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教师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7 17:1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帮扶教师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帮扶教师指导意见

篇1

一、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

1.开齐、开全国家、省规定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努力使学科教学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2.深入开展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研究,实现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落实“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指导纲要。

3.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作业教学等方面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学校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一岗双责”制度、班教导会制度等,鼓励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指导老师。

二、推进教学创新和质量提升两项行动

(一)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学创新行动

4.深化课程改革。开展义务学段课程优化和整合实验研究和试点工作。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中小学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实践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组织开展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活动。

5.开展教学规范“学习、改进、提升”行动。严格落实《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规范学校教学活动和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推进教学管理创新。

6.创新教学方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和“互联网+”的教学方式变革。推进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特征的“自主互助型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加强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研究,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7.落实《市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导意见(试行)》,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研究和试点工作。

(二)加强普通高中教学指导,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8.实施以检查、指导和评价为重点的高中教学视导制度。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普通高中教学工作评价办法。落实以目标完成率为主要指标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召开普通高中教学工作会议。

9.指导学校的课程实施工作。依据《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调整指导意见》和高考改革方案及配套文件,制定《普通高中教学指导意见》,做好选课走班、分类教学指导工作。落实《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科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科建设。

10.优化备考方式,提高备考效益。发挥骨干教师团队优势,加强备考工作研究。精心组织高三模拟考试和技术性训练及质量分析会,落实教学质量阶段性推进要求。指导学校做好分层教学和分类推进工作,加大优秀生培养力度,做好艺体备考和春季高考备考的指导工作。

三、做好新教育实验、常规教研和教育科研三方面工作

(一)持续推进新教育实验工作

11.扩大实验范围,扩展实验领域。举行新教育实验教育叙事展评活动,组织开展新教育成果展示、专题培训、开放周、“实验优秀教师”和“实验优秀学校”评选等活动。组织参加全国新教育研究院组织的培训及研讨活动。

(二)创新常规教研工作

12.以提高课程实施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为主要内容,通过参与式或跟进式培训、现场观摩研讨、教学论坛等形式,引导和帮助广大教师增强学科底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专业水平。

13.组织开展省、市级教学示范学校现场观摩活动,发挥“课程实施优秀学校”和“教学示范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

14.加强普通中小学作业教学和考试研究、指导。一是落实《市中小学作业教学改革指导意见》。二是加强普通中小学考试研究与指导,提高命题质量;三是深化初中学业考试改革研究,做好初中学业考试命题等相关工作。

15.开展“同教共研,服务基层”送教送研活动。重点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段薄弱学校、学科和教师的帮扶、指导。落实《市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深入基层学校,开展研究和服务。

16.开展第20个“中小学教学常规月”活动。开展第五批“教坛新星”评选活动。

(三)做好教育科研工作

17.研究新形势下教育科研工作服务区域教育发展问题,编制“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

18.组织“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申报工作。召开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组织第二届市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

四、采取四项策略,不断提高教科研服务水平

19.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学校、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各种研究、指导活动,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20.加强顶层设计。按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提出“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落实的具体措施,完成任务目标。

篇2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3―0021―01

学校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高效理性的学校管理应当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从和服务于师生成长的需要。我学区针对各校具体情况,为了使学区内各小学均衡发展,营造各小学百花齐放的新格局,更新管理理念,对管理要素进行创造性的变革,实施“大学区制一体化管理”模式,逐步提升农村小学的管理效能。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大学区制管理下的联合教研教改小组

1. 在大学区制一体化管理下,我学区成立了语、数、英联合教研教改小组,在全学区内进行备课、上课教学研讨,开展学科教研教改活动和学科教学改革。

2. 成立了以寄宿制小学牵头,中心校等四校联动的教改联动发展团体,制订并推行了高效课堂“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3. 对办学规模小的7所小学实施“小班化”管理,制订并推行了“三六三”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4. 对“音、体、美”课堂教学,因其师资、学校区域特点在寄宿制小学、中心小学实施“捆绑式”教学,并辐射其他各小学的尝试。

二、建立大学区制一体化管理下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校文化发展格局

1. 学区以教体局“三个指导意见”为抓手,以“营造书香校园、打造人文学校”为主题,开展了“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一系列师生读书活动。

2. 学区统一要求各校以“学校图书阅览室为中心平台。班级图书角图书漂流柜学区绘本流通车”为读书资源库,以“晨诵午读周末大阅读阅读指导课双休日借阅制”为主的读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充实学生精神,增长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3. 编制开发了学区各校学校工作手册,编制开发了“低、中、高年级段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编制开发了学区“小学生养成教育”校本教材,并积极组织实施了三届全学区经典诵读比赛。

4. 建立长效机制,实行总体统领、动态监管。加大过程考核权重分值,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校文化发展格局。

三、建立大学区制一体化管理制下的“捆绑式”发展机制,使学区内各校取长补短,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1. 学区共划分为两个“捆绑式”联合发展小组,分别是以寄宿制牵头捆绑中心小学的联合发展小组;以中心小学牵头,捆绑其他各小学的联合发展小组。学区各联合发展小组的工作实行捆绑评价、整体考核、强化共同责任,推行捆绑评价原则。

2. 优势带动原则。各牵头学校在巩固自身优势,发展自己特色的同时,发挥优势与特色的带动作用。从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路、教研教改、课堂教学、文化建设、读书与第二课堂活动、学校软件等方面进行捆绑发展,发挥示范引领,定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立互助互学工作机制,制订相关的工作计划,采取灵活有效的帮扶办法,从而提升帮扶工作的效能,实行优势带动原则。

3. 资源共享原则。在“捆绑式”联合发展小组内实行教师和教学经验交流制度,学生在第二课堂、文艺演出、体育运动等方面的交流活动。学校“捆绑式”发展活动,要求各校增强办学的开放性,采用多种方式与途径最大限度的互补,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学校软、硬件资源的共享共用。

四、建立大学区制一体化管理下的“小班化”教学管理模式

1. “小班化”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学区要求参与“小班化”实验校的教师要做到:小班化教学不仅在于学生人数的减少,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其核心价值在于“以生为本”。为此,小班化管理要做到:小班管理“精细化”,小班环境“舒适化”,小班备课“集体化”,小班上课“高效化”,小班作业“面批化”,小班辅导“全面化”,小班评价“个性化”。

2. “小班化”课堂文化构建的转变。课堂要形成沟通、交流、互动、辩论、“争吵”、合作、展示的局面,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教师要精心唤醒、雕刻,重方法的引导、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

