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更新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1 历史建筑认知缺失,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历史建筑不仅仅是指单一的建筑物,其承载了更多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气息,具有不可再生性,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人们的这种观念淡薄,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保护它也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这种商业价值的短期行为,忽略了其本质和内涵,其逐利行为不断压缩着历史建筑生存的空间,给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再者,由于内在机制的缺陷使得公众对历史建筑的认知度不够,保护意识不强、参与较少,在社会上难以形成保护历史建筑的思潮,这种文化断层和形态混乱让我们的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2 资金投入相对短缺,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没有资金的投入,历史建筑的保护就无从谈起。“十五”期间,我国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共有78.8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有17.3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38%。但是,在保护范围不断扩大的形势之下,历史建筑保护与资金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资金的匮乏仍然是制约历史建筑保护的一大瓶颈,保存都很难做到,更谈不上保护。再者,我国历史建筑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全依靠政府,民间资金来源很少,社会资本的参与也很有限,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长久的。而英美等西方国家却有着多种保护模式,包括政府主导鼓励私人资本参与模式,民间组织主导多渠道资金模式,商业性开发为主导模式,多种资金综合发展模式。在多种模式的运作之下,历史建筑不仅得以保存,也实现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的相互转化,打造了巨大的文化资产。相比之下,我们也应该针对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积极开拓多种融资渠道,探索多种经营模式,从根本上改变资金短缺的局面,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对接。
3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政府职能急需转变
我国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有1982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法》、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后来又先后有《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关于对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等。虽然历史建筑保护的国家法律较多,但地方性法律法规却相对缺失。我国历史建筑总量较大,而且各个地区的建筑遗址又有着各自的特点,所以各种规范条款也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力求保护的最大化。同时,我国政府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中定位不够准确,职能认知不清。在坚守保护原则的前提之下,应打造服务性政府,着眼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宏观战略的思考,积极建立历史建筑保护的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各种资本,打通各种融资渠道,加强保护宣传,健全法规体系,坚决不做一切包揽的“全职政府”。
4 保护机制仍在初建,实践探索经验不足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我国城市化起步晚,发展程度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西方也存在很大差距,保护机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如何建立多种融资渠道,正确引入市场机制,积极鼓励民众参与,在社会上掀起保护思潮,科学打造文化资产等方面仍在积极探索,尚未形成完整的运行机制。在实践探索方面,我们的经验不足,在理论和技术方面也相对不成熟,全国各地仍在积极探索各种运行模式,专业建设的不足和人才的缺失也日益凸显。
二、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的对策
1 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唤醒人们对历史建筑的认知思潮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例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进行大力宣传,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开展全民保护宣传;积极拓宽公众参与保护的各种渠道,完善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机制,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历史建筑的保护中来。在此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积极主导的作用。
2 积极拓宽各种融资渠道,保障历史建筑保护的资金来源
应该进行政府主导鼓励私人资本参与模式、民间组织主导多渠道资金模式、商业性开发为主导模式、多种资金综合发展模式等多种模式的积极探索。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经济价值的实现并不矛盾,在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对历史建筑保护进行制度改革,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资本运行模式。应建立各种保护基金,进行慈善公益化运作;同时,政府应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社会各种资本的流入,鼓励各种资本投入,进行政策扶持。
