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境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6 17:5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环境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环境意见

篇1

[关键词]环境化学;双语;差异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5007404

0引言

双语教学是一种适应国际化发展,以第二语言的方式让学习者学习学科知识的教学形式。2007年,教育部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目前,英文授课的课程建设已成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然而,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英语认知水平的差异已成为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所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明确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差异化教学则是对这一纲要的最好应答和诠释,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本质所在[2]。目前,高等教育中差异化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英语等基础课程[3,4],原因主要是这类课程大多面向全校学生,开课对象来自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需求差异化突出。相对而言,差异化教学在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较少。

1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化学双语教学的实施及发现的问题1.1环境化学双语教学的实施

环境化学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新兴交叉学科。具体来说,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物及其在各圈层的迁移转化、环境效应、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等。环境化学是环境学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开展双语教学非常必要。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9年,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环境化学课程组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构建了环境化学案例教学模式并进行了科学实践[5],同时,还积极思考双语教学的问题。开展双语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经济全球化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全国各高校比较来看,学校环境化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优势明显。首先,环境化学课程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较高,骨干教师均有多年国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英语基础,具有较高的专业英语表达和思维能力;其次,学校重视海外学术交流,课程组每年均有1~2项上海交通大学聘请海外专家重点项目,所邀请的专家不仅进行学术交流,还帮助课程组教师探讨环境化学双语教学,纠正发音,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优良的师资力量为环境化学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并取得了初步成果。2007年,环境化学课程入选“上海交通大学双语示范课程”,2008年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双语教学不仅为学生理解国内外环境领域的相关问题提供知识基础和语言基础,也为学生在环境领域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还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实现了大学生科学知识的国际对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发展自己。

1.2发现的问题

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之一是通过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机会,使他们能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6]。学校环境化学双语教学对象为大学三年级环境专业学生,授课学时为56学时。通过前期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对环境化学现象有所了解。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已达到我国大学英语四级以上,90%以上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核,其中一大半学生在继续提高中,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学生英语基础较好。韩建侠等建议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使用全英语教学,并认为学生只有达到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及格或四级考试成绩优秀的英语水平,才能较成功地实践双语教学活动[7]。然而,从以往环境化学双语教学实践中发现,目前使用全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如下:(1)使用全英语教学会加重学生的阅读量及学习负担,少部分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会对双语教学产生抵触情绪;(2)学生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反而对一些复杂的专业概念或课程难点内容掌握不够。此外,在学校环境化学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差异化需求较为突出:有部分学生要求全英文授课,部分学生反对英文授课,部分学生担心英文比例过大会导致考研不利等。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全英文授课的需求与其本科学业结束后的规划有关。有意向出国读研和进外企工作的学生一般偏向于全英文授课;而一些打算考取国内研究生以及英语四级成绩在500分以下的学生则更加赞同采用中英文结合方式。目前,基于学生英语水平和个体满意度的差异化教学已成为学校环境化学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图1学生英语水平调查

2环境化学双语差异化教学实践

针对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经过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差异化扩展以及课外教学内容的补充等方面的研究,课程组开展了环境化学双语差异化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2.1中英文教材和学习资料分层选择

双语教学在我国开展了十余年,但目前很多课程仍然没有理想的双语教学教材。直接使用国外经典教材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差异,直接使用国外教材超出了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若要跟上教学节奏,需要课前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教材内容;二是国外教材的编写方式与我国学生的传统思维模式不符,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理解不够。通过多年双语教学的探索,课程组接受学生差异化现实,根据学生自身需求,安排其接触和使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学资料。主要采用的教材有戴树桂编写的《环境化学》(第二版)、Stanley E Manahan等编写的Environmental Chemistry以及Collin Baird和Michael Cann编写的Environmental Chemistry。使用过程中,整体教学进度计划主要参照中文教材,具体课程教学内容往往大量引入英文原版教材中的案例。另外,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准备了一些中英文视频类教学材料。目前,双语课程网站正在进一步建设和优化中,网站内容包含课程课件和课堂教学录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课后进一步学习。

2.2课堂递进式教学过程探索

环境化学包含内容较多,各章节的内容相对独立,涉及的专业词汇量较大且各章节交叉较少。因此,可将每章内容按“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进行粗略分层。确保学生掌握基础型学科知识点;逐步拓展教学内容,以案例形式增加学生对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并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型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加英语授课比例和难度,从专业单词的介绍逐渐过渡到英文课堂的教学与讨论。课堂中,双语递进式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教学课件“中英文对照以英文为主部分内容以全英文形式展示”,另一方面是教师授课语言从中英文结合到以英文为主的过渡。而对于学生方面来讲,需要逐渐增加与学生的英文讨论和交流。为配合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在课后加强与学生的交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对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以便适时调整教学过程中英语使用情况。

2.3设计分层作业和讨论题

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科知识点的涵盖,课后作业中设计开放式讨论题,鼓励学生基于学科知识点,查阅中英文资料来完成。对于较为简单的题目,要求所有学生用英文作答;而对于较为复杂的讨论题,则鼓励学生采用英文书写。比如,课后题1:“What is carbon footprint? Please calculate your carbon footprint.”需要用英文答题;课后题2:“举例说明汞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则不强制要求英文答题。此外,作业设计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除了每个人必须完成的任务之外,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具有一定难度的选做作业。为激发英语口头表达较弱的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教师往往在前一节课给出讨论主题,以便学生课后查阅文献和准备英文发言稿。讨论主题涉及内容较广,例如当前热点环境问题、污染事件应对措施分析等。

2.4优化学习小组结构

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活动中,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弱,特别是开展双语教学以来,个别英语听力和口头表达较弱的学生基本不参与课堂讨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加强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而学习小组的建立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自愿分组进行课堂讨论和主题报告的准备。每个学习小组一般3~5人,成员可以是流动的,即可以是具有相似需要的学生组成一组,也可以是不同兴趣的学生组成一组。通过小组课堂讨论,成员间相互交流彼此对所学内容的看法,能够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并且能够互相督促,实现共同进步。另外,教学过程中加入学生主题报告环节,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即在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选择报告主题(鼓励学习小组选择前沿探索性主题),小组成员间根据个人英语程度分工负责中英文材料的收集,完成ppt的制作。由2~3人进行汇报(10分钟),1~2人负责提问环节(3分钟)。为督促学生认真听报告,教师随机提问报告相关内容与知识点,引导和鼓励学习小组用英语讨论。该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熟悉了常用的专业词汇和句式表达,培养了学生日后专业研究过程中查阅和阅读英文资料的习惯,学生在专业英语的读写听说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互助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5综合多元化考核

