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改革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审批改革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行政审批;利益主体;利益博弈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4-152-02
一、基本概念
(一)行政审批
近年来,各个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行政审批进行了阐释。行政审批作为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受到公共行政学者更为重视的研究。行政审批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一项权力,在实践中,多表现为审核、批准、同意、认可和登记等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从源头上规范行政审批权。本文中对行政审批的解释是指:行政机关(包括有行政审批权的其他组织)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提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确定特定民事关系或者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行为,它一般包含批准(许可)、否定和备案三种行为和审批、审核、核准、备案四种形式”。
(二)行政审批制度
行政审批制度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处理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依法赋予行政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确定特定民事关系或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活动的各项具体制度的总称。行政审批制度是由一系列相关法律和法规组成、规范政府行政审批行为的制度体系,具体包括规制审批机构、审批依据、审批标准、审批程序、审批时限、审批费用、审批方式等方面的制度。
二、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分析
(一)相关利益主体
1.中央政府:(1)利益取向。中央政府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直接规划者,掌握着大量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其利益取向是在推动改革进程、减少利益冲突的基础上,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势必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有受益群体,就有受损群体。而中央政府的责任就在于兼顾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既要考虑下级政府的既得利益以寻求其政治支持,又要顾及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以减少改革阻力。(2)地位及行动。中央政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处于决策者的地位,不仅拥有对行政机关的任命权和考核权,而且拥有对社会的政策制定权。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央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划和部署,采用渐进式改革,制定相关改革政策,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宏观控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地方政府:(1)利益取向。地方政府的利益由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和整体利益三个层次组成,而影响其利益取向的因素有收入、政绩、晋升等,就导致了地方政府利益取向的狭隘性。一方面,地方政府既要通过执行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得到上级政府的认可,又要通过改革实现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自利性会促使其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他们会尽可能地保留部门的行政审批权限,而这实际上是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相背离的。因此,地方政府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政绩最大化和部门的既得利益最大化,而缺乏对整体利益的权衡。(2)地位及行动。地方政府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执行者,拥有着决策者,即中央政府不可比拟的信息优势。地方政府回应和执行中央政府下达的改革政策,通过创立新的行政审批运行模式,简化了审批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行政审批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提高了行政审批的效率;然而他们也为维护部门利益,政企勾结、抓大放小,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受到了巨大的阻力。3.社会团体:(1)利益取向。社会团体作为“中间人”,具有审批的中介服务的职能,其利益取向是保证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努力寻求其自身的发展。如:社会团体如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等,承担着政府转移的一部分职能;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公众的利益,表达着社会公众的诉求。(2)地位及行动。社会团体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参与者,是地方政府的人。为保证社会的活力,实现“大政府、小社会”的目标,地方政府将自己管不好不该管的下放给社会组织,以满足社会公共服务的多元化需求。而社会组织则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承担从行政审批部门剥离出来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实现了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4.企业:(1)利益取向。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其利益取向自然是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一方面,为了改变以往繁琐的经济审批的问题,企业会支持政府的一些政策,另一方面,考虑经济利益,企业会抵制政府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不愿增加企业成本,加大改革阻力。(2)地位及行动。企业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受规制者,一方面,他们掌握着企业自身最全面最完整的成本、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内部信息。另一方面,他们是政府政策的直接受众,接受执行者的审核、批准和检查等,再加上企业内部成员异质性大,难以形成统一的集体力量,故而力量相对弱小。基于此不利地位,企业有可能会提供虚假信息,掩盖事实,甚至通过寻租与政府官员勾结,来获得行政审批。5.社会公众:(1)利益取向。社会公众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的享受者,其利益取向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公众作为产品的直接消费者,为满足自身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及对更好的自然和生存环境的需求,支持政府加大对受规制者的审核和检查;二是社会公众为使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更大成效,并从中获得更合理更公平的公共政策及更便利的公共服务,确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效推进。(2)地位及行动。社会公众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相对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而言,社会公众掌握的信息最少,且异质性较高,利益关联度低,难以采取集体行动;另外,社会公众作为直接消费者,其自身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我国仍缺乏相应的组织体制和法律保障。
