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分析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16 17:5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调查分析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调查分析规划

篇1

(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01)

摘 要:大学生涯规划是整个人生生涯规划的一部分,是生涯的阶段性设计和铺塾。通过对某医学院校新生生涯规划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学新生对生涯规划了解不深,对所学专业缺乏深入的认识,以及缺乏必要的生涯规划等问题。因此,加强大学新生生涯规划教育就应该提高政府和学校的意识,加大投入,建设一支专业化队伍,全面优化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关键词 :高校;新生;生涯规划;调查;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5.034

收稿日期:2015-05-16

大学生涯规划是整个人生生涯规划的一部分,是生涯的阶段性设计和铺塾。但大学生涯规划对每个人生涯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大学生涯对每个人将来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以及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生涯规划就是选择生活方式,选择未来的发展。通过对某医学院15个本专科专业的952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Excel2007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1 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共有952名新生参加问卷的填写,其中男生占34.6%(329/952)、女生占65.4%(623/952),女生人数远远高于男生。新生年龄段从16岁到26之间,而新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8-21岁之间占97.47(928/952),从年龄层次可以看出,大一新生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龄段,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都处于人生的高峰期,正是人生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

1.1 专业选择及满意度情况

大学生对所选择专业的满意程度,将直接影响他的生涯发展路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不喜欢自己所学东西的人,很难在自己的领域能做出成绩。

通过统计发现,新生中决定选择读医学专业作为自己将来奋斗事业的人仅仅占52.5%(500/952),有27.4%(261/952)的新生选择医学专业是父母、老师和亲朋好友的决定,有12.2%(116/952)是根据综合意见决定的,7.9%(75/952)的是服从学校调剂的专业。

通过一年学习,17%(162/952)的学生认为自己适合目前所学专业,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新生占16.7%(159/952)。因为就业原因而填报医学专业的人占31.7%(302/952),听别人说医学专业好的新生占到8.8%(84/952),其他原因选择医学专业的人占25.7%(245/952)。总之,认为医学专业适合自己和自己感兴趣的学生比例较低。

同时调查发现,仅有26.6%(253/952)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满意;有62%(590/952)的感觉还可以,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11.3%(108/952)的学生并不满意自己所学专业。29.6%(282/952)同学认为毕业时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有58.5%(557/952)的同学对毕业时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表示不确定,11.9%(113/952)的同学认为自已毕业后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1.2 大学期间对学习的规划

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大学期间学习有无规划直接决定将来能否顺利毕业,能否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也将直接影响整个大学期间的生涯规划。

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良好的学习规划。28%(267/952)的学生每学期都有自己的学习计划,16.2%(154/952)的学生依靠给定的学习计划,16%(152/952)的学生根本没有学习计划,39.8%(379/952)的学生表示学习靠的是心情。关于“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33.1%(315/952)的学生表示认真的完成学习计划,而有高达43.2%(411/952)的学生只有制定计划没有实施,有23.7%(226/952)的学生重来都没有制定计划。通过上述的调查数据会发现,很多大学新生很没有转变学习方式,还是停留在高中时段的学习,根本没有适应大学中的学习,不会会自我管理,没有自我学习能力。

1.3 对生涯规划的态度

大学生都处于成年阶段,应该对生涯规划有一定的认识,有怎么的规划就会有怎样的人生,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调查显示,29.1%(226/952)新生了解生涯规划,58%(552/952)的新生了解很少,12.9%(123/952)的学生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生涯规划。从调查结果看,医学新生对生涯规划了解还不到位。对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的调查数据显示,有60.3%(574/952)的认为生涯规划很重要,29.8%(284/952)的表示不能确定生涯规划是否重要,9.5%(90/952)的认为生涯规划根本不重要。

1.4 对生涯规划课程的认识

目前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有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取得的效果却不是很理想。调查发现,有56.6%(539/95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对他们的将来可能有帮助,33.1%(315/952)的学生认为开不开设生涯规划课程都无所谓,10.2%(97/952)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开设生涯规划课程,认为纯属是浪费时间。

1.5 生涯规划遇困惑时求助对象

大学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求学过程中会经历很多的事情,也会遭遇很多的困惑。调查显示,25.8%(246/952)的选择向父母求助,20.8%(198/952)的选择向自己带班辅导员求助,15.4%(147/952)的学生选择向学长求助,12.3%(117/952)的学生选择向自己的初高中同学求助,10.5%(100/952)的学生会选择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寻求帮助,仅有9.7%(92/952)的学生选择求助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还有5.4%(51/952)的学生选择不寻求帮助,靠自己内化。从调查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当前大学生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在学生的生涯规划中父母占主导地位

目前大学新生大都是95后,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家庭,在中国大的教育环境背景下,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只要把学习搞好,其他都由父母包办,读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以至将来毕业找工作,都是父母来决定的,更有甚者,学生的作业父母都帮忙解决,严重束缚了个人能力。从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学生过分依赖家长,个人能力严重不足,所以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个人生涯规划根本不关心。当生涯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首先想到由父母解决。

2.2 大学生活适应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很多新生进校快一年,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对于自己的学习没有计划,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状态,靠老师的督促和安排。很多学生学习凭自己的心情来定,没有考虑未来,把学业当成完成父母心愿的任务。当他们生涯发展中遇到挫折时,不是想法解决,而是想法逃避,更无法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2.3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不能取代生涯辅导中心

学校一般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而没有生涯辅导中心。很多情况下,是“一套班子,二块牌子”。当然,就业指导中心主要处理学生就业方面的工作,而且人员配备比较少,很难空出时间来应对与指导学生职业生涯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就业指导和生涯指导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就业指导中心不能取代生涯辅导中心,因此,就业指导中心很难给予学生生涯方面“全面而合理”的指导。