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形式包括笔试考试、口头报告、课后作业、课堂互动和课堂随机小测验,最终成绩中五者所占比例依次为40%、30%、10%、10%和10%。笔试考试采取闭卷形式,以中英文结合命题,内容基本涵盖了教学过程涉及的所有章节,对于分值较大的题目,往往采用多题选做,比如,命题时一般出5道简答题,但学生只需任选其中3题作答即可。为鼓励学生用英文作答,额外设置10分奖励分值。口头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一般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由3名教师和5名其他小组学生从选题与课程相关度、资料准备程度、ppt制作、小组合作精神、口头陈述和英语使用情况6个方面打分。口头报告主要考核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的自主学习情况,占用课时较少(4课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很多互动环节,并将互动情况列入考核范围。此外,为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认识,在课堂中加入随机小测验,一般测验时间不超过5分钟。

3结束语

在双语差异化教学实践中,除了要考虑英语知识水平的差异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以前的成绩、课堂表现、访谈或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感兴趣的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初期的英语使用程度以及课堂讨论的主题。该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英语基础,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和组织能力,以便课堂讨论能够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

篇2

(一)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

硬件和实践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指的是教学中的场地、设备和材料等,它是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实践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实践教学相关要素的齐备与完善程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应该把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不能脱离设计项目实际而空谈理论。由于中国高校从1998年开始扩招以来,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换为大众教育,还有中国很多高校都是以研究型为主,但是很多师资又来自于这些研究型高校,一些教师自然缺乏相关的动手能力,导致不能做到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完美结合。

(二)缺乏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的行业模式和技术更新将决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但是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几年来基本是不调整或只是课程的结构调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因此实践教学模式也没有什么变化。

(三)不能与行业有效对接

目前,很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不能与行业的有效对接。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在创新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方面缺乏,导致在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与社会脱节。缺少与行业一线的教学合作,有的话也只是形式上的实践教学基地,不能落到实处。

(四)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学生操作,是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导的教育体系,这种单一的实践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实践创造性的发挥,严重削弱了实践教学应取得的效果和成绩。

二、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面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结合专业的特点和行业情况的分析,提出以下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完善实践教学

硬件设施和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电脑实训综合教室、材料与工艺工作室、木工实训室、陶艺与模型实训室、虚拟设计公司实训室等重要实践教学场地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正本清源,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做不了设计又不懂实际操作的困境中走出。行业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推动力是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导师扮演着重要连接作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到相关专业领域中锻炼,并与行业合作环境设计项目,参与操作项目施工实践,教师与专业一线设计师之间构建良好合作的关系,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

从观念上改变对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依赖,结合环境设计行业的现状,探索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模式,依据环境设计人才标准的各项能力所需,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若干实践课程模块,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块应该包括:见习(了解项目设计程序、施工步骤见习和设计考察活动);专业实习(项目设计参与、设计成果转化和施工监理协助);创业训练(创新杯、设计竞赛);社会实践(专业市场调查、社会体验、行业分析);实践教学(计算机操作、专题设计训练、手绘技法表现、毕业设计)等五大模块。每一部分在不同学习阶段需要加强实践课程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可以按具体的教学实际,适时调整实践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分析各课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把每个阶段的教学看做是简单的课程叠加,第一,在行业动态的前提下有取有舍,重点围绕各阶段需要培养的能力进行整合,实现实践教学效能的最大化。第二,剔除传统的实践教学目标评价法,注重实践的过程性评价,结合企业和市场对实践教学评价。第三,完善实践教学大纲,面向工程实际,突出学生技能培养。

(三)强化产、学、研结合强化

环境艺术设计产、学、研结合,推动校内外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不能只依靠校内的资源,这样很难达到情景式的模拟训练效果,需要利用校外企业资源,学生去企业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可能会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有冲突,但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积极沟通。例如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师可以联系国内有名的材料商,实践教学课堂转移到材料生产施工的第一现场,企业技术人员与实践导师同台授课,营造直观的教学氛围,达到符合材料与构造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有很多的实践性课程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到行业或工程现场中去,只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任何方式都可以尝试。

(四)业师同授

篇3

大学里的环境类专业教育,是通过设置环境类相关课程,使得学生具有基本的环境专业素养和能力。通过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关心环境问题、将来能够找出解决办法,为提高环境质量而行动。环境教育需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环境意识与敏感度教育

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面对环境以及环境的挑战,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对环境问题拥有一定的敏感度,具有对环境的价值观和情感观是有必要的。这要求环境教育中对当今环境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的普及,让学生在大环境范围内考虑问题,并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2.知识与理解

环境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这要求环境教育包含环境的各个方面,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社会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是值得关注的一点。

3.态度

许多人学习环境然而对环境问题却没有正确的态度。环境问题是大的、宏观的整体,学生需要懂得尊重自然环境,正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该方面的课程设计非常重要。

4.技能

有了正确的态度、丰富的知识,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中美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差异

本文将从中美大学环境科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生态度三个方面对中美环境科学实践教育进行比较;并以同济大学作为国内环境科学实践教育的代表,以试验区同学交流学习的波特兰州立大学作为美国环境科学实践教育的代表,具体分析中美环境科学实践教育的异同,寻找并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设置

美国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类别与我国大致相同,其不同点在于课程选修的自由度。国内大学教育经过多年改革与完善,在选课方面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自由度,学校要求学生按照修读计划表修习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已设定课程外,还增加了素质拓展课程,允许学生选修规定学分以内的兴趣课程,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然而在专业选修课上,可选课程容量还待提高。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课程设定为例,其课程多偏向于“软课程”。如果学生在专业学习一年后发现自己的兴趣偏向于环境工程与设计,那么学校所设定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兴趣发展。相较于国内所安排好的修读计划表来说,美国大学在要求学生修习一部分的必修课程外还支持跨专业选课。以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为例,学生如果在专业学习中发现对环境地理方向感兴趣,就可以选修地理系所开的课程如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地理绘图等。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环境科学专业需要的不仅是环境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包括经济、社会、人文等综合性知识。如果学生在专业选修课上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方向选择相关专业的课程,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学生自主规划今后的学习发展方向。

