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指导教师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6 17:3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指导教师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内容被安排在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算法,如何让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的算理和算法呢?笔者采用分层指导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分层指导,理解算理
师(出示7.65÷0.85等算式):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现在大家想想,怎么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生1:把除数0.85转化成整数85,就是扩大了100倍,由此也要把7.65扩大100倍。
生2:把7.65扩大100倍,0.85也扩大100倍,这样就是整数除以整数了。
(能提出这样方法的只限于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如何让全班学生都能掌握呢?为此我费了一番心思,准备了助学素材,其中有基本算理的推理和转化过程,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算理上把握“除数和被除数都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为下一步算法的探究奠定基础)
师(出示下表):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计算后通过观察讨论得出:除数和被除数都同时扩大10倍、100倍,商不变。由此,对于7.65÷0.85,有的学生认为可将7.65和0.85同时扩大100倍,变成765÷85;也有的学生认为可将7.65和0.85同时扩大10倍,变成76.5÷85。
师:那么,哪种算法更为合理呢?这需要进一步探究。
……
反思:计算教学在数学中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的关键和难点,究其原因,在于算理和算法缺一不可。学生若只是掌握算法,不能从算理上理解,便会一叶障目。为此,在算理的学习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设置分层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使学生从简单直接的生活问题入手获得算理的理解,并逐步深入探究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为下一步算法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探究,掌握算法
师:下面的竖式计算哪个正确?大家讨论一下。
生1:结果得9是正确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得9是正确的?
生2:可用验算来判断是否正确。除数0.85乘9,算出的结果是76.5。
师:后面三个竖式的问题在哪里?
学生讨论后发现:将除数和被除数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是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所在)。但是在计算的时候,要清楚展现小数点被抹掉的过程,这样每一个步骤都清清楚楚,看起来很方便。
……
反思:认知心理学认为,从表象的积累到理论的建立,需要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才能获得抽象的认知。为此,我采用分层探究的教学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算法,掌握算法。学生对算法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不同算法的展示和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错误所在,最终获得计算能力的提高。
三、分层反思,优化方法
出示判断题:
生1:第(1)题是对的,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倍,小数点都抹去了,看得很清楚;第(2)题也是对的,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0倍,除数变成整数就好计算了;第(3)题不对。
师:如何计算0.756÷0.18呢?
有的学生认为将0.756÷0.18转化成75.6÷18计算更方便,也有的学生认为将0.76÷0.18转化成756÷180计算更好。“那么,到底哪种计算方法更好呢?”我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一下,看哪种方法更好些。学生通过反思对比,发现756÷180在书写上不好计算,由此得出结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只要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即可,而同时扩大多少倍,则由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
……
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思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为了让学生对算理和算法有深入的理解,我采用分层反思的模式加强学生的认知,优化算法。
篇2
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坚持以和谐教育为目标,以学科发展为根本,以理论学习引领教学研究,借教学研究、教材研读促使教学改进,提高教研活动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主要工作:
1、以参加区的教材分析及教研活动为契机,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教研活动中有效试用《学生学业评价标准》,试点学校探讨《标准》的有效使用及为市进一步完善《标准》提出建议。
2、以“常态练习课的有效设计与实施”为重点,组织开展练习课课型特点和基本模式的实践研讨活动,提高常态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性(各校至少组织一次练习课有效策略(或模式)的实践研讨活动)。
3、以推门听课为手段,对学校进行推门听课,推动江高镇“有效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各校认真组织学习与实践《白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意见》《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结合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力求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有所突破。
4、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广州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鼓励学校、教师个人参与实践研究,指导教师关注数学练习(课)个案研究,及时积累相关研究成果,鼓励教师及时将研究的成果形成论文和案例,参加市、区在本学期进行优秀“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作品及成果的征集和评选活动。
5、通过理论学习、参加专家培训等方式开展学习,加强对新教材中“解决问题”教学的研究,并开展有效作业的实践研究(各年级备课组进行一次课外作业有效研讨活动)。
篇3
[关键词]地方院校 职前教师 教育实践 专业化成长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08-03
一、引 言
近十年来,我国师范教育正在转型,由三级师范向二级、一级师范过渡,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早已完成了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即将完成由二级师范向一级师范的过渡,由单一的师范院校封闭式的培养教师模式向所有高等院校都可以培养教师的开放式模式转变,由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培训的分离向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转变。因此,地方院校在怎么进行师范教育的问题上存在较多分歧。如长期以来的“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至今仍然不绝于耳。[1]一种意见是地方院校师范教育应该全力为中小学服务,加强专业的师范性;另一种意见是地方院校也应追求学术水平,要向“综合大学看齐”。受后一种思想的影响,地方院校就有了“基础知识应宽一些、厚一些,并应相当于综合大学同科的水平”的结论,这种意见导致师范教育重视理论教育,忽视教育实践,致使教育实践成为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地方院校培养未来教师的质量,阻碍师范生专业化成长。
(一)教育实践活动
地方院校的师范教育实践活动仍集中于教育实习及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成为师范教育实践的主体。这种对教育实践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在人才培养上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师范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数学教育课程
传统的数学教育类课程,实行的是各自为政,分科教学的课程模式,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联系很少。如不同的教师担任不同的课程教学,会导致内容及内容继续扩充产生的重复。
(三)教育实习时间
首先,传统的师范教育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且太短。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毕业年级,这时期的学生面临考研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不可能安心实习。根据教育部1980年颁布的规定,教育实习的最短时间本科为8周,专科为6周,这与发达国家(一般至少为12~18周甚至更长)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其次,实习目标简单,形式化严重。再次,实习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许多院校仍然是毕业前一次性的集中教育实习,而且缺乏实习前的教育理论准备,忽视“模拟实习”和“见习”的作用,教育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事实上,师范教育实践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证实:一是体现出对教师从业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如《教师资格条例》中明确规定非师范院校毕业或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申请认定幼儿园、小学或其他教师资格的,应当进行面试和试讲,考查其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的要求,突出表现就是要求新教师对未来工作要有较强的适应性。三是教师专业化的提出,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体现了国家对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教育主体的地方师范院校,基本策略是“配合适应”和“推动引导”,重要举措是对师范教育实践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专业化成长的改革理念与思路
发达国家普遍认为,教师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教师培养应该重视在实际工作中的“滚打摸爬”和“师徒相授”。在这一背景下,英、美、德、法等欧美发达国家建立了完善而各具特色的教师教育实践模式,呈现出以下特点:教育实践功能的多元化,教育实践内容的丰富性,教育实践方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实习基地稳定,教育实践过程的全程化。[2]
国内对师范教育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实习方面,如北京师范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等合编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1990),徐开春等合著的《提高教育实习质量与效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2),王泽农、曹慧英合著的《中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2003)等。研究者基本从单一的教育实习角度出发,开展一些如“增加教育见习的次数和时间,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建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加强实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实践课程制度存在课时总量不足,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衡;从以教育实习为主,形式单一、实践与理论隔离、内涵缺失等问题出发,提出教育实践课程改革应增加教育实践课程课时总量,使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取得动态平衡;形成多阶段、多形式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整合理论与实践,创设新的教育实践模式;更新评价理念,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教育实践课程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提出建构新的实习模式,诸如模拟实习、暑期教育实习等”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教育实习的具体问题,考虑了教育实践的全程性,但未体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学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效性。
因此,教师教育的模式应由“训练模式”转变为“发展模式”,[3]师范教育实践应符合教师专业化成长全程性与渐进性的规律,开展技能性和综合性的训练,实施教师专业化成长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培训。
(一)改革理念
为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需要,应全面总结和评价高师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成效及遇到的实际问题,以组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为任务,以改革师范教育学科教育课程体系为主线,以适应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为宗旨,构建一个动态的师范教育实践模式,凸显师范教育实践的全程性和渐进性、技能性、综合性、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实现职前教师教育“配合适应”和“推动引导”。
改革单一的师范教育实践的内容。教育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
