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新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00:1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制新闻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制新闻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政府公共信息信息公开法律制度

现代社会正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而政府公共信息更是在对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根据政府公共信息的性质,政府公共信息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政府掌握的不涉及个人信息的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信息。第二类是政府掌握的涉及个人信息的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信息。这类政府公共信息涉及一部分公民、法人的信息,但是这类信息根据法律可以向公众公开。比如公司法人的登记信息等。

因为政府公共信息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拥有一个完善的政府公共信息的公开制度是我们社会必不可少的。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各种形式的政府公共信息公开法律体制改革在全国各地广泛掀起。最近一个显著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我国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上的进步,2008年9月11日晚,中国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发现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随后企业对有毒有害奶粉进行了召回,在对有毒有害奶粉召回过程中,由政府向社会公众公开该事件中的相关细节。这说明我国政府在处理公共安全及相类似事件中较以前有了重大的进步,也说明了我国各级在公共信息公开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通过对改革开放后的政府公共信息制度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我国各级政府公共信息的开放化和透明化首要推进力是自上而下的。毫无疑问,在上级的大力支持和要求下,政府公共信息公开的直接效果确实立刻能显现出来,但是这种模式存在了极大的弊端,因为很多情况下就是以“上级发文、下级落实”的方式展开的。它往往导致了各级政府都习惯于“以文件落实文件”,越到基层越是敷衍塞责、消极应付。同时,我国的政府公共信息相关法律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尚处在起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是在去年才生效和得以实施。其次,政府公共信息公开制度和各级政府实践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公开的主体范围狭窄,主要限于基层;公开的内容范围狭窄,主要限于法律法规、政府文件及执法程序、收费标准,公开的方式大多限于主动公开等。

因此,现阶段我国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政府公共信息的公开和管理的相关法律和管理制度,以适应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以及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服务型政府体制的需要。

一、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相关立法

(一)确立行政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立法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九条到第十二条规定了很多政府应当公开的公共信息。但是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未规定的政府公共信息,现阶段行政机关因为没有法定的义务,故可以不予以公开。我国法律将行政公开确定为行政机关的义务,原则上,行政机关应该将其所掌握的文件资料向公众公开,但有时行政公开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影响行政效率,以及暴露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因此立法者必须在行政公开的公共利益与不公开的公共利益之间进行平衡。力求在利益平衡中扩大公民对行政的参与,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因此,在现代社会,公开已成为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免除公开时,行政机关才能不予公开。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公开范围的规定也应当是规定政府对公共信息不公开的范围,除此之外都应当公开。

(二)逐步完善政府公共信息公开的立法

在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法制建设上,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于以规范、明确的法律、法规来保证政府及时有效地提供公共信息服务。

具体来说我国应当尽快制定出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并以该法为基础,完善一系列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用法律来约束、规范各级政府履行公共信息公开的法定义务,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现。该法律应规定政府公布公共信息的范围、时效以及政府在公民信息知情权上所负的责任;规定对基于自身利益而选择有限政府公共信息公开或扭曲性政府公共信息公开的行为要严加监督和处理,以确保公共信息资源无偿地向公众公开,无论是公民个人还是企事业单位,在不违背国家保密法的前提下,都可以获得其需要的政府公共信息。

在这个政府公共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中应当尽快出台我国的《公共信息公开程序法》。行政程序法是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武器。此外,制定政府公共信息安全服务方面的法律也应成为我们的立法目标之一。

二、加强对政府公共信息公开的监督

(一)明确不履行公开义务的法律责任

推动依法负有公开义务的国家机关依法公开政府公共信息承担公共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对于公众关心的本部门各种信息,只要不涉及法律规定的秘密事项,都应该及时通过适当的途径予以。因为政府公共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公开,导致群众利益受损害,政府工作被动的例子在现阶段举不胜举。比如城乡建设规划,路将从哪里通过,房将在哪里建,公共设施如何配套,这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却常常被职能部门“藏在深闺”直到工程要开工了才动员群众配合,但因涉及征地搬迁等复杂事项,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如果国家制度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在有条件的地区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在明确具体公开义务的同时,也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的话,上述不公开行为便会得到有效的遏制。

(二)设置实施公共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

设置有效的监督机构是一个好的制度要想得以在实践中推行的必然需要的途径。

首先,要调动公民监督的积极性。公民是信息公开最直接最主要的受益人。因此,信息公开的法律应当明确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信息公开的请求权,以及为落实这一请求权所必须的诉权—即对不履行法定公开义务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其次,进一步完善司法监督机制。政府的公开职责应当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政府公共信息公开很大程度上保障的是公民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而且作为被监督者的政府反而拥有了信息公开的解释权、决定权,显然不利于信息公开的推行。同时我国行政诉讼法关于“具体行政行为不包括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以及不特定对象的公共利益的行为”的规定,无疑堵塞了公民申请司法救济的渠道,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从法律上加以完善。因此在加强政府公共信息公开制定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全面的规定政府不履行职责的法律责任,同时还要在对政府公共信息进行行政诉讼程序立法,对政府公共信息公开进行有效的监督。

再次,加强权力机关和政府内部监督,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须追究。监察部门要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制定出一套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教育监督并重的政府内部对政府公共信息公开的规定。

最后,要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新闻媒体要通过他们的舆论力量加强对政府公共信息的监督,对政府不公开相关公共信息的应当即时曝光,甚至可以诉渚法律程序,以切实的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的实现。

