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创项目教师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6 17:3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创项目教师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创项目教师指导意见

篇1

作为课程改革试点学校,带着对《指导意见》的理解和本校课改的思考,笔者于2015年5月赴北京四所课改名校观摩课程建设。一路行来一路漫思,本文从一名学校管理者的角度,结合本次考察调研情况,谈谈对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的理解与思考。

一、破而后立,基础课程整合化

《指导意见》提出,一至六年级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15%左右,每周约4.5课时。要增加一定量的课程,但又要保证总课时不变,这就需要学校做好顶层设计,打破原有课程固有结构,整合出新的课程体系。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胜利实验学校首先试水:我们发现,《品德》《人与自然》《我与杭州》这三门课程有不少重叠的内容,故将这三门课程作了整合,将其中重复的内容打包在一起,推出一个主题,然后分几个课时将它消化。

整合是一种办法,但如何整合,怎样整合,才符合学生人格的发展与教育?《指导意见》的建议是: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我们从三维目标儿童成长树上得到启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是儿童成长的根和土壤;学习过程体验与方法,是儿童成长营养的输送器官茎;知识与能力突出,人生明耀,是儿童成长的果与叶。低段课程缓起步,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人文性、规范性、教育性课程占大头,注意挖掘课程里的情感教育与对学校教育的认同衔接。中段课程重体验,强调过程性体验与方法指导,探索性、实践性、技能性课程比重放大。高段课程强应用,重视能力的提升与知识的概括,如阅读写作能力与逻辑推算能力等。

二、围绕主题,拓展性课程趣味化

《指导意见》指出:各地各校要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笔者所在学校基于选择性思想背景下的“STS”拓展性课程开展已有两年。“STS”课程秉承“让树上的每片叶子都能争取阳光”的理念,希望能给每一片树叶选择一个阳光发展的机会。“STS”特色课程实施采用分层推进、专题实施的课程项目化策略。我们首先推进校级社团的课程化活动,物化课程计划、纲要与内容,显化课程活动成果。如戏剧课程,每学期完成一个戏剧的排演,或课本剧、或教育情景剧、或生活剧,30课时左右。从文本研读―剧本编制―角色分析―舞台美术设计―道具服装制作―选角―排练―公演,实施过程中故事冲突跌宕起伏,尝遍酸甜苦辣,丝毫不亚于电影大片,从中学生的德商、情商、智商,创新能力、交际能力、表现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这样的专题课程我们共开设了40多门,有一些课程已实现物化,还有一些尚在积累经验。这些课程的开设,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满足人格教育需求。

三、彰显特色,校园建设品牌化

《指导意见》中对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阐述,都体现了个性化、品牌化思想,要求各校在顶层设计各项课程时,要制订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规划,统筹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科学设计与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

一所品牌老校,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那些鲜明的办学特色刻骨铭心在每个教师与学生身上,对外显化为广场文化、走廊文化、办学理念、校风、学风等。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曾让童话大王郑渊洁先生赞不绝口!赞不绝口的不仅仅是那恢宏的建筑环境和“56号教室”的先进教育设施,更是“全课程”实验与基于实验显化而外的课程特色。该校万物启蒙课程团队创设的“中国历史步道”,在G4长廊的地面上做一条中国历史步道,让学生每天走在大道上,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前世今生……团队负责人钱峰老师如是说:“我只是朴素地想做这样一件事:有一门课程,画满地图,有各种家乡的街道、公园、菜市场,然后逐步从亦庄到大兴,从大兴到北京,从北京到中国,从中国到世界。地图越来越大,世界越来越大。不管今后他们走到哪里,有一点是永远不能忘记的,那就是他最早看到的这张地图,那是启蒙他的故乡,那是他出发的所在,也是最终要去的地方。”

做一条历史步道花不了多少成本,但历史步道能成为亦庄学校的品牌,这是钱峰老师和他的团队给历史步道“戴”上了课程和文化的“魔环”。

四、集聚课程,教育活动核心化

课程改革是一项浩大工程,反观学校的每周工作,有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创艺节;有教师例会、安全演练、常规教研、课题研讨;当然还有一些临时性的但又必须参与的社会活动……教师哪里还有时间去搞课程?

我们是否可以将各项活动都集聚在课程领域,这些课程包含安全课程、体艺课程、生活技艺课程、德育课程、实践课程等。学校在顶层设计时,将这些活动集聚在“课程”核心中,用课程串起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各部门、教研组、年级组围绕核心开展活动的设计、计划、实施与评价实验。

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全都融合到“七彩课程”体系中(见图1),在这里,教育与教学开始模糊,碎片化的活动变为整合式的课程教育,让每一个生命都独特绽放。

“七彩课程”体系分七彩环境、七彩德育、七彩课程、七彩社团、七彩节日、七彩评价、七彩教师七个模块,学校各层次、各部门共同为成长为有特质的人、可爱的人、了不起的人奠基,成就每一个附小学生的七彩梦。七彩课程始于2007年,历经八年,已相当丰富与完整。在评价中,有闯关考试、期末免考、七彩德育证章、七彩课程小护照、七彩成长手册、七彩附小币,这些评价方式的变化有力支撑了七彩活动课程的开展。

五、对建机制,课程建管体系化

为保障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动,《指导意见》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也提出了要求:进一步落实学校在课程开发、课时安排、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自。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深化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各方职责,确保课改有序进行。而溯源最早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并没有将课程的建设开发与管理纳入到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中,而课程的建设与管理也不是建立一个领导小组或某一个教学或教研部门就能独立挑起的。学校需要对现有的行政教学职责体系进行重构与设计(见图2),校长室、课程研究中心统筹规划全校的课程建设工作,宏观调控指导监控和全面研究、实施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整合活动。基础课程研究中心(原教学科研部)在学校课程研究中心指导下负责对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的统一学习内容进行开发、实施、评价与整合研究,指导各基础性学科和知识拓展类研究组的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工作。拓展课程研究中心(德安处)负责对德育课程、体艺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进行开发、实施、评价与整合研究,指导这三类课程研究组的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工作。课程环境建设中心(德安处、总务处)负责绿色校园、平安校园、人文校园、书香校园建设。课程资源中心(信息中心)负责课程数字资源平台的开发与支持,承担数字校园相关工作。课程建管体系化,将目前课程建管的部门行为转变为学校行为,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学校的各项课程资源,有效推进课程改革。

六、指向评价,方向明晰多元化

《指导意见》中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也提出了建议:推广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探索形成多形式、人本化的学生发展评价机制,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教育部门对学校的年度考核是学校办学的方向标与指挥棒。试点学校实施的课程不同于其他学校,它是个性化后的“独家”课程,对于这样的“另类”学校与学科,教育部门也需要给予更多的“另类”关注、扶持与指导。与此相对应的,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也要变化,从往年的教师年度岗位考核上看,教师教学教研能力考核并不包含课程开发与实施效果,而课程开发的质量与实施的效果又很难用一个量化数字去界定。如果采用等级制去定性教师的课程开发实施,是很难达到鼓励先进的考核目的。所以,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内涵要扩展,手段要多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侧重考核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教学的特色与个性,关注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技能是否取得进步,兴趣爱好是否得到培养,学习态度、意志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实践创新能力是否得以养成。

七、跨界定位,教师岗位课程化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课程设计水平及实施能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化作业。这些都需要学校从课程这个基点出发去定位和评价教师工作。

