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法律基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22:3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法律基础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法律基础论文

篇1

(1)教师教学方式。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行讲述的过程,往往以教师单方面的授课为主要方式,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加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深,思想上不够重视,经常有逃课或不认真听讲的情况发生,课堂效率较低,学生们往往都是在老师的灌输下被动地接受法律知识,而不是自己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2)课程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在2006年课程改革之前是分开的两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但是在两门课程合二为一之后,由于将“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排在“法律基础”之前,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往往习惯于把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的前半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上,而忽视了有关法律知识的教学,教师的不重视就导致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忽视,甚至是无视。除此之外,教材中有关“法律基础”部分的知识编写不够精确、概念含糊不清,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再者,整本教材通篇采用文字形式进行编写,理论概念性较强,知识分布过于紧密,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感。

二、改善法律教育部分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1.教材改革

(1)保障教材编写的严肃性。

(2)增强法律部分教材的趣味性。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平衡性。

2.教学改革

(1)完善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教学的机制。根据我国目前法律教育发展现状,建立起一个从小学开始至初中、高中、大学的完善而衔接有效地法律教学体系,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一种法律意识,真正地体会到法律学习的重要性,自觉地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对授课老师进行培训。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授课者的法律素养。目前,高校中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可能会出现知识断层的现象,由于他们往往自身并不是法律专业出身,对于我国法律制度、法律变革也不甚了解,因此,高校就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随时更新他们的法律知识体系。

篇2

论文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公共基拙必修课之一,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忽视课堂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课堂太过于枯燥乏味,要想达到课堂授课的最大绩效,就要进行课堂授课方式的改革,营造一个轻松活波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和成才需要的课程,其教学任务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同时具有突出的自我修养性和实践性。这一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必须与学生的实践参与、情感体验和自我感悟相结合才能得到最好的绩效。也就是说,要求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将教材知识和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找到现实的切合点,用此来认识社会、理解社会,锻炼能力,指导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带动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现实情况来看,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知识的摄取有很多渠道,课堂教学是其中之一。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这也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可以说,课堂教授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多少理论知识,而是要使学生有一个把理论知识由内转外的方法,实现从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变。这其中,实践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实践能够有效地巩固课堂理论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对学生意志的培养也有积极的影响。

实践教学有很多种,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某些实践环节,也可以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对专业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实践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创新思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的课堂现状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课堂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接受新的知识体系的指导,但是课堂仍然是其接受理论知识的前沿阵地,这里可以提供系统学习的资料,可以提供正规的实验指导,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新鲜的信息。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课堂状况不容乐观,尤其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普遍存在逃、混对待的状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新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一般来说安排在新生人学的第一学期,这实际上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和更好地安排大学生活而开设的。但是学生对该门课程缺乏兴趣,感觉上课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集中精神,课堂上经常心猿意马,听课的时候不可抑制地分心,导致上课说话、逃课、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看电脑、听MP3、吃零食等现象频频出现,更有甚者上课竟然在下面偷偷地打牌。

2.大学生课堂问题原因简析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有很多原因。

从学生自身状况来看,考上大学后压力减小,面对大学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不能正确地面对和安排“以自学为主”的新的方式,加上一部分同学对所学课程缺乏应有的兴趣,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课在生活中用不到,因而从心理上排斥这门课,导致各种课堂问题出现。

从课堂讲授情况来看,有些教师因循守旧,与其说按部就班地讲授理论知识,还不如说对着教材照抄照搬,这样学生即使上课听讲,所接受的也只是陈旧的知识体系,而且加上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味地“灌输”,就会使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向往。

从课堂管理方面来看,一般的大学对旷课的学生有一定的惩罚措施,例如旷课三分之一取消考试资格、三次迟到可以记为一次旷课等,但是对课堂说话、吃东西、玩手机等问题并没有明文规定如何惩罚,这就使得学生能够找到课堂管理的漏洞。

从社会环境的影响来看,目前的学生更为关注的是能够带来未来就业效益的各种课程,而且更加倾向于立竿见影的课程,例如英语,但是对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各门课却缺乏相应的兴趣。加上有些同学整日奔波于考研、考证、出国、积累各种就业经验、打工等事情,课堂上分心和逃课现象的出现就在所难免了。

三、课堂教学实践方式的实践

就目前学生上课的状况来看,对他们影响比较深远的因素之一便是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说,好的、灵活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强大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然而对于新形势而言,实践经验显得更为重要。暂且不说实践经验对未来就业的影响有多大,单从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接受程度而言,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会显得更受欢迎。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增强学生整体素质的课程,因此课堂上把学生素质的提高作为坚守的主旨,这是非常重要的理念。

1.打破学生的老套观念

作为教师而言,课堂教授是主要任务之一,把教材内容和信息传达给学生是一个基本的工作任务。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同于专业课程,很多学生在上课前就给该课程下了一个基本的定义,那即是—这是一门政治课,是宣传口号的阵地。因此,最初的印象就给该门课人为地设置了一个障碍,在这种观念的统领下,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大为减弱,很多学生第一感觉就是任课教师会用一种老套的“填鸭式”的教授方式进行授课,而且课堂一定会是枯燥乏味的。因此,要想开好这门课,首先就要打破学生的这种老套观念,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可以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图片或者网络资源来导人新课。尤其是第一堂课,应摆脱传统的强调课程重要性的引人方式,用一种全新的体验式的方式把课程内容与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有一种参与的感觉。这样,营造一种活泼的课堂氛围会大大改变学生的传统观念。

2.上好第一堂课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舞台,但绝不是唯一的舞台。把学生的各种课下活动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般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学生进人大学之后上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一个轻松的课堂对其他课程的开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新生来讲,大家从不同的高中学校来到一个大学教室里,相互之间还不熟悉,因此,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初,安排一次学生相互联系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上,传统的方式是让学生各自做自我介绍,但也可以转换一种方式—相互介绍,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之间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了解,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不同的课堂方式。但这需要任课教师做很多课下工作。就本人上课的经验来看,课前需要了解任课班级的具体人数,然后做一些卡片,其中一半卡片上写上一些简单的问题,另一半卡片上对应写上答案,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做好相关的介绍工作之后把卡片发给同学,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相互“配对”,最后安排学生按照“配对”的结果相继上讲台,做相互介绍,其中介绍内容要包括姓名、专业、专长、爱好、来自何地等,其他也可以自我发挥,越精彩越好,并且相应地记录平时成绩。从效果上来看,这样开始的第一堂课给学生的印象很深刻。在课程结束时的调查中,学生说第一堂课大大地改变了他们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感觉,使他们从原来的心理上的排斥转换到被吸引上来了。 转贴于 3.增加课前分享环节

