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16 17:5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规划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敏感性,旅游业的发展容易受政治、经济、社会、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部分因素又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为保障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通则》[1]规定,旅游规划应对旅游项目的宏观背景、资源禀赋、开发条件、环境保护等作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但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客观存在,旅游规划的实施效果与规划目标仍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因而“旅游规划蕴含风险”[2]。因此,在旅游规划中应重视风险分析,识别影响规划实施的风险因素,评估其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风险分析可以提高旅游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减小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
本文基于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理论,结合旅游业的自身特点,探讨风险分析方法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1 风险分析的含义
1.1风险的定义[3]
风险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风险是指“不利结果出现或不幸事件发生的机会”(英国风险管理学会(IRM))。狭义的风险定义认为风险的本质是有害的或不利的。广义的风险定义认为风险是中性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风险定义为“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广义的风险定义可以理解为:风险是未来变化偏离预期的可能性以及对目标产生影响的大小[3]。
1.2风险分析的内容
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识别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估计这些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影响;为防止或减小不利影响而制定对策。与上列内容相对应,风险分析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①风险识别;②风险评估;③风险对策[3]。
2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识别
由于旅游活动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也比较多。按风险因素的来源,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2大类。外部风险一般包括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市场等方面,内部风险一般包括决策、管理、技术等方面。不同的规划类型和规划阶段,涉及的风险因素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具体项目区别对待。
2.1外部风险
(1)政策风险旅游规划的政策风险可能来自2个方面,一方面是因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改变了旅游规划实施的政策条件;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可能与生态环境、自然文物保护等法律法规划相悖。
(2)经济风险旅游业受经济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经济波动一方面直接影响旅游者的经济收入与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其消费心理与消费预期。如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旅游业造成了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经济形势恢复相关,一般持续时间较长。
(3)社会风险社会风险因素可能会对旅游活动造成关键影响。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社会风险有:①当地居民是否支持旅游开发;②旅游活动涉及到的民族矛盾、宗教问题;③旅游开发引起的移民、拆迁补偿问题;④突发性事件如非典、H1N1流感及暴力事件等。
(4)环境风险环境因素日益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环境风险一方面来自环境变化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如气温变暖引起雪山融化,干旱使河水断流,污水排放使旅游区水体遭受污染等,对相关旅游活动将构成重要威胁。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当,也会引起环境的破坏,而给旅游项目带来风险。
(5)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竞争性项目常遇到的重要风险,对旅游规划来说,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市场预测方法或数据错误,导致市场需求分析出现重大偏差;②旅游者偏好转移,使市场需求与预测发生偏离;③竞争格局变化;④产品价格不被市场认可,影响旅游项目的预期收益。
2.2内部风险
(1)决策风险由于旅游业的复杂性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管理者在规划、管理、经营的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具有主观性,如果决策时未考虑风险因素的影响或忽略了某些主要的风险因素,就会导致决策风险。例如宜昌市“三峡集锦”项目,因盲目跟风人造景观热,“真三峡前建设假三峡”,建成10年后被迫拆除,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损失(楚天都市报,2006年8月24日)。
(2)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由于管理模式不合理,组织不当,管理混乱或主要管理者能力不足等引起的风险。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管理风险有:①旅游开发活动中的管理风险;②旅游企业经营风险;③旅游人力资源管不足、人才流失的风险。
(3)技术风险
旅游项目的技术风险可能来源于:①前期勘察资料的可靠性及开发方案的可行性;②工程施工风险,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遭遇滑坡、坍塌等;③旅游活动的安全性,特别是一些高危性旅游项目,如漂流、探险等,往往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
3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评估
旅游规划中风险评估的任务是估计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并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划分风险等级,确定关键风险因素。风险评估分为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2部分内容。
3.1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包括风险概率估计和风险影响估计2个方面。风险概率即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旅游项目中风险概率估计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前者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电子会议法、德尔非法等,后者一般是通过统计分析、数学计算和计算机的应用来实现[4]。
按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及评价的需要,可以将风险概率分为若干档次,如文献[3]将风险分为很低、较低、中等、较高、很高5档,对应风险概率从0%按每档20%递增至100%。同样,根据风险发生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大小,可以把风险影响划分为5级,即:严重影响、较大影响、中等影响、较小影响和可忽略影响。
3.2风险评价[3]
风险评价以风险概率估计和风险影响估计为基础,对风险划分等级。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评价矩阵法和专家评价法等。
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评价,可以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价矩阵。以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为横坐标,以风险发生后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大小为纵坐标,将各种风险因素排列在矩阵的25个网格内。结合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将风险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
4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对策
在旅游规划中,不仅要了解规划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还要提出针对性的风险对策,以避免风险的发生或将风险发生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风险对策研究的结果应及时反馈到规划的其它方面,作为规划修改和方案调整的依据。
4.1基本要求
(1)风险对策应具针对性旅游规划可能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各种规划的内容和重点也不相同。因此风险对策应结合旅游项目的特点,针对特定对象和关健的风险因素制定对策,将风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2)风险对策应具可行性风险对策应立足于现实客观的基础之上,提出的风险对策应是切实可行的。所谓可行,不仅指技术上可行,而且从财力、人力和物力方面也是可行的。
(3)风险对策应具经济性规避防范风险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风险对策所需要的费用远大于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那么该对策是没有意义的。在风险对策研究中应将规避防范风险所付出的代价与该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权衡,寻求以最小的费用获取最大的风险效益。
4.2常用的风险对策
在旅游规划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分别采用不同的对策。常用的风险对策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彻底规避风险的一种做法,即断绝风险的来源。对旅游规划而言意味着改变规划方案或否决某些开发项目。风险回避方法在规避了潜在的风险损失的同时,也放弃了预期的收益。因此,这种方法一般是在风险影响严重,风险概率很高的情况下采用。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针对可控性风险采取防止风险发生,减少风险损失的对策,是最常用的风险对策。风险控制措施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一般包括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等。如在旅游项目决策过程中进行科学论证,鼓励公众参与,强化监督工作,落实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决策的盲目性,降低决策风险。
风险分散是另一种常用的风险控制措施,例如对某些新兴旅游项目,市场前景较好,但不确定因素也较多,可以采取引进风险投资的方式,分散部分风险。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将潜在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以避免风险损失的一种方法。例如旅游企业采取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将旅游活动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此对策尤其适用于高危性旅游项目和某些人力难以控制的灾害性风险。
旅游项目建设中的工程风险,可以通过相关合同条款转移给承建方,再由承建方依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
(4)风险自担风险自担就是将风险损失由旅游项目自己承担,主要适用于风险程度较低的风险因素。另外,在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的费用远大于风险损失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风险自担的对策。
5结语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旅游区的诸多方面,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分析应具有广泛性和长远性,旅游规划风险分析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旅游规划风险分析应涵盖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的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市场、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
(2)旅游规划风险分析应涵盖旅游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旅游规划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风险预见能力。
(3)旅游规划风险分析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规划单位、旅游企业及其它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 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S].
[2] 汪宇明.旅游规划方的理性和责任-再谈规避旅游规划的风险[J].旅游学刊,2008,23(9):6.
[3] 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考试参考教材编写委员会.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388-423.
