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篇1

【关键词】 邮政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途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邮政企业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如何不断寻找企业生存发展道路,如何不断提升邮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邮政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它是一种集合的能力。其内涵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不可分离性、不可交易性。

二、邮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对于邮政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就是邮政企业多方面技能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企业在特定经营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合力。总的来说,邮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邮政的品牌优势和全程全网实物传递能力。以下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对邮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

(一) 价值性:百年邮政通过统一形象、名称、术语、标识符号等手段,树立了邮政品牌,通过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实现了社会化的服务监督机制,实现邮政品牌的最大价值化。同时,邮政网络实现了全程全网的实物信息传递,保证了公民的通信权利,这些都是邮政企业的价值所在。

(二) 独特性:邮政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实物信息的传递能力是其独有的传递能力,这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事实物信息传递的企业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邮政有别于一般运输类企业的独特能力。同时,邮政信息网络、金融网络的建设,使邮政的实物信息传递过程增加了信息交流和资金结算功能。因此,也构成了邮政的独特优势。

(三) 延展性:邮政的本质是通信,是传递以实物为载体的通信服务业,邮政企业在完成通信的过程中培育起了其核心竞争力——全程全网的实物传递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邮政也从传递实物延伸出其他业务,邮政业务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外延也不断扩大,信函业务由以个人书信为主转变为商业信函为主;包件业务也由居民小包裹转变为大量的商品包裹,进而向现代物流领域市场冲击;金融业务由传统的存、取、汇业务也逐步发展成为集金融、理财、基金、信贷为一体的商业银行。这些都是邮政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邮政企业正在形成一个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全方位、多层次的经营服务体系。

(四) 不可分离性:邮政的品牌和邮政的网络一样,具有不可分离性。邮政网络遍及全国,规模庞大,全程全网、联合作业,是一个统一指挥调度的复杂而规范有序的邮件传递网。邮政的传递网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培育起来的,是一种整合而成的能力,具有不可分离性。

(五) 不可交易性: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联盟获得资产或业务扩张,但是核心竞争力只能在内部培育。邮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经营中形成的邮政独特的优势,只有在自身的努力下才能不断的提升。

三、 邮政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 提升整合资源的能力:遍布城乡的邮政局所和连接全国各地的实物传递网是邮政企业独具特色的资源,也是百年邮政赖以生存的基础。目前邮政企业虽已参与到市场化的竞争中,但仍承担着普遍服务的义务,因为受成本和业务量规模的限制,目前邮政的网络还不能完全适应邮政大发展的需要,邮政网络的这一核心竞争优势还没有真正的发挥出竞争优势。因此,加强全程全网建设,提高网络运行质量,是提高邮政业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是要树立全程全网的大局观念。一切从全局出发,做到每一个环节对下一个环节负责,严格执行质量和时限标准,安全、准确的的完成最后一公里,使客户不断增强使用邮政业务的信心。

二是优化网络流程。对网络运行的各环节精确分析,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流程,使其更加快捷方便、运行高效。

三是制定科学的核算系统。做好网运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实行网络共享、共维,使得网络稳定健康发展。

(二) 提升邮政的品牌。品牌竞争力是邮政企业拥有的,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或在行业内能够保持独树一帜、能够引领邮政企业发展的独特能力。品牌竞争力是邮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邮政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和根本所在。

一是建立专门的品牌建设机构。邮政企业应树立前瞻性的眼光,用品牌管理来统领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要对企业品牌的定位、核心价值选择、形象塑造、传遍等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加大对自身优势的宣传力度,除了利用户外、电视、网络媒体等手段做好形象宣传工作外,还可利用投递员和营销员做好上门宣传,利用邮政信箱、车辆等自有资产做好宣传工作。邮政企业在提供快捷、个性化服务的同时,通过宣传工作要使邮政品牌具有更加广泛而不可替代的公益性和归属感。

(三) 改善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服务是实现邮政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要通过不断改善用邮环境,增强服务理念,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产品,通过产品的差异性,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从而提高客户对邮政的忠诚度,提升企业竞争力。

邮政企业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要充分利用好“百年邮政”的品牌优势和“三流合一”的网络优势,更多的还要从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效率和培育人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使得邮政核心竞争力和邮政未来差异化的竞争战略相匹配,也为邮政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创军 发挥邮政核心竞争力 壮大邮政核心业务[J].邮电经济,2004,(4)

[2]郑木昌 浅论以文化战略提升邮政核心竞争力[J].邮政研究,2007,,2(5)

[3]陈玉冬 中国邮政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刍议[J].邮政研究,2003,19(1)

[4]李福海 战略管理学[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2004

方统法 论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23(7)

篇2

关键词: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

在我国,多数企业并没有注重培养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分析一些企业兴衰的原因,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缺陷,是因为没有形成属于自己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能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占据上风位置。至于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分析可以得出是因为长期以来没有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所造成的。

一、我国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一)没有建立出一套整合的、利于企业发展的机制和体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出完整的能与现行经济制度相匹配的现代企业制度。另外是没有一个合适的市场机制来让企业获得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我国才步入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特别是许多中介市场、企业家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的成长还不够成熟,各种市场之间还没有形成完美的适应关系,不利于公司在现行的市场规则下发展业务。在国际竞争中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正式地与同行业对手进行过正面较量,也没有形成一套完全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而与此同时,公司的发展往往是不确定的、飞跃式的,通常情况下会呈现出资源的运用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的情况。因此,很难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也受到一些落后观点的影响

前世贸组织总干事鲁杰罗在1996年上海召开的贸易研讨会上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文化观念的变革。”即便近几年我国企业的生产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落后的社会文化、相对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对于企业的影响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的。每当企业所在的经济环境出现变化时,这个公司所拥有的企业文化同时也需要发生转变,但是因为老员工对于之前的企业文化还存有偏好,往往不愿做出转变,这就给企业文化的变革造成了巨大的阻力,这也就使得既定的企业文化与现在实行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还有着巨大的差异,同时也减弱了企业面对同行业之间竞争时的应对能力。显然,死气沉沉的企业文化不可能具有发展其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只会把企业带向破产的边缘。

