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经济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6 17:5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意经济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意经济报告

篇1

[关键词] 创意农业;美学经济;独特商业模式;投资价值;富民计划

[作者简介]章继刚(1964―),管理学博士,中国创意农业研究专家、总部经济专家、战略资本研究专家。(四川成都 610017)

一、创意农业:顺应求美求新时代潮流

赏天然美景、吃农家美味、沐自然风光,鉴民风民俗,享山野乐趣,创意农业顺应求美求新的时代潮流,在美学经济和乡土文化创意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让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特色发展道路。

玫瑰飘香,香草浪漫。从通州南瓜、房山磨盘柿、昌平苹果主题公园,到门头沟玫瑰园、大兴御瓜园,京郊世外桃园般的创意农业园成为市民创意生活新体验,100多个红红火火的创意农业园,每年吸引了500多万游客为魅力无穷的“农业创意”消费6亿余元。“十二五”期间,北京还会以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以及旅游农业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将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大江南北,古老的乡村正在创意农业的引领下发生着美丽的嬗变:白墙红瓦庭园美,绿树鲜花廊榭雅,乡间小镇或许缺少城市的华丽,但你会不由自主地被它的古老、深沉、淳朴所吸引、所折服。秋末冬初苹果变色的季节,也可以和果农一道学习苹果“刻”字的艺术,体验创意农民之乐。当我们面对面与大自然亲近,和朋友一起在农家乐随意采摘、垂钓, 无所事事的用镜头捕捉搬食的小蚂蚁、绽放的鲜花、掠过湖面的飞鸟……远比网络里的“种菜”开心得多。创意农业改变中国,越来越多农民尝到创意农业带来的甜头,发展创意农业产业成为农民新追求。

二、体验田园乐趣:成为创意农村生活的别样风景

说起创意乡村,人们常常会想到英国的乡下。在英国,农业生产不仅仅只是提供粮食,享受田园农艺的乐趣,体验回归自然的幸福,成为农业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

感悟泉流波涌的天籁之音,享受田园山水的乐趣,摘果拔菜,用花香装扮多彩人生,别具心裁的农耕生态体验活动,垂柳依依、渔舟唱晚的水乡风光,体验乡土风情,成为台湾农业生活的别样风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杭州,一个个独具创意的农村新型居住小区正呈现在眼前,一幅幅美丽新乡村、幸福新家园正在杭州大地徐徐绘就。创意农业带来的生态之美、生活之美、环境之美正酝酿着杭州的城乡阡陌之变。

苏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着力实施社会、经济、环境共赢,政府、企业、社区联动,中国一流、世界有名示范,城乡互补、双轮驱动四大战略。苏州利用乡村的空气、气候、山林、水、养生文化遗迹、养生民俗等资源,打造北部长江沿岸“江海文化与乡村观光”、西部环太湖“绿色度假与文化休闲”、中部湖泊芦荡“美食体验与生态休闲”、南部江南水乡“古镇观光与文化体验”四大乡村旅游集聚区,凸显“乡村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绿色度假”的乡村旅游精髓。

在南京,绚丽多姿又质朴传神的最潮的乡土艺术农民画在冶山镇六合农民画艺术中心展出。一个小镇立足于乡土文化传统上的创新发展,六合农民画精品辈出的源头活水,引来了人们惊叹的目光。在成都,青白江区围绕“一二”、“一三”产业互动发展,在过去的5年中累计投入30余亿元,构建起以“绿肾”、“绿肺”、“绿屏”、“绿廊”、“绿墙”为主的生态环境体系,凤凰湖国际生态湿地旅游度假区、城市生态绿廊、福洪乡优质杏基地等项目已成为全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典型范例。

三、创意:构建生活美学的沃土

在房子、车子、票子的巨大生存压力下,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并没有随着财富的增长而增长。创意农业生活方式让人们趋之若鹜,到乡村生活,已经成为乡村创意生活的一种潮流,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时尚。创意农业生活方式代表着文化体验、观光休闲、审美享受、健康文明、充实快乐更多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美学经济的熏陶下,人们注重陶冶情操,亲近田野,舒缓压力,追求精神、情感、心灵上的美学享受。读史前神话,听清泉鸣唱,品民俗文化,登高山祈福,尝桃花盛宴,创意农业、美丽乡村、幸福温馨的生活状态让人们的生活更低碳,更创意,更安全。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创意农业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更低碳、更创意、更时尚、更潮流的生活方式。

未来属于创意时代,创意构成了生活美学的沃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依赖创意,拉动“创意引擎”,发挥好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建设更优、更具创意的“美丽乡村”,发展生态经济,乡土文化浓厚的创意乡村旅游体验产业,正是顺应了现代旅游发展的这一趋势,迅速风靡全世界。创意农业是一场以美学农业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革命。创意灵感在原生态的乡村不断涌现,自然宁静的乡村创意生活,成为开启幸福人生的新境界。

四、“大美”意境:打造“大美”产业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美学境界。意境产业就是运用文学中的抒情、优美、飘逸的手法,带给创意农业产业以启发,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创意农业意境产业是通过创意农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营造的美学情调、审美体验和快乐境界,包括创意农业美学产业、快乐产业、生活产业、智慧产业、艺术产业。通过营造“大美”意境,打造“大美”产业,实现“大富”人生。

创意农业产业也正是需要能从人们的感官出发,寻找创意元素,创作出优秀的能感动人的创意农业意境产品,农诗一体、农画一体、农旅一体、农商一体、农信一体、农企一体的创意农业意境产业。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通过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意境产业园,建设创意农业意境区,开发创意农业意境产业带,打造创意农业意境县、创意农业意境城市,培育布局合理、生态协调、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富裕、充满时代意境、呈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现代化新农村优美景象,打造山清水秀、空气清晰、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交通便利、生活甜美、社会和美、人人幸福的新农村综合体美丽意境。

创意农业意境产业犹如一首意境幽远又优美动人的诗歌,经过精心打造的创意农业意境园犹如走进一幅淡雅、别致的中国山水画,山在城中、城在园中、房在绿中、人在花中的意境,山水辉映,和谐共生,一幅美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创意农业意境产业作为美学经济领域的新兴经济形态,是通过文化创意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农产品,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促成了农村产业文化化、产品美学化、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

创意农业意境产业将优美乡村、城乡生态意境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集创意生态、创意生产、创意生活于一体,通过旅游与文化、美学的结合,促进循环经济的孵化、自然生态的演化和人文生态的进化;通过整合自然特有的形、神、构、序、气、韵的生态美,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进思想文化,构建城乡的生态格局美、文脉肌理美、环境形态美、人居意境美、景观多样美和精神风貌美,享受“水秀荷色美,人鸟乐游悠”的格调,在返璞归真的气质中体验生活的高尚无华,真正实现怡神、悦目、清心、冶情的最高生活意境。

创意农业意境美是一种使人振奋向上的健康美,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追求浪漫意境的体验式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已逐渐取代了单一的观光旅游,利用田园休憩健身的生态旅游度假已风靡世界。创意农业意境园是紧紧围绕创意农产品生产,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在体现生态美的基础上,积聚优化整合农业产业价值链高端要素资源,运用美学和意境营造技术,通过采摘、赏花、垂钓、品尝、领略自然生态,由创意农业把“看点”变“亮点”再变“卖点”,让消费者远离城市烦嚣,写意美好人生。

创意农业意境产业以农产品色彩为基础,构建产业布局优化、审美功能突出、资源优势突出、附加值成倍增长的彩色农业。

彩色农业通过色彩演绎农产品的美感,白色的奶牛、紫色的辣椒、鲜红的草莓、彩色甘薯、金色的马铃薯、绿色的竹笋……红、白、黑三色花生,蓝、紫、黑等七色红薯,黑、红、蓝、紫、咖啡五色小麦,多彩的田地和鲜艳的果实,大批彩色农产品进入了高端市场,成为特色富民产业,彩色农业活跃了农村市场,促进了农民增收。

五、创意农业改变中国

创意农业是指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在农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过程中,以及在农业节庆、农业科普、农业电子商务、农业总部经济、农业审美、农业旅游、农业创新活动中进行生产创意、生活创意、功能创意、科技创意、产业创意、品牌创意和景观创意,通过营造优美意境,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创意农业是通过“三生”即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推进“三增”,即创意农业产业增优、增名、增汇,创“七美”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美心的目的,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生更高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创意乡村就是通过培养创意农民,以创意生产为核心,以美学经济为基础,以发展优质高效的创意农产品为目的。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大力构建创意生产、创意生活、创意生态,推进工农互促、统筹城乡发展、共享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发展模式。

创意乡村体现在农民生活富裕、民主、文明、和谐;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和文化、艺术创意结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产品文化“含金量”,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创意乡村成为中国农民未来的新追求。

六、美学经济孕育快乐产业

“创意农业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生产方式,更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创意农业正由人们印象中的粗脏苦累的传统‘体力型农业’产业,向审美愉悦的‘智慧型农业’、‘快乐型农业’、‘美学型农业’产业转变,开始了向更高层次的迈步。”

美学经济是指以审美愉悦和创意为核心,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以视觉传达艺术、消费体验和消费时尚为表现形式,满足消费者强烈的审美情感需求为目的,通过创意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以创造高利润和高附加值产业的体验经济。

创意农业美学经济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过程中,以创意生产和审美愉悦为核心 ,以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达到“六美”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的目的,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表达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体验经济。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创意农业美学经济时代的消费呈现出情感和个性需求上升,消费者的自主参与和文化环保等意识增强的特点。创意农产品生产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为农业的审美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课题,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展现人工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美,其中蕴含了农业美学自身所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以及劳动本身的人工美、功能美、技术美。农业美学使人获得了审美享受和情感升华,从而进入到欢快喜悦的状态。比如在观光农业园中,清新的空气、泥土的气息、宁静的环境、优美的风光、纯朴的民风、有趣的民事活动,消费者在宁静和悠然自得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趣中,亲手制作新鲜干净的绿色蔬菜和味美的佳肴,一切尘嚣、烦忧也都烟消云散。

