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质量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6 17:5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质量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教学质量意见

篇1

一、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评价具体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评价要紧扣义务教育的方向和要求,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合格率和平均分,适当淡化优秀率。其具体标准如下:

(一)一至六年级评价标准。

评价学校和学科教学成绩均以S值为依据,S值越大,质量越高。计算公式为:S值=[(合格率×50%+得分率×45%+优秀率×5%)×100]。其中,合格率=合格人数/考试人数×100%(卷面总分的60%以上为合格);得分率=平均分/卷面总分×100%;优秀率=优秀人数/考试人数×100%(卷面总分的85%以上为优秀)。

(二)七至八年级评价标准。

评价学校和学科教学成绩均以综合得分为依据。综合得分=[(本校合格率/全市同类学校最高合格率)×70+(本校良好率/全市同类学校最高良好率)×20+(本校优秀率/全市同类学校最高优秀率)×10]。其中,良好率=良好人数/考试人数×100%。

(三)九年级评价标准。

评价学校教学成绩以中考得分为依据,评价学科教学成绩以综合得分为依据(综合得分计算方法与七至八年级相同)。中考得分=(四率得分+达标得分),其中,四率得分=[(本校报考率/全市同类学校最高报考率)×10+(本校合格率/全市同类学校最高合格率)×60+(本校良好率/全市同类学校最高良好率)×15+(本校优秀率/全市同类学校最高优秀率)×5];达标得分标准分为:达标学校10分,不达标学校0分。

七至九年级进入全市排名前60%的学生为合格,进入全市排名前40%的学生为良好,进入全市排名前20%的学生为优秀。

二、执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有关要求

(一)相应完善奖教奖学方案。

各镇政府(包括街道办、农场,下同),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中小学要认真执行上述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并根据评价标准制订和完善奖教奖学方案,以形成科学正确的评介导向和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

篇2

【关键词】医学教育;质量监控;教学质量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是通过对教学质量的持续监督,定期收集有关教学过程和效果方面的信息,根据提供的信息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进行调节,促使教学沿着计划的方向进行,达到监控的目的。随着高等医学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跨越式发展,结合高等医学教育的高等性、专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的教学定位和内涵特色,应紧抓质量这一办学的生命线,构建由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三部分组成的不断完善的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包括实施方案、教研室基本职责、教学秘书管理条例、主讲教师遴选制度、课堂教学主讲制实施条例、教案讲稿基本要求、课堂质量监控方案等一系列课堂质量监控的制度和文件,保证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在制订制度的基础上,配合教研室和教学秘书的具体工作,每年定期进行主讲教师遴选,实行主讲教师聘任制。对主讲教师实行自愿报名、院内试讲,由经验丰富的特聘专家评估、符合要求者方能成为下一年的主讲教师;遴选结束后,完善主讲教师培训制度,通过组织主讲教师岗前培训,学习教学管理文件和规定,聘请教育专家讲授最新的教学动态和教学方法,使主讲教师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

成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专家组,由经验丰富的特聘专家组成,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履行对主讲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阶段性指导和随机评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综合素质和教案讲稿进行评议,结合学生评议、同行评估以及自评,采用统一的评分标准,汇总后及时将评估专家和评估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教研室以及教师本人,客观而真实地评价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引导和促进教师自觉地进行教学改革,促进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外,定期召开评估专家座谈会,听取评估专家对我院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到教研室以及教师本人;配合学校的教学督导,定期组织教学观摩、进行讲课比赛等等教学活动,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每位教师在互学互评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建立教师教学激励制度,通过主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与上课课酬挂钩,激励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主动意识。

二、加强临床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本着“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建立“初期接触病人——中期临床见习——后期临床实习”不间断、循序渐进的临床实践模式,在长期的临床教学管理中总结出临床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案:

2.1建立网络式管理体系,完善科学的临床管理机构

其网络是上有主管院长、医教科长、教学办主任,中有各科临床教研室主任、科总住院医师以及每一个带教教师,下有实组成管理网络。

2.2形成规范的临床管理文件,促进临床管理规范化

通过制定《临床带教工作管理规定》、《临床带教质量管理办法》,遴选和聘任临床教学主讲教师;提出临床科室研究生带教基本要求、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指导原则等等临床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使临床教学管理逐渐规范化。

2.3教师层面的管理和质量监控,提高临床带教水平

一方面学院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带教教师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在带教教师中实施临床教师主讲制,对临床主讲教师实施聘任制,规定临床主讲教师的任职条件、任职职责等。在实习过程中,实行临床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一是实习生对带教教师实行“背对背”评估,评估成绩将作为评选优秀科室、优秀带教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二是实行临床带教抽查制度,规范科室临床带教行为,实施对包括教学管理文件、实习生考勤登记、实习安排表、实习生登记册、出科考试试卷、临床小课登记表、临床小课讲稿、教学查房登记表、典型病例讨论登记册、实习生临床操作登记表等等教学内容的抽查,同时对临床科室的临床教学活动进行评估,并将抽查情况和评估成绩与相应的课酬、科室绩效和教研室绩效挂钩,从而加强临床科室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督促临床科室按时按量完成临床教学活动。

