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4-01-16 17:5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调查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大学生兼职赚钱的原因
1、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点使得大学生选择兼职赚钱。
从学习方面上看,大学的课堂授课时间要大大少于中学阶段,以自学为主的大学生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从生活方面看,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等个人生活往往都由自己安排,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大学生活节奏快,活动空间大,接触面广,朋友同学来自全国各地,语言、个性、习惯、价值观念各不相同的差异,在共同生活相互接触中,易逐渐融合;从校园环境上看,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启事,各式传单随处可见,各种组织的活动,各式性质的社团比比皆是。这为大学生们兼职提供了丰富的舞台。
2、社会广告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大学生选择兼职赚钱。
进入新的世纪,各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增长,为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各大企业开始投入大笔的广告费用,加强对企业品牌的宣传。企业广告除了电视台等各种媒体广告,街头、车站站牌海报外,还包括新品推出时的商场、街头、超市等地的宣传促销(包括广告传单、优惠券派送等)。企业对这部分广告宣传的人员需求量大,但此类工作临时性强,一般集中在节假日,且企业希望能尽可能地降低这部分的成本,又能出色地完成工作,因此,在选定这部分工作人员时,企业一般愿意选择在校大学生为他们服务。
3、强劲的毕业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选择兼职赚钱。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将或迟或早地推向市场。在市场上进行“双向选择”,取消了统分统配的大学生,也毫不例外地要面对择业的考虑。调查结果显示:84%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兼职工作是他们了解社会、贴近现实的最好方式,兼职经历能让他们更多地发现社会需求,明确自身的不足,通过兼职能让他们将来更好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于是他们纷纷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兼职。
二、大学生兼职赚钱的特点
1、大学生在寻找兼职信息方面各具特色。
从性别来看,分别有69.4%的男生,45.2%的女生自己寻找兼职,38.8%的男生,25.5%的女生通过熟人寻找兼职,22.9%的男生,27.5%的女生通过中介机构寻找兼职,还有部分同学通过广告寻找兼职。调查还发现,80%以上的同学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兼职指导机构,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并确保兼职的安全。
2、大学生在兼职工作的中种类上有特点。
从性别来看,分别有80.8%的男生,40.7%的女生做过家教,分别有16.3%的男生,78.4%的女生做过促销,分别有13.2%的男生,29.4%的女生发过传单,同时,还有少数同学从事过礼仪、家政、餐饮等兼职工作。从年级来看,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分别有65%,75.5% ,98%的同学做过家教,分别有5%,7.5%,26%的同学做过促销,分别有20%,30%,16%的同学发过传单。
3、大学生的兼职工作会对其他方面有所影响。
不论从性别还是从年级来看,均有90%以上的同学认为兼职对学习的有一定的影响,大部分同学会过分关注报酬,没有注意到兼职工作的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等等内容。但是有部分大学生比较好的处理学习与兼职赚钱的关系。只要注意调整,能够二者兼顾,二者是否会相互影响。
三、大学生兼职赚钱的收益
1、从性别来看,分别有45.2%的男生,37.3%的女生认为兼职可以赚到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钱,作为生活费,以减轻家里经济负担,颇有成就感;
2、分别有43.6%的男生,60.8%的女生认为兼职可以积累社会经验,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3、分别有11.2%的男生,1.9%的女生认为兼职可以拓宽交际面。
四、兼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不论从性别还是从年级来看,超过70%的同学偶尔遇到过困难,20%左右的同学多次遇到过困难,只有极少数同学从未遇到过困难。所遇到的困难当中,基本不包括性别歧视,而有部分同学认为引起兼职困难的原因是自身能力不佳,也有不少同学认为是由于用人单位过于刁钻。遇到困难时,80%左右的同学积极想方设法解决,10%左右的同学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还有极少数同学不知所措。
五、网络兼职赚钱成为新的兼职渠道
1、网络兼职赚钱投入小、预期收益较高。
网赚通常由用户、中介网站和广告主三方面构成。“邮件网赚”其中用户就是普通大众,广告的最终接收者,本人便是其中之一;广告主就是提供广告中所涉及的产品和服务的商家,是最终付出广告费用的一方;中介网站呢,便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广告主的广告传送到用户那里,并与用户一起分享获得的广告收入,是直接与用户打交道的一方。说白了,我们从网络上赚到的钱就是广告费的一部分。你看了他的广告,他付你钱。广告费与网络的结合产生了网络赚钱这一新时期的产物。现在 “花钱买顾客”已经成为很平常的事情了。由于网络大部分实行免费赚钱模式,投入的直接成本是网费,间接成本是大学生的时间,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2、调查赚钱方式尤其得到推荐。
这种网赚就是为一些商业性调查提供的平台.由某公司发起对市场调查的活动.有中介网已有偿的形式发送给愿意参加调查的网民.在参加调查后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完成调查的要求,调查网站的收入也是波动很大,小到1元2元的,多到几百元一份调查,不过大多数调查都在20分钟10元左右。由于调查网赚一般都是由专业的调查公司接手承办,相对其他网赚来说比较稳定,但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各家大公司都减少了对网络调查资金的投放,现在的网络调查变得更少,价格也变低了,但是相对其他网赚的不稳定性,调查网赚仍旧是一项比较不错的网赚项目。
3、淘宝开设网店有巨大潜力。
篇2
[关键词]:社会调查审前社会调查刑事社会调查
一、湖北省审前社会调查制度概述
20__年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湖北省公安厅、湖北省司法厅为了规范开展非监禁刑的审前社会调查工作,为人民法院在刑事审判中正确适用非监禁刑提供依据,提高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的效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司法〔20__〕12号),制定了《湖北省适用非监禁刑审前社会调查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适用办法》)。
(一)审前社会调查制度的含义
《适用办法》规定,审前社会调查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刑事案件和假释案件后,根据被告人或拟假释罪犯的犯罪情节、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及悔罪表现,拟依法适用非监禁刑,在开庭审理前,委托被告人或拟假释罪犯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社区矫正机关对他们的个人情况、一贯表现和社会背景等情况进行调查,提出是否对被告人或拟假释罪犯适用非监禁刑的建议和意见,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社会调查报告的活动。
根据此定义,审前社会调查的启动主体是人民法院,审前社会调查的主体是被告人或拟假释罪犯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社区矫正机关,审前社会调查的对象包括:拟判决管制、宣告缓刑、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被告人或拟裁定假释的罪犯。
(二)审前社会调查制度的内容和程序
根据此《适用办法》,审前社会调查的内容包括:
1、拟适用非监禁刑对象的基本情况;2、拟适用非监禁刑对象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和社会上的表现情况;3、拟适用非监禁刑对象在监狱、看守所表现情况;4、拟适用非监禁刑对象所在社区群众和单位职工对被告人的评价和反映;5、受害人的意见。
另外根据此规定,审前社会调查的程序为:人民法院拟对被告人判处非监禁刑或对罪犯拟裁定假释的,应在一周内向该被告人或拟假释罪犯户籍所在地或常居住地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发出委托审前社会调查函并附书副本,并同时将委托审前社会调查函抄送人民检察院。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接到委托审前社会调查函后,应及时通知该被告人或拟假释罪犯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的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开展调查工作。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接到通知后,应指派专职工作人员会同当地公安派出所向居(村)委会、有关单位、家庭、学校等开展调查工作。
二、审前社会调查制度的法理分析
(一)审前社会调查制度的法理基础
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然科学的发达与技术的进步引起了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经过原来的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其结果是社会矛盾激化、犯罪率上升,累犯特别是常习犯与少年犯急剧增加。对于作为新的犯罪现象的累犯、少年犯、常习犯罪的增加,人们没有任何考虑,感到无能为力。近代学派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其又可分为两支,一支是龙布罗梭、菲利(后转为社会学派)、加罗法洛为代表的刑事人类学派,一支是以菲利、李斯特为代表的刑事社会学派。无论是刑事人类学派,还是刑事社会学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将理论研究的重点放在犯罪人上,重视研究犯罪发生的原因以及犯罪人的人身特征。这些思想旨在说明犯罪的中心不是行为,而是行为人,强调与犯罪作斗争的中心在于犯罪人的危险性、性格,与犯罪中心主义的古典刑法相对而主张必须研究犯罪人,并根据犯罪人的分类使犯罪对策个别化。新派基于上述的思想提出了意志决定论、行为人主义、社会责
任论、改善刑、特殊预防等刑法理论,刑罚制度因此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现了社区矫正等非监禁刑以及刑罚替代措施。而审前社会调查制度正是此种刑法理论的产物,即对没有人身危险性的被告人拟处以非监禁刑,进行社区矫正时所进行的适用调查。 (二)审前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性质
