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6 17:5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于2004年7月,毕业于佳木斯大学英语教育专业。2006年,我带着成为一名正式老师的渴望和对教育的一片挚情,毅然地迈进了龙江县景星镇中心学校,如今已在教育战线工作十二个春秋。2009年1月1日,取得齐齐哈尔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历。
十二年来,我在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教书育人无怨无悔;在专业发展方面不断成长、成熟;在教育科研中有不尽的追求。对待学生诲人不倦,培养青年教师播种了希望,尤其是实施新课改以来,执着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地反思与感悟,更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果实。十几年的历练,十几载的春华秋实,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也证实了自身存在的价值,现在我已发展成一名知识体系完备,教学业务全面、过硬,注重师德修养的中年教师。近几年来2014年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2015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镇级优秀教师,2018年被评为镇级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县级课改先进个人。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担任五年班主任工作,一直承担两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2015年9月,经学校安排我担任七年六班的班主任工作,在学生开学前我认真制定了具有极强操作型和实效性的“班级规章制度”,详尽的对学生可能触及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规定。而后,在开学第一天,学生发书后就进行了公布,使他们刚步入班级,就做什么事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每个人都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宣读之后立即张贴上墙,给后来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益处。有了班级规定之后,我又在全体学生中,精心挑选了一名学习品质及其良好,且遵守纪律,还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学生当班长,并赋予她一定的权力,时刻对班级进行控制管理。这个班长的确定给我后来的班级管理省去了很多麻烦,是这份工作变得轻松多了。这一学年,我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早晨,中午每天早到班级,两个放学必到班级,每个课间都与学生在一起,做到了以身作则。实现了预期目标。深得学校领导,老师的赞许。同时,在纪律卫生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最后在整个年组质量测查中,总成绩名列前茅。
2016年9月,学生自然升入八年级,但是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和逆反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一意孤行,开始不听管教,我开始变换管理方法,让自己和他们做朋友,让他们把我当成可以吐露心事的知心朋友,我除了采取这样的方式方法进行管理和教育之外,还更加注意自身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潜在的莫大影响。因此,对于我们纪律方面的要求,我首先从每名学生说话开始就不允许任何人说话带不文明的字眼儿;每个人都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从说清开始;每个人都懂的帮助别人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从弯腰为同学捡起一个钢笔开始;每个人都清楚做事他人优先是高尚的,体育课回来,接水都能自觉排队,互相谦让,甘愿可到最后;卫生方面,让他们明确他们应该在清新洁净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样的环境并不是喊口号,而恰恰应该成为时刻伴随在每个人周围的,这就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携手创造和保持的,有了这样的信念时刻在心中回荡,久而久之,每个人连走路都在注意自己的。每组值日生我都精心挑选一名既负责又有影响力的学生当组长,每天室内外的卫生状况都在我的掌控之中,讲桌,黑板总是一尘不染,果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学期末的评比中总分获得第一名。我认为,这两方面的要求不仅仅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每名学生养成了一种极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可谓受益终生。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同样非常注重控辍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重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多年来,所教班级学生无流失。所带过的班级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和谐班集体;”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次被评为镇级“优秀班集体”称号; “我讲卫生,我爱劳动”营养餐主题班会被评为县级“优秀组织奖”,通过这次班会,学生们知道额讲卫生的重要性,也教育学生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让学生门从小事做起,时时刻刻来完美自己的行为,也为后期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帮助。
教学工作方面,我总是坚持努力钻研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因此,我在2015年和2017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和壹等奖;在2016年12月举行的“国培计划”优质课评比中获奖;并在2017年6月举行的“国培计划”评课议课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所教班级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篇2
[关键词]土木工程;成人教育;教学方法;实验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33-0081-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我国成人教育,特别是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领域关注程度越来越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人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以及个人发展的教育形式逐渐被广大群众所认同。从事成人教育事业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有效的考核模式优化成人教育教学活动。
一、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把握大纲要求遵循培养方案
因为成人教育的教学对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成人教育的学生为在职人员,直接进入学校进行学习的难度较大,并且参与学习的时间也十分有限。在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中,土木工程的施工具有季节性的特征,春、夏、秋季为施工旺季,冬季为施工淡季。因此,大部分参与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的人员只有在冬季才拥有集中学习的时间。对此,我国某地区的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相关教职员工全面把握成人教育的大纲要求,并且严格遵守教育培养的方案,以此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兼顾,将土木工程专业的知识系统地传输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结合在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二)结合理论与实践优化教学组合
