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6 17:5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总结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与实践

1 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是现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创新,是素质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通过对教育教学的创新,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2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伴随着我国教育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初中历史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积极的进行着教育变革,以期跟上我国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有利于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是对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一次有利推动。

2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2.1教学手段的创新

教学手段是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过程中首先就要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手段进行改革,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手段改革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单一是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手段的创新过程中,就要摆脱传统教学手段的束缚,积极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教学手段迎合学生心理。学生是初中历史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反映,迎合学生的喜好,以达到提高课堂授课质量的目的。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现代科技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初中历史课堂的教育教学,目前我国初中课堂上已经陆续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应积极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2.2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方式沿袭着老师教学生记的古老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性,压抑了学生的情感表达,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中在教学方法上也要进行必要的革新,去粗取精,让其更好的为学生服务。①初中历史教学方式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开展互动型的课堂教学模式。②鉴于现在历史教育与实际生活脱节严重的问题,在今后的初中历史课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还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

2.3教学理念的创新

教学理念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左右着整个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中,教育工作者应突破传统,开拓创新。创造出一套更适宜现在教学发展的教育理念,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进步。首先要改变传统木讷的教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上要采取更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摒弃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思想,对学生采取引导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取代传统灌输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将这种更适宜学生的人性化教学方式运用到实际的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去,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4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心理在中国已经存续了几千年。这虽然是学生对教师尊重的表现,但也拉开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因此其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育教学的发展。在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主动改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教师神圣不可亲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到学生中去,打破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教师应积极的与学生做良性的沟通,填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鸿沟,积极的做学生的知心人,帮助初中生度过青春期的迷惘,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心理上的烦恼。让学生与老师做课堂上的师生,课堂下的朋友。通过这种方法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2.5教师思想的转变,素质的提升

教师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要想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创新,首先就要从教师的思想入手。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深入人心,一些教师面对教育的转型,很难及时的转变思想观念,阻碍了教学创新的脚步。同时,由于素质的差异一些教师在教学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心有余,力不足的现象。因此在今后的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创新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学校应宣传创新思想的重要性,积极转变教师思想。②引进先进教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师培训。

3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今后的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教育发展大趋势,积极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创新,促进课堂授课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曹文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2(37):12-15

篇2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各个教育阶段的各个教学科目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明确要求要实施素质教育,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地创造条件、贡献力量,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亦是如此。而探究性学习模式是新时代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相关实践证明,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应用措施

一、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内涵

探究式学习模式是以构建主义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和理论为依据诞生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旨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自主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学习动机,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也确保学生综合素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最早的提出者为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施瓦布,其指出:“儿童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实际的积极态度。”总之,自主探究能力就是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态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对于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笔者主要从初中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过程来进行阐述。

相比其他的学科,初中历史这一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创造性,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历史故事的讲解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新的认知模式和处事方法,也能够对国家和世界的各种活动有全新的理解,有助于其今后工作的开展和社会活动的进行,所以,就初中历史课程自有的特点来看,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另外,在初中历史中落实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相关历史知识的影响和指导下,能够自行设计学习环节,配合初中历史教师的课程学习方案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进而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并对其内涵和真谛有更深入的了解,所以说,从其实施的过程来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模式是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的。

三、确保探究性学习模式能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得到实践应用的措施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十分可行和必要的,而如何将其有效地落实到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笔者结合自身所掌握的历史教学知识,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实践措施,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遵循基本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践原则

经总结可得,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模式时,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一是遵循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二是遵循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基本结构;三是以初中生的基本认知能力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主体性、体验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五是要充分利用一系列的“活动”来丰富课堂,比如情景剧演出、问答形式讲解等多种形式。

2.注重课程的选择

在落实研究性学习方式之前,教师一定要选择能够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课程,避免课程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具有基础的对历史事件鉴别和判断的能力,同时也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思维也比较敏捷,所以,教师在选择相关历史课程的^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历史事件的判断能力,以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

3.为学生建立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

交流分享平台的建立是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顺利展开的桥梁,所以,教师在展开探究性学习方式之前,需要为学生准备相关的视频、音频、多媒体幻灯片等,让学生能够对即将进行探究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知识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演示的内容对相关的历史知识做进一步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最后,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互相交流意见、感想和想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最后,教师还要做最终的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总之,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教育改革工作依旧在不断地推进,在当今的形势下,更多的初中历史教学一线教师面临着如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课题。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已经被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所熟知,而且也在努力地应用其中,就其应用效果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素养,但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不断地探究和完善,在确保其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促进我国的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发展,取得更优秀的成绩。

