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成本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16 17:3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发成本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内容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在于作业这一概念,企业在作业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是指企业在产品制造销售或者服务提供等作业中所涉及到人力、技术和其它各种资源消耗,在具体的核算过程中,需要先确定不同作业,后归纳计算不同环节的作业消耗资源的成本,并扣除产品直接消耗的资源和人工,然后将剩余的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和服务中。
在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当中,作业消耗的资源成本是根据作业量的发生环节差异按资源动因分别进入到不同的成本库中,然后按照不同的作业动因为分配标准结合各项作业量的发生途径进行再次分配,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重点在于成本发的原因即成本动因、成本发生后的效应,通过对两者的分析,对作业成本进行合理的调整,实现对作业成本的优化配置,使企业的生产或服务得到更大的经济效应。
2.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相同点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两者核算过程中对于直接成本的处理方法相同。
产品的成本主要包括:材料、能源、人工和制造费用以及折旧和修理费用等,其中可直接归属于某产品的直接成本,可以将其分别归属到不同类别的产品成本中,在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当中,对这些直接成本的核算处理采取的方法是相同的。对其他成本费用,传统方法按一定相关比率分配,而作业成本法则按作业动因对按作业归集的成本进行分配到相关产品中去。
二、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当中应用面临的困难和方法
1.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当中应用面临的困难
(1)缺乏足够的现实基础支持。作业成本法的计算过程和步骤比较繁琐,对于数据的准确度要求相对较高,是一种相对较为复杂的管理方法,其对于人员专业水平、企业成本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都较高。在我国目前的会计人员中,很少有能够熟练掌握作业成本法计算流程的,而且大多数企业在成本信息管理于段上较为落后,并没有完善的信息管理平台,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使作业成本法难以被应用到企业成本管理当中。
(2)没有合适的社会环境氛围。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虽然有了迅猛发展,但在我国企业当中,相当多的企业还是属于手工制造、半机械化生产等对于劳动力依赖较高的类型,整体的生产力水平和产品的现代化程度等方面都相对较弱,在这种情形下,企业的成本大多为人工成本、设备成本等方面,传统的成本管理已经能够满足企业成本管理的需求,如此一来,在绝大多数的企业当中,根本没有作业成本管理的观念,整个社会环境氛围也并不适合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增加了作业成本法应用的难度。
2.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当中应用的方法
首先,要根据企业情况分析其主要的作业和作业中心,只有保证企业具体作业过程的完整,对作业过程中各个环节中涉及的成本进行确认,才能保证控制对象的有效,进而做出正确的划分,达到全面完整的作业成本控制。
其次,要对作业动因进行分析。作业动因体现的是作业发生的消耗与得到的产品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对作业成本的分析,可以得到成本最终实现的价值,在这个过程当中,成本发生的起因和结果分别是作业和产品,代表着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通过对作业动因的分析,可以合理地调整作业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实现对作业成本控制的目的。
第三,将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与归集。在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产品的产出是需要消耗作业的,而作业过程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资源代表的就是作业成本,因此,要实现对作业成本控制,就要将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和归集,其具体过程为:先确认各个作业过程消耗的资源,然后将各个环节的成本归集到最终的作业,最后把归集后的作业成本向具体的产品进行分摊。最终计算出反应产品真实状态的成本,为进一步的成本管理及企业管理提供成本数据的支持。
最后,无论是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还是作业成本计算法,方法本身不是目的。运用作业成本法计算成本,主要目的将成本管理从成本核算向成本控制转变;从成本的经营性控制向成本的规划性控制转变,如将设计过程中同化的成本重新通过优化设计、改变工艺等来降低成本;从静态成本管理向动态成本管理转变,产品成本在不同作业环节所消耗的资源存在此消彼长的“内部联动关系”。比如:研发成本增加――生产成本下降――使用成本下降,又如设备维护、员工培训成本增加――售后服务成本下降,因此,企业需要从成本结构的动态关系上,系统分析、控制产品成本。通过作业分析,优化增值作业,消除或减少非增值作业,来降低成本。
篇2
关键词:成本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一、课堂教学的作用和成本管理学课程的特点
(一)课堂教学的作用
作为高等学校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教室)范围内,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向学生传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过程。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作用主要有:①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传授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上少走弯路和减少错误理解而造成的损失。②为现场教学和科研训练打基础。首先,学生进行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调查、参观和实习等实践活动,必须先通过课堂教学接受课程的基本知识;其次,在课堂教学传授课程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基于所学内容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③有利于学生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自学,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自学提供保证。④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及时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讲授和研究方面的问题,以便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水平。目前在高等学校普遍存在“重学术研究、轻教学”和“科研硬、教学软”的现象,忽视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应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放在第一位。[1]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一个方面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2]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必要重视和加强对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总结好的教学方法,以便加以推广运用。
(二)成本管理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进行成本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首先要正确认识成本管理学课程的特点。成本管理学课程是高等学校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居于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课程之间。该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①体系的完整性。各高等学校的作为一般性的成本管理学课程大多按板块分为总论、成本核算和除了成本核算以外的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的成本管理的内容,是一门信息量比较大的课程。这一课程体系内容涵盖一般性的成本管理工作内容。至于一些处于研究状态的、还不成熟的成本管理内容,如战略成本管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等,在各高校的成本管理学或成本会计学课程中列入的情况则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研究的成本管理学课程是一般性的成本管理学课程。②学习内容的侧重性。目前的成本管理学课程侧重于成本核算的教学,成本核算教学占课程教学内容较大比重。在教学中,教师要花较多的时间进行核算方法的传授。③作业(习题)课和课堂实验的课时较多。这门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一般会安排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和教师进行指导或辅导。一般来说,作业讲解课时占总课时的12%左右。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内容
成本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课堂中,为实现教学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有关成本管理内容的认识和实践的方式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课堂教学形式一般有教师的讲授、课堂讨论、习题的布置和讲解、实验等。基于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作用、一般的教学形式和成本管理学课程的特点,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成本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具体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科学研究法、图表演示法、归纳总结法、整体和局部法、前后呼应法、重难点精讲法、前问引导法、后问复习法、互动问答法、比较分析法、追根溯源法、作业巩固法、幽默教学法、检验巩固法、事件导入法等。
1.科学研究法。它是指在课程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初步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完一些基本理论和知识,如关于成本、费用概念的不同观点、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观点,可要求学生撰写小的论文谈谈自己的见解,教师再根据学生撰写论文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点评;也可让学生上台报告自己的研究见解,然后再有教师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方法的采用,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后续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准备。
2.图表演示法。它是指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用图表形式将一些教学内容直观、醒目、简明和完整的表现出来,达到学生对教学内容有集中、总体了解和掌握的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成本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较为普遍的运用,如用图表表现的成本体系和有关方法体系、费用汇集与分配主要账务图、用账表或框图相连接的方式反映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基本程序、成本计算单和成本报表等。运用这种方法,能使复杂的内容直观和形象化、节省了大量的语言表述,使学生能够较快地理解和记住有关的内容。在运用的图表设计上,注意图表要准确、清晰、美观、简洁、明了、易懂和好记。