如今的校内课程,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国家课程,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品德与健康课程,就包含了体育与健康、品德、主题班队课、主题教育活动等多个学科;科学与技术课程包含了数学、科学、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四门课程。既然这样,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实施课程学习过程与评价中就要打破学科壁垒,探索定位课程的教师评价,模糊教师的学科岗位,明晰课程岗位。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开展的月度人物,人大附小的七彩教师评选,还有笔者所在学校的“345”课程评价体系,都是基于课程教师评价的有效尝试。

八、技术进入,教学方式信息化

篇2

一、重视师训方式转型,创建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

转型期,我国教师教育正面临转型变革的诸多挑战。从扩充数量到提高质量、从提升学历到提高素质、从只关注课堂教学到重视课程育人、从重视教师单一教学技能到发展综合素质,教师教育亟待转型变革。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的专业权威性往往体现为占有信息资源的多寡,以及资源整合和利用的能力。创建开放、多元、交互的师训模式,已成为教师教育转型变革的必然选择。2016年山东省中小学全员远程研修,率先推出了“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技术手段,优化课程资源,改进研修方式,创建了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中小学(含幼儿园)全学科全学段新型师训模式,这无疑是一项主动适应新常态、改写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引领师训改革创新的前瞻性探索。

二、强化各级专家队伍建设,“一线名师”培训“一线教师”

专家队伍建设是提升师训课程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是确保师训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自2001年启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山东省通过“齐鲁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山东省教育创新人物”评选,以及多样化国培、省培高端研修项目等,在全省培养了一大批名师、名校长,通过成立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教育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等公益社团组织,在全省汇聚了一大批由名师参加的不忘初心、有责任、有担当能力、充满教育情怀的志愿者,这批可谓山东教师教育建设中“塔尖”人物,对全省各层级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处在“塔基”层面的广大农村学校队伍建设,通过网络培训、各级教师培训、省定贫困村骨干培训和多种形式的支教活动等,发挥了巨大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所组建的省、市、县三级专家团队,分别由来自于高校教授、教科研部门专家、齐鲁名师名校长、各市县优秀教研员及地方名师名校长等志愿者构成,分别担任省专家、市县指导教师和研修组长等角色,凸显核心专家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公益性等特点,亦可谓“一线名师”培训“一线教师”,是一项组织便捷、经济高效、“接地气”的师训专家

团队。

三、建构菜单式课程体系,满足教师个性化自主选学需求

1.明确工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定位

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借力山东能在同一时间承载20余万教师在线研修的教师教育网络平台优势,启动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以促进中小学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为目标,以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下称为“优课”)为主线,开发丰富的菜单式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自主选学需要,强化教师过程参与和实践“创课”体验,真正把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员,把课程的开发权交给学员。建设自主、开放的教师个人空间和专题工作坊,完善各级专家团队指导机制,形成以工作坊为纽带、以志愿者为主体的常态化研修指导机制,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促进教师借力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提升专业发展自觉,增强教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构建多元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说:“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参加研修学习、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每学年每人至少要上好一堂应用信息技术的研究课,在校内进行‘亮课’,组织交流研讨,并通过县、市、省三级‘晒课’和‘赛课’活动,评选出省级‘优质课’,用优质课评选激发、调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用信息技术助力整个教育教学改革。”

山东省2016“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研修,为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遴选国家级、省级“优课”学习资源,持续推进观评课方法与技术学习,搭建多元化选修资源平台,构建起多元化、可选择的年度课程体系,形成了“两段”“2+1”菜单式课程模式。“两段”是指常态化研修阶段(2016.7.26―2016.10.31)、学员“创课”及参与“优课”评选活动阶段(2016.9.01―2017.5.31)。“2+1”中的“2”,即学员在第一阶段需要完成的“必修课+选修课”,“1”即学员在第二阶段需要完成的“创课”。

篇3

1 前 言

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9号),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意见》明确要将加快构建众创空间、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等作为重点任务。进而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特性,使得其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将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创业教育与实践为例,探索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有效途径。

2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与实践的一些做法

2-1 注重过程教育,构建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1-1 课程设置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将整个创业课程体系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起初,只是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在教材选择、教学大纲、学时要求及师资配备上并未有明确的要求,对创业教育也未提及。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逐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建设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自编教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制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学时及学分,并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投入,并将大学生创业指导作为一个部分以“探索创业之路”编入了就业指导教材,但当时的创业教育仍然是侧重就业指导。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不断重视,学院及时更新观念,通过教学实践,树立创业是就业的有效途径、创业可以有效带动就业、创业是更高质量的就业等新型创业教育观念,根据学院办学特色和学生的特点,编撰三本教材组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丛书,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教育。大一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侧重职业规划教育,大二开设《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侧重培养创业意识和激发创业激情,大三开设《大学生就业择业指导》侧重职业能力培养及就业择业技巧传授。至此,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被列入教学计划,并且配有专门的自编教材及相应的师资、设备、场所的投入。

2-1-2 教育过程从全员到部分,从部分到精英

通过教学实践,学院在创业课程教育过程的设计上,形成了“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实践” 的递进式、层次性的创业教育过程体系,即由全员参与的创业通识教育,到部分集中的创业培训教育,再到精英的创业实践指导与帮扶,分别实现由“基础层”到“操作层和提高层”再到“实践层”的递进式转化。对全体大二学生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的创业必修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一步集中进行创业模拟培训,通过组建模拟公司、确定公司架构、模拟经营业务等模块化实训环节,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创业操作技能,培养创业风险意识及应对风险的能力;对于进一步有创业实践需求的同学,进行更专业的创业导师指导与帮扶,并在学院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孵化。

2-1-3 师资力量专兼结合,注重实践

学院注重创业师资指导队伍的建设,为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提供技术保障。成立创业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创业教育教学与管理、创业师资培训与管理、创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组建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师库,每年选派多名教师参加省市级创业讲师培训。定期组织师资开展经验交流研讨会,将学生的反馈、教师的感悟和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讨。组织学院创业指导教师技能大赛,选拔优秀教师参加省级创业指导教师技能大赛,以赛促建。聘请包括政府、教授学者、企业家、杰出校友等社会各方面专家担任兼职创业指导与咨询导师,通过各种形式定期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指导和帮扶。

2-2 注重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为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提供保障

2-2-1 设立大学生创业园,不断推进创业基地建设

为便于大学生更好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学院于2009年11月设立大学生创业园,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2013年11月被认定为“苏州市校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14年10月被遴选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目前学院创业园已整体搬迁至学院产教园(大学科技园),拥有3500平方米的可支配面积,36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

2-2-2 建立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室,引入创业模拟实训网络创业平台

与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建立了就业创业指导站,与苏州市创业指导中心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室,开设创业模拟实训培训班。使参训学员通过组建创业团队、选择创业项目、建立模拟公司、确定公司架构、分析经营环境、尝试经营业务等模块化教学与实训,体会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商业行为,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合格学员还可获得学院公共选修课2个学分,并且在苏州创业凭证书可享受苏州市有关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平均每年开设约10期创业模拟培训班,每期40人以上。2013年3月被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高校创业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2-3 建设产教园和大学科技园,政、企、校合作共同拓展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学院与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共建苏州现代服务业产教园(苏州经院大学科技园),并列为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引企入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实战经验;加强与社会科技创业园联系,建立互通机制,对孵化成熟的创业项目推荐进入社会科技创业园,打开学院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空间。

2-3 注重创业教育与实践载体的建设和拓展,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1)成立大学生创业协会,团结和组织全校的创业兴趣者,共同围绕创业的话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创业者的创业素质。面向全体大学生定期举办金点子大赛、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创客沙龙、创业讲座、启明星交流等活动,培养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以激发更多人的创业激情。

