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与经济范文
时间:2024-01-16 17:2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旅游与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旅游与文化的本质联系。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襄阳;民间文化;旅游经济
1 襄阳文化资源种类的分析
襄阳的文化资源多种多样,汉代以来,一直是郡州府治的所处地,所以至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因而襄阳成为当今比较著名的文化古城。正是存在如此雄厚的文化底蕴,才为襄阳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将襄阳的文化市场总结如下。
1.1 三国文化
三国演义中有四分之一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襄阳,可以说襄阳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聚集地。目前,三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迹仍然保存完好,比如古隆中、鹿门山、水镜庄、襄阳古城等,这些遗迹已经成为襄阳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参观。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文化将散发出更具价值的魅力。
1.2 楚文化
春秋时期,楚王将都城由丹阳迁移到现在的襄阳,从此之后襄阳成为楚国数十位君王的王都,直至楚国被灭,共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时间。正是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才能在襄阳看到众多的楚文化遗迹,比如楚皇城、古墓群、洪山寺村古罗国城遗志等。除此之外,襄阳还与众多楚国著名的文人雅士有着密切联系,比如是屈原为官的地方,是宋玉的故乡,他们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诗词经典。
1.3 红色文化
襄阳不仅是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址,还是近现代革命的根据地,这里培育出了很多勇敢、智慧的革命家,比如黄火青、峰,目前襄阳还保存着革命时期为纪念峰而建设的纪念馆。还有一些革命中心至今保留完整。教科书中编写的关于小的模范战役就是发生在襄阳。革命者肖楚女曾经到襄阳传播革命的思想。这些都构成了襄阳宝贵的红色文化。
2 襄阳文化与旅游在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地著名旅游景点的成功做法说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只有将文化和旅游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文化的发扬光大、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如果缺乏文化内涵,只注重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就会显得空洞和缺少价值。如果缺乏赏心悦目的景点,只注重文化的宣传,旅游就会显得厚重和无趣。通过对襄阳市近些年旅游经济的分析发现,对文化的利用程度不高,文化和旅游之间过于独立,缺乏有效的融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旅游景点缺乏文化内涵或者不具备时代特征
襄阳市目前共有A级景区24家,这24家景区很分明的划分为了文化资源景区和自然资源景区,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景区,都没有过多的进行开发,只是简单的利用其天然的文化或者自然优势。比如古隆中、水镜庄、李宗仁纪念馆等以文化资源为主的景观只是简单的向游客展示历史留存的文化古迹,而没有开发一些符合现代游客特征的娱乐项目,导致游客感觉枯燥乏味,体会不到旅游的快乐。而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景观只是利用天然的自然奇观、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高山流水等来吸引游客的眼球,并没有利用美丽的自然开发一些文化气息浓厚的项目来增加旅游的亮点,导致游客感觉缺少点什么。
2.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够
襄阳市很多文化遗产被评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如进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有10几个,进入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有100多个。除此之外,还有历史遗留的文物或遗址400多个,可见襄阳市的文物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这么多的历史文物遗址,真正充分开发利用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却寥寥无几。几百个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成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只有24处,其他的文化遗址大多破旧不堪、空留一个外壳。有的文化遗址甚至连外壳都没有保留,只留下一个名字。襄阳的民俗文化也没有被很好的开发利用,很多有价值的民俗文化,比如皮影戏、襄阳花鼓等只能在当地过节的时候才能看到,没有专门的单位组织表演。
2.3 文化与旅游融合渠道过于单一
目前,襄阳市大多数旅游景点都只是简单的根据现存的文化遗址发展起来的,文化与旅游深层次的融合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表演的文化节目过于深奥。旅游景点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节目演艺,它可以体现当地的民俗特色,同时给游客更多的娱乐享受。但是襄阳市的很多文化旅游景点过分重视节目的高端性、文艺性,忽视了吸引游客这一因素,导致文化演艺节目不能雅俗共赏。第二,缺乏文化旅游娱乐场所。旅游娱乐场所可以为节目演艺提供舞台,同时为游客提供文化娱乐的去处,但是目前襄阳市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文化娱乐街。同时,一些提供表演场地的临时娱乐所在灯光、舞台的设计上不够规范、标准。第三,制作、出售旅游商品的店铺较少。旅游商品是一个地方旅游文化发达与否的标志,比如西安古城最为著名的旅游商品兵马俑,游客旅游结束时都会买上一些兵马俑或送亲朋好友,或留作纪念。但是,襄阳市目前还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
3 文化市场与旅游经济融合的有效途径
3.1 树立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发展观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在选择旅游去处的时候也更倾向于文化价值较高、景色宜人的景点。要想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襄阳市必须树立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的观念。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积极引导旅游业的发展,将文化价值观深入到旅游行业;其次,发展文化产业时学会用旅游的观念思考问题,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
3.2 深入挖掘旅游景点的文化价值
旅游景点不能单纯的依靠遗留的文化古迹,还要进一步挖掘古迹背后丰富多彩的故事,并且用通俗易懂的手法将文化故事展现在游客面前,只有这样才能让游客真正体会文化的价值所在。目前,襄阳市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应该借鉴其他各地旅游景点的做法,比如河南开发的清明上河园项目,将当时的东京汴梁市井画面诠释得淋漓尽致,星际宾馆叫做“官驿”,表演节目“杨志卖刀”、“包公迎宾”、“气功喷火”等异常精彩生动。
3.3 扩大、修复、重建现有的文化旅游景点
对于目前已经进入国家A级景区的旅游景点,扩大其规模,同时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背后的价值。对于一些历史久远、破旧不堪的文化景点,投入资金进行修复或者重建,从而使文物古迹能够很好的保存并遗留给后代。总之,当前襄阳市的旅游文化景点规模普遍较小,向游客展示的文化内容过于单一、枯燥,所以应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景点规模,丰富文化展示的内容。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研究
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较强地域性与民俗性的文化旅游形式,它的本质就是文化属性,它利用传统民俗与特定地域来吸引游客,促成了异地人文民俗文化体验消费行为。