3.归纳总结法。它是指对成本管理的一些具体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成一般的知识,以便学生记忆和举一反三推广运用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成本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将各种形式多样的费用分配方法归纳为比例分配法和扣除分配法,将各种比例分配法归纳为一个在相关内容的处理上可以套用的一般公式,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的公式归纳为适用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的一套公式、适用于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的两差异和三差异分析的两套公式等。
4.整体与局部法。它是指根据事物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辨证关系的原理,正确处理成本管理学课程的整体内容与局部内容之间关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正确处理第一章介绍的成本管理的总体内容与后面介绍的各章内容之间的关系、成本核算总体内容与费用汇集和分配及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等。通过这种方法运用,使学生既看到森林又看到树木,不至于迷失学习方向。例如:在教学中,一般可用主要账务处理图来总括和系统反映从要素费用汇集与分配到辅助生产费用的汇集与分配、制造费用的汇集与分配、成本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等费用汇集与分配的全过程,同时说明各个阶段费用汇集与分配的具体方法,以及前后阶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了解完整的内容和局部处理内容。
5.前后呼应法。它是指在教学中使有关教学内容前后顾及、相互接应、衔接连贯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成本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要处理好前述成本分类与后述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费用汇集和分配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前述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核算与后述成本计划、成本分析之间的前后呼应关系。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有关内容,不至于学到后面知识忘了前面的知识现象的出现。
6.重难点精讲法。它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按重要程度进行恰当的取舍,对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安排较多时间进行详细和深入讲授,对次要内容进行简略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重点突出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潘懋元等(1984)认为,“这些重点常是理论的核心或关键部分,教师要围绕教材重点组织教授内容,以引导学生抓纲挈领。”[3]成本管理学课程的内容较多,面面俱到和不分重点和难点地讲授是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重难点精讲时注意要讲授课程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难以理解和容易误解或混淆的内容。在成本管理学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一般有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季节性生产企业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简化分批法和分步法、成本计划编制方法、标准成本法和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指标完成情况分析法等。
7.前问引导法。它是指教师在开始讲授新内容之前,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引出将要讲授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运用前问引导法不只是在开始上课时提问,而应将方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例如:在讲授成本的概念及其分类之前,提出成本管理的对象是什么,成本管理的对象是不是仅指产品成本,应如何构造成本体系等问题。
8.后问复习法。它是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提出与前次所讲授内容相关的问题,了解学生课后复习情况和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开始上课时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所学知识上是有效果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与上次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相关,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予以点评,如果回答正确的话要予以肯定,对回答不正确和全面的话,可以让其他同学再提出新的答案和补充,使学生加深对一些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进一步提高认识。
9.互动问答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相提问和回答,以及学生与学生互相提问和回答,从而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改变单纯由教师一方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性教学方法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可用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过程、讨论和案例教学中。其作用在于让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教学过程的参与性,使教学信息在教学互动中得到沟通和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不清楚和误解的认识,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在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问答不仅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而且在课间和课后都可以进行,课间和课后问答都应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就案例发表意见和进行争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0.比较分析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点,界定有关内容,以便准确掌握有关教学内容和加深对有关知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成本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普遍运用。在教学中进行了比较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五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比较、定额比例法与在产品定额成本扣除法的比较;一般分批法与简化分批法的比较、逐步结转分步法与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比较、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成本法的比较、成本分析内容与成本核算内容的比较等。
11.追根溯源法。它是指教师对一些教学内容不仅介绍其基本原理,而且还说明其形成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成本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要说明有关概念、计算公式和结论的形成过程,揭示有关内容的本质,而不是让学生简单记忆已经形成的公式和结论等内容。例如,在教学中说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形成原理、计划单位成本的测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等。
12.作业巩固法。它是通过教师布置课堂和课后作业,讲解作业和总结做的情况,解决学生在做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巩固已学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成本管理方法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成本管理学课程涉及的计算内容较多,因此,需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练习,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熟练运用有关计算方法的目的。教师应在学生做完作业后对所做作业进行讲解。在讲解作业过程中,教师要对作业的类型进行总结,对作业中出错较多的地方进行分析和点评,以便让学生知道所做作业的不足之处,解决存在的问题。另外,在讲解作业的过程中,还可对作业中一些涉及有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强调说明或提问,提醒学生注意。例如:在讲解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作业时,强调说明五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异同点和特殊处;在讲解分批法的作业时,强调说明一般分批法与简化分批法的异同点、简化分批法的优缺点;在讲解分步法的作业时,强调说明逐步结转分步法与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异同点和优缺点等,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
13.幽默教学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幽默的语言或故事解说某些教学内容或导入将要讲授的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使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吸引学生对有关内容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认识。要运用好这种方法,就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幽默方法和技巧,如对比法、借用法、夸张法等,其中的借用法在运用可借用学生熟悉的事、流行的词语和歌词来解说某些教学内容。
14.检验巩固法。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生产经营环境为背景,让学生独立完成具体的成本管理操作,以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方法的技能的一种在成本管理学课程实验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形式过去一般在理工科的教学中采用,最近一些年来,这种教学形式也在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得到采用。实验教学形式一般分为知识学前实验、知识学后实验和设计实验三种类型。实验的检验巩固法是运用于知识学后的实验的教学方法。采用检验巩固法,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运用该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①要求教师事先精心准备实验的资料或教材、有关实验的账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要求学生复习有关的知识;②在实验过程中,主要由学生自己操作,教师予以适当指导,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③实验结束后,学生要提交实验报告,教师要对报告批改和总结。
15.事件导入法。它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新闻事件导入将要讲授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事件的导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引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和吸引注意力。教师所导入的事件一般应是与将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相关的、大家熟悉的和热点事件,如在讲授质量成本管理内容之前,先讲几件近期发生的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新闻事件,提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还可采用与事件导入法相似的导入方法有漫画、典故、悬念、成语和名言等导入方法。
成本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综合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家龙,尹俊,周纯.武大三“名嘴“激情秘诀[N].楚天都市报,2010-7-23.
