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规划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16 17:5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规划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分析方法;城乡规划;综合素质提升;实践意义
《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是一门年轻且正在发展中的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城乡规划转型背景下,西部地区适应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诉求的《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的开设院校较少,多数学校都在摸索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模式,以期能够实现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方面建立完善、独特的课程体系。这对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且在城乡规划转型背景下对于推动学生就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符合社会发展对综合专业人才发展的需求。
因而,本文将从课程发展现状和课程发展背景两个方面对《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实践意义展开探讨。
一、课程发展的现状透析
通过对陕西省《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的开设情况及对西安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学习状况的调研与了解,总结出现阶段该门课程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课程设置与学生学习均注重物质空间设计而轻视前期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也急剧攀升。从高校教育角度来看,表现为各高校纷纷开办城市(乡)规划专业,或进一步扩大原有规划专业招生规模。通过调研,了解到各高校规划专业办学背景包括综合性大学、建筑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农林类大学、师范类大学等,学科背景涵盖了建筑学、地理学、艺术学等,形成了色彩纷呈的课程设置与办学模式。
就西安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成立与发展来看,其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学习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目前,在专指委设定的专业知识体系中,西安科大在城乡空间规划方面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教学体系,包括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城市设计等课程,在物质空间规划的课程设置方面已较为完备。
城乡规划专业是基于工科学校土建类学科背景而设置的,其课程设置借鉴了建筑类大学的课程体系,表现为学生在大一、大二的专业课与建筑学基本相同,而面向城乡规划分析能力的训练缺失。具体表现为在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分析类课程上还有所欠缺,包括规划中经济与产业的分析方法、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城市系统工程以及信息技术在规划中的应用等内容。而这些分析能力正是土建类背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所欠缺的。因而积极完善规划分析类课程的内容对于优化《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体系、进而增强整个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大有裨益。
(2)从学生角度来看,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注重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O计而忽视定量分析的问题,表现为在规划设计理念与图纸中出现错误、与现实情况不符、设计的随意性较大以及未遵循规范等系列问题,这都是理论基础不扎实、不牢固的表现,也是缺乏必要、可靠的前期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的表现。另一方面,通过对近几年学生在就业和实习过程中的调研获知,在实际参与项目过程中,学生都会遇到规划前期分析,但他们往往无从下手,认为定量分析比物质空间规划更有难度。可见,此方面知识欠缺或基础不牢固已对学生的工作信心和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
2、课程开设与授课内容参差不齐
针对本课程的开设及教学内容,笔者对陕西省内开设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做了调研,发现开设此门课程的学校并不多。有的学校开设了《城市规划系统工程》课程,主要讲授统计数据的定量分析、决策分析方法、线性规划方法以及GIS空间分析方法等;有的学校开设了《城市分析方法》课程,课程内容以基于excel的数据分析为主;有的学校在研究生阶段才开设此类课程;还有的学校则尚未开设此门课程,但鉴于对这门课程重要性认识程度的提高,也正在积极筹备开设。可见,在陕西高校中,《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的开设及授课内容情况参差不齐,且已开设此课程的授课内容也相差较大。究其原因在于,基于多学科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而该门课程的知识点在专指委的专业体系中也比较分散。因而将与《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内容相关的散落在城乡规划学科和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应用数学等相关学科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与整合,形成适用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
3、课程教学大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素质提升的需求
西安科技大学上一版制定的《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教学大纲将本课程定性为“培养学生对城乡规划基础问题的搜集和分析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调查分析方法的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课程。该课程性质明确了社会调查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诚然,社会调查是城市规划分析方法中的重要内容,但将其列为该门课程的全部内容似有不妥,且与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城市规划社会调查》课程内容重复较多。
二、课程革新的背景探析
1、专指委明确了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下简称专指委)作为国家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指导部门,近年来围绕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改革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把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其制定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明确提出,“城乡规划专业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理念,以城乡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城乡物质空间为核心,以城乡土地使用为对象,通过城乡规划的编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建设实施的管理,实现城乡发展的空间资源合理配置和动态引导控制的多学科复合型专业”,其目的是培养适应国家城乡建设发展需要,具备坚实的城乡规划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而,复合型专业性质背景下对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诉求就要求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其知识结构中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地理学、统计学、应用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分析方法;在能力结构上要具备剖析城乡发展现状和预测社会经济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能力。
2、城乡规划一级学科的设置提出了人才培养标准亟需提高的诉求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将“城乡规划学”增设为一级学科,这就意味着城乡规划教育要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教育教学模式转向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社会综合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即要求城市规划教育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应重视综合技能的训练。综合技能的训练既包括基本空间设计素养的培养,更应包括规划实践分析能力的提升。规划分析是规划设计的依据,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分析,规划设计将会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最终会导致规划成果落空,造成资源的浪费。因而在一级学科设置背景下,城乡规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绝不是只会表达物质空间的“画图匠”,而应是具备综合分析和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诚然,综合分析离不开具体分析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3、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传统城乡规划分析带来巨大冲击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城乡规划行业迎来了分析方法在内容上的革新,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传统分析方法,还要掌握运用新型分析工具快速收集、处理、使用大量数据的方法,如ArcGIS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这使得城乡规划定量分析的层次和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城乡规划教育角度来看,教师要注重分析方法课程内容的建立与新方法动态的跟踪,学生要注重从课堂和课下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规划分析水平,使自己具备科学、精准、前沿的综合分析能力。
