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6 17:5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题研究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题研究总结

篇1

校本培训中的校本,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包含三个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校本培训是指在学校中,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展利于学校发展、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

校本培训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满足了不同层次专业发展水平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利于教师走向动态的“实践十反思=教师成长”的成长范式,利于教师既在教学实践中,又跳出教学实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也利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形成合作与发展的关系。校本培训具有以下特点:(1)与生活贴近。 (2)灵活性与经济性。 (3)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具体的想法和做法:新课改需要我们加强校本培训,优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优化组织机制. 成立以省、市学科骨干、市、区学科带头人、实验教师为主体的课改领导小组。并及时学习了《新课标》、《新课标的解读》等等,最终形成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校本研培新模式。

二、培训内容系列化。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对教师进行各个方面的培训和提高。如对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培训和提高,对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培训、课堂教学设计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1)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2)《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培训。(3)课堂教学的设计与优化。(4)现代教学技术培养。3、培训模式多样化。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可以提高培训活动和实效性,也能进行教师在专业上得到最大的发展。

我们坚持做到三个结合。(1)个体学习与集体培训相结合。(2)综合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3)理论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本学期课题研究进入最后总结阶段,学校要求各实验教师认真整理课题实践中的收获,积极完成参与课题过程所得所想,总结反思自己、完成研究报告,是本项课题研究的目的落到实处。

首先对课题研究中的研究培训的形式的成功之处进行梳理,认为新课程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研究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验证,教师对于培训已经有更加深层次需求,除了常规的培训、研讨、反思之外,更注重实效性的研究,将培训注入新鲜的生命元素,使研究工作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生命力。

研究模式的变化充分体现在一个转变、三个结合、四个形成之中。一个转变:转变培训活动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过程。三个结合:(1)个体学习与集体培训相结合。(2)综合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3)理论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四个形成:促进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效绩(效果和成绩)的形成。

本学期的研究紧紧围绕区进修学校的工作重点,聚焦有效教学构建生命课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符合切实可行的培训内容,采取问题式的培训模式,首先是发现问题(困惑、疑惑、迷茫),这些问题的出现为我们的培训提供很好的素材,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理论研究更加具有实效性,其次解决问题(课堂中体验),带着事先预设的问题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程度等,这样利于深层思考,第三是反思问题(是否解决问题、还有哪些问题等)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找到解决的最佳思路,通过阶段的反思生成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案例(一):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是我们研究的内容,学生主动我们提出带着问题进入,

篇2

摘 要

两年前园本小专题对于我园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新名词,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教师已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游刃有余,教师的专业发展得益于它,学校教科研的发展也离不开它。为此,本文试从园本小专题计划的制定、具体实施、成果推广三大方面来阐述我园是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此项工作,从而让园本小专题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学校教科研的繁荣产生重大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园本小专题 研究 教师发展

园本小专题是指立足于我园的现状,分析我园的特点,以教师为本,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融教学、教研、科研于一体,运用多种资源在某一领域内或是教学活动中碰到的困惑为切入点而进行的研究,它相对于课题研究范围小,且简便、易操作并且成效显著而深得教师的信赖,深入人心。

我园的园本小专题研究在业务园长的带领下开展已有近两年的时间了。在这两年中,我园教师及时发现日常教学中的矛盾及困惑,通过讨论和筛选,确立园本小专题的研究的内容,然后分工合作,有序开展园本小专题研究,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逐步递进,层层深入,使小专题研究成果拓展运用到我们的实际保教工作中。同时,也逐步解开了园本小专题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以及最终的效果是什么的困惑。

我园的园本小专题研究主要围绕着家园沟通、音乐特色教学等方面开展。这些园本小专题的研究丰富了教师的内涵,开拓了教师的视野,增强了教师的教科研实践研究能力,从而为繁荣我园的教科研发展奠定了基础。

《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制定每学期的研修计划,事先确定研修主题和内容。”“教研活动的策划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基于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情境和教师的发展需求,以园内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为主渠道,采用多样化研修模式,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我园的园本小专题研究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应运而生的。两年来,我们的教师在园本小专题研究这一方田园中收获累累,品尝到了丰收的甘甜。园本小专题已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在学校教科研中巩固下来,教科室也因此制定了相应的细则,从制度上保证这一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与常规化。同时也为园本小专题申请了园内经费,为小专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我们还应着眼于园本小专题研究的再开发与运用,努力使园本小专题研究效益最大化。

一、计划+实践——保证园本小专题的有序开展

回忆起园本小专题研究的起步阶段,我园教师对此还十分茫然,“小专题怎么研究”“园本小专题研究我还相当的陌生”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纷至沓来。是的,究竟该如何进行研究,园领导也在为此想方设法调动一切力量,想尽办法,进行研究尝试。经过摸索后,我们尝试并实践着园本小专题从计划的制定——具体实施——成果推广三个阶段来进行研究。既然是研究,那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去工作。在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下,学期初,由业务园长牵头,制定了详尽而周密的计划。

(一)计划的制定为日后研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开展《幼儿园家长工作研讨》的园本小专题,这样制订计划:第一阶段教师进行QQ群里的评论,针对一些常见的问题“面对家长要求孩子‘以暴制暴’的教育现象,作为教师,我们该怎么办”“孩子在幼儿园出现尿裤子或者身体受到伤害时,我们怎么做才能在不失教师尊严的同时得到家长的真心谅解”等;第二阶段发放“家长工作研讨调查表”,以帮助教师解决在家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使家长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又如进行音乐特色的小专题研究,制订了小、中、大班的打击乐、舞蹈的相互磨课时间,分配每位教师的不同任务(有的教师进行说课、上课,有的教师进行评课、找准切入点进行研究);设置听课教师的研究内容表格;然后再汇总意见——如何创新出一种让幼儿有充分学习空间的打击乐教学和集体舞蹈教学中的小策略研究。

(二)计划的制定在研究的时间上给予了保证

学期初制定的计划表,它很好地督促了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按计划执行,如第几周进行园本小专题研究的第一阶段,第几周进行园本小专题研究的第二阶段,何时进行汇总、研讨、交流。具体研究辅佐计划,足以见证计划在整个园本小专题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论证+研讨——提升园本小专题的研究质量