审前社会调查某种程度可以决定被告人被处以监禁刑还是非监禁刑,所以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那么审前社会调查报告的性质问题就值得探讨。
审前社会调查制度的雏形是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对于此制度有地区称为“人格调查”,即由检察机关要求公安机关提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调查报告,或是自行委托、与其他机关联合委托社会调查员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查。因此有观点认为社会调查报告是品格证据。另有观点认为,即使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在我国的使用面再广,也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只能是司法机关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的一种重要参考资料。
笔者认为,审前社会调查报告不能做为证据,只能作为司法证明。诉讼证据是指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察人员、当事人等依照法定的程序收集并审查核实,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证据有下列7种:(一)物证,书证;(二)证人证言;(三)被害人陈述;(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陈述辩解;(五)鉴定结论;(六)勘验,检查笔录;(七)视听资料。由于审前社会调查不能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与具体案情没有关系,只能证明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所以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只能作为司法证明,作为量刑的依据。
(三)审前社会调查制度的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进行刑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刑罚的重心从报应和威慑转向对罪犯的教育、感化和改造,行刑社会化成了当今世界行刑制度发展的趋势,甚至成了衡量一国文明程度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我国对于没有人身危险性的轻微刑事犯罪人实施非监禁刑,进行社区矫正符合世界潮流、顺应时展。因而对于拟判决管制、宣告缓刑、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被告人或拟裁定假释的罪犯进行人身危险性评价十分必要。
首先,审前社会调查是被告人权利保障的必然要求。在行刑社会化和刑罚个别化的世界潮流下,对于没有人身危险性的轻微刑事被告人实行开放性的社区矫正是他们的权利,可以更好地实现刑罚的个别公正和个别预防,实现司法和谐,实现刑罚的目的。反之,对于没有人身危险性的轻微刑事被告人仍然实行监禁刑,以求实现报应目的,恰恰是对被告人权利的践踏,不利于个别预防的实现。所以,审前社会调查的实行是对被告人权利的保障,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
其次,审前社会调查是法益保护的必然要求。对于拟判决管制、宣告缓刑、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被告人或拟裁定假释的罪犯进行社会调查十分必要,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的保护法益。刑法的本质是对法益的保护,无论刑罚以何种形式出现,其本质都是对法益的保护,所以社区矫正等开放性刑罚措施首先不能侵犯法益,其次才以实现特殊预防为目的。故而对于对于拟判决管制、宣告缓刑、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被告人或拟裁定假释的罪犯进行社会调查,以保证其没有人身危险性是必然要求。
三、审前社会调查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湖北省试行的审前社会调查制度的适用对象不在局限于未成年人,而是适用于拟判决管制、宣告缓刑、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被告人或拟裁定假释的罪犯,这是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但是,此制度仅仅适用于审判阶段,没有涵盖审查阶段,同时也没有和未成年社会调查制度相衔接。所以审前社会调查制度仍需完善,应当和未成年社会调查制度相衔接,建立统一的社会调查制度,即刑事社会调查制度。
(一)建立一体化的刑事社会调查制度
根据《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又称《北京规则》)第16条规定,“所有案件除涉及轻微违法行为的案件外,在主管当局作出判决前的最后处置之前,应对少年生活的背景和环境或犯罪的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查,以便主管当局对案件作出明智的审判。”为了贯彻该公约的规定,我国最高司法机关相继出台了司法解释,认可了这种社会调查制度。20__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21条规定,“开庭审理前,控辩双方可以分别就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书面材料提交合议庭。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关社会团体组织就上述情况进行调查或者自行进行调查。”20__年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15条指出,“审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听取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人、辩护人、未成年被害人及其法定人的意见。可以结合社会调查,通过学校、家庭等有关组织和人员,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社会活动等情况,为办案提供参考。”根据以上规定,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启动主体可以是法院、检察院和辩护人。审前社会调查制度是对我国未成年刑事社会调查制度的发展,是对社区矫正制度的补充。然而根据《适用办法》规定,审前社会调查制度仅仅适用于法院开庭审理前,只能针对拟判决管制、宣告缓刑、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被告人或拟裁定假释的罪犯,并且只能由法院来启动,这就限制了社会调查制度的适用范围。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建立一体化的刑事社会调查制度:
首先,刑事社会调查制度应当适用于审查阶段和审判阶段,不应当局限于审判阶段,并且刑事社会调查制度应当适用于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具体而言,刑事社会调查制度适用于审查阶段的两种情况为:(1)不决定。《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决定。此时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被告人作出的不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决定,就需要检察院对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进行社会调查。(2)暂缓决定。暂缓是指检察机关在检察自由裁量权范围内,对于触犯刑法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本着预防、挽救、教育、感化与打击并举的原则,根据未成年人犯罪性质、年龄、处境、犯罪危害程度及犯罪情节、犯罪后的表现等情况,对罪该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作出暂时不的决定,同时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规定一定期限的考验期,考验期满后视其表现,再决定是否提起公诉的一种制度。其中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在暂缓的决定及实施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完善刑事社会调查制度的启动主体和适用对象。根据《适用办法》规定,审前社会调查制度的启动主体仅为人民法院。这就限制了社会调查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利于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障和法益的保护。笔者认为,刑事社会调查制度的启动主体应当包括法院和检察院,而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近亲属等均可以提出调查申请。刑事社会调查制度不但适用于审判阶段,也应当适用于审查阶段。审前社会调查制度仅仅将法院做为社会调查的启动主体,就排除了检察院在作出不决定时适用社会调查的情况和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或近亲属申请适用的可能,
不利于法益的保障和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障。另,我国目前社会调查制度有审前社会调查制度和针对未成年的特殊社会调查制度等,制度设置相互不融合,所以应当将审前社会调查制度和针对未成年的特殊调查制度融合一起,形成统一的刑事社会调查制度,作出统一的管理,故而刑事社会调查制度的适用对象应当包括拟判决管制、宣告缓刑、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被告人、拟裁定假释的罪犯和拟被不、暂缓的犯罪嫌疑人。 再次,统一社会调查的启动程序。当各启动主体需要启动社会调查时,应在一周内向调查对象户籍所在地或常居住地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发出委托审前社会调查函,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接到委托审前社会调查函后,应及时通知调查对象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的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开展调查工作,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接到通知后,从调查员库随即抽取调查员开展调查活动,调查员直接对启动调查的主体负责,完成调查后直接交付法院或检察院。
(二)建立专门的刑事社会调查主体
根据《适用办法》规定,审前社会调查由人民法院启动,乡镇社区矫正办公室具体实施。而我国《关于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1条明确规定“开庭审理前,控辩双方可以分别就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书面材料提交合议庭。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关社会团体组织就上述情况进行调查或者自行进行调查。”由此可见,我国社会调查报告的来源有三种:一是《适用办法》明确规定的县、乡社区矫正办公室;二是由检察院、法院、辩护人进行调查获得的针对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报告;三是由检察院、法院委托有关的社会团体机关获得的针对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报告。这种多重调查主体的现状势必影响社会调查的可靠性和公正性。
