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金融创新范文

时间:2024-01-16 17:5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金融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金融创新

篇1

一、研究背景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长期发展目标之一。农业现代化就是打破传统一家一户自给自足封闭式农业为现代开放式农业的过程。金融主要作用是融通社会资金,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同时,农业现代化改变了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农村金融若想得以更好存在与发展就要不断地创新。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起始于2009年的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覆盖了该省90%的耕地,其核心是要建立起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机制。2013年6月,经国务院批复,该实验区成为全国唯一涉及现代农业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验区配套改革十大任务之一就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近些年,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实验区内进行了系列农村金融创新。但目前实验区内仍存在着资金缺口较大、金融服务不到位等情况,因此,以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为案例研究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金融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农村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创新现状

农业现代化打破了农村传统生产运作模式,使农村金融需求变得复杂多样。基于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变化,实验区内各涉农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省中心支行的引导下进行了金融创新的探索,特别是2013年全省开展了围绕改善“三农”金融服务的“一县一品”金融创新试点工作。从目前来看,农村金融创新成效如下。

1.拓宽了农村贷款抵押担保物及质押物范围

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对农贷款一直受到抵押担保物不足等问题的困扰。近些年,实验区内各金融机构针对这一问题创新性地拓宽了农村贷款抵押担保物及质押物范围,开展了如土地权益抵押贷款等新型贷款业务。截至2013年末,实验区内有11个县金融机构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未来收益权等权益类资产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有27个县开展了粮食仓单质押贷款、农民直补资金质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等。

2.拓宽了农村信贷模式

信贷模式多样化是金融较好服务于社会的特征之一。近些年,实验区内各金融机构开发出了企业(农户)两户互保等信贷模式。同时,又根据现代化农业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的实际创新性地推出了以农业产业链为轴心的企业担保的信贷模式。截至2013年末,实验区内有18个县以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以及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间的订单与合作关系为纽带,依靠龙头企业担保,为中小企业及上游农户提供信贷支持,创新开发出了“龙头企业+银行+中小企业”、“龙头企业+银行+合作社+农户”信贷新模式,部分地区还将农业保险、担保机构引入到了农业产业链信贷担保模式中,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户”等信贷模式。

3.创新了支付结算服务

为了做好对农支付结算工作,实验区内各金融机构努力做好支付结算服务工作。至2013年末,农村地区人均持有银行卡1.37张。目前所发放的“惠农卡”、“福农卡”等集存取现金、转账结算、消费、理财、财政贴补、农户小额贷款等功能于一体,成为一种创新型支付结算产品。同时,2013年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创新性地选取了建三江和九三垦区两地增设了两个县级国库,采取了“支付结算服务部”辐射垦区各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这打破了以往国库设置到县城所导致的农业垦区在开设账户、资金汇划、异地调款、票据交换等方面所存在的困局。

(二)农村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创新尚处于初级阶段

首先,金融创新以借鉴或参考其他地区为主,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不多。其次,各项金融创新互相独立、缺乏横向联动,金融创新未得到有效延伸与拓展。再次,不少金融创新产品如土地流转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尚处于试点阶段并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再有目前多数金融创新并不是各金融机构基于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变化所做出的自主性市场行为,而是依赖于国家政策引导以及人民银行行政指令。

2.金融创新领域窄

实验区内金融创新领域窄主要表现为:第一,注重金融产品创新,而金融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创新等落后于前者。特别是目前金融组织创新缓慢。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并且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还存在着资本金不足、规模小、业务覆盖面窄等问题。第二,金融创新集中于信贷领域,而在农业保险、投资理财及其他等领域较少涉及。第三,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信贷创新主要集中于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的创新,而缺少信用贷款的创新。第四,信贷创新以短中期贷款创新为主,长期贷款创新较少。如目前创新的土地流转贷款、林权抵押贷款规定:若贷款对象为农民,期限一般为一年,若贷款对象为企业期限一般不超过五年。

3.农村金融创新基础薄弱

首先,实验区内农村金融创新缺乏法律支持。比如,我国《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和《担保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宅基地不能抵押;没有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权不能抵押;凡是享受到一般补贴的农机具在2年之内不允许转让等。这些法律规定使得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部分农机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其次,农村金融创新配套机制不完善。比如,目前实验区内担保机构少,担保资金不足;目前尚没有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回避措施。虽然目前哈尔滨市阿城人民银行与市、区两级林业局合作,试点建立了黑龙江省首家林业资源管理中心,初步试运行集体林地社会化流转服务体系,但实验区内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农村土地与林地产权登记、评估、交易市场,使得农村各类权益类资产抵押贷款无法在实验区内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再次,目前我国执行的是自上而下的金融政策模式,各基层行没有金融创新自主权,不利于因地制宜灵活开展金融创新。

4.农村金融创新动力不足

目前实验区内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有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邮政储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新兴农村金融机构。从金融机构自身来看,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及新兴农村金融机构根植于农村,但不具备金融创新的实力;而其他各涉农金融机构出于成本效益原则及规避风险原则的考虑,目前仍末将开拓高成本,高风险的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其业务的重点,由此更缺乏对农金融创新考核的有效举措,即金融创新内在动力不足。加之目前我国对金融创新尚缺乏明显的政策激励措施,金融创新更缺乏外在的推动力。

5.金融创新环境尚需完善

近些年来,实验区注重农村信用环境的建设。以2013年为例,该年度内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了黑龙江省16.4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以及2 297万自然人信用信息。同年,黑龙江省首家信用信息中心在克山县成立。信用环境的改善为金融创新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也应该看到目前信用建档普及面还很小,对农贷款仍存在较高的违约率,信用建设仍需加强。同时,如前分析,目前实验区内除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及新兴农村金融机构之外,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并未将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其业务重点,由此导致目前实验区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多元的有效金融竞争态势,这不利于金融创新的开展。

三、加强农村金融创新的建议

(一)加强立法支持及政策引导

首先,建议国家完善现有的法律体系,建立起符合农村金融发展实际的法律框架,摒弃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阻滞规定,给予农村金融创新立法上的保障。其次,建议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如财政方面加大对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补贴,以消除城乡金融业务利润不对等的现象,激发金融机构开展对农业务的积极性;同时,采取政策优惠、税收减免以及奖励措施等激发金融机构对农金融创新的主动性。再次,建议国家尽快出台针对实验区内金融创新产品的相关政策规定,扫除金融创新产品推广中的阻滞与羁绊。

(二)建立融资担保新机制

建议国家整合目前各级政府各类专项政策扶持基金组建专项服务于“三农”的贷款担保基金和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同时,由政府牵头,鼓励社会各方参股成立政府引导型贷款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积极鼓励担保机构吸收民间资本,发展不同所有制类型的担保机构。另外,扩大贷款担保物范围,尝试开展以股权、债权抵押贷款及以专利、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新业务。再有,做好融资担保配套服务工作,如建立健全抵押资产的管理评估部门,尽快建立起农村土地、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服务体系等。

(三)深化目前金融创新成果

建议国家尽快建立起针对实验区建设的银、证、保监管机构协调工作机制,以强化农村金融创新的协调配合。同时,建议金融总机构出台措施,赋予实验区内金融分支机构一定的农村金融创新权限。此外,建议各金融机构加强对目前已有金融创新成果的推广、管理与监督。各涉农金融机构可以尝试开发与期货相结合的金融产品以及具有特色的贷款模式。另外,要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针对目前村镇银行管理薄弱、资本金不足等问题,建议鼓励民间资本有序地参与到其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中。

篇2

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人民银行发挥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近年来,延边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货币窗口指导下,充分运用货币信贷窗口指导政策,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深入改革,立足金融,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据调查统计,截至2012年3月末,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3240947万元,比年初增加171783万元,同比多增91225万元;比年初增长20.82%,比2012年同期增幅提高17.72个百分点。

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满足现代农业信贷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资金需求也不断向大额化、规模化发展。但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涉农经济存在资金缺口,支持涉农经济心有余而力不足。针对这一情况,人民银行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积极向上级行反映具体情况,努力争取支农再贷款,解决“三农”经济发展所需资金需求。2012年发放支农再贷款11000万元,解决了“三农”经济燃眉之急。通过支农再贷款向种植业发放贷款3584万元、向养殖业发放贷款56万元、向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40万元、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6834万元、向其他农业发放486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广大农户把支农再贷款称之为“及时雨”,受到广大农户的一致好评。