(三)技术创新能力也是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是创新技术。许多跨国公司都是依靠研发企业的技术创新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但是,如今我国企业普遍不重视创新研发能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去发展核心竞争力。最主要的在于企业没有创新的源泉。根据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目前实行的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撑起了一把庇护伞,也就是说现在实行的企业制度让企业的作用在面对竞争时有所改变,也就导致公司忽略了消费者的需求,技术创新也没办法与市场需求完美结合,也就不能促进企业去发展属于本身的核心竞争力。第二点,我国的企业没有形成研究与发展的创新模式。若想在同行业界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企业就必须把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上日程。但是因为企业的经营模式的发展长时间以来受到国家计划的干预。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看,在2000年时实行技术研究的国有企业只有33.6%;反观国际上的大公司对于技术的创新研发投入比同时期的国内企业要多许多。

(四)管理能力也是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企业的管理能力是指公司在现有资源的运用和发展潜力之间的变换过程,具体体现在成本运用的合理性与利润的增长性。由于很多公司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仅仅是凭借着管理者的经验来经营公司,落后的管理模式没办法跟上市场的变化。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公司都正面对着如何在技术上进行创新和在公司管理上进行突破等问题。除此之外,管理者缺少国外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管理观念,特别是高级管理层人员,公司在国际竞争中无法按照国际规则实施,使得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一方。

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应对方法

(一)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首先政府要处理好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领导者还要在制度的管理上有更大的突破,必须分清和规范投资主体,实现投资方式的多样性,严格查清公司的法人资本所有权,让企业主导市场;让政府、企业分开管理的同一时期,政府工作职能也要发生改变,从主导企业一切事务、管理公司转向为企业服务的方向。其次是为企业建立一个公平、公开、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就要政府加强法律对于企业的保护,迅速出台一套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维护的法律体系,加强查处时的公平性与严厉性,防范各级领导为了庇护地方企业而无视法律的行为。如果身为一个公司核心竞争力最重要部分的核心技术没有得到法律应有的保护,就意味着丧失了在市场上与同行业之间竞争的权力。

(二)拥有独特的经营理念造就别样的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表现在企业独特的经营理念之下影响的企业文化之中。正因如此,当企业营销理念与企业文化合并成一个整体时,才有可能发展出属于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像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创始人哈伯说的:“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我们公司的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它的每一个员工,并且通过公司领导者制定的一系列决策影响着其创新和发展的方向,一个企业特有的文化不单单加强了传统管理的基本方法,同时还有许多现代管理所无法代替的东西,包括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协调功能、维持功能、教化功能、优化功能、增誉功能等,无形中增加了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加快了公司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来;在面向顾客时要提供最优秀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占有市场和消费者,和供货商保持长期良好合作关系,使企业真正在市场上拥有特有的经营模式,然后去发展公司本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技术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依靠核心技术的发展,也能实现核心价值,为企业创造出核心竞争力。如今实行的企业制度是要在获得的既定的资源上如何获得更高的利润,也就是把效率提高,而达到此目的,就要依靠企业在技术上的突破,所以我们说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而企业在明确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之初,最重要的是确定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清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哪里,根据这些去在技术上有所创新。找到企业本身与同行业之间的不同性,弥补企业自身的不足,把握企业自身的长处,发展和创新技术进而实行竞争力的发展。其次企业还要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研发核心技术就是为了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确保核心技术不会被别人窃取的同时还能跟上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这是竞争和技术相互促进的必然结果。事实证明。研发技术一个公司日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一环,也是企业在竞争中持续经营的元动力。所以,研发技术能力实质上是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最佳方法,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四)强化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能力

提高公司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简单阐述就是:真正地实施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分权化、教育化、实实在在地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只有当企业实现进步,能够实现科学有效地经营管理,并依靠此为衔接,把获得所有的资源聚合在一起时,才能在市场中与同行业间相竞争。在如今,加强管理能力的同时还应:首先要科学地实施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指企业为了长远的发展而做出的调配获得的资源的决策,判断所面临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包括企业经营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并且,正确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弱势方面和不足,提出并规划未来有利于经营发展的决策。企业可以在适合的经营方向中选择多个模式去发展。因此,管理者制定战略的侧重在于如何选择利于自身盈利的特有的方向。战略定位则是打开市场的核心定位也是市场的中心,公司若想完成既定的目标,就必须严格遵循管理者根据战略定位而计划的决策。其次要增强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和公司的运行效率。《世界经济论坛》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都把企业的管理水平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定指标,这就说明了领导者对于公司的作用和公司对于资源的使用合理性上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公司领导者的领导水平远不及国外先进,所以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理念的同时,还应摒弃我们落后的管理模式,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管理体系,增强公司对于资源的管理和运用以及对于员工的激励与惩罚方面的完善,只有做好这些基础工作,公司才会在经营活动中步入正轨。实践证明,只有有效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和善用资源,企业的发展才能实现正常化。由此可见,我国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道路上还需要探索很长一段时间,不过由于现在更多先进理念的涌入以及许多成功的案例,相信我国企业在核心竞争力上的发展不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尹欢.解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J].商品与质量,2016(3).

篇3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述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前伦敦商学院战略和国际管理教授哈默尔《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指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累计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纵观所有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定义,可以将其大概归纳为两种主流学派:第一是资源派。此学派认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主要是指不同企业在获取战略性资源的时候,在决策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异质性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第二是系统派。此学派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就是指企业中所具有的技术能力和将此能力结合起来的能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具有价值性

所谓的价值性特征,就是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成本进行控制,提高企业的生产、工作效率等,这一竞争能力在企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还能够使其在一定时间内具有发展和竞争优势,这样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所能获取的利润是非常可观的,而经济利益的增加,对企业更好地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

2.具有独特性

在各行业快速发展中,每个行业的企业数量都是非常可观的,而且从事同一行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上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碰撞,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却不会是一样的。这一竞争能力的形成融合了企业的多个方面,比如说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等,所以,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都是独特存在的,不存在重复性。

3.具有延展性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竞争能力是能够长久发展下去的,这一竞争能力能够在企业当前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作用,帮助企业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在企业自身快速发展中,这一能力还能够有所创新,所以这一能力能够在企业发展中不断地延伸下去。

二、华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公司概况

华为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其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是世界500强企业,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服务于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据统计,到2015年华为公司销售收入总额为人民币395009百万元,包括海外销售收入人民币224319百万元,其中亚太地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50527百万元,同比增长19.1%,欧洲中东非洲地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28016百万,同比增长27.2%,美洲地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38956百万元,同比增长26.4%。