三、制定相应的隐私法,注意对公民隐私的保护

在现代社会,随着行政权力的扩张,电子技术的发达,公民个人资料越来越多地掌握在政府手中,行政信息公开在某些情形下将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权。因此,在加强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我国宪法虽然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家庭权利、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属于隐私权范畴的内容,但没有确立隐私权的宪法地位,更没有制定专门的隐私权法,因而不利于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如果我国在政府公共信息公开法制化过程中同时通过相应的《隐私法》,也可以在保护公民的知情权的同时,尽大可能的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四、健全和完善法定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务

政府公共信息公开服务的范围必须加以扩大。有关行政会议主题及决议的内容和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情况,应当允许新闻媒体依法采访、报道和评论,反映社会公众的要求和呼声。除了扩大政府公共信息公开的范围外,扩展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内容还包括:要深入挖掘现有公共信息资源,强化信息分析、预测和调研服务功能,把握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动态信息。

另外,为了更好地为公众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健全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机构是必要的。为此,要在酌情适当增设专业性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的同时,重点是充实现有专业性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增加其人员编制,调整其信息收集范围,加强社会和其他非经济方面的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从偏重收集、分析经济信息向经济社会信息并重。

篇2

1.物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是较为常见的物探技术,其是先在目标勘探区制造一个地震波,地震波会携带与地质相关的信息返回,探测器接收到该信息之后,进行相应的处理及分析,从而判断目标探测区域的油气资源情况。反射地震技术、数字地震技术、三维地震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物探精确度的提升,性能较为稳定、参数更加精确的物探技术逐步应用到物探方面。其有效的促进了油气的发现及储量的分析。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及广泛应用,地震物探技术逐渐走向高集成度、高精确度、高分辨率,且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油藏地震描述技术、思维地震检测技术等的不断进步,使得物探技术的准确率及精度更高。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及高速大数据处理设备的应用,有效的优化了勘探的效果,并简化了勘探操作,减少了相关的成本投入,逐步实现了物探的自动化、智能化。

2.钻井技术钻井技术属于石油地质勘探极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其特点表现在成本投入大、技术难度大等,钻井技术的状况与石油地质勘探开发的成本有着紧密的联系。分析其发展历程,钻井关键技术一般是国外企业掌握,并主导应用的。结合钻井技术使用的场合,可以将其分为几种不用的类型,包括高温高压井钻井技术、深井超深井钻井技术、特殊工艺井钻井技术、小井眼钻井技术等,较为常见的欠平衡钻井技术,能够改善枯竭油层开发效果,减少地层伤害,提高钻井设备的运转速度。但是该技术也有安全性不足,防腐蚀性不理想等缺点。大位移钻井技术则是适应于海上油气田或者海油陆采开发的钻井技术,能够达到良好的开采效果。另外还有多分支水平井钻井技术,其能够提高油井的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并结合油藏的不同性质及开发要求,合理选择相应的开发系统,实施开采活动,实现提高石油采收率和连续性的目标。

二、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及其发展

现代石油事业发展的情况及社会能源的消耗情况,要求石油开采过程中不断地压缩成本投入,且减少故障发生的数量,优化勘探精度,开采连续性,各仪器设备还需要逐步实现集成度、自动化、智能化,这也是现代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具体的创新与发展的情况如下:①提升设备及仪器的性能石油开采事业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各种条件均有较大的变化,石油地质勘探和钻井开采环境逐步恶化,需要设备有更加良好的性能,性能较为良好的钻井设备则可以在适应性方面发展,适应特殊的环境,达到深层或者超深层钻井的目标;②大计算机仿真充分运用于石油地质勘探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处理技术的广泛运用,其也逐步渗透到石油地质勘探方面,使得该事业能够运用模拟的方法对目标区域实施仿真,深入分析信息,并结合模型及输人数据,判断及分析目标勘探区域中油气分布状态。不仅提升了石油地质勘探的准确性,也简化了勘探的方式,还减少了资源的消耗;③膨胀管及连续管技术的使用在钻井的过程中,会遇到十分复杂的地质情况。包括水层、破碎带等,一般的钻井技术无法进行,可以运用膨胀管技术,该技术可以使得钻井管道的深度达到一般技术无法达到的深度。连续管则是针对小井眼钻井及其他恶劣环境研发的新型钻井技术,能够有效的优化录井质量,减少钻井对环境的损害,并可以在管内设置其他仪器,收集、监控钻井和测井中的各项数据信息。

三、总结

篇3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是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信息的缺乏也是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信息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中小企业在获取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我国中小企业以其规模小,产品单一、交易成本低,经营灵活,适应市场变化快等特点在夹缝中生存,在竞争中成长壮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0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242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6%,创造了75%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已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整体实力,对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和大量涌入国内的外国公司及其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中小企业自身的弊病、问题和缺陷也越来越突出,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信息缺乏,如不及时解决不但将制约其自身发展,同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的提高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信息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工业性社会正步向信息型社会,企业资源也由资本转变为信息、知识和能力,市场需求瞬间万变,企业竞争最关键的问题是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甚至了解客户超过了解自己。正如比尔.盖茨在其《未来时速》一书中写道:“将您的公司领先于众多公司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信息来干最好的工作。您怎样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将决定您的输赢。”著名管理学家Simon也认为“信息是影响人改变对于决策方案的期待或者评价的外部刺激”。信息影响决策,信息对管理各环节各步骤都有重要的作用,没有信息,各级管理者就无法做出有效和正确的决策。信息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可以指导生产计划的制定,产品设计、研发、组织货源,优化资源包括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减少生产环节不必要的浪费,降低成本,赢得竞争优势,获取最大利润。