其实,学生自身有很多的想法无法实现,而且学生缺乏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可以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由支配,给每个学生一定的时间做课前演讲。本人授课的班级都是两个或者三个班的合班,学生有各种好的想法或者困惑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不太现实,但是可以改变一种方式—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会提前通知学生,每堂课都有一个我称为“课前分享”的环节,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疑难的、困惑的等问题,然后在正式上课之前做三分钟小演讲,可以用各种方式来传递信息,按照学生的人数决定每次上课的演讲人数,具体哪一周可以自己选择,课前我会做好表格,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把表格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填写要做“分享”的时间,然后回去准备,每堂课开始的时候,学生会利用下课时间安排演讲的顺序。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同样的机会展示自己,实践效果非常好。绝大部分同学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好PPT,“分享”的内容也有很大差别,其中,有动漫的、游戏的、热爱的家乡的、热门电影分析的、唱歌的、表演魔术的,等等。总之,学生的想法很奇特,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气息,每个学生都很期待自己展示的时间。虽然时间有限,但是能够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展示自己,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课堂与课下活动相结合

把学生课下的各项活动与课堂联系起来,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先给学生分好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主题,利用课余时间做社会调查,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作业。从本人教授班级的效果来看,这项工作学生基本都能够认真对待,交上来的作业也都比较好。他们大多采取数码拍摄的手段,利用电脑进行一定的加工,或配以文字以Word文档的形式上交,或加上音乐和文字以PPT的形式上交。学生抓取的素材大都是身边经常出现的生活琐事。在这项活动中,学生往往能够把自身的很多缺点和发现的问题联系起来,然后加深对自身的认识,并且注意改善。例如,有学生拍摄到校园里很多不文明的现象,如乱扔垃圾、不守秩序等,这类事件平时生活中很容易出现,但往往意识不到,当学生把这种现象当作一个问题来看待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自己行为的某些不足之处,这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在这项工作中走“捷径”,从网络世界里搜寻相关素材进行加工,也有个别学生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但无论以何种形式完成这项课下活动,学生都从教材从课堂上走出来了,并且开始去关注平时容易忽略的问题,更可嘉的是开始去寻找自身的问题。这样一来,从课上走到课下,教材与生活相结合,教育教学的绩效得以实现。

5.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是现代课堂使用频率广泛的手段之一,也是提升学生课堂兴趣的途径之一。多媒体有多种形式,多彩的图片、适合的短片以及影响力大的影片都可以作为多媒体的一种出现在课堂上,而且,往往这种形式很受学生欢迎。例如,本人上课的时候曾经给学生提供了一部励志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学生从主人公奋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的进取和目标的作用,很多学生泪流满面地看完影片,但结局是以微笑来结束的。课后学生都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但不得不承认,现在这样的片子不多,需要教师提前做好选择。这样,虽然是课堂教学,但却是课堂实践,给学生提供吸取经验的机会,从中提升自身的素质,走生活和学习的捷径,这样的课堂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篇3

【关键词】 地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困境;创业能力;对策

当前,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地方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地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主要目标,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是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大学生创业的浪潮风生水起,现实情况是,虽有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但大学生创业的意愿不够强烈,创业成功率整体偏低,地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更低,很多学生开办的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市场竞争力差,开办不久便倒闭。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原因较多,对于学生自身来说,缺少足够的创业资金,缺乏扎实的创业技能、创业素养和创业知识。这种综合创业能力的缺失与我国院校在创业教育上的职能缺位有重要联系。

一、地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不强的原因

1、学院过于强调对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人格品行的打造

(1)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品性。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加之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大部分学生依赖心理较强,自私自利性格较突出,这就导致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差,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与执着的探索精神,在创业中一旦碰到困境或障碍便会失去信心,很难将艰苦的创业行动坚持下去。

为了拓展学生的就业面,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部分地方院校的独立学院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力图在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等方面体现自己与二本院校的不同,体现自己的地方特色与转型特点,加大了通识课程、践性较强的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而轻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培育。[1]

(2)一些学生诚信意识缺失,团队协调合作能力缺乏。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留下的弊病,加之部分高校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对学生考试舞弊等行为惩处不力,导致当今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规则意识不强。少数学生为了一时的利益,制作虚假履历、荣誉证书等。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讲诚信、不遵循起码的市场道德,制假售假,随意违反合同约定等,给学校、交易相对人、市场管理者留下了恶劣的影响。

有些大学生到校后不思进取,组织纪律涣散,不重视良好协作习惯的培养,过分强调自我,缺乏集体观念,只看重属于个人的利益,而忽略他人的协作、帮助与贡献,不愿与他人合作,团队精神缺乏,沟通协作能力差。

(3)创新能力与意识不足。对于创业难问题,虽然多数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技能达不到一个合格创业者的要求,也有不满足于现状,想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一旦看到创业的艰辛,便只是明日复明日,不敢及时采取行动,不敢冲破困境,创新创业精神缺乏。

大部分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导致现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缺乏深层次思考、喜欢遵循他人成功的路径,不善于自己学习,自我约束,自我总结;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很简单,缺乏针对性解决具体复杂问题的能力。最明显的表现是在遇到问题或撰写学位论文时,不积极主动思考,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而是通过搜索引擎找答案,甚至抄袭他人的内容。

2、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缺失,是导致学生创业能力不强的重要因素

(1)创业教育课程设计脱离社会实践。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规划中,大部分地方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存在滞后和偏差,忽略了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过于强调向学生灌输通识知识与专业基础理论,没有把创业教育视为独立的课程纳入到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中。目前,为了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大多数独立学院联合政府部门及企业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办创业沙龙、举行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由于这些活动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与创业环境严重脱节,这无法真正推动学生创业水平的提高及创业技能的增长。

(2)创业平台建设滞后,影响了创业成功率。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我国大部分地方独立学院担任创业课授课任务的教师多是学生辅导员,他们缺乏创业经历,几乎没有在企业工作过的经验。即便聘请一些有企业营运经验的校外兼职企业家,由于授课时间的不足和课程体系的不完善,授课效果自然不佳。

由于教学资金的缺乏,加之大部分地方独立学院位于经济不发达的二三线城市,因而缺乏能满足创业基本需求的各类创业示范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实习基地等平台资源。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无法扮演创业者的角色,不能亲身操作企业的具体营运事务,因而学生感受不到企业营运的压力,操作管理能力得不到培育与形成便是情理之中,创业屡屡碰壁在所难免。

二、地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1、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健全学生的创业品格

篇4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诚信教育,畜牧业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3-04-160-03