首先,当检察院、法院针对未成年人进行调查时,检察院、法院受到审限的限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所以社会调查报告很可能存在不全面等问题。而检察院、法院也多数会委托相关机构进行社会调查。
篇3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主体;公安机关
中图分类号 D916.3 文献标识码 A
社会调查是指在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时,除了要调查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事实外,还要调查分析与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主、客观原因密切相关的事实,如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经历,家庭环境,社区环境,交往对象、交往范围,是否具有不良行为习惯、不良经历,未成年人的心理、人格特征等。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中,有关国际公约和许多国家的立法都规定了社会调查制度,如《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第16条明确规定了社会调查制度,即“所有案件除涉及轻微违法行为的案件外,在主管当局作出判决前的最后处理之前,应对少年生活的背景和环境或者犯罪的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查,以便主管当局对案件作出明智的判决。”
一、我国目前关于社会调查主体的争议
就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处理中的社会调查制度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诸多问题上都存在争议,社会调查主体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社会调查主体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应该是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还是接受委托的其他组织作为社会调查的主体;二是应该以哪个机关或者组织为主进行调查。具体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法官成为社会调查主体的争议
有人认为,法官不能成为社会调查的主体,原因有两点:其一,裁判权是消极、被动的,行使裁判权的法官也应当是消极、被动的主体,法官若亲自参加社会调查,便有损其公正、独立的外在形象。其二,法官亲自进行社会调查,便有可能造成先入为主,无法给予被告人公正的处置。
但同时有人认为,应由法官担任社会调查主体,理由是:从法理上而言,社会调查结论会对判决结果产生影响,应慎之又慎,委托他人调查难以确保其结论的真实性、公正性。虽然由法官担任社会调查主体难以摆脱先入为主的嫌疑,但较之控方、辩方、其他社会组织,有理由相信法官是最能体会刑事政策本义的。另外,各地审判机关在较长时间的实践中,对社会调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锻炼和储备了相当部分的人才,与司法行政机关相比具有较好的基础和专业人员保障。
(二)控辩双方成为社会调查主体的争议
否定论者的理由主要有两点:第一,社会调查主体必须中立,而警察、检察官、律师由于自身所处的诉讼地位,与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牵连,所以,无法独立、公正地作出社会诃查报告。第二,从成本角度分析,若由控辩审三方各自来进行社会调查,会出现多份社会调查报告,可能相互冲突,这样不仅浪费诉讼资源,也不便于法官正确裁判案件。
肯定论者认为,由公安司法机关实施社会调查最大的优势在于这些机关拥有社会调查的相应手段和权力保障,效率高,社会阻力小。
(三)控辩审三方之外的其他组织、人员担任社会调查主体的争议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来自控辩审三方之外的社会调查主体包括各级共青团、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以及聘任的社会调查员。有人认为,从调查的客观、公正以及专业化要求来看,社会调查主体必须由控辩审三方之外的主体来担当,这也是社会调查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有人认为,由执行缓刑的机关和人员来承担这一工作更为合适。具体地说,由各司法局、所内设的部门进行社会调查。理由有两点:一是从社会调查报告的主要作用看,是为人民法院的量刑提供参考依据,具体地说,主要是对该未成年被告人是否适合判处缓刑提出意见。二是由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社会调查工作,有利于对其缓刑实施分类处遇的监督考察。
但同时有人认为,在我国不宜将社会调查权全部交由社会机构去实施,调查结果的客观公正性难以得到保证。因为,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调查人员通常是基层社会工作者,调查对象或多或少地与被调查人存在某种关系。我国目前对社会调查员的失职与渎职行为也没有明确规定相应的法律后果,对他们的行为缺乏相应的约束。另外,现在绝大部分地区能够担当调查主体的社会团体组织不发达,体系不完备,调查的规范性、客观性、科学性等均缺乏制度保障机制。
二、确定社会调查主体必须考虑的几个因素
本文认为,确定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社会调查主体,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社会调查的含义与目的
对社会调查含义与目的的理解不同直接影响社会调查主体的确定。国外的社会调查制度有两种,一种是刑事司法程序启动前的调查制度,这种调查制度首先应当是未成年人案件的一种分流机制,通过这种调查可以完成对案件的分类,防止将未成年人不当交付刑事司法程序。一旦启动刑事审判程序,这种调查所获得与提供的信息还可以为未成年人刑事问题的处置提供参考性依据。国外另一种社会调查制度是量刑判决前调查制度,它是在确定被告人有罪之后启动的人格调查程序,其目的在于为法官恰当量刑提供参考性依据。本文认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社会调查应当是广义上的,应当包含上述两种含义,贯彻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处理的整个过程,而不是仅局限于量刑前的社会调查。
我国的社会调查制度要实现的目的应当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1)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程序的启动和每个诉讼阶段的处理提供参考。具体地说,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否启动刑事司法程序,立案侦查后采取何种强制措施、是否移送审查,移送后是否提起公诉,是否不,审判后如何量刑、如何执行等,社会调查的结果都应当是重要参考之一。另外,本文还认为,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每一个诉讼阶段,都应当将司法转处作为重要原则之一,以减少未成年人进入刑事司法程序的可能,尽量减少在刑事司法程序中停留的时间,这也是未成年人司法的原则之一。司法转处的具体应用必须要考虑社会调查的结果;(2)为全面实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提供参考。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整个诉讼过程都应当贯彻此方针,而社会调查的结果是公检法机关在各自的诉讼阶段找准感化、教育点,挽救未成年人的重要依据;(3)为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实现预防与惩治犯罪相结合的目的提供参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一般都有着较为复杂的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通过社会调查,分析这些犯罪原因,对于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十分重要。公检法机关都是我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力量,在办案过程中都要将惩治犯罪与预防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参考社会调查的结果。
目前,很多地方将社会调查仅仅理解为量刑前调查,仅在审判阶段实行社会调查,甚至这
些地方仅将社会调查作为能否对犯罪未成年人适用缓刑、管制等非监禁刑的参考,只在被告人有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案件中适用社会调查,如江苏省、北京的门头沟区法院。所以,这些地方将社会调查的主体规定为人民法院委托的其他机构(主要是社区矫正机构、司法局)的社会调查员,这应该说没有真正发挥社会调查的全部作用,没有全面实现社会调查的目的。
(二)社会调查的对象
无论是从法律适用平等性的角度,还是从教育、感化、挽救犯罪未成年人的角度,社会调查的对象都应当包括所有的犯罪未成年人,不管他们的罪刑轻重,不管他们是司法辖区内的人还是外地人。但是,因客观条件的限制,现在绝大多数实行社会调查制度的地方都将社会调查对象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往往仅局限于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在司法辖区内,犯罪事实较轻,具备管制、缓刑条件的案件。如根据江苏省《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审前调查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司法局)只对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在本省各市辖区内,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具有管制、缓刑条件的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实施审前调查。北京的门头沟法院自2005年7月试行社会调查员制度至2007年10月,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45件,但其中仅对24件案件中的32名未成年被告人进行了社会调查。其他未进行社会调查的案件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被告人户籍在外地或外区。二是被告人长期不在当地居住。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实行社会调查制度的一年时间内,启用社会调查员制度参与办案的数量也只有5起。对调查对象的限制,不仅大大限制了社会调查制度作用的发挥,同时对其他未成年犯罪人也是不公正的。因此,应将社会调查的案件范围扩大到所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三)社会调查的能力
