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概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5:2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概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由调研可知企业对IE毕业生的专业知识需求具有集中性的特点,第一,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从事的岗位集中,主要集中在生产计划、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四个方向;第二,企业对一些特定岗位人才的需求集中,如对物流管理岗位有需求的企业占据了92%。图2则直观体现了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专业知识的需求具有前瞻性与延伸性的特点,其中“法律”“二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机械工程”占据领先位置。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应培养的是具有多种知识技能的复合式人才。
二、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的优化路径
目前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知识结构设置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四大类。对比专业培养计划与调研后企业的人才需求发现:第一,专业课学时只占总学时的15%;第二,实践环节比例不到10%;第三,知识面不够宽泛。这些都使得IE毕业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于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计1.专业方向的优化。根据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期望,以及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要求,将专业方向增至四个,分别是:A1.工业工程物流与供应链方向。A2.工业工程生产与运作管理方向。目标:致力于工业或服务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优化和管理创新工作,最终成为行业优秀的工业工程师或物流工程师。B1.工业工程(主)+某工程专业。目标: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管理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并对某工程专业(化工、生工、土木、电子通信、安全)感兴趣,致力于该行业的系统设计和管理创新工作,成为行业优秀的工程师或管理者。B2.工业工程+某工程专业(主)。目标:系统地学习并掌握某一工程专业(化工、生工、土木、电子通信、安全)的基础知识,并对管理领域感兴趣,能够基本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管理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并熟悉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未来可从事某一行业的管理工作,成为该行业优秀的管理者。2.专业课程的优化。优化后的专业课程模块划分成六个知识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经济类、管理类、信息技术类以及专业综合实践。其优势在于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所学的知识领域,并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自由搭配相关领域的课程,方便学生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拓展学习,既体现了课程安排所学知识的连续性和拓展性,又使得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具有较强的主动性。B1方向和B2方向的专业课程则依据主专业的不同选取六大知识领域,合理安排主专业课程与六大知识领域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衔接。3.实践环节的优化。IE是一个面向企业和组织,集工程、管理、经济等学科为一体的复合型专业。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既是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并且在学校这个单一环境中进行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注重与市场接轨,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并采取“实验”“软件实训”“课程设计”“模拟竞赛”“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手段结合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竞争力。调整后的实践环节课时安排达到40%,所占总学时的比例超过原先一倍多。
篇2
剧本式教学模式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进行的尝试。剧本式教学属于模拟教学法,隶属于现在国际流行的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范畴。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个关键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际应用中对学生快速的掌握技能有非常大的帮助。那什么是行为导向法呢?首先,行为导向的特点是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总的来说,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二、剧本式的课程改革方案
2.1教学内容
这门课程是从系统总体的角度去介绍整个通信工程专业,由浅入深的介绍当前主流的各种电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课程的教学设计基于CDIO的思想,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采用专题项目制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专业概论课和四个专业方向专题,共5个部分。
2.2教学过程
除专业概论课外,每个专业方向专题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教师授课。教师从一个本专题典型项目着手,由浅入深的展开专题介绍,让学生对本专题的主要原理、技术和应用有初步认识。第二部分:专题任务设置。在学生对本专题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将一个或几个专题项目以任务形式分解到各个小组,一个专题任务将由多个小组共同协调完成。第三部分:任务的构思(Conceive)和设计(Design)。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部分资料、课外的自主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方式,提交初步的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加以引导纠正,最终以学生为主完成任务的初步构思和设计。第四部分:任务的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通过组员间的分工协作、小组之间的协调合作,完成专题任务,展示任务成果,成果评定。
2.3教学形式
