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的实质范文

时间:2024-01-16 17:5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思维的实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思维的实质

篇1

关键词:创新思维;知识可视化;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53-03

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知识可视化教学法

1.知识可视化教学法的定义。知识可视化是指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其实质是将人们的个体知识以图解的手段表示出来,形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知识外在表现形式,从而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2]。知识可视化教学法是指利用知识可视化工具改善教学过程,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2.知识可视化工具。知识可视化工具包括概念图、思维导图、认知地图、语义网络等。其中,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是最重要、最常用的两个工具。概念图是由美国人Joseph D.Novak于1970年提出来的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这是一种知识以及知识之间关系的网络图形化表征。概念图可以一目了然地表现出知识体系结构,突出表现知识的层次结构,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思维导图是由英国人Tony Buzan于上世纪60年代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借助图像、颜色和符号来帮助人们记忆,增加创造力,是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具象。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对知识的表现能力、表现形式和应用场合上略有不同。在教学上,不必对二者加以细分,可以综合运用它们的优点,服务于教学和学习。本文以思维导图为例来介绍知识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特征[3]:一是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二是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三是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四是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3.知识可视化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人的左右脑结构相同,功能和分工却大不一样。以语言文字为主的传统思考与认知方式多依赖于左脑,造成左脑认知负荷过重。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右脑的潜能,将知识以合理的逻辑顺序、图文并茂地表达出来,充分调动右脑参与认知和思考,促进全脑思维。由左脑负责加工节点文字,右脑负责把握整体图形关系,左右脑分工协作,能够大大提高认知、思考、记忆的质量与效率。思维导图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运用思维导图来帮助思考,能让学生无所羁绊地将思维发散开来,对问题的了解和探讨不断深入,解决方案也越来越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②培养发散思维是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思维导图的特点就是从图形中央逐步向四周放射,本身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因此,思维导图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最好方法。③培养直觉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维。思维导图的初期制作是头脑风暴的产物,即让思想完全放松,没有任何顾虑,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力求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提出想法。以灵感、直觉和顿悟为主的头脑风暴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新观念和新设想[4]。

二、知识可视化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知识可视化工具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听。而在知识可视化教学中,教学活动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对话关系,即知识是在教学双方对问题的探讨中不断生成的,从而形成互动式教学过程,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分享经验、体验成功、开拓视野。

图1是作者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而绘制的思维导图。图中以离散傅里叶变换为主题,各个分支标明了与傅里叶变换相关的内容,不同分支间关联的概念则用箭头连接。图中运用了图形、表情符号、箭头连接等,强调了重要知识点的在联系,也说明了离散傅里叶变换便于计算机实现的特点。丰富的色彩、生动的符号、清晰的层次结构,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将该图用于复习课,在较短时间就能够全面地讲清知识点,且能突出重点,课堂气氛非常好。

2.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可视化工具。在以前的复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局限于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无法站在一定的高度从整个课程的结构体系上来学习各个知识点,结果花了很多时间去复习却仍然一头雾水,事倍功半。利用知识可视化工具进行复习,既能复习各个知识点的内容,又能够理解该知识点在整门课程中的位置。运用知识可视化工具,将头脑中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智能的开发。知识可视化工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与记忆力,增强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启发学生的联想力与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最终熟练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图2是一名学生制作的关于场论的思维导图。他将场论中的主要概念以“三毛”的四肢、头发等身体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既能达到快速掌握核心内容的目的,又寓学于乐,提升记忆力,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师生共同建立课程的知识体系。专业课程具体内容很多,也很繁杂,但在本质上是有紧密联系的。为了让学生能认识到这一点,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使学生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个人的知识框架体系。在每节课的小结部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使用思维导图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每一章结束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整章内容的思维导图;每一个知识模块学完,可以画出这个模块的思维导图;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整门课程的思维导图,建立课程的知识体系。在知识可视化教学中,教师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知识主动的建构者和探索者[5]。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索与交流中进行的,知识的交流是双向的。

三、可视化教学法应用效果分析

为了验证可视化教学法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我们以河南理工大学0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三个班为实验班,以08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三个班为对照班,比较分析了两个学期的若干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成绩差异。由于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设置大体相同,任课教师相同,考试所用的试卷也是相同的,因此,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图3是实验班和对照班平均成绩的对比。图中课程从1至8依次为:《大学物理》、《电路理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息论与编码》、《数字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分析》、《数字信号处理》和《通信原理》。

本次研究共选择八门课程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从第四门课程开始引入可视化教学法。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未引入可视化教学法前,实验班成绩与对照班成绩有比较明显的差距;在教学中使用可视化教学法后,两班成绩的差距显著缩小。从而说明,可视化教学法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

综上所述,知识可视化工具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思维工具,可以帮助本科生学习、思考以及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发大脑潜能。通过运用知识可视化教学法,将指导学生运用可视化工具,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建立团结合作的教学机制,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学习、成长、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震.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风向标[J].中国校外教育,2010,(4):123.

[2]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1):23-27.

