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16 17:5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创新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未来局势
俄罗斯是世界军事大国,在综合实力方面与美国难分伯仲,但是俄罗斯的粮食产量却处于世界倒数水平,不得不靠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国民生活需要。中国是世界粮食产量大国,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少等因素,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依然是国家的巨大挑战。尽管国家早已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但是从全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部分地区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业中对原有生产要素增加投资的收益率低,对储蓄和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刺激,导致传统农业持续停滞落后,无法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如何通过农业技术创新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现代农业的概念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四个发展阶段。现在一般引用的“现代农业”概念,脱胎于近代农业的发展模式,通常也将两者并在一起讨论。“现代农业”,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男耕女织的传统小农经济而言的,利用现代新型种植技术发展的农业。目前世界上对“现代农业”并没有非常确定的官方定义,因为“现代”二词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代农业”的含义,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获得新的内涵。文章另辟蹊径,从三个特殊的视角,去解释现代农业的内涵。
1.1生产效率
古代农业,主要采取人畜手动劳作的耕种方式,生产效率低下。首先,古代都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一家一户的劳力难以推进耕种和收获速度;其次,古代的耕种技术落后,主要以“二牛抬杠”为主。即使华北平原开发了新的耕种技术,也因为古代闭塞的交通难以将先进技术传播;再次,古代没有先进的化学肥料以及人工降雨人工施肥等条件,农作物生长主要靠自然光照和降水,农作物遇到病虫害也只能听天由命,“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模式未知性太多;最后,古代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四季劳作不同还要受地主的压迫,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而现代农业不同,借助人工降雨人工施肥天气预报等先进科学技术,能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先进的耕种工具,提高了耕种的工作效率并且保证了稳定的工作质量。农民对自己耕种的土地拥有自主选择权,收获的多寡都是自己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1.2机械设备
古代农业主要以犁、耙、铲、锨等作为耕种工具,是“二牛抬杠”式的耕种模式。这种种植方式速度慢,一次性耕种面积小,受天气,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大。农作物收获也只能靠镰刀等工具收割,人畜运载,消耗时间长但是效率低。现代农业建筑在工业技术发展的动力基础上,借助现代先进的农业机械,一天就可以完成古代耕种工具一个月的劳动量。在播种时,播种机一次性可以完成两米宽土地面积的播种任务,并且人只负责开播种机,更先进的西方国家,甚至实现了无人驾驶播种机的耕种模式。农作物收获时,更是省力,现代化的收获机械,可以实现一次性收割农作物秸秆,粮食颗粒脱壳,粮食装袋三项工作。是农业生产技术革命性的变化。机械设备是现代农业区别于古代农业最主要的动力基础。
1.3劳动者技能
劳动者技能也属于界定现代农业概念的一部分。古代农业的劳动者,在年复一年的耕种实践下,自然也积累了一部分耕种经验。但是这里要说的劳动者技能,是关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的,关联新的科学种植新知识的劳动技能。为了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国家大力支持农民学习新的种植技术,也鼓励更多农民放弃传统的种植谷物小麦类粮食,转而去尝试养殖业,渔业以及新兴的蔬菜果树种植等新领域。政府也着力于投资农村果树修剪技术培训机构,养殖业培训机构等各种培训机构的建立,力求提高中国农民的种植技术,让科学知识帮助传统农业发展,让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带动整个农业生产界活跃起来。
2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要探究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首先要对概念进行充分了解。农业技术的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业技术创新仅仅指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发明改造的新的种植技术或者种植机械。广义的农业技术的创新还包括农业创新技术在具体种植过程中的应用结果,涵盖了农业生产新技术从开发到完善的过程,并对整个农业生产要素进行重新分配,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产生多种经济效益的总和。文章主要从广义角度阐述农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2.1生产效率提高
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农业技术创新作用的体现。例如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采用了套种模式,即稻田种水稻也养鱼。水稻的花粉散落在水田里,成为了鱼最好的饲料。鱼的游动也能帮助水稻松土,排泄物更能帮稻田施肥。农民一次性可以获得两份收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例如我国高原地区,山地多,平原少,传统种植方法所生产的农产品从产量方面无法与平原地区竞争,这就意味着面对耕地较少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发展高效农业,引导农户精耕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质量为目标,加强现代农业知识、技术的推广应用;围绕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大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结合高原、山地地貌特征,推广普及各类农用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从而达到生产效率的提高。
2.2生产质量提高
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生产质量提高,重点表现在大棚蔬菜种植以及农田施肥上。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例,现在大棚内都建有电子监测仪,能够随时监测蔬菜的生长情况,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状态等,根据电子网络的精确分析,得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全自动的大棚管理模式,更会实现自己开棚顶接受光线,自动喷水施肥等种植技术。未来5G移动通信技术在蔬菜种菜方面的应用,更会实现蔬菜与电子系统的互联。针对播种的质量方面,以东北人参种植为例。人参作为珍贵的药材,其种子价格昂贵,一斤都在三百元左右,前期资金投入巨大。传统的人参种植,是采用人工手抓撒播的方式,手掌容量的大小,播种人员的经验,播种人员的专心程度,甚至自然风向都会影响种子撒播的均匀度和实际入土数量。人工难免会出现种子撒出实际面积的情况,种子的浪费在所难免。但是中央十套播出的《我爱发明》栏目中,有人发明了人参种植的机械,类似于大型小麦播种机,可以保证每一粒人参种子都能播种下土,提高了播种质量,受到大力推广。
2.3农民素质技能提高
农业创新技术的应用依托于农民的个人素质和技能。在传统农业时代,农民大都是“经验式”的播种和收获,利用牛、马犁地,几乎不需要很高的技能。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民掌握信息化技术、新兴种植技术、新型农用机械的使用等,而且要不断更新已掌握的的知识和技能,这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技能,提升了农民的素质。
3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注意事项
凡事都有两面性,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也不例外。在大力推广创新农业技术的同时,也应当清楚看到创新技术背后,存在的隐患和挑战。具体如下:①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隐患。因此必须思考如何科学利用农业创新技术;②育种科技的快速发展,涌现许多高质高产的品种。这些品种大规模的种植,会间接淘汰低产品种,导致农产品种类单一,失去多样性。而单一品种容易产生病虫害;③农业技术的创新是建立在工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且必须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与土地。
4结束语
现代农业科技的大力发展和创新,一方面给人们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帮助,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给人与自然的相处埋下隐患。到底应该怎样科学利用农业创新技术,这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工济民,刘春芳,申秋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9(2).
