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线上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6 17:5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线上教学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创新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实践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高校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课程方案等等都是和普通本科颇为相似,缺乏创新。其次,专业课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专业课程都是以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向学生灌输知识,师生互动较少,学生也基本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使学生面对以前传统教学时,不再有兴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每学期都会到学校或者培训机构见习,导致本课程的课时量也不足,达不到集体授课的教学目标。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来看,有以下不足之处。第一,教师队伍的“双师”较少,结构尚未完备。教师队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太少。第二,目前最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经调查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所学内容与毕业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脱节,大部分学生都从事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他们毕业以后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出符合专业音乐教育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第三,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践基地等条件需要进一步地打造,进一步加强和培养职业精神。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即学生在课外进行线上自主学习,通过学习教师上传的网络资源,获得初步的知识,自主完成知识点和概念的学习。课中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就不懂的或有疑惑的问题进行研讨学习,在最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教育教学也迎来了智能化。教育信息化促使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不断发展,需要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细致和全面地研究,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音乐教育专业课教学的实效性,加快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快教学模式的发展,提高学生在专业课中的获得感。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根据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科学深入的调查研究,需要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教学实践相适应,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紧随信息时展的步伐,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进一步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的普遍应用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方式、内容等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的实效性。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将混合式教学纳入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在信息化社会,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有效促进音乐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完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在高校音乐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源库学习资源,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比如:视频材料、音乐欣赏内容、教案、PPT、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取知识,从根本上改良教学观念、导向、模式及手段,改变传统的音乐传统教学模式,使刻板的理论知识或者是抽象的学习内容得以具体化展现,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会局限课堂上一对一的学习,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巩固;也可以组建小组群,在群里展开讨论,针对专业中的某一个技术要点进行讨论;可以提高效率,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答疑,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三)实现学习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都是在黑板上进行讲解板书,但是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收集各种教学资源,建立资源库,其中包括上文提到的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音乐欣赏的视频,为学生扩宽视野。
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从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来看,课程建设基础较薄弱,课程的相关材料(PPT、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业、测验、讨论、辅助学习资料等)需要有一定积累。可以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梯队。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路径实施,所有立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必须实施1-2轮混合式教学实践后方可申请课程结项。通过结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应该继续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在线平台,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在教材方面,选用国内优秀教材,鼓励选用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引进国内外优秀电子资源,探索丰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资源建设新模式。资源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正确处理单门课程与专业前导后续课程和通识课程改革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结合专业特色,支持和鼓励教师使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教育改革。(二)教师没有做好准备,盲目照搬,将现有的课程转变为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需要进一步进行专业体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改变,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混合式教学课程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评价等各个环节可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三)要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新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需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应包含学习态度、能力等因素,评价指标分值应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设置,但期末考试仍应是主要考核方式,评价主体还需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新模式下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要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要包括混合式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学生学习效果等,要注重优化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五、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体裁、题材声乐作品的表演与教学。在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实践。在实操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艺术个性发展。从而塑造学生适应新时代职业发展特点的核心素养,为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宫、小学、幼儿园及艺术培训机构输送优质人才。课前准备,利用资源,预习知识。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学习知识面。建立资源库的资源。资源包括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在线答疑整理与搜集资料,录制演唱视频,上传教学平台。完成教学全过程信息采集,根据平台上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明确课堂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们利用音乐手段进行考勤,如利用音阶演唱练习考勤法,每位同学对应一组音符,二十组音符连续唱完后,不仅确定每位同学到位,同时进行简单的发声训练以及基本音阶的把握,根据歌曲调式选择相应的调式音阶。
(二)作业与预习情况反馈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有效利用数字资源进行综合式教学。课前平台任务学习,主要能够反映同学们对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而有效开展教学内容。一般设计资料查询、小组分析、音视频观摩和学唱评价。教学计划分模块进行,按照模块,提炼出每个模块中的重点进行视频录制。视频采用MOOC、SPOC、微课等适合在线式或碎片化学习的形式制作,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任务,包括: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知识点、课前学习效果监测三部分。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主题内容的学习达成学习目标的要求。同时,通过了解教师关于课堂学习形式的设计,发现线上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从而主动完成自主学习。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后发现的问题和困惑的反馈,教师适当调整课堂授课内容与形式。
(三)课堂教学环节
新课的导入,从作品文化叙事和音乐学分析进入新课讲解,在深入把握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歌曲演唱实践。演唱实践过程,运用各种直观技术手段结合老师讲解分析、训练歌唱能力以及歌曲阐释水平,解决技术重难点。多元形式巩固创编。借鉴儿童歌唱活动教学设计,将与歌曲相关的活动形式融入教学,通过体裁对比、情境设定、形式互动、鲜活表演等途径加深技法基础上的表演水平。
(四)任务与反思
1.布置作业:根据新课讲授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个别训练,视频观摩等形式,完成课程内容,强调技术问题的解决,歌曲演唱的情感;针对下节课内容,按照老师要求提前预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2.教学反思:对标行业标准,依照人才培养方案,遵循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学生接受程度、学习效果的达成情况,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师对各知识点讲解的清晰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问题设计与学生回答的效果,混合式教学理念执行情况,思政元素体现情况等方面的思考、评价,总结经验,有效开展接下来的教学。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的建议和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综合运用教育学、统计学等相关方法,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准确反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规律,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更好地开展教学,提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效性和可行性。
六、结语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依托线上教学、线上建立的资源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但是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进一步将混合式教学融入到具体课程中,将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鹤鸣.高师音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戏剧之家,2021,(11):95-96.
