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的特殊性范文
时间:2024-01-16 17:3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经济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现代;旅游休闲产业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ourism Industry
Abstract: Modern tourism industry has the featur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ourism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virtual economy. A new idea of Pan-Tourism is brought up, namely, integrating sight-seeing and recreation,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ourism industry. Some remedial measures, such as expanding tourism industrial chain, innovating tourism operating form and improving tourism service levels,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are proposed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ourism.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modern, tourism and leisure industry
一、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符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休闲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标志着旅游业深层开发和系统发展的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一国人均 GDP 达到3000―5000美元时,就将进入旅游休闲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目前,我国人均 GDP 已达4300美元,居民休假时间在逐渐增多,旅游需求也水涨船高,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对于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还是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休闲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这种形势下,对旅游休闲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而迫切的意义。而对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研究必须借助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这是因为,现代旅游休闲产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工业,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服务业:
首先,其生产要素构成尤其是首要生产要素不同。在农业发展中,土地是第一生产要素。对工业来说,资本是第一生产要素。对于服务业来说,其首要生产要素或以劳动力为主,如家政、保姆、搬家公司等;或以技艺或知识为主,如餐饮、装修、服装设计、汽车修理、表演、医疗、教育等;或以资金为主,如金融、保险业等。而现代旅游休闲业的首要要素则是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这与其他产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次,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产业链条与其他行业不同。现代休闲产业的发展涉及吃、住、行、观、玩等各个环节,比农、林、牧、渔业及工业、建筑业等所包涵的内容、行业要丰富得多。
再次,现代旅游业的产品与其他行业不同。农业、工业提供的是有形的产品,一般服务业提供的是直接性、目的性、功利性的有形服务,旅游休闲业提供的服务则是给旅游者提供特殊、无形的体验,如对自然或人文景观的观看、欣赏、记忆及其带来的快乐。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尽管旅游休闲业这一产业是实的,但其提供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则是虚的,更符合虚拟经济的特性。
最后,现代旅游休闲业比一般产业更强调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具备广义虚拟经济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经济的特征。
综上所述,由于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这一特性,单纯依靠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无法对旅游休闲业尤其是现代旅游休闲业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必须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对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进行研究。这是因为: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属于广义虚拟经济范畴,只有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才能对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具有要素特殊性、产业内涵丰富性、产品及服务虚拟性(以满足心理需求为主)等特点,符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更适合应用广义虚拟理论及视角对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进行研究。
二、我国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以及节假日制度的改善,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国内出游人数达2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580亿元,增长23.5%。入境旅游人数13376万人次,增长5.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增长15.5%。①
但总体来看,我国旅游休闲业的收入与经济发展的状况、居民人数与收入并不相称,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还偏低,不仅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不相称。我国旅游休闲业的发展仍有极大的拓展空间。与此同时, 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阻碍着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目前旅游业的发展与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旅游内容和形式还较为单一,多数旅游地还处于“到此一游”、“观光游览”式的浅层次旅游开发的初级发展业态;二是旅游开发缺乏长远规划和眼光,缺乏目标明确、定位清晰、运营合理的长期、系统的规划,经营混乱、破坏环境、欺客宰客等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短期经营模式非常突出;三是缺乏品牌意识,对旅游景点的品牌不重视、不珍惜,更谈不上特色开发与品牌发展;四是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不到位,经营不合理,服务不规范,宰客、欺客等方面的投诉频发,甚至旅游安全方面的重大事故也屡见不鲜;五是餐饮、住宿、交通、娱乐、互联网等方面的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六是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普及,许多地方对景点自身和周边环境还缺乏保护意识、统筹规划和具体措施。
这就需要我国在对旅游业进行合理规划、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休闲业的转型。与传统旅游业相比,现代旅游休闲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不再是“到此一游”式的观光游览,不再是浅层次的简单旅游,而是休闲、体验、发现、创新之旅甚至是精神的修炼之旅(正因如此,美国的许多旅游地都冠名为“Recreation ② area”),是包括吃、住、行、玩、休、娱一条龙的深层次旅游、休闲、精神创新。这就需要把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置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和研究范围内,才能把握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实质,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传统的实体经济主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但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目前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为目的,以品牌、服务、体验和文化消费等为体现的虚拟价值渗透到各个经济活动领域。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尤其如此。在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大量既包含使用价值,更包含虚拟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旅游休闲产业毫无疑问属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范畴,属于满足心理需要求的经济活动,因此就更应当采用多学科的、系统、集成的研究方法,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对现代旅游休闲业进行规划和研究。
按照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广义虚拟经济将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而经济发展逐渐以广义虚拟经济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为特征。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恰恰符合这一发展及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居民心理需求为特征的现代旅游休闲业正方兴未艾。这就需要学习美国等旅游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注重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尽快推动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转变,加快制机制改革,推进组织制度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突出历史人文特色,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加强“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
(一)充分认识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广义虚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现代旅游休闲业的发展给予应有的重视。以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指导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加强对我国现代旅游休闲业的规划和开发。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规律以及我国汽车普及率逐步提高的现状,逐步把自驾游、休闲游、度假游作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加快我国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休闲业的转变。
(二)树立“大旅游”和“旅游―休闲”的理念,探索、建立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展旅游休闲业的产业链条,由传统旅游景点的简单开发向的现代旅游休闲业的综合开发、系统开发、深层次开发转变,推动旅游业态从游览观光、简单发展型向度假休闲、深层开发型转变。逐步形成观光旅游、探亲旅游、教育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文艺旅游、美食旅游、购物旅游等多种方式的主题旅游,围绕“休闲”理念来策 划旅游景点的开发、营销和服务。
(三)加快旅游业机制改革,推进旅游休闲产业的组织制度创新。鼓励网络营销、网络预订(门票、宾馆)消费等新型业态发展,支持品牌宾馆、特色餐厅、农家乐、主题公园等各种类型的经营者共同繁荣、互补发展。基于我国城乡间、地区收入差距的存在,居民对旅游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基于此应鼓励旅游景点针对不同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实现特色经营、特色发展。
(四)完善服务设施和水平,加强旅游点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继续加强公路、餐厅、宾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各地筹划、建立服务便捷、信息完善的旅游信息中心。在免费旅游信息及地图、洗手间、公路指路牌等设置上,都应加强服务意识,突出安全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从各方面细节着手,着力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加强饮食、旅游安全等“软件”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五)加强对旅游业的立法、执法及监督,认真处理对个别地区旅游业的不满和投诉。针对居民对旅游业日益提高的要求以及旅游业投诉增多的现状,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作用加强监督管理,倡导品牌意识和行业自律。使旅游地的从业者真正明白品牌、声誉与收入的相关关系,以及自身经营行为与旅游地品牌、声誉的关系,尽最大努力避免在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恶名远扬”。正确处理长期与短期、旅游与休闲、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我国旅游休闲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六)借鉴美国等国的经验,针对个别贫困地区进行旅游项目扶贫。在这方面,美国通过发展旅游休闲业带动落后地区或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大西洋城、拉斯维加斯、印第安人保护开发区等,或属于经济落后地区,或自然条件恶劣,或相当于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美国分别通过赌博合法化法案、旅游业扶持、文化遗产保护等特殊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而且成为当地的龙头产业和持续发展,其经验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
② 《WordNet》词典对Recreation的解释是activity that refreshes and recreates; activity that renews your health and spirits by enjoyment and relaxation,意思是一种“恢复与再创造的活动,通过娱乐与休闲赋予你的身体与精神新的活力的活动”,并非单纯的“娱乐”的含义。
参考文献:
[1] Archer B, Cooper C.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of tourism[M]. Global tourism:The next decade,Toronto: Elsevier, 1994: 73-91.