创意农业作为对人们具有吸引力的审美对象 ,以农业美学为主题,具有审美价值、体验功能和趣味性强的特点,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使经济、生态和社会三者的效益在和谐的基础上达到最大化,创意农业美学经济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审美体验等综合功能,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消费者崇尚自然贴近自然的本性愈发显现,审美体验将成为都市人未来生活的主流。创意农业生产重视对消费者的审美感官需求,通过大力发展具有审美价值、体验功能和趣味性强的创意农业,增加消费者情感体验,以个性化服务为出发点,广泛采用创意和有个性的“体验”模式以及增加互动参与性,以超值审美享受为手段,在生理舒适与心绪安宁的交融统一中,进入悦耳悦目,乃至悦心悦意的审美境界,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绿色化的需求。创意农业美学经济是农业生产与美学经济的有机结合,它已日益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美学经济时代的创意农产品成为市民消费“新宠”

农业生产是一种培育生命、传播美学的事业。在中国古代农学中,能够处处感受到中国古代农学思想中包含的美学思想。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绿色田畴、蓝天白云,农业劳动有声有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风景般的景观田地和农舍,绿绿葱葱的稻田,汩汩不断的渠水,成群的白鹭时而列队飞翔、时而觅食于田埂,农业景观的形式美与表现美和谐统一,韵味无穷。山东寿光菜农在辛劳之余,以田园风情为背景,拍下种植的蔬菜,贴到自己的蔬菜博客和播客上,美学经济正在改变着传统种植模式和销售模式,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的生活方式。

创意农产品,是指具有个性化、创意化、时尚化、品牌化、规模化,以美学经济为基础,以提高“三率”即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目的,通过创造美感风格,提供美学体验,以突出创新形成产品美学价值,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能够产生更高附加值,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性优势农产品。

美学经济的兴起,迎合了娱乐时代的公众心理。美学经济时代的创意农产品,取材于优质种子,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再辅以艺术包装,美学农业的附加值将更高。美学农业是从“为胃服务”的阶段转向“为舌尖服务”,美味、美艳、美形给人们带来五官享受,色美形佳效益高,为农民增开财路。美学农业引导人们树立崇尚绿色生活、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提升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创造文明、绿色、和谐的生活新风尚。北京大兴区通过生产水晶西瓜以及盆栽彩椒、盆景葡萄、盆景蔬菜、盆景西瓜等创意农产品,身价就从几元钱翻涨到了200多元,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从方形西瓜到情侣西瓜,在北京大兴,以瓜为媒扩内需,通过知名节庆品牌“大兴西瓜节”,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形成了系列产业链,近5年北京大兴平均GDP的增长都在17%以上。

在上海,嘉定区马陆镇由“巨峰”葡萄与“沈阳玫瑰”葡萄杂交而成的“巨玫瑰”葡萄,硒含量是一般葡萄的四至五倍。“浪漫葡萄藤―七夕情人节”、“葡萄天上来泛舟采摘游”、“金牌葡萄争霸赛”和演艺名家品马陆等活动,使马陆葡萄名声在外,被誉为“上海吐鲁番”。

开展农业嘉年华活动,开办江心洲葡萄节、农业奥斯卡,以及区县的梅文化、西瓜文化、螃蟹文化、农家美食文化,用创意引爆节庆,让城里人下乡通过认购菜田和种养瓜果蔬菜、鸡鸭鹅猪、抓泥鳅、林中寻宝等充满审美愉悦和创新意识的农业活动,花小钱买快乐,买健康,使城里人下乡多起来了。“区区(县)有节、节节出彩”,在南京每年都要搞几十次,南京的创意农业开始了向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的美学经济迈步。

在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 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红薯树单株一年可收获300多斤,一棵茄子树单株累计结果可达600多个;西红柿与土豆和谐共生,一株多果嫁接技术将西红柿树与土豆嫁接在一起,土豆借助西红柿的根系吸收养分,西红柿借助土豆的茎叶完成光合作用。通过反季节栽培技术,使南方果树生根北方,开花结果。空中深液流栽培、滚筒栽培、立柱栽培、飞蝶式栽培、树式栽培以及雾培、水培等几十种当今国内外先进的高科技蔬菜栽培模式尤如一道道蔬菜美学盛宴,诠释了蔬菜文化内涵,令人叹服。特别是管道栽培和立柱栽培,不仅节省大量土地资源,而且运用于广场、餐饮、办公、学习以及室内装饰等领域,更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美学经济的魅力。

成都市新津县借鉴国外成功开发事例,结合成都市远景规划,在花源镇建设“创意田园”,推动新津现代化山水田园城市的建设步伐。四川是“农家乐”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创意农业的发源地。

八、“创意乡村”长出“快乐产业”,“快乐产业”助推“创意乡村”

创意农业美学经济坚持以人为本,以人身和心的双重幸福为目标,意味着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人与大地自然、艺术相融合,使人亲身感受和参与创意农业生产情趣,顺应农民求知、求乐、求富、求美的愿望,最终达到创意生产、创意生活、创意生态的有机结合,让农民富裕起来、快乐起来。

九、创意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从2011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通过《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到创意推出好客山东休闲汇,山东省将休闲汇提升为全社会联手打造的节事品牌,包括文化、体育、商务、农业、林业、水利、教育、卫生、旅游等32个部门推出了系列休闲专题活动,各地也推出采摘、垂钓、观光、农事体验、泡温泉等各种休闲度假项目成为游客度假的佳选,一个个独具匠心的创意奉献出绿色餐饮、生态观光、旅游度假等越来越多的精品主题,体验农家乐的新时尚。

十、“创意+潮流”,创意农业吸引大批游客走进乡村,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根据《创意农业学》(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2009年5月版)研究表明,我国高端农产品稀缺,市场亟待开发。2007年10月13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人们争相品尝现场烹制的大米饭,参展的日本大米以90元/kg的“天价”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日本发展自己的高端大米产品,价格贵,品质好,农民种粮更有效益。

山东鱼台县临近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鱼台种稻条件得天独厚,“鱼台大米”营养成分达到精米的3倍,在大城市超市里卖到60元/kg,还出口到国外,很受欢迎。山东胶州大白菜以其绿色、美味走俏市场,一棵白菜最高卖到60元。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马家食用菌盆景种植基地培植成功灵芝盆景,由于它集观赏、食用为一体,更环保、更卫生、更美观,受到本地及成渝市民的追捧,成了抢手的创意艺术品。灵芝盆景以其精美的造型在荷兰一炮打响,单价达40欧元/盆。

近年来,我国高收入高消费人士正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并形成了一个以富裕阶层为主的规模可观的农产品高消费群体,要求农产品味道更好、外观更美、安全更有保证,体现地位身份象征。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受青睐,应当按照优质农产品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以特取胜的创意农产品,瞄准高消费群体,打造出中国创意农产品高端品牌,抢占高端特色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在美学经济理论指导下,以创意农业文化、乡村美学建设、农业总部经济为背景,以提高“三率”即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提高“三化”即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为目的,提高“三个比重”即提高养殖业在创意农业中的比重,实现农业增效,提高创意农业在种植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挖掘种植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创意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比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升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

通过创建“三位一体”即产业集群、总部基地和创意农业旅游相结合的商业模式,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意农产品高端品牌,抢占国内外高端特色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十一、展望未来,创意生活是发展创意农业的一大特色

创意农村、创意农民、创意生活,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将亿万农民增收致富过上美好生活的梦想变成现实。

创意农业,使农产品从传统走向时尚,从体力型农业走向智慧型农业,从低端市场走向高端市场,从低(附加)值高碳走向高(附加)值低碳,从现代生活的配角走向主角,从个体生产走向农业总部经济,从温饱型消费走向审美型消费,从充饥裹腹走向美容养生,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从一味追求GDP走向创建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山东经济;“双核型”人才培养;机电专业

1.引言

山东省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决定了“双核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近年来,山东机电产业集群高速发展,具有“核心职业素养、核心职业技能”的“双核型”技能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研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双核型”技能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以山东省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探讨了在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双核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研究背景

2.1 行业背景

山东是经济强省,装备制造业是省重点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按照创新驱动、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绿色发展的要求,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同时,还特别指出,在装备制造业中“机床生产基地、核电、风电及新能源装备生产基地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工程”。

2.2 人才需求分析

2010年全省人才交流统计数据表明,全省机电一体化技术及自动化技术人才需求整体持续增长,年需求达16000多人,其中引进人才约40%,接受应届毕业生约60%,其中大专学历人才的需求量最大;山东省人才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全省高技能人才需求达150万,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类人才需10余万人。

2.3 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

(1)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的校企共建办学制度,其中一元是学校,完成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是“双元制”的主体,主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学生有双重身份,先是企业的学徒,再成为职校的学生。“双元制”的主要特点:一是以职业分析为导向,确定专业设置;二是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其分解为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从业能力由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构成;三是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教学活动以受培训者为主体;四是考核以行业标准为依据。

(2)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现代学徒制将培养目标划分为基础现代学徒制和高级现代学徒制。基础现代学徒制培养从业人员的初级职业技能,高级现代学徒制培养从业人员的熟练职业技能。学徒在学院或培训中心脱产学习理论知识,在雇主提供的工作场所接受技能培训。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通过其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得以实现,其课程包括关键技能课程、NVQ课程和技术证书课程,采取工读交替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学习获得职业必备的工作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等。

(3)加拿大的“CBE”模式

CBE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首先由学校聘请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由学校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该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够尽快融入工作环境。

(4)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TAFE是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的教育,是建立在明确的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基础上的教育,是“为职业”的教育13l。它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选择TAFE,就是选择职业,TAFE毕业即可直接上岗,不再需其他就业准备。

(5)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

“教学工厂”是将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元合一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工厂不是在教学之外,再办一个工厂或校外实习工厂,让学生在学校学完理论课后再到工厂学操作,而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把工厂按学校模式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生产环境,让学生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教学工厂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考工证书为依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就业做准备。

2.4 国内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并按照企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由学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专业课程标准,共用校企两类资源,共同组织教学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企业就业。该模式培养的人才适合企业要求,学生职业能力高超,毕业即能就业,就业即能完全顶岗。

(2)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三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具有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高超、初步具备研发能力的专门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职业基本技能,到科研单位以项目化方式培养其产品研发能力,到企业顶岗实践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与科研单位合作使得人才培养规格、目标较高,使人才在职业能力上达到了高端。