具体说“剧本式”的导论课程设置就是在现有的知识环节上,把以前各部分内容,如计算机通信网、移动通信、固化交换设置成相对应的几个专题,教师在专题开始简单介绍专题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设计好的专题任务的剧本。让学生模拟剧本中的一个角色,最终通过学生的各项表现来进行评价。剧本式实训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把相关的专业知识融入剧本的设计。剧本要求设计出特定的环境,用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来贯穿这种环境,这样学生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觉得单调枯燥,在此基础上把相关知识糅合进去。这些剧本要让每个学生担任不同的分工和角色,在实践的过程中除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还可以锻炼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然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和讲解,方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办法。让学生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去主动去了解掌握知识,在表演的过程中去消化知识,在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同时培养对专业的兴趣,甚至找到自己以后发展的方向。下面对剧本式模式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权且是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剧本名称:GSM系统呼叫建立的基本过程宗旨: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环境:两部手机A、B处于不同的小区,A呼叫B,演示呼叫过程中手机信号的流向。人员:学生。场景一:手机B空闲场景二:手机B通话中场景三:手机B已关机
2.4教学评定
篇3
1.1线条训练
线条是造型的基础,物体的骨架,其好坏决定了型的成败。应每日加强各个方向直线,任意弧度曲线,同心、偏心、透视圆的练习,并在此基础上进入透视直线,曲线及圆的练习,因为未来造型时几乎全部是透视线条。练习初期应养成线条拖拉快,线条不互相交错或上下重叠的习惯。
1.2真实世界的产品光影及透视
尽管我们身处在现实世界里,但却忽视了身边物体的光影,以至于学生无法建立起物体的体量关系,从而无法真实地反映现实物体,结果也就没有物体的感觉。课程进行到这里再追究前导课程素描是否学得到位已无实在意义。关键是如何弥补:利用身边已经坏掉的数码产品,将其置于一个光源下,认真观察各个面、边缘光影及产生的透视,并将其用素描的光影表现出来,然后拆解各个零部件,观察各个零部件的大小、材料、工艺及连接方式,再将其以爆炸图的形式排列,同样进行绘画。反复进行加强训练,以加强学生对现实物体的感知。
2讲步骤
2.1构思图
构思图就是体现设计思维过程的一种方法与形式。从根本上说,构思图可能并不是图画,而是对设计题目思考过程中随手记录下的一些文字片段,帮助我们记录思考内容、完善逻辑思想、激发设计灵感。当这些文字通过一定的手法被适当美化后,就变成了具有设计感的图画,即构思图。构思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树形图、发散图、网状图、漫画等都可作为构思图的形式。
2.2设计雏形图
确定了设计方向后就进入了实际设计阶段。设计雏形图通过简练的线条或几何形体快速提炼所思考产品的造型,勾画大概结构形体,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随意性。设计雏形图是设计概念直观而感性的表达,较少经过理性思考,能够提供灵感以深入设计。
2.3设计草图
设计草图介于设计雏形图和效果图之间,是在确定产品大体造型后对设计雏形图的进一步深入表达。设计草图的复杂与精细程度要比雏形图高,也更为严谨。同时草图也应考虑产品的结构、细节等诸多方面,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可以着淡彩加强草图效果。
2.4设计效果图
设计效果图是产品手绘中绘制精细程度最高、最能够表现产品效果的图,是一幅画面的主要部分。设计效果图在草图基础上继续深入刻画,特别注意表现产品的细节、结构、材料等。效果图要严谨、规整,避免出现模棱两可或表达模糊不清的情况。这就要求在画效果图前要通过草图等方式对产品的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到,然后再动笔,做到胸有成竹。效果图着色要细致、精美,表现出恰当的光影效果。在着色完成后要对效果图进行强调结构线、描边、提亮高光、加强阴影等处理,进一步完善细节,使效果图更加丰满、生动、立体。
2.5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是对产品补充以说明性文字,对一些难以通过图示表现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通常可以包括的内容有产品设计理念、创意来源、使用方法、材料、适用人群、设计点等。设计说明的文字可为成段落、成块状的形式,也可以配合箭头用简练的词语在产品的细节处解释说明。
2.6情景图
情景图可看作特殊的设计说明,是对产品应用过程细节的描述,能够表达出文字所不能的很微妙的使用情况。情景图绘制应清淡、透气、活泼,着淡彩色,常采用彩铅或很淡的马克笔。情景图数量不宜过多,3个以下最佳。情景图经常会使用到人物躯体、手部等来表现产品使用情况,因此有必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人物绘制方法。
2.7设计三视图
三视图是能够正确反映物体长、宽、高尺寸的正投影工程图,分为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三个基本视图。这是工程界一种对物体几何形状约定俗成的抽象表达方式。产品手绘中的三视图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机械制图的要求绘制,尺规作图;另一方面,产品手绘的三视图不必绘制得过于复杂,表现出产品的主要轮廓线和结构线即可。三视图可以根据画面情况上着淡彩色,适合布置在画面角落的位置。
3求效果
3.1色彩
产品的色彩需要通过效果图来展示,但效果图所传达的颜色并不完全等同于实际产品的真正颜色,更多的是一种设计性的、概念上的传达与展示。以马克笔为例,效果图的着色有几个原则:(1)效果图应同时具备黑白灰的无彩色和有彩色。无彩色能够突出表现光影、稳定画面;有彩色可以提亮产品效果,增强产品表现力。二者之间配合能够使画面沉稳,同时凸显有彩色,使整幅画面明快,易于引起观赏者兴趣。有彩色和无彩色的比例以3:7或4:6最佳,着重表现产品色彩效果时比例可以对调,但尽量避免5:5的情况出现,这样易使产品显得呆板。一种颜色的着色区域尽量集中且成块状,若色块过于分散、面积较小或成条状就无法良好地体现产品颜色效果,给人凌乱、破碎的感觉。(2)主体有彩色,色系尽量单一。通常情况下一个效果图内主体采用同一色系的有彩色,可在按钮等细节处采用第二种色系的颜色加以点缀,但数量和面积都不易过大。主体有彩色的单一使用能够避免大红大绿同时出现在一个效果图中给人艳俗、杂乱感觉的情况出现。(3)注意色彩的过渡效果。过渡是马克笔着色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同一色系邻近色的配合使用,无论是有彩色还是无彩色都能表现出细腻的过渡效果。黑白灰的过渡能够细致表达产品光影效果,有彩色的过渡可以生动表现产品的色彩状况。过渡增强了效果图的设计感、细腻感和柔和性。着色时应由浅及深,层层叠加着色,注意浅色层的保留。(4)光影效果要一致。对于整体,一整幅画面的光影效果要一致;对于局部,一个效果图上产品的各个部位光影要一致。这要求在着色前理清光影关系,确定暗部和两部,注意留白,可在画线稿时通过排线确定暗部范围,便于着色。
3.2材质
表达材质是效果图绘制的更高水平的体现,需要在颜色、线条、纹理、高光和辅助装饰上共同配合才能生动表现产品材质,具有一定难度。若无能力一些特殊的材质可不刻意表达,转而通过文字解释说明。现对几种常见产品材质的画法作简要说明:(1)塑料。塑料是目前产品中最为常见的材质,画法也较为简单,按照一般马克笔着色的方法即可。通常情况下尽量避免出现黑白灰等无彩色的塑料,多用有彩色的塑料,易于表现。(2)金属。表达金属材质常采用冷灰色系的马克笔,单一地使用无彩色铺出过渡效果,笔法上采用常规着色方法。注意金属的高光较为强烈,着色时注意留白,后期可用高光笔加强高光表现。金属材质着色时要特别注意光影关系,清楚区分表达出亮部、暗部与反光。若金属表面覆有涂层,应按照塑料画法来表达。(3)木质。木材常选用深黄色或暖灰的色系,颜色层次上单一,常采用浅色平铺、深色表达暗部。木质留白较少,后期可用高光笔、色粉来表现高光。木质的表现笔法上较为柔和、慢速,不表现清晰的笔触。后期需要用速写笔在着色区域绘制木纹,体现纹理效果。木纹绘制的方向应与材料最长边的方向一致,且符合透视。(4)玻璃。玻璃的手绘表达没有金属、塑料、木材那样具有很强的表现效果。相反,玻璃材质往往占据较大的空间且表现力弱,给画面空洞的感觉,因此在产品材质中尽量少用或不用玻璃材质。表现玻璃常用几种特定颜色的马克笔,多为非常淡的蓝绿色,且着色面积比例较小,大面积留白。若效果图中玻璃材质的后方还有别的材质,考虑到玻璃透明的特性也需要表达。透过玻璃的材质绘制时在原有的基础上选择邻近色中更浅的颜色,着色面积不宜过大且不要与表现玻璃的笔触重叠,常作溜边处理即可。玻璃材质也可在着色完成后用高光笔、色粉等来加强高光的表现。(5)织物、橡胶、石材等。这几类材质的表达与前者区别较大。线条上较为柔和、随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代表着绘制这些材质的线条时故意矫揉造作、画得歪歪扭扭,而是一种严谨但较为轻松随意的线条,流畅程度上不及硬质的工业产品。常采用暖灰色系的马克笔,常规方法着色,注意画出褶皱感且留白较少。在完成着色后需要绘制一些装饰性的线条来突出材质效果:织物需画出缝纫线和褶皱线,石材需画出石纹等。
