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时间:2024-01-16 17:3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篇1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辅导;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张俊龙(化名),男,13周岁,初中一年级学生,独生子女,身高体重匀称,没有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均为农民,父亲农闲外出打工,母亲照看家庭。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精神症,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家境较好,家庭关系和睦。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我自小学起就很贪玩,成绩差,经常受到指责、批评,几乎没有得到过表扬。班上同学看不起我,不愿与我交朋友,我经常感到孤立无助。因为上课思想易开小差,听不懂老师讲课,就不愿意听,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点名,所以讨厌学习。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从张俊龙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他的聪明;大多数时候,他的眼睛也不敢直视辅导员,但可以看出,辅导员的话他也是很有感触的;他说话时眼睛也湿润了。据家人、教师及同学反映,张俊龙活泼好动,但自卑心强,自信心差;非常固执,做错事也不会承认,自我防范性强;课堂纪律差,不爱学习,上课爱讲话或不听课;不按时交作业。

四、评估与诊断

(一)原因分析

1.家庭环境的原因。张俊龙父母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落伍,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缺少正确细心的引导。而对于他的学习,父母几乎不管不问。

2.自我麻木。他自小学起,由于表现不好、成绩差,经常受到指责、批评,几乎没有得到过表扬。因此,他对批评说教习以为常。

3.自暴自弃。经常的指责、批评,深深地打击了他的自信心,使他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二)诊断

家庭教育的不当和同学的嫌弃,使他心理失衡,产生了自卑、脆弱、厌学等心理偏差。

五、心理健康辅导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任课教师协商,确定如下辅导目标:一是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家长和任课教师要努力发现他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二是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促进他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

六、心理健康辅导方案的制定

根据他的情况,经过分析,笔者决定对其进行阶段性、综合性辅导。首先,对其本人,通过面谈了解其厌学原因,进行直接辅导。主要是进行自尊心、羞耻心教育,培养他的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改变其对学习的不良认识,锻炼其意志力。其次,对影响他的因素,采取谈话、激励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与其父母、同学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最终实现辅导的目的。

七、心理健康辅导过程

(一)家校结合,改善教育方法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经常与其家长交谈,了解孩子最近在校内、校外的表现情况,并希望家长改变教育的方法。告知教师帮教措施,并希望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就能和家长沟通,有的放矢地通报其在校表现。同时家长要告知教师孩子在家的情况,在教师、家长和同学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帮教链。

(二)热情谈心

通过这种方法了解他的思想变化情况。多鼓励,少打击;多表扬,少批评;多关心,少冷淡。其目的是调整心理、平和心态,使他能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自己。首先,笔者找了几个平时和他接触比较多、比较要好的几位同学,进一步了解他在学校、在同学中间的情况,并鼓励同学要积极、热情、诚恳地接近、帮助他。其次,与本人谈,通过面对面地坐下谈,了解他全面的情况和心理承受能力。告诉他老师对他的期望是很高的,他在老师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谈心过程中,笔者一直肯定他的优点,鼓励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诚恳地指出他的不足,要求他上课专心学习,给他指出明确的努力方向。

八、心理健康辅导效果评估

(一)自我评估

课堂纪律越来越好,自信心也日益增强了,对学习也越来越感兴趣了。

(二)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评估

1.通过回访与跟踪,发现辅导对象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辅导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2.辅导后的思考:(1)从结果来看,这次辅导基本上是成功的,对其辅导还将持续下去,直至他能跟上学习进度、达到目的为止。(2)家庭、学校、环境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教师自身的素质尤为重要。(3)对有心理偏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的帮助,要改变一个有心理偏差的学生首先应尊重他,然后再引导他,做到有耐心、持之以恒。

总之,教无定法,辅导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合理有效,就是好方法。我们要从各角度去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热爱学习的信心。当然,转化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方能最终解决学困生的困难和问题。

篇2

关键词:视频教学;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 【中图分类号】G441

在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同时,各个中学提升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并且加强了对这一方面的教育。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不断开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所取得效果甚微。视频教育作为一种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正好适应了高中生的心理,所产生的效果十分显著。然而,有关视频教学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将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旨在推动这种教学方法的普及。

一、视频教学的特点

(一)丰富性和真实性

在众多高中生的潜意识里,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的专业课是不一样的,只是一种可学也可不学的课程,因此通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十分低下。视频的教学方式,在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感染下,能够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学生注意力的有效集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视频教学的教学手段,除了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能够吸引学生,其本身所呈现内容的丰富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也十分重要。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呈现出模糊性、复杂化等方面的特征,这些都是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而视频教学,正好能够弥补以上的不足和缺陷,为学生构建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展示出更加容易理解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且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从而在以后发挥强大的心理健康辅导的作用。

(二)内隐性

利用视频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的隐性知识,它包含着主体所隐含的经验和知识,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这些经验和知识往往与实际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是不可以进行分离的,因此也很难利用文字或者语言等途径表现出来。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品质往往并不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它是一个人内在习惯的反映,其中也与主体的直觉、印象、思维等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些直觉印象等都是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下逐渐形成的。在视频教学的手段下,通过为学生创建多种真实可靠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能够逐渐地提高心理调节的能力,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互动性

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面临心理困惑的情况下,与同学、朋友、家人或者班主任来进行交流,这是最为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师往往会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会忽略掉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直接给学生灌输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以及解决的方法,因而学生经常会觉得反感。在视频化的教学氛围下,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的机会和平台,并且在仔细倾听他人的讨论和叙事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价值观,这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反思,帮助学生重新构建认知观,从而有利于健康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视频教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性

(一)视频教学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根据本人多年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高中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来自多方面的: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学习问题、挫折处理等等,针对不同的部分,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视频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较少的课堂上获取更多的认知观念、应对方法等等。在直观的视频教学手段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并且帮助学生将其进行具体应用,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有效统一。

(二)视频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内隐学习

根据科学的调查研究理论,在视频所提供的声音、图片、视频的情况下,学生的大脑便更加适合内隐学习。一个人的学习,往往可以分为内隐和外显两部分,同时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内隐学习的效果比外显学习更加优越,这是因为前者能够产生强大的心理作用。然而,在我们一般的教学方法中,通常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具备很强逻辑性的外显知识上。内隐学习通常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行产生的,不需要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去梳理复杂的关系,也不需要建立在消耗心理资源的基础之上,简言之,就是人们在无意识的支配下,就学会了隐藏着的规则,并且能够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自身努力的局限性。

(三)视频教学更加有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

高中生在面临着各种压力的情况下,心理健康问题亟需解决。高中生不仅需要面对学习上的压力,还需要应对各种新的价值观,他们经常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强烈的矛盾,同时升学的压力又是压在他们头上的另一座大山,在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往往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将视频教学的方式引用到心理健康的教学中,突破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结语:

视频教学是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它能够通过创建情境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自行观察、探和反思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将视频教学应用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导致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必须探讨出更加有效的应用途径,以帮助高中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篇3

