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16 17:5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规划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规划分析

篇1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推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此,如何顺应时代特点,解决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已经迫切地摆在了教育工作者面前。

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通之处。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可以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和本质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日标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使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目标,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水平,能够将外在的规范和约束内化为内在的精神驱动力,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进行创新。新形势下,职业生涯规划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为在严峻就业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机,二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

(一)育人目标一致

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主要是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分析、规划职业目标、掌握就业求职技能,为未来职业和事业发展奠定基础,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可以说,二者育人目标是一致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育人功能一统

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水平,为将来走上社会谋取职业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人生理念教育以及思维模式的优秀人才,发挥其在人生道路上指引方向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从功能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相互融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三)育人内容一体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进行职业方向规划,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除此之外,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诸如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使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可见,在内容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融合的,二者相互渗透。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个有效实施载体,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认知功能

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正确分析和客观评价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目标和发展规划。它要求对自我进行全面认知和反思,有利于让大学生自觉地把自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积极性。从这一点来讲,它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找准工作着手点,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目标导向功能

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学生加强对自身的分析和了解,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诸如明确学习动机、树立发展目标、付诸行动等。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大学生产生精神动力,促使他们去实现既定目标,从而起到目标指引和导向作用。

(三)心理教育功能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大学生来讲,严峻的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压力和影响。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及时指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其内在潜能,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为大学生的成才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激励功能

职业生涯规划给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一个整体的安排,它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近期目标和未来规划。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集中精力提高自身素质,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运用于实现自身的目标上来,也有利于他们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四、运用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有重点,能够大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因此,作为学校层面来讲,必须要明确工作机制,采取必要措施:一是建立学生职业发展培训档案。从大学生进入大学生开始,按照职业发展的要求,将学生纳入到职业规划中来,分阶段、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的素质,并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做成文档记录在册,形成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培养发展档案;二是开展多种有益于职业发展的培训和讲座,指导学生进行行业从业资格证考试,为大学生拓展多种职业生涯发展渠道。

(二)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课堂教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引入教材,引入课堂。职业生涯规划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来抓,并在宏观上确立课程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教育评价等,建立起有效的教育体系,形成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内容,实现二者的相互贯通和渗透,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三是在专业课程和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进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真正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

(三)职业教育规划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延伸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大学是准社会状态,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实习期。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除此之外,学校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中得到历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能力,适应社会,体验职场,从而形成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和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增添思想政治教育新动力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使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学习择业技巧,也应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要求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这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创业教育中,有计划、有重点地将创业指导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与文化课、专业课、技能课、实践课结合,掌握创业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创业培训和职业指导,提升其创业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创业典范的教育作用,以先进个人和典型事例为示范,以此来教育学生,激励学生。

参考文献:

[1]宁曼荣.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湖南社会科学,2006,(06):173.

篇2

关键词:城市交通一体化;西安地铁二号线;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轨道交通逐渐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污染小、准时、方便、舒适等特点符合未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方向,日益成为市民的出行首选。在西安,地铁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必将成为是广大市民的重要出行方式。因此,地铁与常规公交衔接的完善性、方便性、一体化更显得重要。

一、西安地铁二号线与自行车方式的换乘

西安地铁2号线,为西安地铁首条开工线路,也是首条运营线路,全长20.50公里,设17座地下车站。线路北起位于未央区的西安火车北客站,南至位于雁塔区的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将西安市南北中轴线上的龙首原、钟楼、小寨等商圈紧密联系起来,目前日均客流量20万人次。

1.西安地铁与自行车衔接的基本情况

(1)地铁出口的自行车停车站场太少,不方便停靠。对于几个大型的站点比如说钟楼站、小寨站、北大街站没有公共停车场,对大部分乘客来讲很不方便,因此使用率很低。

(2)公共自行车管理不善、使用率低。当前,西安的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刚刚起步,只是在西安经开区首批建成西安城市运动公园东门等10个投放站点,共投放300辆公共自行车进行试运行,并均由企业自行试点。由于企业的能力有限,投资规模上不去,再加之鱼龙混杂、唯利是图,设备品质差异太大,必然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租用公共自行车还需要去相关部门办理使用卡并支付比较高的费用,环节较多。

(4)站点自行车没有遮盖保护。自行车停靠点都没有配置自行车雨棚,再加上北郊的环境质量不是很好,使得自行车严重损坏。

(5)自行车行驶的标志标线不明显,自行车驾驶者特别是外来游客,不能有很明确地行驶,对出行造成不便。

2.针对自行车的管理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

(1)根据城市规划合理地安排自行车站点的设计,增加自行车站点并与地铁站点做到紧密衔接;统一建设者和运行商的标准,方便市民使用;加大宣传公共自行车的力度,普及、简化使用的方法,吸引更多来城观光的乘客使用自行车。

(2)提高公共自行车在老城区的覆盖率,可以提高公共自行车的利用率,还可以减轻交通压力、缓堵保畅。

(3)建设自行车专用道,提高骑行者的安全系数、缩短出行时间,增加自行车与地铁的联系程度,进一步使二者衔接的密集度增加。

(4)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卡与“长安通”并行,减少租用环节;可以使用一种新的支付方式,比如直接使用身份证刷卡,避免了在使用过程的因为毁坏自行车而故意逃避责任的弊端,还可以更加方便地为使用者服务。

(5)增设自行车指路牌,比如,在指路牌上标明主要的景点,及景点与目前所处位置的距离、方位。

二、西安地铁二号线与公交车衔接的现行问题及解决方案

1.地铁及公交的指示不清楚、无法有效引导乘客换乘

在我对地铁进行实地调查后,发现地铁站内、站外的公交指示不明显,无法完成有效指引乘客换乘的目的。具体如下:

(1)西安地铁二号线所有站内并没有明显的公交换乘指示,乘客无法获得地面公交站牌的所在位置以及行驶方向,造成换乘不便。

(2)地铁站内的地图没有标出主要建筑物名称而是以道路作为表示,对不了解道路分布的乘客以及初次到来的游客来说没有有效的向导作用。

(3)公交站站牌周边树木太多,挡住视线,从地铁口出来的乘客难以发现公交车站。在会展中心站的西南口,出行者出站后需要找很长时间的公交站牌,费时费力,造成很多不便,影响出行者出行方式的选择。

(4)公交信息反馈缺乏及时的更新。对此我的建议:①针对地铁站内信息缺乏的问题,增加换乘公交的指示牌,内容需要包含行驶方向以及主要停靠站。②在地铁站出口增设指示牌指引公交站的位置。③及时清理公交站牌旁的树木以及障碍物,及时更新公交线路变更信息。

2.公交衔接作用不够完善,停靠站点密度有待提高

在建设地铁站点时要充分考虑到地面公交线路的分布,或者改变原有的公交线路,与地铁线路呈交叉式布局,公交站与地铁站间距尽量减小,可加快客流分流速度,并且如遇下雨,下雪等天气因素,也可迅速换乘避雨,给乘客方便。

3.地铁与地面公交重复路段太多,造成资源浪费

地铁交通和地面公交间的重复路段很多,一方面浪费资源,另一方面两者在重复线路上的竞争。例如南稍门至安远门路段有常规公交K618路、609路、600路、240路、229路、216路、36路、26路等线路,如继续保存常规公交线路,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据我的调查和了解,西安市交通运输管理管理部门已经对这一问题开始展开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尽力做到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西安地铁与出租车的衔接

西安的出租车起步价相对于其他大型城市显著较低,因此出行者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地铁与出租车换乘设施,在道路空间外,通过设置的出租车站,提供集中实现出租车和乘客之间供需关系的场所,主要功能在于:满足乘客从地铁出站搭乘出租车的需求;为出租车进出道路系统提供缓冲的区域;实现交通功能转换,完成乘客在不同交通方式和出租车之间的换乘。地铁与出租车换乘设施的主要组成要素为:下客区域,等车区,上客区域。

在我国,目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合理的实现出租车和乘客的有效衔接,既满足出租车乘客的需求,又尽可能的减少出租汽车对道路交通的干扰。建立合理的路外出租车换乘系统是解决此问题的可行办法。