一、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民俗文化旅游若想长久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首先,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开发地满足基本发展需求,即开发地要适度利用当地民俗资源,结合实际状况来争取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其次,要竭力保护民俗旅游资源与其环境,地方应该对民俗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将资源与环境发展变化原则吃透,并在开发过程中确保旅游环境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正常发挥,最终满足它的可持续发展现实需求。再次,由于民俗文化旅游是具有现代传承需求的,所以它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对民俗文化旅游的现实需求,也应该满足未来人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需求,实现代代公平享受、代代传承的目的。为保证人类社会能够实现资源环境的世代传承,就必须创造一切有利的保护条件,实现人类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梦想目标。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1.树立生态观念发展认识。应该首先从思想层面来树立生态观念发展认识,为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地方旅游产业应该从各个层面体现生态建设观念,做到适度化开发、全程化保护、科学化管理、生态化文化宣扬、个性化服务体现以及公平化消费,全面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协调,满足民俗旅游生态观念的内在需求;凸显环境保护开发内容。2.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设立专门的民俗旅游环境保护研究机构,将环境保护工作认定为是一项现实意义深远的、具有科学发展观与价值观的科学事业。本文认为,应该从民俗文化旅游的生态与文化环境两方面着眼,实现对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双重保护。再者就是要借鉴海外做法,从历史中追寻文化依据,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形成地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大兴土木,提升建设力度,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优化保护提供有效动力。3.做好民俗旅游文化市场。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的完善主要体现在对民俗文化圈的作用重视方面。因为优秀的民俗文化圈可以影响旅游者的心理、意识与文化本质特征,为民俗旅游文化市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地方旅游产业建设应该重视民俗文化圈与民俗文化旅游市场之间的关系,引导拥有不同民俗文化喜好的游客走向不同的民俗旅游文化市场,把握游客的旅游流动规律。比如说,国内面向港澳台游客就可以推出“华夏寻根游”“海峡两岸游”“中华故土游”这样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而面向海外游客,则可以推出“中华茶文化游”“陶瓷文化游”等拥有浓郁中华文化风味的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欧美游客前来观光消费。总而言之,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的构成、分布与发展主要由它的民俗文化圈来决定,因此地方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民俗文化圈这一大块市场的良性发展,努力优化民俗文化旅游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三、以山东淄博为背景的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证简析
1.山东淄博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成就。近年来,我国山东淄博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保护与开发,再加之其得天独厚的丰富民俗文化资源及自然条件,使其成为我国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区。从过去的2015年春节山东淄博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成就来看,它已经接待游客169万人次,旅游收入也达到11.17亿元,这表明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了该地区最为重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支柱产业。2.山东淄博民俗文化旅游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控策略。该地区在民俗文化旅游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调控主要走技术、观念和产品研发这三条调控路线,本文给出相关策略。(1)技术调控策略研究。与全国各地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相同,该地区在自身民俗文化旅游方面也将游客数量与经济收入增长视为当前旅游行业的最重要发展目标,它也成为评价该地区旅游景区开发进程质量的最关键指标。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方面,该地区主要做到了对游客容量的严格控制,不盲目追求游客数量,而是以为游客创造一定的欣赏与心理空间作为目的,让游客能够从容体验当地民俗文化,达到民俗文化旅游所希望达到的文化审美效应。该地区认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最主要技术层面就是要了解生态环境所能拥有的承载力,要发展符合当地经济状况与民俗文化规范范畴的旅游项目,明确民俗文化旅游区域的环境容量管理限度,争取将游客控制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以最大限度保护民俗文化生态环境。(2)观念调控策略研究。考虑到该地区在旅游发展方面软硬件基础较为薄弱,大部分乡村人群受教育程度低下,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生态环境意识淡薄,所以山东淄博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专门强化了对当地生态意识与文化保护意识的相关教育,制定了相关法律规范,希望将公众自律意识中的道德规范与强制性法律相互结合,严禁各种丑化民俗文化、破坏民俗景观、民俗遗迹,特别是在民俗景观区域周围违建现代建筑、商业网点的不良行为,以教育深入渗透贯彻和坚决杜绝制止作为该地区观念调控策略的重要原则。(3)产品调控策略研究。该地区在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坚持走科学规划、有序发展道路,避免陷入传统中重复建设行为的怪圈,也是希望将有限的地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尽量发展特色,规避与同行业之间可能出现的恶性竞争,确保地方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态势。为此,该地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产品,特别是将地方少数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旅游这两大环节紧密融合于一体,在软硬件层面提高服务管理素质,利用民俗文化对现代化旅游进行全面包装,全方位开发了基于“食、住、行、购、游、娱”为主力的6大旅游要素,围绕它们开展各个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实现了地方民俗文化旅游的综合性发展目标。另外,也强调了该旅游项目发展的特殊性,设立各类旅游培训班,专门培养民俗文化旅游专项人才。该地区认为,培养民俗文化旅游专业人才也是对地方旅游产业的产品开发调控过程,因此当地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公开的民俗文化主题讲座、学术报告会等来提升当地从业人员民俗文化素质,同时也从外地招聘大量专业人才,共同开发本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尽可能地保留和传承了当地传统优秀民俗文化内容。
四、总结
总体而言,民俗文化旅游调控策略应该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将基于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发展的重要事项作为可调控对象,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层面,再配合宏观发展战略,赋予其一定的针对性、现实性与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联动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与地方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实现地方经济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口小勇.天津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
[2]邓亚楠.西部地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47-151.