[2]何艺,陈萌.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音乐表演课程混合式教学初探[J].艺术研究,2021,(01):130-131.
篇2
【关键词】音乐欣赏 兴趣 幼师
幼儿师范学院的学生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学习,音乐基础薄弱,这就无形中为教师的音乐教学带来了困难。音乐欣赏课是通过给学生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带领学生走近音乐的第一步。音乐欣赏课不仅能让学生了解音乐的魅力所在,也能锻炼学生的什么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陶冶情操,磨练性格。所以提高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音乐欣赏课上鉴赏的曲目都是高雅的音乐作品,与学生平时习惯听的流行音乐不同,这些名家大作带有许多专业因素,不是那么通俗易懂,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在音乐鉴赏课上兴致寥寥,没有积极性。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很重要。
(一)、将音乐欣赏与实践相结合
大多数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都是找一些曲目给学生听,或者是做一些简单的介绍。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并没有过多的参与,因此效果往往不理想,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若是能在音乐欣赏的同时让学生参与进来,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给学生欣赏歌剧《白毛女》的时候,可以尝试着找学生扮演歌剧中的人物。这样家喻户晓的歌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听过甚至会唱的,在欣赏过程中找学生来参与,来亲自演唱,学生的兴趣会大增,由此对音乐欣赏的认知也会改观。另外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乐器,欣赏作品是带动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伴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之后再对学生的表现做出一定的鼓励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音乐欣赏课程中的作用,音乐欣赏课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二)让学生深入了解音乐背景
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有着深厚的音乐背景,甚至是带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就像是韩红的歌曲《天亮了》,背后就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将一部作品身后所蕴含的意义和背景故事熟知,在授课的过程中,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一边将背景和故事讲给学生听。了解这些原本不知道的故事,特别是有些曲目学生很熟悉,却不知道背后还有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学生很容易就会被带入,对音乐曲目的了解也会增加。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觉得音乐欣赏课新奇有趣,甚至会在课后自己去了解这些音乐,从此爱上音乐欣赏课。
(三)给学生以想象空间
音乐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有着丰富的创作空间。在音乐欣赏课上,可以在给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幻想音乐中可能描述到的场景。就像贝多芬的《月光曲》,在听音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的想象如银的月光下,平静的海面,海水流淌,月光流淌的美丽而静谧的画面。再如《深林狂想曲》中穿插的虫鸣,鸟叫,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大自然中新鲜的空气,清澈的溪水,奔跑的小动物。学生会在这种想象中给自己带来无限的乐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别人的有何不同,以及音乐的那一部分给人感受最深,听之难忘。
(四)从听觉到视觉多方面展示
现在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以前,学生的音乐线上多是依靠收音机。如今大部分学校的教室已经安装多媒体设备,在音乐欣赏课中也就不拘泥于听这种简单的感受。教室可以把要给学生欣赏的曲目拷贝出视频,给学生观看。尽量选择气势宏大的演奏视频给学生欣赏,例如维也纳音乐大厅中的大型演奏,这样很容易带动教学气氛,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直接冲击。学生往往在观看后会惊讶自己听来简单优雅的曲调竟然动用这么多人,如此多样的乐器来演奏。如此以来,学生再不觉得音乐欣赏课枯燥无味。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
调动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收获更多,让音乐欣赏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应该主导学生去欣赏音乐
音乐欣赏不只是给学生听音乐这么简单,教师应该在课程中去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曲目,适时地提点学生去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带动并鼓励学生说出对该作品的感受以及从中收获的知识。同时组织小组之间的学生互相讨论一部音乐作品,然后派代表去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总结和看法。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
(二)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带入其他学科的知识
音乐代表着许多东西,它表现的画面感可以与美术结合,其中的韵律可以与数字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了解这些并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对欣赏的音乐印象深刻。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带入对音乐的理解,对学有帮助。
(三)教师需灵活把握教材
音乐欣赏课上欣赏的作品往往与学生平时爱听的歌曲曲风差别很大,很难带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师要能够灵活教学,将课堂上欣赏的音乐作品与流行元素相结合,不要一味的按照教材死板的去讲解。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流行音乐与课堂上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共通之处,慢慢去体会音乐作品表达的内涵。
三、总结
音乐欣赏是一门带领学生走向音乐殿堂的基础课程,直接决定着学生其他音乐课程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做到直到工作,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优秀的音乐鉴赏能力,才能使幼儿师范学院的学生在音乐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李岩.幼师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J].音乐时空,2015(1)
篇3
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工作当中,其核心手段便是信息技术,发展目标是实现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教学活动效果最优化,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和提升幼儿群体的信息素养,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与成长。纵观我国当前各类高校学前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其信息化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进步与发展节奏也是比较慢的,此外,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学前专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更是非常之大。关于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现状,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1信息化资源不均衡
笔者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不同等级、不同性质的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应用到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不均衡的,彼此之间在资源分配和利用程度上面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的。很多地区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资源方面非常匮乏,其虽然也想要积极引进和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完善,但是因为受到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其发展速度非常缓慢。