[2]石明权,陈宏.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9(2).
篇2
关键词: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策略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短缺,全世界的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技术创新问题。我国由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规划、同时由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的转移,所以想要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
1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
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创新就是在注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上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用高效的技术开发、研究、转换等手段,进行资源的创新分配、创造更多的农业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1]。
2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2.1农业技术创新活动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期,主要是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研究、比如:农业种子的发育研究、农业收割机械的研究、喷洒农药化肥技术的研究、播种技术的研究、农业病虫害的研究等。所以在这个时期农业技术创新可以说与农业的经济增长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随着这些农业技术的创新活动运用到真正农业生产中的时候,将会极大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比如:新的高产玉米种子的应用可以使玉米的产量得到增长。新型联合收割机的使用可以极大的提高农业收割的效率、我们就以玉米的收割为例子,一个三口之家一天的手工玉米的收割数量仅有1000~1500kg,而大型的联合收割机一天的效率是3个人手工玉米收割效率的10倍以上。而喷洒农药化肥技术的革新可以达到的效果是使用更少的农药化肥达到农作物不受病虫害的侵扰,保证农作物的健康。所以说,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有着紧密的联系。
2.2农业技术推广水平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中国有许多的新型农业创新技术,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使得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收到了影响。比如:许多的农村地区因为过去信息的闭塞和缺乏农业生产的投资,对于许多的新技术不了解、即使对一些有所了解因为缺乏资金也无法马上使用。现在,许多的农村地区都用上了增产增收的玉米种子,农业的产量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这些增产增收的玉米种子不是近几年才研究出来的,而是早就研究出来了,由于种种的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所以直到现在才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型的联合收割机也是如此,因为推广工作的不到位和过去农民对农业投入力度小、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即便是现在,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使用联合收割机进行农业产品收割的也非常有限,许多的农民依然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玉米、花生、黄豆、高粱、小麦等农作物的收割[2]。
3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策略
3.1国家要加大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
进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必须要加强国家的扶持力度。无论是农业种子的技术研究、新兴化肥农药的喷洒技术,还是大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以及技术改进都必须要国家进行强有力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否则是不可能完成的。
3.2两者之间要进行有力的成果转换
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策略是注重成果之间的转换。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创新可以极大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增产增收,反过来、农业经济的增产增收效果也会促使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工作更有效率的进行。比如:农业经济增产增收后,许多的农民就有足够的资金和很高的认识,购买新的增产增收的农业种子和先进的联合收割机,这些行为都会促进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3.3大量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
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大量农业科技人员的投入。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归根到底是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完成的。把各有所长的农业科技人员投入到具体的农业技术创新工作中,研究出适应我国农业特点的科技成果并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去,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4结论
在农业土地资源短缺、农村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进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不仅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也为我国农业整体的改革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淑娟 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河滩社区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创 新组织模式 农机与农艺结合
农艺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农机是为实现农业生产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业机械、设备。二者有效结合能够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事实上,农机与农艺结合存在困境,其原因是学科分工的必然使农机与农艺两股科技力量并驾齐驱,分别从事体现自身技术优势的研究,客观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表现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者设计出作物的生产工艺后,便抛给农机科研工作者创造生产工具,很少或没有考虑其所制定的农艺要求是否便于机械化作业的问题,在长期实践中,农机创新形成了一味适应现有农艺的思维定势,缺乏调整农艺来实现农机创新的意识。这一现象影响了农业机械创新效率和质量,而最终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从农业机械创新组织模式人手,探讨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有效途径,从源头上整合技术资源,提高农业机械创新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机械创新组织模式的概念及其类型
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其创新过程包括农机新产品构思的产生到该构思成功获得商业应用的一系列活动。模式就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关于组织模式的概念,学者们表述不尽相同。综合各种表述认为,组织模式是指为某种特定目标结合在一起的、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组织成员构成及其相互之间联结关系的结构形式。根据这些定义,本文所讨论的“农业机械创新组织模式”是指在农业机械创新过程中,各创新主体采取的组织形式及主体间结合的关系。其内涵包括各个创新环节的构成、各种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各项创新活动在创新主体内部和创新主体之间的安排等。
