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16 17:3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发展前景

篇1

一、“微电影”的主要特征

虽然目前国内尚无权威机构对“微电影”这一特定的文化产品做清晰的界定,业界很多学者甚至不认同“微电影”这一形似电影短片又兼有商业广告作用的事物是电影文化中的一部分。但“微电影”一词已然不只是其民间传播的自造词,越来越多的专业影视机构或互联网传播巨头都已经将“微电影”列入其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中。“微电影”的一些显著特征正在为更多人所接受。

首先,“微电影”是“微型”电影的简称,具有一般电影的特征:是光影与声音的艺术,利用镜头的组接进行叙事和表意,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能传达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同时,“微电影”又区别于一般意义的电影,具有“制作周期短、电影时常短、投资成本小”的“微型”特征。就目前调查来看,微电影的制作周期通常为一个星期到一个月之间,成片时常并不十分固定,但多在45分钟以下。一部微电影的成本少则五六万元,多则几百万元,但也不乏斥巨资拍摄的生产厂家和几乎零成本的草根制作。由于没有行业规定,“微电影”还没有成为一个概念明晰、结构清楚的文化产品。对于“微电影”这一流行文化的规范,仍有待时日。

其次,“微电影”与最先进的网络技术相结合,具有广阔的传播渠道。相较于电影发展之初的大银幕放映与电视节目依赖于电视台和个体电视间信号传输放映,“微电影”从诞生之初便占据了拥有巨大受众群体的网络空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延伸,“微电影”的平台由电脑发展到任何可以连接网络的移动设备。国内的搜狐、新浪、优酷,国外的Youtube等各大视频网站与人人网、Facebook等社交网络的大力推动,使得“微电影”得以以一种病毒式的传播方式迅速发展,其直接结果就是引发极高的社会关注度。

再次,“微电影”具有与商业联姻的先天基因,甚至能直接将“广告”变为“内容”,具有极强的商业性。“微电影的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美国广告人斯科特?扎卡林说服Fattal and Collins 公司按照当时热播的电视剧《飞跃情海》的故事,制作连续剧《地点》投放于各大网站播放,创造了日点击量10万人次的纪录。”2010年由香港明星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火爆上映,将“微电影”这一概念提到桌面。可见“微电影”诞生之初便夹带着“商业”的性质,其飞速发展的现实也印证了“微电影”在商业领域的巨大价值。

最后,对于大众来说,“微电影”的参与性极强。随着电子产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越来越亲民的价格,拥有便携式拍摄设备(DV、单反、像素较高的手机等)的民众越来越多。只要有可行的创意与适合用视听语言表现的内容,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部“微电影”的导演,并借助互联网平台获得不亚于大电影观影人数的观赏人次。但是低门槛也导致了目前我国微电影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状,这也将是“微电影”市场今后重点整合的地方。

二、“微电影”的受众心理分析

1. 参与平民化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我们有选择地参与大众传播,以使我们自己活得满足。”微电影的火暴现象正印证着“参与”在大众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大投入大制作,微电影的特征决定了它不再是一种小众化和专业性的艺术形式,而是一种具有广泛参与性与平民性的娱乐手段。这种参与性与平民化可广泛反映在微电影创作的各个环节: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体现了微电影在题材上的平民化。生活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微电影的出现使得非影视专业领域的大众有了一种全新的话语方式。有时只消寥寥数语,一个微电影的剧本提纲就能初步成型。只要你有故事,网络就能为你找到听故事的人。2010年的《老男孩》走红网络、各大网站频频推出微电影剧本征集活动,正契合了微电影这一受众心理特征。

“人人都能成为导演”体现了微电影在创作上的平民化。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普及与DV、单反等数码产品的日渐走俏,懂得如何拍摄视频并能简单完成后期制作对于很多人来所已不是难事。大批蕴含着个人特色和小众价值观的微电影在社交网站上流行,也吸引着更多有拍摄梦想的年轻人投身其中。

2.观赏家居化

微电影的诞生打破了电影欣赏的“仪式化”和电视收视的“家居化”之间的壁垒,借助广阔的互联网平台,微电影的放映不仅不局限于某一空间,也让受众有了选择观看时间的充分自由。相较于电影受众“倾向于社会娱乐依赖”,将进入电影院看电影作为一种“社交活动”甚至一种“共赏艺术品的仪式化行为”,微电影的欣赏环境多在家庭中进行,欣赏氛围更加轻松,有着类似于电视受众的“独自娱乐依赖关系”;但同时其内容是缩小了的“大银幕”内容,这无疑对于习惯了电视和电影两种娱乐方式的大众来说,是非常新鲜的视觉体验,是一种个人的“狂欢”。

另外,鉴于各大视频网站与社交网站的评论功能,这种个人的“狂欢”又能以网络评论为交流的窗口,使电影的“社交性”得以虚拟化地体现。因为受众的观影过程是放松的、家居化的,其进行评论的思维相较于需考虑场合和说话方式的电影评论又有所区别。微电影给予受众的将是更宽松的语言环境和更自由的思维交锋。

3.创作自由化

基于网络传播较为宽松的审查制度,微电影得以获得一个天马行空的创作环境。另外由于网络庞大的受众群体,一些艺术化程度较高以致难以在电影院播出的电影得以通过微电影的形式进入大众的视野。当然其中必然掺杂着低俗、粗糙的下等作品,但也不乏具有高度革新精神和创意的艺术作品。如今,微电影已经成为新一代电影创作者,尤其是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磨炼技术、试验创意的重要方式。没有票房的压力与投资回收的顾虑,创作者们的视野必定更加广阔,实验性微电影的成功,也会为传统电影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商业“微电影”的价值

商业“微电影”的本质是一种营销工具,是广告的衍生品;但由于其兼有电影的艺术特征,商业“微电影”比普通广告具有更强的可视性与艺术性。因此对于商业“微电影”价值的讨论应从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两个方面进行。

1.商业“微电影”的艺术价值

(1)“微电影”的艺术价值:

电影诞生之初并不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世界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眼中,电影摄影机只是一种贩卖真实生活片段的工具,任何一个商贩只要有一套设备就能拍摄“电影”。然而随着历史发展,人们渐渐意识到了电影可以通过镜头组接(即蒙太奇)表情达意,电影才由此成为了“第七种艺术”。电影使人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获得了能够永久保存的影像,并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视觉文化”时代。“微电影”作为电影的一个分支注定具备电影所拥有的最基本价值――传达创作者主观意图和世界观。

但与传统电影不同的是,“微电影”的创作拥有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更为广阔的观赏平台。没有了票房的压力和严格的审核机制,“微电影”正成为一些独立电影人进行实验性创作的最佳阵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短片内,也许正酝酿着将要改变电影某些传统观念的巨大变革。

最后,由于“微电影”本身时常的限制,即使要拍摄与传统电影一样的艺术题材,“微电影”在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方面,都有着不同于电影的安排与设计。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创作者创作理念、拍摄技术等最好的锻炼。一部“微电影”既凝聚了电影的精华,又发挥着自己的创意,其艺术价值显然是非常巨大的。

(2)商业“微电影”的艺术价值

法国广告评论家罗贝尔?格兰曾说:“我们呼吸着的空气,是由氮气、氧气和广告组成的。”可见广告在人们生活中无孔不入的现实。这样的现实使得受众对于广告接受的选择面越来越大,判断标准也越来越苛刻。广告诞生之初强迫受众接受的“填鸭式”模式如今很容易引起观者的审美疲劳甚至反感。而在商业“微电影”中,广告不再是电影内容的干扰,对产品的宣传已经与电影内容融于一体,甚至成为电影内容本身。商业“微电影”为无法逃避广告的大众提供了一种更为艺术化的观赏方式。