[3][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叶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4]罗辉.打开智慧的魔盒——思维导图、概念图应用宝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汤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篇2

对于未来社会的面貌,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层次、侧面进行了多种描述。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后工业社会”,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有人称谓未来社会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人称谓未来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等等。无论人们如何描绘未来社会,也无论人们如何称谓我们所处的时代,但我认为,未来社会最根本的特征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变革迅猛异常,综合国力竞争剧烈。这些巨大的变化,既使人们喜悦、激动,又可能使人们一下子难以适应。展望未来社会,光明的前景与严峻的威胁并存,腾飞的机会和沉重的挑战同在。面对这种冲击,我们的第一态度是,研究面向未来的对策,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掌握适应和对付未来的主动权。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面向未来,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骨髓里都充满未来意识的人。因为,教育事业是未来的事业,我们今日的中学生将在未来世纪度过他们的一生,他们的精神面貌将对未来世纪的人类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对未来世纪的前景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立足今日,应展望明天,根据未来世纪发展的要求来实施现实教育。例如:既然未来社会是一个变革剧烈的社会,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尤为突出,那么,我们就应帮助学生确立竞争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未来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世界各国交往频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未来世纪的教育哲学观需要强调一种全球的合作精神。未来世纪的教育既要促进竞争,更要促进合作,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球性的交往、竞争与合作。

无数事实说明,经济的高度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所导致的显著后果之一,就是人文精神之花的枯萎。当代许多发达国家物质的丰富与道德的堕落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未来世纪,我国的经济和科技都将发生巨大飞跃。无论社会怎样变革,人类生活的本质仍然是“人”的生活,而不是“物”的生活。人类要过富有人道的生活,需要精神文明的滋润,以充实生活的内涵,提高生活的品质。目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许多国家纷纷推出“意识形态复归教育模式”,主张对学生施加公开的、强化的思想影响,切实加强道德教育,以帮助年轻一代构建生活理想和道德行为。这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

关于思想政治课的性质问题,历来有“德育课”与“智育课”之争,其结果是:把它归为“德育课”,常常使智育遭到冷落,德育也由于缺乏根基而陷于空洞说教;把它归为“智育课”,又往往导致德育的削弱,教学任务无法全面完成。我认为,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我们应具体分析:在什么意义上,它具有德育性;在什么意义上,它具有智育性。这样,才能充分显示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质,精确标明思想政治课在学校教育中的方位,从而有效地摆脱德育与智育相克的“怪圈”。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德育功能。如果说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学会做人”教育的皇冠,那么,思想政治课则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思想政治课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未来社会,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乃至学科名称都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它的德育功能即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功能都必将得到强化。

首先,我们要强化思想政治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导向和“免疫”功能,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讲政治”。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必然会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怎样迎接未来世纪的挑战,怎样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每一位中国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必须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他们做堂堂正正的未来世纪的中国人,教育他们热爱社会主义中国。我们所需要的不是情绪化的民族主义,而是成熟、理性和深邃的爱国主义。只有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提高他们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袭的免疫力,使他们“处变不迷途,遇事不糊涂”。

其次,我们要强化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指导和深化功能。未来社会仍将是一支不和谐的双重变奏曲。人类既充满发展的希望,也面临自毁的危机。道德危机、人口危机、生态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和能源危机等将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如何实现希望、战胜危机呢?思想政治课在战胜道德危机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不仅要构建多元的道德价值观念,而且要研究和改进道德教育观念同实际效果的转化过程,使道德教育从单一化向层次化、理想化向基础化、运动化向生活化转变,通过正面灌输、价值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形式,帮助学生确立社会道德规范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小学会关心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民族和全球利益,建立起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价值观。“学会关心”正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只有将人类道德素质定位在“学会关心”的基础之上,致力于现实的道德教育,才不至于再次引起有识之士的振臂高呼:“拉莫尔(道德)姑娘,你回来吧!”

数百年来,“知识就是力量”始终是人们信奉的真理,也是教育者孜孜不倦地用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一切知识财富去充实学生头脑的依据。但是,未来社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仅靠在学校学到的一点理论知识,根本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怎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呢?经过一番困惑和思索,人们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发展能力,用人类的智慧来迎接时代的挑战。未来的教育不应仅限于向学生传授坚实的知识,还应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到精神生活之中。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早已从“知识型”教学向“智能型”教学转轨,以适应时展之需要。

十几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浪潮方兴未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响彻云端,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一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1983年~1984年,《政治教育》组织了一场关于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能力问题的专题讨论,人们对思想政治课应培养什么能力和怎样培养能力的问题提出了各种见解。这场讨论促进了人们对学生能力培养问题的关注,深化了人们的认识。多年来,许多教师为了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的状况,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能力培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偏差,主要表现为:(1)有的教师的教学仍然是以知识为核心,能力培养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最多是在中考或高考前才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2)有的教师将高考考查的七个方面的能力视为思想政治课的能力目标,将能力培养局限于背诵知识和训练应试技能的范围之内。(3)有的教师将能力培养停留在一般理论和经验上,始终没有实际的、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实际上架空了能力培养。(4)有的教师将能力培养与知识学习对立起来,忽视能力形成的基础,特别是过分、片面地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削弱了“双基”教学,削弱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常识教育。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适应时展的需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必须加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将学生能力培养真正贯穿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