(二)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
1.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统筹,而地方政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积极采取具体措施,创新改革措施,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改革推力。中央政府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规范审批行为,逐步实现放权;地方政府则按照中央政府的指示,因地制宜地采取改革措施,清理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和程序,进行“减量化”改革。然而,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取向存在差异,两者难免会存在利益冲突,从而形成了改革的阻力。中央政府的改革思路是从宏观大局出发的,在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地方政府通过选取对自己有利的措施,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采取虚报数据、合并调整审批事项的数量,使改革措施见效甚微,甚至偏离中央政府预期的目标。2.地方政府与社会团体:地方政府为弥补自身不足,提供更全面的公共服务,将一部分公共服务职能下放给社会团体,进行简政放权,进一步促进了社会自治的发展;而社会团体通过不断完善组织和机构,承接起政府转移的审批服务,大大提高了行政审批的效率,实现了地方政府与社会团体的一致推力。但是,地方政府在下放权力的过程中,仅下放责任,仍将权力握在手中,使社会团体有责无权,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使简政放权的措施名不副实。同时,地方政府对社会团体审批的职能缺乏监管,出现了只收费不服务的现象,存在地方政府与社会团体勾结寻租的隐患,大大阻碍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进程。3.地方政府与企业:地方政府为确保自身的政绩及晋升机会,会积极回应中央政府的改革措施,减少市场准入限制,构建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保证市场的活力,这与企业的期望是一致的。这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又一推力。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企业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极易出现“”的现象。地方政府不愿缩小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愿放弃既得利益,而企业希望创造更大的收益,就导致了形式主义的出现,对行政审批事项实行“边减边增”,走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困境。4.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是互相促进的。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是以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为基础的,而社会公众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最终受益者,同时也是改革效果的评估者。因此,地方政府通过听证制度,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改革过程中来,并通过政府微博、政府门户网站等电子平台实现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信息互动,促使地方政府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创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但是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受到历史惯性的影响,“强政府-弱社会”的政府管理模式仍存在,地方政府强势地将社会管理职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社会公众始终弱势。又因为地方政府的传统“官本位”的思想观念,降低了公共服务的水平,使社会公众无法享受到改革成果。导致社会公众难以对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效进行有效评估,更难以对政府改革进行积极回应,使改革成效大打折扣。
三、启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际上就是利益重新分配与调整的过程。每个主体都想将自己的利益发展到最大化,各自采取相应的行动,以致于阻碍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发展。因此,这方面的制度改革重心在于减少利益冲突,加大改革推力,减少改革阻力。一方面,明确角色定位。中央政府作为决策,应统一部署,进行宏观层面的规划和控制;地方政府应落实执行者的角色,因地制宜地创新行政审批改革思路,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形成地方政府与社会团体、企业、社会公众间的良性合作关系;社会团体应充分发挥审批的职能,公平公正地参与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企业作为受规制者,在保证良性竞争的前提下,应积极主动地接受地方政府的审核与检查;社会工作要积极发挥参与者的作用,做好监督与评估,促进双方合作。另一方面,推进协同治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需要在明确自身权责的基础上,实现协同治理,从而寻求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均衡。中央政府需要完善行政审批的法制工作;地方政府应主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社会团体应积极承接地方政府下放的审批职能;企业与社会公众则应在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监督与评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晓林.试论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2(2).
[2]潘秀珍.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利益——制度分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潘秀珍、褚添有.利益冲突性制度变迁——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理论模型.中国行政管理.2010(5).
[4]高阳.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博弈分析——基于利益集团视角.当代经济.2015(8).