2.4 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水平较低

在开设生涯指导课程学校,一般都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或辅导员讲授,专任、专业老师很少。再加之这些老师缺乏经验或资历,导致授课水平较低,指导内容和形式单一,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此外,学校在生涯规划上面投入很少,缺少相关测评的工具,很难做到“指导专业”,难以让学生信服。

3 提高大学新生生涯规划效果的对策

3.1 政府和学校要加大对高校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的建设

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对高校生涯规划项目的政策扶持,加强高校生涯规划教育资金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要做到专款专用。高校应专门设立生涯指导中心,聘请专业老师传授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相关课程,还要为生涯规划指导中心配备专业测评工具。学校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应为大学生建立一份记录学生生理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的个人资料档案,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

3.2 生涯规划指导的课程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生涯规划课程没有取到预想的效果。近半数学生认为开设生涯规划课的现实意义不大,因此,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应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设计要针对学生的特性增加趣味性、参与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且能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制定规划,引导学生成才成功。

3.3 优化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没有设立生涯规划指导中心的高校,生涯规划课程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或者辅导员来担任,生涯规划教师专业队伍缺乏,所以课程的针对性不强,也影响了课程开设的效果。要提高生涯规划课程的效果,就必须优化生涯规划的教师团队,建设一支一流的指导团队,才能完成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的任务。

3.4 生涯规划教育建成体系化教育

生涯规划教育不应该是到了大学阶段才开始的教育,应该是从小就开始的体系化教育。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很多新生对自己所在学校和专业都不满意,导致大学期间方向不明确,无心进行生涯规划,由于学生对专业的选择的盲目性,导致对专业没有深入的了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生涯规划教育应先让学生有兴趣,思考自己,才能起到成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分阶段、分专业、分特性开展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增强学习目标、强化就业意识,助力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 张家顺,张改娥.大学生生涯规划与指导[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

2 陈鹏.美、加、澳三国大学生涯辅导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3 龚冰海.医学生就业困境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篇2

一、川中丘陵地区农业资源的局限性

川中丘陵地区由于不平坦,其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而言,存在许多局限性。

1.生产规模、集约化难度大

由于不同程度存在坡地和谷地,地势不平坦,不易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提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存在局限性。

2.蓄水、保水功能差,干旱现象较严重

由于地势不平坦,同一地域落差大,一遇下雨涨水,雨水很快就从坡地流入沟地,进入小溪、小河、大河,不易蓄水保水。遇到天旱,由于蓄水保水功能差,蓄积的水量有限,很容易出现旱灾。抗旱一般都要一级甚至几级提灌,成本极高,农业生产严重受挫。

3.土壤墒情严重恶化

川中丘陵地区除河坝地段有一些平坝外,可耕作地基本都有一定坡度,有的坡度还相当大,泥沙冲刷严重,肥水流失大,土壤墒情变差,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恶化。

4.生产成本高

无论是保持农业生产的水、肥等生产资料成本,还是农作的劳动力成本或是运输成本,都相当高,很不经济。

二、川中丘陵地区的自然优势条件

川中丘陵地区地理条件特殊,地形条件差,但气候、降水等自然条件有一定优势。大都分布在温带及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件下,无霜期较长,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一般都在10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16℃左右,海拔高度一般在300~1000m范围,对于许多温带和亚热带农作物而言都是较好的自然生长环境。

三、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模式的现状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为了解决人们的温饱,川中丘陵地区绝大部分都是以农作物栽种为主、经济作物为辅、渔牧副业补充的农业经济格局。长期以来,尽管农业生产成本相当高,但以粮为主的格局始终未打破。究其原因:①由于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量剧增,农民迫于维持生计,所以不愿放弃粮食生产。②农民素质不高普遍,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新的生产模式及项目不易接受。即使接受了,也不易产生出很好的效果。因此,不想也无力去改善传统的生产模式。③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调整农业结构的初期成本高,农民无法承受。④对不利自然条件缺乏切实可行的改良方案。长期以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在花大力气改田、改土、改水,都是想将坡田地改为可耕种的耕地,但由于成本太高,投入又有限,收效甚微。

四、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模式优化的原则

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成本高,效益差,加之对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这样的经济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因此,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对现有经济模式进行调整优化。调整优化应遵循的原则: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做代价。在追求产量及收益的同时,要考虑到不能给生态及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能耕则耕,不能耕种则不要强求。②效益最优原则。发展农业要算好经济账,要尽可能以低成本去开发和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及费用要尽可能低。多年来,由于处于温饱线之下,粮食需求为第一需要,农业的最大目标是提高粮食产量,往往忽视了劳动力、自备农用生产物资等生产资料的投入。有时即使考虑了,也计算得很低。实际上,许多农业生产是处在亏本经营的境地。③是注重生态效益的原则。要充分认识到川中地区在全国生态系统的位置,特别是水资源及环境的保护要给予充分重视。川中地区泥沙冲刷严重、肥水流失大,不仅对当地,对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生态和环境都有极大影响。④市场化的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农业经济要发展,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让市场机制在农业生产资料的配置、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农业综合服务等诸多环节发挥作用。

五、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最优模式

针对川中丘陵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本着可持续发展和效率最优等原则,其经济模式应确定为:旱地以种植林果业、草业为主,水地以种植水稻和养鱼为主。增大经济林果业种植,扩大森林覆盖面积,特别是大幅度减少土上作物的种植,尽可能避免耕作坡地造成的水土流失和高成本,以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面积,达到固沙、保墒和改善生态的多种功效。