篇3
关键词 配送成本 作业成本法 成本管理
1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_based costing,简称abc),即基于作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是指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作业(activity)进行动态追踪、确认和计量来核算成本的一种方法。它涉及五大核算要素:资源、资源动因、作业、作业动因和成本对象。其中资源是成本的源泉,包括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作业是一个企业内部工作的基本单元;成本对象是指需要对其进行成本计量和分配的项目;资源动因是分配作业所耗资源的依据;作业动因是分配作业成本到各成本对象的标准。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首先,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和计量将资源费用追踪到作业,形成作业成本;其次,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和计量将作业成本追踪到产品,最终形成产品的成本。可见作业成本计算突破了产品这个界限,而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它以作业为对象收集成本,并把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
作业成本法适用条件:①间接费用占全部制造成本的比重较高;②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不满意;③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④产品品种结构十分复杂;⑤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成本;⑥经常调整生产作业,但很少相应调整会计核算系统;⑦企业拥有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设备;⑧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jit)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qc)。鉴于配送成本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揭示的只是“配送成本冰山一角”,计算结果远小于实际发生的配送成本,在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下,选择作业成本法对企业配送成本进行核算和管理较为有利。
2 作业成本法在配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2.1 配送成本及构成
配送成本是指在配送活动的备货、储存、分拣及配货、配装、送货服务及配送加工等环节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的总和,是配送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资源的活化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总和,其大小取决于配送作业的范围和采用的评价方法。根据作业活动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发生的理论,与配送活动相对应,配送成本包括运输费用、储存保管费用、包装费用、装卸费用、分拣及配货费用、流通加工费用、信息处理费用和配送管理费用等项(如图1)。
2.2 作业成本法在配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每个配送企业的业务类别、经营范围差别很大,各个配送系统所具备的功能就不同,在配送过程中发生的作业及消耗的资源也不一样,因此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配送成本时必须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本文假定所研究的配送系统具备完整的配送功能,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配送成本分为下列几个步骤:
(1)界定企业配送系统中的具体作业。一个完整的配送系统具有备货、储存、分拣及配货、配装、配送运输、送达以及配送加工等功能要素,每一项功能都要由相应的配送活动来承担,因此一个完整的配送系统主要包括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分拣及配货、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和配送管理等多项基本活动。
(2)确定企业配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根据abc作业成本法“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的基本原理,以上的配送活动要消耗如下的资源:工资性费用、材料费用、机械费用、车辆相关费用、维护保养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低值易耗品的摊销、修理费、装卸费、信息处理相关费用及配送管理相关费用等。
篇4
(一)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开始采用包括计算机和机器人在内的先进的制造技术,直接的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大大降低,同时间接成本却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整体提高,生产经营过程复杂化加剧,企业非生产性成本提高,科研单位生产成本核算日益复杂,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无法合理有效地管理科研成本。为了克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缺点,作业成本法开始流行起来。它是在假设企业所耗用的一切资源都是作业的发生所导致的基础上展开核算,找到管理间接成本的可行途径。
(二)作业成本法法的原理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它的运算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下,意识作业消耗资源,而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在这连个前提之下,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以作业为中心,将所有消耗的资源和成本纳入到总成本,进而研究作业中的资源消耗状况,计算各项成本,分析成本研发动因,实现计算科研总成本。
(三)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包括以下几个:
归集直接成本费用。直接成本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对于产品成本的高低和成本的正确性具有很大影响。直接成本的数量以及价格各个方面,必须按照成本核算的原则来进行。
作业的鉴定。在核算之前,要分析构成企业链的作业,作业的鉴定和划分是作业成本核算的重难点,作业划分恰当,能够保证成本信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成本费用的归集。在划分好企业的作业之后,就需要根据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归集各项作业各个环节发生的费用,并将其归集为一个成本库。
成本动因的确定。成本动因与成本费用之间存在或强或弱的线型相关,要正确地选择一个与成本费用存在强相关的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费率计算。成本动因费率计算的方法是成本库费用除以成本库成本动因总量。
成本库费用的分配。计算出成本动因费率之后,需要根据产品的成本动因量进行成本库费用的分配。
产品成本的计算。总成本即生产产品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之和。
二、科研单位的成本构成
科研活动是科研人员进行的一系列脑力活动,这一系列脑力活动需要在一定的物质和财力支持的基础上进行,这些物质和财力上的支持就是科研成本的来源。
科研单位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比如需要进行各类纵向或横向课题以及项目,会发生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费用,根据这些费用计入科研成本的方法,可以将科研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类。直接成本又叫追溯成本,是指与某一项目或课题存在直接因果或利益关系的费用,比如材料费用、测试加工费用等。间接成本与直接成本不同,它是与正在研究中的课题或者项目没有直接联系的费用,一般不直接计入本课题的科研成本。必须按照科室或者将其归入其他项目,然后再计算科研成本。
科研成本的一般包括设备费、测试化验加工费、材料费、燃料动力费以及可能产生的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等。设备费一般是在研究或者开发项目过程中购买或制造某种仪器设备,,而对现有的仪器或设备进行改造,租赁其他单位的仪器设备而产生租赁费用,这些都是设备费用。测试化验加工费是在研究中支付给其他辅助单位的检验、测试等费用。材料费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和消耗的原材料等的费用以及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燃料动力费是研究中相关的、或者装置所耗用的水、电、燃料等的费用。差旅费用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为了研究项目的开展而进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活动而产生的出差及交通费用等。会议费是在研究者为项目的开展而开展学术探讨以及协调活动等而发生的费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用的产生是由于科研人员出国及国外专家来国内工作而产生的费用。
三、科研单位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控制过于粗放
许多科研单位在成本管理的控制方面过于粗放,缺乏比较细化的成本管理条例和操作规定,精细化的成本管理更是匮乏。
(二)会计核算系统不能满足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
许多科研单位的会计核算系统还仅仅处于成本归集阶段,成本管理方式单一,不能准确的核算每个产品研发和作业的过程,各个环节的成本管理误差较多,许多信息在成本管理中都没有充分考虑进去。
(三)成本信息扭曲
科研单位往往与市场实际相脱节,成本管理不够科学有效,这就进一步导致了成本信息的扭曲,产品定价不真实,产品出售困难。同时,监督和管理的缺乏又会导致科研经费的浪费。
篇5
关键词:成本管理 案例 专业 教学
一、成本管理教学案例的概念及意义
(一)案例教学概念
案例教学通常是经过教师引导,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从模拟现场实际出发,将企业实务模拟成课堂实景,生成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分析讨论,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教学案例的实践替代性来反映实际的一般情况,并试图归纳总结提升到理论层面,再用理论指导具有同类问题的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基于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学生获得经过自己思考、分析、讨论后的认识。
目前的成本管理案例来自国外成熟的教学案例比较多,但是如果是通识的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库的提取方式,则更简单、方便。但成本管理的实践可谓千差万别,找到共性比较难,尤其是在不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及不同的成本管理模式的要求下,差异更加显著。由于目前《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一门针对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受众群体主要还是学历型研究生,根据目前的学生来源分析,多数还是由本科学习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因此工作经历几乎还是空白,对于实际操作过程中成本的流转及概念的扩大并无实务上的感性的认识。
(二)成本管理案例教学的意义
成本管理的案例教学其实就是围绕管理会计的中心内容展开的,在我国企业中挖掘成本管理的新方法、新经验并引导提升到理论层面,通过案例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是普及管理会计知识并强化成本管理作用的非常好的途径。
1.提升实践水平。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模拟实践,一个好的案例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企业实务的真实性。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案例内容的分析,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自身的实践技能。