社会大环境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如功利主义、金钱至上思想普遍,导致不良风气盛行,学生的不守诚信现象越来越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诸多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很重视学生诚信教育。根据中央16号文件的要求,教育部在所有高校均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基本课程,统一使用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程,作为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直接设置诚信教育内容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抓手[1]。将诚信看成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但现实中,诚信教育难以落到实处,诚信危机在学生群体中表现日益突出。在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政治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吸引力,授课方法简单,举例的负面教材居多,缺乏积极优秀的正面宣传材料。在学术、科研诚信方面,学生缺乏对学术规范、学术诚信的了解,思想上认识不足,不诚实利用他人成果、一稿多投、篡改和伪造实验统计数据等,没有独立的理论观点和创新意识[2]。在学生就业方面,某些学生由于就业理念有偏差,用逃避的心态保护自己;加上功利主义对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使其产生逃避职业深层价值,一切向“钱”看,向“厚”赚的就业心理使学生在择业时只考虑目前的现实利益。诚信教育作为一种养成教育、一种细节教育、需要通过长期实践的积累才能有效养成。因此教育过程中采用“棍棒”、“恐吓”等“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应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积极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向上,才能达到“南风效应”。

1 动物科学类人才的诚信教育将直接影响畜牧业行业的发展

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件,一度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畜产品安全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和社会问题。畜禽安全生产,特别是特色畜牧业安全养殖、畜产品药残、疫病等检测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加强诚信教育,务必引导学生构筑道德底线,提高畜牧业行业自律意识,做到诚信生产,为畜产品安全提供最基础最有力的保障。

动物科学学院应努力营造诚信育人的校园环境,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特别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将科学道德教育纳入学生阶段的必修课,帮助学生领悟科学道德与科学职业的伦理精神,从而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科研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将科研诚信、学术诚信付诸于平时的学习及课题研究中,保证实验态度端正,实验数据真实,学术论文正当引用。更重要的是,动物科学类学生将来直接参与畜牧业养殖生产中,学生的德育素养,特别是科研、学术诚信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果的真实性,进而涉及到动物健康养殖、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

2 加强动物科学类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2.1 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重视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新生手册中增加学术诚信和科研诚信等条例,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诚实行为做出详细的处罚规定。注重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思想教育,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宣讲活动、畜牧业企业精英专题讲座、观看诚信教育纪录片等多种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宣扬诚信教育。南开大学在2013级研究生入学时,新生会领到一份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材料,新生阅读后,要签署一份学术诚信承诺书,针对不作假、不抄袭、遵守学术道德等多项道德规定做出承诺,这份承诺书将直接由学校永久保留。在新生入学时提出警示,学术诚信是严肃认真的事情,对学生将来参与企业发展、科学研究时起到鞭策作用。因此将诚信教育作为动物科学类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不仅强调了学术道德方面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告诫学生要诚信生产,诚信做人。

从入学开始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引起学生对诚信品质的高度重视。将学生不讲诚信的行为,或是诚信楷模行为记录在档案里,进行相应的教育惩罚或表彰,鞭策并激励学生坚守诚信。同时,学生诚信档案直接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最直接的评价依据。学生诚信档案也能激励他们将诚信的优良品质从学校延伸到工作及生活中,让学生因诚信而受益终身。

2.2 思想政治、专业教育与诚信教育有机结合,多维度开展诚信教育 抓住现行大学生学习阶段的特殊性,开展适合学生学习、科研和生活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明确科学道德的定义、范畴,向学生普及畜牧安全生产、知识产权教育,提醒学生在学习、科研中如何做到坚守科研道德,并告知学生哪些行为属于触犯科学诚信的行为。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诚信思想教育,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且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企业安全生产,联系学生对诚信的现实想法和生活实际,结合诚信履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教学,力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道理讲透,使学生理解[3]。除此之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专业课的渗透作用和启发效果开展学术诚信教育,使学术诚信教育与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相互交融,同时将诚信法制意识教育作为学生的选修科目,帮助学生建立诚信法律法规意识。

充分利用“两课”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内容。既要使教育内容不失我国传统诚信的优秀元素,还要代表时代特征,使诚信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在讲授过程中,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以召开讲座、座谈会的形式,通过明德楷模、案例警示等多种方式,结合诚信理论教学向学生系统灌输诚信道德知识。重视学生诚信的引导,加大诚信宣传,发挥舆论导向,通过校内媒体如校内电台广播、饭堂电视视频宣传、校园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多维度渲染诚信的教育气氛,促使学生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2.3 将诚信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考核标准 评奖评优是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它与学生年度综合素质测评紧密结合,既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学校、家长、社会提供评价学生在校发展和综合素质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对学生的诚信考核缺乏规范化、程序化、可操作化的评价指标,评价往往会带有浓厚的主观意识。但也有部分高校尝试制定专门的学生诚信考核评价制度,不过具体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实施起来比较麻烦[2]。

评奖评优要对学生德育进行评分,进一步完善学院评奖评优的细则,取消把学术论文作为最重要的硬性指标,避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动物科学学院2014年制定了《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暂行办法》,针对诚实守信提出了要求,其中评选基本条件的第三条:诚实守信,品学兼优;并规定若经查实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隐瞒事实或有虚假内容的不予以申请。但是文件没有针对诚实守信列出详细的考核指标。是否将助学贷款信用记录、学费缴纳、奖惩情况、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科研态度等方面直接纳入诚信考核指标,再设计具体的评分细则。评奖评优将科研论文的发表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优秀得奖等级最重要的是看论文点数。在评奖评优等优秀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有关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力度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详细的诚信奖惩机制,及时公开表扬、奖励遵守诚信规范等诚信表现良好的学生;同时通过取消申请助学贷款的资格、撤销干部职务、取消评奖评优资格等方式,公开公正批评、处罚违反诚信的学生,绝不姑息恶劣行为,督促学生坚守诚信。

2.4 充分发扬学生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用 目前来看,动物科学学院学生群体都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个人修养不成熟放松自身要求,一定程度上表现自我,个性化强,思想活跃。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机取巧,不尊重科学,肆意妄为。部分学生在实验实习过程中,随意改动实验或调查数据,有学者调查显示学生在遇到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有差别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重做实验或分析数据错误原因,并反复做实验。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懒惰不愿意费时费力进行重复实验或多次调查,会选择满足实验预期结果要求的数据,私自舍弃不符合要求的数据,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更有个别学生不愿费时费力搞调查,做实验,为了能顺利毕业,又限于毕业时间、经费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只好选择篡改或编造数据。

动物科学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采用“导师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要发挥育人功能,在学生指导过程中,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学术诚信道德教育。加强对导师学术道德的考核,建立学生问责制度,学生出现学术问题,导师负连带责任。在导师遴选环节中,加入严格的学术诚信考核标准,要求导师必须思想道德、科研学术诚信素质优良。对于口碑不好,存在诚信问题的人,经费再多也不能评聘为导师。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承担育人的主体,导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因此,建立学生导师问责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同时明确导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可以通过建立导师诚信育人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学生导师带领学生进行认真诚实的科学研究的同时,开展多项实践活动,将德育特别是诚信教育得到具体的塑造。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效地促进了优良教风和学风建设。除此之外,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利于帮助研究生端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分析个人现实和职业现实,正确对待就业和择业的区别,才能坦然的面对就业困难。

3 结语

学生本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自我约束、管理的能力,学生的诚信教育可以把理念教育与学生自觉行动结合起来。通过明德楷模、案例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让诚信立足于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实际活动中,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亲身体验社会和企业的服务活动、提供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树立起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

参考文献

[1]夏道玉.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32(1):81-84.

