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16 17:3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篇1

[关键词]农村电网、基础设施、设备供给制度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273-01

前言:我国农村电网的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慢到快、由落后到先进、由城乡分割初步走向城乡统筹的的过程。1998年以来进行的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农村电力基础设施简陋落后的面貌基本得到了改善。据国家电网公司2003年至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县及县以下电网变电容量、售电量、人均用电量分别增长了 2.1倍、1.9倍和2.3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然而供电量不足、供电质量较差、供电设施陈旧落后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地区还存在着供电区域存在无电户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快我国农村电网的改造与升级,加快无电地区的电力建设进程、致力于解决无电户的用电问题,加大农村电网规划、项目计划的管理力度。

1 我国农村电网计划实施现状

1.1 我国农村电网计划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国家电网农电系统大力推进“三新”农电发展计划,推动农村电网建设计划的实施。同时,农村地区的电气化建设、企业规范化管理工程和农电队伍素质提升工程也得以顺利实施。在这期间,国家累计投入到农村电网改造的资金已达3075亿元。134.1万户508.9万人的用电问题得以解决。建成的新农村电气化县407个、电气化乡(镇)4991个、电气化村90053个。在队伍建设方面,农电标准化建设水平和队伍素质显著提升。我国南方农村电网已经完成投资691亿元,解决206个行政村、43.8万户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在其供电区域内乡、村、户分别达到100%、99.98%、99.76%的通电率。尤其在广东、广西、贵州、海南等地,“户户通电”已经成为现实。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新一轮农村电网的改造与升级工程得以顺利完成。截至2012年3月底,国家下达国家电网公司农村电网改造与升级工程投资计划共计1504亿元,完成投资763.3亿元,建设与改造110千伏变电站390座、线路7050千米。从这些具体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电网计划的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供给制度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并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在我国农村电网计划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供给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

1.2 电网计划资金不到位

其实我国各级政府提出过很多非常不错的区域发展计划,这些计划的实施将会给区域发展带来极大的益处,但最终这些计划只有少部分能够按计划得以实施。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政府计划制定的不切实际,也不是因为行政人员执行不力、行事拖沓。最重要的原因是资金的不到位。好的计划必须要有资金的到位,才能得以顺利地实施并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电网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设备的供给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对于政府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政府很难在短时间内筹集如此多的资金来满足电网计划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供给制度的构建。这就造成电网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因为资金问题而拖后。

1.3 原有农村电网布局不合理

我国第一轮电网改造已过去十多年。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用电量激增,百姓对于用电质量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但是在新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原有电网暴露了其格局不合理的缺点。原有的农村电网负荷预测方法简单直接、运行电压等级复杂、变压器型号参差不齐且其安装位置不合理、导线截面基本偏小、布线杂乱迂回较多。这些缺点造成了供电的不稳定并使原有的电网布局不科学不合理。

1.4 缺乏对供电设备的养护

由于距上一次电网改造时间已久,而且政府基本没有对于原有电网进行养护与维修,原有电网的供电设施基本已经老化或是损坏严重。这严重影响了原有供电系统作用的正常发挥,也使得农村电网规划的实施困难重重。

2.1我国农村电网规划实施前景及解决方案

2.1 我国农村电网规划前景

我国农村电网规划的实施将会使我国农村供电问题得以解决,实现我国电网的全覆盖。一方面,农村电网规划的实施将会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媒体,这将大力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会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城市化进程,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百姓将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的领域并学习新的知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并使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得以迅速提升。

2.2 合理利用资金减少资源浪费

笔者在前面已经提到,资金是电网建设的一大难题。那么就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保证电网建设的资金供给。同时我们要合理利用手中的资金,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避免做无用功。在电网建设之前就要制定好计划,在充分了解当地用电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电网建设规划,争取做到用最少的钱建设最有效的电网。

2.3 科学合理布局电网

在新电网建设的过程城中要注意的就是要科学合理的进行电网的建设,避免出现上一次电网建设布局不合理不科学的情况。不合理不科学的电网布局会使以后电网的使用与维护困难重重,导致电网建设规划失去意义。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在电网建设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原有电网的实际情况、用户对于用电量和用电质量的各种需求、农村电网建设所需技术与施工难度等因素科学地合理地对农村电网进行布局。

2.4 对供电设备及时进行维护

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加强乡镇供电所队伍素质建设,改变乡镇供电所的管理体制,每年定期举办培训活动,增加队伍电力知识,强化队伍纪律意识,提高队伍检修维修意识,使他们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村电网最基本、最常见的问题。同时形成固定维修检修机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是农村电网能够随时保持在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

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供给体制的建立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坚强的农村电网建成也将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与良好的机遇。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活质量也将因此获得显著提升。机遇往往伴随着挑战,在我国农村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与供电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就有许多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我国农村电网基础设施与设备供给体制的顺利建成。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 D63-34 [文献标识码] B

一、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情况

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共有广播电视20户以下自然村“盲村”525个,为实现到2015年底,广播电视“盲村”全覆盖任务,2011年,黑龙江省已将中央财政“十二五”安排在本省相关国贫县的专项资金下达,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已与厂家签订采购合同,全面启动了20户以下自然村“盲村”工程建设并于2012年9月底前完成了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的安装任务。截止到2012年底,黑龙江省广电总局已完成了327个“盲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任务,是2012年初确定的150个“盲村”建设任务的2.18倍,占“十二五”期间总建设任务的63%。

(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情况

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电影事业,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截至2011年,黑龙江省已向64个县市、乡镇配送了36辆流动放映车,531套农村16毫米放映设备,投放16毫米电影拷贝1000余部,组建农村电影数字院线9条,新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380支,实现了全省年均放映电影8万多场次,累计观看近650万人次。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情况

近年来,黑龙江省不断加大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成果显著,具体情况如表。

由上表可知,黑龙江省乡镇综合文化站总数由2009年的481个增长到2012年的924个,增幅达到92.1%;随着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总投资额从2009年开始逐年增长;建设规模也由2009年的10.6万平方米增长到2012年的32.4万平方米,增幅更是达到了205.7%;综合文化站乡镇整体覆盖率由2009年的53.5%增长到2012年的99.8%,基本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全覆盖,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需要。

(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情况

黑龙江省自2008年全面启动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建设农家书屋7525个,占行政村总数83.1%,惠及农村人口1800万。2012年,包括自主建设其他书屋在内,黑龙江省13个市地、65个县(市)、907个乡镇、37个林业局、113个农牧场,共建设完成书屋10040家,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惠及全省人口近2000万人。不仅实现了全省行政村的全覆盖,而且实现了全省农场、林场、种畜场、牧场的农家书屋全覆盖,更是提前三年超额完成了全省农村村级区划单位农家书屋建设任务。

二、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缺乏规划供给出现偏差

1.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扩建缺乏合理规划。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现象。例如,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只求“农家书屋”在各个村庄的覆盖率,而忽略了“农家书屋”的环境、配套设施、图书及报刊的种类、使用情况以及管理人员的配备等问题。

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群众的需求出现偏差。例如,农民在农闲时想在“农家书屋”借阅有关科学养殖及生产类的书籍,而“农家书屋”所藏书籍却以娱乐类的书籍为主,导致了供求出现了偏差。因此,这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一般往往也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非真正从农民需求的角度去建设。

(二)城乡差距较大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1.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期,推行国家二元户藉体制改革,对城镇和乡村实行经济分治,形成了“农村落后、城市发达;农业落后、工业发达”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现如今,二元结构的城乡分割体制依然泾渭分明,农村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仍然比较薄弱。黑龙江省、市、县政府机关所在地的公共文化设施硬件、软件比较完备,而县级以下乡镇和行政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短缺严重,远远滞后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2.与其他社会事业相比,黑龙江省文化事业的总投入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较低。如2011年,全省文化事业费用总支出为12.94亿元,而全省财政总支出为3398亿元,文化事业费用仅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0.38%。与此同时,黑龙江省财政对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要远高于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此,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近年来,黑龙江省财政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投入规模依然不足。由于资金不足,很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都没有达到应有的建设标准,即便是达到了标准,由于对后续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出现了“农家书屋”无购书经费,乡镇文化站和农家文化大院没有活动经费,许多文化机构运转艰难等问题。

(三)设施缺乏有效管理综合利用率低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评估及监管体系不健全,从上到下缺乏垂直管理和长效机制。一方面,相关部门宣传引导力度不够,服务不到位,组织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较少,不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致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不力和使用不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大多数基础设施通过创建验收之后便无人管理,成为应付检查的摆设。部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开放使用率低,常年由“铁将军”把门;其他的一些文化设施如“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等也都形同虚设,并没有被用来开展文化活动。