重构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创新出一种以强调综合素质、突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为特点的数学学科教育课程体系。以课程的形式来组织、设计、实施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改变实践教学零散、重复、低效的现状。
提高师范教育实习的实效性。现行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模式,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没有充分发挥出作为一个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的关键环节应有的作用,改革师范教育实践已是不争的共识。
(二)改革思路
在现有基础上构建“2+1+1”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学习数学学科基础知识,1年学习数学学科教育课程,1年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
强调以综合素质、突出数学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为特点的数学学科教育课程体系。以课程的形式来组织、设计、实施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改变实践教学零散、重复、低效的现状。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为例,这一课程结构被称之为“1410”体系。
实施以“课题组织课程、问题组织课堂”的一体化模式,改革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模式。[4]在“课题组织课程”方面,主要以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为课题,采用“罗生门方法”来组织学科教育类课程;而在“问题组织课堂”方面,主要是以“问题解决教学”为方法,实施各门课程的教学。
三、专业化成长的实施途径
(一) 构建“2+1+1”的专业化成长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师范教育体系的全程性和渐进性
“2+1+1”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主要学习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实施各种小型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第3年学习数学学科教育课程和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最后1年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落实“一基二柱多项”的课程体系。“一基”是指数学基础课,主要由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课程组成,其依据是现行中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主要内容安排;“二柱”是指教育类课程和学科教育类课程;“多项”是指设计融于4年的多项系列化教育实践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学期:安排两天“参观中小学校园”活动,其中中学1天,小学1天,观察中小学校的各种活动,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在感受体验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意识。
第二学期:安排两天到附属学校进行“讲一个故事”的实践。以数学教育为例,可以为中小学生讲数学史、数学家以及数学趣味知识等方面的故事,让学生体验第一次上讲台后,对中小学生说话的感受,培养训练师范生在实际教学情境中的口头表达和课堂调控能力。
第三学期:安排两天到中小学进行“全程见习”活动。师范生深入中小学的各个具体教学班,见习中小学全天教育教学中的各项具体活动,获得对中小教育教学的框架式的整体感受。
第四学期:安排3天到中小学开展“试上一节课”活动,试着领会课程标准、写教案、导入、组织、提问、启思、应变、结束授课、批改作业等内容,实际模拟中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第五学期:实施学科教育课程体系,开展“课堂教学实践”项目训练活动,包括专业实践项目和技能实践项目,如钢笔字、粉笔字、绘画、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微格教学、板报设计、试教等。
第六学期:进行为期4周的“规范性实习”。
开始为每位师范生配备一位具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长期指导学生开展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技能训练,提高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规范性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观摩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阶段上6-9节课。要求师范生充当其导师的助手,每周安排半天时间参与到导师的教学活动中,接受导师的指导,并帮助导师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辅导个别学生等。规范性实习着重于中小学课堂教育教学规范的实习,让学生初步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常规和操作方法,为综合性的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七学期:为期12-14周的顶岗实习,到中小学开展顶岗实习支教,真刀真枪地干。实践证明,这是缩短师范生入职适应期、提高适应性的好办法。
第八学期:总结思考和撰写毕业论文。
(二)重构“1410”数学学科教育课程体系,凸显师范教育实践体系的技能性和综合性
课程组织的具体措施是“大合小分”。以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为例,“1410”体系中的“1”是指一个完整的数学教育课程体系;“4”是指该课程体系的四个维度,即数学思维论、数学解题训练、数学教育学、教育科研实践;“10”是指10个子项目,即建立在以“读、说、写、画和做”为核心的教师基本功训练之上的数学思维论学习、升学试题解答、怎样解题、数学竞赛、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数学新教材分析、数学教育理论学习、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调查、毕业论文(见图1)。
数学思维论着重训练学生的“提问技能”,数学解题训练主要提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解题规范化”,数学教育学主要提高学生的“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说课技能”,数学教育科研实践主要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强化学生职前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确保教育实践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一是采用微格教学的形式,即以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在现代视听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控制的微型教学训练体系。通过直观、形象化的自视可产生极佳的“镜像效应”,学生能够真正认识自己,找出自身的不足,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避免和补足。
二是建立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聘请实习基地的中小学一线在职教师为师范生的校外导师,更要聘请优秀教师为师范生讲授中小学数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讲授班主任工作艺术、技巧以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基本素质等。同时,也可以邀请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校长等开设讲座,向师范生传达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有关信息,使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动态。实习基地参与培训,有利于师范生及早建立起“角色”意识,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心理转换。
三是加强高校教师与基地教师的双向交流。一方面高校为基础教育提供学科教学、专业理论、前沿信息、学历培训等订单式培训服务;另一方面,中小学优秀教师可以承担一定的师范院校相关学科教学论的授课任务。
(四)实施“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的教学方法,改革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在“课题组织课程”方面,主要以中小学实施新课程为课题,采用“罗生门方法”开展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研究;而在“问题组织课题”方面,则主要是以问题为主线,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法”。
[ 参 考 文 献 ]
[1] 刘问岫主编.当代中国师范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2] 马珍萍,陈望波,胡建平.中外高师教育实践模式比较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2).
[3] 黄崴.教师教育专业化与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4] 汪文贤.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学科教育类课程整合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8,(2).
篇4
1.经过本期研修学习,我对小学数学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教授身手而在于鼓励、叫醒、鼓舞。”,新课标的指导下,教什么、教几多、如何教等问题获得了进一步明确。教育的主旨是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致。
2.教育办法要灵敏多样,在教育中创设活泼的常识情形,促进学生常识、才能、智力、感情意志取得尽能够大的发展,提高学习效能。在教育中应该坚持以科学的立场和办法,努力减轻学生担负,尽量让学生消除畏难心情。让学生清楚一个现实,那就是教室上只需积极勇敢的参加了各个教育活动,就是最大的成功和可喜的提高。
3.评价是为了促进和激起学习汲取,评价要基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新课程规范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规范不是测验要求,更不是要经过测验把学生和教师分红三六九等。应该在于准确的指导教育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更好的改良教育。教员经过坚持对学生进行构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生长进程,还也成就了本人的教育生活生计。
4.新课改中教员人物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促进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制的发展,其基本路子是经过改变教员的教育形式、教育理念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学生建立一个自立、协作、探求、交往的学习平台。因而,教员也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形式、改变传统人物才干顺应新课程改革。
传统的教育理念以为,教员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教员大多采用“举座灌”和“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学习遭到很大限制,教育结果往旧事倍功半。新课程的教育观以为,教育是教员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本质是“交往”。新课标要请教师必需依据详细的教育情境进行发明性、自动性的劳动,创设朝气蓬勃的教室教育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动性,使教员和学生在教室上焕发生机。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应用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的培育,将“灌注—承受”式学习改变为发现式学习,教员要由常识的教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一方面倡议学生自立学习、协作学习、探求学习,充分开掘学生的潜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特性发展。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员首先要成为学生最真诚的伴侣,尊敬他们、关怀他们、保护他们。使学生大家能觉得到“我能”、“我行”、“我会”,使他们喜欢学,乐学,会学;另一方面,对教员提出新的应战,教员对整个教育活动的驾御、调控不再是经过直接的代替替代或威望垄断,而是要更加有战略和考究技巧和艺术,想尽一切方法使学生获得来自教员的推进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扬本人的潜能。
教育需求创新。教员在教室教育中应尊敬、了解、宽容学生,用热情创设调和愉快的教育氛围,使学生的各类潜能获得发展。当学生呈现问题或错误时,教员不要只是怒斥、责罚,而要加以指导、点拨,学生获得点滴提高时,应赐与热情鼓舞,留意在各类场所培育学生的创新才能,教员不该视教材为“清规戒律”,要鼓舞学生宣布共同观念和见地,培育学生的创新认识。
实践标明,新课程改革更强调教员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伴侣。在教育中,教员该当成为孩子们的伴侣,深化到他们的兴致中去,与他们同欢欣,共忧伤。这样,孩子们才会向教员打开他们的心扉。需求指出的是教员要以到达教育目的,促进学生生长为目标,不能为追求感情调和而抛弃准则,遗忘本人的教育职责,以致对错误过于宽容,甚至骄恣。
在教育中,教员首先要立足于坚持民主、对等、协作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增强协作,要以互相了解和互相尊敬为基本,在师生之间开展对等的对话、评论。只要在这种互相了解、互相尊敬、一起协作的学习进程中两边才干不断地获得鼓舞,不断地获得支持性的建议。此外,教员之间要增强协作。教员之间的协作,可以起到示范效果,使学生学有典范;教员之间的协作可以削减工作担负,由于经过分享材料、共享资源及通力合作可以削减本人的担负;教员之间的协作,可以支持课程改革,由于只要当教员集体参加时教育改革才会成功。
经过此次在线学习和钻研,使我有了很大的收成.首先,是在思想认识上,经过观看并收听专家讲座的视频,使我对当前本质教育的近况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坚持不懈的在教育教育中施行本质教育.也使我对这位专家有了更高的认识.他的言谈﹑实践素养﹑品德程度﹑一举一动,都是我们教育者的榜样,他还也是我们教育的将来和但愿.我们的指导教员们也不辞劳怨,有时分是晚上十点多了依旧给教师们的谈吐进行谈论,有的教员牺牲了本人的歇息时间,晚上十一﹑二点还在做功课,依旧发谈论.他们的这种不辞劳怨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教育教育工作的主要性﹑艰辛性.