创新抵押担保方式,缓解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难问题。针对农村抵押物不足和抵押范围狭窄问题,人民银行及涉农金融机构在创新担保方式、扩展担保范围上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见表1)。

一是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自2009年开展土地经营承包权抵押贷款以来,推进农村有效担保,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规模效益。截至2012年末,共发放土地承包抵押贷款543万元,涉及农户104户,涉及农村企业17家。

二是直补保担保贷款。围绕财政直补资金,创新“直补保+农户+信贷”等创新担保方式,有效缓解了部分农户由于抵押物不足引起的贷款难问题。截至2012年末,共发放2157万元,涉及农户2937户。

三是林权抵押贷款。自2010年延边敦化市作为林权抵押贷款试点以来,在林地范围、抵押率、抵押物回收以及林地评估、保险等方面,积极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引导和指导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工作。截至2012年末,延边州林权抵押贷款余额28292万元,涉及农户70户。

四是农机具抵押贷款。延边州的安图县信用联社和和龙市信用联社开展了农机具抵押贷款,这项农村创新金融产品在延边州而言属于新兴的产品,在全省也在前列。通过农机具抵押为农户贷款达302万元,直接惠农88户。

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惠农卡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自2008年延边州农业银行推出“惠农卡”产品,因其“一次授信、额度控制、循环使用、随用随贷”的特点,实现了农民贷款的随借随还和自助放款还款,有效的解决了农户贷款难问题,缓解了农户的生产、生活所需。截至2012年末,累计发放惠农卡124471张,授信额度为42812万元。

拓宽服务领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主要体现在政策性农业发展银行从单一支持粮食收购环节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基础设施贷款领域的延伸,以及农信社贷款对象的拓展。农发行贷款原只限于粮食流通环节,在新的信贷政策下,可向流通环节的两头延伸,即可以向粮食生产、加工、转化以及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环节拓展。而农信社作为网点最多、客户面最广的社区性、零售型金融机构,多年来将做大做优小额农贷为目标,服务对象由家庭传统耕作和养殖户拓展到从事专业种养、规模经营的产业经营户;由传统的种养业拓宽到加工、运输、经商,以及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领域,有效满足了农民多样化生产资金需求,扶持广大农民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

改善结算方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便捷、优质服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功能、服务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农村信用社已经开通了全省通存通兑储蓄存款业务,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早已开通了全国通存通兑业务。各乡镇都有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的网点,存取款业务都非常方便。截至2012年末,延边州县域(除延吉市以外7个县)金融机构共有334台ATM机、3351台POS机,开通网银客户288345户。POS、ATM、信用卡等现代工具的广泛运用,网上银行的开通、理财产品的开发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办理各种金融业务。

金融创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资金外流导致资金供求矛盾,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大量的县域信贷资金通过上存、异地放款、购买理财产品、票据融资等形式外流,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截至2012年12月末,延边州县域(除延吉市外7个县)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净流出额272.45亿元,其中上存资金276.39亿元,异地存放7.8亿元。

农村信用社“错位”,造成农村农民贷款难。部分农村信用社没有找准定位,不同程度存在离农现象。部分农村信用社没有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不顾“三农”服务宗旨,在没有满足“三农”经济有效需求的前提下,发放大量的经营性商业贷款。结果虽然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得到了提高,但社会效益没有得到保障。长此以往,农村信用社将失去农民心目中的崇高威望,将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最终经济效益也得不到保障。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力度小、创新进展缓慢。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金融业不例外。但是目前银行业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非常单一,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在人民银行的积极引导下,汪清县农村金融机构推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直补宝抵押贷款、“专业农场+农户+征信贷款”等金融创新信贷产品,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金融创新步伐非常慢,仍处以传统经营方式方法。所以不仅影响银行产品的营销和经营效益的提高,还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缺乏灵活性,影响农民增收。农村信用社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对不同客户、不同项目、不同情况而区别对待,也就是说没有按照利率市场化规律科学合理地制定贷款利率定价制度,而是搞“一刀切”,即农户贷款按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40%,其他贷款按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70%。由于贷款利率太死板,所以根本看不出利率市场化的有利之处,根本起不到鼓励与鞭策的作用,从而影响信用户偿还贷款本息的积极性,最终影响农村信用社与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对策建议

若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村金融环境就得不到改善,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就成为一句空话。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离不开金融支持,因此,努力改善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才能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

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对“三农”经济的金融支持。目前,“三农”经济发展所需信贷资金需求来看,仅仅依靠农村信用社还很难独立支撑。一是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的基础支持作用。农业发展银行应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办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方位服务的综合性农业政策性银行。从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农业发展银行的现实情况,在业务范围上,农业发展银行应在继续履行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职能的基础上,适当新增一些农业项目贷款业务,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经营目标明确、治理结构科学、资产状况良好、业务管理规范、内控机制健全、管理手段先进,具有较强政策执行能力的政策性银行。二是商业银行也要加大支农力度,国家应通过税收尤其是农业银行扭转近年来出现的“离农”倾向,使其在农村吸收的存款有相当的比例用于农村信贷,切实把农行办成全面支持“三农”的综合性银行,为“三农”提供综合。三是发展多种类型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审批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改变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单一的格局。四是扩大基层邮政储蓄银行的贷款覆盖面。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开办对个人的存贷款和各种中间业务,尽可能多地将邮政储蓄资金返回农村使用。

推行金融创新机制,为“三农”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一是要创新经营理念。农村金融机构要打破“唯成份”和“唯规模”论的传统落后的思维方式,要寻求新的客户群和新信贷增长点,即只要企业机制好,市场销路好,经营效益好,诚实守信好,不论性质、不论大小、不论行业,不论城乡都积极予以信贷支持。二是要创新信贷管理模式。在信贷审批环节中,要改变贷款“零风险”的不切实际要求,做到集中有度,“管而不死,放而不乱”,以信贷增量盘活存量,实现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目的。三是要创新金融品种。各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积极尝试开展土地收益权、林权抵押和仓单抵押贷款等业务。同时积极开展银行票据、商业票据、金融投融资理财、担保咨询等中间业务,努力拓展银行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以满足农户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为农民提供一个完善的金融服务环境。

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支农金融投入的风险。一是加快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各地政府应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补贴方式和品种创新试点,对农业保险实行低费率和高补贴政策,将现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品种扩大到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试点可采取“保险+信贷”的业务模式,充分发挥保险和信贷的联动作用,在拓展保险业务的同时,降低支农贷款风险,实现二者良性互动。二是拓宽融资担保方式,扩大抵押担保品范围。对拥有一定资产或质权、信用记录好、还贷能力强的农村自然人,可试行宅基地抵押贷款、耕地经营权、养殖水面使用权、经济林权质押贷款等多种贷款模式。

健全农业保险和信用担保机制,为农村金融提供有效信贷载体。一是要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设,降低系统性农村金融经营风险。可通过组建全国性、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将国家对农业自然灾害的救济、补贴方式转化为农业保费补贴方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除承办农村灾害保险外,还可开办农村财险业务和人寿险业务,并考虑以免交营业税、根据业务品种给予保费补贴等予以鼓励;引导建立互助保险合作组织,即建立由农民、农村经济单位自愿出资形成的非营利型的合作保险组织等形式,进行农业保险或用于弥补农业保险损失。二是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体系。要大力扶持和鼓励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或建立担保基金,特别是由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地方财政、担保公司、金融机构几方或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联保体模式。同时,可以对有限分散的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合理整合,成立支农担保基金或者参股担保公司,以更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信贷资金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创新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maker has adopting a wide range of credit guarantees such as fiscal,mutual aid and insurance in Xinye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expanding rural financial innovation,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redit transactions,which based on the actual market demand and financing characteristics. Also,it has achieved harmonious and win-win social effects.