二、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分析

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第一独自调查研究收集(包括从报纸杂志等媒介收集);第二,企业领导层通过社交活动收集;第三,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第四,用户或客户反馈信息;第五,交易会、展览会、专业会议;第六,科技文献、专利文献;根据2004年有关部门进行的样本抽样调查得知采用第一种方法获取信息的中小企业占42.6%,采用第二种方法获取信息的中小企业占19.1%,采用第三种方法的占2.3%,采用第四种方法的占30.4%,采用第五种方法的占5.3%,采用最后一种方法的占0.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企业自己从报纸杂志上收集,其次才是直接从客户获得反馈信息。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较间接、传统、原始,与国外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系统采用网络技术直接获取信息相比具有速度较慢,获取信息量小、不全面、不完整、较分散、针对性不强,信息滞后、及时性和适时性较差、表现形式单一、心理获取的中间环节容易出现差错等特点。在全球商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谁及时拥有高质量的信息就意味着谁拥有了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信息获取方法的选择和速度及信息的质量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三、促进信息化建设对策

政府出钱扶持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买服务。

1.转变管理观念,强化信息意识。中小企业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比较严重,任人唯亲,劳动力素质低,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随意性强,人财物浪费比较严重,虽然也逐步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但从根本上还没有树立利用信息管理的思想。企业内部上至管理层下至一般员工都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信息、采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进行资源合理配置,优化整合企业生产组织结构,合理制定生产计划,进行事前预算、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降低企业营运风险,经营风险,利用信息创造价值,增加利润,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信息重要性观念,使其深入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意识中,增强企业凝聚力。

2、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增强信息的及时性、适时性、准确性和表现形式多样化。及时性是指你需要的时候拥有它,适时性是指拥有最新的信息,准确性是指没有差错,表现形式是指不仅仅是报纸杂志还可以是影碟、声音、图像等等。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商业领域,成为实现管理控制的手段,企业所需信息包括市场信息、内部管理人力资源信息、成本信息、销售信息、库存信息、客户和合作伙伴信息等等。中小企业目前绝大多数没有实力引进ERP先进管理信息系统,但可以从成本效益原则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普及电脑的使用建立企业信息网站,客户信息数据库、员工信息数据库,合作伙伴数据库,通过网络手段与内部员工、客户、合作伙伴进行交流和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到各组织模式中,对中小企业的组织分工进行有效整合,使各种职能和企业充分发挥优势,提高营运效率,对供、产、销、及售后服务各环节加以监控,同时建立密切联系,加快流通速度,减少库存成本,消除作业连中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促进企业整体价值链的优化。同时可以及时了解产品市场信息变化,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决策者使决策则及时做出调整,推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缩短产品生命周期,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建立研发、生产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一体化的跨部门的横向组织。竞争优势不仅来源于成本价格,重要的是维护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信息缺乏是中小企业发展得主要障碍之一,所以随时了解市场变化、客户的信息、内部人员、资源信息和资金金融信息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建立有关政府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使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针对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管理方式落后,人员文化素质低,很多中小企业大规模地使用计算机系统条件还不完全具备的特点,政府应为其获取信息增加渠道和方便,提供各种经营信息包括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金融信息和人才信息,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其发展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

4、提高劳动者素质。中小企业一方面应淡化家族式管理模式,大量引进人才,特别是IT人才,同时对内部员工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普及电脑知识,加强并组织在职培训,接受各种专业训练,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通过对有重大贡献的员工委以重任,授权、授股等方式留住人才,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制度环境。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汉川.中国中小企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4.

[2]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篇4

一、会计住处质量缺陷

(一)会计信息处理问题。在我国部分公司发展中,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信息失真且失效的问题时有发生,所以公司在进行财政收支的过程中出现了信息不均衡、不对等的问题。这不仅影响着公司的发展,还阻碍了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建设。而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工作归纳整理不及时、不准确,出现的错误使会计行业的的相关执行原则不能够在公司使用,影响了会计的真实可靠性,导致公司受到了错误性信息的引导,不能够为公司创造最高的经济收益。(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在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准确性还是信息的充分性,都受到会计管理人员的影响而存在问题。首先,部分企业当前内部各项费用展现不明确,这样混乱的会计账目可能导致会计报告不能如实反映公司存在的问题,不统一的信息也影响了公司的利润生产,无法令管理者根据财务情况来调整经营策略。这样的信息披露准确患,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大缺陷,而缺少内部控制,正是其缺陷存在的主要原因。其次,从信息披露充分性的角度来看,其信息不完善是当前各大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主要问题,这样不完善的财务信息不能够展现企业内部财务问题,导致公司财务发展不明确。

二、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策略

(一)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想要保证公司内部可以全面控制和治理会计信息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对公司当前的治理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保证董事会以及股东大会管理人员能够维护公司中小股东以及员工的基本利益,从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治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这样才能够监控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发展,解决在公司进行利益控制的过程中会计信息的发展偏差。除了优化人员结构之外,还需要保证公司内部的治理人员能够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会计工作,保证其利用自身专业技能来进行公司会计管理以及人才选拔,从专业和法律的角度将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发展进行内部控制,准确的查出可能出现的舞弊行为并坚决遏制。

(二)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除了对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进行杜绝和减少,还需要利用健全的审计制度进行监督和调查,保证会计工作人员能够受到公司环境的监督,一旦出现问题,公司能及时发现,快速纠正。通过选拔优秀的审计人员来组建审计部门使其行使监督和管理重任,有利于公司内部环境得到优化,会计信息质量问题风险性降低,使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提升。

篇5

摘要:本文分析了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重点阐述了新课标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新课标创新

1、前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风吹遍了全国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都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综合能力。而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新课程标准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科学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将重点对新课标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做一阐述。