篇5
(一)以小学教师岗位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能力培养
通过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小学教师岗位知识和能力群,严格按照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相关课程,将小教机构的岗位任务要求转化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把专业能力与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归纳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行动领域,确定支撑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并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如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设计课程链,把小学教师的岗位技术标准与实践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实践类课程考核相贯通,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二)以小教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通过实践检验,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强化,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打造。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应用为重点,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对接为突破口,构建了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12345”实践课程体系,对实践类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改变以往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封闭,通过技能强化训练和针对性指导,将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实践教学全过程中,突出专业实训,强化专业实操,多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符合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进一步明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了“一主线、二模块、三层次、四结合、五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主线”:指专业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围绕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而展开,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综合教学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主要是指专业岗位或岗位群最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专业教学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岗位应具备的最基本操作能力,有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语言表达与沟通(演讲、朗诵、讲故事)、教案撰写、课件制作、说课、讲课等;实践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包括制定各种教学计划或方案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观察记录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等;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各种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训练,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四个方面。[2]
“二模块”: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课内实践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课外修炼以教师素质修炼指南为主。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课程教学加大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比例,如《小学生心理学》实践目标除了观察小学生的行为发展以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心理测量或实验等活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小学组织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课外制定《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素质修炼手册》,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自行组成兴趣小组、特长小组或学生社团,自主开展三笔字、表达与沟通、教学活动设计等技能修炼活动。
“三层次”:为课程实践(学中做),包括随堂实践、实验室实验、教学模拟等各种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等理论教学中穿插的实践环节。各课程实践以“点”的形式散布,实践的内容围绕着各独立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二是专项实践(做中学),每学期进行一项有针对性的专项技能训练活动,如三笔字、表达与沟通等,实践的内容是用相对完整的单项技能以“线”的形式贯穿整个学期的技能训练。三是综合实践(学做结合),在课堂外进行的教育调查、见习、参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的内容以“面”的形式覆盖前三年所学课程和技能,以实际项目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校用人的标准和要求。
“四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如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辅导室等)和校外实践基地(如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等),由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包括理论与技能类的学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学生按特长分组,针对不同专长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证集中指导的有效性。分散训练则根据实践内容、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目标的不同,自行组建兴趣小组或进行个别训练,合理、灵活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查漏补缺,通过小组模拟训练、社团活动、各种教学竞赛等活动,强化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技能,在全面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
“五环节”是指把大学四年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为“讲习—见习—演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五个环节,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价值取向。讲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去小学前,通过书本、录像、讲座等形式,初步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教师和小学生的情况,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工作的专业思想,建立做小学教师初步的感性知识。教育见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参与到小学活动中,感受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及小学生活动,充当教师助手,观摩优秀教师的“演示课”等,让学生与职业进行“零距离”接触。演习则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和微格教室,模拟创设小学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的实际训练。实习是指通过毕业综合实践,为毕业生提供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能以真实的教师身份去亲历整个教育过程,深入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全面提升专业技能。教育研习是指通过教育实习后的回忆、反思等认识活动,关注自身的理论缺失,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从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和确定有价值的研究专题,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能力。
三凸显: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特色
(一)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些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如第一学年以讲习为主,课内有入学初期的入学教育,有专业的现状、前景介绍和为期二周的下校观摩,有与专业学习结合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有教师书法技能训练、表达与沟通、教师口语等专业技能修炼。第二学年以见习为主,专门的实践教学包括每学期2周的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一共4个学期),每次带着不同的任务深入到不同的小学观摩、调查,填写见习报告;开设有声乐、形体训练、素描与简笔画、写作与创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相关职业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以演习为主,除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教师技能培训等专门实践课程继续开设外,专业课程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心理辅导与咨询、班主任工作艺术、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的教学中包括大量的实践内容,还有微格教室中的说课、试上课、评课等教学技能的培训。第四学年以实习和研习为主,主要有为期12周的教育实习、2周教育调查和8周毕业论文撰写。教育实了课堂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外,学校管理、教研活动、教职工会议、家长会甚至在职教师培训等活动也被纳入实践内容。
(二)对接工作环境,建立实训基地根据小学教师岗位的需求,按照实践教学实施要求,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如微格教室、感统训练室、心理观察室、琴房、舞蹈室等,提出模拟训练的任务,创设学校环境,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理解教育的理论;校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是学生进行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基地,成员由三部分人构成:小学一线教师、小学专业学生、大学专业教师。实践基地提供的指导教师需有丰富教学指导经验,要求指导教师“导教、导研、导管”,不只是知识的、理论的、技能的学习,更包括价值的、理念的、感性的、态度的学习。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听取指导教师的示范课,说课、评课、上试教课等,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熟悉并逐步开展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班队活动,参与课题研究等。通过传、帮、带过程中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初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和整合实践基地丰富的教学资源,让高校教师深入小学一线,与一线教师共同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实现研究者和行动者紧密结合,让研究者参加行动,让行动者参加研究,在进修培训、联合攻关、合作研究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互补共进的多赢局面。
(三)对接用人要求,实施个性教学深入了解学校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实施个性教学,完善质量监控。由学生自主成立专门的素质修炼中心,下设各专项技能训练小组,必修项目包括三笔字、表达与沟通、综合教学技能等,在专业阅读、写作与创新、教案撰写与课件制作、班级管理等选修项目中可任选二项,由学生自行制定修炼计划,自主在课堂学习、实践环节、社团活动和个人课余时间内开展修炼,老师充当项目教练,为学生咨询与服务。出台素质修炼手册,规定修炼目标、前期准备、检测内容、检测方法,并附测评标准,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优秀、合格、不合格的达标考核办法。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形成综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一个专门的素质修炼QQ群,搭建网络平台,学生在这里展示技能学习、训练的成果(如书画作品、演讲视频、上课录像、教学课件、研究论文、教案设计等),获取或传递相关信息,交流技能修炼中的心得体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篇6
1. 通过本期研修学习,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标的指导下,教什么、教多少、如何教等问题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的宗旨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知识情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智力、情感意志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提高学习效能。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努力减轻学生负担,尽量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课堂上只要积极大胆的参与了各个教学活动,就是最大的成功和可喜的进步。
3. 评价是为了促进和激发学习吸取,评价要基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标准不是考试要求,更不是要通过考试把学生和老师分成三六九等。应该在于正确的指导教学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更好的改进教学。教师通过坚持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4.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实习报告网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因此,教师也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受到很大限制,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创造性、主动性的劳动,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焕发活力。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灌输—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学习,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者。一方面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有力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最真挚的朋友,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学生人人能感觉到“我能”、“我行”、“我会”,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驾驭、调控不再是通过直接的包办代替或权威垄断,而是要更加有策略和讲求技巧和艺术,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得到来自教师的推动力,<莲山 课 件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学需要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理解、宽容学生,用激情创设和谐欢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发展。当学生出现问题或错误时,教师不要只是训斥、惩罚,而要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热情鼓励,注意在各种场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不应视教材为“金科玉律”,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表明,新课程改革更强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朋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这样,孩子们才会向教师敞开他们的心扉。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要以达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不能为追求情感和谐而放弃原则,忘记自己的教育职责,以至对错误过于宽容,甚至骄纵。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立足于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加强合作,要以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为基础,在师生之间开展平等的对话、讨论。只有在这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双方才能不断地得到鼓励,不断地得到支持性的建议。此外,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使学生学有榜样;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减少工作负担,因为通过分享资料、共享资源及共同努力可以减少自己的负担;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支持课程改革,因为只有当教师集体参与时教育改革才会成功。
通过这次在线学习和研讨,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首先,是在思想认识上,通过观看并收听专家讲座的视频,使我对当前素质教育的现状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坚定不移的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也使我对这位专家有了更高的认识.他的言谈﹑理论素养﹑道德水平﹑一举一动,都是我们教育者的楷模,他同时也是我们教育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的指导教师们也不辞劳苦,有时候是晚上十点多了仍旧给老师们的言论进行评论,有的教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晚上十一﹑二点还在做作业,仍旧发评论.他们的这种不辞劳苦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艰苦性.