未来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利雅德博士曾提出:未来人应持有三张“护照”,即学术性或知识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护照”。以往,人们往往重视学术性和职业性“护照”,而忽视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护照”。然而,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是未来世纪人才最为宝贵的财富和素质,如果一个人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教育事业是明天的事业。我们要教在今日,想到明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从追求考试分数转变为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

未来世纪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是以发展为其主要目标的。但是,发展决不仅仅是能力的发展,还应是学生个性的发展。

未来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变化,对人的素质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人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充分发展的智能,而且要求人具有优良的个性品质。比如,操纵高度自动化的机械设备,需要人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个性品质;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要求人具有不畏挫折、敢冒风险、自信自强的性格品质;高技术的广泛采用、紧张的生活节奏,需要人调节情感,使之保持平衡。社会越是向高级阶段发展,越是需要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未来的教学将注重把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起来,以教学的完整性去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已经历了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个性和谐发展型”的转变。这预示了未来教学目标的重大转变。未来教学将给“唯智主义”教学模式划上一个句号,从而把个性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

我国新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合理健康发展”,并设计了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个“板块”组成的新课程体系,以便使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长与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与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预示了未来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发展而教”将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准则。

篇3

经常碰到学生之间开玩笑地说:"今天××同学又被老师抓去上政治课了。"在他们看来,上政治课也就意味着进行纯粹的思想教育,进行重复的、乏味的说教和批评。还有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初中思想政治课也被列为最不受欢迎的科目之一。

思想政治课历来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枯燥、单调、没意思、不好学,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在过去闭卷考试模式下,学生即使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但由于考试的压力,他们上课也只能专心听讲。但实行开卷考试后,学生在思想上松懈了下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思想政治课听与不听一个样,反正到考试的时候可以抄书本和资料。

那么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呢?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要使政治课真正受学生欢迎,政治教师除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针对上述困难,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让思想政治课更具生命力。以下是本人在这一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注重时事政治教学,给思想政治课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些年来,我省政治中考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不仅仅考查纯粹的时事政治,而且把时事热点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尤其是主观性试题,无一不是迎着时事热点、时政焦点,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对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结合当前国内外重大时事进行教学,这样在提高学生对当前形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当前形势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运用政治教学中的有关知识就能解决学生实际生话中的许多烦恼的问题。诸如人际关系、考试焦虑、心理障碍等。初二的法律常识也能帮同学们解决日常生中发生的一些纠纷。同学们都说想不到平日以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还真这么管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学习兴趣也大大增加。

二、小组合作,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

注重创设情景,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否增强其内在认知过程,能否变"要我学"为"我愿学",能否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组学生叙材料、讲故事、演小品、调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一般来说,每节课应该把要讲的内容列成提纲,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学、看书,对基本观点、概念,学业一看书就能找到答案的,就由学生自己回答肯定。对于学生难以接受的问题,则让学生讨论或辨论以求得正确认识。可采用以下三种形式①四人一组或六人一组的小组讨论。'让前后桌四位同学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此种形式的优点是:规模小,发言充分分,容易把问题谈透,时间不需太长。在教师规定的时问内讨论后,由一人作代表在班上淡看法,然后由学生或教师做归纳总结,但只适合难度不太大的内容。②辩论型讨论。这种形式适和命题有一定深度,需要有段时问的酝酿,事先要让学生做一定的准备一这种讨论法是以学习小组为基础的,由组长作组织者。每个同学把预先准备了的内容在本小组上讲,以引起争论,最后每组派代表在班上谈,个人也可以只代表本人意见谈。③抢答讨论法。这种形式适合于引导学生把教材上所学理论知识同其它学科的知识以及社会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去观察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三、注重运用课本中的知识和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千方百计地搜寻教材以外的材料,而且要善于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现成的材料。教材中的材料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具有较高典型性的,如果能认真备课,吸收消化,灵活运用,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构建新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体系

1、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资源优势。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而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除了常规方法外,还可运用直观感知的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去,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开发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如利用网络音像兼备、图文并茂、动静(图片、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象,电影等)结合的特点制作教学课件,使教学内容动态化、形象化、趣味化;利用各种信息资料拓展学生视野;利用网络超越时空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利用网络建立网站、资源库,进行远程教育,使优质资源得到交流与共享等等。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情境创设,为后续环节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教学基础。

2、灵活运用多媒体,激活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开始,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课前的某一情境上,为使学生对新课程、新内容发生兴趣,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中的一幅投影、一段录像、一幅画面,都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注意,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学生"无意注意"不可能持久,且极易受到干扰,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通过促进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思考探求问题。在教学结束之前,也可通过多媒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升华,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让多媒体走进活动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媒体与活动课整合,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既突出了多媒体的示范、指导、激趣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篇4