4、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明确了该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西安科技大学于今年开展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紧抓这一契机,城乡规划教学团队对人才培养方案展开了多次讨论与修改。该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城市规划分析方法》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明晰了该课程的先导和后续课程,有利于下一步制定更为清晰、明确的课程内容体系,避免与其他课程的相关内容出现重复而造成的教学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
三、课程完善的实践意义
篇2
关键词:建筑规划设计;重庆天地人和国际学校;校园选址
1现代学校建筑规划设计
1.1校园选址
(1)校园选址必须满足安全性的要求。①对目标区进行地质勘察,尽可能地避开不存在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山洪和山体滑坡等常发地;同时,目标区域的地基承载力应较好,若是存在土质松软等问题,则需采取相应的加固处理措施。②对土壤中有害气体进行检测,避免其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2)校园选址必须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在进行校园选址的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废旧用地,禁止占用大量的农田、森林等资源;其次,不得破坏当地的历史文物建筑、自然水系以及风景名胜区等等。
(3)校园选址还须满足出行方便、快捷的要求。小学校园应处于居住区内或是靠近居住区地段。
1.2校园场地设计
(1)校园内部具有价值的建筑、水塘和树木等均需保留,并可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造。
(2)利用基地原本的地形地貌,合理地调整场地竖向标高设计。
(3)对校园各功能建筑进行合理布置,例如:教学楼、办公楼等应布置在校园较为安静的角落。校园内应建设绿化隔声带,从而减少场地周边噪声对教学产生的不利影响。
(4)合理组织校园内人流、车流。在进行校园场地规划设计时,应重视交通线路的规划,教师车辆以及接送学生的车辆应在学校入口就可以直接进入地下车库(也可设置校外停车场),从而防止校园内出现流线交叉的问题。
(5)严格按照场地地形高差关系,组织好场地的排水。①优先考虑绿地浅沟、渗水地面,尽量将场地内水渗透到土壤中。②若是降水量较大,可结合饮用混凝土排水沟系统,使得校园内的雨水迅速排放至市政管网或校园蓄水池中。
(6)做好校园绿化规划设计,通过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提高学校的绿化率,降低热岛效应。
1.3校园单体建筑设计
1.3.1平面分区
(1)主次有别。在进行校园建筑规划设计时,应做好平面分区工作,可将主要功能房间,例如:教室、学生活动室、教师办公室等住址在采光通风优良、安静舒适的一侧;将储藏室、厕所、楼梯间等布置在采光差、热舒适质量差一侧,例如:建筑的东西两侧。
(2)建筑进深设计。房间进深设计越深,则房间的采光效果就越差,对此必须合理控制好房间进深。单侧采光房间进深应是窗户顶端高度1.5倍,从而使得室内可获得足够的自然光;针对教室等房间,还要控制好开间的大小,开间越大,则坐在后排的学生看黑板困难,因此教室开间宜处于8-10m之间。
1.3.2建筑体型设计
小学教室作为一个人员集中、环境安静的学习场所,需要通过自然通风,以达到室内通风换气、除菌去尘的目的,因此,可以适当地提高教学楼建筑体形系数;而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办公楼等建筑,因单一空间内人数不是很多,可以选择控制建筑体形系数,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1.3.3建筑立面设计
(1)学校建筑是区域建筑的一部分,在选择建筑墙面色彩时,应结合学校既有教学楼颜色、周边建筑色彩以及整个城市色彩进行设计。(2)在颜色选择上,还要考虑日照影响。结合当地日照条件,合理选择建筑色彩。
2工程实例--以重庆天地人和国际学校为例
2.1工程概况
重庆天地人和国际学校位于化龙桥旧城改造区的西端,北邻红岩纪念馆,其东北面为新建的化龙桥片区消防特勤战。B20-3地块面积约1.98公顷,呈不规则的长条形。
2.2工程定位
重庆天地人和国际学校包括5层的主教学楼和7层的宿舍楼组成。人和街小学包括200米室外跑道,36班教学楼和配套设施。利用地形高差,设计为高度4-5层的板式建筑,包括主教学区、辅助教学区、室外运动区、后勤部分、宿舍等。
2.3校园总体规划设计
2.3.1分区
本地块较为狭长、曲折。只有东北面一条短边和规划道路相接。本方案为尊重红岩纪念广场,将地块紧邻红岩广场的东北部分作为开场的操场,尽量留出远离广场的地块深处空间作为建筑用地。根据现状,地块内有涵洞在东南侧通过。建筑不能进入涵洞保护线,利用这一区域,设置车行流线和室外停车区域。
2.3.2空间序列
在国际学校的前区广场设置大门,作为整个前区广场空间的控制点,同时形成了整个项目的入口和"指向标"。沿着指向标向用地深处,经过操场就是人和街小学的主楼。面对操场最近的市行政楼。再往里面走,就是整个教学楼的主入口。教学楼尽端,布置学校后勤用房--食堂和宿舍,作为整个空间序列的结尾。
2.3.3竖向和交通
本地块地形复杂,边界参差,高差较大,加上涵洞等因素,限制条件较多。本设计力求尊重现有的周边建筑和广场,尊重现有地形并有效降低土石方开挖强度和护坡、保坎的工程量。合理利用现有地形高差和不能占用的涵洞保护线,清晰地设计了人车分流的线路。
学校建筑内部,利用各个连廊、开放空间、楼梯间等公共区域,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便捷的步行交通体系,满足疏散要求。
2.4单体建筑设计
2.4.1平面设计
本方案为多层公共建筑,主体高5-7层。(1)将教学楼划分为主教学楼、辅助教学楼。鉴于用地紧张,本设计利用高差,将小礼堂和食堂、餐厅等设置在一层部分。这些人流较多的大空间设置在一层,有利于疏散,而且主体建筑的体量被大大缩小。行政楼主题设置在靠近操场的位置,利于学校形象的展示,也把较为安静的地方留给了教学楼。教学楼通过两层通高的架空层形成自然的入口形象。架空门厅和人流密集的小礼堂结合紧密,通过门厅,可沿台阶步行进入教学楼的庭院。通过这里,联系各个教学区域。(2)在西南端将厨房、餐厅、宿舍设置在一起,处于地块的最深处,减少了后勤用房对于学校整体形象的干扰。(3)厨房处于低处,正好处于车行流线的尽端,餐厨流线互不干扰,厨房废渣的处理也不影响整个校区的其他部分。
2.4.2立面设计
本地块紧邻红岩纪念馆旁边,位置比较敏感。为配合整个项目的教育氛围和周边建筑的风格,本设计考虑采用青砖为主的外立面形式,青砖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外墙材料,符合国际学校的文化属性。在此基础上,精工细刻,反映中国的传统元素。
2.5景观设计
本工程充分利用红线内不可修建部分布置实土绿地,同时结合本地块的特色,设置主体广场,在广场上充分利用垂直绿化,提高整个用地绿地覆盖率,并创造和建筑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现代校园建筑规划设计时,应重视以下几点:(1)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校园选址应便于出行;(2)重视校园绿化、生态保护,充分利用原有地形进行规划布置;(3)建筑设计上,应做好合理的平面分区设计,确保立面形式美观。在上述实例中,建筑设计效果良好,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盛同辉,王卓君.学校建筑的规划及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9):56-57.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自我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而城市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城市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改革开放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城市规划这一问题越来越重视,针对城市实施城市规划运行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城市规划科学化这一理念。城市规划化科学化这一理念的提出,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城市的综合效益。
一、城市规划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城市的规模也随之不断的扩大,因此,在城市规划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城市规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一)对城市规划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我国实施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城市规划的规范性没有得到实现,导致一些城市的城市呈畸形化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规划者或实施者并没有认识到城市规划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有些城市规划者不遵循客观规律,完全凭照自己的主观意识随意的进行城市规划,没有将城市的实际情况与相关的城市规划规范合理结合起来,致使很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没有得到实施,严重浪费了规划资源,最终导致城市规划进展缓慢。
(二)城市规划没有与实际相结合
目前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决策过程中,缺乏对城市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了解,而这些不足将影响城市规划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城市规划决策的失误会限制城市的发展,与我国实施城市规划的初衷相违背,“千面一城”现象的说明城市的特色正在逐渐的消逝;生态环境被破坏,使城市的发展缺少保障,不利于城市的长期发展;而在城市规划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对未来城市的文化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城市规划缺乏必要的管理
城市规划属于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城市规划缺乏必要的管理也是目前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少城市的规划决策者受政绩和利益的驱使,根据领导的喜好及个人的业绩建立所谓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阻碍,城市规划决策与城市实际情况的脱节,给城市规划科学化的实施加大了难度。
(四)城市规划缺乏专业性
城市规划作为支撑城市科学规划和发展的重要学科,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指导城市规划进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在理论层次上还没有形成专用的模型,只能慢慢通过实践摸索;而在实践层次上看,城市规划在实践过程中,很多的既有规定没有的得到执行甚至被修改,受主观能动性影响过大,城市规划发展和专业建设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
二、如何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化
城市规划科学化是针对我国目前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的。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因地适宜,在城市规划决策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从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出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明确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强化城市的文化建设;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一定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确保人、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树立科学发展城市规划的观念