2.4学生层面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加强实习生管理力度

每年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诊断学基础》等五门课程基础知识考试,考试成绩将作为能否进入临床实习的决定条件,以强化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学习,为进入临床打下基础;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专门开设医德医风教育讲座,加强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学生进人病房实习后,明文规定,必须每周完成手写住院教学大病历两份,带教教师批改后按时上交,其书写质量将纳入病历质控范围,以此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在各临床科室定期安排临床小课和示范操作的基础上,利用模拟实验室这一有力的资源,分组分批组织本科生以及研究生进行临床轮训前的准人考试和临床轮训后的临床技能强化训练,保障学生在临床轮训中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水平。

2.5加强与教学基地交流,创造良好的基地教学环境

一方面定期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到教学医院就实习管理问题进行磋商,共同探讨临床教学实习管理的原则和规律,并协助各教学医院整理教学资料、完善教学制度、强化教学意识、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一方面定期到教学基地进行临床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查房、临床小课、示范操作等,组织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参加,通过院内院外的互相观摩、评估、学习,达到坚持正确的导向指导、帮助评估对象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促使其建立质量意识和健康发展运行机制的目的;一方面每年为教学基地医务人员提供免费进修学习机会,提高基地教师的业务和带教水平。

三、构建和优化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制

3.1教研室规范化建设

为进一步使教研室管理更加规范化,要求教研室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和系统的教学行为,逐渐形成教研室建设规范化。其建设指标包括教研室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建设情况、教学质量监控材料、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成果等7个一级指标,涵盖了教学管理、课堂教学、临床实践以及科研成果等多方面的内容。强化了教研室建设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使教研室更有序、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其工作性质、规程和作用,从而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研究整体水平、加强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篇3

关键词:临床教学 教学改革 质量监控

临床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医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构建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临床教学起到监督、检查、评价、导向、激励、改进等多方面的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我们尝试理论与见习并轨,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式,以学生主体的启发式、讨论式、分组病案学习为主,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现将探索尝试过程作如下介绍。

一、 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监控组织、监控对象、监控信息平台三部分组成。

(一)监控组织包括决策层、管理层、督导层、实施层。其组成与职能概括如下:

1.我院教学工作实行“院领导―教学部门―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建立由院教学质控小组、院教学督导小组、教研室质控小组组成的临床教学质控体系。院教学质控小组由临床学院院长、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教务部部长、学工部部长、教学管理干事组成。该小组组成监控体系的决策层,负责研究制定临床教学质控体系的建设计划,优化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方案,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组织、协调;教研室质控小组由教研室主任、分管教学副主任、教学秘书、各科室住院总医师组成,主要职责是督促教学计划的落实、定期检查教学工作、制定带教老师培养计划、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

2.教务部是监控体系的管理层,由教务部工作人员组成。管理、协调临床教学活动的监控过程,负责建立动态监督管理及反馈机制。监控教学培养目标、专业实习计划的落实,加强临床教学管理,匹配实习教学规划,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维持各项措施良性运转。

3.教学督导小组是实施监控的督导层。由治学严谨、热衷教学且熟悉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组成。主要职责是教学指导、教学监督、教学评估、教学反馈。通过督导专家的督促、检查,及时了解临床教学实际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理论性的建议或意见,为制定修改各项方案提供依据,促使临床教学健康发展。

(二)监控对象主要是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教学工作的主题离不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学质控的目标是“教”与“学”,在教学活动中还参与教学管理者的“管”。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成为监控对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保证教学按既定的目标进行,教师的整体素质对临床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能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管理者行之有效的管理使教学过程规范有效。

(三)监控信息平台由督导专家评价系统、学生质控信息反馈系统、教学管理者抽查和教学质量信息专栏构成,其任务与分工如下:

督导专家评价系统由督导评教专家组成,主要任务是收集、反馈带教质量及带教意见、建议;学生质控信息反馈系统由本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完成,主要反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状况及老师带教情况和对带教老师的要求、意见、建议;教学管理者主要不定期抽查带教老师授课情况,对教学质量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反馈,公布于院报教学质量信息专栏。以上各系统纵横交错共同构成监控体系网络信息平台,把教学信息快速准确传递,及时全面反馈,对教学工作进行合理有效地调节。

二、 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

我院采取教务管理与学生管理分离制,两部门独立工作、互不干涉,共同完成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教师质量监控体系由教务部管理,学生质控信息平台反馈由学工部管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了监控体系的评价模式。

(一)领导重视,分工明确,严把质量关,正确协调医疗、教学、科研三者关系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预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附属医院。医疗、科研工作任务繁重,而临床教学投入大,周期长,短时间见不到效益,远不如医疗工作收益直观快捷,导致一部分人一心一意干医疗搞科研,对临床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停滞不前。为改变这种状况,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临床教学,分管教学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明确分工,严格管理,把教学工作量化纳入年终考核,与其职务、职称晋升挂钩,调动临床教学积极性,吸引高素质高学历的临床医生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修改完善教学规章制度