一、谈话预热,引入思维概念

首先我从脑结构谈起,向学生们介绍了脑细胞的生成与具有的记忆功能以及脑细胞的死亡等情况,使学生们知道了我们的知识储备在脑细胞之中,并告知学生们要使这些知识点,永不遗忘,需要反复强化,就像自己以及父母的名字一样。聪明的表现是能够把知识点找到其联系,形成思维。这样的谈话预热,我看到学生们聚精会神的目光,感觉到了此时他们的津津有味。相信,在他们脑中,思维之概念已经初步出现,也一定正在尝试在知识点之间连上线。为了强化这点联系,我马上在黑板上写上“水”主题以及次主题“鱼”,并在它们之间连上了一条线,在线上与他们共同完成了这样两句关联句“有水的地方不一定有鱼”“有鱼的地方一定有水”。这双向联系反映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空间网络结构图,具有方向性意义,也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之处。

二、个案整理,初尝单线思维

趁热打铁,我揭示了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主题内容:面积,并把它写在黑板的中央。告诉学生们,这个写在中央的名词或动词就是主题关键词,也就是表达核心的词。写上了中心主题词,我询问同学脑中迅速出现的与其有关的联想词是什么,同学们立刻活跃起来,纷纷提出了“面积单位”“正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圆面积”“三角形以及梯形面积”等许多语句。此时老师的心情也被学生们直接的反应给激活,告诉学生们,这第一反应产生的词句就属于“次主题”,也就成功的与主题产生了单线联系。把此主题与核心主题连上线,就基本完成了思维的最初级阶段。想向中级阶段延伸,就得在线上添上方向箭头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语句。老师在“面积”和“正方形面积”上写上了这样一个词“包含”。学生心领神会的点头,表示了他们的理解。有了老师的示范,我立即布置了学生们进行尝试练习,选择一个黑板上的次主题展开连线思维工作。巡视学生们练习,我看到了有学生选择了“正方形”主题,写下了它的次主题“长方形”,中间连上了单方向箭头,写上了关系句“基础”。也有学生选择了“三角形面积”与“S=A*H/2”连上线,写上了“计算公式”关系句。还有学生画了一个圆旁边连上的被切割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图形。

三、逐步完善,分析思维联系

因势利导,视频展示台上放上了学生们的单线思维图,学生们开始对其品头论足:认为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不仅仅是单向的,它们的联系应该可以增加一条“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还就此议论到当长方形的长缩短到与宽同样长时就为正方形,原来的面积ab变成了aa(即a的平方) 。我欣赏着学生们有条理的叙述,适时加以点评,疏通着思维通道。此时我知道,要想使其思维网络化,只要做一做加法就可以水到渠成,但我没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们尽情分析着他们的单线思维,叙述着他们想叙述的,流畅的表述其实就是畅通的思维最好的表现。有了以上的程序,我告诉学生们,现在我将把每个人的单线思维图集中到一起,逐个画在黑板上,请大家再次评述。选择了5个同学的单线图,刚画完,学生们已经急不可耐的议论开了,说好像一幅地图。我及时告诉学生们,这就是集大家智慧的思维导图,我们看到了更多的节点,并且能清楚地发现每个节点间的联系。如果能读懂,那就能使自己形成此主题下知识结构。当然,假如能自己独立完成这样的思维导图,就能形成更好的思维网络,达到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篇5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要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就业为导向,一切以学生的就业为重,贴合高职学生教育实际,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提升自身的政治、道德和法律素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部分思政教师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脱离学生实际,产生了诸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以期能促进高职思政课的发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一、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思政课不太重视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师生功利思想严重,过于讲究实际、实效,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帮助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且思政教师为了降低自身工作压力,思政课多数采用开卷考试,再加之,思想政治课程对人的影响和作用都是潜移默化的,无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许多教师和学生对思政课有所忽视,认为开设相关课程是在浪费时间。

(二)师生之间缺乏足够交流

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常常是大班教学,往往是几百号人同时上课,上课人数很多,如果仅仅依靠课前和课堂时间与学生沟通,显然是不够的,而且在课后,教师常常忙于学校或者自身的科研任务,学生常常要去完成其他功课,导致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则会认为上课的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同时,现阶段高职思政教师通常只负责课堂教学,对学生其他方面的信息缺乏足够认识,无法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相关教学。

(三)依然按照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课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采用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被动听课,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理论性过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正是因为现阶段高职思政课教学当中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促使人们积极思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使思政教学更加贴合学生实际,提升了学生的政治、道德和法律素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对高职思政课的重视程度

近些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认识到思政课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渐加大了对思政课程相关方面的投入,这些精神的落实,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强力支持。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在贯彻相关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加强专业部门与思政部分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整合全校资源,推进学校实践教学模式建设。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职院校中,推广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离不开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师资队伍,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要鼓励和引导思政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行业实践,定期派遣骨干教师去参与培训,定期邀请专家技术学者来学校讲座,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同时,也要在结合学校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引进新型教师,或者聘请校外人员来参与相关建设,为学校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三)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高职院校要时刻认识自身的使命,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校企之间加强合作,加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完善校企之间的有效合作机制,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与相关企业联系,以此来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企业通过相关合作,也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当中,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完善考核制度

思政课的社会实践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要实现以考促学,我们应该完善考核制度。一方面,考核的方式和形式应该多样化,应该综合考虑班主任、辅导员、实践基地指导老师、调查单位意见、日常行为表现等;另一方面,要建立过程化的考核方式,不能仅仅依靠学生最终的实践报告、调查报告来衡量学生的成果,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的东西。

篇6

所谓“三段式教学法”:就是把一堂课的时间大体上分成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和具体的目的、要求。如教“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基本状况”分成这样三段:

第一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新课内容,为听课做好准备,创造储存信息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要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为学生传输信息做好准备。我们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状况出现哪些变化?

