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16 17:5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技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也面临一些挑战,新的时代也为农业科技推广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农业生产逐步趋向规模化,生产主体日益多样化,使得农技推广主体也日趋多元化[1]。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内容主要包括农作物栽培、土壤改良、科学施肥、节水农业、有害生物防治和农药药械等重大技术以及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等[2]。
1.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现状
目前,在机构设置上,我国农业推广机构分为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两个系统,其中农业科技推广已形成包含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以及经营管理等在内的专业技术推广网络,其机构的垂直设置自上而下,主要包括全国农技推广机构、省级农技推广机构、地区级农技推广机构、县农技推广中心、乡农技推广站、村科技组以及科技示范户等,其中主要为基层推广机构[3]。
1.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从业人员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从业人员学历差别较大,在乡镇机构中主要以大中专生为主。其中,大专生占比在40.0%以上,中专生占比大于20.0%,本科生占比不到20.0%,高中生占比不到10.0%,另外还有约为1.0%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以及大约4.0%的初中及以下人员。而在省级推广机构中,大部分从业人员为本科学历,占比约为46.0%,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以及大专学历人员占比均约为17.5%,中专、高中以及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分别占比不到10.0%[4]。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从业人员的年龄差异较小,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但从业人员的专业匹配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乡镇推广机构。乡镇水产科技推广人员的专业匹配度仅为42.0%左右,畜牧科技推广人员专业匹配度约为62.0%,种植业匹配度约为57.0%。从收入来看,基层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自收自支结构的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偏低。
1.3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现状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近十年来,农业科技推广取得了较大力度的经费支持。据2016年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全额拨款的农技推广机构占比93.0%以上,相比2007年提升了约7.0%。据统计,我国2007年全额拨款的县级推广机构占比约为86.0%,差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9.0%,自收自支机构占比约为5.0%;全额拨款的县级以下推广机构占比约为70.0%,差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17.0%,自收自支机构占比约为13.0%。而到2016年,我国全额拨款的县级推广机构占比约为94.0%,差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5.0%,自收自支机构占比约为1.0%;全额拨款的县级以下推广机构占比约为93.0%,差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5.0%,自收自支机构占比约为2.0%。据相关资料显示,近些年来中央累计对3万余个乡镇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有效改善。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具有一定差别。据统计,我国对种植业科技推广投入相对较大,2016年全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95.0%,差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4.0%,自收自支机构占比约为1.0%,而水产科技推广机构中,全额拨款机构占比不到90.0%。在地区之间,推广经费支持具有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的趋势。据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经济欠发达地区,全额拨款机构占比在98.5%以上,差额拨款以及自收自支机构合计不足1.5%;在经济中等地区,全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91.0%,经济发达地区全额拨款机构占比不到94.0%;西部地区全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98.5%;中部地区全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90.5%;东部地区全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89.0%。由此可见,我国对西部地区以及不发达地区的经费支持相对较大,这有利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的快速成长。
1.4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成果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农作物栽培、科学利用土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据农业部相关数据统计,现在我国每年都有100项左右的农技成果向农民推广。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推广农作物品种数量在3万个以上,已达到5~6次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常规品种种子商品率在70.0%以上,良种覆盖率在96.0%以上,良种对增产贡献率达到45.0%,较改革开放前提高了18.0%。同时,取消了39种高毒高风险农药,目前,高毒农药使用率约为1.3%,较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降低;农药利用率提升了约9%,达到38.8%。截至2018年,全国绿色防控农作物覆盖率约为27.0%,面积达到0.37亿hm2,绿色防控区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0%以上;病虫害防治面积也从1978年的1.11亿hm2增加到2018年的5.59亿hm2。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主要挑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从业人员以及农民的专业素质与日益发展的农业生产水平不相匹配、推广机制有待改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双轨并行等[5]。
2.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人员挑战
新的时代对从业人员以及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从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知识结构以及服务能力都有待提升,技术推广方式方法也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同时,农民的专业素质以及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2.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机制挑战
在基层推广机构中,存在“县管”“乡镇管”或“县乡共管”的情况,这就使得一些基层从业人员还需参加乡镇工作,不能完全一心只搞农技推广,从而影响推广效率。
2.3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成果转化挑战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创新机构与推广机构双轨并行,两者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以及有效沟通,不仅会造成一些好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被广泛推广到实践中,成果转化率偏低;甚至还会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与实际生产需要相背离。
3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建议
针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挑战,提出以下3条建议。
3.1提高从业人员以及农民专业素质
需要进一步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强化基层农技人员以及农民的专业能力。在农技推广中,应提高经费利用效率,加强对从业人员以及农民专业能力的提升,搭建线上线下多种培训渠道,尤其对于基层推广人员,应注入新的血液,选拔具有更强专业能力的人员,进行专业能力培训,提高整体能力水平以及工作效率。
3.2完善推广机制
乡镇推广机构应采取“县乡共管,县管为主”的管理模式,完善从业人员聘用、考核等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量化考评,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应建立多元化推广机制,不仅仅依靠政府,还应联合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民间组织等多方共同进行农技推广工作。
篇2
近年来,建平县在开展农业科技工作过程中,以农民培训工程为牵动,结合本县实际,按照既定的实施计划方案,精心组织,县乡两级密切配合,拓展农民培训各项工程普惠面,积极引进、应用“三新”技术成果,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1.农民科技培训通过承担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加大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力度。2015年全年培训科技示范户1040户,辐射带动2万余户;加强农技人员知识培训,全年集中培训专家和农技人员100名,集中培训5天以上,促进了科技进村入户。2.开展阳光工程完成了2800人的职业技能和专项技术培训任务,同时完成3000人的工程培训任务指标,并建立了培训基地,促进了实用技术到人。3.引进和应用“三新”技术成果截止目前,共引进试验以东单6531、联达99为代表的新品种近40个,示范新品种30个,引进新技术15项,应用在植保检测、土肥检测、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新装备10余套。积极参与农广天地,依托网络平台,以农业园区、试验基地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牵动,以科技人才培育为重点,以科技服务体系创新为依托,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期间,还与沈阳农业大学进行了技术人才和技术成果的双对接。4.农业科普工作一是通过“农业信息频道”电视互动点播节目,实现科技服务到农户。经过5年来的发展完善,目前信息时长已经超过3000个小时,广大农户坐在炕头上就能充分享受免费的科普大餐。二是启动农业“科技直通车”,送科技下乡,直接服务到农户。2015年科技直通车共行驶20000余公里,覆盖全县31个乡镇的200余个村,发放技术资料3万余份,开展技术培训150余场,直接受益农户达3万余人。三是结合“3.15”维护消费者权益日,向广大农户宣传农业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帮助农户鉴别伪劣农资,同时结合农时季节开展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共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传单4万余份,接受咨询400余次,广泛传播了农业科普知识。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在农业科技推广、农民培训工程等方面,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建平县农经局、财政局等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责任分工及考核办法,形成严密的组织领导体系。各个培训项目普遍采用向社会招标的方式,确定培训单位和培训基地,同时通过与示范村人员座谈及实地考察论证的方法,确定培训内容。阳光工程培训则是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岗位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并辅助开展远程培训以达到培训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资源整合力度还不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其他部门的协调参与力量不足,没有更广泛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项目工程中来。同时,在引进和应用“三新”技术成果方面,触角还不够敏锐,引进和应用的领域还有待拓展,此外引进“三新”技术经费不足也是制约成果转化的问题之一。
