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6 17:5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宏观经济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经济景气未来变动方向看,全区宏观经济景气有望继续小幅回暖。
一、一致指数、先行指数双双回升、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继续上行
(一)一致指数转而上行,经济景气企稳回升
8月份,全区宏观经济一致指数为88.52,比7月份上升0.09点,结束2011年7月份以来持续下行态势,连续3个月小幅上升,经济景气呈现回升态势。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一致指数分项指标呈现“四升一降”,除就业指数呈现下降外,工业指数、发电量指数、社会需求指数和社会收入指数均呈现上升。
注:一致指数是选取5个与经济运行同步的指标合成,可反映全区当前经济运行走势,展现全区经济波动轨迹。
先行指数是选取6个领先于经济运行的指标合成,可反映全区经济运行变化趋势,预测全区经济未来走势。
(二)先行指数小幅抬头,经济回稳支撑犹存
8月份,全区宏观经济先行指数为100.7,比7月份上升0.09点,结束7个月小幅波动下行态势,继续呈现上升。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先行指数分项指标呈现"四升两降",贷款指数、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呈现下降,平均消费倾向指数、产销率指数、新开工项目指数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指数均呈现上升。
注: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的坐标轴为右轴。
(三)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上行
8月份,全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23,比7月份上升3点,全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回稳势头逐步增强。
从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的10个分项预警指数灯号看,工业指数、消费指数、工业企业利润指数成为本期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回升的主要力量。其中,工业指数、工业企业利润指数分别由过冷的“蓝灯区”上升至偏冷的“浅蓝灯区”,消费指数由偏冷的“浅蓝灯区”上升至正常的“绿灯区”,投资指数、进出口指数、财政收入指数、居民收入指数、贷款指数继续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商品房销售额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运行于正常的“绿灯区”。
从以上监测结果分析,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呈现较大幅度上升,其分项指标已无指标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宏观经济一致指数、先行指数均双双小幅上行,总体看,全区宏观经济景气企稳回升态势渐趋明朗。从未来经济景气变动方向看,由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再现回升态势判断,全区宏观经济具有一定回稳基础,宏观经济景气有望继续呈现小幅上升。
二、主要指标走势分析
(一)工业预警指数由过冷的“蓝灯区”回升至偏冷的“浅蓝灯区”
8月份,工业预警指数达到114.58,比7月份上升 0.91点,结束自2012年12月以来8个月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历史,突破临界值上升至偏冷的“浅蓝灯区”,全区工业形势逐步回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及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工业增加值增长提速成为本期工业预警指数上升的主推因素。
(二)投资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下行
8月份,投资预警指数为120.14,比7月份下降0.6点。受7月、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回落影响,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原本已回归到正常“绿灯区”的投资预警指数又重回偏冷的“浅蓝灯区”,表明全区投资态势仍需进一步稳固。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较大的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1.5个和1.4个百分点,成为本期投资预警指数回落的主因。
(三)消费预警指数由偏冷的“浅蓝灯区”进入正常的“绿灯区”
8月份,消费预警指数达到111.19,比7月份上升0.2点,结束自2013年3月以来5个月在过冷的“蓝灯区”、偏冷的“浅蓝灯区”运行历史,进入正常的“绿灯区”,全区消费形势逐步向好。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加快是推动本期消费预警指数走高的主要因素。
(四)进出口预警指数小幅上升于偏冷的“浅蓝灯区”
8月份,进出口预警指数为96.74,比7月份上升3.83点,继续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全区外贸形势略有回暖,主要归因于我区与俄蒙贸易增速降幅收窄,与日韩贸易规模的扩大。
(五)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微幅走低
8月份,财政收入预警指数为111.72,比7月份下降0.52点,继续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全区财政景气回升动力仍显不足。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行业、电力行业税收环比降幅分别扩大1.7个、3.4个和4.8个百分点,成为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回落的主要影响因素。
(六)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继续上升于正常的“绿灯区”
篇2
一、一致、先行指数回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持续低位
(一) 一致指数微幅下行
12月份,我区宏观经济一致指数为93.48,比11月份微幅走低0.17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5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发电量指数、社会收入指数呈现上升;工业指数、就业指数和社会需求指数均呈现下降。其中,社会需求指数、工业指数下降成为拖累一致指数回落的主要力量。
图1 内蒙古一致、先行指数(2006年=100)
图2 内蒙古一致指数分项指标(2006年=100)
注:一致指数是由一组与经济运行同步的指标合成,反映我区当前经济的基本走势,展现全区经济波动轨迹。
先行指数是由一组领先于经济运行的指标合成,可解释我区经济运行变化趋势,预测全区经济未来走势。
(二) 先行指数小幅回落
12月份,我区宏观经济先行指数为98.78,比11月份下降0.26点。在构成先行指数的6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新开工项目指数、平均消费倾向指数微幅上行;产销率指数、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指数和贷款指数均呈现下降,从而导致先行指数继续下行。
图3 内蒙古先行指数分项指标(2006年=100)
(三) 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继续在偏冷的“浅蓝灯区”低位运行
图4 内蒙古宏观经济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20,自2012年7月份以来,已连续6个月持平,继续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
注: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是由一组能够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合成,可综合反映我区宏观经济及重要领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及运行状态。
图3中,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的坐标轴为右轴。
图5 内蒙古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分项指标灯号图
12月份,构成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的10个指标的灯号均维持不变。其中,投资指数、工业企业利润指数、财政收入指数和商品房销售额指数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工业指数、外贸指数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消费指数、居民收入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贷款指数均处于正常的“绿灯区”。
从以上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走势表明经济企稳态势趋于稳定。但从未来经济景气变动方向看,宏观经济先行指数自2012年8月份持续回落,依据我区先行指数领先一致指数走势6-9个月判断,一个时期内一致指数仍处在下行调整期。
二、主要指标走势分析
(一) 工业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走低
图6 内蒙古工业预警指数(2006年=100)
注:随着数据的不断更新,宏观经济先行指数领先宏观经济一致指数的领先期数将有所变动。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工业预警指数为114.98,比11月份下降0.38点,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下探,接近过冷的“蓝灯区”上限。
(二) 投资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下行
图7 内蒙古投资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投资预警指数为120.05,比11月份下降0.5点,在过冷的“蓝灯区” 继续小幅回落。
(三) 消费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持续回落
图8 内蒙古消费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消费预警指数为113.94,比11月份下降0.02点,在正常的“绿灯区”微幅走低。
(四) 进出口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下探
图9 内蒙古外贸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外贸预警指数为92.41,比11月份下降1.85点,接近偏冷的“浅蓝灯区”下限。
(五) 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在过冷的“蓝灯区”转降为升
图10 内蒙古财政收入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财政收入预警指数为111.74,比11月份上升0.54点,改变自2011年9月份以来的下行态势,已连续两个月小幅上升,回转于过冷的“蓝灯区”,呈推动上行势头。
(六) 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微幅回稳
图11 内蒙古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价格预警指数为102.17,比11月份上升0.05点,已连续两个月在正常的“绿灯区”微幅上升。
课题负责人:杭栓柱
篇3
报告指出,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中适度从紧,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努力维护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继续协调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全率工具,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积极创新对冲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完善流动性分析预测体系,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的节奏和力度,有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