篇4
桃花节引商机
双溪乡申沟村一组村民张帮成说,为举办桃花节,申沟村整个村子变化巨大,到村子游玩的客人比往年多得多,如今的农家乐生意兴隆,群众腰包鼓了,游客也乐了。
以花为媒,汉源借助生态旅游节的示范效应,深度挖掘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春赏花、夏赛舟、秋品果、冬沐阳”的四季旅游品牌,让更多的农民进入旅游产业链。近年来,汉源先后投入资金近2500万元,修建了主会场、观景平台、停车场等,完成了周边农房的风貌塑造、旅游线路的标识标牌以及以园艺场为中心的美化、亮化工作,培训了1000多名旅游从业者和服务人员,使九襄万亩梨花园的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各项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汉源县项目投资推介会”上,汉源县委、县政府向全国各地商家现场推介了30个项目,其中11个项目签约,意向投资资金达13.28亿元,涉及磷化工、非金属矿深加工、中药材加工、特色渔业等,为汉源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鲜花碧水新景象
回顾历史,汉源素以“富林文化”、“麦坪遗址”、“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享誉中外;“旭河风光”、“汉源春色”、“大渡晴波”、“鸡冠朝阳”绚丽多姿;“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樱桃之乡”、“西部花果第一县”、“攀西阳光第一城”、“天府中的天府”等美誉闻名遐迩。
篇5
【关键词】旅游景观;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70-02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世界各国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根据近些年来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了解旅游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与旅游地居民进行文化交流”已成为英、法、日、德、美等国游客外出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20世纪全球旅游业正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社会、人文、经济、文化现象”。“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分支,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接轨,旅游者对于旅游产品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这也对我国的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景观的开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许多旅游景区普遍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对旅游资源条件进行充分的研究与论证;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难以营造出旅游景区突出地域文化元素所形成的独特魅力,也难以令游客获得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另外,在旅游景区开发中,只注重规模化与短期效益,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盲目投入,不注重质量与长期效果,造成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不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位于无锡湖畔的“统一嘉园”旅游景区就是一个盲目跟风,脱离地域文化元素,最终失败的典型案例。“统一嘉园”景区占地面积约为360亩,始建于1994年,最初“统一嘉园”是作为影视基地开始兴建的,但从1998年开始,红极一时的影视旅游热退烧了。园区的管理方迅速调整景区定位,将其定位由影视旅游转向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在园区中引进妈祖文化,营造大量的人造景观,并于2001年正式对外营业。妈祖文化发源于福建湄洲岛,妈祖与太湖也没有多少联系,舍湖近海的文化营造,很难使前来游玩的游客感受到无锡当地的文化内涵。“统一嘉园”最终于2006年因为资不抵债宣告破产,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旅游景观是旅游产品中最直接的吸引物,是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最直接方法,是发展地区旅游业的基础与依托。在旅游景观中可以反映旅游地居民的生活、建筑、服饰、宗教等众多内容。旅游已不仅是现代人游览、观光、认识世界、开阔视野的途径,其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任何旅游产品与旅游方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文化特性也是旅游产品的本质要求,不同的地域文化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中极具个性的资源优势,所以在进行旅游景观设计时应当对这种个性化特征进行强化。
在时代背景下,旅游景观的设计概念必须遵循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概念,只有反映出地域文化特点的旅游景观才能具有独特的面貌。因而在旅游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内容。
一、在旅游景观设计中反映独特的地域文脉
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地域为文化赋予了基本的底色,形成了文化最初的沉淀。在中国古代书籍中已反映出古人对文化地域性的重视和强调。《诗经》中所描绘的十五国风就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域所存在的具有差异的风土人情;《汉书.地理志》则明确地揭示出自然环境对人的生存方式及文化形态的影响。
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具有独特的特征与属性,而景观的地域性是景观的本质属性。旅游景观中对地域文化的表达、自然环境与地方气候的千差万别、当地传统建筑中所蕴含的场所精神,以及不同的建筑技术与材料的独特性都造就了景观独一无二的地域风格。设计师在面对文化旅游景观时,也应做到尊重场所精神、尊重自然环境,唤起旅游者对自然的回归和对历史文脉的传承。
在陕西西安曲江新^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就将当地特色文化景点予以保留,突出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名俗风情以及都市文化,使其成为闻名中外的文化旅游胜地。曲江是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皇家园林,在曲江新区范围内分布有大雁塔、慈恩寺遗址、唐城墙遗址、大唐芙蓉园等知名的旅游景点。在对景区进行整体景观规划时,设计师利用景观道路和生态绿地将分布于景区内的众多文化景点,如大唐芙蓉园、大雁塔、汉代皇家陵寝进行衔接,同时利用滨河的苔原地貌和文化遗迹形成文化生态带,体现出曲江新区独特的文化韵味。同时在曲江新区的旅游景点的引导标识上借鉴汉唐的文化元素,使前来参观的游客感受到浓郁的汉唐文化氛围。
二、注重对传统建筑和街区的保护及恢复
在旅游景观规划中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恢复。建筑是四维的艺术,是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历史沿革、艺术追求的直接反映。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尽量将旅游地中具有建筑美学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保留与恢复,使游客能够通过欣赏与游览传当地统建筑,进而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文化遗迹宗教文化进行欣赏与了解。
通过建筑对当地文化进行展示是一种立体的展示,不同于图片或文字的说教,建筑能够将旅游地的人文历史及现实特点展示得更加丰满,并创造出极具个性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环境,营造出的文化旅游景观独具特色并富有鲜明的个性。
三、注重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在目前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似性和共同特征也在日益增加,在文化旅游景观的设计规划中就要注重保护和维持一个地方独一无二的特征,以反抗全球化大潮中“被同化”的力量,使文化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的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对文化旅游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挖掘景区的深层价值,建立景区的资料库,准确评估景观价值,同时发现其中的潜在价值。
四、结语
文化代表着一个地区历史的沉淀,发展旅游应深入发掘当地的文化底蕴,并通过旅游景观及环境的营造展示出独特的识别性,通过这种方式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才能具有坚实的根基和持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吴家骅.景观形态学[M].叶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4]许忠秋.恩施地区文化景观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5]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东南大学,2006.