篇2
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转变政府职能工作要按照“在放权上求实效,在监管上求创新,在服务上求提升”的总体要求,推动各项改革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从“给群众端菜”向“让群众点菜”转变;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强化主体责任,抓住关键环节,纵横联动、协同并进推动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简化投资审批,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清理并取消一批收费项目和资质资格认定;加快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建设,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推出一批创新监管、改进服务的举措,力破“中梗阻”,打通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为企业松绑减负,为创业创新清障搭台,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激发市场新活力,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二、工作任务
(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
1.严格执行国务院、省政府取消下放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省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公布后,按照市级行政审批项目动态调整工作要求,我市务必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应的清理调整工作;对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承接的市级部门要主动对接,做好准备,无缝对接;对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各级政务服务平台部门窗口应即时停止受理,已受理未办结的即时停止办理。对市政府调整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各区县要主动对接,做好调整承接工作,市级部门要加强对各区县业务部门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2.全面清理和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按照《国务院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要求,开展对应清理,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
3.全面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意见》精神,公布市、区县两级行政权力清单,公布市级部门责任清单,对“两个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运行监管。
4.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行为。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分类办理、受办分离、一窗发证”模式。清理规范许可事项,细化编制服务指南,制定审查工作细则。完善省、市、区县三级联动审批机制,整合部门业务专网资源,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上网运行,实现数据信息深度融合,强化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5.清理规范市级各类涉企证照。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研究制定规范市政府部门证照管理工作方案,清理规范增加企业负担的各类证照,推动解决“多头办证”“重复交叉办证”等问题。
(二)深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
6.精简规范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和中介服务。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精神,加快公布我市保留的投资项目核准前置审批和强制性中介服务事项目录,简化投资项目报建手续,大幅减少审批材料,压缩前置审批环节并公开审批事项。积极主动按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新流程开展审批服务工作,切实提高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效率。
7.动态调整政府核准投资项目。在基础上,充分考虑区县发展需要和实际承接能力,做好省级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核准事项的清理承接工作。对省级部门委托审批受理的事项,要积极受理,方便企业就地办理审批事项。
8.创新投资项目核准和监管体系。按照国家统一技术规范和接口标准,抓紧开展现有并联审批系统升级完善工作,加快建设横向覆盖市级相关部门,纵向联通国家、省和区县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和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加快建立健全纵横协同监管机制,通过“制度+技术”方式实现有效监管。
(三)深入推进职(执)业资格改革。
9.全面清理职(执)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公布职(执)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10.按照省的部署和要求,组织开展职(执)业资格清理整顿督查工作。根据国家相关职(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国家职(执)业标准,加强对职(执)业资格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管,进一步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执)业资格考试和技能人员职(执)业资格鉴定的组织实施工作。推广使用职(执)业技能鉴定在线考务系统,实现对职(执)业技能鉴定的全过程监控。规范职(执)业资格证书管理。
(四)深入推进收费清理改革。
11.清理规范涉企收费行为。按照要求,取消和降低一批涉企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快建立完善监管机制,坚决遏制各种乱收费。对确需保留的涉企收费基金项目,建立依法有据、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
12.清理规范收费基金项目。坚决取缔违规设立的收费基金项目,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越权设立的,一律取消;凡擅自提高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的,一律停止执行。清理规范按规定权限设立的收费基金,取消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务或体现一般性管理职能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13.清理规范具有强制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凡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及收费一律取消。不得将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交由事业单位或中介组织承担并收费。整顿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坚决制止强制企业入会并收取会费,以及强制企业付费参加各类会议、培训、展览、评比表彰和强制赞助捐赠等行为。严禁行业协会商会依靠代行政府职能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清理规范后保留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实行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实行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公布全市收费目录清单。开展收费监督检查,查处乱收费行为。