我院制定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学工作指南》,具体规定多达50余项,涉及教学的多个方面。

1.严格授课准入制度。制度规定授课教师均需参加医院组织的教师培训和试讲,取得合格证,方具备授课资格,根据职称承担相应课程教学任务。要求带教老师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各学科的领先技术以及与带教相关的边缘学科。在授课前参加医院组织的岗前培训,规范带教言行。

2.严格集体备课制度。根据临床教学实际情况修订《内蒙古医科学大附属医院集体备课实施细则》要求各教研室坚持“四统一”原则,即统一认识、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目的是使每个授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达成一致,避免出现不同教师解释不一的矛盾做法。备课前需准备好教案或课件,在教研室层面上试讲。内容包括教学目的、讲述内容、教学方法、讲授程序、预期目标。重点讨论理论与见习并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采取怎样的授课途径,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备课就是德高望重老教授对年轻医师的传帮带过程,也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为人师表正能量的释放过程。

3.严格执行临床教学监控制度。包括督导专家听课制度与信息员评价制度。督导专家按照教务管理人员根据教学进度表排编的听课安排表,针对理论、见习、实习进行听课,并反馈教学情况;学生根据教师授课情况打分,并由信息员整合例会上报;教务管理人员汇总两方面信息,反馈教研室责令限期整改并跟踪检查。同时教务部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如果整改不落实或不到位,在质量管理例会上仲裁,公示于医院院报教学专栏,落实到科室责任人,进行处罚。

4.严格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听课制度、教务管理人员督察制度。坚持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授课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对于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实际意义,有利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务管理人员对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进行定量评估,利于教改措施良性发展。

(三)教师的培养

临床教师均系临床一线的医师,繁重的医疗工作几乎占据了医生的所有时间,部分教师因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教学失去带教信心,从而出现了临床教师重医疗、轻教学的现象;同时临床医师大都毕业于医科院校,缺乏教育学理论的学习。为此对临床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

1.教育学理论与教学技艺的培训。聘请相关院校教授针对教育学理论、教学技能及教学方法给予系统的讲解、演示;开设各种教学讲座;开展教学课堂技艺大赛;邀请优秀教师客座示范观摩。

2.医学心理学的培训。从医学角度揣摩学生心理,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同时解决人类在健康或患病以及二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切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建立医患和谐关系。

3.法律意识的培训。对临床教师进行《教师法》、《执业医师法》、医学法律以及与医疗有关的药品、器械等法律制度的培训,讨论作为老师、医师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法律依据。

(四)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1.针对教师的评价考核。(1)学生对带教老师的评价:学生可以通过填写教学质量评价表或通过教学信息平台网上参评。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方法、技能、效果、多媒体以及医德医风、人文素养、意见建议。(2)督导专家对带教老师考核评价:通过督导集体备课与教学过程中定期、随机听课检查进行考核评价,针对教学方法、技能、目标等提出意见建议。(3)教研室对带教老师评价:由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及参与授课的同事相互听课,采取填写表格形式,针对教学目的、方法、技能、课件、教案等提出不足与意见。在互相探讨、评论、学习中提高。

2.对学生考核评价。学生是医学教育的“产品”,是教学质量的载体。学生的考核成绩不仅是教学效果的反映,也是对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检验。针对学生的考核有以下几方面:

(1)基础理论考核。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均进行理论考核。各次成绩均占一定比例纳入毕业考核总成绩。(2)基本临床技能考核。针对课间实习采用理论与见习并轨,教学过程中讲授操作技能,并考核记录成绩;从见习到实习的技能总成绩同样按比例纳入毕业成绩。(3)毕业实习出科成绩,包括思想品德、理论考试、技能操作、病历书写。(4)医德医风的考核,评定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带教老师修养有相关性,老师的职业道德、文化涵养、责任感、同情心、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等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就业方向和做人标准,发挥为人师表作用。

总之,构建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涉及到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因素,实际监控过程中必须运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具体情况客观地分析比较,进一步完善,才能达到目的。通过上述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取得了一定成果,学生方面自学能力提高,实践技能与临床紧密结合,教学模式得到学生的认同,愿意接受理论与实践并轨一体化教学。老师认为缩减理论课时补偿实践技能,将理论融入实践教学,教学效果、操作技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仍需探索尝试。

(本文为国家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为NYJGB201107)

参考文献:

[1]刘蒙壮,甘剑锋,谢鸿鹏.建立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高教论坛,2007(3)

[2]刘晓燕,于洁,苏庸春.儿科临床理论课与见习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教学质量的控制.高等医学教育,2009(2)

[3]郑海智,赵拴枝,齐丽英.医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35)

篇4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的发展、教学资源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高等教学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因此,在高等学校内部建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尤为必要。从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内涵论起,简述了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必要性,重点阐述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组成。