参考文献:

篇3

历史课是初中课程中的基础性必修学科,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历史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很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本文基于以上情况,分析了目前初中历史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希望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改善措施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历史课注重背诵和书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今,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对初中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改变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地了解各类历史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初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教师和学生将历史课看作是“副科”[1],认为只要积极的背诵就能够取得好分数,这种观念是造成历史课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如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固有观念,善于利用学生的思想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教学模式老套

当前很多初中学校教授历史知识的方法仍然是“填鸭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课本知识。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他们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概括,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灵活性的叙述。一些学生本身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因此很容易打瞌睡或者走神,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课堂气氛不佳

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场地,按照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但是,一些教师认为初中历史需要多多背诵,因此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压缩讲解时间,给学生“创造”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背诵[2],这种方式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提高教学效果则没有一点意义。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分析

1、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创新

不管是初中历史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应该明确历史课程的现实意义,将其看作是必修科目,以正确的眼光看点历史学习过程。初中历史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然后结合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善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初一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通过讲解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将宏观的历史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督促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今后的学习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教师应该上好第一课[3]。

2、立足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改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历史知识是十分广阔的,它所包含的信息绝对不是课本上所描述的那几句话,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能够在教授某一处知识时,将其他历史知识或多或少的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创建教学情境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抓住时代的热点和学生的性格特点,适当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初二课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历史纪录片,使学生了解到当时国家的境况,利用这些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能够主动地了解这段历史,从而在获得直接体验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善于引导,改进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把学生放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它要求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动性,并注重引导,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加强创新,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例如,在学习初一《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挑选出几名学生分别扮演秦王和其他六国的国王,通过还原历史片段,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变迁,从实际体验中获得对教学知识的理解。这次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学生的表现控制教学进度,把握表演的节奏,充分调动起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历史课不是枯燥无味的,它是有血有肉的[4],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深入了解,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将其作为一个爱好。

4、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评价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重,学习能力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项优点,将教学内容有效的串联起来,为难点和重点做好铺垫,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善于找到教学重点,在教课前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合理的评价措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肯定或激励。例如,《侵略和反抗》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按照层层递进的原则,将、第二次、中日和等知识联系起来,制定每堂课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并注重预习,使学生自觉了解其他战争的发生背景、开端、进展和结果,让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教师应该善于使用激励策略,不能只顾批评学生,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结束语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立足实际,改变当前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善于总结经验或者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应该改变自己对历史课程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积极的配合教师,促进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

作者:邹丽琴 单位: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8(04):197-198.

[2]于彦清.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13):26-27.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习兴趣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106

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开展了许多相关的教研活动。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学生学习兴趣普遍缺乏是个迫切需要缓解的问题。本文试对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途径作探讨。

一、告知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多方展示历史知识的用途

1.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光是中华五千年历史就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学习历史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还能够了解悠久的人类发展史,感受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魅力。同时,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至今仍然存在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学习历史时对这些遗留问题进行思考,可以培养我们的探索思维能力。在当今的时事热点问题中我们也能发现其与历史的密切联系。

2.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历史知识

有些教师只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却不会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发散思维,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时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本内容串联起来进行讲授。例如,在讲授中华文化的起源时,可以结合一些文化小故事进行切入,首先吸引学生的兴趣,由文化影响思想,随之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和政治方面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同时,还可以结合同时期的西方文化起源这个内容进行讲授,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建设融洽的师生关系

1.尊重爱护学生

新课改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提高了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平等地位,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对话,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学生提要求。首先,要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任何理由进行偏袒。其次,在树立教师威信的同时,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尽量不要当众严厉批评,而是应该在课后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困境,正确引导学生走出困境。最后,当学生取得进步或者失败时,要给予鼓励,使其胜不骄败不馁。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下认真学习,摈弃以往厌恶学习的心理,自觉学习,并从心底对历史的学习产生兴趣。

2.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合格的教师不仅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和蔼亲切、以诚待人、宽容善良并富有责任感的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而学生一旦喜欢任课教师,自然而然会对该学科产生兴趣,而在教师营造的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好。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愿意主动去请教老师,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教学的进度和方法进行调整,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开展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资源越来越丰富和便于使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教学问题,就是很多初中历史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资源,还忽略了课本的教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收集相关的教学图片、小视频,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研究。然后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方便学生理解内容背景,也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所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意识,还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问题布置相关课后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历史现象进行思考的兴趣。