3.3细节
篇4
1.1课程设计的理念炼焦工艺以焦化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为逻辑起点,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同步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焦炭生产过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学习情境载体,校内双师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校内外实训条件为保障,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融入职业资格标准的要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体现高职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1.2课程设计的思路
1.2.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多种方式与我校周边地区焦化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立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根据岗位知识需求,确定学习领域,进而制定出课程标准。
1.2.2课程内容面向岗位能力需求课程内容的整合和序化,以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注重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学习情境,本着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实际生产过程作为项目任务,将知识、技能、素质训练融于实际生产流程、或者项目完成的工作过程中,从而,有效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
2教学方法与手段
2.1仿真教学法炼焦企业机械设备多、操作复杂、易燃易爆气体多。操作事故带来的后果严重,因此对生产安全的要求极高,学生到焦化企业实习阶段不能对实际生产设备进行操作,为培养学习的操作技能,充分发挥仿真实训的优势,积极运用仿真教学。在仿真机上教室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边练,对焦炉及其辅助设备、辅助系统进行运行操作、故障模拟与处理,获得焦化安全运行操作的知识与技能。仿真控制室与现场控制室实现全范围模拟,具有真实的现场氛围,仿真机上的实际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事仿真教学提供了多次重复训练的机会并能进行过程评价。
2.2四阶段技能训练法技能训练教学主要由以下四个步骤组成:(1)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讲解任务要求,讲授必需的专业知识。(2)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边示范操作过程边讲解工作要求与操作程序,告诉学生怎么做,学生模仿操作进行练习,通过理解操作过程。(3)学生练习,教师辅导。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训练,教师巡回指导,并通过观察学生的练习得到反馈信息,纠正错误。(4)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完成训练任务后,完成项目报告,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训练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并归纳总结。
2.3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引入来自工程实际的案例,通过案例讲解、学习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案例讲解分析,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提供生产实际中发生过的事故或缺陷,描述事故发生过程的现象,组织学生分析事故产生的原因、讨论、提出预防、处理事故的方法,然后在仿真机上进行验证,学会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总结经验教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这种方式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安全生产意识,同时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沟通与表达的能力。
2.4任务驱动教学法本课程有九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设计了与典型工作任务结合的学习任务,共包括9个学习任务。其中3个任务需要在校内仿真实训室完成,6个实训任务需要到企业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将任务、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带着任务问题深入到课程中去,针对任务通过学习、实施、实践体验等环节,完成任务,通过任务的实现完成所必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角色扮演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年产100万吨焦炉为工作任务,学生3~5人分为一小组,每一小组为一个运行班组,按照焦化厂的实际岗位,学生和指导教师分别扮演不同,如班长、主操、副操、巡检等,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具体的任务。“角色扮演法”使学生体验了焦化厂的真实岗位和生产任务,在学校学习到了企业的工作方法,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岗位责任意识。
3结论
篇5
(1)生态优先———注重生态保护,以生态、环境为先,绿化环境的创造及维护为根本,生态的功能总体体现;(2)注重文化、水文化设计———着重挖掘项目当地的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相结合,既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底蕴,又在打造水岸合一的同时兼具现代气息;(3)整体化设计、以人为本———景观带、水体与整个规划区的整体化塑造,坚持以人为本,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努力创造能满足市民日常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游憩需求的各类空间,营造宜人的滨水环境。(4)低碳环保———发展低碳经济、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低碳生活,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利用水生植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5)植物景观遵循因地制宜、生态、艺术、彩色、经济性原则。
2总体设计
2.1总平面图
红线范围:北岸总面积约102510m2,南岸总面积约156000m2,红线范围总面积约:258510m2,由于红线面积从市政道路中心线开始,并且包含了现有的一些民居,因此实际景观面积为北岸约:69000m2,南岸约124000m2,总景观面积大约:193000m2。
2.2空间构架分析图
本案分为“一线、两带”。一线(滨河绿线)———荡漾在沙溪河上,欣赏两岸绿意盎然的滨河风景,观赏两岸亮丽建筑的魅力倒影。两带(北带、南带)———北带(沙县古韵)———展现历史足迹的传承、重见、再塑。南带(沙县风采)———展现新城的迎新、创新、发展。
2.3景观序列分析图
