工对市民化持谨慎态度。从我省2015年情况看,进城务工人员在市民化意愿方面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半数以上进城务工人员不愿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调查显示,受访者中愿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不想再回农村的比例仅为14.8%,有53.8%的明确表示不愿转户口,目前只是暂时待在城里,还有31.4%的持观望态度,视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定。 二是省内中等城市是进城务工人员落户城镇的首选地 。在被问及如果落户城市,您会首先选择落户的城市是哪里,82.4%的受访者选择大中城市市区,列首位的是省内地级中等城市市区,占比达55.7%,其次为成都市区,占22.7%,选择省外大中城市市区的占4%,而愿意落户省内县(市、区)的只有14.9%,反映出进城务工人员看好省内大中城市。 三是进城务工人员对用农村宅基地或土地承包权换取城市住房存在较大分歧。调查显示,在被问及如果转为城镇人口,您是否愿意用农村宅基地或土地承包权换取同等价值的城市产权住房,受访者态度不一,分歧明显,愿意者、不愿意者和犹豫难定者各占三分之一左右,不愿意者占比略高,达35.3%,在愿意者中还有32.2%的或愿用宅基地或愿用土地承包权换取城市住房。总体看,受访者对用农村宅基地或土地承包权换取城市住房态度较为保守谨慎。四是半数以上进城务工人员愿将农村医、社保转换为城镇医、社保。调查显示,有52.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将农村医保、社保转换为城镇医保、社保,分别比不愿意者、犹豫难定者的占比高了31.5个和26.3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一是城市生活成本高、城乡户口差别不大、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以及农村土地有较大增值潜力,是影响进城务工人员不愿落户城镇的四大主要因素。二是收入低、房价高、就业不稳定,是影响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三大主要障碍。三是住房、养老、子女义务教育三大难题,是进城务工人员的主要诉求。

对此,我省各地作了一些探索:一是在户籍管理上,除成都市外,已经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全面放开农转城限制,适当放宽农村迁移限制,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绿色通道。二是在创业就业上,在项目立项、创业场地、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创业扶持和创业服务等方面对农民工就业创业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就业援助、自主创业扶持和职业培训政策,帮助其在城镇稳定创业就业。三是在住房保障上,建立了租购并举体系,坚持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多渠道供给,支持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购买自有住房,并给予财政补贴,同时,拿出部分保障性住房定向分配给进城农民工。四是在社会保险上,畅通城乡养老保险渠道,实施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移和接续,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工全部纳入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范围。五是在平等就医上,稳步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同步提高个人筹资水平,大力实施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城乡居民均可平等享受省内任意医疗设施设备,全部纳入统一卫生防疫体系。六是在子女就学上,统筹保障随迁子女就学权利,把常住人口,包括随迁子女纳入到区域教育的发展规划之中,保证所有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居住地就近就学。七是在社会救助上,进城农民工出现生活等困难的,按照规定提供社会救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临时救助和城市医疗救助。八是在农村权益上,固化农村权益,把农民的承包地、林地、农房等资源,变为可出租、抵押、变现的资本,成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购房等方面的资金来源,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个别市州还在支持农民带地进城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三、存在问题及几点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民工工资由大幅增长进入稳步增长阶段,增幅有所放缓;部分建筑业、制造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持续低迷,企业新增用工缺口开始收窄;农民务工工资水平在经过前几年快速提高后,已处于较高水平,农民工工资水平增幅趋缓;加之我省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例总体偏低,技能水平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更高水平增收。此外,受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的影响,可转移劳动力人数将迎来拐点;尚未转移的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或学历偏低,转移的难度较大。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一是强化政府责任落实。目前,我国有近3亿农民工,分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对于如此庞大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各级政府还处于真空地带,尤其是在解决农民工诉求方面,存在着踢皮球和相互推诿现象。建议具体明确一个综合协调部门为农民工的主管部门,牵头成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职责,理顺各级关系,联合作战,形成合力,系统解决农民工就业创业和市民化问题。

二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动农村产村七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完善产权权能,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有偿退出等改革措施落地,从法律层面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让农民工带着权益进城,留得下、能生活。尽快明确土地承包经营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对第三轮土地承包期限给予明确,一方面有利于防止第二轮土地承包期限结束后产生新问题、新矛盾,另一方面有利于政府、集体和农民尽早作出选择。