Key Words:rural finance,financial services,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9-0020-04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业务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的弱质状况未能得到有效改观,同时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直接导致了农村金融需求与正规金融的供需失衡。如何通过农村金融变革和创新,加速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政府、央行和金融机构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基于此,新野县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重点,以改善金融生态、完善金融服务、畅通融资渠道、增进银企对接、开发特色产品、培育竞争优势为抓手,多方联动,开展了旨在破解“三农”金融需求难题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程。其核心内容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增加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促使农村资源转化为金融信用,让农村、农民手中的市场资源流动起来,建立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产品模式。

二、农村金融创新的理论思考

金融约束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为了缓解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带来的不利影响,人们需要组建金融中介体,实行比市场机制确定的均衡利率要低的人为低利率体制。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达到某个临界值之后,人们才有能力参与金融市场,以求金融市场发展。在此基础上,人们将金融约束理论运用到农村金融领域,形成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该理论认为:农村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借贷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如果仅仅靠市场机制,可能无法生长出一个农村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在金融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之前,应将实际存款利率保持在正数范围内,并同时抑制存款利率的增长,若因此而产生信用分配和过度信用需求问题,可由政府在不损害金融机构动员储蓄的同时从外部供给资金;政府应鼓励并利用借款人联保小组以及组织借款人互助合作形式,以避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不完全信息所导致的贷款回收率低下问题;利用担保融资、使用权担保以及互助储金会等办法,以改善信息的非对称性;融资与实物买卖相结合的方法,以确保贷款的回收。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主要是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经营规模小、对贷款额度需求不大且缺乏担保和抵押品的农户,而供给主体是庞大的农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提供融资服务时,需要解决信息、交易成本和监督等问题。金融中介理论认为,金融中介的存在可以降低单位交易成本、提供流动性,作为信息共享联盟、监督者、承诺机制,从而减少参与成本,还可与金融市场动态互补。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机构和农户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交易成本(包括监督成本)过高。据调查,农户或农村民营企业因“找不到担保人”和“没有合适的抵押物”而得不到贷款支持的占60%以上。因此,亟需引进有效的信用担保机制,缓解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动向产业化、规模化、多样性方向发展进程加快,农村金融需求也呈现出主体多元化、需求多样性和非标准化的特点。虽然农村市场的金融需求强烈,却难从金融部门信贷供给这个巨大的“盘子”中获得足够的份额。究其原因,除受限于传统农业的产出效率相对较低,难以负载过多的资本投入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地区普遍缺乏信用工具,缺乏风险补偿机制,导致信用链条断裂,从而造成贷款难。因此,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应与多元化农村金融需求相适应,应依据不同层次的需求、生产组织模式,探索不同形式的信贷业务创新开发和推广机制。

三、新野县四类农村金融创新

新野县位于豫西南,总面积1062平方公里,辖9镇5乡,耕地98万亩,人口75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该县主要支柱产业有二:一是以棉纺织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全县涉棉企业145家,固定资产约30亿元,从业人员3万余人,产业集群特征明显;二是以蔬菜、畜牧为支柱产业的农业经济,蔬菜播种面积30余万亩,畜牧业以出产皮埃蒙特肉牛为主。

在过去较长时间内,县域经济严重“供血不足”、农村金融“血脉不畅”的现象在新野县比较突出。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难和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现象并存,而担保难是农村金融困境的基本成因。针对此问题,当地政府、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三者联手,以信用担保创新为出发点,探索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其创新品种有:

(一)“兴业保”贷款

新野县民营经济发展活跃,以棉纺织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但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公司制、纯营利性的商业担保追求利润最大化,担保费用较高,条件苛刻,当地不适合采纳推广;全部由政府通过财政性投入来建立担保基金的形式,无形中增加了财政的风险,还容易导致企业缺乏市场机制约束、降低生产经营风险意识、产生道德风险等问题。新野县棉纺织企业相对集中,企业之间的信誉和经营状况互相比较了解,推行互相担保切实可行,同时新野棉纺织大部分企业设备比较先进、价值较高,一旦发生风险,设备便于处置。基于这种认识,县委、县政府组织金融部门、法律专家和企业法人代表多次探讨论证,最终确定了信用担保运行办法。2004年10月,新野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挂牌成立,是河南省第一家会员制非盈利性社团公司,其所办理的“兴业保”贷款对象主要是以棉纺织为重点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通过建立信用担保中心,把个体信用转化为联合信用,是突破农村信贷对抵(质)押物品的依赖,解决抵押担保不足的有效方法。其运作机制为:由财政注入担保资金,中小企业入会并缴纳担保基金,共同成立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担保中心按照“入会自愿、互为担保,合作共盈、促进发展”的原则,吸纳中小企业入会,募集会员基金。担保中心的基金由财政先期投入300万元,以后逐年追加,入会企业自愿交纳基金10-50万元。中心开办费、办公费由县财政解决,以减少会员企业的融资成本。县信用联社和担保中心联合对会员企业的资产、经营、盈利和信用状况进行考察,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然后根据不同的等级和入会基金的多少,由信用社为每家企业授信。如,被评为AA级的会员企业最高授信额度为:入会基金的5倍+固定资产净值的16%。担保中心在授信额度内,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担保”的方式为会员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在授信额度内,企业随时可以申请贷款担保,担保中心在两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2008年综合授信额度达36568万元,单户最高授信额度达4000万元。自2004年运作以来,累计投放贷款8.1亿元,没有一笔贷款形成风险。

(二)“连心锁”贷款

农民担保协会“连心锁”贷款,是针对农民个体经营和创业的信贷需求,发挥农村经济主体之间信息公开、监督便利的优势,借助互助联保组织,完成信用自增强和信用自升级,缓解融资瓶颈约束。新野县于2005年9月尝试组建农民担保协会。即按照“联合互助、诚信经营、共同致富”的设计理念,采取资产抵押、交纳基金和信用联保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发展有资本积累、信誉良好、专业经营程度高的个体工商户和微型企业,成立农民担保协会,形成互信、互助、互保和相互监督、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在特色农业有发展潜力和辐射带动力强的乡镇,按照“农户自愿、信用社引导、大户牵头、村委协调”的原则,以交纳基金和信用联保为担保方式,成立“种养殖户信用担保协会”;在城乡结合部,采取资产抵押、交纳基金和信用联保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发展有资本积累、信誉良好、专业经营程度高的个体工商户,成立“个体经济担保协会”。农民只要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项目,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拥有固定资产不低于20万元,社会信用好,无违法违规记录,足额缴纳1万元以上的担保基金,便可以申请加入会员。信用社根据担保基金额度和全体会员提供反担保资产净值确定贷款额度。如果会员贷款到期后不能归还,其所提供的担保资产将交担保协会处置;资产处置后仍不能还清贷款时,由担保协会全体会员承担连带责任。

截止2009年3月份,新野县已建立各类贷款担保协会32个,吸引会员214户,收到担保基金352万元,累计发放协会担保“连心锁”贷款5630万元,贷款余额2910万元。

(三)“公司+协会”封闭贷款

“公司+协会”封闭贷款,以基地为平台,以诚信为基础,以利益为纽带,形成一个封闭链条。其运作模式为:企业和财政分别提供一定的担保基金,银行与企业建立信息沟通机制,通过提供代收代付结算服务和经营、销售环节的资金监控,实现贷款资金封闭运行。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在新野县建立十个千头肉牛育肥场,新野县农村信用联社对其确定了“公司+基金”资金封闭运行模式。具体做法是: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和县政府分别出资500万元缴存县联社作为担保基金,联社向公司发放贷款4000万元,并在该公司设立营业网点,统一进行资金结算和划拨,对信贷资金实行封闭运行,肉牛深加工后销售款项,须优先偿还信用社贷款本息。

(四)“安贷宝”和“农贷宝”信贷

“安贷保”是为避免借款人意外伤害造成贷款损失风险,银行与保险公司共同设计的信贷品种,将信贷风险分担和保险补偿作用相结合。新野县农村信用联社与县财产保险公司合作,联手推出小额信用贷款安心意外伤害保险。具体操作步骤:一是借款人按贷款额的0.25‰的比例入保,信用社按保费的35%~40%向保险公司收取手续费,每1万元贷款每月只需2.5元的保费;二是农户凭借保险单在信用社办理贷款手续;三是借款人向信用社承诺,约定该保险第一受益人为信用社;四是农户归还贷款,信用社相应归还保险受益权。

“农贷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抵押担保贷款不同,它单纯以个人信用保证贷款本息偿还,信用社凭借款人的契约性承诺提供货币资金。新野县长期坚持抓好“创建信用乡镇、评选信用村、户”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并将小额信用贷款逐步扩大延伸到农村商业、加工业等领域。当贷户需要贷款时,由本人持“一卡、一证、一章”(即:守信卡、身份证、印章)直接到所在乡(镇)信用社的信贷专柜或向发卡社的任意一个客户经理办理贷款,不需提供任何抵押和保证担保。目前,全县已建成信用乡镇4个、信用小区4个,评选信用村85个、信用户43260户、守信工商户161个。