报告指出,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央行报告认为通胀风险值得关注
报告认为,目前我国价格上行压力加大,通胀风险值得关注。
报告指出,当前,国内供给和工业生产能力增长较快,瓶颈制约有所缓解,加之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平抑食品价格上涨的综合性措施,都对价格上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考虑到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
报告分析认为以下四方面因素加大了通涨风险一是粮食、肉类等食品价格短期内易涨难落。当前旱情较重,秋根生产形势有不确定性。而快速城下化、接近12%的经济增长使对商品根的需求大为增加,生物燃料用粮需求仍会较快增长,国际粮食供需关系也在进一步趋紧。肉类供应增加存在一定周期,同时生猪饲养成本已显著上升,肉价维持高位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并容易波及其他食品价格。
二是能资源原价格存在土胀压力。近期国际油价再次走高。国内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加强环保,也将推动能源资源价格上涨。此外,在产能集中释放后,未来不排除再次出现煤电油运紧张。
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一方面将在产品和服务价格中反映出来,另一方面可能拉动消费物价上涨。
四是通胀预期增强,对价格形成进一步的上涨压力。此外,公众对通胀的感受主要基于经常购买商品的价格,当前价格上涨最快的肉禽蛋是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商品,因此居民感受到的通胀可能高于实际通胀水平。当“感受通胀”大于“实际通胀”时,价格预期可能进一步被推高。
央行表示,总的来看,在全球通胀压力上升的背景下,我国目前更需关注食品等涨价向一般消费品传导的风险。
当前住房需求较快增长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报告指出,住房需求较快增长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2007年以来,我国住房需求持续旺盛,虽然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加快,但供需关系仍趋于紧张,房地产价格又出现了加快上涨势头。
报告认为,四大因素推动了住房需求的快速增长一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直接拉动住房需求,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直接加大了住房需求,三是房价上涨预期和非理性的住房观念导致居民购房需求在近期内集中释放,加大了房价上涨压力,另外当前我国投资渠道较为狭窄,引发居民投资性需求快速增长,四是住房供给不足,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供求缺口依然很大。
上半年股市新增2861万户投资者
持续走高的股市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入场淘全。报告显示,上半年投资者开户数新增2861万户,是上年全年新增开户数的5.4倍。
篇4
关键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发展问题;提高方法
引言: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社会经济领域应用的范围在扩大,都促进众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其在发展过程中对基础性的理论、方法等开展合理化运用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应用的水平。对于国家有关经济主管部门来讲,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知识、模式等进行有效性应用可以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整体性趋势,为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指导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数据信息参考。因此,我们针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发展面临的问题、提高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工作。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相关内容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学科由以往的经济学、统计学融合而组成,通过对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进行众多经济运行资料、信息、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形成基本的统计分析结果,加深对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经济结构认知的水平。在具体的应用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通过专题性的统计分析工作和制度化的统计分析工作形成对宏观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的深刻判断,渐渐形成完整性的报告内容[1]。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面临的问题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的方法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无法有效性、客观性的反映出宏观经济运行中深刻的问题。同时,有关方面的统计分析人员缺乏创新性思维,没有顺应经济发展运行的客观规律。第二,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特征。比如:对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存在认知上的缺陷,使得大数据特征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无法有效构架,无法科学、客观、准确的分析、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特点、未来发展的趋势等等。第三,缺乏必要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力,影响到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比如:众多企业出口积极性受到削弱、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等等[2]。
三、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方法
(一)全面贯彻新型的理念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需要以发展性、多样性、灵活性、全面性理念为支撑,提高其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吗,第一,需要有效性、灵活性的贯彻我国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充分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性的方法规避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因素,促进我国经济更加平稳、科学、健康的发展和进步。第二,需要应用多样化的理念,充分的协调好经济运行发展中的各种资源、各个领域,使得它们在多样化发展的理念下更加协调,促进我国宏观经济整体性进步。第三,需要应用好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有效性的解决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好其未来运行规律,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运行质量和效率[3]。
(二)提升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经济的发展运行是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我国政府来讲,需要应用有效性的手段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使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有可靠的动力。具体来讲,第一,明确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发展目标,依照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模式、方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第二,对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进行科学规划,有效性的巩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结果,使得我国经济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经济平稳、安全、科学、健康发展。第三,进行投融资体制的创新。投融资体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中各个企业资本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我国需要加快革新投融资体制,建立起必要的风险投资基金。第四,我国政府需要促进出口退税进程的加快,为众多出口企业的信贷提供有效保障。第五,进行国家发展资金的统筹,对重点的经济领域进行全面性扶持,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和支持。
(三)构建大数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式
大数据理论和技术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提高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应用质量和水平。具体来讲,我国需要以政府信息数据发展应用为重要切入点,全面促进政府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使得政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中长期的科学规划,提高经济分析的水平和效率,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4]。
(四)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
保障社会供求基本平衡有利于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指标数据支持。因此,对于我国的政府来讲,需要从众多的方面着手,保持我国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具体来讲,第一,需要应用多种方式提高我国的就业率,提高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应用能力。第二,适当性的增加政府支出,提高我国经济运行中消费比例的提高、拉动内需,提高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为更好的开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重要依据。第三,促进货币的流通,加大对基础性经济领域的投资。第四,降低城乡之间差距,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开展合理化的资源分配,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5]。
结论: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本文以我国政府为主要的视角,通过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问题为研究的重点,提出来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政府在各个方面的举措应用完善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平台的构建,对于经济运行中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于众多资源进行统筹,有效性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伟.探索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1:8.