随着众多学者对创新组织模式的长期研究,各种各样的分别满足不同创新要求的组织模式相继出现,并用于实践,通过对这些组织模式的系统分析、研究,我国农业机械创新采用的常见典型组织模式主要有垂直一体化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和虚拟组织模式三种,其中每一种模式又有其具体表现形式。这些组织形式的形成并在农业机械创新中应用是相关制度安排的结果和农机化发展的需要,而其运行效率则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农艺对农业机械创新的影响
实践证明,能够推广使用的先进农业机械都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产物。要实现农作物生产机械化作业,农机必须要与农艺相配套,但是,农艺的多样性与时令性、渐变性与可调整性等特点影响农业机械创新效率和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艺多样性与时令性对农机创新的影响
农作物因品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因种植的地理条件不同,要求有不同的种植方式与之相适应,即农艺明显具有多样性。农业机械服务的对象是有生命力的、活的个体,针对不同农艺的作业需要有不同的农业机械相配套,从而增加了农机创新的难度和创新风险,如棉花、小麦、水稻的特性和种植要求差异很大,相应作业机械的创新难度也不一样。农艺的时令性是指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一段适合其生长的关键作业期,如最佳施肥期、收获期等,但是,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关键作业期一般很短,所以农业机械的作业周期也较短,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从而增加使用成本,影响农户的购机倾向,给农机技术推广应用带来困难,如我国动力机械多,而作业机械不足。
(二)农艺渐变性与可调整性对农机创新的影响
农艺的渐变性主要是指农作物在培育过程中,为了满足高产、优质、增效的要求,其生产工艺会不断完善,当一种农机与某一农艺相适应并创造出来后,很可能一种更好的新农艺已经被使用,使这种农业机械使用效果受到影响,甚至不能适用,从而增大农机创新的风险。农艺的可调整性是指在对经济效益不产生影响或影响很少的情况下,农作物的具体生产工序可以任意增删或改变顺序。这一特性能给农机创新带来很大的便利性,如棉花施加催熟剂或脱叶剂后能为一次性机器采收和提高采收质量提供可能;水稻由水田育秧改为机械育秧,去除拔洗秧工序,可以省去对拔洗秧机械的研制,能为水稻作业机械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典型农业机械创新组织模式分析
农机与农艺结合是农机创新的出发点,其结合程度一直是农机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农机创新组织模式的构建和选择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下面从获取农艺信息的能力和途径方面对三种典型农机创新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一)垂直一体化模式
垂直―体化模式是指企业通过设立自己的研究开发组织或机构,从而实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创新环节一体化的内部组织连接漠式,其主要优势就是通过内部组织连接把原先市场协调转化为企业内部管理协调,农机创新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沟通加强,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其缺点是在农机研发过程中,绝大部分农机企业因规模小、资金和人才缺乏以及组织结构缺陷而受到影响,研发人员农艺知识欠缺,对农艺信息的获取主要来自销售和服务部门,通过市场调查和用户反馈了解现有农艺发展现状和动态,但很难在动植物培育早期就涉及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问题。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指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其他团体之间以股权和长期契约为纽带,以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优势资源互补为前提,按照市场机制共同承担创新过程的网络组织模式,表现为原始创新资源在成员间的传递和共享。根据创新主体合作程度又可分为:工程承包型、技术生产“联合体”型、技术入股型和联合经营型等。该组织模式中,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组织成员内部拥有丰富智利资源和科研成果,通过学术会议、教学研讨和科研合作,很容易在动植物培育早期涉及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机创新主体多元化,2/3的创新资源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而作为核心创新主体的农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很难独立承担农机创新的全部任务,更无法像大型农机企业一样独自承担农机创新的巨大风险。据调查75%的农机主要生产企业选择同国内研究机构购买技术或合作研发,为了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产学研合作模式无疑是一种对合作各方都有利的“共赢”模式。
(三)虚拟组织模式
一些独立的创新主体面对共同的市场机会而组织起来的以利益互动为中心的创新组织形式,称为虚拟组织模式,它的基本形态主要有链式模式、联盟模式、虚拟平台模式、网络创新模式、横向虚拟一体化外包模式和网络企业孵化器、技术实验室联合体等。其特点是若干成员企业为共同获得某一市场优势,依靠信息手段由最早意识到这一市场机会或者掌握某一关键技术的企业牵头联合其他有关机构和企业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临时组织,迅速动员各自的资源和能力,对市场机会做出敏捷的反应,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共同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市场的开拓,市场机遇一旦消失即解散的一种临时联盟组织形式。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农机化发展需要,该组织模式在农机创新中开始采用,如2007年6月,我国第一个“农业装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正式签约启动。其主要优势是成员间通过构建实体或虚拟交流平台能够有效获得各种农艺信息,是以后农机创新组织的发展趋势。
四、完善农业机械创新组织模式的对策建议
建国以来,我国农机创新组织为农机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到2007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5亿千瓦,全年平均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41.3%,但当前农机创新组织模式并没有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机与农艺结合的问题,农机创新效率低、农机质量差等问题依然存在,其原因主要现有创新组织模式不健全,农机与农艺进行信息沟通和共享的平台尚未形成,因此,完善我国农业机械创新组织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构建多学科通力合作的创新组织模式
农业机械创新是一项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融合生物学、工程技术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理论。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组建多学科通力合作的农机创新组织模式已经成为可能,如利用网络创建虚拟创新中心、网络创新俱乐部;创建技术整合小组整合各种创新资源等。
篇4
从农业龙头来说,要规避竞争失败,要特别注意一下三种预兆:
竞争失败预兆一:讨论营销方案时,“以前”挂嘴上
这是农业龙头营销竞争思维缺乏正视现实勇气,没有创新能力的结果。说到营销方案,龙业龙头马上想到的是以前那个怎么怎么样!说到营销竞争,龙业龙头提到的也是以前的方案如何!就算在竞争执行上,龙业龙头也总是把“以前”当做标准挂在嘴上!
从本质上,不管以前成功抑或失败,都是当时在当时环境条件下派生的产物,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只有根据目前现实进行新的判断、规划才能赢得竞争。
可口可乐能百年不衰,就是着眼现实创新的结果。或许它的活动许多形式也是以前常见的,但因为着眼现实,主动和当前新的元素结合,元旦有元旦的主题,春节有春节的活动,虽然本质并不新颖,但形式和内容能及时与消费互动,所以历久弥新,一直能赢得竞争,掌握正宗的权柄。
相反,福建的一家农业龙头虽为老大,因为一直固守以前,没有创新思路,在市场上固步自封,不能根据现实主动竞争,近两年已经被不断创新的,以前小于他的企业远远抛在了后面。
竞争失败预兆二:忙于眼前竞争,没有时间充电
典型表现是农业龙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锄自家田,思维逼仄僵守。
一些农业龙头说起自己的产品,如数家珍,可一听到别人怎么做市场,总是又摇头又不耐烦:“不知道,和咱没关系,没关心!”
一些农业龙头则对行业精熟,但出了行业,最简单的常识对他都是天书。
相反,看看成功的竞争企业。农夫果园面对同行拼技术,拼产品,不仅创新地提出了“喝前摇一摇”,而且在策划公司帮助下,与冰箱异业联合促销,露出了自己原料鲜活的特性。蒙牛更是把与咨询公司合作当成战略写进企业文化手册。
相比这些企业,农业龙头每天都在应付竞争,每天都在与同行打交道,不了解营销市场最新的知识,没有新思路也不敢跨出行业划定的圈子。一个沿海地区的农业龙头,几十年都在行业浸泡着,见别人请咨询公司,他也请了方圆,可一听不符合行业既定规则的词汇、概念,眉成了一疙瘩:“这样说出去,不会让行业内人笑话吧?”可等到市场正是因为这个不符合行业但符合消费者的概念突飞猛进了,农业龙头当家人的眉也舒展了,说:“以前总是跟着别人,以为外脑都是外行,看来真是身在庐山,主动突破才有效益,借助专家、充了电才知道专家和充电的好处啊!”