作者简介:
篇6
一、草原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利与弊
(一)草原旅游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
1.内蒙古大草原以其广阔无际、自然秀美带给人们独特的视觉享受,“草原旅游是指以草原生态系统为对象,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规划、项目选择、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空间配量、游客引导等行为,它包括开发时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各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活动行为。”拥有大片优质草场,是我国温带草原的主体,依托于此而发展起发达的畜牧业,跻身为全国四大牧场之一。“从东至西由草甸草原逐渐过渡至荒漠,期间亦伴有森林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大漠戈壁,草原类型丰富多样,为旅游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草原景观观赏系统。”来到草原游玩的旅游者来说,都被它的广阔无垠所吸引,内蒙古草原成为夏季主要的旅游目的地。
2.独特的民族风情时草原旅游文化的另一大特色。蒙古族独特的游牧方式、独特的与传统的祭祀活动源远流长,华美的民族服饰,精致的装修风格,精彩的歌舞演艺,以淳朴天然的“乌兰伊德”(红食,即牛羊肉为主)和“查干伊德”(白食,即奶食品为主)为特色的餐饮文化,这些都在一代代人的延续与改良中成为了现代草原旅游文化的精髓。正因为独特而传统的民族文化,悠久源远的历史,让草原旅游文化不同于华夏民族其他的旅游文化,被刻上了天然的民族性。这是草原旅游文化得到青睐并且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重要原因,蒙古民族的智慧结晶与坚忍不拔的精神毅力都融合于草原旅游文化中,向世人展现出其他旅游文化所没有的魅力与不凡。
3.内蒙古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具有发展草原旅游的区位优势。从古至今,内蒙古高原都是绝佳的交通枢纽,在古代,它是通往丝绸之路至波罗的海的重要区域,而今,它是亚欧大陆的中心,“地跨三北(华北、中北、西北)、内连八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外邻两国(俄罗斯、蒙古),是距离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三角洲三大旅游市场最近的草原旅游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政策的扶持,内蒙古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日趋完善,拥有多条重要的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国道公路和省道公路,机场建设也随之发展,而在今后几年还将陆续开通动车、高铁,这为内蒙古草原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交通区位支持。
4.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可以吸收大量闲散的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最终形成规模效益。依托草原文化逐渐发展起来的草原旅游文化,提炼了数代蒙古民族智慧的精华。居住在苏木嘎查这类最基层的地方的农民、牧民,其中有很多掌握着祖传下来的蒙古手工艺技术,比如缝制蒙古袍、蒙古靴,制作蒙古画等,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这些很难进入市场被广为认知,而草原旅游文化的兴起为传统蒙古手工艺技术的发扬带来了机遇,更多的优秀民族工艺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得到推广。与此同时,草原旅游业为聚集在草原牧区的人们创造了就业机会,吸纳了劳动力,缓解就业问题,让草原旅游文化具有更实用而丰富的内涵。
二、草原旅游文化发展的弊
(一) 观念落后,品牌化创新化的意识淡薄
由于游牧民族本身的生活习惯与传统,导致对草原旅游的开发与利用的认识不足,逐水土而居的生活方式带给蒙古民族的不仅仅是豪爽热情的性格,还有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思想闭塞,性情散漫。而传统的放养式畜牧方式,使得草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草场退化。许多中小型旅游企业并不注重长远,不掌握大局,只看眼前,不计后果,使得草原旅游始终无法形成大规模、重品牌、高收益的行业。
(二) 重复建设问题广泛存在
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的经济还处于欠发达的阶段,由于政府投入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全面、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整体还有待提高、草原旅游开发的门槛过低等问题,致使草原旅游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这不仅让远道而来的游人感觉到草原文化名不副实,也阻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同时,重复建设所产生的浪费与污染,更让草原旅游文化的充实出现尴尬局面。
(三) 旅游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偏低,整体素质不高
从事草原旅游业的人,大都来自牧区,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发草原牧区旅游。在这些从业人员中,真正学习过管理、旅游、民族学、生态学、经济学的人寥寥无几,他们思想守旧,创新意识薄弱,管理水平欠缺,无法很好地将草原文化――生态平衡――经济效益这三者很好的结合到一起,他们经营的草原旅游业带给游人的或许不是草原旅游文化应有的品质,而是落后与散漫的表现。草原旅游文化的未来,与从业人员的文化修养与素质水平密切相关,旅游业的前景也受制于这一因素。
(四) 草原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
首先,内蒙古草原旅游出现的时间较晚,发展较为缓慢,而其他省份的旅游区,有的甚至有几百年的历史,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行业,并能够很好地解决与其他两大产业的关系,同时协调文化与物质、原居住人口与外来旅游人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内蒙古草原旅游业虽有悠久的历史基本,但形成独立产业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暴露出各类问题。其次,无规划、无标准的开发,使得草原旅游或呈现饱和状态,或出现稀缺状态。以呼和浩特周边为例,以呼和浩特为中心,周围就设立了很多草原旅游景点,如辉腾锡勒、格根塔拉、希拉穆仁,它们之间相距也不过几十公里,这些景点食宿环境雷同,反而降低了草原旅游文化的深层意义,也出现了资源浪费的问题。最后,内蒙古周围其他省份的旅游业日趋完善,给原本滞后的草原旅游带来了空前的竞争压力。
三、草原旅游文化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草原旅游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文所提草原旅游文化发展所处的瓶颈,如果仅依靠从业者的努力,是很难成规模化的,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从宏观的角度给予支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为草原旅游设定权利义务,可通过出台政策扶持那些中小草原旅游业,加大财政支出为草原旅游文化的保存和延续提供物质支持,加大宣传力度来弘扬草原旅游文化。这样,才能够让草原旅游文化能够在一个安全、法制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提高从业人员水平与素质是当前草原旅游文化得以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环保意识,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把草原文化与草原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合理布局,放眼全局,勇于创新,站在一个管理者的高度去经营――哪怕是规模很小的草原旅游景点,根据市场竞争规律和统筹管理的运用来从事这份工作;而作为草原旅游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从业人员势必有一颗热爱民族文化的心,把握机会去了解和学习草原旅游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与内涵,并通过旅游业的展开与发展,让所有前来草原旅游的人们都能够为草原文化深受感染。