根据成人教育中学员的特点,通过将教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员学习的效率。因为成人教育的学员主要为在职工作人员,因此学员在具备本科学历专业教育的背景下,同时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有效地结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习能力。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土木工程成人教育通过让学员将自己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在进行成人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将整理好的问题与老师或者其他学员进行交流。讨论如何利用在成人教育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学员经过共同交流和探讨,商议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二、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考核方式的优化
(一)日常学习成果考核
因为参与成人教育的学员通常是来自于生产一线,土木工程成人教育的学员也不例外。土木工程成人教育学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但是还未能建立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对其今后的发展以及提升都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土木工程成人教育的学员丰富的工作阅历以及工作实践经验可以为其在理論学习的过程中,提供理解记忆和内化知识的良好途径。因此,引导土木工程成人教育的学员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养成记录和总结的习惯,可以帮助学员进行自我提升。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土木工程成人教育教师就将笔记的记录以及其他日常学习成果纳入学员考核环节,从而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有利于学员在日常工作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使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进一步加深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
(二)实验报告考核模式
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土木工程成人教育在对学员的考核阶段需要重视学员的实践能力。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土木工程成人教育院校就通过考查学员实际操作环节中的实践能力,以及在实践的前、中、后的实验报告撰写能力等,从而全面考查学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因为实验报告是记录与描述性的文件,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直接反映学员对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现场的掌控能力。通过实验报告考核模式,可以对学生的实验原理掌握能力、时间数据分析和研究能力水平进行考核,同时也能检验出实验环节中学员制订实验方案的能力。学员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操作,并且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建设提供更加直观和真实的参考数据,从而确保工程安全和工程质量。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模式的优化调整是一项漫长的工作。改革需要同时适应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状况,同时根据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合理预判,在符合成人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适当调整,最终为我国土木工程相关领域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建设。
作者:张霞
参考文献:
篇3
一个教师,如果一辈子就停留在写教案的基础,很难以成为优秀的教师,善于根据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与思考,是连接教师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的桥梁。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更要特别重视发现问题、学会解决教学问题,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个人经验、教学关系,课堂教学和自身教育经验,要不断进行教学分析与反思,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提高。
教师对个人教学经验的反思有两个方面:一、日常教学经历进行总结,积累经验,二、对经验进行分析思考从而获得提升。如果教师不去使用教学反思,教师的教龄再长,教学经历再丰富。不一定会与教师个人经验成正比,如果我们年轻教师,只顾一味教学。而不对自身教学水平进行反思,就会出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经历着,又不断地忘却这些经历,致使我们年轻教师的经验系统中,缺乏由自己不断总结、反思所形成的,归属于自己个人所有的独特经验。可见,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年轻教师,把我们自己的教学经历升华为真正的属于自己个人的经验,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不断进步。同样如果教师只对个人经验作出描述性的记录而不进行解释,那么这些经验就无法得到深层次的解读。也就是说,一位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经验形成过程,同时应该是解释和理解的过程,重温经验的过程也是解释和理解的过程。
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思考,首先是内容的思考,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展开前,需要对课本的内容本身进行反省,因为任何内容都或多或少都需要进行重组、增添或删减,这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其次是手段的反思,即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方法等,使教师发现问题和不足,探寻更佳的方案。最后是效果的反思,即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的需要满足程度(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二个方面的受益状况)与教师自己角度的感受(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状况、个人经验的提升、教学理念的促进状况)。
教学反思实践中。教学关系在反思活动中经常被忽视。反思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本人与其他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教学关系的反思在教学反思活动中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为教学理论反思提供基础,可以使实践与经验反思得到升华。对每种关系,都应该三个角度进行反省,认识、实践和价值。认识是现在关系的状态如何,为什么会这样,实践是如何改善现在的关系状态和怎样使关系发生作用,价值是这样的关系状态该朝什么方向改变,改变的效果如何。
任何教学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不同的时代对理论都需要重新认识和把握。同时,实践活动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可能性理论。教学理论反思有三种基本的样式:第一、对实践的理论反思。通过对教学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反省,既可以完成对实践的理论提升,又有机会对先有理论进行改正。第二、对教学理论的实践反思,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使理论的各种元素得到实践的考验,使教师能够进一步理解教学理论中的方案与技术。第三、对教学理论的理论反思。在理解和学习教学理论时,教师可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与学术专长对教学理论进行反省,进行修正与再创造,从先有理论推演新理论,从其他学科不断更新构成新理论,这就是对教学理论的理论反思。
在教学反思实践中,人们探索了许多反思方式:
从学生的角度来总结自己的教学。从学生的行为、思想状态、学习成绩及学生对老师的期待都会反映我们的教学状况。如一次我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原来上课一直认真讲,积极回答问题的个别同学精神状态大不如以前,课堂纪律也有些松散,上完课后我经过反复思考总结,原来由于某一些知识点在课前准备不充分,使得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另外本节课由于理论性强,教学方法不灵活,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造成这种状况。
篇4
关键词 教师实践性知识 知识管理 维度 机制