[ 参 考 文 献 ]

篇5

关键词:初中 历史 农村 不足 对策

【中国分类号】G633.51

从城市和农村的角度进行分析,农村较城市比较而言隶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带,其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和城市都有一定的差距性。因此,导致了其教学效果和城市的教学效果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就此,本论文着重从农村历史教学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期能从总体上改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所存在的不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在一些较为偏远地区的农村,因为经济发展比城市经济发展落后,导致了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呈现着不良的现象。甚至很多农村都没有博物馆以及图书馆等硬性的教学资源,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依附于书本上的知识这对于学生的知识面的扩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农村孩子在学习历史学科的过程中,对历史了解甚少并且在初中学习期间才开展历史教学课堂,这一系列的不良因素造就了农村历史教学的特点。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论述。

(一)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农村的学生因为见到的地方和所能旅游的场所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很多家庭在孩子初中阶段尚没有去过任何地方旅游,也没有走出过农村那个小城镇,因此学生大多数的眼界都非常有限,对初中的新的历史学科呈现出兴趣浓厚的现象。并且,因为学生的这个年龄,好奇心非常强,思维非常活跃,兴趣较为广泛,也促使了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和意识,导致了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知识内容丰富

因为是在初中才开始的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所以学生面对这一从未接触过的内容,表现出更多新奇的态度和心情,课堂上老师说过的每句话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每节课中,学生都能学到非常丰富的历史知识。

(三)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要教学手段

很多初中历史教学因为缺少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导致其都是以历史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够安静的听其教学内容,并且在脑海中不断的回顾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通过查阅辅助书籍或者是收看有关报道达到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

(四)课堂为主要的学习场所

很多农村并没有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迹,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限的教学场所只能在学校课堂上进行。同时,因为经济条件的约束导致了农村院校并没有能力组织学生和教师去外地观看历史博物馆和相关的历史文物遗址。所以说,农村历史教学始终停留在初中课堂教学中,通过图片和书本上的内容向学生表述历史教学知识,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的目的。

二、农村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内容的描述能看出农村历史教学和城市历史教学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其和城市历史教学相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的漏洞和不足。就此,本小节就从以下几点分析了关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不足的情况。

(一)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我国教学改革明确提出了,教学改革内容应体现出时代的特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应以促进学生为本的思想和理念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目标,从而达到提升其科学发展的根本和意识。但是,从我国农村中学的教学现状来看,依旧存在以教师讲课为中心,以课本教学为中心的状况,这严重性的忽略了学生的主置。

(二)教学手段落后

虽然教学改革目标中反复提出了关于大力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问题,强化信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但是,在农村真正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次数有限,教师自己制作课件的次数有限,导致了很多课件只是简单的标题,很多课件的内容和课本所要讲述的内容严重不符,这和新课标的要求存在着差异性。

(三)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化

课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导致了教学方法呈现着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模式枯燥化的现象。很少能让学生真正的提出自身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的认识呈现机械化、单调的情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呈现消极影响。

(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学习灵活意识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仔细的进行观察,没有以历史教师课堂讲解为主,造成了学生学习只能利用笔记进行知识点记录的情况,通过死记硬背的形式记住学生的历史任务、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历史影响、历史意义,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内容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导致了学生在进行历史思考的过程中,缺乏分析能力,只能够硬性的背诵历史知识,呈现着缺失的情况。

三、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所提出来的不足提出了如下的建议,以期能从总体上强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策略。

(一)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合理的利用教学设备。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提高师资队伍培训,对提高教师办学和教学能力有积极影响。尤其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很多教师更是看不懂、弄不懂、用不动,导致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理念呈现缺失的现象。因此,一定要加强新型设备的使用技能培训,和强化教师的师资队伍,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力量提高其整体教学效果有积极影响。定期的针对教师进行新型设备的培训、对教师进行知识上的整理和培训,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目的。并且,从农村的角度进行分析。农村没有历史博物馆和历史文物遗迹,但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调查和互动,针对中国历史抗战时期针对其进行提问并且收集相关的信息,从而达到整理学生知识,提升学生感知意识的根本目的。并且,还可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整理的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学生对历史的探索和收集能力,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根本目的。