2.实践教学

环境科学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一是具有专业素养的严谨的科研工作者,二是具有管理组织能力的自信的决策者。作为科研工作者,环境科学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对科研的严谨的态度以及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作为决策者,环境科学专业要求学生有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教学实习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育方针,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国内教学实习在近几年发展迅速,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案。以同济大学为例,环境科学的实践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专业课配套的实验课程,包括普通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环境毒理学实验等等。该类实验课程设置内容多为专业课原理的演示及验证实验,要求学生实验前撰写实验预习报告,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总结报告。另一类则是参观实习等实践课程。环境科学试验区通过组织小班教学,引导学生逐步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参观教授实验室的研究项目,暑期到各处进行实践,其地点多样,有上海市内的环境企业,国内的污水处理公司(云南水务公司),也有国外的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和环境基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大大丰富了学生对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环境问题的感性认知。同时,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环境科学试验区组织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开始“一对一”的导师制,每名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导师,跟着导师做实验。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结束,为了使学生初步接触环境处理流程和感受实际氛围,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厂、环境检测公司等环保机构。此暑期认识实习一般为期两周。通过参观时企事业单位机构的专业人员向同学们介绍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后期参观实习报告的撰写,暑期认识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实际环境现况的认识。美国的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虽在教育形式上与国内相近,同样有实验课程及参观实践,然而在教育方式上却与国内大有不同。以波特兰州立大学为例,在选课上,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不分家,课堂与自然不分家。相比于国内的实践课程,美国大学本科环境科学专业教育的课堂与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理论学习与实践实验的时间跨度不大。如环境中水体循环,课程分为理论课堂和实地考察(fieldtrip)两部分:在学习了通过水生生物种类及数量来评价水体污染程度的理论内容后,教师组织学生到郊外河流实地采集水样,并要求学生利用课堂知识辨别水样中需要研究的水生虫类,从而深化学生对水体污染评价公式的理解与应用。实地考察地点由课程性质决定,远程考察通常是自愿参加的,行程安排在周末,2~3天不等。考察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报告评分中对学生的自我思考部分的内容要求很高。

3.学生态度

篇4

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生物第一册》(以下简称新教材)在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增加了“内环境与稳态”一节。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稳态概念在现代生命科学中已成为普遍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增加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学生准备知识不足,难以充分理解稳态的本质内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供参考。

1 增加“内环境与稳态”概念的发现史

“内环境与稳态”概念的发现史,对于学生理解内环境与稳态概念的本质及意义有一定帮助。19世纪法国著名生理学家伯尔纳(Claude Bernard)发现,一切生命组织都有一个奇妙的共性,这就是它们的内环境(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在外界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能够保持稳定不变。伯尔纳认为:“内环境恒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所有生命机制不论如何变化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在内环境中保持生命条件的稳定。”他的这些观点在50年后被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B.Cannon)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坎农认为:内环境并不是处于一种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一种可变的、可动的相对稳定状态,并且用稳态(homeostasis)这一术语概括。在教学中增加这些内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稳态概念提出的前提条件,理解稳态概念的动态实质,在有所铺垫的前提下进一步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涵,将有利于学生有意义学习。

2 降低知识难度,突出稳态的概念内涵

新教材中用缓冲物质对内环境pH值的调节作用来说明稳态现象,可结合高中化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缓冲物质的作用机理,但不必研究过细。由于课时有限,必须把重点放在对稳态概念内涵的理解上。其实,稳态概念内涵在于突出机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和机制。稳态现象是十分丰富的,新教材在前一节中所探讨的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状态和肝脏活动之间的动态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传统的生理学观点认为,稳态的形成机制是在神经系统和以内分泌系统为主的体液调节的共同协调作用下,通过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统一活动而达到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但现代生物学认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网络才是使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因此,笔者认为,突出机体器官系统之间的平衡和网络调节作用,其意义更为重要。

3 在教学中渗透机体整体性、开放性以及系统观、信息观等现代生命科学思想

近几十年来,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认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不断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使人们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在稳态现象的机制问题上,现在已经证实,机体至少有三大调节系统参与到稳态调节中,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前两者的调节作用早已被公认,成为经典的传统的生理学对稳态机制的解释,而后一种调节作用正是当今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的研究范畴。免疫系统通过游走的免疫细胞感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所不能感知的其他类型的刺激(比如异物或外来抗原之类的刺激),并且通过释放细胞因子(CK)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消除这一类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现代分子生物学揭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信息分子共享,这些信息分子除了体液因子之外,还有许多生物活性分子(比如多肽激素等等),它们参与机体稳态调节,各自发挥着自身特有的作用,各系统之间通过反馈调节协调一致,维持机体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篇5

关键词 建筑施工技术 一体化教学 典型施工过程 教学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技能型课程的教学改革,从最初的注重课堂教学、强调理论知识开始,在经过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准确性阶段后,又走过了注重实践教学,逐步离开教室将课堂转移到实习实训车间的过程;最后,一体化教学作为全新的教学模式,被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哪些课程是一体化课程业界还有不同的纷争,但建筑施工技术的一体化特征确定无疑,并且是一体化模式的典型课程。国家人社部相关部门也就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作了明确: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且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毫无疑问,一体化教学的最大特征是强调典型工作过程,对于建筑施工技术课来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典型施工过程,以满足和适应建筑业社会生产的需要,这是我们教学改革的突破,其实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好方法。

把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放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分析:房屋建筑的施工尽管过程很多,也受环境等其他条件的制约变化较大。但抛开表面因素看其实质内容,民用建筑房屋建造的施工过程可以提炼出以下典型工作过程:脚手架和模板支撑系统的搭设、钢筋加工及绑扎成型、模板加工及安装、混凝土工程施工、砌筑施工、防水施工、装饰施工、基础土石方工程施工等。正是它们的有序安排和重复进行,才完成了房屋的建造过程。每一个典型的施工过程,若能都置身于建筑的施工现场,来完成教学任务,那将会来的更实际更有用,但这往往不现实,学校的教学还应立足于校内,因此努力创设满足实际的一体化教学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学环境建设是一体化教学的前提。

建筑施工技术一体化教学环境建设按照我们的教学实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硬件设施建设:足够的教学训练场地,如专用的生产实训车间;必须的施工机械、设备及工具;适应于生产实际的耗材。第二,师资建设: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及来自于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所形成的教学团队;这个教学团队要有按生产流程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要能预见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做好处置预案,同时要能预见生产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并与以避免。第三,教学资料建设:至少要有一套并不复杂但要有代表性的房屋建筑施工图纸,一套土建施工相关的技术规范,一套按《山东省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规程》配备的完整资料表格。

完成每个典型的施工过程要求的教学环境都至关重要,现就其硬件环境建设和要求列举如下:

脚手架和模板支撑系统的搭设过程,应属必备的基本功操作,虽看不出有多么突出的重要,但它贯穿于房屋建设的全过程,为保证其他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将其列为第一个典型工作,做基本操作训练,也为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做一过度。这一工作过程要求的场地应为实训车间或其它有安全保障的房屋,长度10~15m,或宽4.5m左右长10m左右的过道。工作任务是房屋搭设双排式脚手架或过道上搭设安全通道。所需材料:成品架杆,直径48mm壁厚3.5mm的无缝钢管,长度规格有6m、4.5m、3.0m、1.5m,数量应能满足按构造要求双排搭设长度10m左右的量;扣件:接长扣100、旋转扣150、连接扣400、底座50。工具:按一班45人准备,需扳手20把,安全帽人均一个。完成脚手架搭设预计课时10~12个。