近几年,素质教育改革已逐渐由显性化、可视化、硬件化教育向隐蔽性、缄默性、情境性的课程改革演变,这种转变无疑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手段、教学管理以及教师自我专业素养提出了巨大挑战。上述教学能力的养成都源于教师对具体实践教学活动的学习、积累、体悟与反思,因此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实践性知识已经成了衡量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全面剖析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内涵、维度与管理机制,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加速教师专业成长,还可以避免因人才流失造成的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最终将带来学校教育的优性健康发展。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涵义
何谓教师实践性知识?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出了解析。陈向明基于人的价值观维度指出:“它指教师通过对自己及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总结和提炼而逐渐建构起来的能有效地指导其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1]叶澜指出:“它指教师如何处理所遇到困难的知识。”[2]这是基于教师知识维度所做的定义,反映着教师的智慧与应变能力。钟启泉则认为:“这是教师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的意蕴活动。”[3]这是从教师教学反思角度作出的回答。总结以上定义,教师实践性知识无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知识维度,即教师对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反思维度,这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动力;第三,价值观维度,这体现了教师教育教学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取向;第四,情境维度,主要强调其形成的情境场域。总体观之,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在自我价值观的指导下,参与教育教学实践,依据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做出反映,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体验与反思而形成的隐性知识,它源于实践又回归实践,既是教师个体教学经验的总结,又是教师群体共享教学资源、沟通合作的最终产物。
知识管理内含着将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与再生产、再创造的整个过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指对知识及与知识有关资源的管理;另一方面指信息管理策略;同时也内含着对信息与人的双重管理,它实质体现了知识内化与外化、显性与隐性的交互转化过程。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管理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以期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将知识获取、积累、共享融于一体的知识新理念。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重要层面:第一,教师个人教学知识管理,这是基于教师的主体角色,对教学知识的自我约束与管理;其次,基于教师群体的知识管理,主要强调学校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中的主导性地位。教师实践性知识无论以哪种形式存在,实际上都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知识由隐藏性、缄默性向理性与显性的转化,由个体无意识的学科行为向自觉化的学科行为的转变。所以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科学而规范的管理不仅可以共享优秀的教育教学新资源、新理念、新思维,还可以推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与进步,更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完善教育体制与机制,进而形成包容和谐的教学文化环境。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二元维度
这主要包括教师群体以及教师个体等相互补充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这两个维度都力求实现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系统化管理,以达到将隐性的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为一种显性的并且可以共享的教育教学新资源。
1.基于教师个体的实践性知识管理
这主要强调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主体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内隐性教学知识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管理与掌控,它实质上是通过整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及教学能力的提高与进步。
(1)新手型教师对自我实践性知识的管理
对新手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管理不仅可以优化共享教师资源,而且有利于新手型教师迅速转变社会角色,更好地进行职业定位,更快地蜕变成合格的专家型教师。加强对新手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规范化管理管理,一方面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学习与自我反思能力;一方面要促进专业化教师与新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协作,同时通过职前职后培训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化训练与辅导,从而推动新手型教师的科学转型。
(2)专家型教师对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管理
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一种个人知识,具有缄默性、内隐型等典型特征,其没有完全形成一种系统化、规范化、可操作化并且充分共享的信息知识。加强对专家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管理一方面需要专家型教师提升对实践性知识的自我认知能力,并且善于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与分享教育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与激励机制,以更好地共享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而促进教师管理团队的共同进步与提升。
2.基于教师群体的科学化管理
这是基于教师群体进行的规范化管理,主要通过学科教研组、教师共同体、教师自组织等方式以达到对整个教师团队有关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一种管理,力求将个体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源转化成一种有意识、规范化、体系化的教学管理知识,这也是学校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1)学科教研组的实践型知识管理
学科教研组是专门针对某一具体学科而进行的教学探究与研讨活动,这是对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与途径。学科教研组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与多元的教授模式丰富本学科的知识内容。同时在学科教研的过程中,教师们还能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见的各种问题、各种教学困惑、教学迷茫以及自我的教学思考与认识与教研组成员分享交流,互解疑惑,共促成长。
(2)教师共同体实践性知识管理
这是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教师个人的教育资源与教学经验能否在不同的教师群体之间实现充分的共享与共用,不仅在于每个教师的自我意愿,更取决于教师内部组织的激励机制与共同体内部成员间的相互协作与沟通。所以要实现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就必须把教师集体作为一个实践共同体进行激励与管理,。
(3)教师业余自组织的实践性知识管理