而像上述企业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农业龙头还是依旧处在尊行业,面临失败却仍不自知的状态中。
竞争失败预兆三:一年来,没有主动发起过一次营销战争
或许因为自己在区域或行业已经是老大,或者是企业运营平稳,但当企业丧失了市场主动性,本质上是品牌活力退化的征兆。
江苏的一个特产品牌,很长时间都是区域内的老大,放眼望去没有对手,因此每年既没有竞争计划,也没有创新的营销措施,每一天都在按部就班地干事。但区域内的另一个小品牌,原本无论知名度还是营业额都屈居人后,心里却一直憋着一股劲,整天骚扰老大,今天推促销,明天有推广。面对小品牌的挑衅,大品牌并不以为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断和小品牌过招拆招。表面看,似乎大品牌并不输,但消费者作为旁观者认知逐渐起了变化:这两年小品牌起来了,大品牌只会跟在人家屁股后面模仿。正是因为这种认知规模化的形成,不知不觉中,大小移位,龙头成了老二,老二成了龙头。
篇5
2.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赵宏伟,ZhaoHongwoi
3.普通高校休闲体育教育模式的探究孟光,王伟,MengGuang,WangWei
4.浅谈农业院校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冯江,郑先哲,刘建禹,FengJiang,ZhengXianzhe,LiuJianyu
5.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郭丽华,张贵学,GuoLihua,ZhangGuixue
6.高校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的思考张玲,ZhangLing
7.关于高校创业导师制度的研究与思考王艳红,高越山,张索坤,宋跃芬,WangYanhong,GaoYueshan,ZhangSuokun,SongYuefen
8.浅谈独立学院班团干部队伍的建设与培养韩瑞斌,HanRuibin
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初探程镝,ChengDi
10.我国农产品期货价格波动率分率分析王金媛,WangJinyuan
11.中小型民营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困境与出路刘禹,LiuYu
12.兽医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张秀英,李艳华,陈雪英,ZhangXiuying,LiYanhua,ChenXueying
13.高等农业院校公共数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任永泰,葛家麒,李放歌,RenYongtai,GeJiaqi,LiFangge
14.浅谈外语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及其培养策略王希悦,WangXiyue
15.远程英语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几点思考韩英,HanYing
16.基本原理课改革实效性的思考王传玲,WangChuanling
17.浅谈英语语言学习的环境因素李丽瑶,LiLiyao
18.浅谈翻译教学中音韵审美的几个要素李忠霞,金英
19.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应用邢金阁,张宏伟,XingJingo,ZhangHongwei
20.论多媒体技术在家畜外科手术学教学中的作用高利,肖建华,范宏刚,马海鹍,王洪斌,GaoLi,Xiaodianhua,FanHonggang,MaHaikun,WangHongbin
21.包装设计诉求对象的潜意识消费心理分析张建设,ZhangJianshe
22.微观潜意识维度的包装设计诉求策略分析刘杨,LiuYang
23.中西方艺术精神异同的比较与研究卞晓丹,BianXiaodan
24.关于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的演奏分析及探讨朱文婕,ZhuWenjie
25.探讨素描与设计结合的"二位一体"教学理念孙博,SunBo
26.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相容性探究邹春玲,梁英吉
27.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浅论杜威关于哲学价值意义的新概念范传鸿,FanChuanhong
28.母语干扰对中日同形词理解与翻译的影响王映哲,笠原(竹田)ゅぅ子,WangYingzhe,KasaharaTakadaYuko
29.略论马克思哲学的人学观汝秀梅,RuXiumei
30.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与乔丹的"人生姿态"何大军,HeDajun
31.批判性思维与外语自主学习能力杨莉萍,韩光,YangLiping,HanGuang
32.柏拉图《理想国》道德教育思想阐释张静怡,姜华,ZhangJingyi,JiangHua
33.刍议管理的伦理化宰亮,ZaiLiang
34.试论当代西方城市文化的后现代意蕴詹敬秋,ZhanJingqiu
35.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我国农村法制建设潘湘波,徐梅,PanXiangbo,XuMei
36.国际私法教学方法初探孙碧涛,SunBitao
1.传承东农精神谱写时代华章——在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致辞李庆章,LiQiangzhang
2.大家、大师、大业构成大学发展的基础——记东北农业大学60年办学历程徐建成,XuJiancheng
3.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的各项指标分析周慧秋,ZhouHuiqiu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史元,ShiYuan
5.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物流问题研究刘萍,LiuPing
6.地方政府推进农户清洁生产的行为研究陈红,ChenHong
7.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苏光,刘韬,SuGuang,LiuTao
8.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及对策研究王磊,索志林,WangLei,SuoZhilin
9.关于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发展对策的思考相征,范亚东,XiangZheng,FanYadong
10.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研究李长才,LiChangcai
11.动物医学专业兽医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郑世民,刘超男,高雪丽,杨丽萍,ZhengShimin,LiuChaonan,GaoXueli,YangLiping
12.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创新——"内外双修"知行并进教学体系焦冶,JiaoYie
13.农业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徐雅琴,白靖文,王丽波,XuYaqin,BaiJingwen,WangLibo
14.关于创新实践教学大平台的构建张伟,李荣军,李晴,ZhangWei,LiRongjun,LiQing
15.果酒加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研究张秀玲,王鹏,李良,ZhangXiuling,WangPeng,LiHang
16.提高设施园艺学实验教学质量的体会刘守伟,吴凤芝,王丽丽,陈克农,LiuShouwei,WuFengzhi,WangLili,ChenKenong
17.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艾军,AiJun
18.兽医内科学本科教学思路和方式创新的探讨李艳飞,王国卿,徐世文,李金龙,LiYanfei,WangGuoqing,XuShiwen,LiJinglongHttP://
19.广告文案教学与个性化人才培养李阿嫱,张帆,MaRongzhen,LiAqiang,ZhangFan,MaRongzhen
20.关于农业院校科研实验室管理的思考高庆玉,张丙秀,GaoQingyu,ZhangBingxiu
21.菲智力因素与俄语教学崔丽莹,CuiLiying
22.汉语修饰性数词动态对等及文化内涵量化重构肖彦,XiaoYan
23.耕作学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春梅,赵宏伟,龚振平,MaChunmei,ZhaoHongwei,GongZhenping
24.独立学院人文课程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金长城,JinChangcheng
25.关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思考李晓兰,周双,LiXiaolan,ZhouShuang
篇6
农业物流标准化滞后仍是制约中国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一大瓶颈。原因是适应农业物流发展的基础类、技术类、服务类、信息类和管理类标准体系仍未建立起来;物流标准化的运作依然在传统体制的框架中进行,相互之间缺少交流合作机制,协调性较差。目前,物流标准化实施的市场基础比较薄弱,农业物流非标准化装备、设施、行为仍相当普遍。比如,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不能有效衔接,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多式联运迟迟得不到大的发展;农产品保鲜、贮藏、运输标准数量不足,包装标准与设施标准之间没有协调,不少农产品的分类、分级、分等大多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交叉重复,技术指标要求不一,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不配套;农产品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空缺;适应加工的农产品和优势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不完善;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农药、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代表农业物流现代化程度的信息化标准严重滞后。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物流活动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以及国际农业物流活动的通畅。
二、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建议
(一)强化政府调控职能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应该针对中国农业物流当前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政府的宏观调控、中介组织的协调、微观主体的自身建设、公众的积极参与相结合,从多个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失时机地加快中国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看,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无论是体制还是促成农业物流模式的转换,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一定程度的干预,既需要有政策的指导,也需要行政和法制的强制,以及必要的资源支持。