树立科学发展城市规划的观念,城市规划科学化是为了实现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生态发展三者和谐健康的发展,结合城市的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根据我国经济、政策的变化适时的做出科学合理的改动,不生搬硬套,勇于创新,合理制定城市的发展规模、合理布局城市的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及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
(三)不断加强对城市规划决策队伍的教育
加强对城市规划决策者及相关人员的思想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城市规划决策队伍的人员选用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这一学科也不断得到完善,同时对决策队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作为城市规划决策的相关人员,必须能够熟练的掌握城市建设的有关规律,能够及时了解城市的发展动态,并且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规划决策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决策者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加强对城市规划规范性的建设,坚持科学民主的原则,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主性,吸收听取社会各界的建议及意见,对城市规划方案进行民主探讨和分析研究,最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决策,公开城市规划的进展,坚持城市规划过程中的透明度。
(四)对城市规划实行民主化监督
在城市规划进程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规划监管,确保规划的合理发展也是一大问题,规划制定的再详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受到人为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对城市规划实行民主化监督迫在眉睫,因为人民群众作为城市生活的主体,他们在城市中生活的时间最长,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自然状况、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情况都有着非常详细的了解,能够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好的建议,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五)关注对城市规划专业的管理
城市规划专业在我国设立的较晚,在师资力量和课堂设施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要利用前辈们在进行城市规划中总结的经验教训,来完善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只有尽快完善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才能为培养出全方位的城市规划建设者,促进城市的发展。
总结:
城市规划在本质上来说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城市规划人员应该紧随时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能更好的进行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完善任重而道远,它会在不同的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产生不同的问题,但是应该怎么样才能把这件利国惠民的大事踏踏实实的落实好,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责任,应该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只要大家齐心合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城市规划会越来越科学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陈为邦.对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2009(6).
[3]马武定.城市规划本质的回归[J].城市规划学刊,2008(2).
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规范化;管理
一、引言
小学教育是所有教育阶段的基础,其目的在于帮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满足国家以及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在小学教学中需要加大教育的规范化管理,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当前小学学校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视学生的知识灌输,轻视教师的教法指导。在当前的小学教育阶段中,很多学校的管理重点集中在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未能重视对教师的教法进行管理,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是一部分教师对教学方法认识不足,学校又未能有效地组织在岗培训,造成单纯地填鸭式教学依然存在,无法为学生提供高效的解题思路及学习方法,导致有的学生未能将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长时间下去,会大大挫伤小学生学习的动力及积极性,给小学之后的学习带来极大影响。
第二,重视硬件实施的引入,轻视后期的管理和维护。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一些学校的高层领导过于重视硬件设备的管理。因此,每一年会花费大量的资金,对学校的设备进行升级、更换。虽然,这可以让学生通过更多的途径进行学习,但却缺乏对设备后期管理上的投入,致使设备使用率低下,大量资金投入的背后,却是设备的闲置和教学方式上的我行我素,违背了引入先进设备的初衷。
第三,缺乏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多数学校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其制度是不完善的,特别是在激励制度、教师行为约束制度方面有所欠缺,导致学校的中层领导、班主任在工作时没有积极性,对自身的工作职责不明确,不能开展正常的民主政治生活。对新课改的落实和监督不到位,很多教师没有办法依照新课改的有关要求开展教育工作,学校的运转机制不灵活,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3]第四,师生关系有待加强。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学生心里就像是家长一样,教师对待小学生就应如父母对待孩子一般。如果教师和学生构建起和谐、良好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主动进行零距离的沟通,真正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教师才能走进小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找到最适合教育孩子的方式来对完成他们教育工作。但是,就目前而言,有的学校没有把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纳入日常的工作和管理范围之中,教师只能靠自己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单独行事,甚至有的教师对待班上一些特别调皮的小学生时,会摆出一副威严、强迫的架势,有可能会诱发学生的反抗情绪,激化师生间的矛盾。
三、小学学校规范化管理策略分析
第一,加强对教师的规范化管理,激发创新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工作管理,对教师的管理是实现学校管理规范化的基础。学校一定要以“学生”、“教师”为根本,以尊重、信任来挖掘教师的最大潜力,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能力,从而让教师发挥其所能,在教育中进行自我提升,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以此构建起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而让学校的教学工作扎实地发展。扩大对新课改理念的宣传和学习,全面开展对教师的创新教育,把新课改的目标转化为教师每节课的教学和教育目标。
第二,规范师生关系,优化师生关系管理制度。要彻底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规范教师的言行,从制度上明确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杜绝情绪化的处理突发事件,积极宣传和学习成功的教育案例,让一线教师学会如何在感化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进入到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后,教师再也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应该是和学生站在同一个角度来完成教学活动的合作者,两者之间应是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关系。只有从制度上帮助教师、学生构建起良好的关系,让教师与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减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才能增加教师的亲和力以及魅力,提升教师知识传播的效果。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才能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教育意识,在学生有问题时,才能站在小学生的位置,以鼓励小学生为主,从而让小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教师产生信任。共同的活动是改善师生关系的纽带,因此规范化的学校管理制度中,还要对校园师生活动进行合理规划,要积极开展一些有利学生拓展思维的团体活动,以活动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进而去打造一个团结、和谐的校园学习氛围。
第三,优化硬件设施合理利用和后期管理,避免对设备的过度依赖。先进的网络设备,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工具,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的平台,借助这些设备,教师能够及时借鉴国内以及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方法。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媒体设备来开展多种培训工作,多和其他优秀的学校交流,加大与外界的合作。学校的硬件设备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过于重视硬件设备、过于依赖科技技术会影响教学的水平、质量。影响小学教育效果主体因素是师生关系、学校文化氛围构建、教师的素质。因此管理者一定要对硬件设施进行适当管理,既要做到充分利用,持续发展,又要防止过度依赖设备而阻碍教师自身水平的提升。
四、结束语
小学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有利于构建适合师生共同发展的校园环境,可以最大限度调动起教师教学的热情,从而持续的为教学改革注入活力,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萤焕.学校管理之我见[J].陕西教育:教育,2015(7):19-20.