开发优质阅读资源

高中阶段,学生信息获取以视觉符号为主,心理健康资料的自主阅读成为高中生获取心理指导的重要方式。为此,学校加大优质阅读资源的开发力度,2009年,开展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实验研究, 编写的《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实现了将教材的重点从课堂使用转向课外延伸。《读本》根据调查、访谈的结果,选取了高中生中常见的问题,如适应、学业、应试、情绪、人际、网络、异往、生涯规划等,就学生诉说的主要困扰进行分析,结合明白易懂的心理学理论说明,提出针对性的指导建议,既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作为学生的自助读物,《读本》在编写时极为重视阅读体验。每个单元由“我说我心”(故事入题)“心理导航”(what,是什么)“知识链接”(why,为什么)“心灵鸡汤”(how,怎么办)“名人名言”(暗示、点题)“心灵感悟”(引导,自我感悟)六个部分组成,逐层递进,条理分明;案例尽量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大量选用精彩故事和美文,中间穿插漫画、心理图片等,同一单元中内容的选择与呈现形式也多有变化,以增强《读本》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读本》并非单纯的故事书,为了帮助学生加深感悟,投入实践,其中加入了非强制的作业内容。如各单元末的“心灵感悟”模块,供读者写下自己的思考与感受;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并记录每天的执行情况和感受,从而见证自己的能动性,培养自我监控的习惯和能力。

除《读本》外,学校还定期印发心理宣传读物,刊登普及性知识、经过技术处理的案例和问答等,并参与淮安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共同体“心理云”平台的建设,不断拓展对学生来说有趣、有益、便于取得的心理健康信息。

丰富心理健康活动载体

在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之余,学校也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资源,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唤起学生对心理健康话题的注意,并对自助阅读的效果进行补充和增益。

学校每月提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主题,保留学生自由阅读的权利的同时,在该主题框架内展开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本月的主题是“情绪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课则以“情绪”为主题,开设情绪知识讲座,学校刊物征集相关稿件,每位学生在班级“心理驿站”张贴情绪箴言等。利用不同层次、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活动,尽可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如此,一个月成为一个大的活动周期、一堂大型心理活动课,从而突破了心理课课时少、衔接难、存在感薄弱等障碍。

此外,还有独立于每月主题的团体辅导,根据观察或反馈来的学生行为表现选择内容,由心理老师共同商定方案,招募适合学生自愿参加;读书会活动中的心理主题读书会,由同学推荐、点评《读本》以外的具有心理启示的书籍等。

最后,学校开设学生发展指导中心,配备心理辅导设施和经过专业训练的辅导人员,严格按照心理咨询伦理,为来访同学提供个体咨询服务。并且设有“姜老师心理热线”,为不愿现场咨询的同学排忧解难。

多种载体相互配合,最大的好处是学生在学校能够经常触及心理健康话题:感兴趣的同学能够主动参与,从中获益;不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了解一些相关知识,至少在需要时知道可以获得哪些资源和如何求助。

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

为使学生能够真正像自助取餐一样自由地利用学校心理健康资源,避免受“心理问题”的污名化误解的影响,学校注重营造轻松的“就餐”环境,让学生无负担地在学校里谈论心理话题。

学生的安全感首先来自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校现有专职心理教师1名,兼职教师10名,定期组织教研、培训、学习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形成了一支专业可靠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无论专兼职教师,均经常客串各个班级的班会课,与同学相互熟悉,拉近距离,树立阳光、亲和的形象。心理咨询室在正式咨询时间以外,欢迎学生随时访问,闲聊休息,来者不拒,成为学生紧张高中生活的一个放松之地,无形中对他们的心态调节起到了帮助作用,也让心理咨询成为一件“正常”的事。

另外,学校的班主任和学科课任老师也经常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神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同时注意维护和改善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除了教师队伍,校园里还活跃着一批心理咨询员,他们既是心理健康部门的亲善大使,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尤其在危机干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乐于助人的品质、细心周到的态度,以及在培训中掌握的心理调适技巧,都使得自己成为对外辐射正能量的积极榜样。

篇4

〔关键词〕故事法;高中;考前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0-0013-03

考前心理辅导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少教师对考前心理辅导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通过心理咨询、情感教育和人际沟通训练等进行减压增效;从积极自我暗示训练、体验和积累成功的经验、学科学习档案和调整心境等方面矫正考前不良心理;通过心理讲座、师生对话和考后分析进行辅导;通过分析高考形势鼓舞学生,通过赞赏来增强自信等辅导方式。这些方法和策略不同程度地缓解了高考前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将“故事法”运用于考前辅导,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故事法”就是运用读故事和讲故事的途径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它是美国品德教育常用的方法之一。以往对故事法的研究多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其在学校德育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实践操作层面的探索较少,应用于心理辅导和教育专业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更是凤毛麟角。笔者认为,相对于传统“命题思维”(Vitz,1990)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恰当灵活地运用文学式语言、故事,以事喻人、以情动人,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知识的内化、情绪情感的体验和调节以及意志力的训练,创造性地开展高中生心理辅导和教育工作。

一、“故事法”在高考考前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价值

(一)应用故事法进行心理辅导符合高考生年龄特征

高考学生具有高中阶段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如自我意识增强、认知不平衡、意志情感不稳定、社交圈扩大等,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不能容忍对自己的任何轻视、斥责、压制和嘲讽,特别是在同龄人面前;他们希望能和异性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建立深刻的友谊,但是矛盾、担忧的心情时刻存在,遇到冲突或不如意往往束手无策;他们的道德判断往往不明确、不稳定、不成熟,常常把一些对立的是非概念混同,譬如将固执当作顽强,将逞能视为勇敢,将自傲错当自尊,将思维的极端性片面性理解为深沉等;他们的情感表现十分丰富,但意志却相对薄弱,因此外显的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大起大落,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头脑发热,遇事缺乏理性的冷静思考。临近高考的学生更是会出现敏感、彷徨、怀疑、困惑、易激惹等不良表现。

近两年来,笔者在高中开展了近20场考前心理辅导公益活动,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发现,影响辅导效果的因素有以下两点:第一,以情绪调整为先,认知调整为主;第二,以信服为先,以体验为本。其中,要改变学生在考前的诸多认知盲区和认知错误,使用的手段或者载体十分重要。以往教育者常用的方法是知识的灌输、说服、纪律约束、行为训练、奖励惩罚等,其效果甚微,在考前的这段时间极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无法触及高中生的心灵深处,教师的一些言语损害了其自尊心,潜在的不信任不仅使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反而越积越多。笔者认为,改变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用高中生所能接受的、喜欢的方式进行辅导才能达到改变学生认知的效果。借助寓言故事、历史典故、传说、名人经历、成功案例等来进行讽喻和说明,可以启发他们去思考并改正缺点。

(二)应用故事进行心理辅导,能给高中生营造安全、自由的空间

1.故事具有榜样性,满足了高中学生自主和自强需求

故事提供了榜样模仿和学习的机会。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一是珍视,即重视那些能改进心理机能的良好行为模式;二是联结,把良好行为模式或榜样与心理词汇进行积极联结;三是转换,认知转化与积极心理相一致的适宜行为;四是融汇,即动机过程对认知和行为的连接。以上是故事里榜样发挥作用的心理学依据。