钢筋加工与绑扎成型的典型工作,是施工课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教学模块,要求的场地应能满足一个班40~45人分组进行绑扎操作和安放钢筋加工机械的要求,场地面积大约6×6×5×2。配备的钢筋加工机械包括:调直机或调直切断机、钢筋切断机、新型弯箍机、钢筋弯曲机及钢筋焊接设备,这些设备要能代表中型建筑企业的实力 和实际加工水平;工具应有手动切断器、液压切断器、钢筋绑扎钩、钳子等;材料:¢6或8盘圆钢、¢10或12钢筋、¢18钢筋若干,满足生产加工需要、绑丝若干。根据生产实际和教学经验,民用建筑的房屋由于其构件按外形来看一般有两种:一种为柱和梁,尽管一横一竖,但钢筋骨架形状相似,包括圆柱在内,另一种就是板,楼板、顶板、底板,甚至包括墙板(剪力墙),其钢筋均为双层双向钢筋网片;所以一般看来,钢筋加工最后的成果应为钢筋骨架和钢筋网片。因此当单根钢筋按图要求调直、下料剪切、弯曲成型后;绑扎成骨架,分组绑扎柱或梁的骨架练习基本功,绑扎钢筋网片进行技能考核,应为不错的教学方案。教学估计需要课时20个左右;后期模板施工中还用到钢筋加工的工作。

模板加工、安装的典型工作,先期训练可以加工支设柱模板和梁模板,但分析房屋构造的特点,最有代表性的模板工程,能反映模板施工水平的部分和构件应为楼梯间和楼梯。因此,模板加工安装最好应以施工图纸中的楼梯间为例做典型施工过程的模板施工;例如,楼梯间开间2.7m、进深4.8m、层高2.9m的平行楼梯,为方便起见,先在工作区域内放大样做1:1平面图、1:1立面图放在地上,这样可以随时核对和校正。需要设备:木工电锯一台、手提电刨一台、水准仪一台;工具:手工锯、钳子、斧头、羊角锤子、墨线斗、直尺、铅笔等;材料:3模板40张、标准木方1.5、架杆及扣件够用、3钉子2.5KG。施工成果:支设完整、安全、牢固的上下梯段及平台模板,并要求加工放入钢筋骨架。教学估计课时35个左右。

篇6

随着草图大师软件技术的发展,草图大师软件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受到重视和应用。不仅用来进行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建筑效果、室内效果、工业设计等,在其他领域也开始受到广泛的应用。草图大师绘制的优势是出图快,而且起到了规划的目的。

(1)室内设计软件应用

室内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学习的一个新的台阶,该课程的学习对环艺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草图大师在室内设计方案表现上快捷方便,一般的客户对于平面到立体没有概念,我们只通过平面图很难让客户信服,不管你如何能用语言或者简单的手绘表现,能够在最短时间里让客户看成三维立体概念很难。与客户沟通除了本身的沟通能力,专业所长,最重要的是能够迅速的与客户的思想达成基本一至。而草图大师能协助设计师更好的把握住这个机会。我们能够利用草图大师以最迅捷的速度让平面图立体化,让客户与设计师能够共同的参与投入到项目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2)建筑外观和景观设计软件应用

草图大师软件的建模操作简单直接,也易于修改,整个建模操作过程犹如在纸上画草图勾方案,完全迎合建筑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推敲方案的整个思路。草图大师具有快捷的推拉功能,设计师通过一个面就可以推拉成三维星图,无需进行复杂的三维建模,草图大师能很好做到这一点。使用草图大师时还应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就是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所以应尽量将简化模型,这样也便于建筑形体和景观规划的推敲。

二、如何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展草图大师软件教学

1.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软件的学习是一件持久的事情,从刚接触到完全掌握需要大量的时间作为支撑,特别针对于没有软件学习经验的学生更是比较艰难的。作为专业教师,在软件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有针对性和侧重点,让学生更快的掌握软件的属性与功能,以提高学习效率。草图大师是一款以推敲设计方案为主的软件,软件具有很多很强大的插件功能。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们认识草图大师的基本界面,掌握常用的设计工具按钮以及几个视图窗的切换,还有一些基本的设置:如单位设置、快捷方式设置、兼容性和绘图设置,特别是考验学生们的三维识别能力,在平面视图的基础上做出三维立体的效果。对于草图大师的导入和导出功能要着重讲解,因为这个部分是软件的核心功能,是该软件联系其他软件的一个窗口,以下是整个软件设计流程:AutoCAD—SketchUp—3Dmax—Photoshop,草图大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意义深远。对于dwg、3ds、JPEG这几个文件的格式也要给学生们讲明白,使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另外还要强调软件的材质贴图以及GoogleEarth和3DWarehouse插件的应用,学生们可以更好的在实际地标上表现方案(特指建筑外观和景观设计方案)。对于软件的动画功能则不必做过多的介绍。

2.掌握快捷方式;灵活学习

学习软件是比较枯燥的,要掌握大量的菜单功能。教师在进行软件教学的过程中,要多注意学生们对已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循序渐进,不能照本宣科,把简单的作图过程程序化、复杂化,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应多找一些有趣味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可以做一些日常接触比较多的模型:风车、汽车、小桥等,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让学生们掌握草图大师软件的快捷方式,大多数的学生在软件操作的时候总是摆脱不了鼠标,而不想或者不会用快捷方式,这样就会增加设计的成本。为了更好的与社会接轨,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记忆软件的快捷方式,这也是学习其他设计软件必经的过程,例如:画直线“L”,橡皮擦“E”,矩形“R”,推拉工具“P”等。熟记这些快捷方式就可以简单通过键盘操作视图,设计方案,手眼合一,更快地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做一名成功的设计师,不仅要大量的理论知识来铺垫,还要掌握大量的软件技巧,这样可以将自己的设计草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理论联系实践展开教学

软件教学有别于其他理论课程的教学,将大量的知识记忆在大脑里就可以了。软件是为设计服务的,学生们要学会了解市场,主动与社会接轨,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受市场欢迎的作品。所以教师的软件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游走于泛泛的书本和一味地讲解软件,还要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让学生们通过案例更全面的了解设计流程,认识软件在实践中真正的作用。带领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去工地学习,了解各项施工工艺,这样学生们在学习软件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大的方向,会更好地掌握软件的各项功能。例如可带领学生到刚竣工的商品房内,亲自量房、画平面图、制作效果图。上课的时候要更多的以实例教学,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不仅要搞好教学,而且还要有更多的实践的机会,历练自己,同时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这样学生们在校期间身经百战,到就业的时候就会很从容的选择属于自己的工作方向。