(2)借助各种创业大赛,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同时挖掘创业项目。学院每学期组织新创业项目的入园(入驻创业园)评审,聘请专家组对各二级学院推荐的创业项目进行逐一评审,择优进行项目指导并允许进入创业园进行项目孵化;对已经入园的项目,每学期聘请专家组进行项目评估和指导;组织全国、省级、市级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如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大赛、苏州市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竞赛等,并借机向全体师生宣传政府及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重视,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3)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经验。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一大主要因素就是缺乏工作经验和实战经验。学院要求每位大学生在暑期都要深入企业、行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把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作为个人综合素质考评的一部分。为此,学院创业就业服务中心、院团委及各二级学院都在努力开拓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开拓社会实践的空间并提供实践机会。

3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实践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1)努力寻求资金支持,或者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学生创业意愿往往是因缺乏创业资金而打消,因此为大学生创业寻求更容易获得的资金支持将激发更多的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实践。尽管学院有一些创业帮扶基金、政府也有一些小额信贷扶持政策,但若想真正获得这些资金,手续和过程都非常烦琐。因此建议在资金支持方面再多做些思考,将会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开展。

(2)打造新型创业服务平台,降低学生创业实践的门槛。响应国家号召,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观念,探索和构建一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实践平台,如咖啡吧、创客空间等。

篇4

关键词:创新创业;程序设计课程;自主学习;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88-0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人才为目标,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提升,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受众面较窄、针对性不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无疑是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源,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然而,就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而言,其创新创业观念不强[1],创新创业思维水平和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原因之一在于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学生缺乏主动性和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为此,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有助于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形成。

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笔者陆续承担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学实践、师生交流和成绩评定发现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存在如下主要问题。首先是程序设计类课程名目繁多。本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包括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基础、JEE应用开发基础及JSP web开发技术等多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课程繁多使学生疲于应付,主动深入探索的兴趣不浓厚,更谈不上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学生主观能动性缺失。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大部分依然局限于机械地记忆和浅层次地理解等低阶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单调乏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退化,加之相应的课程设计安排在学期末,实践环节效率大打折扣,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被弱化;最后是创新创业理念和意识薄弱。尽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大多数学生并不不是十分了解创新创业前需要有怎样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对其产生惧怕或者不自信的心理。少数学生虽然具有创业创新的激情,却无从下手。

二、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具体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本单位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从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提出改革思路和方向,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篇5

记者:最近“创客”引起了广泛关注。它是如何兴起的?会对教育产生什么影响?

胡小勇:“创客”也称“造物者”,在英文中是“Maker”。2012年,美国《连线》杂志原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出版了《创客:新工业革命》,由此点燃了全球性的创客运动。2014年,美国白宫举办了首届“创客嘉年华”,引起一时轰动。借此机会,美国还推出了“全民参与创客的行动计划”。目前,“创客文化”在美国教育体系中受到了认可,“创客教育”也成为美国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

“创客运动”在国内的快速兴起,得益于2015年初总理视察了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发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创客运动的燎原火种,也照亮了教育领域。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创客教育与互联网+、STEAM等,都成为教育领域里新一波热词。

记者:您怎样看待创客教育的内涵,以及推行它的使命和意义?

胡小勇:在教育领域,创客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习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者的创客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它包含正式学习,也包含贯穿于学习者一生的非正式学习。这种新理念,对于“传统教育”是一个挑战,它对于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方面,推行创客教育,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转变育人理念。中国学生在全球素以考试出名。以考试论排名,中国学生表现历来不俗。但是考场英雄,并不意味着教育成功,更不能等同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英国作家西蒙・詹金斯,在《卫报》中曾经写道:“我们知道的是,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这些(考试)排名榜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繁荣、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他的这段话,值得国人沉思。另一方面,开展创客教育,有助于丰富现有的育人模式,完善创新人才的培育机制。赫赫有名的“李约瑟难题”提出,“中国在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为什么科学与工业革命却并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两位大家所提出的问题,反映了目前中国教育一是学校缺乏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有效模式;二是社会缺乏鼓励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正因这样,借着创客运动的“东风”,“创客教育”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关注。

记者:培养青少年的创客素养,既可以发生在正式学习中,也可以发生在非正式学习之中。请问,“创客教育进学校”的意义何在呢?

胡小勇:培养创客素养,既包含正式学习,也贯穿于非正式学习。我们说“创客教育进学校”,一是学校同时包含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二是通过“创客教育进学校”,能够更好地“从娃娃抓起”,培养我国青少年学习者的创新、挑战、合作精神和造物能力。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美国,无论是苹果公司创办人乔布斯,还是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乃至脸书(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等,他们都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共同特点,就是这些科技巨头都是从校园创客开始,开创了他们的非凡事业,创造出众多改变世界的产品和发明。在美国,从政策到实践层面,创客文化都已经在教育领域中站稳了脚跟。奥巴马在竞选演讲中曾说:“我希望我们所有人去思考创新的方法,激发年轻人从事到科学和工程中来。无论是科学节日、机器人竞赛、博览会,鼓励年轻人去创造、构建和发明――去做事物的创建者,而不仅仅是事物的消费者。”反观中国,尽管也有很多优秀的创客,但从校园开始“创客起家”并能成功的,却寥寥无几。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中国现有的学校教育模式还没有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土壤”和“造物”氛围。这也就是钱老所担忧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因此,我们认为通过创客教育进学校,从学校就开始鼓励和探索提供一种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与机制,这有助于提升国民和社会的创造能力。在国内,温州中学、重庆二十九中,都在创客教育进学校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记者:您能介绍一下“创客教育进学校”的目标定位和途径吗?

胡小勇:最新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把教学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创客教育,直指学生的高端创造能力培养,以育人为导向,以“创造即学习”的精神来鼓励学生创造实践,注重创新育人。

目前,“创客教育进学校”主要有四种模式:社团活动模式、课题研究模式、校企协同模式、统合课程模式。在社团活动模式中,可以通过建立创客兴趣社团,以创客空间作为平台,以竞赛活动为导向来开展。在课题研究模式中,可以探究问题为起点,以课题项目为载体,以教师引领为方向来开展。在校企协同模式中,鼓励以校企协同为方式,以服务外包为特点,以优势互补为亮点的形式来开展。在统合课程模式中,我们鼓励创客教育不是以单一课程的形式进入课堂,而是以校本课程为基础、以统合课程为途径,结合STEAM课程或统合课程、无边界课程的模式,逐步从学校的非正式学习进入到课程和课堂之中。

记者:创客教育逐步进入课程和课堂,这和“创客教育进学校”有着怎样的关系?

