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文化村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6 17:3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文化村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积极推进明珠**大门地区旅游项目建设,基本完成花桥招投标;
2、加快推进明珠湖污水处理厂前期规划设计等工作;
3、完成了申办**第八届园博会规划编制和申报材料的准备;
4、将**岛国家地质公园成功申报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5、前卫村等五个景点3a级景区创建初评结束;
6、完成**岛国家地质公园西沙湿地公园沙盘模型制作;
7、启动了西沙湿地二期改造工程规划;
8、完成我县旅游管理体制调研报告和“关于杭州公共自行车租赁运营情况的考察报告”;
9、积极推动“规范设置我县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工作;
10、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项目景点三维展示、内部办公系统正有序推进之中。
(二)旅游节庆活动
1、策划起草了**年稻香节活动方案、北沿公路现代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带策划方案、首届**尝鲜节活动方案、**年长三角旅游宣传促销方案、**年****柑桔节方案;
2、形成**年**森林旅游节总体方案(讨论稿)。
(三)旅游宣传促销
1、起草了**年**生态岛建设和旅游业宣传促销总体方案;
2、组团参加了5个旅交会,其中包括:南京长三角旅游交易会、南京路五省市旅游交易会,**世界旅游资源博览会、大连全国旅游交会、**浙江(**)旅交会,并赴启东、海门、南通等地进行宣传促销;
3、《**旅游指南》再版小样已完成,正在进行小样修改工作;
4、设计制作了旅游促销用环保袋并启用;
5、联系分众传媒和框架传媒宣传国际女子自行车赛和**农产品;
6、策划并启动了**年度**社区宣传促销。
(四)旅游行业管理
1、完成了旅行社和导游年审工作;
2、布置了三个小黄金周的旅游安全工作,并在春节前和五一前分别对景点进行了检查;
3、与县文化执法大队联合举办新版《旅行社条例》培训;
4、办理了新开办的东文旅行社以及两家二星级宾馆申报的相关审批手续;
5、新评定了两家“规范达标”社会旅馆;
6、召开了绿色饭店创建协调会;
7、重新聘请了10名旅游行风监督员。
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旅游项目建设
1、完成3a级景区创建及旅游景点道路交通标志牌规范工作。
2、年底前基本完成花桥主体工程、明珠**大门停车场及道路一期工程等。
3、明珠湖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争取年底之前完成30%。
4、启动地质公园**年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总结及申报**年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等工作。
5、完成西沙湿地二期改造规划,启动并加快推进工程建设。
6、旅游信息平台年底前进行部分试运行。
(二)旅游节庆
1、进一步做好**年****森林旅游节庆活动方案的调整、完善、推进等相关工作;
2、配合做好******柑桔节举办的相关工作。
(三)旅游宣传促销
1、全面完成**社区促销、大众媒体、户外广告、分众传媒和框架传媒的宣传工作;
2、组团参加第四届海峡旅游博览会;
3、做好《**旅游画册》、《**旅游指南》、《**旅游》宣传折页等宣传资料的设计、拍摄、校对、出版等相关工作;
4、做好旅游5号线与隧桥同步开通工作;
5、启动旅游纪念小礼品的设计、制作工作。
(四)旅游行业管理
1、继续抓好农家乐接待户再教育培训、星级饭店管理人员培训及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导游培训工作;
2、在做好日常安全监管的同时,认真做好“十一”黄金周和森林旅游节期间的安全工作,并会同相关部门开展联合安全执法大检查;
3、完成102户农家乐接待户星级复查、84名导游年审、11家达标旅馆年审、12家星级饭店的年审工作;
4、继续加强世博宣传力度,营造氛围,特别要开展好旅游环境整治和每月5日的迎世博主题活动;
5、组织旅游政风行风监督员开展2次检查活动;
6、抓好50家旅游企业统计工作;
7、指导宝岛、顺利、锦绣的绿色饭店完成创建工作;
篇2
关键词:金土地工程居民集中居住规划考察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145-02
通过对成都市郫县花牌村与锦江区三圣乡的居民集中村规划的方式、措施以及两者城乡统筹的差异性加以调查研究,能够更好的促进城乡统筹的发展,也能保障土地流转后居民的利益,使政府和老百姓达到双赢,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最终提出我们自己对于新农村的建设的新型道路。
1.2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由六个人完成,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主要搜集相关图书资料和数据资料,通过走访三圣乡政府和郫县花牌坊村村委会来完成,形成初步的观点和构架,后期通过问卷调查,到当地向居民了解情况,搜集居民的相关情况。本次调研严谨仔细,完全按照正规的调研程序进行。现在已经完成了后期政府的回访与问卷调查。
1.3调研概况
本团队对所有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统计以及分析。走访的单位是三圣乡政府和花牌村村委会和文化就业中心。后期总共发放了300分问卷,有效回收250份。
1.4调研内容
针对我们的课题,搜集三圣乡和花牌村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着重在看两者对于居民集中村规划和建设后的补偿、土地置换、宅基地以及建后的无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保问题等进行探索,以更好的实现成都打造田园城市的目标。
2成都地区的示范引导作用
这些年来,成都市一直走在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前沿,成都市一直在因地制宜的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向、保持好的发展进程。很好的落实了国家关于金土地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例如三圣乡等地就在土地集中规划与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了成效,其采取的发展地方的特色优势“发展花卉产业”与集中规划在成都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经验模范作用。
3对成都郫县花牌村和锦江区三圣乡的调查分析
3.1成都市郫县花牌村
3.1.1花牌村的概述
古城镇花牌村位于古城镇政府以南2公里处、距成都市区12公里、郫县县城6公里、彭州市区8公里,沙西线贯穿全村。全村面积约3800亩,共2930人,村(居民)小组14个,党员102人,党小组13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2009年人均收入6800元。全村主要特色产业是水稻和小麦,目前已建成稻麦模式和菜稻模式标准化粮食生产基地2000亩,被列为郫县粮食丰产示范基地。
3.1.2具体实施方案
(1)指导思想
坚持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 按照新农村建设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四性”要求,综合开展田、水、路、林、村整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房建设,优化城乡土地资源利用和空间布局,推动花牌村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社会保障建设,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再生耕地资源。
(2)运作模式
通过自愿申请参与土地整理的农户将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流转给花牌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并由市、县“农投”公司作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采取公司运作模式。花牌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与成都市惠农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签定《委托经营管理协议》。
(3)项目的审批与施工组织
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后,委托专业规划编制单位,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并结合项目区基本情况确定农民新居建设、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规划建设方案,编制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并报省、市审批立项。农户参与土地综合整治本着自愿的原则,参与农户可获得相应补贴和奖励。
(4)土地权属调整办法
按照土地综合整治增减挂钩,增减平衡,性质不变,权属不变原则。采取“撵地”方式,实施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权属调整。
(5)农房建设方式
1)统规统建。
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按照人均35㎡的标准进行统建房建设。 农户配置人均2-3㎡建设经营性用房,其产权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由业主委员会统一经营,并以股份的形式量化到参与统规统建的农户,其收益优先用于支付小区物管费等农户应承担的集中居住区相关费用。
2)统规自建。
自建房人均建房房基面积约30㎡。一人户拥有280㎡建设用地的,可按60㎡划给房基面积;不足280㎡的,不足部分按480元/㎡补足参与费用。农户实际建房房基面积不足人均30㎡的,其节余房基面积按每平方米给予200元奖励。
3.2锦江区三圣乡
3.2.1三圣乡基本概况
三圣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中国花卉之乡”、“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 ”。乡内农村区域资源丰富,农业文化底蕴深厚,农村生态景观优美。大力发展其旅游与生态相结合为一体的道路。
3.2.2三圣乡的发展
(1)发展模式
实施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的项目模式,探索休闲经济、产业支撑的发展模式,开展景观打造、城市化建设的模式,创立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的生活模式,搭建融资平台、引导民间积蓄的投资模式,实现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飚升的“双赢”模式。
(2)实施方案
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和就地市民化。