榜样学习是一种选择学习,不具有强制性。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学生自主性和自尊水平都迅速发展。他们讨厌不信任和强制要求,具有批判意识,表现为对教师和家长批评的不满、对学校制度的有意违反等,喜欢用“对着干、反着干”等行为表现自己的自主性和成人意识。而故事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情节的展示,学生自动被吸引,产生对榜样的移情,认同其行为的途径,是一种内在的模式认同过程,在不触及学生敏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强和自主性的发展需要。

2.故事具有感染性,满足了高中学生的情感需求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超速时代,高中生的情绪情感表现出丰富性和波动性强等特征。一项对学生课余时间的调查发现,高中生的情绪情感出现了发展愈加丰富和多元的需求和趋势,以及现实生活中进行情绪培养和调节时间比例越来越少的矛盾,这种矛盾在高三阶段达到了最高峰。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情绪状态显著地影响认知发挥。一项对高考状元的调查表明,影响高考发挥的前三位因素依次是考场心态、考前心态和知识准备,即考前的紧张程度、自信水平等对高考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考前心理辅导时有必要对考生的情绪进行适度调节。

故事具有感染力,情节完整、情感充盈,具有生活的真实情境性。广泛的题材、生动的情节,能够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稳定和升华。聆听故事能够使学生更自由地思考和想象,能够对好的、有价值的行为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依附,在心灵中植入一种对良好心性的珍视和想象。

3.故事具有情境性,满足了高中学生的人际需求

用故事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里、具体的人物(榜样)身上来看某种心理特质、价值观或行为规范的具体运用。这不是一种抽象的推理或者概念的学习,而是一种回归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它提供了一种具有丰富的时间、空间和人物的多彩画面,以及价值选择和行动建议等。故事的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想象、陈述和隐喻的余地,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促进学生对他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

事实上,高中生形成积极心理的过程具有人际性、情感性、想象性等特点,与故事的特征相匹配。故事的叙事思维呈现了具体的人物和人际背景,能使学生产生迁移,有利于心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故事法在高考考前心理辅导中的应用实践

笔者在考前心理辅导实践中,探索总结了如下辅导内容:焦虑的普遍性及其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心态对考试的影响、增强自信心的技巧、体验放松和深呼吸等技巧、睡眠和父母期望、坚持和自控等。

心理辅导的途径很多,包括知识讲解、方法传授、现场体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等,故事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以下分别从生活故事、历史故事、心理实验和成功人士四类故事来解读“故事法”在高考心理辅导中的具体运用。

(一)用故事解读焦虑的存在和作用

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也是一种情绪表现,对认知的影响很大。给高中生用故事解读焦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说明焦虑普遍存在,让学生们知道自己不是特殊的个体,从而放下对焦虑的焦虑。一般采用“强人策略”的故事,即给重点高中的学生举高考状元也焦虑的例子,给普通高中学生举重点高中的学生因为焦虑屡次找教师咨询的例子。二是焦虑对行为决策存在重要影响。弗洛姆独木桥的实验说明,对事件本身的担心、害怕等情绪直接导致不良的行为结果。

(二)用故事说明信念就是力量

同样一个事件,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反应,产生不同的行为后果。面对落花,林黛玉发出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而龚自珍感悟到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积极情怀。通过故事促使考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面对高考,面对模拟成绩,面对失眠,面对难题,积极的信念会促进良好结果的出现,消极的态度会阻碍考试的发挥和快乐的体验。秀才遇到棺材的故事、牛仔大王发迹的故事等都能很好地说明信念就是力量的道理。

(三)用故事说明失眠的影响

考试之前如果睡眠充足,有利于考试时头脑清醒,高效发挥。但是考试前如果过于兴奋或者担忧,常常导致失眠,使人感到身体不适。于是很多学生在考试时会出现类似于“昨天晚上整夜都没有合眼,完了,卷子肯定答不好了”(绝对化要求和消极暗示)的非理性思维,担忧不已。其实,对失眠的担忧远比失眠本身危害更大,一个晚上没有睡好觉真的影响不大。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有时候由于工作投入,连续几个夜晚不睡,也没有影响他一生的发明和创造成就,这充分说明了偶尔的失眠是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的。除伟人的故事外,心理学家的睡眠剥夺实验也证明剥夺睡眠并不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功能及其在智力测验上的表现(刘儒德,2010)。

(四)用故事说明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性是个性的一个重要特质,包括克服困难和持续做两个维度。高中生面临高考,距离高考时间越近,坚持性就显得越发重要,因为很多考生开始茫然(“高考成功就意味着人生成功吗”)、变得沮丧(“这次模拟考试没有考好,我完啦,我不想参考高考啦”),出现情绪激惹(妈妈刚问了句“今天学习咋样啊”就大发雷霆)、人际敏感(总觉得某某学生看不起自己或者觉得某某学生自私),越发浮躁(学不进去,翻翻这个,看看那个),还有一些学生出现各种躯体表现(头晕脑胀、困倦、发汗、手脚凉等),有些考生甚至直接和家长说“我不参加高考了,受不了了”。

因此,除了高考心态调节和考试技巧外,坚持走进考场也应该成为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坚持性辅导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一个是“执着勤奋就会成功”,鼓励学生直面高考,勇往直前就是胜利。笔者多次引用“韩国泛业汽车公司总裁的故事”来说明,人世间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遇到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三、考前心理辅导应用故事法的注意事项

(一)找到故事和学生年龄特征的切合点

选取的故事应符合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进理论,中学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而高三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处于中学阶段的最高水平,在自我的认识评价、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控制等层面上都有了迅猛的发展。他们有高考、上技校或者直接就业等选择,对事件和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多的思考。据此,在运用故事法时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故事的理念分析必须透彻,事件发生的背景、条件,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价值选择等都要交代清楚,增加逻辑性,促进同一性,避免学生断章取义走入极端思维;

第二,故事中渗透的情感要丰富、多元,根据辅导目标可增加矛盾的情绪情感,也可以通过背景音乐和视频等增加故事的渲染度,学生能沉浸在故事中,与故事中的人物感同身受,促使其明白有些情感的存在虽然不合理,但是合情,打消恐惧和焦虑的心理,顺其自然和稍加控制即可;

第三,故事中事件的进展和不同结果的出现,是故事中人物对不同价值进行选择和对行为进行控制的产物,不断选择和控制自我是个体能否成功的要件。同时,传递“没有完美,只有尽力”的理念,转变高考学生普遍存在的“绝对化要求”“以偏概全”和“完美主义”倾向。

(二)提升故事的迁移效度

“故事法”的效度,即一个故事到底在说明什么道理,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对相近概念、交叉概念的理清和辨析对“故事法”的应用效果有很大影响。很多教师讲故事“云里雾里”,学生听故事“月朦胧鸟朦胧”,不知道教师要说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即使专家报告中把所有的核心理念和技能技巧都呈现给学生,在现场答疑环节仍会有学生不知道如何做、辅导者不断重复主题报告内容的现象,即知识和道理在学生的应用环节出现了脱节。因此,不但要明确故事的核心概念,更应该通过学情调查和咨询实践,结合考生考前出现的问题表现进一步阐释故事所倡导的心理和行为,提高故事的迁移效度。