(二)完善农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加强政府信息导向和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掌握和利用信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农业物流的客观要求。如果对有关农业物流方面的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和利用,就无法避免农资、农产品不合理流动现象的发生。目前,中国农业物流组织有很大一部分在产区的农村,客观上造成对铁路、公路交通及农资供给、农产品需求信息不能及时了解或了解不准确。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大信息宣传、沟通的力度。首先,农业主管部门和铁路、交通等部门通过一定的方式运输方面的信息,使各农业物流组织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和利用这些信息,有效地组织农业物流活动。其次,加强农业主管部门、铁路、交通部门及相关单位与农业物流组织的联系,相互沟通协调。最后,农业主管部门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手段广泛收集农资、农产品供求方面的信息,进行认真分析比较,并及时与有关部门和企业沟通、协商,为农业物流的合理组织创造条件。
(三)创建农业物流服务品牌
在逐步开放的农业物流市场上,企业取胜的主要手段已不再单纯以服务产品本身来竞争,追求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共同诉求。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都忽视自身服务品牌形象在市场营销中的建设和运作,真正能够在国际上叫得响的“本土”物流品牌屈指可数,而农业物流领域的品牌则更少。先进的农业物流管理及农业物流现代化的优势最终体现在农业物流品牌形象的提升和品牌影响力上,要加快现代农业物流发展,就必须创建农业物流服务品牌,通过品牌获得服务溢价。对农业物流企业来说,首先,要强化品牌意识,树立正确的品牌理念。正确的品牌理念是创建品牌、占领市场的向导,应该符合时代和顾客心理的要求。其次,要确定准确且个性化的品牌定位。品牌定位是设计、塑造、发展品牌形象的核心和关键。农业物流企业要把握市场发展的脉搏,在认真细分市场,遵循消费者导向、差异化、个性化和动态调整原则的前提下,选择目标市场,做出具体定位。从目前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趋势看,农业物流企业应该定位在专业化、国际化的物流企业。再次,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调整员工结构、优化员工队伍,强化员工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服务技术,使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服务品牌具有良好的基础。最后,通过质量系列认证,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和符合国际国内标准的作业规范,使农业物流企业的质量管理实现系统化和科学化。
(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
篇7
(一)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分析设计
在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我国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之下,使得我国企业管理带有浓厚的中国特彩,这种中国式烙印是指企业采用家长式的管理以及集体主义导向和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进行了限制,如今,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立地式”的研究已经有所成就。此种“由内到外”的“立地式”研究是建立在扎根理论的基础之上,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管理通过对真实企业实践和现象不断的提炼和总结进而形成新理论的一套研究方法,下文就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了一些典型的、真实的以及具有明显变动特征的国内外企业管理创新事件,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聚焦驱动阶段的比较,来总结具有我国特色创新色彩的企业管理驱动因素。
1.研究样本选择。
作为扎根分析的样本一定要选择一些真实情景描述的管理案例,不仅可以保证研究结论的真实可信度,而且样本聚焦信息丰富的管理案例具有典型性,这样才能对样本进行深度分析并且挖掘构建新的理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用科学的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用现代的管理理念与先进的管理方式来确保企业获得新的发展。企业管理不仅包括企业文化、形象塑造与维护,还包括如何帮扶企业进行对策的改进,良好的企业管理创新可以推动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下面就是几家针对企业管理创新具有典型性以及明显变动性的企业案例,这些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案例覆盖了各个行业,并且成立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
案例一:太钢的产业链延伸之路:钢铁、大型、改革开放前、国有、战略。从钢铁产品系列化布局到不锈钢,研发与制造的专一化战略转型历程。案例二: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物流、大型、改革开放前、国有、信息化。决策和引入IRIS-2系统,实现集装箱信息化管理的历程。案例三:成长期企业重组战略的抉择——特变电工:电器、大型、80年代后期、民营、战略。企业兼并重组的决策和实施历程。案例四:谭木匠——我善治木:日用品、中小型、90年代初期、民营、营销。从商场、直营到特许加盟的渠道变革决策和实施历程。案例五:HC公司的战略选择:供水、中小型、00年代初期、国有、组织结构。二次创业过程中组织变革的决策历程。案例六:朱新礼出售汇源果汁:食品、大型、90年代初期、民营、金融创新。企业的融资决策和实施历程。案例七:从PPG到VANCL网络服装销售的商业模式演进:服装、中小型、2000年后期、民营、商业。PPG到VANCL对网络销售商业模式的探索历程。案例八:中国农业银行FMIS系统开发:金融、大型、改革开放前、国有、信息化。开发和上线信息管理系统的历程。案例九: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的运作管理提升:电信、大型、2000年中期、国有、供应链。供应链变革动机的产生历程。案例十:河北大午赛团:首创中国“家族企业立宪制”:农业、大型、改革开放前、民营、治理模式。形成及实施“家族企业立宪制”治理模式的历程。
2.分析方法选择。
扎根理论分析范式包括开放式编码(opencoding)、主轴编码(axialcoding)、选择性编码(selectivecoding)以及故事线分析(storylineanalysis),这不同的分析范式在识别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驱动因素的同时还能够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驱动因素进行整合。
开放式编码:企业的创新管理动机作为研究对象,初始概念由逐字逐句的编码形成进而修订合成新概念。
主轴编码:通过对各个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对形成的现象进行更精确的解释。
选择性编码:通过对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结果的整合与识别进行理论的构建。
故事线分析:通过数据的分析和编码的还原来验证案例的可信度。
(二)扎根分析
1.图表分析。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企业管理创新作为主要驱动的因素也大为不同,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对以上案例的主要驱动因素数据的总结,见表2。
2.企业管理创新的特性驱动因素。
(1)资源约束。资源约束严重抑制了制造企业的管理创新,并不是农业企业以及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特性驱动因素,在制造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原材料的紧缺或者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会导致企业整体利润率出现下滑的危机,因此,企业必须通过调整自身产品结构实施兼并重组战略。
(2)战略。战略因素与资源约束因素对于农业和服务企业管理创新来说都不是特性驱动因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将自身的管理创新放在战略的高度上来进行展开,战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个企业只有明确了自身的战略思路,才能通过对企业的清晰定位发展专一化并且有针对性的战略。战略因素之所以不能在农业企业中有所发展是因为受到了农业企业人力资源水平的限制,同时农业政策的种种制约也使得管理创新的驱动难以形成。
(3)管理问题。国有服务企业管理创新的最主要特性驱动因素就是企业管理问题,不同企业采取的企业管理模式必然不同,但是,总的来讲,我国国有服务企业必须要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这样才能顺应我国的市场需求。管理问题对于我国国有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来讲管理创新的驱动机理都存在粗放式管理问题,先拿驱动制造企业管理创新举例,大多企业均都只面向组织外部的管理进行创新,而对企业内部生产、组织以及人力资源方面创新的忽略都使得企业出现了组织文化缺乏协同的状况发生。另外,由于我国非国有经济出现时期较晚,因此,非国有企业具有十分明显的管理后发优势,这种后发优势使得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举措实施更加到位。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特性驱动因素
1.中外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驱动因素。
据科学研究证实组织资源能力、市场竞争、行业发展特征、组织社会资本以及市场需求都属于中外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驱动因素,表3就对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驱动因素作用机理的解释。综上所述,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西方企业管理创新的共性驱动因素都是由组织资源能力作为基础,市场竞争作为动力,行业发展起到起到推动作用,组织社会资本是企业创新管理的资本,市场需求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导向。