篇5

关键词:创业教育;个案经验;启示

一、美国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起步阶段(1947-1990年)

1947年美国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标志着大学首次出现创业教育。1967-1970年,美国部分大学开设了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和培养企业家的教育计划。此后20年间,根据Fernald和Solomon开展的美国本科层次创业课程情况调查显示:美国高校从1979年只有127所高校开设此课程发展到1989年的1060所,这一时期高校普遍开设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

(二)发展阶段(1990-2000年)

随着网络、电子通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在美国的迅速发展,为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更多的创业机会,美国的创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创业课程开设程度方面,Vesper和Gartner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大学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研究生层次开课比例明显大于本科。学者Winslow和Solomon通过第七次全美创业教育项目续贯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学校设置了创业学位,将创业视为创业领域。这进一步证实创业专业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发展速度很快。

(三)成熟阶段(2000年-)

1、社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上升

学者Katz研究发现,截止2003年,美国1600多所学校已开设2200多门创业教育课程,并且有277个创业教育捐赠席位,还建立了100多个创业教育中心,此外,还有44本关于创业及创业教育相关的期刊。美国社会对创业教育的密切关注,还体现在一些著名杂志,例如《美国新闻》、《创业者》、《世界报道》等,这些杂志定期对创业教育相关项目进行整体排名,这些排名是衡量学校创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2、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及教学目标等趋向完善

课程设置方面,从先前单一面向经济管理类学院的学生发展到面向全校所有学生的课程。教育内容方面,不以企业开办为主教学,实行创业知识、技能、意识、思维相结合的综合型培养。教育目标方面,以创业精神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共同培养。

3、创业教育拥有一定的法律基础,且师资力量逐步强大

创业教育法律法规方面,有《人力开发与培训法》、《职业教育法》、《平等就业法》、《青年就业与示范教育计划法》、《就业培训合作法》等作为支撑,这些法律促进公司的发展,还推动创业教育趋于成熟。创业教育师资方面,美国管理学会创业部大力推进创业学博士项目,为培养更具创新性和高效率的创业教师,考夫曼基金会选择与大学合作,建立创业教育者终身学习计划。

二、美国百森创业教育个案分析

在美国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中,具备前瞻性的教育理念、适宜的教学方式、合理的课程设计、优秀的教师队伍而令世人刮目相看的百森商学院,在推动创业教育的道路上贡献巨大。

(一)前瞻性教育理念

早期创业教育具有很大的功利性,而百森商学院的教育理念不以追求眼前的功利为目的,其创业教育具有创业意识、能力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战略性的创业教育。

(二)合理的课程设计

1、创业者

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剖析创业者具有的基本素质,创业者们如何解决创业初期的风险和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2、战略与商业机会

课程设置的目标是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抓住创业机遇。主要通过阐述成功企业发现和挑选创业机会的具体过程,让学生了解成功企业创建需要什么样的机会,并且如何在众多的机会当中进行抉择,发挥适合自己的商业机会,最大限度的激发自身潜能。

3、资源与商业计划

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阐述成功创业者是如何制定商业计划,如何寻找所需资源、战略合作伙伴、获取商业运营许可证等创业相关知识。

4、创业企业融资

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融资知识,课程内容包括新企业融资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债务资本市场的具体情况;如何得到债务融资;新企业的筹资战略等。

5、快速成长

课程内容,主要阐述新建立的风险企业成长阶段中的问题和危机;如何解决危机的方法;创业型风险企业如何进行领导和管理。美国百森商学院课程设计主要分析了成功创业者需具备的素质和个人品质、创业所需资源、机会以及新创企业发展过程及其内部管理。

(三)适宜教学方式

百森商学院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探索性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注重实践案例教学,既有创业成功的案例又有创业失败的案例,这帮助学生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创业灵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学实践环节上,学校开展虚拟创业项目,一方面安排学生进入创业成功企业观摩或实习,一方面鼓励学生将创业想法及预案投入到具体岗位上进行检验。同时,学校多次组织多种多样的创业大赛,这都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四)优秀的教师队伍

百森商学院的教师,一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案例投入到具体课堂活动中,这更好的帮助学生从实践经验当中获取新颖的创业想法,培训学生创业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与老师之间存在交往和联系,可以为学生争取创业实习和创业观摩的机会,更好的使学生将创业理论应用到具体创业实践当中,为学生创业实践打下深厚基础。

三、美国创业教育的相关启示

(一)中国创业教育的阶段现状

1998年12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文件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自此我国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开展。杨保忠,牛泽民,熊飞等学者认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大致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1、自主探索阶段

此阶段高校自主性探索。1998年,清华大学举行第一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始。1999年,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共同举办了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现在国内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已成为学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活动。

2、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2002年4月,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经济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列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我国的创业教育进入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教育部召开多次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座谈会,高教司还举办了“教育部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这些实践活动都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3、我国创业教育现状

在创业教育论文期刊的数量上,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越来越多;创业内容更加宽泛主要包括“创业者特质教育”、“创业知识教育”以及“创业技能教育”三个维度;教学方法上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企业实习”方式来帮助学生寻找创业的灵感和提升创业技能;同时,也开展一系列的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和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处于创业教育的起步阶段,具有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高校认知偏差(高校延续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思想,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环境较差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借鉴美国创业教育的优秀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自身的具体情况渐进的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美国创业教育的启示

1、政府加强创业教育的引导及鼓励

我国创业教育主要由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对于创业教育的关注度远远不够。为此,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和企业及社会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引导和鼓励企业及各研究机构的正确有序的开展相关工作,从而使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创业教育领域,推动创业教育发展。