(三)提高讲故事的技巧

“故事法”主要分为讲故事,读故事,编、演故事三个阶段。但是,在面对全校学生的考前心理辅导中,让每个学生读故事和编演故事基本无法实现。为了提高故事的影响力,提高辅导者讲故事的技巧迫在眉睫。除了故事本身,辅导者还应该收集主人公的相关成长经历作为背景材料,以便于拓展和补充说明;故事呈现方式要多元化,可以采用课件呈现、学生自读,事先做好配乐朗读,插图、辅以背景音乐和辅导者现场讲述等多种形式;讲述时注重语气、语调、语速以及身体和神态语言的运用等。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运用舒缓、励志的背景音乐,以多媒体配图呈现故事内容,并辅以生动幽默的讲述方式效果较好。切记是“讲”故事,不是“读”故事。

主要参考文献:

[1]关尔群,董光恒,李凤杰.谈“故事法”在中小学德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2005,21(1):44-46.

[2]何善秀.运用故事法优化批评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1,6:89.

篇5

一、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定位有偏差,内容空泛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往,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自身,都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发展程度及教师、学校的教学质量,即将德育教育定位于学习成绩。以此来衡量学生的一切是颇有偏差的,德育考试只是针对理论性的知识进行考察,德育分数并不能代表该学生的德育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在高中德育工作中,学校经常将德育内容设置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理论过多,而且枯燥无味,实用性较低。尤其是德育工作者过于注重强调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关于高中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另外,关于高中德育工作方面,学校并未结合当前高中生心理特征进行德育内容设置,忽视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个人信念,导致中学生的价值观差异化较大,自我为中心意识过于强烈。

(二)德育方式单一,途径较少

学校在进行高中德育工作时,通常采用道德理论知识课堂授课的方式,并通过考试进行考核,容易导致学生的反叛与抵触心理,效果不佳。由于德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并不相同,不论是内容上还是目的上。倘若单单使用理论知识的灌输、讲解方式,不仅形式单一、枯燥,而且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不利于引导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素质的共同发展。

(三)德育模式陈旧,效用低

当前学校采用传统的理论课讲授模式作为德育教学形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与实际相结合,只是单喊宣传口号而忽视实效性,加上学校与教师方面并未重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未能通过自身的操行规范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改善当前高中德育工作的四大对策

(一)调整德育定位与德育内容,注重条理性

当前对于高中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具有现代化人格的高中生,培养高中生的独立性与自主学习性。结合当前的时展特点与高中生独特的心理特征与性格特征等实际情况,制定条理性、层次性较为分明的德育内容。主要对高中生进行道德教育,通过创造丰富的道德行为练习与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包括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层层递进,逐步加深高中生的道德素质理解与培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如何与人更好相处、交际,培养学生发展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培养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文明学生,做到最基本的自律原则。

(二)改善德育方法与途径,注重多元化

道德教育应当注重教育形式与教育方法,以往的德育教育手段过于陈旧,学生积极性不高。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使得德育课程变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动性。

1.主题教育法。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讲座以及其它主体活动教育方式,例如故事会大赛、问题抢答比赛、角色扮演等形式,通过各种丰富有趣的主题活动,宣传德育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生活中多多体谅他人,互相帮助,培养学生成为心胸宽广、善良有爱的人。将课程与主体活动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娱乐身心的同时,学习、了解德育知识内容,而且更易使得学生从主体活动中感触更深、易于学生接受教育。

2.文化氛围熏陶法。当前高中生的年龄尚浅,仍然处于叛逆期中,自我意识强烈,情绪易于波动,而且容易与学校、教师产生反抗、压抑情绪。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采用文化氛围熏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即通过潜移默化,教师以身作则,学校管理人员推行民主活动建设,树立文明校风,引导学生在文明、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收到熏陶,培养文明有礼、文化素质较高的高中生。

(三)通过改革与创新德育工作的模式,提高德育的效用

当前我国发展迅猛,不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教育方面,因而,改革与创新德育工作的模式,已然成为新时代的新要求。只有通过改革德育的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开展形式,培养出具备现代化人格的学生,才能保证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成效,满足当前对高中生进行德育工作的需求。加上我国当前科技发展迅速,可以通过采用现代化技术,例如多媒体运用技术作为新型手段开展高中德育工作。同时,学校应当针对当前社会上发生的最新相关事件作为案例等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或者作为反面教材警醒学生提高注意。应当从根本上,对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手段进行改革,凸显新时代社会的时代特征,推动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只有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学生、尊重学生,适时的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道德品质逐步发展,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了解、理解学生,以身作则引领、规范学生的行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与主体作用,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德育工作计划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用性,引导学生成为行为规范、富有责任感的新一代国家栋梁。

(四)构建系统化的德育保障机制

由于高中生当前的心理特征与个性特征,德育保障体系既要注重教育者的素质、德育内容与制度、德育实践等各方面。

首先,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素质水平。只有德育建设的工作者具备高素质道德品质,通过自身亲身示范道德规范与道德品质要求,才能采用德育理论将自己的工作实践系统化,改革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以便更好的实施德育教育方案,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水平。同时,学校应当注重对德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通过制定一系列系统化、全面性、合理性的培训课程计划,提高德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沟通了解技能、以及专业化能力,注重培养德育教师辅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通过培养德育教师的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问题,结合德育工作者丰富的专业化知识,以高效、专业的德育教师队伍开展高中德育工作,保证整体高中德育队伍的专业化素质,保障对高中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建立健全的德育制度与规章制度。只有建立实效性高的德育制度,保证德育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有规章可循,有制度可依,使得整个德育工作更显系统化、条理化、实效化。通过从德育制度与规章制度的保障,严格要求德育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辅导、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与个人内涵等方面,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完善的人格魅力。严格按照学校的德育制度与规章制度引导学生进行班级文化的建设及校园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

最后,应当建立健全、合理的德育评价系统。建立健全的德育评价系统,可以有效监测、检查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情况,并针对学生发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应对措施及时辅导、帮助学生。只有随时随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及时解决问题,防止问题扩大化,避免学生的人格发展不健全。

三、结语

坚持以人为本,关心、重视高中生的日常生活情况,改善高中德育工作以往的陈旧模式,与新时代相结合,创新德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优化学校的德育工作进程,全面、有效的提高学校对高中生的德育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毛建雄.高中德育面临的新形势及其对策[J].2003, (5)

[2]黄蓉生.高中应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 (8) :60.