六、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模式优化的途径

川中丘陵地区自然条件特殊,气候条件好,适宜动植物生长;地形及土地条件相对较差,极易造成环境及生态破坏。要实现经济模式的优化,就必须从多方面考虑,多角度入手。

1.积极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当前川中地区经济模式优化的捷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将25℃以上的坡耕地,尽可能地退耕还林(还草),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面积。25℃以下的旱地,以种植蔬菜和优质农作物为主,水田以种植水稻和稻田养鱼为主。这样,水土流失少,利于生态的优化,也避免了农业生产的高成本。

2.抓好工业经济的发展

无工不富,没有一定工业基础,仅仅依靠农业或第三产业,经济仍发展不起来。经济基础差,农业投入就很少,农业的负担也会加重,农业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制约。

3.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

将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用管理现代企业的办法,进行农业生产和开发,可以极大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切实优化农业经济模式。

4.加快小场镇建设

小场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小场镇发展起来,一方面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服务场所,也为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场所,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民群众收入增加,需要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齐全的小场镇是较理想的选择。因此,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建设。

篇3

【关键字】免疫规划;人力资源;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796-01

免疫规划的管理和免疫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是免疫规划工作的基本保障,青海省90年代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省、州、县、乡、村五级为一体的计划免疫管理和服务网络体系,使免疫规划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常规免疫接种率逐年提高,人群针对疾病的抗体水平普遍提升。为摸清我区免疫规划人员在年龄结构、知识水平等人力资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提出改进措施和对策,促进免疫规划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强免疫规划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提供对扩大免疫规划的技术保障,2013年对城北区现有免疫规划专业技术人员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根据《免疫规划管理手册》的内容,制订统一的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基本情况、人力资源配置调查表,现场收集地区免疫规划情况和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本区从事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以及从事免疫规划工作的年限等内容进行调查,并进行质控,现场抽取5%的问卷进行复核,要求调查一致性达100%,符合率达98%以上。

1.3 统计方法:采用office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讨论

调查显示城北区乡村级免疫规划服务人员中20~29岁占13.33%,本科学历的占5.33%,农村接种门诊中无学历占20.51%;职称结构初级、无职称占85.34%,与省内其他地区调查结果雷同[1],主要特征为人员更换频繁,低学历、低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较大,其原因为这部分人员缺乏继续教育机会和条件。学历、职称及人员的不稳定不适应当前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发展和需求。

我区免疫规划人员数量不足,按现有免疫规划专业人员与地区总人口数相比,平均为2.50/万人[2], 不能满足我区免疫规划工作的需求,严重制约我区免疫规划工作的发展。

调查发现我区免疫规划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易在今后免疫规划工作中发生差错事故,直接影响免疫规划工作质量,近年来有学者报道,发生差错事故的人员综合素质低,低学历、低职称人员占大多数 [3.4],为此,在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中,应加大对免疫规划队伍建设和人员能力建设,提高免疫规划的服务质量,从整体上改善免疫规划服务体系,鉴于我区目前免疫规划工作现状,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改进:①提高免疫规划专业人员整体素质,及时给他们创造学习机会和改善学习环境,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②加强培训,逐步改善低学历、低层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③严格执行“青海省免疫规划预防接种人员准入制”,对所有从事免疫规划服务人员通过培训、考试和考核合格后发放预防接种上岗证和预防接种许可证,对考试、考核不合格的调离岗位和取消预防接种资格;④对无学历、无职称和年龄偏大的人员,进行学历教育,以适应免疫规划工作要求,对年龄偏大且无学历者分流和换岗,保证免疫规划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切实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建海,郝增平,张永基,等. 青海省免疫规划人力资源配置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8):69-72

[2]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06/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展报告[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 53-75

篇4

【关键词】独立院校 艺术类低年级学生 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3-0021-03

一 问题提出及调查目的

随着近年来各高校的扩招,使得艺术类学生日益增多,在学校扩招的同时,相应毕业生的人数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在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中,不乏看到一些与艺术相关的专业被贴上“最难就业的标签”。独立院校的艺术类学生相比于专业艺术院校而言,在学校知名度和专业能力方面处于劣势,因此,如何使得独立院校的艺术类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展现出自身的价值和特色,则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即将步入社会职场的大学生而言,良好的职业规划不仅可以带动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自主性,也可以切合实际地进行自我发展和完善,而大学低年级是生涯发展教育的关键期①。因此,本文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了对独立院校艺术类低年级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展开调查,并对呈现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二 调查设计及对象

本调查问卷共设计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了解学生对自我认知的情况;第二部分了解学生对职业规划知识认知的程度;第三部分则是了解学生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调查对象为2015级艺术学院学生,共收回有效问卷232份。

三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第一,学生对自我认知情况。(1)在对自身性格认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36.21%的人选择非常了解自己的性格,有60.34%的选择比较了解,3.45%的人选择不太了解,无人选择不了解。(2)在对自己特长和能力方面的了解:有12.07%的人选择非常了解,68.96%的人选择比较了解,18.97%的人选择不太了解,无人选择不了解。