(四)人才短缺文化队伍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才不足是制约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2)》数据显示:2011年,黑龙江乡镇文化站从业人员2658人,在全国排第24位;专职人员1426人,在全国排第26位,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3.6%;具有高级职称的仅27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02%,在全国排第23位。与此同时,70%以上的乡镇专兼职文化工作人员没有管理文化工作的经验,更没有文化艺术专业特长,基本不具备承担农村文化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在文化队伍建设方面,由于存在编制不足、薪资待遇偏低、人员招聘及准入机制不够完善、人员培养和继续教育跟不上、农村文化机构中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等问题,致使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较低。

三、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1.政府要调整投资方向,适度缩减对工业经济的财政投入,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设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特别是对较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2.政府要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在投资方面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机制。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企业或个人一定的优惠和政策支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共建的多元化投资模式。

(二)加强设施管理提高设施利用率

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避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浪费。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对已有的设施做好管理工作,确保设施有专人负责看管;二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三要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加强设施综合利用,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一方面,对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要尽可能加以综合利用,如可以依托乡镇中小学、农村职业学校等,实现资源共享,既提高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率,也可以从中有所收益;既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也可以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设施功能上要强调综合性,争取做到“一场多用”、“一室多用”,使活动场所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科技推广、科普培训等于一体。

(三)增强农民文化意识激发农民参与积极性

大部分农民由于自身接受教育程度有限,对图书室等纯公共文化设施难以利用,同时又由于赌博、打麻将等不良习俗的影响,使农民对于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小农思想和不良习俗阻碍着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政府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要积极开展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集体活动,如组织书法比赛、举办读书讲座等,从而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农民对于文化生活的追求。

(四)重视人才培养及文化队伍建设

1.在引进人才方面。要建立健全工作岗位准入和在职考评机制,在基层群艺馆、图书馆(农村书屋)、文化馆站(活动中心)、农村放映队等文化工作从业人员中,实行严格的资格准入机制,合理确定管理人员编制,规范文化管理队伍。

2.在培养人才方面。要重视文化管理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整体素质。政府部门要为农村文化管理工作人员划拨培训经费,加大文化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和深造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培养一批善经营、懂管理、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文化管理人才。

3.在留住人才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切实关心和帮助基层文化工作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遇到实际困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稳定农村文化队伍。

[参 考 文 献]

[1]赖淑琴.当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J].大众文艺,2009(4)

[2]纪珊珊.贵州省农村公共文化保障机制建设研究[J].新农村,2010(4):29

篇3

【关键词】发展中大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经验与借鉴

Brazil, India's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experi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Weihong CHENG Zhaohua ZHANG

【Abstract】Brazil, India and other big developing country experience has shown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come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investment entity, but at the same time want to encourage and guide the private capital, financial capital, foreign capital as an investment to add. At the same time, limited financial resources,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be the focus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selection in order to concentrate its limited resources into the problem of serious bottleneck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frastructure. At present,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s weak financial investment exist, apparent lack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the internal investment structure is irrational and so on, from large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should step up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djust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the Government to continue to play the main role of the investment at the same time, efforts to mobilize and guide the social capital investment enthusiasm, strength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the field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financial management, improve capital efficiency.

【Keywords】Large developing country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learn from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它不仅关系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关系着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长期竞争能力。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同于农产品价格支持对农民收入的间接补贴,也不同于直接支付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而是通过向农业或农村提供公共产品,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来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创造良好的环境。换句话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不是简单地向农业或农民“输血”,而是增强农业或农民自身的“造血”机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所涉支持来自政府计划并由公共基金或公共财政提供(包括已放弃的政府财税收入),而且所涉支持不应具有对生产者价格支持的作用,也不应具有对生产者或加工者提供直接支付的作用。

正因如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政策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成为各国或地区政府重点运用的一种国内支持手段。在中国,由于受到国家财政实力、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等诸因素的限制,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度小、效率低,已经不能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乏力、低效所造成的农业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已成为加剧中国农业弱质化、农民弱势化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已成为完善中国农业政策体系的重要和迫切的任务。我国与巴西、印度一样,都是属于发展中大国,印度、巴西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经验

1.巴西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经验

为改善粗放的农业生产、开拓农业边疆以及为吸引私人资本和国外资本投资农业生产领域创造条件,巴西政府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成为其投资主体。

1.1注重引导民间资本和国外金融资本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直接投资是巴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方式。如州际间的公路以及州际公路到各个农场之间公共道路完全由政府出资,除此之外,巴西政府以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优惠措施来吸引民间资本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如联邦政府为私人修建乡间公路提供低息贷款,甚至还为农场内部的道路建设提供一定的政府支持。为加快国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拓边疆,巴西政府还积极利用和引导国外金融资本投资国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

1.2以提高仓储能力、缓解交通瓶颈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巴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仓储设施、道路、水利灌溉、农村电气化等,井以仓储设施和道路为建设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仓储能力对保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巴西政府重视仓储设施建设,提高仓储能力。由于地广人稀,为便于扩大农产品出口,巴西政府在交通运输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也较大。尤其是乌拉圭回合以后,巴西加快了农业边疆的拓展,为缓解开发这些地区的交通瓶颈,巴西实行“北方农产品出口长廊建设计划”和“北部地区灌溉计划”,以改善开发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和基础设施为手段,调动民间资本开拓边疆的积极性。

2.印度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经验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受财力等所限,印度农业基础设施长期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为改善这种状况,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绿色革命”带动下,印度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2.1.多渠道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财政实力有限,为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印度采取了以财政投资为主、私人投资为辅、金融机构配合的办法。联邦政府出资兴建农村电力、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堤坝、运河、灌渠等外部性强、工程投资规模大、一般私人投资难以独立承担的地表灌溉工程。安装水泵等中小型地下灌溉工程,由农民私人投资完成。另外,印度政府积极引导和利用金融资金,如为鼓励农民大力投资打井,充分利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印度组织各级银行和信贷机构为打井提供优惠贷款,并对农村用电实行价格补贴和农业用电免税等措施,鼓励农民打井抽水、灌溉农田[2]。

2.2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印度非常重视改善农业生产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除修筑道路、开发地下水资源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之外,还尤为重视农村通讯网、电力网的铺设,以及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先进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期通过农业电气化促进农业发展。印度还大力支持农业机械的发展。如实行农机具国内自给为主、进口为辅的政策,鼓励国内发展农机制造业,使得农机生产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农用水泵、收割机、脱粒机得到大范围普及。此外,印度还支持农产品市场设施建设和改善,如强化农村定期市场制度、为农产品主产区农民提供制冷储藏设备以及改善农村零售市场的管理和配置、大力传播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等。

二、经验比较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同经验

1.1政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资主体。发展中国家主要以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建设投资大、外部性强、私人无力承担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如公路、灌溉设施等;

1.2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国外资本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充。发展中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依赖国家投入,面临社会资本投入不足问题,为此.有些发展中国家在财政投资之外,积极引导和利用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如巴西政府除了自己作为主要投资者外.还积极利用金融资本尤其是国外金融资本参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印度也注重发挥国家财政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带动和示范作用.鼓励私人(包括农民)将自己的积累投资于农业,完成农村大量小型农业基础投资,如小型灌溉机械、水泵、拖拉机等。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自的特色。发展中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不同。如巴西为扩大出口重点投资交通和仓储,印度结合国内气候情况,在项目选择上,更注重水利灌溉、农村能源设施和道路建设。由此说明,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结合国情选择建设重点,以集中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对农业发展瓶颈问题严重的基础设施方面。

三、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资乏力,政府在此方面的职能明显缺位

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7.1%、“二五”时期的11.3%、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时期的17.6%、“四五”时期的9. 8%到“五五”时期的10. 5%。28年投资年平均高达11%左右,使得农业基础地位得到显著增强。但是,自党的以来,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大幅度降低,且呈下降趋势:由“六五”计划时期的6.2%下降至“七五”时期的3.2%。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农业投入继续下降:1991~1995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的比重分别为4%、3.7%、2.8%、2.7%、2.4%、2.2%[3]。虽然“九五”以来,国家对农业支持力度有所增强,特别是1998年以来连续几年增发国债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逐步回升,1996~2002年,分别为3.7%、4.2%、5.4%、6.7%、7.0%、6.8%、7.3%,但是比重仍然偏低,且没有达到改革初期的水平[4]。由此可见,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资乏力,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职能明显缺位。