3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转变政府职能,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的最有利手段。没有法律作为保障,这种保护就会混乱。除了国家在宏观层面上更新法律制度之外,各个地方也应该针对地区的历史建筑现状科学制定相关的法规,组织专家科学论证,不能盲目规划,盲目出台政策法规,切实做到因地制宜。政府要给自己准确定位,将自己的工作方向集中在宏观方面,比如保护制度的改革、保护意识的宣传、各种机制的完善、市场的监管等方面,对于具体操作,可以依靠政府主导的民间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政府也应该实现计划向市场的转变,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而不是单纯的做历史遗产的托管者。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理念,把公厕升级改造工程作为全面落实“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群众利益为第一追求、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的实际行动,使公厕升级改造工程实实在在成为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和谐工程”,不断提升公厕的品位和档次,进一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功能,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到城市发展进步的成果。
二、提升改造原则
公厕改造要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建改并重、打造一流的原则进行。公厕改造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与*市的中心城区相协调,在注重美观实用的同时,融入人性化、景观化、精品化、生态化和人文情怀的公厕设计理念。
三、提升改造目标
通过公厕提升改造,使公厕达到“方便、干净、特色、一流”的目标。方便是指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和高品位;干净是无异味、无视觉污染,污物的处理达到环保标准;特色是指突出“一厕一景”,做到与周边环境、景观、文化相协调;一流是指建设质量一流,管理服务一流。使公厕的档次及规模迈上新台阶,进一步提高群众如厕的舒适度。
*区公厕提升改造力争在各城区中达到“数量、精品和亮点”三个第一的工作目标,努力打造“*公厕*一流”品牌。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公厕提升改造工作的领导,经办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成立办公厕提升改造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已发文)。
办公室内设三个公厕提升改造工作组:
第一组:工程宣传、安全组
组长:*
组员:*
工作职责:负责宣传报道、政策宣传接待、收集宣传报告台帐;负责召集安全工作例会;负责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监督;负责相关台帐的收集整理。
第二组:综合协调组
组长:*
组员:*
工作职责:负责与市提改办、社区的衔接和沟通;负责工程立项、委托设计、组织会审、报批;负责前期调查摸底及有关工作数据统计、上报;负责召集工程前期工作例会;负责问题的受理与反馈;负责工程计划实施、安排及管理;负责接处、负责相关台帐的收集整理等。
第三组:计划资金组
组长:*
组员:*
工作职责:负责工程概算,资金上报,争取所需资金的到位,预决算和有关审计工作;负责工程的资金安排;按工程总体推进情况及时支付资金;负责招投标、所有施工合同的收集汇总,相关台帐的收集整理等。
五、工作要求
公厕升级改造工程总量大、时间紧、标准高、群众期望值高,必须坚持“早普查、早计划、早部署、早启动、早落实”,把公厕升级改造工程作为重中之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狠抓工程进度质量,创新工作思路,稳步推进工程建设。为此,提出以下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把思想统一到实施公厕升级改造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上来,各部门及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组织网络,严格按照工作任务、程序、目标、要求,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制,做到升级改造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清,措施到位,人员到位,工作成效显著。
2、落实“三问四权”,反映民意要求。公厕升级改造过程中要坚持公众参与,严格执行“三问四权”制度,确保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广泛听取居民群众对公厕升级改造意见和建议,邀请专家和市民代表参与公厕建设改造方案设计,力求在外型设计风格、内部布局和用材上有所改进,以提升品位,提高如厕舒适度,把为民办实事项目做好,做实。
3、借鉴经验、搞好结合。公厕升级改造要借鉴背街小巷改善工程的成功经验,加强对工程的组织、监督、指导,要与城市更新、河道整治、庭院改善、背街小巷整治等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进度,提升公厕的标准水平。
4、能快则快,打好首仗。按照市提改办统一要求,*年我办第一批公厕改造计划15座,在年前启动10座公厕升级改造基础上,尽快落实各项准备工作,严格按基本建设的各项程序,有条不紊地抓好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力争建成样板工程、精品工程,打好公厕升级改造的首仗,为全面完成今年公厕升级改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5、注重公厕功能特色,严格建设管理。公厕提升改造应以人为本,符合文明、卫生、适用、方便、节水、除臭要求,要充分考虑硬件设施的人性化、公厕服务的人性化,要各有特色,要合理布置公厕内部设施的使用空间,力争建设质量达到或超过星级公厕的建设标准。严格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管理,完善工程验收制度,对工程主体建设质量、装饰质量、服务配套设施等逐项进行验收,确保优良,并落实公厕管理责任主体。
篇3
关键词:地下空间;地下人防工程;保护性开发;竖向分层
1引言
地下空间资源作为城市空间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吸收和容纳相当一部分城市功能和城市活动,与地面上的规划协调与配合,有利于保存城市历史文化遗迹,满足城市的改造和更新的需求,有利于保存地面自然风貌、创造城市开敞空间,使城市发展获得更大的活力与潜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些大城市已经初步实现了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发格局。但是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深度和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深层次问题也同时开始暴露出来。