篇3

我室将在县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各项教育工作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进一步落实教育改革的工作部署,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平台,以课堂教学的高效研究为突破口,以研究和指导为抓手,继续发扬科学、谨、求真务实、逐步提升的工作作风,加强县域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及实效性,落实教育工作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工作渐进性,把握工作重点,为实现我县教育质量新的突破和飞跃,而奉献全体教研人员的力量和智慧。

二、工作要点

(一)继续做好教学常规的各项工作,并稳中求变。

1、“无常不稳,无特不活”。把日常的教学工作要点逐一实现落实并加以提升是每一位教师的本职,为此,我室将经常性下校检查、督促、指导各校教学常规工作。

2、抽查上学期末考试结果的分析,以此推进教师养成教学技能和手段不断更新在,教学对象不断认识,教学质量不断研究和提高的“教学反思”的良好行为,并对抽查结果进行全县通报。

3、密切关注各校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对教学进度、学情分析、师生教学、知识归纳总结、专题研究、信息收集和运用,复习迎考策略、班级管理、校领导的关切度等教学管理各方面进行掌握和指导。

4、继续研究和高度重视“高效课堂”,让课改真正在课堂中实现质的飞跃和目标体现,达到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效益。

5、更新观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手段,全力发掘和有效使用学校教学资源是学校管理者在新时期教学管理和工作中应认真思索的问题,本学期我室将对全校各校教师学习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情况进行重点教研调查,并通报全县。

6、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评比活动,拓展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二)关注省、市工作侧重点,掌握风向标,实现新时期教研工作的改革创新。

1、高度关注省厅即将下发的《省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我县已执行的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办法作出修订,让评价更加科学合理,促进教学工作,大力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认真学习市教育局市教办发(2012)244号文件《关于加强学校基层教科研组织功能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快学校教学常规内涵式发展进程的工作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精神,认真思考和有效指导学校教研组、学科组、科研组等基层教学管理机构的教学工作,达到自我研究、自我发展的目标,最大效益发挥教学资源中“人”的资源的强有力作用,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实现学校尤其是大学校平行班级多、同学科教师多的内涵式自我跨跃。

3、本学期我室将重点对一、二中教研组、学科组和科研处的工作进行关注,研究教学评价与基层管理机构的重要关系。

(三)凸显教研工作重点,力争质量飞跃。

1、快乐学习是课改工作追求和倡导的目标之一,我室将对小学生课几处学习情况进行调研,研究小学毕业会考试题的命制,加强教学工作的指导,让小学生度过美好而快乐的小学阶段的学习。

2、认真研究和应对中考的各项教学复习迎考的准备工作,让师生沉着面对,学生高兴进出考场,让全县考生考好成绩,保持我县中考质量在全市应有的位置并力争进位赶超。

3、高度关注高考,全力配合市教科所对考前各方面的指导,做好“高考点拨”、“信息掌控”、“备考出抬”等环节工作,使社会关注家长期待考生盼望的高考顺利进行,并取得优异成绩,继续让我县高考质量优秀的旗帜在全市高考榜上迎风飘扬,而且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探究理论为先导的教研路子,构建课题研究的浓厚氛围,以“研究、管理、指导、服务”为工作职能,打造“真情付出,形成氛围、相互信任、良性互动”的大教研思想。

1、继续营造理论研究的强烈浓厚氛围,使广大教师热心开展学术活动,理论指导实践,挖掘课改中的隐性问题,探索课改稳步前行的良方。

2、形成风气,致力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反思,将教学经验和体会上升理论高度,形成文章,推进教学改进方式方法的习惯形成,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

篇4

关键词:校园云;学业监测与预警;系统模型;帮扶预案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9-0087-03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书本教育和相对封闭的小众化教育,已变革为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多媒体教育和开放式的大众化现代教育。而现代教育技术又融合了物联网、通信和云计算等技术,并在高校已基本建成和实现了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办公网络化和教学信息共享化等功能的数字化校园。[1] 如何建立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三方协同的信息沟通平台,家长如何能远程实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教师代表学校又如何能及时高效地与学生家长沟通和协作呢?

建立和健全基于校园云的高校学生学业监测和预警系统(以下简称“学业预警系统”)势在必行,该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数字校园的成果,采集、整理、分类和汇聚数字校园的相关数据,打通校园信息孤岛,建立以移动电话、个人电脑和平板电脑为展现终端的校园云平台,建立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家长为辅的立体式的学生学业监测、预警和帮扶系统,从而为在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高校管理水准的提升,促进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确保中国梦的实现。

一、建设学业监测和预警系统的背景

“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建立学生学业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必要的。[2]

1.教育机制、教学资源和教育管理不足

据教育部公开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已接近700万人,这与1999年高校毕业生的100万人相比几乎增长了7倍。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教育改革也同样经历了不凡的历史变迁,加之高校的扩招政策、自主招生政策以及学分制等举措的实施,必然导致高校的场地、设备和师资配置等与学生数量激增的不匹配问题,随之产生高校相关管理制度、教学体系和管理机制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变化,造成教学和教育质量停滞不前甚至下滑等问题。

2.信息爆炸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一方面导致自制能力不强的高校学生沉迷网络或电子游戏,不能专心于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学习困难或者放弃学习;另一方面,为增加毕业时的就业机会,一些大学生忙于从事各类社会活动或社会实践,为此而挤占了自身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不能参加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学习成绩下滑;再者,为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些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又辅修第二或第三专业课程,因精力有限而导致身心疲惫,顾此失彼。还有诸如生病、打工或心理问题等因素导致学生综合成绩下降,以上因素均导致了在校学生的综合绩效降低。

3.现代教育和监测措施不足

如果把学生按其综合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高校通常把处于及格和不及格两个等级的学生视为学习存在困难或优先预警的对象,当前多数高校的做法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对这些学生进行谈话式教育,对于多门功课不及格或无故旷课的学生给予警告、通报、留级或劝退等处分,但此时往往是学生已经造成了多门功课不及格的事实,错过了及时纠正的大好时机,来不及或者丧失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而且通常情况下,高校教育和管理未能及时取得学生家长的参与和协助,与之缺乏沟通和交流,致使家长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不能及时协同辅导员或班主任实施对学生的监管和帮扶。

二、建设学业监测和预警系统的目的

学生学业监测和预警系统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监督和评测在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全过程为出发点,采用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协作机制,搭建面向每一位学生的信息监测和预警系统平台,并根据每名学生的个性特质调整该系统的“预警阈值”(预警临界点),依据帮扶预案创建和实施一对一的帮扶方案,所谓帮扶预案是指由学校主导,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预先达成和建立的帮助、援助和扶持学生成才的所有方法和措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专属且可实施级别的措施和技术保障。