[2]宋纪仓.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J].陕西教育:教育,2015(7):20-21.
篇5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于生态旅游的关注较少,因此也忽略了对它的研究,所以至今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还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由于生态旅游的基础概念十分模糊,从而导致生态旅游的规范化研究难以进行,同时也造成其实践具有误导性,很有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目前,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基本有这样三种:
第一种,从旅游需求方来讲,生态旅游自然是一种旅游活动。在旅游的过程中,旅者可以游览一些自然景色优美又具有历史文化的古迹,这些地区不仅环境优美,而且尚未受到人类的干扰,依旧是最原始的状态。
第二种,从旅游供给方来讲,生态旅游则是一种旅游销售品。游客在观赏自然风光和感受特色风土人情时,当地人民可以通过向他们出售旅游纪念品来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种,从旅游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共同来看,生态旅游则是一种旅游经典的开发方式。
从二者结合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生态旅游的综合定义无疑是:一种体验异质生态旅游的旅游方式和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思想观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生态旅游的观念的理解我们必须严格,这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限定条件上:
1.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保护自然景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对于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则是通过目的地来体现。因此,根据具体情况,我们对生态旅游的理解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
2.关于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通常为天然的自然环境,尚未受到人为干扰的区域,例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等。大部分生态旅游的目的地都具有人文景观与历史意义。
3.关于生态旅游的内涵意义。实际上,生态保护是生态旅游的核心也是前提。人们不仅强调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而且还注重对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一方面,这能够充分体现人们生态旅游的高品位,鼓励人们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生态保护是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重要前提与客观要求,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也体现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一致性。
二、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基础――景观生态学
(一)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关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它与其它景观空间的研究不同。景观生态学所涵盖的内容繁多,主要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的原因等等,是一门将自然科学与人类科学相结合的学科。其主要特色便是以研究空间为主,其理论核心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表现:一是空间的异质性,二是生态的整体性。
从生态景观学的空间范围来看,其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包括自然风景区、风景名胜区等,其景观生态类型主要有山地、森林以及草地等等。就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来说,以上的旅游目的地就是构成其景观的主要内容。
从生态景观学的内涵来看,其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其原则和指导思想是在合理的情况下进行旅游开发。由此可见,景观生态学的空间范围与生态旅游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因此,景观生态学成为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理论。
(二)景观生态学的结构功能
对于景观结构,我们通常用这样几个专有名词进行描述: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和缘(edge)。
1.斑块。斑块的原意是聚集地。景观生态学中,我们具体指自然景观。
2.廊道。廊道是一种线状要素类型,这里主要是指林带、交通以及两侧的带状树林、河流等。
3.基质。基质一种生态系统,它存在于斑块内,它的各种特征是对旅游整体形象的策划基础,也是划分各种功能区的前提。
4.缘。具体指边缘地带,作用是边缘效应进行集中的
表现。
景观生态学的功能主要包括廊道、基质和斑块的功能特征分析,将旅游活动解释成各种生态流。这些生态流主要来源于游客的客流、物流、货币流以及信息流等等。由于我国大部分生态旅游目的地长期发展,并通过人类的有效保护,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促使生态旅游景观表现出一定的人文性。
(三)景观生态学的整体性与异质性
在景观生态学中,主要包含着这样两种性质:一个是整体性,另一个就是异质性。下面,我们对于这两种性质进行相关解释。
整体性:景观生态学主要由景观要素组成,其结构具有等级性,功能独立且视觉特征明显,其各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的组成功能,这便是生态整体性原理的基本思想最为直观的陈述。
异质性:空间的异质性主要是指各种单元变化的异常性状。通常,异质性与系统的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息息相关,是景观功能的基础保障,决定着空间的多元化。
在外形结构上,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塑造和控制着生态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而在内部结构上,景观生态的整体与异质性对生态旅游目的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为我们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提供了切入点与新思路。而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质也就是不断构建起空间,维持其生态的整体性。
(四)景观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景观的多样性主要是研究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斑块的具体情况,对其大小、数量以及形状进行描述与分类;第二个部分是景观的类型、分布;第三部分主要是研究斑块的连接性和连通性以及功能的多样性等等。经过长期的研究与观察,我们发现景观的多样性影响着景观的稳定性。
由于生态旅游中的景观生态系统具有非独立性,因此景观的异质性格局大多由多种生态系统对其进行构成,其旅游功能和旅游景观也各不一样,从而保证了旅游景观的稳定性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相反也实现了景观旅游的各种功能。生态旅游的稳定性不仅能够反映人为对于自然的干扰程度,同时也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性发展的检验标准之一。
(五)景观生态的变化
所谓景观变化主要是指随着时间的积累,景观系统在结构以及功能方面发生的变化。景观的变化通常由两方面的因素产生。一是人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然而,相对于自然因素而言,人为因素对于自然景观的影响要大得多。
例如旅游开发者为了便于旅游者行走,铺设道路,又或者建设房屋,这些行为都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的原始性,同时也导致植被稀少,使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减少了动植物的多样性。大量的旅游者会对土壤产生影响,由于土地频繁的遭受践踏,导致土壤面积增加,加剧了水土流失,其次一些旅游者随意丢弃垃圾,让原始的自然环境正在快速地退化。加上当地居民一些不合理的开采,则更为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一旦人为因素的干扰幅度超出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则会导致生态失衡,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变化,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景观化生态学应用
由于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内涵完全统一,因此,景观生态学是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基础。为了能够有效地为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提供一条明晰的思路,我们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运用在生态旅游的固化管理之中,希望通过长期的发展,能够有效改善生态旅游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加强旅游者的生态保护意识