1.2欠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要想确保学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获得理想的效果,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建立起相对科学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对具体工作进行有效计划和统一安排,也为具体实施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与了解,发现当前很多地区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并没有建立起与此相关的管理制度,即使一些学校建立了制度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好,制度内容方面存在着很多的漏洞。
1.3教师群体的信息化素养较低
衡量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通常我们会关注教师的信息化意识是否够强、是否具备丰富的信息化基础知识、是否能够应用信息技术等诸多方面。笔者了解到很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都已经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而且也都在积极推出各项措施来提高信息化程度,但是,作为一线教师群体,他们的信息化素养普遍较低却成为了阻碍学前教育专业信息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教师信息化知识并不是很丰富,实际应用信息化的能力也不是很强,这必然会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信息化的发展程度。
2信息化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2.1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标准都在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正规义务教育之前必须要经历的一个基础阶段,这个阶段所接受的教育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其后续对待学习的一个态度和方式。因此,当前学前教育领域对于专业人才的衡量标准正在不断提高。面临着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提高,很多学下都在扩展这个专业的招生规模,而且很多学生也会根据社会的需求而选择学前教育这一专业来作为自己的专业进行学习,这就使得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数量有了非常大幅度的一个提升。根据笔者的调查与研究,发现如果单独从数量上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数量目前是基本上能够满足现阶段幼儿教育的发展需求的,但是,之所以还是会出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才的质量上面,逐渐增长的学生数量让原本一些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正常教学流程受到干扰,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此外,还有一些学校基于社会的需求而新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处于一个待梳理和完善的阶段,因此,其教学质量也未能达到预期状态。
2.2教学体系不完善
虽然很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都在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工作,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体系,但是其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始终还是未能够达到素质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始终未能够完全摆脱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笔者了解到当前很多从事学前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都还是选择将如何提高幼儿们的成绩,让幼儿们学习到更多的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学前专业的学生们每天受到这种教学思想的影响,其在思想理念方面也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着很多漏洞和弊端,很多学校对此却始终未能够表示出高度的关注,也未能关注到课程体系变革的迫切性,还是将改革工作的更多精力放在了实际教学工作当中,未能够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3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笔者了解到很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都在积极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意在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来提高人才的质量。但是,笔者也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那就是这些所谓的创新和完善措施基本上都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形式上面,其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真正影响并不是很大。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当中,虽然教师都在不断增强学生幼教素养的培养力度,但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还存在着非常大的欠缺的,实际教学活动当中还是欠缺感染力。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健全和完善,仍采用统一标准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不少学前教育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往往不能及时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在处于幼儿方面的问题时,常常手忙脚乱,找出到及时有效的应对方式,在实践经验及应变能力上存在不足。
2.4人才评价标准不全面
当前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评价人才质量是采用的都是量化评价方式,而量化的依据和标准主要来自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日常在课堂学习当中的表现等等。这虽然可以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主要方面,但是其还不能够完全代表着一个学生综合能力,也不能够全面反映出学生在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当中的职业能力以及专业素养。这种不全面的人才评价标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对学生产生很不利的影响,有一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但却具备非常好的处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本应该作为他们的闪光点,但在实际评价标准中却没有体现,其必然会限制这些学生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积极性,他们会开始思考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学习这个专业,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
2.5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一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从设立到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它们也是在不断摸索着前进,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不是很明确,而且有一部分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只是因为受到社会大形势的影响,国家近几年开放的二胎政策让它们看到了发展契机,大众教育意识的提升让它们想要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等等。它们一方面不了解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不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这就使得这样的院校最终培养出来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并不符合当今社会幼师岗位的职位需求。教育分类标准中明确要求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需要具备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的能力,能够从事社会实践,具备专业能力。但当前应用型院校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并没有以完全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设置上不具有特色,导致学生在就业时没有独特的优势。