知识经济的发展、教学资源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高等教学质量问题备受关注。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教育部以及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各类教学评估工作是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在宏观方面进行的监控与评价,有力地推进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高等学校内部也应该相应地建立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了界定或说明,其中有以下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其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够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其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一般将教学质量定义为:教学质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 [1];而“监控”是以某种技术手段为工具对实体施以外部作用的过程,教学质量监控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政策性行政技术为手段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效果实施外部作用的活动过程 [2] ;“保障”则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包括校外(社会)办学环境和条件 [3]。

因此,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就是把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因素有机地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的整体,并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管理实施监控、评价和及时调控的活动过程。

二、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继续加快,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要求“高等学校要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质量监控指标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科学、完整、运行有效,特别是对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有得力的监控设施。可见,在中国现有发展条件下,建立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于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教学和管理效能,提高办学水平,意义十分重大。

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内容

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是对高校内部教育系统进行监督和控制,主要由教学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信息反馈体系等组成。

1.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是一个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高效,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完善和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如制定《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等制度,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管理与教学活动中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机制,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具有导向性作用的激励政策与措施,如举行“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制定《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等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转贴于

2.教学过程监控体系。高校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设立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员等组成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通过听课评课、期中教学检查、座谈、学生评教等各种形式,加大监控力度,检查和监督教学各个环节的秩序和质量,并在对监控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促进广大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和规范教学管理。

3.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校内教学质量评估是实施内部质量监控的有效方法,学校应该有适合本校的合理规范的质量标准。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应该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这种体系应该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体现大众化的特征,适应国家化的要求。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以评促建,重在建设,通过评估为教学主客体的自我反馈调控提供直接的依据,为决策咨询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增强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4.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是整改和建设的重要依据,真实有效地采集教学质量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信息的采集和反馈有多种渠道,如通过随堂听课直接获取课堂教学的第一手材料;通过组建学生信息网等及时掌握教学动态,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通过教学信息反馈,认真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另外,毕业生就业率也是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人才市场上,毕业生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学的什么专业很重要,就业率是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检验。建立由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和校友组成的毕业生信息网,反馈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估、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对高校改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使学校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全社会的要求,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和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所有与高等教育相关的人员,包括大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政府教育厅行政部门等的行政官员,应该共同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全面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内容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采取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努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名师引进力度。扩大教师培养规模,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层次。努力形成鼓励广大教师安于教学、热心教学、投入教学的运行机制。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学校通过网络等手段公布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要适时检查教师的教案和备课情况;教师要注重教学研究,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并通过教改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

2.加强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优良校风、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将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促进各具特色的良好学风的养成。开展主动活泼的学风建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校、院、系齐抓共管,教师以身作则,学生努力良好的教学环境。要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要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3.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新建一批学生公寓、食堂、教学楼、实验室等,保障基本的教学条件。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鼓励使用优秀新版教材。建立科学的高等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制度,鼓励编写具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讲义,防止教材编写上的低水平重复,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4.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不仅要进行内容更新和改革,还要进行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即课程体系优化和系列课程的整合。改变过去各门课程划分过细,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要把当前国际通用的基本知识和法规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同时增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教材。充实高等学校教材的内容,大力推广双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大力推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与“精英高等教育”学生的差距,教师应该付出更大的努力,让课堂重新成为最吸引学生的地方。

5.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CAI课件等教学手段的作用,推广网络教学。同时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校内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参加前沿课题的研究,尽早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教学管理部门是校内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直接执行者,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主动、科学、高效地为教学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曹大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2,(9).

篇5

一、测评原则与要求

(一)测评工作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为依据,主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单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形成性测评与终结性测评相结合的原则,四是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原则。

(二)测评工作由市教育局组织进行,每年测评一次。县(市、区)教育局也要按照《*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管理方案》的要求及本《办法》制订好乡镇和各类初中、小学的教学目标,建立独立的评价体系,抓好每年一次的自评工作,并将自评报告及测评结果于学年结束前报市教育局。

(三)市级测评结果向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学校、县(市、区)教育局公布,县(市、区)级测评结果向乡镇人民政府、辖区内中学、中心小学公布。

二、测评项目与测评方法

(一)教学管理

1、测评项目

(1)对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有关教学及教学管理要求的了解情况。

(2)县(市、区)、乡镇、学校教学管理机构的建立与健全情况。

(3)各类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与执行情况。

(4)县(市、区)、学校学期和学年教研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情况。

(5)县(市、区)、乡镇、各级各类学校各学段、年级教学目标系统的建立情况。

(6)县(市、区)、乡镇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对教学工作的督查、指导情况。

(7)县(市、区)、乡镇教育管理部门、学校逐级实施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情况。

(8)县(市、区)、乡镇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各级教学质量测评结果的统计、使用情况。