2、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

目前英语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它的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拓展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目标将英语课程从仅仅关注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学习策略和个性品格。而在听、说、读、写这四个环节中,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感到阅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阅读方面抓得好,就会对听、说、写这三个环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新课标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新课程的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该如何进行?本文拟对此谈几点认识。

3.1保留传统教学精华,进行创新教学。

创新,对一个墨守陈规的老师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但在思想活跃的教学改革者眼里,其不过是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敢于尝试的勇气,永不放弃的决心。在创新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情激趣,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让富有情趣的课堂吸引学生,与学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因而,创新教育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教师在设问点拨举例讲解每一个环节,都要充满机智,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教学建立在已有的经验和理论之上,割裂已有经验和传统理论,为创新而创新的教学是无源之水。任何传统的东西都会蕴藏精华,任何新鲜东西都会具有两面性,利弊兼有,教师应该通过总结找出传统教学的精华,通过新的思维方法进行新与旧的转换,传统与创新才能相得益彰。譬如在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运用“等值翻译”的技巧来组织教学,只需要对此稍加改造,它就会以新姿态出现在现实的听说教学中,如模拟口译交际教学就是传统出新意的典型案例。任何新的教学理论都有它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教师在领悟和接受新的教学理论时要透过表层结构看本质,针对教学实际,修正理论和补充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对新理论具有一定的领悟和整合能力。

具有独创精神的教师会经常性地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寻找常规教学的创新突破口。譬如在常规的写作教学中,老师往往先运用演绎法向学生讲解写作的题材和行文的格式,这种一成不变的写作导人方式,不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容易培养学生自主型、探究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因此,我们可以打破常规,按照这样的步骤实施写作教学:1.老师给出题目;2.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或查阅相关资料开始写作;3.学生相互评价;4.老师通过对学生习作的评价来渗透对写作题材和行文格式的讲解,即将写作理论的讲解变成对学生的肯定评价,然后将学生的经验型写作上升为理论指导下的写作。

3.2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创造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发现以一种统一的教学方法对待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很难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对教学方法不适应,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原因在于个体差异,个体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学习风格的差异。在学校里,教师往往更重视能适应自己教学的学生,而对那些不能适应自己教学的学生缺乏关注,这样就损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而且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同时,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各不相同,课堂上“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大班教学中,由于学生多,学生与教师“说话”的机会相对来说就少了。而这有限的一点“说话”机会又往往被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占有。因此,应采取分层次教学的组织模式。分层次教学不等于分快慢班教学,而是教师每一堂课都必须为全体学生着想,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使其有所收获,有所进步。课堂上减少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单一操练方式,多采用师与生、生与生、生与师的多面交流,尽可能做到3H,即Head(头)、Heart(心)和Hand(手)并用,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排、分行、分组等多种形式操练,把个别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全体学生带人预置的教学情境中。如:学习“Whatcoloris?”这个句型,教师上课时可准备一些不同颜色写有26个字母的卡片以及书包、铅笔、橘子等实物,教师上课时先自问自答,接着,让两个学生到前面来进行对话。

通过这样的操练,学生不仅掌握了新句型,复习巩固了旧知识,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了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密切配合和积极参加的群体意识,使各层次的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3.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理念。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新教材正是突出了以语言使用为教学目标的特点.无论是课文编排结构,还是句型、语法练习,都注重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能进行多层次的运用。多年来,英语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总是以应试为前提。为了适应新教材、应对新课改,教师的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理念。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体现教改的精神,使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改变。

教师由原来的教育者、传授者,成为教育的组织者、参与者、智慧火花的点燃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变被动的听取和接收为积极的思考、参与,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句型练习,精讲一些语言点知识,指导学生操练句型.组织好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语言训练。教师应是一位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逐步减少对学生的控制,让学生独立运用语言。

3.4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激发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英语教学中我常采用直观教学、交际教学、启发式教学、操练式教学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

(1)直观教学。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学者哈里拉有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其意是强调直观形象的重要性。因为利用实物,教学挂图可以形成教学。例如在教here’sShanghat’7Where’sWenzhou?It’sinZehjiang.我们可以利用一张地图,来掌握地理位置及句型。Wehre’5Harbin?It’intehnortheast.Wheer’sHohhot?Itsinthenorth.同学们看着熟悉的地图,利用自己的直观来运用单词,效果较好。同时,又引进Where句式,来巩固所学的单词及句型。

(2)交际教学。在新编英语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Readandact,教师选择一些新颖有趣的对话让学生来表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打电话时,让学生拿来两个儿童玩具电话,当堂表演,并编写新的对话,听着这熟悉的铃声,看着同学们惟妙惟俏的表演,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篇6

摘要:房地产烂尾项目难于处理,除了项目本身面临的种种困境外,现行法律制度不能为处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是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房地产烂尾项目,政府应当以市场监护人的身份,积极干预,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分类处理,其中主要应采取司法途径,解决烂尾项目的根本出路新问题。为了依法、有效地开展处理烂尾项目工作,至少应在三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并应严格追究违反房地产市场监管规定,造成房地产项目烂尾的开发商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

[关键字]:房地产项目法律法律问题

房地产烂尾项目是指已经进行前期投入,后来由于受市场、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工程停滞,并留下大量历史遗留新问题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从项目外观和目前状况考察,可以通俗地划分为烂尾楼和烂尾地块。

一、房地产烂尾项目的成因

房地产烂尾项目的大量产生,有着非凡的历史背景。当时,房地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市场不规范,监管不到位,产生了过度投机行为,导致市场泡沫。随着泡沫破灭,政策趋严,资金链断裂,建设项目停滞下来。目前,全国很多城市的房地产烂尾项目,基本上都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体制转型时期。这是房地产项目烂尾的最常见原因,所有的烂尾楼和绝大多数的烂尾地块都属于这种情况。此外,也有少数烂尾地块是由于规划调整(例如,为了保护文物古迹、改造路网)等行政行为造成的。