第二,学生对职业规划知识认知程度。(1)是否了解什么是职业规划:有6.43%的人选择非常了解,62.53%的人不是很了解,听说过的占28.45%,一点也不了解的占2.59%。(2)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学习是否重要:非常重要的占33.62%,重要的占42.24%,不太确定重不重要的占24.14%,认为不重要的无。(3)目前获得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来源:31.03%是从学校或院系组织的职业规划教育;老师或辅导员的一对一指导占4.31%;学长指点占8.62%,凭自己的经验认知或从书籍网络获得的占52.59%,目前没有任何获得的占3.45%。(4)是否参加过职业测评:没有参加过的占72.41%,参加过不完全测试的占19.83%,从网上搜索并简单填写过的占6.04%,参加过专业职业测评的占1.72%,这说明学生对职业测评的认识度较低。(5)是否参加过职业性格测试:21.55%的人选择有,78.45%的人选择没有。鲜明的数据差别显示出学生没有从社会角度进行自我评价。

第三,了解学生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1)在选择专业依据方面:根据本人兴趣爱好选择的占29.31%,认为专业就业前景好的占30.17%,家长或老师推荐的占23.28%,因高考成绩所限或学校调剂的占17.24%。(2)在调查目前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有无明确的目标时:有12.07%的同学选择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有42.24%的人选择有清晰但比较短的目标,有39.66%的人选择目标模糊,有6.03%的人选择无明确目标,这说明过半的学生在学习时带有目标性。(3)是否制定了符合自己性格特征和能力的职业规划:有25%的学生选择有,有75%的学生选择没有。(4)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与本专业相关,并开始付出努力的占50.86%;考虑别的行业,并开始付出努力的占26.72%;尚无任何想法的占6.9%;处于观望状态,但职业意识还比较模糊的占15.52%。(5)是否清楚将来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有43.97%的人选择很清楚,有40.51%的人选择不太清楚,有15.52%的人选择不清楚。

四 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全面的自我认知

正确的自我认识是良好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它有利于大学生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职业期望。②调查结果显示,作为个性突出的艺术类学生,大部分人对自身性格和特长都选择了较为肯定的答案,这一点值得肯定。遗憾的是,在随后的调查题目中,职业性格测试和职业测评的结果却显示出大部分同学并没有参与过相关的测试,这说明学生的自我认知带有片面性。学生们没有注意到“社会我”③的重要性。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除了对自己的性格特征与自身特长了解外,还应该注意在社会方面的自我认知,将自己置身于社会背景下客观地进行自我评判,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我。

2.缺乏对职业规划知识的学习和规划能力

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一年后,对于相应的职业规划信息接收滞后,只有少数学生已经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在低年级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点归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在摆脱高中的学习模式后,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快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模式,主动性低。而主动性低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在学习中的规划意识薄弱,常常漫无目的地度过低年级的学习阶段,这也最终导致了高年级择业前的茫然和准备不足。另一方面,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往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导致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低。④正如调查结果中,大部分学生有目标,但利用相关的职业规划信息来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计划的同学却很少。这种认知度的不清晰必然会导致盲目地跟从现象,不能客观地从自身的能力与特征出发,阻碍正确的发展方向。第二点则是与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殊性有关,艺术类学生过于执着自身的专业,尤其强调艺术性和专业技能,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相比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学习却不够积极。

3.缺乏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目标

“机会常常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于职业发展而言,合理的规划和充分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而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生涯目标则是重中之重。但针对目前艺术类学生的扩招形式而言,门槛低、分数低成为大家选择艺术类专业的最大原因。很多成绩中等的孩子为了踏入一所名牌大学,选择了自己可能不喜欢的艺术类专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批批艺术类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陷入了迷茫和恐惧⑤。尤其在独立院校,在专业分数和文化课分数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被动地”选择了专业。只有29.31%的学生选择专业是因为兴趣,而更多的是服从于社会认为有利的一面。但是在进入大学之后,迎来自由和广阔的学习机会时,就应当重新审视专业是否符合自身的发展。确立目标除了客观地进行自我剖析外,更重要的是对想要从事职业的了解,从而进行合理的规划。

对未来从事的职业不了解,对于从事职业所具备的能力不清晰,学生盲目地择业方向必然会导致就业时的迷茫。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被动地选择了不喜欢、也可能不适合的专业进行学习,同时,在大学期间,又没有充分地审视自身的能力和缺陷,只是服从式地将所学专业作为以后的职业目标,无疑这种学习带有痛苦性,也带有盲目性,这或许会成为日后职业发展的绊脚石。

五 相应措施

1.引导学生全面认知自我

自我认知其主旨就是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⑥。从职业发展角度来讲,学生需要从自身兴趣、能力、个性心理特征等不同的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认知,切实做好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真正认清自己。因此,学校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要的引导者,应在学生入校后,对低年级学生灌输全方面自我认知的教育观点,相应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发挥辅导员老师的影响力,鼓励新入学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鼓励新生积极拓展人际关系,多与老师、学生沟通交流。通过参与活动,可以使得学生从中体会自身的能力和缺点;通过交流,可以从别人的评价中找到自身的缺点,不断完善自我;(2)以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平台,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有关自我认知的知识和重要性,同时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职业测评。(3)发挥学生就业团队的功能,组织一些关于自我认知的体验活动。

2.加强学生自我培养意识,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良好的素质和基础是成功的第一步,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过窄的知识面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平时除了对专业课进行学习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借助大学的丰富资源进行更为广泛的知识学习。前文指出,艺术类学生过于专注本专业的学习,也往往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进入大学学习后,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结构,对相应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都应当有所了解,以提高竞争力。尤其对于那些选择从事非本专业和尚无任何想法的学生而言,就应当拓宽知识面,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3.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知识的宣传,有效促进职业生涯规划发展

目前学生已有的职业规划知识更多是从从书籍和网络上获得,这一比例占52.59%,这一庞大的数字也表明在传达相关职业规划信息的同时,除了利用学校开设的课程外,应注意多元化的教学。作为“90后”的大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知识是非常普遍的,也习惯于从网上了解相关的信息。本人认为,学校在开设相关课程的同时,应注重网络宣传,利用大学生常用的QQ、微信、人人网等社交平台,相关的职业规划信息。例如目前流行的微信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平台,网络手段不可忽视。