(3)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企业合作,专业对接产业,学习内容对接工作任务,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历教育对接职业资格教育,工作即是学习,学习即是工作。学校引企入校建设“校中厂”,在企业建立“厂中校”。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以员工身份参与生产,在“做中学”、“做中练”、“做中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超的职业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

(4)校办产业培养模式

指学校利用校办产业资源,采取“前校后厂”、产教研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利用校办产业资源,以专业办产业的方式建立集教学、生产、科研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等,在校内完成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5)技能大师工作室式人才培养模式

指学校引入企业能工巧匠或技能大师建立工作室,工作室对外开展服务或生产,对内以师傅带徒弟方式师生共同从事生产经营或服务项目。学生可从中获得职业能力和生产经验,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以及团结协作、沟通表达、有效执行等能力。

3.研究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山东省工科类职业院校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经过几年的建设,在实践教学体系及分阶段技能培养方面已经形成独特的优势,是工科类职业院校的重点专业。但目前山东省职业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与山东省经济快速发展已不能完全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定位模糊,“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由教学计划可看出,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高专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

(2)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践水平有待提高。

各高职院校虽具备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本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性课程。

(3)适应产业升级的一体化教学系统设计中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特征不明显,制度性有效保障不足,教学进程执行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4)校企合作办学中企业参与范畴、技术介入程度、参与模式和办学效益与企业期望值等问题协调处理方案系统化程度不高,企业参与教学实效性不够理想。

(5)校企合作领域散乱、单调,一次性、短期性简单合作多,系统性、持续性合作少。企业实训与专业技术关联度不大,形式上完备,内涵欠缺,因此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也无法适应于工作岗位的需求。

可见,创新“双核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落实于实践刻不容缓。

4.创新实践

(1)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专业设置应该坚持以市场的用人需求为导向,面向生产、服务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始终坚持面向区域经济的主战场,力求将就业市场所在地的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标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主题框架的依据。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情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当前社会上有许多就业前景良好的新兴职业,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特点,对人才市场进行详细的细分和设置,开发同市场需求匹配的专业,这样可以使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学生的就业渠道更加宽阔。

(2)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既具备实践能力又掌握较强机电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从与之相匹配的师资队伍抓,现有的教师队伍主要是机电专业出身,缺少企业实践。所以,教师要进行深入企业兼职,掌握实践知识。其次,还要聘请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来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并定期与校内专职教师进行指导交流。第三,派遣现有专业教师外出深造和进修相关专业知识,逐步加强具有“既懂机又会电”教学人员队伍建设。

(3)构建“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合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特色、提高发展”的基本原则,发挥学校和企业二个育人主体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依托行业、企业,实行工学交替,积极探索并逐步完善“厂校共育、虚实结合、分段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按计划、分阶段、弹性、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原来“订单培养”的基础上,与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建设先招工后入学“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

(4)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建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为了确保高等职业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对职业能力需求相一致,我国政府应以立法形式来促进校企合作同时,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政府的资金投入及立法可以为职业教育创立良好的发展环境,使高等职业院校获得健康快速的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国家经济高速度增长。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普遍提倡的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实行学生从认知到模仿,再到应用,直到创新的递进式培养,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在校期间提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服务作为宗旨,以就业作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产学研的统一协调,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5)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篇3

通过提供一种“体验”,创意产业在许多经济体中代表了一种新的、日益增长的价值来源。这些行业生产的消费品传达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兼具信息和娱乐功能,生产的创造涵盖有形的和无形的活动。创意产业现已成为一个独特的经济部门,将商品和服务的创作、生产和分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各国产业政策及发展

发达经济中越来越受欢迎的休闲和娱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增长。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在发达的城市经济中。发达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1994年,澳大利亚颁布了第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出建立一个“创意产业之国”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将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结合在一起。后来,英国发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景和价值。自1994年以来,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将预算的四分之一用于各种艺术和文化活动。通过建立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英国在1997年提出将创意产业作为英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从1997年开始,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在所有其他行业中已经跃居第二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9%。

世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力度。在1991年国家艺术捐赠成立之时,美国的文化预算就已经从700万美元激增至1.7亿美元。1968年日本的文化厅成立的时候,日本的文化预算仅为49亿日元。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逐年增长,十年后增长了8倍,达到400亿日元。1997年丹麦文化部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预算高达16.2亿美元。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2005)的数据表明,全球创意产业的商品和服务贸易额在2005年达到4244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3.4%,而1996年仅为2.274亿美元。在2000到2005年间,创意产业的市场占有率的年增长率为8.7%,而且这一趋势还在持续。创意服务出口的年增长率为8.8%,从1996年的382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890亿美元。

虽然发达国家主导进出口,但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步提高它们在创意产品市场中的比重,出口增长速度开始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创意产品出口在1996年占世界该类产品总出口的29%,到2005年已经达到41%,中国一个国家就占了19%。

联合国创意经济2008报告显示,创意产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的强大引擎。这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对经济的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刺激新的商业机会并提高能力,它是其他产业发展的一个加速器。

创意城市

创意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创意城市的概念。查尔斯?兰德里教授认为,城市中有最重要的资源——人。创造力会取代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成为城市强劲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今天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在经历过渡期,这些转变因地区而异。在亚洲,是城市的发展,在其他地方比如欧洲,旧工业的下降和城市增值的与生产什么无关,而是依赖于用于产品、工艺和服务的智力资本。”

创意城市指一座城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功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城市往往建立在强大的社会和文化基础设施之上,它们在创意行业有相对高的就业水平,并且试图通过其良好的文化基础设施来吸引外来投资。创意城市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它们的创造潜力:

一些作为枢纽为游客和居民提供文化体验,展示它们的文化遗产或文化活动。《创意经济报告》(2008年)中指出,一些城市正在通过节日来创立它们与众不同的身份,比如以札幌冰雪节著称的日本城市札幌,以慕尼黑啤酒节闻名的德国城市慕尼黑,以音乐节为世人所认识的奥地利城市萨尔斯堡等。一些城市关注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和收入的文化和媒体等行业,从而试图成为区域增长中心。还有一些城市,其文化的重要作用与艺术文化促进城市幸福感的能力、社会关系和文化认同力紧密相连。

伦敦是创意城市的一个独特的例子,创意产业是伦敦经济的第二大产业。1995到2001年间,伦敦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比其他任何主要行业(不包括金融和商业服务)都要快,就业人数从20%增加到25%(创意经济报告200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成立的创意城市网络,反映出对文化及其在社会中作用的认识在不断变化(UNESCO,2010)。

创立这个网络基于的想法是,尽管世界上的许多城市认识到创意产业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它们显然没有看到应该如何利用这一潜力,或者如何为发展招募合适的员工。创意城市网络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全世界文化艺术团体的发展——交换技术知识、经验、成功活动的案例、和通过创意产业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发展结果,创意城市网络被划分为7个专题的网络,城市可以选择在一个领域集中它们的努力。具有公认的文学、电影、音乐、民俗艺术、设计、信息技术(新媒体)和美食创意产品的城市可以连接到网络。该网络鼓励城市把重点放在那些具有最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的领域。

作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典型,蒙特利尔是创意经济报告(2008)的第一个研究对象,用以探讨文化领域的联合设计和发展的进展。在蒙特利尔,设计理念已经成为成熟的城市规划战略,设计不仅是为了创造财富,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加拿大政府邀请建筑师和设计师重新发现和重新利用蒙特利尔的废弃部分,使它们更能吸引城镇居民。

第二个研究对象是哥伦比亚的波帕扬市,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的第一个美食城。为让一个非正式的美食行业合法化,波帕扬市议会迈出了一大步。通过简化空间和其他基础设施,引进强制性卫生标准及对餐馆和餐点评论,波帕扬市议会恢复了城市经济,为许多人提供就业和收入,自觉地支持了创意产业的子产业的发展。

在欧洲,德国柏林是第一个被纳入创意城市网络的城市。柏林是欧洲最强大的设计集群之一,在这一领域有6300多个公司。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柏林“设计之城”的称号。

影响发展的因素

创意产业的特征是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高度创造性。来自这些行业的产品和服务都带有一些美学的或符号学的内容。就全球而言,创意产业飞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技术、消费者市场增长以及与旅游业的更好的联系。

从技术方面来说,创意产业中快速的技术变革深深地影响了它们如何运作,并将继续影响下去。多媒体和电信技术的融合使创意内容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以一种整合的方式存在,而反过来,这种方式又激发了新的艺术和创意表现形式。

数字技术给媒体业带来巨大增长,创意产品通过它传送到消费者手中,比如视频点播、音乐播客,以及通过有线、卫星和互联网提供的计算机和电视服务等。另外,数字媒体的大规模发展和旧创意作品的数字融合,使得传统的行业界线逐渐过时。例如在英国的创意经济中,演艺界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利用广播及其他新技术所提供的机会。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需求的增长。新的通信技术(数字、移动和互联网)有一批新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不仅扩大了文化体验的范围,而且越来越作为创作者而存在,从而产生新的需求。同时,技术的进步促使消费成本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需求增长。

旅游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全球旅游业的增长促进了旅游市场上创意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文化行业还通过游客对文化遗产景点、博物馆、画廊、节日、音乐和舞蹈表演的需求对文化创意产业做出贡献。

世界各国的各种文化创意活动之所以能够成功,也多是因为一些相似的因素存在,包括文化差异、对外国游客的吸引、与当地的宗教文化相结合、恰当的媒体曝光和宣传、广泛的嘉年华活动、艺术导向的活动、考虑环境负荷、政府是资源提供者、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和地点等。札幌冰雪节、慕尼黑啤酒节和西班牙奔牛节都是成功的文化创意活动的典范。

尽管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兴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还不能很好地利用创造性能力来获得相应的收益。它们面临的挑战包括需要获取可靠数据来理解创意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价值链,缺乏治理这种贸易的有效模式的知识,以及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通过技术来合成机会的挑战等。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方方面面。在社会方面,创意产业最大的影响是对就业的贡献。根据对产业定义的不同,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了总劳动人口的2%~8%。从文化角度,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文化创意产业对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越来越显著。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贡献在于加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它保留各种类型的文化资产,从少数民族语言到艺术品、文物和遗址。同时,创意产业还很环保,因为它的主要投入是服务(创造性),而不是自然资源,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