台湾著名主持人、作家蔡康永凭借“CAI七双鞋”成功转型从商,其亲手设计的七双高跟鞋且不论在时尚界是否流行,仅凭蔡康永写给每双鞋的爱情箴言就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捧。15分钟“CAI七双鞋的故事”以七个小短片串联,既独自成章又可各自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鞋子在其中并不是主角,甚至有些片段都没有出现,但每一段故事中都有蔡康永为每双鞋精心编排的台词,既是谈论爱情,也是宣传商品。这样的设计使得商品不止具有了使用价值,更成为一种情感的寄托与地位的体现。“七双鞋”反映的爱情观念,也许就为某一台电脑后的年轻人解答了情感困惑,让他有勇气继续寻爱的征程。观看这样的“广告”,观众获得的将由简单的产品宣传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思考和探讨。

2.商业“微电影”的商业价值

从广告营销的角度看,商业“微电影”开创了植入营销的一种新模式:2010年由吴彦祖出演的《一触即发》,以1分30秒的精炼篇幅,绘制了一出场面宏大的追逐大戏。在完整的叙事链条中,凯迪拉克SLS赛威2.0T SIDI以追逐戏中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顺势登场,并借助敌人陆空双向堵截、投掷炸弹等劲爆场面,凸显了车子“车辆定位”“全音控领航”“自动检查车况”以及转弯性能出众等一系列产品特征。

整合营销传播之父唐?E?舒尔茨很早就提出了“在媒体权利下移,分众化越来越明显的社会,4P(Product 产品、Price价格、Place渠道、Promotion促销)”已是明日黄花,“4C(Consumer消费者、Cost代价、Convenience便利、Communication沟通)”才是“营销传播的主导”。由此分析《一触即发》,不难看出其与同类广告相比,能化宣传于无形,突破广告单向性诉求式、说教式及煽动式的传播方式,将观众的情感也融于其中,深刻体现出“人车一体”的重要宣传理念,可以说是一个商业宣传的典范之作。

除去产品质量本身,商业“微电影”传播平台的价值也不容小觑。从“2010年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已突破20亿,我国的互联网用户也达到2亿,并且这些数字每年都在以几何级数增长”来看,依赖于互联网的传播,特别是在各大视频网站和社交网站的投放,其受众面与传统的电视投放几乎不能同日而语。数字媒体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将向企业与商业“微电影”提供的益处是不可估量的,其具备的竞争力无疑会给广告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变。

四、商业“微电影”的发展前景

2012年,我们以“微电影工作室发展前景”为主题对市民、事业单位与影视制作公司三类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市民的调查中,58%的被调查者表示有“希望拥有一部自己的微电影”的意愿;事业单位中,8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意向拍摄微电影。虽然调查人数不多,但受访群体对商业“微电影”的热情与期待显而易见。

目前,已经预见到商业“微电影”广阔前景的制作公司并不在少数,据业内人士统计,我国到目前为止,2012年共有超过两千部微电影作品先后上线,其中商业“微电影”更占据不下半壁江山。放眼国际,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已与多名电影制片人、演员和歌手签订了合作协议。电影《黑天鹅》的制片人乔恩?阿维奈,喜剧演员艾米?波勒、雷恩?威尔逊和饶舌歌手Jay-Z都将在Youtube上开设自己的频道进行宣传工作。Youtube表示,将在未来投资1亿美元来制作专业级的原创内容,到今年7月底,网站每天都会有25个小时时长的原创内容上线。商业“微电影”正以其强有力的势头延伸向传媒业发展的各个角落。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商业“微电影”的强劲势头基于的是当下政策尚不完善的网络平台与行业规则尚不充分的市场,其中还掺杂有大量粗制滥造、鱼目混珠的作品。这些都制约着商业“微电影”真正上升为一个文化产业的道路。与此同时,制作一部成功的商业“微电影”这一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正如新浪全国销售总经理李想所见,(商业“微电影”中)“这种品牌内容的构建比拍电影本身更加困难”。

篇2

【关键词】土壤修复;棕地开发;商业模式;财政政策

一、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现状及问题

随着近年的产业结构调整,“退二进三”的推进,大量处在城区的工业企业纷纷关停或搬迁,造成大量处于城区的污染土地,即所谓的棕地。棕地造成土地闲置、社区衰退、对周围居民健康及生活品质产生了较大的危害。

目前,我国污染土地的治理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发展主要面临责任认定与资金来源困难、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不健全、修复技术体系不完善、行业技术与综合性人才短期、开发商及公众认识缺乏等诸多问题。尤其前两个问题笔者认为直接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决定着我国未来土壤修复发展前景及商业模式。

1.责任认定及资金来源困难

目前,我国土壤修复治理资金缺乏有效保障。出于历史原因,我国土地污染主体大多是各类国有工厂,经过多轮的改制重组,造成了产权归属不清,即便产权明晰的,也很难有能力支付高额的土壤修复费用。因此,“谁污染,谁治理”这一环保行业的通行准则,在土壤修复行业根本行不通。目前土壤修复由于依托房地产,少数由房地产开发商埋单,大部分项目主要依靠地方政府付费。这种情况造成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缺乏动力,后期发展难以为继。

2.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不健全

在政策法规方面,鉴于近年来城市工业企业搬迁中土地污染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专门的规定,同时将土壤修复提到了专项规划的高度。《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法规也有望出台。但相关政策法规体系非常不完善,尤其缺乏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棕地开发的产业专项基金、投融资奖励、税收减免等金融鼓励政策。

在标准规范方面,2014年环保部了场地调查技术、监测风险评估、土壤修复技术等环保标准,为推进土壤修复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但相关的监测标准、验收规范、管理制度等方面仍需完善,以使市场找到相应的监督和实施依据。

二、美国棕地再开发模式的实践

目前,在棕地再开发过程中,美国政府从法律、政策、标准、金融等方面给予全面立法支持。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意识到要振兴棕地,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的参与度。

1.有关棕地的政策和法规

针对上世纪80年代的“拉夫运河事件”,美国环保署(EPA)出台了“超级基金法案”,该法案严格的连带责任,导致污染土地被业主遗弃,因而产生了大量的废弃与闲置土地。为此,EPA后续出台了“超级基金修正法案”、“棕地法案”等一系列关于棕地的治理和再开发方面的法律制度和条例,确定对受污土地的治理费用承担渠道及责任规避措施,确定了棕地治理的流程和规范,形成比较完善的棕地再开发法律体系。

2.资金来源与融资政策

1980年EPA在土壤污染赔偿和治理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中建立了一种有效的资源筹集和管理方式――超级基金。当责任主体不能确定、或其无力承担治理费用时,由超级基金用来支付治理费用。

超级基金初期来源为:石油和某些特定化学制品征收的环境税及联邦财政。后期基金总数扩大,资金来源扩大到年收入在200万美元以上企业的附加税、联邦普通税、超级基金利息、棕地治理修复费用承担者追回的款项等。

除严格的污染者付费、超级基金外,美国采取积极的经济激励手段,鼓励社会团体和资本参与棕地修复和再开发活动中。《棕地行动议程》、《纳税人减税法》、《克林顿政府棕地行动议程》等系列文件,规定棕地再开发过程享有的税收、津贴、减免税、申请“社区地块开发基金”等金融优惠政策。《棕地经济振兴计划》、《美国棕地的筹资渠道与战略》等政府鼓励政策,授权各州、社区和各类买下棕地的所有者协同工作,使过半的州制定了棕地开发计划与措施,创立了自己的棕地治理筹资渠道。

对于具有开发价值的棕地,美国从国家和地方政府两个层面,建立起资金池,多举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棕地的再开发,形成了一个棕地再开发的成熟运行机制。

三、我国棕地再开发面临的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外需疲软,制度变革红利的释放、产业结构优化、技术与人才等要素升级转化等扩大内需的措施在短期内很难对经济起到较大的作用。投资仍然是近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高新技术、教育医疗、节能环保会成为新的重点投资领域,棕地再开发也将成为新的投资重点之一。而地方性政府债务解决方案、环境治理的金融政策将决定资金来源,决定土壤修复市场的发展。