(五)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14.推进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与全省同步实现“一照一码”。全面清理我市涉及商事制度改革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清理并公开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和后置审批事项,制定全市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贯彻执行国家、省与“先照后证”改革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做好“先照后证”改革相关工作。
15.配合省上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省一张网”建设。按照国务院《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以全国企业信息公示系统技术标准和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基础,优化企业信息公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优化政府部门的行政许可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建立部门间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协作机制。建立小微企业名录,建立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信息互联互通机制,集中公开各类扶持政策及企业享受扶持政策的信息。
16.继续创新优化登记方式。指导督促各区县修改完善住所(经营场所)管理规定。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开展企业名称登记改革和经营范围登记改革,积极推进试点。简化和完善注销流程,探索开展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无债权债务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推进我市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工作。
(六)深入推进教科文卫体领域相关改革。
17.对教科文卫体领域现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协调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适应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日新月异的趋势,围绕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研究推进教科文卫体领域创新管理和服务的意见,主动开拓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新形式、新途径,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18.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构建政事分开、权责明晰、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教育管办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9.积极参与行动,完善创新与转化并重的人才评价制度,加大职称评定中转化推广绩效的权重,完善市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调整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支出结构,增加科技人员绩效支出比例,推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20.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各级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推进“足球、篮球、排球”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市级单项体育协会改革,推进监管制度改革。
(七)深入推进监管方式创新,着力优化政府服务。
21.营造公平竞争发展环境。深入调研“先照后证”改革后对市场主体事中事后的监管工作,制定我市市场主体行政审批后续监管清单,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进一步厘清各部门的监管职责,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抓紧建设统一协作的综合监管平台,建立配套的后续市场监管模式。着力强化政府各职能部门在企业事中事后监管中的监管职责,探索完善监管部门综合执法制度。建立信息披露和诚信档案制度、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跨部门执法联动响应及失信约束机制。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探索“互联网+监管”新模式。推行随机抽查、告知承诺、举报奖励等办法,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新格局。
22.搭建为市场主体服务的公共平台。优化升级政务服务,建立市、区县两级纵向联动审批机制,推行行政审批一次告知、一表全流程通用,整合部门业务专网数据资源,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开展知识产权、法律、咨询、培训等服务,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供有效管用的信息和数据,为市场主体创业创新和开拓市场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法律咨询服务,积极履行政府法律援助责任。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做好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制定完善人才政策,营造引智聚才的良好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凡是企业和社会组织有积极性、适合承担的,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尽可能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确需政府参与的,也要更多采取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方式。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要成立政府推进职能转变工作机构,发挥统筹指导和督促落实的作用。各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市政府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市协调小组)各专题组、功能组组长要高度重视,切实担负起推进本区县、本部门、本系统和本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的重任;要根据本方案要求,及时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并限期出台改革文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成果形式,将任务逐项分解到位、落实到人。对主动作为的要予以激励,对落实不力的要严格问责。
篇3
用市场来突破行政权力边界
《小康》:就目前来看,在我国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与政府的强势主导有关,那么如何发挥市场的作用?
冯俏彬:应该说改革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整个经济增长模式,还是政府主导下的增长模式。现在所说的政府其实是一个大的概念,除中央政府之外,在下面要逐级落实到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等,这就说明行政权力就是有边界的。再怎么强势的政府,行政权力也是突不破行政边界的。
从另一个方面也会出现一些发展不平衡的区域,产业并未梯度发展,会存在“产业断崖”的现象。这种情况就跟我们的行政部门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在经济发展同时自然成立一种互相之间的联系,要素、人员、资本,它流动本身比较配置,它可以按照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配置的话,就比较容易形成像今天长三角这种状况,是比较成功的。
《小康》:发展地方产业时,政府首先要完成的就是提供公共基本服务和基础设施。成都在打造国际大都市和物流中心的时候,为了提高其物流运输的能力,将铁路、航空等物流通道都打通了,吸引了许多企业都到此发展,怎么看待政府的这种作为?