三是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加大政府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群体开展精准培训,着力培育一技之长,扶持就业创业。对于农民工技能培训,要强化行业协会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充分发挥用工企业主体作用,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度,以生产带培训、老手带新手,实现就学即就业,避免学用脱节和第二次培训。对于农民工创业培训,要从国家层面制定职业农民培养综合计划,实施职业培养战略,提出培养职业农民的战略性任务、阶段性目标和具体举措,重点培训一批种养殖大户和经营能手。

篇6

“不懂得,但我可以学”

××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贫寒的家境使她从小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这个道理。198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安中等师范学校。从此,“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她人生的信念和追求。参加工作后,她利用工余时间刻苦自学,很快完成了自考汉语言文学专科学业。XX年获得××大学网络学院财政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XX年获得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2011年获得计算机中级职称。

1997年,××进入广安市地税局,成为税务战线上的一名新兵。面对全新的环境、全新的领域、全新的专业,××说:不懂,但我可以学。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无论干啥,我都要迅速进入角色,成为业务尖兵。想要在最短的时间把税收业务学会、学透、学精谈何容易?为此,她放弃了所有节假日,挤出大量时间,从头开始,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实践学习。厚厚的税法、生涩的术语无法减缓她前进的脚步;繁忙的家务、紧张的工作未能阻滞她求知的渴望。包里揣的是业务书、床头放的是业务书、就连灶台上挂着的也是业务书。下班回家的公交车上,厨房煮饭的一点点空隙,晚上照顾孩子睡觉以后,都是她学习的大好时光。伴随着无数个不眠之夜,短短半年,××就成长为税务工作的行家里手。近年来,她在省级刊物发表文章70余篇、市级刊物发表200余篇。调研报告《关于加强地税执行力建设的初步研究》获得省委政策研究室2011年度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全市地税系统优秀论文二等奖,《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地税》被《中国优秀领导干部论坛》收录。

伴随奋斗的足迹,肯定声、赞扬声、钦佩声逐渐响起。到今天,从事税收工作已12个年头的她,先后在办税服务厅、人事教育科、办公室工作,无论在哪里,她都以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断赢得大家的赞扬和信任,为全局干部职工树立了学习和工作的良好榜样。

“干工作,就要干得最好”

××同志是个完美主义者。“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是她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她要求自己严格得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随时随地高标准、严要求,常常反省自己:“为什么不是最好的?”要干,就要干得最好!

XX年,××进入广安市地税局第一直属分局办公室工作,先后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办公室既是领导的“参谋部”,又是机关的“后勤部”、单位的“外交部”和科室的“联络部”。办公室主任的主要工作是上传下达、沟通左右、联系内外、统筹各方。从市局人事科独当一面的“专家”到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的“杂家”,××漂亮地完成了角色转换。她说:“我的体会只有一个字:勤!”她参与政务,做到脑勤;管理事务,做到手勤;搞好服务,做到腿勤。无论是公文处理,还是质量管理;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内部控制;无论是后勤保障还是税收宣传;无论是工会活动还是组织生活,处处活跃着她的身影。

办公室的人手一直紧张,××经常是政务接待刚结束就火速赶回办公室做文字工作,材料还没写完又得勿勿忙忙去采购办公用品,风风火火马不停蹄。2011年,办公室增加了一名新招考的公务员,××没有因为忙而把工作一股脑推给他,而是逐句为他讲解公文写作,言传身教传授档案管理经验,手把手带他熟练出纳业务,让一个新到地税的小伙子树立了信心,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

XX年,一分局按照政策进行人事制度改革,17名临时聘用人员的去留问题是这次改革成败的关键,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她。为了不让临聘人员对改革产生抵触情绪,她逐一走访、交心谈心,自学《劳动法》,反复到社保局咨询,查阅历史资料。那段时间,她不是在办公室研究方案就是在临时工家里交心谈心,每每疲惫不堪地回家,眼前已是万家灯火。一个月后,改革如期推进、全局和谐安定。

“对家人,我心存愧疚”

著名散文家冰心说过: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谈到家庭,××感到特别幸福。但是,对家人,××心里更多的是愧疚。

篇7

一、整体情况及措施

(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及时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我局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带领机关干部对17家成长性企业开展调研诊断活动、60家民营企业开展了融资需求调查、对本县农民创业情况和对我县中小微型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制约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已形成调研报告9篇,向教育实践办提供建言献策3篇。通过调研,全面掌握了17家成长性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找准了存在的18个问题,鼓励和支持成长性企业创立“专精特新”品牌;认真落实成长性企业上规模的奖励政策,促进企业加速成长。掌握了60家企业共需融资23030万元,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银企保三方开展融资合作,加强银企保融资信息对接,充分发挥我县担保公司的作用,为中小微型企业争取银行最大的融资支持。已发放贷款总额11835万元,发放率达51%。