三、未来展望
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对策
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繁荣稳定,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而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持,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实现[1-4]。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持续动力。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和农村科技水平,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实现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推动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深入分析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保障农业科技创新顺利推进的必然选择。
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增长迅速,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主体不断扩大,政府的一元化供给状况被打破,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困境。农业科技创新的自主研发突破不断,许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模式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结构不合理。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不仅是单一的专项技术,还包括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配套技术。然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却以单项成果居多,综合配套技术成果较少。增产成果多,增收成果少,既增产又增收的成果更少,呈现出结构上的不合理状况,影响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质量不高。现有农业科技创新无法完全将自身定位于整个农业的大系统中,许多创新立项不是来源于市场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而是来源于农业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为市场、为生产服务的观念仍显薄弱,技术创新成果呈现出适应性差、不成熟、不配套的特点。三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率低下。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率不足50%,而美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高达80%[5]。
2发展对策
2.1改革传统农业科技创新体制
国家创新系统是一组制度,制度的设定和功能是决定创新系统效率的关键。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相应的科技体制的配合,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从精耕细作向机械化转变、农产品从短缺到结构性过剩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的科技创新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及时调整和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及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体制上的保证和支持。一是完善农业科技投资体制。农业科技创新是社会效益明显大于经济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农业科技的投资主体只能是政府,应该继续维持政府财政拨款的主渠道地位,并诱导涉农企业、农户投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二是创新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主要是要彻底改革农业科研选题立项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起由市场和社会需求导向确定的新型立项机制;彻底打破行政管理体制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各自为政及重复设置的局面,理顺农业科研体制中的职责权力划分和管理层次划分;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率[6-7]。一方面,要对政府办的国家农业推广机构进行改革建设,完善现有的4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立“以县为中心,以乡为枢纽,村为重点,户为对象”的农业推广网络;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民间的农业推广组织,积极扶持农业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户投身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
2.2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市场建设
在农业科技创新模式中,农业技术市场起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其顺利运作是以完备的市场体系为前提的。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农业技术市场加以培育和完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一要拓展市场内容。除了农业技术产品市场外,还要发展技术开发和服务、信息咨询、技术人才及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市场,并进一步充实资本市场,引导金融机构的积极介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二要健全农业技术市场的交易机制和价格机制,使交易双方的利益都得到有效保障,降低或分散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同时,在价格机制上要适当向农业和农业科技领域倾斜,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制定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并给予适当的价格补贴,尽量缩小工农业价格差距,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三是要构建通畅的技术信息交流平台。该平台应以农业技术经济信息服务为主导,结合计算机网络与人工网络,提供网上服务、检索咨询等服务,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市场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加工处理,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用以进行准确的市场预测,充分发挥市场的双向交流和反馈功能。四是要加强市场法制建设。主要是以知识产权法、专利法、技术合同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为核心,完善技术经营法规和从业资格制度等与农业技术市场有关的政策法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范技术市场的交易行为,切实维护技术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农业技术市场的良性运转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环境。
2.3增加农业科技创新需求
农业科技创新供给的增长,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需求的增长。只有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需求才能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才能有用武之地。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需求的增长,一方面,可以通过土地的适度集中,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结合政府的优惠税费政策,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提高农民采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致力于提高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以增强其接受和采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内在动力。总之,只有农业科技创新有效需求不断增长,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才会有市场,才能实现科技创新供给的不断增长。
2.4积极培育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积极培育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主要是要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市场化进程,使我国农业真正走向现代化。由于科技龙头企业所拥有的雄厚资金,辐射面强,经营的多元化和一体化等,容易成为高新技术的创新主体和需求主体。因此,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由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化示范基地,向农户供应良种、资金、饲料和疫苗等生产资料,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配套服务,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2.5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仅仅依靠自主创新难以在短期内迅速赶超国际先进技术水平[8-9]。因此,必须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利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契机,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把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引进创新相结合[10-11]。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二次创新,以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要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到国外进行开发,以加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建立起农业高新技术信息库,密切注视国际动态,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大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熟悉国际惯例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农业高新技术领域国际合作的需要。
3参考文献
[1] 徐秀丽,李小云,左停,等.农业科技政策应以支持农民生计改善为导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3(12):4-10.