1.建立管理组织和制度体系是该系统建设成功的保障

建立以主管副校长和党委副书记挂帅,家长委员会监督,各级学院院长为责任人,各级系主任和辅导员具体实施的矩阵式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和健全该系统从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多维度、分级预警的详细制度和预案管理系统,甚至可以为之立法,立高校学业预警与帮扶之法,为该系统的具体落实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各级院系的辅导员、班主任和教师须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执行。

2.建立校园云是该系统顺利实施和信息交互的技术保障

仅就学业预警系统而言,建立校园云实质是通过教务子系统、教学子系统、后勤保障子系统、校园考勤子系统以及校园一卡通等子系统采集所需的数据,经结构化整理后,利用云计算技术针对每名学生动态生成相应的上、下限预警阈值参数,预设学生在校期间的全程、全息的动态跟踪监测和预警存储空间,存储学生全过程、全流程的帮扶日志,教师、家长和学生可按不同权限登录该系统,并能实时获取系统中的相应数据和信息;一旦触发预警,系统也能自动向学生、家长和辅导员或班主任发出警示,这些警示和推荐帮扶预案的传递包括但不限于语音电话、传真、短信、电子邮件和特快专递等方式;为防止相关数据和信息因不可抗力意外丢失或损坏,该系统须在异地建立数据容灾系统,确保数据安全并完整。

3.建立优者更优、良者进优、中者进良、及格者进中、不及格者及格的正向阶梯式机制

该学业预警系统打破了传统的只关注学业存在困难的学生而忽视了该阶梯式机制的负向效应的做法。为每名学生引入了上限(进步)和下限(退步)双向预警阈值,以综合成绩为“优等”的学生为例,优等生可能因品学兼优的“光环效应”而触发系统的“下限阈值”预警,为避免其沦为“良”者而启动相应帮扶预案;也可能因品学兼优而触发潜质激发的“上限阈值”预警,促其成为“更优”者,而启动促优的帮扶预案。当然对于不及格者则直接启动帮扶预案,促其进入及格者行列,其他情况以此类推。

三、学生学业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参考模型

该系统是以校园云平台为基础,其参考模型自顶向下依次由用户、界面、应用服务、设备及服务管理共四层架构组成,具体如图1所示,各层级内容具体如下。

1.用户层是建设和使用该系统的主要相关机构或人群

用户层主要包括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服务提供商六类模块。

(1)教育管理部门模块:指管理学校的上级教育管理部门,能随时通过该模块实现对学校的监管和服务,同时也能接收学校反馈给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意见或建议信息;

(2)学校模块:指学校的各级管理人员能随时对该系统进行综合的监督、指导和服务;

(3)教师模块:辅导员或班主任能通过该模块实时为学生提供相应服务,同时也能接收到来自学生、家长和学校反馈的相关信息;

(4)学生模块:学生通过该模块能随时向学校、教师和家长汇报自身的成长情况,也能接收到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援助或反馈信息以及所有校园信息;

(5)家长模块:指家长可以随时通过该模块查看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情况、教师的评语、同学的评价以及奖惩等信息,同时也能收发该系统中的相关协同信息;

(6)服务提供商模块:指建设和运维该系统的所有软硬件系统及相关供应商,通过该模块可以快速定位各个层级和模块系统的建设方,便于系统维护和升级。

2.界面层是该系统为用户层提供服务的展现方式层

界面层包含投影机、可视电话、平板电脑、监视器、个人电脑、摄录机和智能手机等在内的各种终端设备,以声、光、电和音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展现和交互该系统所能提供的全部信息。

3.应用服务层是学业预警系统的数据综合管理层

通过该层实现与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网上学习系统和预警管理系统等子系统的数据对接和共享,运用云技术记录和分析学生在校的所有行为轨迹,监督和评测学生的成长状况,调取和跟踪执行相应的帮扶预案,必要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调整。

4.设备及服务管理层是学业预警系统的信息采集、监测、记录和评测的软硬件基础层

该层是校园云的数据核心,通过该层能获得相应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交换设备等的硬件服务支持,实现基础数据的生成、采集、交互和存储;该层也能提供校园云功能拓展的相应接口;该层也是该学业预警系统的帮扶预案、上下限阈值管理以及预警监测等基础信息的综合管理和调度枢纽,同样也是系统的安全屏障。

四、学生学业预警系统的管理和实施建议

学生学业预警系统是一种由原来的事后处理变为事前预防、事中督导的新型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可通过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的沟通与协作,及时警示、记录、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可能出现的后果,并针对性地采取监测、防范、预警和帮扶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教育手段和干预机制。[3]各高校在建设该系统时,需考虑因各自的管理机制和预警条件不同而应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建设方案和帮扶预案,不能机械地照抄照搬。

1.建议建立学业预警系统的流程机制

学生学业预警系统的监测和管理流程:信息采集数据分析预警触发帮扶措施实践检验帮扶改进效果评价,这是一个反复循环渐进提升的过程。

2.建议通过上述模型建立多维度的预警体系,细化预警分类、分级,健全预警制度

学业预警系统是一项长期的、连续的、复杂的全社会参与的系统性工程。例如将预警分为学习成绩预警、考勤预警、作业预警、实验预警和心理预警等多个类别;也可以将预警分级为红、橙、黄、绿和蓝等级别,对各个分类和分级进行量化和细分,形成家长、教师、学生和学校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3.建议建立帮扶预案库

可根据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指导意见”,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具体制定。例如对每名学生进行分级分类,建立学习成绩、考勤、家庭突发事件、体能等类级的帮扶预案,这些类级预案再量化为具体的分数等级等。

4.建议建立预警与帮扶预案评价机制,便于总结提升该系统的预警和帮扶效果

学校能通过该评价机制对具体的预警和帮扶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使其能协同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改进和完善该学业预警系统,建立帮扶评价和成效激励方案,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和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五、结论

高校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事儿,还涉及家长、社会环境、政治和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需全社会共同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之中,建立基于全过程的学业监测、预警和帮扶系统,这对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至关重要。虽然现有的学生学业预警系统的建设和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其建设和实施过程对未来学业预警体系的建模和管理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完善将具有更好的借鉴价值。该系统也能拓展应用于教师教学全过程的监测、预警和帮扶系统,形成学生、家长和教师相互协同的共荣促进机制,在提升高校学生素质的同时,提升高校教师的素质,进而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和素养。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篇5

 

1、开展入学教育。在3月1日下发电子邮件《关于开展开学教育及教育部网站《开学啦!》图解教育》,组织学校开展开学教育。8月30日下发通知,组织中小学上好2016年《开学第一课》,收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9月1日(星期四)20:00点播放的大型公益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围绕精神,讲述故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求各学校及时把《开学第一课》播出时间及频道通知到每一位学生,让其在家与父母共同观看。从3月21日开始到3月31日对全县中小学辍学生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全县共有辍学生246人,其中女童89人。九年级128人。4月16日制定《彰武县中小学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三年行动计划》;4月29日确定彰武县《阜新市教育扶贫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工程结对子名单》。