注 释

①②④胡静、徐迅.低年级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原则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4):60~63

③社会我: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职业社会环境,以及与自己职业发展、职业选择相关的社会资源的认识。

篇5

>> 西安外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分析 “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黑龙江省师范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 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应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困难的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轨迹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基于职业生涯理论的高校学生自我认知意识调查分析 广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与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在校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 “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熊汉忠.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R/OL].2013-05-29/2013-06-12.[http://.cn/s/blog_499f915d0102e3r5.

html?tj=1]

[3] Rutter,M.Resilience concepts and findings:implications for family therapy[J].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999,21:119-144.

[4] 宋国学.职业生涯韧性的结构维度:本土化研究[J].经济管理,2011,(11):184-193.

[5] London,M.Toward A Theory of Career Moti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3,(4):620-630.

[6] 王平.认知疗法提升恶劣心境障碍大学生心理韧性个案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334-338.

[7] 李义安,李清.学业不良与学业优良的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比较研究[J].经济管理,2013,(2):131-132.

[8] Heppner,P.P.,Heppner,M.,& Lee,D.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ollectivist Coping Styles Inventory[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6,(1):107-125.

[9] Spector,P.E.Locus of Control and Well-Being At Work:How Generalizable Are Western Finding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2,(4):453-466.

篇6

关键词:商业地产 项目策划

1.1房地产项目策划的定义

房地产项目策划是指以房地产项目的特定目标为导向,根据全面的市场调查分析结果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并运用各种策划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拟开发的房地产项目进行创造性规划的活动[1]。

1.2 商业地产项目策划的特征及作用

1.2.1 商业地产项目策划的特征

商业地产作为我国房地产行业中的一个特殊行业,是将房地产、商业与投资三者结合起来的产业,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商业与投资,也不是属于传统的房地产行业[2]。商业地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地产项目策划的特征也与众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导向性

商业地产项目策划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市场需要入手,善于捕捉市场空白,致力于满足消费者需要,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开发建造合适的商业物业。

(2)地域性

地域性是商业地产项目策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商业地产项目策划过程中,我们要对开发项目的区域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同时也要对项目所在地的市场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以及项目区位我们也要全面考虑,拟开发项目在该区位是否有发展前景。

(3)系统性

商业地产项目策划是由多个策划子系统组成,对于商业地产来说,各个策划子系统主要包括市场调研、项目定位策划、项目方案策划、可行性研究、营销推广策划以及物业服务策划等。各个策划子系统各自具有一定的功能,他们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商业地产项目总体策划。

(4)创新性

商业地产项目策划要以创新为核心,要敢于追求新意,主动创新。要想在激烈的商业地产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商业地产开发商必须要追求创新,在项目策划中要进行概念创新,主题创新,能够突出商业物业的个性化,使商业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能够牢牢地吸引目标客户。

(5)切实可行性

商业地产策划要立足于实际,能够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中进行操作,实施方法简单易行,不能脱离客观的市场条件,或实施方法难以操作,超出了开发商的实施能力,使得策划方案变成纸上谈兵。

1.2.2商业地产项目策划的作用

(1)商业地产项目策划能为商业地产开发商的决策提供依据

(2)商业地产项目策划避免商业地产开发商的盲目投资

(3)商业地产项目策划有利于商业地产企业认清市场形势,锁定目标市场

(4)商业地产项目策划有助于企业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1.3商业地产项目策划的主要内容

1.3.1 商业地产项目策划的内容

项目策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项目多个方面的策划共同组成的[5]。对于商业地产来说,项目策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定位策划

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对项目进行准确的定位,包括项目的战略、业态、主题、形象、功能、经营以及目标客户等方面,突出项目的个性化,使项目能以与众不同的形象进驻市场,并被消费者接受。项目定位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项目未来的经营状况。

(2)项目选址策划

项目选址策划主要是对拟建项目的建设地点进行选择。商业地产项目选址重点考察项目是否在核心商圈内,交通是否便利,是否在人流量多的地段,是否有充足的客源,能否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购物条件等等。

(3)项目规划策划

项目规划策划主要包括项目的整体规划布局,项目的建筑设计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等。

(4)项目实施策划

项目实施策划主要是围绕项目的既定目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工作进行策划,从而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5)项目融资策划

由于融资策划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策划工作,因此在进行项目融资时,需要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方式的特点和风险,选址最优融资方式。

1.4当前我国商业地产项目策划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措施

1.4.1 我国商业地产项目策划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商业地产目前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国家政府也采取了相关的宏观调控措施确保我国商业地产稳步健康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投资建设策划过程中依然曝露出许多不足。

1、市场调研与分析不充分

一些商业地产开发商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不愿花钱和时间在市场调研与分析上,只凭主观想法随意做决定,直接构思项目建设方案[3]。

2、项目定位不准确

由于我国商业市场还不成熟,项目定位通常只是流于形式,通常是由个人或少数水平不高的咨询企业来完成。

3、项目选址不正确

目前一些商业地产开发商忽视商业地产周边环境状况、缺乏对商铺地理位置的考察,未能考虑城市规划、商业网点布局、交通条件、客流规律和竞争对手等因素,盲目进行投资建设。

4、项目规划不合理

商业地产开发商由于追逐商业地产的高额利润,盲目进行投资建设,往往忽视了商业地产项目的整体规划布局以及项目内部空间布局。

1.4.2 商业地产项目策划改进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商业地产项目策划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保证我国商业地产投资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重视市场调查分析