本案滨河景观从北岸到南岸逆时针方向有序地展开景观序列,起景:叠石金影,通过北岸东头的金钟塔敲响沉睡的虬龙,奏起新景观的优美乐曲。前景:禅茶回香、虹桥飞渡、石阶晴阑、月下汲古、莲花石汀、闽道怀古。主景:闽眺望霞。序景—礌石遗韵、滚木声声、残垣飞渡。主景:惊涛拍浪。序景:石碑古韵、先贤集萃、四贤之阶。转折:龙飞凤翔。主景:虬龙飞天。序景:凝霞秋色、倚栏俯绿、风舞康龙。转折:眺烟影翠。:波光艳影。转折:芦香步道、绿茵飞台。结景:尾舞龙音。创造有主有次的景观结构,产生有起有落、有高吭有低迥的赏景意趣,形成一个富有韵律与节奏的景观游览路线。
3景观分区设计
3.1一线
“一线”景观主要展示在沙溪河道上看两岸的岸线景观,荡漾在沙溪河上,欣赏两岸绿意盎然、层次丰富的台地式滨河风景,观赏两岸整改过地亮丽建筑的魅力倒影。
3.2二带
3.2.1北带。北带景观主要展示沙县过去的历史人文、历史痕迹,通过这些景观展现,让人们更了解过去的沙县,增强人们的认知感、认同感。景观分为经贸文化区、闽学文化区、军事文化区、先贤文化区。
3.2.2南带。南带景观主要展示沙县未来城市发展的面貌,通过景观表达沙县迎接新的历史、创造新的明天,巩固新的成果,焕发新的面貌的决心。沙县横跨沙溪,相传古时沙溪流经沙县城关河段,有一条“虬”。即“无角龙”,故此河段又称虬江,沙县县城亦称虬城。本案南段紧邻虬江西路,因此南岸采用虬龙造型打造景观形态,景观分为虬龙迎新区、虬龙创新区、虬龙立新区、虬龙焕新区。
4绿化设计
植物配置总的原则遵循适地适树,并充分考虑与周围建筑风格及河道相吻合,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分别组合成特色各异的群落。整体上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力求在色彩变化和空间组织上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1配置原则
(1)以乡土树种为主,尊重自然。(2)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离地条件生长的植物。(3)合理布局,整体优化,选择具有生态去污功能的植物,利于河道污染治理。(4)种类多样,远近结合。
4.2设计目的
美化、彩化、香化、净化。四季有花、四季常绿、春花秋叶。以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为主,下植耐荫常绿开花灌木,水边点缀可起到净化水系的水生植物,营造浓郁的带状景观,如香樟、大叶女贞、雪松、广玉兰、山茶、金桂、银桂、石楠、榕树、乳源木莲、中东海藻、蒲葵、乐东拟单性木兰、福建含笑、光叶白兰花、红豆杉、柳杉、苦楝、无患子、枫香、银杏、榉树、朴树、白玉兰、紫玉兰、紫薇、木槿等植物为主。
4.3配置方式
通过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的方式进行多样化植物配置。
4.4植物群落规划
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如休闲芳草群落、休闲观赏群落、密林群落、水土保持林群落、热带雨林群落、水生植物群落、生态岛。
4.5设计构思
设计将本地块分为3个区域,分别以绿、红、黄植物景观为主题。结合绿化树种的多样性,常绿和落叶乔木的对比特征和丰富的季相变化,以大乔木、小乔木、灌木、低矮灌木、草皮、水生植物六个竖向层次全方位的反映自然生态特征,春天鲜花烂漫,夏天浓荫匝地,秋天丹桂飘香,层林尽染,冬天绿意盎然、寒梅傲雪,整个绿化配置与河道构成一幅亮丽的风景。绿色系绿地:配合人行道种植高大、浓荫的行道树。考虑自行车道的功能性,错落有致的行道树种植,形成时而林下浓荫时而开阔视野的景观感受。以主景树与高大乔木为主,配以观叶、观花植物,结合观景挑台、景观平台、广场等从功能性出发,做到植物配置保证四季有景观。红色系绿地:考虑到游步道的慢生活节奏,在观叶、观花基础上,增加观果植物,留出部分草坪区域,吸引人流驻足,享受大自然。考虑到20年一遇水位线,植物选择以深根性乔木及亚乔木为主,基调树种周围种植以观叶及观花为主的树种。黄色系绿地:以亲水性好的乔木和草地及水生植物为主,即保证景观效果,又不影响泄洪。
5专项设计
5.1河道及驳岸设计
5.1.1河道现状:本项目河道承担泄洪及航道的功能,两侧现有驳岸较陡,滩涂面积较大。
5.1.2河道设计目标:营造“亲水、生态、自然”的滨水空间。
5.1.3河道设计原则:平面上,以河道控制线为基础,遵循自然弯曲的原则,顺应河道演变规律,综合考虑景观布局、泄洪、排涝、周边用地规划、桥梁及各类构筑物控制点,因势利导,适当改善河道整治线。断面上,根据水文资料,确定枯水位,常水位,洪水位及河道宽度,从有利于植被生长、地方管理养护、防止水土流失、景观开展面等方面选择适宜的岸坡及岸坡斜度。
5.1.4护岸整治:多采用景石叠砌、砌石+木桩、卵石铺面等自然缓坡式入水岸。在用地受限、或因景观需要而设置各类硬质砌石驳岸时,通过墙顶置石、绿化覆盖来改善硬质硬质护岸的景观效果,通过顶板外挑、亲水台阶、亲水平台的设置来增强硬质驳岸的亲水性。
5.1.5驳岸规划:滨水空间是水体与陆地的交织面,是自然元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也是人们亲近河水、亲近自然的首选之地。因此滨水空间的人类活动和城市干扰非常剧烈,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护岸设计的质量,对滨水空间效果的影响巨大。
5.1.6驳岸设计原则:生态性: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安全性:打造城市防洪泄洪安全通道,使滨水人居得到安全保障;景观性:满足视觉上审美要求,在人群使用频率大的地方强化景观效果;经济性:在保证最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前提下较少的经济投入。
5.1.7护岸形式:护岸一般可分为硬质驳坎和柔性护岸(生态护岸)。硬质驳坎主要有浆砌或干砌块石、预制混凝土块体、现浇混凝土、浇注沥青、及铰链混凝土沉排等形式。硬质驳坎作为技术较为成熟的设计方法,广泛应用于河道整治当中。柔性护岸有一定的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运用其本身的能力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柔性护岸的设计的根本思路。不同于硬质驳岸惯用的人工结构和形式来取代自然的方法,而是用自然的结构和形式来顺应自然的过程。
5.2停车场设计根据现场及考察情况,结合当地实际需要,设置了北岸170个小车位,15个大车位,南岸174个小车位,1020个自行车停车位,满足周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放。停车场地隐于绿化之中,采用生态停车场的方式,更加融于环境之中。
6设计相关及其他
6.1设计难点与重点
由于本次滨河位于城区,周边居民、车辆较多,因此工程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由此项目产生及涉及的土方工程、驳岸工程、环境保护等就变得尤为重要。
6.1.1土方工程:河道边需要动土,开挖实施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场地设计,将部分挖方工程产生的土方运于就近周边场地的景观造型之中,从而减少对周边的影响,起到减少投资、保护环境及节能的效果。
6.1.2驳岸工程:沙溪河承载着泄洪的功能,因此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泄洪元素。现场已有部分场地进行下层驳岸维护,设计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分别采用浆砌块石、以及自然式驳岸等多种形式,阶梯式的驳岸设计。砌块石墙体采用重力式结构,自然式则采用松木桩维护入水为主要结构。最上层采用格宾挡墙,中层采用浆砌石块,下层近水面处,采用自然式驳岸及松木桩结合的形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驳岸工程施工量较大,因此设计过程中尽量结合工程现场,将可利用的驳岸利用起来,并要求施工时应尽量避免雨季施工。
6.1.3环境保护:由于项目位于城区,且距离道路及居民、市场较近,因此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造成的噪音、粉尘的影响,将硬质景观主要设置在河道内侧。道路边侧以绿化为主。
6.2设计问题与建议
6.2.1自行车健身绿道的设计。自行车健身绿道的建设将极大的提高滨河景观绿地利用率,由于现场景观开展面较窄,因此通过多层次驳坎,即减少土石方,又可扩大景观面,设计将绿道控制在20年一遇的洪水位高层上,保证车行的安全。
6.2.2原北岸大型停车场的处理。原北岸大型停车场地处较低位置,傍晚后,由于水位上涨,停车场不能使用,因此进行了调整,通过增加土石方的办法改为两个高层停车场,上层停车场小车位87个,大车位15个,标高满足50年一遇洪水位标高,可全天24小时停车。下层停车场为临时停车场,小车位50个,标高满足104.6m,比常水位高2.6m,涨水时不能停车。