篇7

1.什么是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是在高职专科学生完成两年通识基础课及专业课之后,在学生正式进入企业实习前插入的一个周期为三个月,由学院教师及企业管理者(或设计师)共同管理、教学的由一门或几门课程构成的课程组。课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认知阶段与实践操作阶段。

2.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目的与作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将学生从学校环境下的课本内容对接到企业环境下进行岗位性(任务)项目训练,使学生认识企业,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及管理运作方式,熟悉企业行业规范,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让学生在专业就读期间即可直接获取相关经验、熟悉了解岗位性质、特点及技术要点,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与岗位能力。综合型岗位实践课程的开设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赴企业实习,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更多的是起到桥接的作用,为学生积累能够跨入企业门槛的初步实践操作经验,熟悉企业环境,适应未来岗位要求。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组织构建探索

1.岗位实践课管理体系的组织与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采取“一对多”的形式,即在一个时间段内,校方与多家行业企业签订课程协议,同时开展岗位教学。课程的构建离不开企业,企业的参与是整个课程体系的灵魂,因此在课程的管理与组织上,企业不但要全程参与而且要扮演主要角色。但是课程的组织过程中,又不能带给企业过多的其他管理性负担,使企业能够专注于学生技术的灌输和操作的培养,为此在管理与组织模式上要采取“A+B”双负责制的模式,其中A代表校方,B代表企业,各方在教学过程与实践管理中各派出一名教工/员工,共同管理一个20~30人的自然班,“A+B”的模式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始终。企业员工是主要角色,负责对学生的培训、指导、分配岗位与任务等工作;校方指导教师则负责学生的出勤、组织、协同考核等工作,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管理。通过“A+B”双负责制的模式发挥出了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企业可以从繁重的教学组织中解脱出来,直接对学生进行技术性培训,而校方则可以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在最大限度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使学生深入到岗位一线进行实践性训练;同时也迫使教师由课堂走入企业,接受企业环境的熏陶,也推动专业教师向综合型双师转变。

2.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体系的构建。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应开设于高职专科的第五学期,周期二至三个月,控制在200学时以内;分为“专业岗位认知课程”(60学时)与“专业综合性实践训练”(140学时)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主要课程任务是行业企业认知,了解企业的组成,公司文化与背景,设计公司的运作与管理模式,日常工作内容,企业的设计规范与施工工艺等基本情况。后一阶段则主要进入企业采取岗位轮换制实践,分别在制图员、设计师、监理等岗位充当助理工作,从而积累初步的设计与管理工作经验。

3.综合性岗位实践课课程的管理与考核方式。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涉及到校企双方,因此在管理体系上必须完善,校方除编写基本的实践教学标准、实践教学实施计划外,还需要起草校企合作的岗位实践课程协议,明确校方、学生、企业等三方的责、权、利,给予企业未来用人的优先权,同时也要求企业确保学生在岗位实践过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要求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岗位实践课程的指导书”“岗位实践课程表”切实保障学生的实践效果。在课程考核上,利用“动态考核法”,不以学生单一能力为最终标准,企业负责学生的德、才、能综合评分,学院教师负责学生出勤与管理评分,在分值权重上向企业倾斜,五项分值相加为学生实践课程的最终成绩。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的引入适应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企业的特色,解决了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企业的数量多、规模小、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实习实践困难的问题,完善了实践课程的体系。

2.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引入真正实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工学轮动”,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增强了学生的适应力,解决了学生对接企业的瓶颈,为学生积累的宝贵的实践经验,切实提升学生岗位能力。

3.通过开设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切实实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理念,消除了企业对学生组织管理的负担,同时也最大限度保证了学生实践中的安全。

篇8

[关键词] 专业英语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

一、引言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交流,使人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更方便地进行国际交流。因此,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外语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需要,高校在英语课程教育上设置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基础英语有各个高校的外语学院承担,着重培养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专业英语以前作为选修课在不少专业做了设置,现在变得更为普遍,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有专业外语,而且作为必修课,成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英语交流信息”,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根本,开设专业英语这门课当然也不能偏离这个根本,应该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特点和表达方式,能够阅读并获取国外与本专业有关的科技信息,并能够与国外的同行进行交流。

学生进入毕业设计阶段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是对专业英语的应用阶段。但大部分学生在查看外文资料时,困难很大,大大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影响了毕业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虽然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在应用时却是如此不尽人意,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一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教学环节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进。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生现状

目前我国的英语学习仍然存在应试倾向,基础英语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四六级考试,因此学生就围绕着考试这个指挥棒展开学习。一旦通过,基本上就可以停止英语学习了。事实上即使通过了国内统考,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较差,很难进行日常的外语交流。

本科三年级开始进入专业英语学习阶段,很多同学并不清楚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只是为了毕业凑学分,很少有同学是为了提高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就退缩,抱着能及格即可的心态学习。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表现低调,不敢出声阅读,不能积极回答问题,只能靠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2.重视度不够,师资队伍不强大

目前各高校的专业外语教师一般有专业教师担任,且大部分是年轻教师,虽然精通专业知识,但外语水平有限,对外语教学方法和规律知之甚少。教学过程中经常是孤军奋战,缺乏团队支持,几乎没有专门的英语培训,个人外语能力难以大幅度提高。因此专业外语课就变成了汉语专业课,或者是学习专业词汇和翻译,学习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兴趣。专业外语课对教师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执教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课程设置不恰当,学时太少

专业外语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都不太多,新疆高校农业院校为20~40个学时,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为32学时。一般设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与基础英语的课时相比,专业英语课时太少,在这么短的课时安排下,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应用,如果不在课下有较多的投入,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4.教学内容陈旧、方式单一

目前专业英语教材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公开出版的教材较少。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有些教材所选文章过于陈旧,有些教材专业性与通用性不能兼顾。而且教材一般选用外文原版文献,句子冗长,结构较复杂,学生学习难度大。针对课文的词汇或短语解释以及配套的长难句翻译,相对课文来说较少或个别存在错误;课后练习缺乏、设置不尽合理。目前为止,公开出版的教材没有配套练习册,使学生缺乏相应的训练。由于教材所限,课堂成了翻译课、解释课,致使学生认为学习专业外语就是学习词汇、学习如何翻译。

三、建议

师资力量薄弱、教材落后、学时较少等问题,几乎是工科院校的一个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太少,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教学队伍,教师队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重中之重是加强师资,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一个体现,其次是延长课时并改进教材。