2.强化师生的互动性。案例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等备受诟病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相关内容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由于教师负有引导义务,自身的功底必须过硬,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是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提前准备及全方位掌控的内容,也促使教师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深化。
二、成本管理案例教学内容选取要求
(一)专业化要求
近年来,成本管理的体系化逐渐清晰,其基本思路是: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管控的绩效评估,除此之外,还包含许多新型的所谓特殊成本的分析。2014年财政部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是关于成本会计最新的要求,所有案例中涉及到成本核算方法的都需要重新梳理。同时,财政部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可见,从今年开始,关于成本管理会计方面的制度性建设逐渐启动,因此成本管理的专业化要求明显强化。
(二)时效性要求
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属管理大类,众所周知,随着行为科学、数学理论等科学的大量应用与管理实践,新的方法层出不穷并不断替代旧有的方法,更主要的是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兼具会计学中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会计学中的适用准则、原则、定义不断获得新的解释和补充,这样相关的计算方法和案例就要求更新,并不断引入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
(三)成本范畴要求
通常在成本会计中所研究的都是泛指产品成本,而在管理会计中成本的概念范围更大,比如用于决策的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用于新的成本核算的作业成本法,成本应用方面的物流成本、资本成本、项目成本、质量成本等,因此成本分析所涉及的面会扩大许多,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三、案例教学中的困扰
《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的丰富程度、教师的实践经验、学生的实务理解程度、教学课时的充分与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
(一)原版成本管理案例教学内容与我国实际脱节
目前引进的部分原版教材中不乏有鲜明特色的案例供参考,原版翻译教材普遍希望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使用作业成本的概念,并使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思想进行决策。但是我国多数企业并未使用或仍然无法使用作业成本法,使得理论上非常先进的核算与管理思想无法实施。实际上,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大量的实务案例,却没能充分组织与利用,很少有鲜明特色的案例被教材引用。
(二)学生层次的不匹配
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跨专业、无实际经验及缺少实践环节等几个方面。目前会计专业的研究生中,跨专业学习的占有三分之一强,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凤毛麟角。由于应付巨大的考研压力,多数学生仅了解应试的几门课程,对于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不得不在读研期间进行强化。对于研究生而言,通常学校都有实践环节的要求,但当无法或未能深入企业内部经营活动时,想了解成本的形成、内涵及其对定价、盈利的影响,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三)教师的实践经验与课时分配
目前,教师中有工作经验的不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案例引导上的自信不足,难免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并期盼案例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对案例的多角度、多立场、多样化的分析不足。同时在学校的考核中对于相应的案例分析往往又希望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以指导学生,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的思维。
四、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建议及思考
(一)案例内容的覆盖面
《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要有所覆盖,要有针对性,即制定目标。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评价等章节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所选择的案例首先要体现这个中心目标,使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提高教学效率。专题性案例和综合型案例应该反映和诠释不同角度、不同范畴的成本理论,以各章节的知识点为主线设计相应的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深化理论教学。如,遇到成本企划这个内容时就必须要对企业成本的构成、产品的成本内含及产品生产及销售流转过程中的成本消耗等进行细分,这时就会出现不同的成本称谓,在定义上就要求明确把握。
(二)案例设计要有时效性
目前,写入成本管理教材并在课堂上讨论较多的绝大多数属于早期的经典案例,某些案例不仅对当初的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但在案例设计时,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实时跟踪把握政策、制度方面的变化。比如,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对于存货成本的确定要求我们了解准则修订后的处理方法,否则存货成本的定价就会出现错误。再比如国外经典教材中多数会有关于作业成本法的案例分析,但是当所选用分配方法、分配基准需要确认是否符合对外报表披露的要求时,纯计算的内容可以解释并接受,但只能用于企业内部的决策之用,而无法列举在对外报表分析之中,这是成本核算与管理中必须要注意的。
(三)案例设计要有教师参与
教师要关注社会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密切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例素材。通常不会有现成的案例资料,需要教师从相关的新闻媒体中广泛寻找,精心整理,编制成适合教学的案例,有时还可动员学生参与编制案例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敏锐的洞察力、文字分析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产学研的机会,发现和酝酿案例内容,这样案例的新鲜感时时存在,同时教师在引导、指导和讲解的过程中也会更加流畅。
(四)现场的模拟化要求
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模仿,模仿实务中可能出现的状况,供学生们讨论和分析,由于学生缺乏实践过程,这样的模仿就会显得比较幼稚或不真实,这就需要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的引导,告知实务中的状况与实际环境。
现场化模拟的方式有多种,如果教师对案例的场景非常熟悉,可采用PBL模式。PBL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在强烈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应用,协作且能够主动地解决真实性问题。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思路强调“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不同学生通过提出各自不同的问题,展示出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比较好地将现场不熟悉、不懂的情景作为问题设计提出。因此教学程序可从问题开始,学生根据各自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使得案例学习小组成员不但可以根据现有的知识储备解决问题,还可以从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获取知识信息。这个过程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根据PBL的思想,可采用的模式是通过“问题激励―知识构建―综合运用―总结反思”四步进行展开的。
在案例的编制、形成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学生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投入程度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成败以及整个课程教学的质量。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适应案例教学的模式,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案例学习的整个流程,并积极准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知识储备,做好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必要的前期工作。X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挣值法;项目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6日
引言
建设项目产品与普通商品相比,具有建设周期长、空间上的固定性、产品多样性、体积庞大性、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大等特征,因此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进度、造价等均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为了保证工程项目能够在预期的造价及合同工期内顺利完成,有必要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跟踪和有效的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以免造成更大损失。
挣值法又称偏差分析法,是对项目成本和进度进行综合控制的重要方法。其基本要素是用货币量代替工程量来测量工程的进度,不是以投入资金的多少来反映工程的进展,而是以资金已经转化为工程成果的量来衡量。挣值法的贡献在于将项目的费用和进度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度量及管理,从而能准确地描述项目的实际实施状态。挣值法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有效地预测工程项目可能发生的费用超支量和工期拖延值,从而及时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为项目管理和有效控制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是项目经理进行绩效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
一、挣值法的基本原理
挣值法(EV)是一种能全面衡量项目进度、成本状况的有效方法,其基本要素是用具体的货币量代替实际工程量来测评项目的进度情况,其不以工程投入资金的多少来反映工程项目的进展,而是以投入资金已经转化为工程项目成果的量来衡量,是一种完整和有效的项目监控方法。它用三个变量来表达工程项目的实际状态,并预测项目最终可能的完成时间和完工时的总费用。
挣值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事先确定的项目计划成本和控制标准,在项目实施后,采用比较法对项目的进度和成本定期进行分析,根据所出现的偏差调整相应的工作计划,并反馈到实际计划中去。对项目进度、成本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监控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及工程进度的状况,及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并结合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修订或更新项目计划。并预测出在项目完成时的实际成本是否会超出预算、项目进度是否会滞后。这种监控必须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中。如果想只利用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某一时间点的监测值,就判断项目的最终成本是否超支或节余是不准确的,因为项目实际成本消耗量大的原因可能是进度超前,也可能是因为成本超出预算;反之亦然。因此,挣值法主要通过对下面三个基本参数的分析比较,达到对项目的进度、成本状态进行有效监控的目的。