文化创意产业很有特色。与传统行业比如金融服务或制造业不同,该产业的主导是中小企业、惟一贸易商和微型企业的网络化集群。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通过使用内部关系,为小企业(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小企业)提供了克服竞争壁垒的机会,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发展和资助中小企业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意义重大。

联合国创意经济报告强调,发展中国家鼓励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政策必须要认识到创意经济交叉性和多学科性的本质,和它广泛分布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和分支。这些联系可以在经济中贯穿很多不同的行业,从艺术文化到旅游、国际贸易、技术和通信。

创意经济的交叉性意味着产业的政策发展必须基于各行业的协同来形成,政策需要反映投资、技术、创业和贸易之间的联系。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竞争法律和知识产权领域的政策尤为关键。政府应该有清楚完备的文化资产和创意产业的清单,对其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遗产要进行妥善保护;需要有完善的版权立法,并配备相应的执行措施;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激励技术秘诀的扩张。

篇4

 

1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1.1理论依据——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主导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战略产业之_。主导产业推动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扩散效应(ExpansionEffect),又称扩张效应,1956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斯托(Rostow)指出,应该选择具有较强扩散效应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辐射传递到产业相关链上的各产业中,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并对其他产业部门及整个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广泛的直接和间接诱发作用,即主导产业产生3种扩散效应——前向效应、旁侧效应、后向效应。罗斯托认为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和起飞,_方面取决于主导产业部门的迅速成长,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主导产业部门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程度,即扩散效应3。

 

1.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借助于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数据库方面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cnki.net),检索到文化创意产业、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等相关论文1647篇,可见文化创意业相关领域近年已成为国内产业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但以“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论文仅有6篇,有关英国等国外体育文化创意业的实证研究理论成果更是难得一见。另一面,适时跟踪查询专业网站,比如欧盟委员会(ec.europa.eu)、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culture.gov.uk)等政府公开网站、全球最大的专业咨询服务公司一普华永道国际有限公司(pwc.com)、欧洲的体育论文数据库SPORTDiscus等,了解国内外相关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采集客观、权威的相关数据资料。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以产业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对相关的国民生产总值、产业增加值、行业关联系数等权威经济数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定性定量分析及综合系统分析。

 

2体育文化创意业相关概念

 

2.1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英国是全球首个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CITF)了第一份《创意产业专题报告》,英国政府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概念,指“从个体的创造性、个体技艺和才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4。它通常包括通过广告、建筑艺术、工艺设计、表演艺术、体育娱乐等方面。世界创意产业之父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JohnHowkins)将创意产业定义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即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的每一类都产生于保护不同种类的创造性产品的愿望,而这4种要素组成了创造性产业和创造性经济。

 

2.2体育文化创意业概念参照上述文化创意的概念,我们可将体育文化创意业定义为通过融合赛事、场馆、竞技人才等体育资源,注入知识和创意等生产要素,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商业部门。本研究依据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13类创意产业分类体系行业划分方法,提出体育文化创意业也相应涵盖其手工制售、创意服务、内容生产3个体系12个特定相关行业。体育文化创意产品主要通过包括专利、版权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极大地改变了体育产品原有的形态及其在市场中的地位,是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高收益性产业。英国将体育文化创意业作为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商业赛事的转播权和门票收入、体育广告赞助、电子竞技游戏软件、体育用品的商标使用权和专利转让等已成为其重要的经济产值创收手段。

 

3英国体育文化创意业发展概况

 

英国作为全球创意经济的领潮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把体育文化创意业列为体育经济发展战略的先导产业,充分发挥其作为全球现代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出生地的固有历史文化优势6,经过近20年的发展,英国体育文化创意产品中的体育赛事转播版权收益及商业竞赛门票收入等年增长率都远高于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体育总产值,目前体育文化创意业已成为英国体育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3.1体育文化创意业在英国体育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3.1.1持续的高增长率且形成了相当规模由于体育文化创意业产品日益多样,我们仅将商业竞赛的门票收入和电视广播转播版权收入作为其数据代表,从图3可见这两项收益增长率在近15a间均明显高于体育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两项收入总和已从1995年占体育产业的11%增长到2010年占体育产业27%,2010年实现增加值55亿英镑,超过了11亿英镑的体育彩票,成为英国商业体育第一大部门8,随着其他体育文化创意业衍生产品不断涌现,其在体育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将更加显著。

 

3.1.2新科技引入与制度创新,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赢利模式在传统的体育产业中,简单加工与售卖的体育用品和普通的体育赛事都不能算作完整意义上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只有形成知识产权部分如赛事电视转播、冠名,知名体育品牌的销售策划方案、大品牌体育赛事的营销推广等,因其体现创新和研发等科技与文化的附加值方可列入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体育文化创意业产品经济附加值就明显高于普通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经济附加值。英国体育文化创意业充分发掘其现代竞技体育诞生地的体育文化优势,结合制度创新、科技融合等创意手段,大幅大提升了其体育产品的经济附加值9。比如英国独立制片人的体育转播与制播分离制度推进了商业竞技体育版权的产业化,英超足球联赛从2001年开始实行了职业裁判制度和温布尔顿网球锦标赛从2007年率先将鹰眼技术引入网球裁判施线,这些创新促进了商业体育竞赛公平性;从高清晰电视转播、再到3D数字通讯技术,2013年温网爱好者即可通过个人苹果手机运用iPadApp应用软件实现手触式放大和缩小画面,随心所欲地了解比赛和具体数据,并且还有360。全方位视频、高空图像、收听和观看英国体育频道的内容,这些数字化通讯转播技术的引入,促进英国商业体育赛事的观赏性和收视率同步提升;英国的商业体育赛事转播版版权已成为英国体育文化创意业的拳头产品(图3),为英超足球联赛、温布尔顿网球锦标赛、斯洛克英国锦标赛等开辟了新的体育消费市场,2013年英超联赛的转播版权收益高达17.33亿英镑;为期3d的温网,其转播版权收益就超过3000多万英镑,赛事的版权收益已占英国商业竞赛收入的一半以上。

 

英国拉夫堡大学体育技术学院将最新科技运用到足球的材料开发与外观设计,如使用异形拼块和无缝压合专利技术开发出2002年日韩世界杯比赛用足球一“飞火流星”;将PSC-Texture技术应用于2008年欧洲杯足球赛专用“Europass”足球制造。英国体育场馆建设公司(StadiArena)拥有体育场馆的改造专利技术,可以快速把场馆加以改造,做成适合音乐会的演出场所,可大幅提升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英国“Sub-4”公司综合各界研究发现,人体并非绝对的对称,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两条腿“长短不一”可能更容易受伤,研发出可调节身体平衡的鞋垫,每双价格可达190英镑,比名牌运动鞋还要贵出不少,如果运动员要专门订制,造价更是普通鞋垫的数百倍[11]。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还具有较强的融合性特征,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它是体育、文化、科技交融的产物,比如体育娱乐业中的体育彩票创意,电子竞技(机器人体育竞技)、创意型的大型体育赛事(如每年一次的伦敦国际马拉松赛事)、体育文化传播(体育赛事电视直播、录播)等等,不论是文化艺术、音乐唱片、出版影视、网络服务、工艺美术这些文化艺术门类在体育产业中都存在,都能在体育文化创意业中得到挖掘。

 

3.2体育文化创意业在英国经济中所发挥的扩散效应体育文化创意业具有强烈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在区域经济的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并在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3.2.1后向效应体育文化创意业当前正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对各类体育文化创意生产要素如体育人才、文化元素、体育场馆、设施、科技产生新的投入需求,这些投入,反过来又要求现代设计观念和方法的发展,从而带动一批后向关联行业如体育教育、场馆建设和其他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根据《欧盟各国体育对经济发展与就业贡献力研究报告》统计报告显示[12(表1)体育场馆与体育文化创意业关联系数高达2.06,显现出高度的关联性,英国发达商业赛事,带动了其场馆建造,英国温布莱体育场的建筑设计方-Populous/HOK体育建筑设计公司已发展成为全世界顶尖的设计体育、休闲和娱乐设施的建筑设计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完成的项目达1000多个,主持设计体育场、赛马场、体育馆以及对诸如奥运会等重大赛事场馆的规划方案;英国建筑公司奥雅纳全球公司更承担设计、建造中国国家游泳中心一水立方。在体育文化创意业的带动下,英国建造业因其出色体育场馆建造经验、先进的设计和工程管理理念而享誉全球。

篇5

为一个新兴产业,创意产业已经在众多国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创意产品和服务也早已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较多学者在创意产业领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创意产业方面论述较多,少数学者通过重新构建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来比较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创意产业大国的创意经济发展状况。本文在阐述中国创意产业的国内发展状况和国际贸易表现的基础上,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力(TC)指数,比较分析了中国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剖析了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结果表明,中国创意产品贸易发展迅速,国际竞争力很强,但创意服务竞争力水平较低,资源优势有待于进一步发挥。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指出了提升中国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和建议。

【关键词】

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贸易不平衡

0 引言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国际经济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第五产业”之称。近年来,围绕创意产业展开论述的学者甚多,成果甚丰。聂聆(2012)研究了全球创意产业贸易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拓展我国创意产业贸易,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尚涛(2010)通过分析1996~2006年的创意商品和1997~2005创意服务贸易数据认为,我国创意商品表现出很强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其优势进一步增强,而创意服务则整体处于比较劣势和较弱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劣势进一步增加。在已有的研究文献基础之上,笔者拟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国内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并结合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力(TC)指数,来和主要创意产业大国比较分析了中国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然后剖析中国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领域之于其他国家的优、劣势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中国创意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1 中国创意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概况

创意产业对一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往往是在国内发展壮大并带动相关产业共同成长的同时,也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承担重要角色。特别是创意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已经取代传统的制造业产品成为世界贸易中重要的出口产品。很多国家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积极扶持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在世界创意产业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大潜力。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来察看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