2、2016年5月5日召开学校章程建设推进会议,启动了为期两年的学校章程建设工作。5月17日召开学校章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审核小组工作会议。在7月5日县教育局下发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暑假工作安排的通知》(彰教字[2016]40号)别对学校章程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9月1日县教育局又专门下发了通知,对各学校的章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9月30日县教育局再次召开学校章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审核小组工作会议,研究章程审核阶段的具体工作标准、程序,同时,要求各股室对待学校章程建设工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重视。在具体工作中,股室负责人全力支持,积极配合。从10月8日到11月初对各学校的章程进行集中审核,抽调党办、人事、计财、安全各1人,普教2人负责部门方面业务内容审核,以学校为单位形成审核材料, 11月2日县教育局把审核后的《学校章程建设指导意见》、《学校章程审核意见表》及审核后的《章程》分别返回给各学校。11月份,各学校根据县教育局的《学校章程建设指导意见》以及审核出来的问题进行再次修改。在12月6日县教育局下发通知,要求各学校在寒假前召开学校教职工大会,表决通过《学校章程》,要求学校同县教育局工会请示,召开教职工大会。表决通过后的《学校章程》上报县教育局备案。

3、把市教育局《关于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计划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下发到全县中小学。5月17日深入彰武县实验小学、彰武县第二初级中学、冯家九年制学校、章古台九年制学校检查义务教育学校课程计划落实情况。9月份把市教育局的《关于部分教育学校课程计划落实情况抽查结果的通报》下发到全县中小学。5月25日参加市教育局学籍工作会议,开展清理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学籍工作,9月份为新生注册电子化学籍,建立纸质学籍。

4、为提高在校学生自觉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发生,促进校园安全和在校学生人身安全,2016年9月,县人民检察院与教育局联合组织为期三年的“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文件下发全县各学校,11月23日在县电影院举办“彰武县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启动仪式”。11月16日彰武县中小学代表队在市教育局参加法制知识竞赛,并获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12月份组织评选、推荐县、市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班级。

5、加强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管理工作,5月5日县教育局专门下发了彰教字[2016]17号文件,对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严格按照各学校当前学籍人数征订教材。9月1日开学后对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的教材的发放情况进行审核,调整差别,调配保证学生免费教材的使用。在9月末回收学校多余教材,2016年仅小学一年级教材多余121套。

6、5月15日召开2016年中考招生工作会议、保送生工作会议、普教单独毕业学生考试工作会议。在会议上共强调了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2016年中考报名工作;二是2016年计算机网上评卷考生考前培训工作;三是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四是2016年保送生报名工作;五是2016年普教单独毕业学生考试工作。会议上下发了《关于印发彰武县2016年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意见的通知》(彰教字[2016]27号)、《关于印发2016年阜新市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彰武县高级中学保送生录取办法的通知》(彰教字[2016] 29号)。阜新市三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面向彰武县招收保送生5人,其中:阜新市高级中学2人,阜新市实验中学2人,阜新市海州高中1人,保送生不占定向指标。彰武县高级中学在全县范围内招收保送生50人。2016年初升高考生报名2021人。录取工作实行考前录取保送生;在统一中考后提前批次录取跨地区辽宁省优质高中招生;第一批次录取彰武县高中考生;第二批次录取彰武县一般高中考生。2016年报考志愿共15所学校,其中阜新市直属3所及沈阳经济区其它三个市7所省级示范性高中面向彰武县共招收45名公费生(含有5名保送生)。2016年普通高中招生1510人。其中,彰武县高级中学招生1050人(含50名保送生),分数线为370.45分;二高中招生360人;蒙高中招生100人。彰武县职教中心招生400人。2016年中考总分为505分。7月7日初中升学考试成绩,在480分以上考生有31名。5月21、22日单独毕业考生统一时间考试。2016年普教单独毕业考生共涉及14所学校548人。

7、9月份开学后,开展中小学生、教学班级统计,初中毕业生去向统计,留守儿童档案完善、充实,留守儿童统计等工作。通过学校的工作计划、课程表、作息时间表了解学校的工作情况,严格审查学校课程开设情况,特别是地方课程的开设情况。

8、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①典型示范,引领课改。

继续以实验点校为引领,骨干学校为辐射,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彰武县第三初级中学、实验小学、第二小学为我县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点校中的先进典型,学校各有特色。

彰武县三中是首批参加课改实验的学校,是辽宁省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校,阜新市课改示范校实验点校,是阜新市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会成员单位。今年5月20日成功举办了名优教师走进课改示范校研修活动。

彰武县实验小学今年申报辽宁省课改示范校,学校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教师到阜蒙县实验小学交流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学习先进做法。11月9日成功举办了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在教育精准扶贫活动中,同帮扶农村学校结对子,把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传送到农村学校,帮助农村学校培训教师。

彰武县第二小学深入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校本课程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组织部分领导、教师去沈阳市大东区辽沈路第二小学学习考察,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②开展“三名工程”,推动课改。

开展“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2016年3月15日,全县有29名教师入选阜新市“教师教育工程”名优教师评选结果,其中模范教师1人,名师6人,学科带头人14人,优秀班主任8人。彰武县第三初级中学校长温国忠入选辽宁省名校长。彰武县名校评选活动正在开展中。

在实践中通过校长岗位交流、教师支教等形式,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推广到农村学校,全面推进我县课堂教学改革健康开展。

篇6

文件精神内核告诉我们,质量时代,我们研训机构的工作定位就是两大核心词: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创新教研理念,树立服务意识,调整教研格局,让教研工作成功转型,怎样使工作规划实现系统性、工作目标体现层次性、工作对象观照全员性、工作内容指向专业性以及操作实施校本性,成为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以下简称“雨花区”)师训工作的思考点和着力点。为此,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布局,就教于同道。

一、抓实抓活师德与素养培训

立德树人从来就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依据湖南省长沙市教育局相关部门出台的《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日常师德师风教育实施方案》,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师德考评标准和考核激励方式,借第33个教师节之机,开展“最美教师”“魅力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名师名校长”等推选活动,表扬一批“身边的好老师”,突出榜样示范作用,努力形成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借助学科培训和新进教师适应性培训平台,充分展示师德楷模的真事、真情,用先进典型感染、引领、带动教师加强专业信仰;组织雨花区专任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技能测试,引导教师勤练“内功”,抓实专业素养提升。