2.6课程设置不合理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设置应该与当今社会的就业需求相一致,要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紧跟时展的脚步,随时随地进行更新和调整,但是一些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调整力度并不是很大,很多内容已经陈旧落后了,学生学习到的这些内容已经不能够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当中解决问题和困难;其次,一些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资源存在欠缺,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在教学设备等方面都远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然后,课时受限,笔者发现一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比重分配并不合理,整体学期下来其课时远远达不到相关部门所规定的学前专业必修课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标准。最后,一些学前教育专业在实际教学中轻实践、重理论,在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安排上面存在着非常很大的差距,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其必然会影响到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能力。
3如何将“信息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高专音乐教学为例
我们不得不承认,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其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而言也是如此,学前教育专业要想实现质的飞跃,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充分利用起互联网技术的先进性、前沿性、实效性,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学生学习的需求变化来重新审视目前的学前教育教学工作,重新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要从各方面切入和渗透,做到将“信息化”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确保教学的先进性和学生质量的优质性,将传统教育模式和先进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幼儿教育专业人才。以下是笔者以高专音乐教学为例提出的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3.1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工作当中,最首要也是最基础的一项措施就是要建立起一套足够先进、足够科学、足够完整的信息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将其作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参考。构建信息化平台,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结合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需求的变化来随时调整和完善学前教育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制定出相对动态化和具有较高科学性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学前教育音乐专业优质人才。
3.2创新和优化具备音乐专长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学前教育音乐专业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之前,一定要重新审视当前教育教学的形式,了解清楚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重新定位学前教育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出什么样的音乐专业人才,这是每一位参与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都必须要明确的一个问题,而且这个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是一致的,所有人都要朝着同一个方向而努力。还有,学前教育专业还应该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确保专业课程比重的合理性,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兼顾实践学习。积极创新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大胆尝试当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适时适当地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切忌照搬照抄,要维护好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诸如多媒体,为学生学习音乐营造出一个全新的氛围和环境,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教学应该具备的能力。
3.3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
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最主要的体现形式便是对学前教育音乐专业人才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培养。有了信息技术的介入,学生们学习音乐便不只是在课堂上面,也不只是面对专业教师,其安全可以先线上来自主进行学习和交流。线上的教育资源是共享和开放的,音乐教师可以提前将学生们学校学习的资料或者视频上传到线上相应的版块当中,要求学生们利用课下时间来上网学习。与此同时,音乐教师应该在线上讨论平台与学生积极互动,学生就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者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都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此外,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还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相对接的信息化管理。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对参与合作单位实习的学生进行追踪与监督,根据合作单位在线上对学生做出的评价和反馈来了解学生的实践表现,及时与合作单位或者与学生个人进行沟通。
3.4实现信息化与人才培养各项指标的有机结合
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将对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各项指标与信息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规格。根据不同用人单位、不同行业发展对学前教育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来适时适当地调整人才培养的各项指标,确保人才培养的指标与实际用人需求是相符的,这对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除此之外,将人才培养各项指标和信息化结合在一起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那就是学校可以和用人单位达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意向,为用人单位量身定制,定向培养,输送专业人才。
3.5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建设信息化资源平台,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便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同类院校间动态化课程设置、依靠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高校间可以互相借鉴科学先进的课程设置方案,结合自身特点定期进行动态调整。前沿的教学手段、运用在线开放,信息化教学手段等方式,实现教与学方式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推动教育资源融合、开放、共享,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线下线上一体化培养。
3.6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
信息化为人才评价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提供了一条非常广阔的路径,传统量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得到的最终结果远不能代表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不能够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因为它欠缺全面性与合理性。但是,有了信息化支持,对人才进行评价的渠道变得更具透明性和客观性,而且所涵盖的内容也更加全面,信息化支持下的客观、透明的多元化评价渠道,主要体现用人单位评价信息及时性和客观性。
篇4
【关键词】电教手段 数形结合 多媒体课件
创新源自于探索,探索更是创新的过程。通过实验表明,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电教手段,使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和谐地进行教学,会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在教学软件制作过程中应注重利用图形、音乐和动画等多种信息来补充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使教学内容真实化、趣味化和多样化,有力地唤起学生的注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例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软件,屏幕出现了:美丽清晰的地平线上,太阳开始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将这一美丽的景物形象地比喻为直线和圆的关系。