2.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特色驱动因素。
(1)企业家。与西方企业不同的是,由于我国企业并没形成全员创新的氛围才使得企业家成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进而造成了“家长式管理的”企业特性。西方企业鼓动自上而下的全员创新使得企业员工才是驱动管理创新的重要关键资源。
(2)企业发展特征。企业只有按照正常的变化规律并且遵循生命生长现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当中占据优势,并且有着自己的立足之地。与我国企业发展不同的是,西方企业早已摆脱企业发展时局限性带来的困扰,因此较为成熟和完善。
(3)战略。企业的营销战略是决定企业在市场经济地位的基础,只有正确的制定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4)政策。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还要具备国际视野,企业管理创新要合理的对企业管理进行规划,企业的国际化管理从实质上来讲是一种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这种企业管理国际化的构建可以将企业置于巨大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当中,这些问题都充分说明了开放的理念、国际化的视野以及先进紧随时代潮流的企业管理机制才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5)管理问题。企业的管理阶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领导战略决策的正误对于企业有很重要的意义,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方向、发展的目标和企业的根本利益。
下文列举了一些企业管理公式。
式中It代表第t计息周期的利息额;P代表本金;i单为计息周期单利利率。
式中i为计息周期复利利率;Ft-1表示第(t-1)期末复利本利和。
注:(F/P,i,n)表示在已知P、i和n的情况下求解F的值。
(四)结语
篇8
摘 要:在阐述了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物联网的概念、关键技术和应用现状,最终给出了蔬菜温室大棚物联网的系统构建、主要功能以及在蔬菜生长各个阶段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物联网;农业物联网;蔬菜大棚;技术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1302(2013)08-0018-04
0 引 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浪潮,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的种植和管理效率,促使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然而,由于物联网技术使用成本较高,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尚有一个过程,因此,探索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尤其是温室大棚中的应用符合当前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本文拟通过对物联网技术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的分析,探索物联网技术在蔬菜温室大棚的具体应用。
1 物联网技术
1.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概念最早由美国Auto-ID研究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物品编码、RFID 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于1999年提出,其实质是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应用。后来,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认为物联网除应用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模糊识别技术、智能终端技术等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新的沟通维度,从而形成一个“泛在”的网络环境,实现由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连接扩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对物联网概念定义为,信息传感设备,如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1]。作为中国物联网/M2M产业的先行者和倡导者之一,同方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软件专家周洪波,将云计算技术和中间件技术引入物联网,提出了中国物联网的概念。即:物联网是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它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通过长距离或短距离通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和应用大集成,提供实时在线监测、实时定位、远程控制、远程诊断、报警联动、安全防范、统计报表、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任何物品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的TaaS服务[2]。
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物联网的内涵将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不论物联网的定义如何表述,其实现物物相联的三个要素应包括,一是信息传感设备,二是通信与网络设备,三是智能处理设备。物联网就是这三种设备的集合,表现为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云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这种网络应用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各种技术集成和聚合性应用,包括将各种感知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聚合与集成应用,通过物与物的相连来实现人与物之间的智慧对话,从而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
1.2 物联网的特征
物联网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物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功能的延伸和扩展。其延伸和扩展的表现在于它不仅仅通过互联网实现人与人的信息交换,而且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使得互联网的功能进一步强大。如果说互联网是通过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实现人与人信息的交换,那么,物联网则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传感技术、智能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物与物的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相融和互动,对人的规范性回复进行识别,做出方案性的选择。②物联网具有通信与自动识别的特征。其用户应用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才能实现对物体的感知。③物联网具有智能化特征。物联网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通过对物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来实现人对物的管理。所以,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1.3 物联网的技术架构
物联网运用的技术在不断发展,但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基本已得到一致的认识。根据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架构,可将物联网分为信息感知层、信息网络层和信息应用层[3]等3个层次。
物联网技术架构达到的目标,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实现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网关、摄像头和实时定位系统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实现可靠传输。通过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到数据中心。三是实现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技术、模糊识别技术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数据中心的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表1所列是物联网的技术架构表。
2 农业物联网及其关键技术
2.1 农业物联网的概念
农业物联网就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具体应用。按照物联网技术架构,农业物联网仍然通过“感知—传输—应用”的途径来实现在农业的应用。“感知”就是运用各类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PH值传感器、CO2传感器等设备,广泛地采集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和农产品物流等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等物理量参数信息;“传输”就是建立数据传输和格式转换方法,通过局部的无线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通信网络交互传递,实现农业信息的有效传输;“应用”就是将获取的海量农业信息进行融合、处理,使技术人员对多个大棚的环境进行监测控制和智能管理,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达到增产、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进而实现农业生产集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目标。
2.2 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