[2] 邓宗兵,张旭祥.科技进步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4):241-243.
[3] 黄麟雏.高科技时代与思维方式[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 寇宗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三十年[J].世界经济文汇,2008(1):77-92.
[5] 兰徐民,赵冬缓.我国农业科技进步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2002(3):15-16.
[6] 黄季焜,胡瑞法.农业科技投资体制与模式:现状及国际比较[J].管理世界,2000(3):170-179.
[7] 刘仁平.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障碍与支撑平台的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1):53-57.
[8] 程如烟.30年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演变[J].中国科技论坛,2008(7):7-11.
[9] 王志本.“入世”后我国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3(5):9-10.
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发展模式;对策;问题现状;思路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59-01
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的农业模式,不同区域特点、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对园区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发展对策,以期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环境发生改变,我国农产品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此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有着显著贡献。
但同时也有一些缺点:第一。农业科技园区现在只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种模式或一个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其地位并未得到完全确认。在各级政府与科技部门扶持上仍缺乏明确、稳定的支持政策和支持途径。第二,由于政府是投资主体,园区生产经营的机制不够灵活,直接经济效益不能完全保证,多数属于“形象工程”。第三,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不足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是园区自身科技力量不足,二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机制不畅问题。
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对策
1.实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
“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应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原则,使园区发展逐步走向规范。政府应高度重视,确实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促进本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事来抓。在投资机制上,基本形成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营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格局。在管理模式上,都有园区地方领导小组和形式多样的、职能明确的园区管理机构,组织和协调服务,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实施监督等,为园区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
如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并开始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和经验。如有些园区提出的“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园区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基本上兼顾了企业、科技、农户各方面的利益,较好地协调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在园区运作方式上,建立园区经营主体,实行公司制运作。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组建、管理和经营,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发展以股份制经营运作带动园区的开发,在权益分配上实现股份化。
3.加强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广纳人才、加强内引外联。建立稳定的技术依托和技术来源,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应成为各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科技支持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在运作方式上,有的园区采用联合或协作模式,与科研院所共同进行科技开发、研制,形成科研、试验、生产、销售的联合体,依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雄厚技术力量,筛选项目、引进成果、搞好技术储备和应用。有的园区采用引进或聘请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和先进科技成果。建立专家基金,专项用于专家报酬和科研成果开发与转化,提升园区项目科技水平。有的园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科技部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成的多学科、多单位协同科技队伍,保障园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4.在农业科技园区创办农业企业孵化器,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
一些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作用。创办“企业创业园”、“博士创业园”、“企业孵化中心”、“科技孵化园”等各种类型的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和培育各类科技型龙头企业,并鼓励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创办企业或采用各种方式参与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转让、承包与服务。孵化园为到园区创业的农业高科技人员提供生活、办公、实验场所,安排一定资金对入驻园区的农业科技生产加工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租赁等方面进行补贴,对土地征用、税收给予减免优惠,对申办企业的有关手续由园区管委会实行无偿服务等。
5.以农业科技园区为中心,构建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通过以科技为主线。信息交流为纽带,示范推广为手段,切实为农民办实事,把优良品种、先进技术、专业知识和大量的信息送到农民手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推动整个农业的上档升级。周边地区在示范区的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手段。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和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三、总结与讨论
篇5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技术转移
本文在分析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现状的基础上,对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现状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
1、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现状
1.1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对我市登记的农业科技成果87项进行分析,其中蔬菜21项,水产13项,畜禽14项,林果13项,粮棉油及其它24项,农机2项。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共计投入资金1.64亿元,新增收入35.47亿元,新增利润8.32亿元。我市蔬菜行业科技成果21项,占总项数24.1%;投入资金448.2万元,总总投入2.72%;新增收入48114万元,占总收入13.56%;新增利润23686万元,占总利润28.43%。水产行业科技成果13项,占总项14.9%;投入资金3271万元,占总投入19.85%;新增收入18650万元,占总收入5.25%;新增利润8974万元,占总利润10.77%。畜禽行业科技成果14项,占总项16%;投入资金6593万元,占总项39.4%;新增收入11793万元,占总项3.32%;新增利润1444万元,占总项1.73%。林果行业科技成果13项,占总项14.9%;;投入资金795万元,占总项4.82%;新增收入4280万元,占总项1.2%;新增利润2541万元,占总项3.05%。粮棉油及其它行业科技成果24项,占总项27.5%;投入资金5325.6万元,占总项32.31%;新增收入274285万元,占总项77.4%;新增利润47239万元,占总项56.71%。
1.2农业技术转移
天津市黄瓜研究所研制的“津美1号”黄瓜新品种寻求武汉地区推广,与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办公室鉴定一份合作推广协议,我们在江夏区和东西湖区分别选点示范推广,并纳入武汉市科委成果推广计划,两年示范试种面积18亩,平均亩产达5500KG以上,而且商品性好,瓜条直,刺少,色泽亮绿,腔小肉厚;用药少,农药残留少,市场潜力大。主要收获如下:一是由单纯重视技术成果的先进性,提高到既重视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又重视技术成果的市场性,坚持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一起抓,有利于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高我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二是开展外向型黄瓜新品种—津美1号示范推广工作,合理地利用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办公室”的工作职能,为后续的项目推广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即利用“协议”的方式接受推广委托,安排试验、示范,逐步扩大推广面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三是示范基地的建立,促进了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形成,为我市农业科技成果向区域化、规模经营方向发展提供了“以产品为核心”的服务模式。