(二)华为公司核心竞争力

1.先进的技术

华为作为一家生产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必须具备先进的技术。目前华为有17万多名员工,其中研究开发人员占46%,市场营销及服务人员占33%,生产人员为12%,管理及其他人员占9%, 高效强大的研发团队为华为产品提供了质量保证,为华为在竞争中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严格的管理制度

华为的老板任正非说:“管理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华为取得既往的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技术、人才、资本,更有管理与服务。”华为公司在管理上采用了矩阵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并且高效配合,在遇到问题时快速反应。华为招聘员工的方法主要是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其中校园招聘会要经过校园推介会、笔试、面试、司考察和宴会这四个过程,通过严格考核,层层选拔才有资格进入公司。初入华为的新员工都要进行魔鬼培训,华为有自己的培训体系、培训学校和培训基地,培训的结果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估,只有合格的业务员才能被录用。培训包括上岗培训,岗中培训和下岗培训三种,系统化的培训使得业务人员拥有基本的业务素质,最后在实践中实行绩效管理,通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持续不断的设立目标、辅导、评价、反馈,实现绩效改进和员工能力的提升。主要采用季度考核、年度总评的方式对员工工作目标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优秀的员工可以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奖励。严格的用人制度和考核制度为华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3.企?I文化――“狼性”文化

华为崇尚“狼”,认为狼是企业学的榜样,要像狼学习“狼性”,狼性永远不过时。华为的狼性文化总的来说就是:学习、创新、获益、团结。狼能够在比自己凶猛的动物面前获得最终胜利,究其原因,就是团结。华为以成就客户、艰苦奋斗、自我批评、开放进取、至诚守信、团队合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致力于积极创新,聚焦客户,不断地向社会推出有竞争力的业务,使得华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强有力的地位。

二、华为核心竞争力发展对其他企业的启示

(一)提高技术

先进的技术能够为企业创造出具有较大优势的产品,也是核心竞争能力构建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企业提高技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招揽人才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招聘有自主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是使公司在众多企业的长期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人才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华为公司每年都在全国各高校以及世界各地招聘人才,并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是华为公司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2.增加研发投入

目前市场上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自助研发能力,技术上的优势能让企业在市场上占据有力地位。华为公司研发人员的数量占员工总数将近一半,据报道,2016年华为公司研发费用达764亿元人民币,占全年销售收入的14.6%。华为仅10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130亿元人民币,对技术不计成本的投入,让华为成为一家拥有无数尖端科技的企业,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二)完善管理制度

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中,人力资源管理是组成部分之一,此部分管理战略的改进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1.适时的招聘策略

华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招聘策略,在发展初期,公司发展受限主要是面对小范围的技术人才,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开始广泛招揽技术人才,近几年主要面对高校有发展潜力、可塑性高、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校毕业生,采用部门现场考核的方式进行招聘 ,在面对国际市场方面更倾向于高学历的国际化人才。

2.建立员工培训制度

为了让员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华为培训分为3种:上岗培训,岗中培训,下岗培训。其主要目的是让新员工了解认同企业文化,培养基本的业务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构建激励制度

为了保持企业员工的活力,华为给予员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隐性知识的存在可以为员工带来地位、荣誉。物质激励主要是通过业绩的考核,给予相应的奖金、红利、股权等;而精神激励主要是荣誉奖和职权。

4.完善售后服务

华为公司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据有力地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售后服务战略。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公司的利润来源于客户,华为公司坚持一切以客户为中心,这就要求公司把服务放在第一位,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得到客户的信任,才能拓展更广阔的市场。不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来开展业务,最终只能被客户抛弃,最终推出市场。

(三)优化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是作为一种“软手段”存在的,此手段和管理制度等相比较,其约束力是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的,也就是说,这一手段主要是依托员工心中的道德标准来发挥作用的,当员工的行为不符合其心中的道德标准之后,员工就会产生内疚、不安等心理情绪,这样员工在经受自身内心谴责过程中,就会逐渐地改善自己的行为,这样员工所营造出的工作氛围就会更加地良好[4]。当企业构建了以文化为主导的企业文化之后,员工就会在文化的影响下进行隐性知识的传播,这样企业的学习氛围就会更加良好,久而久之,员工的创新动力以及学习动力得到了增强,而与之相关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自然而然的就会提高。华为公司在员工培训初期主要是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将企业文化扎根于日常的管理之中,真正实施企业文化战略的企业并不多,华为就是其中之一,华为企业文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互助、做实,企业文化不单单是口号,而是实际行动。

篇4

关键词: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层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建筑企业受到跨国总承包商的压力越来越大。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国内大多数建筑企业不仅在规模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更重要的是综合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的建筑企业有必要摒弃单纯外延扩张的粗放增长方式,追求以核心竞争力为主的集约增长方式。选择适当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并加以培育,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国内建筑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面还不是很深,还没有进入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阶段。本文对建筑企业核心能力体系的评价方法采用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先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各底层指标项对于企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权数,然后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加以评价,得到一个综合指标,然后用此指标体系来评价企业的综合能力,以此作为企业发展研究的参考。

一、模糊综合评价法

(一)确定模糊综合评价指标集A。本文对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A的评价体系如下所示:

1、工程项目管理能力B1:其中包括进度管理能力C11,造价管理能力C12,质量管理能力C13,采购管理能力C14。

2、人力资源能力B2:包括领导能力C21,员工素质C22。

3、财务能力B3:包括偿债能力C31,营运能力C32,盈利能力C33。

4、企业环境B4:包括企业内部文化环境C41,外部环境整合能力C42。

(二)建立权系数矩阵。由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各指标的性质、相对关系以及实际经验,通过对指标的重要性两两进行比较,采用1-9尺度。1-9尺度cij的含义如下:1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程度;3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稍微重要;5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明显重要;7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强烈重要;9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极端重要;2、4、6、8表示两个因素相比重要程度为上述两个相邻等级之间。则可以得到下列判断矩阵:

其中,R的行数n决定于所含指标的个数,R的列数m决定于评价集中元素的个数。

(五)模糊综合评定模型。根据模糊数学矩阵的复合运算规则,可求得模糊综合评定矩阵为:T=W・R。

(六)计算评价对象的最终得分。最终得分S,S=T×C。C是评价等级的分数所构成的列向量,可以得到最终建筑企业核心能力的得分。

二、实证分析

(一)根据1-9标度法,假设对某建筑企业进度管理能力C11、造价管理能力C12、质量管理能力C13、采购管理能力C14,进行比较后我们构造出如下判断矩阵:

M1=1 1/41/3241 2531/2141/21/51/41

(二)求正互反矩阵M1的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M11=1×1/4×1/3×2=1/6

M12=4×1×2×5=40

M13=3×1/2×1×4=6

M14=1/2×1/5×1/4×1=1/40

计算Mij的n次方根得:w′11=0.639,w′12=2.515,w′13=1.565,w′14=0.398,对W′ij进行标准化处理有:w11=0.12,w12=0.49,w13=0.31,w14=0.08,则得出特征向量(权重向量)为W1=(0.12,0.49,0.31,0.08)。

(三)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W2=(0.67,0.33),W3=(0.23,0.31,0.46),W4=(0.75,0.25),W=(0.48,0.13,0.32,0.07)

综合以上各权重,可以得到相对总目标的权重分配向量:

W[W1,W2,W3,W4]T=[0.058,0.235,0.149,0.038,0.087,0.043,

0.074,0.099,0.147,0.053,0.018]

(四)模糊综合评价。评价等级可根据习惯划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分别赋予相应的评价尺度C=[10,8,6,4,2]T。

表1中给出的是10名专家对该企业的各项指标给予的评价。(表1)例如,C11指标栏内代表10名专家中有1名认为好,6名代表认为较好,3名代表认为一般。用专家在各指标评价等级中的分布数除以总专家人数得到隶属度,进而可得该企业核心能力的模糊评判矩阵:

RT=0.100.20.20.20 0.100.20.300.60.60.40.30.80.30.50.30.60.50.50.30.40.40.500.50.40.50.20.20.5000 000.2 00.2000000 000 00 000

T=W×R

=(0.113,0.520,0.339,0.028,0)

(五)计算出该企业在核心能力方面的得分为:

S=T×C

=(0.113,0.520,0.339,0.028,0)×(10,8,6,4,2)T=7.436

(作者单位: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 财务报表 分析指标

一、以新视角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报表分析已经得到了财务报表外部使用者的重视,并在会计实务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是其分析理论和方法体系仍然尚未完善,我国现行的传统财务报表分析体系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和缺陷。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现行的财务报表指标分析体系主要包括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缺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即使有些文章提到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包含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中,也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上,并未对其核算方法或分析指标做出具体解释,也未说明操作方法。

为使财务报表分析目标更加长远、分析指标更加科学、分析内涵更加丰富、分析方法更加系统可行,应立足于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量化研究,将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相结合,把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纳入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构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报表分析指标。从而进一步扩充和完善现行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把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纳入财务报表分析体系,也是对财务报表分析内容的一个创新,为今后的财务报表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报表分析指标

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增值性、核心性、协调性、动态性和领先性几个重要特征,根据这几个特征分别设置了经济增加值、人力资本投资净收益率、现金支付能力、持续盈利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等几个财务分析指标。

(一)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值性的指标――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所有成本(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后的剩余收入。它是平衡企业业绩增长与风险控制的重要考核指标,比传统会计指标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资本的使用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更加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计算过程如下: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其中,资本成本=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资本总额=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权益+递延税款(包括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贷方余额(借方余额则为负值)+各种准备金(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开发支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债券+长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税后净营业利润=税后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利息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额+其他准备金余额的增加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债务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债务资本比例×债务资本成本×(1-所得税税率)+股权资本比例×股权资本成本=债权资本比例×(财务费用/负债总额)×(1-所得税税率)+股权资本比例×净资产收益率。式中用净资产收益率代替股本股权资本成本,是由于股权资本成本是投资者对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时所要求的必要投资收益率,利息费用的详细信息不易取得,且在“财务费用”科目中列示,所以用财务费用代替利息费用。

(二)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性的指标――人力资本投资净收益率

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的基本属性之一,具有增加企业价值、在竞争对手中稀缺、不易被完全模仿、不易被竞争对手的其他资源替代等特征,因而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源泉。尽管各种生产设备和无形资产的投入是企业盈利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各项资产的价值都是由人力资本的载体人创造出来的,人力资本是知识、创新等智力资源的载体,是活的无形资产,因此是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性最重要的标准。但是,人力资源会计仍然处在理论探讨阶段,对其计量属性和评价指标,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参考杜邦分析法的核心指标股东权益净收益率,将投资净收益率指标引入人力资源研究领域。用人力资本投资净收益率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性特征,计算公式为:人力资本投资净收益率=人力资本净收益/人力资本成本=净利润/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出剩余价值,并进一步转化成了企业利润,是对人力资本投资后形成的企业收益,因而用净利润表示人力资本投资净收益。薪酬既是员工在企业投入劳动后的报酬,也是企业必须付出的成本支出,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力资源的成本可以用薪酬这个货币形态来度量。

(三)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协调性的指标――现金支付能力

财务上可以用现金支付能力衡量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协调性。现金支付能力是营运资本与营运资本需求之差。其中,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即营运资本是流动资产总额减去企业各类流动负债总额后的余额,可以用来投资于非流动资产和清偿非流动负债。因此,如果企业的营运资本为正,则说明企业投融资活动协调,融资活动能够保证企业投资活动的资金需求;如果营运资本为负,则说明企业投融资活动协调性不佳,流动资金不足以支持资产投资,或者企业需要通过举借新债来偿还旧债,资金运转上出现困难局面。营运资本需求=(交易性金融资产+存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它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自身创造或派生出来的资金与开展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之间的差额。如果现金支付能力为正,则说明企业所提供的营运资本能够满足顺利开展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剩余的资金则表现为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

(四)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性的指标――持续盈利能力

持续盈利能力作为一个动态指标可以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性特征,这是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变化成长并持续增强,体现为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其财务表现就是可以持续地为企业带来利润。选取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作为持续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公式如下:

利润是企业最终的经营成果,不断增长的利润,是企业增加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该指标越高,表明公司积累越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将指标计算周期扩大为三年,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利润增长趋势和效益稳定程度,避免因少数年份利润非正常增长对企业发展潜力的错误判断,从而更准确地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异质性和难以模仿性的指标――研发创新能力

研发创新能力指标即研发支出与无形资产的合计数与企业营业收入的比值,即研发创新能力=(研发支出+无形资产)/营业收入,反映企业在资金和财务上对技术创新的倾斜,对研发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的重视程度,用于分析企业的正处于研发过程中的新产品、已拥有的无形资产和创新的能力,进而反映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和难以模仿性的特征。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越高。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和难以模仿性是企业巩固其核心竞争优势的前提,也是企业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其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这种特征是由企业所具有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以及无形资产等的隐含型、稀缺性和特殊性所决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和难以替代性主要是由企业所拥有的核心技术和研发创新能力的难度、独特性以及领先度所决定的,其难度、独特性以及领先度越大,反映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无形资产的领先度越大,竞争对手越难以模仿。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金昌.企业经营协调性分析[J].会计之友,2004(5).