1.地方政府债务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仅仅依靠地方政府出资的土壤修复模式将难以为继。为控制地方性债务,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规定。四部委财预[2012]463号,规定加强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逐年回购(BT)这种增加政府短期债务的模式几乎被叫停。国发[2014]60号、发改投资[2014]2724号、财金[2014]76号、财金[2014]113号等文件的,意味着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将成为政府性项目的主要商业模式。

2.棕地开发的财政政策趋势

目前,我国顶层设计层面仍处在“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大浪潮之中,将高污染、高耗能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推动资源环境费改税,创建新型资源产权、生态补偿、排污许可证、碳排放交易市场,是当前改革的重点。这些举措将扩大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量,拓宽土壤修复产业基金及棕地再开发的融资渠道。同时,国家层面在多方面推行税务减免政策,这为棕地再开发金融优惠政策的推出提供了机会。

四、土壤修复前景及商业模式

我国棕地大多位于城市核心区域,具有较大商业开发价值,对商业投资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结合美国棕地开发实践及我国政策导向,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模式会成为我国商业模式发展的重点:

1.政府成立融资平台公司,建立棕地循环利用资金,通过传统的EPC模式、DB模式进行污染土地的治理。在产业政策、标准缺乏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较为可行,有利于地方政策和标准规范的制定。但随着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的深入,这种模式后续空间有限。

2.棕地商业开发模式,即完全由社会资本对棕地进行商业化开发。这种模式能最大的激发社会性资本的参与,政府基金可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此,会成为未来我国土壤修复的主要商业模式。但这种模式要求社会资本对土地的价值和污染治理的成本具有较强的评估和把控能力,政府能对治理进行严格和规范的监管。

3.PPP模式,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这种模式发挥社会资本在商业价值开发及污染土地治理上的优势,同时政府资金参与其中,避免因监管不到位,造成土地的后续开发风险。作为近年国家提倡的主要商业模式,预计PPP模式会成为今后几年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主要的发展模式。

4.其他模式。在临近市区的棕地上方建太阳能;在重金属污染农田套种重金属富集植物与能源植物;在垃圾场旧址上种植向日葵、玉米、大豆等能源作物。这些模式为我国市郊及农田污染土地的开发也提供了一些思路。

无论那种商业模式,土壤修复行业须引入社会资本才能焕发活力。社会资本的目的在于盈利,评估土地的商业价值、污染治理成本、社会效益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鼓励开发政策和污染治理监管政策,保障公众的参与权,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未来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健康发展的关键。这条修复治理之路能否走好,不仅依靠广大企业的智慧和胆魄,更需要具有大智慧和胆魄的地方政府先试先行,为我国土壤修复市场商业模式摸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胜田,林玉锁,华小梅.中国污染场地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6):5~7.

[2]王曦,胡苑.美国的污染治理超级基金制度.环境保护,2007(10): 64-67.

篇3

前言

随着石油资源紧缺和汽车污染问题的加剧,电动汽车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很多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电动汽车发展战略,我国也将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确立为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广大产学研单位正在大力推进电动汽车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有关部门也正在制定有效的全方位扶持政策,创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在这一关键时刻,尽可能多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决策参考信息,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11月,结合世界电动车大会(EVS25)在我国深圳举行的机会,在科技部电动汽车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指导下,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网研究所进行了一次专业调查与实证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专业人员的调查,深入了解电动汽车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为制订公共政策、分析研发重点、确定发展战略提供支撑与指导。

1研究方法

1.1基于调查的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研究,包括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相对的规范研究则运用演绎法的构建理论,虽然可以前后一贯、首尾一致,但若推理前提不正确,无论推理过程如何严密,形成的理论也不能指导实践,而且容易受研究者立场的影响,缺少客观性和可验证性[1-3]。电动汽车发展前景与关键因素等问题,涉及到技术、经济、基础设施、节能和环保等多个方面,其中的关系非常复杂。如前所述,规范研究采取演绎推理的方式,受研究者能力、条件、信息和立场等因素的限制,推理的前提条件难以合理设定,也无法避免主观性、片面性甚至偏见。本文中采用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可通过大量样本过滤掉个人主观性等随机因素,得到更为全面、客观的看法,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特别是,世界电动汽车大会聚集了国内外一流的专业人群,对电动汽车技术状况和发展环境具有深刻认识,开放的氛围也非常有利于获得专业人士的真实想法。通过总体趋势、群体对比、交叉影响和一致性等分析方法,可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到的结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和真实性。

1.2调查总体情况调查问卷有20道问题,分为中英文两种,包括受访者基本情况,对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EV)发展前景和主要问题的看法,以及购买的可能性等问题。调查对象为参会专家和展台人员,共回收合格问卷中文1106份,英文436份,从业领域分布如表1所示。根据被调查者填写的熟悉程度分为“不了解”、“初步了解”、“熟悉”、“非常熟悉”几个群体,后3部分合称为“了解以上”人群,如图1所示。因为电动汽车尚处于发展中,而且涉及复杂的技术、运营和经济因素,显然专业群体的反馈更具参考价值。总体来说,国内最熟悉的为BEV,国外为HEV,反映了发展路线不同的影响,但二者熟悉程度差别并不大,说明两种路线的优劣尚不明确,都受到产业界的重视。国外至少一项非常熟悉的占59.2%,至少一项熟悉的占89.9%,国内分别为18.4%和60.2%,说明本次调查专业性很强。问卷中还调查了受访者的性别、年龄、收入水平等,但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受访群体的看法没有显著影响。

1.3可信性分析首先,调查利用了世界电动汽车大会开放、融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得到专业人士的真实看法。同时,样本充足性保证了结果可信度,本次大会注册人员约2000人,参展商约2400人,合计4800人,回收问卷1542份,超过30%,专业调查机构认为系统误差在±2.53%以内。还有,对价格因素、配套设施、技术难点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技术类问题与熟悉程度明显相关,国内外看法与各自状况吻合,这种数据一致性证实了调查的可信性。

2混合动力汽车应用前景分析

2.1推广的主要困难图2是对HEV推广困难的看法,国内外都认为价格过高和技术不成熟是主要困难,其它因素的选择比例较小,说明了技术经济性是HEV发展的关键因素。另外,越熟悉的人选择价格过高的越多,选择技术不成熟和大众不了解的越少,说明专业人士认为价格是更加核心、更难解决的问题。

2.2预期推广时间图3为对HEV推广时间的看法:(1)国内外认为HEV将在10年以内得到大规模推广的占绝大多数,持其它看法的比例相对较低,受访人士对HEV的推广比较乐观;(2)国内越熟悉的人对HEV的推广时间越乐观,而国外选择在5年内推广的最多,说明HEV得到了较好的认可,而且国外更加认可HEV。

3纯电动汽车应用前景分析

3.1推广的主要困难图4是对BEV推广困难的看法:(1)国内外差别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国外人们的活动半径更大,电动汽车配置电池容量更大,因此续驶里程不足的问题不突出,价格过高成为首位因素;二是国内价格补贴政策给消费者较强预期,因此价格过高排到第4位;(2)国内第2位的是配套设施不完善,为53.4%,说明配套设施存在明显制约;而国外为18.9%,可能与其电力基础设施供应丰富、住房条件宽松等因素有关;(3)越熟悉的人越认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和标准不一是制约BEV发展的因素。

3.2影响的关键技术图5是对BEV关键技术的看法:(1)国内外一致认为电池寿命与安全性、电池容积比、充电设施、标准化、整车控制系统是前5位的问题,选择电机、变流器的低于10%,显示二者在技术上不存在明显障碍;(2)国内选择整车控制系统的为28.8%,仍为主要因素之一,而国外仅为10.1%,明显跌入到次要因素队列,而且越熟悉的人群选择比例越低,可见国外整车控制系统不是主要技术难题,而国内这方面基础仍然薄弱,存在较大的技术需求。