[2]袁天夫.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20.
[3]丁宇昕.宏^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31-32.
篇5
调查地点:全国
调查内容:关于中国居民对房价感受度的调查
调查对象:中国居民
央行21日的三份第二季度问卷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银行家、企业家、储户对经济形势并不看好,对宏观经济信心下降,对经济的感受度偏冷。现代居民对物价的满意度提高。二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物价满意指数为21.8%,比上季提高1.8个百分点,高于前两年的平均值。其中,59.1% 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比上季下降x个百分点。
或许是受到表现欠佳的资本市场的影响,居民投资意愿降低。报告显示,二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4x.2%,较上季增加1.7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18.1%,较上季增加0.2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x5.7%,较上季下降1.9个百分点。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基金及理财产品”、“房地产投资”和“购买债券”,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24.8%、18.x%和1x.8%。
篇6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宏观经济管理 地位 效果
国家审计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监督保障部门,对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国家经济管理工作的不够深入等原因使得国家审计工作也出现了问题,国家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受到了这些问题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对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对影响国家审计工作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提高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管理效果。[1]
一、国家审计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
(一)国家宏观经济管理
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指的是对国家整体的经济活动状况进行管理,是对国家经济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进行掌握,这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可以保障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2]通过国家审计可以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可以积极主动地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组织和调控。我国的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一般由调控系统、决策系统、监督系统、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这五部分组成,它们相互配合、相互影响。
(二)国家审计
国家审计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监督系统的一部分,是独立的经济监督部门,行使国家经济监督的职能,是国家权力、人民权力、经济权力和法律权力的监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监督部门的一部分具有六种主要的职能:第一,是独立性,这也是国家审计的根本特征。第二,专门的机构或者专职人员是审计的主体。第三,接收审计的经济职责的履行或者承担者是国家审计的客体。第四,国家审计的主要对象是审计客体的经济财务状况。第五,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是国家审计的主要职能。[3]第六,国家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审查、签证、评价企业的财务收支状况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真实性。
从根本上来说,国家审计就是由国家设立独立的机关对国家经济、国家财政和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它可以通过这种监督和控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国家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国家审计是国家的权力监督、人民权力监督、经济权力监督和法律权力监督。
二、国家审计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
国家审计作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一个独立的经济监督部门,在对国家的宏观经济进行监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其他经济监督部门相比较,国家审计的监督更加广泛、更加综合、层次更高,其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
(一)超脱的监督关系
审计人、立法机关或政府组成的委托人、部门或者单位这三方关系组成了国家审计监督中的三方关系。之所以说国家审计具有超脱性,主要是因为在这三方关系中,审计人与被审计人是独立的、互不干涉的主体,审计人不会参与到被审计人的经济活动中,与被审计人没有利益关系,这样就形成了审计的独立性和超脱性。例如,在税务监督中,税务部门属于监督者,纳税的单位或个人属于被监督者,税务部门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的税务法规,征收纳税单位的税款,并对其纳税情况进行监督。如果审计部门需要涉及税务问题时,受到委托的审计人只是依法对被审计人进行税务的检查,并不会参加到纳税行动中,最后将审计意见向委托人进行报告,这样的方式体现了审计工作的超脱性。[4]
(二)广泛的监督内容
国家审计可以通过委托人的需要对经济进行宏观上的监督,而专业的经济监督部门一般只能按照本部门的职责要求对本部门的管理业务进行监督,监督的内容必须受到本部门自身业务的限制。因此,国家审计的监督具有广泛性,可以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监督,这样可以有效地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促进国家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权威的监督效力
一般来说,我国其他的监督部门不能对本身就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的本门实施监督,而国家审计部门则可以对其他经济监督部门进行再监督。例如,税务部门或者工商管理部门、银行等其他部门在制定或者执行相关条例时出现了失误,那么银行、税务和工商管理等相关的经济监督部门不能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但是审计部门就可以监督其经济活动,实现再监督,这样可以保证其他监督部门正确行使监督权力,提高了监督效率。
(四)法定的监督地位
国家审计的监督权限和监督职责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国家审计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法定性。我国颁布的法律文件明确规定了审计机关的权力,有权对企业和单位进行严格的经济责任相关审计,并将最终的审计结果作为对企业干部升职或降职的参考文件。
三、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的效果
(一)审计是完善国家预算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国家审计是根据国家预算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家审计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国家预算,在国家预算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国家审计是深化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的间接手段
宏观调控是我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引导和控制的重要职能之一,政府通过经济手段、政治手段和法律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而国家审计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可以对财政、金融等相关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监督,这样可以保证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有效实施。通过国家审计可以规范我国相关的财政及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经济秩序,严查经济相关的违法行为,确保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5]
(三)国家审计可以有效地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有经济是经济的命脉,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国家审计,可以对国有企业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对亏损严重的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审查,可以提高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国家审计也能够及时发现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四、结语
国家审计是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部门,在国家经济监督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我们要对国家审计进行不断地分析和研究,对审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促进国家审计改革的有效进行,从而提高国家审计工作的审计效果,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牡丹江林区物资商务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廖洪,陈波.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现状和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7-9.