园本小专题研究真正地来源于教学实际,同时又要在教学活动中去研究去实践,反过来,又要为教学实践所服务,因而它有实践性。在具体操作中,我们通过分阶段研究实施,以体现该阶段的研究重点,研究内容,从理论到实践研究,实现质的飞跃。

(一)研究的起始——准备阶段

1.全体教师聚集一堂,共同学习优秀的园本小专题研究案例。

园本小专题研究需要有一批学习能力较强的老师,并且有学习的方法和时间。学习能让教师更直接地借他山之石,垒自我宝塔。嘉兴市第二幼儿园在这方面起步较早,而且该校本研修内容也是省级立项课题之一。我园教师在业务园长的带领下,学习了市二幼的《多米诺骨牌》和《如何激发维持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两则研究案例。优秀的园本小专题犹如一股清泉浸入教师的心田。在互相的学习之后,大家对园本小专题的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原来小专题正是以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明了了如何研究园本小专题,如何进行园本小专题研究,进行怎样的研究,为研究指明了方向,真正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2.立足我园现状及特色,筛选具有可操作性、简便易行的内容方案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内容的选择是研究的根基。由于园本小专题研究刚起步,较难的问题让老师会有摸不着边际的感觉,因此,我们就尝试在教学活动中选取较简单、方便的内容的同时也结合园本特色的音乐活动(打击乐、舞蹈)中的一个着眼点为研究的出发点。如《家长工作的研讨》是结合课题《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实效性研究》为延续该课题的深入研究,以研讨家长工作问题,并对其展开调查的园本小专题研究;有结合特色教学活动的园本小专题研究——《异质合作,把教师领进打击乐教学之门》《怎样创新出一种能让幼儿有充分学习空间的打击乐教学》《舞蹈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小策略》;还有结合课题的小专题《利用舞谱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以优化教案来实现一课多研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等。

3.制订研究方案,设计研究表格。

园本小专题研究不同于纯理论性的研究,它是基于幼儿园教师实际工作的教学研究,对如何更好分析、解决问题都要以方案为准,在研究中,时时将方案装入心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研究,因而方案的制订对研究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为了让教师便于文字的记载,使研究更具条理性,以表格设计的形式记录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根据不同的小专题研究需要设计不同的表格。

随着小专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为研究设计的表格内容也日趋完善。

4.确定研究人员。

园本小专题研究可以是以个人为主,也可以寻求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以个人研究的如《家长工作的研讨》,而合作研究的则是多人进行同一专题的研究。例如以教研组为例,单、双周的教师分别合作的打击乐、舞蹈的研究;以课题组成员互相合作的课题小专题研究。合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师的配合与支持,以共同找寻问题,寻求策略,来共同达到探讨研究、共享成果之目的。

(二)研究的推进——实施阶段

当上述工作准备充分后,研究随即开始。一般地,研究为期两周至一个月。

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研究内容,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铺垫,而后一阶段则是前一阶段研究的升华。(例如:打击乐专题研究)第一阶段为尝试摸索阶段,历时一个月,主要研究教师根据打击乐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实践;第二阶段为调查情况,历时一天,主要以发放调查表来了解教师在打击乐教学上存在的困惑,进行总结与归纳,并选择教师进行谈话;第三阶段为理论支持与示范引领阶段,为期一周,学习《打击乐教学活动》一书,推选一名教师上示范课,其他教师写观后感;第四阶段为组内研讨、回归常态,为期两周,主要是以教师相互听课的方式来开展打击乐教学的研讨。

1.创造机会、挤压时间,为园本小专题研究在研究时间上得到充分保证。在实施中,由于多人合作经常需要碰头、探讨的机会,但是由于教师平日工作繁忙,同一专题研究的教师并不在一个班级,而且上、下午的带班时间也不同,碰头的时间就较少了。因此我们利用教师空班等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来安排研究时间。如利用每周四中午的业务学习会议时间、教研组会议、离园十分、乃至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来保证研究的开展,同时结合现代通讯设备:电话、网络等来加强成员间的联系。教师多次的集中、碰头使他们能更了解自己在研究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研究中来,同时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目的与内容,使之更具有目标性。经常聚合在一起研究、交流、探讨,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磨小专题,共同探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调整方案、补充方案,为园本小专题研究及时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设想的研究方案中,由于教师在制定计划时考虑的不够成熟,在研究中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导致了研究的不顺利或是开展受阻,需要及时地对方案进行调整与修改。实施中碰到的困难可以大家共同来解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研究更具实效性,使研究做得更加扎实。每一次的调整是对研究者的重新思索与领悟。

3.丰富内容、层次递进,使园本小专题研究层层深入,充分挖掘各个小专题的内涵,为教育教学服务。

如园本小专题——《教师自制体育用具材料的研讨》,首先让每班教师设计10个体育游戏材料,由该班教师进行统一的对班上孩子试玩,研究一个班的孩子对同一种玩具的玩法;再针对小、中、大班的孩子进行游玩,同时辅以辅助材料,尝试不同的玩法,以发现同种自制玩具在不同年龄段孩子中的多种玩法;而后,每班确定一位教师进行自制玩具的演示与交流;最后选取“百变牛奶罐”“多彩棉花圈”“弹跳球”“百变尾巴”等自制玩具在全园进行推广。

4.研究小结、提炼成果,为园本小专题研究进行概括与探讨。

园本小专题研究作为一种微型的研究方法,最终也需要有成果的发表,争取最大范围内的知晓。因此,我们鼓励教师要善于用精练的话语、简明扼要地描述与诠释研究的经历与结果,并且及时地进行互动交流、经验研讨、分享成果。

三、总结+推广——分享园本小专题的研究成果

(一)专题推广

在对园本小专题研究过后,我们还通过选取优秀的小专题,进行向全园教师推广与应用。教师结合自身与其成员共同研究的过程分别从制订方案、过程、成果等方面来介绍完整的一则小专题。例如对于音乐特色小专题的研究,我们选取了打击乐、舞蹈教学的一课多研来共同研讨、交流,汇聚教师在研磨教学活动时所积累的一些成功的方法,使我园的音乐特色教学更具有特点;又如进行《晨间谈话的有效组织》这一专题推广,教师介绍了方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组织形式还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展示,等等。