(三)把旅游变成真正的体验活动
这种体验更多的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的。具体到草原旅游文化,承载着就是游客,而作为经营者或管理者,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草原旅游文化通过对人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感觉的统一影响,带给人们一次永生难忘的回忆,以此来发扬草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草原旅游文化,让草原旅游文化走进大家的心。
篇7
关键词:旅游英语 跨文化 交际 法律 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38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也在随之不断发展,在旅游活动中要想避免触犯法律、消除文化差异,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同时,英语作为一种传达价值观、行动的重要媒介,在旅游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旅游英语的文化差异
语言活动能够帮助人们传达观点、进行交流,但是不同地区的文化、习惯和风俗有一定的差异,为了使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必须要有一种媒介,使人们能够达成一致。这种媒介就是旅游英语,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水平,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就会引起文化冲突,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纠纷,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向日本发出电报,但这封电报中有一个词叫Mokusatsu,这个词具有双重含义,第一个含义是不予理睬,第二个含义是考虑,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日本人把它翻译成了“考虑下”,美国以为日本不予理睬,不愿意投降,因此向日本开战,并且在日本投下了几颗原子弹。
从上面可以看出,英语翻译会受到地域文化的限制,但是如果直接进行英语沟通,那么就能够减少文化冲突发生的机率。为了促进国际交往和跨文化交际,必须要努力的克服文化错误,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2 旅游英语与跨文化交际中的法律环境透视
2.1 尊重他国的文化差异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这就是地区文化差异,但是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却是人们产生旅游意愿的主要动机,因为大部分旅游者外出旅游就是为了欣赏异地、异国的风景,体会其他国家的风俗人情。但是当他国的文化与自身的文化背景不一致的时候,不能抱着排斥的心理,更不能触犯他国的禁忌。比如在迪拜等国旅游的时候,不能够在公开场合穿短裙、短裤,或者紧身透明的衣物,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定,就是违反了迪拜当地的法律,甚至会受到法律的严惩。美国虽然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国家,但是美国仍然有很多的禁忌,比如,“Negro”这个词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就是黑人或者有色人种的意思,但是在美国当地,不能够直接称呼黑人为“Negro”,如果在公开场合说出了这个词,就代表有歧视黑人、藐视人权的意思,而且是违反美国法律的。
2.2 尊重隐私和人权
一些西方国家很注重隐私权,而且隐私权受到法律保护,而且英语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中文完全不同,比如在美国,有人说,“I'm going out.”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要出去,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可能会问,你要去哪里,但是在西方人看来这是不礼貌甚至不合理的,如果对方回答说,我有个约会,就不能够再问对方,是什么样的约会,去哪儿?而且西方国家的人对一些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的语言特别敏感,如果碰到他们的禁忌,就会触犯他国的法律。比如,在说到“人类”一词的时候,要用mankind,而不能够用womankind,因为womankind似乎带有乱搞男女关系、的意思。同时,这也是不合理的。美国保护妇女的意识很重,一旦出现这样的词,就有可能会违反美国的人权,被认为是歧视妇女。
2.3 尊重他国的仪式
在印度、缅甸、尼泊尔等国旅游的时候,需要注意,黄牛是这些国家的“神”,不能够随意的鞭打和伤害,更不能吃牛的肉,但如果外国人在印度等国家对牛做了不敬的事,就是违反法律的,甚至要受到严惩。此外,在印度还会举行很多的关于牛的仪式,旅游者可能会对当地的风俗有所不解,表现出好奇、取乐的态度时,就会激怒当地的人。如果在路上遇到牛,行人和车辆都必须要进行回避。
2.4 谨慎对待不同的价值观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完全不同,西方人尊重的是青年人,中国人却提倡尊重老年人。中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但西方人因为信奉基督教,所以认为自己生下来就有罪。另外,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很重,而西方国家却一向都遵循的是“罪感文化”。应该谨慎对待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在英国或者美国,不能在街上随便拦TAXI,也就是搭便车,这也是触犯法律的,因为在美国,很多的抢劫、杀人案都是发生在半路拦车的过程中,此外,旅行时如果遇到主动愿意送上一程的,也不要轻易相信。
2.5 了解旅游国家的憎厌
在西方国家旅游的时候,不要对西方人随意说出“thirteen”这个词,甚至在任何场合都不应该说出“thirteen”,这个词是阿拉伯数字13的意思。西方人对13这个数字有极强的憎厌感,每到13号的时候,西方人还会感觉不安或是不适应,因为在西方文化里,13是个凶险而不吉利的数字,圣经中的耶稣被第十三个弟子所出卖,导致耶稣被钉在了十字架上。到西方旅游,要注意这个重要的问题,如果过分表达这个数字,还会触犯法律。
2.6 了解社交
此外,在其他国家旅游的时候,也要了解这个国家的迷信与禁忌,比如It is unlucky to have a black cat cross the road in front of you.这句话的意思是黑色的猫在你面前走过,将会给你带来厄运。因为黑猫在西方国家是巫婆与恶势力的象征,而 black这个词在美国也是禁忌语,如果这些禁忌语说得过多,还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3 总结与体会
各国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都有所不同,要警惕无知的偏见,避免产生歧视的心理,尊重他国的文化,努力使自身的英语水平接近本族语言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其他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沟通,并且不会产生文化冲突,触犯法律。
参考文献:
[1]屠玉蓉.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2-103.