6.2.3三中自行车位的设置。西大桥南侧白天是三中自行车停车位,晚上是大排档,对该场地影响较大,根据要求该区必须解决1000个三中自行车停车位,考虑到自行车的使用情况,一半设置在现有场地高度上,前面以绿化带进行围合,保证广场的干净整洁,广场上采用树阵广场形式,方便人们纳凉聊天。自行车位不够的部分通过原有斜坡驳岸进行改造,将驳坎做成垂直驳岸方式,用挖方填方的方式做第2层平台,这样白天可放置三种自行车,晚上可供人们跳健身舞。
6.2.4盲文的设置。纵多设计中,只考虑市政的盲道设计,未将盲文设计作为考虑范围,设计应以人为本,因此在设计中处处需要为人服务而考虑,建议可在栏杆扶手、座椅靠背等多处设置盲文,以便盲人在此也能行动自如,也能更好地体验沙县的发展和关怀。
篇6
建筑业“营改增”势在必行,具体计税方法、时间尚未明确。对于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背景,业内已有丰富研究与广泛讨论,然而对实施“营改增”后建设工程造价计价对策方面的探讨却很少。目前业内成体系研究与成型的方案是所谓的“价税分离”说,这一基于分析企业计税与会计处理方式的建设工程造价价税处理方案,真实地反映了施工企业在建造建设产品过程中发生的税额流转与价格形成的过程。然而应用到现行工程计价实践中却遇到如何实现“价税分离”的难题,诸如材料预算价格五项费用中的增值税如何脱离计价?机械台班价格中不同增值税率的七项费用如何分离计取、综合确定?劳务费、管理费、定额中的其他材料费、机械费、造价指标、指数等如何“价税分离”?这些都是本文所要展开讨论的。
2基于为企业定价的“价税分离”说
对于“营改增”给建筑业、建筑企业及建设工程计价带来的影响与变化,目前存在诸多认识与应对策略,初具雏形的对策是所谓“价税分离”说。该方法基于“营改增”对建筑企业计税与会计处理方式造成的“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核算而不通过损益类科目核算。现行营业税下建安造价计算式:建安造价=税前造价(工料机费、企管费、利润及规费,含增值税)+应纳税额(营业税)(1)式(1)中的税前造价部分分为进项业务价款(不含税)和进项税额,推导算式为:建安造价=(进项业务价款+进项税额)+应纳税额(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业务价款+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业务价款+销项税额=(除税后工料机费、企管费、利润及规费)+销项税额(2)式(1)至式(2)的转换,使得原“含进项税工料机费、企管费、利润及规费+应纳税额”转为“不含进项税工料机费、企管费、利润及规费+销项税额”,称之为价(不含税价)税(销项税额)分离式的“营改增”工程造价计价模式,将使原含进项增值税额的材料费、机械费及企管费转变为“营改增”后不含进项增值税额的材料费、机械费及企管费,“营改增”后原税金项的“应纳税额”改变为“增值税销项税额”,用来开支未计入材料费、施工机具费、企业管理费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和缴纳应纳税额。增值税销项税额则为:销项税额=扣除进项税额后的税前造价×销项增值税率(11%)将上式代入式(2)得:建安造价=(除税后工料机费、企管费、利润及规费)+扣除进项税额后的税前造价×销项增值税率(11%)=扣除进项税额后的税前造价+扣除进项税额后的税前造价×增值税率(11%)=扣除进项税额后的税前造价[1+销项增值税率(11%)](3)“价税分离”后的计价依据体系,凡涉及含材料价格、机械台班价格、企业管理费(人工费、规费及利润中未含进项税成分)的计价组分(包括计价定额中的其他材料费、其他机械费、管理费等)均需重新定义为不含税(增值税进项税额)价格,税前费用及税金调整如下:1)材料费:材料费中材料(工程设备)出厂价格或商家供应价格、运杂费均应为不含进项税额价格(或按运输费用7%扣除的金额),含税价款中所含增值税(或运输费用7%的抵扣税额)均不构成“营改增”建安造价材料费组成内容。2)施工机具使用费:施工机械台班单价中计算折旧费的原值、大修理费、经常修理费、场外运费、燃料动力费均应为不含进项税额价格,含税价款中所含增值税(或运输费用7%的抵扣税额)均不构成“营改增”建安造价施工机械台班单价与施工机械使用费组成内容。仪器仪表使用费中摊销费用及维修费用均为不含进项税额价格。即未来的机械台班价格、仪器仪表使用费均为除税价格或费用。3)企业管理费:企业管理费中办公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工具用具使用费均应为不含进项税额费用,含税价款中所含增值税不构成“营改增”建安造价企业管理费组成内容。4)税金:税金是指按照国家税法规定应计入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内的增值税销项税额,用来开支未计入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的增值税进行税额和缴纳应纳税额,而非原营业税的应纳税额。“价税分离”后计价定额中凡以“元”为单位表示的其他材料费、机械费等将重新测算,扣除其中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调整为除税后的“纯”费用。同理对于现行的造价或费用指数与指标部分,现行营业税下凡含进项税额的费用(建安工程费、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措施费等),均需调整为将来“价税分离”下不含进项税额的造价或费用,包括基期价格、报告期价格,以使保持计算口径的一致。其对整个建设工程计价依据、计价业务带来的冲击可见一斑。
3基于为产品定价的“税额调整”说
上述从企业管理成本、利税入账角度的“价税分离”分析路径,对于施工企业财务及成本管理具有实践意义。然而从为建设产品、项目确定与控制造价看,从建设工程材料费、机械费及管理费的分析、核实角度看,不含税材料价格、施工机械设备价格或费用的界定难以落根及据实。我国建设工程造价及造价构成均以含税价格为交易价格已成定势,无论人工、材料、机械,还是管理、规费等,无论从预算价格到工料机费,从定额到清单,还是从材料设备采购合同到施工合同,均以实际货物或项目的采购成交价格为基础,即含税价格,为确定与控制依据。而不含税的材料、机械单价或费用无以从市场直接获取,更难以获得相应的行政、合同或法律依据。因此,式(3)中的扣除进项税额后的税前造价难以由工料机直接费计算获取,而销项税额又非应纳税额,对于消费者来讲意义含糊。从消费者角度讲,一个产品的成交价格应当代表其所有的最终花销,哪怕是简单形成了税前价格与应纳税额两项,更何况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还需在应纳税额基础上进行附加计算。所以,基于对建设产品花销定价的“税前费用与应纳税额”构成出发,将式(2)进行如下推导:建安造价=(除税后工料机费、企管费、利润及规费)+销项税额=(除税后工料机费、企管费、利润及规费)+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除税后工料机费、企管费、利润及规费+进项税额)+增值税应纳税额=原营业税下的税前造价+增值税应纳税额、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4)增值税应纳税额、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增值税应纳税额×(1+7%+3%+2%)=增值税应纳税额×1.12(5)增值税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6)销项税额=扣除进项税额后的税前造价×销项增值税率(11%)=(原营业税下的税前造价-进项税额)×销项增值税率(11%)(7)进项税额=进项业务不含税价×税率=(进项业务含税价/(1+税率))×税率=(原营业税下进项业务含税费用/(1+税率))×税率(8)式(4)~(8)构成了“税额调整”下“营改增”后建设工程计价依据的调整方略,即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对进项税额的计算或统计上面,而非所谓除税价格的确定与变动。如此,进项税额一旦获取,则在现行营业税下的税前造价中扣除进项税额,便获得销项税额的计算基数,销项税额的获得又意味着增值税应纳税额的取得,随之附加税费(城建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也有了计算的依据。同时,现行的计价定额、造价信息、造价指数、造价指标等计价依据均无需做大的结构改动,建设工程计价依据的变化仅仅围绕在应纳税额的调整上面。
4应纳税额的计算与确定
依据惯例,建设产品价格始终由税前价格及税金组成,税金项为应纳税额,即自产品经营、增值过程中需缴纳的相应税额。依“税额调整”说,附加税费计算依托应纳税额,应纳税额计算依托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而销项税额计算则依托税前价格与进项税额之差,故“营改增”后的计价难点便落在进项税额的计算确定上。进项税额的确定与计算面对的挑战主要有:1)进项业务中不同的货物购进、服务提供具有不同的增值税率;2)建设项目中涉及进项业务的材料费、机械费、管理费构成复杂、影响面广;3)不同建设项目进项业务的构成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增值税率下的各进项业务进行进项税额计算,为此,在现行建设工程费用构成及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的税金项目中增加“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子项,“进项税额”项目下增加“材料费进项税额”、“机械费进项税额”、“管理费进项税额”子项,依据式(8)及相关税率分别计算确定各增值税进项税额。