2影响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因素分析
2.1城市地面建成区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范围多集中在城市中心区,由于地面高层建筑建设的高峰期远早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高峰期,城市地面高楼林立、交通堵塞、环境恶化、土地超载、公用设施不足等系列“城市病”问题愈演愈烈,而地下空间利用不足的问题。同时,城市地下交通运输网和高层大楼深基坑工程大量兴建,以及纵横交错的立交、高架与市政地下工程设施频繁施工,所有这些因素,都构成了复杂、困难的地下空间环境条件,对后续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2大规模浅层开发阻碍了深层地下空间的开发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有浅层、中层和深层之分。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初期,由于地下工程建设类型比较单一、地下空间资源相对富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基本上本着“先到先用”的原则进行,首要的关注点在于使地下空间的开发费用最小化。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一般以浅层开发为主,很少考虑到对后续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地下空间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逆性使得地下空间被开发后,将会对临近地区的地上、地下设施及环境造成长久的影响。地下空间作为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这种影响更多地呈现出正面效应,地下空间项目在开发前期就必须慎重决策,注重其长期社会经济价值,以实现城市地下空间的保护性开发。
2.3开发各自为政,相对孤立,没有连成系统
现今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内容主要包括高层建筑地下室、地下人防工程以及近几年来结合地下交通建设开发的大型地下综合体等。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首先是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的职能需求。民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是世界各国和平利用民防工程和谋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人防建设要为城市建设、社会发展服务,坚持城市建设、民防建设、应急设施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人防优势和现有资源为城市防灾救灾服务,这是人防系统履行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的职责所在。人防工程做为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颇具规模,并且每年竣工面积的速度在增加,这些设施对于促进我国平时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浙江省政府在关于建设节约型省份的工作部署中就明确要求,要以充分发挥人防资源在城市应急救援中的作用和兼顾人防要求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为核心,建立防空防灾一体化,形成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人防资源为城市防灾救灾服务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长效机制。浙江省人防办在传达贯彻全国第六次人民防空会议精神时也要求各地人防部门必须承担应有的职责,积极推进人防资源的平时利用和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切实提高人防现有资源和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人防民防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但目前大多城市人防地下空间仍存在许多不足,多以人员掩蔽为主,而且绝大部分人防工程相对独立,没有在地下形成系统。
近年来,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市中心区的建设开发建设大型地下综合体,成为我国许多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通过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打造与城市建设配套、人民群众急需的地下交通等民心工程。如将一些大型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物流仓储设施、轨道交通设施、静态交通设施、市政管网设施等引入地下,为城市治脏、治乱、治堵专项整治创优活动创造条件,既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承载能力,又将人流、车流、物流引入地下,缓解了地面交通拥挤,腾出地面空间用于城市美化和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建设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最适宜人群居住文明和谐的园林生态城市扫清障碍。但在实际的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开发主体和主管部门的不同,已建成的项目彼此之间以及与外部城市空间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形成系统管理,整体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上。
现阶段,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已经对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解决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正在积极结合地下轨道交通的建设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但是地下空间资源的有限性,促使我们在对地下空间利用的观念更新与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树立起对城市地下空间保护性开发的意识,建立一个长远的规划,为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地下空间保护性开发的内容与策略研究