篇6

201X年X月XX日,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杨XX、杨更生等6位督学对XX三中办学水平进行了为期1天的县级综合督导评估。评估组通过听取学校自评报告、查看校园校舍和装备设施、深入教师课堂教学听评、查阅档案资料、召开师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体育素质测试、观看课间操、课外活动等方式,采集到大量评估信息。在此基础上,评估团进行了全面综合分析,对我校的工作进行了细致地诊断,对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管理水平、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是对我校“诚信”的办学理念、教学质量大提升、校园环境建设、素质教育等工作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时也指出了我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更好推动我校教育教学管理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XX三中领导班子层面针对督导评估组的反馈意见进行了深刻反思,幷在全体教师会上通报了反馈意见。随即,学校成立了整改工作专班,积极部署整改工作。按照教育局对评估整改工作的要求,及评估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特制定如下学校整改方案。

一、基本思路

按照本次教育督导评估的反馈意见和县教育局的要求,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我校整改的基本思路是以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持续提高教学质量,以“357高效课堂”建设为抓手,创建课改特色学校,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以打造“诚信”文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成立整改工作领导专班

组长:肖XX

副组长:刘XX

成员:杨XX、梁XX、车XX、冷XX、梁XX、陈XX、毛XX、王XX

领导班子明确职责:

肖XX:负责整改全面工作;刘XX:具体抓整改工作;杨XX:牵头教学教研口工作;梁XX:牵头德育、校园建设、环境卫生、各处室工作;车XX:具体抓教科研、校本培训等工作;冷XX:具体抓教务组织管理;梁XX:具体抓政教工作;陈XX:具体抓校务工作;毛XX:具体抓妇委会工作;王XX:具体抓共青团工作。

领导及班子成员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明确各自工作的具体内容、理清工作思路、出狠招、奇招、实招,把分管工作抓具体、抓细致、抓到实处。要善于动脑筋,发动全体教师、激发全体教师参与到整改工作中来。整改工作专班在分工的基础上,要搞好沟通、交流、协作,群策群力与广大教师一块儿,把整改工作抓出实效。

三、整改内容

在本次教育督导评估中,专家对我校的各项工作一听二看三查四问五访六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学校整改专班针对反馈意见中的问题进行了对口梳理汇总,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学校干部队伍配置欠完善。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6名、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工作的组织、开展、管理、落实等方面较之其他学校更具挑战性、工作的难度大,需要一支力量雄厚的干部队伍来牵头落实。由于工作调动、疾病等原因,XX三中现有校级干部2名,不能适应现有学校规模的需要。

2、“诚信”文化的学校文化尚需提炼和渗透。学校文化以“诚信”为主题,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位恰当。但评估团在查阅相关档案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材料中,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的阐释出现了不同的注解。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未能很好地体现“诚信”这一主题。

3、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力度不够。评估团在深入课堂教学听课期间,发现提供评估课的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文本的解读、目标的定位、重难点的处理落实、教学方式的运用等方面存在问题。

4、校园环境的整治留有死角。评估团在查看校园环境时,发现厕所外花坛破损、文化墙东侧的活动区地势凹凸不平,有较为严重的积水现象。

5、教学管理规范性不强,教育科研创新性缺乏。就查阅的档案资料和教师的常规情况来看,教师的导学案超前现象严重,开学不到一个月,有的教师就已经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导学案,而且已经使用过的导学案上缺乏个性化修改的痕迹。学校教务处在常规检查、教研组在导学案周签阅上都没有指出存在的问题。集体备课记载和教研记载流于形式,没有围绕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来进行。

6、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按照有关规定,学校应该饮用符合水质标准的自来水,目前,XX三中1000多师生仍然在饮用自备的地下水,给师生的健康和安全带来隐患。

四、整改具体措施

根据教育局督导室对我校督导评估验收的反馈意见,为更好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地开展,我校及时召开校务会和全体教师会,幷通报督导评估组反馈意见,就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反思,针对以上存在的六点问题,特制定如下具体整改措施:

1、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主动推荐后备人选,完善学校干部队伍建设,为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创造条件。城关三中原有校级干部6名,2013年秋,因工作调动调出 3名,因病退养1名,现实有2名校级干部在岗主持工作,实际缺编至少3名。鉴于此种情况,2013年秋学校已经数次向上级反映,镇中心也已经向教育局做了汇报,上级组织和领导已经充分了解我校的当前实情,幷正在着手解决。目前,学校在现有的中层级人员中,调整3名履行校级领导职责,负责校级领导事务,学校的正常工作基本按部就班地开展,日常事务基本不受影响。当然,学校仍然积极反映,争取早日促成上级组织的批文,使学校的班子队伍建设得到完善。责任人:肖XX

2、当前,各级部门大力提倡办特色学校、特色教育。XX三中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学校实际,以“诚信”文化为主题,这一点已经得到全体师生及上级部门和督导评估组的认可。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诚信”做文章,办出“高端、大气、上档次”(黄局长语)的特色学校、特色教育。首先,我们要统一思想。对各类材料中的相关阐释进行检阅,做到统一口径,不产生歧义、曲解。其次,加大宣传力度,真正让“诚信”的理念进驻师生的思想。其三、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幷认真总结工作中的做法,形成地方教材。其四、把“诚信”教育常态化,融入师生活动中。共青团、少先队围绕“诚信”开展系列讲座和教育活动,节庆日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庆典演出,校内刊发以“诚信”为主题的墙报,班级组织学生办“诚信”为主题的手抄报。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相关活动(语文组可以举办演讲赛、作文赛等)。只要长期坚持做下去,XX三中一定会把“诚信”这个品牌做大、做强、做出名气。责任人:刘XX。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力度。目前,学校教师队伍呈现断代趋势,学科配套也面临挑战,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学校师资队伍持续良性发展的重点工作。首先对全员教师进行摸排,从年龄、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分类,再结合中心学校的“青蓝工程”在教师中结成帮带对子,绑带教师从常规入手,逐项进行跟踪绑带。学校将对这类教师实行推门听课,学期结束时依据相关办法进行考核定级。另外,学校将加大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出台相关制度,让这项工作的落实能够在制度上得到保证,以规范、科学的管理正面引导、激励青年教师自觉成长。责任人:冷XX。

4、整治校园环境,为师生营造怡人的工作生活氛围。在均衡发展的促进下,XX三中的校容校貌、软硬件设施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均衡发展的迎检工作时间仓促、工作面大,加之校园内还有几处工程仍处于施工阶段,导致校园环境的整体整治方面留有死角。如:厕所外的花坛破损现象严重、文化墙东侧的活动区有积水等。针对这些后患,学校积极部署,着手行动进行整治。在督导评估工作组结束对我校的评估工作后的第二天,学校就与有关施工队进行联系,当天施工工人就进驻校园开始拆除整修厕所外的花坛,一周之内,和校园其他处的花坛风格保持一致的新花坛就修好了。为了排除文化墙东侧活动区的积水,幷消除以后的积水隐患,施工工人在活动区外的北侧深挖了一个蓄水池,再从积水的活动区开挖了一条排水沟,把积水区的水引流到蓄水池。同时,我们组织5—9年级学生,对容易积水的区域进行了平整,彻底消除了隐患。责任人:梁XX。

5、强化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学校将从实际出发,在总结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情,在计划和导学案的规范性上下工夫,把这些基础工作抓到位。我们将以表格的形式规范计划和导学案。各学科在操作中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微调。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超前一周编写,要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教务处组织教研组做好过程的监管。导学案周签阅和常规月检查要起到促进作用。教研组长围绕教研专题、小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等记载,备课组长围绕集体备课记载(目标的定位、重难点的确定、完成目标的方法途径、落实重难点的手段策略、疑点知识的处理等)。教科室将加强校本培训的工作力度,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把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作为重点,指导教师制作课件,运用电子白板,整合优势教育资源,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还要利用好现有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发挥这些教学设施的功能,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责任人:杨XX。

6、学校将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原因,XX三中1000多师生长期饮用地下水,按照相关规定,不符合要求,给广大师生的身体和安全留下隐患。学校也多次以各种形式向上级有关单位反映过,但直至今日,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借本次督导评估的机会,我们将再次把校园内的水改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我们将本着“上级拨一点,内部筹一点”,计划筹措20万元左右资金,在今年内把水改工作落实到位,让全体师生饮用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