篇7
摘要
>> 如何组织开展展示交流课 四问成果展示课 浅述如何上好手工制作课 浅述当前形势下国企如何有效开展维稳工作 成果展示 如何上好展示课 浅述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美术课学生的审美能力 浅述如何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浅述小学数学课如何调动积极性 浅述如何上好一堂小学数学课 农村中学如何开展好综合实践课 如何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浅谈如何开展好中学音乐欣赏课 浅述如何消除公路质量隐患 浅述如何加强村镇建设管理 浅述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 浅述如何提升舞台艺术 从“自学成果展示课”谈课堂的转变 浅探如何开展和发挥好电力企业效能监察工作 浅谈如何上好展示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述如何开展好成果展示课 浅述如何开展好成果展示课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卫春耕")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分类号】G633.3
摘要:成果展示是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效果的显现阶段,是学生最为关注的环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成果呈现方式必定是多彩的。那么,在成果展示中,我们该关注什么,怎样才能保证成果展示课的高效、多彩,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它应有的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共同商榷的问题。
关键词:活跃课堂 情感真挚 多维互动 评价反思
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要以一定形式加以表现,并进行广泛交流,只有通过成果的表达和交流,才能体现研究的价值,才能产生辐射效应,而成果展示课,就是这个辐射效应的中心反应堆。成果展示课是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而展开的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并进行交流活动的课型。指导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收获,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有能力、情感、知识技能,即所谓的三维目标的收获,这些都是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实践得到的非常珍贵的成果,通过总结交流,使学生也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情感上的动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中,往往由于展示小组在上面自顾介绍自己实践情况造成其他同学感觉“没意思”的现象,从而导致整个原本精彩的展示变得“死气沉沉”,效果不佳。因此,成果展示课不仅是对学生整个活动过程的检验,更是考验教师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如何。
一、确立活动主题,恰当指导学生
在开展活动前,师生共同商定确立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主题。每个主题活动一般包括创设问题情景、确定主题、划分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查找资料、调查访问、整理研究资料、展示交流成果、进行总结评价。而成果展示交流课是在主题实践活动的第五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成果展示交流课前就要下足功夫,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研究的前提下,做到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全程包办,要对活动的每个环节做具体的指导,要让学生懂得每个阶段该干什么,怎么干?如怎么确定主题,怎么制定活动方案,怎么调查访问,怎么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等都要做耐心细致的指导,特别是中段学生,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只有教师有效的研究,才会有成果展示课上学生那丰富多彩的成果展示。
二、广开活动渠道,激活展示课堂
在活动的展示过程,应当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强了,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而广开渠道,让多元化信息激活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师生间信息必须呈开放状态,才能形成师生、生生间多元多向的学习、交流的课堂动态势。创设平台,使学生的活动成果得到最佳展示。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在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中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就钟情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由于小组合作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就会出现各组实践的进度存在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采取了在统一时间进行统一展示的办法,这必然会使一些小组应付展示而草草了事,降低了实践的实效性。我采取实践一段时间后,让做得好的小组先进行展示,给其他小组以借鉴和榜样,实践效果就截然不一样了。
三、注重活动过程, 力求展现真情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包括:通过研究得出的“研究成果”和通过体验而得到的“体验成果”。无论是哪种成果,它都需要学生的真情实感把它呈现出来。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看中的是学生的活动体验,成果的展示不是原始材料的堆积,学生一味地进行表演。 综合实践活动中应该展示的是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展示的是发自内心的喜哀乐的真情实感,而这些又是怎么来的呢?那就要求我们更加关注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四、师生多维互动,发展学生思维
多维互动,强调课堂教学的多向交流,是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的多向互动反馈过程。表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互相讨论和交流、互相倾听和沟通,平等竞争与合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一)师生互动,增强活动实效性。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作为指导者发挥指导作用,同时作为活动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建构学习探究活动,是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出学生主体”核心理念实现的关键。
因此,教师在处理好活动的师生关系,加强有效指导的同时,一定要将师生互动放在较为理想的状态,不能袖手旁观,把一切都交给学生,这样的课堂必将是无序的,学生的兴趣被扼杀,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成了几名学生的表演课了。
(二)生生互动,撞出思维的火花。
在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阶段,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给其他同学展示本组实践的内容。就算这个组的同学之前无论怎样认真准备,在上面十分卖力的展示,可是我们总会看到下面的学生参与不进来,成了“台上自我陶醉,台下昏昏欲睡”尴尬局面。这虽然是小组展示形式和水平问题,但每个组都这样自顾展示,而缺少下面同学的参与,难免会出现展示效果不佳的状况。
五、师生总结延伸,积极评价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与评价反思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链上的最后两个环节,但这并不等于整个主题活动的结束。成果的展示不仅是研究小组分享成果、交流经验的过程,也是全体师生是向老师、专家、同学请求指导、讨教问题的好机会。很多精彩的点评和质疑,往往会产生出更多的新的思考,阐发出新的研究思路。
六、充分展示成果,更应注意问题
在成果展示交流阶段,要避免形式主义的不良倾向,应力求真实、自然,让学生真正地展示整个探究中自己的实际作为和思考,也就是从问题的提出到活动策划及实施过程,活动过程各个环节包括一些细节来进行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总结交流,展示、提升、反思和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新颖、恰当的展示形式、把知识传递给别人,从而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在活动中不断变得成熟、自信,但教师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1、要指导学生采用个性化的展示形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因此展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让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2、要指导学生采用最优化的展示形式。成果展示的材料有:体验文章,绘画作品,手抄报、问卷调查、制作等;动态材料有:口头回报、演示过程、辩论、表演等。
3、要避免一问一答。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把自己的思路讲述给大家听,由全班同学共同评议,共同鼓励,大胆质疑,使每个学生都能发表意见,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参考文献:
篇8
对如何帮助农村学校新课改走出实施困境这一难题,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有的从宏观理论入手,认为宏观领域的课改理论是建立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课改理论的城市化倾向导致农村学校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出现诸多不适,从而陷入实施困境[3]。有的从微观角度出发,认为农村新课改陷入实施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素质普遍偏低,提出应该进一步强化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机制,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师素养[4]。有的还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进行探索,认为解决农村新课改的困境问题,应该加大农村学校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5]。这些研究偏重于选择农村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某一机制进行分析和阐释,而对实施农村新课改与社会其他机构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等相关问题鲜有涉及。实际上,农村学校新课改不仅是一个教育政策的执行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单一视角的研究不足以反映农村学校新课改实施的复杂状况,难以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在分析复杂社会现象及其变迁过程时,多重制度逻辑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分析框架。这种分析框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力主“突破简约”,强调多重制度逻辑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强调各种制度逻辑的微观基础,即它们在某一领域中相应群体行为方式上的体现,从而建立宏观制度逻辑与微观群体行为之间的联系。第三,强调制度变迁的内生性,即多重制度逻辑与群体间的相互作用。这将影响、制约其随后的发展轨迹[6]。这种分析框架的意义是在研究制度变迁或冲突时,不再关注制度变迁或制度冲突的单一机制,而是强调多重机制的相互作用,这为我们分析宏观意义上的制度安排提供了一个微观的行为分析视角。本研究以C省BM小学数学公开课课例研讨为微观基础,以探讨农村新课改实施困境的原因,进而寻求相关可行对策。
二、多重制度逻辑下农村新课改实施困境分析
多重制度逻辑指的是某一领域中稳定存在的制度安排和相应的行动机制。这些制度逻辑诱发和塑造了该领域中相应的行为方式[7]。基于这样的理解,农村实施新课改的三个主体——政府、专家和学校各自的行为和角色反映了三种逻辑:政府逻辑、专家逻辑和学校逻辑。农村学校新课改的实施困境即是这三种制度逻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塑的行为结果。