由于景观生态学十分注重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的相互影响,同时强调其整体性与异质性,可以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进行详尽的解释,同时也能够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这能够促使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进一步、全面的认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要求具有双重任务,一来是实现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来是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生态旅游开发者想要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而旅游者希望在花费中获得心理上的最大愉悦,而生活在当地的居民也想从中获益。而生态旅游能够完全满足这三个方面的需求。
生态旅游虽然是一种能够满足旅游者各种需求的旅游形式,但同时生态旅游业对旅游者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一方面,旅游者可以充分的感知旅游目的地,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另一方面,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景观的结构和变化,受到生态旅游环境的教育。因此,生态旅游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对旅游者进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明白一些无意的行为有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性,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由于一些旅游者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会将一些不良行为展露出来,因此,旅游开发者和监管者应当加强监控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制度。
(二)合理开发,科学规划生态旅游
景观的边界都十分明显,其次视觉特征也十分显著。因此,整个生态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其稳定性是包含在稳定性之中的,这同时也是一个适宜的尺度。景观的生态学、经济学以及美学,这些多重性价值的判断不仅是景观的规划基础,同时也是生态景观的管理基础。
在生态旅游的规划中,关于生态景观学的集中表现主要为两点:1.根据实践者提供的相关依据,结构与过程互为关联原理;2.规划设计者应当具有一套系统的方法、技术以及相关经验。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在生态旅游的规划过程中,人们应当遵从景观生态的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的结构与发展特征进行设计,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促使景观多样性和个性化,提高综合效益。优化其结构、完善其功能,并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产品。
2.将功能与生态进行区分
为了能够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有序地进行旅游活动,促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与配置的优化,我们必须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功能以及生态旅游的区域进行划分。
3.结构规划
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实际上是功能实现的基础和保障。在对旅游景观生态进行规划时,我们应当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解与探究,选择和控制其利用方式和利用方向,使个体单元形成整体的景观生态系统。一方面方便了旅游者,另一方面也保留了景观的美感。
在设计廊道时,设计者应当注重其合理性。景区的廊道应当以小路为主,相互交叉,从而形成网状,网眼越大,生态效益越好;越小则异质性越大,景观的美学质量也就越高。对于廊道的设计,我们必须重视,但不能太过强调。设计者不仅要对于廊道的形状进行思考,同时还要考虑到廊道的长短,廊道太长就会降低景观的精彩程度,廊道过于短小,则会导致生态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因此,廊道的长度十分重要,对于其长短我们要进行合理的设计。除此之外,廊道还要具有送输功能,以便增加游客的游览时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达到生态旅游中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我们应当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充分认识生态旅游,并且不断探究其内部结构,从而建立合理的规划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李长健,刘函.论生态旅游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例[J].求实,2012(5)
篇6
一、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包括药品的取用、物质的称量、物质的加热、物质的检验等.主要考查实验基本操作的正误判断.
例1 (2013年福建)下列有关试验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分液时,分液漏斗的上层液体应由上口倒出
(B) 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
(C) 配置0.1000 mol•L-1氢氧化钠溶液时,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
(D) 检验NH+4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分析: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A)项正确;NaHCO3固体受热分解,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而Na2CO3固体受热不分解,(B)项正确;配制0.1000 mol•L-1氢氧化钠溶液时,转移溶液时需要用玻璃棒引流,(C)项正确;检验NH+4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产生NH3,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D)项错误.
答案:(D)
二、常用仪器使用
常用仪器包括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测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加热器皿-酒精灯、夹持器-铁夹、试管夹.主要考查常用仪器的结构、规格、使用等.
例2 (2013年海南卷)下列关于仪器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滴定管装滴定液时应先用滴定液润洗
(B) 锥形瓶用作反应容器时一定不能加热
(C) 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可以高于蒸馏瓶支管口
(D) 振荡分液漏斗时应关闭其玻璃塞和活塞
分析:滴定管装滴定液时要先用滴定液润洗,(A)项正确;锥形瓶可以垫上石棉网加热,(B)项错误;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位于蒸馏瓶支管口处,(C)项错误;(D)项,振荡分液漏斗时要关闭玻璃塞和活塞,(D)项正确.
答案:(A)(D)
三、物质分离提纯
物质分离提纯包括过滤、蒸发、蒸馏、萃取、重结晶等.主要考查物质分离提纯方法的选择、原理的判断等.
例3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目的 分离方法原理
(A) 分离溶于水的碘 乙醇萃取 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B) 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 分液 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C) 除去KNO3固体中混杂的NaCl 重结晶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D) 除去丁醇中的乙醚 蒸馏 丁醇与乙醚的沸点相差较大
分析:乙醇与水互溶,不能用作从碘水中提取碘的萃取剂,
(A)项错误;乙酸乙酯和乙醇互溶,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分离,(B)项错误;KNO3、NaCl都易溶于水,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可以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C)项错误;丁醇和乙醚互溶且沸点相差较大,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D)项正确.
答案:(D)
四、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方案设计包括物质制备、物质性质和物质检验等实验设计.主要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比较和评价等.
例4 (2013年大纲卷)下列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目的操作
(A) 配制100 mL 1.0 mol/L CuSO4溶液 将25 g CuSO4•5H2O溶于100 mL蒸馏水中
(B) 除去KNO3中少量NaCl 将混合物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
(C) 在溶液中将MnO-4完全转化为Mn2+ 向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H2O2溶液至紫色消失
(D) 确定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 取少量溶液滴加CaCl2溶液,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浑浊
分析:配制100 mL 1.0 mol/L CuSO4溶液,将25 g CuSO4•5H2O溶于水配成100 mL溶液,(A)项错误;除去KNO3中少量NaCl,选择降温结晶法,(B)项正确;将MnO-4完全转化为Mn2+,需要加入还原剂,H2O2具有还原性,可将MnO-4还原为Mn2+,
(
C)项正确;利用Ca2+与CO2-3的沉淀反应,可以检验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D)项正确.