篇3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水利专题研究成果验收管理,提高专题研究水平,促进专题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根据《水利前期工作项目计划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水利专题研究为利用水利部水利基建前期工作经费(包括预算内资金和国债投资)安排的专题研究项目,适用于水利专题项目研究成果的验收。

第三条水利专题研究成果验收的依据是经批准的项目任务书、年度基建前期项目投资计划,以及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有关文件和其他相关的规范、规定、标准。

第四条验收工作坚持程序规范、认真负责、科学求实的原则,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情况和成果质量进行全面、系统、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五条水利专题研究成果验收工作由水利部规划计划司会同政策法规司、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管理,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重大问题研究处理等工作,委托水利部有关单位具体组织验收。

水利部综合性水利政策和法规建设前期专题研究成果验收工作由政策法规司负责组织。

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和水利标准化项目的成果验收工作依据相关管理办法,由国际合作与科技司负责组织。

第二章验收条件

第六条项目承担单位完成专题研究工作,并组织专家内部评审,经项目主管单位审核后,向水利部报送项目成果等验收材料,提出验收申请报告。

第七条验收申请报告内容包括:

1、项目验收申请表(见附表1);

2、项目研究成果报告;

3、项目工作总结报告(见附表2);

4、项目任务书及批准文件;

5、项目投资计划下达文件及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有关文件;

6、内部评审材料;

7、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表(见附表3)。

第八条经组织验收的单位对验收申请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初审,材料齐备,工作深度符合要求,安排验收。

第三章验收程序及内容

第九条验收程序。

1.组织验收单位成立由五名(含五名)以上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采用会议审查的方式进行验收;

2.验收专家组听取项目承担单位的汇报及答疑、组织讨论,并提出验收意见;

3.项目承担单位人员不得参与本单位项目的验收专家组。

第十条验收审查内容

1.立项程序核查。按照前期工作项目管理规定,对项目立项程序、项目批复和计划下达等文件进行核查。

2.工作内容及技术路线审查。根据批准的项目任务书及有关文件要求,对专题的研究工作内容、技术路线进行核查。

3.研究成果审查。参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专题研究的任务和要求,针对项目的研究领域和专业方向,对研究成果进行审查。

4.项目经费使用核查。根据项目投资计划及有关文件,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核查。

5.在对立项、技术路线、成果、经费使用情况等内容进行核查(审查)后,提出验收结论意见及验收报告(见附件4)。

第十一条验收专家组成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具备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职称;

2.熟悉验收项目的专业领域,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3.工作坚持原则,认真负责,责任心强。

第四章验收评价

第十二条水利专题研究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通过验收。

1.未完成批准的《项目任务书》及有关文件规定的工作任务;

2.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不真实;

3.未经同意变更《项目任务书》中的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4.不能通过验收的其他情况。

第十三条未通过验收的项目,由组织验收单位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交项目承担单位补充研究,限期完成后重新履行验收手续。

第十四条通过验收的项目,由组织验收单位负责在一个月内将项目验收报告及全部成果资料整理归档报规划计划司和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并进行水利科技成果登记,建立科技成果数据库。

第十五条项目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水利部。水利部根据项目情况实行成果共享或推广应用,涉及国家秘密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六条项目成果验收所需各项支出费用,由项目承担单位负责。

篇4

关键词: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改革;地方财政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25-02

一、“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地方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

财政是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工具,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财政学相关课程的学习与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地方财政学”属于“财政学”课程的延伸,将财政学的研究范畴从中央政府细化到地方政府,研究范围和领域不断向纵深推进,属于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对“地方财政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地方财政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法,会导致授课内容的空洞、抽象而难学。个别初学者甚至认为“地方财政学”的知识离现实的经济生活似乎太遥远,有些问题难以理解,学习兴趣自然受影响。如何有效地改变当前地方财政学教学的这种被动局面,对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方财政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潜能现在已经发掘的比较充分了,能够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等,向学生讲述地方财政学的相关知识。现有的这些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建立起专业知识的架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进而打开学生的思维。但是在案例的提出、多媒体的制作和问题的提出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其缺陷一目了然。一是这些教学方式只为了知识的授受,把教学当作“教书”,片面注重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的过程,学生无法学会如何主动学习。二是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思维的探险,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的过程;这种授课过程以教师思维为主,学生只要能跟得上教师思维即可,没有时间去主动思考,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改革“地方财政学”的授课方式必要而且紧迫。

(二)“地方财政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 进行知识构建, 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学习方式,包括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环节。专题研究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本专业相关专题,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对该专题的初步认识。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课堂上,对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相互交流和探讨,取长补短从而完成对该专题知识的构建。

专题研讨式教学能够较好地体现以学为本,整个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问题,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依托课程设计,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着重培养其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应用于“地方财政学”的优势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国内外都相当流行,尤其像“地方财政学”这样的课程,更应该把该教学法引入到教学当中来。地方财政在我国并未成体系,现有的教材较为简单与空洞,与以前所学专业课重复内容颇多。在讲授课本知识之外,辅之以专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方财政学”课程学习的深度。专题研究中,学生自我搜索和整理相关专题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锻炼了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讨论则是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探讨,如果交流过程中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这些火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激发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广泛参与,从而深入地自主学习。

(一)专题研究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专题研究要求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自我吸收和自我消化。这种方法改变了师生双方的课堂地位,学生主动寻找信息、整理资料、形成看法,他们不再是教师固定思维的接受者。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主动探索的位置。

(二)专题讨论是现场表达能力的锻炼过程

如何把自己的观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清楚、全面地表达出来,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有效培养。遇到不同观点时,如何快速、准确地驳斥对方的观点,更是一次对思维能力的现场训练。专题讨论也是各种观点汇集交锋的有利时机,这是一种思维的探险,有利于开阔学生看待问题的眼界和思路。

三、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地方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地方财政学”的教改主要以改变教学方式为主,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这门课程中有很强的适应性。专题研讨式教学法主要包括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专题研究为基础,专题讨论为重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专题研究

在设计专题时,要系统归纳和整合“地方财政学”教学内容,有时甚至打破知识体系的固有结构,力争使每一个专题自成体系,都有一个开放性的研究空间和方向。专题的实质就是问题,设计专题时力争囊括该课程目前所涉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将这些问题以专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自学该问题的相关知识。