1.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内部的投资结构不合理

1.2.1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向水利和林业倾斜,对农业投资不足。在中央财政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中,水利建设所占份额最多,林业和生态建设次之,农业在农林水三大行业中所占份额最小。如“九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农林水的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水利的达1049亿元,占63.77%,用于林业的达180亿元,占10. 94%,用于生态建设的为260亿元,占15. 81%,用于农业的为86.5亿元,仪占5.26%[4]。这种投资结构显然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对称。

12.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偏重生产领域,对流通领域的农业基础建设重视不足。对农业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主要表现为:(1)农产品市场体系设施落后,信息服务更是严重不足;(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尚未建立。地区之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和发育缓慢;(3)农产品市场管理不善,农产品市场,尤其是农用生产资料要素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等坑农害农事件屡屡发生等。

1.2.3农业生产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偏重大江大河治理,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支持不足。国家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农投资大部分用于农业水利建设。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在“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时期分别是53.8%、59. 6%、63. l%和63.4%。2001年以来有所降低,2001年为56.3%,2002年为54.5%,但是所占比重仍高于一半[5]。而且.这些水利设施建设多集中在对外部性较高的大江大河的治理,对那些关系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农村中小型水利建设的投入却偏小。此外,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农田改良等基础设施投资比例也偏小。

四、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我国与巴西、印度一样,都是属于发展中大国,印度、巴西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投资结构

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家J A.莫利特通过对若干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多年的资料分析,得出结论:人均国民收入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下降0.6%,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率就上升0.48%。因此,随经济发展,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应该呈上升趋势。按照维利斯?钱纳里的大国模型,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1000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中,每年政府的财政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应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10%~16%左右。中国1953~1980年,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一直在10%以上,1982年下降到5%,1991年下降到4%,1994年下降到历史最低点2 .5%[6]。现在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1000美元,然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却低于10%。虽然我们不能按照国际经验标准来衡量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但是,中国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水平偏低,已与经济发展大趋势相违背,而且也不符合中国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下发展农业的要求。因此,中国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中国如何能较有效地解决资金约束,优化资金配置,提高政策效应。

2.在政府继续发挥投资主体作用的同时,努力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从外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来看,各国或地区政府毫无疑问的都处于投资主体地位,同样中国政府也应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继续承担主要责任,并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稳定投入。鉴于中国正逐步加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工业化发展的基础瓶颈已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可考虑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增长速度。同时,采取以下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根据工程大小、收益范围以及区域经济差异等不同,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责权利,合理分担资金。2.部分适合市场化运作的农业和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如市际、县际的公路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可在政府指导下,采用招标投标等方式让私人资本建设经营。3.进一步扶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投资能力。4.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受益对象明确,可通过政府的适当补贴来鼓励和引导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建设。5.在考虑妥善降低银行风险盼隋况下,加大金融支农力度;6.落后地区可积极争取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与援助等。

3.关注农业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一方面要重视农业生产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另一方面应安排资金投向流通领域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在产地建设农产品批转和处理中心、完善农产品市场、农村高速公路建设等。需说明的是,流通领域的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受益对象明确,更有利于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来引导民间资本投资。

4.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按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中央主要负责大江、大河、大潮治理,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大型防护林带等对国民经济全局影响比较大的基础设施工程,一般性的工程主要依靠地方建设,加强地方的投资责任。2.进一步完善各部门之间的互相协助和互相制约机制,避免资金使用分散、资金外流、重复建设等问题。3.加强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搞好技术经济分析,科学决策。4.基础设施项目的安排要适应新情况做出符合客观需要的调整,优化农业投资结构,确定建设项目的优先顺序,根据轻重缓急,集中资金保重点,最大地发挥资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5.加强农业建设项目和资金的检查、监督和审计。6.制定和不断完善农业投资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性文件,把农业投资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

参考文献:

[1]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巴西农业概况,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cafte.省略/)[N],2003年5月8日.

[2]苏科五:规则与选择-WTO框架下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徐蓬贤、唐晨光、程国强:中国农业扶持与保护-实践、理论、对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4]何忠伟、蒋和平: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与走向[J],中国软科学,2003,(10),第8-13页.

[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6]罗伟雄、胡晓群:经济发达国家农业保护制度[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篇4

摘要: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1985-2004年间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长期存在唯一稳定的关系,但从短期来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与经济增长长期不同步所致。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实现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的良性互动。

基础。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要实现传统自给性农业向现代商品性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发达和完善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与之相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Patrick2Bond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对于经济生活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包括工作机会、生产率提高等;间接效应包括农村环境改善和农民福利水平的提高。石爱虎、霍学喜认为,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发展中的经济效应体现为物质基础效应、效率提高效应和结构变动效应。[1]樊胜根研究发现,降低扶贫率和提高农业生产率起作用的13项因素中,增加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投资的作用居于第3位(教育和农业科研居前2位)。

林毅夫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可以扩大全国的市场规模,不断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3]有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有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共识,而关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性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利用1985-2004年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性检验,以期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有效性检验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LnGDP和LnFund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利用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协整方法[7],用Eviews软件对残差进行ADF检验,以判定其平稳性。对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其结果为:

LnGDP=7.65+0.66LnFund+μR2=0.9089ADR2=0.9032F=159.7045采用ADF检验法检验方程残差μ的平稳性,结果如表2所示。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残差为平稳的时间序列,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

施投资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因果关系检验主要是说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它确定的是一个变量能否有助于预测另一个变量,即如果变量X是变量Y的格兰杰原因,那么X的过去的和现在的时间序列数据有助于改进对变量Y的预测。其数学检验模型为:

其中εt为零均值非自相关随机误差项;α,β为系数。原假设为:H0:βj=0(j=1,…,n),若原假设成立则有:

令非限制性变量(4)式的残差平方和为SSE1,限制性变量(5)式的残差平方和为SSE2,则F(SSE2-SSE1)/nSSE1/(T-n-m-1)应服从自由度为(m,T-n-m-1)的F分布,其中T为样本数量;n、m分别为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决定的X和Y的滞后阶数。如果接受零假设H0,则X是Y的非格兰杰原因;而如果拒绝零假设H0,说明X是Y的格兰杰原因。

对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因果检验,其结果如表3。其中,F值为检验统计量,P值为检验的概率值(P≥0)。若P值小于0.05,表示因果关系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成立;若P值小于0.1,表示因果关系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成立,否则,因果关系不成立。表3中P值一个大于0.05,另一个小于0.05,意味着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只存在格兰杰意义上的单向因果关系,即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是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的原因[5];但由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增长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存在格兰杰意义上的双向因果关系,因此,从长期来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可以与经济增长互相促进。

二、原因探讨

基于有效性检验,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数据,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即协整关系。虽然从短期来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但长期来看,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与经济增长是互相促进的。这与世界银行1994年给出的基础设施存量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正相关的经验性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之所以不能验证这一结论,除了战略选择失当、投资效益低下、布局不尽合理且忽视技术进步的原因之外,主要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与经济增长长期不同步。

(一)财政支农资金长期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主要由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投资建设。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1985-2003年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在“八五”时期为3%,“九五”时期为5.6%,2002年为7.3%;财政支出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业支出的绝对量在不断增加,从1978年的150.7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456.7亿元,但财政支出中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比例却不断下降,1978年为13.4%,20001年为7.7%,下降了5.7个百分点。

(二)信贷资金不足

现阶段主要由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承担对农业的信贷任务。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和回收周期较长,收费较低有时甚至是无偿服务,商业性银行不愿意提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出于自身稳健经营的要求,农业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慎贷”和“惜贷”现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1995-2003年农业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最高比例仅为7.1%。

(三)乡镇负债严重,无力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由县乡(镇)财政负担,然而,由于我国县乡(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同时乡(镇)的财政负债已十分严重,依靠乡镇集体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投资不足的问题。农业税制改革,取消“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一些乡镇对农业公共事业所需资金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根据有关规定,“一事一议”仅限于村级,而且必须是由村里兴办的农田水利设施、人畜吃水设施、村庄道路建设、植树造林工程等全体村民直接或间接受益的公共性设施和项目。而这项资金根据有关规定,年人均不能超过15元。由于农民小规模和分散式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农民投资能力十分有限,要求村民自筹资金或举债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议案难以被认可,即使有些村社开展议事,也大多是“议而不定”或“定而不行”,造成急需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无法兴建,过去利用主渠道“两工”兴建的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毁坏后又无力修复和管理。

农业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导致:(1)农业基础设施长期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难以发挥出它应有的“社会先行资本”的本质特征。(2)由于资源约束,不能同时或在短期内建成农业基础设施体系,而只能有选择性地建设某些子项或小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的规