3.1规划领先,合理布局。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必须坚持从规划编制入手,牢固树立规划是龙头的观念,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引导、控制作用。一是加强人防专项规划和人防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合理开发建设管理城区地下空间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具体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在着手编制“十二五”人防规划时,我们更加注重发挥地下人防工程的综合利用功能,对地下人防工程进行合理布局,并以此引领地下空间的循序开发及综合利用,使各类地下人防工程建设项目能更加紧密地“融合民生、融合城市、融合发展”。
3.1实现城市地下空间有效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在城市建设上,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避免脱离社会经济需求的盲目开发。在规划中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决定地下空间的开发程度,避免在一些并不具备相应经济实力的中等城市盲目筹建地铁和其他大型地下基础设施,盲目开发会造成地下空间资源的严重浪费。
同时,对于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的开放利用,也要根据轨道交通站点所在的城市区位对其功能与规模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城市中心区可以结合地铁站的开发附加商业功能及其它相关功能,并借助建筑内部的中庭或城市广场形成步行系统的局部放大节点。对于城市副中心区,在地上项目竞争已很激烈的情况下,如果盲目开发地下商业街必然会分流次商业中心的客流,不利于二级商业区的发展,因此,可以作一定的预留,等时机成熟再进行开发建设。避免由于地下商业街对人流的吸引而造成地面商业空间活力的减弱。对于城郊的地下空间开发,应注重交通换乘的便捷高效,不附加过多的商业功能,主要是实现地下交通与城市交通空间的连接功能。同时对地下交通设施、人防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管网、需保护的文物及其他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和控制保护等进行统筹安排,并与地面功能布局、土地利用和相关设施合理衔接,从而合理、有序、系统地开发地下空间,减少地下空间的总建设成本。
3.2满足城市发展的动态需求,科学发展、留有余地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资源应得到保护性,以空间储备的形式,为未来城市更新与改造提供一条途径。城市在用地规划中应预留地下空间在未来空间发展中的出入口及衔接用地,特别是在城市公共用地的规划控制中,应增加公共用地面积,并加以严格控制与保护,如把城市绿地、街道空间、城市广场等公共空间,作为后期开发地下空间的储备用地。
3.3确立科学合理的地下空间分层开发模式,提高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率
人类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能力是由浅入深的,同时,不同深度的地下空间适合开发的功能也应有所不同。在目前大规模进行城市地下空间浅层开发的时候,应考虑到未来深层开发的可能性,以避免大面积开发利用浅层地下空间对进一步开发深层地下空间的影响,进而导致地下空间资源的浪费。
目前,在我国有些大城市中心地区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经日趋饱和,随着深层开发技术和装备的逐步完善,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开始逐步向次浅层和深层发展,对深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已成为未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课题。
在地下空间资源利用深层化的同时,地下空间分层开发的趋势越来越强。利用地下空间的物理特性,分层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可以将市政管线及垃圾的处理分置于不同的层面,也可将各种地下交通分层设置,以减少相互干扰,实现人车分流,保证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充分性和完整性。
3.4地下与地上空间相互协调,整体开发
整个城市土地资源是一个整体,地上空间、地下空间必须协调发展。城市的地下空间布局要受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经济等历史条件和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同时由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对滞后于地上空间,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地下空间作用认识也将不断深入与完善。因此,在确定城市地面空间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到城市未来的发展和人们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认识的提高,为以后的发展充分留有余地。以避免地面建筑建成后,反过来建设地下空间,那样的代价太高,而且不利于地下空间系统的形成。
3.5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解决地下空间开发的机制和法制问题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要兼顾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谋求综合效益最大化。我国目前地下空间由人防办、地铁办、市政部门等多个部门来管理。由于缺乏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特定管理机构来协调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地下工程项目之间、地下工程同地表建筑物之间的矛盾,就有可能形成规划管理盲点,出现因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而造成无序开发、影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现象。同时由于管理的出发点和目标不同,可能会造成单个工程合理,而把它放在城市这个大环境中进行审视时就不尽合理的情况。因此必须从改善投资环境入手,研制、出台相应的激励和规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制度机制建设,创造方便条件,吸引多元化社会资金投资开发利国利民的城市地下空间。特别是人防类、兼顾人防类地下空间开发建设项目的优惠政策措施以及权属认定、产权登记和流通管理办法,要勇于并善于突破现行法规和政策障碍,有效保障城市地下空间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 上一篇:数字资产评估指导意见
- 下一篇:门诊医疗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