(二)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分为小组内讨论和全班集体讨论。首先是小组内成员就所选专题问题,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和体会相互展示、进行交流。其次,每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班上集中讲课,全班共同讨论。由于“地方财政学”课本授课知识较少,所占课时为20个左右,剩余课时都可用来安排进行专题研讨,课本授课与专题研讨穿行。同时考虑研讨花费学生的时间和占用课堂的时间也较多,因此“地方财政学”的专题研讨一学期安排7―8次即可。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前将研讨专题确定,并将全体学生分成7―8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一次专题大约需要2次课,第一次课为理论课,教师讲授该专题的基础知识,并将需要研讨的问题提出,由专题小组学生回去搜集、整理相关知识;第二次为讨论课, 由教师随机抽取负责该专题的小组代表上台主讲,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提问,该小组现场答辩,并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讨论课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确定专题。专题的确定要在本课程开始授课之前全部确定下来,专题选择的具体要求:第一,与“地方财政学”密切相关,研讨问题要具体,主要包括目前地方财政学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第二,所选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讨论性。第三,适度控制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相匹配。

2.教师辅导。教师运用一次课时间,讲授该专题相关基础知识,提出下次讨论课的讨论问题,并指定该专题的研讨小组。并提出该研讨专题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并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该专题资料。

3.课堂讨论。小组在课外查找、阅读和分析相关的知识内容,总结、整理并撰写报告,做成PPT,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课堂上随机抽取2名小组代表当堂陈述其观点和结论,每人5分钟陈述时间。组内其他同学补充相关知识或观点,此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提问答辩时间为25分钟,由教师和其他非小组成员进行提问,讲解成员和组内同学可以共同答辩、相互补充,争取将目前地方财政学课程中存在争议、或者表述不清的问题以专题的形式答辩清楚、形成定论。最后留5分钟由教师进行总结,总结学生讨论、发言情况,并指出该次研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形成结论(成果)。每个研讨小组要就研讨问题上交一份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内容包括所研讨问题,所查找的资料,小组观点的形成过程及最后的观点陈述。教师就讨论结果进行提炼,形成最终成果,形成全体学生的共同认识,以加深对地方财政学课程学习的理解。

四、变革“地方财政学”课程考试方式的思考

“地方财政学”课程为财政学专业的专业课,上一轮制订教学计划时新增这门课程,并且确定为考试课。但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适合运用试卷命题方式体现。

第一,本学期积极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多采取互动讨论的方式授课,组织的课堂讨论较多,差不多每节课都有一到两个小型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质量也参差不齐。笔者认为该课程最终成绩应当反映出学生上课质量的差别。第二,目前我国地方财政学未成体系,相关教材非常少且讲授的内容也较浅显,并且内容多与现有课程重复。这学期授课的过程中,除了介绍教材上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的内容之外,更多的是以专题的形式深化教学内容,而专题授课方式不适合运用试卷命题方式来考核。第三,上学期的“地方财政学”课程也是采用的考查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考虑到课程的延续性,本学期特此申请变更考试方式;并且下一轮教学计划已经将该课程修订为考察课了。

篇5

一、严格按照方案部署,切实贯彻全市学习实践活动工作会议重要精神

一是领导重视,认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转段相关准备工作。5月17日下午,我局迅速召开党组会专题研究部署学习实践活动转段工作,切实贯彻落实全市学习实践活动工作会议精神,并对我局分析检查阶段活动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做了专题研究部署。

二是全员参与,扎实开好市局学习实践活动转段会议。5月18日下午,我局根据党组会研究结果,迅速召开了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总结暨第二阶段工作动员会议。会议回顾总结了我局学习调研阶段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全面动员部署了分析检查阶段相关工作事宜,要求按照领导班子、普通党员、一般干部“三个层次”分别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和专题思想分析会,认真撰写好分析检查报告。

三是行动迅速,及时印发市局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实施方案。5月20日,我局以《关于印发市统计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实施方案的通知》(宿统组发【2009】07号)文件形式,对如何深入开展分析检查阶段做了具体部署,确保相关活动平稳有序进行。

二是紧扣实践特色,突出征求意见工作,努力促进全市统计事业整体大推进。

一是谋划细致,筹备充分。我局以“继续征求意见,全面查找系统存在问题”作为分析检查阶段初期工作的重点,在市局分析检查阶段实施方案上对征求意见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同时为传达贯彻全市学习实践活动情况通报暨分析检查阶段征求意见会的重要精神,5月25日上午,我局召开党组会专题研究征求意见座谈会相关事宜,要求从统计系统内和统计服务对象两个层面认真组织召开好意见征求会,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际成效。

二是行动及时,认真组织召开好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征求意见会。5月26日上午,市局、队联合召开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征求意见会。会议邀请了县区局领导班子、一般干部、基层统计助理代表等,从领导班子以及成员的工作绩效、统计部门如何更好的提供优质服务、党性党风党纪建设、统计制度建设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统计业务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座谈。与会人员紧密统计工作实际发言踊跃,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并当场填写了征求意见表。

篇6

一、加强学习   进一步提升理念 

我园师资处于非常薄弱的状况,因而时常给学习和研究带来许多困惑,反映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缺乏,特别是思想观念转变与实践、行动的脱节,缺乏实践的总结研讨,往往使教学停止不前或前进步子太慢。本学期,《快乐与发展》教材的颁布,使我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此本学期根据幼儿园实际存在情况,我园加强了教研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学习活动,重点加大学习新教材和实施新教材力度,改变教研学习方式,每两周进行一次《纲要》的学习和研讨,边学边研,从中领会《纲要》精神,转变教师的课程理念。其次,采用参与试学习形式,共同理解细读教材,共同备课,使教师了解教材的不同设计,展示个人的不同风采。另外我们还通过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解剖案例中不同的设计方法,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展现,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使方案活动设计更完整,案例剖析更直观、更形象,也更适应我园师资队伍薄弱的学习环境。这学期,我们结合校本培训的内容,在对新教材进行解读实施的基础上,又邀请了教研室的专家进行讲课,使我们更进一步理解新教材,实施新教材。通过多形式的开展学习活动,教师们已明确自己陈旧观念、自身素质正是主宰着自己的行为障碍,只有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才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当然,通过学习,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看法和见解,乐意提出各种问题和建议,使我们在学习中以问题线索,解决当前问题,使教师形成一种边寻边思,从反思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从同伴中解决问题的疑点,从而不断的提升新理念,更好地实践新教材。 