3.3商业模式的比较图6是对BEV商业模式的看法:(1)对3种商业模式的认可度有明显的差别,越熟悉的选择电池租赁的越高,但是都有一定的认可度,反映都有其应用场合和适应性;(2)国内整车租赁的比例明显低于国外,可能是因为国内汽车租赁不如国外普遍。

3.4充电供给模式的选择图7是对BEV充电模式的看法:(1)4种充电模式都具有一定认可度,说明各自都有其优点和应用场合,不能偏废;(2)国内认可电池更换的较高,常规慢充的较低,国外恰恰相反,可能与住房宽松、易于建设充电设施有关,这与前面推广困难的结果一致;(3)集中快充和分散快充处于中间位置,差别不大,显示人们希望尽快完成充电;(4)对常规慢充和电池更换的认可与熟悉程度正相关,说明二者有技术优势;而分散快充与熟悉程度负相关,说明其存在技术弱点。

3.5预期推广时间图8是对BEV推广时间的看法:(1)国内外均认为BEV最有可能在5-10年得到大规模推广,而且各组人群看法接近;(2)认为10年内推广的>70%,显示人们认为BEV能推广,而且国外人士更乐观。4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前景分析4.1推广的主要困难图9是对FEV推广困难的看法:(1)前4位是价格过高、配套设施不完善、大众不了解和安全性较低,越熟悉的越认为价格过高;

4.2预期推广时间图10是对FEV推广时间的看法:(1)国内前3位为10-20年、5-10年、20年以后,而国外看法比国内悲观;(2)认为难以推广的>10%,与看好5年内能发展的相差无几。图10对FEV推广时间的看法技术、膜技术和电池寿命。

5综合分析

5.13类汽车推广的主要困难的对比图12为推广困难的对比:(1)国内外价格过高都是最主要的困难;(2)配套设施不完善是国内主要困难之一,而国外BEV基础设施的情况要乐观得多;(3)BEV的续驶里程不足和充电时间过长也是重要的困难;(4)国外认为研发投入不足和政策支持不够的约占10%,而国内都在20%左右,这两项决定了谁能够在这场竞争中走在前列,因此国内须进一步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

5.23类汽车推广时间的对比图13为推广预期时间的对比:(1)国内外都依次看好HEV、BEV、FEV,认为BEV难以推广最少,低于1%;(2)国外对HEV的推广更乐观,认为在5年内将得到推广,对BEV的看法也比国内乐观。

5.3购买类型的对比图14是购买电动汽车意愿的类型,国内外都看好HEV和BEV。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前面显示大家认为BEV尚存在更多制约,但是其购买意愿反而微弱领先HEV,显然是因为其在节能与环保方面更具吸引力。可见一旦BEV在技术经济性方面得到突破,其推广将会很迅速。

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 保险电子商务 信息化 第三方网站

1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了电子商务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nternet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也在迅速崛起。电子信息技术、网络经济已迅速进入工业、农业、贸易和金融服务等各种行业,呈现出电子商务潮流。而作为金融业一大支柱的保险业,和信息是紧密相连的。保险是一种承诺、一种无形产品、一种服务商品,保险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保险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日新月异,其中所蕴涵的无限商机使得无数商家纷纷把目光投向电子商务。于是一种全新的保险经营方式——保险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网上保险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渠道和服务方式,以其具有的成本低、信息量大、即时传送和反馈、服务的连续性等特点,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保险公司和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在国外,网上保险的发展已相当成熟,成为继个险、团险和银行保险之后的“第四驾马车”。

2 保险电子商务的涵义

发达国家大多数保险公司已经应用电子商务网络为客户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展势头甚为强劲。电子商务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管理商业交易的方法。因此,了解电子商务已成为现代企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必须面对的课题。那么,什么是电子商务呢?广义的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指,利用电子工具(电话、传真、广播、电视、网络)从事的商务活动,如市场分析、客户联系、物资调配等。狭义的电子商务主要是指利用因特网进行的商务活动。根据电子商务的定义,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为工具来支持保险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行为,可以称之为保险电子商务(网上保险)。

笔者认为,保险电子商务指保险人或保险中介人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形成的对组织内部的管理、对客户关系的管理以及经营业务的部分或完全电子化这样一个综合的人机系统来进行的商务活动。这种商务活动可能是与原先的传统业务相并行的或者是相融合的。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保险电子商务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

从狭义上讲,保险电子商务是指保险公司或新型的网上保险中介机构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有关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并实现网上投保、承保等保险业务,直接完成保险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并由银行将保费划入保险公司。

从广义上讲,保险电子商务还包括保险公司内部基于internet技术的经营管理活动,对公司员工和人的培训,以及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公司股东、保险监管、税务、工商管理等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 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保险业经过25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险市场有了广泛的拓展,保险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保险业的经营与管理,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除此之外,2004年12月11日起,我国按照入世时的承诺,对外资保险企业全面开放市场,保险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保险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去发展电子商务这一新的商务模式,将电子商务引入到我国的保险业中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电子商务在我国保险业中的应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我国的网上保险业务还只能处于传统保险业务的补充地位,真正意义上的网上保险还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

我国第一家保险网站是在1997年,由中国保险学会和北京维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保险信息网(china-insurance.com),这是中国最早的保险行业第三方网站。同年11月28日,由中国保险信息网为新华人寿公司促成的国内第一份网上保险单,标志着我国保险业才刚刚迈入网络的大门。此后,中国保险网在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保险公司和业内外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一直是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保险行业综合网站,点击率始终为国内同类网站第一名。成为中国保险行业的电子信息窗口以及保险业内各方面的网上交流渠道,为推动国内保险业信息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0年8月15日,太平洋保险电子商务网站(.cn),标志着中国保险业第一个贯通全国、联接全球的保险网络诞生,这是太平洋保险公司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致力于保险电子商务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2001年3月,太平洋保险北京分公司与朗络开始合作,开通了“网神”,推出了30余个险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保险网上营销。当月保费达到99万元,让业界看到了保险业网上营销的巨大魅力。

而国内其他保险公司纷纷开设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网络营销的积极探索,保险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渠道功能逐步显现。2000年8月18日,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用一站式综合理财网站pa18(),平安大步进入电子商务。以平安门店服务中心、平安电话中心、互联网中心组成的3a服务体系的运行标志着平安的客户服务向国际水平迈进,其强有力的个性化功能开创了国内先河。9月22日,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投资建设的大型保险电子商务网站——“泰康在线”()全面开通,这算的上是国内第一家由寿险公司投资建设的、真正实现在线投保的网站,也是国内首家通过保险类ca认证的网站。

与此同时,由非保险公司(主要是网络公司)搭起的保险网站也风起云涌,目前影响最大的是一家由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友邦等十几家保险公司协助建立、由上海易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并运营的易保网()。通过易保网广场,客户可以客观比较各家保险公司的养老、医疗、意外、理财险等保险产品;可以通过网上招标获得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保险方案;提供理财、投保、理赔等常识;提供车辆保险、家庭财产险等网上直销专业服务。而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保险相关机构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设立个性化的专卖区,客户只需要在一个网站浏览就可以完成对十几家国内大型保险公司的保险咨询,特别是其推出的保险需求评估工具,如同在线计算器,客户只要在网页上输入个人需求,服务器就能自动的列出各家保险网页,通过信用卡完成保费支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易保网上保险广场致力于为保险买、卖双方及保险相关机构和行业提供一个中立、客观的网上交流、交易的公用平台;帮助客户轻松了解、比较、购买保险;帮助保险公司和保险人通过网络新渠道开发客户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帮助保险相关服务机构和行业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4 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网站的主要模式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我国目前的保险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第三方保险网站,即独立的保险网,他们不属于任何保险公司或附属于某大型网站,他们是为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客户提供技术平台的专业互联网技术公司。前文所提到的中国保险信息网(china-insurance.com)、易保网上保险广场(),都是目前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第三方保险网站。中国保险信息网将自己定位为向保险从业人员提供资讯的一个内容提供商,它为保险的内外勤人员提供从保险新闻到行业知识的各类专业信息,属于保险业内信息提供商;而以“网上保险广场”命名的易保网,将自己定位为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保险业各方提高效率的网上平台,它包括b2b,b2c两种电子商务模式,致力于为行业中的各方提供一个交流和交易的技术平台;第三类为直销平台,如网险,它以的身份通过网络进行保险销售,从销售中提取佣金。以上是我国目前第三方保险网站定位的三大种类。