1.1 基于区域比较的国内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1.1.1创意产业的界定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有广义和狭义之分。UNCTAD从广义上将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组,并依据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将其分为创意产品及创意服务两部分。UNCTAD所统计的创意产品部门包括手工艺品、视听商品、设计、音乐、新媒体、视觉艺术等7大类、25个小类。

创意服务包括版税和许可费,广告、市场调研和民意测验费服务,建筑、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视听及相关服务,研发服务,个人文化和休闲服务,其他文化和休闲服务等7类。狭义的创意产业指运用创造性智慧进行研究、开发、生产、交易的各种行业和环节的总和(尚涛、陶蕴芳,2011)。

1.1.2基于城市分部格局的国内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的2011年《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我国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众多大中城市相继将创意产业纳入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各地亮点纷呈,我国创意城市的分布出现新格局。胡林荣、李双宁(2011)认为国创意产业只要找到适合它生长的土地就会以爆发的速度成长。笔者选取其中部分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同类型城市,同梯队城市两种视角来考察我国创意经济的地域发展概况。根据2011年《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在4个直辖市中,北京创意产业发展状况位列第一,表明在创意产业所包含的影视文化、电信软件、工艺时尚等部门中,北京都具有很大优势;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广州、深圳和杭州位居前三,中部城市武汉和西部城市成都紧随其后;福州和苏州分别在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中排名第一,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由上表还可以看出,各类型城市创意经济中排名第一的都是东部城市;在所选取的城市中,除省会城市和重要的副省级城市如杭州、武汉以外,创意经济排名位列前五名的都是东部城市;西部城市仅有重庆、成都、昆明榜上有名。可见,我国创意经济的发展状况呈现出较明显的大城市占主导,中等城市起到重要作用,新兴城市发展迅速以及东部、中部、西部阶梯型的分部格局。

1.2 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创意产品出口贸易状况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可用来衡量一国某类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该类产品出口量的比重;将其用于创意产业贸易,则反映一国创意产业出口量占世界创意产业出口总量的比重,表明一国创意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生产该产品产业的相对优势。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见式(1)所示:

(1)

式(1)中Xij为i国第j类产品出口额,Xit为i国出口总额;Xwj为世界j类产品出口额,Xwt为世界出口总额。其中:RCA>2.5,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极强国际竞争力;1.25

就创意商品贸易来说,笔者选取了中国、意大利、中国香港、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部分年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横向对比。1996-2006年间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创意产品的RCA指数的数值均在2.5以上,部分年份数值大于3,表明二者的创意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意大利和英国创意产品的RCA指数除个别年份外,均大于1.25,表明二者的创意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法国创意产品的RCA指数除2006年外,均处于0.8-1.25之间,其创意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创意产品的RCA指数总体较小,其创意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但呈现逐步增大趋势,RCA数值在2006年大于1;德国创意产品的RCA指数除2005和2006年外,均小于0.8,其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2 中国创意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

由中国创意产业现状分析可将我国创意产业国际贸易总体状况总结为三个不平衡:创意产品与创意服务发展的不平衡,其中创意产品一头独大;创意产业贸易进出口不平衡,其中创意产业出口一头独大;创意产品贸易部门结构不平衡,其中设计产品一头独大。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的分析得出了中国创意产业在国际上竞争力的一般结论。其中中国在创意产品领域有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在创意服务领域竞争力较弱。针对这一基本现状,笔者拟借助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来探究其优劣势成因,并剖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

2.1 关于“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理论是国际贸易领域中继要素禀赋理论之后的又一新兴成果,在阐述竞争优势方面有着较为普遍的应用。该模型体系包括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柱产业和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况4个主要因素及对产业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的两大变数――政府和机会。其完整体系见图1所示。

注:相关资料来源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生产要素:可分为初级要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非熟练劳动力等)和高级要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需求条件: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如何;相关及支柱产业:主要是指原材料、零部件等上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况:指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及国内竞争的性质;机会:指企业能否借助偶发事件形成和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政府:指政府政策与其他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

2.2 中国创意产品出口的相关问题

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创意产品出口贸易所面临的问题:

2.2.1生产要素方面

中国初级生产要素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且高级生产要素较为匮乏。我国劳动力和天然资源等创意产业的初级生产要素充裕,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低成本优势,所以在设计、庆祝用品、纸制品、时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部门竞争优势明显。然而初级生产要素的分部不均也导致了产业合力难以形成和“集群效应”的弱化,继而使得中国创意产业形成了典型的不同城市间集团梯队分部状况。但随着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我国出版类创意产品及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等包含高智力的部门竞争力提高较快,这与中国不断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创意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有密切关系。从《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中可以看到,中国创意企业大专学历以上员工占总数的比率由 2004 年的37.05%增加到2008年的51.88%,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达到50.9万人,反映了中国创意产业有向知识密集型发展的趋势。

2.2.2国内需求方面

国内需求拉动了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但服务领域需求不足。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近年来,中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支出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显示,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09.4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也达到5919元,与上年相比都有较大涨幅。这反映出了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明显的优化升级,成为拉动创意产品和服务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同时由于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在诸如医疗保健、居住、交通和休闲文化等享受型消费方面显得不足,影响了创意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和“走出去”,这也是中国在创意服务领域竞争力不强的部分原因所在。

2.2.3相关产业方面

中国创意经济相关产业趋于完善但仍欠发达,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不足。波特的“产业集群”[ 出自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 关的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形成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现象认为,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的。创意服务的主要关联产业有信息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和教育产业等,在这些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具备优势,同产业内的企业难以在资源共享、创意激发、创意服务开发等方面进行充分交流,相互推动,进而对其他产业的“拉升效应”也不明显。

2.2.4国际市场方面

中国创意企业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开拓。中国创意企业数量从2004年的385915个增长到2008年的699608个,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03%;从社会全行业来看,同期企业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15%,远低于创意产业。这表明,近几年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发展迅速。同时,由于中国在创意产品贸易方面与发展中国家间有着一定的替代性,因此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在所难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创意产业国际市场的开拓。

2.2.5发展机遇方面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与国内各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也深受国际因素的影响。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和目前的欧美国家债务危机,严重破坏了经济增长,影响了人民的就业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各国需要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在此背景下创意经济已被证明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选择,成为近年来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但由于受到美国债务危机的影响,国内需求有可能减弱,同时也容易受到其他国家显性和隐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不仅对发达国家创意产品和服务的发展不利,还会影响到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

3 中国创意产品出口贸易对策

通过本文分析发现,中国创意产业及其国际贸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我国产业结构及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为维持和强化中国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创意产品和创意服务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从政府角度看,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资力度。中国在创意产业方面缺乏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进而导致在创意服务方面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因此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资力度,培养出更多有创新能力,能适应新环境,有国际视野的创意人才是当务之急。其次,要推动创意经济企业的上市和重组与并购。培养一批组织结构强,资本力量雄厚,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意企业。最后,重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及贸易区域合作。基于在要素禀赋方面的相似性和国际创意产业分工的格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在创意产业国际贸易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因此中国应该不断地调整创意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实现创意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从企业角度看,首先,企业应向集群化方向发展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状况呈现出典型的大城市,中等城市,新兴城市梯队集团以及东部、中部、西部阶梯型的分部格局。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创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相关企业应该在可行的范围内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发挥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其次,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创意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相关,往往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其创意产业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将其运用到创意产业,使得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工艺美术品。最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加强创意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运用高新技术,提升创意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创造创意产品的持续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尚加力.我国创意经济资本市场发展问题研究.新疆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350-354.

[2]邵汝军.发展我国创意产业的策略研究.特区经济,2007,2007(7):189-191.

[3]尚涛.我国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结构与竞争力演进分析.财贸经济,2010,2010(8):42-43.

[4]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79-89.

[5]张欣,高长春.中日创意产业发展比较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10,2010(3):35-39.

[6]朱怡洁.我国创意经济产业的发展探究.中国商界,2010,2010(7):75-81.

[7]Michael 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Second Edition.Washington: Free Press,1998: 33-50.

[8]Lily Kong,Chris Gibson. Knowledges of the creative economy: Towards a relational geography of diffusion and adaptation in Asia.First Edition.2006: 173-194.

篇6

在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中,英国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英国是最早提出和界定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1994年,澳大利亚的一份文化报告中曾经提出要建立“创意国家”(CreativeNation)的战略,英国政府在非常敏感和及时地借鉴、考察与研究后,于1998年了首份《创意产业图录报告》(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s,CIMD),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这样的概念。这一概念认为,所谓的创意产业,就是“源于个体的创意、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这在英国和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成了关于创意产业的权威定义。按照这样的定义和英国自身的产业状况,英国政府将创意产业划分为广告、建筑、美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电脑软件、电视和广播等13个门类。经过十多年来的积极努力,包括上述很多门类在内的整个英国的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从业人员已达200多万人,总产值占GDP的8%以上,每年都以高于5%的速度在增长,远大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成了仅次于金融行业的第二大产业,而且还在产业理念和产业模式等方面影响了整个世界,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创意产业中心”。

英国创意产业的成功,积累了很多重要的经验,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以创意产业为中心,将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历史高度,整个社会高效运作、密切配合,共同致力于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首先,是各级政府的积极支持与推动。

英国政府对于创意产业的最初重视是基于经济发展陷入瓶颈、布莱尔的工党政府需要争取民意和增强其合法性的经济、政治背景。在澳大利亚“创意国家”的战略提出之初,布莱尔政府就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战略的历史性意义,认为这对英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特别是对其经济发展的冲破瓶颈将会是一个很大的历史机遇,因此随即派员专门考察,并于1997年成立了由文化、媒体和体育部牵头,以外交部、贸易与工业部、地方政府官员及创意产业代表等为主要成员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简称CITF),首相布莱尔亲任主席,提出要以“高度的创意性”来体现英国的实力,使英国从传统的“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创意中心”,充分确立创意产业在英国经济振兴中的中心地位,以全面提高英国的核心竞争力。而作为英国政府专门设立的关于创意产业方面的最高领导机构,CITF在全球创意产业的追踪研究、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调查、发展规划、政策制定、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市场开拓及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发挥了许多非常重要和具体的作用。

除了国家,英国的地方政府也将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最为突出的,莫过于伦敦、曼彻斯特和格拉斯哥等城市。