[2] 崔振龙.政府审计职责及其发展展望[J].审计研究,2011:11-12.
[3] 湖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我国审计公告制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12:33-34.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系统;宏观经济波动;经济周期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79-02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宏观经济学对于经济周期的解释大体可以梳理为以下几大流派:一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经济周期理论,将经济周期归因于货币和信贷的扩张收缩,引起经济的繁荣和衰退。认为货币是影响总需求的最基本的因素。扩张时,利率下降,投资增加,经济走向繁荣;收缩时,利率上升,投资减少,经济则走向衰退;二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萨缪尔森为代表的乘数―加速模型认为,I增加―产量y增加―I更大―y更大―经济的繁荣;产量Y达到一定程度时,社会总需求和资源的限制会使产量增加困难―I下降―y的下降―经济萧条;萧条持续,产量回升―I的上升―产量增长-经济复苏繁荣―该模型说明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导致总需求的规律性变动,从而引发经济波动;三是政治周期理论,代表人物诺德豪斯。经济波动是政治因素的作用,新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影响国民经济的阶段性发展,从而使得经济同政治同一个周期发展;四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是经济波动的根源。技术变动会引发产出、消费、投资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而且技术是最持久的变动因素;经济周期导致的产出波动不是实际GDP对潜在GDP的偏离,而是潜在GDP自身的变动,即周期表现为经济趋势本身的波动,不是经济围绕某个趋势的波动,也就是周期不是偏离均衡,而是均衡自己变动。既然本身经济是均衡的,便具有帕累托效率,不存在市场失灵,政府没必要干预经济。代表人物是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普雷斯科特,基德兰德;五是建立在信息障碍条件下的货币周期模型,代表人物―卢卡斯。价格和工资变动的错觉会使得人们提供的劳动力过多或不足,从而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变动;六是心理周期理论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乐观和悲观的预期态度会引起经济繁荣和萧条的更替,媒介是投资。但2007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并不能为传统的宏观经济周期理论所解释。例如,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全球融资成本急剧上升并加剧了经济衰退。此后美国政府没有再让任何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直接破产清偿,反而不惜对金融系统注资超过7 000亿美元之巨,拯救了包括AIG、花旗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重组了美林证券,华盛顿互惠银行等其他一些金融机构。2009年2月到5月,美国政府对国内的主要银行进行了压力测试。检测了在美国经济可能出现的最差情况下,美国银行系统是否仍然安全,需要补充多少资本金。并随即向社会公布了压力测试结果。虽然压力测试的结果在公布之后一直备受置疑,但是今天回头看来,压力测试及其结果的公布极大地缓解了市场对于美国金融体系的疑虑,稳定了投资者的信心,并对美国经济的复苏产生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为什么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清偿会立即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融资困难并加速经济衰退?为什么美国政府可以允许通用汽车公司破产清偿,但却不能再接受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清偿?为什么调查美国银行系统的健康状况而不是任何其他行业的健康状况、竞争力水平对美国经济的复苏产生了如此重要的影响?为什么在避免经济持续衰退、促进经济复苏的过程中,金融系统如此重要?这引起了学术界对金融系统功能与宏观经济波动关系的重新思考。显然,金融系统运行是否正常,也是影响一国经济的重要原因。传统经济周期理论忽略了金融系统及其功能。本文试就此做一些初步探讨。
二、金融系统与宏观经济
现代经济体中金融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融资。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而言,拥有富裕资源的人是储蓄者,他们带来了储蓄(S),而需要富裕资源的人是投资者,他们需要投资(I)。宏观经济平衡的基本等式就是:
也就是所有的储蓄刚好等于投资。这时,整个经济的整体收入正好等于消费(C)、投资与政府支出(G)的和,总收入正好等于总支出,宏观经济也就自然达到了平衡。
但是,令储蓄转换为投资的现实过程总是存在种种问题与风险。美国学者米什金(Mishkin)指出,在所有的投资和融资过程中,都面临着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系统或金融市场的存在正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种种问题而应运而生的。例如,一个家庭主妇面临借款给钢铁公司让其新建生产线的机会,但这个家庭主妇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了解钢铁公司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产品的市场前景等等,更不用说进一步监督钢铁公司是不是将这笔资金用于投资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活动。由于信息不对称,如果没有银行,个体储户不会借钱给自己不熟悉的钢铁公司。反过来,钢铁公司得不到千千万万个如同家庭主妇的贷款,也就无法新建生产线。现代金融机构如银行出现之后,许许多多个体储户把钱放在银行,银行就可以给钢铁公司贷款新建生产线,委派专业人员核查企业的财务状况,了解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后续监督钢铁公司有没有将贷款挪作他用。这样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不仅商业银行,包括证券研究(提供各种报告说明宏观经济、公司、行业的状况和前景)、信用评级机构(提供借款者偿债能力和意愿的评级),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披露公司的经营,财务等等判断公司前景的信息)等等一系列金融机构、制度和金融产品的存在,都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关。正是金融系统以及各种金融工具的出现,相关制度与产品的正常运作,才使得宏观经济保持了稳定与增长。一旦金融体系出现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一方面企业家无法获得资源进行新的投资,而没有投资就没有新的产能扩张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每一分钱的储蓄对应着相应的产品和劳务,企业家不能获得体现这些产品与劳务价值的资金去投资,也就意味着这些产品与劳务的产出过剩。当储蓄转换成投资的通道不畅通之际,被宏观经济学家视作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等式:I = S
就不再成立,宏观经济就会失衡,于是经济萧条就出现了。