7、积极自查自纠,排查其他工作漏洞和安全隐患,限期整改。目前,我们已经排查和整改的项目有:学校大门处北侧,深挖蓄水池消除教学楼前的积水;教学楼后面的卫生死角彻底清除;学生宿舍和教学楼窗户无防盗网,造成安全隐患,学校将在本学期内安装防盗网;提高实验室、微机室、音乐室、美术室的利用率;开放图书室和阅览室等。

篇7

关键词:教育4.0;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029-02

一、引言

当前,“互联网+教育”深入推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表示,中国教育正在迈向4.0时代[1]。如今以“互联网+”形式呈现出的第四代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它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2]。各高校要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统领学校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着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让千千万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

二、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教育”将使一切教育活动围绕互联网展开,实现线下与线上教育活动的良性互动[3]。教育4.0时代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以满足学习者心智体验和促进其心智发展为核心,将他组织(权威组织)和自组织(学习社群)充分结合。因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习者的心智,让学习者拥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以适应知识及技术的更新速度[4]。这种新的教育体制为传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它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正迈向一个新台阶。(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教育4.0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重要体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肩负着推进国家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使命。(2)高校依托“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平台,凝聚广大青年的创新智慧,鼓励更多大学生投身到创业实践中,对促进国家形成创新创业新格局意义重大[5]。

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随着教育4.0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一切内容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这一时期的关键任务,在转型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困境。(1)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工作缺乏内外部环境的营造。第一,高校创新创业精神和氛围不足。大多数高校目前处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及氛围营造还需加强。第二,高校创新创业工作还未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和规模化。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渠道没有完全打通,学生接触实际操作和训练的机会较少,因此他们的实践技能不足。第三,高校往往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是否具有前景和投资价值上,过多重视结果,忽略了创新创业思路的培养,大多数的创新创业孵化工作不能持续、长远的开展。第四,高校的创新创业团队建设还不完善。很多学生仍习惯于单枪匹马做事,遇到问题主要靠自身消化解决,团队与团队之间互动较少。最后,高校缺乏与国家、行业和地域的良性互动,无法将校内教育与外部形势政策及时结合起来。(2)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缺乏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催化和促成。第一,高校创新创业类的竞赛项目和相关活动还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第二,创新创业活动的质量较低、形式单一,多是学生自发组成的讨论小组、讲座等,创新创业想法的互动不深入。第三,创新创业活动没有形成反馈和整合机制,创意难以转化为创业项目。第四,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空间不足,创业团队往往没有固定的交流和活动场所。最后,创新创业活动宣传缺乏影响力,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较小,参与形式缺乏创新性。(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缺乏专项基金的支持和培育。第一,创新创业资金吸入量较少,高校的创新创业基金总数不断增加,但仍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日益增长的需求。第二,创新创业资金分配不合理,大部分高校将创新创业资金用于场地、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而学生团队在创新创业的起步阶段,获得的资金支持往往较少。第三,创新创业团队资金使用效果跟踪服务不够,无法对项目培育和成果转化持续帮扶。(4)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工作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来指导和帮助。第一,缺少专门的从事创新创业的指导教师。虽然各个高校都有创业指导教师,但大多是兼职指导,专职专岗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较少。第二,指导教师本身的辅导能力有限。很多指导教师自身理论和对国家政策法规的理解滞后,对学生的指导亦不到位。第三,专业教师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视不足,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业培养工作。

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基础,为创新创业提供环境支撑;科学的培养方案是核心,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路径依据;全面的保障体系是抓手,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1)完善高校创新创业组织机构。高校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是推进人才培育的关键[6]。第一,建设创新创业中心,以创客空间、创意工作坊等形式推进,按照创意提出―创意培育―成果转化―项目包装―创办企业―市场推广―公司咨询的流程,为大学生提供一体化的创业咨询服务。应针对创业的不同阶段举办相应的活动,比如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分享初始创业经历及心得,扩展人脉资源。第二,建设创新创业研究所(院),提高高校对创新的智力支撑。研究所(院)应加强创业者及新创企业的成长规律、新型商业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创业成功案例剖析等研究,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发展指导。第三,建设创新创业技术机构,帮助创新创业者评估技术前景,探讨实现想法的最佳商业模式及相关的专利战略。技术机构还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关于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和全面建议,评估他们的发明和专利保护的可能性和工业实用性,帮助创业者提出专利申请以保护产权。第四,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有创业想法的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2)修订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健全课程体系。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加强创新创业教学,增设《创业学》等创新创业基础类的课程,课堂教授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衔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创新创业教育[7]。第二,改进教学方法。在教育4.0时代,教育形式与互联网结合不可阻挡,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创意,帮助学生活学活用。第三,提升教师能力。引进专业的创新创业培育教师,定期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增加高校之间的创新创业教学交流,加快高校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研究,加大创新创业科研投入。第四,重视创新创业实践环节,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3.加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实践保障。第一,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举办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活动月等活动,建立创新创业网站,成立创新创业者协会、组建创新创业社团,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氛围中耳濡目染,逐步使学生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第二,加强创新创业物质保障。高校尽量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基地,为创业团队提供办公、生产场地,并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基础公共服务。第三,加强创新创业制度保障。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将创新创业纳入教学管理,并为其提供政策便利;设立创新创业组织机构的管理制度,对孵化基地和创客空间等建立完备的管理体制和运营办法;建立创新创业团队的绩效考核制度,采用定期考核的方式督促创新创业团队不断发展。第四,加强创新创业资金保障。根据创新创业团队的具体情况,为创新项目的孵化提供前期资金支持;后期,学校通过与企业、孵化基地的合作以及专项创业比赛宣传等措施,帮助团队吸引风险投资。第五,加强创新创业人力保障。努力为每个创业团队指派专职教师,在项目孵化过程中提供相关政策法律咨询、金融、营销及管理知识等服务;利用学校资源,帮助创新创业团队完善团队构成,促成学科之间的互补和融合。

结语: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任重而道远。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受益者,要放眼未来,为国家的创新创业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娜.互联网+教育推动中国教育迈向4.0时代[N].中国日报,2015.

[2]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J].开心素质教育,2015.

[3]王竹立.“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J].今日教育,2015,(5):1-1.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中国信息界,2015.

[5]刘濯源.教育4.0时代,教育技术的新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

[6]Brush C G.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Kuratko D F,Hoskinson S,Wheeler A R. Innovative Pathways for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21st Century[M].WA,UK:Emerald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14.

[7]周勇,凤启龙.基于创新文化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构:以江苏省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3,7(3):119-124.

Education is 4.0 Times the Plight of Creative Talents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QIAN De-nian,ZHANG Zhe-xi

(Xidian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126,China)

篇8

【关键词】创客教育;体系;创客空间;课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7-0060-04

“创客”一词起源于“Maker”,指的是那些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一类人。2015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到“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创客教育”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以培育社会大众的创客精神为导向的教育形态;从狭义上来说,是一种以培养学习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者的创客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1]。

创客教育是为了培养学习者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提倡学生主动探索、批判思考、动手实践,这也是创客精神所在。创客运动推动了教育理念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到创客教育,并力图把创客教育引入学校。我们认为,搭建系统的创客教育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创客空间、创客软硬件、创客课程和创客项目。

创客空间:搭建平台

创客空间是一个向人们提供材料、工具的开放场所,它具有加工、制造、合作交流等功能。不同年龄、不同工作领域的创客在创客空间里共享资源、交流学习、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创造。目前,创客空间分为三种类型:市场化的创客空间、公益机构主导的创客空间、教育机构主导的创客空间,如表1所示。