(一)挣值法的三个基本参数
1、计划工作的预算费用(BCWS)。根据进度计划安排在某一确定时期内应完成的工作内容的预算费用。该值是衡量工程进度和工程费用的一个既定标准,主要反映了在进度计划内应完成的工作量。如果合同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变更,则该标准在项目实施中一般保持不变。如果合同变更影响了项目的成本和进度,经过批准认可,BCWS基准也应作相应的修改。
BCWS=计划工程量×预算单价
2、已完工作的实际费用(ACWP)。指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某一确定时间内实际完成的工作内容的实际费用。
ACWP=已完工程量×实际单价
公式中的已完工作量并不等于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准确地说,应该是指实际完成的计划工作量。也就是说,它并不考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际工作总量不等于计划工作总量的情况。
例如:某项目的计划砌筑工程量为1,200m3,项目进行到第8天时已完成了计划工程量的80%,实际砌筑工程量1,000m3。则此时的已完成工程量应该为960m3,而不是1,000m3。
3、已完工作的预算费用(BCWP)。指项目实施过程中某一确定时期内实际已经完成的工作内容的预算费用,它反映满足质量标准的项目实际进度和绩效,挣值从实际已完成工作的角度看“绩效”,而不是传统上从预算收支的情况看“绩效”,真正实现了资金投入向工程项目成果中的转化,反映了满足质量标准的项目实际进度。
BCWP=已完工程量×预算单价
(二)挣值法的四个评价指标
1、成本偏差(CV),指检查时刻BCWP与ACWP之间的差值,计算公式为:CV=BCWP-ACWP。
当CV为负值时,表示已完工作的实际成本超过已完工作的预算成本,表明项目的实际执行效果不佳;当CV为正值时,表示实际消耗成本低于预算值,表明效率高,当CV等于零时,表示实际消耗成本等于预算值。
2、进度偏差(SV),指检查时刻BCWP与BCWS之间的差值,计算公式为:SV=BCWP-BCWS。
当SV为正值时,表明项目实际进度超前;当SV为负值时,表明项目实际进度超前延误;当SV等于零时,表明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相一致。
3、成本绩效指数(CPI),指已完工作的预算成本(挣值)与已完工作的实际成本值之比,衡量的是正在进行的项目成本效率,计算公式为:CPI=BCWP/ACWP。
当CPI>1,表示已完工作的实际成本低于预算成本;CPI
4、进度绩效指数(SPI),指已完工作的预算成本(挣值)与计划工作的预算成本值之比,用以衡量正在进行项目的完工程度,计算公式为:SPI=BCWP/BCWS。
当SPI>1,表示实际进度超前;SPI
由上述四个评价指标可以看出,挣值在衡量项目的进度偏差和成本偏差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避免成本、进度信息的失真,必须精确测定挣值。
二、挣值法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某装饰工程公司承接一项酒店装修改造工程,合同总价1,500万元,总工期6个月,前5个月各月完成费用情况如表1所示。(表1)
可以得出各月的已完工程预算费用BCWP,实际完成预算费用ACWP,前5个月的累计BCWP及累计BCWS如表2所示。(表2)
从表2数据可以对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做出明确的测定和衡量,并能尽早发现项目的成本和进度差异。
1、5个月的累计计划完成预算费用BCWS为1,220万元,实际完成预算费用ACWP为1,225万元。
2、5个月的费用偏差CV=BCWP-ACWP=1250-1225=25万元,由于CV为正,说明费用节约。
3、5个月的进度偏差SV=BCWP-BCWS=1250-1220=30万元,由于SV为正,说明进度提前。
4、费用绩效指数CPI=1250/1225=1.0204,由于CPI>1,说明费用节约。
5、进度绩效指数SPI=1250/1220=1,0246,由于SPI>1,说明进度提前。
可以看出,实际发生费用比已完工预算少,而且工作进度也提前了,因此项目实施状况良好,应该继续保持这种态势。
三、应用挣值法的局限与意义
挣值分析法是一项重要的成本管理方法与技术,如果能较好地使用它,有助于提高项目管理者对项目进展进行有效地评估,更好地进行项目决策。然而,目前很多项目的成本管理都还没有应用挣值法,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它强调动态的跟踪比较;二是强调操作中对完成百分比数据计算的重要性。很多项目,比如IT项目,由于没有制定良好的计划信息,所以跟踪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时可能产生误导信息;三是强调数据信息收集的准确有效。在分析整个项目实际成本控制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挣值法预测项目未来成本的发展态势和最终结果,对于项目进度管理和成本控制,以及项目的集成管理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但这种预测一般需要项目在已经完成工程量超过计划总工作量的15%以上,根据该检查时刻实际搜集的数据去做挣值分析和预测项目费用未来发展变化和结果才有实际意义。
使用挣值法的重要前提就是必须注意搜集和保存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有关项目进度和费用这两个方面的数据。运用挣值法分析和预测项目费用的趋势和结果,对于指导项目的进度管理和费用控制都是很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挣值法分析和预测所获取的信息有利于预防和纠正项目进度滞后和成本超支,可以使项目在尽可能节约成本的前提下及时竣工。
四、结束语
如何有效而合理地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来指导实际工作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对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挣值法作为一种有效的项目管理技术与方法,避免了过去仅仅以某一个指标值去监控项目进展状况的弊端和不足,以三个基本参数、四个评价指标为基础,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判断项目的进度及费用控制是否存在问题,是否较为理想。完整的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了费用和进度状况,可以有效地帮助各级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决策。
主要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挣值分析方法中的错误与解决方案[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5
篇7
关键词:采购物流管理;成本控制;方法
采购物流管理即企业为保证正常运行中所需的物资供应,以企业采购活动整体为对象而发生的计划、组织、协调、智慧、控制等行为,可见采购物流管理在企业物资供应和生产实现协调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行所获取的经济效益,所以对采购物流管理及其成本控制方法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采购物流管理分析
据资料显示,现阶段物资采购总成本通常占我国企业销售成本的70%以上,可见现阶段采购物流成本控制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正常运行过程中的销售利润,对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结合发达国家在采购物流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采购物流管理可以分为制造行业企业内部业务整合、企业社区的建立和从生产原材料到客户的所有业务流程协同三个阶段,而我国现在采购物流管理处于第一阶段,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整体能力受到严重的制约,部分企业虽然在自主品牌、产品质量等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受采购物流管理流程、采购机制等因素的限制,整体发展状况仍不理想,可见,企业重视采购物流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现阶段我国企业在采购物流管理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采购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加强、缺少全面有效的采购绩效评估制度、采购过程中建立供求关系的供应商不稳定等,使我国企业采购物流成本不断加大,企业经营压力也随之增加,严重削弱了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所以现阶段进行采购物流的成本控制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采购物流成本控制方法分析
(一)推动采购物流管理向职能化、专业化、中心化方向发展
采购物流中心化即将企业内部采购能力集中化,使企业在采购物流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以此实现成本的缩减;而采购物流职能化即扭转采购的对内行政职能,要通过管理战略的明确和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使采购物流管理得到全面落实,将采购物流成本控制落实到具体的职能范围内;采购物流专业化,即要求从事采购物流管理的人员不仅要具有采购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企业采购物流管理人员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应灵活的应用计划指标分解法、预算法、定额法等,而且对相关专业也要产生较全面的认识,并灵活的应用,如法律、计算机、会计、英语等专业,以此提升企业在大范围的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成本控制的实现要以采购物流规范化管理为前提,所以当采购物流深化发展的同时,成本控制水平必然会随之得到优化和提升。
(二)落实采购绩效评估
在采购物流成本控制的过程中,通过有计划地对采购部门绩效进行有效的评估,对提升成本控制的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结合企业的年度人事考核机制对采购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评估,使采购物流管理人员认识到采购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并认识到成本控制过程中的侧重点,实践证明在采购物流成本控制方面落实绩效评估,可以使管理人员有意识地针对采购过程中各环节加大成本控制的力度,如采购预算、采购合同管理、采购洽商、存储管理、运输管理等环节,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有效手段实现采购物流成本控制的总体目标[2]。
(三)注重采购物流涉及供应商关系的管理
现阶段企业采购物流管理过程中对供应商的选择主要考虑其是否与本公司在历史中产生过较理想的合作关系;供应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是否满足自身需求;供应商所在地理位置是否可以最大程度的缩减运输成本,是否可以满足按时送货的需要,以及供应商自身的商誉、市场竞争力等,在综合评价供应商的基础上,企业要实现采购物流管理成本控制的目标,需要针对不同的供应商建立针对性的资料档案数据库,并进行分类管理,结合各供应商的发展状况进行动态的分级,在供应商管理的过程中应积极寻求与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机会,以此保证企业发展过程中对采购方案的调整、市场价格波动等不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构成较大的影响,实现采购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
(四)落实以人为本的控制理念
在采购物流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单纯地追求从采购物流方面进行成本的控制,很可能对采购物流的实现水平构成消极的影响,这要求企业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认识到采购物流管理水平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方法,高超的技能和优质的管理方法,可调动参与采购物流环节的人员进行成本控制的积极性,有意识地避免采购物流成本的浪费,例如在采购产品装载的过程中,选用更加科学的装载方式,有意识地优化运输过程中的车载温度,缩减采购产品的腐败率等。只有全面地落实采购物流人性化管理,才能有效地缩减采购物流成本浪费的空间,推动企业采购物流管理水平的持续升高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采购物流管理在缩减企业经营风险,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成本控制,但现阶段其在成本控制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针对性的完善和优化。
作者:曹健锟 单位:中国人民军事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梁婵卓.浅谈我国中小型企业物流管理成本现状及其控制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7:6-7.