模效应不能得到有效和充分发挥。(3)农业中的许多重要基础设施本来就依赖于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或者本身就是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或者是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在农村和农业生产领域内的延伸。在现行城乡二元制度或非制度性的障碍下,农业基础设施的关联效应和投资乘数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小。(4)伴随着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的变化,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在整个基础设施投资比例不可能有大幅度增加,甚至趋于下降,在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和投资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难以发挥。

三、政策建议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不仅构成了农业生产的瓶颈制约,而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制定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早日实现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投资增加的良性互动。

(一)提高对农业基础设施重要性的认识

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农业基础设施则是农业和农村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6];仅仅认识到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是不够的,必须扩大基础设施的认识范围,在计算农业基础设施的贡献率时,要充分考虑到农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能单纯着眼于农业经济效益,要充分考虑农业基础设施的经济和社会性意义。总之,只有高度认识到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才有可能在实践中给予其应有的发展地位。

(二)明确划分事权,发挥各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明确划分事权就是要真正严格地划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社区、乡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投资责任和投资范围。(1)全国性的、跨农业区和跨流域的农业骨干基础设施应由中央政府负责投资和管理;区域性的农业基础设施应以地方政府作为投资和管理主体,中央政府可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补贴,受益区内的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应适当分摊投资成本;小流域和社区范围内的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应主要由社区集体和农民个人负责投资和管理,地方政府可以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补贴。(2)县级以上各级政府都应设立水利等各项专项建设基金,以用于本区域内一些较大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3)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引导和诱使农户投资建设自用为主的小型工程,并依法处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按投入要素进行补偿与分配等问题。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打破国家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渠道唯一来源的框架,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渠道筹资模式,保证有充足的资金来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1)在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计划和规划方面,统筹城乡经济和工农业经济发展,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和社会资金的分配格局,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需要。(2)要逐步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比重,中央政府基本建设计划安排的预算内农业投资比重应由目前的17%提高到20%以上。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应逐步转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3)要逐步增加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保持农业贷款增长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长率,银行新增贷款规模中农业贷款的比重达到10%以上。

(四)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基础设施

按照受益范围和排他成本的大小,农业基础设施可划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大类,对竞争性项目,由于受益范围不局限于农村社区,外部性大,原则上应由政府供给,但在政府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产权改革,将其外部收益内部化,民间资本也可介入。政府建立财政贴息制度,把一部分财政拨款或财政信贷转为对基础设施项目的贴息资金增强民间资本介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引诱对有竞争性项目,由于排他性成本不高,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可以补偿投资成本,应放开市场准入,民间资本采用多种方式介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五)探索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管理体制

按照“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加快农业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清晰归属,明确权责,建立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激励机制。(1)对于农户自建或自用为主的小型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由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产权证;(2)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可组建合作管理组织,国家补助形成的产权归合作组织所有;(3)对经营性的工程,可组建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可拍卖给个人经营;(4)对业主开发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地方政府要予以扶持,并规范其收费标准和服务行为。

参考文献:

[1]石爱虎,霍学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应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1996(2):35-38.

[2]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与贫困———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18-120.

[3]林毅夫,林毅夫发展论坛[EB/OL].2003-11-19..

[4]J.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篇5

产品定义

农村城镇化贷款是指农业银行在县域范围内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改善县域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县域经济承载功能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开发贷款。基本贷款品种为项目贷款,按照还款来源分为城镇化一般项目贷款和城镇化垫支性项目贷款。一般项目贷款是指以新建项目法人或既有法人为承贷主体,以项目自身现金流或既有法人综合收益为还款来源而提供的融资。垫支性项目贷款是指项目自身收益或既有法人综合收益不能全额还款,以项目建成后的财政拨付资金为部分或全部还款来源而提供的融资。

功能和特色

农村城镇化贷款可满足借款人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县域园区建设、县域流通市场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县域土地整理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时资金不足的融资需求。

办理流程

(一)借款人提出书面申请

(二)借款人除提供基本生产经营、财务资料外,还应提供以下项目资料:

1.政府有关部门授权或委托借款人从事规划区域内的城镇化项目建设的批件;涉及用地的,提供建设用地合法手续的证明材料;根据有关部门要求提供的环保评价报告及批准文件;其他批准文件等。贷款申请时尚未取得前述合法性资料的,须提供办理情况和取得计划;

2.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提供有关部门同意立项的批准文件、有相应资质的机构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文件;需政府核准的项目,提供有关部门核准文件、有相应资质的机构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他项目(需备案的项目)提供有相应资质的机构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需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的投资项目,提供主管部门批准文件;

3.自筹资金到位的计划和已投入资金的证明;

4.农业银行要求的其他证明文件和材料。

(三)借款人申请办理农村城镇化垫支性项目贷款,应提交以下资料:

1.上款规定的资料;

2.经地市级以上(含)人民政府批准的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或特色风貌设计;

3.政府部门出具的书面还款承诺,以及经同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的财政还款预算决议。

篇6

从本次政策调整来看,将带来许多行业及产业的重大利好,那么与之相关的专业在未来几年将相对容易就业。具体分析如下:

中央此次出台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其资金流向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央政府投资1000亿

涉及保障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及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简称“6+1”。

新增中央投资的方向可以简称为“6+1”: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同时要加快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

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居住条件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首先是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初步计划用3年时间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其次是加快棚户区的改造工程,改造国有林区、垦区和中西部地区中央下放煤矿的棚户区。三是组织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在加快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是紧紧围绕改善农民生活和解决制约农业生产的突出矛盾加大投入。

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铁路重点是加快京沪高速铁路等一批客运专线建设,包头至西安铁路扩能等煤运通道建设,以及贵阳至广州等资源开发性西部干线铁路建设:公路方面要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加快拥挤路段扩能改造等:机场建设加快重点是中西部支线机场和西部干线机场。此外,还要加快城市电刚改造。

在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要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建设,重点是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污水管网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加快国家十大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重点流域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建设。

在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方面,要加大对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以上行业将带动的相关产业为:家具设计与制造、日用电器制造、物流业、轻纺产品、机械制造、建筑材料(钢材、水泥等)、药品加工与制造、生物制剂、医疗器械等。

行业动态对所学专业的影响:

由于国家对以上行业加大投资力度,未来几年,与之相关的专业必然容易就业。以上行业涉及的专业有:土建类专业(建筑、土木、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水务工程、给排水工程、道桥与渡河工程等)、电气信息类专业、职业教育师资类专业、幼儿教育、旅游管理、涉外旅游、水利水电类专业、测绘类专业、轻工纺织食品类专业、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医疗器械、生物化工、护理学(男生尤好)、涉外护理等。

二、民航2010年基建投资将达2500亿

中国民航局迅速部署国务院扩大内需相关措施,民航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在建投资规模为1000亿元,到2010年,投资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

民航业内专家指出,国家增加对民航的投资力度,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先导性作用。此外,民航对社会公共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此举将带动钢铁、水泥、工程机械、建筑开发、电网设备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也将带动以下专业的学生就业相对容易:冶金地质、金属材料、土木工程、建筑学、机械制造、城市规划、测绘、电气信息等。

三、交通运输部投资总额上万亿元

1、高速公路建设、农村公路的建设、扩大国道及省道的干线公路改造。

2、此外适当考虑水运建设、航道

此类投资带动行业有:基本建设、建筑材料、工程机械、测绘、工程设计等。由此带动相对容易就业的专业有:土木工程、建筑设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材料学、机械类专业、冶金地质、测绘类专业、船舶制造、港口与河道工程等。

四、建设部:9000亿住房保障

1、三年内要新增200万套廉租房、400万套经济适用房:完成100多万户林业、农垦区棚户区改造。

2、总投资将达9000亿,平均每年3000亿。

此举带动行业有:建筑业、工程建设、轻工纺织、家具制造、口用电器等。相关专业为:建筑设计、景观园林设计、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土木工程、林业工程、林产化工、轻工纺织食品、电气信息类专业等

五、铁道部2.3万亿元

1、国家已批准的新建铁路里程有2万余公里。

2、投资规模超过2万亿元,其中2009年铁路计划完成6000亿元的基本建设投资。

此举带动行业有: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物流等与之相关的专业有:材料学、冶金、地质、机械类专业、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交通运输、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隧道工程等专业

六、能源局:1885亿

1、年内将有包括核电厂、西气东输、炼油厂等在内的一批大型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

2、总计1885亿元。

此举带动专业:能源动力类专业(石油工程、核电工程)油气储运、石油化工、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专业。

七、环保局:1万亿

1、重点将集中在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治理、核安全治理等六方面。

2、今后3年,将筹集1万亿元资金。

环保板块极有可能接过市场的领涨大旗,此举将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与之相关的专业有:环境与安全类专业、林业工程、森林资源与旅游、草业科学、景观园林设计、园艺、植保、核科学与核技术等