(3)三圣乡经营模式概况
“一村一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推进产业布局特色化。规划先行,城乡一体化,推进农村经济建设。通过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开发集约化等方式来规划经营。文化润色,产业支撑,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4郫县花牌村与三圣乡集中规划与建后的对比探索分析
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居民集中村的建设,在不损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完成土地的流转,积极探索新型的绿色农业发展之道。鉴此,我们取郫县花牌村与三圣乡两处作为调研地点,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探索。
(1)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建设了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在这一方面,郫县花牌村是依托粮经规模经营示范基地,为城乡统筹综合示范项目建设提业支撑。推行“七统一”,实行技术集成,以科技创新提高粮油产量。同时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市场供给,快速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目前,全市一流的优质粮经规模化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
而三圣乡和郫县的“统筹城乡”模式不同,处于成都市的“城市通风口”位置,所以整体规划规定了三圣乡的所有土地,只能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不能搞建设性开发。以避免高楼林立带来的“通风堵塞”。
所以在进行新农村集中规划时,可以参考这两个地方的模式,即在城镇周边可以发展农家乐的休闲度假村,在农村可以发展种植蔬菜基地或者是水果基地,进而可以发展观光农业,最终达到转型。
(2)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关于这点,郫县花牌村的做法是成立花牌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采取公司运作模式,拟写参与土地整理的农户与“公司”签定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协议和相关补偿协议,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全部流转给“公司”,完成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的变更。
而三圣乡是将土地开发集约化。对土地严格监管,整合农宅,拆除违建,减少农房占用耕地,充分利用荒山、沟渠、坡坎等土地修建配套经营性用房和会所,盘活土地资源,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所以结合二者的优势,可以采取公司治理的模式来管理新农村规划建设后的农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达到共赢。
(3)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这方面,花牌村主要采取了一下三点措施:1)建立合作社,鼓励连片发展,以规模经营提高种粮效益。2)实施“订单”式,联建良繁基地,以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3)紧密利益联系机制,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而三圣乡是三圣乡充分利用乡内农村区域的丰富资源,浓厚的农业文化底蕴,以文化润色农业、以文化营造环境,以文化提升经营。
在进行新农村集中规划时一定要把农民的收益放在第一位,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达到集群效应。
(4)扩展了城乡建设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对于这方面,花牌村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及农房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运用民主化和市场化手段,全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建设,取得明显绩效。预计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125.03亩。而三圣乡则是因地制宜,发展以观花、赏花为主题,以休闲为目的,对花卉的科研、生产、包装、旅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度开发和复合性观光休闲农业产业。通过打造“花香农舍”“幸福梅林”“荷塘月色”等一系列休闲产业。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金土地”工程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体现,每个区域都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即从当地实际出发,持续推进土地整治工作,不论是发展农业,还是旅游业都是围绕通过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质量和增加土地数量的工程。金土地工程”全面实施以来,有效提高了耕地质量,耕地的复种指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加,耕地单产和总产明显增加。并促进了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了项目区群众收入。同时,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建设用地提供了重要的补充耕地保障。近年来,我省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充耕地,超过90%都来源于“金土地工程”项目实施后新增的耕地。
参考文献:
[1]付克友,王眉灵.成都“金土地工程”统筹城乡土地资源[N].成都日报,2009-6-8.
[2]赵茵,朱婧.四川省市(州)土地整理中心主任座谈会专辑(二)[A].“金土地工程”工作动态,2008,(3).
[3]魏炜.一个政府创造的商业模式[J].创富志,2008,(12).
[4]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整改方案[N].2009-8-2.
篇3
根据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部署要求,结合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的工作实际,我们围绕全面提升张掖地质公园建设管理水平专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以期总结经验,找准差距,明确思路,强化措施,不断提升张掖地质公园建设管理的整体水平。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风光秀美,地貌景观独特,是国家历史家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沙漠绿洲、彩色丘陵、丹霞地貌、沼泽湿地、河流峡谷等多元地貌聚于一域,被誉为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
张掖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322平方千米,由彩色丘陵、冰沟丹霞、大肋巴沟景区组成。拟建张掖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1289.71平方千米,由彩色丘陵、冰沟丹霞、中华裕固风情走廊、九个泉景区组成。公园主要发育有1.35亿年至6500万年前的白垩系“红层”,经构造运动、流水与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彩色丘陵和红色碎屑岩地貌。公园地貌景观独特,文化积淀深厚,地质遗迹和动植物种群丰富,彩色丘陵、冰沟丹霞、九个泉蛇绿岩套地质遗迹世所罕见,裕固族民族风情浓郁独特,榆木山岩画、冰沟肃南二齿兽化石、冰沟硅化木等历史文化和自然遗存丰富多彩,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是一座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观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地质遗迹保护于一体的大型地质公园,对研究自白垩纪以来青藏高原及祁连山隆升过程中的重要地质事件和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同时,独特唯一的地质地貌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近年来,张掖地质公园立足落实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任务”,积极开发地质旅游资源,着力催生旅游新型业态,张掖地学旅游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张掖地质公园先后获得“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全球最刻骨铭心的二十二处风景之一”和“全球二十五处梦幻旅行地之一”“三十个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中国最美外景地”等殊荣。2008年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被原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命名为省级地质公园,2016年被原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2013年、2014年彩色丘陵景区、冰沟丹霞景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先后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一)强化统筹指导,地质公园发展动力不断增强。2017年6月,张掖市坚持高点定位,立足品牌引领、提升张掖整体形象,作出申报创建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决策,确定以张掖地质公园为龙头,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先后6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对地质公园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对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创建进行统筹谋划,形成了创建张掖世界地质公园,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的鲜明导向。