(一)政府逻辑
政府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新课改主要涉及中央政府层面的国家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层面的地方教育部门。政府逻辑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于这种认识,政府推动了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新课程改革。中央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政策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地方政府则制定更为具体的细节措施,保障新课改得以顺利实施。但是这些政策的制定、措施的实施均受它们所处领域制度环境的制约,造成实施中的逻辑冲突。在农村学校新课改的实施中,该逻辑冲突具体体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及政府与学校的权力博弈。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是指二者间的不一致利益引发的冲突及其协调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理想的制度安排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现实利益追求的冲突与妥协。
中央教育部门之所以出台课程改革的政策,是因为当下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课程理念和课堂教育方式是问题的根源。要想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摒弃传统的理念和方式,建立理想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因此课程改革采用了“先破后立”的思路,在破的基础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作为中央教育部门的下属组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执行中央政策的职责;作为地方政府部门的下属组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必须听从地方政府的组织安排。在学校评价机制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把升学率作为政绩体现,要求地方教育部门抓好教育质量,提高升学率。在这种政绩观的现实驱动下,受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的地方教育部门往往对新课改采用“变通”执行的逻辑思路,即一方面大力宣传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少数的重点城市学校推广课改。扶持和宣传这些作为课改“先进校”的学校,应付上级教育部门对新课改实施状况的检查。另一方面对农村学校应试的、传统的教育方式睁只眼闭只眼。因此在地方和中央的利益博弈中,农村新课改实施进程非常缓慢,效果十分不理想。
2.政府与学校的权力博弈
政府与学校的权力博弈指政府与学校围绕课程权力所进行的博弈。国家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课程权力再分配的改革。就课程管理体系而言,新课改可以被视为一个课程权力下放的改革,即实现由单一的国家课程管理体系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转变。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府为了实现课程改革的理想目标,组织专家编制课程标准、编写新课改的教材,并在教材版本的选取、教学方式的选用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规定。这些规定实际上剥夺了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使用教材、选择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权力。
作为回应,农村学校的实施主体——校长和教师则采用被动执行的策略来与政府进行课程权力的博弈。案例中BM小学校长对校本课程的建设并不热心。学校新课改课程设置基本按照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规定开设,很少有“自选动作”。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需要大量、高水平的理论与实践智慧,而农村学校缺乏这样的智力支持,只能简单地执行“规定动作”。学校教师看似有很大的课改主动性,但在公开课教学中,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灵活处理教材的权力,一切都被代表国家逻辑的课程标准、教材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及教师实际上已经“被迫”放弃了自己的新课改权力。面对新课改的实践与执行,学校和教师呈现出被动和失语的状态。
(二)专家逻辑
专家包括理论专家和实践专家。理论专家主要包括参与新课改研究的课程专家和关注新课改的学科专家。实践专家主要指参与各学科一线教学指导的各级教研员。专家是新课改中的重要力量,它的作用源于政府的授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支持部分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专家逻辑的核心是专业知识。各级各类专家受其专业领域知识、思维方式和在课改中所承担的角色的制约,形成了各自的专家逻辑及行为。这些行为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互相协作但也互相冲突。专家逻辑冲突主要体现在专家内部课程专家与学科专家的理念冲突以及专家与外部学校实践的冲突。
1.课程专家与学科专家的理念冲突
课程专家遵从课程逻辑,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对人的发展作用,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强调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个人体验[8]。学科专家遵从学科逻辑,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强调传统教育理论的现实价值。以数学学科为例,截至2004年,新课改已经在38个实验区域推广了3年。一些学科专家以3年的实践为基础,对课程专家的课改理念提出了理论基础、知识观、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质疑。这些质疑反映出课程专家与学科专家在新课改理念上的不同甚至对立,造成了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混乱。在BM小学的数学公开课研讨上,研讨者在讨论中提出不同的理念。这让执教教师无所适从,不知道哪种理念才是最好的选择。
2.专家与学校实践的冲突
专家与学校实践的冲突主要指实践性专家——教研员与学校教师在实践中因教学理念、策略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教研员是国家推行课程改革中一支重要的专家力量。教研员一方面代表地方政府,是落实政府课改理念的行政人员;一方面代表专家,是指导教师的学科专家,在新课改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研员逻辑的核心是教学研究,即一切行动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受到自身专业、业务水平素质、对新课改理念的接受水平及研究程度的限制,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教研员的指导水平也参差不齐。在BM小学,我们了解到:该小学所属区县的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员实际上并未真正从事过小学数学教学,其自身专业素养的缺乏严重影响学科教师对其专业引领的认同度。当地教育部门对教研员的考核更多地局限于教研员的科研成果,这使教研员到基层学校进行学科指导的积极性不高,类似于BM小学这样交通不便的农村学校,通常只有在举行重大教研活动时教研员才参加。在BM学校的公开课课例研讨中,教研员的理念和建议并未被教师所接纳。教师对教研员的非专业指导呈现出一种自我调适的状态。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对教研员的专业指导表现为“口服心不服”。
(三)学校逻辑
学校是新课改的实施基地。新课改要取得成功,最终需要在学校这一层面得到落实。学校(包括校长和教师)是新课改最直接的执行力量,对新课改政策、理念的执行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新课改的成效。学校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也具有相对稳定的制度逻辑。学校制度逻辑的核心是学生发展。学校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发展的。农村所处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及招生考试绩效评价机制给农村学校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为了应对这种压力,兼顾学生发展的逻辑核心,农村学校在进行新课改实践时表现出一种主动的执行偏差。
校长作为新课改学校层面的负责人,其选聘由上级教育部门执行。校长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机会主义倾向。机会主义指人在有限理性以及逐利本性的作用下,面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为了尽可能地保护或增加自己的利益,有意或无意地采用利己的行为手段。校长为了获得更高的评价,往往会结合当地的考评机制制定相应的对策,突显自己的业绩。目前在农村地区,判断学校的标准依然是升学率的高低,成绩好、升学率高的学校生源就好,成绩差、升学率低的学校生源就差。面对这样的情况,校长的逻辑核心便是求生存,即先追求学生学业成绩再追求教育教学形式的改进,对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没有实质性的排斥。以BM小学的公开课研讨为例,校长提出的课堂改进意见集中在加大学生的课堂练习与作业量上,让学生充分地做题以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效益观实际上就是农村学校校长生存逻辑的具体体现。
农村学校的教师逻辑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经验逻辑,即教学依赖于经验。新课改是一项从理念、目标、内容到形式、评价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全方位变革。这种变革对教师以前的教学经验是一种颠覆式革新,需要教师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主动变革的精神。大多数农村教师对新课改的执行往往表现为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主动偏差。在BM小学数学公开课课例研讨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情况:尽管学校实现了信息技术的全面覆盖,但是教师仍然不会制作课件。即便在他人的帮助下制作了课件,教师在课堂上也无法熟练地使用课件进行教学。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依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练习为辅,根本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变革。
三、帮助农村学校新课改走出实施困境的对策和建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学校新课改的实施困境不是单一制度逻辑影响所致,而是政府逻辑、专家逻辑和学校逻辑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互相博弈的结果。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政府逻辑与学校逻辑、专家逻辑与学校逻辑及学校逻辑内部的冲突主要是由相关主体的权利分配、利益诉求不一致造成的。要破解农村学校新课改实施的难题,需要我们结合农村的社会文化背景,在课程权力、保障机制及行动策略上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从而促进新课改政策的良性变迁。
(一)规范各逻辑主体的课程权力
“课程权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来影响课程行为的能力,是一种权威性力量。依靠这种力量可以在课程方面造成某种特定的结果。它主要包括制定课程政策的参与权、课程编制的开发权、课程决策权、课程专业自主权以及课程实施权等。它具体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的制定、决定和使用之中,也体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优化过程中。”[9]新课程改革的设计初衷是课程权力的下移。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政府、专家权力过大,教师课程权力过小。加之农村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教育素养偏低等方面的问题,课堂内容的选择优化权力完全无法被尊重。要走出这种困境,就要重新规范各逻辑主体的课程权力,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具体地说,政府制定课程改革政策,负责新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专家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培训教师,负责新课程改革的智力设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负责新课改的课堂转变。这样,各逻辑主体的权力是相对均衡的。均衡的权力才能形成课改合力,推动农村课改的发展。