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包括伦敦银行间市场利率在内的许多借贷利率都出现了飙升,许多短期借贷几乎在一夜间消失了,大量实体企业出现了融资困难,导致了实体经济进一步衰退。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的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表现,直接显示了金融系统融资功能受损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是金融系统功能受到损害并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一个典型案例。由于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会影响整个市场对于金融系统的信心,影响储蓄向投资的传导渠道,对宏观经济正常运行构成系统性风险,因此美国政府不惜斥巨资拯救其主要金融机构,同时要进行“压力测试”,向社会说明金融机构的健康状况。而通用汽车公司破产,只对宏观经济造成局部影响,这就是美国政府对待金融业与其他行业的态度差异巨大的原因。日本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失落的十年”。从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来看,90年代日本的劳动力供应,土地供应,技术水平与80年代并未出现巨大的差异,但日本经济增长却出现了长期的停滞。原因是日本银行系统处理坏账用了太长的时间,造成了投资者信心低迷,金融系统的“亚健康”状况导致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
三、 宏观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应当包含对金融系统的研究
金融系统运行及其功能对于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探讨,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宏观经济模型应当讨论金融市场的功能和稳定性并将其作为研究经济周期的重要变量。因为金融系统本身的健康是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可能造成金融系统出现问题的因素也将会对宏观经济的波动造成影响。例如,对于金融系统的一个分支银行业而言,存在着包括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高杠杆风险)、信用风险等多种系统性风险,这些风险一旦出现就会导致银行业的危机,进而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宏观经济学家需要从理论上去关注银行业出现的中观层面的问题,并将其纳入宏观经济模型加以考察。除了银行业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系统的其他行业有哪些内在的系统性风险?如果出现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都应作进一步研究的讨论与研究。
其次,在政策层面上,宏观经济的决策层应当将金融系统的安全性指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例如,是否应当持续性的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或者是否应当加息,不仅应当关注就业、通胀、经济增长等宏观指标,同时也应当关注中观的金融系统的安全性指标,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信贷占GDP的比重等。以2009年中国银行业近10万亿的信贷为例,由于信贷投放过猛,目前中国的银行业整体健康状况已有下降趋势。这种情况下,继续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要求银行信贷支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使用必须更加谨慎小心。我国政府在实践中已开始关注金融行业的中观指标并将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但如何将其理论化,值得宏观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
最后,米什金还指出,在储蓄者与金融机构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如说储蓄者不知道那家银行是健康的,因此当一家银行破产之际,所有人都会去银行把钱取出来。市场恐慌而引发的“羊群效应”也是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通常情况下,是政府提供储蓄保险(如美国政府提供的储蓄保险是,无论哪家银行破产,个体储户的储蓄总能够得到国家全额赔偿)或者是银行国有化(如近期爱尔兰对于国内盎格鲁――爱尔兰银行的处理就是将其国有化,中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也被普遍视作为国家信用支持),通过国家信用让储蓄者放心,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再重新着手解决银行系统内部的问题。但现在许多国家经济体都负债高昂,希腊等国出现了债务危机,国家信用亦受到质疑。如何解决对国家信用担心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笔者以为,加强市场的信息透明度是一个好办法,美国政府进行的银行压力测试提供了一个良好范本。通过公布更多的关于银行的信息,美国政府解决了区分好银行和坏银行的问题,进而恢复了整个市场对于国家金融系统的信心。因此,金融系统应当定期提供有关自身的更多信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维护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宋清. 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综述与评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0).
[2]Frederic S. Mishkin. “Understanding Financial Crisis: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J].NBER Working Paper,5600. May, 1996..
[3]Akerlof, G.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 Ouarterlv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84, pp. 488―500 .1970.
篇8
本刊选登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元春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闫衍博士联袂主笔的主报告《大改革与大转型中的中国宏观经济》的部分内容。
“底部修复”的运行特征
2014 年将是中国全面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行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年。
因此,2014 年将是近20 年来政治、社会、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政策再定位与政策转型之间冲突最为强烈的一年。中国经济的大改革与大转型,世界经济的政策大转型与大改革,以及全球经济周期性力量的轮转这三大力量决定了2014 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这也决定了2014 年宏观经济具有“底部修复”的运行特征。
基于上述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的判断,设定主要外生参数,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 模型,分年度预测2013 年与2014 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其预测结果如表一所示。其中,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假设包括:(1)2014 年中央财政预算赤字分别为9750 亿元;(2)2014 年人民币与美元平均兑换率分别为6.03 :1。
1、2014 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外部环境轻度改善、内部大改革全面展开、宏观经济政策相机定位等多重力量作用下,GDP 增速呈现“底部波动”、“轻度回缓”的态势,全年增速预计为7.7%,比2013年同比增速下降约1 个百分点。