[4] 孙华平,刘风芹.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J].经济与管理,2008,22(10):63-67.
篇2
关键词: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到目前为止,我国旅游景区的规划以及设计尚还没有形成一套与自身相适应的特色化方法和理论,在设计的前期便带着严重的盲从性,最终造成了旅游景区设计过程当中诸多问题的产生,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在旅游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当中严重缺乏人文关怀。本文所论述的人性化旅游景区景观的设计正是基于当前我国社会物质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迫切需要更多精神方面的享受、需要找到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以及找到到心灵上的归属而进行论述的。
1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依然处在探索的发展阶段,有关旅游景区规划和设计的实践研究以及理论研究都较为有限,而且缺乏合理的和科学的理论性指导使得一些旅游景区的景观建设变得盲目化,不规范,造成了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吸引力减弱、景观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出现。就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状况来看,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主要放在完善和健全城市营销服务体系上;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更为重视的则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现在旅游渐渐地成为了一种时尚,人们纷纷出门去旅游。旅游业快速发展,但从长远的角度而言,抓住人心才是关键。因此从人性需要方面的考虑,人性化设计是未来的主流。旅游发展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树立城市美好形象的一种手段。
2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在对旅游景区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都普遍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
2.1形式化
多数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当中,人们往往过度重视景观设计方案的平面效果,一味的追求旅游景观的形式意义,但却忽视了人们的心理感受。旅游景观的好坏不能只是用来看的,更是应当用来切实“感受”的,如数字景区中,电子自助导游终端讲解内容总是固定顺序播放,信息量有限而且缺乏信息反馈,人机交互性有待提高。此外,绝大多数电子导游尚无法提供定位、自动点名、掉队提醒和散客自助旅游线路设计等“个性化旅游”服务。当今,旅游景观设计的重点要明确人的主体地位,应当强调人在旅游场所中的体验,旅游景观如果缺少了人的参与便会完全失去设计的意义。
2.2理论研究不足
我国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理论基础非常薄弱,并且缺乏旅游特色,很难科学合理地指导旅游景区的规划实践。除此之外,在当前旅游景区的建设当中,我国旅游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依然存在着诸多指导旅游开发的规划性文本,这些规划文本之间的互相衔接以及协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3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许多旅游景区景观的建设以及设计者往往只是仿照其它旅游景区特色景观进行表面形式的设计,却忽视了与当地实际状况的有机结合,对文化底蕴以及地方历史的挖掘不足,严重的缺乏人文关怀,造成了旅游景区景观缺乏设计依据和文化理念,进而逐渐失去了地方特色。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是我国多数旅游景区景观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往往使旅游景观流于形式,缺乏内涵。此外,还有一些旅游景区景观的设计通常转嫁其它景区的地方特色,没有切实的立足于本地民族文化和人文信息。
2.4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很多旅游景区的景观方面都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差的问题,这就使得游客经常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作为精神消费活动之一的旅游,应当配备完善的配套服务以及洁净的景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广大游客切实感受到身心的愉快。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之外,我国的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当中还存在着许多其它方面的问题,比如对景区环境综合评估不足、设计雷同、破坏自然资源等等。一个优秀的旅游景区,应当综合性的考虑设计规划、风土人情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而旅游景区景观的审美应当在各种要素与矛盾的相互协调之中获得,只有充分的保持各种矛盾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才能够从根本上给广大游客带来美的享受。
3 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人性化”的措施
3.1完善交通规划和布局
旅游景区中的主要交通组织方式为人车混行和人车分行:(1)人车混行指的是行人和机动车在同一个道路中通行,如何处理便利和安全二者的关系,应当综合性的考虑场地环境、游客的通行意愿、景区规模、人车混行等各个因素。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交通组织方式与路网形式,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和通畅而不穿行的原则。应当根据旅游景区内部不同的旅游需求、基地形状、景区规模、游客的行为轨迹以及景区的地形来进行合理的布局,此外,还应当充分的保持旅游景区内部场地的通畅和完整,游览交通的流向和出入口应当保持一致,以有效的防止逆向交通流的产生,避免不必要的穿行交通,达到出行安全便捷的最终目的;(2)人车分行能够保证旅游景区游憩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力的防止旅游景区内部机动车通行所引发的空气污染、噪声和交通安全问题对日常旅游活动质量的负面性影响。采用人车分行方式进行景区交通布局时,应当遵循这些原则:第一,旅游景区交通的布局方面应当设置车行道以及人行道两个相对独立的路网系统;第二,应当充分的明确车行道路的分级,尽量采用围绕景区布置的方式;第三,在车行路的尽端或者周围应当设置一定数量的停车位;第四,应当尽量将步行道设置在旅游景区的内部,以充分地把景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和绿地有机地联系起来。
3.2重视自然景观和道路的协调
通常旅游景区都拥有着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观,旅游景区的交通布局应当和景区美丽的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和协调,不仅要充分的满足游客和车辆通行的要求,还应当达到再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协调一致,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古迹、植被和自然景观的破坏。旅游景区的道路景观设计应结合景区的地貌和地形,利用曲面边坡设计、边坡绿化、适势造景等设计手段来使人造景观充分的融入自然景观,还自然以美景,还游客以美感。
3.3加强景区游憩场地的“人性化”
在对旅游景区的游憩场地进行人性化方面的设计时,应当把握的原则有:
(1)游憩场地应当选择能够便捷到达、靠近游人的最佳位置;(2)游憩场地的选择应当避免风口位置,确保场地良好的遮风条件和充足的日照;(3)游憩场地的设计应当全面地考虑季节变化和植物配置等细节性方面;(4)步行道旁边应当设有休息区、坡道和扶手;(5)应当明确场地设施的实用性。
3.4旅游景区卫生设施方面的人性化设计
保持环境清洁和卫生不可或缺的工具就是卫生设施,旅游景区中应当设置的卫生设施应当包括垃圾桶、公共厕所、洗手设施、饮水器具等。饮水机应当设置在游客比较集中的休憩场所,在人流交叉的节点,应当设置比较开阔的饮水平台,此外应合理的设计饮水的宽度和高度,以方便不同人群的使用;对于公共厕所的设计,应当坚持美观、方便、经济、卫生和适用等原则,注意和周边环境的协调,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还应当考虑公厕使用当中的感受,比如私密性、清洁等问题;为方便游客洗手来设置存放行李所必要的平台,还应当保持排水管的洁净和畅通。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人性化旅游景区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应当满足当今人们物质消费的迫切需求,还应当充分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从根本上展现出旅游景区的景观特色,加强规划设计的人性化,力求给广大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文雄,王耀.景区游客中心人性化要素解析[J].旅游论坛,2011(4).