[2] 蔡红.中国高端旅游市场:定位与开发[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篇2
【关键词】 旅游地开发 项目 风险管理 特性
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大,集中体现在旅游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和间接拉动。据资料显示,2007年全球旅游和旅行产生了70603亿美元的需求,旅游经济的贡献率为10.4%。对我国而言,旅游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中国2007年旅游和旅行产生了33676亿人民币的需求,旅游经济的贡献率为12.2%,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巨大的消费市场,强劲的经济拉动作用,以及国家当前以投资启动内需的宏观政策导向,极大地刺激了地方政府和投资者对旅游开发的热情,各种旅游开发项目在各地纷纷上马。由于旅游地开发项目投资大、周期长、涉及利益主体多,开发项目面临着多种风险因素,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地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特性,保障开发顺利进行,是国内旅游开发者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旅游地开发项目的特点
本文所指的旅游地开发项目是由旅游地当地政府为投资主体,或作为项目发起人之一(一般以土地等国有资源入股)所进行的,以设计、构建地方旅游要素为手段,通过建立相应层次的旅游目的地从而达到启动地方旅游业,并以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开发建设项目。现阶段旅游地开发主要包括:综合性的地方景区规划建设项目;具有突出地方形象的地方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乡镇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基层政府立项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等等。
根据旅游地开发项目的内涵,相对于一般建设项目而言,旅游地开发项目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开发目标的多重性
与一般工程建设项目不同,一般工程建设项目目标主要关注工程成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旅游地开发项目目标除关注旅游开发建设本身的经济收益外,还要关注开发建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旅游开发建设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关注开发所构建的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的发挥。
2、开发内容的多元性
旅游地开发项目与单一目标的景点建设和公园建设项目也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开发内容的多元性。作为某一层次的旅游目的地开发项目,旅游地开发内容与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基本旅游要素相对应,开发内容包括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多元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
3、开发环境和开发对象的同一性
对于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和单一旅游建设项目而言,建设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往往构成项目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既对项目产生制约,同时也会受项目建设的反作用,除了特殊的工程项目,这些外部环境往往不会对项目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旅游地开发项目却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既是项目开发的外部环境,也是开发的内部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所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社会环境形成的社会人文资源,都是旅游开发的关键对象,是旅游产品线设计、提炼、包装的重要来源,在实际旅游地开发项目中,往往将其看作项目的关键内部要素。
4、开发地域与居民生活空间的重叠性
旅游地开发项目作为一种地区性开发项目,项目实施的地域空间与居民生活生产空间交错重叠。某些经济落后但环境状况保存良好的县、乡,往往以县域、乡域立项进行综合地旅游开发,居民生产生活空间就完全被涵盖在项目地域空间之内。
二、旅游地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内涵
旅游地开发项目风险是指在旅游地开发项目运作过程中,由于各构成要素本身的不确定性,及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引致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偏离。其中,各构成要素是指旅游地开发项目运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相关因素或是对项目结果产生影响的敏感因素。这既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内部条件以及外部环境因素,也包括技术、管理、费用、进度等开发过程因素。
根据项目风险的相关理论,结合以上对旅游地开发项目风险的界定,可以把旅游地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涵义概括为是针对旅游地开发项目运作过程中多种目标存在的损害可能性,依据风险理论和相关旅游开发理论进行风险成因分析。通过适当的风险因素识别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风险评价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防范、监控、预警及风险处理,从而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及目标达成,构建开发地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促进开发地经济、生态、社会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
三、旅游地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独特性
旅游经济运行的特殊规律主要表现在物流与商流的不可分离性,即旅游产品及旅游线路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对于到处寻找投资机会的一般旅游建设项目而言,投资者可以通过对投资空间和时间的选择来实现资源与市场的对接。如选择理想的地段进行旅游饭店或游乐设施场所的建设,从而在短期内获得丰厚回报。但旅游地开发项目多为地方政府发起,对本地实行旅游开发,因而失去了地理位置的选择性。旅游开发的规模和目标就必须基于对本地区位的客观认识,以及本地旅游资源的客观评价。因此,旅游地开发项目的能动性,不像一般旅游建设项目那样表现在对地理位置的选择,而是表现在对环境的塑造、形象提炼、资源开发、市场传播等方面。结合旅游地开发项目的特点,其风险管理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更为复杂的风险管理目标和风险管理过程
旅游地开发项目目标除关注旅游开发建设本身的经济收益外,还要关注开发建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旅游开发建设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关注开发所构建的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的发挥。因此,旅游地开发项目的风险,既是项目风险,对于地区政府和居民而言也表现为地区风险。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更为多元化。作为某一层次的旅游目的地开发项目,旅游地开发内容与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基本旅游要素相对应。开发内容包括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多元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其项目建设过程程序复杂,增加了项目建设的不确定性,从而使风险管理过程更为复杂。
2、风险管理要更多的关注相关者的利益
旅游地开发项目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以旅游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因此,项目风险受体除了以地方政府为代表的开发业主,还包括当地其他产业和当地居民。旅游地开发地域与居民生产、生活空间具有重叠性,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对当地产业和居民造成影响,甚至会挤占其他产业和居民的生产资源,而其他产业和当地居民作为项目环境的组成部分,既可能成为项目的风险因素,也可能成为项目风险的直接受体。在旅游地开发项目风险管理中,更要具有全局意识,关注相关者的利益,才能保障项目的持续进行。
3、市场风险的特殊性
由于旅游项目开发与旅游接待具有同时性,在开发项目进行期内就伴随着市场风险。同时也要认识到,旅游项目产品的销售方式与其他产品相反,主要呈现为向心集聚而不是网络扩散,即以顾客向该旅游项目或目的地方向的人员流动为前提,来获得持续的经营效益。一旦顾客受到某方面的影响如政治动荡、疾病、自然灾害、瘟疫及其他突发事件或不可抗力因素,则不能直接到旅游地去消费旅游产品,对旅游经营者而言则意味着这一段时间经营的损失。因此,旅游业才会有产品不可转移、不可储存、生产与消费同步、季节性以及敏感性等诸多特点。另外由于距离阻抗严重影响产品的销售,客源一般呈现随距离衰减现象。因此,在旅游地开发项目风险管理中,要结合旅游经济规律的特性来认识市场风险。
4、环境风险的独特性
旅游地开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既是开发环境要素,同时也是旅游开发的对象,最终形成旅游产品要素。开发环境和开发对象具有同一性,因而在进行项目风险管理时,不能只简单地将自然环境风险和社会环境风险作为项目外部风险来分析,而应该将其作为项目开发的内部要素风险来识别评估,这样才能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
5、技术风险的特殊性
与大型工程项目相比,旅游地开发项目中所建设的旅游设施,施工难度不大,因此,项目的技术风险主要体现在旅游地形象主题提炼,概念设计,设施风格与外观的创新。旅游项目的创新和特色是旅游地竞争力的源泉和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只有将投资建设的旅游地开发项目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与周围竞争对手的产品明确区分开来,才能抓住稳定的客源,从而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在项目风险管理中,对技术风险的识别评价,主要不是从设施建设的可行性上来识别评价,而是从旅游地吸引力和游客心理认同的角度来认识,从而进行更有效的风险管理。
综上所述,旅游地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虽具有一般建设项目的共性,但也有自身的独特性。在项目风险管理中,可以适当借鉴一般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结合项目特点,正确认识旅游地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特性,准确识别和科学评价风险,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方法,从而保障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B200604012。)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专题篇[M].湖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2] 胡铁:旅游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建议