二、房地产烂尾项目的困境

市场原因造成的房地产烂尾项目,面临多种困境,各种困境叠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绝境。其中,最主要的困境是以下三种摘要:

(一)被拆迁户寻求法律保护的困境。房地产烂尾项目,小者牵涉十余被拆迁户、几十人,大者牵涉数百被拆迁户、几千人众。多数被拆迁户经年累月处于临迁过渡状态,长期被拖欠拆迁补偿安置本金(包括被拆迁房屋的补偿费、临迁费或者租金)、滞迁费和违约金。他们手握一纸回迁协议,即使打官司也无济于事──开发商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即使偶然有幸参和执行分配,又因合同纠纷,属一般债权,没有优先受偿权,几乎“血本无归”。

(二)开发商身陷巨额债务纠纷的困境。除对被拆迁户的债务外,开发商往往还背负银行贷款债务,和材料供给商、承建商等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债权债务纠纷,可谓官司缠身,积重难返。除了逃逸的开发商外,留下来的大多是资不抵债或者濒临倒闭的开发商。

(三)完全依靠市场寻求项目出路的困境。由于建设项目长期停顿,开发商的资质或者项目规划、用地手续等许多方面都存在新问题。在严格限制经营性用地加名、改名,以及禁止不采取公开招拍挂方式而私自转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背景下,仅仅依靠市场主体的努力,仅仅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这些烂尾项目几乎只剩下一条绝路。

当被拆迁户持久不断地进行反复、群体性、上访,以至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安宁之际,一些地方政府开始着手处理房地产烂尾项目。可是不久发现,在现有法律制度和政策框架下,处理房地产烂尾项目近似一道无解之题。

三、有关房地产烂尾项目的法律新问题

调研房地产烂尾项目,始终无法回避这样一些法律新问题摘要:

(一)市场和政府的界线究竟在哪儿?政府如何才能不为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买单”?

(二)从法律角度考虑,这些项目的出路在哪里?

(三)怎样保障众多被拆迁户的基本财产利益,从根本上消除危害社会稳定的隐患?

(四)如何清理烂尾项目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明确各类主体的责任?

四、思索

(一)对于房地产烂尾项目,必须实行政府干预。

除了行政行为导致房地产项目烂尾的情况外,其他烂尾情况都是市场缺陷造成的后果,诸如资本的逐利性、个体市场行为的微观性和盲目性、拆迁人和被拆迁人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性、开发商的不诚信行为等等。同时,作为公共产品的法律制度本身的缺憾,也加剧了被拆迁户的弱势群体地位,以至于被拆迁户身为债权人却无力自救、无法自救。其实,这正是市场不能发挥“无形之手”功能的体现。这时候,政府不应该无所作为,而应该积极发挥“有形之手”的调节功能,主动介入、干预。考虑到这些烂尾项目产生的历史背景,政府更应该负起责任来,有所作为。

但是,干预并不意味着政府应当为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买单”。干预的目的,在于尽快消除烂尾项目妨碍社会和经济正常发展的不良影响和消极功能,其中重点是最大限度地保护被拆迁户的基本财产利益;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缺陷,恢复市场机制的功能。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政府以市场监护人的身份出现,理顺各种关系,帮助市场主体分清责任、落实责任,解决新问题,而不应该由政府一律“买单”。不分青红皂白,轻率主张甚至决定政府“买单”,将会给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带来长远后患。

政府干预,采取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密切配合的干预方式。只有采取行政手段,干预才有显效;只有采取法律手段,才能分清责任,确定责任主体和责任大小。

(二)应当分类处理,并且主要应采取司法途径,才能解决房地产烂尾项目的根本出路新问题。

对于行政行为导致的房地产烂尾项目,自然应由政府负责解决有关遗留新问题。对于其他烂尾项目,同样要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摘要:

1.对于开发商已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烂尾项目,在不违反法律,不规避宏观调控政策,并体现处理结果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不排除通过盘活等市场的途径来处理。但是,鉴于前述种种困境,主要还是应该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

所谓司法途径,这里指为被拆迁户提供法律咨询,帮助他们提讼,诉请法院判决开发商支付拆迁补偿安置本金;法院受理了同一烂尾项目一定比例的案件后,查封该项目并强制执行,优先偿付被拆迁户的拆迁补偿安置本金。显然,采取司法途径,在很多细节新问题上需要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相互默契和密切配合。

2.对于开发商因未缴齐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没有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烂尾项目,可以通过解除国有土地出让合同或者采用闲置土地处置的办法,予以收地,收回后作为储备用地,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当然,对这类烂尾项目,也可以结合司法途径来处理。

司法途径、收地以及盘活等市场途径,都是依法而为,都属于法律手段。

对于不涉及被拆迁户的其他债权债务,不是处理烂尾项目的重点,宜由当事人自行通过诉讼或者其他途径解决。

(三)创新制度,为解决房地产烂尾项目提供合法并且更有力、有效的手段支持。

如前所述,在目前的制度框架内,处理市场原因造成的房地产烂尾项目,几乎没有出路。为了解决长期困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房地产烂尾项目,一些地方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密切协作下,出台了一些处理房地产烂尾项目的非凡政策,实践证实行之有效。但是,长远来看,有市场就有市场风险,即使建立了充分的预防机制,也难以完全避免房地产烂尾项目的产生。因此,创新制度,为处理房地产烂尾项目提供法律保障,才更具根本性和长远性。