根据前述,社会调查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这就要求社会调查主体必须要具有相应的调查能力,才能使调查的事实全面、真实。目前,在很多地方从事社会调查的社会调查员,不论他们是司法局、社区矫正机构、共青团、少年法庭的工作人员,还是从社会聘任的人员,在社会调查能力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无法对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不在本辖区的犯罪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因为,这无论在时间、人力还是物力上都不允许。这也是很多地方将社会调查的对象仅局限于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在本司法辖区内的犯罪未成年人的主要原因。第二,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社会调查员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无法通过查阅案卷来详细了解犯罪事实;对于犯罪未成年人被羁押的案件,社会调查员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无法接触到其本人,无法与之会见进行交谈,无法开展心理测试等活动,甚至连未成年犯罪人在犯罪后的表现材料都难以获取。因此,目前很多地方的社会调查员都只能进行一些性的调查活动,如对未成年人的亲属、邻居、同学等进行调查,当然,这也能反映一些事实,但肯定不是全面、深入的。例如,某些国家的社会调查十分注重心理测试,事实也证明侦查阶段引入心理测试是顺利开展侦查工作和有效矫正、改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客观需要,但现在的社会调查员显然无能力进行此项工作。
很多接受社会调查委托的机构或者组织在人员配备方面也达不到要求。以司法所为例,虽然自1996年以来,司法部先后了《关于加强司法所业务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规定,但司法所的建设仍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司法所立户列编问题目前尚未在全国统一解决,有的地方司法所尚未建立。已经普遍建立司法所的地区,也面临着保机构、保编制、保队伍的问题。另外,司法所任务繁重,职责广泛。因此,由司法所进行社会调查在人员保障方面存在着现实问题。
(四)社会调查的时间理提供参考,也为后面的审查、法院审判阶段提供了重要依据。
2 在调查时间方面,如果将社会调查前移到侦查阶段就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司法实践中社会调查时间不足的问题。同时,与审查、法院审判阶段相比,侦查阶段最为充分。公安机关在立案前的初查中可以在调查犯罪事实的同时进行社会调查,在立案后,如果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侦查期限也要长于审查和审判期限。
3 在调查能力方面,公安机关无疑是最强、最全面的。首先,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涉嫌的犯罪事实相比较于司法所、共青团等组织的人员,有更为清楚、直观的了解,通过侦查讯问,对涉案未成年人的犯罪经过、性格特征、犯罪原因等有更全面的认识,对未成年人犯罪后的表现也掌握得最及时、全面,这有利于更有针对、更全面地进行社会调查。其次,公安机关在社会资源利用方面也是其他机关、组织所不能相比的。公安工作的很多内容如收集掌握情报信息、人口管理、治安管理、犯罪预防、安全防范、服务群众等都与社会调查密切相关,公安机关还有丰富的社区资源和辅警资源可以利用,这些都为社会调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再次,公安机关在全国拥有庞大的组织系统,相互之间的警务协作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这能有效地解决目前社会调查对象有限的问题,对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不在本司法辖区、流窜作案的犯罪未成年人都能进行有效的社会调查。可以说,如果要将社会调查的对象扩展到所有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那么就必须将公安机关作为社会调查的首要主体。
4 在调查成本方面,公安机关也具有相当的优势。因为公安机关在对犯罪事实的调查过程中,必然会同时涉及到许多社会调查的内容,如果在立法上明确公安机关负有社会调查的职责,那么公安机关就可以顺利地将犯罪事实调查与社会调查结合起来,从而降低调查成本,减少调查时间。
5 在职责方面,公安机关也应当进行社会调查。我国的警察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多部法律都明确规定,预防犯罪是公安机关的职责之一,而社会调查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分析犯罪原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参考,因此,公安机关必须承担起社会调查的职责。
6 在社会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公正性方面,公安机关比社区矫正机构、共青团等机构、组织的人员更有保障。首先,如前所述,在调查时间、调查能力方面,公安机关更有优势;其次,公安机关组织比较严密,人员配备比较完整,调查的组织性、规范性更有保障;再次,公安机关执法的权威性、严肃性,工作人员的丰富经验,能有效地避免目前社会调查工作中存在的恐吓、蒙骗社会调查人员的形象。
检察机关、法院是社会调查的补充主体。检察机关如果认为公安机关的社会调查不够详尽,可以补充调查。但由于起始时间晚,审查时间短,所以在司法实践中由检察机关承担社会调查的主要任务不合适。法院更不适合成为社会调查的主体,因为法院庭前的审查是程序性审查而非实体性审查,而且人民法院介入刑事诉讼的时间更晚,当然,法院认为应该对未成年人的情况进行社会调查而公安、检察机关没有进行的,可以依职权进行社会调查或者直接委托有关社会机构进行调查。
公检法机关既可以委托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某一方面的专业机构或者专家,也可以委托社区矫正机构、共青团等机构的社会调查员进行部分社会调查工作。我国目前只注
重对后一类机构及人员的委托,这与我国在社会调查中不注重对犯罪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调查有关。实际上对前者的委托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正是公检法机关所缺少的。
辩护人可以成为社会调查的补充主体。很多人反对由辩护人进行社会调查,认为其提供的社会调查报告内容往往失之偏颇,总是片面强调对未成年被告人有利的事实和情节,达不到法院原本所期望的那种客观全面而又真实公正的要求。本文认为,辩护人在社会调查中只收集提供对未成年被告人有利的事实,正是其职责的体现。从维护未成年被告人合法 社会调查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社会调查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如有些国家,进行社会调查工作的缓刑官一般要花30至60天时间方能准备好社会调查报告。我国目前很多地方的社会调查是在法院审判阶段才开始,从司法实践情况来看,社会调查时间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普通程序的为一个半月,简易程序的为二十日,因此,各地规定社会调查的时限普遍不超过十天,而社会调查人员必须走访众多单位和人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分析,才能出具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如此短的时间难以保证调查质量。社会调查时间的不足甚至导致在某些地方出现先判后补调查评价报告现象。在法院审判阶段才进行社会调查,这在客观上也会延长审判时间,从而不利于未成年被告人权利的保护,违背了设立社会调查制度的宗旨。
(五)社会调查报告的真实性与公正性
这无疑是整个社会调查制度构建的核心之一,只有真实性与公正性得到充分保障的社会调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人认为,调查主体的中立性是保障社会调查报告真实与公正的关键因素,因此,主张由控辩审以外的其他机构、组织或者人员来进行社会调查。本文认为,社会调查的真实性与公正性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规范、保证,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由中立的主体来调查,其就会自然实现。其实,由社区矫正机构等所谓中立组织的社会调查员进行的社会调查,其真实性和公正性也很容易受到干扰,理由已在前文阐述。在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社会调查报告不真实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告人的家长或亲属为了使被告人获得从轻处罚,故意夸大优点,回避缺点,甚至编造谎言,以图让调查员产生被告人平时品行良好的印象;二是被告人的亲友出于对自己亲人的关系,采取贿赂、恐吓等非法手段人为干预调查,进而影响报告内容的公正性和真实性。
另外,现在对中立性的含义也存在简单化的理解,认为只要是执行控诉、辩护职能的主体就丧失了中立性,如果这样理解,共青团、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社区矫正机构都不具有中立性,因为,前两者执行的是保护职能,后者执行的是追究犯罪的职能(对刑罚的执行也是追究犯罪的一部分)。本文认为,调查主体中立性的本质是指该主体与案件所涉的利益和当事人之间不存在利害关系。我国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虽然执行的是控诉职能,但不能据此认为它们就与案件存在着利害关系,丧失了中立性。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无论是公安机关还是检察机关,都必须全面搜集犯罪嫌疑人有罪和无罪的事实;从机关职责方面讲,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都负有预防、惩治犯罪的职责,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都要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这就决定了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都有义务进行社会调查,都有义务全面收集对犯罪未成年人不利和有利的事实。同时,我国法律为保障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公正执法,对其执法行为都规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从而比其他机构或者组织调查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更有保障。
三、对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社会调查主体的建议
全面综合地考虑确定社会调查主体的上述几个因素,本文建议,我国对未成年犯罪人的社会调查主体应当是以侦查阶段的公安机关为主,检察院、法院等其他机关或者组织、人员为辅,主要理由如下:
从上述社会调查的含义及多重目的来看,社会调查工作应起始于侦查阶段,并一直延续到和审判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主导机关都有进行社会调查的职责,因此,公检法三个机关都应当是社会调查的主体。但是,同时必须确定调查的主辅机关。根据我国实行的公检法流水作业的纵向诉讼构造,确定以公安机关调查为主,其他机关、人员调查为辅的调查主体体系,可以有效地避免因重复调查而浪费司法资源或者因相互推诿而材料不全现象的发生。
篇4
作为研究社会的一种实践方法与技术手段,社会调查是社会科学界使用最多的研究方式之一,也是人们认识社会现象、探索社会问题的有力工具。
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这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大变革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社会科学必然要以这些实践经验作为基础,“实践―经验―理论”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过程,经验以实践为基础,理论是经验的提炼与升华。没有对中国经验的系统研究与总结,就不可能产生为中国所需要的、反映时代精神的重要理论。我们希望构建一个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话语的学术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社会生活中涌现出来的、人民群众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实践经验,努力做好社会调查。