按照物联网的技术架构,综合已有的技术研究,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主要包含农业信息感知技术、农业信息传输技术和农业信息处理技术[4]。表2所列是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一览表。
篇9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8-0077-03
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非均衡性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增加有效服务供给,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助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金融机构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近日,笔者对荆门市农村信用社服务创新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剖析,并对如何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荆门市农村信用社服务创新的现状及特点
1.服务对象持续三农化。长期以来,荆门市农村信用社秉承服务三农宗旨,不断加大三农贷款支持力度,三农贷款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90%以上。而其它贷款所占比重一直低于10%,这部分贷款主要集中在除农户、村组集体、农村工商企业以外的其它非三农群体。
2.服务手段逐步电子化。自2000年以来,荆门市农村信用社先后自主研发了荆门市农村信用社县辖电子联行业务系统、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系统和市辖范围综合业务系统;2003年以来在原省信合办和现省联社统一部署下,荆门市先后开通了湖北省农村信用社电子联行业务系统、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系统、无纸化办公OA系统和湖北省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系统,原有的自主研发的电子化项目停用,从而实现了全省业务办理电子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开办了银联卡业务,方便了客户异地存取款。
3.中间业务趋向化。中间业务以不占用资金、无风险、收益率高等特点,普遍受到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视。荆门市农村信用社受技术条件及人力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近几年在中间业务开发上,一直集中于低层次的业务,主要品种有代农户收电费、工资、代收税款、保险、代财政发放农户直补资金等,其中只有保险是收费业务,而其它业务均为无偿服务。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中间业务收入分别为37万元、200万元和655万元,分别占当年总收入的0.16%、0.63%和2%。
4.信贷品种长期单一化。相对商业银行丰富的贷款品种,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品种长期保持单一化,其主要产品仍然局限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农户抵质押贷款等少数品种上,难以满足广大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贷款需求。而且由于农户联保贷款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高风险性,荆门市许多农村信用社已停办了此项业务。
5.市场营销保持粗放化。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在市场营销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无实质性进展,如在利率的制订上,很多信用社凭借其垄断地位不区分客户风险类别实行一浮到顶的利率政策;贷款手续不论黄金客户、普通客户都实行统一的贷款操作流程,使得部分黄金客户在发展壮大后,放弃对信用社的选择。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服务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目前所进行的金融创新,不论是从科技含量还是从实际应用来看,都处于相对较低层次,基础性金融创新少,一般性外延式创新比较多,产品创新的作用仅限于原有产品功能的延伸、改进和增量变化,对市场的实质性影响有限。所以信用社进行金融创新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
1.创新理念落后。一是三农界定过窄,束缚了服务对象拓展。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是农业、农村、农民。农业是相对服务行业、工业提出来的概念,主要指农、林、牧、副、渔;农村是相对城市而提出来的一种区域性概念,主要指乡镇及以下区域;农民是相对工人、知识分子、其它社会阶层提出来的概念,主要指从事传统种、养、加行业的人员。按照以上定义,许多农村信用社将服务对象理解为这三个概念的交集,即同时满足产业概念、区域概念和服务对象的身份概念。[1]对三农概念理解的狭隘性,使部分信用社认为服务三农就是仅仅支持从事传统种、养、加产业的农民,而其它为农民服务的个体私营组织、工商企业、个体工商户、国家公职人员等不是信用社支持对象。二是经营以自我为中心,服务质量提高缓慢。信用社以“我之不变”消极应付“他之万变”,市场方向性差,忽视市场需求。如在贷款期限制定上并不是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而是根据考核的需要(保年初贷款余额或实现当年到期贷款利息收入计划)来安排贷款期限;为了防范风险,贷款手续越来越繁琐,许多客户因此耽误了商机。[2]
2.创新基础薄弱。一是农村金融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从国内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实践来看,金融创新常以已有的产品为基础,使金融工具的若干特性(利率、期限、对象、收益、流动性、数量大小、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可买卖性等)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捆绑”,可以说,新工具的创新常有赖于旧工具的支持,如果没有先前的创新,后来的创新很可能就有困难。多年来,农村信用社一直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在金融工具创新上,也只是近两年才开始,所以开发新的金融工具的基础还相当薄弱,比较困难。二是农村的金融市场建设滞后。现代金融产品的创新,通常借助于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担保市场,银行业务证券化和金融混业化趋势已成为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没有完善的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担保市场,金融创新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当前,农村的这些金融市场在荆门来说几乎为空白,借助于外在金融市场进行创新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三是农村金融从业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相对不高。对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营销缺乏智力支持。四是科技建设滞后。科技创新是现代金融创新的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不顺,科技建设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全国的统一网络和力量,很多地区的网络建设与商业银行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硬件投入还是软件投入,距离现代化的网络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
3.创新成本较高。一是农户对金融知识了解不够,增加了新产品推广难度。如近几年,荆门市农村信用社为了方便农户,创新了财政发放直补资金业务,此项业务为免收费业务。当财政直补资金一到,信用社就按财政提供的农户名单给其开户上折,以方便农户随时支取,平均每户仅有几十元钱,最多也不超过300元钱。然而每到直补资金发放期间,平均每天成百上千的农户一起涌到信用社支取直补资金,有时把信用社营业室围的水泄不通。此项业务不仅留不住资金,而且还要为此支付工本费、劳务费,甚至影响到其它业务的正常办理。二是ATM机运行成本较高。自2007年9月份以来,荆门市农村信用社已陆续在各县城区和经济发达乡镇上线10台ATM机。平均每台机子的月均维护费用在1200元以上,平均每台日均办理业务量仅为20笔。三是网络建设费用重复支出。如前所述,荆门市从2003年开始加大计算机网络建设力度,先后投入了80多万元资金开发了信贷业务综合系统和综合业务系统,省联社成立后,要求各联社出资建立省联社计算机网络中心及开发信贷业务综合系统,由于荆门原先开发的软件版本与现在的版权不相容,只能停止使用,造成极大浪费。
4.创新机制缺失。一是没有成立相应的金融创新组织。在各级联社,没有建立研发金融创新的专门组织,服务创新往往分散于各业务科室,横向联系性差,专业性不强,服务创新往往被视为非重要业务。二是没有完善的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对于各级联社及高管的考核和发展规划,其重点往往是存贷款、利润等指标,而对于金融服务创新往往不给予考虑,金融服务创新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一直处于低水平。三是竞争动力不足。在荆门的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基本处于垄断地位,在缺乏竞争压力的情况下,既使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对其业务市场份额也不会有太大影响。[3]
三、加快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服务创新的对策建议
1.更新创新理念。一是树立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改变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摒弃进行金融创新就是控制风险而忽视客户需求的做法,正确处理风险控制与优质服务的关系,防止顾此失彼。要通过金融创新,实现业务流程更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增值服务。二是改变传统狭隘“三农”观念,扩大服务对象支持范围。今天的“三农”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农民不仅指与士地打交道的人,而且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的都是农民。农业的外延也在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农、林、牧、副、渔,还包括为农民、农产品提供服务和加工的企业和组织。而农村经济的范围几乎涵盖了县乡经济中的几乎所有经济成分。“大农业”观念确立后,服务三农的天地和空间就扩大了许多,有利于深化原有的金融服务,发现新的市场机会。