1.设立拆迁补偿安置本金优先受偿的法律制度。被拆迁户用安身立命之所和拆迁人交换得一纸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后,依照现行法律,物权就转化为债权,而且是普通债权,没有优先受偿性。为此,可以采取两种办法解决摘要:

第一,通过司法解释,确立拆迁补偿安置本金在法院执行分配顺序上,优先于其他债权受偿;

第二,基于物权优先于债权的民法原则,在物权法上创设一种拟制所有权,规定摘要:“房屋被拆除,所有权人在获得全部补偿安置之前,房屋所有权视为未消灭。”这样,通过诉讼,在法院进行执行分配时,被拆迁户的拆迁补偿安置本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优先于一切债权受偿。

2.建立针对弱势群体的成本低廉的诉讼制度。在民事诉讼法上,把房地产烂尾项目的被拆迁户纳入弱势群体的范畴,针对弱势群体诉讼作出制度布置,主要是缓交诉讼费、诉讼保全费和执行费,免交财产保全担保金等;并且规定,对于经当地政府确认的房地产烂尾项目,财产保全的范围可以是整个项目。

鉴于很多拆迁户对开发商心存侥幸,从而存在消极行使诉权的情况,可以在将来引入公益诉讼制度的时候,考虑把针对房地产烂尾项目提起的有关拆迁补偿安置本金的诉讼,纳入公益诉讼中来。

篇7

党和国家提出了要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并明确了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法治保障”要求。那么,社会管理创新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推进,首要方面是理念的更新,另一个是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当前社会管理的方式存在一个显著的矛盾性发展,即管理设备与技术越来越先进,然而管理手段却依然像过去那样粗放与粗暴,暴力执法经常被人们所诟病。究其原因是,虽然社会管理设备的性能是提高了,但我们在社会管理理念上却没有与时俱进,作相应的调整与转变。如,我们早就提出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但是有些管理者和执法者缺乏严格依法办事的精神,把法律当作管理老百姓的工具,某法律对自己的管理工作有利则要依法执行,如果对己不利则放置一边。他们仍然没有从最为根本的观念上进行转变,对社会管理法治理念存在诸多误区。中央已提出要用法治思维武装领导干部和管理者的头脑,要用法治方法化解社会矛盾,但由于法治理念未及时更新,尚未来得及对社会管理法治的支撑要素做出相应的调整。而社会管理法治理念的及时更新,则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动力与引导,促成社会管理创新内外部动力的一种及时回应,这种回应反过来又会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稳步推进。

二、法治理念更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导

前已述及,我国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理念的更新及社会管理方法与方式的转变。理念的更新是首要的,这是因为理念更新是行动创新的先导,人们的思想和眼光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一个没有法治思维的领导干部,很难想象他在解决所遭遇的社会管理问题时会想到用法律解决问题;人们具有不同的法治理念,就会对社会管理中的问题与做法有不同的认识,就会形成不同的法治实践效果。在目前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推进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法治理念,以全新的思维与眼光来体察社会,认识自己,以避免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发生重大偏差,把社会管理创新引向歧途。实现民主和善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为此,我们必须要严格依法办事,依照法律和制度管理社会;而这需要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法治理念的指引。哈耶克指出,“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前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的约束”。①换句话说,政府必须要法律的框架内活动,其社会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必须由法律授予,在社会管理过程既不能越权、也不能滥用权力、更不能怠行职责;要形成“权为民所授”、“权为民所用”,以及权力的行使由人民进行监督的意识与氛围。如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还固守原来的理念,如“权大于法”、“把法律作为管理和控制社会的国家”、“不严格依法办事”等,将会把社会管理创新引向歧途,无法达到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

三、法治理念更新是规范和保障社会管理权力的需要

社会管理政策的决定者和执行者均具有一定的权力,因而存在着社会管理权力侵害相对人权利的可能性,这已被现实中大量实例所证明。因此需要对社会管理权力进行必要的规制,其实规制也是一种保障。为达到规范和保障社会管理权力的目的,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社会管理人员进行法治理念教育,用正确的法治理念能够武装其头脑,使社会管理者树立依法行使权力和注重保障相对人权利等正确的社会管理的法治观,远离与排斥超越职责范围行使权力、滥用权力、侵害相对人权益的行为。二是将正确的法治理念具化于具体的社会管理制度和机制中,使社会管理的各项制度与决策能够体现现代法治观的要求,能真正保障公民权利。对社会管理相对人而言,具备正确的法治理念也非常重要。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要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这当然要求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活动时依法而为和自我克制,也需要相对人对法治理念的接受与理解,才能在权益被侵害时具有依法维权的意识,能采用合法方式维权,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四、市民社会的良性成长需要全新的法治理念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在内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均由政府统一安排和管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是日新月异,社会结构日益多元,人们的诉求更加多样,利益格局日趋复杂。传统的“全能型政府”、由政府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是呼之欲出。于是,国家权力逐渐从一些领域退出,逐步构建起职能范围适度、组织规模适中的政府,在管理中是提供引导、指导与服务。

五、政府职能转变及法治政府的建立需要更新法治理念

我国传统的治理模式是以行政机关为主体,采用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一方面政府大包大揽,包打天下,另一方面政府应负责的公共职能却长期履行不到位;一方面政府承担一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社会事务,另一方面应该由政府履行的一些社会管理职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说明倚重行政手段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是弊端丛生。经济市场化、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市民社会的生成与发展等社会结构的变化促使政府要转变职能,要求变革传统的“一元化”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打破政府发号施令、群众被动接受的单向管理方式;我们要顺应社会结构发生的新变化重新为政府定位,形成多元多维、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形成公民人人参与管理,服从管理,并从中受益的格局。这需要全新的法治理念,建立法治政府,政府需依法治理,不能越权、不能滥权、更不能怠行职责。公民需要依法参与管理活动,依法享有权利履行义务,最终,在社会管理中充分体现民主,使社会管理成为政府与公民之间双向的互动的活动,政府与公民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六、结语