答案:(A)
五、气体制备实验
气体的制备实验包括气体的发生、净化、干燥、收集和尾气处理.主要考查气体制备的试剂、仪器的选择,仪器、装置连接等.
例5 (2013年安徽卷)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 )
选项 a中的物质 b中的物质 c中收集的气体 d中的物质
(A) 浓氨水 CaO NH3 H2O
(B) 浓硫酸 Na2SO3 SO2 NaOH溶液
(C) 稀硝酸 Cu NO2 H2O
(D) 浓盐酸 MnO2 Cl2 NaOH溶液
分析:实验室利用CaO和浓氨水制取氨气,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用吸收漏斗吸收防止倒吸,(A)项错误;收集SO2时选择向上排空气法,(B)项正确;制取NO2时选择浓硝酸和Cu,(C)项错误;MnO2氧化浓盐酸制取Cl2需要加热才能发生,(D)项错误.
答案:(B)
六、实验误差分析
实验误差分析包括由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引起的误差分析.主要考查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的方法及纠正的措施等.
例6 (2013年天津)下列实验误差分析错误的是( )
(A) 用湿润的pH试纸测稀碱液的pH,测定值偏小
(B) 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C) 滴定前滴定管内无气泡,终点读数时有气泡,所测体积偏小
(D) 测定中和反应反的应热时,将碱缓慢倒入酸中,所测温度值偏小
篇7
【关键词】 血常规化验;影响因素;临床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172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基础化验检查项目之一, 临床上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及时有效的发现人们机体内疾病的早期迹象, 并作为诊断细菌病毒感染和血液系统疾病等基础[1]。近年来,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显微镜逐渐被血液细胞分析仪器取代, 同时成为当前临床检验工作中一项重要检验指标工具[2]。血液细胞分析仪器可有效降低血常规检查中的误差, 具有检查质量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优点。但随着技术进步的同时保证血液常规检验结果的质量, 才能真正为临床下一步相关治疗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选择本院检验门诊120例血液标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尝试总结出临床影响血常规化验的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来本院检验门诊做健康体检的120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 其中男64例, 女56例, 年龄17~54岁, 平均年龄36.4岁。
1. 2 研究方法 采用真空采血法分别采集健康体检者的食指末梢血和肘部静脉血4 ml, 分别2 支专用的血常规抗凝管中, 及时混匀, 要求动作轻柔, 以免溶血。采用XS-SysemexI1000SR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 2人共同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分别在采血后0.5、2、4 h内检测WBC、RBC、Hb、PLT等血常规指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同时间检测结果比较 0.5 h内测试 WBC(6.32±0.87) ×109/L、RBC(4.12±1.02)×1012/L、Hb(124.6±17.1)g/L与2 h内测试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4 h后PLT(147.3±21.32)×109/L明显低于0.5 h内测试的(187.90± 30.56)×109/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WBC、RBC、Hb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不同部位检测结果比较 食指末梢血检测中WBC(7.13± 0.89)×109/L、RBC(5.24±0.32)×1012/L、Hb(141.2±21.3)g/L 均高于静脉血检测的(6.30±0.67)×109/L、(4.61±0.86)×1012/L、(130.5±12.3)g/L值;但PLT(163.24±26.4)×109/L低于静脉血检测(192.63±29.4)×109/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间细胞百分比(MX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中血常规检验就是对血液中WBC、RBC及PCT等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1]。三个系统与血浆共同组成了血液, 供应机体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平衡人体内外环境, 同时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活动。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 均会直接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 反之亦然[3]。血液中各项参数的测定值对人体健康状态的评估、排除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对各种疾病之间的鉴别诊断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而, 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医生了解诊断疾病。本研究作者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要求使用, 进一步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得出系统误差最小应在室温25℃左右操作, 远离电磁干扰源及热源的环境, 同时选择平整、稳固的安装平台, 避免震动对仪器造成的损害, 做好日常仪器的维护工作, 定期校正。
本文中不同时间段采血检测结果比较0.5 h内测试的WBC、RBC、Hb等血液指标结果均与2 h内测试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4 h后只有PLT结果差异显著低于0.5 h内测试结果。作者推断静脉血在放置4 h后, PLT降低可能由于在此时PLT发生了黏附聚集形成了较大颗粒所致, 血液细胞分析仪是应用电阻抗原理通过计数小孔引起电阻脉冲反应细胞的数量。聚集的PLT不能纳入技术范围内, 故而发生上述变化。此外随着静脉血放置时间越久会出现不同层度分层, 各层代谢物也有所不同, 使得血液渗透物也发生了变化。2 h内血液指标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控制在2 h放置样本, 可以避免长时间放置产生的影响, 既可满足一般检测常规需要。而在两种不同部位检测结果比较中, 食指末梢血检测指标中差异均高于静脉血检测值(P<0.05);但PLT(163.24±26.4)×109/L低于静脉血检测(192.63±29.4)×109/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间细胞百分比(MX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由于血管管径狭窄, 循环不如静脉畅通, 且局部温度偏低, 血液成分部分沉积, 从而使细胞计数比静脉血高[4], 另外作者推断由于取血部位较浅, 医务人员按压取血导致PLT受挤压刺激而损耗或聚集, 使检测结果降低, 同时较多组织液就会被挤出, 从而稀释血标本, 不仅使PLT检测结果降低, WBC、RBC和Hb均会有所减低[5]。
综上所述, 临床工作中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血液常规检查结果存在差异性, 采取肘静脉血和短时间处理血液样本可以减少结果误差, 另外加强日常仪器质控工作, 同时全面考虑到影响因素,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从而进一步确保血液检验结果的可靠和准确, 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常青云.影响血常规化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22):2933-2934.
[2] 杨茂.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4):509-510.
[3] 钟雪群.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因素调查分析.当代医学, 2013, 19(5):26-27.
[4] 侯克祥.浅析温度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2):232-233.