(二)提高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

对历史学科的漠视是历史教育教学的缺失,为了从整体上改变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强化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对历史重视的意识。笔者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在不断完善和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历史知识的总体认识,强化对学生的培养和认识,从整体上强化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知精神,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三)构建有效的教学规章制度

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规章制度,通过规范的章程明确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各项指标,从根本上使其教学内容和按照有关教学章程进行,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学生教学目标的目的。并且,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构建合理有效的的教学规章制度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并且树立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观念。达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四)加强家长互动教学强化教学内容

完善历史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学课堂上,还应该调动家长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扩大教学资源,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教师应该定期开展家长会,宣扬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通过教师和家长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达到让学生开展活动教学,让学生通过家长督促进行额外历史内容的学习和补充,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历史教学水平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农村初中历史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本论文着重针对历史学科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合理性的建议,以期能从总体上强化历史教学效果,达到完善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师 专业成长

正文:

1910年,杜威(Dewey)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20世纪80年代,教学反思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已经蔚然成风。二十多年来,关于“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并且逐渐影响到我国。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持续深化发展,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完成历史课程目标值得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去探索。

一、新课程下教学反思的实质

何谓教学反思?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里指出,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反思可以对教学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可以发现教学的真正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当前,历史新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从单纯的历史知识传递者走向历史教与学的研究者、反思者,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历史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历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著名学者刘岸英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能否成为优秀教师,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问题进行反思。[1]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反思

“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 。[2]这是“教书匠”式的“照本宣科”。今天,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在新课程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同时,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认真思考自己教学的过程及效果,并及时吸收他人的实践、研究成果。因此,教学反思对于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成长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1、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区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所倡导的“参与式”教学,其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师在参与的同时进行探究。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教学实践的研究者,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学反思。历史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历史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历史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会促进历史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如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这个课题应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最佳?对于学生搜集到的“史料”、“证据”,是让他们全部采信,还是引导他们学会对“可疑”资料进行大胆质疑?学习成果展示的侧重点是让学生围绕主题轮番登台做一点知识性的介绍,还是说明探索求知的过程与方法?还有,对于近现代历史上一些比较“敏感”的人物、事件、现象又应该如何客观评价?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研究性学习?是否应该有个“度”?初中历史教师都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研究,从而达到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并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不断深化的目的。

2、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

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反思。复杂的初中历史教学,决定了它不是初中历史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初中历史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例如:香港一位初中中国历史科教师在文章里谈到,他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中国历史课,经常选择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讲故事是教中史的好方法,但很费力气,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状态。”后来,这位老师经过自己认真的反思后,他把“讲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变:一是安排一些喜欢说话的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讲中国历史故事;二是安排学生做中国历史广播剧录音,把录音带在堂上播放。两种设计都取得很好的反响。这位历史教师继而分析:教师一个人讲故事或组织学生讲故事,其效果不一样。“前者,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只需要聆听;后者,老师是设计者,学生是表演者。”“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 [3]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初中历史教师追求历史教学合理性的反思活动,是有益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智慧增长的。关键是初中历史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并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情境中理性地随机应变,善于调整历史教学策略,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中。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学反思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那么,历史教师又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于是反思的基本方法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一问题,分享一些我的经验与收获。

1、要养成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的习惯。

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但就历史学科而言,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编演历史剧”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真的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吗?扬州中学王雄老师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排演了一个“去留肝胆两昆仑”历史剧,教师让同学们课余时间排练,不要太讲究道具与服装,也别花过多的时间。一周后,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王老师在“反思札记”中写到:

这一天像过节一样,学生兴奋而不断高涨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不过,我在观看之余想得最多的还是老问题:“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他们排演之际,不仅十分重视剧本,而且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了解人物的个性,为了想象梁启超、康有为的讲话语气,大家还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了两人讲话的共同点:广东普通话,都带有书生特点,但是,康有为的语气更沉稳,梁启超较之更有激情。那么,为什么学生能够在这种学习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呢?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4]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实验中学唐远华老师,从1992年起,尝试对高一学生从事历史剧教学实验。剧本以“城濮之战”、“毛遂自荐”及“鸿门宴”三件事为题材。一方面,学生对其内容多少知道一些,正适合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它们均具有丰富的戏剧性,颇能引发学生兴味。实践下来,唐老师觉得:

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甚至个人认为演出前的过程,比演出结果,就教学价值而言,更为重要!因为观赏的人只是旁观这些历史事件,而演出的同学却是花了时间与下功夫去经历这些历史情境,历史教学不是一直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神入历史情境去做历史的思考吗!? [5]

以上这两位老师都习惯于做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长期积累,就会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2、看课。

“看课”又称“课堂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看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看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已被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许瓦斯(Showers)等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

陈瑶的《课堂观察指导》一书中,记载了作者在昆明某中学一堂初中历史课上做的看课笔记。陈瑶教师对执教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做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老师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动。……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又在旁边评道:“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老师在投入的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映,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对于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觉老师在提问上有设计、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 [6]

观课,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应该像上述实例这样,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进行案例研究。

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 。[7]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这就是案例研究。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初中历史教师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很重要。远的不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历史教育工作者从著名中学历史教师,如宋毓真、陈毓秀、时宗本等人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典型实例,用以说明某种历史教学观点或历史教学方法。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这些都是已经出版的,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网络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而观摩听课、座谈讨论、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也是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反思和探讨的好时机。

关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可以肯定,发展的教学反思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也必然促进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

[2]方骏:《如何使历史教学变得有趣》(p.165)。《学与教的喜悦》,(香港)朗文教育,2000年。

[3]陈汉森:《我在初中中史教学上做过的尝试》。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香港)中华书局,2003年。

[4]王雄:《一堂热烈的历史课》。(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12期,2001年9月。

[5]唐远华:《高一学生演历史剧的教学实验》。(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3期,1994年。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小组合作;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46-01

一、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是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开展小组活动,应用合作学习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实现学生间的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分析

1.创建合作学习气氛

教师要善于创造民主的学习气氛,才能帮助学生发挥创造力,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平等民主和谐学习气氛,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属于组织者与引导者,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再有,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的初中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孩子不具备合作意识,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所以在实践中要提倡学生间的合作,学会与人沟通与交流,变个人间的竞争为小组间的竞争,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制定科学规则,加强组织性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旺盛期,存在较为严重的叛逆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时以学生自愿为原则,要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不能强迫学生,教师在讲解活动的规则、过程、意义时,要求学生自愿参加。在确定小组后教师要明确活动规则,保证学生的讨论依据一定的次序进行,小组长和学习委员由小组成员共同选举产生,小组长负责小组间的各种活动,学习委员负责下发学习任务,同时对小组合作过程进行监督,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了分工合作,大家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共同努力,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形成团队意识。

3.加强调控与指导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但也必须认识到教师在其中的主导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启发者、指导者、组织者,负责指导学生的活动。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培训小组长,将学习任务明确分配给小组长,教给他们管理方法等,对于在学习活动中表现消极的学生,要积极和学生沟通,掌握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只是强调学生间的互动而且要求教师与学生也要实现互动,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学生的见解,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再有,教师还需考核小学合作学习过程,可以依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考核策略,全面结合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反思自己的学习中的失误,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实施正确、合理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过程为主,只依靠试卷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显然存在很多缺点,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就是调动全班学生积极学习,做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承认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不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所有的学生。学生间由于家庭环境不同、家长教育方式不同,学生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教师不能只重视最后的学习成果,要多表扬少批评,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态度、情感、意志的发展,只要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积极就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只有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在评价过程中可以参考学生的独立完成任务情况与文字成果,鼓励小组成员进行互评、自评、学生评价老师等多种形式同时存在。

三、总结

总之,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出现促进了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初中历史工作者而言,要积极研究大胆探索,寻求最佳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应用过程中思考、调整、改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杜绝初中历史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初中历史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都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

[2]潘良杉.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

篇8

【关键词】农村初中 历史教学

有效性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117-02

历史教学是初中课程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历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当前农村地区因各种条件的限制,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导致农村地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历史课成绩落后。对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以促进农村地区学生的历史课学习。

一、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相对于城镇,农村地区的最大特征就是经济不发达,各方面的优质资源都比较欠缺,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具体而言,经济不发达使得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与城镇相比有很大差距,因而造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不高。现阶段,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存在很严重的应试教育观念,很多历史课堂教学的开展都是基于中考而进行的,历史这门学科还未得到师生的重视,因而也造成了当前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数量不多且质量不高的情况。很多从事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师都是一些年迈的教师,这些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很多还不愿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再加上知识面比较窄,有时甚至在课堂上不能正确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因为教师自身能力的不足,造成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方法也都不够合理和先进;同时,由于教师一味重视考试成绩,在教学中并未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初中生失去历史学习兴趣,最终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另外,在传统教学观念中,历史是纯记忆学科,所以很多初中生并未理解历史教学的目的,只是机械地进行知识记忆,因而未能将所学的历史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同样也是教学有效性没有得到提高的体现。