篇3
【关键词】农博园;规划;要素;生态
结合目前国内旅游和假日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来看,以城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短程旅游仍然是大多数家庭的首选,所以城郊主题园的设计建设,是近郊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如何把握旅游规划特征,运用景观生态原理合理规划,充分发挥特色农博园的旅游特色与资源优势,是其规划设计的主导方针。
1. 目前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设计要素分析
农博园特色主题公园选址,不能保证经济水平和客源流量,这成为特色农博园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大障碍;主题特色不明确,对客源的历史文化内涵把握不够,盲目性较大,往往看到以蔬菜展示与农家乐为主,低层同构,无自身区域特征;内容贫乏、缺乏创意、施工质量低下,不能够使深层次旅游过程发生,旅游设计贫乏,造成旅游者的消费购买力欠缺,旅游点的自身维持能力差,使旅游处在被动旅游的初级阶段;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形象策划不够,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旅游规划是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结合点[1],由于人们内心“亲和土地”的心理,特色农博园有开发建设的可能性。关于它的规划设计围绕文化内涵、商业价值和区位条件的外在因素,结合内在因素,环境塑造、创意项目[2-3]。才能使一个好的旅游规划项目。
2. 项目概况
安徽蚌埠市天河高科技农业博览园位于蚌埠市区西郊约8公里处,蚌埠市禹会区天河湖东西两侧。周边有涂山景区、 荆山景区、黑虎山景区、天河景区是典型的城郊风景名胜区。本次规划设计面积799.2公顷(12000亩),分为A、B两个项目区,其中A区面积512.82公顷(约合7700亩),B区面积为 233.1公顷(3500亩)。为更好结合蚌埠市及禹会区的历史人文、地理特征和天河风景区旅游控制性规划,将博览园建设成生态农业、集约农业、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的集中展示区和大型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博览园。
3. 旅游规划要素分析
区位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天河农业博览园于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南部,有206国道从景区北面、西面经过,东面通过徐合高速的连接线可以便捷的到达各,区位条件良好。蚌埠市1985年被批准为国家甲级开放城市,是皖北交通枢纽,公路、铁路交通四通八达;蚌埠港也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与合肥、南京距离150公里左右,区域位置额辐射能力强;
自然景观优越天河景区是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的四个景区中唯一有大面积水域的景区,景区内良好的田园风光和水景互相映衬,自然景观优美。
政府政策支持,是该项目开发的契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蚌埠市作为皖北的门户城市,是“安徽省交通枢纽,皖北商贸中心,综合性工业城市”,且位于华东城市带的西北延长线上,农业开发前景乐观、游览市场前景较好。天河园区依托蚌埠市,对园区的设施建设和游憩市场培育都较有利。
水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因子之一,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因子。天河景区有大面积水域,而且是蚌埠市的备用水源地,对园区的项目设置,游览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要求,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保护的要求较高。天河景区内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增加景区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投入。现状基础设施主要服务于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各项设施比较简陋。景区内部道路系统不完善,现状道路质量较差。其它如给排水系统,照明通讯设施等也很不完善。景区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天河景区居民多为农村人口,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和家庭养殖,经济收入偏低,自身经济欠发达。
4. 规划定位
总体定位:将天河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成为“以高科技现代化绿色农业集中示范、展示、信息化管理、网络销售为主要内容,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风土人情,人文历史文化,发展新农业经济,农业旅游,水利会议经济,生态能源利用,康乐经济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都市绿地农业博览园”。
篇4
关键词:十三五改革 瑞金红色旅游 旅游开发规划的理论体系 技术应用
一、分析瑞金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加强瑞金红色景区战略规划的研究,对瑞金红色景区进行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生态持续的规划和发展,对提升“红都”的品牌价值和经济、社会、文化意义不可小觑。
(1)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2)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3)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4)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
二、实地考察中发现的问题
1.交通条件无法满足游客需求2.缺乏旅游氛围3.专属特色品牌发展停滞不前4.传统特色美食渐没落
三、旅游开发理论与技巧的实际应用
1.经济方面
旅游者行为与旅游经济相关,旅游者行为可以看作一个过程体系,这个体系由决策行为、空间流动行为、对旅游消费效果评价行为构成。第一,决策行为。2015年我国的经济形势良好,国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良好的经济环境是国民的消费水平提高的基础从而导致消费行为,这就为旅游者的消费提供了决策动机。第二,空间行为。我们研究的瑞金应当属于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主要分析瑞金市内的旅游状况。
a.在交通方面,瑞金市坐落在赣南、多山区,故交通不便。而在井冈山的百度词条中有“交通信息”这一条,既有观光车,又有出租车,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b.在吃住方面,要做出特色,跟上时代。瑞金的红色旅游可以结合客家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旅游风格;在旅游景点方面,构建“红、绿、古”三色协调发展的复合型旅游精品。c.从娱乐方面说,由于瑞金走的是红色旅游发展路线,所以其消费人群需要拓宽青少年市场,我们应增加其趣味性、可娱乐性,比如利用现有高科技展示瑞金的红色文化,例如用动漫的形式讲述瑞金的红色故事、情景模拟开展真人CS等。
2.人文方面――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为旅游规划的编制者提供了一个人本主义的规划哲学。旅游规划的侧重点一直以来都是放在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和环境的改善上,但旅游规划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人才是旅游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对旅游地的相关者的特性,活动以及社会环境加以关注,在规划时首要充分考虑、协调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商以及旅游地相关社会团体的相互关系和利益,然后再着手提升旅游地的硬件质量。
四、瑞金红色旅游规划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瑞金市红色旅游健康发展
每个方面实行供给侧改革,提高旅游供给水平,开发旅游资源,完善行业结构,提供更优质的旅游产品和供给服务,挖掘更多的旅游特色,提高吸引力,这样才可以使得红色旅游业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
(2)推动“互联网+"发展,创造红色旅游新业态
利用互联网+红色旅游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使红色旅游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全民生活网络化已不再是趋势而是现实,我们需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抓住网络这样一个既高效又便宜的宣传平台。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制作视频,动态来营造好口碑好品牌。其次,我们可以引入互联网行业的尖端技术。例如,在瑞金各个景点引入VR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来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回顾历史。
(3)强势推进红色生态文明旅游产业化
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促进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瑞金市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共和国摇篮、出发地一红都瑞金”的红色旅游品牌,构建“红、绿、古”三色协调发展的复合型旅游精品。完善旅游发展机制,加强旅游宣传工作,开发相应的旅游商品,发展旅游配套服务。
(4)创新红色旅游形式,促进红色资源与客家文化的融合
积极促进瑞金红色旅游资源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在红色旅游景点周围开发民族风情与瑞金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旅游产品,形成类似于品牌效应,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如开发草鞋、草帽等。也可以引进新的形式,利用现有高科技展示瑞金的红色文化,例如用动漫的形式讲述瑞金的红色故事等,拓宽青少年市场,还可以学习井冈山的体验式旅游,提高游客的⒂敫校更好的留住客源,走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的旅游之路。
(5)适当改变当地旅游收入结构