四、结束语

在对西安现有的交通的模式进行调查分析后,根据先进的管理方法研究西安城市交通一体化的问题,从常规公交出发,并充分认识到常规公交在轨道网络建成情况下的重要作用,并针对西安城市交通现状,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加大地铁与常规公交的衔接程度,满足出行者的出行需求,实现城市交通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规划;内容;方法;步骤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大批独具高职特色的、有较高社会影响的专业。教育部自2001年开始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国共有重点建设的国家级试点专业415个,省级1000多个,极大地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同时也应当看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专业设置布局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目前,在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布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学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更多地注意到了眼前市场的需要,注重短期热门的需要,缺乏对专业设置科学性的严格论证,忽视专业布局的规划,造成一些专业上马“一窝蜂”,一些冷门专业无人问津。几年后,势必导致个别专业人才供给过剩,出现就业问题。在专业名称上,随意性较大,过分注意了招生市场的“吸引性”,忽视了对专业内涵科学、准确地定义。专业设置布局的盲目性一方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的不成熟性,另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和调控机制尚不完善,急需科学的规范与管理。

科学地规划专业布局,是使专业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举措,是专业建设科学化和专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步骤。专业布局规划的目标就是使规划期内高职专业的种类、分专业的培养规模与用人市场的需求基本平衡,与承办院校的实力相吻合。

一、专业布局规划的基本内容

无论是区域内部的专业规划,还是学校内部的专业规划,都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都需要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项研究。其内容既涉及教育内部现有专业、资源的优势、缺陷分析,也涉及教育外部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既涉及现有专业布局的优化,也涉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专业发展的步骤;既有规范专业内涵的工作,也有保证专业与社会需求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决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有效性和其自身发展的持续性。高职专业布局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规划专业取向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1999年以后新出现的职业技术学院是这条战线的主力。由于办学时间短,这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够规范,专业的取向各有侧重,带来了同名专业异质或异名专业类似等现象,影响了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沟通,也使报考学生产生困惑。因此,要满足招生、用人两个市场的需求,就必须规范专业取向。一要统一名称。高职专业的名称要规范,虽然它不需要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名称完全一致,可以突出自己的特色和服务的针对性,但也应遵守一定的科学定义原则,具有一定的通识性。二要明确专业内涵,要具体、明确地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的培养规格,使其成为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质和规范专业建设的标尺。三要突出专业主干课程。这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该专业的“特征不变量”,虽然它不是专业的全部内容,但没有它就不足以标识是这个专业。四要完善相关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环节以应用为导向,突出服务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演示性与参与性相结合以参与性为主;验证性与设计性相结合以设计性为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以校外为主。同时,精心安排隐性课程,推进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五要体现职业资格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性要求,体现在学生“1+X”证书培养上,即在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能取得一些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也是专业的必然要求,应加以明确。

(二)规划需求程度

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使学校所设专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社会的需求有一般需求,也有紧迫需求;有暂时需求,也有长远需求;有局部需求,也有全面需求。因此,对于具体专业而言,要明确其社会需求程度。需求程度很难量化。这是由于社会岗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其影响因素变量过多,约束条件不足,难以度量。同时,一个具体职业岗位也并不完全和一类层次的学历要求相对应,所以难以有这样的需求预报。但根据社会发展的走向、一个专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专业设置立度、需求调研等分析方法,还是可以找出这个专业在社会需求中的相对等级,从而定性地说明它的需求程度。可以以星级表明一个专业的需求程度。5星为非常急需,4星为急需,3星为较大需求,2星为一般需求,1星为少量需求,0为无需求。对于一些介于两级之间的程度,还可以用半星表示。在笔者主持的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研究课题中,进行了专业目录开发,在开发表中,就尝试使用了这种办法。

(三)规划发展重点

通过对需求程度的分析,可以明确不同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从而为科学、合理,地规划专业建设方向奠定基础。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走势,要合理规划发展重点,以期尽快满足用人需要。规划专业发展重点,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急。就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急需人才。由于社会发展或结构变迁等原因,在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些急需人才的行业或领域,这是安排专业的重点。比如,随着中国加入WTO,熟悉世贸规则的人才成为急需。再比如,由于前阶段国有加工企业的不景气和学校忽视工科人才培养,致使工程技术类人才短缺。凡此种种,都应成为专业规划中优先重点安排的方面。二是新。伴随技术的进步和职业岗位的变迁,一些新的人才需求不断出现,这就必然要求有一些新的专业来满足这样的需要,如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软件编程专业、数控技术等。这样的专业也是重点规划的专业。三是特。即独具特色的专业。这些专业紧贴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较强的高等职业教育特征,这样的专业一般办学历史较长,专业建设较规范,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因而也应重点建设好;

(四)规划分布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办学自,在专业设置上,只要学校具备一定的办学条件,原则上都可以设置。但事实上,专业的布局要受到市场发展的制约,要考虑行业、区域、学校的分布。依专业的行业分布分析,专业的布局应与区域重点发展行业定位相一致,新增专业要与新兴行业相匹配。以天津为例,“十五”期间,将重点发展现代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环保产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走向也应当服务于这样的定位,并以此需要规范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对于一些新兴的产业,如软件产业、社区物业等,理应成为新兴专业特别关注的方面。从专业的区域布局看,要考虑城区与郊县的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不同要求,区域功能与专业配套等。专业的区域布局,主要是专业人才流向的区域性与方向性研究,这固然与外部环境的吸引力有一定的关系,但也有一个政策引导的问题。以天津为例,职业技术学院大部分集中在市区,郊县学生也多愿意在市区就业,而郊县对人才的需求则存在问题。以我国西部发展为例,西安汇集了众多的国内知名高校,其高教水平不可谓不高,但这并未带动陕西经济的大发展,原因是人才外流。所以,对这样的区域化要求必须采取一些特定办法加以统筹,如采用合同定向培养的办法,专门为特定地区培养人才。此外,一些新建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也有特定的人才需求,可通过委培的方式加以满足。专业的布局还包括在学校的布局。一方面,要依据需求与可能原则评估学校的承办能力;另一方面,一些特定专业还要考虑承办学校的行业背景,以此确定专业分布的合理性,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

(五)规划发展步骤

在明确了发展重点和分布原则之后,还应依据相应的条件,制定出专业发展的实施步骤,分阶段地逐步实施。专业发展最忌“一哄而上”,“热门”需求与“冷门”需求是相对而言、相互转换的。对待“热门”专业,也有一个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问题。对于“冷门”专业,则应认真分析其具体情况,不能草率处理。在专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上,要考虑政策、市场导向的因素,分步骤逐步理顺,切忌简单的行政命令。在专业规模控制上,应考虑市场需求、学校承载力和人民群众获取学习权利三方面因素,尽量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防止大起大落。对于新建院校或新建专业,一定要采取稳步试验、逐步发展的原则,不能“跟风冒进”。对于“紧缺”专业,要协调有实力的院校共同组建,重点解决。在当前情况下,高职专业的门类基本齐全,除个别短缺空白外,大部分专业应注意统筹自身专业的基准,搭建好通用专业平台,同时延伸出不同的专业方向,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二、专业布局规划的基本方法

(一)准确把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走向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相适应的。要规划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首先搞清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态势。首先,要研究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包括区域宏观政策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科技水平发展、劳动力现有数量、结构、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其次,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态势。一方面要搞清现有产业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参考发达地区相似经验,预测未来发展的走向。最后,还要明确区域内行业发展的重点,特别是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要重点加以分析,以此作为规划专业布局的前提。

(二)了解各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和趋势

各行业的人才需求是专业发展的直接动因。做好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显然是专业发展规划的基础。这项工作,单靠教育机构是无法完成的,应借助业界的力量共同完成。首先,要分析职业岗位的情况。它包括职工岗位的基本要求、数量需求和发展走向,特别是那些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相对应的岗位需求,要着重加以分析。其次,要分析所需岗位可能被其他层次教育覆盖的因素。例如,普通出纳岗位对大专层次的高职毕业生是合适的,但由于本科毕业生的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用人出现所谓“高消费”倾向,因此出纳的岗位就不仅是与专科层次对应的,部分本科层次的毕业生也可能占领。另外,还有一些确实属于跨层次的岗位,也需要加以考虑。人才需求的分析不仅要注意现实的需求,还应当考虑较长时期的长远需求,特别是考虑教育的周期滞后性。