[2]朱凌云,高秀玲.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6):74-75.
[3]朱锡平,文连阳,王洁.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财经政法资讯,2009,(4):7-12.
[4]刘佳佳.12个国家的旅游禁忌[J].南国博览,2012,(3):62.
[5] Kathy Passero 陈宗伦.环球旅游礼节与禁忌[J].海外英语,2004,(2):28-29.
篇8
[关键词]电视媒体;文化旅游;对外传播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逐步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不仅成为了一种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模式,也成为了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作为信息传播的主导性传统媒介,电视媒体一直都肩负着宣传文化,传播文明的责任和使命。然而,在多种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下,如何在继续积极发挥电视媒体在河南文化旅游对外传播中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有效地和新媒体相互合作,多维度全方位地把中原文化旅游对外传播出去,提高中原文化的国际认知度,吸引外国受众,带动文化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就成了亟须解决的紧要问题。
二、电视媒体与对外传播
电视媒体以电视为宣传载体而进行信息传播,并与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户外媒体和手机媒体共称为六大媒体。其因信息传播及时迅速,传播覆盖面广,受众人群多样化,节目互动性强等优势特点而成为全球公认的一种传统信息传播媒介。虽然近年来受到新媒体例如手机、网络等的冲击,但是,电视媒体依然以它强大的优势引领着媒体宣传的主流。
对外传播旨在通过信息交流向译入语文化国家增进了解,促进合作,并创造一个有利于本国的国际环境,取得更有利于本国的国际支持与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媒体在对外传播视域下通过卫星电视,主要是通过通讯卫星向国内外观众发挥传播媒介的作用。电视跨国传播在帮助树立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卫星电视成为许多国家提高对外传播实力的重要途径和渠道,而电视媒体的对外跨国传播对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日益突显。由于电视是运用画面、声音、语言等符号编辑制作成节目,借助电子技术及设备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工具,因此通过电视媒介对文化旅游进行宣传与传播具有很强的可利用价值。
三、电视媒体与中原文化旅游对外传播的优势与不足
河南电视媒体一直在传统文化这方面下功夫,近年来打造出一系列《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等精品栏目。河南电视台国际频道于2014年开播,信号受众遍及国内外,由此在普通媒体传播的功能上附着了对外宣传的功能,成为中原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目前省电视台有《旅游》、《旅游总动员》等旅游栏目,与此同时“心灵故乡,老家河南”的广告宣传片在央视国际频道定期播放,深深抓住了中原文化的根髓,起到很好的文化宣传作用。
众所周知,入境游水平是衡量一个地方旅游实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如果与其他省市旅游业进行横向比较的话,我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还相对处于劣势,尤其是入境游这一方面。调查显示,河南旅游资源的外宣主要以国内外主流汉语媒体为传播渠道,外语媒体鲜为其有。国外主流媒体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媒体对河南旅游文化的报道,美国、英国等国家主流媒体从未提及河南文化;功夫、戏剧、餐饮等河南主流文化在报刊上偶有见得,还是转自香港、澳门的媒体。由此可见,河南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电视媒体在外宣层面的传播作用有待于深化。
四、提升路径分析
(一)政策扶持、加大投资
文化旅游业是推动区域经济的强大支撑力量,所以,政府部门要提高媒体宣传意识,务必要加大文化旅游业的宣传,提高文化旅游业的对外传播力度。政府应积极出台扶持及优惠政策,适当加大电视媒体对外传播的资金投入,改善设备条件,提高拍摄质量,为创办出更好的文化精品栏目,向国外传播中原文化提供强大的物力人力支持。同时,还应该放宽政策,鼓励文化旅游产业园或者文化产业公司与电视媒体交流合作,企业提供资金,媒体提供宣传,以此达到共赢。
(二)强化人才,提升素质
一个具有创新精神、朝气蓬勃、专业过硬、沟通合作的对外传播人才队伍将是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主力军。没有优良的对外传播人才制作团队,就不会有领先的栏目创办理念以及与国际接轨的优良栏目制作精品。因此,媒体人需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熟知西方文化,透彻西方人的心理特征,具备和西方人文化对话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对媒体人的业务培训和对外出国深造,从栏目设置、节目内容、节目编排与包装等方面进行专业培训,强化其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性及创新性。同时,要注重交流与学习,团结与合作;再次,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还应该不断提高节目制作的科技化水平和增加节目制作的科技含量;同时,要加强对外传播人才的外语水平,提高实际外语应用能力;最后,优化我省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方案,建立我省对外传播人才的引进机制、奖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对外宣传作用。
(三)渠道多元,传播发散
文化旅游传播应该多元化。首先,应该加强国内外电视媒体的互动与合作,特别是入驻西方国家享有文化主体话语权的主流媒体,尽可能地在主流媒体中呈现河南文化的报道和宣传;其次,在省电视媒体的主导牵引下,跟全球互联网上各大知名旅游网站洽谈合作,在它们的主页上凸显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对中原文化进行外宣介绍,同时也把境外旅游资源在我们的网站,以此达到双赢合作;再次,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介迅速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的面前,电视媒体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取其之长补己之短,与新媒体传播平台广泛合作融合。比如借助微博微信、手机平台等的传播优势,和Twitter,Facebook等影响力广的境外媒体交流平台向境外推介河南文化旅游资源。