适当调整红色景区收费标准,以提高第三产业收入为目标。适当调整景区收费标准有利于吸引更多游客资源,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人在休闲、娱乐中学习红色精神、了解红色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带动景区周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当地经济,打响“红都”品牌,使旅游总收入增加。
(6)乘着“扶贫”的东风,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可以适当增加外部通往瑞金的公交车次,在此基础上改善瑞金市内的交通状况,并提高住宿档次,增加娱乐型场所,兴建一批与景点相适宜的别墅度假区。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景区周边群众参与开发、发展条件舒适、独具客家情调的小吃街和家庭餐饮业,丰富红色旅游的民俗内涵,让游客住得舒心,玩得开心。
五、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5.1可能遇到的问题
(1)单位承办的旅游项目,官僚气息太重,缺乏服务意识,不重视服务质量。(2)旅游开发商追求金钱至上,盲目迎合一些游客的低格调要求,将当地的习俗文化过分商品化,伤害了接待地居民的感情,也对当地的文化造成了恶劣影响。(3)政府和开发商热情高涨,却时常忽略当地居民的感受和利益。
5.2理论指导下的解决方法
(1)从根本上提高旅游业相关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瑞金的政府单位要坚持人本主义的服务理念,克服腐朽官僚作风,形成服务型政府。(2)适度的将文化商品化:文化商品化是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适度的商品化开发,制成旅游产品可以彰显当地文化,会使接待地居民产生自豪感,同时可以促使他们积极吸收游客外来文化的营养,丰富和发展当地文化内容。(3)尊重游客真正贯彻人本主义理念:旅游人类学理论有助于旅游服务提供者全面理解人本主义的精神实质,即首先是尊重游客的独立人格,尊重他们在旅游中应享有的物质和精神权利,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为他们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元.瑞金红色景区发展战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3(05):9-12
[2]郭安禧、乔志云、陈晓强.瑞金红色旅游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分析――基于与井冈山的比较[A],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2):1-4
[3]樊国敬、郑姝莉.打造南昌――井冈山――瑞金红色旅游千里黄金长廊,为江西旅游经济发展再添新引擎[Z],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文册,2010(10):2-3
[4]谢雪峰.生态足迹模型于瑞金市生态承载力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06):49-57
[5]龙鸥,严兴. 旅游者消费行为理论实证研究,《商业时代》,2010(17):21-22
篇5
论文关键词:密云旅游业,“十二五”规划
随着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密云旅游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最新统计表明,2008年密云接待游客707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9.4亿元。从2005开始,密云旅游每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旅游业已成为密云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目前,在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 ―2020 年) 中,密云与平谷、怀柔、延庆、昌平西北部、门头沟九龙山以西部分以及房山山地部分被规划为北京远郊度假旅游带,主要以开发自然观光、乡村度假、野味探险等旅游活动为主,满足北京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旅游市场需求,这对密云旅游业而言是一个大的发展契机。本文作者根据专业课所学理论知识以及结合跟随学院教授课题的实践经验,对“十一五”期间密云旅游业发展现状作一个归纳性的梳理、总结,明确密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指出亟待改进的方面,从而制定出在“十二五”期间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与开发对策,促进密云旅游业在“十二五”期间健康有效的发展。
1 密云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优势分析
1.1.1 区位优势分析
密云是北京面积最大的区县。密云县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燕山山脉南麓、华北大平原北缘,是平原与山区交接地带,是北京通往东北及内蒙古的重要门户,故有京师锁钥之称。全县总面积2226.5平方公里,县城呈三角形。从1958年起,密云县正式归属于北京市管辖,到2005年,密云县辖17个镇(密云镇、十里堡镇、河南寨镇、东邵渠镇、巨各庄镇、大城子镇、北庄镇、太师屯镇、新城子镇、古北口镇、高岭镇、不老屯镇、冯家峪镇、石城镇、西田各庄镇、溪翁庄镇、穆家峪镇)、1个民族乡(檀营满族蒙族乡)。共有65个社区、334个村委会。密云县北邻河北省滦平县,东接河北省承德县和兴隆县,南与平谷、顺义县相连,西与怀柔县毗邻。这种区位优势为密云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特征,这种区位特征赋予了密云旅游业良好的区位条件。首先,密云紧邻北京客源市场,拥有充足的客源市场优势。从地理空间来看,密云距北京东直门仅65公里,距首都国际机场约40公里,京承高速开通之后,从北京市区到密云只需30分钟。目前,在京承之间业已生成大量的旅游客流,密云如何能够有效地加以吸引,使之作短暂停留,就能大大促进密云旅游业。其次,密云地处北京远郊休闲旅游带。随着北京市民利用节假日及周末做郊区休闲旅游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密云旅游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2.1.2 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密云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日益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十一五”期间,密云旅游总量不断扩张。全县已开业旅游景区18家(表1),目前正在开发景区7家;旅游宾馆饭店50余家,其中星级饭店24家,星级餐馆11家;旅行社及其门市部3家,旅游纪念品公司1家;旅游民俗村35个。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密云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经过多年来建设已形成了以密云生态精品卫星城为中心,带动东西南北四条旅游热线的一城带四线的旅游分布格局。一城既:密云生态精品卫星城,东线主要分布有:司马台长城、古北口、云岫谷、白龙潭、九龙十八潭等景区,南线主要有南山滑雪场、黍谷山景区,西线有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黑龙潭、京都第一潭、桃源仙谷、清凉谷等景区以及白河市级旅游度假区,北线有云峰山及不老屯万亩草场观赏区。
表1 密云县A级景点
名称
等级
地点
电话
司马台长城景区
4A
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北
69031051
黑龙潭旅游区
4A
石城镇大关桥
61025028
桃源仙谷自然风景区
4A
石城镇南石城村
61025309
云蒙山森林公园
3A
琉璃庙镇后山堡村
61622480
云峰山自然风景区
3A
不老屯镇政府
81098688
清凉谷旅游风景区
3A
石城镇贾峪村
69015208
首云铁矿
3A
密云县巨各庄
61031673
北京青菁顶自然风景区
2A
石城镇黑龙潭北
61025909
白云峡
2A
石城镇捧河岩村
69017593
九道弯大峡谷自然风景区
2A
石城镇北石城村
69050004
云岫谷游猎自然风景区
2A
新城子镇遥桥峪村
81022436
云蒙山长城遗址公园
2A
密云县石城镇王庄村
61008258
卧虎山长城景区
2A
密云县古北口镇
81051291
京都第一瀑
2A
密云县石城乡柳棵峪
65880066
古北口旅游景区
2A
密云县东北部的古北口镇
81217725
北京紫海香堤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A
篇6
1、绿色通道规划理论的概况
绿色通道规划主要是指沿着自然或者人工要素而建立的线形空间,通过对此空间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实现了对生态、风景与文化资源的保护。绿色通道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方法,因此,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绿色通道的作用主要有:它构成了自然系统,促进了生态意义的实现;它具有明显的娱乐性、休闲性,同时实现了对文化资源、历史遗产的保护。
2、绿色通道规划与生态旅游规划二者的异同
2.1相同性
绿色通道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二者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实践性,为了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要依靠相应的理论指导,二者的理论基础具有相似性,均是基本的规划理论,如: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等。二者遵循着相同的原则,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优先原则、真实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与安全、健康、法制等原则。同时,二者的规划程序具有一致性,主要流程有明确规划目标与保护对象,调查和评价规划资源、环境,划分功能区域,完善参与机制等。
2.2区别性
绿色通道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的规划对象存在差异,因此,二者的规划目标略有不同,前者的规划目标是为了实现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并对区域进行功能分区的划分,旨在为社区营造良好娱乐、休闲与游憩的环境,后者的规划目标是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二者在调查方式与评价方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前者的方法有潜在需求区域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与潜在连接性资源分析等,后者的方法有资料统计分析、综合考察法与区域比较法等[1]。
3、绿色通道规划理论对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的指导作用