(三)分析公众需求领域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的功能已从过去的培养社会精英人才转到为大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服务上来,从发展趋势和国外经验看,满足求学者需要将越来越成为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分析求学者及其家长的意愿有助于科学地规划专业。一方面,生活水平的高低决定人们的专业走向。收入水平较高的公众希望获得长线专业的愿望更强烈;收入水平较低的公众则希望获得“短平快”、市场收益好、技术性强的专业。另一方面,公众的“从众”心理左右了专业的冷热,导致一些虚假的“需求”,要注意加以分析。招生市场的报考率可以作为分析的参考,适当的问卷调查也是必需的,但规划机构或学校应当学会从中去伪存真。

(四)审视教育资源可利用情况

根据需求信息,分析其所诉求的教育层次与类型要求,同时审视现有教育资源的可利用情况。现有教育资源包括与要求相对应的教育机构情况。就高职而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普通高校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高校等都是可利用的显性资源。要从这类院校中分析供求的平衡关系,对于供给过旺的要适当加以控制,对于供给欠缺的可在可能的情况下进一步挖掘潜力。当现有资源无法满足需要时,应首先考虑利用现有机构与一些相关单位,如用人单位协作培养,以期充分利用好教育资源的潜力。确因协作等方式也无法满足需要的,可以考虑新增教育资源问题。但新增工作必须进行严格、科学的论证,针对性强,防止盲目上马。

(五)推测专业需求程度

对具体专业需求情况要给出量的描述,但这样的描述目前只局限在等级量上。等级量的描述方法前已论述。需要指出的是,程度等级是相对的,等级高的属于相对全体而言需求强烈的,但等级低的也不能忽视,因为对用人单位而言,它的需求是100%的,不管它在全体需求中占的比例有多小。程度等级还是变化的,随着供给的变化,等级高的专业势必下降,新的专业又占据高需求等级,因此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也正是布局规划的意义所在。

(六)形成科学的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是学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分类目录。专业目录规定了专业的划分、专业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是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设置与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信息处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专业目录的作用,一是为家长、学生入学选择专业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指南;二是为人才市场、劳动市场进行人才交流、劳动力交流以及用人部门和单位对各类专门人才在选择、使用、管理上提供标准;三是为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分类规格和质量标准方面提供规范;四是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依据。做好专业目录的制定工作,首先要进行科学的专业分类,其次要规范专业的名称,还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主干课程、主要实践环节。为体现高职特色和布局规划要求,特别要增加与该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举例和社会需求度说明。

(七)出台指导性的政策措施

做好专业布局规划,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保证机制。第一,要建立起人才需求预警机制,使社会及时了解人才需求的现状,同时能适当预测其发展走势。预警机制的建立,单靠一个行业或个别部门是难以准确实施的,需要政府组织协调,有专门的机构运作,这样的机构应该是独立的。第二,规范用人行为。政府应组织规范市场的用人行为,严格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使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和用人机制三者有机协调起来,防止相互脱节造成的偏差。第三,要统筹规划区域内教育资源利用情况,根据学校相关专业“专业设置立度”所反映的指标情况,根据需求状况,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提出分专业的总量控制指导意见,从而调控专业办学行为。第四,要出台一些倾向性措施,如投入资助、招生优惠等,扶植新、急、特专业和特定区域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五,采取项目招标的办法,公开供需信息,通过合同(委托)培养的方式,提高专业办学的针对性。第六,定期进行专业评估。一方面促进学校强化专业建设,及时纠正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了解不同学校的专业强势,做好专业资源整合工作。通过评估,可以遴选出有特色的重点建设专业,便于以后给予重点支持。

三、专业布局规划的步骤

调研包括对社会和学校,即供求双方的调研。分析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具体、明确。不仅要有数量的分析,还要有结构的分析。调研和分析工作在现阶段主要以学校为主进行,以后要逐步向政府统筹、独立机构操作的方向发展。规划主要以五项内容为主,由决策机构进行,或由决策机构主持,聘请独立机构制定。决策机构既包括区域内的教育行政机构,也包括学校的决策层。规划的思想要通过具体政策加以贯彻,政策制约了市场,也制约了学校。在政策的引导下,学校负责专业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分析出专业运行中的优势和问题,并及时反馈到学校并加以调整,或反馈到分析环节并调整规划,推进新一轮的专业建设。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专业布局规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是减少教育周期滞后性因素、提高教育效益、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环节,应当引起各级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把它作为一项经常的、基础性的工作抓好,尽快建立独立的专业咨询、调研机构,使专业建设走向科学化轨道。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2.

[2]王浒等.迈向21世纪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1.

篇4

Abstract: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from teaching content,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eaching method by taking the 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teaching system.

关键词: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改革;商洛学院

Key words: 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teaching reform;Shangluo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160-02

0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区域规划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尤其是2009年国家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等九大区域规划,旨在解决区域矛盾,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在培养适应城乡建设发展需要、培养在区域发展中从事规划设计、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4]。因此,本文以商洛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探讨《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对创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 课程特点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其以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为主干学科,课程体系包含了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规划学、信息科学和环境学等众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其次,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社会需要高校培养出重基础、强实践、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应用也是该门课程的主要特点。

2 研究现状

目前,商洛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以2009年开设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改名而来,自2013年改名以来,共招收学生近320人,并确定了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专业方向。经过几轮修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开设学期为第五学期,主要面向大三学生,其先修课程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城乡地理学》、《城乡规划原理》、《城乡经济学》、《城乡社会学》等课程,共36学时,参考教材为崔功豪等编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该课程分为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两部分。前者主要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编制区域规划提供基础和研究方法的。课程主要介绍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分析方法和区域分析与模型在地区经济规划和发展研究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城乡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掌握区域发展、国土开发与整治、城乡建设的研究与规划的基本方法。

3 存在的问题

3.1 教材内容较陈旧

由于区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与该工作相对应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首先,课程教学内容较多,其教材内容主要有十五章,涵盖了较多的知识点,其学科跨度较大,与《自然地理学》、《城乡地理学》和《城乡经济学》等课程内容存在交叉和重复的现象;其次,与国内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一样,该课程选用的教材《区域分析与规划》(第二版)于2006年出版,至今已有10余年,知识体系较陈旧,不能反映区域规划的前沿理论和技术,也跟不上我国区域规划的步伐,无法体现时代特征。

3.2 实践环节较薄弱

区域规划工作本身具有实践性特征,《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也应该突出其实践性,尤其是商洛学院创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背景下,培养学生进行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应用能力至关重要。然而,由于课程的理论知识较多,实践课时较少,致使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区域规划工作一般包括现场踏勘、资料收集与整理、专题研究与分析、规划设计、方案编制与定稿等,该项工作的时间跨度较长,至少也需要一至二年。而《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总课时也就36课时,由于经费有限,也没有该课程的专业实习。因此,无论从课时还是经费都无法满足学生进行具体课程实践的要求,只能进行相关的概念性实践。

3.3 教学方法较单一

目前,《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在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要求学生了解区域分析的相关概念,理解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和整体评价,基本掌握区域规划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在课程教学中,虽然使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其“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单调,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4 对策与建议

4.1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首先,在教学大纲的修订中,不仅要理顺先修课程与后修课程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城乡地理学》等其它课程知识交叉的关系,尽量避免授课内容简单重复;其次,要优化教材内容,反映学科前沿,突出课程特色。对现使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如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区域经济与劳动力分析和区域技术支持分析三章内容整合为一章,即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根据区域规划的发展添加最新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料,并将它们引进到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视野。

4.2 加强实践教学

由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技能环节。首先,要加大实践课时,尽可能将现有的36课时修订为36+18课时,其中36为理论教学,18为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过程实践。通过借助SPSS,ArcGIS等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野外实地调研,掌握对自然资源、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的能力,同时学会制作专题地图,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认知,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再次,根据《商洛学院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学生要获得6个创新学分。因此,可以依托城乡绘图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综合实验室和自然地理实验室等,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并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4.3 创新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实现教学相长,还能提高专业的整体水平。在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外,还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如加强案例式教学,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讲解[5]。也可以开展合作研讨式教学,对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查阅和课堂讨论,有利于加强师生互动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积极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实践应用

商洛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中,运用合作研讨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讲解中,为了避免枯燥和课堂气氛沉闷,给学生提前布置选题“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中的应用”,然后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学生围绕如何选“点”进行资料查询,第二组主要以“如何选择重点开发轴”展开调研,第三组主要以“点-轴如何扩散”进行思考;在前期资料查询和调研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达成共识,最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上讲台讲解,由教师点评。通过类似的合作研讨式教学,既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实现了教学效果。

6 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学校创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背景下,必须完善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紧跟学校转型发展的步伐,体现时代性和应用性,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魏衡.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模块式教学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8):241-242.