2、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使其与专业相对应

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管理体制,面向对象是全体大学生,不局限于创业学专业学生,没有针对性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差异性创业教育。因此,首先需开设专门的创业学专业,其次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应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具体的实践锻炼,充足的案例研讨。对其他类型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涵盖基础内容公共选修课,案例探讨,使有兴趣的学生获得创业的基本知识。

创业管理机构设置和课程设计方面,我国只有少数高校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大部分高校更多的是把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素质教育相结合并由这些机构管理,我国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同时还需完善课程设计,形成包括创业知识、能力、心理素质、实务操作等内容的一体化的课程。

3、构建优秀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我国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工作刚刚起步,需要学习百森商学院的经验,创造条件让教师深入高新技术企业,体验创业过程,潜心研究案例,提高其创业教育能力,最终培养出学校骨干级别的创业教育教师。

4、建立创业实践活动联动体系

我国高校将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高校在学校自生的实习基地上建立创业实践活动园区;二是校企联合,高校通过选择适合的企业,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学生能够将校内的知识和实习经历相结合。部分高校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平台,提高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能力。同时,为了确保创业教育活动成效显著,从学生选修创业教育课程开始,到进入具体创业实践活动场地开展实践活动这一过程,还需建立严密的评价考核制度,保障创业教育的效果。最终保证学生毕业后尽快进入社会状态,解决自身及更多青年人的就业问题。(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CooperAC,Hornaday J A,VesperKH.The Field of Entrepreneur ship over Time[A].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 ship Research[C].Wellesley,MA:Babson college,1997.

[2] esper K H,Gartner W B.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s-1999[R].Los Angeles:Lloyd Greif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Studies,Marshall School of Business,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99.

[3] 杨保忠.美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

[4] 牛泽民,熊飞.发展创业教育对促进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作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75-80.

篇6

论文摘要:思政理论课教师若能正确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会给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促进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就思政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近些年来,高校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而且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实践表明,思政理论课教师若能正确、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会给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促进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就思政理论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相关问题谈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思政理论课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的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和媒体,在现代教学实践和未来教育发展中具有革命性和创造性的作用。自从幻灯、电影、电视机发明以来,特别是20世纪后期计算机的问世和迅速发展,并在教学领域推广应用,直接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社会步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现代化教学系统应运而生,如:多媒体体语言教学系统、多媒体投影系统、多媒体教学平台、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在空间、时间、信息上为人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空中大学”、“网络大学”已广泛出现,远程教育系统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蓬勃发展。我们所处的时代最大的特点是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知识出现,而利用计算机网络是了解这些新知识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因此,采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是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思政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主旋律、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要渠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却显得单一和陈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和接受。从以往的教学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来看,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不高,甚至有不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颇有微词。具体而言,在整体教学效果方面,在如何引起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方面,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方面,学生对教学的评价都不令人乐观。这其中当然有教师自身的素质、思政课的内容特点等原因,但也不可忽视长期存在的单调、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影响。换句话说,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和变革时代、信息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求知特点相适应;要充分认识大学生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迫切性,满足广大师生热切要求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愿望。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动力所在。

目前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提倡互动,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融人,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的多维互动,构建一种“逼真”的教学环境。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教学,有利于在教学中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教师引导学生进人知识、资料、信息的海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和思考,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突出作用在于:(1)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可以使抽象的理论观点形象化,并且适应具有不同思维特点学生的需要,达到集中精力学习,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文字、图形、影像、动画等,具有清晰、动感等特点,学生能充分获得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使教师原本冗长、单调的教学活动变得引人人胜和充满魅力。应当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利于使师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思政课教与学的任务。

二、多媒体技术在我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近些年来,特别是思政课实施“05”改革方案以来,广东海洋大学的思政课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兼职教师,在学校教务部门和思政部领导的支持下,针对思政课的特点,结合学校精品课建设工作,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逐步实现思政课教学多媒体化。普遍实施思政课多媒体教学,不仅要有大批成套的、较高档次的多媒体“硬件”教学平台,而且要有适合教学需要的课件及其它配套的“软件”材料。为此,思政课教师在思政部的领导下,组成了若干个教学团队,并要求大家在精心备课、制作课件、社会实践环节等方面狠下工夫。譬如由我负责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我们结合校级精品课、省级优质课的建设,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在“软件”方面采取了分工合作、集体备课的做法,即在任课教师充分熟悉、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由参与精品课建设的任课老师分工承担各章任务(基本上是每人一章),负责教案的编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备用资料的搜集等,然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或专门会议,由分担任务的诸位老师对该章内容进行“说课”,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和反复修改。尤其是对教学课件的制作,教研室要求老师结合课程特点、学校“三能”办学特色的实际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等,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样不仅实现了老师个人知识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有利于贯彻教学大纲的精神,有利于保证应有的教学内 容和教学质量。

教学手段的更新,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更加 生动、形象、直观,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 学质量。从近两年学校组织的学生评教活动与问卷调查来看,目前我校学生愿意上、乐于学思政课的比例明显提高。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以往枯燥的理论讲解变成了直观形象的思想艺术演义,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对于他们深人学习和理解思政课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很有帮助。而且从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看,也令人满意和欣慰。大学生在面对国内、国际复杂形势时,能够冷静理智,明辨是非,表现出崇高的政治责任感;在我国重大自然灾难面前,他们更是能够充分表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踊跃捐款捐物,形成了关心他人、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思政课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体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产生了明显的效果。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善于把握好事物的度,避免走极端,以利于充分发挥应有的功效。在思政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里择其要者加以讨论,希望引起相关领导和诸位同仁的注意。