乡村旅游源自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国家的农村,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理论才被正式提出,并在西方国家中形成了多元化、多功能和多层的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的具体含义就是以乡村的田园风光、生活文化和乡村背景为旅游的吸引物,实现农业和农村等特色资源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体验生活的旅游活动。
1 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分析
乡村旅游具有不同于都市旅游的特色性质。首先,乡村性。它是以乡村的自然和文化形成独特的景观来吸引广大游客。其次,文化性。乡村本身不具有旅游资源的特性,然而乡村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习惯的保留,却使得乡村旅游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观赏资源。再次,生态性。乡村本身的工业化程度较低,传统农业依然是广大乡村地区的重要产业。这就使得乡村中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等生态资源,成为现代都市居民摆脱紧张压抑生活的良好去处。最后,体验性。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它重点强调了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
2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产品初级化
这种初级化具体表现在产品和需求的初级化。造成这种初级化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乡村旅游内涵认识的前期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很多地区在没有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市场分析和产品设计的基础上,就开发实施乡村旅游,成为导致了乡村旅游产品初级化重要原因。
2.2 过度盲目的开发
为了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没有深刻理解乡村旅游内涵,只是对原有乡村景观的轻微改动后就将其作为旅游景点。还有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存在着明显的人工痕迹,失去了原有的乡村旅游价值。此外,过度盲目的开发,造成农村环境承载力破坏,使得乡村旅游失去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2.3 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为依托的,而且多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与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将农业、土地、环境、旅游以及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协调配合起来。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乡村资源和景观都属于私人所有,这就造成了乡村旅游的无序开发和粗放型经营。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3 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议
3.1 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一体化发展战略
乡村旅游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系统化的综合性发展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当地居民来发展是无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将乡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的时空整体性、乡村的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三者的力量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将乡村旅游纳入区域旅游的整体开发规划当中,以做出乡村旅游开发的科学安排和合理的力度。首先,政府的积极引导,能够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从而防止出现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其次,市场在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是利用专业化的手段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并要加深产品的设计,消除乡村产品的初级化,还应当设计经济的旅游路线,实施专业的市场营销手段,以推动乡村产品和旅游资源的销售广度和深度。最后,乡村旅游的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征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而且,由于居民会承担诸多的利益和代价。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相关部门必须全面调研居民的态度,以避免由于居民的消极态度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程度的受到限制。
3.2 科学制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属于高层次、高品位和专业化强的旅游活动。因此,科学的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首要任务。针对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过度盲目开发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下。第一,科学选择乡村旅游的布局区位。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依靠的旅游资源较为普遍,并且本身所吸引的范围也非常的局限。因此,在选择乡村旅游资源的布局时,应当根据客源市场和交通便利的程度来确定乡村旅游景点的布局。第二,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水平。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时,不仅要体现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文化性和生态性,还应当提高产品本身的档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所以,在保证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性资源,将观赏性、享受性、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等体现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乡村文化特点的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理念当中。第三,科学计算乡村环境所能承受的客容量。每一个地区所具有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要请专业的人员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科学的计算出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以确定所能接受的客容量。在确定合理的客容量之后,还应当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为乡村资源提供合理恢复的时间。
3.3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资源的分散性和私有性,导致了乡村旅游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不利有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区域旅游的系统开发当中,并要统筹安排、全面规划、集中管理乡村旅游资源,真正将这些旅游资源实现最为有效地开发和使用,以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4 总结
随着工业化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乏力、老龄化问题突出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然而乡村旅游却将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农村的空间组织结合起来,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的旅游规划管理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将发挥更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奎.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2):30-31
[2]孙梅红.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创新性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9):52-53
[3]严春燕.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探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4):68-69
篇4
引言
1.规模经济
在经济学中,规模经济意味着当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较大的生产量时会产生的经济性,是指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呈现下降趋势。
2.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则意味着对多产品进行共同生产相对于单独生产的经济性,是指一个厂商由于生产多种产品而对有关生产要素共同使用所产生的成本节约。
3.小结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充分利用是推动大工业迅速崛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被钱德勒称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而由它们决定的产业组织结构和市场的竞争性,也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领域。但在现实中,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一般都比定义上的要复杂。
旅游经济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但适度规模的经营,加之以科学的规划管理,同样也能为旅游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一)规模经济
1.内容
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2.原因
专业化。从亚当?斯密的著作开始,人们认识到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分工也必然是更详细的。学习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练程度增加,提高效率;可以有效地承担研发费用等,提高运输、订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加强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
3.主要类型
规模内部经济。指一经济实体在规模变化时由自己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规模外部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如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规模结构经济。各种不同规模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规模结构经济:企业规模结构、经济联合体规模结构、城乡规模结构等。