记录描绘新移民的奋斗与崛起
2007年以来,我们30余位青年学者,采用自发性社会调查的方法,先后对“蚁族”、高校青年教师、“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白领”等群体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获得了有关当代青年群体的大量一手资料和统计数据。
六年的积淀让我们对“蚁族”、“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白领”等当代青年群体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与感受。总结发现,上述群体虽在教育背景、从事职业、生活方式等要素上具有较强的异质性,但从本质上看,又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性,即都是离开家乡,在城市中工作生活,但暂未取得城市户籍的青年人。他们心怀梦想,拼搏进取,在城市化转型的大背景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综合国内外有关流动人口及其迁移规律的研究,我们提出“城市新移民”的概念,对这一群体的共性进行高度凝练,以求深度记录和描述其在“历史三峡”中的奋斗与崛起。
课题组对这些典型青年群体的生存、发展状态的研究分析,是当下中国青年研究中所不多见的,我们采取的这种自发性社会调查,有三个特点:
一是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一手数据。我们始终坚持研究者必须“入场”,与研究对象面对面接触,采取问卷填答、个案访谈、焦点小组讨论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进行社会调查,这样做虽然费时费力,但事实证明,感性认识是研究问题的起点,没有大量现场感性知识的积累,理性认识难以实现飞跃。
二是通过专业优势互补加强对复杂问题的攻关。研究是分专业的,但生活是统一的,对社会现象要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当前的问题是复杂的、多元的,多学科交叉合力是认识中国问题的重要途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团队的力量。
三是通过组织结构扁平化提升研究效率。区别于政府部门组织的官方调研和知名学者领衔的研究团队,我们根据研究对象性质的不同和研究进程的不同阶段,确定团队成员的具体任务和分工职责。在思想相互撞击、相互交融、高度整合的过程中,资源共享、互信互学、共克难关、创出精品。
坦诚地讲,组织自发性社会调查,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诸多困境。与各种由权威机构发起的普查及综合性社会调查相比,我们可得到的资金支持、人力资本及行政资源少之又少,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为调研的开展设置了障碍。从某种程度上看,六年的研究实践就是在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突破困境,在坚持“学术严谨性”与“现实妥协性”之间找寻最佳平衡点的过程。具体来看,我们面临并突破着三大困境。
抽样精度与调查资源间的妥协
“抽样”是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其科学性与精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决定着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
在六年的研究实践中历次调查的抽样方案均不是教条式的照搬教科书的结果,而是不断明确调查目的、充分评估调查资源、深度理解调查场域的产物。
在2008年的初始研究中,由于我们首先发现“蚁族”现象,没有任何前期资料可以借鉴,因此对该群体仅有一些不成体系的感官印象,其特征、分层及分布状况都不甚明朗,很难按照概率抽样的原则设计抽样方案。在当时探索性的研究背景与无行政资源支持的条件下,“滚雪球”或是唯一可行的抽样方法。有了第一次调研的经验,我们在2010年针对“蚁族”群体的第二次调查中,扩大了样本量及样本覆盖范围,虽在各大城市的“蚁族”聚居村中也采用了“滚雪球”的方式进行抽样,但由于此次调查覆盖城市较多,且样本量也有所扩大,故较第一次调查更具代表性,结论更具推广价值和适用性。
综合历次抽样方案的选择,课题组认为,对于中国的中小型抽样调查而言,在资金支持和组织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必须灵活选择和不断修正抽样方案。我们不能奢求中国的社会现实去适应教课书中那些基于西方经验总结出的成型理论方法,特别是在目前这样一个社会快速变迁、新鲜事物和新兴群体层出不穷的中国大环境下,在把握科学性原则和底线的基础上,社会现实才是指导我们抽样和研究实践的核心依据,盲目地追求所谓“科学”和“精确”,而不顾及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情况,只会令调查研究停滞不前。
严谨学术与丰满社会间的平衡
社会调查绝非仅仅是一套机械化的技术,决不是只要与调查对象接触了就可以获得想要的材料。简单照搬西方实证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对处于深刻变迁中的中国社会生活的解释常常只能流于表层。只有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调查方法,才能开展真正有效的社会调查。
做社会调查,无论从精力还是体力,青年学者理应冲锋在前。当青年学者能够在头脑里建构起“经验的世界”后,经过再次总结、抽象,最后就能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需要在“严谨的学术”与“丰满的现实”间转换和平衡。
有人曾批评我们的这种形式类似于“报告文学”和“调研报告”的结合体,缺少学术意蕴。对于这种观点,我们不敢苟同。社会学研究,不仅包括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其他方法,像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和参与式观察等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总的来看,我们恰恰就是通过这种所谓“调研报告与报告文学结合体”的方式在探索实现严谨的学术研究和丰满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平衡。当然,我们还在探索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很多方法需要完善,实证分析与质性研究的结合之路漫长而修远,我们愿在其中艰难探索,让丰满的社会现实化为“规律”,使严谨的学术研究具有“温度”。
价值中立与媒体宣传间的调适
课题组六年的研究实践,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课题组除荣获了诸多赞誉外,也承受了一些质疑和批评,“与媒体走的过近”、“有概念炒作之嫌”、“学术明星”甚至“哗众取宠”等等声音我们都有所耳闻。我们并不刻意回避这些略显尖锐的批评,而是沉下心来对其进行系统的剖析,怀着谦恭虚心的态度来反思自己,最终发现多数质疑都指向了学术研究与媒体传播之间的距离问题。
媒体与学术的关系始终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学术自身的价值中立性要求学者与媒体保持一种相对疏远的距离,同时研究的应用性与现实导向又对媒体传播提出了一种相对较强的现实需求。一项好的社会科学研究应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既不能过分依赖和迎合媒体,沦为大众舆论的附庸,又不能将学问做死,只写受众仅为数百人甚至数十人的象牙塔文章。
篇5
研究宏观的图书馆活动现象,要用比较的方法。第四,在注意研究图书馆实体的同时,还要超脱图书馆实体,把图书馆学投入社会,探索其社会效应。这样不仅对提高图书馆在新形势下和社会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图书馆学的价值,深化研究主题,甚至可以在理论上得到新的启发。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我们首先要继承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注重对图书馆实体的考察,并以此作为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论的基础。其次,研究工作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图书馆实体的研究上,而是要把图书馆实体的微观研究纳入到对图书馆活动发展的宏观研究的系统中去,探求图书馆活动的经验和规律,得到理性的升华。从而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在继承传统定性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中发展丰富定性研究方法。
二、定性与定量研究比较
在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中,定性与定量研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下面就主要用比较的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研究进行对比。
(一)哲学基础定性与定量研究作为图书馆学研究中存在的两种主要方法,前一范式是从人文科学推演而来,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后一范式则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经验的、可定量化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作出解释。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后实证主义、解释学、现象学等多种流派,而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论具体化的直接产物,与前者有着本质区别:首先,在本体论上,现象学等哲学流派认为现实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在互动关系中主体对客体的重新构建;实证主义则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客体是截然分开的两个实体,主体可以通过工具获得对客体的认识。其次,在认识论上,现象学等流派否认事实与价值是相互独立的客体,否认知识的客观性,认为知识只是各方面在互动中达成的暂时共识,不存在普遍的、抽象的知识;实证主义则注重经验,认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一切概念必须还原为直接的经验,真理必须由经验来验证。知识的规律性使其具有可重复性,可以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推广。再次,在方法论上,现象学等流派认为应关注价值、意义、态度、情感等因素,而这些无法通过数学的语言以数字来表现,只能通过描述性、解释性的语言来实现;实证主义则试图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提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强调研究的精确化、量化。
(二)研究对象定性研究是对事物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事物的质是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定量研究则是对事物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事物的量即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也就是说,定性研究是通过解决“是什么”的性质问题,定量研究是通过解决“有多少”的数量问题,从而对复杂的图书馆学问题做出语言的或数字的描述,来反映研究对象特征和倾向的方法。