二、 继续注重实践尝试  逐步适应改革的发展 

由于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具有很大灵活性、选择性、。因此,光靠理论上的学习,很难使教师们统一的理解和领会,而目前在实践新教材中,又有许多困难。(如:内容的选择编排,生成内容组织和实施、教师本身的素质等)因此,一日活动除了给予教师选择教材的权力,给予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安排外,重点还是让她们进行实践的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另外,加强集体交流,班组交流时间,尝试过程中谁有新的、好的经验及时传递给其他教师。比如:观察记录方法、、个案分析、随笔等,都可以挂在校园网上进行交流。在尝试课程中,不断地去领会《纲要》的精神。通过实践操作体会,本学期教师们对幼儿园的课程有了新的认识,活动中主动参与性较好,教学活动过程设计能考虑孩子的需要,比如:教师的主题教育活动“手套” 、“秋天的水果”等,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新理念,活动以游戏为主,动静交替,活动环节很自然,且整合内容很贴切,活动中充分关注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孩子探索欲望较高。虽说问题存在还很多,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实践尝试,教研的氛围会越来越浓。 

  三、加强反思学习  深化专题研究 

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本学期采取小组式研讨,使研讨活动更灵活性、操作性。因为,根据孩子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需要,编制教材内容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教材,在研讨中,每人根据自己的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反思,从反思中寻找问题切入口。活动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整合学习,使老师从点点滴滴中树立整合的思想,又从研讨中总结经验,列出问题,然后通过大家一起商讨问题存在情况,寻找资料解决问题。比如:主题活动中,各部分内容整合?生存的整合?活动中运用手段形式的整合?学科之间的整合?一日活动中的各环节整合等等?通过这些问题,让教师们带着问题进行实施研讨,实践体会,每次小组活动互相交流分享,交流之余,又不断地反思学习,总结提炼。改变以往单纯指导为对话研讨。另外,有通过本学期对孩子的个案记录,寻找个性化发展,即发展教师观察记录能力,又为整合全面性提供帮助。 

反思性学习,给教师带来了许多的反思经验,特别是专题研究,更需要去反思、总结。本学期为深化专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我们幼儿园又根据自己园情,在实践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每班都进行研究的实践活动,全体教师都积极参活动方案设计,使专题研究深化完善,从而更推动教改的发展。小班以电化教育为引领,关注孩子习惯的养成发展,中班以美工区为引领,关注孩子动手动脑的发展,大班以艺术教育为引领,关注孩子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最后以专题总结的形式进行了交流,使整合的思想通领教改的发展。 

  四、利用家长资源  推动保教活动的发展 

篇7

一、 选题指导课

1.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教学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课,一般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拓宽学生视野,丰富话题信息,开拓学生思维,既使学生受到相关主题的正强化,也直击其现有的实际困难或问题,引起学生反思,激发学生追根究底、寻求真理的热情、勇气和动力。

比如《家乡的淮扬菜》,首先组织学生提取并交流生活经验。“淮扬菜是我们淮安的特色菜系,你都知道些什么呢?”接着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展示淮扬菜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造型别致、风味独特等特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最后呈现一则新闻:“淮扬美食香天下”,但是评选2011年中国餐饮十大影响力城市时淮安却名落孙山;即便是2011年中国特色餐饮50强品牌名单之中也未见淮安餐饮企业的身影。引导学生反思:“这是为什么呢?存在哪些问题呢?如何改进呢?”

(2)分解主题,生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情境中的关键元素进行发散思维或头脑风暴,将主题进行分解,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想研究的问题。

比如《家乡的淮扬菜》,学生的提问有:①淮扬菜有哪些种类?②淮扬菜有什么特色?③怎样烹饪平桥豆腐?④如何开展好淮安美食文化节活动?等等。

(3)整理问题,表述课题

为了帮助学生拟定“感兴趣”、“可操作”、“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可以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通过“小组初选”、“全班复选”两个环节推选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认为有价值、可操作的问题。

研究的课题一般有相对规范的表达方式,教师可以列举范例,帮助学生将问题转述为课题。

比如《家乡的淮扬菜》,首先让学生提问题,再将某组同学的问题展示在黑板上,进行示范整理(如分类、合并、删减、修改等),接着按小组分别整理,讨论、推选出本组同学共同感兴趣的、认为有价值、可操作的1~2个问题。全班同学继续整理,并将整理后的问题转述为课题。

(4)选定专题,编成小组

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研究实施条件及个人意愿、兴趣、性别、能力,甚至居住区域等因素,选择、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最想研究的、最适宜研究的课题。

比如研究《家乡的淮扬菜》,首先,要研究内容全覆盖。在师生共同确认的几个课题的基础上,征集班级同学中因为名额限制被淘汰的好问题,教师再根据专题分布情况酌情补充、推荐。其次,重新选题,对个别小组的人数通过重选或协商进行调整。再次,要选好小组长。主要通过4种方式确定人选,一是课题的原创者;二是同组推选;三是毛遂自荐;四是教师推荐。

2.教学策略

选题指导课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整理问题,讨论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可操作的研究课题。其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重视情境创设。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主题背景信息,开拓学生思维。情境既可以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消极的,要能从与学生关联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入手,激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创设的情境应具有开放性,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误导”学生。

(2)凸显学生主体。研究的课题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真”问题,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想研究的问题,是基于学生视界的,力避成人化、社会化倾向,增强“儿童性”。课题的表述力求范围明确,内容具体,不必苛求“规范”。应充分尊重学生选题、选组的决定,允许个别学生独立选题或另行选择其他的研究专题。

(3)加强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提问,问题要完整、通顺,语意明白;学会整理问题,将问题进行适当归类、合并、删减、修改;学会分析比较并推选问题,能在小组或全班范围内陈述自己的见解,评判问题的研究价值,估测课题研究实施的可行性,能正确评估自己的研究条件,选取自己想要研究的课题。坚持以学生自愿结合编组为主,教师适当调配为辅。

二、 方案设计指导课

1.教学环节

(1)初步设计,抓住重点

各组围绕本专题讨论、制定初步方案,重点讨论、确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活动成果的内容及形式等。