篇8
关键词:成本管理;房地产;项目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目前,房地产已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日益规范化,但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企业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办法,以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房地产开发项目具有高风险性、高收益性、高投资及投资期限长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管理具有高难度性。成本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本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企业综合效益均有重要意义。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开发成本管理认识不足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长期存在“重规模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和“重过程轻决策”等观念,在开发过程中,过分强调开发项目的规模大小,甚至以开发规模作为衡量房地产开发企业实力以及领导能力的主要指标,而忽视了其在生产效益中的规模。此外,部分企业开发的土地是通过各种模式或者其他的非市场途径所获取的,成本管理认识不足。
(二)缺乏科学的成本管理办法
部分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成本管理仅仅被认为是控制单项成本的工作,比如规划设计成本、土地成本、配套设施成本等,对这些成本的管理只是在审核拨付时简单地进行控制,但在项目选址、规划设计以及定位包装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给项目施工及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成本缺口使得企业不断地设法堵塞成本漏洞,而对成本漏洞的预防缺乏有效的措施,企业步入债务的恶性循环中。
(三)缺乏有效的成本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周期较长,所涉及的成本范围较广,使得成本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存在较大的难度,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缺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员工的成本控制积极性不高。
二、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管理的策略
(一)明确成本管理战略
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战略是房地产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部分,应贯穿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充分重视成本管理问题。首先,企业成本管理战略的目标要立足于用户的满意度,从而全面提高项目的市场价值。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已成为房地产开发项目成功的保证。与其他建设项目不同,房地产项目具有商品性,因此,其价格同其他大多数商品一样具有差别性和地域性。通常,成本越低,企业的价格就越有竞争力。但成本结果实际上是由用户对企业产品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来决定的,因此,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管理中,必须立足用户的满意度,才能赢得更大的利润。其次,房地产项目的成本管理实际上是从时间以及空间上所开展的业务过程,具有动态性。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是对企业内部资金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价值消耗进行管理,但成本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对某一时间点上项目成本的管理,还应贯穿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因此,项目成本管理具有空间性。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应贯穿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不仅是寻求成本优势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更要注重开发各个环节的优化,保证开发过程的连续性。
(二)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各阶段的成本管理
1、项目的决策阶段
在房地产项目的决策阶段,成本管理主要包括项目前期规划费用、可行性研究费以及土地费等。尤其是土地费用,约占房地产总成本的20%-40%左右,因此,应重点控制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费。房地产开发商对成本的控制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地政府对于土地的供应能否维持一个动态平衡的局面,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种关系和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较低价格的土地。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着眼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建设,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才能保证投资效益。
2、项目规划及设计阶段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规划及设计阶段,成本管理主要包括招标费用、设计费用以及地质勘查费用等。设计费用所占的比例通常在成本总数的1.5%-2.0%左右,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直接关系着工程造价,且影响程度在75%以上。项目设计质量直接关系着施工阶段的投资规模,同时也影响项目在销售期的经济效益,决定了项目的产品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也就决定了产品可以为公司带来的收入。在确定投资决策以后,必须加强规划设计阶段特别是设计任务书、设计过程、设计成果评审优化和设计变更四个环节的成本控制。在总体设计规划阶段,可以采用设计招标,将设计方案与工程造价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择优选择方案设计单位及建筑设计单位,在确保建筑造型美观、质量较高的同时,确保造价的合理性。但单体设计阶段,则应充分分析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的需求,在技术分析及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应用价值工程,将工程功能细化,并去除不必要的功能,重点控制造价较高的工程。同时,完善对设计人员的激励机制,以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以便更好地控制工程造价。此外,还应加强设计出图前的一系列审核管理工作,尽量将工程变更控制在项目开工前。在项目设计阶段,可委托监理单位对设计进行监理,确保工程的安全性、技术性、周密性和经济性,从而减少或者避免设计不合理或者设计失误导致投资损失。
3、项目施工阶段
在施工阶段,加强项目质量管理及施工安全管理是控制额外支出的重要手段。第一,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和经验的监理单位,对工程的技术质量全面监管,同时也可协助业主进行成本管理,有效控制成本的支出。第二,应选择较好的承包企业,选择施工工艺先进、报价合理、工期较短、技术力量雄厚和社会信誉较好的施工企业,以有效缩短工期,并节省工程造价。第三,签订合同时,应明确合同内容,根据建筑市场情况、建筑行业的相关标准、规范以及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合同纠纷问题,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合约。第四,加强工程变更签证管理、监督以及审核,确保建立及甲方现场代表的签证,并由开发商的成本管理部门核实。第五,应加强材料及设备成本控制。加强市场价格调研工作,做好材料及设备的采购、验收等,确保质量和价格合理。第六,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对策及办法,加强现场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和安全事故防范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问题,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4、项目竣工结算阶段
在项目竣工结算阶段,所有结算工程均必须按照设计图纸以及合同规定完成,并且应验收合格,对于取消项目应有相关手续,并在结算中将其扣除。同时,应严格执行投标单价或者签证价格,同时与合同文件进行对照。应严格按照相关协议以及合同内同,合理地确定优质奖和工期奖等相关的费用。应建立健全并严格贯彻落实工程的结算复审制度以及尾款会签制度,以确保工程结算的质量。最后,应正确地处理索赔费用。
5、销售阶段
房地产项目的销售与建设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为确保项目具有较高的销售量,同时使消费者感知到该项目的升值趋势及空间,应具有较佳的销售方式及手段。大部分开发商会委托专业的销售机构进行销售,因此,应加强销售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包括销售、销售广告以及策划楼书等费用。
(三)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优化成本管理系统
实施成本管理战略必须要有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体系。房地产开发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会涉及不同单位、部门或者个人。因此,开发企业应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完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相关制度,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项目成本的影响,从而提高成本管理绩效。应建立实时有效的监督机构,按照既定目标及相关制度,在重大决策、合同签订、人事任免、资金使用等各个环节中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可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全面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以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和成本管理效益,以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同时建立高效的成本管理系统,将企业的目的和任务转化为目标,对开发成本实行目标管理,加强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目标分解的明确性以及目标实施的可控性,通过对估算、概算、预算、合同、合同执行的管理,将动态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比较,找出差异,最终达到对成本进行动态控制的目的。
三、结束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房地产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综合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项目开发中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房地产成本管理应坚持全员参与和全过程控制,并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加强项目全程的成本管理、监督和分析,为企业制定并调整销售策略提供可靠依据,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芳,文艳梅.小议房地产开发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J].广东科技,2009,(22):24-25.