2、2014 年在大改革的冲击下, 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将对政府类投资产生强烈的下行压力,民间投资空间的释放以及土地市场的改革虽然有利于相应投资板块的提升,但改革的复杂性和渐进性决定了民间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在2014 年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并难以弥补政府类投资下降以及资金收紧带来的缺口,2014 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达到20.1%,比2013 年下降0.2 个百分点。
3、2014 年,“八项政策”、“群众路线”、“整顿”等政治活动将常态化,居民收入增速将持续低迷,收入分配政策改革的红利难以在短期显化,这些因素决定了2014 年消费增速将持续小幅回落,全年增速预计为13.2%。
4、2014 年是世界贸易的恢复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较大幅度改善带来的进口需求将有明显提升,将很大程度抵消新兴经济体进口需求的下滑。中国进出口需求都将同步提升,预计出口增速达到10.4%,进口增速达到10%,全年贸易顺差达到2929 亿美元,外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难以转正。
按照IMF 的预测,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13 年的2.9% 回升到3.6%, 超过2012 年的3.2%,贸易增速将从2013年的2.9% 上升到2014 年的4.9%。按照OECD 的预测,OECD 国家的经济增长将从2013 年的1.2% 提升到2014 年的2.3%。按照联合国贸发会的预测是世界GDP 增速将从2013 年的2.3%,提升到2014 年3.1%,而世界贸易增速将从2013 年的3.6% 提升到2014 年5.3%。
5、2014 年金融改革的深化以及金融监管的强化,政府将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但这种政策定位很可能被上半年经济增速的回落、改革阻力的显化以及价格形势的变化等因素扰乱,货币供应的实际增速将高于目标值,M1 增速预计将达到10.2%,M2 增速预计将达到14.1%。
6、2014 年在翘尾因素、食品价格上扬、改革带来的价格释放等因素的作用下,CPI 将有所上扬, 预计2014 年CPI 将达到3.2%,GDP 平减指数达到3.0%。全年通货膨胀压力上升,但不严重,核心CPI 相对稳定。
短期宏观经济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
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成功实施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蓝图将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效果。第一,有效改变中国资源配置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中国经济增长中TFP 的贡献度。释放改革红利,改变目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政府主导发展的模式,纠正“政府失灵”的问题,改变目前“信用——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各种问题。第三,从根本上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的模式,改变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框架。
但是,对于2014 年的中国宏观经济而言,上述收益具有长期性和原则性,难以在短期获得。更为重要的是,大改革往往会带来短期的阵痛,会产生“创造性毁灭效应”,会因为打破旧体系给经济、社会和政治带来各种震荡。从这种意义上讲,大改革的短期宏观经济效应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
第一、大改革对于2014 年宏观经济影响最为正面的影响将是它给全社会和全世界发出了“全面改革”、“强力改革”和“真改革”的信号,全面清除了社会各界对于本届政府改革决心的猜疑,从根本上重树了市场信心。这种信心的重构在目前周期转换的关键时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大改革将在短期内对于2014年的宏观经济变量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响。
下表对于三中全会改革对于宏观变量的冲击进行了汇总和归类(如表二所示)。
第三、大改革也将进一步强化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对于宏观稳定的高度关注,从而对于2014 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产生新的约束。
1)新增就业目标应维持在1300 万
经济稳定、社会安定的核心在于就业的稳定。2014 年新增长就业如果确定在1200 万,所需要的经济增长速度在7.1% 即可。本期分报告研究的结论是在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维持在8.3% 的基础上,GDP 只需要7% 增速即可保证1200 万的城镇新增就业。但考虑2014年大学生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之和能够超过1200 万(2012 年已经达到1179万),如果要维持目前的失业率水平不急增,2014 年的新增就业目标应当维持在1300 万。在目前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3%,第一产业增长4.0% 的假设条件下,第二产业必须增长8.1% 左右,而GDP 需要增长7.9%。因此,如果我们要将明年就业设定目标区间为1200 万~1300万,那么GDP 增速的区间就应当设定在7.1%~7.9%。如果取平均数的话,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不应当设定在7%,而应当是7.5%。
2)收入增长速度要有一个明显的反弹
2014 年,要赢得大改革开局之年的顺利进行,必须遏制居民收入增速回落的趋势,使收入增长速度有一个明显的反弹。如何才能使收入增速有明显反弹?
第一、GDP 增速不能有明显回落,如果GDP 增速回落在7% 以下,那么居民从初次分配中获得的收入实际增速应当会低于7%。第二、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应当有所强化,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1993年大改革之后,1994 年居民收入中来自转移支付的收入增长了41.4%。第三、工资形成机制改革应当是重点。在农民工工资持续市场型上升的环境中,应当适度提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十分重要。这关系到政府职能转变、反腐倡廉以及各项政治改革成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因为在这些改革中,权力的重构可能导致很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受损,要弱化他们对于改革的反对,建立适度的补偿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3)中央财政支出的速度和财政赤字应当适度提高
每次大改革都需要宽财政的配合,其核心原因在于几个方面:一是大改革需要建立补偿机制来缓解改革的阻力;二是需要宽松的财政政策定位来对冲改革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过去两次大改革的经验也证明了这种理论判断,1978年财政决算支出增长了33%,1993 年增长了24.8%。2014 年中国财政不仅在政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收入增长下工夫,同时还必须考虑地方投融平台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税制调整等因素带来的地方非预算内政府隐性支出的减少。
2013 年1~10 月财政支出增速仅为10%,比2012 年同期下滑了9.6 个百分点,财政政策在本质上偏紧。2014 年必须全面改变这种格局,中央财政支出速度和财政赤字应当适度提高。
4)CPI 调控的目标值应当定在3.5%
如何界定2014 年货币政策,以及如何配合在价格改革和金融改革的推出?