二、抓整抓合形成教研训一体格局

尽力做好区域顶层设计,走向标准的研与训。在出台雨花区“十三五”教师培训计划、科学统筹五年一阶段师训各项各板块内容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深度融合,尽力构建以学校为点、学科为经、学区为纬的校本研修体系,逐步创建各学科校本研修基地,以点带面,形成研训一体发展机制,有效指导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贴地而行”有主题的校本培训指导,使单位研训者的工作重心下移,服务工作前移,解决大面积学校教研组长带领下的教研活动几近于会议精神传达纪要或者教学设计转抄的现状,满足一线教师特别是薄弱学校的实际需求。

三、抓全抓特区本级岗位培训

这里的“全”当然是培训对象覆盖的全员性。在学科人数和培训需求调研基础上,我们出台了“十三五”区级岗培基本思路,每年四月初做好全区岗位培训申报,启动新一轮学科全员培训,完成年度25%各学科全员一轮区级培训指标。2017年上半年部分开班加7月集中开班,增强培训针对性,逐步开展自主选学,强调深度参与,实施“请上来,送下去,网起来”策略,倡导线下集中和线上(QQ群、微信群)研讨结合、教学实施与研修匹配的混合式新格局。在技能训练与展示、案例研讨、主题驱动等形式基础上,尝试加入拓展训练等,设计构建适合年龄与资历、适合学科特点、适合区域的培训模式。部分学科尝试以《中学教师专业能力训练指南》《小学教师专业能力训练指南》为抓手进行全员大练兵。

这里的“特”当然是指队伍的特殊群体――新进教师的特殊培训,即岗前和在岗,一年适应期和三年成熟期。岗前培训阶段,注重理念学习、师德教育和基本功训练。在岗适应性培训,力争通过帮扶入门、课例研讨和竞赛提升环节让他们从入门到合格再提升。以名师工作室、教研员为主体培训师,以教研主任为责任人,以“贴地而行教研”活动和《新进教师三年精致培养手册》为抓手,抓好年度新进教师在岗适应性集中培训,做好入职规范引导,3月进行基本功大赛,6月进行课堂教学技能展示汇报活动。2017年5月左右进行2014年新进教师三年周期性考核和新进毕业生适应性培训结业仪式暨课堂教学技能大型展示活动。同时出台年度新进教师第二学期适应性培训实施方案,要求各学区、集团、校以新进毕业生为帮扶重点开展校本培训,依据师训室提供的《新进教师重点建设与精致培训手册(修订稿)》培训及考核(包括听课评课记录、“影子模式”磨课记录、其他指导工作记录和培养小结等 ),学区、学校做出常规课定性评价。学科技能通识培训由各学科教研员及名师工作室负责,在2017年3~6月期间以案例研讨、听课上课评课的方式让新进教师掌握四个基本课型,对本学科教师做出合格与否的定性评价。

四、抓点抓面引领专业成长

加大校长领导力培训力度。继续开办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和书记培训班,继续进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举办后备干部培训班,储备一批优秀的教育行政后备力量。

做好名师孵化与骨干培养工作。以送教助W辐射引领、规范而有特色的年度考核评估和新一轮挂牌,督促区级11个工作室的工作有成效开展。以多样式赛课、师徒捆绑考核、异地高端送训、岗位示范带动、学科巡讲和影子模式培训新教师等措施着力培养市区级骨干教师,促进他们的专业突破。准备启动区级学科带头人、雨花区教学名师名校长等申报评审活动,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梯级平台。

五、抓常抓长送培、学分登记管理工作

积极动员,严格督促,高质量完成各级送培任务(上半年“市培”,下半年“省培”“国培”等),力争参培率和合格率达到100%,在工学矛盾尤其突出的雨花区,考验着我们的工作智慧,为此,我们尝试区校联管、责任到人、扶强助弱、齐头并进。配合《教育部提出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调整“十三五雨花区学分登记管理办法”,科学分解360学分,以教师全员年度学分规范登记、审核管理与阶段调研、数据提取分析等多项举措科学调度雨花教师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六、抓质抓量开发优质培训资源

作为区级培训与管理部门,我们加强骨干教师微课资源整理筛选、一线教学能手教学资源整理筛选与运用、部分素养类培训课程的开发与整合,开展班主任培训培训师资源建设、新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培训师资源建设、师德师风培训师资源建设,尝试逐步实现培训课程的必修与选修结合,整合本土名师资源,组成“解决问题型专家”团队,联络聘请部分市省国家级培训师团队成员,逐步建立区域培训专家库,为区域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库。

篇7

一、永宁县农村小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永宁县从2000年秋季学期起开始在各小学开设英语课,至今已有八年了。笔者在永宁县53所小学调研和教学视导过程中发现,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英语师资紧缺

目前全县承担小学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共70多人,其中专业英语教师的比例不足20%,但如果按国家规定开齐开足课程的要求,农村小学大多数英语教师岗位只能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有语文教师兼代英语课的,有数学教师兼代英语课的,还有的教师身兼数职,兼代英语课的同时还带微机课、兼后勤人员等职务。“教育的问题就是人才的问题”,如此的师资力量必然引发了下列种种问题。

1.教师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由于农村小学的大部分英语教师不是专业教师,他们自身的英语水平不高,所以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语音、语调及英语表达方面错误的出现率比较高。在笔者调研和视导中发现,有不少教师单词读音不准,不能正确读出单词的重读音节,教师读错单词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教师口语能力较差,甚至不会运用英语课堂常用语;甚至还有少数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汉语记忆英语单词等等。“有其师必有其徒”,很多农村小学生学不好英语由此可略见一班。

2.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和意义都很盲目,缺乏热情和主动性。由于大多数英语教师非专业出身,他们对英语教育的理念和新课改的要求缺乏理解,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是仍然以传统的“灌输”为主,使英语教学失去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而应有的情境性、应用性等。久而久之,许多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认为英语是知识,学习英语是为了掌握知识,是为了升学考试。

3.教师负担过重。永宁县英语教师除了县城和实验小学为专职英语教师外,其他乡镇小学英语教师均为兼职教师。教师课时量达每周33节课之多,几乎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要跨年级,跨学科代课,学生人数也过多,教师精力不够,往往出现顾此失彼,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迫局面。而新课程又注重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小学英语这门课程的特点,注定了它的教学形式应当活泼、生动、富有感染力。有的教师每天的课程安排是满满当当的,加之没有教学辅助设备(录影机和挂图等),一天下来,老师只能是筋疲力尽。这种现状既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指出: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短课时、高频率的原则,学校可通过长短课结合,课内外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活动。要保证每周至少四次教学活动,学校可根据具体条件,灵活安排。永宁县自1995年秋起就在县城一小、二小开设英语课,起始年级为三年级,后来又逐年在有条件的其他小学开设。就目前情况来看,开课起始年级很不统一,课时安排也不尽合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评价,各小学的英语课程大都形同虚设。就笔者所知,在开设英语的小学中,没有一所学校遵循《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开课原则。多数学校只开设长课,周课时基本上安排3节,有少部分学校周课时只安排2节,而且一旦教学进度紧张,英语课就会被占用。教师在教学中普遍感到课时少,间隔时间长,语言知识复现率低,加之现在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语言容量大,知识点多,而且跨度较大,在如此紧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困难很大。