2.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是否消除了阶级对立?

3.判断资本主义国家是否消除阶级对立的根据是什么?

4.如何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中“变化”与“没有根本变化”的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文,把学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达到预习的目的。同时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还会发现一些新问题,为教师的第二阶段精讲做准备。

第二阶段:教师根据新课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实际和阅读新课时存在的问题,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讲清关键性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学生自学本框内容的基础上,对这一框内容主要讲了两个关键问题。

1.重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国家两大对立的基本阶级”中的“基本”两个字。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基本阶级外,还存在城乡小私有者和自由职业者。如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律师、医务人员等。

2.根据关于划分阶级标准的观点,对战后无产阶级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逐点分析。使学生弄清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只是属于无产阶级内部结构及生活状况等现象的变化,而无产阶级由于它对生活资料占有关系没有根本改变,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关系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资产阶级仍然占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丧失生产资料,它们之间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变化”的只是现象,本质上“没有根本改变”,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懂得“变”与“不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通过教师的分析,对内容繁、头绪多的问题层层分解,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由现象到本质,点明问题的症结,进一步拨动学生的思维,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听完教师分析后,再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复习巩固。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让学生评析。我们在讲完这一框主要问题之后,曾引用了当代资产阶级学者的一些观点,让学生进行判断分析。

如资产阶级学者宣扬的:“资本家财产的来源和增加,是由于节约和对于劳役所得作出的牺牲性储蓄,再加上大胆的、富有想象力的和聪明的投资。”因为对资本家的财产来源和增加的问题,不少同学有模糊认识,让学生自行讨论、争辩。

教师不要急于作结论,积极组织和引导,使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利于培养学生明辨政治是非问题的能力及批判错误观点的能力。

通过实践,学生普遍反应较好,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能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不断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多种思维能力。让他们自己引证事例、讨论争辩比“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篇7

关键词:中职;办公设备使用与维修;课程教学

办公设备是一种涉及到光、机、电、磁以及静电摄影等技术的高科技产品,它的种类繁多,技术更新非常快,已经成为人们提高办公效率必不可少的设备。目前,各种办公设备的生产厂家以及销售办公设备的公司数目庞大,与之对应的,这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一些大中专院校已开设了《办公设备使用与维修》这门课,但由于这门课所涉及到的技术多且难度大,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能迅速适应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

一、校企结合,互利双羸

校企合作是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它是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校企结合培养出来的劳动者熟知企业文化,懂得专业技术,具有良好的文化、思想素养和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一方面,学校受经费的限制,即使花钱购置了一些可供学生实习用的办公设备,但这个行业的技术发展非常迅猛,所以过不了几年就落后甚至被淘汰了。比如,模拟复印机是前几年一直盛行的办公设备,但近年来已经被数码复印机取代。若学生仍然用这些办公设备来进行实操训练,毕业后显然跟不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相反,如果能让学生直接到企业去实习,那么他们所接触到的办公设备就是最先进的,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

另一方面,企业招聘办公设备方面的技术人员,首先要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时间大约是1~1.5年,这中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无形中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所以,企业可以利用自己在设备、技术上的优势,通过派专员到学校讲课,或者让学生直接到企业来实习,然后把其中优秀的学生招聘到公司就业,可大大缩短公司对新进人员的培训时间,相应地也降低了公司在培训方面的成本。

二、突出重点,注重实际

首先,办公设备种类繁多,要一一详细介绍,显然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在大多数《办公设备使用与维修》教材中,主要的办公设备有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扫描仪等,大部分办公设备公司也是主要经营这些办公设备的,所以在课程安排上,还是以这四种设备为主。

其次,在介绍每一种办公设备时,围绕“种类、性能指标、基本结构、基本原理、维护保养、故障排除”等顺序介绍,注意结合目前市场最先进的办公设备,在讲解工作原理时,要注意归纳,将难于理解的内容简单化,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第三,《办公设备使用与维修》这门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所以在介绍每一种办公设备时,都必须尽量与实际结合起来,一是现场演示或展示所讲的办公设备或相关的零部件,二是多让学生亲自操作设备或更换零部件,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授课内容,穿行

大多数办公设备都融合了光学、机械、电子等技术,所以其性能指标、结构原理、维护保养、故障排除等都有一些必然的联系,所以在给学生讲解每一种办公设备时,不能独立地介绍,应穿行。具本地讲,就是在介绍一种办公设备时,要和前面所讲的内容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不会忘记前面所学的内容,而且对所讲过的内容理解更深。比如在介绍其技术指标时,对分辨率的概念,就可以将扫描仪、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的分辨率联系起来讲解,并注意辨别他们的异同点;再比如,在学习每一种办公设备的工作原理时,可以以方框图的形式比较着介绍,各办公设备的工作过程方框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熟悉了工作过程方框图后,再学习其基本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效果会好得多。