市场调查分析是否全面关系到商业项目的定位正确与否。因此在商业地产策划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市场调查分析[4]。

2、抓住市场缺口,准确定位

我们要善于发现市场隐形资源,能够找到得到消费认可的市场缺口,进行准确的项目定位,突出项目的个性化。

3、合理选择项目地址

一个好的项目地址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还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在选址过程中,始终贯穿5A法则(交通便利、确认便利、趋近便利、进出便利、选购便利),以购物便利为主线,设身处地的找出消费者便利性需求所达到的条件和标准,进行项目的正确选址,满足消费者的便利购物需求。

4、策划方案要切实可行

商业地产开发商要立足市场需求,科学合理的编写策划方案,使得策划方案能够体现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能体现项目规划的合理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贾世军.房地产项目策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赵阳. 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建筑经济,2004(4):78-80

篇7

关键词:森林资源;调查;劳动定额;管理

中图分类号:S7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森林资源调查是促进林业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规划调查单位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劳动定额管理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并直接关系到单位对成本的控制。新时期林业调查规划单位应积极开展劳动定额管理,推动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森林资源调查概述

森林资源调查是指按照既定的调查目标,运用测量、测树、遥感、数据处理等技术手段,对某些特定范围内的森林进行调查,并系统收集、处理与森林资源有关的信息。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森林资源调查体系,具体包括:

第一,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该调查也被称为一类调查,主要是获取全国森林资源面积、覆盖率、结构、蓄积及变化的信息,并形成最权威的林业基础数据,因而是森林资源监测的主体。一类调查不仅能掌握森林资源的现状,而且能依据其变化规律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第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该调查也被称为二类调查,主要是对国有林业局、自然保护区、林场、森林公园等地展开调查,它是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二类调查一般由省级或地方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下属林业经营单位实施,调查结果将对森林经营管理工作形成指导。

第三,森林资源作业设计调查。该调查也被称为三类调查,主要是对特定的作业地段展开调查,以便为林业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工作依据,如为满足伐区设计、抚育采伐设计等而组织的调查。三类调查时间周期不固定,多是在作业前期进行,调查方法包括抽样和实测两种。

二、森林资源调查劳动定额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森林资源调查分为公益性和营利性两种。林业调查规划单位的主要工作是林业调查、资源监测及林业规划,另外也有一些勘查设计、工程咨询工作。在森林资源调查工作中,实施劳动定额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森林资源调查是一项系统而深入的工作,其间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科学的劳动定额管理有助于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其次,森林资源调查是林业管理的前提,劳动定额管理能够为调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各项林业工作的有序进行。最后,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调查规划单位需要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劳动定额管理作为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成本控制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还关系到分配机制的建立,对单位增强竞争力具有推动作用。

三、森林资源调查劳动定额管理的相关举措

林业调查规划单位应深刻理解劳动定额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而明确工作目标,确立影响劳动定额管理的因素,完善管理组织结构,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注重对科学方法的应用,以便充分发挥劳动定额管理的效能。

第一,明确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目标。实施劳动定额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促进林业调查规划单位的发展,为林业工作的有序开展助力。因而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劳动定额管理应体现出对效率和公平的保证,从而控制单位的成本投入,提高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劳动定额管理要确保高效及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以满足生产和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劳动定额管理应当覆盖全面,使所有可以考核作业量的班组和人员都实行劳动定额,并且不同工种、工组、调查内容之间要保持公平。

第二,确立影响劳动定额管理的因素。劳动定额管理主要受经济因素、技术因素、人员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首先,经济因素表现为劳动者承担的工作强度、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总劳动量。劳动者因工作范围不同,劳动负荷及劳动量也会存在区别,如个人是否兼职作业、工期的长短不同等都会对劳动定额产生影响,这也是制定劳动定额的经济根据。其次,技术因素具体表现为野外作业条件、服务和组织的状况、劳动者的技术技能三个方面。野外作业的艰苦程度不同、生产所使用的技术设备不同、劳动者的技术水平不同,都会对劳动定额产生影响。最后,劳动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表现为生产环境、作业时间、分工协作对劳动者的影响。例如光照、温度、湿度、噪声等会影响劳动者的作业,合理的分工协作也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第三,完善劳动定额管理组织结构。劳动定额管理应自上而下逐级落实目标,由总工办、调查室、调查分队系统推进工作,实现精细化管理。总工办主要负责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执行,并与财务部门制定劳动定额标准,监督定额管理的组织与实施,确保森林资源调查与成本控制相结合。调查室按照总工办的指导,系统制定调查所需工时、工种、岗位的定额,并负责业务指导和工时定额统计分析。调查分队负责执行劳动定额,并将执行情况的报表提交到调查室及总工办。林业调查规划单位应注意完善劳动定额管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各级管理的工作目标与职责,确保各项工作的紧密衔接。

第四,制定严格的劳动定额管理制度。为促进劳动定额管理的有效落实,林业调查规划单位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将部门职责、日常管理及动态管理等纳入制度化轨道。首先,单位应根据森林资源调查工作的实际情况组建劳动定额管理小组,并对总工办、调查室、调查分队的职责进行明确规定。其次,单位应建立岗位责任制,对日常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加以规范。各部门、各级定额人员要根据职责要求,按时完成相关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将追究责任人。最后,劳动定额管理制度既要具备相对的稳定性,又要有动态调整的空间。单位劳动定额管理制度一经形成不能随意改动,但随着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动,劳动定额管理制度应每两年或三年进行一次调整,以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第五,运用科学的劳动定额管理方法。为提高管理效率,激发团队工作热情,单位在开展劳动定额管理工作时应注意对科学方法的应用。劳动定额管理工作量大,特别是统计分析方面,对人员素质、技术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单位应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以满足工作发展的需要。另外,单位应采取绩效管理的方法,对工作突出的职工予以绩效奖励,从而提高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摘要:在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就业心理辅导的几项对策:就业心理辅导从新生开始,应用全程化模式;重视培养就业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意识,训练就业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丰富就业心理辅导的内容、形式,加强就业心理的个别指导。 