4.优势
能够实现产品规格的统一和标准化;通过大量购入原材料,而使单位购入成本下降;有利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化和精简;有利于新产品开发;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5.制约因素
自然条件,比如,石油储量决定油田规模;物质技术装备,如化工设备和装置能力影响化工企业的规模;社会经济条件,如资金、市场、劳力、运输、专业化协作对企业规模有影响;社会政治历史条件的影响等。
6.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途径
通过进入与企业知识基础具有协同效应的产品市场从事多元化;沿着企业既有主导产品的价值链进行纵向一体化合并。
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会导致大型多元化企业的出现和发展,这在德国和美国的化工产业中的确是常见现象。
企业的规模经济除了受到市场容量的制约以外,还受到企业的管理能力、财务实力、市场营销等能力的制约。很简单,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那么过大的规模只会造成管理混乱而降低效益;营销渠道不够多,过大的规模就会造成产品积压;研发能力差,再大的规模、再多的产品也提供不了更强的发展后劲,反而造成过高的退出成本;财务实力差,资金短缺,正如人会贫血一样,规模的过度扩张必然导致企业的贫血;正像木桶中的水容量只取决于长度最短的那一根木板一样,企业的效率也取决于效率最差的那一环节。所以,企业在购并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谨慎地进行决策。
(二)范围经济
1.内容
由于一个地区集中了某项产业所需的人力、相关服务业、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销售等环节供应者,从而使这一地区在继续发展这一产业中拥有比其他地区更大的优势。
与规模经济不同,它通常是企业或生产单位从生产或提供某种系列产品(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不同)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而这种节约来自分销、研究与开发和服务中心(像财会、公关)等部门。范围经济一般成为企业采取多样化经营战略的理论依据。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生产或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范畴。
2.原因
投入要素具有多种使用价值;管理者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充分发挥;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来探讨范围经济的合理性;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探讨范围经济的合理性。
3.竞争优势
生产成本优势,主要表现在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差异化优势,指企业提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的质量、功能、外观、品种、规格及提供的服务等,这种多样性能使消费者认同该产品并区别于其他企业提供的类似产品;市场营销优势,范围经济形成的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体现了企业在产品、品质和价格方面的竞争能力。同时又能在内部建立的营销平台上,利用原有的渠道销售多种产品,还能更好地利用企业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对跟进者形成巨大的进入障碍;技术创新优势,范围经济利益的驱动可以导致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抵御风险的优势,在成本、差异化、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实际上是增加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不同应用
规模经济是与比较优势联系在一起的,范围经济是与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波特的发现 波特认为,比较优势,关注点在生产要素,在禀赋。也就是 “天生”的资源。竞争优势,除了取决于生产要素外,更取决于企业外部的需求、相关产业、战略等综合因素。比较优势强调的是企业向内部生产生素要效益的单打独斗的经济发展方式,企业竞争优势强调的是向外借用资源的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方式。
尽管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各自明确的定义,但实际上范围经济也是一种特殊的规模经济,所不同的是范围经济中的产品是多样化,而规模经济较为单一,从投资的角度上来说,则都是投资增加引起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结合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不同之处,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理应用在不同的地方。
要解决旅游企业小、散、乱的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1.要在旅游企业外部运用规模经济,发挥企业比较优势。通过购买或合并来扩大旅游企业规模,在一定范围上使企业达到规模经济,降低一系列成本,比如购买设备的成本、开发新产品的成本、加大宣传力度的成本等,使企业在运营上更专业化,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
篇5
一、 北部湾旅游监管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滨海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不但拥有享有中国“绿城”美誉的首府南宁,赢得“中国第一滩”美誉的北海银滩,还有钦州三娘湾,防城港京岛风景名胜区等等。北部湾旅游业管理体制除了具有我国一般旅游行政管理的特征之外,由于空间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海岸管理。近几年国内兴起的旅游热潮中,这些海滩的主要景区就建起了数十幢由不同业主经营的疗养院、招待所、宾馆等。由于银滩内修筑的防浪堤和其他建筑紧贴潮线,破坏了银滩一带海域的海洋运动和沙滩的自我净化功能,造成了沙滩萎缩和变质。银滩的沙质逐渐变灰变黑,原来平缓的潮间带沙滩变得起伏不平,形成积水槽沟。涠洲岛海域珊瑚礁是广西惟一的珊瑚群体,是许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其在防浪护岸、减轻海洋灾害,增进旅游资源和水产资源、净化海洋环境等方面作用巨大。但近几年采掘珊瑚制作工艺品或旅游纪念品的情况十分严重,甚至为了吸引游客,商家和渔民在珊瑚区内炸鱼、拖网捕鱼、船舶排污等行为。一些珊瑚区因大量泥沙冲刷入海,造成水质混浊。而过去旅游开发所获得的收入尚不及当前恢复所需的代价。北部湾曾经为走过的弯路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成为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车之鉴。
二、北部湾旅游可持续发展监管模式
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旅游监管是旅游行政管理机关的重要职能。而旅游监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旅游行政管机关,还应该探索出更好的监管模式,不仅要来解决不同层级间的权属关系、权力分配等问题,同时要解决旅游监管职能通过什么机构、什么方式实现的问题。如表2-1所示:
项目 旅游监管模式 旅游行政管理体制
主体 旅游行政机关,相关职能部门等 旅游行政机关
功能 解决监管职能在不同主体间的分配问题 不同层级间的权力分配配
联系点 1、旅游行政机关是重要的旅游监管主体
2、监管模式的作用发挥有赖于管理体制的完善
表2-1 旅游监管模式与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对比表
由此表可以看出,监管模式讲的是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是不同监管职能在不同监管主体间的分配问题,第二是各个监管主体的监管体制或者说是管理体制。旅游监管职能涉及多方面,它包括行政的、经济的、社会的等等。其中行政性的监管职能通过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实现,而对于经济的、社会的等旅游监管职能还要通过其它方式来实现。
篇6
(一)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迅猛发展。1996年9月,黑龙江省召开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旅游业作为全省新兴经济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将黑龙江省打造成“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目标,要求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整合旅游资源,把哈尔滨、五大连池、镜泊湖、扎龙湿地、神州北极、兴凯湖、小兴安岭、抚远华夏东极、大庆温泉、鹤岗黑龙江界江等十大旅游地作为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重点,辐射全省。目前我省有旅行社613家(其中5家入选“全国百强旅行社”,位居东北三省之首)、星级饭店309家、家庭旅馆230家、景区景点1000余个(其中包括国家A级景点175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个、S级滑雪场29家。黑龙江省2008—2013年度旅游产业发展良好,旅游收入稳步增长,平均增长率达到18%左右。
(二)研究方法
采用旅游增加值进行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直接影响分析。然后,使用贡献率指标并加以修订,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其间接影响。
(三)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GDP的影响
1.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GDP的直接影响。以往对于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的比较,采用旅游总收入和GDP直接比较的方法。旅游总收入是一段时间内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全部旅游收入,而黑龙江省GDP则是这段时间的生产总值,是所有产业的增加值之和,其与旅游收入属于不同的统计口径,如果将两者进行比较,会夸大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因此,本文借鉴李江帆、李美云在1999年发表的《旅游产业与旅游增加值的测算》中提出的“旅游增加值”概念,将旅游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较,从而得出结论。黑龙江省旅游总收入除2005年增长缓慢外,2006—2013年均稳步上升。旅游增加值也呈逐步递增趋势,其中,虽然2004、2005年受到“非典”影响、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导致升幅略有下降,但总体发展情况较好,绝对数值稳步提升。旅游增加值绝对数值的增加并不能完全说明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只有旅游增加值占黑龙江省GDP的比值增大才能充分说明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通过计算得出,旅游增加值占黑龙江省GDP的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其占第三产业GDP的比例达到支柱产业标准,说明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贡献较大。虽然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趋势较好,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尚有差距,这与地理位置、环境、资源等因素相关。因此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部署规划。