四、授课方法,灵活多样

办公设备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工作原理难于理解,所以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教师要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由于办公设备的结构是紧凑而复杂的,其工作过程看不见、摸不着,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并掌握其工作过程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能将其工作过程用电脑软件形象逼真地摸拟出来,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现在的音像书店关于办公设备方面的光盘比较多,其中有一些内容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所以在教这门课的过程中,教师很有必要准备一些这样的光盘,也可以从网上下载,结合光盘中所讲的内容来介绍。这样可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知识更全面。

第三,在讲解的过程中应把握好进度。如果进度过快,学生的思维很可能跟不上,这样会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地、反复地提问并检查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一些难于理解的内容,如电源部分电路的工作过程、复印机的充电曝光过程等,可用通俗的语言归纳出来,再教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

第四,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实训中,教师都可以采用“生本教育”的方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6~8个人,课前将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交给学生,先让他们在组内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阐述对问题的看法,所有组都发言完毕之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调动起来了,从而达到学习、理解、掌握所学内容的目的。

五、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虽然办公设备的更新换代比较快,学校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来购置大批量换代的办公设备,但是可以购置少量的、最新的、可供课堂演示用的办公设备。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对此认识不足,在实习用的办公设备方面投入少,甚至将为学生实习购买的办公设备放到其它部门去用,使得相关专业学生的实习得不到保障。

许多专业(如电子信息、计算机、通迅、文秘等)的学生毕业后,工作中都要和办公设备打交道,所以在这些专业中不仅很有必要开设《办公设备使用与维修》这门课,而且要根据具体的专业调整授课内容,增强实习和实践环节,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操技能,毕业后多一些就业机会,更快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

篇8

[摘 要]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难度适宜的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通过在教学中对这一理论的落实与研究,让学生的理解更逼近数学的本质,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数对 数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32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难度适宜的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基于这一理论,教师的教学要走在学生思维的前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前不久,本校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确定位置”一课,在试教过程中,“拓展训练”的教学环节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教学片断:

师:你们能不能报几个数对,让我们班一列或者一行的同学都站起来呢?

生1:(3,1)(3,2)(3,3)(3,4)(3,5)(3,6)。

生2:(1,1)(2,1)(3,1)(4,1)(5,1)(6,1)(7,1)。

师:我只要说出一个数对,就能让一列同学都站起来,你们信不信?[师板书(5,x),第五列学生全部站了起来]

师:瞧,一个数对就可以让一列的同学站起来,我厉不厉害?下面,老师来个更厉害的![师板书(x,x),然后请符合要求的学生起立,全班学生都站了起来。这时师发现不对,马上进行提示:“当x=1时,数对是(1,1);当x=2时,数对是(2,2)……”此时,大部分学生坐了下去,可仍然还有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学生站着。看到这个情形,师只得请还站着的、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说出表示自己位置的数对,这部分学生最终迟疑地坐了下去]

师:看这些同学的位置,他们的行数和列数都是相等的。

师(站在教室前的一个角落):如果我的位置在这儿,你们能用一个数对来表示吗?

生3:(0,0)?

师:对!我的位置就是(0,0)。

思考: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课后笔者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对学生进行个别采访:“为什么刚开始看到(x,x)时,你会站起来?这里的x可以是0吗?你能用除(x,x)以外的其他数对,表示刚才课上最后站着的同学的位置吗?(出示一张课上用的班级座位图)如果有个数对是(x,x+1),你觉得哪些同学应该站起来?”通过访谈,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实现教师所期待的思维上的发展。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x可以表示任何数,所以当(x,x)出现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数对可以表示每一个人的位置。从学生对访谈中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的关注点仅仅定格在“任何数”上。在直角坐标系中,坐标(x,x)可以是任何数,但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只能理解这里的x表示的是第几列或第几行,即整数。数对(0,0)也是学生无法理解的,因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不存在第0列或第0行,通过访谈中的第二个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个数对存在困惑。从学生回答访谈中的第三个和第四个问题可以看出,他们现在还不能综合分析一个数对中行数和列数的关系。(x,x)与(1,1)(2,2)等数对都应被看成是一种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x,x)与后者相比显然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即到达了更高的抽象层次。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执教教师并没有从行与列之间的关系着手,而是仅仅停留在具体数对中,导致没能促进学生思维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笔者以为,即使执教教师着力于(x,x)和(0,0)的分析讲解,但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如何才能真正理解形式运算的含义呢?所以,笔者认为此环节的设计是有所欠缺的。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必须要努力逼近数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核心价值。下面是笔者的一个教学片断构想。

师(出示下图):你认为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需要几个数?只用一个数不行吗?为什么?