[2]周军.浅谈房地产开发的成本管理[J].建材发展导向,2011,09(5):456-458.
[3]刘文青,李存英.房地产开发公司成本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107-封3.
[4]顾曙旭.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本管理探究[J].现代商业,2012,(20):164-165.
篇9
关键词: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 目标成本法
在市场条件下,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竞争机制使成本处于各种抉择关系的焦点,成本与环境、成本与内部条件之间的关系,成本与质量、价格、销售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既决定了企业在各项管理活动中必须关注成本,同时也决定了成本管理不能局限于成本自身。
现代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几个方面。成本预测是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它对于提出准确的备选方案,正确进行成本决策,科学编制成本计划,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成本决策则是在成本预测提出若干备选方案的基础上,对各个形成成本及效益的方案进行横向对比,经过分析筛选后择优选取。成本决策的基本出发点是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好的效益。在实际成本决策中则要考虑各种消耗与收益、技术与经济、宏观与微观、可控与不可控、可计量与不可计量等综合因素,权衡利弊,择优定案。成本控制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影响成本的各项因素加强管理,制定并执行各项消耗定额、费用限额和费用预算,使费用限定在计划标准范围之内。发现偏差,及时反馈,采取措施,防止超标。以使费用发生与成本形成过程始终被控制在合理、最优状态之中。
面对微利时代的巨大生存挑战,企业不只是成本是否降低问题,更重要的是结合公司自身特点,吸收先进的成本管理经验与方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上述成本管理工作,构建优化、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一、价值链管理
价值链是用来描述企业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产品过程中,其作业与产品价值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公司各项工作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基本活动直接创造价值并将价值传递给顾客,支持活动为基础活动提供条件并提高基本活动的绩效水平,它不直接创造价值。以上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一系统内各项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即某项活动进行的方式影响其他活动的成本与效率,仅仅考察一项活动本身并不能全面理解这项活动的成本性态,企业可以通过协调或优化这些联系来创建其整体成本优势。例如存储作业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只起到有备无患的预防作用,它的存在并不能使企业产品价值增加,因此应尽量减少这种作业成本。半成品在企业生产部门的传送作业也不能使企业产品价值增加,应运用网络规划的科学方法合理布局企业的生产车间,来减少半成品传送作业使其传送成本最小化。因此在全面成本管理方法体系中,价值链分析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只有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实现成本控制的全过程管理。
二、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公司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职工培训结合起来,建立起全过程的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力求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质量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把不合格的产品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消除产生不合格产品的种种隐患,不允许有缺陷的零部件从前一程序转移到后一程序,形成稳定生产优质产品的系统,以促进产品质量长期、稳定、持续地提高。
三、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是通过精确的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边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标准成本是经营的目标和评价的尺度,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标准成本按其制定所根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可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理想标准成本是指在最优的生产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规模和设备能够达到的最低成本。它的主要用途是提供一个完美无缺的目标,揭示实际成本下降的潜力。正常标准成本是指在效率良好的条件下,根据下期一般应该发生的生产要素消耗量、预计价格和预计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出来的标准成本,可以作为评价业绩的尺度,成为督促职工去努力争取的目标。它可以在工艺技术水平和管理有效性水平变化不大时持续使用,不需要经常修订。制定标准成本时,应充分考虑到在有效作业状态下所需要的材料和人工数量,预期支付的材料和人工费用,以及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所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因素。标准成本的制定,应有销售、生产、计划、采购、物料、劳动工资、工艺、车间、会计等有关部门的人员参加,共同商定。标准成本制定后,企业要定期进行评价和维护。
四、责任成本法
责任成本是将成本支出按部门、车间、班组、个人等责任者归类,由责任者负责和进行核算的可控成本。按照“谁负责,谁承担责任”的原则来考核,其考核的依据就是各管理层的责任成本。责任成本的核心是可控成本,所有可控成本加在一起,就是责任成本。责任成本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也可相互结合,可控的目标成本都有与其相对应的责任成本,一个目标成本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责任成本。实施责任成本第一要设置责任中心,明确责权范围;第二,要编制责任预算,确定考核标准;第三,是要提交责任报告,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第四,要评价经营业绩,实施奖惩制度。在采用责任成本管理时,应注意职责划分的科学合理性、责任与权力的统一性、责任人承担责任指标的全面性、信息反馈的真实、及时性、奖惩机制的严格性等问题。
五、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基础上进行的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它按照各项作业消耗资源的多少把成本费用分摊到作业,再按照各产品发生的作业多少把成本分摊到产品,作业会造成资源的消耗,产品的形成又会消耗一系列的作业,作业成本计算在产品核算上突破产品这个界限,使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它是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并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将成本管理的核心由“产品”转移到“作业”层次的一种管理方法。
六、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是指在新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为了实现目标利润而必须达成的成本目标值。换句话说,即生命周期成本下的最大成本容许值。目标成本法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成本管理方法。
目标成本管理理论内容很多,综观整体情况,其基本的组成部分主要有:第一是进行目标成本预测。第二是进行目标成本分解。将成本目标细化,使之成为协调各部门、单位、个人在各自岗位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的有力工具。第三是进行目标成本控制。应用控制论的反馈理论,对目标设计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通过数据信息的反馈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和纠正,以保证决策方案和目标的实现。四是进行目标成本分析。
目标成本法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基于价格的目标成本法。二是基于价值的目标成本法。三是基于作业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法。
七、战略成本法
篇10
上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许多制造企业的制造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全面质量管理、适时制等管理观念的创新。制造企业的成本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产品的生产不再主要依靠人工,而主要依据先进的制造设备,成本不再适用笼统地以单位水平动因来分配,而应按照成本动因来分配。企业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和成本结构的巨变,提升顾客的满意程度,就必须改善过去看似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传统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产生了,作业成本法是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但由于作业成本管理从产生至今并未经历较长时间,理论和实际之间仍有着差距,现代企业立足于全局和长远利益,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应该要如何选择,作业成本管理的前景又将如何?