美国Westport图书馆属于公益机构主导的创客空间。公众可以在该图书馆内查找所需资料和书籍、参观展览,还可以利用该创客空间合作交流,开展创客项目[2]。创客们可以使用图书馆配置的工具,比如3D打印机,馆中的工作人员会教授工具的使用方法,协助其使用工作完成创造。浙江市温州中学DF创客空间则属于教育机构主导的创客空间。该创客空间既是学生的开放实验室,也是学生的社团活动室[3]。DF创客空间仅对会员和选修Arduino相关课程的学生开放,每周、每月都会定期开展不同的创客活动。在创客空间里配备有桌面型3D打印机、小型焊台、手持多功能电钻等工具及材料,学生们可以在创客空间里交流、合作、创作,共同研究跨学科的综合性项目,提高技术、增长知识。创客空间不仅仅是开放的空间及共享的资源,更多的还体现了一种协作、分享的创客精神。在学校中设置创客空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创造平台和沟通环境,同时也让创客教育在学校当中以创客空间作为立足点进一步的推广创客精神和创客思维。

创客软硬件:提供工具

1. 开源硬件

开源硬件是与自由及开放原始码软件相同方式设计的计算机和电子硬件[4]。开源硬件设计者通常会分享详细的硬件设计资料以及驱动开源硬件的软件开发工具包给他人参考或学习。表2列出了常见的几种开源硬件。

在创客教育中,开源硬件是重要的创造工具,学习者可以利用开源硬件完成相应的创客项目,并且从中获得编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硬件的开源也成为了创客们珍贵的资源,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分享出来,使资源共享共生。

2. 3D打印

3D打印是一种以三维数字形式构造立体物理对象的快速成型技术,它的工作原理是将3D打印机与计算机连接,通过设计辅助软件进行数字建模,再将数字信息传输给打印机,利用打印机中的丝状、粉状或是液体状的材料以逐层堆叠的方式制作出产品。

弗吉尼亚大学的格伦和他的专家团队创立了一个名为“边做边学”的课程计划[5],这个课程计划在一开始给学生们讲述了一个生活在非洲村落的小男孩,他利用废弃资源和一本关于能源的书籍,制作他自己的风力发电机。学生在特定的故事情境之下,利用软件设计风车叶片和齿轮等零部件,然后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他们自己的塑料风力发电机并进行测试。学生通过清晰的彩页图解了解动能、电流和传动比等抽象的科学和工程概念,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进一步理解如何利用以上概念。在“边做边学”的课程当中,学生们不断尝试、不断修改,借助3D打印机来完成他们的新方案,直至成功。除了开源硬件之外,3D打印技术也是创客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工具资源。3D打印技术可以将使用者的创意变成可视化的实物,实现个性化的创造。3D打印技术帮助使用者进一步深化所学、所思,也让使用者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事物的本身。

3. Scratch

Scratch是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开发的一款针对青少年的可视化、简易编程工具。使用者利用鼠标拖动界面内的模块来实现简单程序的编辑,这些模块由构成程序的命令和参数组成。宁波市实验小学实行创客教学,该校的五年级每周增加一门综合实践课用于开展创客活动[6]。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在综合实践课上学习相关知识,其余感兴趣的低年级学生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参加创客社团。该校通过教授学生使用Scratch这种简单的编程工具来让学生制作数字作品、搭建机械传感作品等创客项目。Scratch令原本枯燥难懂的代码语言变成了简单易懂的图形化界面,学生们学起来有趣且容易上手。Scratch倡导的理念是想象、编程、分享,通过程序编写表达思想和情感,学生可以借助该软件快速掌握编程技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它来进行作品创作。

通过学习Scratch等易于上手的可视化编程软件,能够训练学生计算思维能力、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成为数字时代的创作者。除此之外,如DFRobot、Makeblock mBot等开源机器人均可利用Scratch来进行编程、控制。Scratch既锻炼了学生的创客思维,也为学生们进行下一步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客课程:融合知能

创客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创新、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而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STEAM课程恰巧符合创客教育的理念。STEAM是美国政府提出的教育倡议,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美国K12关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的综合教育。STEAM教育包含五个学科: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数学)和Art(艺术),强调多学科课程融合的教育。德索托西中学的iSTEAM3D课程集合了学生在校学习的多门学科,包括数学、工程、桥梁设计等,学习了该课程的学生会使用3D桌面打印机等工具来创建道路、房屋,创造出自己想象中的城市[7]。他们不仅仅学习有关城市的知识,并且亲自设计模拟城市、布置自来水管道和电网。学生们通过STEAM课程学会如何在数字世界中获取信息,在真实世界中寻找问题和解决办法,最后完成、创造属于自己的创客作品。

在国内,主题统合课程、无边界课程等课程所提倡的融合知能的理念与STEAM类似,这种多学科融合课程模式,将科学、技术、工程、人文、数学多门课程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提升设计能力、合作能力、综合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创客教育与STEAM等融合类课程的结合,使得Scratch、机器人、3D 打印技术等技术被引入中小学的课堂,打开了创客教学的新局面。

创客项目:动手造物

创客项目体现了创客们的无限创意,借助创客项目可以让创客们的创造能力物化成为作品,这是开展创客教育有效的途径之一。不同学校可以自选适合的创客项目。以机器人、无人机、乐高等这三种创客项目为例,它们以其开源的特性受到广大学生创客的青睐。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于2014年成立机器人兴趣小组,并且每周开设一节机器人选修课。2015年5月,该校高一18名学生开展了“双光巡线机器人接力赛”的活动课;在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指导老师的任务指令设计程序操控机器人。整堂活动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旁指导、协助,学生独立开发、完成自己的创客作品。通过亲手组建机器人、编写程序,学生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温州市籀园小学设有航空航天模型实验室,老师们利用实验室教学生学会无线电遥控设备的使用、遥控飞机飞行的原理等。籀园小学少年科学院无人机团队于2013年底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航拍技术完成了航拍微电影《鸟瞰籀园》。该团队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技术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掌握了无人机航拍的技术,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反思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合作精神。徐州市星光小学积极开展“乐高机器人社团”活动。每次活动都会设置一个固定的主题,活动通常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生们会根据老师在活动前布置的挑战任务来制作相关的乐高模型。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初步理解和认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原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创造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无论是机器人、无人机还是乐高,开展创客项目的最终目的就是“做中学”。在完成创客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动手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创客项目让学生发挥出天生的创意力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造物能力等,同时也为创客教育提供了落地的途径。

从学习金字塔中我们可以看到,采用传统课堂中的讲课方式来传递知识,学习者收获甚微;而采用小组讨论、实践练习、即学即用等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效果更佳。这说明集合作学习、探究实践、创新发明于一身的创客教育的学习效果,要大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创客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在创造中学习。一个作品的制作和创造,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到多种学科和技能,创客们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会经历成长和失败,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内化、巩固、提升旧知,并且在整合旧知的基础上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创客教育可以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高分低能、创新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为教育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篇9

一、校情分析及办学理念和文化

慈溪市宗汉街道新界学校创建于2006年9月,是一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学校办学规模为18个教学班的省标准化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教职员工43人,学生482人。

学校以“文化润教,怀揣感恩”的精神文化引领师生发展,以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创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目标,以“乐学从善,尚中贵和”为校训,以“和美、勤思、自信、智慧”为教风,以“和悦、勤奋、自信、聪慧”为学风,以“和谐、尚德、博学、践行”为校风,注重培养师生的综合素养,以人为本,发展教育,让每一个师生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努力把学校塑造成“美丽温馨的花园,教学相长的学园,平等和睦的家园”。