[2]仇方道.《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507-2509.

[3]刘桂菊.“区域分析与规划”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12):66-68.

篇5

关键词:胶东半岛 滨海旅游资源 规划与开发 SWOT分析

一、SWOT内涵

“SWOT分析”是对区域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确定区域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中的竞争环境的优势和劣势,面临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SWOT”主要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首个英文字母缩写。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SW代表内部因素,主要分析研究对象的内部条件,着眼于研究对象的自身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OT代表外部因素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强调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研究对象产生的可能影响。文中优势、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胶东半岛滨海旅游旅游资源自身价值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外部环境变化及对区域的可能影响上。

二、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SWOT分析

胶东半岛是中国第一大半岛,位于山东省东北面。其它三面临海,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湾相望,重要的城市有日照、潍坊、青岛、烟台、威海等。

(一)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胶东半岛三面临海,在全长3121千米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众多的天然海湾和沙滩。这里沙洁滩缓,水清浪柔,主要由中细砂组成,砂细坡缓,平展宽阔,海水清澈,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2.气候宜人

胶东半岛多是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半湿润,四季变化分明,年均日照量2826h,海陆风有节奏地交替,形成春秋长、夏季短、冬暖夏凉、近海而干爽的特点。由于受海洋调节,气温日差较小,海滨空气清新且富含负氧离子,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碘,氧和臭氧含量比内陆高,有利于人体内维生素的积累和新陈代谢,是天然的海滨疗养场所。

3.区位优势

(1)地理区位――鲜明

地理区位优势独特。胶东半岛位于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北部,是欧亚大陆桥的东部出海口。胶东半岛东望日本和韩国,与日、韩具有良好的承接性;北接辽东半岛,西临京津唐地区,南接长江三角洲,是京津唐地区重要的出海口、中国环黄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又是环黄渤海经济圈与长江三角洲的交汇点,具有较好的地缘优势。

(2)交通区位――突出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山东公路以密度大、质量好著称,全省公路通车里程7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3000公里。拥有17处沿海开放港口。远洋航线可抵达日本、韩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60多个港口。有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四个机场,以济南、青岛国际机场为枢纽的空中运输通道日趋完善,目前已开辟国内外航线300多条,其中国际航线16条。

(二)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劣势分析

1.水平不高――产业经营管理不到位

景区缺乏综合经营管理,现有旅游发展战略重视了游客数量,忽视了质量和收益问题及产品与市场的匹配;缺乏联合促销;缺少重点品牌和形象建设战略由于景区管理体制等原因,经营管理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一些景区经营管理者对旅游产品存在替代现象的认识不足;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空间竞争理论缺乏足够的认识。一味追求门票收入,忽视旅游产业的拉动效应,产业经营管理者在管理水平上忽视了滨海旅游的战略目标,追逐近期利益现象明显。

2.力度不够――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规划与开发欠火候

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得到充分挖掘,许多海洋旅游项目还有待开发。许多海岛在旅游开发上更是一片空白,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半岛200多个海岛除威海刘公岛开发较好,田横岛、灵山岛等初步开发外,其他绝大多数岛屿尚处于待开发阶段。

3.不平衡――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旅游业发展趋势脱节

首先,受行政管理体制制约,作为全省划定的海滨旅游区,并未实现区域整体性规划开发。长期以来旅游开发始终以各地级市为中心独立运作,因区位条件、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旅游资源及融资渠道的差异,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滨海国际旅游业主要集中在青岛、威海、烟台等少数大中城市,日照市起步较晚,旅游业相对落后,但近期发展势头正猛,其它滨海城市旅游业规模很小。

其次,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旅游业的规模较小,尚未成为滨海地区的支柱产业。这主要是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特色不突出,缺乏有吸引力的旅游商品,经营较粗放,服务水平不高;旅游线路短,内容较单调,多为短期观光旅游而开辟。缺乏非观光型的滨海旅游产品。

第三,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且很不平衡。山东可供旅游开发的海岛众多,但开发主要集中在三大热点城市附近。长岛、刘公岛、田横岛等因距烟台、青岛、威海较近,具有一定的规模,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其它大多数海岛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这种地区性差异导致了整个滨海旅游区旅游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不均衡发展状态。

(三)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机会分析

1.胶东半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机遇

近几年, 胶东半岛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一直都保持在9%左右,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这将进一步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于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精品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能积极地刺激旅游需求的增加,提高居民的出游率。据统计,当一个国家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旅游动机,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则进入全民旅游阶段。胶东半岛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条件必然拥有广阔的市场。

2.奥运契机

2008奥运帆船项目落户青岛,这是胶东半岛经济以及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难得的机遇,届时青岛乃至胶东半岛必将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将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产生质的飞跃。由于体育盛事带来的机会必将使胶东地区相关产业享受一顿饕餮大餐。相约北京,青岛,紧紧把握机遇,把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做大作强。

3.大型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目前,旅游集散中心将游览、购物、休闲等旅游服务实行一条龙服务,将滨海旅游景点和周边地市的旅游景点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类似旅游“超市”的服务大厅,规范服务、集中管理。解决游客来半岛后缺乏系统服务的问题,使国内外游客游而忘返。旅游集散中心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整合国有旅游企业,吸引民间等资本参股,实行股份制。车辆、导游、门票等统一管理,形成以青岛为中心的成辐射状的旅游网络。

4.日、韩出境游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胶东半岛与中国第一、第二大入境客源国日本、韩国一衣带水,市场区位极为优越。开发“黄金海岸”,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主攻日本、韩国市场,与日韩共筑国际旅游“金三角”,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

(四)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威胁(挑战)分析

1.市场的挑战

目前国内旅游项目纷纷上马,区域旅游竞争日益激烈。胶东半岛的一些旅游资源与辽宁半岛地区相似,并且旅游客源市场又有重叠的部分。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争夺旅游客源市场份额上,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中需求市场略显不足。同时在与海南地区的滨海旅游资源的风度和发展旅游业的力度上,无论是景观特色,还是知名度、美誉度上,胶东半岛都可圈可点。

2.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带来的挑战

世界旅游业正面临着转型,由观光旅游逐渐向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休闲性、旅游方式转变,度假休闲旅游趋势日益突出。所以,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是一个重要机遇、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能否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仍然是个严峻的问题。

SWOT分析结果表明,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的形势,权衡利弊,在此提出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竞争策略。

三、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竞争对策

(一)区域“硬核”的建立

强化青岛的旅游业综合发展的核心作用,均衡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整体发展,健全区域旅游协作机制,增强胶东半岛滨海区域旅游协作的稳定性。青岛作为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龙头”,其核心带动作用不够强,这从滨海旅游带各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一方面,这是由青岛自身的综合实力决定的,另一方面,这折射出山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区域合作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在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合作中应当把青岛的核心作用进一步突出出来,明确确立青岛的核心地位,青岛也应当加强与滨海旅游带其他城市的合作,起到核心城市应当起到的作用 带动其他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二)区域旅游协作机制的健立

通过政府间的磋商协调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从宏观层面上消除行政边界的障碍与壁垒,通过民间组织的制度化谈判博弈机制,建立行业监管体系,从中关层面上走向理性的区域交融和产业整合,通过企业间的市场化调节机制,构建产业结构体系,从微观层面上提升资源配置的区域一体化优势。协同制定发展战略,进行统一、明确的形象定位,将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旅游规划与开发,突出各市的资源特色。