篇8

关键词:住房消费信贷制约因素对策研究

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消费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又是新的起点,发展住房消费信贷,不仅可以实现居民住房消费的愿望,还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住房制度改革深化及信贷政策的支持,住房消费信贷发展迅速。然而,面临日益增长的购房需求,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诸多“瓶颈”因素也日益凸显,严重制约其健康快速发展。

住房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住房消费信贷业务涉及银行、承贷人、开发商、评估、公证、保险、产权交易等多个部门和多种行业。目前,我国住房消费信贷规章、制度不完善,给现实工作造成困难。例如,《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对办理住房贷款时的抵押担保作了明确要求,但实际操作困难:一般是房产抵押。当购房者失去稳定的经济来源而无力还贷时,虽然规定了抵押权人可以拍卖抵押物,但实际操作时,银行不得不考虑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而难以付诸行动。此外,我国缺乏成熟的住房价值评估机构和完善的拍卖转让机构,处理抵押房产更为困难,最终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严重下降。

当前,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存在贷款品种单一、期限短、额度低、借贷手续繁杂等问题。各大商业银行的住房信贷基本实行固定利率等额偿还方式,无法满足不同收入和不同偏好的居民需求。贷款期限在实际操作中多在10年以下,且按规定贷款者必须在贷款银行存足相当于房价30%以上存款,造成居民还贷负担过重,更限制了中低收入者贷款买房。此外,借贷手续繁杂,涉及多个部门,使承贷者苦不堪言,也使消费信贷者望而却步。

住房信贷资金融资渠道过窄,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尚未形成。我国各商业银行住房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居民储蓄存款,不确定性高、流动性大,缺乏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

我国住房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零售式贷款,贷款对象是分散的居民个人,银行较难对借款人的真实资信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信用风险较大;抵押物价格机制尚未建立,贷款易受抵押物市价下跌的影响,同时住房市场不完善,抵押物的处置没有保障,导致市场风险较大。目前这种贷款缺乏政府担保、保险制度以及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配套,贷款人债权不能转移、又导致住房消费信贷流动性风险大。

住房消费信贷发展的对策研究

必须改变现有商业银行贷款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居民储蓄存款的做法,大力发展住房产业投资基金、住房债券、房地产开发债券、房地产投资信托等融资工具,将金融市场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引导保险基金、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等大规模稳定的长期信贷资金进入住房金融市场。另外,应根据不同贷款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推出可变利率抵押贷款、递增递减还款等多种贷款种类。尽快建立统一的面向全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实行存款实名制,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实名在一个银行拥有一个帐号,从而为确定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确认消费者贷款资格奠定基础;建立个人信用调查与评价的专业中介机构;建立网络化信用消费管理体系,对个人资信状况、信用等级进行全面了解。同时,银行应尽快设立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动态统计分析监控体系,加强房地产政策、市场及客户研究,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形成定期对一些行业或地区进行预警通报、确定高风险贷款范围的风险预警机制,以便及时采取防范化解风险的对策。

积极稳妥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建立住房抵押二级市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及住房金融二级市场的建立,除了需要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需要政府的扶持与适当的干预。一方面政府应该制定详尽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引导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设立若干准政府机构,通过它们的市场活动来影响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美国的联邦国民抵押协会、政府国民抵押协会和联邦住房抵押公司等都是政府设立的准政府机构,值得我国借鉴。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技术

进入新世纪,现代社会科学、经济、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职业岗位体系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大系统,职业教育面对的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群集,它的教育目标不再是简单地针对职业岗位进行的终结性教育,而是着眼于受教育者终身的职业发展或职业生涯的职业培训教育。在这种形势下,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育手段不同,它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更为全面、深刻,将会引发职业教育领域的一场历史性的变革。

一、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构建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首先为职业教育构建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情景化学习都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补充。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相对可以更加灵活和高效。

二、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工具

1、信息技术作为知识呈现工具

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可以利用PP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

2、信息技术作为师生交流的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和学习中的交流。在很多职业教育院校中的生源与普通高校相比处于偏下状态,这些学生在学习中更需要教师的随时指导。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在很大方面满足这些需求。

3、信息技术作为实验信息技术作为实验实训教学的工具。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对相关理论的学习较为弱化,对于相关的技术和技巧、技能的掌握要求较高,实践的环节所占比重较大,而提高相关技巧和技能的直观程度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上协同实验室可以模拟某些在现实环境下去很难实现的实验项目。

4、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工具

计算机在教育领域还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支持思维梳理、逻辑分析、观点表述等。

5、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评价工具。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树立全新的人才质量观,而新的质量观必须与相应的评价系统相匹配。以往的教学,主要采用百分制的绝对评价方式,信息技术则使相对评价的实现成为可能。

三、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1、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多媒体教学素材库

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设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重要建设目标,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设要以学校为基础,教师为依托,动员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以教材为根本,大力扩展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容量为(下转270页)

(上接269页)实力,以科学的管理为保证。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成,将通过校园网为教育教学提供永无止境的资源和服务。对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设和维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要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随着学校的发展,随着信息的变化,而随时更新、升级、甚至换代,要不断完善以适应教育教学的最新需要。

2、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上。它是在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来共同参与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必须符合教学规律,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

3、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技能训练中的仿真模拟系统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仿真模拟系统可以模拟真实的现场环境,把实验实习很难演示、教师口头很难讲授的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学生可通过软件自我进行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仿真技能训练。

4、利用信息技术建设职业教育中的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建设是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远程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达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其有效性,遵循“建设—应用—反馈—再建设”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在应用中不断滚动优化,提高网络课程本身的有效性。

以信息技术来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和走出职业教育困境的根本途径,也是紧随时展和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关系的根本要求。在此过程中,学校管理水平必将得到提高,学校将积累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过程模式的变革和优化,会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教育质量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论纲[J].兰州:电化教育研究[J].2001年第10期

[2]刘月雷.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反思[L].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硕士研究生论文.