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依法办校,民主管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几年来,先后被评上了“浙江省标准化学校”“宁波市五星级消防学校”“宁波市示范食堂”“波市5A级平安校园”“宁波市数字化校园建设达标学校”“慈溪市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学校”“慈溪市师德师风示范学校”“慈溪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慈溪市卫生先进单位”“慈溪市文明单位”等。让流动人口子女平等享受当地优质教育资源,让流动人口子女和当地孩子一样健康成长的办学宗旨正在逐步实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新界学校人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本着勤恳踏实的精神,正以矫健的步伐,豪迈的气度踏上新时代的教育之路,深入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学校转型升级。

二、课程目标与设置

(一)课程构想

1.课程目标基础化

课程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国家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提出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以学校地域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以期达到“人人参与、体验快乐、提升素养”的基础化为目标,再依循个人的实际,争取更高目标的发展,最后实现学校每一位成员“乐学从善、尚中贵和”的育人目标。

2.课程内容特色化

“和乐”课程规划的设置,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设计规划学校特色化的拓展课程,学校拓展性课程包括四大课程群,分别为:“童乐课程群”、“学乐课程群”、“禾乐课程群”,“特色课程群”开设了24门课程。

所有课程的设置,都紧紧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展开,是推动学校发展,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它是学校发展的窗台,是师生生活的平台。它寄予了学校“美丽温馨的花园,教学相长的学园,平等和睦的家园”的办学愿景,实现它,需要仰望星空的理想,需要专业探索的精神,也需要脚踏实地亲吻泥土的躬耕品质。

3.课堂模式生本化

根据学校生源的实际,依据学为中心、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生本教育理念,确定学校的课堂教学范式为学为中心“五学”课堂范式,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循环往复。课堂上力求达到打造合作为主的学习小组活动,推进课堂作业单使用,保障学生10分钟以上的主动参与学习训练等主要特征,努力实现课堂范式的生本化,提高课堂40分钟的最大效益。

4.课程评价体系化

从课程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发展两个维度,把学校所有涉及到学生层面的评价都统整到“新界之星”评价系统,让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知晓,每一个人都参与,每一次活动都融入“新界之星”评价系统,最终成为学校的特色评价。

5.课程管理规范化

通过课程的规划和设置,提升学校课程团队的领导力和教师课程的执行力,以制度和规范为保障,让学校课程的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提高管理的效益。

(二)课程目标

1.中长期目标

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依据学校现有的资源,逐步完善新界学校特色的“和乐”课程体系建设。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保质保量完成基础性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做好拓展性课程建设,落实15%的走班制选学课程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全面实施学为中心的“五学”教学范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改进教育评价范式,完善“新界之星”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评价,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提升学习兴趣。

通过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升素养、树立自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让新界学校成为一所校园文化特色鲜明,课程结构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处于全市同类学校前列水平,在此基础上逐年提升,硬件条件一流,社会口碑良好,具有丰富办学内涵的现代化学校。

2.近三年目标

通过三年时间课程改革实践,基本完成学校“和乐”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学校成为一所硬件条件一流,文化氛围浓厚,质量处于全市同类学校领先,社会口碑良好,具有明显办学特色的现代化学校。

(1)编制学校课程体系。秉承“乐学从善、尚中贵和”的办学理念,依据新界学校“和”文化主题, 2016年5月完成构建课程体系结构,2016年9月启动学校课程改革。

(2)组建学校课改机构。2016学年开始改革学校内设机构,成立课程发展处,主抓学校课程改革。建立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全面实施学校课程改革。

(3)编写学校校本教材。组建学校校本教材编写小组,明确分工,在借助他人优秀教材的基础上,分头着手编写校本课程“童乐课程群”、“学乐课程群”、“禾乐课程群”,完善学校的拓展课程教材体系。

(4)打造学校教学模式。在前期骨干教师研究的基础上,以学校教研项目实施为载体,2016学年起,点面结合,在学校语数英科青年教师中全面铺开“五学”课堂,落实实验研究,做成学校课堂教学品牌,在市内有一定影响力。

(5)落实拓展课程开设。在完善学校社团建设的基础上,以“童乐”作为特色,2016学年起,利用每周五下午时间(和乐星期五),学校开设“走读式”拓展课程。提供课程菜单,实施教师选课,自行摸索教材,实施学生走读选课的方式,研制编写学校拓展性课程规范,完成学校拓展课程的开设。

(6)完善学校评价体系。以激励性评价为原则,采用多维的评价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单一的评价项目,研制学校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评价方法,编制学校评价手册,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服务。

在目前“新界之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学校“新界之星”评价的操作规范,依托少先队做好“星级中队”的评价,依托“五学”课堂完善“良好班级”的评价,依托学生处,做好“新界之星”的评价。在此基础上,逐步设计形成学生档案袋评价要求,建立学生学习档案。依托学校工会组织,开展“最美”教师评价,最终完善学校评价体系

三、课程设置

(一)拓展课程群的内容范围

学校的拓展性课程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之下,以学校“乐学从善、尚中贵和”育人目标指引下,立足学校的学情设置的四大课程群。

“童乐课程群”的设置基于儿童自身成长的需求,在“学中玩,玩中学”的理念指导下,设置针对教师个人特长类的体艺竞技、航模、实验等课程,连接课堂与生活,释放童趣与灵动,让学生在玩乐中爱上学校生活,爱上学习。

“学乐课程群”从学校学生以民工子弟的现实,从我们学生阅读薄弱的实际,开发经典阅读、经典国学等课程,开阔学生视野,积淀丰厚的人生文化底蕴,做一个有知识有涵养的时代阳光少年。

“禾乐课程群”结合当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实际,开展健康教育,时政教育,活动体验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做到知行合一,助力新界禾苗健康快乐成长。

“特色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针对自身特色条件开设的学校特色课程。我校特色课程是依托体育课程开设的武术课程,旨在让学生强生健体,少年强则国强。

(二)拓展课程教材建设

学校的拓展课程,采用自主编制教材和选用他人优秀教材两种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借鉴他人的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筛选使用,逐步形成汇编,作为学校的拓展课程教材。

四、课程实施与建设

(一)基础性课程的实施

学校课程的实施是基于学校地域实际,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实际,生源为民工子弟;学校管理实际,既有在编教师又有招聘教师;学校教师实际,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的学科配比不均衡,这些情况下的特殊安排。

1.学校作息时间安排表

2.课堂教学范式

针对学校目前班额40人以内的实际,依据“以人为本,发展教育”的教育理念,今后将开展“五学”教学范式的研究。

(1)小组建设

依据“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原则,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确定小组长,组内进行任务分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关注课内、外小M学习活动,指导合作学习技能,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培育合作、互助、富有活力的学习小组。

(2)小组促学

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为主要学习活动,通过“先学―合学―展学―拓学―测学”五环节组织教学,促进小组成员互学共进。

(3)分层落实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进行动态分层。课堂教学中关注学习差异,强化个别辅导,实现人人达标。

(4)评价激学

因班制宜建立组内、组际评价机制,全程实施多元化评价,做到“堂堂有评价、组组有激励、人人有动力”。

(5)学习单研制使用

课堂学习单,整合学生作业的设计,还应包含学习的方法、组织的形式等辅助自主学习的引导,是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重要辅助材料,也是当下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我们要求老师在公开课上全部使用,平时个人常态课上鼓励使用,也可以结合作业本,简单使用。经过实践,让学生即使课堂上没有老师,也可以自主学习。

(6)教学流程

先学:

即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提出明确具体的“先学”要求(或提供“先学卡” ),学生根据“先学”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并完成有关练习。教师在“合学”环节前必须准确把握学情,以学定教。