在全班范围内展示各组的初步设计情况,教师和同学可提出意见及建议。

(2)明确要求,精细安排

提供1份《活动方案》范例,组织学生归纳、总结关于活动方案的“小知识”,了解一份规范、可行的活动方案要包括的主要结构及基本要素。

分组合作,讨论、制定《活动方案》(见表一)。

教师巡视,并适时提供咨询和指导。

(3)交流展示,师生点评

各组通过实物投影等方式分别展示汇报本组的活动设计。

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4)修改完善,总结提升

各组讨论、完善《活动方案》。

深化理解《活动方案》的主要结构和基本要素。

2.教学策略

方案设计指导课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活动方案的主要结构和基本要素,学会制定并论证活动方案,提高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效性及研究成果水平。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一旦通过就必须依照其执行,因此教师必须组织力量对每份活动方案进行论证、把关。其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明确指导重点。一份活动方案的要素包括:活动主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活动任务及内容、活动准备、研究方法、活动过程及注意事项和活动预期成果及其展示方式。在分组汇报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专题研究活动的任务及内容安排是否正确,各种保障措施是否到位,活动预期成果内容及形式是否明晰等。

(2)注意吸纳意见。小组汇报时,安排专门人员记录教师和同学提出的意见及建议,对大家的质疑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设计活动方案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必须善于向教师和同学进行求助。整个“师生点评”环节须留有足够的时间。每组的最终方案可在班级公告栏张贴一份,以便公开内容和完善动态。

(3)强化保障措施。每份活动方案在具体落实时仍然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技术保障,可以邀请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作指导,或者是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家长、社区干群,以及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或专门人员;二是保安全底线,学生毕竟尚未成年,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以及水、电、交通、器械操作等安全隐患缺乏认识,学校必须采取防范措施,严守安全底线,做到“万无一失”;三是有时间保证,除了有限的学校课堂教学时间,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校外闲暇时间,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或者寒暑假时间开展活动。

三、 方法指导课

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完成研究任务时必然会遇到方法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就是针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方法问题”而设计的课型。

1.教学环节

(1)激疑导入,明确任务

梳理各组选定的研究方法,确定本节课重点学习、指导的方法。

比如《家乡的淮扬菜》,各组方法选用情况汇总表(见表二)。

(2)分组讨论,初步构想

了解网络查询的基本步骤和网络资料的形式。

基本步骤:①选择并打开搜索网站;②确定并输入关键词搜索;③浏览网页,有选择地复制、下载;④归类和整理网络资料。

资料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各组结合专题,讨论、确定网络查询资料的内容、形式,如下表(见表三)。

分组展示,师生点评。

(3)分工协作,网络查询

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

及时保存查询到的各种资料。

教师机显示少数学生的网络查询过程。

(4)分组展示,师生点评

分组展示并共享活动成果。学生在自己电脑上操作,教师机、学生机同时显示该学生查询到的资料。

教师和其他同学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讲感受,说看法。

(5)修改完善,总结提升

吸纳教师和同学的意见及建议,修改完善。

运用网络查询法继续学习各组选定的其他研究方法。

师生总结,深化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定义、使用功能、适用范围、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2.教学策略

对中小学生而言,方法指导课教学是学生学习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其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握方法知识。在起始年级,可安排一些单一方法的专门教学指导,如观察法、调查法、采访法等,适时给学生提供所选定研究方法的使用说明及应用举例。同时,应将研究方法指导渗透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另外,编印《综合实践活动备用手册・方法大全》作为辅助,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像“查字典”一样得到帮助与解答。

(2)重视实践应用。“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强调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强调在方法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教师要预设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困难,并进行跟踪指导,确保获取预期研究成果。反对生搬硬套,反对片面强调方法“知识”的学习。

(3)控制标准尺度。中小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方法学习,既遵循所学方法的规范性、技术性、专业性要求,又不必将各种方法学习使用过分严格化、专业化。如资料收集结束时,不一定写成文献综述,可以谈一谈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个性感受;研究结束时不一定要提交专业报告,可以写一写随笔文章。

四、 成果展评课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课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链上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目标达成,包括合作学习、分享研究成果、提高表达与展示水平、培养评价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教学环节

(1)谈话导入

简要回顾本主题前期活动情况(包括学生学习、实践,教师指导等)。

提出本课时活动任务: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活动评价。

(2)汇报提示

明确各组汇报的顺序、内容、方式。

提示其他同学的参与方式:谈感受,作点评,作采访,提建议或意见等。

提出要求: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学会分享。

(3)分组汇报

分组汇报展示专题研究成果,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小抄报、实物等。

比如《家乡的淮扬菜》,各组运用展板、橱窗展示自己专题研究的过程及成果。如淮扬菜的历史文化研究组印发了图文并茂的系列介绍材料,播放了该组同学参观“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的视频;淮扬菜的特色研究组列举了几大菜系的对照表,展示了大量的家乡名菜、特色菜图片及文字介绍;淮扬菜的烹饪制作研究组重点展示了自己拍摄的专业厨师制作淮安茶馓和平桥豆腐的视频,收集、展示了全班所有同学在家人或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亲自动手学做一道淮扬菜的视频、图片等。

师生适时与汇报小组进行互动。

(4)总结评价

对各组及组员参与、完成专题研究的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并作出适宜的评价。

组织评选“优秀研究小组”和“优秀小研究员”。

(5)活动延伸

引导学生持续关注部分研究专题的动态发展情况。

吸纳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建议,完善专题研究工作。

研究、解决活动过程中现场生成的问题,确立继续研究的新课题或专题。

2.教学策略

成果展评课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将自己一段时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集中汇报展示,对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反思和评价。其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突出体现“三性”。即成果汇报展示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专题研究资料。这些资料内容丰富,涉及了研究主题的各个方面;资料形式多样,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实物……教师及时了解各组的资料收集情况和汇报展示方式,提出最优化、最有针对性的展示建议。同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资料的取舍、展示形式的选择和人员分工安排等。

(2)共享研究成果。成果展评课应让学生全员参与,全方位展示自己,并共享各组的专题研究成果,体验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苦与乐。也许,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稚嫩,但毕竟是亲历亲为,就其活动过程本身而言已经具有了“成果”的意义。另外,成果展评课可以邀请学校领导、家长、社区干群等人员参加,或进行现场展示,或将一些研究成果以书面的形式向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企业主等进行反馈,谋求问题解决或成果共享。

(3)组织活动评估。一是适时点评。教师及其他同学在其他组汇报展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进行适时采访、追问或点评,便于深化理解,总结反思,吸取经验和教训。二是集中测评。在学生自我测评的基础上,由同组成员、指导教师及学生家长乃至特邀专业人士共同完成;测评内容主要包括选题定题、研究任务担当及完成、研究成果水平及全程参与情况等。

我们研究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样化课型,主要目的是通过课堂集中地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活动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安全性。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形态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根据主题类型和学生实际有所选择、整合或变通性地应用。

参考文献

[1] 薛大威,杨金珍.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型结构[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2).