伦敦号称英国的“创意之都”。2003年,伦敦市政府提出不仅要不断巩固和增强自己世界级文化都市的历史地位,还要将伦敦建设成为世界性的创意中心。在这样的政策规划和切实努力下,创意产业已经仅次于金融业,成为伦敦主要的经济支柱,并占全国创意产业总值的一半左右;一度时期,传统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曾经呈现出趋于疲软和衰落的迹象,但是市政当局非常及时地抓住历史机遇,也在2004年明确提出要建设“创意之都”的战略目标,并且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与实践,成功实现了城市的复兴与转型,使曼彻斯特成了英国第二大创意产业基地。

其次,是注重培养创意产业人才。

正如英国关于创意产业的概念中所强调的,“个体的创意、技能和天分”是创意产业的源头和基础,没有大批具有创意能力的人才,创意产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所以在这样的意义上,英国对创意人才的培养和打造尤其注重。这种培养和打造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注重在高等教育中努力培养创意产业人才。一方面,英国的高等教育非常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在国家创意产业发展中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认识到对创意产业的关注和对创意产业人才的加强培养是高等教育新的发展路径和新的学术增长点,因此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及办学方式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比如舍菲尔德哈勒姆大学(Sheffield Hallam Universtiy)就专门开设了一门由“文化政策研究”和“创意产业管理”等科目所组成的文化政策与管理课程,授课人员不仅有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也有创意产业的业界精英,理论学习和考察实习密切结合,为创意产业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也为该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

二是注重培养英国公民的创意素质与创意能力。英国政府认为,创意产业人才不同于其他类型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个体的天分、想像力、知识视野、艺术文化素养、创意能力和思维的活跃性等等有着相当突出的重要性,而这不仅要靠学校教育的系统培养,无论是对广大学生还是对英国公民来说,学校之外的熏陶和养成也非常重要,因此他们制订政策和采取措施,实施了国家的遗产开放日和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的免费参观等一系列方案,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英国社会的创意氛围,培养全体公民的创意素质与创意能力,这对公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也相当有益。这方面,比如政府资助的“人民网络计划”,仅在2000年至2003年间,就将4200多家图书馆并入网络,让“馆藏”的图书向公众开放,让全体公民充分享受丰富的图书资源;

三是注重设立关于创意产业的对话平台。英国政府倡议设立了创意产业高等教育论坛,努力促进产、学、研间的对话与合作,这对创意产业的学习者、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无疑都有加深了解和共同提高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和业界经常举办形形规模不等的创意产业推介及创意产品营销活动,对于促进创意工作者和广大公民间广泛和深入的交流,对于培育公民的创意素质及所应有的创意接受、创意产品消费能力,同样也非常重要。

第三,是探索建立一种复合性的融资模式。

创意产业对资金的需求及投资风险远远不同于以往的产业类型,根据这样的特点,英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经过多方面的积极探索,成功建立了一种非常适合和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复合性的融资模式。

在这种复合性的融资模式中,政府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英国政府“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对各个门类和各个地区创意产业的资金需求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研,一方面编写有关的情况报告和指导手册,为投资者和产业界提供供需信息及资金对接;另一方面,还以税收政策来保护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为国外资金的进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英国创意产业复合性融资模式的主体结构,是各种各样的产业基金。这些基金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公共基金;二是私人基金。公共基金有不少来自政府,但英国政府并不直接作为投资方投资具体的创意产业,而是通过诸如英国艺术委员会、英国电影协会、英国设计协会和英国科学、技术及艺术基金会(NESTA)等专业性的协会或基金会来调节分配和投入资金,更加合理和更加有效地保证了资金的使用;英国还通过立法规定将国家彩票的部分收入投入到创意产业,特别是在相关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意人才的培养方面,国家彩票基金起到了很大作用。另外,贸易与工业部所建立的创意产业特殊基金、西北地区发展基金及欧盟的有关发展基金,也是公共基金中的主要类型。

私人基金则主要是私人企业为创意产业所提供的资金,这在英国以至于整个西方世界都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也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比如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Manchester International Festival)就是由政府(曼彻斯特市议会)、社会组织(英国艺术委员会)及私人企业分别出资,共同主办的。以多种渠道的发展基金为主体的复合性的融资模式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资金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社会各界在创意产业方面的参与热情与活力,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性意义。

最后,是注重加强对创意产业的研究。

在英国的创意产业发展中,创意产业研究的作用相当独特。“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承担着对创意产业的现状与问题追踪研究的任务,这是国家调整和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的前提与基础;另一方面,基于资金投入可行性论证等方面的需要,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政府部门、有关的艺术委员会或协会等民间组织和形形的基金会对产业现状或产业项目的研究与评估,也开展得非常广泛与频繁。以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简称CSM)为代表,很多高等学府都越来越多地开设了创意产业研究方面的专业课程。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和对创意产业研究的特别重视,使英国对创意产业的认识丰富且深刻,形成了不少很有影响的产业理念,也造就了一批以“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JohnHowkins)为杰出代表的创意产业研究方面的大师与名家,这不仅有助于产业自身的良性发展,对于英国创意产业向国外的拓展、创意产品向国外的销售、创意品牌向国外的推广等等,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助推作用,使英国的创意产业一直领先于世界。

篇7

关键词:香港 文化创意产业 经验 启示

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一些特别倚重创意及才华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中日益受到关注。英国率先于1997年有系统地推广文化创意产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亦紧随其后加以发展。中国香港地区长期以来是亚洲的创意中心,数码娱乐、电影、设计、漫画、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在业内均享负盛名,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从经济型态看,香港已进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阶段,具有知识型、创意型及服务型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我国内地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于内地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

由于历史渊源与地理条件的关系,香港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会的舞台,因此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独特环境。根据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完成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香港创意产业在狭义上分为三大类,包括11个行业。第一类是文化艺术类,包括艺术品、古董与手工艺品、音乐、表演艺术。第二类是电子媒体类,包括数码娱乐、电影与视像、软件与电子计算、电视与电台。第三类是设计类,包括广告、建筑、出版与印刷。然而以广义的角度来思考,香港也将健身美容、美食、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称为创意行业。

进入21世纪,香港陆续推出研究报告,全面梳理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2002年9月,香港贸发局公布了首份题为《香港的创意产业》的研究报告,评估文化创意产业对香港经济的贡献。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3月,香港创意产业聘用员工超过9万人,占香港总就业人口3.7%:创意产业在2000年的出口总值达100亿港元,占香港服务出口总额31%;同年,创意产业产值为250亿港元,约占香港本地产值的2%。

2003年6月和2004年8月,香港与内地签署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第一、第二阶段协议,内地承诺开放26个服务业领域,其中有多项行业(如广告、视听、文化娱乐等)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按有关规定,香港影视制作等行业可以进入内地投资,并可从事文化市场开发等活动,大大促进了香港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后,香港特区政府于2004年正式策划推出香港创意指数(HKCI),拟定了5Cs作为香港的创意指数:创意的成果、结构及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研究结果表明,香港自1999~2004年的整体创意指数显示出正增长,指数由1999年的75.96上升至2004年的100(以2004年作为基准年)。

2005年香港特区政府在《施政报告》中,更详尽论述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因和限制,并指出目前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只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左右,相对于英国的8%尚有很大的增长余地。2006年以来,CEPA在实施中不断深化,内地居民访港“个人游”的计划逐步扩大,已遍及泛珠三角全部省会城市;2007年元旦起进一步扩展至石家庄、郑州、长春、合肥及武汉等5个省会城市。与此同时,香港特区政府更加持续建设、落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公共投资,包括政府总部、立法会大楼和公众休憩用地的添马舰工程等。

二、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

经过多年发展,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创造了令人称道的成就。相关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已超出15%,并且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促进了整体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迈进。以广告业为例,目前香港经营广告业务的公司超过1,100家,其中约半数从事广告策划及顾问服务,其他包括广告招牌制作以及广告赠品制作公司分别约200家,宣传展览公司约50家,广告喷画制作公司40多家,电视广告制作公司20多家,户外广告制作公司约20家,直销市场服务、报纸及期刊广告制作公司,以及网上广告制作公司各1O余家等。各行业广告开支十分巨大,2004年香港各行业整体广告总开支剔除折扣后为164亿港元,同比上升14.8%。此外,在数码娱乐、电影、设计、漫画、出版等方面,香港在亚洲也占据重要位置,在业内赢得了广泛的影响力。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的自由市场体制

香港的自由市场体制,表现在企业可以自由经营、自由贸易,无关税及配额,对外来投资和对外投资亦无限制。同时,香港实行独立税收制度和低税政策,无外汇管制,港币可以自由兑换。香港连续10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是世界上主要的金融商贸中心,但政府除了发行低面额的辅币外,没有中央银行和存款保险制度,印发法定钞票由私营商业银行负责,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较松,资金流动和进出十分自由。目前,香港是亚洲唯一低风险地区,已成为美元和欧元的亚洲实时结算中心,以及人民币最大境外流通中心。作为独立的关税区,香港还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在WTO框架下进行商贸活动。正因为香港具有健全的自由市场体制,使企业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随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快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

(二)自由市场主导下的政府角色

香港特区政府依照不同产业链的需要,承担着不同角色,尽量使文化创意产品实现自由生产和流通,政府只提供必不可少的法治基础和商业环境。具体管理方面,香港采取事后机制,即市场的文化创意产品只在违法或受到市民正式投诉之后,政府才依法处理。在自由市场的主导下,香港政府的政策范围虽然有限,但执行力度却很有效。在私人企业能力不达的范围,在符合公共利益和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政府才予以协助。例如,近年来,香港电影业与银行业达成共识,由政府成立电影贷款保证基金,银行以履行合约保证的方式,发放贷款给电影制作公司,使各界在不同的平台上相遇和合作,缔结出更多的文化创意良缘。

(三)积极有效的吸引创意人才机制

香港在吸引创意人才方面极具竞争优势,创意人才汇集。在“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下,香港过去3年已成功吸纳超过1.1万名内地人才。对