第二种模式是保险公司自己开发的网站。例如本文所提到的太平洋保险网站,平安的,泰康在线,以及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的.cn等等。应该说,随着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在我国的日益完善,现在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建有自己的网站,这些保险网站,大部分处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利用保险网站一些有关保险公司文化、保险产品及服务的简单介绍,还没有真正的网上保险业务。这类网站主要在于推广自家公司的险种,进行网络营销。这是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发展电子商务所处的阶段,但是也有像太平洋保险公司这样的保险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到了互动、在线交易这样的阶段。2001年,太保集团公司新成立的电子商务部对太保网进行全新改版,网络销售和服务功能大为提高,网上支付功能基本实现,成为b2c业务中重要的销售渠道。太保网建立至今,网上b2c销售总计实现收入3500多万元,其中在2003年5月,一位北京客户在线购买“安居理财保险”,成功通过太保网网上支付10万元保费,成为太保网开通以来最大一笔金额的网上交易,展现了电子商务作为公司重要销售渠道的发展前景。

5 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

保险电子商务发展是涉及到保险公司各类资源整合,涉及到公司所有利用互联网(包括internet与intranet)、无线技术、电话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子化交易、电子化信息沟通、电子化管理的活动,贯穿公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保险电子商务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兴起并逐渐成熟后,新的信息技术在保险公司内又一轮深层次的商务应用,是信息技术本身和基于信息技术所包含、所带来的知识、技术、商业模式等在公司内的扩散和创新。随着我国《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实施,我国保险企业将在现有b2c销售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电子保单和电子签章,策划推出电子商务专有产品,对保险网站进行全新的改版,以网上销售保险完全电子化流程为目标,继续全面推进电子商务的建设,抓住未来网络保险快速发展的机遇。

面对信息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我国保险业应积极准备,精心策划,利用互联网进行保险宣传和销售保险产品以及提供全方位的保险服务活动,并通过电子商务加强与国内外保险公司的业务往来和经验交流。我们相信,全方面发展保险电子商务,有利于推动我国民族保险业的长足发展,使之以全新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

篇5

【关键词】上海物流业环境分析物流业发展

现代物流(Logistics)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实质流动、实质存储、信息流通和管理协调。现代物流业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细化演进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它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一个新兴产业体系。相关研究表明,现代物流业不仅降低加工成本,而且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吴敬琏,2005),它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升有很高的相关性。大力推进上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回顾

1、规模继续扩大

2006年,全市货物运输总量7.26亿吨,同比增长5.6%;港口货物吞吐量5.37亿吨,同比增长21.3%,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集装箱吞吐量2171.9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0.1%;航空货邮量252.73万吨,同比增长14.0%。

2、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

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已经建成近40万平方米标准化物流仓储设施,承担了全国60%的医药物流和全市75%以上的连锁超市配送物流业务;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实施“区港联动”,在海关完善监管工作的同时,做好配套服务,显著提高货物流转和通关效率;洋山保税港区实施集装箱装卸、运输全程信息化管理,为提高集装箱中转能力奠定基础。目前已有13个航运、物流、加工项目和55家商贸型企业入驻;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同步进行,货物集散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启动。

3、物流基地与产业基地开始形成联动发展机制

上海化工区学习借鉴世界级大型化工园区的成功经验,从化工企业集群的物流需求特点出发,实施“物流传输一体化”,积极引进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码头、管网、储罐、铁路、仓库等物流设施进行集中投资建设和统一经营管理,构建起对外交换和内部循环相协调的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为化工生产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经营业绩呈现稳步上升的良好发展势头。

4、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和能力提高

在为外商投资制造业或商贸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注重供应链管理和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安吉天地物流整合汽车生产零部件入厂、售后和进出口等供应链管理环节,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汽车物流供应商,整车物流服务占国内市场约35%;北芳物流已经承接了30多家全球企业的物流项目业务,在提供较高效率物流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不断提高自身供应链物流服务水平,也增强了客户竞争力。如为菲利浦亚明照明公司节约物流成本30%。佳吉快运依托品牌输出管理,已建立覆盖全国9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的服务网络,每月承接100万票业务,2006年营业收入将接近12亿元,2007年第三次被评为中国物流百强企业。

二、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分析

1、有利因素

(1)经济实力雄厚,现代物流需求巨大。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96.97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按常住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的上海人均生产总值,1990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1995年跃上2000美元台阶,1999年再上3000美元新台阶,至2006年实现历史性跨越,达到7189美元,相当于世界中等国家的水平。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江三角洲”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人口占全国1%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同时,上海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06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997.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1.1倍,平均每年增长1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05.35亿元,比2000年增长86.9%,平均每年增长11%。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0.9∶48.5∶50.6,第三产业比重已连续8年保持在50%以上。上海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将创造出巨大的对现代物流的需求,直接推动现代物流快速发展。

(2)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上海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物阜民丰的江浙两省,北临长江入海口,正好位于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枢纽。上海基础设施完善,已经形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使得全世界50%左右的人口可以在5小时之内到达。

(3)拥有大量的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综合人力资源。上海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上海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18.1%,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6.7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4.8%,提高1个百分点。2006年,上海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高考录取率81.7%。另外,中高端物流管理人才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4)上海市政府和多个管理部门联合推进,为上海现代物流业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海市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沪府发[2007]17号,2007年4月27日),下发至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对“十一五”期间的上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作了全面部署,指明了方向。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支持市经委委托复旦大学上海物流发展研究院首次组织高层物流管理人员赴日本、新加坡开展专题学习考察,了解国际现代物流先进管理理念,推进了物流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市发展改革委已组织完成制定《上海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市建设交通委、市经委、市交通局和市公安局结合实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整治“客车载货”行为,进一步分析城市配送物流需求,研究完善管理措施。市财税局研究制定完善《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积极推荐第二批税收试点物流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上海海关大力推动上海“大口岸、大通关、大平台、大物流”建设,营造高效率口岸通关环境。同时,继续支持区港联动试点,推动保税区功能转型和保税物流业发展。

2、不利因素

(1)规模偏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大型跨国公司成为大多数生产经营企业发展的方向,而生产经营的国际化则要求物流商拥有全球化的运作网络为其提供物流支持。目前上海的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不能提供这方面的支持,而且企业规模越小,运营成本往往就越高,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和长远发展。

(2)物流成本较高。企业物流成本由运营成本、库存资金成本、资本成本和分摊的管理费用四部分组成。据调查,上海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中库存资金成本和物流管理费用占比分别达到25%以上,总体上说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较大,占压资金较多。另外,物流企业中还普遍存在着重复征税的现象。

(3)推动信息化、标准化的步伐缓慢。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第一要素。上海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的差距,最大的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网络技术落后;二是服务理念太差。这几年,信息网络技术普遍受到重视,企业物流信息平台推进速度较快,社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也在规划建设,已涌现了一批优秀案例,但由于主观认识差异与实际困难(如缺乏资金等),这项工作差距很大,需要有一个过程才能解决。标准化对物流业的发展生命攸关,没有标准化,物流全过程与供应链全过程将无法进行,将加大物流运作成本,而使现代物流失去意义。