现阶段,生态旅游规划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在实际工作中,游道建设、景观设计、线路选择等未能得到重视,因此,要对生态旅游规划展开深入的研究,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游道的可观赏性得以增强。同时,在实际规划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绿色通道规划的相关理论,为长春市的生态旅游规划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与规划方法。
3.1增强了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化
绿色通道规划对相关的功能分区进行了系统的划分,主要的依据有可达性分析、潜在需求区域分析与目标确定等,同时,在划分过程中,对土地适宜性、生态条件与生态敏感性等进行了分析、调查与评价,并且考虑了区域内的重要环境与重点保护对象,在此基础上,廊道开发具有了合理性,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功能分区的主要界线为绿道,它全面指导着生态旅游区的划分。
3.2保护了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环境
绿色通道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其生态环境功能较为显著,分别为保护环境与保护生态系统。绿道作为水质缓冲区,实现了对废水污染物的捕获,拦截了溪流中的枯叶,发挥了环境保护的作用;同时在保护了内部的栖息地,为物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其存活机率有所提高,再者其连接性较为突出,促进了物种的重新定居、散布与迁移。
3.3提升了生态旅游区的观赏性
绿色通道规划十分关注景观设计,将景观学与生态学进行了有机地结合,从而发挥着垂直功能与水平功能。在廊道设计过程中,运用了本土树种,如:乔木与灌木等,使其具有了较强的层次性。同时游道设计具有明显的生态性,对游道的铺设借助了人工材料,符合游客骑车与步行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游道的观赏性与自然属性均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4增加了生态旅游区的游憩性
绿色通道的休闲性与娱乐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绿道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同时也符合人们的娱乐空间要求,在绿道中主要的休闲活动有散步、骑车与慢跑等,在众多的城市、城镇与乡村等区域均有所分布。绿道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喜爱,它为人们提供了娱乐性的体验,适应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5维护了生态旅游区的历史遗产
绿色通道通常情况下,沿着河流与海洋等建立,此类地区与历史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绿道将文化、历史资源等进行了系统的连接,绿道的文化价值、历史遗产等,为游客提供了教育、娱乐与观赏等价值。同时,在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中融入绿道规划理论,利于实现对历史遗产的保护[2]。
4、绿色通道规划理论对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的实践运用
绿色通道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二者具有一系列的共性,在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过程中,运用绿色通道规划理论,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生态性、合理性与美学性,下文主要研究了该理论的实践运用,旨在促进长春市生态旅游的长足、稳定与和谐发展,进而满足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
4.1功能分区的科学化
绿道规划将廊道设计与线性廊道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以原有廊道的基础,改善其生态环境,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功能分区的界限为廊道,在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中也运用了绿道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相关原理与方法,此时的功能分区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了其划分的科学性。
4.2游道设计的生态化
绿道规划十分关注设计的生态化,在游道设计过程中,主要为非机动车化型,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还避免了对动植物的影响。游道建设的主要材料为本土树种与天然材料,使其生态化更加显著。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中的游道设计运用了绿道规划的方法,使其设计与建设满足了生态化的要求。
4.3景观设计的美学化
绿道规划运用了景观学与生态学的方法,使绿道的生态功能与美学效果均十分突出,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层次性。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过程中,绿道景观设计借鉴了相应的规划方法,选用了乔木、灌木与草坪等,在此基础上,游道的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实现了有机的协调,其立体美感较为浓烈。
4.4社区参与的普及化
绿道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使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十分注重居民的参与性,通过居民的参与,其规划更加灵活与高效。在此背景下,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对各方的意见进行听取,如: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与社区居民等,同时对风俗习惯、建筑方式等进行了了解,使其规划更加有序与和谐。
4.5遗产保护的多元化
篇7
一、对规划的基本评价
(一)规划对市场的分析,其别是对贵阳、上海、北京城市旅游需求市场特性的分析,非常细致、全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开发建议。抓住市场,以需求为出发点来编制旅游深度开发规划并提出意见,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使得规划具有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规划对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的分析研究比较到位,其别是从周边相关旅游区、旅游项目(凤凰古城)的分析出发,来确定开发建设目标、任务和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区域协调、资源依托的规划原则,使得规划实施具有比较好的基础和效益前景。
(三)规划比较全面地对深度开发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建议,着眼于基础配套、项目建设、市场开发、宣传营销、支持和保障环境优化等完整旅游体系构建,避免了仅以资源开发、项目建设为主等传统规划的缺陷,对成功建设旅游产业体系、旅游经济体系、旅游社会体系和旅游生态体系有重要指导作用,较好地体现了系统化、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四)规划专门就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开发编制了专项规划,并提供了大量的区位图、平面图、效果图等图鉴,使得规划意图、建议更为具体、直观,为理解、宣传、运用规划提供了比较好的条件。
二、规划中需要研究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镇远旅游性质和主题形象的确定
从资源看,镇远拥有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三大类,但从黔东南州、贵州省、周边地区和全国等范围比较,以及对应于旅游需求状况及其趋势看,三类资源显然不能等量齐观,最主要的应该是历史文化,其次是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只是补充,"苗疆古城、舞阳山水"就应该是比较贴切的主题形象。从产品性质看,镇远的度假只能是近程以娱乐、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度假,不可能对国内中远程和入境旅游者形成比较强的吸引力。因此,主题形象中不应突出度假。"山水园林城市"和"中国仙都"等提法既很一般化,也不是很贴切。
(二)镇远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
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第一目标市场就应该是国内中远程市场,第二目标市场是周边区域的近程市场,入境市场只是补充。近程市场出游率低、支付能力低和文化差异性小,入境市场则受文化性质、地位及释义困难和区位等制约,国内中远程市场感兴趣的主要不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历史文化,而是有区域、民族特征的历史文化分支。在第一目标市场开发上要遵循由近及远的路径,近期要突出对周边的大中城市如重庆、武汉、长沙、昆明、成都的宣传促销,可以兼顾北京、上海、广州等远程市场。
(三)镇远旅游深度开发阶段划分及其目标、任务的确定
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总体上都不能按先打基础、再开发市场然后全面发展的思路来进行,必须先抓住市场,按照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进行基础配套、项目开发,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全面发展。镇远是舞阳河流域和黔东南州旅游发展的先导,是贵州旅游巩固深化西线、加快开发东线的重要突破口,在市场上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产业发展基础和配套条件也比较成熟,更不能先用4年打基础,而必须马上从市场开发实现新的突破。
篇8
关键词:风景名胜 规划 鸡冠山-九龙沟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084-02
1 规划背景和过程
鸡冠山-九龙沟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西北部,是四川省的重要风景体系组成部分。由于地处龙门山系,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给风景名胜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风景名胜区被划为灾后重建重点范围内的极度受灾风景区。为抢救风景区的景观资源,解决景区受灾居民的安置问题,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委托笔者所在院编制了灾后重建规划,以此指导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2010年末,风景名胜区的灾后重建规划期限已至,为进一步落实四川省政府对风景名胜区的指示,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风景区管理部门委托该院编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