2、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的基本特征
(1)武汉市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明显,技术输出源头充沛。以华中农业科技大学为核心,农业科研院所为骨干的技术储备十分宝贵,作为技术输出的源头,能够不断地为在汉的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形成农业产业化的项目。并能够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众多农业企业,技术接收库容量大。武汉市现有农业龙头企业16家,农业重点企业108家,正在成长的农业企业400余家。
(3)农业创新投入不断增加,为农业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经费支撑。2月6日,武汉市“农业科技促进年”科技兴农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江夏区隆重举行。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制定了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339”行动计划,以提高支撑能力和引领能力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围绕武汉农业科技优势产业基础,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努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体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加快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发展的思考
(1)建立区域一体的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要素市场体系,这是武汉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要以提高武汉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要素市场资源利用率和市场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为着力点,在现有市场服务功能前提下,进一步健全服务功能,基本完善信息沟通、交易规则等功能;要素市场规范制度配套,各类要素市场既要有各自法规体系,又要有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市场管理,制止违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
(2)实施“技术整合”战略,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用工业化生产的理念推进农业生产的步伐。这是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的关键。
结合具体项目,借助市场机制,组织有关的专家参与项目技术整合。在政府支持的高新技术研究项目中,重点支持技术整合类研究开发项目,从源头抓起,提升我市技术整合能力,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发展。
(3)培育完善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这是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发展的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即“前瞻性产业”的发展,要形成科学的产业发展序列。
参考文献
[1]杨新美.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国食用菌事业的商讨.中国食用菌.1991.(1)2
[2]曹锦清.三农研究的立场.三农中国,2004.(2)86
[3]韩小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的难点与对策.科技成果纵横,2001.(1)30
篇6
>> 现代农业科技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农业科技在金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鹤壁探索 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特征及发展建议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及机制选择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保障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浅谈加强农业设施园艺发展的措施及其发展方向 “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柞蚕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河北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及举措 生态农业科技,现代农业发展的选择 农业科技传播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应用 浅析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1] 薇,韩振海,王德槟.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园艺科技[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4):51-54.
[12] 胡红文.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73-75.
篇7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科技创新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知识产权作为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农业科研单位只有进一步重视知识产权创造,占领知识产权战略高地,才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将大力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竞争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1]。
1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分析
1.1专利据统计,江西省农业科学院2010年以前专利申请量仅为18件,2011~2015年专利申请量为155件,申请的专利数量虽然不多,但是随着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尤其是近3年来的专利申请量增长较快,每年的专利申请量均达到了40件左右(见图1)。同时,专利的授权率也大幅度提升,2010年全院专利授权量仅为5件,2011~2015年专利授权量为54件,尤其是2014年和2015年分别达到了20件和22件。1.2植物新品种权自1987年以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共有169个品种通过国家及江西省品种审定或认定,2002年开始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共申请保护23个,其中,16个获得授权(见图2)。从历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品种审定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获得品种权的比较少,究其原因是成果缺乏新颖性、创造性,难以申请到植物新品种权。1.3其他知识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著作权是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非常熟悉和重视的知识产权,其一直都是科研单位综合实力评估、科技人员职称晋升、业绩考评的重要依据之图1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一。长期以来,科技人员都非常重视论文和著作的发表,2015年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在省级以上刊物正式217篇(其中,SCI论文20篇),主编和参编著作7部。自2011年开始,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开始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截至2015年年底,已经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9件。
2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上有偏差,未形成重视知识产权的氛围知识产权是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是一种有别于财产所有权的无形财产权[2]。农业科研单位由于知识产权战略意识的缺乏,导致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止步不前。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出现的某些偏差,科研活动缺乏一定的市场导向和激励机制,导致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没有真正把知识产权作为财产权来看待[3-4]。大部分科研人员比较注重研究、论文以及科技奖励,主要因为科研项目结题的主要考核指标是发表的论文,然后是申请鉴定的成果或申报的科技奖励。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成果产权的流失,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总量不足。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为例,2015年承担各类科技项目405项,公开217篇(其中,SCI论文20篇),出版著作7部,鉴定或验收成果68项,获得各种科技奖励15项,而专利申请量仅为44件。2.2管理制度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自我国实行知识产权制度以来,农业科研单位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也开始重视起来,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与农业科研单位自身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绝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制定出台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过于原则化,操作性不强,过于偏重知识产权创造而忽视了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等问题[5]。例如,江西省农业科学院2009年制定的《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虽然明确了知识产权保护、开发和转让的内容,但缺乏具体的操作实施细则,科研人员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开发和转让时没有统一的规范。