(四)强化交流,促进合作
中央电视台的5种外语频道以中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及阿拉伯语同时向国内外传播我国的经济文化,构建了中国文化国际化的沟通平台。虽然我省没有外语频道可以直接宣传中原文化,带动旅游经济,但是,我省电视媒体可以通过央视的国际频道平台,利用央视国际频道广博的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间接对我省中原文化进行推广。因此,我省电视媒体应该长期加强与央视国际频道的合作与交流,增加央视国际频道对我省文化旅游相关节目和内容的报道和宣传。另外,我省电视媒体也要加强与兄弟省电视媒体的学习与合作,可以联合制作一些具有文化影响力的栏目,或是让中原文化的元素更多地体现到其他省市的电视栏目中。比如:前段时间《奔跑吧,兄弟》摄制组来到洛阳录制节目就是对中原文化旅游一次很好的宣传和推广。再次,也要加强与地方电视台及地方旅游企业集团的沟通合作,深挖地域文化内涵,共同策划一些有利于当地文化推广的栏目和宣传报道。
(五)文化调适,品质提升
目前河南省国际频道除了播出一些本土精品栏目,比如《梨园春》、《武林风》等以外,还引进了一些其他央视和省级卫视的优秀栏目,比如东方卫视新闻类《看东方》,央视生活类《消费主张》以及科教类《记录中国》等。但是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目内容在欣赏品味方面不符合西方受众的要求。因此,国内文化的传播应该充分考虑外国受众的认知习惯,在表现形式和欣赏度方面应该做出适当的调适,应适当附加国外受众的所在国文化特征和手法引进,挖掘出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共性点和不同点,关注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异,进而带动受众对中原文化进行全面了解和领悟。另外,国际频道对中原文化旅游的宣传报道还应该更加深入。除了播出相关的广告宣传片以外,还应该增加或创办一些有关文化旅游的栏目。目前文化体验旅游十分火热,我省很多文化旅游区也都开展了相应的体验旅游模式,因此,如何通过电视媒体让更多的国外受众了解和产生亲身体验的兴趣和欲望,进而产生来中原旅游的冲动,确实是需要电视媒体人,尤其是对外传播者认真思考的问题和挑战。
(六)引优推优,走出国门
首先,要定期去外省优秀电视台观摩学习,学习兄弟电视台优秀的办台思路及先进思想。其次,除了向国内优秀兄弟台学习,同时也要走出国门,去国外媒体参观访问,引进先进的栏目制作理念以及科学技术。最后,除了学习与交流以外,还要加强与境外媒体的合作与互动,尤其是与掌握国际话语权的主流媒体合作。大家都知道美国电影《阿凡达》给其外景地张家界所带来的无比巨大的国际旅游市场影响力,因此,拥有人文气息的文化旅游大省河南也应该加强与国外的合作与互动,积极创造和国外电影、纪录片等的合作机会,以此提高我省文化旅游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兴旺发展,实现我省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
篇9
关键词:地域文化;符号;旅游景观
一、武汉地域文化符号
(一)武汉的水文化
武汉地处中原,坐拥七湖,丰富的水资源是任何一个城市无法相比的,武汉素有江城的美誉,作为荆楚的腹地,在古代就有着和水解不开的渊源,诗歌辞赋中不断出现与水相关的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人间盛景,绘画艺术中还经常出现波浪纹、水纹等装饰图案。
2011年楚河汉街开业,它不仅是武汉“六湖连通水网治理工程”的首个工程,东湖、沙湖间连通建明渠“楚河”这条人工河,还是一项景观工程,为武汉和全国游客开辟出颇具水乡特色的娱乐休闲商业街。“人在岸边走,船在水中行”因为武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得以实现,是对武汉地域文化的贴切表达。
(二)武汉的人文
武汉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是火爆和急促的。例如武汉人的口音,说话有如吵架,这与武汉人热情豪迈的性格有关,说话的时候声音大,带有气势,所以这里的人们骨子里有种说干就干、且拼搏不服输的精神,在抗洪,非典等大事中深有反映。在城市商业街景观设计中,传统的汉文化缩影已经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江汉路步行街的铜雕,青山小区一角反映武钢企业的踏青雕塑,从中可以看到一些武汉文化的影子。
武昌昙华林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街,明清时期,湖北各个县的秀才在此下榻备考,使这条街有了些文人气质,后来由于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传教士来此传教、办学,老街建筑风格呈现出亦中亦洋的特点。现在,老街新规划开发则深入挖掘武汉地域文化元素,力求打造气质古典的汉味老街,翻新后街道两侧除了经过修缮的名人故居、百年医院以及教堂建筑外,新增一些门面,这些店铺经营字画、刺绣、时尚餐饮和咖啡,颇具文艺小资气息。店面和室内装饰力求和老街古建筑气质相融合,对商业街两边原有住宅建筑外立面的优化设计也十分考究,例如阳台和窗户外立面用到万字纹和回纹铁艺装饰,在民间,这两种装饰纹样寓意吉祥,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吉祥符号,用于此处增添了老街的历史人文感,使老街更富有亲和力。
二、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
处于某一区域内的景观,在其外貌特征上应该能反映出本地特点,至少能让游客产生共鸣。武汉城郊农业旅游区景观设计可以从武汉地域文化中寻找灵感,而不受地域文化的时空限制,但是取材于不同时代的文化怎样结合则由设计师把握。无论是哪一个地区,设计的出发点应该是具体的场地,以区域特色的存在为设计提供由来和依据。
地域文化与景观空间的营造,是精神和场地的有机结合,两者之间的连续性使景观元素有序地展开,场所景观的序列性具有方向,设计师如同控制方向的舵手,自然场地产生的方向有时是明确的,有时却很模糊,农业旅游景观中的设计目的是加强明确感,使场所的衔接更加连续、顺畅。要形成连续顺畅之感,需要构建良好的序列节奏,就如同音乐的声音起伏、快慢等,农业景观空间序列节奏也能有从前奏、渐进到,再到结尾的安排。
从地域文化中提取的符号元素可以运用到园区特色景观塑造中,如建筑、小品、水体、植物、铺装等。例如,合肥丰乐生态旅游园区中的精品花卉,运用古徽州乡土元素符号——黄山迎客松,将松树和黄山的缩小版石雕移驾到园中来,这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运用,不仅让人身临其境,想到了黄山美景,还为园中园增添了人文魅力。
三、武汉地域文化符号在楚人旅游景观中的运用
楚人观光园位于武汉黄陂郊区,项目接待游客定位为距离武汉市较近的都市人群。湖北是楚文化的摇篮,项目名称“楚人”,是利用楚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上耳熟能详的影响力,增加项目的亲和度。楚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景观设计中,可通过装饰、造型、色彩等多种手法表现,即从建筑造型、水体设计、植被配置等方面找到楚文化的印记。