甘肃省政府高度重视张掖地质公园建设工作,连续两年将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创建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推进地质公园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坚持规划引领,精心编制张掖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和彩色丘陵景区、冰沟丹霞景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及丹霞口民俗文化旅游、丹霞七彩镇修建性详细规划等15个专项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为加快推进地质公园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市上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县区和市直部门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申报创建工作的统筹指导。认真按照《世界地质公园指南》,精心制定申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向3个县区和30多个部门单位交办了申报创建工作任务清单。市、县政府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对地质公园科研科普及地质遗迹保护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地质公园建设政策扶持、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目标考核、景区晋等升级重奖等制度,形成了各级领导干部亲自谋划部署地质公园建设、各级党政组织整合资源强力推动地质公园建设、旅游企事业单位着力打造地质公园特色品牌、社会各界倾心支持地质公园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全力补齐短板,地质公园科学研究成效明显。张掖地质公园坚持把地质科学研究作为重点任务,深入开展地质科学研究活动,地质公园科研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认真开展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共调查和定性评价地质遗迹景观点115处,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世界级和国家级地质遗迹景观点21处;对彩色丘陵、九个泉蛇绿岩和丹霞地貌3处世界级地质遗迹点进行国际对比研究;完成地质遗迹资源综合调查评价报告。争取原省国土资源厅项目资金60万元,我市配套20万元,与省地矿局地质调查院、省地质博物馆共同立项进行彩色丘陵地貌和冰沟丹霞地貌成因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已出版发行。编制完成公园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动植物多样性名录,设置安装一批植物解说牌。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公园科研设施建设,地质公园科普研学基地、九个泉野外科考站、冰沟丹霞地质展示馆建成投入使用。在张掖召开甘肃地质公园地学科普创新文化建设研讨会,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与湖南湘西国家地质公园、安徽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敦煌世界地质公园、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福建平谭国家地质公园缔结为姊妹公园,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安地质调查院、省地矿局地质调查院、省地矿局水勘院、省地质博物馆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教学研究及科研科普合作关系。
(三)创新方式方法,地质公园科普宣传力度加大。张掖地质公园坚持把提高社区居民和广大干部群众地质科学素质作为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地质科普活动,地质公园科普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投资1.6亿元,建设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教五大功能于一体张掖地质公园博物馆。馆内设置科普影视厅、VR体验厅,布展大量文字、图片、实物,并通过声、光、电等设备,全方位、立体化介绍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彩色丘陵与丹霞地貌的形成与特点,多角度展示张掖神奇的地貌景观和地质变迁。张掖地质公园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甘肃省特色科普基地”“甘肃省科普示范基地”。2015年9月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多万人次。编制完成中英文版地质科普教材、科普读物、公园导游手册、公园科学考察指南等科普系列丛书及地质公园与社区建设、地质公园与民族文化、地质公园与妇女发展、地质公园与生态环境保护、地质公园与科研科普、地质公园与旅游开发主题系列读本,设置科普解说牌102块、地质科普长廊4处,建成地质公园学校建设,张掖中小学地质科普读物出版发行。精心策划开展大型恐龙及古生物化石展、“万名学生科普行”主题研学、主题广场快闪、“我眼中的张掖地质公园”主题科普绘画和“2019地质科普培训月”等系列活动,对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地质科普教育培训。张掖地质公园网站、微博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及自助讲解小程序“两微多端”自媒体系统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自助讲解小程序集地学科普讲解与导游于一体,可满足公园内30个景点的双语解说及云导览服务。
(四)科学开发资源,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张掖地质公园积极开发地质旅游资源,着力催生旅游新型业态,张掖地质旅游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市、县政府和公园社区先后投资30多亿元,建成丹霞七彩镇、丹霞快速通道、丹霞景观大道、综合游客服务中心、广场及环形干道、内部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河西民俗博览园、丹霞通用航空机场、地质公园博物馆、丹霞民俗文化旅游村、华夏牡丹文化旅游观光园、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冰沟山庄等重点旅游项目22项,新建和改扩建高标准旅游厕所16座。多方筹措资金4000多万元,配套完善地质公园供水、供电等设施,地质公园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2018年,张掖地质公园接待游客254万人次,同比增长19.6%。张掖地质公园已成为甘肃省成长性最好、发展最快的大景区和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景区。
(五)积极宣传推介,地质公园显示度不断提升。坚持以深化“张掖文化旅游全民宣传行动”为统揽,着力构建地质公园宣传推介新机制,公园的品牌形象和显示度进一步提升。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在中央电视台、《读者》等主流媒体投放丹霞宣传广告;冠名开行“裕固风情号”“张掖丹霞号”“冰沟丹霞号”品牌列车。先后邀请2000多家国内知名旅游企业负责人和300多家境外知名旅游企业负责人考察踩线,邀请400多家国内媒体和100多家境外媒体拍摄制作专题宣传节目。精心策划举办世界旅游小姐年度皇后直选赛、冰沟丹霞大型徒步活动、马拉松骑行大会、首届国际美食节、健美黄金联赛张掖菁英赛、国际旅游摄影大赛、丹霞首届热气球节等节会节会赛事,面向社会征集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形象标识和吉祥物,对获奖作品进行重奖,广开渠道开展地质公园宣传推介,地质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六)强化保护措施,地质公园遗迹保护扎实到位。张掖地质公园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对地质资源实施分区管理、严格保护、适度开发、精准监测,实现了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联促共进。对公园内的地质资源,按特性和功能进行分区管理,划定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1个,一级保护区5个,二级保护区3个,三级保护区3个,分别按照不同级别保护区的保护要求制订了保护措施。先后埋设公园边界及各级保护区边界界碑172块,设置交通标识、环保及地质保护警示等引导说明牌152块。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原则,点面结合,多措并举,对公园内因人为活动所造成的山体破损、矿石弃渣堆积、河道破坏等原生态受损区域进行了恢复治理,为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地质公园地质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有效空间。同时,将公园管理区域纳入了张掖市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定期对公园内的各类自然资源进行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对比,为公园开展地质遗迹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旅游开发建设等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工作,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动态监测数据。督促景区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智慧景区管理系统,架设监控摄像头300多个,实现重点地质遗迹和生态保护区域全覆盖。并通过指挥调度中心,及时掌握游客流量、分布区域和游览行为,适时实施管控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地质公园科学管理与风险预警防控能力。