三、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策略建议

1、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以港口、机场设施为核心,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依托,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一是推进洋山深水港区二期及后续工程、浦东机场扩建工程、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浦东铁路二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长江隧桥工程、内河航道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铁、河、海、空相衔接的多式联运发展。二是进一步扩展和强化港口、航空运输网络,开辟新的航线,完善国际与国内、干线与支线之间的衔接,不断提高国际中转物流能力和水平。三是根据长三角地区港口建设规划,同步设计和建设多式联运系统,重点推进水水中转、水铁中转。四是完善相关物流节点的配套功能,有效发挥上海机场、港口、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网等交通设施的辐射作用。

2、积极培育物流主体

推动上海物流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整合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批发、零售以及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资源,促进相关行业物流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还应积极整合各种资源,争取早日成为上市公司。一是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积极吸引国内外物流企业特别是总部型物流企业落户上海。二是支持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流程、服务模式、应用技术集成创新,进一步扩大物流市场规模、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逐步建立海外营销渠道。三是形成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努力使上海成为中外物流企业的总部集聚地和系统集成营运中心。

3、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上海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控制存货,提高效率,物流成本将有明显的下降空间。上海部分流通企业的配送中心经过升级改造,已经拥有先进的仓储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支撑业务发展、具有先进水平的物流配送网络。上海医药物流中心自2月份试运营以来,已承担上医股份70亿元药品销售的物流业务,预计全年药品库存占用资金可下降33%。可的供应链管理中心通过精益物流管理,加强成本控制,物流配送成本比同行低30%,订单满足率达到98%,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联华超市配送中心发挥现代物流设施的功效,库存商品资金下降45%,商品损耗率从万分之三降到万分之零点一六。通过物流管理降低成本,加快周转,将进一步提升上海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

4、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基础应用,推进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一是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深化上海电子口岸建设,规范物流各环节公共信息交换标准,建立以公共信息交换系统为核心,具有供应链管理、业务协同和专业化服务等功能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与国内外物流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物流发展提供服务。二是不断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和装备设施的广泛应用,鼓励企业运用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电子订货系统(EOS)等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自动立体化仓库(ASW)、自动导向车(AGV)、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装备技术,进一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三是积极组织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介组织进行产学研合作,参与物流前沿技术研制和开发,使上海成为物流信息技术的研发高地。

5、加大物流标准化工作力度

以物流信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切入点,参照国际通行标准,集中精力研究制定一批对上海物流产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影响的物流标准。一是积极参与相关物流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宣传推广,争取先试先行。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已积极参与制定《物流中心作业通用规范》、《物流中心分类与基本要求》、《物流服务合同准则》、《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规范》等4个国家标准。安吉天地制定的汽车仓储、运输和装卸等作业标准已成为全国行业标准。二是在本市重点物流园区和骨干物流企业启动一批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重点推动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提高上海物流标准化的水平。三是建设物流标准信息库,推进物流标准咨询、实施及认证等配套服务工作,适应物流企业的标准化服务需求。

6、加快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

充分发挥长三角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协调建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联动机制,促进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一是加强物流规划的协调和配合,整合长三角区域内物流资源,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以苏通大桥竣工为契机,在包括整个苏北地区在内的长三角区域合理布局物流设施,努力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二是不断推进长三角港口间及相关领域的物流标准化建设,并争取若干条件成熟的行业标准在长三角地区先行先试。三是以上海电子商务口岸为依托,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对接,逐步向物流商务服务延伸,推进以“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为主要内容的区域通关模式改革,实现长三角口岸通关便利化。

【参考文献】

[1]韦恒、熊健:物流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黄中鼎:现代物流管理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4]陈信康:上海世博经济研究专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吴彬、孙会良:物流学基础[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6]龙江、朱海燕.城市物流系统规划与建设[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7]刘绍坚:生产业发展趋势及北京的发展路径选择[J].财贸经济,2007(4).

[8]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推进上海现代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J].上海物流,2007(1).

篇6

关键词:微电影;广告

商业微电影广告即将品牌理念融入广告的故事情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对广告产品进行宣传。自2010年P迪拉克的商业微电影广告《一触即发》点燃市场,众多品牌纷纷开始采取这种新型广告形式。此后不乏优秀的作品出现,如益达的《酸甜苦辣》系列,但也出现了大量粗制滥造、低俗的作品。近两年,除了一些大品牌仍有不俗的表现,例如百事的《猴王世家》,整个商业微电影广告市场显得有些低迷。本文将探究商业微电影广告的发展瓶颈并提出建议。

一、故事粗制滥造

故事情节是一个商业微电影广告的核心,它直接反映了作品的创意和与品牌理念契合的程度。根据叙事传输理论,精彩的故事情节能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感,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浸在故事所表达的氛围中。如果故事情节缺乏吸引力,那么广告效果也会大打折扣。2011年别克投资拍摄的《12星座微电影》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虽然有陆川、滕华涛、王小帅等一众新锐导演云集,却掩盖不了华丽阵容下的内容空洞和产品的硬性植入。虽然别克是知名品牌,并且对于影片的投资也不少,却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说明消费者更看重商业微电影广告的内涵,愿意为触动心灵的真诚买单,而不是缺乏创意的花架子。此外,一些作品的故事和品牌理念是割裂的,并不契合,也使得广告显得有些生硬。

二、主题同质化

目前商业微电影广告市场还是以小成本制作居多,其影片内容大多是仿造和抄袭已经取得成功的作品,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整个行业发展疲软。自从雪佛兰联合优酷出品的《老男孩》大火以后,一时之间这种青春怀旧的微电影广告泛滥成灾,例如《青春日记》、《毕业那年》,其内容大多没有新意,都是些无病的情节。观众对于这些作品可能闻所未闻,更不要说去了解其背后宣传的品牌。小制作出于成本考虑,不得不拍摄热门主题迎合市场也情有可原,但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投资拍摄的作品为了迎合主旋律却没有考虑是否与品牌自身理念相契合,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不仅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使观众对这种硬性拼凑产生反感。如联想投资的悬疑微电影广告《逆袭》,我们可以看到《Find me》、《一触即发》的影子,并且不得不硬着头皮看到联想手机在片中数次植入,其广告效果可想而知。

三、线下受众流失

商业微电影广告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因此线上受众是他们的主要宣传对象。对于一些目标群体定位为年轻人的产品或品牌,如百事可乐、new balance、Ikea,线上推广无疑会取得最佳传播效果。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目前中国还有近一半的人不是网民,换言之他们无法接收到互联网传递的信息。对于一些高端产品如汽车、奢侈品,他们的消费群体往往是一些中老年人,他们的特点是购买力强,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线下推广往往能对这一群体起到很好的作用。线下推广能让宣传人员和消费者面对面交流加强真实感,并且消费者之间也能互相讨论,形成口碑。

四、商业目的过于明显

篇7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不直接承担或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不动用或很少动用自身资产,以中介人或人身份为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的活动中,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而是扮演中介或的角色,业务的发生一般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总额也不受中间业务的。

金融网络化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网络银行,其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网络技术,网络银行的出现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过程充分证实了金融网络化的促进作用,从80年代开始,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占银行全部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到90年代初,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由30%上升到38.4%,英国从28.5%上升到41%,日本银行业也从20.4%上升到35.9%,这一时间段正好是发达国家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普及推广的时候。近年来这一趋势有加速的态势,美国花旗银行以承兑、资信调查、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为其带来了80%的利润,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20%.中间业务已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繁多,分类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结算类、类、担保类、金融创新类中间业务及其他中间业务。结算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收付有关的业务,如各类汇兑业务、出口托收及进口代收、信用卡业务等: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经营管理上职能和优势,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引起的有关业务,如发行承销和兑付政府债券、代收代付业务(包括工资、社会保障基金发放、各项公用事业收费)、委托贷款业务、政策性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等贷款业务、资金清算、其他银行银行卡的收单业务(包括外卡业务、各类销售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向客户出售信用,或为客户承担风险引起的有关业务,如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包括备用信用证业务的担保类业务、贷款承诺等:金融创新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从事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各类交易引起的业务,如金融期货期权、各类投资基金托管、各类基金的注册登记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其他中间业务是指除上述业务以外的各种中间业务,如各类见证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主要包括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金融信息咨询、企业个人财务顾问业务)、企业投融资顾问业务(包括融资顾问、国际银团贷款安排)、保管箱业务等。结算类和类中间业务属于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担保类和金融创新类中间业务属于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以及与证券、保险业务相关的部分中间业务。