楚人对于红色的喜爱是对色彩美的感悟,楚人观光园中,红色间白色地砖颇具亲和力,体现了楚人尚红的特点,小规格广场砖的铺设从视觉上扩大了场地面积。武汉的老汉口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在楚人园区利用茶室设计勾起都市游客对过去茶文化生活的记忆,配合茶室设计露天栈台,在材质和色彩设计上,以仿木做架空层,仿木栏杆,根雕茶台及墨绿色遮阳伞,给人古典、悠远的韵味,更贴近茶道的精神内涵。武汉人坚强、刚直不阿的形象也是值得挖掘的文化符号,在楚人水景区以树阵形式种植了大片水杉,这种被称为活化石的古老植物是武汉市的市树,在三百万年前就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各个地区,而后当人们以为水杉已经灭绝的时候,研究人员又在湖北利川发现了它。除了水杉,楚人园区的植物配置还用到了梅花,梅花是武汉市民喜爱的树种,用在此处能加强场地的亲和力,也象征了武汉人坚强、刚毅的内涵。
四、结语
地域文化符号和景观项目是精神和场地的关系,一个区域只有具备了灵魂才有内涵。但是,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堆砌符号,各个时代的地域文化并不等同于历史文明,只有运用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元素符号才能唤起人们对过去生活的记忆。相关的联系有多紧密,形式与意义才能更加吻合,既富有现代感,又有历史内涵的景观元素才是让人产生内心共鸣的最好媒介。
参考文献:
[1](日)进士五.乡土景观设计手法[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美)西蒙兹,斯塔克.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美)里德.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科学出版社,2008.
[5]陈义勇,俞孔坚.美国乡土景观研究理论与实践——《发现乡土景观》导读[J].人文地理,2013.
篇10
【关键词】地方文脉;旅游开发;关天经济区
一、基于地方文脉视角下的旅游开发机理
地方文脉是物化了的地方精神,是地方文化精神在地方物化形体上的反映。地方文脉是山川灵气、地理背景、自然环境与人文心理交相感应的文化积淀。文脉理念引入旅游学界后,旅游研究者们结合旅游实践对其进行了阐释。目前,国内外旅游研究专家对“地方性”、“文化景观”、“文化根脉”、“地方文脉”等相关概念的认识逐步加深。Ritchie&Zins(1979)提出地域文化性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Lew(1989)认为人类具有“大地迷恋”(topopilia)和地方感(sense of place),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可以促使旅游者与吸引物之间的感情联系。国内有关地方文脉的研究中,陈传康(1996)将其定义为“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李华等(2000)、王铮等(2004)、于希贤(2006)以及兰海等(2010)基于地方文脉的视角,分析了地方文脉的概念及在旅游开发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于地方文脉视角下的关天经济区旅游开发背景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关天经济区)是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把经济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关天经济区所在的关中和陇右(甘肃东部),历史上合称关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从行政区划演变上看,先秦九州划分中的雍州、秦汉时的秦地、唐代的关陇、宋代的秦凤路、元明两代的陕西省,虽然辖区范围时有变化,但大致不出今天所说关陇的范围;而古代文献记载也为关陇作为文化板块的完整性提供了依据;从地理位置上看,关天经济区的主要城市同属秦岭山脉,同属渭水水系,山水相连,地域相通,自然环境、气候物产等方面基本一样;从历史文化上看,关陇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关天经济区主要城市的文化一脉相承,语言、民俗等极为相近,有着很强的文化认同感。可见,关陇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区域文化生态具有许多相似性。目前对于关天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认识,还仅限于关天经济区设立与建设背景下的西安、宝鸡、渭南、天水等各地旅游业发展分析上,认识上不够全面和深刻。在关天经济区旅游业发展中,必须准确把握地方文化精神、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不得破坏当地旅游的“个性化”以及区域文脉内在联系性。因此,要实现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这一远景目标,建立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必须引入地方文脉的概念并深入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关天经济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集聚优势。
三、基于地方文脉视角下的关天经济区旅游开发构想
关天经济区在历史上具有文化的同缘性和相近性。基于该地地方文脉的基本情况,关天经济区文化旅游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关天经济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找到并突出地方文脉,以地方文脉为主线,使自然形态与历史文脉聚合产生一种逻辑性很强的内聚力,最终将激发调动地区的经济活力和社会发展活力。基于关天经济区地方文脉的基本情况,关天经济区旅游开发中,应注重考察关中—天水所在的秦陇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发展中华文明发源与原始氏族文化的联结文化旅游;重构关陇地域文化的群体接洽关系,理清周秦汉唐文化的渊源和脉络,接洽周秦汉唐文化遗存游;链接关天经济区古代陆上丝织品之路的起航点和重镇,重提关陇地区古丝路文化旅游;群体考察关天经济区区域宗教文化,打造秦陇地区宗教文化的圣地旅游;结合四川魏蜀吴文化,整体考察甘肃魏蜀吴古战场文化、陕西魏蜀吴古遗迹文化,开展魏蜀吴古战场遗迹与文化游;深入挖掘独具魅力的秦岭渭水现象化风貌和风情,开展秦岭渭水地域文化特色游。
关天经济区地方文脉是关陇文化气质、文化特征、特有的民风民俗,以及与此相应的秦岭渭水人居环境和地理风貌的综合体。只有提升文脉与主题化战略、综合开发与多样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关天经济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将关天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基地”以及“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这也是关天经济区旅游业深层次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6)