于人才引进,香港都持自由开放的态度,各类人才可以根据行业变化的需要,自由申请工作签证或以其他身份来港发展及定居。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很多方面,香港都拥有众多高水平的专业及管理人才。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出身的人才汇聚在香港,不断产生交流及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增加了香港企业的创意与活力。目前,香港的文化创意人才,普遍具备企业经营技巧,而且有长期的国际合作经验,精通国际融资、成本控制、人才搜罗与市场开拓等技能,为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人力基础。

(四)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精神

香港是法制社会,其独立的司法制度,保证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香港除了外交事务、国防及中国宪法外,终审法院是其他一切事务的最终裁决机关。于1985年成立的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如今已是全球主要仲裁地之一。香港在商业、金融、船务及建筑等方面的专长,能为仲裁提供经验丰富的各行各业专家,包括会计师、律师、建筑师、工程师、银行家等。香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已通过《防止贿赂条例》、《廉政公署条例》,建立起有效的肃贪倡廉的执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精神,以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确保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和个人无须顾虑隐蔽不清的交易成本,实现在商业上的公平竞争。

三、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内地的启示

我国内地目前正在建设创新型社会,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对于内地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经济中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必须建立自由的市场机制,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近几年来,我国内地文化创意产业开始蓬勃发展,许多地区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和生产基地。但内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产品比例偏小,广播影视业、音像业、文化艺术业、休闲娱乐业等行业的原创能力还很薄弱;市场规模也不够大,单靠本地市场难以获得足够盈利,影响了产业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我们可以借鉴香港利用南洋华侨和美加华人聚居地市场来扩大产品发行网的经验,确保文化创意产品的外销出路和资金回笼,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例如,可以音像制品出口为突破口,确立电视剧、电影、民乐、书法、杂技、现代舞以及武术、风光、医药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音像节目为重点目标市场,利用文字和文化亲和力,辐射港台、韩日、东南亚华人文化圈,并进军欧美等文化创意主流市场,积极拓展外向型文化创意产业。

其次,必须制定有效的发展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意社会基础。世界性的文化创意中心,如伦敦、纽约等,往往以金融商贸中心的地位为发展基础。考虑到香港国际性金融商贸中心的战略地位,我们应超越常规,突破传统政策局限,凡是企业愿意投资于适合经济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政府都应给予大力支持,包括给予批地和税收优惠;并充分依托香港的地理优势,从总体视野来制定发展政策,用区域市场的经营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化生产。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增加对文化创意艺术及其传统的认识与参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共同价值观。在这其中,尤其需要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灵活、变通的文化创意氛围,在提倡保留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更要广泛接触海外先进文化,做到洋为中用、东西结合,开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契机。

再次,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应协助相关产业和行业,结成策略性的发展联盟,争取公平的市场待遇,并利用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CEPA),推广内地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品牌,谋求更大的国际市场。在法制建设方面,尽管内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很快,但对文化创意产品(如商标、专利、外观设计、版权、集成电脑的布图设计及动植物品种)的知识产权重视程度远不及香港及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软件业、音像业等行业的盗版现象还十分严重,若不加以严格控制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将会严重削弱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限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内地和香港必须在知识产权保护、专利技术转移与产业化等方面进行区域合作,形成共同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法制保障。

最后,必须不拘一格地引进创意人才,加强本土创意人才的培养。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内地存在着人才错配、分布不均和人才不到位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而在香港地区,创意人才的培养有着成功的基础,即使近年来香港创意人才流失比例增大,但其所具备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以及人才的交流环境是内地短期内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两地信息交流,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不拘一格地引进各地创意人才,让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互相撞击,产生持久的创意灵感和理念。同时,更要加强本土创意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广大群众的艺术与文化修养,将设计、媒体、艺术等融入到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在相关院校中设立艺术、设计和媒体学院,培养一批真正认识内地与香港文化、既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又懂国际化经营理念的复合型人才,让每个从业者在自己的工作中都能渗透着创造力的火花,进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本文作者:

篇8

【关键词】文化创意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计量;计量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企业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关注,成为各国经济中不可忽视的朝阳产业。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规划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企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可见大力发展文化企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识。文化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其主体资产为无形资产,文化企业价值计量瓶颈解决的关键在于其核心资产-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随着文化创意企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政策支持,对无形资产的正确、合理确认与计量显得尤为重要。现行无形资产准则无法适应文化企业价值计量需要,导致文化企业发展瓶颈问题,需要加以改进缓解文化企业发展瓶颈问题。

一、文化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各领,如美国电影;英国享誉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文化产品;法国时装设计;日本动漫;意大利时装设计;韩国电视剧等。据2012年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截至2010年,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美国GDP总量的18%-25%。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已成长为仅次于金融服务的第二大产业,每年创造超过7%的国内生产总值,其年均增速达5%以上,远高于其他产业;意大利创意产业虽然起步比英美等国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产值达68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超过11070亿美元,约占GDP总量的15%;韩国文化产业产值超过650亿美元,占全国GDP比例超过6.5%。

二、文化企业价值计量困境及其原因

从会计确认与计量角度而言,许多在经济学上已经确认的无形资产,在会计学中则因无法计量、记录和报告而游离于会计报表之外,如人力资产的创新能力,创意产品,创意设计,创意形成的非专利技术,创意人力资产、良好的企业形象、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的公共关系网络等无形资源,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而导致会计账面价值远远低于企业真实价值,导致文化企业计量与评估易引发“黑箱”嫌疑。

文化企业中无形资产占比非常大,回报周期短,现金流不稳定,由于文化企业账面上的显著特征是“薄资产、厚效益”,资产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只有较少的有形资产,难以进行有效的资产抵押,很难从银行获得融资。金融机构投资文化企业具有一定的风险,业内又缺乏专业的资信评估机构,使得文化企业价值计量问题成为难题。

三、文化企业价值计量模型

(一)现金流量贴现模型

现金流量贴现模型注重的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而不是利润,不仅涉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还考虑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但是这种方法条件苛刻,企业必须有正的现金流,并且未来的现金流可以较可靠地估计,同时,折现率等参数难以合理估计。对于非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资产未被合理利用、并购等自由现金流量的运用存在其局限性。

(二)市场价值模型

市场法是利用类似企业的市场价值来确定目标企业价值,其假设前提是类似企业与目标企业是科比的。应用市场价值模型的前提条件是资本市场比较发达,资本市场越发达,企业价值评估的就越准确。在市场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得出的企业价值评估值将会受到质疑。我国的资本市场尽管己初具规模,但毕竟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使得市场法的应用很受局限。

(三)期权定价模型

由于文化企业资产的不确定性,很难估计其未来现金流,而期权定价法能弥补现金流量的缺陷,使得文化企业价值更真实可靠。通过对文化企业分析,充分考虑企业管理层的机会选择权,使企业价值更具有灵活性,由于文化企业无形资产具有周期性短、时效性长的特点,考虑投资周期对文化企业价值的影响,其价值计量更能符合文化企业的实际。期权定价法将企业置于动态的经济环境中,考虑了外部不确定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此较现金流量法更能全面真实反映企业价值。对于专利权、商标等估价时可以采用期权定价法,文化企业在面临重大未来项目发展选择价值时,可以采用期权定价法。但其应用条件非常苛刻,需要综合考虑其他领域知识,运用期权定价模型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参数选取有一定的随意性,难以让管理者信服。

(四)EVA模型

经济价值分析法的观点是,企业价值是企业初始投资资本加投资所带来的未来预期经济利润的现值。

经济增加值最直接的与股东财富的创造相联系;经济增加值不仅仅是一种业绩评价指标,它还是一种全面财务管理和薪金激励体制的框架。由于经济增加值是绝对数指标,不能比较不同规模公司业绩的能力;经济增加值也有许多和投资报酬率一样误导使用人的缺点,例如处于成长阶段的公司经济增加值较少,而处于衰退阶段的公司经济增加值可能较高;不利于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只能在一个公司的历史分析以及内部评价中使用。

(五)智力资本计量模型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智力资本的定义,本文将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创意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用来描述企业的无形资源。智力资本计量方法包括货币和非货币计量方法。前者包括市场/账面价值差额法,托宾Q值法,无形价值计算法,经济价值法(EVA),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智力资本监控器,智力资本技术经济人模型,价值创造指数等;后者包括平衡计分卡、Skandia导航器、无形资产监控器和技术经纪人模型等。企业设法将智力资本各组成部分的财务价值整合到财务报表中,采用专门的智力资本报告对一系列相关的非财务信息进行报告。该方法综合了定量与定性指标,非常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标准化的流程和报告,计算方法比较复杂,要考虑所有对文化企业价值做出贡献的无形资源。目前国外有一些企业采用智力计量模型计量企业价值,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智力资本非常重视,研究深入,也有相应的模型计量与评估方法。

四、分析与总结

企业价值计量模型各有优缺点,在对文化企业进行价值计量时,应综合考虑利弊,由于文化企业中认得核心作用无法替代,在考虑上述计量模型时可考虑结合非财务方法对文化企业价值进行计量。许多学者研究人力资本价值模型、智力资本价值模型计量文化企业价值,还有企业价值计量指标体系的构建等都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务方法的不足,构建文化企业价值计量模型应该充分体现影响价值的主要因素对企业价值的支撑,比如电影发行企业价值的估算模型中要考虑在评估过程中企业已经拍完正在放映、正在拍摄、已经签约产品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出版发行企业价值估算要考虑签约作者及其著作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等,同时关注收益来源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郑雄伟.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OL].中国经济网,2012-2-6.http:///culture/gd/201202/06/t20120206_23048110_3.shtml.

[2]曹元芳.天津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考虑[J].中国金融,2012(14):38-40.

[3]施金龙,李绍丽.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综述与评价[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9(1):81-83.

[4]王军辉.浅谈文化企业价值评估[J].工作研究,2013,24-27.

[5]杨利红.智力资本计量方法的比较与应用[J].研究与探索,2012(4):50-51.

[6]Kai Mertins,Markus Will and Cornelia Meyer.InCaS:Intellectual Capital Statement.Measur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European Small-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J].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tellectual Capital,2009:353-362.