(三)统筹的思想的建立

统筹区域发展是整合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战略之一。一方面,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发展应当加强与环渤海旅游区各城市的合作,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定位,同时学习国内为先进的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经验,吸取海南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发展旅游项目的创意,参与大范围的竞争和区域性合作,为半岛滨海旅游带提供更稳定的客源基础,提升其竞争力,增强其发展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加强与半岛城市群内部资源整合与协调区域之间的竞争冲突,促进滨海旅游地和半岛城市群域内客源流动,强化旅游业内生能力和外在潜力,实现半岛滨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共同打造中国“黄金海岸旅游线”这一极富价值的旅游品牌,有效提高抵御各种经营风险与危机的能力。

(四)合理开放的投资开发政策的建立

制定海洋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旅游资源配置与开发应更加市场化,打破传统的由资源所有者和所在地组织开发的格局,实行统一规划下的成片租赁开发、委托开发、招标开发等方式,试行企业集团整区、整岛开发的建设模式。广辟资金来源,提高投资效益,胶东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制约因素是资金不足,因此必须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体一齐上的方针,通过多种渠道开辟资金来源:在争取省和中央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投入的同时,成立开发投资公司,对有发展前途的景点和开发项目,实行跨行业、跨地区的股份制投资形式,做到谁投资,谁受益;同时重视利用外资和侨资。在资源开发方面还需要一步考虑收取“旅游资源开发费”。目前,一些单位、企业和个体无偿地享受着旅游资源利益,造成对国家利益的损害,因此建议对位于主要旅游街区、旅游景区、旅游点、旅游线上的宾馆、饭店、商店、交通、个体摊点收取定量的旅游资源费,其资金用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鼓励全社会共同办旅游”。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旅游的良好局面有利于提升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柴寿升.青岛海洋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2]叶勇宏.旅游规划的SWOT战略分析法探讨.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山东.蓬莱的滨海旅游资源.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03).

[4]马勇等.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8).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生态环境;校园规划设计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级技术职业人才在人才市场中供不应求,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已出现高级技工难招聘的现象。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学院出现在全国各地应运而生。新时期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侧重知识技能传授,逐步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教与学并重、知识传授与身心全面发展并行的素质教育转化[1]。职业教育模式也由以往的学院式教育变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就业导向。校园规划设计应在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的前提下,创造出多层次、多元化的校园空间,体现出鲜明个性与校园文化的特点,给人们反应出现代教育的多元化的特点,让外界的人们一眼就能感觉到校园气息。这就是校园规划设计的目标。笔者结合凌云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实例,初步探讨职业教育学校规划设计的心得。

2、项目背景及项目概况

凌云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距首府南宁360公里。东连凤山县、巴马县,西接田林县,南邻右江区,北与乐业县枕连。凌云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前身是创建与1971年的凌云师范和创建于1983年的凌云县农业中学(85年改制为职业中学,95年改制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整合体。至今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

凌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校区位于凌云县云台山南地块西北角,整个校区教学用地约4公顷,另有与凌云体育中心共用体育场,室外球场面积约3.8公顷。校区建设内容有一期的教学楼(建筑面积5500,5层),学生宿舍(建筑面积5600,6层),食堂(建筑面积2400,2层);二期的综合楼,实训楼,总建筑面积约23000,此外还为今后扩建学生宿舍及教师公寓预留了空地。目前本校区在校师生约1200人。

3、规划主题

广西百色凌云县属于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县城,能够用来作为建设用地的平整场地较少,用地资源较为紧张。如何将较高容量的建筑组群合理的布置在有限的地形内,这就需要我们将建筑与环境放在一起就行比较、互相对话,将其充分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必须将建筑、山地、人之间的关系充分的理解,结合校园规划设计可以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当成是“学校”与“求学之路”,将建筑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就是人在通过道路等交通组织中产生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规划布局

凌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校区规划设计总平面图见图1,原先的凌云县云台山南地规划平面图见图2。

校园规划由教学区、生活后勤区、运动区组成。校区规划将操场设置于用地东侧,将校区学生体育用地与云台山下规划中的凌云体育中心通过过街天桥连为一体,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投资节约用地。学校的后勤与宿舍区位于校区的中部,学生无论是去上课还是去锻炼都能通过便捷的流线很方便的到达;并且能够通过后勤区来隔开体育活动区的噪音,为教学区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教学区位于校区东侧,靠近河边,环境优美静谧,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校区内车辆流线充分考虑了在校学生的安全问题,在校园入口设有停车场,食堂后勤也开有专用出入口和停车位,做到了人车分流;校区内其他各个建筑在设计上考虑了火灾时消防车的通行。

考虑到资金投入的原因,学校建设不大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设计中将整体规划与分期建设相结合是比较接近实际工程的。 其中,一期建设教学楼(建筑面积5500,5层),学生宿舍(建筑面积5600,6层),食堂(建筑面积2400,2层);一期建设完成可以投入使用以后,再进行二期的综合楼,实训楼建造,并为今后扩建学生宿舍及教师公寓预留了空地。在规划设计的考虑上,仅一期完工就可满足了学校教学及使用的基本功能,并且能够有形成一个鲜明的学校形象,给人完整和整体的感觉。 这样,校园建设扩张有序,自然生长,使校园空间上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衍生关系。

整个校区规划用地分区明确,交通便捷,功能完善并在立面风貌上结合凌云当地特色,对提升城市面貌,提高教学客观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5、校园空间与建筑风格

本规划利用校园在泗水河旁,考虑了云台山的位置与走势之后,才确定校园空间结构和建筑风格。以山水、树林结合的空间形态,充分利用了自然要素,将校园空间塑造成绿色花园,创造具有自然美的校园环境。

关于现代校园建筑,教学功能是其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功能,在此功能外,交流空间、自然风格应重要考虑。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形体的虚实结合,利用多层次多形式的连廊关系,形成开敞贯通的空间结构,通透的建筑形式与当地地域气候相适应,充分营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现代学校建筑空间[2]。如在校内单体建筑的设计上,在校区入口留有一个前广场,并以一期教学楼作为校区入口广场正对的主楼,使学校能在一期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形象面貌;二期实训楼两两相对形成教学区后部的一个小的中心,并连成景观轴线于宿舍大门相对,提升了校区的环境品质。整个校区规划用地分区明确,交通便捷,功能完善,并在立面风貌上结合凌云当地特色,对提升城市面貌,提高教学客观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其中过街天桥的连接,形成了水平与垂直交通系统。建筑体群以五、六层体量为主,立面造型采用了传统坡顶与现代元素结合的设计手法。

6、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生活在优良的校园环境的学生,有着心旷神怡、陶冶情操的感觉,同时,可以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舒适的空间和场所,凌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校区绿地率达到了35%,不仅可以为师生观赏,也可为其提供舒适学习、生活环境,使其感受到校园环境的舒适。

景观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即与城市大景观的呼应和校园内部空间序列的营造[3]。凌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校区紧靠河道,北临城市干道,建筑群处在商品开发区的包围中,拥有开阔的运动场和绿地,相对于密集的开发区的楼群开敞,形成了空间上的过渡。处在校园正门,通过东西走向且布满绿地的道路可以方便的通过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形成了高效而又现代的空间组合,可以自由交往。

7、多方案比较下的规划完善

一名设计师的目标就是要把自己设计的方案能够顺利通过并能付诸于实践。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会因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需要修改设计,最终的修改方案会与原先最早的方案,也就是中标时的方案肯定有所不同。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业主的因素、施工方的因素、勘察设计的因素,有些不是设计师能够决定的,需要与业主、施工方、监理等一起协商,而有些是设计师未能领会建设单位的意图而造成方案修改,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在投标的过程的方案是根据招标书里面的任务而设计的,在中标后进入实际施工阶段,会发现和原先的想法有所不同,就会修改方案。经过几次方案的对比,凌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校区的规划设计选择了以下的风貌方案,如图3和图4所示。验收后的教学楼如图5所示。

8、结语

学校是学习和继承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园不是单单的建筑群,而是为了提供一个舒适的校园环境。一个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形成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让人了解到历史文化,探求地方特色。本文从凌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校区规划设计的规划主题、规划布局、交通组织、校园空间及建筑风格、校园景观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环境、做到与山水相融,合理组织校园空间,以此提高校园规划设计的技术含量,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化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林武.多元化校园空间的塑造―福州电子职业中专学校规划设计[J].福建建筑,2005,95(5):17-18.