1.加强师资

专业外语对教师要求很高,尤其是外语水平,一方面,可以引进有国外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任课教师;另一方面,对专业教师进行适当的外语培训,提高其外语交流和应用能力。另外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这可以增加教师的积极性。

建立专业外语教学团队,增加人力投入,包括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外语基础较好的等思想活跃的教师,大家定期讨论,群策群力,对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上课形式采用全英语或必要时双语教学,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和英语思维的习惯。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编写合适的教材、选择期刊、准备多媒体素材,创新教学形式,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2.改进教材,延长课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加大投入力度是关键。清末的设置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中外交流所需要的外交人才,历史证明其教学富有成效,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懂外语的外交人才,这些人成为晚清、民国外交舞台的重要人物。学制8年,以英语学习为主,兼学其他学科,重视汉语学习,认为只有汉语学好了才能正确表达外文资料;重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方式有笔译(英汉互译)、口译(将汉语译成英语)、写英语作文等。我们的专业外语学时只有32学时左右,又因枯燥、厌学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借鉴的经验并按照我国高校教育英语四年不间断的要求,将专业英语由一个学期改为四个学期,从大三上学期开始一直到毕业结束。

(1)第一学期开设专业概述类课程

由于学生直接阅读专业文献困难较大,我们可以为其做一些铺垫,从专业概述类课程开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注重实用性。教学内容选择通俗易懂又结合专业的材料,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可以是目前热门话题,也可以是国外环保方面的成功实例介绍、区域循环经济实例,从接近日常生活的话题着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同时,注重听说读写的练习。由于这方面的题材较广泛,可以从网站下载一些视听资料,课堂上在听的基础上用英文写出所介绍材料的大意;另外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用英文总结课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将课下自己阅读的材料做成幻灯片讲给同学听,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让学生感到专业课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让学生学了就要用,把看到的、听到的通过说或写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他们看到学习的进步,逐步建立学习兴趣,由厌学变成愿学;另外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常用的专业词汇,简单的专业英文表达。

(2)第二学期开设较深入的专业课

在初步了解专业词汇和表达的基础上,强调向专业化、深入化方向倾斜,选用的教材力求涵盖环境工程专业的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水、气、固废、甚至噪声的污染与治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工艺介绍要全面,作用、原理要简洁,并指出发展方向与最新进展,发明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是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这一阶段的教材可以选用国外大学环境工程领域的基础概论类的外文原版教材或影印版,或由教师根据教课内容和要求进行选编。这一阶段,仍然要加强听说读写以及译的训练,“译”包括中英文互译,由于涉及专业知识,一词多意、长句、复合句增多,能够阅读、理解并正确的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看懂别人的研究成果,并讲给同行听或者将自己的东西翻译给别人听,这也是交流的一个方面,因此需要认识到“译”的重要性。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比较深入地了解并掌握的专业外语词汇和表达方式。

(3)第三学期开设专业拓展课

至此,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专业外语基础知识,了解了相关专业课,在此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一门新领域课程的能力,此时可以专业课程的某一个方面为切入点,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巩固并提高学生的外文学习能力。就环境工程专业而言,人们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专业发展越来越全面,新技术日新月异。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学习内容,继续加强“听说读写译”的训练。由于这部分内容阅读量大,专业性强,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阅读完,在课堂上可以分组、分部分阅读,然后以交流式、讨论式或演讲式的方式相互学习,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英语交流的学习氛围。上课可采用双语课的形式,但仅在必要时辅以汉语作为必要的补充。

(4)第四学期为专业英语应用课

大四下学期的毕业设计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专业外语实践,使其成为专业外语教学课堂的延伸。教师选取环境工程专业SCI、EI的期刊文章讲述其投稿要求,并提供几篇内容较简单、不同题材的文章作为范例,要求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按照投稿要求写出英文摘要,并与作者摘要做对比,找出差距,逐步提高。毕业论文完成后,要求写出英文摘要,并按照国际会议的要求,制作幻灯片,做不多于10分钟的答辩演讲,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制作、准备英文幻灯片和编制报告的过程中,受到了系统而严格的训练。将英文学习、应用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新探索,是将英语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一种新尝试。

四、结语

专业外语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专业上的英语应用能力。这和做学问一样,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功夫才行,必须从上到下包括领导、教师、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围绕专业英语教学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才能切实提高专业外语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浩峰,李建新.进行专业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高等工程教育,1993,(1):27-28.

[2]黄天寅.浅议工科专业外语教学的改革.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83-86.

[3]吉雪花,庞胜群,辛建华.新疆高校农业专业外语教学之我见.中国西部科技,2009,8(3):95-96.

[4]陈莉娜,贾国欣.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探讨.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75-77.

[5]郑朝红,张殿清.与中国近代专业外语教学.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8(2):110-112.

[6]魏栩,边丽英.关于计算机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思考.网络与信息,2009,(3):33-33.

篇9

民办学校的发展在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成就的取得很大部分程度上归功于民办学校教师的辛劳工作,然而这些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却面临着令人担忧的生存环境,工作和生活有着极大的压力,由此也大大影响着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很不和谐的现象。

民办教师的同等地位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

2006年,全省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共有专任教师17.89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专任教师6.52万人(占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的66.24%),民办小学专任教师6.86万人(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16.82%),民办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2.52万人(占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总数的7.76%),民办普通中等职业学专任教师4586人(占中职学校教师总数的13.03%),民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1.08万人(占普通高校教师总数的17.73%),独立学院专任教师4517人(占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7.4%)。在我省,民办学校及教师是解决3000多万外来工家庭的近300万子女的教育难题、保障社会更加稳定大问题的不可缺少的社会机制和机构群体。没有民办教育的大发展,也不可能有和谐的广东。

但是,《民办教育促进法》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转眼已五年了,可现在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民办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还得不到切实保障。虽然法律规定了民办教育的学校、教师、职员、受教育者,与同类公办教育的学校、教师、职员、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但是这些目前还仅处于法律文本的解读阶段,导致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风险依然存在。

(一)民办学校教师生存的政策环境亟须改善,这一全国普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瓶颈

1. 民办学校也应是一个“公益事业”单位,但是其教师、干部却是人事局、劳动局、教育局三不管的非编制内的,只能等同于在私营企业中的流动人员或农民工。

2. 民办学校的教师、干部不管干了多少年,政策上都极难真正成为当地人,即解决不了教职工的户口和职称问题。以深圳为例,民营企业转户口有二个途径:一是通过人事局,必须有学士学位;二是通过劳动局,所在企业必须有纳税。而广东85%以上的中小学民办学校都是中低收费的,其教职工大多数是大专和自学函授本科学历,且民办学校又无需缴纳营业税。因此,在小企业能解决的问题,在民办学校反而变成了棘手问题。