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进行及时的调查研究,没有出台相关的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知识产权在研究、交易等环节上出现不少漏洞和问题,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的流失[6]。2.3激励机制不完善,知识产权产业化水平较低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知识产权交易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不高,农业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对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作用不大[7]。例如,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创新奖励条例中虽然对获得的知识产权有一定的奖励,但奖励形式较为单一且幅度不大,激励效果有限,没有最大限度地反映知识产权的价值,不利于知识产权的整合,不能产生集聚效应。同时,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是知识产权申报、统计等事务性管理工作,缺乏知识产权开发利用和商业化运作的意识,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产业化运营团队,导致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效率总体偏低,知识产权产业化水平不高,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产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3.1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营造重视知识产权的氛围结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江西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从提高单位综合科研水平和竞争力的高度,确立知识产权的战略地位,形成崇尚创新和保护与尊重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积极引导科技人员学习一些构成和涉及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8]。同时,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紧密联系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开展培训工作。农业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通过网站、宣传单页、专家讲座、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使科技人员对知识产权的相关政策法规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熟悉本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交易等相关程序,清楚本单位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收益的分配办法等,牢固树立职务成果归单位所有的法律观念,从而调动科技人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积极性。3.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促进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化农业科研单位要树立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建立健全相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一是成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全面负责知识产权申请、维护及侵权案件的分析处理,统筹管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配备相关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知识产权规划、挖掘、完善和申报工作。结合农业行业特点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健全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二是加强农业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全程管理,将知识产权管理贯穿于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验收、项目评奖等科研管理的全过程[9]。为了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科研项目立项前要加强科技检索查新,对项目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三是立足农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特点,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办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档案管理,及时修改完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长效机制[10],为知识产权后续维权工作提供依据。3.3制定资助政策,解决知识产权申请保护的经费难题农业科研单位要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资金,对发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的国内外保护申请所需的申请费、审查费、维持费、费等进行全额资助,帮助科技人员解决经费难题,调动知识产权申请的积极性。对知识产权申请、授权、维持有效给予资助,进一步改变过去知识产权申请、放弃由科研人员自行决定的现状[11],杜绝因经费困难而造成知识产权流失的现象。例如,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从2012年开始实行知识产权申请保护资助政策,当年的专利申请量为15件,而2015年增长至44件。3.4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根据国家、省有关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市场管理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激励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在科技人员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方面,把知识产权作为科技人员科研绩效定量考核指标,并将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权等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的重要业绩条件之一。同时,建立职务发明的奖酬制度[12],制定相关奖励和收益分配办法,把知识产权作为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明确适用范围、奖励时间和金额、报酬支付标准等。科技人员既可以通过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来获得相关科研奖励,又可以获得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后的一定比例经济收益,极大地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3.5加大成果转化力度,提高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水平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凸显其积极的社会作用,知识产权只有进入产业化、市场化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农业科研单位要注重知识产权的经营绩效,有效地运用和实施好知识产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制度,进一步完善公益性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机制。有条件的农业科研单位要设立知识产权评估、转移转化机构,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转移、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结合。通过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示范推广力度,提升产业化水平[13]。同时,配合知识产权执法部门加大对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14]。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农业发展主动权的关键[15]。农业科研单位要充分发挥其在农业领域的科技支撑与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科技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提高农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
4参考文献
[1]宋敏.农业知识产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楼洪兴,端木斌,郑纪慈,等.浙江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3):73-78
[4]张玉军.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1):39-43
[5]肖尤丹.面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知识产权管理及其促进政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4):419-426
[6]霍文娟,田晶.天津市农科院农业知识产权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J].天津科技,2005(5):39-41
[7]武敏,刘金花.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2006(3):35-36
[8]王呈芳,殷勤,谢小红.对农业科研单位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认识[J].上海农村经济,2008(2):37-40
[9]刘丽军,潘燕荣,张熠.农业科研机构实施知识产权全程管理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4,33(6):55-57
[10]张灿权,宗曼华,徐宏,等.农业科研单位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对策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1):69-70
[11]耿东梅,王之岭,佟瑞平.关于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4):202-206
[12]王建明,谈永松,沈秀平,等.农业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战略建设的思考[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3):101-103