冯俏彬:你刚才讲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政府和市场合作的例子。协作得好,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或是效果倍增的效果。像刚才讲的这个交通设施,这个就是政府的责任,企业是做不了这个事情的。另外比如说人才,一个地方长期积聚的人才,整体提高公民素质需要长年持续的投入,这就需要政府来做。政府的责任就是把这个平台做好。企业就可以在政府打造的平台上来做理性选择。
企业在选择时要考虑到交通条件,人才,还要考虑到市场,由此可以做出一个理性选择。企业是改变不了大环境的,例如,治安环境、行政环境、空气环境等等。经济学上讲,首先是有市场然后才有政府,但是现在大家发现实际上政府和市场从来就没有分开过。
“流程再造”是革命性举措
《小康》:对于成都市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或者说协调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两只手的关系,您是如何理解的?
汪玉凯:在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块,成都市是融入到服务型政府建设里面去的,在一些改革措施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成效。也就是说通过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来实现对政府限权。成都市先后十多次大规模清理减少行政审批项目,成为全国同类城市中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最少的城市。同时以各级政务服务中心为平台,全面通过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得以规范。成都市的并联审批把事前监督改变为事后监督,优化了审批工作流程,找到了行政审批改革的突破口,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明显提高。
比如武侯区通过改革,在实现了审管分离后,一级政府的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归集到一个政府机构,而且是只管审批,不管平时的监管,这就可能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和规律,最大限度地简化审批环节,优化行政流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流程再造,从而为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审批效率,更好地发挥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作用,提供体制和机制方面的保证,进而实现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
《小康》:这次在成都市采访期间我们也了解到,政府部门会经常邀请企业代表参与座谈会,其中既有跨国企业巨头,也有创业型的小微企业,企业座谈会成为了成都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品牌,这种变化带来了哪些效果?
汪玉凯:成都市的做法是一种主动导航式的服务,这是政务理念的一种变化。政府和企业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企业参与政府,和政府一起来制定规则、落实规则,从而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而不是企业在破坏市场秩序、政府在制止企业。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职能转变。成都市非常强调政府服务于市场与社会,不是一个被动的有求必应,而是提供一些主动的服务。对老百姓来讲是“问需于民”,对企业来说是“问需于企业”、“问政于企业”。
这也是成都市进行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特点之一。把了解公众需求、适应公众需求、满足公众需求作为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基本导向,初步形成公共需求导向的政府服务模式。
填补“未被满足的需要”
《小康》:那么如何来让市场发挥更多的作用呢?或者说让政府在某些方面闲下来。
冯俏彬:现在还要增加一级,就是社会组织。以前大家不在意这一块,但现在不管承认与否,它始终是存在的,在某些方面,例如志愿者服务等方面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所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这三个主体从来都是同时存在的。但是大家有时候普遍感觉就是政府这只手似乎闲不住,这样就相当于把市场空间挤压了,社会组织的空间就更被挤压了。
成都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的。我这儿有一组数据就显示,2013年底,成都市登记社会组织总数已达到7160个,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去年一年,成都市共新登记社会组织597个,新登记增长率达到8.2%。
《小康》:那么如何形成三者相互的配合、协调?
冯俏彬:社会是一个多主体的存在形式,大的主体就是市场、政府、社会组织。但是三者各有利弊,要发挥彼此的长处,以一种合作的思维来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就是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区多园”带动产业升级
《小康》:成都的“一区多园”在产业链打造方面,能发挥什么样的优势?