篇6

【关键词】高考考生;故事法;考前辅导

一、前言

“故事法”其治疗的核心是使用读故事以及讲故事相结合的方法对高中生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此同时,也成为美国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所惯常使用的方法之一。近年来被国内教育者们用来对高考考生进行心理辅导。

二、“故事法”概述

社会故事疗法最早由美国密歇根社会学习和理解中心的Carol Gary于1991年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故事的表现方式不断地得到丰富和扩展如,插图、多媒体动画、故事唱歌等。这些变式扩大了社会故事疗法的使用范围,在阅读能力低下的闭症儿童从中获益之后,近年来已经有国内教育工作者运用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且收效明显。

故事疗法能够有效地缓解高考前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调节他们的意志力和情感体验,对国内高中心理教育和辅导有着非常有效的指导作用。

故事疗法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在听故事、对故事进行联想、讲故事的时候,能够暂时将对方从身边僵硬的现实中解脱出来。弗洛伊德派分析家、曾用传统故事治疗自闭症的贝特尔海姆说:“故事在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是:我们看到自己内心的矛盾,并通过对故事的联想,最终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法门。”

三、“故事法”的应用

1.高考生心理分析

与高一、高二时期不同,面临高考的学生心理会非常不稳定,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对于分数有着唯一的追求,因此在分数面前情绪会表现得时而正常时而失常,其意志情感的不稳定、自我意识的增强、认知的不平衡等等,都会令他们处于矛盾、纠结、情绪失控的状态,以及遇事缺乏思考,自我等不良表现。

有教育工作者在高中持续进行了将近20场的考前辅导性的公益活动发现,要想帮助学生纠正考试之前的认知错误或者是认知盲区等等,需要注重针对学生教育的手段以及载体进行适量的考量。比如教师采用语言暴力等方法故意刺激学生自尊,以期达到“知耻而后勇”的结果,但事实证明,这些方法根本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往往收效甚微,有时候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的压力和情绪得不到释放,效果反而适得其反。也因此,故事疗法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到。

用高中生能接受的、喜欢的方式进行考前辅导,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故事疗法具有榜样性。随着高中生自我意识的提高,高中生的学习自觉性以及自尊意识等均得到相同程度的提升,自身的批判意识增强,具体表现为和教师、家长“对着干”,自认为成熟有主见,借助故事疗法,借助故事中的情节性表达,增加对于学生的吸引利以及榜样的作用,从而使其认同榜样的行为,产生内在模式的认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强和自主性的发展需要。

通过对高考考生的心理研究表明,高考生情绪敏感,情感丰富但波动性强,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状态会对人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还有专门针对高考状元心理路程的调查研究表明,考试之前的紧张程度以及学生的自信水平将会最终的考试成绩产生不可控的影响,考试之前的心理辅导要异常重视对于考生心理情绪的疏导。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故事能帮助考生安抚情绪,使考生对好的、有价值的行为产生自然的情感依附,促进学生对美好事情的消化和接收。

2.可行性分析及具体案例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独木桥实验。他的学生向他请教:心态到底会对一个人产生什么影响?弗洛姆于是把问这个问题的学生带到一间黑暗房子里。在弗洛姆的要求以及引导之下,这些提出问题的学生在这间设置的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房间里穿行。待学生穿行一定时间之后弗洛姆打开房间的一盏灯,在这盏昏黄的灯光的照射之下,学生们清楚的看到房间有一个极大极深的水池子,同时在这个池子里诸如三条眼镜蛇以及一条大蟒蛇等各种的毒蛇在水池里爬行蠕动,其中还有些毒蛇昂起头盯着他们,吐出嘴里的芯子,而这时学生才观察到他们刚刚正是行走在位于毒蛇池上方的一座拱桥,这时学生们吓出一身冷汗。

这个被称为弗洛姆独木桥实验说明,在面对挑战时,失败原因是综合的也是复杂多变的,除了能力之外,还有对于挑战难度的过度夸大,从而使得在心理上就已经事先败下阵来。如果在过人生独木桥时,忘记背景,忽略险恶也许能更快到达目的地。高考生也如此,如果能在故事疗法中采用“强人策略”,告诉他们紧张焦虑是包括高考状元在内所有人的通病,如果告诉他们这个独木桥实验,传递给他们焦虑存在的普遍性及其作用,就让他们明白,自己并不是有此情绪的特殊个体。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故事疗法目前已受到广泛关注,它是一种先进的心理治疗方式,适合高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对高考生考前心理辅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中生 责任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53-02

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见,青少年在促进国家发展进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青少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能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呢?纵观各国历史发展我们得知,无论对青少年个人成长还是整个国家的进步,都需要青少年担负责任。因此,作为祖国明天的建设者,青少年不仅要学习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一、现阶段高中生责任意识形态

当代高中生是具有视野开阔、思维敏锐、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的高智能知识群体,其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是积极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其中突出的表现就是责任感的淡化和缺失。高中生处于心理和生理成熟的过渡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所以外界环境和自身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高中生责任意识的形成。经调查,当代高中生责任意识总体呈现淡薄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体观念不强

当前的高中生处于信息和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通过网络渠道高中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对于社会好奇心强,而认知水平则比较低,对于不良信息的分辨能力较差,也没有较为成熟的应对方法。高中生接触到不良信息,就会潜意识进行对号入座,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逐渐责任意识淡薄。从行为上看,高中生普遍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之所以对集体活动产生抵触情绪,是责任意识淡薄在作祟,认为如果自己参加而班上其他同学不参加,自己就吃亏了。诸如此类的想法和表现在高中青少年中比较普遍。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行为比较严重,凡事都讲权利,只愿意索取获得而不愿意承担付出,忽视了个人义务和责任。

(二)纪律观念弱化

高中生处于性格叛逆的年纪,在纪律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存在青少年犯罪现象。青少犯罪类型主要有三种,第一是物欲犯罪,由于现在高中生接触社会逐渐增多,对流行比较好奇,潜意识里对钱财十分渴望。所以很多高中生会选择对小学生、初中生拦路勒索,与社会无业游民联系紧密,参加黑社会等,扰乱了社会公共安全和秩序;第二,犯罪,高中生逐渐性成熟,青春期的本能冲动,以及接触到了网络内容后,自我控制和引导不够,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不在少数;第三,心理犯罪,高中生的课业任务重,并且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参差不齐,导致出现相互嫉妒和攀比心理,部分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三)理想志向不明

高中生的重点任务在于学习,而学习的直接目的是考上大学,但是依然有很多高中生有敷衍心理,“羊倌放羊”思维在高中生中屡见不鲜。他们共同的表现就是对于未来的规划和目标不明确,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不强,对于自然的山川河流和人类文明缺乏敬畏之心,对文学著作和地理等知识知之甚少。这些高中生在潜意识中认为,国家这么多人,爱国和奉献社会还轮不到自己。并且长期处于安逸的环境当中,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心理状态或偏激、或平淡。

二、高中生责任意识淡薄的原因

我国高中生责任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的今天,很多父母极大程度地满足孩子的物质愿望,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对孩子骄纵溺爱,使孩子没有家庭责任感,养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父母言传身教,父母的不良言行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的性格造成负面影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为了使孩子成龙成凤不惜加大“教育投资”甚至不择手段,孩子被这样“关怀”着,却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其次,是学校原因。高中生学习的目标是为了高考,进入梦想中的大学,这个年龄段学校教育对高中生的身心成长至关重要,但是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学校最关心的就是分数和升学率。青少年在学校背负着上课、补习和考试的压力,尤其是后进生逐渐失去了自信,形成“破罐破摔”的消极思想,甚至向相反的极端发展,为了体现所谓的个人价值去做一些危害国家和他人的事,责任意识在他们头脑中根本不存在。高中生犯罪率的增长,就是高中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具体体现。