教师业余自组织与其他教师群体组织相比更具有组织模式的自发性与活动方式的灵活性,同时,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自组织也拥有广阔的网络交流媒介平台,这些都利于教师围绕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互动探讨,彼此交换想法、经验与心得,进而有利于教师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积累、共享与创新。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机制
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个人知识包括缄默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类型,以缄默性知识为主,所以学校加强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应该兼具显性管理机制与隐性管理机制。
1.显性管理机制
(1)设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管人员
知识主管指在学校由专业人士专门负责教学实践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储存与创新,使教师实践性知识逐渐步入规范化与体系化,以达到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学校组织内部设立实践知识主管已成为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与举措。作为一名教育知识主管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教学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全面把握学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管理现状,既看到本校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丰富与优势所在,又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实践性知识在呈现模式、管理体制以及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与不足;同时,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实践性知识主管应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协作能力,能够通过教师间不同的互动模式、不同的沟通方式来挖掘个体教师丰富的实践性知识,以达到共积经验、共享资源,更好地促进学校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有效管理。
(2)开发和应用学校实践性知识管理系统
学校实践性知识管理系统是对实践性知识进行系统化收集、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操作、创新性应用的现代网络管理平台,这套完整优质的管理体系主要用以测评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水平,分析其发展现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等。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要充分考虑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性特点与隐性特点,只有这样研发出一套优质、实用、高效而科学的管理模式与运作系统。
2.建立并优化教师自我管理组织
教师自我管理组织主要由学科教研组、教师共同体以及教师自组织构成,规范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不仅需要教师个体加强教学知识管理,更需要教师群体分享教学资源、共享教学经验,所以要重视教师群体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学科教研组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管理模式,其主要通过学科内部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学研讨等方式实现教师教育教学。教师共同体也是教师自我管理存在的一种形式,例如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共同体、教师发展共同体等等。国内学者杨南昌指出:“教师共同体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能够促进全体成员的知识创新以达到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竞争力这一共同愿景。”[4]教师共同体良好的沟通性、开放性、灵活性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加强整个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的有效管理。教师自组织与以上两种组织相比较更灵活、自由、活泼,它常以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模式呈现出来。这些自组织轻松、活泼、舒适的交流氛围往往有利于分享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
(1)构建人性化的教师激励机制
人性化的教师激励机制是实现知识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比如建立合理的工作报酬激励法,通过工资报酬分层化管理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工作激情,以使教师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价值。时间激励法一方面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自我、反省自我,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与方法;另一方面也强调教师时间的相对自由性,借此可以放松身心、休闲娱乐,进而对教育教学进行梳理与疏导。适当地减少工作时间以及带薪休假都是时间激励法的良好体现。
(2)建设互动的教师文化场域
野中郁次郎指出:“场是一种群体共享的环境状况,换句话说,即知识的创造和应用、知识资产配置过程的基地。”[5]这明确指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要基于一定的环境与氛围,即它不能远离“场”而存在,而是需要建立一种互动的教师文化场域。这些场所与场域的形成有利于在轻松融洽的环境氛围中分享优质的教育教学经验,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共用,进而促进教师个人及教师群体专业素养的提升与教学能力的提高。
(3)形成共享教学文化氛围
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实质上是将教师个体的优秀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源在教师群体间分享、共用与再创新,以将个体优秀的教学资源转化为教师群体的教学经验。这种共享型的组织文化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合作性,这是共享性教师文化的一大特性,不仅强调教师个体之间进行知识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更注重教师群体间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合作。托马斯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专向就是将关注的重心从个人化的努力转向学习者的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教师通过参与合作性的实践来滋养自己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智慧。”[6]可见,共享性教师文化有利于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团队、和谐融洽的教师文化以及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第二,学习性。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实际上是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师间流动的过程,更是教师自学、他学以及互学的过程,所以学校应鼓励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立与浓厚型学习氛围的养成。第三,宽容信任性。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离不开包容信任、和谐融洽的场域文化氛围,这样教师才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教学见解,不仅可以共享成功的教学经验,而且可以分享失败的教学经验,更有利于增强教师之间的信任感与融洽感。
――――――――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实践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2]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钟启泉.实践性知识问答录[J].全球教育展望,2004(4).