2 规划主要内容
2.1 规划分区
首先将风景名胜区内与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重叠的区域划作生态保护区,为与自然保护区规划相协调,要求按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要求和风景区的特级保护区的相关规定执行;然后根据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相对集中于鸡冠山、九龙沟和凤栖山3个景观组团的特点,将其划分为5个景区,以风景展示、游览体验等为主要目的,引导游人进入游览;最后将三大景观组团之间没有景观资源分布且有大量居民生活的区域划作风景环境保持区,作为风景名胜区的接待服务设施集中区和乡村旅游发展区,以接待服务、乡村旅游等为主要目的。
2.2 规划结构
以鸡冠山旅游公路为主轴,前后连接鸡冠山景片、九龙沟景片及凤栖山景片等共5个景区,形成“一轴三片五景区”的结构。
2.3 游览设施配套
鸡冠山片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由鸡冠山旅游村承担,九龙沟片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由九龙沟旅游村承担,凤栖山片区的旅游接待服务由凤栖山旅游村承担。
2.4 内部交通规划
以街子至鸡冠山的旅游公路为骨架,再以索道、公路和步游道的形式结合,形成各景区的游览环线。
2.5 景点规划
完善现有凤栖山景区和鸡冠山景片景点的游赏设施设备的建设,并开发建设新的景点,围绕天象奇观、水石群瀑、古镇风情和宗教文化,为广大游人提供内容更丰富的设施,更完善的服务。对于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景观体系发生巨大变化的九龙沟景区的景点,在地质条件稳定之前采用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培育为辅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恢复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为今后风景游赏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局部地质条件稳定的区域,可在保障安全游览的前提下严格按照相关程序逐步开发建设。
3 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3.1 因地制宜、突出特点
风景名胜区海拔高度从街子镇的630 m上升到鸡冠山片区的火烧营3 874 m,相对高差达3 200 m以上,地形从平原到丘陵到中低山到高山兼有,依附地形生长的景观资源类型丰富,“山、水、田、林、城”兼备,大片无风景点分布且有大量居民生活的田园地带串联了3个景观资源集中区,具有将传统的自然风景观光与休闲度假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特质。
通过深度挖掘风景名胜区的自身特色和潜力,组织好没有景点分布的田园地带的游赏内容,共同打造完整的风景名胜区游赏体系是该次规划的一个创新和特点。
将除生态保护区以外的景观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以观光游览为主要职能共划分为5个景区。其中,九龙沟景区由于受“5.12”地震影响,生态景观发生巨大变化,采取开发建设与修复培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组织;海拔较低的凤栖山景区结合街子民俗民风以休闲观光为主要职能;海拔较高的万担坪景区、芍药沟景区和两岔河景区生态比较脆弱,以自然风景观光为主要职能。
将连接景观组团之间的大片田园地带规划为风景环境保持区,以乡村旅游为主要职能,含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规划加强风景名胜区内传统川西林盘聚落及田园农耕风光的保护,在保持自然质朴的川西建筑风格基础上,以行政村为单位,引导居民将自建小规模的低端农家乐向规模化、精品化的高品质乡村酒店发展,积极开展乡村旅游,要求农家宅院绿化力求简单、自然、清新、实用,具有农家特色。
3.2 高端与大众结合、提供多向选择
风景名胜区的游览设施接待与景区游赏体系相结合:在景观资源相对集中的3个景观组团,以旅游村的形式分别为各组团的游客服务,提供高端和精品化的服务;在风景环境保持区以“龙门乡舍”为主题,发展各种特色旅游村和乡村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大众化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
3.3 居民生产生活与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
划通过对居民的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的仔细分析,按照所在镇(乡)总体规划进行居民布局,居民的管理工作由所在辖区的镇(乡)人民政府执行。同时根据风景区发展需要,将风景区内的特级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等包含风景区内景观资源最需要保护的区域无居民区;风景区内除无居民区外,均规划为居民控制区,包括灾后居民安置点和相关规划确定的居民聚居点和行政村。并以乡村旅游为目标导向,引导居民的产业和劳动力流向。
4 规划实施/项目作用与水平
规划取得省人民政府批复后,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已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的建设:在三郎镇修建了风景名胜区的入口标志;建设完善了九龙沟旅游村和凤栖山旅游村的部分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完善了各景区,特别是凤栖山景区、两岔河景区的风景游赏设施;对街子古镇进行了风貌改造规划,获得了游客的一致好评。
5 结语
该文只是对景区景观资源评价和景区发展对策方面提出了一些粗浅探索性的想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还有不完善之处,因此需要对措施和政策进行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姜懿恩,许可为.试析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内涵和外延[J].山西建筑,2013,39(24):3-4.
[2] 卢玉平.风景名胜区规划中旅游定位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40-46.
[3] 卢玉平.风景名胜区规划旅游定位演化动因及其驱动模型构建[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33(5):70-75.
[4] 杨茜,杨淑英,李建玲,等.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6):104.
[5] 张云彬,胡霞.《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中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1):173.
篇9
第一条为加强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度假区)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根据《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GB/T26358-)、《省旅游条例》、《省省级旅游度假区考核办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度假区是指具有良好资源与环境条件,能够满足游客休憩、康体、运动、益智、娱乐等休闲需求,相对完整的旅游设施聚集区。
第三条度假区按其资源价值、环境质量、规模大小、设施配套,划分为国家级度假区、省级度假区和其他度假区。国家级度假区是指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或按《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评定达标的度假区。省级度假区是指由省政府批准设立,或按《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评定达标的度假区。其他度假区是指国家、省级度假区之外,已列入市、县(市、区)总体发展规划,并被依法批准实施的度假区。
第四条县市区政府(管委)应加强对度假区开发建设的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为度假区开发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第二章申报审批
第五条成立度假区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地域界限明确,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自然人文条件、环境质量及度假环境,资源特色鲜明;(二)制定度假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形成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建设项目、工作措施等;(三)规划建设符合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求。
第六条度假区总体规划经审批实施后,度假区管理机构应向当地旅游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一)度假区设立申请文件;(二)度假区旅游总体规划;(三)度假区规划环评报告;(四)度假区土地利用规划;(五)度假区四至范围图;(六)度假区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建设情况;(七)其他依法应当提供的文件、资料。市旅游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市度假区进行行业管理。
第七条申请评定国家、省级度假区,应具备下列条件:(一)度假区规划得以有效实施,人工设施与环境协调且具有地方特色;(二)具有完善的旅游度假服务项目和设施,房地产项目总建筑面积与旅游接待设施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曑1:2,住宿接待设施总床位数曒1000张,具有4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户外休闲度假设施,且度假区日游客接待量的1/2以上使用该度假设施;(三)具有较强的市场吸引力、较好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年接待游客曒120万人天,其中境外游客所占比例曒10%,过夜游客所占比例曒50%,过夜游客平均停留天数曒3,外埠客人所占比例曒50%。
第八条申请评定国家、省级度假区,应提交下列材料:(一)度假区评定申请文件及申请报告书;(二)度假区等级划分自检得分表及说明;(三)其他解释度假区等级得分表的文件。
第九条申请评定国家、省级度假区的,应由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向市旅游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市旅游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初查打分,初查合格的逐级上报上级旅游主管部门,由相应级别度假区评定机构统一评定。