第三,是社会原因。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浮躁、风气不正等导致了高中校园受到了极大影响,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同时为社会奉献的意愿没有得到肯定,所以久而久之形成挫败感。除此之外,一些社会案例让高中生对于社会产生了恐惧心理。因而,很多高中生都采取了逃避责任的做法。

第四,是个人原因。高中生心智不成熟导致对个人责任意识培养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由于对社会看得不够清晰透彻,体会不到正义和邪恶的涵义,光明和阴暗的对立统一规律,对于一些社会现象很容易因为自己主观的意识而片面地理解。以为现实的社会就是自私自利的,体会不到人与人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把握不住意识的主流,因而意识不到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三、强化高中生责任意识的方法

强化高中生的责任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本部分结合前文所述现状和原因,仍然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四个角度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高中生青少年责任培养方法。

(一)家庭方面――注重家长的言传身教

目前,绝大多数高中生之所以责任感不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庭原因。通过家长长期言传身教,引导孩子自主承担家庭责任,应该从自身做起来承担家庭责任,对孩子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发现自己孩子有不良倾向应及时沟通。对于高中生不益给予过多金钱,而应当通过让他们劳动然后再给予报酬,以从小培养有付出才有收获的理念,应明确过度物质丰富弊大于利。我国自古提倡勤劳节俭,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让青少年学生懂得金钱来之不易的道理。

在家庭教育方面,首先,让青少年学会处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正所谓孝于亲所当执,实际上就是要规范青少年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具体就是要教导青少年如何跟父母交流,对于父母的付出持怎样的态度,这些都是提高青少年责任意识的重要举措。其次,就是要教育青少年来辅助父母完成一些家庭工作,这样青少年会逐渐感觉到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责任主体身份。第三,就是适当告知青少年一些父母工作情况让其得知父母工作之辛苦,从而更理解父母的辛劳。

(二)学校方面――注重实践教育

学校是学生责任理论的教育基地,通过思想道德课程上对社会案例的讲解来宣传正面信息,传递正能量,以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是非好坏的辨别,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高中文化课教育的同时,加强实践教育,例如夏令营、服务敬老院和手工制作等都能够培养学生责任心。另外,高中应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对于处于青春期、容易冲动、思维多样的高中生进行心理援助,定期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例如,“感动中国”已经成为了高中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素材。所以应进一步加大这些内容的比重,贯彻育人先育德的理念。例如2012年湖南卫视热播的《变形计》就在城市青少年中引起极大反响,笔者调研中发现许多高中生在观看完此节目后都对生活和学习有了新的态度,这时学校就可以将此节目作为写作竞赛主题来让高中生说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引起校园讨论。对于学校教育来说,适当加强挫折教育也是必需的,笔者发现,目前许多高中生之所以缺乏责任意识大都是因为从小生活在溺爱中,而学校则是挫折教育的主要场所。

(三)社会方面――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

高中生容易产生责任心不强的原因在于高中生的自我优越感,让其缺乏了忧患意识。自我为中心,让他们的宗旨意识不强。社会应当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合理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肯定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的贡献,并且给予他们应有的报酬和社会公共福利。

令人欣慰的是,这几年随着我国一级博物馆的免费开放,许多博物馆和纪念馆已经成为了培养高中生青少年责任意识的重要场所,例如纪念馆等,就让学生懂得其身上所肩负的不仅仅是个人利益,同时也肩负着民族复兴大业的重任。而按照计划会有更多的博物馆与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时我们就可以组织青少年定期前往观摩学习。

(四)个人方面――提高自我修养

高中生社会阅历不足,对事物看法不够客观透彻,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容易迷失自我。所以,平时应该注重跟老师和长辈之间的沟通交流,特别是遇到困惑的时候,更应及时寻求帮助。另外,高中生还应通过阅读书籍和参加各种活动来充实自己,使自己不断成熟,提高自我修养,勇于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1岁那年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里根并没有让其父母来负责,而是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来赔偿,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任何一个伟大的人都是从小开始对自己负责的。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国当代高中生责任意识处于淡薄状态,培养高中生责任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共同努力,高中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责任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当其真正开始有了责任意识,才开始真正的成长。有了责任意识的他们会主动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培养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丽燕.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周双.青少年道德能力培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0.

[3]李冬.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4]付媛媛.新时期青少年品德能力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篇8

每一位走进洋泾中学的人,都会被校门口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所吸引,那就是赋予了这座80年老校所特有的学校精神——“负责”。学校的办学理念“办负责任的学校,做负责任的教师,做负责任的学生”,不仅成为了全体教职员工身体力行的工作信条,而且使这种精神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他们已成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强大的后备军和建设者。

一、整合教育的理念

学校从1993年开始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经过十年多的摸索,不断总结和深化责任教育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内化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内在动因,使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步形成责任行为,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从单一社区服务途径扩展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该课题扎实有效的研究成果荣获了2002年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学校深刻意识到心理辅导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辅导与学校德、智、体、美、劳诸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洋泾中学特有的心理辅导模式。

心理辅导与学校责任教育整合的内涵,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辅导、社区服务、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情感,培养责任能力,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整合教育的基本做法

1.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逐层深化责任教育。学校构建了德育管理体系,“全员德育”“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双线并行”“部门、年级组、班主任分工负责分级实施”的德育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学校构建了学生责任教育“主题体系”,具体设计了“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相互关联、逐层递进的四大主题,组织实施了以“理想教育”“感恩教育”“荣誉感教育”“使命意识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校近期进一步深化了责任教育的内涵,正在积极摸索高中生涯教育。生涯教育承责任教育之流,生涯教育启人生教育之脉。学校本着“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正在不断深化责任教育。

2.关注教师心理成长,建设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师资队伍 。学校以“创建浦东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契机,以国家级课题为抓手,系统构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系统、管理与制度系统、活动与课程系统、评价系统和信息技术环境系统,初步形成“理念引导、工程实施、规划与评价推进”的校本研修机制。学校通过“精品工程”“磨人磨课”和“教学诊断技术的系统开发”等项目的推进,帮助教师提升职业追求与生活理想,取得了较好的示范辐射效应。早在2001年,学校就成立了“心德研究会”,坚持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培训学习、心理个案评比、经验交流会、考察观摩、案例探讨等活动,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名师和骨干力量已经形成。

3.构建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规范的整合制度。学校系统构建“整合教育课程体系”。以学校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为学生的未来作好准备”的办学理念,设计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主题的三大系列,融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主题,涵盖“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和“社团活动”四大类型,初步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三、整合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效

1.成功举办全国心理论坛浦东分会场活动,推广教育成果。学校举办了21世纪第三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浦东会场的论坛活动。学校开展的系列青春期教育得到听课教师、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上海教育电视台、东广电台、新闻晨报、解放报等记者全程记录了本次活动。