一、导致作业成本管理产生的几个变化因素
1.环境的变化。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成本结构的巨大变化以及成本重心的严重转移,使传统成本管理不再适合企业。另外,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对于产品质量和功能的期望也日益提高,消费行为变得有选择性和挑剔性,产品的质量虽然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服务以及针对性又成了企业的一项新挑战,传统的“规模经济”,即大批量的生产来满足顾客已经远远不够,对于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应该采用顾客化的生产方式,通过对价值链的分析来减少各个环节的非增值作业成本,用全面质量管理来增加企业可取得的“顾客价值”,正是市场需求由统一化向多样化的转变导致企业必须的成本控制观念的转变,管理观念的转变使制造成本转变成了企业成本,顾客成本,更有利于企业分析成本。
对于企业的管理方法,由以前卖方市场导致的生产管理转变成为了现在买方市场形成的营销管理上,企业的管理方法转变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各种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促使企业根据有限的资源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建立有效的管理团队和基础架构,满足不断提高的顾客的期望。所以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和整合,需要成本管理的转变。
2.成本管理中成本动因的转变。
传统成本法成本的计算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则是产品成本的唯一动因,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全部都追溯到产品成本中去。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所产生的费用按其成本动因不同汇集到作业中去,计算作业成本,再按照产品生产消耗的作业量,将其计入产品成本。两者的区别在于长期的变动成本,在传统成本法下大多都被计入固定成本,而在作业成本法下,作业作为其成本动因,是会有所变化的。因此,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动因由“产品”转为“作业”,不仅克服了传统成本法中严重扭曲成本的缺陷,而且帮助管理者从成本产生的源头入手,目光关注于资源消耗的动因,分析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成本的分配由单一的产品转化为多种动因标准,为管理者提供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另外作业成本法也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反映,这样可以提高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等各个方面的效率和准确性,实现前馈和反馈成本控制相结合,实现一个良好的成本计算和管理系统。
3.成本管理中分析成本的角度发生变化。
传统成本法是将企业的成本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也是按此来分析成本,而作业成本法是将企业的全部经营按照业务流程的不同分解成为一系列作业,再将总的成本按照这些活动消耗资源的多少分配到这些活动中去。传统成本法是着眼于量,按量把成本分摊到产品中去,不能够有利于企业判断出什么顾客,产品给企业创造价值,什么顾客,产品在侵蚀价值,而作业成本法着眼于流程。例如,某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从产品的研制开发到组织订货,从安排生产到对外销售,以及最后的售后服务等等,这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也就是所谓的“作业链”。由于生产消耗了作业,而作业又消耗了资源,作业的转移实质上伴随着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既是全部作业的集合,又是价值量的集合,作业的形成,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作业成本法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报告提供了动态连续的信息。正是作业成本法价值链的形成,对企业内跨部门工作的规范计入提供了共同语言,有利于各部门之间了解业务,规划并进行资源管理,考核及提高绩效,使管理者虽业务做到心中有数;对企业中员工,小组有着激励作用,由于他对业务流程有着详细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将作业与绩效考评相结合,使得薪酬系统不仅准确,而且易于管理激励,使管理者对企业激励机制心中有数。
4.企业增长方式及管理目标的转变。
企业的增长方式正由外延增长到内涵增长的剧烈转变,从管理观念上来看,传统成本管理讲求的是降低成本,从管理方法上分析,传统成本管理以事中控制与事后反馈为主,强调对活动的规范和约束,从管理对象上看,它主要是企业的制造成本,而看不到企业的价值链和隐性成本。现在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企业立足于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寻找企业新的持续的效益增长点,而不是传统成本中所谓的成本节约,对于成本管理方法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成本管理必须要有前瞻性,对于管理对象来说,必须围绕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从开放的竞争市场洞察其变化的成本动因,正是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企业不得不转变战略管理方法。
企业管理目标由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转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传统成本管理通过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成本来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尽管降低成本对企业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但传统成本管理过多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而没有很好的把成本管理与竞争的优势联系起来,企业只有通过战略的制定实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创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像新产品的开发与售后服务的完善都能够为企业取得长期竞争的优势,即便短期成本有所提高也是正常的,作业成本管理正是通过立足于企业长期的盈利和竞争优势,而不是短期成本的削减才使企业有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二、作业成本管理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企业整体的装备水平仍然很落后,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还较低,适应作业成本会计应用的制造环境还不具备或不充分。
2.很多中小型企业一贯都应用传统成本管理,对于作业成本管理并不熟悉,而且有的准则只能够规定只可以应用制造成本法,对作业成本的推广造成阻碍作用,而且作业成本管理应该面对着这么多千变万化的企业经营情况,有着更多的适应方法,这样才能使作业成本管理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3.作业成本管理的发展与应用与经济环境、生产环境、会计环境相关,虽然作业成本管理在理论上已经较为成熟,但是我国作业成本法还在介绍和引进阶段,并未有太多的研究。另外作业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要通过企业管理人员、会计人员作用到企业的经营中去,而现状却是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生产管理的范围狭窄、生产控制弱、生产设备组织不合理,总体的会计素质就更成问题,比如由于我国会计人员计算机知识有限,会计电算化并未得到普及,这也属于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影响着作业成本管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4.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先进的管理水平与作业成本法相配合,这样利用作业成本法所计算出来的大量成本信息将很难真正运用于成本分析、作业成本预算、业绩评价指标的制定、产品定价及内部转移定价的制定、顾客及合同的选择等作业分析及作业成本管理中,作业成本法的效果将很难显现出来。
三、推广作业成本的举措
1.加大宣传力度。首先,要介绍清楚传统成本法在新制造环境下所产生的局限性,以及这种局限性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企业竞争地位的影响。其次,应介绍清楚作业成本法的先进性、合理性、有效性及科学性,特别是作业分析法在降低成本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让作业成本和作业管理的理念得到广泛的认同,为推行作业成本法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应介绍清楚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最后,对作业成本法的简易实施法进行介绍。
2.将其更好地与责任会计及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责任会计是适应分权管理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责任单位,对各责任单位权责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及业绩考评的内部控制制度。责任会计所建立的“责任中心”与作业成本管理所建立的“作业中心”是相一致的,他们之间是相互促动的,成本动因中除了产量、作业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人的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像员工的工作态度,管理意识、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员工对于公司的信赖程度和责任感等等,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比单纯去减少企业成本要更加有效,按照作业设置责任中心,更加易于成本合理的分配,也更加易于区分清楚责任,而对于全面预算管理方法,预算编制的成功在于对未来预测的把握,而对未来预测的把握关键在于历史数据的分析与应用,而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新的管理理念的形成,传统成本管理下产生的成本数据并不能代表产品成本的信息,作业成本管理下所创造的按成本动因所计算出来的成本相对能够如是的反映成本构成状况,在此基础上所编制的预算能达到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要求,作业成本管理与责任会计、战略规划、全面预算管理方法相伴相生,相互促动。
3.成立咨询组织。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每一个企业的情况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在我国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下,有必要成立咨询组织,依靠专业人士的知识来解决作业成本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上一篇:医保组织机构管理制度
- 下一篇:计算机物联网工程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