都是货币政策当局重点考虑的问题。从价格形势来看,价格改革必然要推高2014 年CPI 和GDP 平减指数, 因此,CPI 的区间可能比正常模型预测的3.2左右水平要高。因此,为了给价格改革留有空间,CPI 调控的目标值应当定在3.5%。在通常情况下,该目标值与7.5%的GDP 增速目标一起决定的M2 增长率目标应当在12%~14%。但考虑到金融改革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要强化监管,存款利率的上扬和存贷利差的缩小可能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减缓,所以M2 增速的目标可以在正常目标值区间的上限部分,即2014 年M2 可确定在13.5~14.5%。
献策2014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中国宏观经济从短期变化、中期定位、全球景气等角度来看,处于一个筑底反弹、周期转换的拐点阶段。
但从结构与改革视角来看,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结构大调整、制度大改革和政策大回转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景气难以在短期快速逆转,对于中国经济的展望不能采取简单的悲观主义,也不能采取简单的乐观主义。
第二、中国经济的大改革与大转型,世界经济的政策大转型与大改革,以及全球经济周期性力量的轮转这三大力量决定了2014 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这也决定了2014 年宏观经济具有“底部修复”的运行特征。
第三、中国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在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调整的一部分,中国结构大调整不仅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阶段、制度特性以及其他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因素,但同时也决定于世界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调整,中国结构调整的方向、路径、速度以及最终的目标不应当是基于封闭体系臆想的产物,还必须根据世界技术创新模式、分工模式、交换模式的变换状况来进行科学规划和演化调整,必须增加全球结构性调整以及全球改革大竞争的视角。
第四、全球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使中国传统的“出口——投资驱动模式”陷入危机,诱发了中国深层次的结构问题,迫使中国必须做出被动调整。但在过激的短期政策定位的作用下,“出口——投资驱动模式”转向了“信贷——投资驱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看得见的手”在干预“看不见的手”之时出现了重大偏误,“政府失灵”替代了“市场失灵”,使中国结构调整的困境增加了新的中国因素。通过大改革来治理中国特色的“双失灵”问题,改变“信贷——投资驱动模式”是破解目前流动性泛滥、债务增长过快、房地产泡沫严重、金融扭曲加剧以及产能过剩的关键。
第五、三中全会启动的大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及时性,但对于宏观经济在短期与中长期的影响不同,必须高度重视在短期中产生的“创造性破局效应”。
第六、大改革一方面改变着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也对宏观经济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的稳定、宏观的平衡和缓解大改革的阻力要求2014 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通常年份有一定的差别。在这种逻辑下,建议2014年政府应当将就业目标定在1250 万,GDP 增长目标定在7.5%,物价目标定在3.5%,M2 定在13.5%~14.5%,财政赤字率确定在2.5%。
第七、2014 年宏观经济政策定位应当专注于“稳增长”和“促改革”,目标不宜多元化。但稳增长的底线管理应当具有新内涵,底线标准必须充分考虑大改革在短期带来的各种社会政治冲击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外溢效应。
第八、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必须在强化存量管理的同时,流量操作不宜太紧,“大改革”+“强监管”+“中性货币定位”+“结构性短缺的流动性管理”
可能是未来恰当的组合。
1、建议货币供应、贷款规模以及社会融资总额等目标的确定不宜进行简单的数量管理,区域目标管理和弹性管理依然具有较强的合理性,特别是在目前大改革和大调整的环境中,常规的货币政策规则性调控存在的问题比相机决策模式更坏。
2、鉴于银行表外业务余额的持续回升、地方政府债务进一步快速提升、社会融资总额增速高居不下,中国金融层面的局部风险和整体扭曲问题依然在累积,中国监管的力度要持续加强,没有好的金融秩序和行为规范,短期货币政策的调控会失效,贸然进行全面改革也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规范化”、“阳光化”依然强监管定位的方向。
3、流动性管理依然是货币当局管理的另一个核心,目前流动性紧张的局面虽然得到有效缓解,依然存在总量紧张、结构错配以及市场恐慌的可能,其原因在于:
(1) 流动性总量紧张的问题仍有重现可能。8 月Shibor 和隔夜利率都在回落中趋于平稳,但9 月以来却居高不下。这种流动性紧张局面在年底与年初有可能加剧。其理由是:银行年底冲高的压力比季末更大;年底资金结算和收益分配加大。
(2) 流动性的结构问题在进一步扩大,很可能局部时间引发整体市场的恐慌。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各期限累计流动性缺口均有所放大,其中90 天以内累计流动性缺口为1.9 万亿元,较上季度末放大1.57 万亿元。17 家主要商业银行中有8家流动性缺口率不达标;二是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平均流动性覆盖率为118.07%,比上季度下降4.12 个百分点60 家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低于100%,商业银行优质流动性资产的缺口达到8575 亿元。
上述结构性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4、高度重视金融大改革的实施路径和改革次序。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依然应当强调以下原则:一是利率市场化应当优于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二是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应当先于资本项目的开放;三是发达地区的金融改革试点应当优于其他区域的金融改革试点;四是金融监管的强化以及宏观稳定都是金融大改革的基础;五是基准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应当先于其他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应当高度关注存贷业务的变异以及企业财务成本的变化。
5、进一步实施前期出台的“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支持经济结构和转型升级”的各项政策。大改革目标在于存量,但需要增量顶峰支持。同时,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必须强化中期治理的定位。
篇9
《财经》主持人语
中国经济又走到了一个紧要关口。GDP、投资、进出口、物价、信贷、股市、汇市、银行改革、房地产政策……无不牵动人心。当此之时,《财经》杂志期待通过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下称景气中心)合作进行的中国宏观经济调查,为公众认识当前和未来的宏观经济局面提供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调查进行之时,2006年6月的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尚未公布,经济学家依据的是1月-5月的宏观经济数据。事后看来,这对经济学家的未来判断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
《财经》与景气中心的合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财经》委托景气中心执行的对于经济政策的评论和前瞻性调查,半年一度,自2004年底以来已进行了四次(前三次调查详细内容,分别见《财经》2005年第2期、第14期及2006年第2期“财经数评”栏目);第二部分为景气中心独立完成的季度经济学家信心调查,该调查独家优先发表于《财经》杂志,并在《财经》网络版省略上刊出。
本次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100位经济学家,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
篇10
独立学院的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从学校直接走上讲台,其优点是经济理论扎实,但也存在若干弊端,比如:教学中偏重理论,案例较少;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对经济学前沿问题关注较少等。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对“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数学推导感到头疼。因此,学习“宏观经济学”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宏观经济学”授课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偏重理论教学,学生理解困难
独立学院的师资大部分来自于母校,其余的来自于学校招聘的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其授课的共同特点是以讲授经济理论为主,并且在经济理论的讲授中又以数学模型的假设、推导及经济图形的解释为主,较少介绍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社会现实联系较少,没有用经济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也会觉得学习这门课没有用,更不会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经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经济现象。
(二)教学内容空洞,学生缺乏兴趣
独立学院自身缺乏经验丰富和学术水平较高的老教师,年轻教师迫于经济压力,教学任务普遍繁重,基本没有时间去关注经济学的前沿问题,也基本没有时间参与省部级的课题研究,因此,在课堂讲授中自己的见解较少,讲授内容空洞。另外,“宏观经济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多,宏观经济政策比较“高、大、上”,任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基本采用的都是满堂灌的形式,故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商科类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招生以文科生为主,因此,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好,而“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有大量的经济模型需要数学推导,大量的经济图形需要数学解释(例如“最大值、最小值、边际量、最优组合”等),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反应慢,感到吃力、久而久之会对课程产生厌烦情绪。