邓玲: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因此在产业方面创新势在必行,而工业园区是产业发展重要载体,单个园区已经难以承载大的产业集群发展,更加需要以园区为载体在机制体制上进行创新。探索“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是成都在本次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创新。这一次的创新能够让成都的工业园在空间分布上更加有序,在产业集群方面更加集中、集约,园区的专业性将更强,园区内将呈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集聚,园区间则是专业分工明确,形成有效的产业联动。
篇4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严格项目审批,源头防控污染
按照“轻审批、重监管”的改革方向,对于国家、省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省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污染项目,一律不批,防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通过严格项目审批,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助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绿色发展。截止目前,2020年审批科共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9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系统自行备案项目40个。审批项目总投资约130.9亿元,环保投资约1.8亿元。
(二)创优“四最”营商环境
一是严格执行环评审批豁免制度,按照省生态环境厅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豁免目录》通知要求,对环境影响较小的50个小类行业不纳入环评管理,实行豁免审批。
二是积极落实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度,按照《建设项目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审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中明确的试点范围和工作程序要求,对环境影响总体可控的17个大类44个小类行业采取告知承诺制审批,经企业申请、承诺,生态环境部门不再组织技术评审、评估,在收到环评文件后一个工作日内下达批文,为项目落地提速增效。
三是深入推进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联动,督促开发区完善园区规划环评,同时开展跟踪评价,为以后企业落户提供政策依据。
四是开展“四送一服”走访活动,了解企业困难和需求,及时跟进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创优我县营商环境助推力量。
五是开展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重大风险排查工作,掌握风险点,做好预防工作,确保环境问题及时化解,不成为社会焦点问题。
(三)配合省、市环境部门开展“三线一单”编制工作
配合省“三线一单”编制课题组完成了省级“三线一单”编制工作。按照省生态环境厅统一部署,市级“三线一单”编制已启动,我县成立了“三线一单”编制双组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实行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开展“三线一单”编制工作。
(四)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
严格按照市、县“互联网+政务服务”领导办公室工作安排,对行政许可事项实行动态调整,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让政府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
(五)着力打好碧水攻坚战
以贯彻落实“水十条”为抓手,制定了《2020年度县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任务分工,制定推进计划,落实推进措施,加强调度督查。
一是夯实乡镇生活污水防治工作。2020年我县新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12个。全县已建成、整合乡镇污水处理站29座,总处理能力9500吨/天,实现了乡镇集镇污水处理站建设全覆盖。
二是强化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机构改革后,高度重视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2019年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2020年按照《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开展日常督查检查工作。
三是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认真宣传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将“一法一条例”宣贯工作按照常态化工作管理。以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为首要任务,完成了乡镇级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万人千吨水源地水质监测机制。按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对我县饮用水水源地进行规范建设。依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结合饮用水水源地实际情况完成了新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明确水源地保护的“红线”,不得逾越。
四是保障饮用水水质量安全达标工作。完善县级水环境监测网络,监测断面(点位)均由市环保局统一规划设置。饮用水水源水质全指标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两年开展一次全指标监测。定期开展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例行监测工作并及时在县政府网站公开了县级饮用水水源水质、供水厂出水水质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信息。
五是狠抓工业园区污水防治工作。按照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要求,全面推进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工作。
(六)其他工作
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和文明创建志愿服务工作,仔细谋划“十四五”重大水污染防治项目,细致制定县域水污染防治考核细则,努力开展“四送一服”活动,认真办理县委、政府督办事项。
二、2020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1、进一步落实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措施,继续严格项目审批,防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持续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政务服务,创建优质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
2、积极配合开展市级“三线一单”的编制工作,真正以“三线一单”统领并指导我县经济发展。
3、继续督促园区按照规定时序做好园区规划环评及规划环评的跟踪评价工作。
4、继续推进水污染防治,强化工作调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完善乡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开展万人千吨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检查。