八、水利局:300亿

1、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篇7

今天决定召开全县烟叶收购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会议,目的是贯彻落实全省烟叶收购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场会议精神,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分析今年烟叶生产收购形势,安排部署即将进行的烟叶收购工作和下一阶段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

今年以来,各乡(镇)及烟草部门和广大烟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沉着应对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洪涝灾害和烟叶生产复杂形势等多重压力,科学制定应对措施,千方百计组织抗灾自救,积极有效争取多方支持,全县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及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对于前一阶段的工作,县人民政府总体来讲是满意的。但是,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形势来看,我县的烟叶生产收购工作和现代烟草农业工作将迎来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体现在烟叶收购时间短、任务重、压力大,另一方面体现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标准高、要求严、工期紧,这些问题我在接下来将会展开讲,所以今天的会议就是要求大家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强化措施、鼓足干劲,确保烟叶收购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刚才,章凡同志传达了全省烟叶收购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场会议精神,本宁同志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再辉同志就维护烟叶收购秩序作了发言,讲得很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我完全同意,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对于前期工作的总结回顾,本宁同志的报告中体现得很全面,我就不再多讲,对下一步的工作,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烟叶工作形势

我讲的烟叶工作形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烟叶生产形势;二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形势。首先说烟叶生产形势,今年,虽然我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情影响,但烟叶生产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烟叶生产水平没有明显下降,而且种植规模上有了新的突破,全县按照上级安排的50万担的生产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烟叶种植面积达到了17.85万亩,比去年增加了3.2万亩。从目前的烟叶田间长势来看,今年的烟叶生产总体水平是好的,最近一段时期虽然局部地方遭受了冰雹和风灾,造成了一定损失,但对总体社会产量影响并不大,通过烟草部门进行临田估产,全县的烟叶社会产量是充足的,是能保证50万担的收购目标任务的。但是从周边的形势看,今年的烟叶收购工作面临的压力也不小,主要体现在周边毗邻县(市)烟叶计划收购任务大幅增加,而一些地方烟叶长势不好,烟叶产量不足,从而给烟贩子可乘之机,烟贩到境内抢购、套购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控制不好,造成烟叶大量外流,势必会影响我县收购任务的完成。能否完成今年50万担收购目标任务,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大家一定要从经济和政治的高度来认识。首先,抓好今年烟叶收购工作,对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村贫困面,推动我县扶贫开发攻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其次,上级将威宁烟叶计划从40.7万担调增到50万担,是上级扶持灾区、帮扶“威宁试点”的一个重要举措,体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烟草部门对威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重视,因此,保质保量完成今年的烟叶收购,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各级党政干部、有关工作部门,必须充分认清形势,统一思想,集中精力,各私其职,积极配合,形成强大合力,克服一切困难,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的烟叶收购任务。至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形势。不久前,省政府确定年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场会选定在我县召开,这是省政府对威宁烟叶工作的关心,更多的是支持,对促进我县烟叶工作的发展将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这既是动力,也是考验。省政府要求,我县的现代农业建设标准要达到全省一流,而且必须在明年召开现场会之前完成各项工作。大家知道,近年来,我县以烟草部门为主,大力开展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方式,在秀水、迤那等地开展了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在今年5月和6月,国家烟草局副局长何泽华同志、纪检组长潘家华同志相继亲临威宁,视察了我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对我们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客观地说,我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建设的进度还不够快,标准还不够高,建设面还不够宽,影响还不够深,有些工作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究其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客观方面,我县烟区土地分散,交通条件不便,经济社会条件较差,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方面的难度都比较大。主观方面,有我们自身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有部门之间协作不到位,少数部门对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的原因等。然而,时不我待,留给大家的时间只有一年不足,我们再也拖不得、等不得、靠不到,不管想什么办法,用什么绝招,在明年7月份以前,我们都将要给省政府一个满意的交待。因此,从现在开始,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紧密配合,不遗余力,坚决克服疲劳厌战情绪,树立敢啃硬骨头、敢打硬仗的作风,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苦干、巧干、拼命干,采取超常措施,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加快建设进度,千方百计完成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目标任务。

二、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一)精心组织,切实抓好烟叶收购工作。烟叶收购是烟叶生产中政策性最敏感、利益攸关方最为关切、牵动面最广的环节。加之今年烟叶生产的不确定性和收购工作的复杂性是历年之最。对此,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格兑现政策,坚持标准,强化纪律,确保今年的烟叶收购平稳有序。一要严格执行计划种植、合同收购政策。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烟农利益、维护烟草行业健康发展的高度,执行好烟叶计划、价格、合同、扶持、质量标准及边界政策,搞好烟叶收购。要充分认识烟叶计划和合同的严肃性,认真执行“计划种植,合同收购”政策。务必要珍惜来之不易的计划,用足、用好烟叶计划资源。要把烟叶收购工作真正作为落实“稳控均衡”的重要环节来抓,严禁提级提价和压级压价收购,严禁无合同、超合同和跨辖区收购,严禁违反价格和补贴政策。务必要坚持按合同、按标准收购、补贴,及时兑现收购款和补贴资金,不得擅自改变产前、产后扶持标准和兑现方式,变相加价收购烟叶。二要坚持质量标准。烟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质量观念,高度重视烟叶收购等级质量,把严格执行国家烤烟标准放在当前烟叶收购工作的首要位置,抓好抓实。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收购标准,优化收购流程,确保烟叶商品质量。三要提高服务水平。烟草部门要在烟叶收购中认真践行好“真情关爱烟农,真诚对待烟农,真心帮助烟农”的服务宗旨和“两个至上”的行业价值观,切实搞好对烟农的服务,维护好烟农的利益。要完善、创新收购模式,本着有利于提高烟叶等级纯度和等级合格率、有利于规范烟叶收购秩序、有利于更好服务烟农、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创新收购组织方式,积极探索入户、工场化、散叶等收购模式,切实为烟农减少烟叶交售次数、缩短交售时间、节省运输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要强化信息沟通渠道,全面推行烟叶收购公示制度,张榜公布价格、补贴政策、收购进度,公布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收购过程透明度。要改善烟叶收购环境,完善服务设施,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探索个性化、人性化服务,以优质服务让烟农得到更多实惠。要针对烟叶收购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处理收购工作中的矛盾和纠纷,坚决杜绝涉农事件的发生,切实构建和谐烟叶收购环境。四要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县烟办、各种烟乡镇要在烟草部门的技术要求下,积极主动做好中后期田间管理工作,牢固树立“气候不利管理补”的观念,以提高烟叶产量、质量为核心任务,切实提高关键技术措施的到位率。要强化病虫害防治。针对6月以来雨水偏多、日照偏少的情况,及时中耕除草,保持田间卫生,继续抓好病虫害预报,全面展开统防统治。要提升采烤质量。要针对天气特点,抓好成熟采烤,严格执行烟叶成熟采摘标准,推行下部叶适时早采,中部叶成熟采收,上部叶4-6片叶充分成熟一次性采收标准。技术部门要认真指导提升烘烤水平,加强烘烤技术和烘烤设备使用培训,提高烤房利用率,注重烤房管理,进一步推进植保、采收、烘烤、分级等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提升烟叶烘烤水平。五是要做好冰雹天气检测和灾害的预防工作。气象部门要完善设施,落实值班制度,认真观测天气,适时开展作业,切实降低灾害损失。六要坚决打击倒买倒卖烟叶行为,杜绝烟叶外流。烟草、公安、工商要加强配合,联合执法,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一支能战斗、能吃苦、富有经验的执法队伍,深入各地,及时掌握烟贩子活动的迹象,分析烟贩子活动的规律,科学制定作战方案,对烟贩子露头就打,绝不留情,坚决不给烟贩子可乘之机。

(二)强化措施,努力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是“”的最后一年,能否保质保量完成好今年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任务,事关全县烟叶产业发展的大局,事关我们向上级争取更大政策支持的主动性和可能性。各相关部门要竭尽全力,千方百计,确保在12月前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一是加强调度。县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要每周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调度一次,县烟草局和水利局要适时进行调度,及时掌握情况,及时研究处理问题;县分管领导要亲自主持调度会,并将调度情况及时上报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突出抓好大型骨干工程的组织实施,倒排工期,列出工作时间表和工程进度表,及时跟踪进展情况。二是细化措施。要认真分析和梳理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各种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要一个项目一个对策,一个项目一套解决办法,并落实责任人和责任制。三是严把质量关。要高度重视建设质量,牢固树立“进度服从质量”的意识,不能因时间紧、任务重而降低建设标准。要建立多层面、全过程的质量监督机制,落实项目责任人。要在验收深度和成效上下功夫,确保验收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四是加强维护。要站在对国家、对行业、对烟农负责的高度,切实加强已建工程项目的运行管护,各乡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县政府的统一安排,认真落实好管护政策,及时制定相应的运行管护措施,明确管护主体,建立健全项目运行管护制度。要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深入研究水资源有偿使用问题,探索以水养水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长效的管护措施,确保项目正常运转和长期发挥效益。