[13]徐宏,张灿权,徐开诚,等.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院所加强成果转化推广的对策探讨——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4):66-68
[14]宋敏,刘丽军.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技促进发展,2012(7):31-35
篇8
关键词:科技推广项目资金 报账制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经费是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为提高土地治理项目效益,促进项目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每年在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中按一定比例列支,用于项目区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的资金。本文结合徐州市科技推广经费管理的现状,就此项目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对如何规范项目经费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其效益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科技推广项目资金管理的现状
(一)有关的政策制度现状
国家为了加强和规范科技推广项目资金的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科技推广经费的使用效益,制定了《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经费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结合各自的实际,也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江苏省就出台了《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共六章34条,对资金的安排、使用、管理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按照办法的内容,科技推广经费由省级财政部门随土地治理项目资金下拨到市县财政部门,属财政无偿资金,即科技推广单位无偿使用。这些政策制度为管好用好这部分财政支农资金提供了保障。
(二)资金运行的现状
1 资金运行程序的现状
每年以省为单位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推广经费总额一般不超过当年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投资总额的8%。土地治理项目确定后,农业开发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在本地区范围内的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科技推广示范户中选择和确定具有农业推广和服务的单位作为项目实施单位,然后根据项目实施的有关要求,编制实施方案和任务书。经县级开发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后,实施方案就作为科技推广项目实施、报账和验收的依据,并据此签订合同。科技推广项目实行报账制,即项目实施单位“先垫支,后报账”,通常的做法是县财政部门先预付一定比例的项目资金,待项目实施完毕,通过验收,凭有效的原始凭证将余款付清。
2 资金运行财务环境状况
为规范使用资金,县级财政部门对科技推广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专项核算。一般在财政部、局农财科设立农业综合开发专户,报账资金专人管理、专户存储、专账核算,固定一名会计人员专门管理报账事项。按照会计核算的要求,会计人员对实施单位报送的各项支出票据和报账资料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和监督,因此,会计人员要熟悉和了解项目的实施内容和进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项目的管理。实施单位在实际工作中的做法是:严格按照科技推广经费的使用范围、构成和开支标准编制资金预算,严格按照预算表中的费用名称和金额实施和控制各项开支,并提供和取得各项开支的原始会计凭证和报账资料。
项目实施单位向农业开发部门和财政部提出报账时,需提供完整真实的发票和资料,如生产资料费中的种子、种苗、肥料、农药、薄膜的补助,除提供合法的税务监制的发票外,还要提供货物接收清单、发放和领用清单等佐证材料,以确认经济事项发生的真实性。财政部门会计人员依据实施方案的进度和资金预算表进行审核,尽量确保报账资料的完整和真实,确保财政专项支出专款专用,不被挪用和截留,真正发挥支农资金的作用和效益。
二、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实施与财务报账管理之间关系疏松
主要表现在:1 财政部门对于项目资金管放不管账,由于项目实施单位多,实施周期长,而财政部门的专账会计人员少,不可能全程参与和监督项目单位的所有业务;2 项目管理人员只管项目的实施,对于财务的要求和规范知之甚少,与财务人员的沟通不及时,造成项目结束时财务报账资料才开始搜集和整理,以至资料不完整或不真实;3 财务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知识面的限制,不愿或不能参与到项目管理过程中,对项目的实施缺乏有效的检查监督,导致报账时就票据审票据,对票据的审核局限在票据的形式上,即合法性审核,而对票据载明的经济内容的真实性、合理性、有效性等实质性审核把关不严,致使有些项目单位套取资金,改变资金用途,违背了国家扶持三农的政策。
(二)报账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有效性差
按照办法的规定,科技推广项目经费实行报账制,省级集中安排的科技推广经费,委托科研院所财务部门报账;随项目到县的科技推广经费,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项目实施单位虽然是向财政部门报账,表面上看,监管严格了,但实际执行中,报账的很多资料是虚假的,很多业务是虚构的,单从票据上发现不出来什么问题。如培训开支,一般的项目单位会提供培训计划、培训课程表、培训人员签到表,票据会提供购资料发票、教师课时费、学员补助费、餐费发票等,单从材料和票据的形式看是合法的,但细看就会发现有些开支是虚假的,如发放培训人员误工补助现象较多,数额较大,领取人有的不签名,有的虽签名,但能看出是一人所为。更有一些项目单位为满足报账票据规范的要求,直接到税务部门按资金预算表中的项目名称和金额开具数张大额税票,完全掩盖了资金支出的真实性。
(三)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对财政支付的科技推广项目资金是否能做到规范使用,财政部门很难及时掌握准确信息,即使发现不按规定用途使用专款甚至违规使用专款问题,对违规的单位也缺乏有力的处罚措施。有关监督部门在检查中发现了问题也面临上报难、处理难的问题,很多时候农业开发部门、项目实施单位、财政部门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利益目标一致的情况下,会达成一种默契。
三、对科技推广项目资金管理的思考
(一)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沟通和学习
要做好科技推广项目资金的报账管理工作,项目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密切配合是前提和关键。项目管理人员要学习必要的财务制度,了解报账的程序和有关要求,加强与财务人员的衔接与沟通,协助财务人员做好报账资料的审核把关工作;财务人员也要加强项目管理知识和财务知识的学习,主动参与到项目管理中。严格按照财务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金的审批手续;规范各类原始凭证和报表,按要求设立账簿,认真审核各项票据和资料,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二)进一步完善报账的具体内容和程序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项目实施单位认为报账就是报销,只要提供相关的票据就可以了。其实报账除了要提供合法的正规票据外,还要提供相应的辅助材料来证明票据载明的各项经济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为此,需要进一步明确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用途,明确不同支出内容的票据要求,如哪些支出必须要税票,哪些支出可以自制凭证,明确支出报账的辅助材料的要求。 在报账的过程中,项目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实施单位、受益区、农户之间的意见应都有所体现。实施单位报账时应先向财政部门提供完整合法的资料,财政部门先对资料的形式进行审核,确定合法性,然后交由项目管理部门进行实质内容的审核,确定真实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篇9
关键词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6;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24-02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工作、学习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空气清新、环境静谧、瓜果飘香、乡情浓郁、民风淳朴的乡村成了现代城市人渴望回归的精神家园,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成为很多现代城市人的梦想生活方式。于是,在周末闲暇时间人们迫切希望到邻近的乡村去释放内心的压力,使身心远离城市,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去体验农村质朴的生活。现阶段,农家乐休闲旅游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乡村农家乐休闲旅游也越来越丰富,随之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1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农家乐休闲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1-6]。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均向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包括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在很多城市的郊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如北京郊区农村、上海郊区、成都近郊等地,农家乐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都市人假日、周末休闲娱乐的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在深圳等地,类似“私家果园”的投资也已兴起。浙江乡镇企业发达的几个沿海城市绍兴、温州及舟山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已达到一定规模(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事实表明,随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一是延长了产业链,联动了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活跃了农村市场,推动了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盘活了农民的闲置资产,在家门口实现了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门路;三是推动了农村环境改善,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四是进一步融合了城乡文化,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当前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投入逐年加大,示范点不断涌现,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总体情况看,产业发展还相对粗放,品牌、规模和档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发展任务依然繁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浙江沿海城市绍兴、温州及舟山等地为例,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规划布局不科学,发展特色不鲜明