(二)、开展服务《公开承诺》活动,接受社会监督。我局是民营企业服务主管部门,为认真做好民营企业发展服务工作,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围绕“服务企业我先行”的主题,组织全体干部职工结合本人工作职责作出服务承诺,并在局公示栏中张贴公开,接受监督;局主要领导结合我局的工作职能,通过网络公开发表了《县民营企业管理局公开服务承诺》,并公布了投诉电话和投诉信箱,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了涉企股室的监督管理,制定了《县民营企业管理局涉企股室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细则》,各涉企股结合工作职能公开了《服务承诺》,接受企业监督。通过开展《服务承诺》和涉企股室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督促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切实解决干部作风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能、改进干部作风、规范行政行为,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塑造良好的形象,为苏区的民营经济振兴发展创造最优环境。

(三)扎实开展“四访”活动,认真解决矛盾纠纷。为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局组织人员,深入基层积极开展接访、下访、走访和回访的“四访”活动,局综治()办公室做到每天有人接待来访群众,及时处理来访问题,能当场解决办理的就当场给予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要及时报告领导,限时办结,绝不拖拉,来访群众十分满意。机关干部深入“三送”工作驻村点开展下访走访活动,了解掌握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全局驻村“三送”干部进村入户,对自己的联系户都逐一见面,排查不稳定因素,帮助湖岭村协调解决多年没有办好的饮水问题,化解了村民案件;小布脑村曾绍亮同志,过去曾经是大队的看山员,现在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多次想到县上访要求给予一定的报酬,通过“三送”干部上门做工作,打消了上访的念头,原黄陂手工业联社职工廖直均同志反映其生活待遇标准过低问题,要求享受更多的社保金。经我局核查,该同志所反映的情况与事实有出入,后经我局对其进行政策的解释,使他知道了少得补助金的原因,消除了上访的思想。通过“四访”活动,排查矛盾纠纷15条,回访重点人员2人,化解案件2件,取得了一定实效。

(四)认真搞好自查和剖析,努力找准党员干部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领导班子、广大党员干部对照“十查十看”的内容,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逐条逐项搞好自查,撰写了对照检查材料,总体上看,自查剖析材料紧扣主题、重点突出、实事求是、分析深刻,认真查找思想作风、学习意识、工作作风、履行职责、生活作风、服务意识、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深入查找了在贯彻民主集中制、履行职能、维护群众利益、遵守组织纪律、生活作风、工作方法、工作成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真正把工作好坏的评判权交给广大干部群众。把征求意见作为深入实践阶段“十查十看”活动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采取召开党员干部、离退人员、企业代表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进行民主评议等活动,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广大党员干部消除各种思想顾虑,真心实意地征求群众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促进民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活动中,全局召开座谈会3次,发放征求意见表260余份,征求到班子集体的意见和建议7条、班子成员个人的8条,达到了沟通思想、找准问题、形成共识的目的。

(六)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在组织自查、撰写剖析材料、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充分准备,各党支部召开了民主生活会,局领导班子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会上,局主要领导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分析领导班子和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其他班子成员也开诚布公的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了自我批评端正态度,不避实就虚,不文过饰非,批评不回避矛盾,不纠缠细枝末节,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其他党员干部做出了表率。

(七)坚持教育实践与工作相结合做到边查边改。广大党员干部把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发挥职能优势,干好本职工作,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工作出谋划策、献计出力。坚持把对照检查与主动整改相结合,对查摆出的问题立即着手制定了整改方案、迅速落实;坚持把对照检查与推进当前工作相结合,狠抓服务企业发展、“三送”、稳定、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以实际行动转变工作作风,较好解决了企业在融资、培训、管理咨询、制香园区选址、职工低保调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实际行动转变工作作风。

(八)扎实开展“三治”活动。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城市管理年活动和城区治脏治乱治堵工作的部署,组织机关干部职工顶着烈日到“三治”工作责任包干区红山岭小区开展宣传活动3次,悬挂宣传横幅一条,开展卫生大清除活动4次,通过宣传和卫生清扫活动,使小区居民能自觉遵守文明规范,杂草丛生的主干道卫生整洁,污泥堆积严重的下水道干净畅通,小区居民看到整洁的道路和累得汗流夹背的干部都感动的说“县委县政府组织的三治活动决策好,使我们小区多年的环境卫生问题得到整治,有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做法及成效