(七)推动社区发展,地质公园助农增收成效显著。张掖地质公园立足推动社区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指导公园社区和经营主体积极开发休闲度假、文化演艺、科普研学、摄影采风、健身露营、民俗文化体验、低空观光、驼队观光、现代农业观光等适合社区群众参与的旅游产品,积极动员社区群众开发原生态餐饮、养生美食、风味小吃等地方餐饮和主题酒店、民宿客栈等住宿业态及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拓宽社区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目前,地质公园社区群众开发销售七彩玛瑙、临泽小枣、山丹马油、牛羊肉、临泽小枣、野生蘑菇、和祁连玉、刺绣、剪纸、彩岩画、民族服饰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200多种,建成酒店、客栈、商铺及餐饮门店330家,接待床位总数达到5689张,吸纳群众就业4000多人,为群众增收致富搭建了良好平台。2018年南台村有286户1033人参与旅游发展,379户参与经营主体入股分红,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082元,高出临泽县平均水平2000多元。肃南县康乐镇、白银蒙古族自治乡投资1.5亿元,开发旅游项目,引导群众建成蒙古大营、冰沟山庄、绿之源、梨园河等旅游观光、服务设施4处。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充分征求贫困户意见,将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五万元产业扶贫贷款以入股形式全部投入民俗文化旅游村建设,2017年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获得分红11.7万元,让旅游红利直接惠及到了贫困群众,贫困综合发生率从15.5%降至1.61%。
(八)完善制度机制,地质公园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张掖地质公园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地质公园管理工作逐步规范。近年来,先后组建张掖丹霞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冰沟丹霞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和裕固风情走廊开发公司,对公园重点景区进行统一开发和经营,地质公园旅游经营管理和开发建设进入了市场主导的新阶段。市上成立张掖丹霞大景区管委会,加挂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牌子,核定编制14名,为县级建制事业单位,隶属市政府管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保护”和“市场主体、企业经营”的基本原则,实行管委会(管理局)领导下的股份公司经营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走上了规范化轨道。研究制定并印发了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巡查制度、地质遗迹保护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和地质公园徽标授权与使用办法、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地质遗迹与环境监测系统设计方案、社区村规民约等制度方案,与3家景区经营单位签订地质遗迹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市政府聘请10名地质专家建立地质公园技术指导专家库,指导地质公园开展科研科普、地学旅游开发和地质遗迹保护等工作,并制定下发了《张掖地质公园管理暂行办法》,对地质公园管理的范围、管理机构的职责及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地质公园管理工作日趋规范。
二、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张掖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工作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世界地质公园建设的标准相比,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
(一)公园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制度及公园管理运行机制亟待健全完善。
(二)景区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完善。冰沟丹霞、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景区道路、观景台、观光步道、导览标识牌、地质遗迹保护设施等诸多方面尚需进一步提升。
(三)地质科研科普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对景区景点从业人员、旅行社导游、出租车司机、学校师生、社区居民等重点对象的地质科普知识培训,还存在覆盖面窄等问题。地质科研工作存在明显短板。
(四)地质公园经费保障需进一步强化。地质公园正常工作经费需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地质科研科普、人员培训、对外合作交流、地质遗迹保护设施建设等工作顺利推进。
(五)专业人才需进一步补充。地质公园博物馆讲解员、地质专业工作人员和翻译人员数量不足,难以保证工作需要。
三、下一步的思路与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以申报创建世界地质公园为契机,紧紧围绕“保护地质资源,普及地学知识,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举措,不断加强张掖地质公园的保护、建设和管理,让张掖地质公园自然人文资源得到更好地保护,让地质科学知识得到更广地普及,让地质旅游产业得到更好地发展,让世界了解张掖,让张掖走向世界。
(一)全力做好地质遗迹保护设施建设工作。在市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建设完善地质公园界碑、界桩、围栏、警示牌等保护设施。指导督促相关景区进一步建设完善景区道路、观景台、观光步道、导览标识牌、警示牌等保护设施,不断加大地质遗迹保护力度。
(二)全力做好地质科研科普工作。进一步编制完善地质公园系列科普丛书、科普教材、科考指南等资料,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地质科普培训力度。进一步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地质科研工作,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真正补地质科研短板,为世界地质公园中期评估奠定基础。
篇4
关键词: 路线选线;新建工程;方案比选;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of the road route scheme in a mountain area
Zheng Ze xin
(Yunfu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highway Survey,Yunfu guangdong 527300)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oute designs of the new construction from Duyang to Yunan Road in Yunfu city. And analyses as well as compares each plan through the indexes such as route length,technical indicators,cost and the surrounding land development indicators,to obtain the optimal scheme。
Keywords: selection of route; new project;project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U21 文献标识码: A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云城区北部,地处西江中游南岸,路线所经地区地形介于丘陵和谷地之间,地形高差起伏较大。路线起点接在建云杨公路及站场连接线,通过设置十字形平面交叉与在建云杨公路及站场连接线相接。路线在汉洞村道口处建设桥梁跨越X468河骑线和南山河,经都杨镇汉洞村口、云城区河口镇扶卓村委、县区界分水凹、云安县六都镇富强村委。终点与进港公路相交,以T形平面交叉连接。主要控制点为路线起终点、X468河骑线、南山河、分水凹及沿线村落等。
纵断面设计主要控制因素是路基桥涵设计水位、路基最小填土高度、最小排水纵坡、X468河骑线、南山河、起终点平交等。
设计采用技术标准:①公路等级:一级公路。②设计速度:60km/h。③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Ⅰ级。④设计洪水频率:大、中、小桥、涵洞及路基1/100(本项目无特大桥)。⑤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 0.05g。⑥其他指标按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的规定执行。
2 选线原则
针对路线所经地域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质的特性与差异,按拟定的各控制点由面到带、由带到线,由浅入深、由轮廓到具体,进行比较、优化与论证。
根据公路功能和使用任务,全面权衡、分清主次,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并注意由于局部难点的突破面引起的关系转换给全局带来的影响。
应对路线所经区域、走廊带及其沿线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调查、勘察,查清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程度。
应充分利用建设用地,严格保护农用耕地。
国家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路线应尽可能避让不可移动文物。
保护生态环境,并同当地自然景观相协调。
路线设计是立体线形设计,在选线时即应考虑平、纵、横面的相互间组合与合理配合。
3 路线方案布置及比选论证
本项目路线方案走向和主要控制点是依据《云浮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云浮市公路网规划(2009-2030)》及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路线方案,结合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发展状况、自然环境、建设条件等因素,从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实施可能等方面综合分析比较。
本项目路线方案选择时充分考虑了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发展状况,与城镇规划的协调、翻越山脊的位置、避让村庄的情况及提高公路本身的通行能力、减少公路结构物对其他村庄、工业区的不良影响的角度,在充分研究了路线起终点及沿线主要控制点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踏勘比选,并咨询沿线乡镇企业与当地政府的意见,从技术上和经济上进行方案比较。
3.1 方案提出