除了从旅游增加值的角度研究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外,通常还需运用贡献率指标分析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贡献率是指某产业的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借此了解这一产业生产的产值利用中间消耗的比例。2004—2013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贡献率在1.4%~11.6%之间上下浮动。受2003年“非典”影响,2004年黑龙江省旅游收入下降,2005年开始回升,又由于2008年全球发生经济危机,导致2008—2011年旅游经济再次陷入低潮,直到2012年有所好转。这是由于旅游产业的特殊性质,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2004—2013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贡献率有所波动。总的来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贡献率水平逐步上升,说明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2.旅游产业对黑龙江省GDP的间接影响。旅游产业自身收入是对黑龙江省GDP的直接贡献,而其通过间接消费和诱导消费又为旅游目的地做出进一步的经济贡献,即旅游产业对GDP的间接影响。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旅游收入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间接影响。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bx,设黑龙江省GDP为y,历年的旅游收入为x。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差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可以认为所建回归方程有效。R方的值是0.993,R方的值越接近1,说明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点拟合得越好,表明旅游总收入与黑龙江省的GDP关系密切。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回归平方和为111400000,残差平方和为799502.325,总平方和为112200000,F统计量的值为1114.759。F值检验目的是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是否可用线性模型来表示。F值越大,说明自变量造成的因变量的线性变动越大于随机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越显著。这里F值较大,说明旅游总收入造成的黑龙江省GDP的线性变动远大于随机因素对黑龙江省GDP的影响,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较显著。根据回归方程计算结果,每产生1个单位旅游收入,黑龙江省GDP增加8.326个单位,说明旅游收入对黑龙江省GDP的间接影响显著。
二、结论
篇7
一、牡丹江市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牡丹江市位于中国东北边疆,黑龙江省东南部,属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促,秋季降温迅速,春季升温快。根据牡丹江市计委与旅游局1997年旅游资源普查结果,全市旅游资源共有6类45个基本类型,即《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规定的6类,牡丹江市全有,全国划分的74个基本类型,牡丹江有45个,占60.8%,其中属自然旅游资源有12个基本类型,属人文旅游资源有33个基本类型。镜泊湖为国内著名的火山堰塞湖之一,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莲花湖湖面辽阔,烟波浩淼,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海浪河、响水河水势缓急相间,适于开展大众水上漂流活动。森林覆盖率为68%,林木种类繁多的牡丹江市域内山林中栖息有野生动物18科53种,主要有东北虎、马鹿、花鹿、紫貂、猞猁、獐子、貂熊、青羊和雪兔等。占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无疑为牡丹江市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牡丹江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要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保障,以社会效益为依据,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整体协调原则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优化,而非最大化。生态旅游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获取相对优化的经济收益,而不能为追求短期的高收益而置环境成本于不顾。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均衡、全面、协调为目标。
(二)生态性原则
这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本质。生态旅游资源多为敏感性强的脆弱系统,生态旅游产业应持珍爱、尊重的负责态度对待,使旅游资源和环境在合理开发中得到有效保护,并体现在整个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三)公平性原则
旅游人群的流动会带来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保护旅游地文明,就是要把公平发展放在首位使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相互尊重,使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不以牺牲旅游地的文明为代价。
(四)知识性原则
生态旅游对象的脆弱性决定了保护与开发对于知识的依赖性。科技支撑是资源保护的必要条件:旅游者、经营管理者和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素养的提高有待于他们知识文化素质的增长。只有全面进行知识导入,才能使生态旅游的主体、客体之间在可持续发展上相辅相成。
(五)广泛参与性原则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管理人员的关心和努力,而且还需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只有多方参与广泛合作,才能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构雄厚的社会基础。
三、牡丹江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保护环境: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生态环境和社区文化保护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和社区文化的保护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强化环境监测;加强旅游景观区自然灾害的预防;保护景观环境,及时收集处理旅游垃圾污物;建立生态型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
(二)政府主导: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资金保障方面,针对发展初期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所需的资金投入较大的问题,应当推行在统一规划下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依照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开发生态旅游。可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来获取生态旅游开发的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招商引资、专项税款返还(如生态资源保护税)、建立生态旅游发展基金,以及争取国际组织的项目资金援助、贷款等。
(三)科学规划: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在制订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状况、特性和分布;合理划分功能区,充分考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大小,旅游者类别及需求特征;认真调查旅游区的生态资源和可能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负面问题、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坚决制止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旅游经济增长的项目。
(四)产品开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是生态旅游开发的核心问题,目前,国际旅游市场已由传统观光型生态旅游产品向多元化生态旅游产品转化,因此要发挥地方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提高品位,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生态旅游产品,特别要立足地方特点,注重发挥生态旅游区的比较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
(五)信息技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平台
知识经济的出现,不仅刺激了旅游需求、拓宽了旅游市场渠道、增强了旅游市场管理,同时也加剧了旅游市场的竞争激烈。因此应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政府服务、行业质量管理、公众旅游引导、目的地营销等方面的产业发展水平。
(六)区域合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旅游行业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和城市竞争后,开始步入区域旅游协作的营销时代,区域旅游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加强区域联合,促进区域内资源、产品的优化和共赢,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应对竞争不仅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思路,而且也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选择。
(七)旅游教育: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
依托资源优势来发展经济,人才是关键,首先必须注重人才培养。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特殊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队伍。
(八)市场监管: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秩序保障
篇8
关键词:室韦镇;旅游开发;优势;问题;对策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以苏南周庄、云南丽江大研古镇等为代表的一批古镇的开发,古镇游、民俗游得到了迅猛发展。而在2005年获得“CCTV.全国十佳魅力名镇”称号的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民族乡室韦镇,以独特的地理位置、额尔古纳河美丽的风光和俄罗斯风情,引发了旅游热潮。目前室韦镇旅游开发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已发展成为额尔古纳市的重要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引发了较多问题。为此,探讨分析室韦镇旅游开发现状,寻找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较大意义。
1 室韦镇概况