按照县委教育实践办的统一部署,我们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在实施过程中,突出领导干部这个主体,领导干部带头,干部积极参与、深入开展深入实践活动。在深入实践阶段,真正把增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提高科学发展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为主要目的,把开展“十查十看”活动作为锻炼干部作风、切实解决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主要手段。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对照检查活动,开展专题调研,做到人人找问题,个个挖根源,件件有着落,干部作风建设有实效。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在深入实践阶段中,我局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再学习,再动员,进一步学习上级有关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文件、材料和领导讲话精神,特别是认真学习了中央关于开展清理“”问题和关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展了“学党史,知县情,谋发展”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加快发展,重塑形象”教育实践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学习,让大家真正认识到教育实践活动既是县委、县政府对加快发展的需要对我们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统一的,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开展对照检查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搞好对照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组织好“十查十看”活动,必须切实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着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围绕“强素质、树形象、创业绩、求成效”和创建企业满意的民营企业服务部门为目标,以解决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为切入点,以强化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为重点,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总结经验,虚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见,总结和归纳意见建议,认真形成班子集体和干部个人的对照材料,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坚持纠建并举,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在协调解决制约全县民营企业又快又好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上形成符合我局实际、符合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整改措施,切实解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三)领导带头,促进活动全面开展。

深入实践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在领导干部。在深入实践阶段,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局领导班子分5个组,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征求意见活动,主动找干部群众谈心,认真剖析问题,带头整改,切实发挥好表率作用。在“十查十看”活动中,我局把转变作风作为重点内容,深入开展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机关建设活动,狠抓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以良好的作风推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

三、存在的问题

我局的深入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少数人对深入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精力不够集中,调研工作做得不够深入。二是一些党员干部查摆问题还不够深入,与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三是有些同志只停留在工作部署上,不注重督促落实和认认真真地总结。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篇8

据厦门媒体近日报道,截止到2008年10月厦门市从业乡村医生共计不到3 500名,同比2005年下降36.7%,其中55岁以上占49.1%,未来3~5年随着乡村医生的成批退休,其数量将下降得更快。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对基层医疗资源分布的最新基线调研报告显示,现阶段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仍然处于匮乏状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尤为明显,乡村医生仍然是做好农民健康保障的主要力量。为避免乡村医生人才青黄不接,做好新旧队伍交接,厦门市出台了多项措施,来维护最基层的乡村医生队伍。

一位研究农村卫生多年的学者如此分析村医流失原因,“只要当地政策制定得当且能落实,大多数乡村医生执业后的收入都可高于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不过,如果他所在的地区是大城市周边或者是城乡结合部,恐怕城乡的医疗差距还是会让不少乡村医生心生离意。”

“村改居”一体化建设显成效

为弥补村卫生室人力资源不足,厦门市近年来加快了村改居卫生机构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村卫生室的指导工作。

位于厦门岛北部的湖里区2005年开始实行“村改居”卫生机构一体化建设,总人口70.9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9.58万人,外来人口51.4万人,乡村医生人才紧缺、年龄老化等问题比较明显,持有乡村医生行医执照的34名。他们负责的患者多半为外来人口。该区卫生局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自2007年底,该区开始尝试“乡村医生派遣制”,即从社区卫生中心挑选一批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轮流下到村卫生室坐诊,以提高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水平。目前已在全区9家社区卫生中心以及20个村卫生室开始进行试点。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毛正中教授认为,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的推行让乡村医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得益――乡村医生的薪酬得到了基本保障,同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提高了自身的诊疗服务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藉此扩大了服务范围和影响力。在他看来,一体化实施的关键在于乡村医生的编制问题。“最理想的做法是,把乡村医生全部纳入编制,其业务活动的收入全部归上级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村医的固定工资、各种保险等则由上级发放和缴纳。”毛正中提醒,一体化推行时,也须注意尽量避免挤占乡村医生利益,否则将不利于基层卫生的整体发展。

1990年起厦门市卫生局开始村卫生室市级标准化建设工作,近年来取得显著成绩,统计数据见表1。

同时,为引导农民常见病、多发病在村卫生室就诊,厦门市出台政策减免村卫生室门诊诊查费。据《厦门市郊区村卫生室门诊诊查费减免试行办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厦门市郊区各村卫生室实行门诊诊查费减免政策,对减轻农村居民的就医负担,促进郊区农村基本医疗下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诊环境的改善与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促使农民更多使用基层医疗资源,保障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数量。据统计,2007年在厦门市村卫生室就诊的合作医疗农民为575.5万人次,比2006年上升了14.4%。