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不深不细,在资源依托、特色内涵、市场容量、发展时序、区域推进等方面滞后于发展形势,特别是由于准入门槛低,大多数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缺乏规划论证,发展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设计雷同、简单仿效、粗放经营等现象比较突出。经营同质化问题较为普遍,多数经营者只是简单地将现有的农田、林地、果园、渔场、养殖场加以美化和修饰,造成农家乐休闲旅游产品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经营项目单一,大都局限于吃农家菜,且菜肴大同小异;以打牌、钓鱼为基本的娱乐方式;住宿服务是城市酒店的复制,地方特色不够突出,旅游感受单调。对农耕文化和传统民俗挖掘不够,缺乏地道的农家文化和乡土风味,“农”的特色不突出,“家”的氛围不浓厚,“乐”的文章不充分。
2.2 旅游服务不规范,要素保障不到位
农家乐经营户(点)大多为分散经营,行业自律性较差。经营者大多是农民,很大一部分存在“小农思想”,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差,影响了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和管理水平,无法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近年来,由于土地指标控制较为严格,农家乐建设用地难以解决,土地问题依然是影响和制约农家乐发展的突出矛盾。同时,由于农家乐开发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又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难以获得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制约了农家乐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3 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对策
重新定位农家乐的功能,启动一批提升、改造和新建项目,着力提升、完善业态布局、培育休闲旅游要素体系和打造具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集欣赏、娱乐、体验、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消费需求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科学规划布点
从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农民参与的角度,建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推进机制,从全局上把握,统筹协调。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市县区域总体规划,从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编制具有独立化、差异化、切实可行的农家乐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布点建设规划。
高度重视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赋予每个农家乐不同主题,以迎合不同市场需求,逐步由点发展到线,串联改造相关旅游景点,形成块状集群式发展,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同时,根据不同区域定位,开置农家乐休闲要素,利用要素布局支撑特色发展,通过要素有机串联形成线状,建构农家乐休闲旅游体系,推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重视农家乐开发的论证工作,建立一个由农业、旅游、规划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专家等组成的农家乐开发指导委员会,开展行业指导、专家专业指导和农家乐申报论证、督查工作。
3.2 重视特色培育
3.2.1 把握特质资源依托点。以农村的自然生态资源或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为依托,精心策划设计发展模式定位。例如,生态示范区驱动观光旅游农园、租赁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休闲度假综合型、古村落、滨海旅游依托、山地户外运动山岳旅游依托等模式。同样,国外的CSA模式(社区支持农业),它是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生产有机食品并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达成供需协议,并直接由农场送货上门,在许多国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实际上国内近阶段也有不少在尝试CSA模式,如北京的小毛驴市民农园,以放心菜、绿色菜为特色,很受欢迎。同时,也出现部分城市人零散的在农村租赁土地,开展了类似于现实版“开心农场”的“咱家菜园”,满足他们对有机食品的需求和体验农村劳动项目;又如利用地形地貌开展户外运动,如徒步远足、攀登、野营、拓展训练等康体健身的特色项目开发。总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开发必须紧扣地方资源,并牢牢把握资源特质,明确目标市场定位,理清开发思路,走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之路。
3.2.2 彰显文化特色。挖掘、提炼优秀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如神话传说、农谚民谣、祭祀庆典、农耕器具、饮食习俗等文化元素,让都市人更多、更好地了解乡村社会文化和民俗风情,使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走向市场。例如,以茶为主题的浙江诸暨绿剑茶文化休闲园,茶文化发展历史浮雕墙,暨企业新研制的加工流水线,茶叶深加工及贸易、文化推广等方面融合开发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通过民俗文化村、举办民俗文化节以及农家乐摄影基地、绘画基地、乡村俱乐部等建设,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乡村实地采风写生和风情体验实践活动,积极开发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提高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
3.2.3 突出美食特色。突出农家菜肴的地道风情,突出天然、绿色,真正做到原汁原味,让客人吃得新鲜、吃出情趣、吃出健康。注重对农村传统饮食文化的整理和挖掘,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地方菜肴传统的制作工艺,打造农家风味的招牌菜。同时,利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联合研究制定适合传承农家特色菜肴的农家乐厨师培训课程和职业技能评定标准,举办各种形式的农家厨艺品评比赛活动,培养一批继承传统、善于创新的农家乐大厨,不断丰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餐饮文化。
3.2.4 开发特色产品。扶持农户开展传统手工艺和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休闲食品和旅游商品,拉长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链,扶持“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设立农家乐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扩大知名度,增加经营收入。
3.3 完善服务体系
发挥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齐抓共管,合理扶持,切实推行农家乐发展。建设农家乐特色村(点)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安保服务体系、环卫服务体系、游览服务体系等,同时定期开展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培训。
3.4 重视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项目平台
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关键是必须要有项目平台支撑,有产业保障,有新业态涌现,有企业运作。因此,要加强对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的策划,按照项目产业化、集群化的定位,可以引进一批有资本、有实力、有市场、有经营能力的农民企业家参与开发运营,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休闲、度假、运动、健身、娱乐等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整合部门资金、技术资源,筹措落实专项资金。对专项资金的投入实行重点项目重点扶持、重点投入,避免蜻蜓点水式均衡投入或葱花式分散投入。多、快、好、省地重点发展、推进一些优质项目,充分发挥示范(村)点的辐射作用,成熟一个、推广一个。开发大项目,培育大主体,推动大发展。
4 结语
总之,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坚持规划引领抓好科学布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有序利用等工作,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模式。坚持典型示范,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向企业化、规模化、特色化、休闲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企业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发展机制。在开发、建设、保护机制上积极探索,打响品牌,做出成效。
5 参考文献
[1] 黄璜.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23-13025,13079.
[2] 严少君,陈楚文,张万荣,等.浙江省“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类研究[J].广东园林,2010,32(6):58-61.
[3]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4] 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1):229-233.