(三)加大力度,提高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规划和建设水平。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把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作为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契机,发挥现代烟草农业在现代农业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烟区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搞好规划。规划水平决定建设水平,建设水平决定发展水平。政府有关部门和烟草部门要精心组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统筹规划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首先,要搞好烟区布局调整。现代烟草农业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规模化种植,没有规模化就没有现代化,因此要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搞好烟区布局。切实将烟区向土地相对集中连片,生产水平高,利于机械化耕作,专业化作业的地区转移。对零星种植区域,陡坡地,石旮旯地要坚决做出调整。其次,要优化基地单元布局。要按照“一个基地单元面积5万亩,年种植1.7万亩,产能5万担左右”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结合各地实际,统筹搞好基地单元建设规划。基地单元内合理规划烟水工程、机耕道、烤房等基础设施,做到系统设计,综合配套。再次,要优化生产主体。尊重烟农主体地位,按照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要求,逐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渐淘汰零散种植户和年种植面积不足10亩的传统种植农户,加快培育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生产主体。二是提升建设水平。要严格按照“整县规划、单元实施”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既要重视硬件投入,实现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更要重视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严禁脱离要求擅自降低或提高建设标准,确保基地单元规划面积到位、实施范围到位、建设内容到位、建设标准到位。已建基础设施要进一步完善,不能简单推倒重来,防止重复建设;新规划建设的设施既要体现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又要防止不求实际,贪大求多。生产主体的确定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加强引导,积极推进传统散户向种植专业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三种主体转变,逐步提高烟叶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要积极探索建立综合服务合作社,逐步实现由服务单一环节向服务全过程转变,由服务少数主体向服务全单元转变,由服务烤烟产业向服务大农业转变。三是加快建设进度,抓紧建设。按照地区的要求,为了迎接明年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场会在威宁召开,在年7月必须完成秀水、迤那、牛棚、中水片区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时间短,要求高,任务重。因此,必须加快建设进度,抓紧组织实施。要严格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落实建设任务,精心组织,加快施工,确保单元建设各项任务如期完成。四是建立以烟为主的配套产业体系。烟叶是我县的重要支柱产业,是烟农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县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积极抓住国家烟草专卖局实施“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和发展烟叶大基地战略契机,利用威宁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不断深化以烟为主的配套产业体系。各地要充分发挥现代烟草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县现代农业建设。要针对烤烟生产周期和技术特性,探索和优化烤烟种植,引导推广绿肥、牧草等作物与烤烟种植的轮作模式,积极探索“烟—草—畜”循环产业。要培育和开拓市场,大力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开展非烟产业合作,利用闲置育苗大棚和烤房设施种植花卉、蔬菜等反季节作物,提高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增加烟农综合收益。

三、统筹协调促进全面发展

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坚决杜绝对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不管不问、漠不关心,简单地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看成是烟草部门的事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思想;坚决克服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只做表面文章的虚浮作风;坚决纠正那种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无所作为、精神颓废、悲观厌战的思想倾向。政府部门是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对基础设施建设负有领导责任。分管领导必须亲自过问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定期了解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协调。要经常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率先垂范、敢于负责,把任务估计得更重一些,把困难估计得更大一些,把问题想得更多一些,把措施落实得更细一些,要制定时间表,分阶段、分部门、分责任,切实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统筹谋划、安排部署和检查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一要做好三个统筹。各乡镇要将烟叶基础设施和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工作作为当地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整体推进,重点做好三个“统筹”。一是统筹好烟叶生产和大农业生产的关系,将烟叶基础设施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纳入大农业范畴,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将各类资源向烟区倾斜。二是统筹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关系,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基础条件,两者同规划、同布局、同实施。三是统筹好烟叶收购与基础设施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关系,在烟叶收购期间,基础设施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不能松懈,做到两手抓、两不误。

二要抓好资源整合。要有效整合各单位、部门的资源,统筹安排,发挥资源最大使用效益。一是整合资金。国土、交通、农机、水利等部门要将土地整治资金、村村通公路、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水利设施建设等资金与烟草部门烟叶基础设施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资金有机结合,统筹规划,分类管理,捆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及时进行资金拨付、项目审批,确保资金投入。二是整合技术资源。要切实整合交通、水利、国土、电力、烟草等部门的技术资源,充分发挥交通、水利在机耕道、烟水等方面的设计、施工、验收的职能,发挥农机、国土、电力等部门在农机具选择与推广应用、基本烟田整治与设施建设、电网设计各方面的技术资源优势。三是整合土地资源。国土部门要把基础设施及基地单元建设用地规划纳入土地整体使用规划,确保建设用地。各乡镇要探索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在“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基本制度下,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

三要搞好协调配合。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切实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协作效果。在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和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中,各乡镇不能简单搞文件传达、材料汇报,分管领导务必要亲自下到产区协调指导工作,遇到急难题要及时汇报,加强协调领导。要制定时间表,分阶段、分部门、分责任,加快推进建设。烟叶收购工作中,公安、工商、烟草、质监、交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检查执法力度,监控重点区域,严厉打击内外勾结、倒买倒卖烟叶,非法运输,扰乱正常烟叶收购和流通秩序的行为;要依法、及时、有序处理好烟叶收购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坚决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切实净化市场环境,构建和谐烟叶收购环境。

四要明确工作职责。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及烟叶收购等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各项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环节、具体工作岗位和具体工作人员。要建立联合机制,部门间要紧密配合,抓紧完成相关建设项目的审核批复。要强化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部署、定期调度,全面掌握进展情况;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水利、烟草部门要认真督促工程进度,严格加强工期管理,因工作懈怠影响建设进度的,要严格追究部门责任;对人为影响工作开展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篇8

【关键词】城填基础设施;思路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被动性强,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大,市场体系不完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为适应城镇安稳致富、培育新兴产业、完善社会功能等紧迫需要,基础设施必须跨越式发展,急需国家特别政策支持,实现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系统的可扩展性,最大限度发挥各级各类基础设施综合效能。

一、制定支持城镇化基础设建设的有关政策、法律

制定、完善支持城镇化基础设建设的有关政策和法律,以更好地推进城镇化建设。一是规范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相关制度,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二是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促进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贷款,也可以成立新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专门满足城镇化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需求。三是构建和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比如《资产证券化法》等;完善和规范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技术体系,成立必要的相关金融机构;为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创造有力的政府支持机制和监管机制,抓紧研究相关细则;培育和规范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运行环境,包括信用环境、市场环境等。四是把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公益性项目上,并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杠杆作用,通过部分投资、贴息、信贷担保和减免税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全社会投资。五是通过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现金流量、培育收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及以资产划拨方式降低资产负债率等途径提高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贷款融资能力,并从未来可借资金总量中划出一块用于债务重组。

二、合理划分基础设施供给层次与政府间权责问题

1、合理划分基础设施供给层次。根据市场化程度,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基本属于市场化的类型,即能够回收投资,且能产生资本积累的项目,如电力等具有竞争性质的行业,应在政府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二是半市场化的类型,如公路、自来水、污水垃圾处理、农村通信、城镇防洪等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公共政策支持和产品与服务价格改革给予市场补偿相结合,吸引社会投资。三是基本由政府投入的类型,即纯公益性项目和低收费项目,如生态环保、消防、城市道路、农业灌溉、农村人饮等,其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征收税费和投入部分经营性项目收益解决。

2、科学划分基础设施政府间权责。按照权责对称原则,合理划分市和区县两级政府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权责。作为市级政府,一是对接和影响国家重大决策,承担基础设施需求预测、总体布局、中长期建设规划和重大项目实施,促进基础设施的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二是建立激励区县政府相互合作的利益机制和督导机制,让区县将地方基础设施规划融入全市总体规划,并引入竞争机制。三是有效规范基础设施运营商。对强自然垄断行业,规定服务质量、限制产品价格、保护公共利益;对具有替代性的基础设施领域,为竞争提供便利。

三、解决城镇基础设施稳定投资渠道问题

金融机构应找准切入点,加大支持力度。一是金融部门要把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信贷政策和信贷资金支持的重点之一。人民银行要把支持城镇化基础建设列入金融工作的议事日程,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把更多的资金投向中小城市基础建设,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融资渠道。