用社会保险解决乡医后顾之忧

影响乡村医生队伍稳定性的,除了在职期间的薪酬,退休后的保障问题也是原因之一。曾有一位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乡村医生给《中国社区医师》杂志来信说,“我退而不休仍然工作的原因,一方面是想为乡亲们多做些事,另一方面则是退休后几乎失去所有经济来源,所以只能有多久干多久。”与这位还在忐忑不安的老医生相比,厦门的乡村医生明显要安心得多。就在2005年7月,厦门市卫生局与市社保局、农委和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本市乡村医生纳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制度设计上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养老问题。

据悉,厦门市出台该项政策的目的,正是要通过加大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在市内现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里,区别乡村医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施保,切实解决好乡村医生的基本社会保障,稳定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对象范围包括所有符合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或曾执业满10年现已离岗的乡村医生,以及因特殊原因(镇村合并、村卫生室调整或因大病不能工作)离岗的乡村医生。其中在岗乡村医生由其所在单位为其按月缴纳社会保险费;后两者,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或按“落实社会保险、土地处置、户籍转性”三联动原则纳入镇保,或在农保月养老金水平的基础上另外再予以适当补贴。

与业内专家分析不谋而合,《指导意见》指出“乡村医生纳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缴费资金按现行体制所明确的支出责任,应由其所在地的区(县)、镇(乡)政府予以落实,具体出资比例由各区县确定”,同时,市财政会根据各区县到龄离岗的乡村医生纳入镇保的情况,对财力有困难的区县,年终由市财政在转移支付中予以统筹考虑。

基础工作是培训

人才是发展基层医疗的瓶颈,完善农村医疗保健体系,医务人员培养的问题不可忽视。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顾谖教授建议,有关部门还可以参考台湾1980年以来的经验:他们用定向免费培养全科医生(本科+毕业后规范化培训),配合基层医疗硬件建设投入、大医院家庭医学科医生长期到社区基地任职并带教、全科医生较高工资待遇、服务期满8年后优先外出深造或支持重新选择开业地点等办法,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造就了大批合格人才,解决了基层服务人员素质低、流动性大等问题。

篇9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非监禁行刑方式,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罪犯进行改造,极大地降低了行刑成本,避免了监禁改造的“交叉感染”,更有利于其顺利回归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和服务,既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内在要求。

( 一) 基本情况

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于XX年开始试点,XX年在全国试行。XX市作为全省第二批试点地区,于XX年在XX地区进行试点,xx市社区矫正工作于XX年在全市全面推行。近年来,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使社区矫正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各级社区矫正组织按照“提认识,建机制,增投入,夯基础,重创新,强队伍,勤督办,求实效”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工作措施,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化管理、多元化教育、人性化帮扶”社区矫正工作模式,目前,xx市在矫人员xx人,累计接收xx人,解矫xx人,总体上”管控”得力,做到教育管理常规化,档案文书标准化,监管帮教人性化,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条件,社区矫正工作扎实开展,为维护安陆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 二) 监管情况

当前,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力量总体薄弱,社区矫正组织不很健全,各乡镇虽成立了领导小组,但相应的工作职责、制度落实不到位,影响工作开展。司法所是基层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 但从目前司法所的编制、人员配备现状看, 工作力量与工作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司法所的设置上,按国家规定每个所应配3-5 人,除社区矫正外还有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多项职责。Xx市现有16 个基层司法所。在工作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基层认真执行日常监管教育工作。

虽然我国制定了一些关于社区矫正的法律,但是关于社区矫正的执行权问题却是一片空白。我国《刑法》规定,依据人民法院判决的内容不同,刑罚分别由公安机关、监狱、人民法院执行。社区矫正工作是刑罚执行活动,目前没有正式法律予以明文规定。对于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司法行政部门只赋予了义务,并没有给予作好此项工作的权利,社区矫正属于一种行政执法,也代表法律的严肃性,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身份没有定位,无统一着装,无执法证件。现阶段司法行政各级部门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过程中,在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一味的“宽无边”但对矫正人员的管理却“严不足”,造成这种被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行政奖惩与刑事奖惩缺乏有效衔接,直接导致对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奖罚的部分内容形同虚设,对抗拒改造、不服从管理的社区矫正人员却很难收监执行;二是对于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属于刑罚执行性质,而现阶段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身份与社区矫正所面临的发展形势极不相称。随着《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的出台,公安由管理主体成了辅助力量,而司法行政机关自己的执法队伍却没有及时建立填补公安退出社区矫正执法工作后的权力真空,造成了司法所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时缺乏有力的权力保障,司法所工作人员缺乏有效的强制管理手段,监管工作缺乏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遇到紧急情况,无法对服刑人员直接采取强制措施,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刑罚执行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是现在稳定工作压倒一切,出于稳定的需要,在工作中基于管理工作考核的制约和人道主义精神,司法所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人员遇到的困难不得不设法解决,虽然这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实现维稳目标,但是也助长了极个别社区矫正人员以此为要挟。“宽而不严”的工作方式严重影响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存在的问题