2.开展学校妇女品牌工作,打造团体心理辅导队伍。学校依据浦东新区党工委的要求,积极开展学校妇女工作品牌的创建活动。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创建一支“女教师心灵导师团队”的新型心理辅导队伍,获得浦东新区社公委的赞誉。

3.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医教合作模式。美国delaware大学心理学院教授dr.kathleen minke和美国wisconsin医学院儿童临床心理学家dr.kenneth grizzle来校参观交流。外国专家对于学校的心理工作和环境设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开展“精品课程”设计活动,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心理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精品课程”设计活动,设计了学校心理辅导精品课程的方案,并作为样板课程供全校其他教师课程设计参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方案,听取不同教师的教学反馈,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5.开展学生自主活动,发挥教育主体作用。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发挥社团的优势,为广大学生提供同伴互助的心理服务。学生心理社团积极参与市心理活动大赛,荣获一、二等奖。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心理品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心理社团还多次荣获上海市优秀心理社团称号。

四、整合教育的发展方向

学校心理辅导从最初的个别心理辅导发展为团体心理辅导,从简单的心理辅导室发展为功能多样、设施齐全的心理健康中心,从单一的心理教师发展为全员参与的心理辅导队伍,经过十年多的不断开拓与创新,已逐步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高中心理辅导体系。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先进单位。为了更好地开展整合的工作,学校将着重从三个方面去突破:

1.加大心理科研力度。通过整合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高中心理辅导的目标、途径与方法。学校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将从理论和实践中更好地理清框架体系,走出一条具有高色的心理辅导创新之路。

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家庭治疗

做为一位心理辅导老师,在两年多的工作中,我发现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和他们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息息相关。

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中任何一个成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问题或某种不良心理症状都与家庭交往方式、家庭结构有很大关系。在接触过家庭治疗理论后,我在工作中与学生谈到他们所出现的某种心理行为问题时,就会更注意探寻其所产生的家庭系统内部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家庭环境,认识自己的父母,进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确实,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在工作中,我发现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主要有如下家庭教育因素:

一、不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高中时代是青少年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时期,心理学家称这段时期为心理断乳期。高中生具有自己广阔的内心世界,当今的社会环境丰富多彩,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他有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也有自己种种的心理需求和权益,而这些是最容易被父母忽视的。

一个高二年级的学生是足球迷,为了观看世界杯比赛,多次与母亲发生冲突。母亲跟我说她儿子以前都很听话,可现在都听不进她的忠告,都快期末考了,还天天看球赛,不复习,有时她就强行关掉电视。其实在我和学生的交谈中,我发现他是一个稳重,有想法的男孩。他说,母亲太自私了,阻止了他很多兴趣爱好,以前他都采用顺从的态度,只保留了足球这一兴趣,现在连他唯一的兴趣也要剥夺。他的很多同学也看世界杯,虽然他们父母也会阻止,但没有人像他妈妈这样“侵犯人权,毫不尊重人的”。

父母应该对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但不应该采用粗涉的方式。毕竟高中生长大了,他们的成人感越来越强。父母与孩子可以心平气和地商量,哪些时段的球赛直播可以看,哪些会影响到学习不要看。如果孩子喜欢的球队比赛时孩子看不了,可以帮孩子录像,等孩子有时间时再看。父母通情达理,孩子就会心服口服,一方面使父母的教育有效,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亲子关系,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

二、家长在家庭关系中责任不清

工作两年多来,家长的求助中有一个问题特别突出,就是感到对待孩子的办法、招数太少,不知所措。特别是针对孩子迷恋电脑的现象,痛心又无奈。

还有一位高一学生家长说,儿子以学习成绩相要胁,如果不帮他的电脑升级,他就要彻底放弃自己的学业。听这位母亲说话我都觉得心酸,她说儿子在初中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自从中考后迷上电脑游戏,就完全变了。高一上成绩还不错,高一下后成绩就一塌糊涂。现在她都不知该不该满足孩子的要求,不满足的话真担心孩子就真的无心向学,一辈子就这样毁了。

还有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已经对儿子没有其他求了,只要他愿意走出家门就好了。孩子现在在学校上课无精打采,一回家就开始上网,对她的劝导采取漠视的态度,而且儿子都不愿意外出,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天天上网,这令她很担心,不知如何是好。

上述案例家长们都谈到了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感到无能为力。孩子是会揣摩父母的心理的。若是家长表现出软弱无力、无可奈何、丧失原则,他就得得寸进尺,我行我素。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后果,甚至很少想到要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任。家长希望孩子能来“知心室”和我谈谈,但由于孩子反感,而拒绝到“知心室”。

其实,父母应该与孩子共同成长,对孩子出现的形形的问题,应该“责任回归”,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从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去引导孩子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有位教育家说过:“孩子正是在错误中成长的。”青少年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更相信自己尝试过的结果。家长可以为孩子把握大的方向,但在小细节方面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孩子正是在实践中通过大大小小的“错误”逐渐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学会自律,学会不断完善自己。

一位家长说她每天看到儿子的长发就烦,特别是在家时孩子还特别喜欢将头发弄得乱七八糟,提醒他好多次,他依然我行我素,她与儿子常因这个问题发生冲突。当然,在学校管理中,对学生的发型和服饰是有规范的,在家长看来,这就是孩子的“错误”。但在与这位家长的交谈中,我发觉她儿子是个体贴的孩子,一个学习自觉性挺不错的孩子,只是在发型和打扮上追求个性。因此,对于这样的学生,不论学校还是家长,都不应该只是简单粗暴地不要求孩子怎么做,而是要有耐心引导。高中生的个性逐渐发展成熟,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外表,希望自己的打扮有个性,符合潮流。

其实父母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要试着去学习一些“新潮”的事物。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这些事物,与孩子一起探讨喜欢这些事物的利与弊。而不是简单地以自己的标准采用一票否决。

三、矛盾的家庭教育

一位高三学生到咨询室几次后跟我说,他觉得他目前心理状态不稳大多是由母亲造成的。他说,除了在学校学习外,在家的大部分时间他也用来读书,有时会读到深夜。母亲看到他这样努力,会跟他说让他注意休息,可是,当他真的觉得累了休息一会,看看电视、上上网时,母亲却开始唠叨个没完,说他这个时期还顾着玩,没努力读书;有时他晚睡早上起不来,母亲也一直喋喋不休说他懒,缺乏斗志。他说母亲有时希望他不要太累,他休息时又怪他不努力,母亲的矛盾也影响了他,让他有时都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努力了还是没有努力,成绩不好时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努力,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造成自己考试时发挥不稳定。后来我从这位学生的老师处了解到,他其实是个自制力很强的学生,制定严谨的学习计划,执行得也很到位。这位母亲没有看到自己孩子是个意志很强的学生,他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安排十分合理,母亲却无法体会他想劳逸结合的需求,一味地责怪和唠叨。