合学

即组内互学促学:小组长带领组内同学根据“合学”要求进行组内学习、交流,解难释疑,做好“展学”准备。教师巡回参与、知道小组合学,进一步了解学情。

展学:

即组际交流展示:学习小组或小组代表将组内学习所得、所思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破解学习难点,突破学习重点,实现各层次学生人人达成学习目标。

拓学:

即拓展性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生成紧张拓展导学,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有余力学生更好地发展。

测学:

即检测学习成效:学生独立完成分层检测性作业,教师巡回指导并面批、评价、辅导。教师对检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指导、查漏补缺。

(二)拓展性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要求

(1)早上8点前实施诵读课,采用自由式(时间不作强制要求),学生随到随读。诵读内容以《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目录》内容,并结合《三字经》、《千字文》和《弟子规》的相关内容,教师做好课件,由小老师点击组织背诵。并对学生的坐姿、声调等作出具体的规定。

(2)充分利用周一到周五中午休息的时间段,利用好学校的场地设施,设计学生的写字练习及自由阅读时间,前面10分钟练字,后面30分钟读书,逐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特色。

(3)周五下午设计为“和乐星期五”时间,第二、三节开设童乐课程及乐学课程,实施走班选读,由学校特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开设体艺特长、科学实践、基础数学、经典阅读、经典国学等课程,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菜单进行选课学习。

(4)此外一至六年级基础性课程中其中一节体育课为特色课程武术课;一节美术课为特色课程书法课。

(5)周三下午第三节作为和乐课程时间,交叉安排少先队活动课程和综合主题教育活动课程。

(6)每天设置两个课间活动时间,上午为广播操、跑操加武术运动,下午为班级单位的器械运动,具体见大课间活动安排表。

五、课程评价

(一)课程实施评价

学校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不同实施方式,通过巡课听课、教学计划学案检查、主题调研问卷、查阅资料、教学效果检测、成功展示等方式对教师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方法依据课程实施逐步制定学校的考核方法,结合学校绩效工资考核方法的修订完善,制定课程建设配套的管理、监督、激励、评价、奖励等一系列制度,对教进行分层奖励,促进课程的有效落实,确保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

(二)学生课程学习评价

1.学生评价体系图

2.课程评价操作办法

(1)基础课程学习评价

依据不同的学科,采用学业考察、素质检测、作业情况和课堂观察等评价方式,整合学籍评价系统中各学科评价用表,研制学校学生素质评价记录表,每学期一份学生学业评价单。

改革低年级学业评价方法,使用非纸笔化的模块化学业评价方法,研制考试内容,以“学乐会”的活动式的考试方式,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评价,现场确定评价等级。

篇10

[关键词]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改革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模块化课程建设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尝试。教育部推行和倡导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模块化的课程改革,在安徽合肥学院试行的模块化课程改革已初现成效,我校教务处也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这些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药学院在制药工程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药学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药物制剂专业(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了模块化改革的探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认真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模块化整合成效显著

2008年,药学院开始基础化学的实验课模块化整合改革,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剥离,打破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政的壁垒,构建独立的基础实验化学课程体系。从2008级本科生教学中实施到现在,基础实验化学的模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为推进药学院模块化课程改革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1构建完整独立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药学院将四大化学实验整合为基础实验化学,是药学、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为主,强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本身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医药领域发展需要,对陈旧、重复内容进行删改和重组,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根据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应用、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实验有机结合的新体系。该课程总学时数为120,其中包含81学时基础性实验,3时综合性实验和2周综合设计性实验技能训练。

1.2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基础实验化学课程的原考核方式为根据平时出勤率、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分,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占总评分的比例较高。由于考核方式较笼统,部分学生实验操作马虎,部分实验报告还有相互抄袭的现象;指导老师对部分学生的评分不够客观真实,忽略了实验技能操作,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达不到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目的。改革考核方式后,首先明确考核项目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并大幅度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在总评分中所占比重。把原来的平时出勤率、平时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综合评分组成平时成绩,增加了期末综合考核(卷面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考试的形式),对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以口试方式进行考核,对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过程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重点考核,保证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占总评50%以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推进基础实验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

药学院将基础实验化学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物化在教材中,成功编写了配套适用的教材《药用基础实验化学》,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把传统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按照知识体系与教学顺序整合为一体,充分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素质,从2008年使用至今教学效果良好,并且很多兄弟院校都在使用。在取得一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药学院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定期组织课程组骨干教师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交流课程教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革,申报各级教学研究项目、课程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2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核心课程

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药学院根据学校进一步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在三个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中全面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初步形成了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模块群。结合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知识能力要求,重新梳理专业核心课程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药学类各专业特色凝练和各专业区分度等问题,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明确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能力,组成体现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体系。药学专业定位为培养能在药物研究所、医院药房、社会药店、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研发、质量分析、营销管理、合理应用和生产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和药事管理法规。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产品质量意识,能在医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药物制剂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药、化工(化妆品)等行业从事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工艺设计、新剂型开发研究、新制剂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物分析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

3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打造

根据药学类各专业不同定位和核心能力培养特点,将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优化整合,以必要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前期铺垫,构建核心能力知识体系,形成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以原料药为主线的制药模块,包括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等课程。模块内容包涵了从有机化合物到化学合成单元反应,从药物构效关系到药物合成的关键技术,从制药小试工艺研究到中试放大工艺等整个制药研发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

(2)以药物制剂为中心的制药模块,包括物理化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等课程。内容涵盖了药物剂型的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质量控制和新剂型开发等基本知识能力。

(3)以药品质量控制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波谱分析和药物分析等课程,涉及药物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仪器设备等内容。

(4)以药物营销管理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药事管理学、医药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药物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每个课程模块的组成模仿中医药组方配制的基本原则。按照“君臣佐使”基本理论,“君”和“臣”为该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佐”和“使”为重要的基础课,将课程进行有机的组合,以满足该模块的基本知识能力要求。

4药学类专业“一站五区”实践教学模块化课程改革

2011年,药学院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提出了“一站五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由制药工程专业推广到药学院各专业,展开实验教学体系模块化改革。“一站五区”是以培养卓越制药工程师为目的,设置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站,分五区展开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连续的培养,从基础到综合,从小试试验到中试放大,依次为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和生产实习实训区。根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一站五区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组织各专业教师召开实践教学专题研讨会,邀请企业、研究所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共建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每个区设计开发出切合实际生产和实践需要的实验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组成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的实验项目。基础实验实训区包括80个基础性实验项目,综合实验实训区包括10个综合性实验,中试实验实训区包括原料药中试实验和药物制剂中试实验2个项目。把课程实验对应某一区,分区进行有机整合,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要求,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编写配套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充分利用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办药物研究所,同时结合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挑战杯比赛、药学类实验技能大赛和产学研项目等开展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建设,并将本科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组成生产实习实训区,使本科生从进校到毕业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以连续、渐进、系统地方式铺开。在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完成第1~3区的学习和训练;在第六学期到第八学期,展开第4~5区的学习和训练。其中第六学期有9周时间集中进行生产实习,保证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药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改变“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学院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五个区不同的实践内容和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评估方式,以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作出考评。一旦学生有一个实验实训区考评未通过,将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5结语

模块化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深化课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首先应根据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特点和对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将模块化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其次要通过修订课程大纲,使各模块内的课程内容衔接具有连贯性和阶梯性,有效发挥模块化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最后要指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实验教学模块群中每个模块的建设负责人,建立各模块教学目标和培养标准,细化每门课程的改革计划和建设方案,提出配套的应用型教材编制计划,逐步落实好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蔡敬民.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8-11.

[2]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