1.课件内容要遵循教学大纲,不要游离教材太远。教学常识告诉我们,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备课与课堂讲授的基本依据,遵循教学大纲和注重教材依据是近现代教育和教学法对老师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的条件下,我们还要不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基本依据进行课件制作、备课和讲授呢?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不顾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体系,由各个任课老师自由操作,各行其是,教学工作就很难管理,教学秩序就无法控制,教学目标就难以达到。尤其是思政理论课,还有政治教育目标和政治纪律的问题,假如众多的思政课老师都不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按照个人的想法和喜好编制教案、课件,那么,大学的政治课堂上很可能会出现难以想象的局面。如此一来,可能显得很自由,很生动活泼,可是,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却难以在社会主义大学讲堂上得到体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就会落空。其实,有些老师在自己的课件中夹杂大量的所谓“新鲜材料”,用其它学科的东西对思政课实施过多的“包装”,看似独具匠心,但由于教学内容严重游离于大纲教材,使学生听起来摸不着头脑,学不到应有的东西,并不被学生认可。此种情况已在最新的学生座谈会上反映出来,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课件内容要“精”而“实”,不可盲目追求多样和好看。制作思想政治理论课件,其出发点和归宿在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以利于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政治素质。因此,老师在制作一个课件之前,应认真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形,力求做到有的放矢,不可把每一项教学内容都固化为课件,在课堂上大量演示庞杂的内容,由“人灌”变成“机灌”。目前,由于多媒体教学的素材库尚未建成,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往往要费时费力地搜集图片、动画、音像资料,甚至将一些与教材不大沾边的素材勉强拿来使用。然而,过多地、不加甄别地使用多媒体素材图解或演示教学内容,学生不仅会感到视觉疲劳,而且会产生堆砌、杂乱、肤浅的感觉。因此,一定要结合课程实际、围绕教学内容精选素材,即使有些素材是非常精彩的也要忍痛割爱,否则可能会冲淡主题,影响学生听课和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确有一些老师片面追求所谓的现代感和时尚性,将课件做得花里胡哨,在课堂上尽情展示华而不实的东西,明显忽略思政课的严谨性和严肃性。这些做法既没有注重发挥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又没有切实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所以,课件内容的制作一定要做到精而实,注重实效。要知道,课件制作时髦、复杂并不一定效果就好,事实上有时会适得其反。制作课件要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与学生身边发生的问题及时引入课件,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和认知能力。换言之,既要充分把老师的思路和意图表达出来,又要恰到好处,使课件真正符合思政课教学要求,体现思政课教学目的。

篇7

1995年,56岁的波斯纳法官出人意料地出版了《衰老与老龄》。〔1〕出人意料不在于波斯纳继续贪得无厌地推进了从经济学进路研究非市场的行为的视角,而在于他把学术目光从性的领域(《性与理性》〔1992〕)投向了老龄化这样一个在法律学术界一直不大看重的领域;的确,这个问题远不如性那么有意思,那样容易引人注目。出人意料还在于,这本书在波斯纳的学术传统和生涯中似乎有点横空出世的感觉。此前,波斯纳发表的论文著作中几乎没有迹象〔1〕显示他正关注和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尽管事后看《司法/正义的经济学》中已经涉猎了这样的问题,同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性与理性》中讨论的生育问题的另一种方式的延伸)。写作此书时,波斯纳本人身处壮年,在美国法官中则当属中年,因此老龄问题似乎也还不是他这位法官的人生问题。此外,老龄问题在美国社会中也并非一个学术热点。但就这样冷不丁,波斯纳拿出了一本不仅令法学家感到意外(这本书是波斯纳著作中最少法律家书评的一本),而且许多人口学者甚至专门研究老龄化问题的学者也不能不予以赞许的著作(我在网上就发现这本书被列入了一些人口研究院研究生的推荐著作)。

作为法官,波斯纳的这部著作当然讨论了许多与老人有关的法律问题,例如老人的医疗保健、老年人犯罪、就业年龄歧视、老年人退休金和福利以及安乐死等领域的法律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部法学的著作。但是,这更是一部有一定开拓意义的社会学著作;基于并发展了经济学家贝克尔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波斯纳从理论上分析了一系列与老人有关的社会问题,不仅独具慧眼,而且相当犀利,有些结论具有相当广泛的政策法律意义,其中有许多都具有启示。

例如,波斯纳指出,由于相比起来,老人比年轻人更加稳健(或保守),因此当一个社会老龄化程度比较高时,当其他变量稳定时,这个社会就会相对稳定。这一点,也许对理解60年代西方社会的动荡无疑是有一定启示的,这时正是西方国家二战后“婴儿爆炸”一代人进入社会的年代;甚至对理解中国60年代到 80年代的动荡,以及中国今后的发展趋势,也不无启发。这种理解社会情势的视角——就我所知道的而言——是非常独特和新颖的,可以扩大政治社会学研究的视野。

又比如,许多人口学家都指出,老年人的消费习惯与青年人的消费习惯不同,由于收入的前景相对固定,一般比较节约,因此当其他变量稳定时,老龄化可能带来经济的衰落。但波斯纳认为,这并不是必然的。由于老年人的消费与青年人的消费不同,老人往往是“纯”消费,可能更多用于旅游、保健、医疗,因此这种需求也可能增加社会的消费需求,甚至会带来社会产业的变迁。

又比如,世界各国的人口预期寿命都是女比男高,并且这种差距有增大的趋势,人们通常认为这理所当然——因为这是“自然的”。而波斯纳提出了一系列论点论证,社会也许应把医疗保健的投入从妇女转向男子,以提高男子的预期寿命,缩小男女预期寿命的差别。从总体看来,这对社会福利是有好处的。

波斯纳还分析了为什么老人在美国以及其他现达国家不能获得他们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尊敬和热爱。这种分析对于转型社会的中国显然是一个告诫。我们常常但实际上不能迷信我们有所谓的中国文化传统。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孝”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必定是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而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将并且也确实正在侵蚀着传统的“孝”。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我的介绍都很简略,显然也会有争议;具体可以看波斯纳书中的论证。我想说的只是,尽管这些问题都很专门,似乎都是雕虫小技,但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论证,我敢说,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专门家甚或法学理论家可以提出的;这种眼光、其中隐含的这种气度都属于一个大学者,它必须同时具备了对具体问题的关切、宽阔的视野和广泛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一个法条主义者或社会科学专家都很难有这样的眼光,一个只关注正义、法治等大词的宏大理论家也不可能看到这些琐细问题中的重大社会政策意义。

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老龄化社会的前夜。在中国城市地区实行了20年的非常严格的“只生一个好”的国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因此,这本著作对于当代中国至少是一本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著作。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与老龄化相关的一系列社会的和法律的理论问题,为中国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至少增加一些学术思想的准备。它还可能为一些年轻的法律学者提供指南,看到一个尚待开拓的法律业务领域。而中国的法治也将在这些似乎很不起眼的努力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一部对中国学界——不仅仅是法学界——很及时的著作。

但是,这篇文字并不打算讨论这些问题。我想基于波斯纳的研究,简单地讨论这些研究对中国司法改革的一个方面,即对任免法官的政策寓意。

波斯纳在本书中扩展了他首先在《正义/司法的经济学》第三编以及在《超越法律》第25章中提出的“多重自我”的概念,把这个本来属于不同空间的概念延伸到不同的时间领域内。我们都习惯于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并往往把这个自我实体化了,视为一个从小到大固定不变的东西;但是波斯纳,在汲取了社会学家高夫曼“角色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对“自我”不能作唯质主义的理解。人在不同的场合会呈现出不同的自我,例如在熟人堆里可能老实巴交,但在陌生人堆里则可能做出令人不可思议的行为。这种情况是常见的。许多人往往因此会认为,前者是一种伪装,后者才充分暴露了他/她的真实面目,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有时我们甚至自己也这么以为。但是,在波斯纳看来,人是很复杂的,所谓的自我其实是一个社会与现实的人互动的产物,是一种人为;人为并不等于虚假,而是各种社会交往的收益成本构建起来的。