[4] 杨南昌,谢云,熊频.SECI:一种教师共同体知识创新与专业发展的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5] [日]野中郁次郎,绀野登著.知识经营的魅力――知识管理与当今时代[M].赵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 中学教师 小课题 研究过程
在从事教学课题研究五年多来,感触颇多。从选题、立项、研究、结题过程看,一项课题要取得成果是不容易的,而选题范围的大小是非常关键的。我认为比较符合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应符合个人教学实践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范围越小越好,也就是小课题。从课题研究实际讲,我认为小课题源于教师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学科针对性,对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很大帮助。与其他课题的主要区别是课题研究范围和主体发生变化,主要是教师个人或三人以下开展研究的小课题,而不是大集体课题。因此,对于小课题,中学教师应该积极地申报和承担,并认真地组织研究,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化成长。
一、“小课题”的选题
1.选题范围要小。
“小课题”是范围非常小的课题,是针对教师日常教学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如果选择课题的研究范围比较大,则单靠自己是无法独立完成的。因此,选题范围一定要小。例如,“十二五”我校参加的国家试点课题研究项目,我们研究的是总课题中的一个子课题,而分到课题组的是子课题中的子课题。《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初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寻找规律,巧用规律》、《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研究》等,这些课题由于研究范围有限,通过个人操作就能够完成,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是组织“小课题”研究的选择目标。当然在选题时一定要注意课题研究内容符合自己的学科特点,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2.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一线教学工作者所选择的小课题内容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符合教学实际,研究出的教学成果才能较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一些范围大、理论性强的课题研究对教师来说就不太适合了,不但研究难度大,而且实际操作困难,实用性不大,这样就不符合研究的初衷。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探究”,这样的课题研究目标范围大,达成难,操作难,需要整个语文组完成,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就不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方法探究”具有可操作性,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3.与个人实际情况相符,不要好高骛远。
“小课题”研究要切合个人实际,因为学科特点不同,每位教师的研究专长不同,知识量、教学能力也有区别,有的老师擅长写作,有的老师擅长实际操作,有的老师则在汇总和方法研究方面比较擅长。因此,在选择课题时范围要尽可能选择自己学科教学实践和本校实际情况,要与自己的特长相结合的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才能发挥课题研究时自己所长,未来的研究成果才有自己的教育实践,才能很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二、“小课题”的实验操作与研究
1.制订详细的研究方案,研究过程和方法。
在小课题正式开始研究之前,与大课题研究一样,首先要制订研究计划和一个详细的研究方案,然后确定好时间和研究进度。最重要的是过程和方法,因为课题的研究成果来源于过程,因此在后期研究中要按进度有序进行。
2.课题研究需要坚持不懈。
研究计划和方案制订好之后,就应该有序地进行课题研究,不能拖拉与懈怠。其实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某一过程中断或拖拉,就很容易松懈下来,越拖越多,欠账以后,后面的研究就很难完成。所以,要加强自身约束,克服惰性心理,踏实、持久地开展研究工作,这需要坚韧性和研究反思。
3.合理分配时间,要挤出时间开展课题研究。
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工作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可能脱离教学。而教学是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因此用来课题研究的时间很少,需要挤出时间进行研究。我们研究的课题大部分是小课题,很多内容也都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有或多或少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只要不拖拉和懈怠,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是可以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的。
4.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详细的记录。
课题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材料的积累,而记录和整理是课题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包括课题计划、方案、研究过程记录、相关的论文和体会、阶段总结报告等材料。最终的研究成果不是体现在华丽的词语,而是在于研究过程中详细的材料积累和记录,它是研究心得、研究结论重要的依托。因此,课题研究教师要注意收集资料,将收集来的资料分类、归档。
5.依据课题研究实际过程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一般情况下,课题的研究分为几个时间段,研究教师都要对每一时间段内研究的得失认真进行总结,根据前一阶段的研究得失从而改进后面的研究计划和过程。课题研究结束后,首先要将积累的材料和记录、阶段总结拿来,认真筛选和研究,撰写符合实际的严谨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和论文不需要华丽的词语表述,怎么做就怎么写。只有通过平实的、经过实践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才能令人信服,才能真正体现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这样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才有学术价值,才有利于学术的交流和推广。
三、成果形成后的完善与运用
篇6
【关键词】教学研究,提高质量,教师专业成长
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教材、教学手段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对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模式问题尚没有科学认识,需要我们引领教师在严谨治学这一师德规范下,更新观念,大胆实践,兼收并蓄,有所创新,探索和改革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传统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在每一次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的碰撞中逐渐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成为一专多能的学者型、教研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个体的全面成长。
作为学校里最小的基层单位,教研组是离教师最近的一个组织单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校本研修等工作都必须依靠教研组的力量来完成。因此,拥有一支科研骨干队伍,构建一种合作型教研组至关重要。
1.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1.1进行集体备课。个人先要疏通教材,从纵向、横向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然后组员在一起进行教材解读、学情分析、课堂设计、训练设计、教学实施等研究,形成通案。集体备课的通案是电子教案,教师们分工合作,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二次备课,教师个人结合教材和班情学情实际,把握好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集体备课与二次备课相结合,既体现个人的教学风格,又发挥群体的智慧。
1.2开展课题研究,探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困惑、难点、疑问,设立为个人教研小课题,在教研活动中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学习相关理论和经验论坛,寻找理论依据,提出个人见解,探索解决之道,共商实施办法,碰撞出一个个思想的火花。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强化教师教研求真、合作、创新的意识。