室韦镇地处内蒙古最北部,位于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境内,是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与俄罗斯联邦赤塔州涅区隔河相望。室韦镇拥有国家一类口岸――室韦口岸,并有横跨额尔古纳河的中俄第一座大桥――友谊桥,是国家在2001年投资建设的。室韦被称为“蒙古族发祥地”,主要由室韦蒙古族发祥地区域和恩河俄罗斯民族村区域组成,是我国最大的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的聚集地。老一代精通俄语,大部分家庭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俄罗斯人的信仰、文化和生活习俗。小镇居民约2500人左右,现在,室韦镇的俄罗斯族和华俄后裔占总人口40%以上。
室韦镇虽小,但历史久远。史料记载,早在隋、唐时期,蒙古室韦部落就在这里过着以游牧渔猎为主的游牧生活。我国在清朝光绪年间,就设置了行政管理的机构。19世纪末,沙俄贵族、资本家拥进我国开矿、经商,俄国农民也越境放牧打草,并逐渐定居下来。我国山东、河南、河北“闯关东”的贫困农民也来这里采金、伐木、打猎,许多华俄青年男女结成夫妻,生男育女,逐渐形成了“华俄后裔”。这也是室韦镇的独特民族历史,为其俄罗斯乡村风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室韦镇旅游开发现状
室韦镇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额尔古纳市前市委书记,现任呼伦贝尔旅游局长的钱瑞霞。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中俄界河畔的室韦镇一直以来经济较为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可以说,处于自然小农经济状态,没有商品经济的萌芽和商品意识的发展。在2002年末,一次偶然的机会,钱瑞霞对俄罗斯民族的风情文化产生了消费需求。俄罗斯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以及洁净的居室环境,让她对室韦镇旅游的开发产生了较大希望。于是,作为市委书记的她,在这个乡利用国家人口较少民族扶贫款项确定了一个扶贫项目――俄罗斯民族家庭游。自此,俄罗斯民族风情游在室韦镇如火如荼发展起来。尤其是获得2005年度“CCTV.全国十佳魅力名镇”称号后,来这里游览观光的人更是迅速增加。
据统计,最近几年,每年到室韦口岸来的游客都有30万左右,人均年收入突破4万元。可以想象,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封闭落后的室韦乡村人,已经开始接待来自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旅游者。旅游业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提高了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室韦镇家庭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呼伦贝尔市旅游业的提质增效,提高了室韦城市化水平,有利于室韦生态环境保护,而且利于促进室韦传统旅游文化的保护。但是,由于经营者特定的素质和条件,阻碍了旅游业向更高端发展。再加上家庭游缺乏内在的组织和统一策划,室韦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旅游业是额尔古纳“十二五”规划首要和重点发展的产业,而其发展旅游业的核心优势是:原生态资源和蒙古族发祥地、俄罗斯风情。因此,室韦镇也成为了额尔古纳市旅游发展的风向标。
3 室韦镇发展旅游的优势与问题
3.1 室韦镇开发旅游的优势
(1)优美的生态环境。
额尔古纳市是我国最北的县级市,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额尔古纳湿地被誉为“亚洲最美湿地”,是亚洲保护最完整、物种最丰富、没有遭到任何污染的湿地。湿地、草原、湖泊加上超过60%的森林覆盖率,室韦镇的原生态已经成了发展旅游的最好名片。
(2)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
室韦镇是蒙古族发祥地和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民俗风情独特。当地的华俄后裔家庭至今已是第四代、第五代,但是仍保留着较多俄罗斯人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可以让游客不出国门,就可以体验异域风情。当地现保存有大小城遗址10余座,有较深的含蒙古族寻根、祭拜、观光、考察等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在2011年4月,额尔古纳市将原来合并在一起的室韦镇和恩和乡分拆,室韦镇集中打造“蒙古之源”大型民族文化园,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寻觅蒙古族的发展历程。
(3)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政府看到了室韦镇发展旅游业的美好前景,加大了各方面的支持力度。2004年,额尔古纳市把俄罗斯族乡村旅游确定为室韦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先后投资近300万元对家庭游的接待户进行整体包装、重点扶持。同时,为了解决当地经济水平较低,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政府启动了“民俗风情乡村游贷款项目”,为没有资金不足的家庭给予贴息贷款支持。另外,为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邀请专业设计人员对室韦镇进行规划和改造,分别制定了《室韦乡建设详规》和《临江原生态公园建设规划》,为室韦镇的旅游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3.2 室韦镇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
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地处偏远内陆,是我国的边陲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室韦镇街道狭窄,路况较差;城镇垃圾、污水等废弃物处理设施不健全,导致了环境污染,影响了其旅游吸引力。另一方面,室韦镇最初发展俄罗斯家庭风情游依靠的是当地农户,服务质量较低,长久以来,接待能力较低的不足逐渐凸显。
(2)开发层次较低。
室韦镇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只停留在观光游览的层次上,无法适应体验旅游的发展趋势。加之,地理位置偏僻,远离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影响力较小,很难形成较大的旅游吸引力。室韦镇旅游开发初期依靠的是愿意从事家庭游接待的居民,缺乏旅游营销意识,而且政府没有合理的引导和规划,接待户之间各自为政,削弱了整体的历史文化特征、民俗文化特征。
(3)外来企业进驻带来挑战。
由于当地经济落后,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缺乏成为了旅游发展的限制。招商引资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随着室韦镇名气的提高,游客数量激增,外来投资者们开始大肆进入室韦镇。酒店拔地而起,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让农户的家庭接待设施黯然失色。2011年夏天,外来商户建设接待场所开始全面营业,室韦人独揽旅游接待服务的时代彻底结束了。在政府的支持下,虽然一些家庭游经营者升级了接待设施,但小店的经营状况还是不容乐观。
(4)社区居民接待素质较低。
在开发初期,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居民自己从事旅游接待的意愿,农户开始了家庭游的接待工作。很多经营者缺乏从事服务行业的能力和素质,没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思路。居民在变成小老板后,资金技术缺乏,加上思想的落后,使他们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高标准需求。另一方面,游客数量的快速增加,让家庭住房改造的接待设施愈显不足。
4 室韦镇旅游开发的对策
(1)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发展的前提。室韦镇地处边陲,由于经济的原因,交通、通信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政府要尽快改善室韦镇各村的交通条件,完成街巷道路的美化,同时,要加快与中心城市的外部交通建设。积极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配套设施。另一方面,结合蒙古族和俄罗斯民族的特色,打造一批中高档的家庭旅馆、民俗旅馆,提高接待能力。
(2)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是当地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室韦镇的旅游开发适于“扶贫工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外来因素的干扰,必将影响旅游业的正确发展,从而产生各种扭曲的问题。室韦镇的旅游开发尚在初期阶段,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十分必要。政府可邀请高等院校的旅游规划团队或专门的旅游规划公司来为室韦镇的发展进行策划和谋略。同时,要加强对规划的认证和评审,保证规划的可行性,科学性。
(3)社区积极参与。
室韦镇的俄罗斯风情家庭游离不开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古镇旅游就是以古镇的原生面貌、文化状态、民俗风情等为吸引物的,而旅游者体验最丰富的则是当地居民的呈现出的生活状态和传统的文化氛围。离开了居民,就没有了民俗,没有了古镇旅游。政府要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旅游业的发展,支持家庭接待的开展,实现群众和旅游的双向互动。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外来企业与当地居民的协调,防止抵触情绪的出现,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保证旅游投资者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强调社区村民的参与,加强企业和居民的合作与联系。这样能给居民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同时,要提高居民的服务接待技能和素质。最终,形成政府、企业和居民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促进室韦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深入开发,挖掘文化内涵。
室韦古镇文化的多样性,特殊性需要深入的资源调查和规划。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具有室韦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使室韦镇从观光旅游转变到体验游,这样才能满足旅游者的多样需求,实现古镇旅游的永续性和持久性。旅游开发要对古镇的历史演变、建筑风格、节事活动及风俗民情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室韦旅游的鲜明特色。
(5)突出主题特色,加大营销力度。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旅游营销,基于室韦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客源市场较小的现状,政府、企业、居民应联合营销,加大宣传力度。要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多种手段营销。在数字旅游时代,尤其是要做好网络营销工作,另外,要借助各种媒体,来宣传室韦镇的传统“木刻楞”建筑、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俄罗斯的民族风情歌舞和俄罗斯的传统家庭生活。以此来做强俄罗斯家庭游品牌,向世界推出室韦旅游的品牌。
5 结语
室韦城镇旅游建设的目标是,建设集“行政区、居住区、文化区、旅游区、朝圣区”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同时,辅以原生态的草原、湿地、森林等原生态旅游资源,跻身于国际、国内高端旅游市场。本文通过解析室韦镇及其旅游发展的概况,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科学规划、推进社区参与、深入开发、加大营销的发展对策,希望对室韦镇的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郁,罗霄.室韦―独特风情醉游人[N].经济日报,2011-10-28.