[2]孙惠玲,孙璐.基于核心能力的财务评价新思维[J].财会月刊(综合),2007(1).

篇6

关键词:新常态;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13 -02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逐渐进入转轨期,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即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激烈,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中小企业自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整体上讲,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长期出口创汇,深化改革的一个长期战略和目标。当下,中小企业应该正确审视经济发展的现状,充分认识到经济新常态对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精确分析市场变化的趋势,把握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提高自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积极应对市场新挑战,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二、新常态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的背景

新常态概念是2014年5月主席在河南省考察时所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同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主席从各个方面,多视角,多层次详细地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4)。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萎靡不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特别是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入了经济“暗淡”期。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迟缓,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劳动市场供给不足,劳动参与率降低;基尼系数增加,收入分配更加不公。同时,各国经济面临着“去杠杆化”,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处于低迷的状态在短时期内不会得到改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逐渐抬头,贸易摩擦加剧,贸易形势不容乐观。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自然毫不例外地经历着经济减速,但与全球经济新常态不同的是我国经济是结构性减速,由结构变化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即经济增速的换挡;同时,经济整体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迈向中高端水平。近年来,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趋势已在所难免,技术进步缓慢,资本回报率低,创新能力不足,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等多因素叠加是使我国经济出现结构性减速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新常态下,产能过剩,地方债务风险增大,金融市场乱象丛生;去杠杆,去库存,去泡沫的呼声此起彼伏,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很大。去年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指出,中国的经济“形有波动,势仍向好”(,2015)。

新常态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看到风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把握机遇。“一是在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下,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一带一路”战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二是国内外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进步方兴未艾,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迅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有助于我国打造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三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区域发展“三大战略”扎实推进,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经济新常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三、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面临的问题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将分离的各国市场合并为一个巨大的全球市场,世贸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三大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作用不断增强。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而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缓慢,缺乏资金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人力资源极度贫乏,在全球化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经济变得不景气的同时,对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我国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生产成本上升,盈利空间缩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粗放式增长,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粗放式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不可持续问题亟待解决,要素供给趋紧已经成为新常态,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降低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生活快节奏使人们更加关注舒适度,人们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中小企业不仅要面对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还要在环保、科技创新等方面增加投入,导致经营成本M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大多对市场变化不敏感,市场应变能力较弱,进一步缩小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二)市场需求降低,去库存压力增大

我国中小企业产品大部分是对外出口,只有少数产品被用来满足国内市场,对外出口贸易是我国中小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各国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低迷,进口减少,进而我国中小企业产品出口量大幅萎缩,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给中小企业的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困扰。经济的低迷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反倾销、反补贴事件频繁发生,我国出口产品由于成本低从而存在价格优势,因而容易成为被打击的对象,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缺乏创新意识,创新动力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受限、人力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企业产品创新不够重视,企业更倾向于利用低成本势模仿生产,从而谋求利润。但产品的同质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无竞争优势,企业长期利润降低,更没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将会一直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点,长此以往,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降低,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因而其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

四、新常态下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2011年以后,我国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而进入经济增长“下台阶”的新阶段,“调结构,稳增长”是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进行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的全面改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基于系统化表述的发展新理念,提出了“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指导方针。以制度创新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活力,以及“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中小企业应该在经济新常态下把握发展机遇,通过转型升级,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一)创新求发展

中小企业应该积极响应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依靠技术创新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从要素驱动过渡到创新驱动,开发新的产品,拓展新市场,同时向新兴产业靠拢,从微笑曲线的最低点向两端发展,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中小企业可以自主创新完成转型升级,也可以通过引进新技术或者整合外部资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产品的升级。

(二)“新人口红利”促增长

人口老龄化趋势已经在我国逐渐显现,我国中小企业过去常常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打价格战,从而谋求市场份额。然而,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成本优势渐渐消失,中小企业似乎正在丧失劳动力优势,事实上,中小企业应该注意到,虽然我国适工的劳动力数量正在减少,但政府对教育大力支持,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每年几乎七百多万的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劳动者素质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新生代劳动力大军给中小企业带来新人口红利,中小企业应该合理利用这一人力资源,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为企业后续生存发展储备优秀的人员,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中小企业产业链的建设

产业链起初是由于社会化分工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是企业之间基于产品生产的需要,各个有技术经济联系的产业部门之间在遵循特定的逻辑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中小企业在产品生产环节存在上游环节不能及时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和企业不能找到优质的上游供应商来提品或服务的问题;以及下游环节在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时存在时滞,这些问题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总成本。首先,中小企业应该及时整合产业链,砍掉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部分或产业,优化相关企业关系,促进基于产业链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协同行动,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率,从而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其次,注重产业链的延伸。中小企业可以将已经存在的一条产业链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向上进入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则可以拓展市场,整体增加了企业市场竞争的实力。最后,企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政府部门要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同类企业通过产业联盟形成专业化协作,努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为纽带的产业群”。

(四)建立并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传统经济生产方式是由企业决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以及生产多少,顾客决定购买什么样的产品以及购买数量,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必然会导致产品的积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为亏损而生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会采取低价销售减少库存,最终可能面临停产,企业死亡。新常态经济条件下,要实现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理念的变革,让用户需求决定市场,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决策,这需要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实现与互联网的对接,充分利用网络经济实现与国际大企业的对话,同时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发展,也就是说,企业是为订单而生产,这样既能避免产生大量的库存,又有利于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新华.范宪.构建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2]黄咏.新常态背景下对中小企业转型的思考[J].企业管理,2015,(08).

[3]李杨.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05).

[4]李子彬.经济新常态为中小企业带来转型升级机遇[N].中国改革报,2014-11-11(003).