2、测评方法

(1)查阅县(市、区)教育局和部分乡镇、学校的有关档案资料。教学管理机构要求功能齐全,网络完整,活动经常;教学教研工作要求有学期、学年计划,有活动记录;学校对教学工作实行每学期一次的测评,县(市、区)、乡镇对下属单位的工作实行每学期一次的督查、指导,每年一次的测评。工作末开展或无案可查的不给分,已开展的按程度,分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档次打分,其中各档次单项分值比例是:好90~100%、较好80~90%、一般70~79%、较差69%以下。

(2)问卷调查。按程度(结果)打分。

(二)教学能力与水平

1、测评项目

(1)对国家有关教育、教学的政策、法规的熟悉情况。

(2)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的理解程度。

(3)教学基本功。

(4)课堂教学水平。

(5)教研能力。

2、测评方法

(1)抽考同级同类学校中部分领导,测评对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和主管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的理解及掌握情况。

(2)在同级同类学校中抽考部分学校的教师,测评对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对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的理解情况。

(3)定期举行教学基本功、优质课、说课、课件制作等教学比赛,以测评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与水平。

(4)定期评选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案、优秀艺术作品、优秀单元或学段水平测试题,测评教师的教研能力。

(三)教学质量

1、测评项目

(1)单元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2)各年级学生学力水平。

(3)初中毕业水平考试情况。

(4)初中升学考试情况。

(5)学生特长发展情况。

(6)学生巩固情况。

2、测评方法

(1)学生人数以学年初人数为基准进行教学质量测评,学籍有变更的要及时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2)用市教育局编制的单元检测试题在全市同一类学校的同一学段、同一年级、同一科目中测评学生对单元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3)在全市同一类学校的同一学段、同一年级、同一科目中进行学期或学年考试抽查,测评学生的学力水平。

(4)在全市初中毕业水平考试中测评学生的毕业水平。

(5)在全市初中升学考试中测评学校与县(市、区)的办学水平。

(6)在学生的各类竞赛中测评学生特长发展情况。

(7)从在学登记和小学入学与毕业人数、初中入学与毕业人数两个方面测评学生巩固情况。主要指标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保留率和中小学的一年巩固率。

三、测评要素与权重

(1)测评项目列三大项十九小项,共300分。其中第一大项“教学管理”的第一项13分,第二项10分,第三项13分,第四项12分,第五项12分,第六项13分,第七项15分,第八项12分;第二大项“教学能力与水平”的5个小项各20分;第三大项“教学质量”的第二、四项各20分,其余小项各15分。

(2)对每一大项的评估无论小项增多或减少,大项总分值不变,小项分值在评估前作适当调整。

(3)小项的分值由小项评价的具体项目平均分配。

四、评奖项目

(一)教学工作优秀奖。奖励在测评中总成绩排前两名的市直学校、排名前三名的县(市、区)教育局、排前三名的县(市、区)重点中学。

(二)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成绩优胜奖。奖励在毕业或升学考试中成绩排前10名的镇中心初中、排前10名的面上初中,排前10名的完全中学(职业技术学校)。

(三)教学工作进步奖。奖励在教学质量测评中成绩比上一年度提高两个或两个以上排名位置的市直学校、县(市、区)教育局、县(市、区)重点中学。

五、实施办法

(一)本《办法》自之日起实施。

(二)县(市、区)教育局可参照本《办法》制订县(市、区)的实施办法。

(三)市或县(市、区)组织的单项测评,获同一级别测评中最高成绩的单位,该项目满分,其余单位在同一单项的得分按所占项目测试最高成绩的比例计算得分。

篇6

“苏派”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体现江苏特色、江苏风格、江苏气派的一种流派。“苏派”教育是具有江苏独特地域人文风格的教育文化。江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源地之一,职业教育是“苏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初,张謇先生就提出寓中西文化于一体的近代职业教育先进思想,并脚踏实地、敢为人先地进行职业教育实践,对当代江苏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富民为主题,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一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构建中高职衔接、本专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2012年选定了71个试点项目,开展中高职“3+2”和“3+3”、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和“5+2”改革试点,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系统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加大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力度,加强中高职课程教材、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

二是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能力。建设19个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鼓励和支持实验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改革创新,在发展方式、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现有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35所、国家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58所。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97个、省级实训基地273个,形成和集聚了一大批优质资源。基本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机制,增设和调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职高专专业270余个,重点建设452个中职示范专业和100个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确立205个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和97所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发展,以示范院校为龙头,其他职业院校为主体,企业广泛参与,建立了14个跨地区的行业性职教集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托行业企业和高校建设一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三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从2013级学生起,中职教育实行“2.5+0.5”、五年制高职实行“4.5+0.5”的培养模式,校外顶岗实习原则上不超过半年。推进创业创新教育,全省所有职业院校都建有学生创业基地和项目。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实现了技能大赛“四个覆盖”,即覆盖所有职业学校、所有专业、所有专业教师、所有学生。在2009~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我省中职组、高职组双双获得“四连冠”。