第十条未经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度假区的称谓从事开发和经营活动。
第三章组织管理
第十一条度假区内应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机构,健全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原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度假区,应在度假区内设立管理委员会,由所在县市区政府(管委)赋予相应的行政管理职权。
第十二条各类度假区管理机构应与当地政府、村居建立便捷、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度假区管理机构主要职责:(一)负责度假区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的编制;(二)负责度假区内土地整理、融资以及投资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事项的协调;(三)负责度假区内各项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四)负责做好度假区内资源整合、旅游统计、旅游宣传、活动推广、网络建设、从业人员培训等工作;(五)负责度假区内各类度假设施的保护和管理;(六)负责度假区游客管理及投诉受理。
第十三条度假区管理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向县级以上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的旅游业务统计、财务分析等资料。
第十四条度假区管理机构应健全完善各项档案,对度假区的历史沿革、资源状况、生态环境、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及建设活动等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并妥善保管。
第十五条旅游、发展改革、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保、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应加强对度假区的业务指导和协调服务,推动度假区健康快速发展。第四章规划建设
第十六条度假区各类规划应遵循统筹城乡、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注重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维护生态平衡,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相协调。
第十七条度假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组织编制,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规划编制组应吸纳2~3位旅游专家参加。度假区其他规划应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进行编制,各类规划均应组织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八条度假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程序审核后,提交市规划委员会研究确定,报市政府审批实施。各类规划经批准后,应予以公布并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
第十九条修改度假区各类规划,应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其他法律、法规对度假区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市规划主管部门对度假区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条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应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注重特色的原则,保障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二十一条度假区新建项目应符合度假区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依法办理用地手续。不得开展度假区规划功能以外的项目建设。
第二十二条度假区内新建、扩建、改建、翻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以及其他工程设施(包括广告牌、宣传栏、标志标识等),其布局、高度、体量、造型均应与周边景观和环境相协调。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在论证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时,应征求本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三条度假区建设项目经度假区管理机构审核后,应到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章投资经营
第二十四条度假区管理机构应按照政企分离、产权明晰、效益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度假区开发经营模式。
第二十五条度假区鼓励投资经营下列项目:(一)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信息服务设施;(二)旅游度假酒店,应靠近度假区旅游资源,具备多种服务功能、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相对私密的户外休闲活动空间;(三)休闲度假设施,包括温泉、滑雪、垂钓、主题乐园、游乐场所、游艇等各类户外休闲度假设施,商务、演艺、康体疗养、游戏、健身、购物等室内休闲度假设施,以及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度假设施;(四)符合当地特色的节庆活动;(五)其他相关度假配套服务项目。
第二十六条度假区禁止兴办污染环境和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
第二十七条度假区内利用外资建设的旅游设施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第二十八条度假区内企事业单位的设立、变更、注销,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九条度假区内企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健全内部会计制度,依法设置会计账册,及时向度假区管理机构报送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并接受监督。
第三十条度假区内企事业单位不得破坏度假区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开展工程施工时,应制定具体措施,严格保护施工现场周围的景观、植被、水体和地貌环境。
第三十一条度假区内企事业单位应遵守劳动保护和劳动保险法规的有关规定,保证职工在文明、安全、卫生条件下进行生产和工作。
第三十二条度假区管理机构负责度假区整体形象确立、产品包装、宣传推广、市场营销。度假区内企事业单位按度假区总体形象推广计划开展本单位的宣传营销,着力培育鲜明的度假区品牌形象,形成较强的市场吸引力。
第六章监督考核
第三十三条度假区实行动态管理。市旅游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委员会每两年对各度假区进行复查考核,对达不到相应标准的,由市旅游主管部门报请所在县市区政府(管委)和度假区批准机关,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直至撤销度假区称号、不再享受相关政策。新度假区自向市旅游主管部门备案3年后进入考核程序,经考核3年后达不到规划建设目标的,撤销度假区称号,不再作为度假区管理。
篇10
关键词:环城游憩带;结构特征;优化思路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109-04
一、前言
国外对城市周边旅游地类型及空间结构早有研究。早在1987年,StephenL.J.Smith在国家尺度上将旅游划分出城市旅游、户外游憩、度假/划船、城市边缘旅游4个类型[1]。1993年,DavidB.Weaver将城市居民出游目的地划分为专业旅游带、中心商务区、地方邻里区、胜地带和乡村5个带[2]。DonaldGetz、RandellA.Smith与JohnD.Lesure.、Scott-D. [3]-[5]等人的研究也从侧面反映了城市周边旅游的特征。
国内城市周边旅游研究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6]。1999年,吴必虎等提出了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对城市周边旅游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7] [8]。该理论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国家级或省级旅游目的地,一起称为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简称“环城游憩带(ReBAM,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6],即以城市中心为源地,其外部结构按第一、第二、第三环带向外扩散,总体上呈现近似同心圆形式的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北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本文以西北内陆的典型城市兰州市为例,通过对兰州市环城游憩带结构的研究,将兰州市环城游憩带与北京市和武汉市进行比较,分析三个城市的圈层结构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兰州市环城游憩带结构的优化思路。
二、兰州市环城游憩带的研究方法
研究区的范围确定,本文参照吴必虎在《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研究中“大中城市周围的乡村旅游地84%集中在距城市100km范围内”的理论[10],确定兰州市环城游憩带的结构范围为距市中心100km的内。
资源结构划分,吴必虎等在对上海城市居民游憩行为的研究中对上海周边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分为四种类型[8]。本文采用此种分类结果,对旅游产品进行分类,分别是:①自然观光旅游产品②人文观光旅游产品③运动休闲旅游产品④综合型旅游产品 [8]。
空间结构研究方法,采用回转半径法[11]。本文利用AutoCAD软件将旅游产品描绘在兰州市环城游憩带上,同时采取点对点描绘和利用参照物描绘相结合的方法,以10km为单位,形成了兰州市环城游憩带旅游产品空间分布图,借此比较不同类型旅游地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6]。
市场结构研究采用访谈法。以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收入的城市居民为样本进行调查。同时参考部分省内旅行社对近郊旅游的调查资料。
三、兰州市环城游憩带的结构分析
(一)范围和区位确定