在舒缓、优美的《日光曲》音乐的伴奏下,一首“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散文诗轻轻诵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诱人的“探索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悟”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公共点个数方面存在的本质特征,教师提示学生去发现: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位置关系可分为几种类型?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能否像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样,通过数量关系来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化归、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探索问题实质,并且这样探索的兴趣也会持续下去。实验发现,学生在电教媒体的作用下,产生强烈的探奇觅胜的心理。因此,教师在多媒体的设计和使用时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要求,设置问题情境,并注意“五度”(程度、难度、跨度、梯度和密度)。学生探索兴趣的持续,保持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是非电教手段中任何教学法无法比拟的。
二、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学生学习探索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抽象与具体、逻辑与直观是永恒的矛盾。太简单的例子不能说明问题,生动有趣的实例又因表达的困难而不易讲清,于是造成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应用的脱节。因此,在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庞杂的问题明晰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是靠运用电教媒体来实现的,特别是CAI,可以闪烁、变色、平移、翻折、旋转和透视等,还可以设计问题模型和供学生探试的情境,这为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如和学生研究二次函数的增减性问题,这是一个难点问题,以往都是从静态角度去和学生分析,学生也因此容易走上只记结论不去真正理解函数增减性实质的误区,更不要说让学生去主动探索了,且讲授此知识点十分费时。为此,我们充分利用了电教媒体寓教于乐易探的特点,设计运用了二次函数增减性的二维动画片。同时,结合分析函数y与自变量x的对应值表引导学生(1)观察函数变化(P点在抛物线上运动……)探索PxPy的变化情况;分析函数变化(结合x、y的对应值表),探索函数变化实质;(2)学会总结、探索函数变化的规律。这样,就有机地把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学会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这是使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能力,同时这也是现代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前提。
三、运用电教媒体,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篇5
一、“莱格尔跑”简介
“莱格尔跑”是篮球裁判员晋升裁判员等级、获取执法资格、等级裁判员注册的体能测试必测项目。其标准测试方法是根据音乐节奏由慢到快进行的20米折返跑,每次“嘟”时必须踩到端线,测试开始时节奏非常慢,每一分钟匀加速一次。对不同年龄段、性别均有着不同的次数要求,如男子34岁以下进行97次20米折返跑,35岁-44岁进行86次,45岁以上为76次;女子34岁以下76次,35岁以上66次。我认为,“莱格尔跑”作为一种有氧耐力评价方法,完全可以引用到体育教学训练中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
二、选用“莱格尔跑”的意义
1.场地大小,要求不高
一般一个篮球场基本能满足一个教学班的需要,如果没有篮球场,可用类似于篮球场大小的平坦场地,大小在20米×30米为宜。以一个篮球场为例,其中一条边线作起点线,另一条边线作折返线,开跑后,学生在这两条线之间来回奔跑,起点线也变为折返线。
2.音乐伴奏,激发兴趣
“莱格尔跑”是全程音乐控制,节奏明快、催人振奋,每跑一次都有英文次数的语音报告,让学生知道自己当前的进展,离目标还有多少。它是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的音乐,在这样的音乐调节下,学生才会乐此不疲,达到练习的目的。
3.及时激励,激发斗志
进行“莱格尔跑”时,在每一次折返点都有一个激励的信号——“嘟!”和当前所跑的次数。当听到“seventy”时就有一种潜在的意识刺激你去挑战“seventy-one”,另外,音乐中还有多种语言提示,如跑步用时:“one minute、twominutes、three minutes……”如速度提醒:“a little fast……”这些都会激发学生自我追求的内驱力,使学生坚持不懈地的努力下去,直到成功。
4.便于评价,制定目标
由于“莱格尔跑”每次多有语音提示,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进展,根据自己的体能状况选择继续还是休息,同时,为下一次跑锁定新的目标。另外学生都在一个小场地内,便于教师的察看与评价。
三、“莱格尔跑”的教学步骤
1.设定折返跑距离和折返次数
课前,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耐力基础,结合学校的场地大小,制定出适宜的折返跑距离和折返次数。经实践反馈,笔者建议折返跑距离小学生(高段)12-15米,初中生13-16米,高中生15-20米;折返次数小学生40-60次,初中生60-100次,高中生60-120次。
2.跑前动员
教师简单介绍“莱格尔跑”的方法,并对学生提出本次“莱格尔跑”的目标,以激励为主,激发学生挑战欲望,让学生愿意参与、主动尝试练习,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然后,学生一字形排开,站于篮球场一侧边线上准备听信号开跑。
3.跑中激励
在“莱格尔跑”的前半程,由于要求速度不是很快,学生基本能跟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奔跑次数的增加,要求奔跑速度越来越快,有一些耐力水平差的学生就会跟不上节奏而掉队,为此,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坚持下去,实在不行,可采用慢走1-3次来回,或在折返线后休息一会儿,再重新回到“莱格尔跑”的队伍中来,做一个不抛弃、不放弃的战士。
4.跑后总结
在结束“莱格尔跑”后,一定要留一些时间用于交流总结,表扬、肯定运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对暂时未达成目标的学生给予鼓励与信心,并提出下一次努力的目标。
四、注意事项
1.每次折返跑的距离和折返次数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递近原则。一般建议第一次跑运动量偏小,以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及挑战下次更高目标的欲望。
篇6
杨海玲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从繁琐的工作中总结了“六心”、“六会”工作方法,不偏袒、不嫌弃任何幼儿,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始终微笑着去面对一切。孩子哭闹、不睡觉,她抱在怀里;孩子不舒服,她赶去就医;为孩子们擦擦洗洗,送孩子回家,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去年秋季,杨海玲的班里接收了一名轻微残疾的幼儿,孩子的衣食住行都需要教师们的特殊照顾。她全心地照顾这名幼儿,梳头、洗脸、换洗衣服,和孩子做游戏,孩子的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
杨海玲在教学中的不断创新与她平日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在幼儿园开展的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教师”活动中,她利用业余时间,从网络、报刊杂志上学习先进的幼教理念,结合继续教育活动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思路,巧妙地把音乐、游戏、拼音融为一体,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不断完善了“拼音新学”、“幼儿兴趣识字”、“情景摸拟音乐剧”等语言教学活动,并通过幼儿游戏教学、社会实践、安全警示教育等活动,开展独生子女素质教育,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园领导及其他教师的好评,也得到了周边团场同行们的赞赏。
除此之外,她还以 “传、帮、带”为纽带,结合园内的岗位大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手把手地教年轻教师制作玩教具,给青年教师上示范课,帮她们修改教案,带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教学骨干,在园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篇7
当今中学生具有“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会轻信或满足于教师、家长和书本上的意见、结论,他们想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因此,巧设疑问,既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信息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个好方法。笔者在这里主要探讨一下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问。