篇10
关键词:农林高等职业教育;大学语文;危机
在目前农林类高职院校专业类学科越来越受重视的情况下,大学语文的地位受到了历史性的挑战,较多农林类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已没有了大学语文课程。另外许多农林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因为课程优化设置的原因,原来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成为被删减的对象。不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量急剧下滑,有的甚至“号称”将被应用文写作和普通话替代。有些高职院校把《大学语文》开设成《文学欣赏》、《演讲口才》与《实用写作》等课程。开设语文的农林类高职院校在教材、教法方面也是处于混乱状态。为什么在目前全世界汉语热的大趋势下,国内的院校反而会出现如此的怪现象呢?本文就农林类高等职业教育大学语文的现状及其原因做详细的分析。
一、农林类高等职业院校中大学语文现状
1.学生方面。高职院校的生源分别是中职起点和高中起点的学生,他们在中学时代语文水平往往很低,基础常识不达标,口语表达水平有限,书面表达更是错别字连篇,表达往往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有的学生连请假条都不会写,甚至连获奖学金的优秀学生写个人情况简介时也需教师帮忙修改,更不要说最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了。
当前,网络等“新媒介”造成了新的语言交往活动。网络聊天、博客写作、短信互传、青春写作等活动使汉语的形态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些非规范的解构性语言对母语的冲击十分剧烈,大学生所受影响相当明显。
目前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精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跻身各种学生社团,成为活动积极分子;二是专注于专门的学科知识,例如考研、外语培训等;三是读些生活服务类的刊物,打算日后成为白领。如此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缺失了人文理想和人文关怀,甚至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对自己的专业课还是蛮感兴趣的,而对大学语文则认为如同喝营养液,喝不喝无所谓,它与学好专业、找工作关系不大,因而没有兴趣。
2.教师方面。从师资上来讲,一部分教师是原来老中专的语文教师,他们的教学方式方法还停留在昔日给中职生上课时的状态。即还停留在对字词意的理解和分析上,极少深入到鉴赏的层次,但又是用古代的伦理诠释古代的文章,造成强烈的时代差距和观念差距,让学生很反感。大学语文就成为学生口中戏称的“高四语文”了。另一部分是来自一些本科院校中文系的教授,他们用深厚的文学鉴赏功底来教学,许多学生听不懂,曲高和寡;另一方面如果仅仅分析文本,又觉得索然无味,既造成知识面的狭隘与局限,又使授课特别枯燥,所以也是处于两难的境地。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认为自己学不到知识,教师认为自己无法倾授。大学语文就在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中走到了遭淘汰的末途。
3.学校方面。大幅度地削减课时或停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从事中文专业的教师岗位也开始减员,转到其他岗位。与此同时应某些专业的需要,开设应用文写作和演讲与口才及普通话训练等课程。因此,大学语文课时相应地大幅度地减少,一般停留在32课时,甚至16课时。
二、农林类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受冷落的成因
1.大学语文自身没有科学的定位。长期以来,大学语文课程不像中小学的语文课程那样有统一的课程性质来定位,其自身一直没有科学的、统一的定位,在全国范围内也引发了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思考。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中玉认为:“现在的大学语文,应该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但我认为不能把这个课变成思想观念课,而是要感悟从作品本身所体现出来的魅力。”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认为:以课程定位考虑,大学语文要姓“大”。大学语文课的性质,应具有对此前十二年所学的文学知识的总结归纳,和对未来人生数十年语文自学的总启动这样两个重要的方面。由此出发,大学语文非常有必要具有“梳理”与“激活”的功能。应用文写作协会副会长张耀辉教授认为:应用文写作,应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高等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是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应该“读”“写”并行。大学语文不能排斥写作课,广义的大学语文也应当包括应用写作,并各占一定比例,做到以文选为范本,以写作为致用,二者相辅相成。
2.职业教育中以“能力为本”的模式特点决定。第一,重职业技能培养,轻文化基础教育。当前,职业教育中急功近利的现象相当突出,一些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存在重职业技能培养、轻文化基础教育的倾向。他们把职业教育当作单纯的找工作、谋出路的手段,以为技能培养才是真功夫,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学生素质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职业技能如何。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技能培养,不能无视文化基础教育。第二,在文化基础课程教育中,由于受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尤其是传统工业文明价值观、发展观的影响,文化基础课程教育重学科知识教育,轻人文教育。当今社会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生态失衡等,仅仅依靠科技的力量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还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
3.农林类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压力。就业率成了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命线,没有就业就没有生源,就业率成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专业的存在与否全取决于就业率的高低。在就业率这个指挥棒下,高职高专学生的理论水平教育全面淡化,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淡化。“多一个证书多一条路”,除了教育部三令五申的必修公共课程外,各高职高专院校普遍通过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取证来帮助在校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并通过鼓励学生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4.学生素质不能提高。据笔者针对学生关于《大学语文》教学评价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教学评价总体说来反应一般,承认这门学科知识性很强,但现在功利因素造成学生没有兴趣,也没有心思追求知识的获得,而是更看重实际技能的掌握。学生普遍提出加强写作训练的要求。同学反映,《大学语文》课没有作文方面的要求和训练,老师布置作文一般都不多,写作能力感觉退化了。也有老师提出:“《大学语文》被边缘化是因为它没有给学生一种实际的东西,人文素养的概念显得空洞。”
5.舆论导向。现在媒体上宣传进入21世纪要有三把钥匙:电脑、外语和驾驶。导致学生倾向外语、计算机的学习,这种方式更具有追求功利的目的。我们很难责备学生对外语、电脑这些课程更感兴趣,更没有理由阻碍学生对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等级证、英语等级证的热衷,因为学生进入社会要生存,要面对激烈的竞争。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大学语文存在的这种现象,只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暂时发生的。它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而相应的机制、改革没有跟上造成的弊端。相信随着时间推移,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各种条件的成熟,大学语文教育必然会逐步回归,重新开始其辉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