四、新野县四类金融服务创新的基本依据

(一)信用担保的多元化

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新野县四类信用担保的创新并非一种类型、一种模式。比如,“兴业保”是以财政注资为背景的“俱乐部”信用担保,其中,新野县财政先期投入300万元(以后逐年追加投入,财政解决开办费、办公费),表明这一模式具有财政担保的成分;同时,又按照会员制要求吸纳中小企业入会,募集会员基金,属于非盈利性社团组织,含有“俱乐部”机制的核心内容。“兴业保”所覆盖的融资担保对象主要以棉纺织为重点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同样,“连心锁”则是主要面对创业初期的农民和个体经营者的互信用担保;“公司+协会”是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对旗下养殖户提供的特定信用担保;“安贷宝”和“农贷宝”则是以众多农户为对象,在互助联保基础上引入了保险保障机制,在更大的范围、较低的成本发挥了保险的信用担保的作用。可以看出,由于需求特点、融资层次和生产模式不同,信用担保组建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这是新野县坚持开展多元化信用担保、量身定做金融创新的初衷。

(二)信用担保的安全性

信用担保是银企双方所共需的中间金融产品,即银行和企业(农户)都是信用担保需求者,企业(农户)同时又是信用担保的供给者。在企业(农户)端,信用担保起码要满足成本低廉、程序简单、监督方便、银行认可等基本条件;但在银行端,信用担保必须安全的,信用担保组织必须是稳定的。但在目前资金稀缺的时代,银行在信贷谈判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所以,安全性与稳定性是组建信用担保必须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

单从信用担保的安全性上考察,“兴业保”有新野县地方财政先期投入300万元垫底资金,也有入会企业可自愿交纳10-50万元的基金保证,再加上对企业5倍入会基金+固定资产净值的16%的合理授信,确保银行贷款安全是没有问题的。实践证明,自“兴业保”实施5年来,累计投放贷款8.1亿元,没有一笔贷款形成风险,就足可以证实该种信用担保模式的安全性。“连心锁”模式,对协会成员最高授信额度控制在等于入会基金4倍以内,加上反担保资产的20%(比如,农民入会基金10万元,固定资产30万元,那么其最高授信额度为46万元),其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同样不存在问题。况且,“连心锁”是互质的信用担保,互助成员间具有信息对称的比较优势,在监督借款人履行合同方面比商业银行有优势,能够更好地对借款人实行监督。同样,“公司+协会”的贷款封闭运作、农业产业化龙头公司的担保实力和“安贷宝”的保险保障,都具有极强的安全保障作用。

(三)信用担保的社会效应

由于四类信用担保模式创新几乎覆盖了新野县信用担保需求的各个层面,其安全性基本能够满足银行信贷的要求,进而较好矫正了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信贷服务失位和错位问题,调动了供需双方的积极性,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和特色农业融资瓶颈问题,实现了金融与产业组织的有效衔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截至2009年3月末,17种中小企业信贷产品贷款余额达13.21亿元,扶持400余个中小企业成长壮大;15种农业信贷产品贷款余额达13.6亿元,惠及800多个村集体和6.1万农户。在金融层面上,涉农资金放得出、收得回,金融机构增效明显。2008年,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盈利7456万元,盈利面达100%;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为11.59%,同比减少14.5个百分点。金融产品创新还扶持和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小企业和特色农业蓬勃发展。2008年全县中小企业税收贡献率和就业贡献率分别达到69.6%和73.1%,同比分别提高了4.5个和5.1个百分点;蔬菜、畜牧养殖业支柱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7.04亿元、21.58亿元,实现增加值10.22亿元和9.77亿元,合计占农业增加值的比

例由2004年的55.1%提高到2008年的62.4%。

五、几点启示

(一)政府主导、合力而为是关键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在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中承担着政策引导、搭建平台、培育产业、依法治债等“杠杆”作用和加强银企信息交流、提供配套政策支持的“桥梁”作用。因此,必须树立“一盘棋”思想,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金融、财政、保险、发改、农业、中小企业局等部门的系统合力,做到多级、多部门联动,才能把工作抓好抓实。

(二)社会信用建设是核心

金融产品的创新研发需要以较为坚实的社会信用基础和有效的信用保障体系作后盾。金融产品的创新,其本质是信用的创造或信用替代产品的创新。如果信用环境不佳,信用资源不足,债权保护不够,金融资产流失严重,金融产品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应着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大力培植诚实守信的微观信用主体,健全对守信或失信行为的奖惩机制,推动农村整体信用环境的根本性改善。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各类信用担保中介组织,积极培育社会化、竞争化的中介机构,鼓励、引导担保机构增资扩股,扩大资本规模,提高担保能力。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动产、提货权、应收账款质押等担保新产品和农村宅基地、林权、土地使用权等抵押方法。推动有关部门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经营行为,在贷款抵押物价值评估、登记、过户、资信证明、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与银行业机构的衔接作用。

(三)必须紧密联系当地实际,因地制宜

涉农金融产品创新要紧密围绕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结合涉农经济实体的实际需要,要特别注意地域性和适应性,不能贪新求洋。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资金实力、发展方向和经营特点进行准确定位,培育符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客户群,提高对市场的自主把握能力。要紧紧在保证安全、效益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开发出适合当地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产品。

篇4

一、基于农业个体散户的“关系型”信贷模式

这一金融服务模式是基于银行长期和申请人的合作,通过在存贷款、支付结算、咨询服务等多渠道的客户服务中,银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积累客户众多“软”信息,如客户个人的特征(年龄、教育程度、个人嗜好、诚信度等)、家庭背景(社区内的地位及影响力、经济依赖人数、家庭消费水平等)、客户作为生意人的经验和实际借款用途、客户实际生意情况(雇员人数及稳定性、核心技术、上下游稳定性、生意淡旺季等)。依托这些软信息可以较为科学的评价和衡量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违约成本,从而在个体农户无抵押情况下达到风险可控,实施小额度放款。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实行关系型信贷的关键是要充分利用个体分析技术,将农业散户的各类“硬信息”和“软信息”相互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比如借贷人员可以通过收集申请人的电脑记账、手记账,以及询问相关生意信息来还原借款人的真实财务数据。也可以通过询问并收集农户月营业额、农产品淡旺季销售额、销售频率、销售金额、农资用品成本、水电费、租金等等来还原借款人的损益表。同时,还可以通过盘点现金、农产品库存、汽车估值、房产估值、应收核实、负债核实等等还原资产负债表。在软信息的基础考量上,这种人为的还原农户真实经营数据,能够科学分析借款人的经营情况,科学考量借款人的第一还款能力。而且这种带有分析表格的量化标准,也能够有效防范信贷员的委托问题,降低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标准化的分析工具、培训体系、审批流程等等可以实现科学信贷的可复制化,快速实现惠农信贷的普及工作。

二、基于订单农业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模式

这一金融模式的独特性就在于低风险、低成本和可复制性。它是在真实贸易活动基础上,依托“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批发市场+农户”、“农工商”等模式中的公司、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这类核心企业的力量,商业银行在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借款人实行无抵押贷款和信贷增信。这种模式的特色就在于,不仅突破了农户抵押物贷款的限制,在缓解农户资金短缺难题的同时,还能够反过来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的专业化、规模化,提高供应链的紧密性和低成本性。具体来看有如下几种操作模式:

(一)应收账款质押融资

指农业供应链中,借款人以其手中的应收账款(比如养殖场向畜牧加工厂供货后,加工厂出具的应收账款凭证)作为质押物向银行提出申请,银行通过核心企业(畜牧加工厂)出具的应收账款单据证明,以及相应的付款承诺书,做出信贷审批决定,获取信贷资金的农户(养殖场主)在交易结束获得货款时,再偿还银行的贷款。

(二)应收账款保理融资

与质押融资不同的是借款人将出售农产品后的应收账款一次性出售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不是作为质押物来向银行申请贷款。例如,饲养场在将肉鸡出售给鸡肉加工厂后,并未获得现金结算,而是获得了加工厂出具的一份应收账款凭证。在这期间若养鸡场主需要再进雏鸡时,就可以将这份应收账款凭证出售给银行,依托转让债权获取相应的资金,应收账款到期后银行可直接向鸡肉加工厂索要农产品货款。

(三)“公司+农户+银行”融资

这一模式具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核心企业作为担保,以企业与农户长期合作形成的稳定关系来把控风险,银行实现对农户的贷款发放。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农户的生产又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其最突出的特色在于以核心企业对农户的制约力降低贷款风险,实现对农户的快速融资支持。