项目沿线所经区域地形起伏较大,起点路段属于都杨新城规划用地、可开发用地密集、土地资源宝贵,为保证比选方案的贴近实际,依据部颁标准,结合沿线地形、地物、地质、水文、气候、植被及城镇、路网规划等,灵活运用指标。拟定方案时贯彻“规划选线、协调选线、生态环保选线”的理念,树立“创新、安全、经济、和谐”的设计指导思想,严格贯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减少对良田的占用,减少民房的拆迁,重视环境保护,远离学校、民居及环境敏感区,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破坏,同时做到路线平纵配合得当,指标选用合理。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基本确定路线的基本走向,本次路线方案比较针对于本项目个别路段方案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尽量选择路线平纵指标较高,行车舒适性高的方案,尽量选择经济合理,并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路线走廊方案。项目提出了A线、B线及C线共3种路线方案作比较。
3.1.1 A线方案(桩号范围:AK6+180.00~AK9+740.00)
本路段走廊带地势分布不均,高山深沟,A方案沿山岭展线上坡,在经过高大山岭路段通过开挖山体建设路基。本路段全长3.56公里,共设两座大桥。桥梁总长882.24米/2座 ,占总线路的24.78%。
——优点:本走廊带的平纵指标较均衡,线形较好。土石方开挖较均衡。构造物所占比例较小,工程难度较低,同时拆迁量较小,造价较低。
——缺点:路线在跨越高大山岭时土方量较大,边坡处理和保持水稳定性有一定难度,深挖路段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对水土保持不利。而且本方案上跨梁屋等村,有一定的拆迁量。同时在梁屋村大桥处与110KV的高压线路小角度相交。需要一定的拆迁费。
3.1.2 B线方案(桩号范围:BK6+180.00~BK9+740.00)
B线方案于磨刀坑偏北侧山岭走廊带布线,穿过山岭,跨过山谷,B方案由两同向曲线加一S型曲线构成,由于沟壑纵横,该路段需要多处设置高架桥跨过。本路段全长3.56公里,共设三座大桥。桥梁总长1448.4米/3座,占总线路的40.69%。
——优点:路线走廊带地势稍平缓,绕过了梁屋村;基本无拆迁;
——缺点:相对于A线(两S型曲线+普通线型),同向曲线较多,路线平纵指标偏低,有所影响公路的服务水平。本走廊带较A方案多一座长366.16米的垮谷大桥,工程难度加大。土石方填挖量极不均衡,弃方较大,不环保;防护工程数量较大,造价较高,同时在梁屋村大桥处与一条110KV的高压线路小角度相交。需要一定的拆迁费。
3.1.3 C线方案(分离式隧道方案)
桩号范围:右线CRK5+240.00~CRK10+840.00,长5.6公里;
左线CLK5+320.00~CLK6+860.00,长1.54公里
本项目分水凹路段的地形是全线较复杂的一段,台地上下相对高差达100余米,且冲沟发育,沟壑纵横,工程难度较大。本路段共设大桥两座,桥梁共长762.16米/2座,隧道一座,隧道右线长778米(左线长610米),桥隧构造物比重很大。占路线全长37.24%。
C线方案沿黄岗顶北部的山腰开始爬坡,在经过分水凹高大山岭路段时采用分离式隧道穿越,在磨刀坑接回推荐线路,分水岭隧道左线长610米,纵坡0.69%;右线长778米,纵坡线1.16%。
——优点:降低路线纵坡,提高了平纵面指标。路线在跨越高大山岭时建设隧道,避免对现有山体的深度开挖和高边坡处理,路基土方量较小,占地少,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破坏较轻,有利于水土保持。
——缺点:采用建设隧道穿越山岭,存在地质条件不确定性风险,防护数量较大,且该路段隧道出口位置设置不太合理,加之后期运营费需长期投入,养护较困难;左线隧道穿越沿线村庄,有一定的拆迁;隧道方案工程投资较高,同时隧道方案对防灾、避难及逃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应的A方案(AK5+240.00~AK10+840.00,长5.6公里),本路段采用一反向曲线翻越了分水岭路段,
——优点:路线平面线型较为合理,很好的避开了沿线的房屋,基本无拆迁,符合沿线村民及当地政府的意愿,路线走向有利于沿线土地的开发利用。
——缺点:越岭段路线纵坡较大,达到5.52%,土石方开挖量较大,防护工程也较大,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3.2 方案比较
A线和B线方案的技术比较见表1:
表1
A线和C线方案的主要工程数量比较见表2:
表2
3.3 方案比较结论:
三方案综合比较汇总如下表3。
表3
经过上述对A、B、C三个方案从建设条件、技术指标、工程规模与投资估算等方面多层次、多方位的分析与比较,认为:A线方案路线展现尽量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平纵指标较高,线形较好,土石方填挖较均衡,工程规模小,总造价较低,综合比选A线方案较优。因此,推荐A线方案。
4 结语
路线方案拟定与比选是一项综合、系统性的工程。本文对采用不同路线走向的路线方案进行比选,并得出了一些结论,可为类似的山区新建公路路线选线及方案比选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山地建筑;民居;装饰;场地
1 工程概况
钦寸水库工程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境内,坝址地处曹娥江主要支流黄泽江上的钦寸村附近,距新昌县城约12km,距新昌市区约108km,距宁波市区约85km。钦寸水库工程是一座以供水、防洪为主,结合下游灌溉和发电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坝址以上集水面积316km2,多年平均入库流量2.134亿m3,多年平均向外流域宁波市地区提供1.26亿m3的优质水量。水库建设管理区占地约50公顷,除水库建设和保护区用地外,拟建水库建设管理中心和其他配套设施占地约10公顷。本工程主要以水利工程景观为主体,以携手合作文化为底蕴,打创集管理、接待、科普、休闲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库区山水景观。
2 “场所精神”的诠释
“场所精神”的鼻祖舒尔茨认为:场所就是具有明显特征的空间,是具有材质、形态、色彩的具体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只有当场地中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与人的活动及所在地域的特定条件发生联系,“场地”才能转变为有意义的“场所”[1]。每一块场地都有区别与其它场地的明显的特质,一般的有诸如标高、坡向、用地形状等,较复杂的如喀斯特地貌、湿地等特殊地质条件,建筑设计实际上就是在这些场地诸多的限定性因素基础上,再结合相应的建筑规范,在平面几何美学制图关系下的一种“求解”[2]。
钦寸水库建设管理区现状地形以山林地和农田为主,山林地的坡度较大,局部可达50%以上,农田基本以台地式田园为主,陡坎分布密度较大,高度1-15米不等,可建设性较差,对后期的管理也存在潜在的地质危险;山林地中的现状植被情况较好,以落叶、常绿阔叶林混交为主,农田的植被较差,存在大面积的土地情况;场地毗邻水库,风光秀美,视野开阔。
根据自然功能的组合,结合特殊的地形地貌,将水库建设管理区功能结构归纳为三个区块(图一):管理中心区、携手休闲区、大坝科普区。这三个功能区块由一条联系内外的8米宽的主要交通道路联系,每个区块均有出入口与其沟通。设计中可适当利用现状山林植被,进行梳理,形成景观节点的有利背景;结合景观设计,加固局部陡坎,消除地质隐患;结合管理中心建筑的建设,平衡土方,消除局部小陡坎,形成坡地山林景观。
2.1 建筑与场地的共构
坝区管理中心建筑群位于大坝西侧的乌龟背,现状以台地田园为主,山顶平坦,建设用地不需要大量的挖填土方。山地建筑规划的原则应尊重原始地形并加以合理的利用改造,因山借势,尽量保留现有植被,考虑到景观和朝向、通风、地质等,尽量避开现有植被及主要景观区,再加以较大树木种植进行美化[3]。设计之初,我们从两方面展开分析:一则建筑是整个管理区的主角,是有分量、有气势的,需要突出其标志性的建筑形象地位;二是基地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我们希望建筑能够减少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破坏,隐逸其中,与周边环境共生共荣。如何让建筑符合其形象气质,如何让建筑融入基地当中?这两个问题是设计构思的起点,同时也贯穿着整个设计过程。
管理中心建筑群(图二)总体保持现有山体环抱格局,建筑单体呼应轮廓线,以半开放式形态组合布置,同时利用体量的大小,地势的高低,形成疏密有致、变化丰富的院落空间。屋脊线变化顺应山势,由道路至山脚缓慢上升,充分留出中央地块作为景观绿地,庭院与建筑通过连廊过渡,深色山体与石墙、大玻璃、绿树互相掩映,营造出一个生态自然的建筑群形象。
山地地形的复杂使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丰富多彩,因此形成了多样的建筑接地形态[4]。在山地住区的竖向设计中,需要结合地形坡度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接地方式,以减小对原始地形的改造和破坏,形成活泼的山地住区接地剖面空间形态;在设计中应合理地利用这部分空间,实现空间的多途径利用[5]。本工程一期建筑的综合办公调度楼、森林管护中心、接待楼、餐饮楼及其它服务用房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二期由职工宿舍和体育馆组成,总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一层,局部两层。皆配合地形变化,争取美好的景观朝向及满足日照通风等需求,依山一层层地建上去,形成块面的意象;
2.2 地域特色的探索
作为处于山环水抱环境中的管理中心,什么样的建筑能反映出其地域性的特色呢?什么样的元素能代表新昌当地的地域风貌呢?
首先,建筑设计以传统风格与现代功能相结合,并带有本土特色,依山就势,围绕中心花园进行围合布局,形成高低错落,层层变化,集办公、接待、培训、餐饮、住宿、体育健身、休闲、停车等多重功能的管理中心区域。中心花园采用白石子旱溪、石灯笼、景墙、矮墙坐凳、微地形、景观植物等共同营造中心形象景观和休闲空间。
再者,本案对新昌传统民居的色彩、尺度、材料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提炼。第一印象是由黛瓦、歇山顶、石坎组合起来的建筑单体,拥有民居的外表,但不是单纯的模仿,也不是局部零星符号的粘贴。本案的真正特点在于创新,寻求传统民居和现代生活方式、本土文化传统的契合点,然后利用现代技术加以实现,使建筑风格呈现多样化姿态(图三)。例如规整的歇山顶,大面积门窗的组合,屋脊和牛腿的装饰,规整的石墙面,新材料的运用等,解放了建筑空间的界限,扩大了室内外的交流面积;增加了建筑的轻盈细腻,使传统民居更适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利用现代的框架结构体系,解放了传统建筑封闭的承重墙,扩大了墙体的门窗洞面积,使室内外空间互相交流渗透,体现了山地建筑生态的特质。
3 设计总结和不足
在面对较复杂的基址时,需要对场地条件有深刻的认识,再结合具体的功能要求,使方案能对场地做出最好的回应和解释。对方案进行地域性特色探索也并不是单纯的模仿和“照搬”,而是对传统建筑精髓的探索和提炼,再用现代的手法和材料加以表现,使其能满足现代的功能和审美要求。
本案建筑基址周边山林茂盛,自然景色秀丽,且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整个库区;但美中不足的是主要建筑虽然都临水,但由于地势高差的原因,并不亲水。另外现代建筑体量均比传统民居建筑要大,虽然利用现代的框架结构体系满足了空间功能的要求,但部分体量和传统的外形却达不到“和谐统一”,辟如临水餐饮楼的歇山顶在大环境下就显得有些笨重。
参考文献:
[1]李昊,邬齐. 场所精神的诠释――泰安蒿里山地段步行文化商业街建筑设计[J].工业建筑,2010,40(3):149-152.
[2]孙俊桥,郭选昌.林中华章――某温泉度假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2):23-25.
[3]王浩,蔡亦龙,刘治,等.山地独立式酒店的规划与设计研究―以中欧论坛溧阳会址为例[J]、.建筑学报,2007,5,80-83.