由于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中间业务具有收入稳定、服务性强、风险较小等特点,使得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开拓和发展中间业务,将对传统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所发挥的功能和充当的角色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可以提高银行的社会形象和效益,调整银行的利润结构,提高银行的综合实力,提高国内银行在对外开放中提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能力,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迎接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

随着金融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国外商业银行依靠存贷利益的经营收入大大降低,中间业务收益占全部收益比重达到30%-70%,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受到极大挤压。而国内银行中间业务在业务品种、服务范围、收益比重和服务手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益占全部收益比重平均仅为8.5%左右,银行约17%,中国建设银行约8%,中国工商银行约5%,中国农业银行则低于4%.很明显,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仍然处在一个起步的初级阶段中,虽然近几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了相应的中间业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竞争能力仍然处于劣势地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举步维艰,似乎中间业务难以深入开展,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分业经营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一套完整的开办中间业务的管理办法及具体操作程序,即使是2001年7月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也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特别是对于如何开展审批制的中间业务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缺乏对中间业务的有效监管和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容易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考核缺乏系统性和性,致使各商业银行难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的中间业务经营制度和风险评估与监控制度,严重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其次,国内商业银行思想观念陈旧,在经营观念上存在偏差,没有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自我激励不足。我国银行由于受传统银行经营影响较深,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认为中间业务是银行的派生业务,而资产负债业务才是商业银行的本源业务,认为中间业务是银行为客户应尽的义务,甚至有些商业银行用经营传统业务的思想去经营中间业务,把开办中间业务当成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吸收和稳定存款的一种附带的服务项目,忽视了中间业务本身具有增效创收的功能,没有从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柱进行发展。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对中间业务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我国各商业银行开展的约260余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中,绝大部分产品品种属于结算类和收费类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技术含量高的金融信息咨询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金融创新类品种有的才刚刚起步,有的基本上还没有开展。

再次,中间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少、起点低、手段单一,如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工资、工资转账、兑付、收付、买卖等方面,并且报批手续繁杂,业务空间限制较多。中间业务发展不快,涉及的客户数量较少、金额较小,普遍存在质量差、效益低、手续繁琐的状况,缺乏高质量、高效益的中间业务品种,没有把化、机化及其它高新技术的巨大潜力充分挖掘出来,造成了银行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中间业务收入实现的难度较大,收费标准不统一,业务竞争不规范,由于不少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中间业务作为一个竞争的手段,致使银行在中间业务中出现随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甚至垫付资金的恶性竞争局面,养成了广大客户不能接受银行收取中间业务手续费的观念,致使中间业务的收入成效难以体现,银行信用价值扭曲错位,中间业务一时不能为银行带来明显而直接的效益,挫伤了各级行进行业务开发的积极性。

最后,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需要更多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其它技术,需要掌握先进手段的高层次、综合性的人才,需要较全面地掌握有关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外汇、国内外经济形势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现阶段各行对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中间业务的人力投入上明显不足,造成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欠缺,据统计,截止1998年底,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科学历以上的职员占全部员工的比例为9.6%,其中生以上学历的职员仅占0.4%;高中以下学历的职员占35.6%;大部分职员为专科生,占全部职员的55.8%,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能否开展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间业务品种的重要因素,制约中间业务产品的设计和有效服务。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有效途径

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结构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商业银行也在不断调整自身功能的定位,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将逐渐向中间业务转移,完成从传统业务向现代业务的功能转变。在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得相当成熟,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发达,银行业务单一,业务品种以信贷为主,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与西方美英等发达国家同业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大批外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涌入我国金融市场,外资银行将会利用拥有的经营中间业务的强大优势,给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带来强烈的冲击,面对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主动地创造有利条件开展中间业务,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改变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对中间业务重要性认识不够的现象,改变对中间业务是“副产品”的看法和做法,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和思路,树立市场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将中间业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等同起来,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出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阶段性目标,以便付诸实施。

二是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银行为客户提供银行信用,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或银行信用补偿。

三是在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经营管理模式下有效地进行市场拓展。首先要健全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体制,改变普遍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分散、协调配合不力等现象;其次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综合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完善现有的营销体系,将开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量和收益以及带来的存款收入作为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进行考核;第三,把握好市场拓展与业务管理的关系,树立拓展与管理并重观念,在业务拓展过程中继续修改与完善管理制度。

篇8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网络经济;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管理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集体协作。作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产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企业经营环境不同,管理的作用也迥然不同。自20世纪以来,有三种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①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性的形成;②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现;③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经济的出现。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加强管理,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这既向我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将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

(1)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IBM知识管理咨询公司的MarkW.McElroy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强调技术重要性的第一代知识管理和更多考虑人力资源和过程主动性的第二代知识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

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产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

(2)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驶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集型产品,如何积累和应用知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3)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战略发生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①在投资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投资于厂房、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转到大量投资于人才培训、激励创新方面,生产和分配要向知识产品及服务倾斜;②在竞争战略上,要注意拿起保护知识产权这一武器,把蕴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作为竞争中取胜是关键;③在成长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依靠规模经济谋求企业发展,调整到大力依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即依靠智力扩张、知名度的提高、信誉的增强、形象的完善和最佳经济效益使企业经久不衰。

3企业管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内,进入国际市场。此时,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范围将由国内拓展到全球,不能仅靠利用国内资源来谋求发展,而是必须广泛地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发展自己,以求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其生产协作关系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而且,企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受国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国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2)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必须建立高效、便捷、可靠的全球化要素传输流动网络,采用各种先进的要素传输手段,特别是信息传输手段,否则,企业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这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管理组织将呈现追求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21世纪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将一改占主流地位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形态,中间管理层将失去原有的价值,企业的管理组织将呈现扁平状态,弹性化。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的采用,使得企业的中间管理层减少,中层和基层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增大。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虽然工作岗位不同、工作地点不同,但可以在同一时间与同一管理者直接进行沟通。扁平化的管理组织将直接带来管理费用的下降、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还会极大提高员工的自与积极性。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则是指在组织结构上不设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组织结构,而代之以一些临时性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借助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可以实现企业组织集团化和分权化的统一,稳定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4企业管理面临网络经济的挑战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世界通信的基础结构发生了三次重大变革,1876年诞生了电话网络,1948年有线电视网络形成,1969年国际互联网萌芽,各种数据基础结构由此产生。目前,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经济时代。

篇9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于不同国界或地区的贸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具有门槛低、环节少、成本低、周期短等方面的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在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的大力推动下,跨境电子商务为我国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最佳途径,成为国内外贸企业通向全球市场的一条“高速公路”,跨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推动外贸发展的新引擎。

1 外贸企业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从发展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传统外贸发展速度放缓,跨境电子商务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2012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万亿元,同比增长25%,同期我国外贸增速仅为62%。2016年,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增长至65万亿元,年均增速接近30%。跨境电子商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今后我国外贸的重要增长户。

从商务模式来看,外贸B2B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中占主导地位,其主要依托阿里巴巴、环球资源、中国制造网、敦煌网等电商平台进行信息展示,其交易特点是大批量、小批次、订单集中;B2C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亚马逊、全球速卖通、兰亭集势等,其主要交易特点为小批量、大批次、订单分散;C2C则以eBay为代表,主要以小额商务交易为主。