1.3上组内研磨课。课堂教学实践既是产生问题的根源,也是解决问题的归宿。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说课——上课——反思——评课——再反思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授课教师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风格融入课堂中,付诸于教学实践中进行论证,把所得带给学生,把反思留给自己。研磨课将校本研修融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同组教师在一起教研,既有实践层面上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场面,又有理性方面的思考,教师们经验分享、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1.4梳理汇编。倡导教师开展案例研究,及时将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梳理,撰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形成有价值的教学论文,变校本研究过程为教师理论学习、成果创造、专业成长的过程,促进教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并将教师教学案例、反思、随笔汇编成册,形成丰富的教研资料予以存档,以备今后工作中相互交流和借鉴。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1抓好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设置课程,安排课时,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向40分钟要质量。定期检查教师备课和学生作业,从形式、质量、批改等情况加以指导,并按“减负”要求,切实控制学生的作业量。抓实抓细上课的要求,做到课前充分准备,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重视学法指导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于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进行个别教育、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改进学习方式,弥补知识缺漏。并加强考试管理和质量分析工作,每次考试后给各年级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
学校班子成员按照个人专长分学科指导教学工作,既有分工下的合作,又有合作中的分工,每学期都深入课堂听课,全面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做到课前阅读教材,课中做好记录,课后交换意见,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方向,提出教学对策,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2.2以全校性的观摩课推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为教师构筑成长和展示的平台。在组内教研、课堂实践、个人反思的基础上,各学科各年级推荐优秀的课例在全校开展观摩评优活动,以此营造浓厚的大环境的研讨氛围,推进课改扎实稳固地进行。把专业引领作为研讨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邀请教研员参与和指导观摩课,引领教师把握新课标的理念,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反思、自我改进,与教师平等对话,营造民主的教研氛围。教研员的指导和同行的同帮互助,可以使授课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达到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
3.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只有通过有效的培训,教师才有可能从经验型走向研究型、学习型、发展型,才有可能走上专业化成长之路。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扎实而有效地组织开展各类校本培训。
3.1加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新课标相关理念的阐述、素质教育理论、优秀案例、前沿课改信息,外省市课改动态等,使教师广采博收,转变观念,增强教科研求真、合作、创造的意识,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3.2专家引领。请教研员听课、评课,进行业务指导,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使教师开阔视野,大胆尝试新方法、不断超越自我。
3.3骨干教师讲座。请本校教学骨干做专题讲座,介绍教学经验,畅谈教学得失,传授业务技巧,使教师们灵感得到启迪,经验得到共享。
3.4师徒结对。建立师徒帮带小组,充分发挥教研组长、教学骨干的作用,采取引导分析课标、教材,研究教法,实践说课,讲课,课后反思,总结提升等一系列方法,带动其他教师成长。
3.5开设论坛。开设班主任、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论坛,使大家联系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现身说法,找差距,谈认识,说体会,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阔思路,增强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
篇7
[关键词] 校本教研 教学反思 反思型教师
我国当前进行的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改革和调整。这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崭新的挑战。不少研究者提出:应增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实施反思型教学,以此为途径,提高学校校本教研实效性,有效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
一、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
校本教研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就要积极开展教学反思。
教师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可以为教师理解课程改革,总结得失,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新的视角和途径。校本教研对新课程创造性实施要求教师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成为反思型教师。其一,在处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反思型教师对教学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与批判。能以开放的姿态看待事物,易于接纳新的思想,不断对教学进行思考。他们既是教育理论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思考者和构建者。其二,在教学决策方面,反思型教师能利用新的根据或信息,思考既定的教学决策。他们既关注教学结果,更关注教学过程,能够对于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进行积极的反思。其三,在教学方法上,反思型教师关注探究与发展的方法,而不仅仅依赖讲授和练习,能建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符合思维规律的教学和学习的基本模式。
二、反思型的教师是校本教研助力器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以教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的反思为研究对象。所以校本教研需要的是具有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新型的反思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具有如下特点。
1.积极性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始终有着积极负责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如何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都能认真的思考,全心全意地执著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开放、民主、关怀的环境,体现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反思自己的教学目的、行为、结果。
2.关注性
关注是“反思型”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活动别关注教学的目的和结果是否有效达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其次关注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反应,关注课堂气氛并及时调控,加强师生互动并关注个体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以实现教学目标。
3.探究性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智能活动,教师应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通过思考探究变得睿智而成熟。反思型教师要求具备课堂探究的能力,以支持其教学能力的持续提高。教学探究能力主要指收集教学信息的能力、分析教学信息的能力和评价教学信息的能力。这三种探究能力的基本形式,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并成长为反思型教师。探究不囿于既定的教学模式,它对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4.批判性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反思型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特征。他们不盲从,不迷信,不跟风,批判那种盲目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练习的教学方法,批判那种死套理论的教条主义做法,能根据具体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当然批判性并非“唱反调”,更不是盲目否定,它是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实践经验和理论修养而作出的专业判断。
5.合作性
反思型教师应该是个善于交流与合作的教师。传统型的教师仅依赖个人的知识与经验,很少与外界发生互动合作。这样,教师之间不能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也很难发挥教师的团体力量共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个人的成长也相当缓慢。反思型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及实践水平是互相增进的。在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时,教师成长的进程就更快,个人教学的价值就更大,个人与团队的作用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以教学反思为依托,开展校本教研
1.理论思考与教学研究相结合