四是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和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启动江苏职业教育政务网、资源网、科研网“三网合一”工作,建设江苏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开发综合实训课程数字化辅助教学资源,推进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库。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行机制,建立数字资源“统建共享”机制。完善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在2011~2012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上,我省中职组蝉联冠军。

当前,我国已进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江苏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坚持“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在完善各级各类基础设施的同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不断满足信息社会条件下日益增长的教育教学需求。建好江苏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分级建设先进、高效和实用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将各地教育城域网高速接入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形成以省级职业教育网站为龙头、地级市职业教育网站为纽带、职业院校网站为基础的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全面提高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建成标准化数字校园,网络信息点覆盖所有教育、教学、实训及生活场所,提供纳入校园网统一管理的无线网络接入,建成智能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监控系统、校园有线电视系统。

二是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把政务信息化作为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确保国家和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报送、统计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完善学校应用系统建设,2015年网络学习空间覆盖全省所有职业学校,各职业院校建成基于网络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图书管理等应用系统,并实现各系统之间数据管理的集成与共享。

三是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把开发应用更多更好的数字教育资源作为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来抓,努力实现资源开发由多头分散向统筹规范转变、静态呈现向动态更新转变、“自建自享”向共建共享转变。推进江苏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结合人才培养需要,组织开发、引进、升级和完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到2015年,职业学校省级教学资源库班级应用覆盖率达100%。

四是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学生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鼓励和支持师生教学活动的数字化、可视化和协作化,普遍合理用好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和环境,形成新型网络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的深度结合,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毕业生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考核通过率达90%以上。

五是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机制,组织开发教师网络培训资源,加大省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完善省、市两级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以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为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评纳入教师引进、资格认证、职称评审等考核体系,不断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每所学校重点培养一名主管数字校园建设的行政领导、一名正高级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一名校园网网络主管。

篇7

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中教育为目标,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围绕“稳定规模,提升质量,争创品牌”工作思路,创新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发展内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县中学的发展步伐。

二、发展目标

加快县中迁建步伐,年9月实现县中整体搬迁。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接纳能力,吸引县内外优秀学生,逐年扩大招生规模,2012年,校就读学生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培养、吸收一批在省内外具有影响的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合格学历全部达标,具有研究生或更高层次的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20%以上。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到学校当年参加高考总人数的25%以市上通报为准)以上,并逐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上国家重点大学人数逐年提升,以高质量、高升学率推进县中学快速发展。不断调整学校发展思路,努力使县中学进入名校行列。

三、政策措施

1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班子整体素质。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教育思想端正、熟悉学校管理、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中,由县中公开选聘学校处室负责人,报县教育局备案。建立学校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度,严格实行考核与奖惩。

2创新机制,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待遇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配置优化组合”教师任用机制。实行校长负责制,确保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自。把县中学作为全县事业单位聘任制改革试点单位,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全面推行教职员工聘任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对所有县中学教师实行教学质量目标管理每一学年都要对教师进行质量目标考核,建立末位淘汰机制;对师德失范、教学水平差、教学质量低的教师坚决调离县中学教学岗位今后不再聘用不具备高中教师资质的教师到县中学任教,县编制和人事部门每年调剂一定指标,从师范类大学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中和县内外具有高中教师资质的教师中择优选聘到县中学任教。实行绩效工资制,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原则,适当拉开工资档次。

3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实施“教师再教育”工程,鼓励在职教师通过研究生课程班等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对从事教育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深造的教师,学校给予不低于学费的奖励;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和新课程改革培训,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激励机制,同等条件下,优先为县中学的一线优秀教师解决职称;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师课时津贴制度,逐步提高课时津贴,从年起教师课时津贴由县中按5元发放,努力使教师的课时津贴在2012年达到全市同类学校的平均水平,以稳定和吸引优质师资。

4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办学经费。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县中建设和办学条件的改善。同时,每年预算30万元用于学校新课程改革、名师奖励和教师培训逐步提高有特殊贡献的省级学科带头人奖金,激活教师的潜能。县政府设立“高考奖励基金”当年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不低于上年度人数时奖励20万元,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加奖2万元,每考上一名清华、北大学生奖励10万元,奖励基金主要用于对一线教师的奖励。

5采取得力措施,保证优质生源。建立与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与考核体系全面巩固“两基”成果,努力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强与名校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采取实验班”导师制”等办学形式和教育方式对优秀学生重点培养,学校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激励优秀学生发奋学习,立志成才;实施优秀贫困生“两免一补”免学费、杂费,补助生活费)优先解决从县中学考入高等院校学生的助学贷款,解决家庭困难优秀生的后顾之忧;县中学设立招生办公室确定兼职招生人员主动宣传热情服务,建立以“定人定责,分片包干,先期投入,服务前移”为主要措施的县中与优秀学生之间的经常联系制度;建立输送优质生源考核激励机制把为县中学输送优质生源列入对初级中学的考核目标,每年10月兑现奖惩,为县中学奠定良好的生源基础。