篇7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摘要]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出发,企业应实施动态管理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是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企业内部进行重构和管理,从而保证企业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其满足现代企业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动态管理通常可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涉及企业管理中的技术革新、人资管理和经营策略分析等。文章从动态管理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词 ]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经济学;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02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获得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使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压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主要集中在新技术的应用、合理的人员管理、有效的成本控制和企业优质服务体系的构建。动态管理兼顾企业内部和外部,以实现技术的创新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为前提。总之,企业处于动态发展之中,这要求企业实施动态管理策略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1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

1.1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内涵

目前,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分析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上讲,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循环管理的模式促进其核心竞争力与环境发展相适应。而从广义上讲,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多变的市场经济而采取的一系列涉及技术、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等实施的手段。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供应商、经销商、股东、客户的协调和管理都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其技术是否具有现代化特征、资源分配是否合理都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外部环境影响了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企业要依据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策略的调整,对其实施合理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完整的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包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确定、培育、运用和评价四个阶段,做好每个阶段的管理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1.2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必要性

目前,企业正在逐渐实施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客户的认同程度,因此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客户评价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实施这一竞争力的动态管理要求企业善于发现客户需求的变化。动态管理模式下,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对发展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战略实施具有必然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市场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之中,这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人力资源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经济全球化更是加大了其冲击力度,容易导致资源跨国流动而造成企业发展处于停滞。因此为了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企业应实施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模式。

二是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是企业应对政府策略等宏观环境变化的基本策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随时关注政府的宏观政策,以免与政府策略背道而驰,影响企业的发展。因此实施动态管理是企业硬性指标的重要手段。

三是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是企业适应行业技术革新的策略,技术革新是企业在发展中时刻关注的问题,企业要始终处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前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要做到这一点,要求企业始终坚持采用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模式。

四是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能够使企业准确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的调整,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模式和服务体系,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包括分析企业的外部经营和内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只有企业采用合理的管理手段,才能促进其持久的发展。经济学中常用的函数关系式包括: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内部管理能力M和外部管理能力R关系式等。基于此我们将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分析如下。

首先,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企业应从产品价格、数量等方面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才能满足客户需求,实现自身价值。市场经济发展一致性程度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大小。

其次,核心竞争力具有稀缺性。企业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洞察力、组织管理能力。

最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知识性和系统性。其知识性体现在只有符合市场价值观的创新模式才能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选择对象,以此制定的发展战略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其系统性与企业自身的系统性相吻合。以能力为核心的资源、环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各种资源之间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只有各个要素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3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的现实途径

3.1采用灵活的战略发展模式,培育企业核心市场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因此,企业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制定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并采取灵活的战略发展模式,适应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以此培育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确保企业在某一领域的地位,并逐渐扩展核心领域,为其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3.2规范企业组织管理体系,营造企业核心机制

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使其自身的组织结构保持一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实施动态管理模式,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制定和调整其组织管理规范。切忌单一依靠经验解决问题的方式,企业应进行适当的培训,时刻处于学习状态,了解市场经济的变化。总之,要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机制的构建十分必要,企业应规范自身的组织管理结构,时刻关注市场经济变化,建立有利于其经营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

3.3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核心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发展所奉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发展宗旨等。正确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另外,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从我国成功企业发展的途径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优秀的员工培育方法依赖于企业文化的树立。缺少必要的核心文化,企业的发展也将陷于尴尬境地。

4结论

实践证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其是否能够依据客户的需求构建正确的发展战略。而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具有多变性。而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企业管理能力包括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个方面,无论是资源分配、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都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应将主要竞争力集中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当然,市场经济具有多变性,企业发展也随时处于变化之中。企业应始终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则,进行正确的外部协调和内部管理,使企业处于动态发展环境下,解决企业存在的具体问题,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武.从管理经济学的视角看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集体经济,2010(9).

篇8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对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特别重视供电企业方面的改革,逐渐实施了厂网分开制度,实行竞价上网,同时引入了竞争机制,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电力市场。在这样的大形势之下,我国的供电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一旦经营不善将会给国家政府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供电企业来说,怎样适应这种全新的发展趋势,积极的面对市场化改革,如何采取科学措施提升供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供电企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1 我国供电企业的特点

供电企业不但具备和其他离散型制造业相似的信息流和物质流,同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还伴随着非常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涉及到了物质能量的转化和传送过程。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供电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尤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方面:首先,供电企业生产的电能商品从生产、销售到最后的使用都是一体化的。供电企业因为自身电能生产和消费的特点,从发电、送电、配电到最后的变电过程都是在动态环境下进行的,因此,电力产品并不拥有时效性,同时供电企业生产的电能也不具备追溯性。在电网中电能能源是无法确定是哪一个生产者制造,其来源不能追溯。这样一种特殊性的要求需要供电企业具备高超的管理能力和信息集成能力。其次,在供电企业内部和外部存在着复杂原材料和辅料的供求关系。虽然供电企业生产的产品单一,但是电能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却是十分复杂的,在生产电能环节,发电厂不仅需要燃料、锅炉和汽机以及发电机等设备,还需要热工和通信技术应用其中,保证各个部门协调合作,因此,管理流程和数据流程都十分的复杂,所以供电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除了要做好企业管理工作之外,还需要解决燃料、设备采购供给方面的问题。在企业内部还需要保证各个生产部门能够保持高效的合作,保证供电企业的各个系统正常运行。最后,供电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导致了供电企业电能产品从生产到传输,再到供给和服务的可靠性和及时性,都具有十分强的经济意义,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国家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安全性。

2 供电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够促使企业长期保持稳定并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一种最基本的竞争能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效融合在一起的企业组织能力。供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的多种能力的集合体,其不仅涉及到企业的硬实力,如企业经营规模大小、固定资产多少等,也包含了企业的软实力。如企业文化是否先进,经营理念是否适合是企业发展等,作为企业所独有的而其他相同或者类似企业不具备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供电企业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和基础,更是其他市场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复制的,所以供电企业要想在电力体制改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供电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组织效率低下

现阶段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之下,我国供电企业职能部门设置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数都存在着职能部门设置不统一、组织机构冗杂、责任相互交叉、机构人员冗杂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率。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工作人员及时构建一整套完善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平台,保证供电企业的决策、管理和制定都能够保证标准化和规范化,进一步优化供电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供电企业整体管理效率和质量,从而显著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2 制度建设不完善