(三)研究目的定性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广泛细致地研究,来深刻地理解研究对象,进一步揭示图书馆工作的内部动力和定量研究所忽视了的那些层面,并不以追求普遍的规律性为目的。定量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量的规律性,即通过具体的数学统计、运算和定量分析,揭示研究对象的数量关系,从量的关系上发现图书馆活动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以指导图书馆实践。
(四)研究视角定性研究关注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以及相互关系,立足于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层次上探讨,从而整体地、发展地、反思地、综合地把握研究对象质的特征。在研究视角上,定性研究更注重全面地把握信息,揭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取得对研究对象的整体分析和完整透视。定量研究分析的对象则是具有数量关系的资料,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对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算术或逻辑运算,抽取或推导出对特定问题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经过解释并赋予一定的意义,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结论。所以,定量研究的结果是将文字的、非定量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通过统计检验来解释和鉴别研究的结果,在研究视角上属于从局部推断整体的情况。
(五)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不同,定性研究不需要事先做出理论假设,只是随着研究进程的推进,使问题逐渐得到澄清,通过对非定向资料的归纳分析、提炼精简、抽象概括再上升为理论。定性研究在本质上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归纳过程,它不仅关注图书馆工作的结果,更关注工作发生的背景、过程,以便准确地理解结果。定量研究则主要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研究图书馆工作,经过提出假设、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抽样、选择测量工具、控制无关变量、实施测量、检验校对、数据运算分析等一系列标准化程序,实现自上而下的演绎,最终验证研究者的假设,是以“先在理论”为基础的一种研究。
三、图书馆学定性研究方法的未来走向
(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在进行图书馆学研究时,必然会遇到诸如发展战略、政策、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包含着质和量相统一的两个方面。在进行图书馆质的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图书馆的量变,以及与其它领域(诸如经济、人口等)之间数量联系和数量变化的客观规律和相互作用。这样,图书馆学研究的理论或结论才能在未来实践中达到充分利用的具体程度或精确程度。马克思在研究经济现象中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为我们进行图书馆学研究树立了典范例如,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被剥削的剩余价值和劳动力时指出:要对这个过程进行纯粹的分析。为此,这里要运用数学上的一条规律,就是数学上运算变量与常量的定律,即运算常量变量相加减的定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0页)经济研究工程中运用的数量分析方法,在我们图书馆学研究中同样是非常必要的。
(二)定性研究与社会调查研究相结合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而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更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图书馆学研究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项科学研究,进行社会调查也就成为必需的方法之一。社会调查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交谈式、走访式的社会调查和填表式的社会调查等等。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社会调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a.可以了解图书馆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b.了解学科间进行相互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c.捕捉和收集与研究有关的信息,以便及时修正、充实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使图书馆学研究成果更具有竞争力和被使用性。
(三)定性研究与系统分析研究相结合图书馆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系统,它包含着众多的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宏观问题包括图书馆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人口等问题,以及涉及到整个图书馆本身的方针、政策、发展规模、速度等方面的内容;微观问题包括图书馆内部各层次、各级的管理自、藏书体系、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图书馆学研究运用宏观与微观系统分析的方法,就是要打破图书馆传统的狭窄概念,把图书馆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要看到图书馆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图书馆本身的努力,而且必须依靠图书馆的外部力量和关系。这样,图书馆才能求得发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篇6
一、课程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的地位和作用
《纲要》明确要求“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这一要求对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尤其重要,笔者认为它是新课程背景下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的的初中思品课的核心和灵魂。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探索、创新。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是课程资源的要素来源。它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而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它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思品课堂课程资源是丰富的,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思品课程实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接触和交往。
二、新课标呼唤“就地取材”
学习的本质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就是对原有认知的不断拓展与深化。建构主义理论提倡从现实情境中学,认为知识依赖于具体情境,脱离具体情境的抽象枯燥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而居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拓展与深化所得到的新知是更有效、更牢固的。乡土资源属于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一本教科书不可能全国适用。国家提倡地区开发区域教材,提倡学校开发使用样本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开发和利用好本地资源。新课程背景下思品课的自主学习强调的是特殊性,而乡土资源的生命力恰恰也在于它的具体性、鲜活性,自主学习和乡土资源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渊源。因此,乡土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就地取材”对上好思想品德课意义深远
1.乡土材料来自本地区,具有直观形象、可信度高的特点,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国内外重大时政,社会热点问题,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家庭、学校、班级、学生个人的典型的、非典型的事例都是思想品德课重要的课程资源。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启动学生“内驱力”的重要因素,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乡土材料来自“生态”,散发着“土”的芬芳,更容易在教学中创设出情境,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产生巨大的思想震憾力。
2.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要与各种人打交道,会遇到许多自己经验以外的事,需要克服一定困难才能达到目的,这本身就是锻炼,就是自主学习。恰当的社会调查实践是教学的催化剂。记得我在教授《资源与环境》一课前,让学生调查家产周围环境情况,采集土、水、气样本各一份,写一句描述性的总结,并提出一个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做法,准备课堂上交流。课上分六组进行了自主交流和总结,得出的结论不仅覆盖了课本的所有知识点还高出课本内容,教学效果很好。课后我写了教后记,整理了同学们的材料,我的资源库中又增加了一个好个案。
3.学生可以在调查实践过程中亲身感受改革开放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加深对家乡、对国家的认知,培育民族自豪感。
4.能够培养学生注重实践、实是求是的学习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风气。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学科降低了知识目标难度,提高了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整合课程资源,积极尤其是开发利用好乡土资源,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