(二)完善农村课改的保障机制
农村课改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是一项课改领域的综合改革。要深入推进农村学校新课改的实施,就要完善农村课改运行的体制机制。具体而言,政府政策应该由强制变为诱导,通过完善监管机制和评估机制,指明农村新课改的发展方向。专家作用应该由引导变为指导,注重农村学校的实践指导力。通过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协商机制和退出机制,严格遴选新课程专家,规范专家间的争鸣交流。对不合格的专家、不能发挥实际作用的专家,应该建立有序的退出机制。为区域一线名师成立灵活的兼职机制,确保其先进的理念、实践经验得以推广。学校的执行应该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建立学校及以上层面的课改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课改、勇于学习进取、形成课程特色成果的农村学校和教师,在绩效发放、评优评职中优先考虑,逐步改变农村学校的社会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改革局面。
篇9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时小学未来师资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结构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师范生职业水平的高低。应重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使未来小学师资能力结构得以改善,从而有效提升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师范生培养教学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师范生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为了加强高师院校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994年又颁布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对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职业(专业)技能作了系统而又明确的规定,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依据。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四部分内容。两份文件的颁发,有利于全国高师院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对培养合格师资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小学教师的培养在学历层次上的提高,更意味着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大纲》中的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改革的要求。基于城镇教师编制饱和,乡村教师紧缺的实际情况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地建构,这就要求教师教育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特别是以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达标为牵引,着力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原则
本着继承、更新与发展的态度,我们对原《大纲》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设计并实施符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在重构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可持续性原则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同时笔者在两个县六所乡镇小学调研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增多,村完小一级学校有住宿生,很多学校都缺少音乐、美术及体育类专业教师,需要语文、数学等教师从能教授小学一门课程向多学科教学发展。因此,需要在原《大纲》基础上拓展师范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校本课程的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艺体活动技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生活管理技能训练等内容。只有这样,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才能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与农村教育实际,构建自己应有的技能结构,增强就业和创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二)整体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要完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就迫切需要构建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协调的课程体系。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因此,整体优化原则就要求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微型课程等各类课程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凸显教师教育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如我院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方向)专业,重视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2008,2009级的实践教学分别占总学分比例为35.7% ,43. 1%;注重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认真修订教学计划,力求音乐基础、课件制作、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开设,体现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低年级侧重解决基本技能与技能特长问题,高年级侧重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与教育研究技能问题。让师范生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初步掌握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三)个性化原则
《大纲》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适性。作为师范生,除了具备从事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外,不同具体专业方向的师范生还应具备进行小学某一学科教学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实现同一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个性特征。如语文教育方向对普通话、朗读、文本细读技能;数学教育方向专业对速算、绘图技能;英语教育方向对英语歌曲教唱、英语游戏组织技能等都有专业的特殊要求。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者应互补互促。教师要根据专业、年级和个体的差异,有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培养训练。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体系
根据原《大纲》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细化为六大类17个项目(见表1)。
三、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实施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长期研究和探索。在重构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技能培养训练问题,二是技能考核问题。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经验,和调研获取的资料,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与思考。
(一)加强课程渗透,坚持课内指导与课外自练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应具体渗透在学科教学法等相关课程中,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应注意发挥案例教学的示范作用,并对师范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养训练。如教师口语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考虑做到简约性,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实效性。用于讲授学时为30%,用于实践训练的学时为70 %,督促师范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技能训练活动,保证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有计划、有教材、有指导地训练。同时,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强化教师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让每节课都成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示范课,让教师以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展常规训练活动,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必须在教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指导任务尽管已渗透到相关的具体课程教学中,但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社团活动及学生自觉的训练,难以达到师范生在校期间的理想水平。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需要学校或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师范生技能训练进行统一规范和安排。一是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表1),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下发给每位学生,让师范生一人学就能够了解到各年段训练内容与考核要求,并让其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的动力;二是将琴房、舞蹈室、书画技能室在课余、休息日开放,同时制定《早自习、晚自修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安排》,如主要包括:“开展晨读课”—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晨读练习。“每日一写”—学生每日都写粉笔字或钢笔字,每个学生一块小黑板,每日写一板;“每月一作”—指多媒体课件制作或简易教具制作。“每周一歌”—每周月晚上7 :30一8 ; 00练习唱歌。保证学生有时间、有场地、按要求进行训练。辅导员要按计划组织各班班干部安排好“每日、每周、每月一练活动”,并经常检查督促。其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科专业技能的训练。从人学开始,四年不断线,确保每个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建立教师职业技能竞赛长效机制,以赛促教,以赛促练详
根据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鲜明的实践性特点,除了开展常规训练活动外,每年各院系要定期举办“未来教师杯”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可采用班级为单位初赛和院系决赛的参赛体系,围绕各个竞赛项目,通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上课、说课、粉笔字展示等多种方式,以及舞蹈比赛、美术书法比赛等方式,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和汇报舞台,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各教研室还可根据专业特点,定期举办师范生学科竞赛或教研活动。如文科教研室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理科教研室组织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多年的实践证明,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促进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而且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造就复合型人才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努力发挥校园文化在师范生职业技能形成中的渗透功能