二、提高农村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近年来,教育教学领域推行的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本质都希望能促使教学方法得到改进,以此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可否认的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城镇地区一样,为提高农村初中生的考试成绩,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使用题海战术,课堂上“满堂灌”现象仍十分常见,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明显不符合当前的教育教学理念。虽然课堂上师生都付出了很多的时间,但是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却依然不佳,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统计发现,初中生的近视率高达80%,而且很多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紧张、兴趣低下等情绪。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历史教学得到了重视,其教学质量还是评价教学改革的关键标准,所以使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能确保新课程改革得以具体落实,还能使初中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尊重,进而使学生在优良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实现基础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措施

(一)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标教材中的“活动课”和“活动与探究”是教学改革中的亮点,这样的教学内容比较有创新性,能有效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进而使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应用。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初中生开展模拟时事报道、开办历史小论坛或者展览历史老照片等教学活动,引导初中生进行实践调查,同时写好调查报告。比如,《改革开放》这节课的“活动与探究”中有以下两个题目:一是让学生站在改革开放者的角度收集农村或者城镇改革开放的相关资料,同时提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建议;二是思考农村和城镇的生产经营体制发生变化后,生产为什么得到了发展?对此,可以要求学生任选一题,在课后对父母或者亲戚进行访谈,然后撰写调查报告,这样的方式能使学生将课堂教学内容应用于生活中,这对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二)利用情境教学方式

第一,为农村初中生创造语言情境。创造良好的语言情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知识感知效应,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不需要借助其他教学设施,因而在农村地区要重点用好这个教学方法。这种形式对于历史教材中的革命题材比较适用。比如,在介绍革命家秋瑾时,笔者播放了一段相对低沉的音乐,然后充满感情地讲述:“她本身有舒适的生活,还有可爱、活泼的孩子,有一条平坦的人生之路,但为了革命和人民的幸福,她放弃了安逸幸福的生活,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会感觉自身就处在那个灾难重重的时代,也就能深刻体会革命家的ゴ蟆5诙,为农村初中生创造音乐和图画情境。虽然农村很多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善,但是要创造音乐和图画情境还是比较简单的。音乐能给人丰富的感情,将听者带入美妙的意境中;图画则能再现书本上的情境,将书本内容形象化。比如学习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时,可以使用《走进新时代》这首歌曲,在音乐背景下,结合书本上的图画为学生讲述改革开放的理论、过程等,使学生情绪高昂。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音乐选择上一定要确保与教材意境相符。

(三)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

现阶段,国家教育部门对农村教育教学的扶持力度很大,所以学校也应该结合教学的现状为师生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比如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直观的图片、影像等资料,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激情。具体而言,教师应该结合课堂,设计配套图像和视频的播放,借助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的优势来提高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使其更好地接受和掌握课堂知识。比如学习圆明园时,可以选择一些与圆明园相关的纪录片进行播放,同时加上适当的配音,让初中生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中国军民为保家卫国所做的牺牲,以此提高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提高农村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首先,农村历史教师要不断参加学习,加强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具有贯通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结构,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其次,学校要定期组织农村历史教师参加培训,使其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投影仪、互联网的使用方法,学会制作并使用电子课件,重点强化对新型设备的使用技巧的培训,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虽然农村没有历史博物馆,但是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后和学生一起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历史见证人等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后将记录的内容放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样既能加强教师鉴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又能锻炼初中生的知识整理能力,最终促使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得到全面提高。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以学科认识技能为基础,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品质和相关能力。历史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学习历史之后所形成的独特的,具有学科特点的结果,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历史学科特征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学生必备的一种素养就是历史的核心素养,这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可以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提供一个好的基础,所以学生需要形成一定的道德修养与核心能力。初中的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关于世界和我国的历史文化,老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而初中的历史文化的学习与国家的教育教学要求非常相符,它是以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为重要内容,需要每个老师重视。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史料认证的运用和态度意识很薄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及其历史学习的方法都存在问题。因为历史在初中的考试分值比例中占很小的部分,所以很多学生都不太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只把时间挂在数语英这些科目上,而一些历史老师一直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没有产生兴趣,而且也忽视对课堂趣味性的营造,导致很多学生不爱学历史,认为历史课堂枯燥乏味,还有一部分老师进行教学时一直表现严肃刻板的形象,也导致学生不愿意接触历史,久而久之,不利于对学生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分析