依照这一思路,波斯纳在本书中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在老年时,由于身心与年轻时相比发生了变化,以至于可以说不再是同一个人了。波斯纳以自己母亲为例,他母亲60多岁时,看到一位老人坐在轮椅上,说:以后我要是变成这样,就杀了我。20年后,当他的母亲也靠轮椅行动时,她就不想死了。波斯纳认为这一变化是由于老人的心境有了根本的变化,这两个自我同样是真实的。但年轻人往往不了解老年人的心态。据此,波斯纳认为“衰老”并不只是一个生理变化过程,而是包含着心理和智力的变化。这一点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的。一个年轻时的激进者到了晚年就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变成了一个保守派。甚至有的老人希望并有意表现得还像年轻人那么激进,那么敢说话,那么无所畏惧,但他的话题和处理话题的方式可能还是老派的,例如什么问题都往政治上拉,或往他关心的问题上拉,他还是会让年轻人敬而远之;因此,这种做作出来的激进其实在另一方面正反映了其保守。

老年人与青年人的一个重要差别是智力。这一点人们都接受,并往往认为老人不如年轻人。借助心理学上的“固态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和“动态智力”(fluid intelligence)的概念区分,波斯纳指出,上面的判断实际上是人们选择性抽样和概括的结果。根据大量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特别是美国的一些著名法官,他建构了一个人的能力随年龄增减和工作需求变化的关系。他指出,一般说来,年轻人的动态智力较强,固态智力较弱,换言之,他们学习创造的能力较强,知识更新快,但这些知识都未能身体化,经验累积少;而老人则相反。一般说来,每个人都会随着年龄增加而某些能力加强,有些能力则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

社会对人的能力需求并不是单一的,并且社会的具体职业对人的能力要求也并不相同,有时甚至很不相同(想象社会对艺术家和工程师的不同要求吧)。因此,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智力差别并不必定构成一种对立,过分夸大智力或趣味上的代沟是一种过度概括的结果。他们之间的智力差别实际上可以构成某种互补,从而为社会的深入细致的分工创造了前提条件。事实上,这种分工在任何社会中都一直存在。在初民社会中,外出狩猎或冲锋陷阵的往往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而老人却更多担任决策作用;农业社会中,年轻人外出务农,老人在家照看孩子,就是这样的例子。波斯纳系统分析了不同行业里的一些历史名人的年龄与创造力的关系,指出在今天,在诗歌、艺术、数学等学科中,真正做出贡献的往往是青年人;但在有些领域,则往往只有年长者才能有所贡献。

在波斯纳看来,司法就是后一种职业的典型代表。这是因为司法(与法学研究不同,甚至与法律实务也不同),却是比较适合老年人的工作。其主要理由在于,首先,法律是一个强调稳定性的工作,因此是一项“保守”的事业;其次,司法并不仅仅需要知识和想象力,更需要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力和审判经验的累积,而这些相比而言都恰恰是年长者的优势;第三,固态智力的形成需要时间,这是一种无言之知,不是通过说理说明就可以获得的,这就像医生、律师、法官等许多职业(profession)一样,都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获得。冯象先生曾说人们不敢放心一位17岁就从法学院毕业的神童去讨债;同样,人们恐怕也很难接受17岁的外科医生作脑颅外科手术,即使他在学校门门功课都得满分。正因为这种固态智力的形成需要时间,并且一旦形成后衰变率也比较低,因此在历史上,法学家常常比较年长。波斯纳特别细致分析了美国法律史上两位最伟大的法官霍姆斯和汉德的司法意见撰述,发现他们直到80岁以后,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仍然没有衰减的迹象,从而强有力地例证了这一规律。

波斯纳的话语背景是英美法,并且针对的是关于美国法官是否要强制退休的问题;在英美法传统中,理想的法官是法律人加政治家 (1awyer/statesman),即不仅要懂法律,还要在法无规定却必要时“发现”法律,而后者在欧洲大陆法学传统中完全属于政治家的责任。在欧陆法系中,更多要求法官是一位精通法规、严格执法的专家,并且法院的分工也更细,因此,似乎波斯纳的这一关于法官的分析并不能完全适用。中国的司法体制基本沿袭的是欧陆法系的传统,法官退休和国家公务员是相同的;自然,波斯纳的分析也不可能完全照搬。

但是,波斯纳分析对我们的司法制度研究,特别是法官的选任和退休制度的改革设计仍然可能有所启发。

首先,既然各个行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就司法审判而言,必须重新考虑我们的法官选任标准。目前我国依据法官法和有关规定,要求是大学本科毕业,当然学法律出身更好,其次是要通过国家的统一司法考试。这种要求标准应当说是基本的,是最低的要求;在目前来说,这个标准也很难做到,只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自学高考、专升本——来满足(实际是降低)标准。因此,中国的司法专业化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但是,波斯纳的细致分析表明,即使达到这一要求对于出色履行司法审判来说,可能还是太低了。也许一般的律师、检察官(其实是国家的刑事控诉律师),有了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毕业的资格,加上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和一定的办事能力,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胜任工作了。但对于法官来说,可能就不够了。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司法审判的经验,另一方面是对某些高级法官来说缺乏其工作所具备的政策水平(政治家能力)。并且这两方面的缺乏甚至仅仅靠两年德国、日本式的司法培训也很难弥补。

这个问题在中国未来20年内甚至可能会更为突出一些,因为中国的现代化要普及到全国各地,恐怕至少还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地区,目前的以城市为标准的法律到了这些地方就很难运作,因此一个法学院毕业生哪怕是学习考试成绩再好,恐怕也很难给“秋菊”之类的当事人一些满意的说法。在这些地方要当好法官,恐怕理解与法律相关的生活,就极其重要。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处于中国社会的这一转型期,面对“理想的”法律和“不理想的”现实,面对着种种冲突但必须兼顾的利益,至少一些高级法院的法官在某些特定关节点上很难回避做出一个平衡的、有先例意义的判断,这种责任恐怕也不是仅仅有法学院毕业的学历就可以承担的,这种能力也不是研究生的牌子可以自动赋予的。