(四)“公司+农户+合作社+银行”融资

这种模式与上述模式的区别表面上来看是多了“合作社”这样一个参与主体,但恰恰是这一主体的参与,可以进一步降低农贷风险,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在该模式中,借款人不再是单一的农户,而是由若干个农户组成的合作社的代表人或者发起人。比如,一些有借款需求的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代表人或发起人作为借款主体向银行提出借款申请,然后以核心公司作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合作社在与公司签单并履约后,公司不是直接将农货款支付给合作社,而是首先将贷款本息还给银行,剩余的合同款项返还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再按照入股的比例分配偿还本息后剩余合同款项的产后净收益。

(五)“公司+农户+专业机构+银行”融资

这一模式中的专业机构是指在农产品的种植、养殖、产后加工等过程中,拥有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权威团队,多半是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项目团队。利用核心公司在供应链上的实力给农户发放贷款的同时,银行邀请专业机构来做辅助工作,利用专业机构对订单内容做技术指导、农产品定期检验纠偏、及时采取农产品生产加工的风险防控措施。这样不仅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保证订单的履约率,还可以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

(六)“公司+农户+保险公司+银行”融资

这种模式较多的应用于养殖业,银行把农户是否参保作为信贷支持的一个前提条件,并对参保户实行一定的利率优惠。银行把农业保险与信贷紧密结合起来,是为了避免因为不可抗因素导致的风险,从而创新的一种农贷模式。比如在肉鸡养殖过程中,保险公司的介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为禽流感而引发的银行信贷资金回收风险。

(七)“公司+农户+保险公司+政府+银行”融资

即各地方政府作为“招商引资”的桥梁,对于本地区内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开展融资对接。比如地方政府通过召开银企对接会,邀请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农业公司、农户、保险公司、银行参加,在借贷双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实现银行与农户贷款需求的有效对接。通常是在以核心企业、保险公司做保证的基础上,银行向市场前景看好的农户放款。在这一模式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农业发展,会为有良好前景的农户分担保费和贷款利息,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农户的负担,同时也会提高银行对供应链中借款人的授信额度,还能够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健康发展。

三、基于特殊农产品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

物流金融模式的开发是基于物流企业全面掌握了农户相关信息,能够比银行更加专业地对农产品经营风险进行快捷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警机制。这不仅大大降低了银行贷款的操作风险,同时也简化了银行向农户贷款的手续。但是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订单农业中的种植业产品和海洋业农产品,比如大豆、小麦以及冻虾等。这类农产品的特点是易于仓储、不易腐烂、市场价格波动较小、容易变现。这种模式是极具针对性的一种融资模式,需要有较强实力的物流公司的参与。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种模式:

(一)物流金融保兑仓融资

该模式是指依托核心企业对农产品的回购承诺,借款人将放入银行指定物流公司仓库的农产品仓单作为质押物,农产品仓单是物流公司对借款人(存货人)签订仓储保管合同后出具的物权凭证,银行通过获取仓库农产品的提货权,对借款人进行资金支持的放贷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放款不是现金,而是银行承兑汇票。该模式要求核心企业、借款人、物流公司、银行四方签订协议方能生效。

(二)物流金融融通仓融资

该模式不需要核心企业的回购承诺,属于农产品质押担保融资模式。借款人将农产品放于银行指定物流公司来进行第三方监管,然后银行对农产品按照质押物的价值给出合理的放款额度。该模式只涉及借款人、物流公司和银行三方。

(三)物流金融信用担保融资

这一模式是指有实力的大型仓储物流公司与银行合作,银行通过综合评估物流公司整体情况(物流公司规模、经营时间、经营业绩、稳定性、风险承担能力、与农户的合作及制约能力等)给予物流企业一定的融资授信额度。由物流公司根据农户存入的农产品的种类、数量、价格、合作时间等等,对农户的贷款申请做出初步的筛选,然后对合格的借款人提供担保,再由银行向农户发放一定额度的贷款。

综上所述,无论是基于农业个体散户的“关系型”信贷、基于订单农业的“供应链金融”,还是基于特殊农产品的物流金融等模式,都是针对农户的融资需求,商业银行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融资模式。“关系信贷”虽然操作成本较高,但是成功解决了散农户的融资需求;“供应链金融”利用核心企业的力量实现了银行对于关联农户的无抵押批量贷款;“物流金融”利用仓储公司的力量也成功突破了传统抵押物限制,从而使得农产品能够在流通环节变现。

参考文献:

[1]关喜华.“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龙江银行农业产业金融创新的调研分析[J].银行家,2011(11)

[2]白光远,张亮,龚绍,李萌.供应链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分析[J].中国外资,2013(18)

篇5

关键词 金融业 服务 农村结算 探索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荆州市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为践行服务“三农”的社会承诺,切实建设好农村支付结算环境,荆州分行以转账电话做切入,在每个自然村选址发展以转账电话为工具的小额现金支付点,通过转账电话等电子渠道弥补物理网点的不足,让广大村民“足不出村”享受我行金融服务,主要是小额现金支取、转账结算、消费理财、小额贷款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1产品优势与推广态势

“转账电话”是指银行提供给特定的个人、家庭、企业和中小商户的自助金融服务工具,通过绑定商户的银行卡和电话号码,为客户提供卡卡转账、卡账户余额查询、明细查询、信用卡还款、缴费等多项金融服务,操作简单、快捷便利,有如“身边的银行”。“转账电话”分有线与无线两种,对无电信网络覆盖的区域,可以通过无线终端的方式解决。村民需要小额现金时,持卡在特约商户办理客户卡转商户卡业务,商户给付村民等额现金。此外,村民也可在特约商户刷卡消费,不需支付现金。农行将金融服务延伸布局到村组,让广大农民尤其是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小额取现等便捷金融服务,由于不收费、不出村、不误时,广大村民无不欢呼叫好。

截止目前,该行已布放转账电话1万部,布放ATM等自助设备630台,发展手机银行客户40万户、短消息服务客户128万户、网银客户42万户,已实现2470个行政村电子银行全覆盖。

2窗口效能与社会效应

推广“惠农通”工程,实现转账电话“村村通”,不仅推动了本行业务的发展,而且收到了政府满意、社会满意、农民满意的效果。

2.1便民

一是解决了流入资金的问题。荆州为劳务输出大市,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属都是银行卡的使用者,务工经济与本地经济结合的纽带也是银行卡,自从有了转账电话特约商户后,资金流的快车道形成,解决了留守人员的生产、生活问题;二是解决了社保养老问题。随着国家社保政策的落实,59岁以上老年人每月保生活、保生命的养老保险金如何领取事关重大,转账电话进村组将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满足自己的金融需要,使他们倍感舒心;三是解决了农民日常金融需求问题,转账、查询、贷记卡还款、小额取现、缴费等不用舟劳顿,在家门口就能全部满足要求,极大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2.2利民

过去由于网点少,农民与金融机构的交流与沟通非常有限,实施“惠农通”工程后,农行金融服务延伸到村组,到平常百姓的家门口,不仅银行的金融知识和服务内容可通过特约商户传导至农户,而且广大农村的金融需求也会不断反映到银行。如反假币需求,我行根据需要开展了多轮反假币知识宣传活动。

3发展路障与风控要求

(1)有关政策依据不充分。转账电话是一个新生事物,有一个循序渐进、规范发展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监管部门发文批准,特约商户收取费用需要物价部门批准,而目前仅有人行武汉分行于2010年6月批准转账电话办理小额存取款收费标准。现行的转账电话业务超出了批复的范围及如何处理等内容,如何收费没有政策依据,转账电话特约商户由于承担了资金、时间、交通、风险成本,其收费行为亟待统一规范。

(2)存在部分风险隐患。一是操作风险。转账电话特约商户出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可能会夸大它的功能,也不排除少数用户把它作为洗钱、盗取客户资金的工具,一旦形成资金损失,将会给金融部门带来声誉风险甚至法律风险;二是管理风险。金融机构指把特约商户作为非物理网点来管理,把商户的风险与银行连在一起。商户的资金、现金管理安全值得关注;三是规范管理问题。转账电话特约商户与银行是一种什么法律关系尚不明确,银行以怎样的方式管理商户,商户的收益影响到商户的积极性,关系到转账电话的发展程度。同时,商户与农户在发生业务时,卡密问题也值得关注,不然形成客户资金风险,银行也要承担责任。