篇8
关键词:校园规划;场地利用;鲤鱼跃龙门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内,项目用地南临永泰大街、北接永康大街、东衔望都路、西邻肥子路,项目用地内有10m左右高差的台地,斜向近乎45°分割用地。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119621m2(约180亩),容积率为0.445,建筑密度为12.21。
2设计理念———打造孤竹文化、校园文化和设计创意相结合地方独有的文化学校,创建“一心、两面、三区、四轴”美丽的校园
2.1“鲤鱼跃龙门”设计理念创造校园中心(一心)
以“鲤鱼跃龙门”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过程,聚焦于校园中心(一心)———“龙门跃化”广场,赋予学生奋发努力、“鱼化成龙”的励志意义。生活区设在用地的低面,教学区、实训区设在用地的高面,通过学校食堂、孤竹文化长廊和“龙门跃化”广场自然地层次过渡联络,组成科学合理的学校功能序列;同时也和卢龙县的龙相映成趣,更加突出卢龙学子的地域特征。
2.2充分利用地形创造校园两个地面标高变化(两面)和三区的特色
方案基本保持了原有地貌,充分地利用地形的3~10m高差和自然地形特点,紧凑地结合了教学区、生活区和活动区之间的使用功能、交通联系和整个校园景观序列,最大可能地减少了土方工程量,形成了学校独有的校园场地“两面”和有机的“三区”特色。
2.3功能的高效组合(三区)
本方案以“教”和“学”的本质需求做为出发点,将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的独立空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各部分既联系便捷,又功能独立;使各功能空间既好管理(封闭),又能摆脱传统式封闭的教育空间模式。在校园创造出许多开敞空间,供学习交流之用。
2.4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打造校园四个景观轴线(四轴)
利用场地的高低错落布置了丰富精彩的四条景观轴(四轴),通过深刻提炼卢龙县的地域文化,并将其融入校园广场、室外连廊、景观小品、历史文化墙等方式,赋予了充满浓厚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在享受不同的视觉景观盛宴的同时,让师生们深刻了解卢龙县历史文化,致力打造了卢龙县专属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
3总平面设计
3.1主入口分析
项目用地南侧的永泰大街已经形成,相比于还未形成的东、西、北侧道路,道路红线最宽,更便利联系城区主干道。东南侧地势较高,形成眺望景观的优势,诸多的先决条件下校园主入口设在东南侧最合理,同时应和了中国传统的“坎宅巽门”的设计原理,还在地势上形成鸟瞰校园景色形态。
3.2功能分析
建筑布局成相互半围合的建筑群落,即便捷联系又分区明确,布局分为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和中心景观广场。建筑群落之间形成开合空间、渗透空间,创造了交流空间,使校园空间层次丰富多彩。综合办公楼和一栋主教学楼通过门楼形象的展厅联系成沿永泰大街的一栋主体建筑,并后退建筑红线50m,形成广场和停车场,成为用地东南角的标志性建筑。门楼形象的展厅中心开广口圆形洞口,即解决展厅间接采光问题,又形成进入教学区的天人对话场。其前面摆设两组四列卢龙出土的父丁簋的复制品做引导,显著突出门楼洞口的建筑群主入口,在主入口下即形成强烈的南北主轴线,还引导人对“天问”的好奇。从南到北布置教学楼、阶梯教室、实训楼等教学区用房,其中阶梯教室做为公共的教学空间与对面的中心景观区做了空间对话。由学生公寓、食堂综合楼组成的生活区设在用地的北侧,并在永康大街设置用地的次入口。食堂综合楼设在对教学环境影响最小的东北角———校园的下风向位置,是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的功能上下交通纽带,同时也是用地东北角的标志性建筑。活动区设在用地西侧,从南到北分别设风雨操场、篮球场、排球场以及400m南北向标准运动场。活动区、教学区和生活区围合形成了中心景观广场,使校园形成最大范围的景观绿化。另外在用地的西南角和北侧各预留了建设用地,供将来扩建和教育配套设施使用。
3.3交通分析
校园采用人车分流,车行在用地设成环路跟校园内人行道路分离,保障了校园空间的宁静、安全和景观。教学区和生活区、活动区之间的垂直交通采用了三种方式:一是中心景观广场通过间歇式的台阶和平台的方式逐级缓缓而动,上下行进中享受时间、空间和景观的变化;二是通过食堂内外部楼梯和台阶解决;三是通过沿地形高差设计的孤竹文化长廊内部楼梯解决。为了食堂、超市等的货流交通通畅,在食堂综合楼北侧单独设置了货流集散空间。
3.4景观分析
———孤竹文化、校园文化和设计创意结合打造四条景观轴校园景观沿着四条景观轴展开,教学区南北景观轴以入口处“簋列迎宾”开始,进入教学区是励志学塔,形象自卢龙县陀罗尼经幢塔造型,西侧是“书院闻声”广场,取意卢龙县内的书院山,经过东西两侧的建筑和柱廊,抵达组织上下交通的食堂部位,对景是“首阳列屏”,取意卢龙八景阳山列屏和卢龙境内的首阳山;接着转向东西向生活区景观轴,进入学生公寓围合空间,以“花径观鱼”和锦鲤雕塑为核心的园林绿化成为学生们的生活乐园;向西来到校园南北景观轴,其北是取景框式校园次门,向南映入眼帘的是雄伟庄严的国旗。在这里景观轴线45度向东南指向中心景观广场和孤竹文化长廊,间歇式的台阶和平台缓缓而上,神圣的“龙门跃化”广场和鱼化龙雕塑展现卢龙学子化龙成才的美好前景,也是校园核心的景观主题。孤竹文化长廊成为校园上下联系的交通枢纽,又为师生提供了交流、休憩的空间,成为校园因地制宜的特点,其挡土墙以文化墙的形式成为孤竹文化、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以鱼化龙雕塑为中心还形成一条东西景观轴,向东可以仰视阶梯教室和斜屋顶上的比喻光阴如梭的时钟,向西是以卢龙县传说飞将军李广射石为题材的“金石为开”文化石。
3.5雨水排水设计
用地基本保持了原貌,整个场地自然排水。西北侧低处用地采用雨水回收技术,把雨水回收集中于中心景观广场周边并作为水景景观,东侧和南侧地块在保持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做平整和修补。
4建筑平面设计
建筑平面把交通空间、卫生间和附属用房等辅助空间布置于北侧,日照较好的南侧全部留给了功能房间和教室,空间尺度适宜。多处设计的交流休憩空间,使“教”与“学”空间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因为学校更倾向于职业技术专业,需要的技术操作空间较多,宿舍和教学楼的屋顶做上人和种植屋面,提供了更多的休息、交流和学习实践空间。
5建筑风格及立面设计
建筑采用简洁的现代风格,简单的建筑体块组合形成了丰富的内外空间。教学楼和学生公寓采用校园红建筑主色彩(红砖)加部分白色涂料点缀,强调了建筑群的文化感和历史感,体育建筑采用活波的曲线和浅色铝板与白色为主暗红为辅的食堂相呼应,丰富校园色彩的变化。另外,为了便于识别,在立面增加了1、2、3等数字形象造型,增加了建筑趣味。
6技术措施
篇9
关键词:社区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效果分析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约有78%的心血管死亡患者与高血压有关[1]。目前,受高血压知识普及率低、治疗依从性差,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社区患者血压控制率普遍较差[2]。本社区将规范化管理措施引入高血压控制,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社区辖区内2011年~2013年的高血压患者242例,其中男85例,女157例,平均年龄(58.5±7.1)岁(42~76岁),病程3~19年。纳入和排除标准:①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标准[3] ②排除急性冠脉综合症者;③排除依从性差,无法配合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1例,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社区医生指导下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并定期接受血压测量。观察组患者接受规范化管理,措施包括:成立由医生、护士和防保医生组成的高血压管理小组,依据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将高血压患者分级,并建立并录入信息化管理档案。加强与患者沟通,以多种方式向其讲解高血压防治知识。加强随访,评估患者生活方式,发现高血压影响因素,通过开展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并举,纠正用药依从性差和不良生活方式。