与专业文化素质教育一样,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一是应科学设计和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教师职业技能成立学生社团组织,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二是定期请小学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杰出校友来校开展“说课、评课”等专题讲座或开设微型课程,传经送宝,为师范生搭建理论和实践沟通的桥梁,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确立师范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在校园网或各院系网站上开辟“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网站。把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课件、讲义及优秀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新课程的案例研究等优质教育资源挂到网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让他们网上学习优秀教学设计或观看视频课程,以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自我训练、自我培养的需要。积极创设、营造培养学生从教技能的实践环境,使练就从教技能成为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流。
(五)在实习支教活动中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
舒尔曼认为,“教学实习是经过认真设计的教学范例,而且都伴随着严格管理的、为学生提供容易进人实践的教学阶段,以确保学生学会所需的技能,并表现出恰当的工作表现、方法和价值观。”教学实习是促使师范生专业化的关键环节,在一个教师的专业准备阶段是最有力的介人。教育部2007年7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实习支教是师范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的良好平台,”顶岗实习支教与以往的常规实习相比,时间为一个学期,具有全职性质,将实习生作为全职教师进行要求和考核。由于实习时间的延长,实习生上课课时、做班主任工作的时间大大增加,而且实习内容丰富,更加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借助这一平台,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已达到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目的。实习支教之前,力求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重点对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进行强化培训,将师范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上课模拟教学,培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模拟教学同学的教态表情、课堂语言、板书等逐一点评,促使他们反思、修改、反复训练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实习支教过程中,一是要求师范生参加所在实习学校的教研组学习、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这是师范生快速成长的途径;二是实习后阶段,上教学汇报课并进行课后反思。通过教学的展示与反思,促使师范生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或进行一些带有探索性的尝试;三是在实习学校搜集原始材料、开展问卷调查、进行教育研究,或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选择并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实习支教结束后,一是引导师范生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或调研报告,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研究技能;二是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经验交流。针对师范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拾遗补I},有针对性地补充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和缺憾,以期尽可能完美地进人到未来的工作领域。如我院教师教育学院在实习生回校后,针对部分师范生教学技能欠缺等问题,仍然坚持开设《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和《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进行强化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规范评价考核
为了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不流于形式,真正把这一工作抓出实效,需要制定一整套明确规范的评价标准。目前,“除了普通话在语委的统一指导与考核下执行严格的标准以外,其它训练项目划分不够具体,考核的质量标准也不够健全”。应建立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三级考核’,机制。考核工作由各院系教师技能教研室总体负责。各项考核标准由相应责任课程教师负责制定,教研室汇总,编辑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以下称《手册》)。该手册包括考核年段、考核项目、考核内容与要求、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等内容。
篇10
教师下乡支教工作总结1
时光荏苒,转眼间,在三斗坪镇高家小学一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一年的支教经历,特总结如下:
一、融入其中,品味平凡促自省。
我所支教的三斗坪镇高家小学,规模上只相当于实验小学的一个年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规范的学校管理使人难以懈怠,特别是这一批长期扎根农村小学的教师的精神令人佩服。
由于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缺位,同城区教师相比,这里教师的隐性工作量增加了许多。人力有限,无法实现城区教师任课专职化。高负荷、满载的工作量,使每位教师身兼数职。常常是才迈出语文课堂,又走进音乐课堂,转身又在品社、体育课上出现。连老师生病都只能等到学生放学后才能去看。高度的责任心,使不少教师在校吃完午饭就走进教室培优辅差。在极其简陋的工作环境中,老教师拿汗水拼质量的劲头,是城区青年教师难以想象的。
正是在他们习以为常的平凡中,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感受到了崇高,使自己的心灵得以涵咏,使灵魂得以荡涤。
二、克服困难,从容走好支教路。
在我前来支教时,我儿子还不足九个月,没有断奶。为免后顾之忧,我只有带着儿子,带着他的婆婆、爷爷,举家一起来到三斗坪,在高家农行租了一层楼,祖孙三代才安顿下来。由于我儿子上水土不服,不是重感冒就是拉肚子。高家卫生院、岱市卫生院、市中心医院成了我们每月必到之处。每次一看完病,或拿着药或带着处方急急忙忙往回赶。
困难毕竟是暂时的,这些与高家小学的老师们长年坚持所克服的困难相比,又算得了什么了?随着困难一个一个被克服,使我更坚定了从容不迫继续走好支教路的信心。
三、沉心静气,磨砺自我促成长。
虽说已有十年教龄的我,曾有6节课于省市获一二等奖,12篇论文于省市区发表或获奖,有五年的办公室工作经历,但我在高家小学从不炫耀这些,也不把这次支教当作身心放长假。在支教中,我摒弃浮躁,沉心静气地为自己定位:服务学校、充实自我、带动教师、教好学生。
1、利用优势,做学校的服务者
作为一名来自实验小学的支教教师,我要充分利用实验小学得天独厚的教育教学资源为高家小学所用。
为充实备课资料,我将网站推荐给语文老师,并手把手教她们如何在网上下载课件、编辑教案、合成课件。又通过网络与实验小学数学教师联系后,让他们从网上发送老师们所需资料,真正实现两校资源共享。为让老师们观摩到更多的优秀课例,我在实验小学借了四盘在省里获奖的竞赛课录像带,又向教导处推荐了几堂优秀的课例,播放给教师们观看。
针对高家小学教师“如何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的困惑,我带领高家小学6名中青年教师前往实验小学听课学习。面对苦心钻研教学技艺的农村教师,实验小学准备了与听课教师对应年级对应学科的10节课。听课途中,恰逢前来调研的湖北省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邓治青老师。在共同观赏后,邓老师结合这堂成果展示课,以大量生动、详实的事例专门为高家小学教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以及如何常态实施。通过看课、座谈、与专家零距离接触,高小教师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既开阔了眼界又更新了观念,意识到教师大量的课前准备和激情投入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上好上实上活每一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借鉴实验小学教学管理经验,多次向教导处建议强化学生常规管理,协助制订、和。
作为青年人,我发挥自己在电脑使用方面的特长。指导学校教师学会网上收文、传文。指导45岁以下教师进行word文档编排、网上查找下载备课资料,实现电子备课。为学校打印、、、等文稿。打印学校总课表、复习课表。牺牲双休日完成全校学生学籍电子注册的录入、修改、复核工作,确保零差错。协助完成学校普九迎国检配套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在网上查找资料,为学校完成试卷。自做课件为全体语文教师上示范课。
作为爱好文艺的青年人,利用课余时间为二年级学生编排舞蹈,学生的舞台表演效果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六一”前夕,高家小学少先队辅导员、文艺节目主持等3名教师前往城区学电脑,我会同音乐老师组织全校文艺节目彩排,制定节目单。通过网络联系在外学习的教师,在校内当好传令兵,将活动仪式、入队名单、学生发言等环节一一落实。确保3名教师返校当天,“六一”文艺演出如期正常举行。
因为学校办公室工作的经历,使我较多地接触教育宣传写作。我及时捕捉新闻点宣传报道,又指导老师们写新闻稿。从未接触过教育宣传的朱发宪老师也陆陆续续地有几篇新闻稿被网络采用,并带动了其它的老师,让他们也有动笔写的冲动。一年来,我所采写的、等7篇稿件被夷陵网、夷陵信息港、教育局网选用,有力地宣传了高家小学。
作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在三斗坪中心学校谢总干事的邀请下,我充当三斗坪镇教师师德演讲评委,并结合五名参赛选手的特点及不足,从演讲技巧的角度做了题为的现场点评。三斗坪中学的张思顺书记对我的点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要求自己的女儿按我讲的有关演讲技巧多练一练。为指导张卉芳参加区师德演讲比赛获得好成绩,我不仅从演讲情感、手势等技巧上加以指导,还熬夜为她撰写的演讲稿。
坚决服从学校安排,多次为请假教师代课,参加各教研组教学研讨活动,并于上学期中途接班承担二年级语文教学。为迎“双基”国检,和全体老师清扫办公室及卫生死角,利用双休日在校园围墙上刷油漆,为二年级办黑板报。
2、不断学习,做心灵的充盈者。
由于远离了实验小学琐碎的办公室工作,课余我有了较多个人可支配时间。我给自己定下了学习目标:多读书,丰富文化底蕴,让我的课堂有书卷气,有翰墨香。
我就像一块干海绵,抓紧一切可利用的课余时间不断丰富自己。重新拜读了,浏览了肖川的、窦桂梅的、薛瑞萍的、程然的、崔利。吉姆斯的、约翰。洛克的、金正昆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大仲马的、张文质的和等17本书。每周定期上“教育在线”上饱享精神大餐,在读帖、跟帖中接触李镇西、朱永新等“大家”,在肖川、王文丽、窦桂梅的博客中,不断撷取智慧的火花。
这种不带功利性的阅读,广泛地涉猎,使我浮躁的心变得平和,心灵更加充盈,不知不觉两学期摘抄的学习笔记已达四万字。我静静地读书,默默地思考,也待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3、毫无保留,做教师的知心者。
作为一名支教教师,在充分利用资源服务学校的同时,要像一粒火种,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知奉献给高家小学的教师,做他们的知心者。
当老师们有教学方面的问题与我商讨时,我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向语文老师介绍如何指导学生积累词句,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避免以考试代替复习,如何对学生的作业实行双级、三级评价。