2.加强组织制度供给。竞争是企业活力源头,要通过在农村增加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来激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创新意识。一是加快在农村地区推进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资金互助社的试点、推广。二是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快资产业务创新,尽快让贷款业务的开办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可以设立证券、保险等代办点或营业网点,方便富裕起来的农民投资理财。四是由财政出资组建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着力解决农民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但应明确只对因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贷款承担连带责任。
3.加强城乡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的能力强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但他们在城市所面临的竞争要比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激烈的多。而且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加快城乡金融沟通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金融机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是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可以参股、控股或收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拓展其服务领域。二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积极向商业银行申请辖内没有、自身不经营、客户迫切需要的金融业务、产品,充分利用县及县以下地区各类银行业机构的服务网络资源,同时又发挥商业银行的功能和产品优势,形成金融合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机构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农民群众需求的现象,切实提高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
4.加强金融基础知识普及。只有首先提高农民对金融知识和金融产品的认知程度,才能扩大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推动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农村地区普及金融知识是当务之急。充分协调发挥地方政府、乡村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地方团组织、媒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普及农村金融基础知识。重点开展支付结算、银行卡应用和推广、利率政策、信贷手续等农民普遍关心的金融法律和业务知识宣传,帮助农民了解、掌握和熟悉金融业务,提高金融业务透明度和普及率。
5.加强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一是进一步拓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对小额农贷在贷款对象、用途、额度、期限等方面进行延伸和拓展。二是积极尝试开办个人委托贷款、打工贷款、住房抵押贷款、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消费贷款等多种信贷业务,满足农民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三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结算、信用卡以及理财服务等以手续费为重点的中间业务,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6.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机制的创新。一是要加快建立统一、跨专业和业务条线的产品研发和管理部门,提高协作效率和创新质量,为深入、有效开展金融创新活动提供组织和体制保障。二是从人才和队伍建设着手,切实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形成专业的创新队伍;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加大对部门和员工自主金融创新产品研发、推广奖励力度,激发员工金融创新积极性。
7.加强科技建设。尽快理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和开发全国农村信用社计算机网络,减少重复建设和投入。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依托全国农村信用合作协会,将农村信用社计算机构网络建设外包,或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信用社计算机网络建设的精英,联合开发建设农村信用社计算机网络,实现农村信用社网络建设全国化。
参考文献:
[1] 龚柏成,黄诚.当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瓶颈制约及战略研究[J].海南金融,2006,(12).
篇10
关键词:项目管理,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经济学
项目管理是国民经济中许多经济组织和科研组织需要用到的管理手段。在理论上项目管理专家把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项目管理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80年代以后为现代项目管理。传统项目管理主要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这一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应用于国防科研、建筑工程等领域,致力于预算、规划和达到特定目标的小范围活动。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项目管理基础上增加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综合管理五个方面的内容,项目管理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制造、金融、电信、软件开发等许多行业,国外许多大公司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及培训来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华罗庚教授等数学家在全国推广统筹法开始了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建筑工程项目实行招标承包制初步形成了建筑市场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我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的项目管理体系内,理论核心包括了项目管理的概念、观点、原理及与项目环境和管理行为有关的内容,诸如领导、权利、成员及组织的目标等,这些基本的内容与农业技术经济学有密不可分的学科与应用联系。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农业技术进步中的技术经济关系。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特别是以技术经济效益原理为主线,对农业技术进步的现象和特点进行解释,对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系统内的地位进行分析,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越来越多的知识性项目蕴运而生,农业技术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知识性项目。
一、农业技术进步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一)农业技术进步具有项目的特性
农业技术进步就是农业新技术不断运用于农业生产,并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新技术通常是通过提高单位投入的农产品产量,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或增加农产品的新用途等形式对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发挥作用的。农业技术进步活动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技术创新项目,如研制开发、工艺进步、技术改造等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开创性、前瞻性、风险性、一次性等特点,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成本、质量等约束条件,每一个活动也就具备了项目的特性。另一类是这些创新成果的应用,如日常的生产、营销活动的组织,这些活动具有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特点,这些活动由于面对社会需求的不同,每一次组织活动也可当作一个项目来管理。
(二)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项目管理
1.农业发展要靠技术创新项目来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个项目诞生、实施、运作过程的集合,农业科研机构不断参与技术创新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项目也就不断产生。每一个创新项目构成了技术进步的载体,成功的项目为农业带来了活力,也构筑了农业发展的阶梯。
2.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实践。项目构成了农业技术创新的载体,项目开发的成败也就决定了农业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随着项目规模的日趋扩大、技术复杂程度的日益提高、专业化分工愈加精细,以及涉及的项目利益相关方和管理层越来越复杂,投资者必然对项目的质量、工期、投资效益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就必须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三、加强项目管理促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
- 上一篇:对卫生工作的意见建议
- 下一篇:调查分析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