1、社区矫正对象逐年递增,人少事多矛盾凸现。基层司法所承担着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人民调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基层法律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九项职能。且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经法院判决被宣告的缓刑罪犯越来越多,经裁定假释的罪犯日趋增多,且考验期一般较长,安陆市15 个乡镇,一个开发区,仅有25 名司法所工作人员,从全市260 名社区对象仅靠司法所的25 名工作人员,已无法承受如此重的工作压力。司法所辖区面积大,矫正人员逐年增加,现在矫正对象xx余人,但司法所的人员编制仅有是xx人,工作人员每天疲于完成对矫正人员的监管、教育、帮扶安置任务,完成上级司法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众多工作,管理事务多,很难持续跟踪和全面落实对特定对象的监管、教育、帮扶,工作难以做细、做深。

2、社区矫正工作氛围不浓,宣传不够。社区矫正是一种新的刑罚执行方式,要求整个社会对它的概念、工作内容、意义、重要性等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和认识,但从司法实践来看,特别在农村,人们对社区矫正的概念、性质、目的、意义还缺乏必要的了解,主观上认为犯罪坐牢,就应该在监狱里,与社会隔离起来,才不会继续危害社会、危害他人,因此不愿意与他们接触甚至是提供帮助;2020年以来,地区推行社会网格化管理,将全市划分为533 个网格,每个网格都聘用一名网格管理员,负责网格内的信息采集,提供便民服务。但网格化管理还处在初期阶段,目前主要是录入基础信息,其他重点对象未录入,也没有进行常态的管理与服务,故而城区网格管理员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管也仅限于协助司法所核实对象是否在管辖区域内,缺乏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农村网格管理员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矫正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乡里乡亲的,不好意思对别人实施监管,并没有充分发挥他们基层信息员、服务员的作用。

3、社区矫正工作协调机制不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因而,社区矫正工作是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司法所具体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民政、人事劳动、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关工委、妇联等单位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下开展的。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和制度约束,缺乏必要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导致各参与主体职责不明,配合不力,出现了司法行政机关单打独斗的工作局面,从而制约了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了矫正工作的质量。

4、社区矫正工作专项工作经费无保障。根据有关权威部门测算,每名矫正对象每年的矫正成本至少为XX元,目前,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没有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所必需的装备、场所、基地等,像每月走访教育、心理矫治等工作手段就会流于形式,司法所工作人员是在凭原则做事,凭责任做事。

5、司法所工作人员 . 执法权缺失,无法全面实施监管职能。在实际工作中,司法所会面对一些“棘手”的矫正人员,他们在“司法所没有执法权”的思想下,无视司法所监管,出现不及时报到,不服从管理、不汇报工作等现象,对于这类矫正人员,作为有责无权的司法所只能运用说服、教育等柔性的手段进行教育,

即便是给予其警告,威慑力也不足,影响了监管效果。同时,基层司法所通常都是一人所,很多工作的开展,需要两个人的配合,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也给工作人员本身留下隐患。

四、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对策思考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矫正的作用,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和谐,推进法治建设,切实解决制约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一) 进一步强化社区矫正各职能部门的职责。 一是综治部门要主动协调、 监督成员单位的工作。 对一些单凭司法行政部门难以协调的问题,比如公检法司等部门在执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过程中部门职责不清、配合不力,各成员单位落实工商、信贷、税收、低保、社保等各项安置帮扶政策等,综治部门要主动介入。综治部门要对责任书的内容,定期督查考核,对工作不力的地方和单位要追究责任,构成综合治理一票否决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二是社区矫正办公室要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指导职能。健全联动协调机制,落实实施社区矫正的职责,主动做好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健全社区矫正决定、执行、解除等各环节的相关制度,建立起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三是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任务和特点,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制定相应履行职责的细化方案和计划,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重要作用, 确保衔接工作不留空档,各部门间有序衔接配合,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