我国的供电企业作为国有企业长期处于国家保护和垄断地位,企业内部的激励工作机制建设不完善,其中还存在很多弊端。企业内部不会按照成绩或者业绩做出相应的激励倾斜,平均主义倾向十分严重,企业员工的竞争意识淡薄,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阻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和进步。企业员工对供电企业的激励机制存在很大的疑问,多数员工都认为企业激励机制一般,基于这种情况,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对当前供电企业来说十分紧迫。

4 增强供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4.1 重视供电企业文化建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这是因为企业文化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供电企业技术、管理制度创新以及体制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因此,供电企业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以全新的价值观和全新的事业来谋划和构建全新的企业文化,保证供电企业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机构和创造型的组织结构,从而为培育供电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当前市场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中,供电企业过去所取得的经验在新时期已经变得陈旧不堪,从客观角度出发,需要企业对自身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大胆进行创新。供电企业应该紧跟时展步伐,积极建设学习型的企业文化,要不断创新文化建设方式,提高企业各个机构整体的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强调终身学习,全面学习和团队学习的文化建设模式,不断对企业经营发展理念进行更新,从文化角度不断促使企业进步,形成持久性的竞争力。

4.2 强化供电企业制度创新

随着电力市场不断深化改革,供电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发展环境变得十分复杂,过去传统的供电企业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需求。创新管理制度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这是当前供电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之一。首先,要完善激励机制创新。强化制度创新力度,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做好企业员工的激励工作,通过建立合适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做好供电企业激励机制创新工作十分重要。可以在现有激励机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多种激励方法和手段,将奖金机理和精神机理结合起来,正面奠定激励和典型通报结合起来,同时,还要保证激励机制和原来机制制度配套运行,灵活地掌握好激励机制的刚性要求和柔性的需要,保证供电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其次,做好用人制度改革工作。人才资源是供电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做好供电企业用人制度改革对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十分重要。在供电企业中要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使用理念,建立由于市场发展的相关协调的人才招聘机制,建立完善的人才考察和晋升机制,同时,在人才招聘和人才培养方面,不要一味重视学历教育,更要重视人才的工作能力,坚决杜绝完全依据人员的学习选拔人才,切实调动起技能型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注入全新的生命力。最后,做好企业组织结构改革工作。现阶段,我国供电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统一,结构冗杂,部门职责交叉,显著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生产效率。急需工作人员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保证建立一个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缩短部门之间的链条,保证我国供电企业向着现代化企业迈进。

4.3 保证供电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

从供电企业在市场中的战略角度分析,企业要实现经营效率提升,就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既然企业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就需要企业不断提升生产效率,改变过去落后的经营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向着节约能源方向转变,从而保证企业在履行社会职责过程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显著提升。供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以实现供电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这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次,社会责任的履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供电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的承担能力分阶段进行,不能简单地将某一个指标作为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好坏。为社会大众和各个生产领域提供更加便捷、节能环保、清洁的能源,这也是供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最后,要理性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不应该盲目。供电企业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社会事业的参与程度,企业要积极宣传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理念,积极参与到社会各项公益事业中,有利于供电企业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9

关键词:现代物流供应链;核心竞争力;企业

一、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再是以前单纯的产品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哪家企业的产品质量好、价格低就一定占据市场的优势,新时期的企业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之间的供应链的竞争,谁在供应链上占有优势,那么对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十分有利的。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是指由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物流中心等不同机构共同构建的全面覆盖的物流网络。一些大型的企业会具有整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也就是供应链上的不同节点都是该企业内部的部门,自身企业形成一个内部供应链,但是更加普遍情况是不同企业构成供应链上不同的节点,例如天猫、天猫里的卖家与物流公司三者就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天猫为卖家提供一个网络平台,而物流公司则为卖家提供物流服务,构成一个简单的交易过程。

现在物流供应链管理是指对整体物流供应链的管理,对供应链进行计划、控制、分析、预测等管理工作,其目标是对供应链进行综合管理,从生产商、制造商、销售商到消费者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从而优化供应链,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综合管理和经营决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强是企业立足在市场上的优势,支撑着企业的发展和未来,企业是否能长期发展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企业内部管理、生产技术、知识产权、产品质量、营销方式、物流管理等方面,本文将重点阐述现代物流供应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企业运用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原材料、产品等货物运送的效率和灵活性,还有利于保障货物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运用供应链管理有利于减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在货物运送的活动中可以与一家值得信赖的物流公司进行合作,不仅可以减低运送的成本,还提高货物运送的稳定性,可以做到避免需要运送货物时才去找物流公司的情况发生。因此,供应链管理需要对企业内部、物流运送、和客户服务三方面等进行整体的管理,严格控制供应链上各个环节和节点,追求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从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着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建立供应链运作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单纯只是涉及产品之间的竞争,现在除了主要产品的竞争,同样注重供应链上的竞争,在供应链上的优势有可能弥补生产、销售上的劣势,现在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企业要注重运用现在物流供应链管理,建立一个适合自身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模式,针对不同企业内部管理模式、营销模式、产品定位、战略定位等情况的差异,不同的企业需要采用不同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供应链运作模式不仅由企业内部情况决定的,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产品市场。例如以我国著名的海尔集团例,海尔集团是我国最早一批进行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海尔集团创新地提出“一流三网”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一流”是指以企业的订单信息流,“三网”是指计算机网络、配置资源网络和供应链资源网络。海尔集团运用了“一流三网”运作模式,大大缩短了订单周期和配送时间。

(二)实现供应链信息集成及共享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和集成已经不是难题,供应链上的信息集成和共享成为企业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上关键之处。企业之间的供应链信息集成及共享,只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供应链上不同公司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再进行处理和分析,经过计算的数据处理和转换,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分享。供应链信息集成需要对分散在供应链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有效的输入、储存、处理和分析等活动,经过传输和处理后迅速、准确反馈相应的信息。它是传统供应链和现代电子技术的结合,可以提高供应链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而且能有效避免因为人工计算和输入而出现的失误。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需要供应商上不同环节的公司共同合作,这样才能准确反馈供应链的信息。

(三)处理好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环节进行资源的整合,综合管理整体的渠道的物流,在供应链管理上强调的不是竞争,而是合作,通过上、下游不同节点之间的合作从而优化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创设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通过供应链不同公司的合作,可以减少仓库里的库存、降低由于货物滞销的产生的风险,另一方面在供应链上进行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提高货物运送的可靠性和速度,缩短配送的时间,从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供应链上的合作简单而言就是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等多方之间的合作,这不仅需要供应链上不同环节之间企业之间进行信息共享,更重要的是企业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建立一个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尤其是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与其他成员的协作关系。以物流公司为例,一家物流公司一般会涉及很多不同的供应链,上游的企业会有很多,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与不同的上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主要是达到双赢目的,通过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减低货物物流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因此,企业一定要清楚认识到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在企业管理上实现供应链管理,建立一个合适自身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实现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和处理好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丽娟.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管理科学文摘.2008(05)