(3)商户维护成本高。一是让商户动起来的成本高,主要是让老百信服宣传成本高;二是让商户正常运行的成本高,包括培训、打印纸供给、日常巡检与维护等需要的人工成本、交通成本与材料成本;三是设备更新换代成本高,包括特约商户变更、机具损毁、程序更新等。

(4)环境建设的有序问题。目前涉农机构较多,且新型服务工具向同质化发展,从竞争的角度出发,各机构会按自身的思路来发展农村终端市场,这样将会形成较为混乱的无序局面,不利于民生工程的健康发展。

4惠民工程的联运需求

(1)着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党政部门牵头,各涉农金融机构与银监办、人行、工商、物价部门加强沟通,共同站在银行服务“三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银行普及、应用转账电话,为三农服务机构提供良好的贡献环境;二是合理规划与布局涉农机构的布点格局,优选品牌好、素质高、能力强的金融机构作为主导,规范、高效打造农村支付结算环境。

(2)启动媒体资源宣传惠民工程。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银行是承载主体,但却是一项社会工程,政府工程,因此,除银行的自身宣传外,作为主管的银监部门要说服政府发动其新闻媒介广泛、持续宣传我行的“惠农通”工程,让该工程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百年工程。

(3)“惠农通”工程发展需要后续支持。除转账电话外,目前在有网点的乡镇实现了存取款一体机全覆盖、无网点乡镇选址布设柜员机、转账电话、无线自助终端、农商通,打造服务“三农”的多功能服务网络。

随着国家惠农项目的不断出台,荆州农行依托全面覆盖的转账电话网络,全面承担起服务“三农”的责任,不仅配套办好新农保、新农合、电缆话费缴存、有线电视费代收、惠农补贴资金划拨等业务,还将承担起反假币、反洗钱等金融知识宣传工作,最终将“惠农通”工程办为政府满意、社会满意、监管部门满意、农民满意的惠民工程。

参考文献

[1] 隋艳颖,夏晓平.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基于农业经济金融排斥的视角[J].金融发展研究,2014(04).

篇6

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如何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农业、广大农村和亿万农民发挥了重要的“缓冲器”作用。同时,农村有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最终要依靠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来支撑。而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与农村金融的改革发展相辅相成、紧密相联。东北是老工业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在地方经济和全国农业中的地位都十分突出。结合东北地区的情况,研究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和高效的农村流通体制,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推进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应优先向这三个方面倾斜:

一是支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客观上要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要立足于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支持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手段。最近,辽宁省法库县有151户农民参加了辣椒专业合作社,并用923亩耕地承包权作抵押,获得了农村信用社30万元贷款,迈出了金融支持土地规模经营的可喜一步。应充分尊重广大农民和农村金融机构的这种首创精神,允许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各样的创新尝试。

二是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十分薄弱,有效灌溉面积只占46%,现有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功能严重衰退,导致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很不稳定。同时,由于缺少完善的灌排设施,许多先进农业技术无法推广应用,现代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资金投入长期不足是我国农田水利薄弱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把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作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例如,对农村金融机构提供适当补贴,由它们向农户或农民提供低息长期贷款,支持小型、微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也可以开展农业保险公司建设和管理农田水利设施试点,鼓励农业保险公司投资兴建农田水利设施,等等。

三是支持农村流通体制建设。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粮食存不住、运不出的问题。同时,农民只能被动接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对自己生产的粮食也没有定价权。因此,农民在流通环节常常面临很高风险。比如,黑龙江三江地区每年冬季既是煤炭外运的高峰期,也是粮食外运的高峰期,为了确保煤炭外运,大量粮食不能及时运出。而农民又普遍缺少仓储设施,因此损失不少粮食。再比如,每年新粮上市,粮价往往是年末较低、次年初逐步走高,但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实行“春放秋收”,许多农户为了按时归还贷款,只能被迫接受当时较低的粮价,提前售粮。国际经验证明,稳定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很重要的就是要让农民自己参与和掌握流通环节。但农民自己搞流通,缺少足够的资本。所以,应加强金融支持,鼓励和促进农民组织起来,建立自己的流通体系。要对农村集体或农民合作组织创办的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和销售企业提供专门化的金融服务,重点是结合农村普遍存在的社区信誉机制,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扩大抵押担保品范围,解决这些企业申请贷款时面临的抵押担保不足问题。

篇7

【关键词】 农地流转 金融创新方式 logistic模型

一、土地流转下农户金融需求现状分析

(一)农户借贷情况分析

我们对射阳农户的借贷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分析,从全部样本来看,有资金缺乏状况的农户占样本总体的78.50%,共计158户,说明多数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有资金困难。

有些农户不愿向银行借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正规融资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一方面,就是大部分农户认为办理贷款的过程繁琐、需要长时间沟通、阅读并签署大量协议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这说明银行等金融机构要针对农户的实际情况改进贷款业务工作,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另外,抵押不足又一次占据了较大比重,这无疑体现了农户贷款困难问题的核心所在,就是缺少贷款抵押物,无法通过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只能转向亲戚朋友等民间融资渠道来解决问题。

(二)农户融资偏好与资金使用情况

在缺乏资金的158个样本中,借贷来自于金融机构的有72个,占总数的45.57%。贷款来自于民间借贷的有86个,占54.43%,可以看出农户在面对资金困难时选择民间借贷多于金融机构。这体现出农户习惯于向民间融资这种偏好。农户习惯于向民间融资的这种偏好,李晓明,何宗干(2006)将其归因于:一是民间借贷由于其借贷手续简单、违约风险小、交易成本低等优点;二是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门槛较高,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缺点,造成农民偏向于向亲戚朋友邻居等借钱。(2001)认为不管是从某个区域还是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农户融资大致遵循如此顺序:农户的内源性融资、亲缘血缘性融资、区域内有息非正式借贷、正规金融机构信贷、商业贷款等。

二、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研究数据发现,土地流转背景下大、中、小农户的金融创新状况、土地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小型农户对金融创新需求相对较小,且基本多为民间融资、个体借贷,主要原因在于小型农户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资金投入少,只涵盖种子、农药等成本;中型农户对金融创新大,与小型农户相比,中型农户投入成本和日常开销更大,而且中型农户有向大型农户发展的趋势,规模化的经营生产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而大型农户由于生产规模稳定,机械化水平较高,资金回笼较快以及生产的多样化,因此大型农户存在金融创新,但是没有中型农户那么大。

经过研究发现,我国农户存在金融创新状况,且主要存在民间借贷和向金融机构借贷两种方式,但是民间借贷仍然是当下农村土地流转下农户的主要选择,为什么民间借贷仍是农户解决金融创新的主流来源?经研究调查,我们将从金融机构角度和农户自身角度两个方面分析原因。

一方面农业特殊的生产风险直接导致了农业借贷的高成本和低收益,因为农业固有的高风险和低收益特征与金融机构追求利润、规避风险的属性相矛盾,这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农业贷款监督困难,农户经营财务状况难以了解,且多为个体农业户,担保抵押物和担保人难以达成一致,这一系列因素也是制约金融机构农户贷款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农户资产不稳定,以农村合作社为例,农村合作社的市场准入条件很低,成立一个合作社只需5个以上农户就可以办理注册,而且自愿进退社原则使合作社的资产运营状态不那么稳定。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审批流程复杂,研究可见,农户多为50岁左右的小学初中文凭劳动者,文化程度的限制,导致农户对银行借贷仍存在抵制情绪,相比较而言,更愿意倾向亲戚好友的民间借贷。

通过理论研究以及实地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农户贷款需求仍有很大部分无法得到满足,农村金融市场仍然存在供给缺口,农户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缺乏有效的融资体系,需要进一步扩展融资渠道,实现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市场化融资多渠道相结合

(二)政策建议

从金融机构及农户两方面给出如下建议:

1.大力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改变金融机构与农户一对一的传统授信方式,着眼于整个农业供应链。

金融机构对农业放贷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农业自身的固有性风险,即投入产出比例的不确定性,所以改变土地流转背景下的针对农业单一金融创新进行放贷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从现有的单一性资金放贷转而向整条产供销农业链条放贷,相当于金融机构间接参与到农户的经营生产中,资金的投入以及应用具有了针对性,从而有效分散金融机构向农业贷款的风险。