二、“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的注意要点
宏观经济理论来源于现实生活。测度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GDP、经济增长与衰退、通货膨胀与失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利率、汇率变动等等宏观问题,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每家企业的经济决策都离不开对这些问题的理性判断。因此,如果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加入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经济现象,对经济政策进行分析,那么,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笔者发现,只要设计恰当,准备充分,在“宏观经济学”授课中加入实践环节是可行的。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与地区和行业相结合
独立学院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诞生的,并且独立学院的招生对象主要是省内生源,学生毕业后也主要是服务于本省。因此,在设计“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时,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或本行业的具体情况。例如,在讲授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时,笔者就让学生统计并比较兰州市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当中GDP的地位、甘肃省在全国31个省份中GDP的地位、人均GDP如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GDP的增长率及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排序等等。分析本省本地区GDP当中消费、投资、净出口的比重,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及变化。
(二)与经济热点、时事相结合
经济在发展,世界在变化。每年的经济热点都不同。“宏观经济学”教学要结合经济热点和时事来介绍经济理论,才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和模型的理解。例如,2011年中期我国通货膨胀率较高,因此在讲授通货膨胀与失业这一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查找2010—2013年的CPI指数,衡量一下2011年中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当时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所提的对策与当时经济学家所提的对策进行比较,并让他们互相点评。今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政府对经济进行“点穴式”微调,因此,对经济增长问题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探讨应该成为“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重点。将实践教学内容与国内外经济热点和时事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环节指导方案
“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一般在大二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这个时候学生刚开始学习专业课,刚开始接触经济学的思维和分析方式,在分析问题时往往感到无从入手。因此,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践环节操作方案就非常必要了。所以,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制定一个可操作的实践环节指导方案,指导学生如何查找并筛选想要的资料、如何在可行的范围进行调研、应该从哪些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等。例如,在设计《宏观经济政策实践》这一章的实践环节时,笔者给学生的题目是:2008年11月国务院推出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同时,我们对如何研究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指导方案:第一部分概述四万亿投资计划实施的背景分析,主要描述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等;第二部分描述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具体内容,侧重阐明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十项措施具体是什么;第三部分分析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实际效果,例如“四万亿投资计划实施至今五年多了,该计划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贡献,有哪些弊端”等等。这个题目较大,学生可以选择十项措施中的一项或几项进行具体分析。应该注意的是,给出指导方案是为了给学生的实践操作指明方向,提供参考,并不是让学生必须按照这个步骤分析问题。如果仅仅给学生一个实践题目,没有指导方案,没有实践步骤,学生往往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结果就是实践方法各种各样,抓不住实践内容的重点,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四)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
“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可分为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三部分。课堂实践教学指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教学,主要组织形式有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专题讲座、辩论演讲等。课外实践教学指在课堂以外进行的实践教学,主要组织形式有社会调查、社会实习等。综合实践教学是把课堂实践与课外实践结合在一起,组织形式包括课题研究、创业策划和毕业论文等。通过实践,笔者认为,专题讨论是比较适合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形式。对经济现象进行专题讨论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宏观经济学”每章的内容,为每一个章节设计一个或多个相关经济专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可以按宿舍分),让每个小组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然后给出1-2周的时间让学生收集资料或者进行调研,并形成研究报告(或列出主要观点和论据)。接着,在本章讲授结束后抽出1-2个课时让每个小组对自己的问题进行陈述。要求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并制作PPT,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同时,可以设置两名评论员对每个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点评并打分。为了防止某些组员“搭便车”,可以采用组内学生匿名互评的方式确保所掌握情况的真实性。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各个小组在实践环节中的优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专题进行更专业更深入的分析陈述。课后要求学生将修改过的专题研究报告作为平时作业交给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控制时间、把握节奏,力争使整个活动紧张而充实。除了专题讨论之外,也可以播放一些纪录片,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的理解。比如通过播放《大国崛起》美国篇,让学生贴切感受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时期一方面企业停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大批人员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农场主把牛奶白白的倒进河里等经济现象,使学生更直接的理解短期经济波动的特征,理解什么是生产过剩性的经济危机,并感受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效应的魔力,以及国家如何干预经济等。实践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每种组织形式各有利弊,各个学校应该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实践环节组织形式。
三、“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的效果分析
实践证明,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加入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教学环节让教师从满堂灌式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学生从被动、消极地听课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听课,而且还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进行研究,既发散了思维,又扩展了知识,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也活泼生动。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模型的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更深的问题时,会在课下用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尝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这样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专题讨论时,分组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个学生的理解未必相同,每个人的研究方法也可能各异,一个小组6-8位同学,在讨论问题时必然会有争论,说服其他同学同意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就是锻炼自我能力的过程。同时,研究问题时要进行分工,每个同学都要负责一部分,最后进行总结,因此,最终成果也一定是大家合作的产物。这样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