(三)教学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农村学校的经费本来就紧张,加之农村学校总体上对英语重视不够,所以,学校宁可把有限的经费用于其它“主课”教学设施设备上,也不会投入到英语课程上。如有的学校英语教学资源的配备不足,就连最近本的英语教学挂图、教师用书、课标、教学磁带都没有。由于条件限制,多媒体在农村还没有普及,有些学校连录音机还配置不全。众所周知,英语不是母语,我们缺少必要的语言环境,因此英语教学需要借助硬件设施,比如录音机、教学挂图、教师用书、课标、教学磁带等。通过录音机可以让学生听到纯正的英语,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毕竟英语教师的发音总存在着发音不纯正的问题。但是在农村,由于缺少必要的设备,使得英语教学很难开展,更谈不上说出标准的语音和语调了。

(四)农村家长对小学英语的重视不够

我们知道,学生的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要使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形成“合力”。但据笔者的了解,不少家长对孩子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有许多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学好语文、数学就可以了。有的家长既不懂英语,也不知道英语的重要性,还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小学里主要是语文和数学,英语主要是玩玩的”。甚至,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考大学,学习英语就没有一点用途。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这些学生家长自然就不愿意在孩子的英语学习上投资,不愿意为孩子购买英语磁带、图书等学习用品。

(五)小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

在农村,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农村小学学生英语水平整体偏低,且两极分化严重。小学生中,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中,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在刚刚开设英语的班级,学生对英语充满了好奇,心情既兴奋又激动,对于课堂上出现的词、句能够较好的掌握,对于会话也会经常性地操练。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和教材内容难度的加大,学生到了高年级英语水平两极分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一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英语语言能力,并且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开始感到学习英语很吃力,英语语言能力几乎为零。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家长对孩子英语学习的两极态度。我们发现,一般地来讲,越是家长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高,成绩好,反之,那些家长不重视的学生,一般越到高年级,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越低,成绩也越差。从考试成绩来看,城镇与乡村之间、学区与学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出现两级分化现象。有的学区配备了专业英语教师,他们的整体水平比非专业的学区高的多。平均分有50多分的差距。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象也是造成两级分化的原因之一。

二、解决农村小学英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教育主管部门要为教师创造有利条件

1.教育主管部门要更加关注小学英语课的开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满足师资需求,重视小学英语课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要创造条件使校内外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实物。除了教材出版单位为教材配备的直观教具以外,教师还应该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制作直观教具,收集可以用于教学的实物。同时要注意对教具和实物的保管和再利用。

2.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让小学英语教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远程教育和网络等设施,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计算机多媒体资源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为一体,既是英语教学中非常有效的形式和手段,又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同时,计算机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技术又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通过计算机远程教育资源或互联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二)合理安排师资力量

1.各校在安排英语教学时,要尽量按照《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既做到教师“定岗”(安排专职教师任教);又教学“定时”(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并保证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教学有研究与反思的时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2.招聘一批专业英语教师充实小学教师队伍,尽可能做到每个学校有一名专业英语教师。

(三)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为英语课程实施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1.要加大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力度,形成强大的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系统。让英语教师从其它课程中解放出来,一心一意地学好英语、教好英语、钻研英语课堂,给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另外,在培训教师的同时,学校也要做好家长观念的转变工作,只有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观念都得到更新,推进英语课程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2.开展丰富的农村英语教研活动。在农村,许多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惑,却找不到解决的途径,只能一个人默默地思考。交流、碰撞会产生生命的火花,农村的英语教学无人关注,学校里没有教研小组,没有在一起学习的机会,这样的英语教学走得很难。作为教学研究的专职部门教研室应该充分发挥教学指导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安排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进行理论和业务辅导。一方面建议教研室都要到基层农村学校蹲点,帮助农村学校搞好英语教学工作,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决策,把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另一方面,县城的学校应开展与农村学校“接对子”活动,送课下乡,帮扶农村英语教学的稳步发展。

(四)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篇8

(一)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尤其是贵州是全国欠开发、欠发达程度最深的地区,教育经费长期严重短缺,教育投入很少,教育欠账太久太多,使得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一是校园校舍设施等办学硬件不足,没有足够的学位;二是没有足够的经费聘用足够的教师;三是没有经费购置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难于办成较多质量优良的学校满足群众的需要。比如铜仁城区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多数存在生均校园面积不足、校舍不足、设备设施落后且数量不足、教师数量不足等办学资源不足问题。

(二)城市发展较快,教育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中央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明显加快,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得到较好实现,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但是,在此过程中,社会事业的发展并没有同时进步,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最早凸显出来。铜仁市城镇化建设加快,城市增容迅速。学校规划建设的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学校建设严重滞后于城镇建设。以2012年上半年为例,铜仁市碧江区外来小学学生数为9171人,占学生总数的31.96%;初中外来学生数为3700人,占学生总数的22.13%。铜仁实验小学辖区,铭君华府、公园道1号、江华、恒基、万货城、板桥新村等小区先后建成后,未规划建设新的学校,该校20年也未扩大校园规模。

(三)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从现实性来讲,教育资源的配置是不均衡的,在各个地区之间、在城乡之间、在各个层级之间、在各个学校之间,形成了明显的落差。发达地区、大城市、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在各方面都比较完善,都比落后地区、比农村、比普通学校占优势。由于教育资源的差异,大多数家长都不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并存,校际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悬殊,引发了严重的择校现象”,“择校热”从小学阶段已经下移到学前教育阶段,家长为了孩子能有个好小学,好初中,好的高中以及高考能有好大学读而不断掀起择校热潮,不遗余力。而“择校热”带来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优质名校的大班额现象。

二、解决城市基础教育大班额和择校现象的对策与建议

(一)保障教育资金

根据教育专项规划,及时制定近期新增学校建设资金筹资方案,采取土地资源变现、银行抵押贷款、足额征收教育附加费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保证基础教育设施建设资金。认真研究国发2号文件、武陵山扶贫攻坚规划中有关政策,积极做好教育项目的编制和争取工作,特别是在国家层面争取将我市的教育发展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将破解教育发展融资难题作为金融服务方面先行先试的重要内容。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赞助、投资、垫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办学,进一步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给予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相同待遇,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缓解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压力。