篇9

关键词:创意;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概念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99-02

一、创意和创新

创意源自于英文词汇“create”,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意”包含两层意思:(1)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2)提出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学术界对“创意”进行了多个视角的界定,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创意指由于价值的非异化特性,引起生产及组织的有机的复归。总之,创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能引起并指导实践活动。创意特殊就特殊在它是新颖性和原创性这两种属性的统一,缺少一个就不是创意。

创新与创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创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四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简言之,创新是实践活动,是通过已经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东西的一种手段。可见,创意强调的是思维和想法不是行动和结果,而创新强调的是执行和实践。所以创意是创新的开始,创新始于创意。

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1.文化产业。最初出现“文化产业”这一术语是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或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的定义成: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由此可见,文化产业是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这四个特征的产品及其相关服务。美国主要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的,一般只说“版权产业”。日本把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称之为“内容产业”。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颁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产业是指文化部门所管理和指导的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集合。根据这个标准,把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尽管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不同,但文化产业的两个基本特征不变:第一,必须能够生产和销售,带来经济效益;第二,生产的是精神消费品,追求异质性与个性。所以,文化产业是生产、销售与人们精神消费商品相关的产业。

2.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作为英国的一项国家产业政策理念而诞生的。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在报告中指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是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潜力的行业。英国文化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其《创意经济——人们如何从思想中创造金钱》一书中认为,创意产业是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认为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这四个部门共同构建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澳大利亚学者斯图亚特·坎宁安在其论文《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含义》中认为,创意产业是一个相当新的学术、政策和产业论述范畴。它可以捕捉到大量新经济企业的动态,这是诸如艺术、媒体和文化产业等词汇所无法做到的。

中国最早关于创意产业的权威定义,出现在《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该规划明确“创意产业具体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等几大类。随后,广州、深圳、重庆、西安等城市相继提出了自身城市的创意产业发展思路。国内一些学者如胡晓鹏在其《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的解读和思考》中认为,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创意产业也是创新产业它在客观上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标志性产业,创意产业的边界将涉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富有创新度的任何产业。厉无畏在其《创意产业导论》一书中认为,凡是由创意推动的产业均属于创意产业,把以创意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或缺少创意就无法生存的产业称为创意产业。尹宏在其《现代城市创意经济发展研究》中认为,创意产业是现代城市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是生产创意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3.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台湾是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其在2002年制定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中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随后,中国香港地区沿用了这一概念,并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之一进行大力的政策扶持。中国大陆最早使用文化创意产业的是在北京市的“十一五”规划中,文化创意产业被描述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和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显然,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结合创造产值的过程。

三、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从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看,创意产业脱胎于文化产业。虽然文化要素是创意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文化产业也成为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文化产业决不等同于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更强调它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更重视文化的创意对其他产业的融合渗透,它比文化产业有更广泛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意产业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一种超越。有数据分析表明,目前以设计服务、咨询策划、软件研发等行业为代表的科技类创意产业的销售收入占到整个创意产业销售收入的85%左右。创意产业主要是指创意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产业,而文化产业主要指文化内容要素起核心或主导作用的产业。创意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手段,同时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文化内容往往是创意的结晶,以创意为特征的文化原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2.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事实上,许多专家往往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两个概念作为可以互相替代的概念来使用,但它与文化产业不是简单的同义词,更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产品与传统文化产业中的产品存在区别,体现在其中的“创意”上,它们有与传统文化产业联系的地方,但不包含在其中;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上游,是对传统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重组,是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融通的产业概念。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更多地强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而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对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创意是其核心启动力。一些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行业或产业,比如电影院、书店、画店、印刷厂、大剧院、电视台、互联网等行业或产业,由于涉及原创的因素较少,只能归属于文化产业。但是,电影制片、出版、作画、文化演出、电视节目制作、动漫制作、互动游戏软件制作等等这些行业,具有原创性且能形成知识产权,故属于文化创意产业。

3.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备原创性质,能够形成知识产权,从而具有创意产业的一般属性。相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强调文化价值、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意产业更为强调个人的创造力的实现。其实,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的子范畴,是以创意产业中以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精神体验为本质特征的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感受,赋予一般产品以差异化的精神体验,从而获得超出物质形态的体验附加值、审美附加值、知识附加值等文化附加值。创意产业关注创意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利用具有原创性和新颖性的创意,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创造差异化的、其他产品不能提供的新体验,包括物质体验和精神体验。由此可知,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非物质性。通过文化创意带来的差异化的精神体验与由科技创意带来的差异化物质体验相比,前者所能创造的产品价值增值的空间远远大于后者,因为一件产品物质体验的价值,即使用价值是有限的,而精神体验价值是无限的。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和奢侈品价格远离价值,产品承载的精神体验价值远大于产品本身的实用价值,成为身份、地位和生活品质的象征。

参考文献:

[1] 张京成,李岱松,刘利永.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王齐国.张凌云.文化产业园区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3] 蒋三庚,张杰,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集群[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36.

[4] 曾磊,张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0,(5).

[5] 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篇10

1.1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得到肯定

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文化诉求成为社会的焦点,文化产业赫然显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文化被区分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两部分。文化之于我国开始肩负“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如此而言,谓之曰“能体现出文化品格的经济形式”必然偏重于“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体育文化的促进与发展已经开始被委之以重任,并逐渐提上日程。尤其是在2012年3月5日总理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体育的部份表述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在我国虽然近些年来作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的体育文化产业业已蓬勃兴起,但在官方文件中一直没有得到认可。“体育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在经历了曲折发展之后第一次作为官方表述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理清了“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关系之后,暗示了“体育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和“体育文化产业”的“经营性”。

1.2体育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阻隔与融合

当代中国体育正在成为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和社会亲和力于一体的综合社会价值实现平台,体育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目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1)体育文化产业自身结构布局不合理,尚未形成多方位且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集群;(2)对于体育文化产业通过创意与实体产业形态融合不到位;(3)缺少推进文化发展的责任担当;(4)国家对体育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政策不统一。作为体育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剂”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应发挥其作用。从理论层面上说,将任何一种体育商品赋予文化创意的内涵后,都会使其附加值提升,从而成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滋生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体育文化门类都可以变为商品,形成产业。只有那些能够作为体育商品交换或提供有偿服务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才能化身为产业形态的文化,才可以作为产业经营运作。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当中,在体育文化发展被提上日程之后,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值得人们的注意,因为通过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们既可以将抽象的、崇高的体育文化实体化、产业化,通过经济手段将其更好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又可以将时代气息融入到现有的体育文化产业当中,使其更为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更容易参与其中、感受其中。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必将在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开拓新空间和新领域

2.1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开拓性

由于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因此能够将技术、商业、创意和文化融为一体,使制造业得以延伸,有利于拓展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创意产业在生产环节上不仅占据了价值链的高端,并且有广泛的产业关联性,其核心创意设计为众多行业生产提供服务,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是创意产业成为高增长性产业的基础。如此而言,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将是对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一种质的提升和超越。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将融合体育文化、体育科技和体育经济三方面内容,汲取并集结各界人才,将文化资源优势融合到体育资源当中,从而大幅度提高传统体育制造业产品的文化知识含量,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体育产业的整体经济贡献能力。体育是社会活动的一种极为活跃的形式,体育运动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实质、体育产业的经济贡献能力、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共存都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可供培育的土壤。分析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体育文化交流能促进产业互动,使体育创意理念能引领体育产业的走向,使体育文化资源成为激发体育产业的动力,从而以特色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其层次的提升。可以说,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在细化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空间和新领域。

2.2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体育文化产业由二维向三维发展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其中健身娱乐业、职业体育和赛事经济、体育中介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业、体育旅游业、体育传媒产业都日渐成熟,发展迅速。体育文化产业虽然起步比体育产业要晚,但是也通过实践总结出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特色的经验,例如中国奥组委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取得丰硕成果,北京奥组委的市场开发包括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和独家供应商等赞助企业62家,15家奥运体育器材供应商,35家残奥会赞助企业,5家火炬接力赞助企业,累计收入超过10亿美元。伴随着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同时,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初具雏形,2008年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征集、选秀、知识产权保护、营销等一系列过程,正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例再现。福娃具有独创的知识产权和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在全国各地北京奥组委授权的特许商品零售店销售。其营销范围主要有玩具、服装服饰、箱包、文具、贵重金属纪念章、徽章等六大类近300种。同时,福娃动漫也充满了创意,106集动画片《福娃》是全球第一部以奥运文化历史及奥运吉祥物为题材的动画片。作为奥运会吉祥物,是刺激奥运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历届奥运会的经济数据中,足见吉祥物的“含金量”。按往届奥运会,吉祥物收入一般占奥运会收入的10%左右来计算,将有近3亿美元左右的收入记在福娃账下。北京奥运会期间,“福娃”等奥运特许商品的销售异常火爆,带动相关税收收入大增。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共开设奥运会特许商品零售店超过6300家,销售12大类8000余款奥运特许商品。奥运会吉祥物本身是体育文化的一角,“福娃”则是北京奥运会的一个文化创意,而“福娃”产业链则体现了体育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效应。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拓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使其由二维的——体育与文化,发展成三维的——体育、创意、文化。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同时拓宽思路,培育新型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领域。将生产力与文化力紧密结合,将故有体育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巧妙融合,从而实现促进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与发展,这是体育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策略和思路。

三、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体育经济发展

在信息、科技都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绝不可以只拘泥于现有形式,而应该多元吸纳信息元素,充分实现创意的融合,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符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当我们将视域界定在体育领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则成为体育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是体育社会功能符号化转向的重要表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促进无形体育文化资源的实体化,使被“束之高阁”的体育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感觉或知觉而得到的文化体验。作为具有体育文化体验、富有体育文化内涵、体现体育文化品格的经济形式——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体育产业的活化剂,为新时期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对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缘起和意义的追溯,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繁荣背景下进行追溯的反思。在追溯以及反思之后抽象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以及提升路径,即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应遵循体育是背景、文化是资源、创意是思路、产业是出口的基本原则。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能够通过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体育经济全面发展;通过提高社会效益,促进体育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塑造体育品牌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只有实现以体育文化交流促进体育产业互动、以体育文化创意理念引领体育产业走向、以体育文化资源激发文化产业动力、以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整合方式带动体育产业提升,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体育文化力”与“体育生产力”的结合。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