篇8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工程测量 教学改革

近些年来,由于测量技术和方法的突飞猛进,传统的测量教学模式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陈旧,而跟不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面对现代测量仪器一头雾水,无从下手,不能很快地进行工地的测量工作。种种弊端的出现警示我们必须尽快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优化教材内容,制定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现场实践操作能力。

一、工程测量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

从现有的教材来看,大多数教材的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节,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现时工程的生产实际选用合理的教学内容,对教材传统的测量内容进行适当的压缩与补充。比如钢尺量距的精确计算方法只做简单介绍,角度测量中光学经纬仪的读数也只做了解,增加计算器编程方法与应用,全站仪在施工放样中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GPS在施工中的应用,等等,使讲授内容具有时代感,以保证课程教学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现在的教材用大量的篇幅去讲原理,具体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一笔带过,而高职院校所需要的恰恰是如何使用。数据软件已经相当成熟,工程中测量数据处理过程可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也可给学生推荐几种测量数据处理软件,让学生了解如何将测量数据转化为需要的测量成果。

因为工程种类多样,这就要求测量人员能够灵活应用测量知识,积极思考,应对不同的测量任务。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布置一些有代表性的现场测量实例让他们进行思考,多在课堂上展开测量方法的讨论,比较其优缺点,并穿插即时问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测量仪器都是电子类产品,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解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分别讲解其相应的先进设备及相关内容。通过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改善课堂环境。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是抽象的,为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件中应引入一些相关的工程实例让学生模仿学习。

二、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工程测量实习是工程测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提高测量实践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但是目前测量实训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在逐年增多,但是测量仪器的配置并没有按比例增加,而且仪器更新快、费用高,学校经费有限,测量设备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设计的实训项目与施工现场的测量工作仍有一定的距离,未能完全把工程建设中的现代测量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运用进来,致使校内实习与生产实践相脱节,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所接触的仪器都是在校期间接触不到的较先进的新仪器,一时适应不了先进的新仪器,导致企业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产生了质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不完善,有的项目甚至还处于待建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1.增加设备的资金投入,创造机会接触新仪器、新产品、新方法。

传统的测量仪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的生产需要,这些设备已经逐步被工程单位所淘汰。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大部分滞后于生产单位所用仪器设备,因此,学校应加大测量实训设备的资金投入,加快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以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由于学校的教学资金有限,对于比较昂贵的仪器设备,可以少买几台,老师操作讲解,学生进行观摩学习,这样就可避免学生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完全与生产实践脱节。

有些比较先进的仪器在高校中还无法普及,为解决实验室仪器设备普遍滞后于工程单位仪器设备的问题,系部需要经常组织有关教师和学生参加测绘新仪器、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会,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安排,邀请测量技术专家做讲座。还可与测绘仪器商家合作,利用学校的讲台,为仪器商家提供新仪器、新产品介绍演示的机会,同时师生也能熟悉、接触新仪器,了解新技术的教学目的。

2.合理分配实习设备。

由于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测量实习设备没有及时得到补充,处于不足状态,因此必须合理分配实习设备。可以根据专业不同错开开课时间,使实习设备得到充分利用,加大使用效率。比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测量理论课都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测量实践安排在本学期的后几周,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测量实践安排在下一学期的前几周,而且九月份正值秋高气爽之时,也是测量实践的好时节,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每学年第一学期测量仪器闲置的情况。

实验室应该对外开放,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闲置时间进行测量实践的学习,这样部分学生就能在理论学完以后马上进入实践环节,而不必等到所有课程结束以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实训,这样有助于学生加强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测量实验室应该设立一种类似于图书馆借书的仪器借出制度,这样学生可以随时借取仪器,进行测量实践的学习,比如学生可以利用学生证和押金借仪器。实验室对外开放,也有利于教师进行科研活动。

3.学生实习内容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通常的校园实训与生产实践是不同的,校园实践往往易受各种地形环境条件限制,而不能真正模拟施工现场环境,只有通过去生产单位实践才能真正地提高职业类学生的技能。社会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的问题,可以借助工程实践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请教施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处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学到知识,而且这样学到的知识往往印象深刻,能够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尽量创造校企合作的机会,有时候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生,这就需要政府出台一些政策,比如,在企业资质申请的时候,有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给予优先考虑,或者干脆在企业申请资质的时候加这么一条。此外,系里开选修课时,专门开设一门利用多媒体演示施工现场测量实践操作过程的课程,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施工现场的了解。

4.融入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技能是让学生通过对工程测量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及测、算、绘等基本功的培养,掌握各种测绘仪器的操作与使用方法,具备开展测绘工作和应用测绘成果的能力。因此,实施测量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非常好的途径。

三、工程测量考核方式的改革

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试卷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考试时应该把实践操作也融合进去,采取试卷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操作如下:学生的成绩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理论成绩(40%)、测量实习(30%)、实操考试(30%)。理论成绩包括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1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成绩和作业成绩;测量实习成绩包括实习出勤(10%)、平时实习表现(10%)、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10%);实操考试采取抽题的方式进行现场操作考试。