一、创设情境,进行提问
1、设计形象性情境进行提问
如何使抽象的教学变成形象化的、易被学生所接受并吸收的教学,是每一教师所关注的话题。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设计形象的提问情境,也应该是提问艺术探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教师的提问不仅仅在于考学生,而是在提问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找到师生心灵的共振点。譬如,欣赏《摇篮曲》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的:先介绍《摇篮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催婴儿入睡时的歌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它结构简单、节奏摇荡、旋律优美、情意甜蜜,常为女声独唱或合唱形式。之后,分别播放戈待尔和舒伯特的《摇篮曲》音乐,从外部音响感知入手,这时教师配以适宜的体态语言(轻柔、摇摆作摇篮动作或怀抱小孩入睡动作,脸上露出母亲特有的甜美笑容),此刻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在音乐形象情境的感召下,已深深地体会到《摇篮曲》温馨的意境,以及它所包容着的深深的母爱。在《摇篮曲》旋律的陪衬下,教师提问:《摇篮曲》的特点怎样?在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采用填表方式,由学生经过讨论逐步完成这一内容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将学生的思维和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因为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教师要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音乐形象来充分发挥学生大脑的整体功能,诱发形象思维。教师利用讲故事、现代媒体和舞蹈等方式能创造一种宽松、讨论式的课堂提问氛围,调动学生脑海中贮存的感知表象。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的加工处理,能够正确理解音乐、感知音乐内容。这是值得教师尝试的一种提问方式。
2、设计问题性情境进行提问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问题是架起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也是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深化的阶梯,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这便构成了问题情境。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喜,而这一关键在于设置的问题必须鲜明生动、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像这类问题性情境的设计方法比较多,如诱发学生兴趣后设问、激发学生悬念后提问、从已有问题中提出问题等等,其共性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通过感知、思索后寻求问题的答案。
3、设计竞争情境进行提问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开始在乎周围人的评价,回答问题也存在顾虑,这是学生自尊心加强的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头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争时高得多。因此,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讨论、抢答、辩论等,从而使竞争情境得以形成。
设计竞争情境时,应采用各种方法,如集体讨论法、自由辩论法等。因为相同的音乐作品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心境的教学对象来说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只有通过多种方法的组合运用,才能使学生在充分的讨论和自由的辩论中逐渐完善自己,最后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归纳总结,对某一音乐作品或音乐基础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通过以上几种提问情境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到:提问情境的设计是在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加以形成的。也就是说,只有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的特点和相应的教学环境,才能设计出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提问情境,才能使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才能提高音乐教学的教学效益。
二、及时评价,激励参与
篇8
本学期,芳草地民族校区的教师们尝试以某年级某日下午两节课连排的形式,推出传统节日文化主题实践探索课程。在教师们研讨的过程中发生的课程故事,让教师对学科本质、学习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以综合实践为学法,展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
综合实践学科研究过程一般由信息收集、走访调查、亲身体验、动手去做、总结展示等一系列过程组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协商进行分工。合理的分工既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又要给予平日处于劣势的学生展示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在一次次的阶段性活动中培养能力和自信。本次,我们尝试多学科、多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学习和研究“清明文化”。通过本次活动,将学生从小到大所知道的有关清明节的知识进行了一次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学生在整理资料、制作ppt、各小组汇报总结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源远流长,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以古今诗歌为线索,展示学科的源远流长与学科本质
为了凸显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学生在进行汇报时采取了演讲、诗歌朗诵、古诗串联等形式。这些形式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同时也是充满学科特质的。学生们在收集相关诗词的过程中,不仅进一步了解了清明文化,体会到了诗词中所传递出来的中华文化的炽热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理解、感受、表达、朗诵的水平。在师生共同朗诵、交流的过程中,相映成趣,用语文的形式实现对“清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用古诗配画来整合,展示教师专业特长及学生素养
美术课,教师让每个学生结合刚刚汇报的古今诗歌,为动人的诗歌配上精美的图画。这既需要学生有对古诗的充分认识,又要有对画面的细致考虑。在经历充分研讨之后,学生总结归纳出为一首古诗配合适画面的方法。首先,选一首自己喜欢并熟悉的诗,理解诗意;其次,抓住中心句意,根据句意找出描写的主要景物进行构思;第三,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构图创作;第四,严守构图原则,按诗的主要含义将主要内容置于画面中心位置,并预留出文字的空间,文字不宜过小。此时,学生通过为古诗配画表现春天的美,赞美春天,使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综合艺术素养。
用学唱歌曲来抒情,树立学生文化新观念
篇9
课堂探究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以激励评价为动力,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学习过程。
二、课堂探究学习流程
1.自探――设计教学。“自探”即自主探索,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知识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最终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呈现――创设情境。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呈现“自主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3.共研――分层指导。“共研”是指学习成员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全体学习者所共享。共研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共研,学生对探索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实现知识的内化。
4.反馈评价――总结反思。教师将自探共研得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运用于问题解决,以促进知识的迁移。
三、“原电池”课堂探究学习实践
1.自探:学生自主探究,激活思维。课前教师布置自探任务,让学生查阅原电池的有趣发现史:1780年,意大利伽伐尼教授做青蛙解剖实验,当两种金属的另一端相碰时,青蛙腿突然发生了抽动……仔细阅读,你有什么体会和启示?你能在家设计一个原电池吗?