[2] 周洪妹.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J].中学课程辅导(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1(8).

篇8

第二阶段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市骨干教师的整体培训精神,遵循小学数学骨干教师成长规律,渗透“教学科研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学会、市教科所、区教培中心资源,坚持按需施教,学、研、用结合,突出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先进性,探索优质、高效、开放的培训模式,以“研究课堂教学、追求高效教学”为主要实践内容的教师文化;引导学员主动地与教学实践对话、与骨干班成员对话、与自我对话,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研究教材教法到全面研究学生、教师的行为;从重组织活动到重在培育研究状态;从关注狭隘经验到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努力培养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施需要,具有现代教育素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以促进我市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我市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工作目标

1、研究课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深入实践,提升教师的素质和实践智慧。

3、持续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4、经验重组,促进骨干教师回学校后对校本教研的纵向发展。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师德修养”为核心。具体分为以下三大板块: 1、新理念;2、理论与技能;3、课堂实践。

1、新理念

了解社会和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培训,提高参培教师的职业修养,促进进教师的成长。

2、理论与技能。

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相关学科知识、课堂教学技能、课堂观察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参培教师理论文化素养,开拓视野,确立现代数学教学观念,增强理论思维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

3、课堂实践。

学员深入到各个学校,通过课堂案例的深入剖析和研究,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跟随指导教师听随堂课,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备课、说课、评课,每人至少上一节研究课。

四、研究方法

利用课堂观察技术,改进行为的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问题”为中心,将课堂中的问题转化为专题,整合相关资源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五、研究途径

(一) 专题研究课

采取“行动教育”模式开展工作,专题研讨“**教师大比武”的各种课题。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通过骨干班学员共同研究,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二阶段的专题研究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开展研究:

1、由“**区教师大比武”上交的初赛中选拔出研究的课例;

2、分成26个培训班学习小组,配备导师,并和参加赛课的教师随机抽签形成“学习共同体”;

3、针对抽取的课例研究并围绕主题,学科组进行集体研讨,形成同课异构研究方案;

4、“学习共同体”根据研讨内容,撰写课堂教学反思,上传博客圈;

5、由学员组长召集组员对活动进行总结,指定推荐组员就每次活动进行专题综述。

(二) 课堂问题研究方法途径

以“**区数学教师大比武”的课例为研究载体,研究这些课例中发生的事件或存在的现象,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及教育学、心理学原理,进行认真的调查、研讨、分析,力求探求事件或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从而改进课堂中的教师行为以及与课堂相关的组织管理行为。

1、多形式经验重组。倡导团队研究,形成“**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共同体由三方面的人员组成,一为教培中心根据“**教师大比武”产生的26名总决赛参赛选手及其本校的学科教研组,二为在**区参加培训的“**市骨干教师数学七班和八班”共102人分成的26个团队,三为选取的**区数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该共同体的导师。由“学习共同体”抽取课题后进行优化组合,进行校本研修,围绕课题进行上课及以上课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说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等校本研修活动,突出“**市骨干教师培训”研究的团队合作。

2、分片区经验重组。把“**市骨干教师数学七班和八班”共102人分成的26个团队,分配到**教培中心根据“**教师大比武”产生的26名总决赛选手中形成不同的团队,并结合学段,进行随机分组形成不同的“共同体学片”。

3、培训要求。骨干班成员和赛课教师形成的“共同体”提前一周在教培中心进行赛课课题抽签,然后在准备阶段由“**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进行集体研磨。赛课课题的年级原则为现在所教学的年级,特殊情况也可由教师自主选择,但上报教培中心学科教研员处备案,最后赛课的成绩计入骨干教师的过程性学习成绩。

4、评价办法。严格按照评价标准,对“学习共同体”提供的课例,采用专家组评价和大众评委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根据真实情况公正、公平、公开地实行签名评价。学校要组织教师以群众评委的身份参与听课评价。

五、具体安排

9月17日:上午骨干班成员报到,安排住宿。

下午骨干班教师集中培训,听讲座。

讲座主题《教师职业规划》或者《课堂教学观察实施》

9月18日:上午到组建的“学习共同体”分散到各学校听年级组老师的课,进行课堂记录。

下午进行课例研究剖析讨论,进行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主题《课堂观察技巧及其观察量表的制定》。

9月21日:上午到组建的“学习共同体”分散到各学校听年级组老师的课,进行课堂记录。

下午进行课例研究剖析讨论,进行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主题《课堂观察学生行为的有效性研究》

9月22日:上午听“学习共同体”中到区上决赛的赛课教师的试讲课,进行课堂记录。

下午按小组进行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主题《课堂中教学难点、重点突破的策略观察》

9月23日:上午骨干班教师推选两位学员上赛课的课题,课堂记录。其余骨干班老师下年级中上诊断课,导师听课。

下午“学习共同体”研修、评课研讨;

校本研修主题《数学教学同课异构技巧》《课堂观察教师行为的有效性研究》。

9月24日:上午听区上决赛的赛课教师的二次上课,“学习共同体”进行课堂记录。

下午按小组进行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主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生成及其应变监控观察》

9月25日:上午集中上汇报课,进行交流总结。主题《理论转化 分享交流》

下午集中讨论,修改总结,布置作业,并上传博客。

六、工作要求

1、**市骨干教师第二阶段培训总体上由培训部进行整体筹划,小学部进行组织实施,科研室进行策划指导。

2、学科班主任具体负责“专题研究课”的各项工作落实并制订工作方案;培训班班委具体负责“课堂问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并制订研究方案。承担研究任务的学校、教师、班级等做好协助和服务工作。

3、培训班班主任和班委首先要做好研究课例的观察点。观察点要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个根本目标。