四、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

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52-01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建设医学模拟教育中心以及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等问题,改变临床医学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各级医生的综合技能,使我院在转变成为直属教学医院中能充分发挥医院的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加强对医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做到资源共享,人才共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临床教学和社会服务,并且能在这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医学模拟教育;附属医院;教学质量

伴随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临床医学教学实践正经历着医患关系紧张、病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相关的法律规定也医学生在病人身上“实习”即将成为历史的大演变。当以病人为实习对象的可能性日趋减小时,临床医学教学实践可完全依据临床医疗的高风险行业属性,象航空业那样,选择模拟与虚拟技术作为人才培训不可缺少的常规手段,有的放矢地构建和应用医学模拟教育平台,科学培育高素质的合格医务卫生人才正是当前需要。[1]

面对这种日益复杂的医、教、研关系,我院计划于2009年建成的医学模拟中心预计总投资逾1千万。除包括传统的普通的各科技能训练室、现场急救室等临床技能实验室之外,设置全功能模拟人系统(如挪度公司生产的Simman)等更加结合我院妇产科较强的特色,设立妇产科重症监护室、各种腔镜模拟室、模拟手术室等高级急救训练室等高级培训项目。将来我院将通过该模拟中心模拟教学中心具有六种基本职能:①可以充分满足从医学生到专科医师的教学、培训和考核在不同结构、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需求以及为社会的一些项目的培训提供服务。②实现从理论教学到床边教学的“桥梁”作用。③模拟教育中心涉及各个学科,有利于教师更直观地进行教学,变抽象的书本知识为具体的示教和操作。④利用模拟教学中心能够反复进行无创伤训练。⑤利用模拟教学中心的模拟临床环境,可以实现情景化的模拟教学。⑥利用模拟教学中心的高端模拟产品和软件,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将考核方式变为客观的、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2]

篇10

1 现行教学评价的不公平性

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有基础课、公共课和专业课之分,且所起作用各不相同,教学质量评价上却仍然采用统一标准,评价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偏颇。消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公平性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实行课程分类排序法:在评价分数统计后,将可比的同类课程进行排序,并按一定比例确定这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优、良、合格名单。因为通过同类比较,更能说明评价结果的好与差。此方法特别适用于对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1]。

2 课堂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一刀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必须根据高职课堂教学的特点,制定适合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课堂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有意识地引导教师更加注重讲练结合。质量标准应具有多元、柔性、个性的特点,多元要求为教师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避免单一性。柔性要求避免一刀切,标准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个性要求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允许教师个性化教学,鼓励改革和创新。

3 监控评价结果运用过于功利性

课堂教学质量综合测评结果,做为教师晋职、评优的重要依据。对于学年度内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定成绩为不合格的教师,不得评为优秀教师,不得晋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不发或少发教师奖励津贴。连续两年评定为不合格者,调离教学工作岗位,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目前,高职院校评价结果反馈滞后,需要到下一学期才能知道自己的评价结果,而且还只是一个笼统的分数,无法得知在哪些具体方面存在不足。这样一来,不仅没有增强教师对评价的参与意识,反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被评者远离了评估,甚至激化了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是一个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充分发挥其效能,必须建立全面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4 学生评教能力低

目前,高职学生的评教能力较低,需要培养和引导。要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的意义对学生详加讲解,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学评价帮助他们更好地监督和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并把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匿名的形式反馈给教师,为教师提供关注学生学习的依据。其次,学生评价应在教学过程的中后期进行。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对课堂教学可以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学期的中后期可以避免期末成绩判定等因素的影响,心态比较平稳,有利于客观地进行评价。每学期评价的时间应略有差异,不固定于每学期的第几周,以免教师和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学生评教应集中安排,便于学生对被评教师进行横向比较,形成差异;对于经常无故缺席、学习态度极其不认真的学生,任课教师有权上报教学主管部门,在学生评教时,取消这部分学生对教师评议的资格。

5 专业课实践课堂监控过于薄弱

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课堂讲授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通过积极参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其次是坚持以实践为本。要根据专业实际,在课堂讲授中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三是在课堂讲授中要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更加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6 信息搜集不全面,造成监控评价中的工作偏差

鉴于学生座谈会的举行时间与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时间不一致,有的系部安排在教学初期几周内,学生对教师授课特点及风格还不了解,这时得到的信息可能因存在个人喜好而片面化。对于教师而言,是不公正的。因此,教学评价组织部门在每学期教师教学评价中后期,从学生和教师那里收集反馈信息,以分析教学评价过程中的得失,其中包括学生与教师心理偏差造成的不良效应。这种后效追踪,有利于纠正教学评价工作中的偏差,优化评价主体和教师的心理,改善教学评价工作,真正达到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因此,课堂教学监控与评价的内容既要有反映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思想的高水准要求,也要有过去教学经验的精炼和概括;既要有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又应站在较高的层次上指导教师及时调整和矫正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状态,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教师要能通过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改进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