4.1材料费进项税额计算建筑材料进项税额计算最直接的方法,是依据各具体购买材料原价增值税发票上的增值税单价以及其材料运费的增值税单价(材料原价与运杂费的增值税适用税率率不同,购进材料可能是17%、13%或3%),与所购材料数量之积合计所得。
4.2机械费进项税额计算建筑施工机具费进项税额计算最直接的方法,是依据各具体购进机械原值(折旧费计算)、台班大修费、经常修理费、台班场外运费、台班燃料动力费或租赁机械单价增值税发票上的增值税单价(城市中除自来水税率为13%或6%、交通运输为11%外,其余税率均为17%),计算机械台班单价中的进项税额,与所使用相应机械台班数量之积合计计算。
4.3管理费进项税额计算现行企业管理费14项(建标〔2013〕44号)内容中涉及含进项税额的费目有办公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工具用具使用费及检验试验费等4项,进项税额直接计算的方法是依据4项费用中发生的购进货物、维修租赁等服务的可扣减进项增值税发票上的增值税单价,与所购货物及提供服务的数量之积合计而来。可扣减进项增值税税率:1)办公费中购进图书、报纸类的为13%,接受邮政和基础电信服务的为11%,接受增值电信服务的为6%,其他为17%;2)固定资产使用费中除房屋的折旧、大修、维修或租赁费不予扣减外,设备、仪器的折旧、大修、维修货租赁费和租赁有形动产服务的均为17%;3)工具用具使用费中以购进货物或接受修理修配劳务的均为17%;4)检验试验费按以接受试点“营改增”的部分现代服务业的6%计。上述三项费用中要做到全面而准确地计算各进项税额,其计算、举证及统计工作量巨大。在管理实践中,对于常用、主要且占建设项目造价比重大的建筑材料、建筑机械,基于其不同的价格构成(材料——原价、运杂费、运输费损耗、采保费,机械——折旧费、大修费、经修费、安拆机场外运费、人工费、燃料动力费),测定综合、平均的可抵扣进项增值税率,其他材料、机械则测定一个统一的可抵扣进项增值税率(最为理想的是能够测定一个统一的材料费、机械费进项增值税率)。至于管理费,可分别测算办公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工具用具使用费及检验试验费中不同进项增值税率下进项业务所占比重,加权平均计算其各自的进项增值税率,再根据办公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工具用具使用费及检验试验费4项费用分别占管理费的比重,二次加权平均计算管理费的综合平均进项增值税率。如此依式(8)计算各对应材料费、机械费及管理费下的进项税额,作为对计价依据中进项税额确定与控制的标准,为建设工程招标控制价或预算编制提供简化计算的依据。由前述可见,进项税额的计算与确定是“营改增”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不同的材料、机械与管理费构成要素具有不同的税率。即使同一种材料或服务又有可能面对不同的税率,材料及服务价格及其进项税率的选择,对于不同施工企业的不同经营策略又有不同的抉择与结果。可以预见,“营改增”后进项税额的确认将成为建筑企业经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一环,故对于建设项目计价而言,进项税额单独列项、单独计算、竞争确定将成为“营改增”后建设项目造价确定与控制中不得不作的选择和最大变数。在确定应纳税额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对进项税额确定的综合度不同,分作5个层次,详见图1。可根据政府计价依据制定、业主招标控制价编制及企业投标报价分析选择不同的计算与确定层次。进项税额计算汇总后填入“税金”项目下相应的子项,再依式(7)计算“销项税额”,依式(6)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依式(5)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最后依式(4)计算出“营改增”下的建安造价。
5“价税分离”说与“税额调整”说对比总结
建筑业“营改增”工程计价依据应对方案,就“价税分离”说与“税额调整”说作简要对比,见表1。
6结语
篇7
(一)办学经验分享
南洋理工学院高级培训老师等专家分享了建校以来的NYP办学经历历程,;通识课程建设;教与学之的途径;质量管理框架;校企合作等等一系列的经验。这个过程有过失败,有过成功,但无论怎么样,NYP都一如既往的去追求和积极探索,大胆的尝试新。
(二)校内实地观摩与研习
参观了NYP的图书馆,校园设施,工商管理系课程活动与企业中心,工程系课程与项目开发活动之电子工程、精密工程、机电一体化、信息科技系课程活动以及参观互动与数码媒体系活动等等一系列校内的实体观摩。在这里,看到NYP校队在国际上机器人足球比赛对抗和他们连续几年获得世界第一名的奖杯;在这里,看到了学生给企业制作并开发的“给鱼打针防疫而研发的自动打针装置”,还看到了飞机涡轮研究项目,模具加工与制造项目,化工与药品研制实验实训室等等。
(三)校外参观与考察
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新加坡植物园,新加坡国家胡姬花园,南洋理工大学校园,校园华裔馆,国家水源项目滨海堤坝,新加坡滨海花园等校外的考察活动。通过这些校外活动,让人想到了在我们改革深层次目标,不仅仅是知识和素质,还有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
二、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研修学习收获
(一)结合NYP办学理念,提升教师素质
通过对南洋理工学院研讨、参观、考察和交流,了解NYP办学理念与思路、改革模式、管理等内容后,觉得这里的专业一线老师的工作压力是比较大的,他们起码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要做专职教师角色给学生上课,进行辅导、作业批判、纠正,传授理论知识。另一个是做项目负责人,有具体可操作的实体研究项目,为企业订制服务,满足企业的要求,让理论和实践恰好融合在一起,得到完美的切入点,实现双赢。这个过程当中,老师的任务或者引领是关键节点,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知识高度,丰富的阅历,付出辛勤的劳动,发挥爱岗敬业的精神,做到舍小家爱大家的无私奉献的标杆式旗帜。所以,提升教师的素质是首当其冲的事情。
(二)学习NYP课程管理,转变课程建设思路
南洋理工学院的无界化管理模式对人启发很大,他们利用三个方面来达到专业发展的目的和效果。一个是学生参与竞赛项目,让学生成绩优秀并精力旺盛地去奋斗拼搏,因为这里需要毅力坚持和智慧搭配;另一个是学生做项目开发,一起和老师去为企业服务,做一些企业前沿的研究工作,和老师一起进步和前行;再一个就是学生去企业实习,听从企业的工作安排内容,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机的融合。对于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来讲,也是需要转变课程建设的这些方法方式,来达到企业或者将来就业岗位的要求水平而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学习,让学生自己知道怎么去学习,达到自发需求进步的效果而得到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建设思路,探索新的方向。
(三)利用通识课程,扩大专业视野
南洋理工学院对通识课程很是重视,这里的通识课程不同于我们的英语基础、高等数学等大学一年级的安排。它不是学习一些普通的知识,也不只是人文知识,通识是和专业相对应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富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其核心是如何做人、培养goodman的目标,培育全面发展的毕业生,提高价值观和社会感,让学生具备创新和创业的基础知识和意识,提醒学生的专业兴趣,健康积极生活等等一系列的通识课程。
三、道路工程课改的应用
(一)加深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双赢的结果,否则它将无法持续进展,应该让双方知道“企业和学校各会有什么好处?”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下,学习并获得经验,为毕业作准备,提高企业界对培训体系和学生动手能力的信心。企业合作是能力提升的伙伴,有无限的机遇,无限的可能性;企业项目与创新伙伴,技术能力开发样品及市场开发商业化;合作让彼此成为事业上的伙伴,专业技能知识的提供也能引进企业专才成为兼职教师;同时为企业提供专业资源与技能培训。最终达到师资能力上升,双赢的考量,附合企业操作的机制文化,价值链上的提升。企业可以通过学校开发与创新,及相关行业协同合作专门的支援,得到全面的支持,教职工和学生能有更多的开发机会。学校能够在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上促进增长,也是一个学院对未来企业需求认识的窗口,使院校能在人力开发曲线上保持领先。