[2]黄荔.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9(10)

[3]顾海英,余红柳.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

作者信息:

篇10

关键词: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知识创新;核心竞争力

一、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发展已不再依赖于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的生产要素,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创造、吸收和利用。在这之中,知识创新又是最为根本的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能否迅速作出反应,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归根结底在于企业是否拥有知识创新的能力,是否能通过对知识资本这一特殊的无形资本不断地进行积累、管理、更新和运用,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等,从而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 知识创新及知识创新的基本模式

知识按其表述方式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种分类概念是日本的两个教授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在他们合著的《知识创造型公司》一书中提出的。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正规化、系统化的语言清楚表达并可在人际中传播的知识,它存在于企业的各种文献之中;隐性知识是指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不易表达清楚的主观知识,它分散在员工的脑海里,是员工所取得经验的体现,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和观点等。

1. 知识创新的含义。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达到创造知识附加价值,建立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它是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发明和创造的源泉,是促进组织变革、管理理念更新的革命性力量和根本动力。

企业的知识创新是一个知识采集、选择、吸收、创造的整体过程,是通过把企业内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整合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在企业中,知识创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不是某一阶段、某一部门专有的活动或任务。它是存在于企业各个部门和人员中的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生存方式。

2. 知识创新的四种基本模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存在于一个共同体内,可相互转化。转化的基本模式有四种:(1)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是个体之间分享经验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分享个人的经历、经验,从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隐性知识社会化的过程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实现的。(2)外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部化是挖掘隐性知识,并发展为显性概念的过程。它是将那些不易表述、却又时时刻刻存在着的隐性知识明确地表达出来,成为大家都可以方便地共享的知识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知识创新过程的关键。(3)组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组合化即把外化产生的概念转化为系统知识的过程。它实际上是对已获得的显性知识进行加工整理,重新构架产生新的知识。组合化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学习掌握现有知识,加强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为知识的吸收与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4)内部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部化是将显性知识体现在隐性过程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个人的经验在通过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后,再拓展、延伸,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成为个人有价值的知识资本。内部化是知识创新的前奏。

这四个转化过程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发生着动态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连续、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逐渐扩大的、连续动态的过程中,随着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以及由个体到群体、再到整个组织的知识扩散,组织不断创造出新知识,知识得到不断的积累和更新。其中外部化和内部化是知识螺旋式上升的关键步骤。

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特点与本质

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核心竞争力是哈墨尔和普拉哈拉德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企业在关键领域建立的独特竞争优势,是创造顾客价值和企业创新的源泉。如果把一个企业比喻成一棵大树,树干和大树是核心产品,小树枝是业务单位,叶、花、果实是最终产品,那么提供养分、营养和保持稳定的根系就是核心竞争力。

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1)异质性。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独一无二的、稀缺的资源,未被竞争者或潜在竞争对手所拥有。(2)难以模仿性。如果核心竞争力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很容易达到,则不可能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3)不可替代性。一般产品和能力很有可能受到替代品的威胁,而核心竞争力很难被替代。(4)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帮助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其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从而提高企业效率,为企业带来超额垄断利润。(5)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大的辐射作用或溢出效应,企业一旦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可以核心产品或核心技术为平台将其组合到相关的不同创新中,构建新的业务,从而不断推出创新成果。(6)动态性。核心竞争力并非静态的,而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及企业资源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其内涵和要求是不同的。

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决定了其本质是企业所特有的知识,是企业拥有的独特技能、智力资产和隐性知识。一个企业所特有的知识资源是难以模仿的,尤其是隐性知识,只有知识这一独特的无形资产才能构建企业独一无二的、难以模仿的竞争力,有形的设备和场所等资源并不能带来核心的优势和技能,也难以产生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是企业员工长期积累而最终形成的集体智慧,在企业中表现为各种系统化的知识、能力、专长、信息、价值观等。这些知识与企业的有形资源结合在一起,产生出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独特性产品或服务,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 知识创新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1. 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只有以知识创新为依托,技术创新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在知识创新过程中,通过知识创造、积累和运用,可以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实现技术的突破或创新,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技术和知识积累,开发新产品,为市场不断提供新的、差异性的产品或服务,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既而形成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知识创新的内在要求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不进行制度创新,不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责权关系、运行规则以及管理规章等制度要素,企业的知识创新就无从谈起。知识创新的实施和推动必须以高效运转、管理关系明晰、权责协调一致的制度要素作为保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推动自身知识体系的不断积累和更新。制度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没有合理、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企业的生存就无法保证,更谈不上提升核心竞争力。

3. 知识创新推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技术创新为实施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制度保障,管理创新则保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顺利实现。这三者都必须以知识创新为依据和基础。通过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理念、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把企业的各种关系理清,使各种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整合起来,创造一种更新、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形成一种系统化的、新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4. 知识创新促使人力资源创新。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知识创新,通过对员工的在职培训、远程教育、定期培训等形式,鼓励、培育新思想和新主张,激发员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重组自己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并将员工的新知识融入到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之中,保证企业拥有不断更新的人力资源。同时,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和技能是难以模仿、难以复制的,作为知识和能力承载者的人力资源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术和能力的综合。这能够保证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知识创新与技术、制度、管理、人力资源的创新是互相推动的,后者能够肯定知识创新的成果,使企业以更高的积极性和信心投入到知识创新之中,反过来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其次,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人力资源创新这四者也是相互作用和关联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最后,通过知识创新,既而实现企业的技术、制度、管理、人力资源创新,最终达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并不是企业创新过程的终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能够使其以更加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各种创新过程中,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

四、 结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和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知识创新则是实现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和根本所在。只有通过不断的知识创新,不断对知识这一无形资产进行创新、积累、吸收和利用,形成企业独一无二、难以模仿和替代的竞争优势,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赵光忠.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策划.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尤天慧,杨理,樊治平.浅析企业核心能力与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2):52-53.

3.王竹芹.论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提高途径.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04,(5):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