坦白的说——因此一定很得罪人的——中国目前的法学教育,包括号称要培养实用性法律人才的法律硕士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教师、教材、教学经验、教学时间、授课方式以及更开阔一点说法学教育传统),实际并没有培养什么法律的实用人才。绝大多数法律的实用人才都是到了法律工作岗位上逐渐培养起来的。法学院的作用只是通过严格的考试制度,把社会中一些比较聪明的、因此可以指望他/她们有足够的智识能力——但未必有道德品质一一出色从事法律和司法的人筛选出来了,并传授了可通过课堂和书本传授的法律基础知识。无疑这些人当中将产生也应当产生中国出色的大法官(说句不好听的话,他/她们连这样愚蠢的考试都能从容应付,未来还有什么不能对付呢?),并且从长远来看,他们必将占领司法的职业以及相关的行业,对此我是有信心的,也满怀希望。但是,如果谁说能指望这些刚毕业的学生,哪怕是博士,一出校门就能有效履行起司法的职能,在我看来只能是“天方夜谭”,如果不是讨好法学院的学生,那也一定根本不理解司法的特点。因此,这意味着,就司法改革中法官人选问题上,我们也许应当把候选对象转到有多年法律实务经验、教学经验的律师、检察官以及法律教授身上,由此必须提高初任法官的年龄,而不能仅仅重视学历。事实上,在美国没有任何法学院的毕业生——无论他在法学院多么出色——一出校门就担任法官的,而另一方面,美国的法官中从来没有什么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所有的法官都只有一个号称法律博士实际相当于法学本科的学历;但是美国法官的能力是举世公认的。

根据波斯纳的研究还可以予以考虑的另一项举措,尽管目前可以暂缓推行的,是应当把法官的法定退休年龄推迟到70岁甚至75岁。这是因为,假如法官更需要固态智力,并且司法审判工作所需要的这种固态智力往往到60岁之后仍然在增长,而不是衰落,那么,如果真的尊重人才、尊重知识,那么我们就必须注意充分利用和发挥法官在长期司法审判工作中累积起来的知识的作用,而不是让一位法官在他的固态智力风头最劲的时候就退休离职。对于中国这个司法知识传统非常缺乏的国家,尤其应当考虑到这一点。

我说了目前可以暂缓推行这一措施,主要是因为,鉴于以往进法院的门槛太低以及中国法院的行政化色彩很浓,造成我国目前法官的总体知识素质比较低,其平均水平显然低于律师。因此,适当加快法官的更替,提升法官的知识能力,是必要的。但即使如此,我们也必须注意累积司法审判的经验,因此必须注意保持法官的职业化,不能在制度上造成有经验的法官从司法职业中流失(包括提拔)。第二,也许会引起争议的是,在法院系统,不宜过多强调干部的年轻化——除了因年轻化带来的知识化专业化的收益明显大于因年轻化带来的司法经验的损耗和其他成本。就目前我所了解的来看,情况显然是令人忧虑的,在许多基层和中级法院,由于强调法院领导班子年轻化已经相应的内部的班子普遍年轻化,许多已经从事了司法审判工作20年左右的50岁左右甚至还不到50岁的法官,事实上就已半退休了。不但谈不上什么法官的尊严,而且其在长期司法审判中累积的经验也往往随着人迁被抛弃了。这对中国的司法审判传统的形成,经验值累积是非常不利的。

除了其他之外,推迟法官法定退休年龄在中国还起码有另外三个好处(并不穷尽)。一是,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比较老龄化的国家,因此未来很快会显现出劳动力的不足,肯定需要一部分老人晚退休;但不可能、也不应在所有职业中都如此。从英美国家的经验来看,以及从波斯纳的研究来看,法官可能是这样一个可以作为例外的职业:医生、教师也许是另外的一些职业。但决定都应在仔细的科学研究考察后。通过这样的职业区分,也许可以更有效地配置社会的劳动力资源,促进社会的有效分工。二是,年长的法官往往事实上会更要求尊严,他们不大容易听命于法院院长的指令。因为他可能无求于院长了,年龄本身已堵死了他升迁提拔的路(“无欲则刚”);他一般说来会更重视自己的经验和司法判断,而院长至少在一些问题上多少会迁就这些法院老人(“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相反,得罪了这些法院里的“老人”在法院就可能待不下去)。这可能会有助于在中国的高度行政化的法院系统中形成司法独立的传统。三是,法官平均年龄大了,司法风格肯定会发生变化,至少不会那么多出去“开发案源”、“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扶贫”或其他非司法事务,因此可能促使司法进一步的专业定位和法官职业化,强调坐堂办案,而不是“送法下乡”。

但是,要推迟法官的退休年龄并将之制度化,需要一系列制度保证。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法官必须相对职业化,要防止——在中国完全可能发生的 ——其他官员在退休前几年出任法官或法院院长、副院长之职。也许可以考虑,到60岁时,出任法官至少必须已满10年或15年的,才可以推迟到70岁或75 岁退休。另一个辅制度可能是法官的终身制或至少是长任期制。但是,如果推迟退休可以形成正式法律,那也至少默认了法官终身制或长任期制。

当然,这两个想法都还只是针对中国的法院系统改革的现状,从波斯纳对老龄创造力和产出能力与法官的分析中演绎出来的一些初步想法。这些想法中蕴含的收益也许与其他一些同样值得追求的价值有交换,甚至不兼容。好处多还是坏处多?都不是逻辑证明的问题,而需要经验研究。即使值得采纳,也肯定会有许多具体的牵一发动全身的操作问题,例如从律师中挑选法官的说法在目前的收入和管理体制下,除了为了做改革“秀”,可能很难推广,因此需要更深入的盘点。因此,这里提出的建议并不是为了坚持,而只是为中国的司法改革研究提出一些可能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的具体问题。促使我们更深入细致地从实证科学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的司法改革,而不只是从理念上、概念上讨论司法改革。我们不能只是把带着军队色彩的制服换成了带着神学色彩的黑袍(其实这两种服饰都来自西方),或是把惊堂木换成了法官棰,就沾沾自喜地声称中国的司法改革又进了一大步。至少,这两项措施可以在中国的一些省区试行,例如西部边远地区,以及中部的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那里对高级司法人才可能更为短缺。这未尝不是另一种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方式。

今天是除夕。早上8点和韩启德校长、袁明教授一起到中日友好医院代表校、院看望了王铁崖先生。按中国人的算法,王先生今年已经90岁了;他在医院监护室已经躺了8个月,人消瘦了很多,但精神仍然很好,头脑非常清楚。他无法说话,但用笔写交流,字写得仍然很漂亮、很清丽,只是写多了之后,手有点颤。他表达了自己还想写作、出书,希望韩校长帮助他迁到楼上的单人房间。其实,王先生就是从楼上搬下来的,因为楼上没有必要的抢救仪器设备。

王先生是法学院的老前辈了,是我老师的老师,但由于师承关系,并不熟。但在那一刻,确实让我有点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