1.3疗效评价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实施前、后的高血压分级、血压控制率、药物治疗依从率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干预前、后高血压分级 干预前,两组高血压分级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实施后,观察组高血压分级显著改善,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
2.2干预前、后血压控制率、药物治疗依从率 干预实施后,观察组在血压控制率、治疗依从率和不良生活方式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高血压控制不达标是导致心血管疾病进一步恶化的重要因素,目前,虽然药物治疗可达到快速、有效降压的目的,但大部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较差。
慢性病防治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调查表明社区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知晓率仅为30%,控制率普遍不足,且中危和高危患者比例偏高[2],这也增加了社区慢病防治的负担和医疗成本。孙纪新等[1]研究认为社区高血压患者控制不达标关键在于缺乏规范、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方面知识普及不足,另一方面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忽略了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此外,缺乏血压的定期监测也是重要原因。本组研究表明,与未实施规范化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高血压分级显著改善,同时与干预前相比,观察组患者不良方式均获改善,进而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和治疗依从率显著提升,提示规范化管理通过宣教,提高患者的知识普及率,从而达到血压达标的目的。
总之,规范化社区高血压管理能显著提高患者血压控制率,提高治疗依从性,纠正不良生活方式,适宜社区开展。
参考文献:
[1]孙纪新,朱俊卿,唐丽娟,等.河北省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患者血压控制效果[J].河北医药,2012,34(19):2998-2999.
篇10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调查研究
我们采用了詹发尚研制的职业规划问卷调查表,通过对中南大学护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湖南省中医药大学、长沙医学院、长沙职业技术学院、长沙博雅职业培训学校等6所学院的大三、大四的300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选择中南大学护理学院、长沙医学院、长沙协雅职业培训学校155名大三、大四护理专业学生实施职业规划培训的干预。职业规划现状调查问卷采用詹发尚制定的《大学生职业规划问卷》,分别从职业探索、目标计划、自我提升、人际关系、反馈修正六个维度进行研究。该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0份。旨在探讨护理学科专业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教育提供理论依据,能积极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职业规划.
1长沙市护理专业生职业规划现状
1.1在职业探索方面见表1,两组主要通过互联网、向他人询问或与人讨论未来的工作及阅读一些与未来工作有关的资料或书籍来探索职业,干扰组的倾向更多(74.1%、98.3%、93.5%)。未干扰组(80.4、82.1%、69.6%)(P<0.01)。说明对学生对职业规划缺乏专业咨询与指导,对干扰组进行职业规划培训后的学生,能全面、系统讲解职业知识,让学生对职业环境、职业价值有更多的了解,指导并促进了学生对自己职业认识。1.2在自我认识方面见表2,在两组中都倾向通过他人认识自己,但在通过心理测验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特点和通过心理测验,了解自己的特长方面两组有差异,未干扰组符合与不符合几乎各一半,但在干扰组中从这两个方面了解自己的占少数。说明职业培训后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更主动与自信。1.3在目标计划方面见表3,在有自己未来的职业计划上两组符合率比例比较高,特别是干扰组占87.1%,明显高于未干扰组,两组在制定了毕业1年后的职业目标占74%~80%,在其他几个方面两组符合与不符合无显著差异,这说明接受职业培训的学生对职业规划更明确,但是也显示学生对职业的发展方向缺乏更深的认识,所以对3年及长远的计划比较模糊,提示职业教育应该阐述职业的发展及前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1.4在自我提升方面见表4,两组均认同通过努力学习、深造和逆境来提升自己,但干扰组的比例高于未干扰组。说明职业教育能很好地帮组学生提升自我。1.5在人际关系方面见表5,两组在平时多与对自身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同学交往比较一致,但在结交了一些对职业发展有用的朋友,联系了一些对工作有帮助的老师这两方面干扰组明显多于未干扰组,其他人际关系方面两组均占一半左右。说明职业培训可以指导学生更正确地更主动地寻求人际帮助,同时也提示专业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正确指导并为学生提供职业帮助。1.6反馈修正方面见表6,两组均显示最近一年,改变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就业现状的认识,并调整了自己人际交往范围,对职业目标与计划的修改均无显著差异,说明随着大学的深入,对自己与职业的认识更加成熟,对自己的交往人群有了明确的需求。1.7在职业目标方面见表7,在因为发展因素选择自己的职业:未干扰组55.3%,干扰组64.5%;因为声望因素:未干扰组16.1%,干扰组6.5%;因保健因素而选择自己的职业两组显示基本一致,只占各自的1/3。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喜欢护理专业而选择的。
2几点建议
①大部分护理专业的学生因为发展因素而选择专业,但在专业认识需要专业的老师进行职业培训,比如:职业规划的概念、意义和方法,职业学习主要的课程、护理专业的社会地位与发展方向等,让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自己的专业,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②在大三、大四的学生在实习期间以就业为载体,进一步宣传职业知识,让学生接受更接近社会、准确、积极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择业观,需要专业指导老师为学生设计就业形势与政策的讲解,耐心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比如:求职技能的培养、就业制度与毕业生权益的维护、自主创业的相关知识的培训,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的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范方仕,杨晓庆.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4(4):238-239.
[2]李苗苗,金鸿雁.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教育界,2014(9):175-176.
[3]陈轶慧.护士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饮食保健,20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