师(出示右图):它的位置又该怎么表示呢?(生答略)

师:在数轴上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只需一个数,在一个平面中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数,会不会有需要三个数才能确定位置的情况?这个问题,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研究。

篇9

【关键词】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在职培训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3.06.020

在职申请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专业学位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为在职临床医生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开辟了渠道,缓解了当时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国务院提出了完善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方式,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决定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类别下增设全科医学领域(以下简称“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并同意部分高等院校2012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研究生攻读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由于我国对高层次应用型全科医生的培养刚刚起步,现阶段招生仅限于全日制研究生,但是面对高层次应用型全科医生供需矛盾的日益凸显,我们应加快研究相关政策,以满足在职人员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需求。

1 对专业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认识

专业学位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我国1991-2007年陆续开设了18种专业学位,期间各类专业学位累计招生61万多人,其中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职教育为主,这对加快人才的培养、提高国民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10年我国又将专业学位类别增设至38种。至此,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类别不断完善的过程。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后,于1998年正式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规定,对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和在职临床医生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医学学位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不仅有利于解决原来培养的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获得者临床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临床住院医师的积极性,推动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2 设置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必要性

2.1 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培养高层次全科医生的有效途径200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中提出,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培训,着力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按照2010年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到2020年,要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但是,现阶段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现有的社区全科医生业务素质不高、学历和职称低、人才流动性大等问题。广西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广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师的学历构成以大专及中专学历为主,本科学历只占15.1%,尚无研究生学历全科医师;职称构成中,以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只占9.1%。目前,全科医师的水平满足不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无法达到新医改提出的为社区群众提供安全、适宜服务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同方式加快全科医生的培养,达到新医改提出的要求。

2.2 是对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有益补充 我国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教育是指与全日制研究生相对应的,功能互补的,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高层次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现代教育体系。自1991年我国试办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及时解决了国家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实践证明,开展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手段,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自设置之初,即对在职医务人员申请学位做了相应的要求和规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培养在职人员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体系。同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意见》中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积极为社区卫生服务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师;要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举办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教育,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继续医学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因此,随着全日制研究生招收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工作的深入开展,招收在职攻读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工作也必将展开,这既是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的需要,也是加快高层次全科医生培养的需要。

2.3 是满足在职全科医生提高自身素质和诊疗水平的需要目前我国注册的全科医学执业医师为8万余名,到2020年全科医师的数量将要达到30万。如何进一步提高那些本科毕业后即走上工作岗位的全科医生的自身素质和诊疗水平,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尽管部分高等院校已开始招收全日制研究生攻读全科医学专业学位,但对于大部分在职在岗的全科医生来说是很难实现的“愿望”,同时部分考上全日制研究生的全科医生又主动与原单位脱离关系,毕业后多数都不在社区基层工作,造成基层社区人才留不住、队伍不稳定。因此,设置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开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全科医生的新途径,满足在职全科医生提高自身素质和诊疗水平的需要,真正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着”稳定的服务于基层社区卫生的全科医生队伍。

3 设置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思考与建议

加快高层次应用型全科医生的培养,是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工作也必将在各医学高等院校展开。在此,我们对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和培养进行了一些思考,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

3.1 明确招生考试,加大宣传力度 目前,将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申请条件纳入“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全国联考”,还是按在职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要求参加“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尚未明确。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在职人员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申请条件,规范招生入口,在此基础上招生单位才能加大宣传,充分调动在职在岗全科医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主动地要求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素质和诊疗水平的目的。

3.2 科学定位,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开展在职申请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工作,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加快培养高层次全科医生的有效途径,培养单位应高度重视,科学定位,不能片面追求规模,将它作为学校创收手段。全科医学具有独特的服务对象和领域,更不能将它简单地等同于临床医学,照搬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同时,培养单位应重视全科医学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加强全科医学的学科研究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提供有力保障。

3.3 培养方案体现全科医学特征,探索与全科医生培训相衔接 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是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掌握全科医学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紧紧围绕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各个培养环节都要体现全科医学特征。同时,积极探索在职申请全科医生专业学位与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骨干培训和岗位培训的衔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造各种有助于全科医生培养的条件。

3.4 突出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环节,加强教学培训基地建设

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是培养合格全科医生的重要环节。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基地主要设在三甲综合性医院,完成相关专科临床科室轮转;社区实践基地设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是全科门诊,将临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但是,由于我国综合性医院专科设置过于细化,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尚未设置具有全科医学服务功能的科室;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不足、所开展的服务内容有限等,使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真正形成全科医疗临床思维,不能很好的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造成全科医生的教学培训是当前全科医生培养的最薄弱环节。因此,培养单位应加大对教学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搭建有利于培养全科医生的平台,为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提供保障。

3.5 加快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指导团队 导师队伍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科医生培养最大的困难就是师资问题。有研究提出:全科医学师资人数少、无系统学科、专业杂;大多数无专业背景,通用型、普及型、低水平的师资较多;临床师资在理论上不熟悉全科医学思维方式,仍以疾病为中心,不以人为中心考虑问题。因此,培养单位应加快全科医学导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属于全科医学自己的师资力量。同时,在研究生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期间,建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导师指导团队,这有利于研究生在不同科室轮转时有相应的导师指导其工作。

3.6 严格要求学位论文,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职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也可以是针对社区卫生问题的调查研究,但选题一定要结合全科医学实际,体现运用全科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全科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在职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论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要做到与同专业、同类型全日制研究生的同等要求,并实施论文盲评和进行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只有这样在职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有一定保证。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同意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类别下增设全科医学和临床病理学领域的批复[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11]66号.2011.