[2]张云龙,苗苗.室韦俄罗斯民族乡的30年变迁[N].新华每日电讯,2008-10-29.
篇9
〔关键词〕旅游合同,必要性,可行性,当事人,效力
一、旅游合同有名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区分有名合同和无名合同的法律意义在于法律规则的选择,即有名合同直接适用相关合同规定,而无名合同则依据《合同法》第124条规定,“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合同,适用本法总则的规定,并可以参照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最相类似的规定。”旅游营业人通常提供以下两种类型的服务:其一为自助旅行的旅客提供诸如旅游信息咨询、旅行线路规划、办理出入境手续、代买机船票、预订住宿饭店等;其二为旅客统一提供安排旅程及提供交通、膳宿、导游或其他有关服务。前者应依服务性质不同分别适用买卖、委托以及居间等有名合同予以规范;而后者,即狭义上的旅游合同,却与各种有名合同都存在一定异同。例如旅游营业人以自己名义或旅客名义办理相关手续以及与其他服务人员订立合同等行为类似于委托、行纪等合同,不同的是,营业人自行安排各类旅行活动,不受旅客指示约束,更无报告义务;营业人为旅客介绍交通、膳宿、购物和旅游等各项情况的行为类似于居间合同,不同的是,营业人往往以自己名义与其他服务主体订约;旅行营业人“招徕”业务并负责旅游全过程的行为类似于承揽合同,早期德国法院就将旅游合同认定为承揽,1979年修订德国民法典时将其列入债编各论第七节“承揽合同和与其类似的合同”,(1)但是营业人“先收费、后接待”与承揽合同的完成工作后给付报酬的作法相悖;旅游营业人提供旅游服务应属于服务合同,东德民法典就将其归于第3篇第4章“服务”项下,但是服务说又与绝大部分服务并非营业人提供的客观事实相悖。(2)可见旅游合同应为一种兼具委托、行纪、居间、承揽和服务性质的混合合同,而旅游合同特殊性决定上述有名合同任一或全部都不能有效调整旅游合同法律关系所有内容。
二、旅游合同涉及的当事人
旅游合同的当事人应为旅游营业人和旅客。旅游营业人一般为旅行社,值得探讨的是,旅行社以外的其他主体与旅客是否能够订立旅游合同。有学者认为,依据国务院2001年修订的《旅行社管理条例》第12条之规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向经审核批准的申请人颁发《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申请人持《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领取营业执照。未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不得从事旅游业务”,旅游行业为特许经营行业,只有经批准登记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法人才是旅游合同中旅游营业人。(3)但是,笔者认为民事法律上主体资格的认定不能等同于行政法上强制性规定,即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经营旅游业务的主体,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并可能影响合同效力,但不应改变合同性质,因此旅游营业人应定义为提供旅游服务的法人或自然人。对于“旅游服务”的界定,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特征:第一,营业人统一提供安排旅程及交通、膳宿、导游或其他有关服务,其中安排旅程是必要的,此外至少包括交通、膳宿以及导游等一项以上服务;第二,旅客支付的旅行费用应具有整体性,不是针对个别服务项目的支付。
旅游服务的一种特殊性是,旅游营业人不需要事必躬亲履行所有内容,而是借助第三人完成,例如与运输公司签订旅客运送合同,与旅店签订住宿合同、餐饮合同,与娱乐公司签订的娱乐服务合同等。对于这些第三人的法律性质,有不同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营业人与第三人订立的运输合同、餐饮合同属于利他合同,旅客是合同的受益人;(4)一种观点认为除非旅客已直接与该第三人发生直接合同关系,该第三人应为旅游营业人的履行辅助人。支持前者的理由是,旅客基于利他合同的受益人的地位,可以行使对第三人的直接诉权,有利于保护其权益。然而,在旅游合同中,营业人没有将其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内容告知旅客的义务,且相关营业信息为商业秘密应受法律保护,不知悉合同内容的旅客也无法向第三人提出有效请求。因此,笔者赞同后者,第三人为旅游营业人的履行辅助人,辅助人的履行瑕疵责任依据旅游合同应由营业人承担,当然不排除,如果第三人的履行因故意或过失造成旅客财产或人身损害的,旅客可以基于侵权直接向第三人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
旅游合同主体的另一方是旅客,即接受旅游服务、支付旅游报酬的当事人,一般为自然人,但是机关团体等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因提供福利等也可以与旅游营业人订立旅游合同,那么,实际接受服务的自然人应为旅游合同的受益人。同时,旅游合同属于绝对定期合同,即旅客必须在特定时间内接受服务,而诸如健康、工作或家庭等诸多因素可能影响旅客的及时受领,为一定程度上减轻旅客风险,法律应规定旅客开始前的享有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权,即旅客退出旅游合同关系,而第三方成为合同新的主体。与《合同法》上的债权债务转移不同,此种情况属于法定转让权的行使,因此营业人无合理理由不得拒绝,同时行使权利也不应让营业人承受不利益。
三、旅游合同的效力
旅游合同成立以后,便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一定的权利义务,即旅游合同的效力。由于旅游合同的格式化的趋势,旅游营业人往往在合同文本中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和免责事项,如上所述,这也正是旅游合同有名化的必要性之一,所以有名化的立法应侧重于旅游营业人义务规范以及旅客权利规范以矫正失衡的权义结构。
(一)旅游营业人的权利义务。旅游营业人的基本权利是收取旅游费用,并且为旅游开始前收取,同时营业人应承担以下主要义务:
1.提供旅游服务的义务。营业人按照合同约定的标准提供旅游服务是旅游合同的本旨,也是其基本义务。如果营业人有给付不能、给付迟延或不完全给付的情形,营业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如上所述,营业人在实际履行中往往与第三人签订合同委托其代为提供若干项服务,甚至实务上,还普遍存在将旅游合同项下债权债务概括转移于其他营业人的情况,而旅游服务属于一项专门性的服务,旅客对特定营业人资信的信赖是合同基础。值得立法借鉴的是,我国台湾地区《旅行业管理规则》第27条规定,“旅游业经营自行组团,非经旅客书面同意,不得将该履行业务转让给其他旅行业办理,旅行业受理前项履行业务之转让,应于旅客重新签订契约”。如果未经旅客的书面同意,营业人的擅自转让行为无效,第三人为其履行辅助人,营业人就第三人的履行瑕疵承担违约责任;相反,如果获得旅客书面同意,营业人概括转移债权债务,退出原旅游合同关系,旅游合同当事人变成旅客和第三人。
2.代办旅游手续义务。旅游营业人应当为旅客代办旅游所需的各项手续,包括申请护照、办理外国使领馆之签证以及提供境外担保等。因为旅游营业人违反义务导致旅客不能进入旅游国国境或者发生旅客被驱逐出境、遣返等后果的,应由旅游营业人承担违约责任。
3.办理旅客意外保险。旅游合同的履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诸如旅客生病、遗失行李物品以及第三者侵权等都有可能发生。为减少旅客人身、财产的损失,我国《旅行社管理条例》第21条规定,“旅行社组织旅游,应当为旅客办理旅游意外保险”。