(二)加大实训实习力度
在校园内部,建立健全道路工程实训教室基地,根据规模来建设配置设施和资金的投入,如果条件允许下可以进行双轨制课程设置的探索,模拟企业环境配备仪器和场地,布置学生项目工作计划,全年不间断的进行学生实训实习安排实施,建立适合的实训教室一体化工程,进行学院能力开发和教职工专业培训的平台,积累经验、分享谈论推广实训成果。另外,进一步加大学生到企业道路工程施工实习的数量和强度,让更多的学生走向工作一线,参与具体的实习项目,真正体会将来面临工作的环境和自己需要提升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更有方向感和追逐的目标。
(三)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篇8
工程热力学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教学难度大。在缺少专业工程背景的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较为困难,甚至茫然不知所云。如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及热力学基本内容,是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的根本所在。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需要借助优美的PPT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热力学过程,更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热力学的兴趣,在引入一些工程实例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去思考,及时地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领悟。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课堂教学不再是文字、公式的罗列,PPT动画的简单演示,而是把教学的核心放在启迪学生对热力学概念、原理的思考及把握上,使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熟悉热力学的系统内容、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形成对热力学的一种系统的总体的认识和把握,而不是零散地去背诵记忆一些片段。通过这种激励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做到理论和实际工程案例的结合,从而使热力学知识很好地固化在学生的大脑中,并且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激励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每个环节,围绕章节内容中的重点知识内容,设计问题及启发实例,并完成课堂互动讨论的教学组织,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饱含激情和较好的耐心,使学生在严肃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热力学的相关知识。
二、改进课堂教学PPT,增加工程实例
工程热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问题作为背景。以教科书为单一内容的PPT演示,并不能满足课堂学生学习的需要。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热力学的兴趣及深入掌握热力学知识,迫切需要在传统课件中加入工程实例,利用多媒体技术全面展示热力学的工程应用,使学生在工程案例的演示中发现并体会工程热力学的重要性及美感。通过工程案例的学习,使课堂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使学生在多方位、立体化地形成认知并达到对热力学知识的理解、分析、记忆、掌握和应用。对于热力学工程案例,我们选取了真空做功、制冷循环,内燃机等工程机械作为实例,进行详细分析和讲授。工程案例的引入,将实际生活中与热力学相关的问题引入到教学中,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工程问题,在讲解中让学生明白热力学知识可以解决本专业涉及的实际专业问题,从而实现“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将工程热力学的学习融入大学生创新项目中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需要提升学生运用基础理论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和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有关开发、设计的能力。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促进高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人才,促进高校探索并建立以科研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在项目实施中使学生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大学生创新项目,结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专业特点,在指导学生大创项目时,将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卡诺定律应用其中,使学生明白能源利用的守恒性,以及如何提高热力循环的效率,减少不可逆损失,这些都成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锻炼。学生在科研项目中,深化了对热力学知识的认识,同时提高了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挑战杯、建筑节能比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改进课后作业完成形式,增加分析报告
工程热力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很多理论已用于工业过程。因此,在课后作业中,需要对传统布置练习题来检验教学成果的方式进行改进,增加一些实际工业循环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其所应用的原理,提交分析报告,并指出该工业过程效率提高的方式和途径,以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精选一些课后习题,通过详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是实现社会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过硬、勇于创新的新世纪人才,保证国家高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自于理论和课堂,更在于理论和课堂之外的亲身体会和具体的实践操作。
本文从工程热力学教学与工程实例结合,与科研活动结合,改进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和课后作业完成形式等方面,探讨了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下的工程热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工程热力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作者:高蓬辉 张东海 王义江 黄 炜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
参考文献:
[1]岳丹婷,吕欣荣,李青.深化热工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2002,(4):86-88.
[2]谭羽非.突出专业特点改革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39-43.