1、选择金融衍生工具。一是有保护的可提前退还债券。政府政策的制定或改变、税法更改,汇率波动等,可能导致基础施项目未来现金流的不利变化,使基础设施项目经济价值下降,从而给债券持有者带来损失。而设计一个保护性的可提前退还债券,可以允许债券持者在不利事件发生时,以预先确定的价格提前退还债券,收回现金。债券的持有者不但购买了债券本身,还购买了债券的看跌期权。二是可转换含看涨期权的债券。可转换债券的持有者有权在将来某些事件发生时,将债券转换成公司的股票。当基础设施投人营运后的收益由于特殊事件的发生达到或者基至高于人们的期望时,对于发行者而言可以提前付清欠款而要求赎回,债券持有人为了分享更多的利益,可以把债券转换为股票。原本的负债就可以转变为公司的权益资本。

2、合理发行市政债券。市政债券在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一种成熟的、信用等级非常高的融资工具,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战后的日本将市政债券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融资工具为其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发行市政债券来募集基础设施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市政债券由市县、镇等地方公共机构发行,目的在于募集当地开发公共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发行市政债券确实能够给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资金的压力问题,但在事实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和扩大公共投资,市政债券作为地方政府债券在主要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其他各种证券的竞争风险;二是发行者必须具有很高的信用等级,在我国、发行者必须是政府机构,尤萁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政府机构;三是市政债券的发行规模是一个很严肃的经济学问题,总的来说不能超过地方政府每年财政收人的一定比例,但是也不应过少,如果数量过少,就会影响债券的流通性,并且不能少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但也不能过大,因为如果量过大,如果政府不能到期还本付息,一方面降低政府的信誉度,另一方面会增加地方政府的速效规模。

3、接受投资信托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改革成功的关键是能够通过参与各主体的协调,设计出好的融资计划,风险控制方案、收益共享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信托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不仅能够凭借自己的专业经验和资本优势,而仅能参与设计融资计划,而且.信托公司和其它机构还可以积极参与发起项目公司,成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办人。信托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融资方,接受分散的投资者的资金信托,主要有贷款信托和股权融资方式:一是贷款信托。信托公司以发行债权型峻益权证的方式接受投资者信托,汇集受托资金,分帐管理,集合运用。通过项目融资贷款的方式对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支持。项目公司以项目的经营权质押和机器设备等实物抵押。项目主办人专门为项目的融资和经营成立一家项目公司,项目公司以自己的名义而不是项目主办人的名义向外贷款,以信托人的身份作为贷款方,着眼于该项目的收益向项日公司贷款。二是股权融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通过私募的形式募集投资公司、实业企业,为基础设施项目或企业直接提供股权支持,并从事资本经营与监督。它集中社会会闲散资金用于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基础设施项日进行股权投资,并对基础设施项目公司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通过股权交 易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通过基金管理人对资金的集中运作和专业化管理,保证基金股东获取比单独投资更高的收益。

作者简介

刘奇(女,1981―),山东单县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

张立群:(男,1972-),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篇9

(一)金融机构信贷政策缺乏明确的城镇化导向

城镇化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重点内容,但金融机构尚未形成一个清晰、持续的支持城镇化的思路,将自身经营较好地融入到城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当中。城镇化进程面临严重的金融约束,投入的金融资源对城镇化支持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在有效解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及中小企业信贷投入问题方面,创新动力不足,制约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二)城镇化基础设施投资存在明显“二元”结构性差异

由于铁岭市长期推行“工业立市”经济发展战略,使得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投入主要集中于城市,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改善农村地区生产条件,然而投入资金不足造成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十分缓慢。由于政府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较少,而且农村城镇化的基础设施投放具有投资额大、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等特点,因此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造成资金来源结构单一,投资规模无法迅速扩大。

(三)现代农业发展使农村信贷需求呈现新变化

一是资金需求量增大。现代农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投入水平远高于传统农业,大规模集约生产促使信贷资金需求从以往零散、小额的传统农业需求模式,向集中、大额转变,单户单笔资金需求额较过去有明显增加;二是资金需求长期化明显。种、养殖产业产品周期长,生产、仓储和销售等环节需要长期占用大笔信贷资金,需要长期信贷资金支持;三是资金需求点增多。现代农业发展中形成多种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链条,出现了“公司+经纪人+农户”、“农村经纪人+农户”、“协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在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产生新的信贷需求特点;四是贷款方式呈多样化需求。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户因所处产业领域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对信贷方式也提出多样化要求。过去农户贷款一直以单一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主。随着农业发展为产业化集约经营,大额资金需求上升,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方式已难以满足大额资金需求,对抵质押贷款需求呈上升趋势。

(四)中小企业信贷发展缓慢

中小企业是城镇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但中小企业发展长期受到信贷约束的影响。一是信用缺失。中小企业由于信用意识普遍淡薄,信息披露意识差,财务信息虚假,易产生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还款预期很低,挫伤了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高信贷服务的积极性;二是产权障碍。许多中小企业不同程度存在机器设备、房屋所有权及土地使用权不明晰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法将产权进行抵押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三是经营稳定性较低。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负债能力有限,易受市场环境影响而产生较大经营风险;四是融资需求多样化。中小企业类型多,资金需求呈现多样化、小批量和频度高的特点,增加了银企双方的信贷管理和融资成本。

二、传统农业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城镇化建设是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的一个机遇期,目前铁岭市已进入城镇化建设高速发展期1,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连年增长,城镇承载农村劳动人口能力不断增强。铁岭市政府规划“十二五”末期实现城镇化率70%的目标,届时将新增城镇人口70余万人,平均每年新增18万人,且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可拉动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增长1.5个百分点。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将是一个庞大的潜在市场,深度参与城镇化进程将是地区金融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笔者就传统农业地区金融机构如何支持城镇化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明确金融支持城镇化政策导向,以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规划金融资源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政府部门对金融机构明确城镇化战略方向,增强金融信贷投入农村城镇化领域的积极性;二是人民银行应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参与城镇化进程。通过窗口指导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采用差别化的政策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将城镇化作为拓展新业务和信贷投放的重点;三是明确城镇化建设信贷需求特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与城镇化建设相关项目的信贷功能,如铁岭市农发行土地整理贷款2,2013年已向昌图县土地储备中心发放4600万元的三年期贷款,用于昌图镇城关村土地征收整理储备项目,2014年该行计划将向开原市和调兵山市发放此类信贷共计14527万元。

(二)找准现代农业信贷需求特点,满足产业化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现代农业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需要农村金融从信贷品种上加快创新,为需求主体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一要把信贷资金优先配置在区域主导产业上。要根据主导产业发展的规模、阶段差异,设计不同额度和期限的信贷产品,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提升主导产业的档次与质量,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二要把信贷资金优先配置在优质产业链上。以优质产业化链条中的龙头企业和农户信贷需求为重点,全面提高原料生产、产品加工、仓储和销售等环节的信贷供给水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拉动效应,促进产业化水平的提升;三要把信贷资金优先配置在高效组织上。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的信贷投放,促进其发挥连接市场和企业、农户的纽带作用,推动农户联合、产品联合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三)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

金融机构要根据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握当前国家稳健货币政策的重点和一系列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信贷政策。一是完善信贷工作流程。在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的基础上,缩减传统审贷流程不必要的环节和过程,对中小企业采取差别化的授信机制,推进限时办结制度,开辟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绿色通道”;二是扩大抵押担保范围。探索中小企业采取股权、出口退税税单、商业汇票、应收账款、在建工程和商品存货等多种抵押方式,解决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三是不断挖掘和拓宽中小企业客户渠道。从产业链上下游寻找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如铁岭市煤炭、橡胶行业;从商业生态链上发现优质客户,如在东北物流城建设和运营中产生的商品物流供应链条上的大量中小企业客户;四是加大对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信贷支持。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是发挥地区主导产业聚集优势的主要载体,集合了大量优质中小企业,对于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金融机构应建立特别针对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授权制度。实行综合授信和信贷倾斜政策,创新信贷支持的品种,解决建设融资不足、审批速度慢的问题。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信贷投入,促进城乡环境协调发展一是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基金,加大对农村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道路、能源、电力、通讯及信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二是建立一个完善的财政补贴机制。通过建立利差拨付、确立合理经营费用补贴、提高呆坏账准备率等利益补偿机制,对金融机构因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政策性亏损给予及时弥补,实现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保本经营;三是商业银行要制定有关政策,特别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资金倾斜,优先投入资金,保证农村资金回流;四是明确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形式。在当前大力倡导金融支农的背景下,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成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的重点。农业政策性金融应为投资小、见效快的小型基础设施项目提供5年以下短期贷款;为供电供水、农村道路交通、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种子工程等小型基础设施提供5~10年期贷款;为农田改造、更新改造农机化设备、中型水库和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提供更长期限的贷款。