[2]熊砥柱.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规划设计[J].科技信息,2008(29):383-384.

篇7

关键词:水利水能规划;教学大纲;考核;教材

作者简介:巨娟丽(1976-),女,陕西乾县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向友珍(1976-),女,湖南怀化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陕西 杨凌 712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Y110206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51-01

“水利水能规划”课程是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直接为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运行提供合理的水利计算数据,也是流域水资源规划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本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有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库兴利调节、洪水调节、水能计算及水电站的运行方式、水库电站主要参数的选择、水库调度以及水资源评价分析等。

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水利水能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水能计算知识在各专业实践中应用的基本步骤,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就能上岗;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从水利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突出的专业技术特长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总之,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毕业后从事水利水电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水利水能规划”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水利水能规划”课程的教学为例来说明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少,任务重

近年来,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已在全国各高校全面铺开,压缩专业数量、拓宽专业面、淡化专业等系列教学改革正在实施,我校“水利水能规划”课程的教学课时也相应减少,教学课时减少与教学内容增加的矛盾使得该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课时减少,为了能够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本门课程主要内容的讲解过程,我校教师基本上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老师讲授为主,留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很少,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板书和语言来接受知识的,也就是说学生一直处于被“灌输”状态,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且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太强,很少自觉地思考问题,以致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教材方面

目前,在国内很难找到一本特别合适的教材,各高等水利院校都选用河海大学周之豪主编的《水利水能规划》教材,我校也不例外。但该教材的部分内容已经过时,在实际中很少使用,而且本教材没有习题,例题也不多,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国内各高等院校使用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知识系统的逻辑性,虽然所选用的教材能够清晰地反映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4.实践环节少

“水利水能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为例,类似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占该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与其相比,国内的实践教学明显偏少,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5.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都是通过每门课程最后的考试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平时不认真学习、不注意知识积累的学生,考试前突击一下,可能会取得很高的成绩,而平时踏实、认真、好学的学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在考试中产生失误,从而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样就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解决措施

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访问学习的感受,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方法的课堂容量有限,随着水能计算知识的快速发展,在水能规划教学学时减少的条件下,采用多媒体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应对方法。多媒体教学虽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它也有其缺点,比如对一些理论公式的推导,就不如教师带领学生边思考边推导的效果好。所以,应该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被“灌输”状态进入“互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在创造和想像的空间里,发现和理解知识,进而掌握和利用知识。一般来说,对课本中理论公式的推导,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对课本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可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板书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清晰地演示给学生,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提出合理的教学大纲体系

在“水利水能规划”的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对于一些章节应进行合理的调整或删除不讲。对于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使用较少的,应大胆给予删减,压缩其课时数,为新知识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时间。“水利水能规划”的绪论和第一章均为水利计算的基本内容,在其他先开的学科中已经有所渗透,所以应该压缩其学时数。水利调节计算、洪水调节计算以及水能计算的内容比较抽象,应先讲清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然后再结合工程实际,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书本上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把书中的基本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现代工程建设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3.建立“水利水能规划”实践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水利水能规划”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要实现从课本的基本理论方法到实际问题的实践应用,需要一个过程。作为授课教师,应利用自己积累的实际水利工程资料,借助于计算机,把教材中的重要原理、重要算法以及重要步骤,通过实际操作对学生进行演示并加以解释,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4.完善考核制度

完善考核制度,使其能够真实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期末考试成绩、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单元小测验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等指标进行综合考评。期末考试一般采用闭卷考试,基本能够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总体掌握程度;课堂讨论反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课后作业和单元小测验可以反映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这几个指标,可以比较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5.灵活选用教材

在教材的选用问题上,不能循规蹈矩,要根据每本教材的优缺点进行合理的取舍。针对不同的专业,一门课程可以采用几种不同的教材。在国外的大学,同一门课程的讲授可以采用不用的教材,而且有的也不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讲,全凭经验。

三、结语

针对我校“水利水能规划”课程的教学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做访问学习的感受,提出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建立“水利水能规划”实践课、建立合理的教学大纲体系、完善考核制度以及灵活选用教材等几种措施,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以及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周之豪,沈曾源,施熙灿,等.水利水能规划[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篇8

【关 键 词】职业生涯规划;普通高中;教育对策

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丰富的实践经验。1971 年,美国教育总署马兰最早提出“生计教育”,随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纷纷将职业生涯教育引入高中教育。相较而言,国内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课题组选取广东实验中学、广东华侨中学、四十七中学、第四中学、彭加木纪念中学、花都秀全中学六所学校的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共派发470份问卷,回收451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调查范围涵盖省市示范性、区重点和一般学校。通过了解广州市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高中职业规划教育提供借鉴。

一、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对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回应,顺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落实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

目前,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到课程体系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与实施仍然不理想,普通高中的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短板。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强调在扩大教学规模和提升教学条件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由原来的促进升学就业转向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建立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这推动了以思想品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因此,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中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自然衔接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职业教育在大学推广和普及的程度较高。传统教学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原有的职业指导无法满足教育需求,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高考志愿填报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调查结果显示,45.9%的学生表示不明确自己将要报考的专业,这说明高中生填报志愿时不了解大学专业设置及社会职业类型,容易出现专业选择偏差,导致大学期间学习动力不足,进而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仅在大学期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无法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立场上,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设置与职业匹配之间的矛盾,确保高等教育的实效性。

(三)顺应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美国著名生涯学者舒伯曾将个人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高中生处于试探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开始建立个人生活方式、确立人生理想目标、学会与人交往与竞争、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对于自身发展和职业选择,高中生不仅关注职业兴趣和职业方向,也注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评价。调查结果显示,66.5%的学生表示非常需要或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服务。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以科学的课程规划、专业的职业指导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职业与社会观的确立、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

二、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由于独立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普通高中仍未得到真正落实。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足,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目前,尽管相关政策法规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支持和技术指导,但现实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调查结果显示,仅18.2%的高中开设了此门课程,仅23.08%的学生对学校开设此门课程表示非常满意,23.85%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持一般态度和不满意态度的分别占45.38%和7.69%。由此可见,大部分普通高中并未开设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满意度总体不高。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社会各界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普通高中职业指导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尽管不少高中已经开始实施相关课程,但探索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如课程体系尚未形成、教育实施时间有限、教育内容浅显等。目前学校对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学生教育需求满足程度并不高,实效性不强。

(二)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质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其内在规律,需要专业师资对课程内容和方法进行准确把握,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调查结果显示,33.9%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对自己有提供指导;46.6%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此方面几乎没有提供指导,帮助不大;而学生认为老师从来没有提供指导,没有帮助的占14%。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师资队伍。当前,不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来源于学科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行政人员,师资的专职性、专业化欠缺。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更多的是普及学科知识,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法准确把握,能力有限,对学生提供的指导和帮助不大。

学生希望通过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解决自身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问题保驾护航。不少学生在调查中表示,“您希望邀请哪些人士来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老师”排在首位的是专业的职业规划师,所占比例为68.3%;其次是各行业的优秀人士,占54.5%;再次是各行业负责人事招聘的人员,占39.9%。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聘请职业规划师给予学生职业适应与发展方面的咨询、辅导和建议;邀请各行业的优秀人士、负责招聘的人员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信息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更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与实施。

(三)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教育需求程度高

职业规划意识,是个体对自身职业规划的认知和态度。对于高中生而言,职业规划认知主要体现为对自身兴趣、能力、特点的了解,对未来就读专业及职业的了解,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6.3%的学生认为若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希望从中了解对自己性格、兴趣和适合的工作;其次是了解社会上的职业种类和从业要求,占26.6%;而学生希望了解大学专业的设置情况、高考志愿的填报指导、职业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技巧所占比例较为接近,约各占10%。由此可见,超过七成的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方面仍有所欠缺,希望通过开设课程多了解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服务的需求程度较高。当前,部分高中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强,容易出现自我定位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盲目填报志愿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可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课频率一周一次的占25.5%,两周一次的占21.7%,一个月一次的占22%。不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服务的需求程度较高,希望通过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规划意识,明确自我定位,合理填报志愿,恰当选择专业及职业。