 

面对日趋严峻和复杂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心理辅导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把握学生的就业心理动态,探索新的内容和方式,向系统化、个性化、全程化、实效化的指导模式发展,以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为此,笔者在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在校生就业心理问题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就业心理辅导的改进展开探讨。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某专业一至三年级300名学生。 

调查内容:对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自我认知与评价、就业形势认识、择业意愿、择业方式、就业心理倾向、就业心理素质、就业心态及择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调查的重点是各年级学生就业心理。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将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随机发放给接受调查的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当场收回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68份,回收率89.3%。访谈法采用约谈的形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30名,进行沟通对话,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家庭背景、职业兴趣、职业规划、心理状况以及人生发展设想等方面情况。 

 

二、调查结果 

 

(一)就业心理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于就业的形势持不乐观的态度,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的比例分别是:大一46.67%、大二42%、大三34%。就业心理问题主要有焦虑、抑郁、恐惧、自卑和困惑等。择业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是盲目和矛盾的心理。近几年建筑类高职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希望寻找到合适、理想的工作。选择工作的过程实际是对自我、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认识和评估过程,学生认识不清、评估不准,不能平衡工作地点、条件、薪资、个人发展前景等现实情况与自身期望值之间的反差,或者和别的同学反差过大,发生心理冲突,矛盾纠结,进而产生失落、焦虑、困惑、自卑和犹豫等不利心理。面对就业感到焦虑的比例分别是:大一11.11%、大二23%、大三10%;感到恐惧的比例分别是:大一4.44%、大二2%、大三o%。因就业问题失眠的占2.15%。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比较自信,在遭遇心理问题时多数选择自我调节,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向专业心理机构求助。选择心理问题自我调节的比例分别是:大一60%、大二21%、大三76%。觉得自己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学生比例分别是:大一2.22%、大二40%、大三12%。遭遇心理问题时选择向心理教育机构求助的比例分别是:大一6.66%、大二58%、大三2%。 

(二)就业心理倾向 

就业心理倾向普遍的走向为务实理性。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分别是:大一86.67%、大二60%、大三78%。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呈现注重个人发展的特点。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所学相关专业和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选择自己满意的工作地点和条件,注重能力的提高,注重个人资本的积累,努力拓宽职场空间,为自身创业和二次择业打下基础,最终实现个人价值。 

(三)就业准备 

调查对象中认为自己专业能力一般的比例分别是:大一35.56%、大二35%、大三15%。认为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够勉强应付就业需要的比例分别是:大一46.67%、大二49%、大三59%。认真考虑职业规划的比例分别是:大一33.33%、大二23%、大三51%。而写了自我规划书的比例分别是:大一11.11%、大二49%、大三68%。可见,很多学生对未来的就业缺乏主动规划意识,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缺乏明确的计划,就业准备严重不足,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意识不强。 

三、调查分析 

 

参照其他地区院校的就业心理调查,如邱东升等在《师范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一文中提出,有46.8%的毕业生有轻度以上的心理问题,7.8%的毕业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碍,有1.3%的毕业生可能有心理障碍。刘小兰等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并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一文中提出,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就业”,对自己的就业前景选择“不乐观”的学生占39.5%。刘文晓等在《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石河子大学的调查》中指出,有47.4%学生在入学后没有考虑过今后的就业:有65.2%的学生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张敏等在《新形势下桂林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研究》一文中提出,22.73%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任何就业准备。由此,可以归纳出当前大学生突出的就业心理问题包括: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让人满意,悲观、焦虑、困惑等不良心理现象比较普遍;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准备不足;就业信心不足,缺乏竞争勇气和意识;就业心理各年级显示出明显的差别和特性;选择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节的比例较大。 

四、就业心理辅导对策 

 

首先,就业心理指导应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各阶段相互关联,各有侧重。一年级新生处在适应期,他们虽然明白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专业学习、自我认识、职业认知和职业目标存在盲目性。一年级的就业心理指导重点是职业意识的培养和确立,帮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通过专业介绍和分析、自我认知和评估,以及自我职业认知测评、职业匹配测评、职业心理测评等专业工具,帮助学生对自我和职业有基本了解,形成个人初步的职业目标设计,将专业学习和就业目标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快进入状态,尽早为就业作准备。大二就业心理指导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制定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心态、就业能力和就业心理方面做好准备,逐步具备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素质,向职业目标靠近。在毕业学年阶段,重点是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择业方法和渠道,学习和掌握择业技巧和策略,掌握就业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 

其次,应重视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意识,训练就业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就业心理辅导的核心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关键是调动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的意识,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调查显示高职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大,备受就业问题的困扰,产生焦虑、退缩、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反映出高职生的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心理素质欠佳。积极的就业心

理素质应该是自信乐观、敢于竞争,并且会适时调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择业机制,决定了要通过竞争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通过竞争追求成功和理想。培养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竞争意识和积极向上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职业认知以及对环境、社会、就业形势的理性分析,这也是积极的就业心理的建立基础。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调节方法,如明确目标、受挫心理准备、积极暗示法、转移法、合理宣泄、变换角度、寻求社会支持、转移注意力等。 