2.解决呈现:师生呈现问题,设疑激趣。课堂上,教师首先请学生叙说原电池的发现史,并讨论有什么启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此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教学情境:格林太太因为一次车祸换了一颗不锈钢牙齿,但自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痛。让学生结合以上实例思考:青蛙为什么会动?格林太太的病是否与车祸有关?
为了更好地完成自探任务,有的学生带来干电池,有的学生带来纽扣电池,有的学生带来脐橙、西红柿、食盐、食醋、玻璃杯、碳棒、铁钉、铜丝、万用表等,教师对学生自探的表现给予较高的评价,并请学生叙述自己实验的设计意图、操作方法及所观察到的现象。其中有一位学生带来了铜片、铁片、导线、音乐卡和西红柿,教师安排该同学在课堂上演示这一趣味实验。教师提问:这个简单构造为什么能使音乐卡发出声音?
3.共研:学生共研讨论,质疑探究。在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质疑:音乐卡发声肯定有电流通过,那么电流从何而来?直接用稀酸代替番茄,效果会不会更好?是什么原理?
(1)分层指导,辨疑解难:教师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探究。将铜片、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各有何现象?再把插入稀硫酸的铜片、锌片用导线连起来,又有何现象?铜片、锌片的质量有何变化?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有何变化?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的电子从何而来?如何证明导线上有电流通过?
(2)自我评价,释疑论证:学生在自学、自探、呈现、共研中,通过实验、分析、推理等加工手段,自己得出初步的结论、见解。教师在这探究学习的中,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模拟微观离子运动和电子转移,进行适当点拨。学生进一步小组共研讨论,完善自己得出的结论。此时,教师让学生小组代表向全班分析讲述原电池的原理、构成条件、两极反应和能量转化等;同时要求学生运用原电池原理讨论分析上面两个实例:原来,青蛙体内、格林太太口腔内有不同的金属与体液、唾液中的电解质接触,形成了微小的“原电池”,这种微弱的电流刺激青蛙和格林太太的神经末梢,打乱了神经系统的正常秩序,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现象和病症。教师要求学生讲出道理和根据,同时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与交流。在辩论、交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再经过自学、自探、呈现、共研去解决。
4.评价:训练反馈,生疑发展。教师当堂投影出层次由低到高的反馈习题,供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完成,进行达标检测,并及时给予评价。最后进行知识的迁移扩展:让学生讨论铜―锌原电池的缺点;根据原电池的原理,设计一个实用电池,可对课前自探设计的电池进行加工;探究干电池的结构和电极反应;探究蓄电池的原理及优缺点;进一步研究电池的发展历程;研究原电池反应与金属腐蚀和环境污染,激励学生在延续探究中创新。
四、教学所取得的实效
实践证明:通过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摆脱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形成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篇10
一、舞蹈教师的综合素养是舞蹈教学的基础,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努力提高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舞蹈教师的授课能力
舞蹈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而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一名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讲授、示范、纠错和创编能力。以这四种能力为基础,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和充实。
1.讲授能力。无论是教新动作,还是复习老动作,舞蹈教师都要通过或伴以讲解的方式。教学是一种交流,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学科。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把前人认识转化为自己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免不了有许多提示和讲解,甚至在学生动作过程中,舞蹈教师也会不时发出许多指令,提示或批评。无论是教授新动作,还是复习老动作,舞蹈教师都要通过讲解或伴以讲解。如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动作规格和标准。如果教学中只是单纯训练学生的技术能力,而缺乏想象力和情感的没的启发教育,必然会产生从技术到技术,从形式到形式的呆板、贫乏的教学效果,从而阻塞了学员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得舞蹈事业在发挥其社会功能和作用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我们既要教育学生们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地去学习舞蹈基础训练,同时又要他们懂得“学”和“用”的关系。让它成为有用的东西,即为表演人物去服务,我们要反对教条式的学习,还要提倡领会精神,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
2.示范能力。教师对动作不仅要有正确的做法,更要有联系教材的能力,即对教材的纵局和横局都要有透彻的掌握,正如擦地动作的明确要求,两腿并拢打直,膝盖收紧,臀部肌肉胯部向上提,双肩自然打开下垂,上身自然直立,和重心在两腿中间的教学基本要求,乃至动作时支撑腿直立,动作腿向旁向前,后擦地时,脚跟慢慢离地,脚背绷起,脚尖点地,脚跟向前顶,此时,整个动作腿部绷直,收回时动作腿的脚尖经过脚掌,脚跟落地收回原位,两腿并拢收紧。同时注意教学的提示,动作腿做动作时,重心不要外移,始终在支撑腿上,另外,也就是在教学课堂组织时所注意的其中一些细小环节,因此,舞蹈有其自身的规范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融合贯通,所以说,熟悉教学 法,精通教材是组织好课堂的基础。