(二)加强规划指导

根据解决当前“大班额”问题和满足将来的教育需求,及时制定城市基础教育建设专项规划,并在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新区开发、新住宅区建设项目的规划调整中,补好“中小学校规划课”。在城镇建设的立项、规划、建设时,须充分听取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确保中小学建设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同步,配套中小学校项目建设与新区开发和新住宅区建设项目建设同步。党委、政府出台相关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解决“大班额”的指导原则、近期和远期目标、领导责任、步骤措施等要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推进中小学班额控制工作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措施,建立工作台账,理出改扩建、新建学校开工建设、竣工投入使用清单,有序推进相关工作。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做到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投入优先安排、公共资源优先满足。

(三)扩充教育资源

着力解决教育资源硬件不足问题,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分步实施。近期要抓紧启动中小学校改扩建和新建项目的规划和建设,确保改扩建项目在最短时间内投入使用,新建学校项目工程尽早开工。远期要城市发展构架的拓展,在新区及市政中心等附近地方规划新建中小学,尽快投入使用。同时,要科学预测适龄儿童新增人数,超前做好新增学校相关工作,满足城市扩容需求。制定关于城区中小学校所需人员编制解决方案,及时配齐各校缺编教师,切实满足学校新增班级所需缴教师。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学校寻求与名校的深度合作,引入名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扩大优质学校的比例和总量。同时,发挥区域内优质名校示范带动作用,推行优质学校“帮带”和“一校多区”工程,缓解优质教育总量不足的压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

(四)促进教育均衡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提倡对口帮扶,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均衡配置师资队伍。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提高乡镇教师素质,培养骨干教师,建立校长交流机制。建立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础教育的激励机制,适当增加乡村地区的教师岗位,政府要加大对这些地区扶持力度,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尽量缩小同工不同酬现象。

(五)规范择校行为

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的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规范各级学校招生行为。严格按照国家对教育招生制度的相关规定实施招生,严格规范学校接收择校学生的行为,坚决遏制乱招生的现象存在,加强对违规招生行为的惩处力度。

(六)对学生家长正确引导

正确地引导社会和学生家长,形成良好的教育大环境。家长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不要盲目的去择校。建立正确的社会舆论氛围,让社会和家长认识到,只有适合孩子学习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三、总结

篇9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2年度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对2011年工作进行总结,对2012年的工作进行部署。首先,我谨代表省教育厅向一年来,大家所付出的辛劳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基础教育战线上的各位老师表示诚挚的问候。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我省基础教育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是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成绩十分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全省基础教育系统各级领导、师生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断深化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各项改革,推动基础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2011年基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我省基础教育工作围绕普及、公平、优质“三大目标”,落实规划、经费、公共资源“三个优先”,促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三个协调”,着力构建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强活力、更富特色、更具保障力的现代教育体系,开启了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教育资源大幅度增加

至2011年,全省共有幼儿园(班)4 257所,比2010年增加了467所,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比上年增加98 966人;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66.02万人,比2010年增加2.75万人,增长4.34%,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44.3%,比2010年提高了6.8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0%,较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二)教育改革深入推进

积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努力推进基础教育机制创新。从2010年下半年起,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省教育厅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个国家级改革试点工作,明确了改革试点的主要目标任务、配套政策、保障措施,并对分年度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安排。各地工作开展中,大胆探索大胆试验,创造出了一些难能可贵的经验。

(三)教育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巩固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制定了我省的纲要,确定了我省“一进入,两基本,三共同”的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目标,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办法。在省纲要确定的“九大教育发展任务”基础上,针对基础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相继出台并采取了一系重大举措。

一是学前教育以制度建设促发展。对全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确定了玉溪市及其江川县为全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试点地区和试点县。省政府出台了《云南省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和《云南省学前教育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战略任务。成立了由高峰副省长担任组长,各有关厅局为成员的云南省学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完成了《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的前期立法工作。目前,省政府常务会议已经讨论通过并报省人大审议;制定下发了《云南省一级示范幼儿园对口帮扶薄弱幼儿园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推进全省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作了部署。合理统筹和使用农村中小学闲置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得到扩大。截至2011年,全省有民办幼儿园3431所,在园幼儿51.85万人,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规模占全省幼儿园总数的47.75%。

二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教育税费征收、管理和使用规定,督促8个州市补拨了教育经费4.1亿元。全省基础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有了大幅度改善。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规划到2020年底云南省129个县(区、市)将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个阶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各州(市)、县(市、区)在资源均衡配置、校长教师交流、城乡学校对口帮扶、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贫困生资助政策落实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有效探索和实践,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择校现象有所缓解。

(四)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平发展不断推进

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在中央支持下,省州按比例共同分担,全年下达全省义务教育保障资金60.68亿元,其中下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专项资金32.45亿元,共惠及学生590.96万人。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在2010年的基础上生均再提高100元,已达到小学500元/生·年,初中700元/生·年;下达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学杂费资金0.52亿元,补助学生38.06万人;为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共627.67万人提供了免费教科书,其中小学425.77万人,初中201.4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4 120人;下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资金21.36亿元,补助人数达到248.21万人,补助人数比上年增加18.41万人。

篇10

近年来,甘南州教育局始终把学前教育作为维护藏区长治久安和跨越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在园所建设、办园条件、师资队伍、办园质量等方面大力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符合甘南实际的内涵式、创新型、特色化发展道路。

以战略思维超前谋划学前教育

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

据了解,2010年之前,甘南州全州共有幼儿园16所,在园幼儿4932名,教职工248名,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仅为13.5%,许多县市陷入了“越穷越无园可入、越不入园越穷”的恶性循环。

“党的十以来,甘南州深入贯彻中央和省上‘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战场,把学前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运用创新思维和改革办法推动学前教育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甘南州教育局局长尚学杰说。

自2011年以来,我省启动了首期甘肃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又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58个连片贫困县的316个乡镇各新建或改扩建1所幼儿园,实现全省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甘南州州委、州政府紧抓机遇,对全州学前教育工作按照“三抓三促”(抓建设、促普及、抓管理、促规范、抓队伍、提质量)的工作思路和“广覆盖、保基本”的工作要求,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原则,全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并探索政府主导的民族地区办园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甘南州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烈的对比肯定了发展的速度,截至目前,甘南州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281所,其中公办261所,民办20所。在园幼儿23728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1.09%。全州幼儿教师1533人,其中专任教师1170人。与2010年16所相比,在办幼儿园增加265所,新增在园幼儿18796名,新增幼儿教师1285名。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67.59个百分点。