4、培训骨干教师时,要引导骨干教师对课堂研究要抓好各个环节的落实,要保证整个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特别强调,“专题研究课”的两次关键的反思研讨会,不要变成检讨会,这里的研讨、评课不是简单的对课的好与坏做出判定,而是一个集体共同面对问题和困惑、共同进行针对性反思交流,有经验的教师,要做好专业引领,要主动地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资源,研讨过程要努力创设一个安全的、信任的、宽容的环境,变教学中的问题为教师成长的起点,共同分享困惑与成功。

篇9

下面我将从实践中探究、效果里分析两个方面谈谈个人在新型阅读教学形式上的探索。

一、实践中探究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阅读指导,阅读教学呈现出盲目性。有的教师把阅读变成做阅读训练题,阅读呈现功利性。其实,学生的阅读过程既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同时教师又要给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只有让课内的角色指导性阅读与课外进行的自由性、研究性阅读紧密结合,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积极参与,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叶圣陶曾经对阅读教学有过精辟的分析见解,学习之后,我认真总结了叶老的思想,主要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指导。

1.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阅读的整个过程应该始终贯彻思考的环节,思的质量高,阅读的质量也就高。目前,阅读中重读轻思的现象是导致中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阅读中的思考是扣学生心弦、震学生心灵、启学生心智的关键环节。抓好这一环节,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与作者的心息息相通,随作者的感情波澜或喜或悲、或爱或恨,让学生沉浸在“情感阅读”的氛围中。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采用讨论的指导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阅读感受,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萌发求知的欲望。有时可利用文章的观点,引导学生针对现实,面对现实,发表各自的独家看法,让学生在侃侃而谈中进行多元思考,培养创新思维。

3.阅读与研究相结合

学生的阅读水平及阅读兴趣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了。专题研究性阅读是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阅读。阅读与研究相结合,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行、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一旦发现了感兴趣的研究专题,便可确立研究目标,之后可几人合作分工,对相关资料进行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在搜集、占有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后,小组成员针对该专题进行切磋,相互争辩,相互启发,最后合作完成以总结专题研究成果为内容的小论文。研究性阅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从传统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更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品尝到研究的甜头。

二、效果里分析

“新概念阅读教学”创始人曾祥芹教授认为:“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阅读是人为的,它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活动,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追求真、善、美的发展水平。

1.提高综合素质

正因为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费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所以,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便成为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就是自学能力,是现代化必备的生存手段,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一句话,阅读教学是提高人的整体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

完整的阅读过程不仅从读物中提取意义,还有由意及物,反映读物所反映的客观世界,进而把阅读心得化为文字,并运用于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践,从根本上提高个人的语言应用能力。

2.激发创新意识

篇10

一、开展高中语文课堂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方式

探究性教学活动有着极大的灵活性,现阶段,一些应用较为成功的地区将其作为一种主要学习方式开展专门的研究型课程,如在活动课程中,结合教学条件和学生特长,设计不同的内容和实施形式,然后对其进行评价,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在语文教学中设置专题研究课程

这种形式是在语文课程的课时之内,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课题研究范围。开始教学前,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本次专题研究课程的目标、内容及要求,并介绍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研究范围。如高一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不容易吸引学生兴趣且教学内容较少,开展议论文专题研究课程,可以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很多事例表明人类在不断的追求真理,这说明真理是极具魅力的,而议论文作为真理的载体,其魅力表现在哪呢?”进而确定研究范围“议论文的魅力”。通常情况下,专题研究课程属于基本教材的拓展教学,选题方面可以相对自由一些。

第二,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方式,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与方案。在研究课题确定之后,由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兴趣,进而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拟定研究计划与方案。

第三,设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方案。将课题分解,将研究方向相同或相似的学生分组,通过选举产生组长并协调分工进行研究,通过小组讨论的基础之上制定研究进度计划。

第四,教师对实施方案进行评审。组织由教师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各小组的计划进行评审。评审内容包括课题内容与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然后为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打分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教师指导各小组独立进行探究性学习。此阶段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小组活动,在活动前将详细的计划及安排明确,活动结束时要组织学生按小组填写活动报告表并上交,以便教师更好的指导各小组的研究情况。在探究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实时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并引导其灵活选择运用资料信息,并鼓励小组之间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强化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索和研究习惯,从而保证探究课程的质量。

第六,展示研究成果并交流。当专题研究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进而通过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总结并作出报告。然后展开以小组为单位的交流与讨论,不断扩大课题研究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其他启示。

第七,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当课题研究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整体评价。首先,要评价研究成果的质量,包括选题的科学性、新颖性,研究成果的水平,并设定选题、方案,报告等不同项目的评分权重,采取打分的形式进行评价。其次,对于学生参与研究的程度和质量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应该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重点讲评,对学生进行纠正和改善,帮助学生进步。

二、将探究性学习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主阵地,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日常课堂教学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思路

要想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掌握教材,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能力水平,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创新处理,通过教材内容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自学能力和研究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思路如下:

第一,设立教材单元学习小组和单元学习目标,由小组之间围绕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并确定每篇课文的问题设计者,并向其他同学讲明单元学习的目标、方法和注意问题,引导学生在早读课或空闲时间进行课文的阅读思考,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记下,每个学习小组在下一单元开课前将问题设计与相关进度做成报告交与教师。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由问题设计者提出问题并由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讨论解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讨论深度和学生间的相互启发,并调整讨论方向。讨论之后,分小组进行问题分析与讨论结果,进而由教师对此作出评价,指出其中的不足和改进建议。教师的评价应该以批判性、全面性和鼓励性为主,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推陈出新。

第三,在全面讨论主要问题之后解决遗留问题。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其勇敢的提出自己仍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第四,在每单元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制定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效果。并引导学生写出关于单元学习的笔记或心得,选取较为优秀的进行班级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探究性学习

笔者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方法,发现效果较为明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发现对于教学而言,学生的问题意识极其重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经常与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会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思维探索。问题意识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紧密相关。在语文教学中,也经常存在这种情况,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问题较多 ,而学习差的学生则没有问题。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并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打破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吸收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以质疑开路,在问题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其学习能力。

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良好成绩并不是全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自主思维构建起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励学生情感,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作者单位:河曲县巡镇中学)

参考文献

[1]田卫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开出智慧的花——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