篇6
近几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积极探索和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做到既节约集约用地,又支持、保障和服务了全市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一、强化规划引导和调控,严把土地供应关口
严格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项目预审、用地规模、用途管制等方面把好土地供应关口。一是严格项目预审。坚持对所有招商引资项目在对外推介前,严格按国家产业政策、用地规模及性质、拟选址是否合规、环保能否达标、投资强度等方面进行前置审查。对能够满足上述条件的项目,才准许进入项目库,正式对外招商,以增强招商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落实效率。二是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对符合用地条件的项目,要求项目单位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工艺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使用量。例如在华能**电厂、**铝厂技改和配套的冷轧厂等项目的供地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工艺设计方案,使实际用地与原设计相比节约用地均达20%以上,仅这3个项目就节约使用耕地500多亩。三是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在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用地与批次用地选址时,认真落实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责任,首先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尽量不占耕地,必须占的尽量少占,能用劣地的不用好地。如20**年在为总投资8亿元的声威水泥项目选址时,积极动员项目单位在靠近石灰石矿的荒山沟里选址建设。结果,该项目边造地、边建设、边生产,从一期到二期,生产与治理同步进行,用地与采矿统筹考虑,既解决了该项目建设用地、节约了耕地,又缩短了企业生产原料的运输距离,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实现了企业效益最大化。又如20**年市重点建设项目**铝厂配套项目选址时,企业出于自身设施配套完善和运输距离的考虑,提出了就近占用基本农田的要求。市政府在坚决否决的同时,到该企业耐心宣传和解释国家土地政策,并组织有关单位在闲置工矿土地、未利用地和空心村中找地,帮助企业解决项目用地困难。目前,铝合金项目和2.5万吨碳素项目用地已在已搬迁企业的废弃场地中解决,热轧项目用地在**电解铝厂区内解决,12万吨碳素项目和冷轧项目也已向企业提供了多处选址意见,供企业选择。
20**年以来,市国土资源部门共审查用地项目100多宗,供应各类项目用地6**6.3亩,否定不符合规划的项目17个,要求减少用地规模的项目11个,减少用地1500多亩,有效的制止了浪费土地、粗放用地的行为。
二、内涵挖潜、“腾笼换鸟”,盘活城市闲置土地
盘活城市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是集约节约用地、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我们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全面清查、建立台帐。针对我市行政中心南迁至新区后原办公用地闲置、国有企业原划拨用地低效利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部分单位、企业存在闲置土地的状况,市政府组织了全面的清查核实,建立了载明项目名称、使用单位、位置、面积、用途等内容的存量土地台账,并定期复查,摸清了存量土地的家底。二是回收储备、逐宗盘活。对各类闲置未用、低效利用的土地,有计划地按照资产评估制定收购补偿方案市政府审批完成收购纳入土地储备公开投放市场的程序逐宗盘活。近几年来,已先后对市耐火厂、**宾馆片区、市工人文化宫片区、市农业局、市水务局、市**局和武警**市支队等单位30宗270.45亩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处置22宗192.01亩,实现土地收益5352.8万元。近期,还要对20**年清查出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69宗1420亩闲置土地有计划地分类处置。三是土地置换、“腾笼换鸟”。**是个老工业城市,随着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部分矿山企业的资源枯竭和军工企业的外迁等,不少国有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或破产状态,企业用地大量闲置。但由于这些企业用地均属过去划拨用地,企业领导和职工“土地国有”的认识还不到位,企业长期形成的资产、债务、职工安置等难点问题很难迅速解决,利用这部分闲置土地,难度很大,必须统筹考虑,综合处置。为了合理利用这部分土地,我们尝试在这些闲置用地上安排新的工业项目,进行产权置换,既可盘活土地,又能解决新项目的配套设施,还可安排下岗职工,可谓一举多得。如市东风建材厂通过土地使用权置换,将企业原用地安排为声威特种水泥生产项目用地。既合理使用了闲置土地,又优化了产业布局。又如,考虑到即将破产的西北耐火材料厂有铁路专线、靠近石灰石矿山、又有熟练劳动力等因素,去年我们在该企业原用地安排了一条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
三、强化农村宅基地管理,积极推进“空心村”治理和土地整理
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积极推进“空心村”治理,大力实施土地整理,这是增加耕地节约耕地的有效途径。
一是以规划为龙头强化村庄建设和宅基地管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控制用地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农业、规划、国土等部门密切配合,组织、指导修编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做到“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移民搬迁、空心村改造、地质灾害防治”四结合,规范宅基地管理并合理利用村内闲置土地。在村庄建设规划实施中,将拆迁闲置旧宅和影响规划实施的构筑物后的新增用地,优先安排用于完善村内主干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修建“两委会”、“两基”、**派出所及健身广场等公益项目。
二是积极推进“空心村”治理。由于新建住宅、移民搬迁等,使农村出现了不少的废弃村庄——“空心村”,形成了对土地的浪费。治理“空心村”,对废弃的宅地进行复垦,既可增加耕地,又可提高农民收入,同时还有利于改善环境。如去年实施的印台区印台乡东塬村二荒地和旧宅基地复垦项目,复垦整理土地480亩,新增耕地323亩,使该村人均耕地由复垦前的1.48亩增加到复垦后的2.1亩,人均增加耕地0.6亩,同时还提高土地的等级,改善了景观形象。过去4年我市已完成54个村庄土地整理复垦,新增耕地106**亩。去年,我们组织对全市未经整治的整体废弃村庄、“空心村”土地状况开展了一次全面调查,摸清了废弃村庄、“空心村”分布及土地利用现状,提出了185个整体废弃村庄、114个“空心村”的1.57万亩土地复垦整理的3-5年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年度整治计划,实行“一村一策”,全面提速我市的“空心村”治理工作。
三是大力开展土地整理项目。近年来,我们已完成投资1.27亿元,在土地开发整理条件比较成熟的村镇实施了一批以基本农田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等为主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面积309**亩,项目区田、水、路、林、村得到综合整治,耕地等级提高1-3级,耕作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年度平均新增加了97.12万公斤的粮食产量,为农民增加直接收入951.78万元,农民年人均增加直接收入21元。
四、坚持实施废弃矿山治理工程,实现土地利用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由于过去矿山企业重开采轻治理现象突出,对矿山环境治理投入不够,导致正在生产、闭坑的矿山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乃至陕西的对外形象。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有关规章制度、编制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总体规划、落实矿山环境保护措施,同时以废弃矿山环境治理的“三项工程”为抓手推进治理工作。这“三项工程”分别是:
1、210国道川口段石灰石废弃矿山环境治理项目。210国道是我省重要的南北通道,其**段的环境是我市重要的形象窗口。市政府连续五年,分五期工程,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完成了川口至市水泥厂废弃石灰石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将北市区南大门川口地区严重影响市容观瞻的石灰石废弃矿山遗留的245亩土地治理为城市绿地,使210国道川口段两侧环境明显改观。
2、**露天煤矿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露天煤矿是已停止开采的废弃矿。我市从2004年开始,先后实施完成了**露天煤矿北坑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一、二期工程和**露天煤矿废弃矿山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共治理地质环境严重恶化的露天采坑北坑及扰动区土地1804亩,修建小型湖泊1个,新增林地184.25亩、草地51.77亩,复垦新增耕地740亩。
3、史家河煤矸石山土地复垦项目。史家河煤矸石山距城区较近,同时存在滑坡隐患。经认真调研论证,我们因地制宜提出了史家河480亩煤矸石山土地复垦项目规划,并在省市两级财政的支持下,完成了史家河煤矿矸石山土地复垦项目。复垦新增耕地330亩,新增城市绿地150亩,彻底消除了三里洞东山区域的煤矸石污染和滑坡隐患。
经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治理,已有2500多亩的废弃矿山土地得到充分利用,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形象得到改观,实现了废弃矿山土地利用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五、土地供应“招拍挂”,形成节约用地约束机制