传统教学依赖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而缺乏理论性,常规教研则重在根据某种教学理论去操作而缺乏批判反思性。校本教研中的教学反思则将理论与实践通过不断检讨和反思有机结合起来。反思型教师既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又是教育教学理论的探究者。教师进行的教学研究依托于实际的教学情境,针对原有的教学经验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究,即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2.观摩与讨论相结合
观摩与讨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同事之间的相互观察、切磋和对话来提高教学研究水平。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往往局限于个人的视角而难以发现问题和缺陷,而同事之间的观摩和讨论可以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观摩是有目的地带着问题观看和交流的教学活动,讨论则主要是对观摩内容反思研讨,二者是有机结合的。反思并非“闭门思过”,而是多向交流的开放型的思维和实践活动。观摩与讨论是相互的,参与性的,既可观摩别人的教学,也可以邀请别人观摩自己的教学,并指出不足,提出意见,提供反思的角度、问题及材料。
篇8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中学语文 教师
面对新课程,作为学生母语教育的重要承担者――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思考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体察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规律,研究语文教学的主体,明晰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及方式方法,精选语文教学适用的工具手段,唯有语文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精神,坚持不断反思,不断追求教学的改进与自身提高,才能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决定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决定于教师能否告别传统角色,走向教育研究者的新角色,真正走进新课程。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学会教学反思,力争成长为反思型语文教师。
一、语文教学反思的定义
语文教学反思是语文教师以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即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进行的自我回顾、审视和分析,从而达到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的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反思是个体对自身语文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认识、监控和调节。语文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总结”,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
二、语文教学反思的过程
教学反思过程的实质,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既是一个思维过程,又是一个把思维付诸实践的行动过程。可见,教学反思的过程体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发现新问题,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而始终贯穿整个教学反思过程的核心要素是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行为。
1.发现问题
教师反思的起点是问题。发现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发现了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要发现问题必须做到“五用五看”:(1)用理想的眼光看现实的教学;(2)用发展的眼光看过去的情况;(3)用遗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4)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5)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经验。
2.分析问题
问题明晰后,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广泛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尤其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在获得丰富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过程,深刻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
3.提出假设
在观察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制定出实施方案。这种探究是有目的、聚焦式、有针对性的。
4.验证假设
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行动方案付诸实践,分析实证结果与假设的合理性。并把在验证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作为下一轮反思的内容,循环往复,直至问题彻底解决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假设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如果已经解决,教师应总结成功之处,防止重蹈覆辙。
5.总结反思
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课前计划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认真分析和总结自己教学成功之处与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总结自己教学反思的整个过程并加以梳理,供以后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参考与改进。
三、语文教学反思的策略
优秀语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是综合运用多种反思策略来实现的。我们这里所谈的反思策略,是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反思教学观念和实践、获取有关信息的渠道和途径。科学的反思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我们认为,反思的常用策略包括:
1.自我反思总结法
自我反思总结法是指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
2.对话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是通过与同伴交流研讨来检讨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的方法。由于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的教学是狭隘、封闭的。对话反思法类似于小型专题研讨会,教师相互观摩围绕着研讨问题所上的课,并指出所观察到的情境,再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
3.课堂实录、观摩反思法
课堂实录反思法是指通过录象、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段再现整个教学过程,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观看课堂实录时,应注意比较哪些地方按原教学设计进行了,哪些地方进行了调整,哪些地方甚至失控走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相互借鉴中自我反思。或者学科组(包括校内和校际)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
4.教后记反思法
教后记反思法是指把教学中感受深刻的细节记录下来,写成教学后记、案例评析的方法。教后记的内容包括:(1)对课堂里发生事情的个人感想;(2)对教学中的问题的质询与观察:(3)对教学活动有意义的方面所进行的描述;(4)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所要采取的措施。写教后记,挑剔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通过教后记的撰写与分析,检查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触,以达到自我反省的境界。教后记反思法重在分析总结,不仅记录下教和学的成功与失败,而且还要有自己的分析、感想、体会、新的认识和改进意见,使其成为今后教学的有益借鉴。
5.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即把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探索用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方案,它是直接着眼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改进,提升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可简单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行动与研究是一种螺旋式循环的研究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实践,它是一种行动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要求边实践边研究,从实践中提炼观点,然后用这些观点来指导实践。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教师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语文学科人文性、工具性的学科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反思方式,连续地、系统地进行反思,根据自己专业发展的特点,借助多种方式进行反思。通过不断教学反思,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2.124-129.151.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5][美]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4-117.