结合相关研究结论[6]-[10],考虑环城游憩带资源互补性、开发一致性和地区差异性等特征,本文划定的兰州市环城游憩带的范围是:以兰州市西关什字为中心,半径在100km之内,除去城关区(不包括南北两山的公园),以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以及白银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和青海省东部为主体的区域。
(二)旅游资源结构分析
根据旅游资源类型的划分范围,参照相关文献资料对兰州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表1)。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兰州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资源中,人文观光型旅游资源和自然观光型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其中,人文观光型占到总数的39.51%,自然观光型占38.27%,而在所有景点中,运动休闲型和综合型所占比重是最小的,分别占到7.41%和14.81%。
主要原因是:首先,兰州是丝路重镇,历史文化厚重,至今还保留着相当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人文景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兰州市位自然地理条件优越,使得兰州市环城游憩带的自然观光型旅游产品较为丰富。
由于旅游资源的类型决定着旅游产品的类型,同时综合性旅游产品是在自然旅游资源为本底开发的,在休闲度假等多种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11],这决定了兰州市环城游憩带在综合性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潜力巨大。近年来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为大力开发集自然、人文以及康体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
(四)空间结构分析
将兰州市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用不同要素表达在兰州市地图上观察分析,了解兰州市环城游憩带ReBAM的空间结构。(图1)。
图1 兰州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图
依据图1,将兰州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统计,得到见表3。
分析图1和表3 ,得到以下结论。
圈层2、3、4 、5这 4个圈层中,运动休闲型旅游产品有5处,占其自身总数的62.5%;综合性旅游产品有6处,占其自身总数的54.56%;自然观光型旅游产品的数量占其自身总数的37.93%;人文观光型旅游产品的数量占其自身总量的21.21%。可见圈层2-5是综合型和运动休闲型旅游产品的主要分布圈层。
圈层6、7、8、9、10提供以人文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自然观光旅游产品为辅的旅游资源。在5个圈层中有26项人文观光型旅游产品,占其自身总量的78.79%;自然观光型为主要旅游产品有18处,占其自身数量的62.07%;运动休闲型旅游产品和综合型旅游产品的数量比较小,仅占其总数量的37.5%和45.5%。
根据上述分析,可将兰州市环城游憩带分为2个大圈层,分别是运动休闲圈(运动休闲为主,伴有一定的综合旅游形式)、人文自然观光圈(以人文观光为主,自然观光为辅)。其中距离环城游憩带中心50km是两大圈层的分界线。
吴必虎等人在研究北京市环城游憩带时划分的圈层结构以及秦志玉在研究武汉环城游憩带时根据产品类型划分的圈层结构,其划分方法和范围与本文一致。将兰州市环城城游憩带的圈层结构与上述两地的圈层结构进行了比较。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北京属于发达城市,武汉处于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兰州处于城市发展的中级阶段,由于城市发展的阶段不同,导致了不同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不同,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尽相同,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出行距离,也影响了城市旅游产品开发的类型、数量以及质量。
以上对兰州市环城游憩带的划分只是根据旅游产品的分布和数量划定,但在实际情况中,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和旅游偏好以及个别旅游热点对整个旅游市场的影响是很大的。
(五)市场结构分析
通过市场结构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一是兰州市游客年龄在26~50岁之间,这一部分市民普遍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能够负担旅游的费用,同时,由于工作压力较大,他们的旅游欲望也较强;二是出游动机,休闲占50%以上,亲朋好友的聚会占40%,会务9%左右,商务洽谈之占1%,由此可见,市民参与城郊旅游主要是为了放松心情,缓解工作压力;三是游客的旅游偏好大多倾向自然风光,民族风俗,保健疗养,而对一些文物古迹兴趣并不浓厚;四是居民选择城郊游的出游时间多集中在除元旦和春节外的节假日;五是都市居民可以接受的出游时间距离是2.5-3小时,这满足了旅游者远离日常生活环境,寻求新环境的旅游心理,承担的旅游费用也较小。
调查结果发现,兰州市环城游憩圈的高频旅游发生带在第5圈层。这一圈层大多是以休闲为主要形式的旅游,属于一日游的范围。分析得出,距离城市中心50km不仅是划分旅游产品圈层的界限,也是划分旅游者从事一日游或两日游的界限。
四、兰州市环城游憩带优化思路
(一)兰州市环城游憩带ReBAM空间结构优化
兰州市环城游憩带在铁路、公路、旅游景点共同作用下可优化为五大旅游区:连城鲁土司衙门旅游区―以109国道为轴线,鲁土司衙门为主要景点,带动尕达寺、大沙沟渡槽等周边旅游景区的发展,形成旅游区;水川―四龙旅游区―“点轴式”旅游区,省道成为其主要发展轴,四龙度假村和水川黄河风情是其主要发展点,是一个集娱乐、康体健身、运动休闲、自然风光欣赏为一体的旅游区;刘家峡-太极岛-炳灵寺旅游区―依托国道213发展,交通便利,以刘家峡、太极岛、炳灵寺三个旅游点带动周边旅游点的发展,打造人文和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旅游特色产品;石佛沟-兴隆山旅游区―依托交通线,以石佛沟-兴隆山为发展轴线,石佛沟、兴隆山、官滩沟、马山为主要旅游景点的旅游区;关山森林公园-仁寿山旅游区―以自然风光欣赏为主要内容,运动休闲为辅助是本旅游区的一大特色;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马家窑遗址―以国道316为发展主轴,集自然观光和人文观光相结合的精品旅游区。
(二)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优化思路
第一、塑造“水车之都、山水城市、丝路重镇”的旅游主题形象,挖掘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和民族文化,突出水车之都风情、丝路重镇风情、黄河风情和民俗风情。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形成以百里黄河风情线为中心,东南西北四个旅游区为依托,周边地区旅游为辐射点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格局。
第二、进一步提高兰州市环城游憩带旅游产品的特色,不断完善丝路风情游、黄河多级电站观光游、田园风光生态农业游,并以敦煌乐舞为代表的敦煌艺术欣赏等旅游产品体系。
第三、发展农业观光游。大力开展“农家乐”形式的旅游接待,满足了旅游者远离大都市环境污染,亲近自然的需求。同时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步伐。
第四、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游。充分利用地理条件的优势,着重打造山地休闲度假产品,融入“生态旅游”、“自驾车旅游”、“民俗旅游”、“森林游憩”等各种山地休闲度假的产品理念,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愉悦身心的需求。
第五、发展航班航线,开辟更多的旅游专线,改变城市交通现状,重点改善重要景区的公路运输条件;加强对景区的旅游环境整治和开发建设的规划指导;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档次,使其进一步规范化、特色化、地方风味餐系列化,以满足不同客源地游客的餐饮需求。
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710RJZA104)
参考文献:
[1]Smith S L JRegional analysis of tourism resource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7,14(2): 254―273.
[2]Weaver D B.Model of urban tourism for small Caribbean islands [M].New York:Geographical Review,1993.
[3]Getz D.Tourist shopping Villages: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strategies[J].Tourism Management,1993,14(1) .
[4]Smith R A,Lesure J D.The U・S・Lodging industry today[J].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1999,40(1): 18~25.
[5]Scott-D.Exploring time patterns in people’s use of a metropolitan park district[J].Leisure-Sciences,1997,19(3): 159―174.
[6]苏平,党宁,吴必虎.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J] .地理研究,2004,23(3):403―410 .
[7]Wu Bihu.Formation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ReBAM: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City [R]. A presentation to the InternationaConference on Urban Tourism・Zhuhai, Guangdong Province,China・Standup Presentation,1999.
[8]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地理科学,2001,21(4):354―359.
[9]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0]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 .地理科学,2004,24(6):757一762.
[11]秦志玉.武汉市环城游憩带(ReBAM)结构研究[D] .武昌:华中师范大学,2006.
[12]陶婷芳.田纪鹏.特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上海市新“三城七镇”旅游资源价值的分析[J] .财经研究.2009,35(7):110一121.
[13]高勇善.青岛市环城游憩带空间分布研究[J] .德州学院学报.2009,25(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