4.协助义务。旅客在旅游途中可能由于归责于己或不可归责于双方的事由发生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事故时,旅游营业人应予以必要的协助和处理,由此产生的费用,营业人也有先行垫付的责任,旅行结束后,依据相关归责原则确定费用以及利息的实际承担者。
(二)旅客的权利义务。旅游合同属于消费合同,旅客享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的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等九项基本权利,并且营业人的上述义务也对应为旅客的权利。而交付旅游费用则是旅客主要义务,旅游费用包括代办交通、膳宿、导游等必要费用以及营业人应收的合理报酬等,此外,依据诚信原则和旅游合同的特征,旅客还应承担一定的附随义务,例如旅游前提交必要证件,协助办理相关手续;旅途中,遵守团队纪律,准时集合归队,不得干扰其他旅客等。
四、旅游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旅游合同的长期复杂的特征决定了诸多因素可能影响合同的履行,为有效保障双方当事人,特别是旅客的合法权益,法律应规范合同变更和解除。
旅游合同成立后,营业人应依约而为各种给付,原则上不能变更或解除合同关系,但是不得已事由出现则例外。所谓不得已是指不可抗力或其他不可归责于旅游营业人的事由,包括旅客没有履行必要的协助义务,导致原来的合同履行困难或不能履行甚至殃及旅客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安全等情形,例如自然灾害、交通管制、军事行动等。不得已事由发生后,旅游营业人应首先考虑变更合同,但必须征得旅客的同意,而旅游业务通常具有团体性,旅游营业人就某一项变更难以得到全体旅客的一致同意,所以只需要获得大部分的旅客同意就可以。同时,由于营业人变更旅游内容所减少的旅游费用,应退还旅客;所增加的,也不得向旅客收取,应自行负担。如果不得已事由发生导致合同履行不能或变更合同内容未获得大多数旅客同意,则营业人可以解除合同。除法定解除事由外,营业人也可以约定,诸如,“旅游团须有一定数量以上人签约方能成团。如人数未达到,可以解除合同”。
为充分保障旅客的合法权益,法律应承认旅客享有更广泛、更自由的合同变更权和解除权。如上所述,旅游开始前,旅客可以向第三人转让合同权利和义务,此外,旅客还可以无正当理由的解除合同,但是经营人为履行合同先行为给付而支付费用,例如手续办理、运输工具和住宿餐饮等预付定金等应由旅客补偿。旅游未完成前,由于营业人提供旅游服务有瑕疵,且拒绝补正的,旅客可以请求减少旅游费用,如果营业人的行为已经影响到旅游合同目的的实现,旅客可以解除旅游合同,并且不影响营业人违约责任承担;由于不得已事由的发生,营业人有权变更合同,旅客也可拒绝接受并解除合同;如果无正当理由,旅客虽可以任意解除合同,但是对经营者由此产生的损害应承担赔偿责任。
考虑到旅游合同异地履行的特征,旅途中,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合同关系解除,旅游营业人都有义务将旅客送回原出发地,并支付相关费用,其后再依据过错原则分配费用,如果双方都无过错,则由经营者承担。
此外,依据《合同法》对旅游合同违约应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即除法定以及约定的免责事由外,如果有违约事实的存在,那么旅游营业人或旅客就应承担违约责任。但是,旅游合同的特殊性决定立法上对于违约责任尤其损害赔偿责任承担方面应有特殊规定。考虑旅游合同的特殊性应在立法上适当承认旅游合同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注释:
〔1〕王泽鉴.定型化旅游契约的司法控制〔A〕.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七)〔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36-54.
〔2〕张严方.消费者保护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85-386.
篇10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大会向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持续发展。”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之后,才在世界各国中掀起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的浪潮。 “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关系”的思想,是人类谋求新的发展模式的基础。
二、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1)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村农田的减少和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很多农民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对于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实现就业。(2)增加农民收入。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所在地,农民在参与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农村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业的附加值提高,进而农民收入提高。 (3)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村旅游市场想要扩大,必须要对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旅游接待地居民态度等方面尤为重视,这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方面的投入,进而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缩小。
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1)经营管理不到位。问题主要体现为经营水平低,目前中国乡村旅游项目大多处在一个仅限于村镇和农户的基础上,许多当地的居民则成了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2)缺乏发展策略,呈现一窝蜂态势。乡村旅游具有季节性强、产品使用率低的性质,需要对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的能力进行客观的论证。地方政府和经营者往往缺乏对乡村旅游内涵、性质以及发展方向的理解,重复性建设和盲目招商引资的现象在很多地区大量出现。因此,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应当在资金投入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进行专业性规划。(3)乡土文化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大部分的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是片面的强调自然资源,在中国的发展中忽视了对本土文化、当地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发起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提供食宿和餐饮水平上,对于那些很强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普遍缺乏。
- 上一篇:医保工作年度工作总结
- 下一篇: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