3.他们不能拥有国家资助的社保、医保、房贴(公积金)、家属福利、业务进修等平等权益;就是按照国家规定交足社保金,因为不属于“事业单位”人员,退休时领取的退休金不够同等资历资格的公办教师的一半或更少。

4.他们不能等同公办学校教师那样,获得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不能正常报评奖励和职称;不管你在任职属地工作了多少年,想要获得教师资格证或报评职称大都必须回原户籍(单位)报评。

5.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有奖励和奖金的评比,往往与民办学校擦肩而过,就连不花钱的评先评优,民办学校及其教师也不能与公办学校和教师有平等的待遇,从而大大伤害了举办者和教师的办学积极性;等等。

(二)大部分民办学校教师工作超负荷

“没日没夜,日复一日地超负荷运转,我们都快成一台机器了。”这是民办学校教师工作的真实写照。国内有研究表明,教师的工作条件差、周课时多、非教学任务重(如看自习、补课、招生、勤工俭学、劝说辍学生返校等)等,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主要压力源。笔者经过多年来对民办教育的调查研究发现,民办学校教师的情况更是如此,在很多方面压力要比其他类型学校教师大好几倍。例如,在很多外来工子弟学校和国有民办学校,由于学校收费低廉,办学条件差,师生比例悬殊,为节约开支学校师资队伍过于精简,导致每位教师往往要担负起教学、管理、服务、甚至于后勤等多样工作,工作量远远超过公办学校教师;即使是学校收费较高、工资待遇稍好的“贵族”民办学校教师,也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工作负荷。

(三)经济待遇偏低,生活环境艰苦,生存状况堪忧

首先,除“贵族”民办学校教师平均月收入能达到2000-3000元以上,收入水平基本合适外,经济待遇低问题,是其他类型民办学校教师面临的普遍难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民办学校教师的基本工资待遇低。广东省民办小学正式聘用的教师的平均基本工资仅有1100-2000元/月,中学教师的平均基本工资为1400-2000元/月(深圳稍高)。此外,在很多学校还有为数不少的代课教师和实习教师,这些教师的工资就更加低。另一方面,民办学校教师要获得额外奖金福利也困难重重。这是因为由于民办学校办学经费的有限性,用于教师奖励的金额原本就少;民办学校教师的奖金福利往往与其所招生源的数量、巩固率、教学质量、个人具体工作量相挂钩,其评价体制异常繁琐,所以教师难以在规定范围内获得应有的奖励。

其次,学校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让教师产生沉重的压抑感。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取得较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在众多类型的民办学校中,除了 “贵族” 民办学校拥有宽广的校园面积、优美的绿化环境、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办公楼以及温馨的家庭式教工宿舍外,其他类型不少民办学校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可谓苦不堪言。尤其是那些利用厂房、民宅改造而成、收费较低的简易民办学校和部分中低收费的外来工子弟学校,工作、生活环境远不如“贵族”学校。如某外来工子弟学校有中、小学两个校区,中学占地面积约2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多平方米, 60多个教学班,学生3500多人,教师近130名;小学占地30000平方米,现有校舍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80多个教学班,学生3500多人,教师125名。面对校园面积小,师生规模庞大的情况,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只能共用一个办公室,且条件简陋;五六个教师共住一个宿舍;学校后勤服务也不尽人意,影响到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再者,学校的绿化面积尤其小,在拥挤的的空间中,教师工作时间久了很容易产生压迫感。

(四)同时承受社会偏见、家长期望和学校严格管理的很大压力

社会公众依然对民办学校教师存在很大的偏见。虽然目前我们民办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认同度依然不能与公办学校教师相提并论。社会公众在观念上似乎仍一成不变,打心眼里“瞧不起”民办学校教师,认为民办学校教师的能力水平就必定不如公办学校教师的还比比皆是,这种偏见给民办学校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家长的高期望让教师心理产生高度紧张感。在中高收费的民办学校,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都是比较高的,家长以高额的学费把孩子送入民办学校就读,就希望能在短期内获得与其学费相匹配的学生成绩或其他方面的改变或提高,这一点在“贵族”民办学校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教师并不是上帝,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达到的,往往还需要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和学校、家长的全力配合。同样地,很多外来工子弟学校和中低收费民办学校教师也承受着家长的高期望。过多、过高的教育期望,必然给教师造成很大的紧张感和压力感。

严格的学校管理体制压制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无论是贵族民办学校又或是普通民办学校,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严格管理体制的压制。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民办学校领导的管理观念不够科学。民办学校无论是不是企业家投资兴办的,大都是搬用企业的管理方式,主张按工作业绩来发放工资和奖金,管理过程中民主色彩较少,导致学校管理缺乏系统的教育管理机制,在学校管理中 “凡是董事会、行政会所做的决定就是最高决定,不重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民利,没有给教职工声辩的空间,工会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民办学校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给教师奖评时,对工作业绩过于细化量化,且程序繁琐复杂,尤其注重做过程细节的考核与管理,如教师的早晚签到签退,备课情况、参加公开课的次数、学生作业的批改、参加各种会议讲座的总结报告,学生的课堂纪律、本班学生的卫生习惯,特别是学生的巩固流失率等等各个方面,都与教师的考评紧密相连。评价机制的过于繁琐,很难让教师获得心理平衡和成就感。民办学校严格而违反教育规律的管理体制,自然就压制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五)由于制度原因始终被排斥在地域文化之外,而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

民办学校不能拥有国家资助的社保、医保、房贴、家属福利、业务进修等平等权益,他们的退休金也只能是同等资历资格的公办教师的一半。民办学校的教师不能同公办学校教师那样获得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不能正常申报职称评审。不管在任职属地工作了多少年,想要获得教师资格证或报评职称都必须回原户籍(单位)。就算是在政策较合理的地区,很大部分的民办学校也没依照一般劳动者标准按国家规定交足社保金,更不要说医保、房贴、家属福利等平等权益。

这些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由于教师的户口、人事档案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继续教育、合理流动等缺乏统一明确的政策规定,使得民办学校教师有着强烈的后顾之忧或始终被排斥在地域文化之外的不安全感,不少教师对在民办学校任教和谋求发展缺乏信心,学校教师年流动率少则10-20%,高可达30%-40%,因而民办学校难以引进和稳定高素质的教师;留下的也难于安心,而且大大增加了职业倦怠情绪,削弱了工作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误人子弟;同时也客观上削弱了民办学校的竞争力,强化了社会的不认同感和排斥歧视情绪;增加了民办学校的人力成本,打击了民间资本投入教育的积极性;从体制上促使了与“建设和谐社会”不一致的社会动荡因素的生长等。若干年后,在广东将会有1/4或以上的新一代就是在这种机制和水平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