随着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充,甘南州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迅速提高,与全省的差距逐步缩小,学前教师队伍迅速壮大,记者在甘南州教育局了解到,近三年该州共招录(转岗)幼儿教师946名,师幼比达到1:15.48。舟曲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建民营”等途径解决159名幼儿教师,新补充教师90%以上安排到乡村幼儿园任教,幼儿教师队伍明显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为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健康迅速发展,甘南州通过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凸显优质教育资源带动作用和不断规范幼儿园管理,促使全州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充,保教质量明显提高,整体办园水平基本赶上了发达地区。2015年启动各级示范性幼儿园的评估工作以来,甘南州共评估认定了12所州级示范性幼儿园、7所省级一类幼儿园、1所州级一类幼儿园,各县市审批了8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甘南州幼儿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的评估验收。

“2013年我们实施了农牧村学前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2014年又将农牧村学前教育公用经费纳入了财政保障,同时,2016年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补助)。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全面推进依法办园、依规办园,在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幼儿园办园目标、园本课程建设、幼儿园一日活动、环境构建等方面进行理念上的引导、实践上的指导、评价上的跟进,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乐,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甘南州教育局分管学前教育工作的副局长杨学军介绍。

用创新举措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长期以来,农村建园无能力、教师无编制、生均无拨款、师资无来源等突出问题制约着甘南州学前教育发展的步伐,为此,甘南州委、州政府猿治侍獾枷颍区分轻重缓急,实施重点突破,有效破解了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实现了新突破。

甘南州委、州政府将发展学前教育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学前教育,并明确提出要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工作任务,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州学前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从七个方面出台了24项举措,为学前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有力推动学前教育加快发展。

同时,甘南州学前教育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了州、县、乡三级上下联动的学前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从优化教育模式、科学规划布局、加强师资建设、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教质量等方面集中发力。

2013年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甘南调研时做出了关于加快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和省委王三运书记也对此做了相关指示,甘南州迅速编制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学前教育幼儿园建设规划》和《甘南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规划新建幼儿园519所,其中新建“双语”幼儿园229所,普通类幼儿园290所。力争实现全州各乡镇和有需求的500人以上有需求的自然村幼儿园全覆盖。形成以县城中心幼儿园为龙头,以乡镇(村)幼儿园(班)为基础,县、乡、村三级结合的幼教服务网络。

据介绍,2014和2016年国家和省上共下达幼儿园建设项目196所,总投资3.3亿元。2017年省上下达幼儿园建设项目162所,总投资8540万元。近三年来,甘南州各县市筹措资金1156万元,添置生活、办公、教学设施设备和玩教具8196台件套,为新开办幼儿园和改善办园条件提供了保障。

此外,甘南州还进一步加大幼儿教师培训力度。近3年大力开展学前教育送教下乡活动,对玛曲、迭部、夏河、卓尼4县的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加强了对新招录幼儿教师的岗前培训,实施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工程,进一步加强和天津市对口帮扶甘南州幼儿教师培训的衔接力度,加大了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全州现有特别是小学转岗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实施了高校大学生顶岗支教计划。为了缓解幼儿教师严重紧缺的矛盾,从2015年春季学期起,省教育厅组织省内有关高校,每学期选派200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赴甘南州顶岗支教,五个学期以来,省教育厅已选派900人次大学生开展顶岗支教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级幼儿园教师紧缺的压力。

2016年甘南州举办了首届幼儿教师优质课及技能大赛,此次系列竞赛活动采取自下而上,层层选拔的方式,包括本园预赛、乡镇初赛、县市复赛、州级决赛四个环节,涵盖学前教育5个领域,既有教学活动竞赛,又有弹唱、美工、舞蹈、手工制作等系列活动竞赛,形式多样。

建长效机制强力推进学前教育

为了进一步破解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僵化、模式单一、渠道不畅等难题,甘南州用管用、长效、灵活的机制保证“一张蓝图绘到底”。

建立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成立了学前教育发展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了州、县(市)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判学前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困难。甘南州教育局指导各县市本着“有利于富裕校舍和师资合理利用、有利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有利于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规划先行、按级负责、分级实施,从而保证了农牧村幼儿园与城镇幼儿园同步规划、公办与民办同步发展、建设与质量同步提升。

探索创新统筹办园机制。坚持公益普惠的原则,改变传统的单一办园方式,对近年来新建改建扩建的农牧村幼儿园,采取公建民营、民建公助、民办公补等灵活多样的办园模式,鼓励公办教师带薪带编、领办创办农村幼儿园,在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优先保障留守儿童入园。采取政府“端菜”和幼儿园“点菜”相结合的方式,着力解决幼儿园安保、保健医生和后勤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初步形成了以公办园为主体、民办和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的多元化办园格局。采取乡镇园办分园、小村联合建园、设立巡回支教点等方式,扩大学前教育的覆盖面,推动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向贫困村延伸。制定幼儿园结对帮扶计划,采取“名园办分园、强园帮弱园、公办带民办”和“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子、姊妹园”等方式,形成“县有示范、乡有中心、村无空白”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省、州示范园等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学前教育在区域间、城乡间、园际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拓宽延展投入分担机制。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社会举办者投入为补充、家庭合理负担的学前教育投入分担机制,有效破解了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的难题。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资助学,为学前教育长远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大力度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制定出台了《深化教育改革支持民办幼儿园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建立普惠性幼儿园财政奖补政策、普惠性幼儿园帮扶机制、落实普惠性幼儿园税费优惠政策、派驻公办教师等方面进行扶持和改革。通过评估认定,全州已审批民办幼儿园20所,其中8所被认定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大力倡导通过“公建民营”的办园模式,解决由于缺乏师资而不能开办幼儿园的困难。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制定农牧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和幼儿园办园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制度,强化办园、招生、收费、评级等日常管理,为科学办园、规范办园提供了依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估,对学前教育项目开工完工率、项目管理水平、资金落实支出情况、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益等进行绩效评价,及时客观地反映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成效。以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为重点,运用好全州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将机构、教师、幼儿、项目、资金等信息全部建档入库,实现了农牧村学前教育的动态化、全程化、精细化管理。

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切实加强幼儿园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坚决防止“小学化”倾向,对达不到办园标准的民办幼儿园进行指Ш投酱伲落实整改措施,整改不到位的依法取缔。针对幼儿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甘南州教育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全州各级各类幼儿园办园行为的意见》,强化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质量管理制度,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发展规律,认真落实《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甘南州越来越多的幼儿接受了较好的学前教育,广大小学一年级教师深切的感受到新生智力和学习基础的提升。

将学前教育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