矛盾还体现在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上。在工作中我发现现在家庭关系已由“严父慈母”转变为“严母慈父”。很多学生都说更喜欢与父亲交流,因为母亲似乎想干涉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唠叨不停,而父亲则只会在需要时给一些提醒。求助的家长也多为母亲。母亲们也常跟我抱怨父亲总不配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一位母亲,她提到对于孩子厌学,她采用讲理和耐心等待的方式,父亲则成天逼着孩子去学校,认为母亲这样惯着孩子不行。父母不一致的教养方式使这个学生在父亲和母亲面前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这样不利于她人格的发展。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绝非仅仅上述几种,还有许多。家庭教育作为教育双翼中的一翼,其作用不可忽视。从小的方面讲,不良的家教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学校教育效果;大的方面讲,会影响孩子的人格成长,更严重的是关系到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制约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咨询中,我常常会与学生的痛苦和家长的心酸产生共感,以下是我对上述问题思考后提出的几点建议:

四、对于学校方面来说,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尤其要加强家庭心理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指导,即如何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工作中发现,其实很多家长虽有强烈的搞好家庭教育的主观愿望,但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家庭教育走了不少弯路,甚至步入误区。

现代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已从幼儿、小学生、初中生的家长延伸到高中生家长,在指导内容上,将由主要普及家庭教育基本知识向家庭心理教育指导转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个性心理,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及良好的意志品质。

为此,我校学生处“知心室”与家长学校联合,于今年初推出了“家长茶座”小报,宗旨之一就是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将成为学校工作的“刚性”任务,通过县家教宣讲团,通过每一次家长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茶座》报,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注重抓转变家长家教观念的工作。

(二)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

在咨询中发现部分学生在人格上普遍存在着注意力薄弱、懒惰、缺乏责任感、合作能力差的缺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合作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校创办“家长茶座”小报,评选“优秀家长”,就是希望增强家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下一步,家庭与学校合作的范围、层次将有明显的变化,由以关心孩子的学习为主,扩展到关心孩子的品德、人格及心理的发展。

五、对于家长个体来说,主要做好心理沟通工作

家庭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与孩子心理沟通的艺术。为此,父母要研究自己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通过经常掌握孩子的心理脉搏,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发展。心理沟通是最有效的家教途径,那应该如何沟通呢?

如何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呢?父母可以借鉴心理咨询的方法,遵循下列三个步骤:

1.倾听。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不同的角色,表达方式可以不同,但要达成某些共识,要有相同的目标。家长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样接下来的沟通才能有的放矢。

2.判断,澄清。在倾听的过程中思考。公正的态度来自客观的判断,用心倾听,自然可以听出孩子想法中的不合理或偏颇之处,寻到症结,找准切入点。

3.咨商。最关键是商量。与孩子一起探讨,高中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父母尤其应该与孩子认真讨论价值观的问题: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做与不做的利弊是什么,以事实,以理去和孩子讨论。这里也有关键的点,就是自己少说教,多提问,多引发孩子的思考。

4.共同制定措施。引导他们选择积极的行动,双方达成共识,制定措施,并且落实措施。

5.耐心地等待。在落实措施的过程中,父母需要的是耐心的等待和观察,孩子想改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有时还是需要监督的,因此,适当的提醒也是少不了的。

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家庭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青少年渴望和家长沟通,也热切希望自己的种种正当言行能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帮助,更希望心理危机时有来自家庭的亲情安慰。

做父母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创造温暖宽松的对话氛围。要知道在高中生的成人意识很强,他(她)感受到了你的尊重,自然会说出真心话,说出他们的想法。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客观地评价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多鼓励;尊重孩子的发展,积极地约束。

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如此的重要,因此,当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父母不仅要反思自己言行,而且还要反思自己为孩子的成长所营造的家庭环境,然后积极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找出有问题的环节或因素,进而对家庭环境或因素作出相应的调整或完善,最后达到标本兼治,促进孩子心理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39-01

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所以21世纪的中学生,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做人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律、自强,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具有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环境意识等等。为此,在今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的教育原理和适当的教育模式进行了下列尝试:

一、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修养,让健康的心理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石

教师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乐观、豁达、宽容、富有同情心等情绪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心理不健康,会把不良情绪带到教室,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惩罚学生。鉴于此,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今年做好班级工作的起点,首先,不断要求自己学会解除或缓解高压心态,不再主要以学生分数论成败;第二,努力培养自己高尚的爱生情怀,时刻提醒自己要公平、公正地面对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三,学习先进的教育艺术,掌握先进的适合当代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第四,学会把办公室当作“教师心理健康成长的工作坊”,经常把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同事讨论。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的积累使自己的心里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管理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我适时地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工作中取的了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我在与学生交往时,就比较注意自己的情绪,每当遇到学生违纪时,总是提醒自己不要发火,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原因,继而问道:“你认为这样做,对吗?你这样做影响了谁?个人?还是集体?”或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好好想想,明天再说。运用这些方法,不仅给了当事的学生一个思想缓冲期,而且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我反省,等到时机成熟,再找当事人谈话,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创设“互爱”的班级人际关系环境,努力使自己成为班集体的一员

1.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

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心和爱护他,在不断地接触过程中,学生时刻感受着你的温暖,心理距离逐渐缩短,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也随之消除,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班级稳固向前发展。

2.同学之间的关系。

在交往过程中,心理距离近的同学,心情舒畅,无所不谈。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多数同学有矛盾,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会处于抑郁、孤独和忧伤之中。同学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缺乏心理沟通,是非标准不一,难以形成心灵的默契。对此,我组织学生举行班内球赛。让同学之间有着团队的精神,培养他们有着必胜的信心。教育学生要倾注对同学全心的爱,对待同学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对同学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同学,并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三、让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与关爱中找到自信

“育人为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信念。为此,在工作中,我努力用“师爱”慢慢地将心灵受伤的学生搀扶到正路上来。 黄清同学因父亲意外亡故,家庭陷入困境,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我在他的周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话:“所有的困难都将是暂时的,坚强地跨过去,你就是一个勇敢的男子汉!”巽朋同学心胸狭窄,经常与人发生矛盾,我赠他一句名言:“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崔智酷爱篮球,但因基础差,成绩不理想,说到学习他显得很自卑,我告诉他:“人无完人,如果你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待学习,你可以对自己说——我问心无愧,就像一场篮球比赛,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因此注意寻找“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一要降低“标竿”,二要手持显微镜。 循着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有了诸多的成功体验。这成功,又帮助我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

四、让学生心理负担在活动中降到最低

学生在活动中的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并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的。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为培养班集体坚强的意志品质,就必须把他们放在活动中去锻炼。困难和挫折好像是学生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条条拦路河,作为班主任不应该背着学生涉水而过,而应该设法提供舟楫,让他们自己走过去。让每个人都参与集体的管理工作,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也推动了班级工作的正常运转;然而,一段时间,学生对由班长担任每日的班级工作汇报主持人有了看法,虽然没有明的要我改变模式,但我意识到了问题所在,那就是有一些学生也想成为汇报工作的主持人,想在这方面一展个人的风采,抓住这个苗头,我立刻有了新的举措,让那些学生到班长处报名,然后按照顺序一人一天试着主持,效果很不错。

五、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障碍及行为障碍等,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

我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心连心、心里话、小小心理辅导员等活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心理角度去寻找“打开心灵锁”的钥匙。作为班主任,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来了解并疏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