在强化规划、计划对新增用地实行宏观控制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形成节约用地约束机制。
篇7
一、上阶段工作情况
尽管受今年国家宏观调控,土地、资金从紧,以及征地、拆迁困难等影响,都市路桥项目建设在各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推动下,总体完成情况仍较好。截止9月底,有15个项目已完成或基本完成,30个项目按年度计划顺利推进,31个项目因资金、天气、规划调整等原因延缓了实施进度,有11个项目由于土地政策、征地、拆迁等较大问题而严重延缓工期或无法推进。
(一)城市规划编制。总体完成较好,路桥分区规划,新行政文化中心区块详规、远东商贸广场西扩区块控规、中部工业区商业街区城市设计等规划已通过会审,并上报审批;道路交通专项规划方案正在修改中,给水、排水专项规划正在设计委托中,村庄布局规划方案、金清镇总规方案已基本完成,其它一些规划编制也都比较顺利。
(二)城市设施建设
1、交通设施建设。因用电紧张,滨海大道一期工程进展受到影响,现路基、桥梁已完成,交通安全设施工程已完成招投标,预计能在11月份完成;椒新公路路桥机场北段改造工程、路泽太公路北延工程、椒新公路泉井至新桥改造工程因受土地政策限制,影响整个工程进度;双水路(银安街-徐翁泾)因涉及后蔡、前蔡、三角陈等村民房拆迁,目前停工;腾达路西延因涉及徐翁村民房拆迁及土地等因素目前停工;银安街北延因涉及蔡於民房拆迁,目前尚未动工;中心大道已完成路基填筑、排水、排污,推进较为顺利,能在年底前完工;洋叶村二条半圆弧道路正在进行路基填筑。
2、水电气设施建设。市供水二期工程已完成管线铺设测定、土地丈量及管线内的青苗评估工作,并已上报农转用供地审批;供水保障工程已按时完成;城区截污工程进展良好,已基本完成单位排污纳管工程,螺洋干管、桐屿干管、迎宾大道东西延干管已完成,峰江干管及樱花路干管已完成工程量的一半以上,1#泵站已完成,4#泵站已完成工程量的50%;污水二期工程正处于前期准备阶段;管道燃气工程已敷设主干管300M,望景湾小区庭院管网已完成70%,新安安置小区庭院管网已全部完成;电力设施建设总体推进良好,220KV双水变、110KV横街变主控楼快要结顶,城区配电网建设已完成9座开关站和6条线路。
3、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垃圾填埋场三期工程已完成初步设计;路桥小学扩建工程、桐屿中心小学搬迁工程均存在资金不足问题,南山小学因资金无法保证而停建;恩泽医疗中心已完成立项上报工作,疾控中心办公业务用房土建工程招标准备工作已完成,二院迁建工程已完成土地征用上报工作。
(三)重点建筑工程。部分进展比较顺利,如世纪大厦已完成初勘和方案设计,可在年底前开工,三友大厦已结顶,电子数码城已完成桩基工程的40%,市教材发行中心已建至三层,质技监大楼桩基工程已完成一半,家私城扩建已完成投资1970.3万元,塑料化工市场二期已开始打桩,山水华庭小区已完成投资额3.6亿元,部分多层已结顶;水天一色小区已完成填渣,开始打试桩。部分项目因拆迁问题突出,推进存在较大的难度。如商业银行大厦方案已评审,涉及松塘村22间民房拆迁未落实;玉峰大厦方案调整完毕,涉及松塘村5间民房未拆迁;装饰城二期工程建筑方案正在调整,后蔡村征地拆迁未落实;龙头王村旧村改造,将开始土地征用工作,因工业企业、学校安置地未落实而难以推进。而另外一些项目还处于前期阶段,因土地、政策等问题推进缓慢,如华东塑料城规划正在调整中,业主还未确定;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规划选址已上报市局,准备地质勘探;恩泽医疗中心还在项目审批中。
(四)市区环境美化。河道整治工程因受汛期影响及政策处理难度大等原因,进度稍显滞后;世纪公园、文化公园因选址未确定而停建;南山植物园、花木桥花木路、山体游步道及景点建设已基本完成;城东公园、莲花山生态体育公园、肖王生态居住区处于前期准备阶段;旧城改造及安置房工程工期比较紧张,施工难度大;路北三山小区、沧前车安置小区因拆迁未完成而影响工程施工。
二、下阶段工作措施
对照现代化推进年排定的进度计划,都市路桥建设的许多项目进度滞后,完成任务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所剩时间不多。在最后一个季度,我们将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准着力点,突破难点,采取强有力措施,更好地完成今年的工作。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我们的许多项目都涉及到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以及业主单位,虽然都明确了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领导重视不够,往往出现错位、缺位现象,把许多保贵的时间“落在路上”,导致工程延误。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结合机关效能建设,强化各部门的责任,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加快各项目的推进速度。
篇8
一、联镇包村基本情况
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国土系统140名干部包扶全县15个村250户802人。作为第一包扶单位在____镇共有6个村。分别为:局机关52人包扶重点贫困村____村58户178人;不动产登记中心、地环站15人包扶重点贫困村____村15户62人;交易中心、局机关、监察大队48人包扶重点贫困村____村58户171人;统征办10人包扶____村21户73人;____所2人包扶____村4户12人;县工商银行和镇村干部包扶____71户222人。
作为参扶单位的有9个村。分别为:监察大队参扶________村(重点贫困村,第一包扶单位县政协办);____3人参扶____镇____村6户16人(重点贫困村,第一包扶单位县中药局);____所5人参扶____镇____村10户36人(重点贫困村,第一包扶单位县职教中心);____所3人参扶____镇____村4户14人(重点贫困村,第一包扶单位县妇联);____所3人参扶____镇____村11户35人(非贫困村,第一包扶单位县市场监管局);____所10人参扶____街道办____村27户79人(非贫困村,第一包扶单位县文广局);____所5人参扶____镇____村21户71人(非贫困村,第一包扶单位县邮政局);____所4人参扶____镇____村7户31人(非贫困村,第一包扶单位县统计局);____所3人参扶____镇____村8户24人。(非贫困村,第一包扶单位县工商联)。
二、工作开展情况
1、成立机构,落实责任。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总体安排和时间要求,在县政协组织领导下,我局第一时间召开全系统脱贫攻坚动员大会,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机构,抽调2名实干能力强的干部组成局联镇包村扶贫专职办公室,择优下派3名干部到重点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并委派工作能力强的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明确了领导包抓责任和局机关及事业单位对口帮扶责任。先后印发了《全面推进联镇包村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了《国土系统干部联镇包村结对帮扶责任清单》,制定了《脱贫攻坚工作制度》《驻村工作队管理制度》《第一书记驻村管理制度》,建立了脱贫工作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为推动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奠定了组织和制度基础。
2、立足实际,突出保障。一是突出移民搬迁用地服务保障。积极参与移民集中安置点建设规划前期工作,配合协助用地选址;在村民分散建房审批上,用地指标优先考虑受灾户、贫困户。二是突出脱贫攻坚项目用地保障服务。对涉及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项目,我们主动介入,及早研究谋划。三是突出设施农用地服务保障。及时受理审查,加快实地核查,为农户及合作社发展种植、养殖提供场地。四是突出国土项目争取向贫困村倾斜。在编制项目可研和申报土地复垦整理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中优先考虑重点贫困村。
3、编制规划,抓好落实。一是科学编制脱贫攻坚基础设施规划。国土系统包扶13个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11大类22个小项,共计划投资18024.7万元。二是积极联系有关行业部门,争取配套落实基础设施和指导农业生产。先后联系水利、
交通、扶贫等部门,衔接争取包扶重点贫困村道路、桥梁、路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合县人社局对____村科技种植、养殖与管理技术进行了为期10天的培训;会同村上对贫困户免费发放玉米良种、肥料,解决春播困难。三是协调落实政策保障和引导协助发展。联系教育部门落实贫困家庭学生上学补贴;对有劳动力的进行就业引导;对地处偏远,发展严重受制约的贫困户落实异地搬迁;对发展农业和其他产业项目的协助办理相关手续;会同镇村干部到勉县考察大樱桃种植项目。四是积极解决资金困难。我局向____镇____、____2个重点贫困村给予资金支持共23万元,解决了两个村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五是细化干部帮扶措施。要求国土系统干部每周和包扶对象通一次电话,每月登门入户一次,和他们拉家常,出谋划策,帮助他们树立度过难关,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并号召大家开展了向____村大病贫困户李明珍等两户捐款和“双节”前自费购买粮油、月饼等礼品对其帮扶对象进行慰问等活动。六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开花。____、____、____三个集中安置点项目已放线施工,____3条村组道路拓宽改造项目11.3公里已招标,各村环境整治、文化广场、卫生室改造等项目也在有序推进中。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根据县委、县政府联镇包村调整方案,我局新增包扶重点贫困村____村133户369人,我们迅速确定了干部包扶方案,派送了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开展了重新入户调查和照相等工作,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还没有完全对接;二是我局包扶的13个村规划项目22项,除____村人饮工程1处即将竣工以外,其他项目因种种原因,工作进展缓慢;三是产业发展乏力,农民自主发展的种植业或养殖业规模小,未形成专业管理合作模式和完整的产业链。
篇9
一、党建和政治思想工作