四、“就地取材”,积累是关键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需要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材料才能很好地理解并运用。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由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另一方面,发动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由学生亲手获取信息和第一手乡土材料。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恰当地使用这些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达到教学目标,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地取材,积累是关键。我在帮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搜集资料的具体做法有:第一,在每次寒、暑假期间,给学生安排好适当的搜集任务。告诉学生既可以搜集与教学同步的素材,也可以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带到学校讨论,对有价值的个案,教师给予表扬并留存。近几年我已收集并整理了六十多个优秀素材,对我的教学帮助良多。第二,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如观察法,处处留心皆学问,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真实记录下来;座谈访问法,通过询问自己的家人、街坊乡邻、亲朋好友,了解他们的生活圈子和思想动态。第三,对学生搜集来的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进行分类。第四,在教学中根据课程需要,大胆选用材料,为学生创设学习乡土情境,有效地服务教学。
篇7
关键词:综合实践;生活;社会;教学;效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紧扣现实生活化,活动方式多样化,运用知识综合化等特点。《义务教育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如何切实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实生活化效益,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浅谈三点看法。
一、延伸社会资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因此,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以班级的形式,或以小队的形式,因地制宜,因“效”制宜,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开放的时空,让他们在兴趣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的同时收获发展,例如社会调查等等。
社会调查是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社会发生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研究策略。这是学生走近社会,感受生活的形式之一。通过社会调查,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能力。
二、融合生活主题
为了促进和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更好地开展,主题内容的设定尤为重要,是实践活动的良好开端。
1.确定主题
综合实践课程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实践活动的主题确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取用为学习课题,以建立与生活的联系,并要注意主题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使学生产生兴趣,在活动之前便开始“蠢蠢欲动”。例如,我组织开展“巧吹肥皂泡”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自制肥皂泡,比赛谁吹得大、谁吹得多,学生都爱玩,学生一听到这个活动课题就非常高兴。
2.专题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实现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最佳手段。不受课堂空间和形式的局限,能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学校德育部开展“拒绝吸烟”主题教育活动。为切合该专题,我组织学生一起进行“拒绝吸烟”签名活动,并让他们查找资料、抄报,宣传吸烟有害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该主题实践活动中受到了教育。
三、丰富实践内容
如何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内容,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在实践中学习,如,搜集有益信息,进行劳动体验等等,以学增知,以劳辅德,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更好地体验劳动实践。
1.信息搜集
在社会信息化不断提升的今天,良好的信息索取习惯是帮助学生养成信息素养的前提,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不但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同时还提高了阅读和习作的能力,养成了关心身边事物的好习惯。
2.劳动体验
为唤起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劳动技能,促进学生的品德养成和身心、情感、能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根据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原则,我校开辟出一小块菜地作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称为“劳动乐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以及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更懂得了珍惜。
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强调“回归生活和社会”,目的就是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灌输教育,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开拓创新精神,发展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2]郭元祥.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J].基础教育杂志,2006(8).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规划;解救措施
作为基础性语言学科来说,语文特性决定了其教学难度。所以,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甚至不同的人中做出不同的教学结果、教学方式。所以,把握住语文的受教群体可以做出不同的课程规划。而初中语文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阅读教学。阅读对于积累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写作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也是需要从初中学生就开始培养的品格,小学语文还是图文解说阶段的话,那么初中就已经进入学习语言的阶段了,学好语文同时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就当前初中语文来说,自新课改以来,成效好转很多,也注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教学内容也适当拓展了,但是应试教育本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可能有彻底的改变,这一点从初中、高中的作文中就可以看出来,仍然是固定板块式的文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会有太多创新,似乎始终都是在输入一种不作为就不会犯错的思维,奉行中庸、稳健的作文风格,能写出好作文的学生寥寥可数。作文在我看来是体现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展示板,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展现出学生自己平时学到的是什么。当前语文教学,已经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枯燥无用的标记,学生讨厌上语文课,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我们的老师没有理解和把握语文课程的真正内涵,语文绝不是仅仅培养语言能力,写好作文那么简单,实际上语文包括了哲学、历史、社会、经济、世间百态,说高了可以关系到学生的修养、思维、处事方式。
就目前语文教学来看,国家的课程标准是大语文教学,大语文教学的外延涉及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在互联网上学习、听歌曲、日常语言交际等课堂外活动,而读书看报是课堂外阅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方面。
要满足这些要求也不是易事,需要老师的大力指导和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如假期补课,占用休息时间补课这种现象要改变,这是种陋习,学生被强迫留在教室里能学到什么,除了埋怨还是埋怨,学生在教室里就一定比在教室外边学到的多吗?其次,加大教育投入也是一种方法,比如,建立和完善学校的信息化设备,现代化的图书阅读,不要只着重于传统的书籍阅读,阅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无须恪守陈旧。初中语文影响深远,它是语文由浅入深的起点,也是语言作为一门艺术的基础,现今语文课程规划有利有弊,好的方面是政策、方向上的正确制定,不好的方面是传统应试教育弊端短时间无法得到彻底解决,落实上有着一系列的困难,只要存在考试,就不会有纯粹意义上的大语文。
阅读更重要的是方法,就是你要学着教会别人如何干这件事,而不是直接就替别人干这件事。这是一个老师的方法问题,就是要学会教人如何钓鱼而不是把鱼钓了直接给别人。我记得有一个小故事,那就是一个人给了他大儿子一袋金子,给了他二儿子一套房子,给了他三儿子种菜的技术。当时,另外两个儿子看到老三一点都没有不高兴,感觉很好奇,就问他,父亲没有给你钱,你怎么还那么高兴?这个小儿子说,爸爸虽然给了你们金钱和房产,但是给了我技术和方法,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且生生不息,一直都能不断地赚钱以谋得生存,你们虽然现在很富裕,但是没有进账的来源,钱花光了就没了,另外两兄弟听了感触颇深,认为三弟有远见。所以,作为一个老师,要学会的就是教会学生方法和技巧,而不是单纯的知识。