(五)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1.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分散农业经营金融风险。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力度。财政部门应给予农业保险经营公司一定的保费补贴和税收优惠,提高其赢利水平和经营的积极性。二是增加农业保险经营品种。在完善传统农业保险产品的同时,应不断开发推广针对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需求的新保险产品。三是完善农业保险的风险补偿制度。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巨灾风险基金,引导更多的商业性保险机构拓展农业保险业务。

2.加快征信体系建设,为信贷稳定增长提供可靠信息支持。一是加快征信数据共享。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调动各部门和基层力量,打破各数据源割裂限制,建立公共的数据平台,实现征信数据共享,推动征信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征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由于城乡差异明显,人民银行应针对农业产业特点和不同农业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来制定农村征信的评级办法、标准和指标,建立科学的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三是开展征信宣传和诚信教育。政府和金融部门通过多种载体和途径大力宣传和教育,净化信用环境,突出信用文化建设,为征信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篇10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正在筹备之中,日本和印度还没有进入成员国行列,日本媒体认为这是中国在独自搭台。筹建亚投行的建议是主席去年10月份访问印尼期间提出来的,今年4月份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中国财长楼继伟透露已经就此问题开过两次会议,而外媒则披露亚投行的成员国包括东盟10国在内的16个成员国。

日本醋意大发是可以理解的,日本在经济崛起时代与美国合作组建了亚洲开发银行,在亚洲的金融秩序重构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亚投行的建立显然会对亚洲开发银行形成一定的制衡,当然亚投行是专业性投资开发银行,将实现亚洲储蓄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的转变,减少亚洲资金向发达国家金融系统“倒流”,推动资金从虚拟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转移。

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无论亚洲、非洲还是发达经济体都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巨资,夯实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基础。当然,基础设施投资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利器,亚投行无疑是将中国经济增长经验实现国际化的一个多边平台,同时对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基础设施投资时代来临?

依靠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国经济实现了超常规的增长,而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症也常常受到学者们的批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重要任务是减少对投资的依赖,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可能存在投资过度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地区也存在同类问题,相反,包括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发展中地区经济增长受制于基础设施的匮乏。巴西因公交车票涨价而出现了百万人的大游行,根源就在于巴西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公共交通供给不足,仅仅因为公交车费涨价就引发巨大的民怨。

回到经济增长的“常规轨道”,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无非是将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得到更多的产出。每个国家的工业化路径各不相同,但是将过剩人口导入市场是基本的原理。美国前财长拉里・萨默斯认为,将赋闲的劳工和低利率加在一起就是重建美国基础设施的好时机。美国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比如州际高速公路,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也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再次进行投资,再工业化意味着大量的资金要从金融领域转移到基建领域。

曾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的林毅夫教授曾提出大规模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他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超越凯恩斯主义的一个路向,可实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赢的目标。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这一结论已经被中国的经验所证实。在基础设施建设期间,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市场,提高就业率,中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借助“铁公机”以及房地产得以拉动,笔者家乡因铁路修建而使当地的劳动力价格瞬时涨了近一倍。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缓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而基础设施本身就是一种固定资产投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私人资本的形成。一条公路的修建能够节省人员与货物流动的成本,清洁的饮用水能够减少在健康方面的投资,人力资本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本形式。

从农业向工业的大转型意味着统一市场的形成,而市场就是一个流通与交易的空间,没有交通方式的互联互动,市场网络就是碎片化的,只能是地方性市场。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国内基础设施并不足以支撑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非洲有些国家还没有通铁路,国家之间没有航空联系,甚至需要假道欧洲才能到另一个非洲国家。基础设施的匮乏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本身说明过度金融化会带来全球性危机,如何使用全球海量资金关系到全球经济的稳定,欧美多次量化宽松并将利率降为零,但资金依然在金融领域“空转”,这一点足见经济改革之难。同时,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计划是中国经验的体现,而主流的经济学依然是以发达经济体的经验为基础,林毅夫供职于世界银行时主要负责发展经济学问题,他提出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回应,而5年过去了,基础设施投资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经历了国际经融危机的洗礼,表现出超乎意料的韧性,中国经济增长经验的对外投射能力越来越强,而高铁等基础设施出口又成为中国本届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力促大联通

基础设施投资的必要性已经越来越受到认可,问题的关键是,钱从哪里来?按照2011年的估算,发展中国家每年基础设施投资的缺口是4000亿~6500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认为未来10年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8万亿美元,不同机构对非洲的预测有很大出入,每年大约需要400亿~10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国家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美国要维持目前的基础设施需要投入2万亿美元,欧洲也差不多如此。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提出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可谓正当其时。令外界惊诧的是,自2013年10月主席提出这一倡议后,2014年1月和3月,中国已经与多国就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行了两轮磋商,预计今年秋天将签署相关文件。

中国财长楼继伟认为,亚洲和全球缺的并不是资金,而是动员能力,此言不虚,亚洲地区是全球外汇储备的集中地,东亚贸易国和西亚的产油国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国外汇储备直逼4万亿美元。总理访问非洲期间也坦承,超额外汇储备是不小的负担。亚洲的外汇储备多数回流到欧美市场,变成了美国的国债,这对亚洲的政体发展并不利,使亚洲在金融货币领域依附于美国,亚洲的资源通过金融市场“补贴”发达经济体。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为政府间的地区多边投资合作平台,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专业便利的融资渠道,既能够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的问题,也能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亚投行的建议得到了不少亚洲国家的呼应,亚投行的资本金规模暂定为500亿美元,中国将是主要的出资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一定要控股,中国坚持开放的多边主义精神,如果其他国家认筹更多份额,中国可以降低自己的比率。

但从现实而言,中国将是亚投行最大的股东,并且是具有否决权的股东。如果说IMF和世界银行是欧美主导世界经济的象征,那亚洲开发银行则是日本在东亚崛起的“地标建筑”,但日本毕竟是个半国家,亚洲开发银行依然有美国的魅影。而中国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中国也从资本匮乏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第三大投资国,中国资本“走出去”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中国以“贸易国家”的战略实现了经济崛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120个经济体最大的贸易伙伴,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基础设施的大联通是自由贸易体系的关键一环。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回合谈判在印尼巴厘岛达成的重要共识就是贸易便利化,加快通关速度。

基础设施的联通无疑能够推动货物的运转速度,中国政府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经济带,以及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孟印缅经济走廊等概念,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战略,也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外溢”。中国已经在国内建立了世界最长的高铁网络,将中国的高铁、高速公路网络延伸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从而实现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是本届政府的重要目标。

中国处于重化工业的后期,而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也使中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产能过剩、利润率下跌问题。按照产品周期的理论,中国的产业转型与升级需要实现产业的转移。最近几年,中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环境污染的现象越发显现,一些成熟的产业需要淘汰和转移。产业转移也需要好的营商环境,中国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外资进入,除了廉价劳动力之外,还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处于工业化后期的中国在装备制造业领域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比如高铁、支线飞机、工程建设等。在第五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认为,铁路是中国基础建设领域的长项,目前已在发展中国家土耳其成功建设并开始运营,未来更大的愿望是把中国高铁和其他装备制造业形成产业链推向国际市场。

装备制造业出口和基础设施建设是相互促动的,而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则使二者有了可行性。亚投行与亚洲开发银行的关系尚不明确,二者有竞争关系,但亚投行更关注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而且亚洲开发银行已经表示有意愿参与其中。在不挑战亚行地位的前提下打造一个专业性的多边开发银行是中国金融外交的一大成果。另外,亚投行未来将走出亚洲,成为更大范围的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对全球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亚投行是将亚洲的高储蓄变成高投资的中转站,无疑会对以美国为主导的金融秩序形成一定冲击,虽然初始的资本金规模只有区区500亿美元,但这是亚洲地区走向自主的一个象征。与亚投行筹备与建立相并行的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贸易融资货币,亚投行可能成为一个去美国化的多边投融资平台,而人民币将成为其中主导性货币。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这种大规模的对外援助与贷款的形式实现了美元的国际化,奠定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坚实基础。当下中国处于一个从贸易国家向金融国家的转型时期,需要为人民币走出国门铺设通道,而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多边合作机制为人民币的出海创造了机会。与之并行的是,人民币与多种货币签订了互换协议,人民币国际化的蓝图已经比较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