以和局党委签订的各类党建、联建目标责任书为标准,院党支部按照年初拟定的学习计划,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广大党员干职工部学习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使全院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立足医院的医疗工作特点,为医院的全面发展打好政治思想基础。
二、业务指标完成情况
三、年初和阶段性安排的大项重点工作进展如下:
1.将与卫生局签定的目标责任书进行细化分解,与各职能科室及临床科室签定了目标责任书,目标到科室,责任到个人。
2.继续开展医院质量管理年活动,强化核心制度的执行,使医疗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积极开展“无烟单位”创建活动,成立了院创建领导小组,拟订了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制作了种类多样的禁烟标识,开展了多形式的控烟宣传和教育。
4.开展“医生用药量、抗菌素使用量、住院自费比例、青霉素占抗生素比例”等四个排队制度,做到月统计、月通报,执行结果与科室目标考核及医师个人绩效考核挂钩。
5.开展以“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为目标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制定了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实施方案,完成了示范医院和示范病房的创建,有6名护士获得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表彰。
6.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组织临床医生和护士进行三基考试考核3次,并开展组织应急演练1次。
四、2011年攻坚克难打硬仗任务进展情况。根据区政府的工作要求以及区上领导多次调研时的工作指示,我院的改扩建项目在区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与领导下,进展顺利有序,目前已完成工作:
2.我院改扩建项目涉及拆迁征用医院西侧村五户六院居民占地约2亩的土地,经向市城乡规划局申请将项目所涉村2亩村民住宅规划为医疗用地,2011年1月14日,市城乡规划局为我院核发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3.项目总建筑面积14914平方米,为地下一层,地上十二层框-剪结构建筑,内设医院门诊、手术室、教学及办公用房、住院部和医院其他附属用房,总投资6498万元。区财政局出具了资金担保证明。
下一步工作安排:
1.尽快完成项目的地质勘查报告。
2.在政府牵头协调下,配合土地、公安、拆迁办、街道、乡、村等部门尽快开展拆迁工作和办理土地转让手续,力争在年内完成拆迁安置工作。
3.办理需要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审批的项目建设许可,完成除规划设计外的图纸审查、招标、监理、三通一平等其他前期工作,为改扩建项目的最终开工建设做好准备。
存在的问题
改扩建项目涉及拆迁的五户村村民为五户六院(6个宅基地),占地面积2亩,地上建筑物面积3990m2(2005年城中村改造时村摸底测量数据)。关于五户村民的拆迁补偿问题我院经区卫生局多次向区政府报送了报告,经雁南街道与拆迁户多方协商,尚未达成最终协议。
五、其他
篇10
1、认真组织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和培训。
在关键时间节点4月20号还组织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会议,安排和部署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全年地质灾害防治大方向是围绕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创建开展,并与各镇处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全社会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治灾的能力和工作水平。
在“地球日”、“防灾减灾日”、“土地日”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和宣传画册。对每个地质灾害监测点发放“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全年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000份,组织防治工作宣传培训8班次,参加人数520多人次。
今年4月29日上午我们在镇村举行了市镇地质灾害滑坡应急演练,市政府应急办、民政局、镇政府等及村村民265人参加了本次演练活动,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和提高地质灾害临灾状态下应急撤离、抢险救灾等应急反应能力,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2、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创建工作。
我市被选为2015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创建验收县市之一,我局全年积极开展高标准“十有县”创建准备工作,努力创建高标准、严要求的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监测、有预警、有评估、有避让、有宣传、有演练、有效果的十有标准,扎实开展创建筹备工作,为明年迎接上级单位对我市的“十有县”评审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1)2014年4月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市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5月17日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当政办发〔2014〕31号)。各镇处政府也按照市政府文件制定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14年8月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市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2)根据《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和监测预警工作补助经费预算的通知》的精神,要对每一个地质灾害监测点发放群测群防监测经费,标准为50元/月发放,发放时间从汛期开始5月到10月,每个地灾点发放金额为300元,全市60处发放群测群防补助金额1.8万元。
(3)今年我们还组织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队的36名专家及成员进行了技能培训、演练,还添置了相应的工作装备和工具。为更好的展开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工作,今年5月我们为应急救援队的36人发放了雨衣、雨鞋及强光手电等应急救援装备。
3、开展搬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
崩塌体为市级重点监测点。2012年搬迁治理工程项目上级审批通过(鄂财建发[2013]45号)。2013年4月,省财政厅以中央切块的形式,拨付专项资金200万元到市财政局账户,用于实施“市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市政府确定镇政府为该项目的实施主体,并在专项资金中拨付首期87万元到镇财政所账户。2013年镇政府用市财政局拨付的87万元完成了安置点14.2亩的征地补偿和场地的“三通一平”等工作。今年,镇政府对搬迁范围内的42户农户进行了前期宣传活动,同时完成了一期规划搬迁治理项目范围内28户住户的调查摸底、实地房屋建筑面积丈量等工作,现已经与17户签订了房屋搬迁安置补助协议,其中6户已完成拆迁,房屋拆迁补助已发放到位;4户已在规划的搬迁避让居民安置点兴建新房。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新村规划安置点电力设备安装、给(排)水工程、场地道路硬化、文化活动广场等基础的施工。
4、摸排确定地质灾害监测点并加强预警预报。
《市地质灾害调查区域规划》成果显示,全市国土面积2159平方公里,10个镇办事处,158个行政村,市级以上重点监测点共15处。今年上半年通过调查,我们确定了全市地质隐患点115处,通过摸排确定60个地质灾害监测点。其中市级1处,市级14处,乡镇级45处。每个监测点所涉及的镇(处)镇长、主任为第一责任人,村主任为村责任人,地灾点住户为监测人。在地质灾害监测点统一设置了警示柱牌和警示桩。
全年共地质灾害灾情预报24起,与气象部门联合预报16次,发预报短信24条,及时通知各单位加强地灾防治,并定时定期向政府及市局报告相关情况;日常巡查达126人次。
对汛期地质灾害高发期实行地质灾害日报制,每天向市局汇报灾情,做到了有险早报告,无险报平安。连续14年未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5、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加强日常巡查。
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务院关于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并报市政府实施,并组织全系统在职人员参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竞赛活动。
建立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防治24小时值班制度和雨期灾情报告制度,从3月16日开始,到5月30日,由分管副局长黄明带队对全市所有地质灾害点开展巡前全面排查,市镇村三级参加人数超过114人次。
全年未发生地质灾害,查明一处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玉阳办事处太子桥社区原粮油综合厂山体滑坡,已将其纳入日常监测,密切监视,避免发生人员伤亡。并在调查后向市政府请示进行治理,市政府拨付9万元地质灾害勘测设计费用给业主单位市住建局负责此项治理项目的实施。
6、定时上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我局根据市政府应急办文件要求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每季度按时上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上一篇:大创项目教师指导意见
- 下一篇:企业年度安全管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