篇9
青年教师应该先自我定位,不能只满足于当一个教书匠,终日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没有更高的自我期待。而应该是对教育满怀情深,投身教育,终生无悔,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学生有深切的生命关怀;对家长有深情的理解。将教书育人的责任勇于担当,也能担当起来,在平凡中实现崇高,这样才能成长起来。
一、热心教研,练就真功
教学研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简单。看似备备课,写写教案,上上课就可以大事完毕,实则不然。教学研究不仅仅是简单的写教案和上课,真正练就教学的真功夫就要研究教材,学会使用教材,了解学生,以学生为本,胸中有课标,心中有学生。
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在课程标准中的定位,如何去遵循教学规律把所学知识让学生内化为能力,这是需要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指导方法、高效的教学课堂、有效的学习与预设及生成的。一堂课说长则短,对付敷衍,就教材讲教材,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探究的精神只能是纸上谈兵。作为青年教师我觉得不应目光闭锁,摆脱不了“教书匠”的味道,要以发展的眼光洞察教育教学,眼睛放在学生的终身受益上,不能搞花拳绣腿,更不要只盯在当前的短期效应上。不管怎样忙碌都应把教学研究放在首位,在教学实践中把教学研究练到炉火纯青,这是自我成长的最好诠释。
二、见贤思齐,助推成长
向名师学习,学习一切杰出的教育家,从孔夫子到叶圣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不仅仅要学习他们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人格和品质。“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学然后而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些古训时时提醒我们青年教师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在工作中,我挤时间泡图书室,那些名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怀是我读书笔记中的主题,正因这些精髓的注入,常常使我的课堂鲜活、生辉。遇到疑惑的问题,我会问我的学科主任、我的备课组长,她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是我成长的助推器。学习资源如此广博,稍有怠慢就会落伍。网络资源更是日新月异,我常常是跟我的学生们请教、学习,真诚的学习往往是和学生零距离,他们更信任我。从教研课到备课到平时的交流,到没有课的时候我是坐在学科主任课堂后面的一名学生,无处不在学习,个中的收获及喜悦唯有自我感知,这些是我成长中的“一剂良药”。
三、潜心阅读,锻造内功
一个优秀的青年教师,应成为阅读的楷模。在成长的道路上,只具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须时时“充电”。读书犹如采金,书中潜在的特异影响力,会使我们青年教师获得思想的收获,专业知识的丰富、个人经历的成熟,想要成为学生喜欢和认可的老师,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做底蕴。多读书不仅可以长知识,拓视野,远目光,而且还能养性怡情。教师的修养不只是靠教科书、本专业而促就,是长期在阅读中的积累、沉淀。读书能提升思想,提高个人修养,读书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可以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四、不断反思 促进成长
篇10
[中图分类号)CAO-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9-0027-01
为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创建特色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使教师成为学习者、合作者、研究者,必须建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首先要明确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力量。那么,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自我反思。提升、深化校本教研层次和内涵
因为反思更能促进教师的自我改变,让教师萌生“参与感”;体会教师的自我教学,加重教师的“成就感”;通过反思使教师处于主动的角色,获得立即的回馈。教学自我反思是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反思,教师能够从已有的经验中寻找生长点,从教育教学实践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从教育教学实践发展的趋势中寻找挂钩点,从教育教学的先进理论中寻找支撑点。按教学的进程,教师教学反思有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行为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的反思具有调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师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产生自己对教学的问题、教学现象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进而提高教学中的自、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
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问问自己这是应当发生的吗?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以前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措施更有效?其实,也就是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是否按计划执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二、同伴互助,注重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
教师间的互动合作是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教师的教改经验,交流学习心得,探讨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和重点、热点问
题等。
(2)备课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分析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重点、教学要求和思考题基本统一的前提下,根据个人教学的风格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编写好教案,上好课。
(3)开展说课制度。通过同一教材、教师之间的互相说课活动,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确立最佳教学方法,设计最佳的课堂提问,寻找最佳答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互相听课、评课。参加听课活动,客观地评价课堂教学情况,并对执教者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5)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尽力达 到资源共享。
三、观摩中探讨、交流、协作
根据教师在学习中的不同角色与相互关系,教师合作学习可分为指导性的教师合作学习(如邀请同事指导自己的教学、微机 教学培训等)、观摩型的教师合作学习(如观摩教学、教学展示等)、研究型的教师合作学习(如问题讨论、课题研究等,小组合作教学、课堂事件调研、反思性教学案例研究、反思性说课活动、教学创新论坛等)。互助合作的主要形式有:
一是交淡。浅层次的交谈主要是交换信息和信息共享;深层次的交谈主要指专业会谈和专业讨论。专业会谈是一个相对自由发
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最具有生产性和建设
性的,它会冒出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专题
讲座是教师在一起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
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有效的讨论中让
每个教师都能获得单独学习得不到的东西。
二是协作。协作指教师共同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