2.促进以农行、农发行为核心、农信社为主导的农业金融生态圈建立,降低农户创新金融的准入门槛。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大量撤出在农村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肩负起为“三农”服务的艰巨任务。尤其在当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已逐渐普及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选择从农信社取得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农业金融生态圈的建立显得迫切而又迎合实际。简化农业小额贷款的审批手续,做好农业小额贷款在农户中的宣传工作,使农户一有金融创新首先想到的是农信社,架起金融机构与农户间的桥梁。

3.加大政策扶农力度,促成农业产业化经营。

篇8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面临新挑战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多种背景复杂交织的局面下,论坛围绕“新农业、新技术、新金融、新文化”的主题展开讨论,开拓了农业科技与金融创新对接,融合发展的新创举。发改委、农业部、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各界人士围绕国家“十三五”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及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等目标,针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中药农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就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推动生态金融、惠农金融等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

现将部分专家发言摘编整理如下,旨在促进金融创新与农业科技相融合,推动资本服务“三农”。

“搞农业的人不懂金融、搞金融的人懂农业农村的不多”,国务院参事刘志仁提出了农村金融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他认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整体发展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组织、金融供给不足。一方面,广大农民组织程度不高,农村合作社组织整体作用不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潜力未充分挖掘;另一方面,虽然政策银行、商业银行出台很多农村金融政策,但整体限制多、帮助少。

刘志仁指出,如何推进农村金融,特别是搞好农村金融服务,是实现“十三五”农业农村目标的重要课题。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黄汉权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发展的六大新引擎,即文化旅游产业、生物与健康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与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互联网新业态。

他表示,到2020年,六大引擎产业规模合计将达到60-80万亿元,占当年GDP的20-25%。此外,新材料产业、新型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现代物流、绿色农业等产业也将呈现较快增长势头。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研究员邹平座强调,信用不对称是我国农业企业融资存在的最大问题。金融的基础是信用,信用的基础是产权。邹平座认为,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合理定位应加速推进,释放农村土地的证券化、信用化潜力。

2016年,我国将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出台包括土地的流转,土地资产的证券化、信用化和金融产品化等方面的政策。通过基金模式、证券化模式、信用债券模式、互联网模式等手段,按照各地优势和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试点工作。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产业发展处调研员陈建光认为,在我国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新型城乡关系及现代农业整体发展的大环境下,休闲农业成为我国农业横向延伸的战略选择。

他说,现代农业发展要拓展农产品加工业、连接休闲农业,才能将农业做成幸福产业、将农村建成欢乐家园、将农民做成能致富而有尊严的职业。中国人都有一个都市梦、一个田园梦,催生城郊休闲农业发展。休闲农业的实质为文化,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意为意、以古朴村落为形,重点关注民众胃吃什么、肺吸什么、眼看什么、脑学什么、手玩什么。将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生态环境“三生功能”包装起来,打造成农产品送出去、休闲农庄请进来的新模式。

篇9

现状·成效

岳池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属以县为单位的县级联社统一法人,辖48个营业机构,是全县网点最多,分布分最广,贷款规模最大,且与广大农民、企事业单位、党政部门关系最为密切的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全县农村信用社以“支持岳池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己任,在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上进行了积极而有益地探索。

一、信贷服务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一是细分市场,充分服务“三农”。针对不同客户不同的信贷服务需求,先后开发并推出了以千家万户农民为主要对象,曾被喻为农村信用社“金字招牌”的小额农贷,创新了以村镇农户为主要对象,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户户安建房贷款”,以种养大户和城郊农民为主要对象,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共同发联保贷款”,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主要对象,适应劳务产业发展的“劳务展业贷款”,以个体工商户为主要对象,促进商业繁荣的“城镇‘三户’贷款”,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助推工业强县的“百业兴旺工业贷款”等七大系列近三十个贷款品种,基本满足了农村、城郊、城区和县外衍生市场不同层次客户的信贷服务需求。二是围绕抢占市场,改革信贷交易制度。直面激烈的市场竞争,树立“成就客户,发展自我”和 “贷户就是衣食父母”的经营理念,建立贷款超市,方便客户;推出“背包”银行,把信贷服务送到家;推出限时办贷制,提高工作效率;推出贷款受理否定制,实行阳光作业;探索担保抵押物多种、组合方式多样的贷款途径,疏浚贷款绿色通道;推行 “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等信贷支农模式,发挥特色农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助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三是优化市场环境,有效防范风险。创办金融学校,推进金融知识普及,引导农民增强信用意识;扎实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贷款经营环境;全面推行贷款利率浮动管理,覆盖市场风险与资金成本。自20__年末组建县级联社统一法人至今年10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各项贷款267726万元,其中累放农业贷款129553万元,中小企业贷款1225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59180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67.85%。重点支持建设“丘区经济强县、白色农业大县、农家文化名县、和谐发展新县”,助推全县20__年发展食用菌2万亩,种植优质水稻45万亩、油菜17.3万亩、蔬菜26万亩,出栏生猪137.2万头、小家禽959.2万只,新植优质柑桔4.1万亩、高接换种50万株,支持改造中低产田土4.73亩,新建农民新居16677座,修建农村公路1583公里,“村村通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达30%;大力支持县中小企业发展,为县域科伦制药、金德茧丝、银禾米业、莲桥米粉等企业的上马立项、技改扩能、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其中,支持白庙莲桥米粉厂发展成为了年产米粉13000吨,创利税200多万元的省级重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突出支持劳务产业发展,助推全县劳务收入20__年达19.32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0.2%;有效支持城乡商业发展,推动全县个体工商户达20344户,20__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亿元。为加快岳池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富民强县做出了积极贡献,凸显了农村金融主力军本色。

二、存款服务创新以客户为中心。坚持储户至上,围绕方便储户、可持续增强信贷实力不断改进和优化金融服务。一是实行文明服务,微笑服务,并根据需要,尽量配齐笔墨、眼镜、座椅、饮水机等便民设施,以“家”的亲情锁定客户。二是实行上门服务,对储蓄、存款大户上门收存,真心培育黄金大户。三是做好结算服务,在“无银行卡”时期,实施“876”聚资工程,同时借助农信银结算渠道、大小额支付系统、农民工特色银行卡,有效解决了劳务资金“回家”和“外出” 难题。今年4月,拥有农村信用社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形象的蜀信卡全面发行,全面结束了农民结算难、汇款难的历史。四是实行服务,对必需通过邮政、农行等汇款回家,而收款人又因各种原因无法安全取现的,信用社工作人员主动联系代取,使之安全的转变成“农民自己银行”的储藏存款。岳池农村信用社上乘的服务质量和灵活的服务方式,较好地满足了全县人民资金存储、结算等金融服务需求,截至今年10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达253473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30.15%,三分天下有其一。

三、中间业务创新以先进银行为标杆。正视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与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差距,根据城乡居民现实需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广泛“拿来”,中间业务快速发展。 一是保险呈多元化发展格局,保险机构由两家发展至人寿、财保、太平洋、中华联合等6家,险种由二三种发展到数十种,年保费达1400多万元,较大程度地满足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居民的保险需求。二是工资向全方位拓展。对象从全县8000多名教职工扩大到乡镇党政干部、地税公职人员等,年金额逾4000万元。三是项目向更广领域延伸。已开办各种涉农直补款,地税、国税、乡镇村 行政性费用代收,行政、交通罚没款代收,学校学费、城镇抵保代收,各种债券发行、兑付及各重大工程建设款、赔付款收付等。年收付、转帐各类资金46000多万元,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农民的最好金融纽带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四、同业往来创新以发展为根本。加快自身发展,增强综合实力,是更好服务“三农”,更大力度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岳池联社针对富裕资金存入人行较定期储蓄存款利息入不敷出的实际,一是建立与当地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农行等金融同业开立基本账户,择机存入利率较高的约期存款,获取利差收入,抵减资金组织成本增效。二是以货币市场为平台,立足信合系统内,面向全国金融业,灵活转动利率杠杆,紧扣货币市场动态拆出或拆入资金,时时“低买高卖”,步步求盈。三是以投资理财的思维和理念,强化业务经营创新,在资金运用方式上寻求新突破,扩大资金运用效益。成功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安分行合作,开办了“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中银平稳收益理财”等性价比更高的新业务,获取较约期存款、货币市场业务更大的利差收入。四是实行上述三种业务组合式经营,以利大效高者为主,兼顾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灵活掌控、优化组合,力创效益最高点。20__年1-10月,通过以上途径实现收入1241.9万元,助推全县农村信用社获总收入13572万元,实现账面利润3333万元。