最后,应丰富就业心理辅导的内容和形式,扩大就业心理辅导参与人员的范围,加强就业心理的个别指导。每个学生的个人条件、家庭背景、心理素质、价值观、职业理想等各不相同,他们的就业行为必然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就业心理问题各不相同。因此,在实施统一的就业心理指导之外,还应以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作为必要补充。通过心理调查、访谈以及设立心理咨询室、就业咨询热线、信箱、论坛等多种方式,及时把握学生的就业心理动态,收集各种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报告、座谈或者选择性地开展个别就业心理辅导,使就业辅导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也更具实效。 

除了专职教师,还应该延伸到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社团、校友会、专业学会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用人单位代表、专家学者等,专兼职相结合。通过课堂讲授、培训、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多种方式,整合开发利用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在大学生和社会之间搭起沟通桥梁,将就业心理辅导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将就业心理辅导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发挥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宋专茂,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张敏,新形势下桂林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0) 

[3]邱东升,师范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5) 

篇9

一、引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美誉的泰山,历史文化悠久、风景资源独特,具有深厚的科学研究价值,因此受到世界各地游客青睐。在现存条件基础上如何珍惜自然和历史的馈赠,使泰山风景区固有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内涵得到充分保护和开发利用,达到效益最大化,对泰山风景资源进行调查研究便是当务之急。

二、泰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调查分类

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风景资源调查内容分为自然景源和人文景源两大类,天景、地景、园景、建筑等八种类,日月星光、泉井、历史名园等七十四小类。通过对泰山风景名胜区涵盖的地貌、植被、建筑、碑刻书法摩崖艺术等风景资源深入探索,得出风景资源分类结果,具体见下表。

三、泰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评价结果及发展意见

(一)泰山中路景区

泰山中路作为古今最主要的登山游览线路,也是历代皇帝的登山御道,其在景区中担当的地位不言而喻,最终综合评价结果为“较好”。基于各评价层的分析对比可知,利用条件的评价值较低是综合评价未达到“很好”的主要原因。因此,该景区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应对住宿、旅游管理的安全、方便、高效等方面加以改进。

(二)泰山天烛峰景区

天烛峰景区位于泰山东麓,是最早的徒步游览线,最终评价为“一般”。综合分析各评价层发现导致评价值不高的原因有两个:

1、景区的经济、人文、科学和艺术的评价值明显偏低,导致人文景源评价值为“一般”。

2、开发利用条件的5个评价因子的评价值全部偏低。由于天烛峰景区地理位置劣势明显,可达性极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积极结合“封禅大典”演出和泰山文化产业园建设,打造景区特色吸引客源,提升人文景源发展水平。

篇10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 调查分析 对策

一、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寿光市旅游业的发展紧紧围绕“突出农业生态特色,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总体思路,以做大做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打响了“魅力菜乡,生态寿光”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条高科技、生态型、乡村化的旅游发展新路子。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集品种技术研发推广、农业观光旅游、会议展览举办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是寿光市乃至山东省蔬菜产业对外展示交流的重要窗口。

二、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问题的资料来源及说明

本次调研活动包括到寿光市乡镇(洛城街办)走访调查,对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负责人、相关管理部门、农户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以下为数据分析结果

基本情况调查:

绝大多数农户对新农村建认比较了解,对新农村建设充满信心,但是对生态农业旅游产业不是很了解,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能加大农户对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了解。

(二)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前和发展后,农村的各方面也有很多的变化,大多数农民认为:

新农村建设后与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之后,农村的生产发展总体情况是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生产力发展方向是农村生产规模扩大,更加生态化,技术化。但是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希望有关部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大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

三、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农业旅游是现代旅游产品中一项颇具开发潜力的产品。目前,在传统观光旅游降温的情况下,人们纷纷选择生态农业旅游作为产品开发的新热点。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地区对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哄而上,竟相模仿,又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规划,使得开发带来的负效应甚至超过了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存在的问题:

1.产品类型单一,缺乏鲜明特色,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不强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需求急剧增长,这为生态农业游客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生态农业旅游优良的生态环境、独特的风格、低廉的价格对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但是,经营者竞争意识淡薄,忽视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内涵的挖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多数产品以观光层次为主,游客选择范围小;在内容与形式上重复开发和模仿建设倾向明显,缺少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2.行业管理力度不够目前,生态农业旅游通常各自为阵,经营者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协调发展观念,而旅游行业管理机构还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旅游管理体制。

3.农民素质的影响。提高农产品质量,只能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而农民是科技文化知识拥有量最少的群体。调查显示,在转移劳动力中,男性高于女性,文化素质较高者居多,而留下来的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力将会出现文化素质下降,女性比重上升的现象,这势必会成为影响寿光生态农业加速发展的重要障碍。

4.龙头企业小规模的多,大规模少。目前来看,全市批发市场、金玉米公司、海惠集团、金正食品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规模较大外,总体上规模偏小,水平偏低,带动优势不明显,与建设新农村新形势的需要还有差距。还有一些企业缺乏自主创新,依赖性强,存在盲目跟风的问题,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经营风险比较大。

四、提出对策

第一:制定合理的生态农业旅游景点,增加产品类型多样化,发挥特色优势,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增加游客选择范围,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农业旅游,要根据当地的旅游实际,规划农业旅游,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量和旅游方向规划。

第二:增加行业管理能力,增加行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旅游一体化建设,发挥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的优势作用,增强政府等有关部门对寿光市生态农业旅游的管理。同时在增强行业管理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