因此,在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不要眼光狭隘地认为你掌握了某些知识就是多大的胜利,关键还是学到老师的精髓。这个就像大学里的社会调查方法一样,当初我们学的时候,认为听懂了,记住了课本上的知识就是最大的胜利,可是等到我们的暑假社会实践想要利用社会调查方法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于社会调查方法的使用是一窍不通。当时我就特别后悔上课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我想学任何东西都要学透、吃透,而不只是学表面功夫。做事就要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巧,搞小聪明。语文教学也是这样,要创新性地讲解课程概要,而不是夸夸其谈,让自己飘在半空。语文课程的设计既要遵循传统的方法又要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政治 教学 目标 原则 方法
在过去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高中政治课作业尤其是高三政治课作业设计,基本上是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这种作业设计存在以下弊端:
①目标单一。高考拿高分成为作业设计的唯一目标,只重视卷面成绩,忽视情感与人生价值的目标;②形式单一。高考怎么考,作业就怎么出,近年来基本上就是四类题型:单项选择、简答、辨析、材料分析;③内容单一。作业设计只出高考有可能考的所谓“重点内容”,缺乏系统性的知识的训练;④评价标准单一。学生必须根据“标准答案”答题,不允许求异思维,不能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上几种应试型的作业设计,不利于对学生素质全面培养,而新课改的要求,要创新高中的政治课作业设计,以创造新一代现有的广博的知识储备,又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思维发展能力的栋之才及劳动者。笔者在多年来政治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
1明确目标掌握原则,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1.1目标:通过作业设计,要求在到以下四个层次的目标:(1)认知目标作业设计要反映课本的知识结构、知识网络,让学生通过作业能了解基本事实、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结论,以巩固并充实基础知识;(2)能力目标。作业设计要逐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背答案的“解题能力”;要把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有所发现、有所见解、有所提高:(3)情感觉悟目标。政治课的本质是德育课、政治课作业的设计,理所当然要考虑到如何让学生通过作业,培养具有爱国主义及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4)行为目标。能力与觉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卷面上,要身体力行,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知行一致、学以致用。老师评价作业设计的优劣,其实最终目标就是能否真正达到了行为目标。
1.2原则:(1)可操作性原则。首先,作业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切忌太难、太深,否则学生就失去作业的信心和兴趣;其次,作业设计要考虑现实社会条件,最好根据学生日常生活和周边情景去设计,如在哲学课上讲到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要以尊重自然属性、规律为前提,意即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如在近海边生活的学生就可以组织他们到海边看看,观察哪些污染物对大海造成了污染?教育海边生活的普通市民应如何注意清洁卫生,当地的企业、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这种结合现实生活的研究题目,既可引发学生作业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认识,并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与行为习惯,效果较好;再次,作业设计要控制一定的限量,不能加重学生负担,能达到或者基本达到预期目标的便可。
(2)灵活性原则。首先,作业的操作方式要灵活多样;其次,作业的评价形式要多种多样,既可以采用传统的打分制,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化的打分制,老师可以写几句肯定的评语,甚至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是对这生习作的赞许。既可以是老师的评价,也可以是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同时可以是家长、社会的认可,做得好的,甚至可推荐到刊物上发表,让学生获得作业的荣誉感与成就尊。
(3)前瞻性原则。政治课的本质是德育课,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思想政治的灵魂,政治作业设计必须联系重大时事政治、围绕国内时政热点而展开,要用科学发展引领高中政治作业的设计,让学生通过作业站得高一些,看得阔一些,以培养学生的广阔胸襟与社会责任感。
2采用多种设计作业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政治课作业的设计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多样化,关键是提高学生作业兴趣,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1传统的客观题加主观题式。客观地说,这种形式对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方面是可取的,我们不能因为传统方式的弊端而一概否定不用,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科学,许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要学生强化记忆,这种方式以其严谨性、规范性还将长期被采用,我们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之更灵活、更乐于学生接受。比如,做客观试题时,教师可以引进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的抢答式提问,能更好地培养调动学生作业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
2.2社会调查式。政治课的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是书本理论,如何加深理解并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运用,可以发动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比如老师讲人民币升值对本国商品不利,我们北海市就有不少外型企业,我曾组织过部分学生到某烟花炮竹厂进行调查,去年出口情况明亮今年同期出口情况一对比,学生便一目了然。同时对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改革有认同感。
2.3主题班会式。老师出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回去找资料论证,然后指定两个三个同学依主题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是老师点评。这种方式对一些难度较深的问题解决非常奏效。
2.4辩论式。就像亚洲大专辩论会一样,出两个互逆命题,如:“市场经济利大于弊”和“市场经济弊大于利”,让学生分成两组,各自我答辩理由,互相驳斥对方观点,经过辩论,学生就很容易弄清“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的”。这种作业形式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表现能力。
2.5合作交流式。传统的作业都强调要独立完成,然而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与合作的不断发展是既成的事实,学生的作业也可以合作完成,这种合作首先是“化整为零”,即每人只做一份题的一小部分,然后是“化零为整”,即大家把各自的答案整合在一起,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这种形式既节约了学生时间,又能在互相帮助中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为将来出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牛刀小试”。
2.6小论文式。培养学生撰写小论文,能综合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精神。学生的习作若能得到肯定式发表,社会激发学生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利用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一些做法.
一、开展课外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化学晚会列为专项内容之一.在晚会上表演节目(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的都是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而观众大多是初中学生.丰富多采的晚会把他们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听到“爆竹声声”,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
兴趣的激发,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例如,在讲“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吗?请问你们的父母,在他们的学生时代,这条河是不是像现在这样脏?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促进兴趣转化
学生的实验兴趣大致可分为暂时兴趣和持久兴趣,前者带有动摇性和盲目性,后者具有稳定性和自觉性,要使学生实验兴趣从前者向后者转化甚至变成“志趣”,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让他们做好课本中必做的分组实验,其次还应尽量指导学生做一些选做实验,学生经过动眼、动手、动脑的活动后对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的暂时兴趣就会转化到化学规律的认识上来,这使他们的兴趣就具有自觉性和稳定性.开展一些联系实际活动,化学实验操作竞赛,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讲“氧气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把氧气在氯气里燃烧与金属在氧气里燃烧对比起来做,使学生认识到燃烧的本质是发生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通过启发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实验,加强和深化了他们的思维活动,增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本领和自强不息的信心.
三、开发家庭小实验,提高学生钻研科学的积极性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共设置了一些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 上一篇:对财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 下一篇:教育教学质量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