问题·困难

尽管岳池农村信用社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上措施实、力度大、收效好,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多元化服务需求还有不小距离。

一、金融产品缺失、信贷支农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一是没有健全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和完善的农业贷款保险机制,专业的贷款担保机构少,目前,在岳池仅有一家,且规模小,担保能力有限,高端企业贷款品种、高端农业产业化贷款品种、存贷合一并兼具消费功能的卡业务及农业贷款保险等金融产品缺失,致使不能充分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对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产业化农业的大额融资束手无策。二是受银监部门对“三外”资金限制性政策所制,对外出创业务工精英的信贷支持爱莫能助。三是由于农村信用社人手少,服务领域广,现有小额农贷无法真正全面发挥作用,有贷款证未必能及时贷到款,急需一种几近等同于支取存款方便的贷款产品。四是信用环境不优。据统计,岳池农村信用社尚有11000多万元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其公职人员贷款逾期难以收回,较大程度地恶化了融资环境,限制了信贷产品特别是信用贷款产品的运用,也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金融工具传统,服务方式单一。从调查情况看,岳池农村信用社现有金融工具囿于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真正意义上的投资理财、信息咨询业务、代保管箱业务尚未破题;当前的服务方式仅局限于各营业网点的人工服务,尚无网上银行、自助银行,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和远程、自助式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创新缺泛源动力。主要是未能充分认识金融创新对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对金融服务创新引导不够,更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干部职工普遍认为,创新是上级领导或部门的事,与己无关,仅满足于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缺泛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视变通为创新,一味地“拿来”改进,致使创新滞后于金融服务现实需要或缺少自主知识品牌的金融产品。

四、客观条件不足,金融创新受制。一是资产负债规模小、不良资产包袱重、信贷资产风险高、业务范围狭窄、经营地域受限制、员工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二是“政策性”金融支持形成的贷款损失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偿,“政策性”业务入不敷出,削弱了盈利能力。三是未能与商业银行同等享受储蓄保质利息补贴,资金组织上的行业限制准入等“歧视政策”使农村信用社在同业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不得不以无偿提供业务为代价来换取业务发展。从调查情况看,岳池农村信用社现有8000多万元的政策性、准政策性贷款或政府“指令”性贷款形成高危风险甚至损失,各种涉农直补款入不敷出已达50多万元,无偿业务每年减少收入近70万元。以上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

对策·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激发金融创新主动性。加快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既是增强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能力和业务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农村信用社更好支持“三农”发展的职责所需。随着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格局已被打破,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产品多样化和各路“诸侯”群雄逐鹿的态势已经形成,对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挑战前所未有;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责任重大,所有信合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从铸就信合长青基业的战略高度认识,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大局出发,制定金融创新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加大人力、物力和科技投入,集全员之力,加快金融创新,努力推进自身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找准着力点,增强金融创新实效。第一,要把解决金融服务难点作为创新的重点,当前要以破解小额农贷效能充分发挥难题和大额贷款融资瓶颈为着力点。开发多功能银联卡,嵌入小额农贷信息,实行存贷合一,一次授信,一年一审,在授信额度内,实现在所有联网机构透资支取、刷卡消费,并按透资时间长短计付贷款利息,解决农村信用社因种种因素小额农贷支农不充分的问题;移植联保贷款精髓,按产、供、销关联链系,建立大额贷款担保共同体,破解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等大额融资瓶颈。第二,要特别重视新金融产品的“卖点”,要潜心感悟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客户的潜在金融服务需求,以敏锐的触角和独到的视觉,站在金融业务发展的前沿去开发新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奇,敢为人先,时时处处引领发展。第三,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切入点,加大网络银行、自助银行建设力度,加快推出投资理财、信息咨询、代保管箱等新业务,始终急客户之急,想客户之想。第四,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点,注重把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业务创新之中,切实提高新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继而提高工作效率、效能。第五,要以确保信贷资金安全,成就客户为金融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产品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紧扣市场脉搏,切忌短视行为和政治功利性,确保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

篇10

关键词 农业;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6-0099-01

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但居高不下的农业风险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关键瓶颈。国外的实践均表明金融衍生工具在降低农业产业化风险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近年来,我国学者加快了对农业金融衍生品的研究,除常见的农产品衍生品外,研究较多的主要有:天气衍生品、农业巨灾衍生品和农业订单衍生品。

1 关于天气衍生品的研究

天气风险对农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在农作物产区,种植季节的降雨量、温度和其他天气因素均会影响作物产量。需要升温度日数期货、需要降温度日数期货、制冷季节指数期货和制热季节指数期货等为较常见的衍生品。

由于国外金融衍生品市场较为发达,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衍生品如何定价。如Davis(2001)认为传统金融衍生产品定价模型不适用于天气衍生品的定价,并基于几何布朗运动原理设计出天气互换和天气期权的定价方程式[1]。Brockett(2005)则采用不相关定价模型来研究天气衍生品的定价问题[2]。而我国由于衍生品市场建设滞后,现有衍生品较少,所以研究均以介绍国外衍生品和相关理论为主。如齐绍洲等(2003)介绍了以气温指数为基础产品的天气衍生品及其价值模型[3]。李黎等(2006)认为引进天气衍生品为农业生产者的风险转移提供了新途径[4]。秦畅泽等(2008)在介绍世界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制度建设[5]。

2 关于农业巨灾衍生品的研究

我国是农业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农业保险却一直处于经营效益低下的状态,大部分巨灾损失只能依靠农户自主承担或政府灾后救济。为转移和分散巨灾风险,美国芝加哥证券交易所先后推出了巨灾保险期货(1992)、巨灾保险期权(1995)和巨灾互换(1996)等衍生品,国外金融创新的成功经验给我国管理农业巨灾风险带来了新的希望。

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加快了对巨灾衍生品的研究。如陶正如等(2007)介绍了几种较常见的巨灾保险衍生品,并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利用巨灾衍生品推动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发展[6]。杨刚等(2008)将极值理论中的超出随机门限值方法应用到巨灾保险衍生品定价领域,建立了主要针对大损失小概率索赔的统计定价体系框架[7]。陈和等(2010)分析了我国巨灾保险市场面临的问题,认为加快发展保险衍生品是发展我国巨灾保险业的有效途径[8]。

3 关于订单农业衍生品的研究

订单农业的实质是通过合约形式规定农产品的生产数量、价格、质量、交易时间及各方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将未来的市场需求提前反映并引导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到期则按事先所确定的价格等约定进行交割,因而订单农业可视为一种远期农产品销售合约交易。

何嗣江等(2005)指出着力推出期货、期权、互换及其组合等新型金融产品以及构建与此相适应的市场环境应成为当前完善我国订单农业重点工作之一[9]。何嗣江等(2007)还建议让现代金融市场来反哺农业,让社会游资来分担农产品市场风险,形成合理的风险配置与利益分配机制将是促进订单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10]。

4 结论与展望

农业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关系重大。综上所述,国外有关农业风险管理的金融创新研究已经深入开展,其中的许多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反观国内相关学术研究明显滞后,以引进和介绍国外研究成果为主。对国外先进金融衍生品的介绍仅限于简单介绍,缺乏对产品特性、推广意义和推广可行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因此,对具体农业金融衍生品进行深入探究和考证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1]Davis.Pricing Weather Derivatives by Marginal Value[J].Quantitative Finance, 2001(1):1-4.

[2]Brockett. Weather Derivatives and Weather Risk Management[J].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Review, 2005(8):127-140.

[3]齐绍洲,凌棱.美国天气衍生金融工具模型及其应用[J]. 证券币场导报,2003(11):25-29.

[4]李黎,张羽.农业自然风险的金融管理:天气衍生品的兴起 [J].证券市场导报,2006(3):49-53.

[5]秦畅泽,忻蔚.世界天气衍生品市场现状以及对我国建立 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启发[J].现代商业,2008(3):284.

[6]陶正如,陶夏新.巨灾保险衍生品[J].自然灾害学报, 2007(4):132-138.

[7]杨刚,刘再明,欧阳资生,等.隐含风险中性分布在巨灾 超额损失再保险定价中的应用[J].经济数学,2008(4):331-337.

[8]陈和,申明浩.中国巨灾保险制度初探及国外经验借鉴 [J].国际经贸探索,2010(3):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