3.纠错能力。舞蹈中容易犯的毛病是多种多样的,但一般都是由身体运动的惯性和惰性造成。所谓惯性造成的毛病,是指人的运动只是顺乎自然,无控制地向前运动而违背了动作的规格和要领的动作。如跳到空中形不成姿态,落地不成姿态,该绷脚绷不起来而半勾半绷以及动作过火等等。所谓惰性造成的毛病,是指动作时随意简化、不到位等情况造成的。如抬前腿上身不合要求的往后仰、送胯等。舞蹈教师必须能及时发现学生毛病,这种敏锐性除了本人的经验外,还要从教学法课中获得。教学法的每个动作如果都要讲解容易犯的毛病,那就会提示他上课要注意这一点,由于主动注意,就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动作中许多“巧妙的伪装”。学生掩藏毛病,使动作似是而非,教师绝不能迁就,或熟视无睹。这类毛病不克服,往往危害无穷。教师发现这些毛病,还要能医治这些毛病,他要善于抓住病根,并手到病除。
4.舞蹈创编能力的高低是一个舞蹈教师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也是一个学校舞蹈教学水平的综合体现。一个合格的舞蹈教师都应该具备一定的舞蹈创编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水平提高后对舞蹈创新的进一步需求,才能创造出属于学校的作品或者符合学生特点的作品。而那种照搬照抄的盲目模仿对学生的水平不会有很大的提高,也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水平有限或者不是很敬业。表演是舞蹈教育中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但它不是舞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的示范表演,使学生感受到舞蹈的艺术形象,通过老师对动作的分析和处理,准确地揭示动作的思想内容,启发学生想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去表演。
(二)对教学组织规律、方法的掌握运用能力
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的关键。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堂教学的组织,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其中掌握教学法,精通教材是基础;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是方向;把握课堂节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重点;创造性地实施因材施教是手段。
1.循序渐进是古今中外教育学的基本理念。对于中国古典舞基训课来说,自然也是必须奉行的重要原则。遵循人体训练运动的规律,循序渐进安排训练内容,自扶把动作到中间动作,自扶把的踝、趾关节的运动训练逐渐扩展到全身各个关节,动作幅度自小到大,动作范围自局部到全身,而这一切,也源于人体训练运动的素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舞蹈内容安排疏密有间,张弛有度,舞蹈训练内容是繁多的,在课堂内,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就要做到“疏密有间,张弛有度”诸如在一堂训练课的内容安排上,注意动作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要注意动作间相互衔接与承上启下的铺垫,要注意掌握整个课堂节奏的起伏下降,既不直线上升,也不能枝蔓太多。课堂节奏的掌握还涉及到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诸如教学对象的心理掌握,让学生喜欢这个专业,思维随你所教的方面行走,并有强烈的兴趣感。而自己可以举一反三的理解,这样你将很轻松完美地完成你的教学。
2、舞蹈教育是对人的身体与心灵进行的全面的训练。无论是发展健康的教育还是医治疾患的教育,都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状况进行深入地测试、观察与了解中,不仅在施教过程中,因人而异地实施教学,亦应在对同一人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因时而异地实施教学。我国古代的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首先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解决问题入手,有的放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地,而非盲目性地胡子眉毛一把抓。同时要求,应该坚持个性化教学与常模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个性、强调差异、追求实效性、反对 华而不实或“一锅煮”“大锅烩”。
3.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不能过于严厉,过于生硬,学生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所以教师要有耐心。语言的生动性对舞蹈教师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它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减少舞蹈训练中的痛苦成份。舞蹈教师语言的生动,主要是善于运用形象性语言。比如,舞蹈时,要学生手形漂亮,不要太僵硬,常用“枯树枝”来形容僵硬的手,学生们一听到“注意手”的话时,就会想起“枯树枝”,谁也不愿意自己的手像“枯树枝”那样难看,当然在形容难看的动作时,切忌挖苦,以免上海学生的自尊心。假如学生的情绪不好,特别是与老师有某种对立情绪时,更不能挖苦学生。
二、舞蹈教师作为整个舞蹈教学的主体,要提高舞蹈课堂教学的质量,还必须提高舞蹈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一)教师的音乐素养
教师在课堂训练中,对每个动作都应该选择适当的音乐伴奏,注意运用伴奏音乐,帮助学生明确舞蹈的节奏,使动作做得准确优美,启发他们理解音乐,充实舞蹈的思想感情,并借助音乐克服技巧上的困难。上课时教师不要数拍子,让学生自己听音乐,必要时可以给他们讲解、分析音乐。在处理动作节奏时,还要注意乐句的完整性、音乐的段落和音乐节奏的变化等。教师在课堂中最好按照音乐的性能、节奏、段落和起伏来训练学生,使动作与音乐容为一体。
(二)教师的文学素养
教师自身对文化知识了解得越深刻,越能将自己心中所想的内容用好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文化修养越高,对作品的理解就越深刻,并能够将自己的感情加入进去,做到真正地在舞蹈,从而使一个作品提高到更深的境界。作为舞蹈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素养,才能将自己内心对舞蹈的诠释通过肢体、语言更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学生。
三、作为一名舞蹈教师,首先要完善自己,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操守
- 上一篇: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建议
- 下一篇:共享经济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