三、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探讨

当前,不少中学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组织和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重视职业规划教育,构建系统化指导体系

我国的职业教育指导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接近空白,中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在部分学校试点实施。面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学生欠缺的职业能力,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国家层面上,应提供政策保障,加大经费投入。一是出台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纲要和分层教育框架等法律文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端口前移至义务教育阶段,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既凸显教育的针对性与层次性,又兼顾各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二是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用以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培训、机构设置、设备购买等,确保各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学校层面上,应提高重视程度,努力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指导体系。一是设置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结合就业市场变化、行业发展要求、学生实际情况等合理设置生涯规划课程。二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层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满足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及服务的需求。三是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指导体系,课内通过职业规划课程、职业规划讲座等,向学生系统传达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与知识;课外通过社会实践、团体辅导、个性化咨询、职业规划比赛等,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由此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二)强化师资队伍培训,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

目前,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助于提升教育实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第一,强化师资队伍培训。学校可聘请校外专家,加强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培训,掌握相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知识、职业指导技能,了解社会最新就业动态与职业需求,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德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此外,选派优秀的教师到职业规划教育实施状况良好的中学观摩学习,接受培训,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研究。

第二,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目前普通高中几乎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职教师屈指可数。应加大经费投入,引进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人才,如职业规划师、行业优秀人士、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等,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在专业化人才的引领下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合作共享,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此外,学校可定期开展生涯教育研讨会,共同探讨和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制定出本校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三)丰富教育内容形式,加强职业咨询测评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一,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构建实用性较高、指导性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加强校本课程研究,融入本土化气息。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专业特点,选取针对性强、生活化的课程内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形式上,适当开展职业体验等实践类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到本地知名企业参观,了解企业各大职能部门和生产运作情况,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学生到本地高校观摩,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了解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就业情况,提升职业体验活动的教育效果。

第二,开展专门的职业咨询和测评。在职业咨询上,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中心,建设职业规划工作网站。学校可通过一对一的职业咨询辅导,帮助学生认知自身性格特点,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可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全面的职业指导活动,搭建校内外便捷高效的职业信息沟通平台。在职业测评上,引进专业性强、效度高的测评工具。职业测评应兼顾高中群体的特殊性,选择适当的测评工具,配备专业的测评人员,提高职业测评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通过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测试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职业倾向,从而为学生提供深入细致、针对性强的规划建议。

(四)构建多方联动机制,发挥教育合力作用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需要多方教育主体的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在社会层面上,应加强宣传工作,大力宣传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普及职业规划教育理念,渗透科学的育人观。各大媒体应客观宣传各行业的先进典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行业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专家学者也应加强对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理论研究,根据高中生特点及形势变化探索出合理有效的教育模式。

在企业层面上,应加强校企合作,借助企业力量推进教育。学校可邀请当地相关企业来校举办报告会,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现状及各行业发展趋势;可聘请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等参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设计论证,制定出满足行业需求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可与企业合作建立职业体验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机会。

在家庭层面上,应密切家校沟通,促进家庭参与。学校可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解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内容、方法等,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了解子女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合理指导子女进行升学和就业选择,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不可否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普通高中的推进任重而道远,离不开社会、企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各界应重视其教育作用,认识当前不足,落实相关工作,才能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8-59.

[2]杜映梅等.职业规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赵士果.高中生职业规划的必要性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8(7).

[4]郑瑞新.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5]孙宏艳.我国职业规划教育应端口前移――基于中美日韩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8).

篇9

关键词:教育政策;发展规划;定性评估;定量评估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评估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正面临着从量向质提升的转型,教育政策的好坏直接关系转型成功与否。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评估在我国是一个新兴领域,其理论和方法都正在迅速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指出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针对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的特点,依据特定的评估主题及标准,推进评估程序科学化和制度化,亟需建立一套完善、规范化、制度化的量化评估体系。

(一)开展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评估研究的迫切性

制定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之一,如何有效组织和实施,并对其运行质量和效果监控,都需要评估,以便及时调控相关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属于多层次、多指标、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社会性、公益性、政策性和多样性。因此,应及时设定评估方案,实现对运行中的偏离及时修正和调控。

(二)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评估实施中的关键问题

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评估需按照一定程序,通过科学可行的方法开展定性、定量分析,对政策和规划在一定时期内的执行情况与合理性客观准确衡量。一是评判把握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执行的宏观发展趋势,客观评价规划目标和任务的落实进程;二是寻找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实施效果和既定目标间的差距,找准关键领域和重点薄弱环节,及时制定有效措施、调整导向;三是查找原有规划编制不足,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意见,助力于下一轮教育政策和战略规划编制调整。

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实施进程中,普遍存在忽视实施评估环节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譬如,评估主体不明确、评估内容宽泛、评估方法缺失、评估标准不明、评估指标单一、缺少有效开展第三方机构评估等。因此,有效跟踪监测政策和规划的实施,亟待建立一套完善、科学、客观的评估体系和机制。

二、国内外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评估研究现状

公共政策评估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史蒂芬采用“实验设计方法”大规模系统开展对罗斯福总统的“新社会计划”的政策评估,揭开了现代意义上的“评估”序幕。国外政策评估最早可追溯至一战前。美国学者斯塔夫比姆指出政策评估应考虑多方要求、平衡各方利益,将近50年中常用的评估模型归为四类:包括伪评估、问题取向的评估、决策取向的评估和社会回应取向的评估。

教育政策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具有公共属性、工具属性、动态属性和系统傩裕其研究多沿用上述公共政策评估模型,按照一定教育价值标准,对教育政策对象及其环境发展变化及构成要素进行价值判断,通过诊断政策设定、实施中存在问题推进提高。国外对教育政策的研究始于二战后,现已成为教育研究的核心领域。加拿大学者迈克尔从设计评估的行动主体将教育政策评估分为行政评估、司法评估和政治评估。国际上,教育政策评估常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实施完成。

国内学者认为,不同级别和类型的教育政策应采用不同的评估模型。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政策研究才步入教育研究者的视野。我国的教育政策评估一般主要从议题、方案、执行、反馈等角度进行评估。1986年,国务院成立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门设置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室,而各省市也相继成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其中上海市教科院设置了高等教育研究所和基础教育研究所等。

而国内的发展规划评估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结合西方既有经验和实际国情,已做出初步尝试。刘生龙采用差分内差分方法评估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促进西部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陈玉献运用逻辑框架评估某省“十一五”环境规划,针对规划实施不同阶段对应不同指标体系,深入分析投入产出。

三、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评估的指标体系

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活动,因部门和地区差异性以及评估方式多样,评估结果差异性也较大,需要制定动态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及时监控调整。

(一)制定评估指南

制定详细系统的评估指南,明确评估目标、确定评估模式和评估原则,依次界定评估内容。一是开展动态跟踪评估。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落实进程的评估必须包括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变动、及时跟踪、动态评价。二是针对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落实情况,及时建立执行中偏差的准确衡量和评估调整依据。国外发展规划评估研究线路图(如图1),对于我国的发展规划评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明确评估标准

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的评估标准是评估工作设定的参照系。至今,评估标准已经历三个阶段:从单一技术标准,到多元社会标准,至后续多元理性的社会政治综合标准。首先,应遵循公共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即效果标准、效率标准和效应标准。卡尔?帕顿和大卫?沙伟奇认为影响政策和规划设计的因素多集中在技术可行性、政治可行性、经济及财政可行性、行政可操性四点。20世纪70年代末期,鲍斯特提出经典的七项政策评估标准:效能、效率、充分性、适当性、公平性、反应度和执行能力。当前,国际上较普遍采用邓恩的“多元评估标准”,综合之前的“技术标准”和“社会政治标准”,已将评估标准分为效果、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适宜性六个维度。

(三)构建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明确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边界,是开展相关评估的关键。因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实施周期较长,效果多元复杂,须采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全面综合评估,建立分层级、分布式的政策和规划评估动态网络体系,实现科学、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