篇10

据调查统计,截至到目前,我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8.6万人,占总人口的15.8%;65岁以上老年人口5.8万人,占总人口的10.7%。预计到2020年,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数将达到9.5万人左右,占总人口的17%;65岁以上老年人数将达到6.6万人左右,占总人口的12%。比例远高于现行国际通行的老龄化社会标准(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说明我县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引起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县政协委员多份提案、社情民意涉及养老服务业,县政府积极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皖政〔__〕60号)和《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池政〔__〕4号)文件精神,在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做了积极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

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养老福利政策,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根据国家和省、市政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出台了《东至县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东政〔__〕15号),对全县养老服务工作的体系框架、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方面作了明确要求,并对各项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明确了责任单位、牵头单位和时序进度,为加快我县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保障。

(二)加快了公办养老机构建设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夕阳红工程”建设机遇,通过财政投入、福彩公益金资助、上级项目支持等途径,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新建或改扩建21所农村敬老院,总床位达到3116张;投资2400万元在县城新建一所社会福利中心,占地10亩,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拥有床位168张。公办养老机构已形成一定规模。

(三)探索了多样化养老服务

一是拓展敬老院社会化养老。__年以来,先后在尧渡、东流等13个乡镇敬老院,利用空置床位,划设一个院落或一个区域,开展社会化养老,共收养老人50余人;二是探索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在东流镇菊江社区、大渡口镇渡口社区、尧渡镇梅林社区建设社区日间照料站,可添置日托床位190张;三是探索“医养结合”模式。利用县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和中医院的医疗资源,成立了“东至县中医院老年养护中心”;四是鼓励社会民间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业。目前有3家民办养老所正在申请和建设之中。

二、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养老服务业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处于起步和低水平阶段,与中央和省、市要求比,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比,与先进地区比都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社会对养老服务业发展没有形成共识与合力

多数老年人及其子女养老观念比较传统落后,普遍希望在家里养老。不愿选择在机构养老,认为“住养老院,不是没有儿女,就是儿女不孝”,导致养老机构推行社会化养老艰难,床位闲置现象明显。虽然养老服务业是“朝阳产业”,具有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和发展潜力巨大等特点,但因其前期投入多、专业人才需求大、回报周期长,加之现阶段老年人实际消费支付能力有限,使得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养老业的意愿不强。发展养老服务业工作体制机制也不健全,基本上是由民政部门“一龙治水”,工作合力尚未形成,工作基础较弱。

(二)养老服务业发展模式单一、服务功能弱

社会化服务尚未进入家庭,社区养老正处在启步探索阶段,养老机构基本上都属公办,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只有中医院老年养护中心一家,其余均为敬老院。由于敬老院的经费、人员、管理服务能力跟不上,服务功能弱,服务内容单一,多数只管老人吃住,能同步提供医疗服务的很少。从3100多张床位和3520余“五保”老人数字对比,敬老院床位看似不足,实际情况却是敬老院的床位仍有47%处于空置状态,“五保”老人未能实现应进尽进,散养“五保”老人中,存在着应进不愿进,个别想进进不了的现象。在一些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敬老院,带有明显的选择倾向,不愿接受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办养老机构因准入要求严、审批手续复杂,社会力量难以顺畅进入,加上发展规划滞后,扶持激励政策难以落地,资本投入大、风险高、利润薄等,一些有志于兴办养老机构的人望而却步。现有的民办养老所建设尚未达到主管部门认可的规范程度,目前社会办养老机构实际上是空白。

(三)养老服务业专业人才紧缺

我县养老服务现有从业人员,突出表现为“两低一少”,即专业素质低、工资水平低、护理人员少。管理人员大多来自退下来的村干部,护理人员多来自于下岗或无业人员,

文化程度不高,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必要的管理、护理知识。工资多在千元左右,致使我县养老机构对专业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难招又难留,很多敬老院工勤服务人员兼作护理人员,或采用“院民护理院民”的方式以缓解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这势必影响我县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四)对养老机构的行业管理尚不到位。

除了县中医院老年养护中心外,全县农村敬老院和民办养老所基本上都因无建设用地指标问题,而未能获得消防验收合格凭证和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件。尤其是已经营的小规模民办养老所,因建筑和消防设施不符合技术规范,更难通过消防验收和设立许可,加上管护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存在安全风险。

(一)高度重视,增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县人口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口规模大,而且呈现未富先老、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人口流动大,空巢老人增多)的特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满足各种养老需求,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是群众的恳切期盼。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国家从宏观战略层面出台了系列政策与措施,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未雨绸缪,迎难而上,结合实际细化、落实国家和上级政府政策措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人口老龄化形势固然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但也蕴藏着发展的先机,发展养老服务业,不仅是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问题,同时也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山清水秀、空气良好的东至来说,更是吸引一些成功、爱心人士投资创业的大好良机。因此,全县上下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科学规划,引领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