2 外贸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跨境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不够完善2014年7月23日,海关总署公布了第56号公告《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该文件对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作了总结梳理,文件明确了跨境电子商务在我国贸易形式中的合法地位,并强调后续服务的一系列思路,该文件充分肯定了跨境电商本身的合法性。但是到目前为止,运用到跨境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还不健全。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缺乏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配套法律规范。跨境电子商务如果没有合适的法律法规与之共同发展,很难想象其未来的方向轨迹。

22 跨境物流配送滞后与传统的外贸业务海运方式不同,跨境电子商务主要采用空运或者是国际快件运输方式,比如EMS、DHL、FedEx、TNT等。但是货运质量和成本之间还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很多的跨境电子商务卖家以低廉的价格来赢得客户,就会重点考虑物流成本,与此同时又会造成速度太慢,延长供货时间,影响顾客的网购满意度,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单纯追求服务质量,提高物流服务速度,在成本上就很难控制,为了让客户满意,甚至会出现亏本的现象。而对于绝大多数外贸企业而言,要在海外设立物流仓和规模化物流运输方式更是不现实。由此可见,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一个短板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没有与之匹配的跨境物流。

23 跨境电子支付安全性不够跨境电子支付是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其交易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交易支付的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外贸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心头大患,有的企业担心与其交易的海外客户会存在欺诈行为,也有的企业会担心现在使用的跨境电子支付平台在交易过程中不安全,更有企业担心会遭到海外买家的拒付而无法控制风险,以及汇率转换损失资金的风险。除了交易中企业担心的安全问题,还有交易外的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问题,也是外贸企业关心的跨境支付安全问题。由此可见,跨境支付的安全问题也是外贸企业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3 外贸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建议

31 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相关法律规范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跨境电子商务相关法律,这个与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构建完善跨境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体系已是迫在眉睫。

首先,不仅要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还要制定有利于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规章制度,给予其合理的法律环境,确保跨境电子商务的正常发展。

其次,要重点提高在知识产权方面法律法规建设,比如《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提高外贸企业在跨境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充分利用这些部门提供的咨询服务,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从而保证了企业的信誉和知名度,也提高了外贸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创造、运用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32 提高跨境物流服务水平

从政府角度,发展跨境物流首要解决的是跨境电子商务的管理体制。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通关、商检、结汇等管理制度还不完善,要发展跨境物流,必须要完善上述管理体制,建立适合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检验检疫管理模式以及安全监管和溯源机制,优化通关流程、加快通关速度,提高结汇效率,以此来为跨境物流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企业角度,探索新型跨境物流模式,与物流公司合作建立联合企业,联合产业园区或跨境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建立海外仓储基地,或是嫁接国外物流仓储公司形成配送体系,以“多式联运”的方式送到仓库,再送往本地发货,利用物流信息平台,缩短物流周期,提高跨境物流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33 打造安全、优质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是指电子商务的交易平台和支付平台两部分。从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来看,如果外贸企业自建网络平台,其开发成本和经营成本都会很大,容易受到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对于大多数外贸企业而言,更好的方式是选择具有规模经济的第三方电商平台,比如B2B可以选用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环球资源等平台,B2C方式可以选用速卖通、亚马逊等,eBay则致力于为中国商家开辟海外网络直销渠道。

从跨境电子商务支付平台来看,支付与消费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支付效率的提升以及支付安全的保障对于消费交易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作为eBay旗下的支付公司PayPal是最受欢迎的网上跨境支付方式,其市场占有率达到80%左右,一直处于垄断地位。2012年支付宝国际账户Alipay account正式上线,速卖通也支持包含Visa、Master Card等多种借记卡。支付平台、途径有很多,但是不管是哪种支付平台和方式,跨境电子支付的安全性和优质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保障问题。

篇10

摘 要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但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农村商业银行陆续开展了一些中间业务,但发展品种少、速度慢、效益低,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分析了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的因素,我粗浅的提出了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创新思路对策。

关键词 中间业务 农村商业银行

一、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地位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以中间人或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并收取服务费的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并列为银行的3大业务。由于具有独特的对资本无需求、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强等特点,短短的十来年时间里,中间业务在银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由最初的代收、代付业务展到涵盖结算、信托、租赁、融通、咨询、银行卡等全方位业务领域,品种多达260多个,产品级次也不断提升。同时,中间业务产品的成功营销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已2007年报的银行中,招行和中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已达15.7%和15.4%,工行、交行和民生也分别达13.53%、11.53%和11.53%。同时,2007年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极其惊人,超过50%的银行实现了翻番的增长。无资金风险、收益稳定的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竞相追逐的“奶酪”。

二、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尽管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但是在农村商业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商业银行吸存放贷的经营方式根深蒂固,中间业务只是“派生业务”、“辅助业务”,对其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没有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可作为实现资产多元化、扭亏增盈、防化风险的有效手段。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步伐非常缓慢,产品没有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范围窄。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基本上都是传统业务的延伸,基本限于结算业务、保险及一些代收代付业务,品种单一,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品。电子银行、网上银行、咨询理财等知识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几乎为空白。二是中间业务收入份额小、收益低,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不高。

三、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我认为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农村商业银行在管理体制上滞后,从最早的,到农业银行,再到人民银行,直到现在试点省市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等,几经变动,数次反复,使农村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上缺乏长期性的行业指导和统一规划。

二是电子化水平落后。发展中间业务需要电子网络系统支撑,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晚,网络普及率极低,即使有的信用社已实现了区域的计算机联网,但由于设备和软件层次低、更新慢、功能不全,不适应中间业务的开发需要,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是设施投入不足。高投入、高效益,开展中间业务需更新现有设施,而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着家底薄,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对中间业务开展的预期效益估计不足,导致中间业务裹足不前。

四是缺少专业人才。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整体素质较商业银行偏低,部分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淡薄、开拓能力不强,业务全面、理财知识强的中间业务复合型人才缺少。

四、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路对策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在品种、规模、水平、层次等方面都与其他商业银行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还在加大。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在近几年时间内加大力度、舍得投入,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抢占市场份额、稳定优质客户群,摆脱农村商业银行此项业务边缘化的可能。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新思想、新观念决定新业务的开发,农村商业银行员工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加快中间业务拓展是经济社会对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提出的新要求,是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经营效益、增强盈利能力的有效举措,一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概念模糊的问题;二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效益低下、不值得开办的狭隘认识问题;三是贫困地区不存在中间业务的谬误认识问题;四是解决搞中间业务是不务正业,会影响主营业务的片面认识问题。要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与存款、贷款业务并列的支柱业务,实施拓展中间业务战略,在经营管理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机制,在工作措施上推动和保障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深入调查、研发产品。中间业务属中介性业务,其前提是接受客户委托。因此发展中间业务不能一厢情愿,必须适应客户的需要,取得客户的信任。而要适应客户的需要,首先要了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拓展中间业务不仅取决于我们能办什么业务,更主要的是客户需要哪方面的金融服务。只要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结合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客户群体和经营特点,从实际出发,有步骤地推出和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系列化金融服务,才能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稳步地发展。拓展中间业务不仅要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还要贴切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要本着“循序渐近、安全效益”的原则,不能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农村商业银行要对现有银行产品进行整合,实现既有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又有业务和服务的产品化。可以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

(三)改进设施、培养人才。中间业务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资金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信用社正处于中间业务发展初期,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业务发展。信用社要有业务发展的长远规划,要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采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和推广,有计划、针对性地加大设备投入,搭建好中间业务发展的平台。

鉴于农村商业银行目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实情,省市管理机构应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部门,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建立起定期的培训机制,采取专业化培训和交流培训相结合,理论研讨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加大对一线员工中间业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继续面向社会高起点、严格要求公开引进一批既具有计算机系统知识,又具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为中间业务的研发提供智力支持,从而保证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