篇10

相较传统的国际关系,网络空间引发的利益冲突关系更为复杂。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创新,网络信息将整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信息安全可能涉及所有的网络使用者,一旦发生侵权行为就突破了传统国际法的管辖权,影响范围涉及多国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法体系并不存在普遍公认的国际法规则,并且各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对称性使得各国网络立法存在界定是否构成网络信息侵权的标准不一。难免出现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强国依靠自身的先进技术肆意侵害他国网络信息安全,干涉他国内政,对他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甚至是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面临新的挑战。首先,当前网络并非由政府机构完全掌控。现今由于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自身就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其次,网络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使得原有对网络信息的传统管辖模式无法应对当前的新趋势。最后,互联网全球化的加强,现今网络服务都是跨国性的,网络信息内容安全风险的解决要考虑到各国不同的国情。因此,网络信息内容安全管理的对策必须要符合国际惯例。

二、解决网络信息安全的国际法途径

(一)通过双边会议、多边会议建立区域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组织

由于国际社会不存在一个超国家政府,所以使得国家单边主义威胁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不同类型的国家,无论其大小与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劣,都理应处于平等位置,平等的享有被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权利。当前已经有国家和地区通过交流达成共识,希望通过制定协议共同促进信息安全的保护,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政治或地理位置的相近形成区域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组织。区域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组织作为国际组织,其有助于解决集体的困境和相互依赖的选择问题,并且其具有组织制定统一区域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组织章程的权利。该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组织内的成员可以实现获取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共享、联合打击非法利用、滥用信息技术及加强网络关键信息技术设施的建设等权利,但同时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组织内的各成员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例如,使用网络获取信息必须避免将其用于破坏国家稳定和安全的目的,避免给各成员国国内基础设施的完整性带来不利影响,危害各国的安全。除此之外,各成员国有合作打击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从事犯罪和恐怖活动或者破坏成员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行为的义务。各个成员之间必须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共享,相互之间转让网络信息技术,相互弥合数字鸿沟,提升区域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组织应对威胁的能力。针对区域组织内成员的网络信息安全实行统一的监管,制定统一的信息交换的标准和程序。组织内成员共享使用信息,必须严格遵守程序,其目的在于使各成员提高保障信息安全的能力,一方面可以相互放心安全地使用网络,另一方面在本国以外多了一层区域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组织内其余成员国的保护。使得本国公民的信息得到更多的保护,并且保障国家的信息安全,使得网络安全性提高。区域性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组织的成立需建立在各成员国相互信任,平等互惠的原则上。一旦组织内部成员实施了违反组织章程侵害成员国网络信息安全的行为将受到区域组织成员国一致的制裁,例如限制该国在成员国公司的经营业务等。

(二)建立全球范围内广泛适用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国际公约

在2015年1月9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常驻联合国代表呼吁各国在联合国框架内就网络信息完全的保护展开进一步讨论,尽早就规范各国在信息和网络空间行为的国际准则和规则达成共识,建立一个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国际公约。国际公约的目的是在各方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中,通过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使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各行为主体可以公平占有使用网络资源共享网络发展带来的利益并且保障各国的安全,维护各主体的合法权益。首先, 国际公约需遵循《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国际公约应明确指出国家应尊重原则,要求国家行为应尊重其他国家的,不得以非法手段侵害其他国家,这里不仅包含了传统国际法所称的平等、安全和不干涉内政,也包含了非传统安全的网络信息安全,国家应当尊重国家之间彼此的核心利益,并且尊重与网络信息安全有关的国家政策问题的安全。例如“国家不应以窃取、监听等不文明手段获得他国信息”。其次,公民的网络信息也属于公民的隐私,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的安全涉及到公民的财产,所以公民的网络信息也是公民的财产权利,保证公民网络信息安全同样是对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国际公约应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所以国家应在“充分尊重信息空间的权利和自由,包括在遵守各国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寻找、获得、传播信息权利和自由”;对他国公民通讯的监控和信息的获取,应取得合法手续,并且必须出于合法目的。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是科技不断创新的产物,未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网络信息技术将会涉及方方面面,只有保证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性才能使得各国不断运用创新。否则无法保障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国家就会丧失建设全球网络时代的信心,科技的发展将会倒退。再次,国际公约的制定旨在维护网络信息安全,避免国家实施违反国际法原则的侵权行为。例如对别国公民、企业组织、政府机关进行监控,对国家进行监听和非商业用途收集信息。出于对各国共同安全利益的考量,国际公约应该本着平等互助的原则制定统一的监管网络信息的标准,保护国家间共同的利益,统一制定评价国家行为需要参考的因素,明确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不可侵犯的界限。最后,由于网络信息技术涵盖范围广泛涉及了信息收集、监听监控、国家安全等领域,所以内容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国际公约在实施过程中其约束力存在不足,故而要结合国际法以及其他国际公约。例如《联合国》、反恐领域的国际公约、人权保护公约、《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跨国公司和其他商业企业关于人权责任的准则》并且配合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人权委员会等机构相互合作。

(三)在联合国的框架内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机构和执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