学校开展历史的教育教学,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世界发展的历程,了解一个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任何一件事情,从历史的教训中不断总结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自身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将来奠定一个科学的基础。初中时期是学生集中学习历史知识的一个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所以老师要重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教会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1.构建学生为主的历史教学模式。老师要以历史核心素养为标准,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让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进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学习历史知识,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可以进行正确的指导和讲解。因为初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比较枯燥难懂,所以在历史课堂上难免会出现学生抗拒的现象,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历史素材和网络视频吸引学生让他们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在课堂上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素材或视频中的历史事件的看法。2.引导学生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历史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他们可以从过去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因素,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改革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十分重要,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文化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进行改革,那么就会落后于世界,发展将会停滞不前,很多国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不断对国家的制度和文化进行改革,促进国家的发展。老师可以在改革这一历史知识进行教学时,运用具体的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改革的意义内容等能够有一个清楚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3.用正确价值观念分析历史问题。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体会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以及每断历史发展的人物故事,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果遇到困难,老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过书籍进行查找解决,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在进行相关的指导。在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都要注意不能以自己的喜恶来进行评价,要让学生也学会用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历史,引导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因素来综合评价每一个历史人物。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合作;课堂教学

自主合作学习从字面理解主要分为两层含义:其一,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也是自主合作能具有较高效率的基础。其二,科学有效的分组。想要分组讨论学习取得一定的效果,小组中成员的互补是极为重要的,试问几个都不爱说话的学生在一起如何能够起到合作讨论的效果?从学科特点来看,初中历史的难度不大,只是带着学生先了解一下我国历史以及世界主要历史,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法,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完善其认识,最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采用合作学习的作用

现阶段,新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学任务就是就是摈弃原本的填鸭式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人意识,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同别人的合作,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改变原有的学习状况,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在笔者看来,这不仅是新课改后带来的重大变化,也是我国在西方教育教学影响下所作出的必然改变。在自主合作教学法中,教师不再占据着课堂的大量时间,而是变为一个引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以及探究。除此之外,自主合作教学法还能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起到的一定锻炼作用,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需要表达自己的看法,性格内心的学生会敢于在这种模式下坦露心胸,而平时较为活跃的学生也能学会关注其他人的观点,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性格构成。笔者认为,自主合作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弥补单一学生能力的不足

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对书本上的历史事件的意义以及教师所给出的话题进行讨论,而讨论的效果如何则由小组中的学生决定,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至关重要。进行分组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对于历史的看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心中大致给学生进行一下分类。然后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进行一些历史事件的测评题,对学生的评论事件的能力进行一个考量,以具体确定每一名学生在小组中可能担当的角色。最后,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小组构成的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比如,笔者就将自己班级中的学生大致分成了四个阶梯。处于第一阶梯的学生本身具有进取精神,算功扎实,思维具有客观性,这部分人就是班级中所谓的尖子生,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会起到“主心骨”的作用。第二阶梯是学习刻苦,但是思维呆板的学生,在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中,这部分人的成绩往往不会有太大的浮动,对于他们来说,自主合作学习也许是一个提升的契机,可以改善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处于第三阶梯的是班级中成绩一般,却又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这些人往往较为活跃,同时思维比较灵活,将是自主合作的气氛和节奏带动者。将他们编入小组,主要是通过改变学习氛围,来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将班级中的学生合理分组后,教师只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定的论题之后,自主学习小组就能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得到一定的讨论结果。

三、教师为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式

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初中教师尽管开展了自主合作教学,但是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进行相应的改变,仍旧采用填鸭式教学,倒是自主性合作教学徒具其型。想要开展自主合作教学,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比如在人教版初一下学期末,笔者在复习时,就没有采用传统的划重点或者其他复习方法,而是将几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如“我国各个朝代对中加强中央集权采用了那些方法”设置为讨论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的方式,理清中央集权的由来。教师需要认清,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同样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学方式的改变就是一个有效的引导方式。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亟待提高,自主合作学习法有助于提高初中历史的有效性,教师通过适当改变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讨论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将题目讨论解决,最后教师再对问题进行一定的总结,最终有效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