改善民办学校教师生存环境的政策建议

建构“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即将导致国家公共教育政策建构的基本准则的改变。尽管我们完全有理由乐观地坚信国家要把民办教育作为战略决策来实施的绝对性和可靠性;民办教育一定会得到大发展,其法律政策环境也一定会得到改善。但是,如果现在不直面这一发展瓶颈,国家为此将付出巨大代价。

(一)各地政府应当将“公益性事业”的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之有权利享有社会公共资源(含体制内资源)的扶持和支撑的权利

民办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规模,是我国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把民办教育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国家有义务对其发展提供公平政策支撑,并从现有财政中给予资源扶持和帮助。

(二)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教师身份地位,并给予其相应的政策权利待遇

民办教育应当属于“公益性事业”,民办学校应是“民办事业法人”,对民办学校的教师应给予“经费自筹”的事业编制,其应享有与公办教师一样的人事档案挂靠行政管理机构,以及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政策待遇;其达到相应要求的应与公办教师一样享有户口调入的权利。

(三)对教师购买社会退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实行“三三制”

公办学校教师其保障经费应由政府或学校支付,但大部分民办学校,事实上都还没能按规定给教师购买社会退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也未发放住房公积金,给民办学校教师的生存发展带来很大后顾之忧。要改善民办教师的生存境况,就必须按规定要求给教师办理必要的福利补贴。“三三制”就是政府应给予适当比例的补贴,与个人、学校各个分担相应比例,强制要求民办学校必须统一按事业单位的教师标准足额购买实施。

(四)合资格的民办教师的职称及教师资格认证由任职所在地考核办理

为确保民办教育的发展就要有一支素质高而稳定性强的教师队伍,就应该给予合格称职教师资格认可,给优秀教师予相应的职称评定,并在评聘时做到与公办学校教师统一条件、统一标准,由同一评审委员会在同一时间运用统一程序进行。此外,对民办学校教师职称和资格认证的考核办理,也应该从教师的利益出发,让其在任职所在地办理,尽可能给教师方便,消除回原单位办理的复杂程序,这样也更能让教师更快融入任职所在地的地域文化之中,并具有更多的安全感。

(五)享有与公办教师相同的继续教育、合理流动等权利

目前,我国民办学校教师所享受的继续教育培训待遇明显要低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很少给教师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和相应的经费,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只能自费。国家和学校应该给予民办教师同等的教育培训待遇,让其充分享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教师的流动一直被视为民办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允许教师的流动能带动学校教师队伍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六)规定民办学校教师的区域最低薪金制

政府和学校也应努力提升民办学校教师,尤其是地方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政府应给学校教师做出最低工资限定,依法保证教师的基本生活水平,减除教师的生存压力。

篇10

关键词:《景观设计》课程;地域性;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S79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234-3

景观设计是一门兼融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环境学等诸多学科。具有技术、艺术、社会、文化等属性。景观设计师需兼备人文综合素养,它既要有高度的艺术性,又要有严谨的科学技术性,同时还需兼备广博的社会及人文知识,如今,景观设计学科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西安世博会等大型展览活动的成功举办,景观设计专业被更多的人所关注,这也促进了我国景观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前景广阔,在各高校都得到了重视。

景观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广泛知识面的景观设计师,他们应该能够解决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多种要求之间的潜在矛盾,并通过某种形式来满足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环境需要。目前国内各高校由于传统、资历条件、教学定位的差别,其相应的景观设计教学水平是不平衡的。而民族地方院校由于教学的资历较浅、师资队伍不足、师生比例失调、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对于社会发展的反映速度过慢,还与其他高校景观设计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制约了本校教育的有序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民族地方院校应结合自己的特点,以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为平台,努力探索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之路,创造性地建立、发展及完善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教育体系,探索景观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培养新型景观设计方向的人才,这项任务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也作了尝试性的改革,在学校的支持鼓励下,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在逐步的构建,为将来实现景观设计方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现状分析

1.1 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现状

总体看国外的景观设计专业教育,非常重视多学科的结合,包括生态学、土壤学等自然科学,也包括人类文化学、行为心理学等人文科学,最重要的是景观设计的基础知识。这种综合性进一步推进了学科发展的多元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边缘化:景观设计是在自然和人工两大范畴边缘诞生的,因此它的专业知识也处于众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

(2)开放性:持有各种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从事景观设计工作。

(3)综合性:学科专业的综合性。

(4)完整性:景观设计专业教育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建筑工程技术、经济政策、法律、管理到心理行为、文化历史、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5)体系性:这些多学科知识基本都统一在环境规划设计这一总纲下。景观设计自身也应有完整的学科体系。

1.2 国内景观教育需求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内对景观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景观设计教育事业却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城乡环境建设的保护和发展。从国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仍是只注重知识讲授而弱化了实践能力。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主要是在建筑类、农林类和综合性高校,还有一部分是在艺术类高校中。由于设置景观设计专业的高校的学术背景不同,具体的课程设置和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会有所差异。

1.3 我校景观教育的现状

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艺术专业成立于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依托了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学科背景,于2006年招收第一届学生,2011年3月与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共同合并成立为艺术与设计学院,环艺系包括200多名本科生,现已有两届毕业生。景观设计课程于2006年开设,是本校景观教育的开端。2010年《环艺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的建设研究与实践》的校级教学(教改)研究项目立项,而我院景观设计方向的设立是势在必得的,因此做好课程建设和培养计划,更会使得下一步的申报工作事半功倍。

2 地域性的课程内容

《景观设计》是环艺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的专业必修课程,共56学时,针对学校的地域性特征,我们在整体办学思想指导下进行地域性特色的课程建设,有针对性的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包括三部分内容:景观设计理论学习环节(12学时讲授)、城市景观环境认知环节(12学时调研辅导)、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环节(32学时设计辅导),下面分别对这三部分内容进行介绍。

2.1 景观设计理论学习环节

在这部分内容中,结合地域性特征,我们有针对性的增加了包头市历史文化、景观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草原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等,以期从地域景观和技术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结合相关理论讲解,布置作业《包头印象》(图1、图2),通过这个小作业,让学生在学习景观课程之初理解自身文化背景下的景观,思考社会与文化背景对景观的意义,并展示在景观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个人经历的作用。学生从个人感知的角度认识包头景观的特点和原因,分析文化背景、历史原因,开始尝试分析小块地段的景观,绘制简单的示意图来表达所在城市生活环境的景观要素和肌理。

景观设计基础知识还涉及地形、植物、水景、道路与场地等具体的景观设计要素,并通过大量的案例解析,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设计过程及设计方法,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