每当自己语文课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精彩,下课后我总是将过程设计、点睛之笔以及个人感悟毫无保留地与其它语文教师分享。并将个人心得或教学故事写成教学随笔。仅第二学期,就写了、、等19篇教学随笔。在我的影响下,张卉芳老师也偶尔动笔写写教学随笔。教导主任朱发宪老师告诉我,是我那篇的教学随笔,使他决定改变对待不做家庭作业的后进生的态度。在三斗坪镇教学工作检查中,我这些原生态的教学随笔受到谢庆平总干事、燕代春干事的好评。所写的教学随笔中,被选用。
当老师们参加教学竞赛请我帮忙或指导时,我毫不推辞。张卉芳老师参加区品社优质课竞赛,我和她一起确定上课内容,共同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为她设计教学环节,斟字酌句地推敲教学语言,设计教案,制作课件。陪同她参赛后,我又毫不忌讳地直言其注意事项。园艺小学的蔡玉梅老师参加区语文优质课教学竞赛,针对她试教中存在的问题,我从教学语言、课堂组织结构、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等方面对她所执教的一课进行了指导。
作为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改组指导成员,我以自己为蓝本,向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实施过程及对学生的影响。向她们建议,可充分挖掘学校位于三峡大坝旁、学生大多为移民子女的有利条件,自行开发课程资源,构建资源包,开展生动、有特色、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我结合三年级未成功完成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反思了活动失败的原因及在农村小学正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对策。
在支教期间,我发现老师们除订阅外,很少阅读其它书籍。我将看过的书推荐给他们,将肖川、李镇西、朱永新、窦桂梅这些名师介绍给他们。一旦发现精彩的句段后,总用小纸片抄下来给他们看。他们也由最初看了笑笑,到随手翻翻目录,再到摘抄我笔记本上的内容。20xx年春,又利用教师每日必经之地的黑板,开展“走近大师,品味经典”的读书推介活动。向教师们系统推介苏联著名教育家、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经典著作。通过摘录书中内容,促使教师读原文、记笔记,在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熏陶下,夯实业务理论基础,自觉提高师德修养。
令人可喜的是,如今45岁以下的语文老师已能和我一起借书、换书互看。在办公室内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们工作之余捧书阅读的情景。
4、春风化雨,做学生的领跑者。
作为教师,最大的任务是点燃、唤醒学生的思维,把每个学生当做不可复制的“艺术品”。教学是慢的艺术,所以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尤其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朗读能力、复习归纳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我选拔识字小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强化语感,在课堂上我低要求,亲自示范,一词一句一段反反复复地读,磨出语文味。又设置朗读三级台阶指标,引入游戏机制,让学生想读、乐读、爱读。为培养学生的复习归纳能力,我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每单元拟订复习提纲。如今学生已能结合平时练习中存在的错误,围绕板块自我确定复习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于缺少书香氛围,学生不愿大声诵读,不爱读课外书。我深知大量的、广泛的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必经之路。为实现语文与经典同行,为学生生命奠基的目的。我充分发挥黑板的边角功能,开辟出诵读角。将古诗、名言、谚语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每日的诵读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语言之根、道德之根、情感之根。同时邀请三、四年级也加入到到我们每日一诵的行列中来。
为使学生与更多的经典读物为伴,我向学生推荐了、、、、等13本经典儿童读物。利用每天晨读时间,和学生一起放声诵读课外书。我也抽空为学生朗读古诗、现代散文诗。让学生在经典的熏陶下,打好生命的厚重底色。在我的带领下,学生已养成每天早上诵读课外书的习惯。如今,班上学生已人手3-4本课外书,已形成课余翻翻课外书的习惯。
为充分发挥作业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我对学生的作业评价采取两级评分和三级评分相结合、图形评价与文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每月一汇总,每月一评比,充分调动学生认真学习、认真书写的积极性。在三斗坪镇教学工作大检查中,燕代春干事详细地询问了我班语文作业的类型及评价批改方式,表示要在三斗坪推广“内容+书写”的两级分评价形式,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三斗坪镇语文作业批改的范式。
对待学生,我坚持用“耐心、爱心、宽容之心”善待每一个孩子。对待“待优生”,我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营造展示些许成功的舞台,将以他们为主人公的教学随笔念给他们听,帮他们找到做一个“好学生”的感觉。
二年级上学期从松滋转来的李钢,已连续读了两个一年级。我刚接手教他们时,他语文只考了37分。对他我没有丝毫歧视,区别对待中帮孩子找回自信。等到上学期期末检测时,语文已能考到72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王诗毅、张钰、高吉祥、胡一森、杨浩等几个孩子。二年级上学期语文全区统测,我班成了全校唯一一个无不及格学生的班。
回顾一年的支教生活,艰苦的环境磨练了我的意志,广阔的舞台施展了我的才能,这是我人生中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此为起点,不断磨砺自我,更好地成长。
教师下乡支教工作总结2
自10月份赴谷岗支教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系和帮忙下,支教工作已顺利地走过一个学期的时间,现我将这半年的支教工作总结如下:
一、快速融入,主动转换主角
来到登仙桥小学后,学校分配我主教三年级数学和班主任工作,附带上社会、自然、音乐等一些副课。因为自己是教书的门外汉,所以为了快些进入主角,我努力学习如何安排课时、如何备课、布置作业等技巧。在逐步熟悉教学的基础上,我的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针对班级学生基础较差,成绩参差不齐的现状,我在日常教学中动脑筋,想了很多办法,例如对分层教学,趣味课堂,用心鼓励,重点关注等等。经过我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孩子们的成绩稳中有升。成绩提高了,同学们逐渐变得自信,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学习也更加用心主动了。
二、以身作则,做教师发展的领路人
支教期间,使我了解到农村小学除了在教学设备、教育经费、师资条件等方面相对不足之外,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育教学的信息相对匮乏,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在这种状况下,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我的肩上,为了不负众望,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报到第一天,在获知所教班级后,我就依据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参,多方参阅各种资料,深入细致备课。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构成自己的风格,不强求一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透过创设问题情境、分组合作、自行探究、用心引导和热情鼓励等各种教学手段,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用心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在丰富、宽容、简单的课堂气氛的感染下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树立主人公的意识
凡是涉及到学校利益的事,我总是从“登仙桥小学”这个角度去思考,凡是关系到学校声誉时,我总是以一个“登仙桥小学”的身份去争取……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们就不自觉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个人比较随和,没有架子,容易接近!”听教师们说出这样的话,每次我都是会心地微笑着,打心眼里我为自己能够被教师们理解、理解而高兴,为自己能够融入登仙桥小学这个群众而高兴。
我很多同学他们都在不同的城市工作着,他们很富有,买一件衣服能够是我一个月的工资。当然我是羡慕他们的,可我富有吗不,我很穷。老师这个职业就让我不可能挣很多钱,我常常想跳槽吧。可我又有那么些自卑,一个朋友说我,这几年我的工作已经让我丧失了在外面工作的潜力。算了吧,我心态也是比较好的人,还是好好把学生教好吧。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精彩!不要去羡慕别人,为我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远目标快乐起来吧。
时间转眼既逝,立刻又要开始开展第二期工作,但是我始终抱着认真学习、努力提高的心态,我不因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而变得作风懒散,更不因在那里工作时间较短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支教,让我走进了农村教育的一线,支教对我来说,是一次磨练,更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经历。我要用心总结这半年支教工作的得失,在总结的基础上发现不足,努力提高自己,在下半年的支教工作中争取更加优异的成绩。
教师下乡支教工作总结3
一个学年的支教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自己的工作和表现,能够赢得学生的喜爱,受到同事的好评,得到受援学校的肯定,对于我真是莫大的安慰。而我自己在支教的同时也得到了升华,无论在思想上、业务上也可以说获益非浅!我敬佩江边中学老师们忘我的奉献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她们——才是我真正学习的榜样。在江边中学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同事们的无私关怀下,我顺利完成了这期的支教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降低重心,做教学一线的普通人
我并没有因为支教就有了“光环”。自从我踏进江边中学校园那一刻起,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流水的兵”,而是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每一个平凡的支教日子里挥汗泼墨,辛勤付出。首先,服从领导工作安排;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做到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旷课,有事先请假,坚持集体办公,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其次、与师生打成一片,不搞特殊化。在学校食堂里就餐,并利用茶余饭后或工作之余与老师们聊聊天,叙叙家常,谈论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琐事。生活上从不向学校领导提出过多的要求,一律按学校的要求去办事;第三,树立主人公的意识。凡是涉及到学校利益的事,我总是从“江边中学”这个角度去考虑,凡是关系到学校声誉时,我总是以一个“江边中学教师”的身份去争取……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打心眼里高兴,为她们能够接受、理解我而高兴,为我能够融入江边中学这个集体而高兴。
二、精心准备并做好示范课
我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还承担了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指导江边中学的青年教师的数学教学。听了青年教师多节随堂课后,我提出了许多的意见和建议,并悉心指导授课教师,我与江边中学的教师们共勉。
(一)是“听”,按照学校的安排,我把所有数学教师的课,全部认真地听了一遍,摸清了教师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找到了教师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二)是“讲”,我对教师课堂上暴露出的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归类,
并利用间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举行集体备课。
(三)是“跟”,学校为我安排了几位青年教师,我深入课堂,随堂听课,进行跟踪指导。一期来,我随堂听课达14节,评课、指导课6节。
三、关心学生,奉献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