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规划,同时要制定养老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规划要以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对全县养老服务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加快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公办、民办、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协调发展的格局。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和省、市政府的《实施意见》,对照“十三五”末人均养老用地不少于0.2平方米,养老机构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总数45‰的目标要求,结合我县区域特点和人群特征,考虑未来发展均势,合理确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养老场所的城乡空间布局,选择交通便捷、生活就医方便、生态环境良好的位置,明确供地政策,鼓励兴办社会化养老机构。规划要体现和落实县政府东政〔__〕15号文件提出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改革措施和保障政策。通过规划,引导我县养老服务业科学、合理、有序发展。

(三)统筹推进,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服务业是项重要的民生民计工程,具有鲜明的公益属性,必须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根据我县未富先老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现状,统筹推进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

1、积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它是以立足家庭、社会服务进家庭为标志。居家养老符合国情,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是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要培植一批稳定的服务团队、中介组织或引导有关机构、企业,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籍和应急救援等具体服务。

2、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站)建设。落实关于小区和村镇规划必须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的规定,整合城镇和农村社区卫生、文化、家政等资源,逐步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日间照料站建设,并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使之具备生活服务、文化娱乐、老年教育、保健康复等基本功能,能够为社区内老人提供就近、方便、快捷的托养、日间照料,造就“不出社区的养老院”。

3、大力推动社会办养老机构。由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导转变,通过政策鼓励和扶持,运用市场机制,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县不乏有意进入这个行业者,但让他们踟蹰不前,仍在观望的主要原因是对激励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不了解或有顾虑,要加强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的宣传,激活社会力量投资的动力,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机构,同时根据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消费能力和服务需求,开展不同档次的服务,使老年人及其家庭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服务项目,实现高、中、低不同服务档次的组合。

(四)改革创新,提升养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运用改革、创新、激励等措施,挖掘潜能,激发活力,调动积极性,使我县养老服务能力水平在现有的基础上有进一步提升。

1、探索公办养老机构运营体制改革。充分利用现有空置床位,盘活养老资源,更好地发挥公有养老设施的作用。在不改变公益属性,确保政府托底保障养老对象生活质量及公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探索公办民营,选择若干敬老院先行试点,特别是一个乡镇有两所敬老院的,可通过腾集床位,调整出一所敬老院试行公办民营,采取公开招标办法,交由市场主体运营。

2、改造提升公办敬老院基础设施与服务功能。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紧急呼叫等功能,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改善服务条件,拓展服务范围,面向区域内低收入、特困、高龄、单亲、空巢、失能半失能老人开展养老服务,加快农村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转型。

3、推进养老机构医养结合。针对特定老年人群,在提供生活护理服务的同时,提供医疗诊治、大病康复、失能护理和临终关怀服务。我县中医院老年养护中心,就是开启医养结合探索的产物,但目前存在着入住率不高的问题,主要原因一是人们的养老消费观念未转变,二是社会福利中心尚未办理养老许可证,人们对该中心是到底养老院还是医院心存疑虑。因此要大力开展宣传引导,转变养老消费观念,同时要采取措施,积极协调,完善手续,推动包括全县所有养老机构在形式上的合法化,管理上的规范化。坚持“养老服务是基础,医疗服务是保障”的理念,探索医疗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医疗

服务向养老机构的嵌入。4、强化激励措施。可整合财政和社会捐赠性资源,设立扶持发展养老服务业专项资金。除对民办养老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和日常运营补贴外,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政策内涵、界限、标准,对承接“三无”人员、孤老优抚对象,低收入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民办养老机构及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社区养老服务日间照料站,按其服务的内容和标准,兑现补助,让政策落地。同时要加大力度,落实金融扶持、用地扶持、税费优惠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机构和服务组织的积极性。

(五)招培并举,造就一支养老服务专业队伍

建设一支职业道德好、业务水平高、服务质量优的养老服务队伍是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一方面要加强对一线从业人员的培训,选择管理比较规范的养老机构作为护理实习基地,委托大中专院校进行管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开辟养老服务机构与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合作渠道,按有关规定落实培训补贴,逐步提高养老服务队伍和人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把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与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结合起来,招聘有志于养老服务就业困难人员和大专院校对口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业。加大就业扶持力度,通过设定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吸引更多的专业化、年轻化人才进入养老服务行业,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