篇9
相关的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力学课程教学有以下问题:
①力学基础课程的学时压缩幅度比较大;
②师资队伍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不足和学历层次较低;
③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较国外大学低,约为国外大学的三分之二;
④在课程体系上,国外大学已对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我国整合效果不理想。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教学以单门力学课程为中心进行授课,每一门课程单独来说其理论是系统和完善的,但是人为阻隔了各力学课程之间的联系,造成在教学内容脱节或重复赘述。由于课程体系职责不清,导致知识的相互渗透不充分,难以使学生对力学课程充分理解并形成系统的力学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各力学课程的授课老师交流沟通较少,课时分配不够合理。如果教材选择不合理,甚至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冲突。不同课程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各异,教师在授课时缺乏系统性,给学生造成“杂”和“乱”的印象,难以建立起完整的力学知识体系。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学科不断涌现,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势必面广量大,难免要压缩其他课程的学时。力学课程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和关系到土木工程专业后继课程的教学。所以,对力学课程系统性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教学内容调整
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既是基础学科,又是技术学科。其重要作用是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类专业必备的力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简单结构、基本构件受力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力学课程体系方面,有些内容在不同课程中表述形式不同,甚至存在冲突。应加强各力学课程授课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合理选择教材,及时修订教材及教学大纲,优化课时分配。由于教学学时普遍压缩,每门力学课程都不能把教材内容系统完善地讲完,造成部分内容脱节。同时,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介绍偏少,远远滞后于科技发展。在现有的理论力学教材中,力学物理基础与大学物理中的内容重复出现。理论力学教材中的平面简单桁架的内力计算与结构力学中的静定平面桁架重复,而材料力学中的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又和上述内容有所重复。不同的是平面简单桁架中的构件都是二力杆,二力杆的内力只有轴力,而材料力学中的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除了轴力还有剪力和弯矩。材料力学中的简单的超静定问题在结构力学中多有重复,同时在能量法和压杆稳定等内容也有较多重复。在结构力学教材中,渐进法、无铰拱的内力计算等内容实际应用较少,但是内容仍然占了一定的篇幅,而新型工程的新结构、新理论却在教材中很难找到。依据高校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实用性、针对性、先进性”的教育特点,需要打破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之间的界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重新组织课程结构,摒弃陈旧内容,加入新血液。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按其内容重新划分教学模块。确保主要内容不削减,避免重复;相似内容合并;新加内容既要保持先进性,又要保证整个力学体系的连贯性和整体性。通过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调整,提高教学效率,强化基础,突出重点。
3教学方法改进
力学基础课程,尤其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是工程类专业的理论基础。但是近年来基础力学的教学学时在大幅度减少。如果课时减少又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教学质量,所谓的“厚基础”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土木工程专业力学课程的教学中,利用有限的教学学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1启发式教学
学生学习力学课程目的之一就是为将来从事各种有关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力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都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而又为实践所用,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尽量把抽象的概念、理论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扩大教学信息量及知识面,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留一定的余地让学生思考、反馈或提炼出若干问题,最大程度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教学内容的调整,系统的力学知识体系又为学生后续的学习留下期待和想象的空间,将教学的重点从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能力的培养上。
3.2多媒体教学
力学课程的公式推导较多,并且有大量的图形,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将复杂的力学问题分析的很透彻,并且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缺点是推导过程和绘图占用了大量时间。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传统教学中抽象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课堂教学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需要与传统教学的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课程实验教学或演示教学、认识实习等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实践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
3.4考核方式
3.4.1统一学生作业在对学生实施练习的过程中,不同的任课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在难度和知识点覆盖面上有一定的差异。随着力学各课程习题册的出版,节省了老师和学生的大量宝贵时间,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但是由于习题册与教材上的内容和教师讲授的内容可能不符,甚至存在冲突。所以基于教学所选择的教材和力学课程调整后的内容,各力学课程的教师应该加强交流和沟通,共同编制各力学课程的习题册。一方面对要求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和覆盖面有个统一的标准,为实行规范的教学质量体系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又为力学课程的最终考核增加新的参考。如在新章节内容开始时,布置一些思考练习题,该章节结束后,通过课上提问、课外作业等形式进行检查。
3.4.2考核方式考核的目的具有双重性的特点:考核既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为了对学生就该课程的学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引导其学习方向,逐步适应学科课程的特点,最终起到夯实基础、强化能力的作用。但是单一的试卷考试,很难全部反映力学课程的所有知识,而且错综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力学理论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对于力学课程的考核,选择过程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活动既有完整的过程性,又有鲜明的阶段性。重视过程性考核和阶段性考核,对检验教学质量和促进、引导学生学习都非常必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适当安排一些形式多样的考核,如课堂讨论、力学创新、应用力学理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的问题等。
4结束语
篇10
1.1混凝土的搅拌要点
要进行混凝土的搅拌之前一定要先有科学的配合比例,根据比例和技术参数来确定材料的用量和用法,配料的搅拌顺序和搅拌时间都是有详细规定的,要保证搅拌之后的混凝土能够通过试验审查合格。一旦配比材料的比例、搅拌时间和搅拌顺序等确定下来就不能更改,一定要严格遵守,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的运输也有着特殊的要求,是确保搅拌和浇筑完美连接的必要环节,要满足随时搅拌、马上运输、即时使用的要求。
1.2混凝土的浇筑要求
在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一定做好相关的试验例如确保配料顺序的准确无误,只有试验结果满足预期目标才可进行下一步的操作。首先确保渠道装置以及模板已经成功固定后方可浇筑混凝土。之后核实混凝土的具体配料单,要依照严格的配比、顺序进行机械搅拌,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安全。以上工作有序进行后需立即将混凝土运至所需工程中,尽快投入使用。
2水利工程灌溉施工质量控制对策
水利灌溉工程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应的质量控制对策,为保证施工质量,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不断引进先进设备,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合理设计灌溉渠道,规范施工操作,做好质量监理日志的记录,加强对工程资金的管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使水利工程灌溉施工质量控制对策更加完善有效。
2.1对灌溉渠道施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在进行灌溉渠道施工之前,首先要针对灌溉渠道做好相应的设计。灌溉渠道施工以设计为基础依据,在工程设计阶段要对施工方法、投入资金以及原材料进行综合考虑,为施工人员在具体操作时提供理论依据。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是灌溉渠道施工企业的首要任务。
2.2施工操作一定要规范
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施工,才能为灌溉工程施工提供有效的质量保障。灌溉工程施工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在多方面做好质量控制。首先,合理选择施工场地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施工时所需的堆料场、预制场和拌料场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其次,在配置混凝土时,要选用合格的材料,这样才能确保混凝土的使用性能。同时,要按照操作规范的要求,在进行混凝土配置时对施工温度和气候等环境因素做好控制。最后,对施工过程中的水泥行严格的控制。要做好进场把关工作,严禁质量不合格或不符合要求的水泥进入施工场地,同时选用统一的砂浆和灰斗拌制砼按照设计好的配合比进行拌合。另外,在水泥的购买运输等方面要实行统一管理,按照施工进度进行发放,这样就对水泥的使用情况实现了有效管理,在源头上防止了偷工减料的发生。
2.3加强施工技术人员管理力度
为保证施工人员在长期与紧张的施工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更加积极稳妥的落实工作,提高相关技术水平,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及时更新相对落后的技术知识,使施工人员的自身态度也能达到充分的高度,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对所分配的任务有合理的认识与调配能力,使施工过程更加有条不紊的推进。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同时要按照已规划好的断面尺寸比例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另外,在测量放线、制作坡尺、发放灰斗和模具时也要进行统一管理。
2.4做好质量监理日志的记录
在水利灌溉工程施工中,要注意防渗技术的合理利用,以提高工程的防渗水平。要对防渗工程施工进行质量控制,施工质量监理日志的记录是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记录质量监理日志才能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动态控制,为开展施工控制活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于实现施工质量控制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5加强对工程资金的管理
对工程资金的宏观调控是确保整个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同时,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与进度都能得到良好的保证。通过加强对工程资金的管理,针对质量差、安全系数低的工程单元应按其满足的规范程度进行拨款。有关部门需采取多方面手段监管水利工程的质量,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3结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