2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24(6):4―8.

3 王桂林,程翠玉,姜玮.人才强国战略与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2(10):13―16.

4 吴镇柔,陆叔云,汪太辅.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 童玉玲.完善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26(1):78―79.

6 汪玲,吴海鸣.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求开展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教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1):118―120.

7 杜改燕,齐殿君,王爽,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实施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1109―1111.

篇10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教学质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01-02

近些年来,大学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质量问题一直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甚至还专门发文规范和指导大学教学质量改善和提高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存在着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问题。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问题的思考便接踵而至:教学质量问题的表现是什么,导致教学质量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教学质量问题产生的后果又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考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答案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有一点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这些问题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到学生,必然要与学生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认识问题的突破口在学生身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依然在学生身上。只有抓住这个关键,才能真正实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漠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将学生单纯作为教学对象,完全以授课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这种漠视学生存在和需要的教学模式十分僵化,缺乏灵活性,严重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不能正确对待学生自身存在的失范现象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只有不好的教育,没有不好的学生。学生身上存在问题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现象。这些问题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学习态度不端正、价值观迷茫、思想行为失范等等。这些问题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可否认,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教师抱怨,问题少的学生占主导的班级教学效果非常好,而“问题”学生占主导的班级教学效果非常差。一些教师在遭遇问题学生时,会简单将教学效果不好归为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么无视学生身上问题的存在,该怎么教学还怎么教学,做将头埋进沙子中的“鸵鸟”,要么采用简单粗暴方式直接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做专制式的管理者。实际上这两种对待学生身上问题的方式没有本质区别,都不会对改善教学效果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只是单纯把学生看作是传授知识的对象和管理的对象。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学生与教师割裂开来。一些教师看不到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友爱的,认为威严的架子更符合教学需要,才能够有效地掌控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既是教学的垄断者,同时也是教学的管理者。在学生眼中,这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很难产生强烈的号召力,给予学生更多的淡漠冰冷的心里体验。这种对学生缺乏关爱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很容易将学生与老师对立起来,导致学生排斥教师,排斥教学。在这样的境地下,教学质量的提高无从谈起。

(三)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缺乏充分的信任,不肯放手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典型的特点是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些老师几乎囊括了全面的教学活动,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机会,根本无从谈起拥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就无法与教师的教学实现互动,这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结果是,学生得到的只是大量的暂时的知识,失去的却是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四)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

个性化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都是大班上课,学生人数往往会多于100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个性差异就非常明显,而且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希望能够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肯定和接受。但是,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却不能正确对待大学生的个性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些教师很难认识到大学生个性的存在,无法甄别大学生到底存在哪些个性化特点;一些教师不仅不能肯定学生的个性,反而压制学生的个性,把有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学生看成异类,与问题学生划上等号;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在学习上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特征,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二、以学生为本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途径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一种真正富于人性的教育。……将人的内在需要、人的主动精神、人的个性化发展视为崇高的目的,对于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牢牢树立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教学目的

很多教师认为,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上好每一堂课。其实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只具有泛泛意义,缺乏明确的针对性。教师的本职工作从更深层次意义上说,是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这才是教师教学的目的所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高素质的大学生,首先就是具有高品质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另外就是具备很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些素质与学生的专业素质不同,更加倾向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培养这些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领域的专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有意识地加入培养学生高素质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的方法创新围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不容忽视的。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有效地传播知识的。在当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仍然还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讲,知识仍然还是依靠教师的讲授。这就是目前最典型的但是又最为普遍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过分依赖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受教师的个人教学素质制约,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和态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这种创新的核心是实现知识传播方式的转换。这种创新旨在促进学生学习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另一方面吸引学生的兴趣。先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效果应该是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使学生成为占有重要地位的教学主体

教学并不是一味地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信息,更不是强制学生听讲。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单一的教师主体模式,这种模式排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换,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和提高自己,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二是学生要在课堂教学中拥有足够展示自己的机会;三是教师和学生要有足够的互动。课堂要成为学生的舞台,学生能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表演。教师不再是课堂唯一的主角,学生也不再是配角。增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单纯的知识接受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习不再是一种对已有知识的选择和记忆,而是对现有知识的拓展和丰富。

(四)将学生的评价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尺度

评价教学质量谁最有发言权,毫无疑问是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重新考虑评价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好与不好,不能由教师说了算,而应该认真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将学生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学质量优劣的基本尺度。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指标体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很难都让学生在全面指标上都让学生满意。所以,以下几个方面的学生评价教师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对教师传授获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的满意度评价,学生对教师人格魅力满意度评价,学生对自身独立学习能力提高的评价,学生对自身创造性提升的满意度评价。以此为出发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时刻意识到学生是否满意是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尺度,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和处理师生关系,做到教学让学生满意。

[本文系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12534009)“大学生科学思维模式培育研究”阶段成果,东北林业大学学院教改课题(项目编号MYJG1404)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教育探索,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