1.定性评估

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因素复杂,有模糊性和时变性,定性评估主要用于说明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在一定时间内的执行进展情况及其可能所产生的相关影响,形成定量评估所需建构的量表和体系指标。该法特别适合过程评估,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其重点是针对政策和规划的整体发展情况和趋势进行目标总体性实现程度的评估。

2.定量评估

定量评估主要通过收集评估对象的定量资料,采用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辅以模型深入剖析,量化规划评估结果,考查其质量效果程度,避免主观倾向。定量评估重点考查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任务中对应各子指标的实现程度。

3.定性评估+定量评估

我国的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综合性较强、涉及范围广,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获取最佳评估结果。定量评估并非纯粹客观性,而是包含着某种“建构性”,其信度和效度分析主要依赖测量工具是否设计的精致,以及是否能有效测出所探讨的现象。此外,定量指标的权重一般大于定性指标。Denzin研究表明运用各种不同方法与资料多角化可相互验证。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都各自有优缺点,结合施用可互补。Trend也指出定性和量化资料要结合使用,有助于提高评估研究品质。

(四)确定评估主体

有效吸纳多元主体,提高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社会参与度,体现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保证评估独立性,确保评估结论的可信度。

(五)量化评估方法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量化是开展评估的关键,是改进和创新规划评估工作的创新之源,其中涉及各因素间的交叉性、确定指标权重、不均化处理等技术难点。

1.层次分析法

把复杂总目标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形成递阶层次结构。定性部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重要程度,判断矩阵的特征根、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定量部分则利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到针对评价对象的不同级别指标的优劣等级和相应权重。

2.灰色系统法

灰色系统法重点解决系统中非透明部分,采用层次分析法圈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鉴于专家打分时评判信息具有灰度,通过灰色评估建立白化函数,需用灰色聚类理论构造模糊隶属度矩阵继而进行综合评估。

3.逻辑框架法

逻辑框架法向上逐级展开获得政策和规划的影响及后果,向下逐层推演找出针对原因得到“逻辑树”;通过该逻辑树将规划和政策的“因果关系”转换为相应的“目标关系”,得到“目标树”,并进一步通过“规划矩阵”来完成相关评估。

4.文献研究法

基于对比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调研目前国内外对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评估的现状和需求,为后续评估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5.问卷调查法

该法不受时空限制,调查问卷一般有结构性问卷、非结构问卷、综合型问卷三类,辅以统计、访谈等方式,调查掌握主要情况和典型事例,深入分析,实现较短时间内获取较多有用信息。

6.信度鉴定法

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从评估者信度、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方面对同一客观事物测量若干次,考察测量结果的相互符合程度或一致程度。

7.效度鉴定法

用以反映评估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或测定工具的测定结果与预想结果的符合程度,具体包括效标关联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等测验鉴定。

8.要素分析法

按照评估目的和要求,客观深入分析和评判原评估中各种材料的内容要素及其有效性,主要分析热菪Ф取⒔峁剐Ф鹊纫素。

9.专家评议法

该法操作方便,由从事或接近某领域的专家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来评定;形式可通过专家会议法、Delphi法以及不同专家意见相互印证和补充。

10.案例分析法

采用现实案例支撑,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使得评估结论具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现实指导意义。

(六)评估调研形式

针对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可采用多种评估调研形式相结合,譬如,年度评估+中期评估+终期评估、综合评估+专项评估、横向评估+纵向评估、自主评估+第三方组织评估等,强化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1.年度评估+中期评估+终期评估

第一,通过年度比较,考察各项重点任务的序时进度。第二,中期评估主要是了解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实现情况。第三,后期评估重点是为今后制定发展规划和公共政策提供借鉴和依据。

2.综合评估+专项评估

除开展综合评估外,还应结合国家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的重点和难点开展一系列专题调研,形成专项评估。

3.横向评估+纵向评估

为弥补纵向评估不足,横向评估能更客观评估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的执行进展,及时发现执行中的问题。

4.自主评估+第三方组织评估

第三方评估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重大政策规划实施的质量和水平。

(七)强化评估结果推广应用、建立评估反馈机制

形成评估报告,评估结果,积极推广并强化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将该评估结果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可从多个关键参与者的视角看待个体或组织,将对评估实践推广更具实际指导意义。

评估反馈机制是构建由评估到及时调控的桥梁,形式灵活,可通过网络、年度专题白皮书等定期和及时反馈,确保建立规划“滚动”的修订机制,为后续决策分析做充足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志军.重大公共政策评估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

[2]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胡伶.教育政策评估标准体系的架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2).[4]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导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屈芳,马旭玲,罗林明.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继续教育,2015(1).

[7]杨永恒.发展规划:理论、方法和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8]张小玲.国外政府绩效评估方法比较研究[J].软科学,2004(5).

[9]杨伟民.规划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10]李允杰,丘昌泰.政策执行与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一)大学生生涯的不确定性

所谓生涯不确定是指个人尚未选出或决定未来从事何种职业活动,并为之做出准备的不确定状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未完全确定,而职业的选择也是一个复杂的历程,因此许多青年学子在进入大学的院系进行专业学习、训练后,缺乏清楚、明确的生涯及发展方向,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感到茫然、陌生和困难。

(二)生涯发展对自我认定的影响

生涯不确定状态不但形成生涯发展迟滞,甚至进而导致自我认定的危机。多数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生涯不确定的学生经常出现焦虑、目标与兴趣模糊不定、缺乏求学动机、对学生角色投入不足、学业成绩偏低等现象。

有些大学生虽明确了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但是这个方向是由外界因素影响决定的。这种已经确定的状态在面对生涯抉择时,会产生听天由命的想法,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对于形成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形成一个正面的自我认定是非常不利的。

(三)生涯发展的认知阶段

1.二元论阶段。思维水平处在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思维形态是单纯的、二元的,常常以对或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对问题和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认为适合自己的“正确”职业只有一个,因而转向老师、父母、咨询员或者利用兴趣量表等方式,寻求答案和方向,这种思维方式是外部导向的,欠缺自主性,也常常因为无法找到那个“正确答案”而焦虑。

2.多元论阶段。在这阶段中,学生能考虑到多种生涯选择,认识到做生涯决定后的结果,但仍无法整合决策过程中的多个重要因素。

3.相对论阶段。在这阶段中,外部控制的决策方式,转变为内部控制。学生不再毫无区分地接受外在的影响,他们开始知道自己才是做决定的重要因素。他能够在做生涯决策时,比较不同职业及其不同的内涵与责任,从而能够更为现实地考虑职业选择。

4.承诺阶段。在这阶段中,大学生在分析职业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对各种职业都能持客观的态度,由于已经基本明确自己的个人特质,因此,他们形成了对职业目标的明确承诺,愿意为此努力、承担责任,同时,还能够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四)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任务

舒伯等职业指导大师将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退出期五个阶段。从这个观点来看,大学生在经历成长期的基础教育后,其生涯发展正处于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需要完成“特定化”与“实践”两个职业发展任务即由试验性职业偏好转向特定性职业偏好,并完成职业性偏好的训练,进入就业的时期。要实现这个任务大学生需要积极进行生涯探索活动,即通过一系列实地工作或者对工作世界信息、数据的了解,促使个人对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价值观、工作角色等特征以及以能够符合个人这些特征的职业,有清晰肯定的了解。也就是对自我特质、各种不同的职业或工作内涵,以及个人的环境与资源进行探索,以便建立未来的生涯发展目标的各种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探索,促进生涯意识的唤醒,逐渐理清生涯发展方向,并为之做出必要的准备。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

(一)完善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掌握自我认知和探索工作世界的方法,从而在职业生涯决策中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具体的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职业决策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应该从大学生的生涯特点入手,将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全程,分层教育和指导,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采取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名大学生能够从发展的角度积极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指导水平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指导是一项涉及很多学科和领域的、专业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同时这门课程目前在我国没有作为一门专业来系统学习和研究,但是这部分工作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需要建立一支业务精湛、能力水平过硬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配备兼职教师为辅助的相对稳定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教师队伍。在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的能力,提升满足每个个体学生职业需求的指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