5、深化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制度,结合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严格审批。定期开展排污口水质监测和巡查,完善“一口一档”资料。
篇5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第一开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程度直接左右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进步程度。改革开放以来璧山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经过艰苦努力,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举例)。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璧山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与重庆主城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个中缘由,根本的一条就是思想解放不够、精神集中不够、工作落实不够。具体表现为计划经济思想较浓,市场经济意识薄弱;小农经济思想较浓,开放意识薄弱;“官本位”思想较浓,民本意识薄弱;因循守旧思想较浓,创新进取意识薄弱,存在着重官轻商的恋官情绪、怨天尤人的畏难情绪、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小进则喜的自傲情绪和封闭保守的内陆意识。要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始终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扩大投资为第一支撑。投资不足是我们发展不快、实力不强的直接原因。要加快发展,必须通过不断抓投入、上项目来培植更多更大的增长点,从而打破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瓶颈。抓好了投入,就等于抓了工业化,抓了城镇化,抓了居民增收,抓了结构调整,抓了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能起到一举多得、纲举目张的效果。在抓投入的过程中,要落实“五抓措施”,即一是抓投向,在投入中推动结构调整,在调整中扩大投入。璧山是中国西部鞋都,在我们抓投向时,就应该有意识增大对鞋业的投入,而对鞋业的也投入不能狭义简单的理解为多办几个皮鞋厂,多引进几个皮鞋企业,应该从广义上增加对制鞋的产业链的投入,包括原材料、销售、配套服务、信息网络和物流等,努力将我县的皮鞋市场打造成像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那样的国内外商贸市场中心;二是抓投量,要紧紧抓住四个投资渠道,即锲而不舍扩大招商引资,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投资,放开政策激活民间投资,眼睛向内挖掘法人投资;三是抓投速,改革投融资体制,培育投资主体,加快投资和项目进度。在抓投速时还要特别注意我们内在的影响企业投资速度的问题,如我县在*年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程序,改善优化我们的投资环境,设立了行政大厅,然而从这几年行政大厅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如人意,在某些方面反而适得其反,使过程更加复杂化;四是抓投效,加强投资管理,确保投资质量,提高投资回报率。政府应对企业的投资进行一定的市场引导,提高企业对市场供求关系的认识,将企业投资的风险率降到最低;五是抓投责,建立健全投资目标责任制和重点建设项目跟踪负责制,明确职责,强化督办,狠抓落实。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第一抓手。招商引资是加快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通过招商引资,不仅可以直接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投入问题,而且可以带来崭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现代的装备、科学的管理、广阔的市场、灵通的信息、优秀的人才、丰富的文化、旺盛的人气,带来更多的社会财富和更好的对外形象。招商引资要把握六个重点:一是要坚持向园区集中,把我县的园区办成招商引资的载体和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引导外商和外埠资金按园区规划摆布项目;二是力争在大项目、洋项目上寻求突破,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档次;三是加快与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接轨,主动接受国际尤其是东南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积极参与“渝西经济走廊”的建设,依靠与重庆主城区较近的优势,努力寻求与沿海、主城区的合作与配套;四是要把招商引资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引进资金和项目来开发自己的优势资源,嫁接国有企业,培植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五是要把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引才引智推动项目和资金引进;六是要在方式方法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多种招商办法,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深化改革为第一动力。改革意识不强,改革措施不配套、不到位,是我们经济活力不足、发展不快的重要原因。加快发展,必须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积极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让市场“看不见的手”自由自在运作,使政府“看得见的手”有情有效调节,加快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当前,一是要以深化税费改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剩余劳动力转移为重点,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原则,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二是要以放宽政策、优化服务为重点,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彻底清除各种政策障碍和体制约束,让各种所有制平等竞赛,共同前进。三是要以扩面征缴、促进就业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依法行政为重点,大力推进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改革。
五、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优化环境为第一要素。环境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是当前各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一个热点。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持以建设“低成本、快回报、高诚信、优服务、零障碍”的投资创业环境为目标,牢固树立“安商重于招商”、“软件大于硬件”、“环境强于区位”、“办法多于困难”、“管理寓于服务”的观念,下大力推进综合执法,有效解决交叉执法和重复执法问题;切实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完善投资政策,为各类投资主体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近年来我县投资环境整治的力度不断加大,各部门、单位对投资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断增强,应该说我们发展环境整治的目的是基本实现了的。但是,还应该看到我们的个别部门,特别是个别职能部门对发展环境的认识还存在不足,认为自己是垄断性行业,在工作中依然是存在“吃、拿、卡、要”,相互推委、扯皮的现象。可以说如果此风不止,璧山经济将很难有跨越式的发展。
- 上一篇:安全管理工作年终总结
- 下一篇:调查报告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